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8 14:58:08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1

历史学科在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那么初中历史教师怎么才能正确实施历史教学呢?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以下五点:一要认真识记历史知识,这是形成历史学科能力的基础和载体。二要初步掌握和运用学科理论体系,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做到把历史事件、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时期进行分析和评价,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即“论从史出”。三要有再现历史的能力,能对历史知识归纳、比较和概括。四要能独立处理历史信息,运用历史理论彻底解决问题。五要具有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既反对空发议论,把历史课教成政治课的做法,又要反对不负责任地让学生记几个人名、地名、事件名,摒弃“史论结合”的做法。初中和高中对历史学科“史论结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理论部分可以放大,但不能讲成理论课。而在初中教学中应以史实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历史经验、记住历史教训,努力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历史自身发展的轨迹,抓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发现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2 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及过程,其前提是学生深刻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以体现出驾驭知识的能力。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一让学生从知晓史实开始做到“知其然”;二是理解,即“知其所以然”;三是总结概括,形成观点。这样教师就做到了把握史实、“史论结合”、“以史为鉴”,进而可以实施“高起点、大容量、深挖掘、精表达、重练习、讲运用”的整体教学,以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应对考试,还能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正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3 按照年代顺序讲述历史。使学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年代顺序讲述历史,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条件,在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内容之间,中外历史之间,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搭好知识的桥梁,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这样能使学生产生神奇感和兴趣,必然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和探索,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4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参观访问;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讨论;要开展课外活动,如“学历史、看现在、知未来”活动,以启发学生树立超前意识,培养其超前素质,开辟素质教育的新境界;要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方法,以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2

关键词:学科思想;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089-02

1初中历史学科思想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建立在深入分析中学生心理特征、知识结构以及中考要求等各方面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改革对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及历史知识的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从初中历史的学科思想出发,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理清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发展、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能力意志为指导,以学习学科知识为主要载体,通过章节训练和课堂教学使学生们能够全面把握重大历史的发展过程、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历史发展规律,并清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历史的学科思想还表现在教师要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现实,用历史学和现代意识的相关理念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挖掘和研究历史发展的重点知识。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前言、思考问题、图片、文字介绍等资料,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的基本内涵和重要史实,以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积累奠定扎实的基础。总之,从历史学科思想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积累,要求学生一方面掌握历史主干知识外,还要学会用相关的历史学理论去研究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历史事件的本质,并最终促进自身历史思维提高正确认识的能力。

2基于学科思想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2.1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在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问题,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查询、整理和阅读相关史料的方式找出相应的答案。此外,还要为他们创造更多可以自主进行历史叙述和论据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和教学促进学生应试思维的有效培养。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知识结构,通过全面把握历史教学主干知识、研究考纲,科学分析学生情况等多种途径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历史素养,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分析历史事件,解决的问题。

2.2注重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的培养:历史时间观是历史学科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树立起了历史时间观,才能在着手处理历史问题时,准确地解释历史因果关系、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脉络。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思考和动手实践,逐步培养起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的能力,并引导他们站在历史的层面上,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具体实际,来全面、深刻地把握具体历史事件的现象及本质,从而促进历史问题的剖析和解决。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培养学生将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应用于现代问题的评价和处理。

2.3注重学生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培养:所谓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就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领悟和认知能力,及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如果学生缺乏足够的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则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大量历史资料面前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结合有效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历史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会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物、思想、制度和事件,并在形象认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学会用历史的观点来探究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引导他们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学会分析事件中的现象和本质,历史人物的意图和动机。在学习和阅读历史资料时,一定要避免学生用现代的标准和观点去评判历史,要注意把握历史事件的具体背景和前后关系。

2.4注重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与历史学科思想的特征是一致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当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出现不同观点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历史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鼓励学生通过搜查各种史料的途径,研究证明某种观点的可靠证据,进而深入地认识历史事件的现象、本质及背景。在对历史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可以更加全面的分析和记述历史,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更加客观地认识力守、评价历史,阐释历史。在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过程中,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进入到历史背景中,并向其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从历史发生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出发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实现一方面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促进自身认识历史、评判历史能力的提高。总而言之,历史学习并不单纯的为了了解过去的历史,而是要学生通过总结过去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对现代问题的解决提出具体思路和方案,逐步培养起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从历史学科思想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历史时间观的培养、历史阅读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的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郑立柱,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03).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3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化角色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熟悉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和重大历史事件,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既是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探究者,也是历史知识的体验与质疑者,又是历史知识的评议与运用者,还是历史知识的传播与普及者。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多的是要激励学生思考。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让教师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名副其实的导师。

二、更新教学方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接受、判断、筛选、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吸收新知识,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再对新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形成新的观点。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者,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分享彼此之间的思想、经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体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和反思,我们体验到:一节好的历史课,不在于教师个人滔滔不绝的讲述、眉飞色舞的表演,而在于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是否和教师一起走进特定的历史情境,同喜、同悲、同忧。要达到如此境界,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有效更新教学方法。

为了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在讨论环节中可组织几次小辩论。每次辩论前,可设计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教师看。教师看完后,做一些必要的批示,把稿子发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的观点。这样一来,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得多了;师生单向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多了;学生由过去在教学过程中的从属地位上升为主体地位。在采取了新的教学方法后,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课堂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得到了理解与尊重,师生和谐的关系得以巩固。

三、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

1.要文明用语。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托起太阳的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师热情的话语是鼓舞学生上进的力量。因此,教师要文明用语,做好学生的表率。

2.要有情感,富有启发性。

情是语言的本质,又是语言的先导,教师的语言必须富有情感,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代教学要求素质教育代替升学教育,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要富有启发性,课堂上教学气氛才会活跃,才会启迪学生的思维。

3.要有条不紊、言简意赅。

科学知识的逻辑性是很强的。教师是通过语言将诸多的知识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输送给学生。要想把这一任务完成好,教师要在备课上狠下工夫,做到讲课时有条不紊、言简意赅。

4.要有美感,有节奏感。

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美感,做到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给学生留下美的熏陶和暗示,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课堂氛围活跃。教学语言除了美感外,还要有节奏感,既不太快、也不太慢,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4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中国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K90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86-02

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其前身为沿革地理。从公元1世纪《汉书·地理志》至20世纪20年代,沿革地理始终处于主导地位;20世纪30年代,现代历史地理学理论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国化拉开了帷幕。到今天已走过七八十年,追溯其曲折历程,探讨期间发生发展的道路、特点与规律等,无疑会对当今历史地理的学科发展进而指导实践有所裨益。此前学界前辈们已在学科史和相关方面作过许多重要论述,本文仅试从中国化的角度,浅谈一下拙见,以期对学科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现代历史地理学中国化产生的必然性

首先,中国传统沿革地理为其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中世纪的早期,中国人曾一度遥遥领先。从汉到唐的这一段时间里西方在地理学上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中国。到了宋代,除了阿拉伯外,也仍然不能与中国相比”[1]。沿革地理发展近二千年,时至20世纪20年代,主导地位尚未被有效撼动。可见沿革地理在中国根深蒂固,成就辉煌。

其次,中国历史、地理学家对西方现代地理学的介绍和传播是其出现的主观动因,也是最主要原因。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19世纪后半叶,我国地理学开始进入新旧交替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对西方科学的学习与导入。面对西方现代地理学的先进思想、方法,中国学者们日益认识到仅描述疆域消长、政区变革、地名更易、城邑兴衰和水道变迁等的沿革地理的局限性,在实践中逐渐把历史时期的一切地理现象及发展、变化规律纳入到研究范围。于是,30年代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中国化进程真正开始了。

最后,各国列强对中国的不断侵略是促使其产生的重要外因。近代以来,西方殖民主义以及后起的日本帝国主义屡屡侵吞与蚕食中国边疆领土,这些罪恶行径极大地激发了爱国学者推动中外地理交流以及考察边疆地理的工作热忱,直接加速了中国化的出现进程。

二、现代历史地理学中国化的进程

根据西方现代历史地理学中国化发展的具体状况,笔者认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中国化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属于现代历史地理学中国化的萌芽阶段。本阶段现代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思想理论在中国的介绍和传播断断续续,影响不显著,但沿革地理传统已被打破。1934年,顾颉刚、谭其骧发起成立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并主办《禹贡》半月刊,标志着传统沿革地理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转变,[2]中国化进程由此开始。1935年,《禹贡》换以“中国历史地理”(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作刊物名称,说明了现代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对禹贡学者影响的进一步加深。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存在仅三年余,却有力推动了中国化的进程。之后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化进程趋于停滞。

(二)奠基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现代历史地理学中国化的奠基阶段。40年代末50年代初,西方现代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终于被系统地介引到国内,中国化进程出现了加速、稳定发展的态势,渐入正轨,直到。

50年代和60年代初,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对本学科与沿革地理的关系及其学科性质进行了广泛讨论,其中侯仁之贡献最大。侯仁之分别于1950年和1962年发表了《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3]和《历史地理学刍议》[4]两文,前者阐明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本质区别及相互关系,为沿革地理向现代历史地理学转变奠定了基石;后者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系统论述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现实意义,从而解决了历史地理学为地理学的学科性质问题。谭其骧、史念海对此均表示赞同,黄盛璋等则发表了一些不同看法[5]。讨论,学界对历史地理学属于地理学的意见和相关理论取得了基本一致,并开始用以指导实际研究工作。

此阶段历史气候、历史水文、历史地貌、城市历史地理、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交通地理、古代地理名著研究及历史地图编绘等领域都获国家重视并取得重要进展。各种专门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专业人员不断增加,到60年代中期已初具规模,至此历史地理学中国化进程的根基基本奠定。

(三)初步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中国化的初步发展阶段。此阶段尽管受“”影响停顿多年,但前一阶段已受重视并颇有成果的研究领域还是继续得以发展,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历史地理学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都在70年代末基本完成。历史地理学界的两种权威级刊物,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一辑和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历史地理》杂志创刊号也分别在1981年7月、11月先后出版。

学科理论及方法论上的探讨,本阶段又有新的深入,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一辑序文与《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前言,都在以前基础上做了进一步阐述。研究方法的发展,野外考察已被公认为历史地理研究主要方法之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孢粉分析、沉积物分析、C14测定、卫星照片判读,甚至遥感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到研究中。

候仁之1982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上所做报告中指出:“三十三年来这门新兴的学科……已经初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邹逸麟1984年发表《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一文,也认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三十五年……已经初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特点的历史地理学”。80年代初期,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初步形成,已成为历史地理学界的基本共识。

(四)全面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及以后现代历史地理学中国化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此阶段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外历史地理著作得到更多、更全面的引进和介绍。日本学者菊地利夫的《历史地理学导论》一书于80年代末被选译连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前苏联地理学会副主席热库林的《历史地理学:对象和方法》一书也在1992年被翻译出版,两书都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本阶段学科理论日趋完备,研究方法比较科学,北京、上海、西安三大研究中心形成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领域更是覆盖各个分支学科,呈现出全方位发展的局面,如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985年)、谭其骧的《长水集》(上、下、续编)(1987-1994年)、史念海的《河山集》三至九集(1988-2006)、史念海的《中国历史地理纲要》(1992年)等重要著作相继出版,谭其骧主编的《历史地理》、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侯仁之主编的《环境变迁研究》等重要刊物交相辉映、硕果累累,还有“”之后迅速成长起来的一批优秀中青年历史地理学者也成绩斐然。

“经过近40年来的努力,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已经基本形成了,从30年代的《禹贡》开始的、从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转变发展过程已经基本完成了。”[6]事实表明,80年代末中国历史地理学科已基本形成。1992年,谭其骧发表《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一文,学界高度重视,就此又掀起了一个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热潮。2001年出版的《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主编)一书可以说是这个时期研究的较系统总结。

近年来,伴随若干专题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出现了新领域和新趋势,如研究时间上限推至全新世早期(距今约1万年),对新科技手段在科研中的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区域自然、人文历史地理综合研究愈加受到重视,探索性工作屡有进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又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新势头。目前,中国历史地理学正面临着全面跃进的新形势。

三、结语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中国化催生于内忧外患的20世纪30年代,一开始便承载了沉甸甸的爱国情怀,更注定了经世致用的神圣学术使命。其进程历经几代人四阶段七八十年的努力,战胜种种曲折险阻,到今天中国历史地理学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纵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以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中国化水平为标准,离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等,但我们仍旧有理由相信通过前赴后继、才华横溢的历史地理学者卓有成效的努力,未来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必将雄峙于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55-56.

[2]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3.

[3]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J].新建设,1950,(11):136- 140.

[4]候仁之.历史地理学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11):73-80.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5

《中国教师》:何老师好。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准确定位课程性质是课程设计的首要问题,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性质有助于确定课程的目标,并据此精选和组织教学内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课程定义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并从“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四个方面阐述了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您能否为教师们谈谈如何理解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

何成刚: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界定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你刚才提到的历史课程的“四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在关于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上这确实是一个进步。不过从字面上看,“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似乎并不是历史课程所独有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要从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来把握历史课程的性质。这里,结合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四性”的表述以及我们的理解,可作如下的理解:

“思想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基础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线索和脉络,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分析人类社会现象的基础原理(如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方法(如运用各种史料多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现象)、基本能力(如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分析能力),学会判断,学会思考,不人云亦云。

“人文性”指的是,历史课程必须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如通过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的进步历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社会和国家建设的思想意识。

“综合性”指的是,历史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论,运用综合的视角探究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课程的“四性”,善于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生动的教学实践来理解历史课程的“四性”,不能孤立地去理解。遗憾的是,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语意表述方面存在不足,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偏差。比如强调“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里显然将“历史课程”与“历史学”混淆了,因为“历史课程”并不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因而不可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建议初中历史教师这样来理解: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中具有显著的人文社会特色和历史学特色的一门基础课程。

《中国教师》: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弱化了“学习主题”式的编排,采用“点-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突出了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系统性,请您谈谈对此的看法和理解。

何成刚: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实是弱化了“学习主题”式的编排,代之以“点-线”结合的内容呈现方式。

我们都知道,时序性是历史课程内容设计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无论是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主题”式内容编排,还是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点-线”结合的内容编排,都大体遵循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原则。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不应该厚此薄彼。实际上,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修订组专家对此并不具有“先见之明”的优势。说到“点-线”结合,我们看看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其中的“学习主题”式内容编排,也有着鲜明的“点-线”结合的特点,只是未点破而已。

不过如果细究的话,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有与时序性相冲突的内容编排。比如“中国现代史”部分,将“了解‘两弹一星’……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设置在“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学习要求之后,显然不妥。

在历史内容的系统性方面,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实呈现出完善发展的一面。比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实事求是地说,洋枪队很难归入“外来侵略”的范畴,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将“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这一学习内容设计在“(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主题下确实不妥。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不但修补了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不足,而且增加了学生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内容。再如,与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对于东汉史的学习。在实验稿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东汉史是以隐性方式存在其中,实践证明,这种设计容易引起初中历史教师的困惑。可以说,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此问题上的处理比较到位。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初中历史 初中学生 历史学习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27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要进行更多学科的学习,其中历史就是一门新增的科目。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对历史教材里面的知识点也十分感兴趣,因此历史是一门学生十分喜欢的学科。然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本文就几种有效的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展开论述。

一、课前预习十分必要

初中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首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较之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强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方面并没有引起重视,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进行历史课前预习并没有必要。实际上虽然历史知识点较之于数学这些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少的思S障碍,但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提前了解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解的知识点,同时,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因此不管在提升学生的知识点学习有效性方面,还是在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初中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在新时期的教学中,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为更加有效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也为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奠定基础。

二、掌握历史朗诵技巧

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朗诵是一种语文学习方法,是为了学生更加有效的记忆语文知识点,但是,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朗诵对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也有重要意义。现代教学要求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积极响应该教学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认真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然而,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记忆知识点,本人发现仅仅依靠理解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与技巧,其中适当的朗诵对学生有效记忆历史知识点就有很大的帮助。

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记忆历史知识点。比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早读时间花费一段时间朗读历史课本,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声音刺激,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朗诵历史教材,大声的朗诵会让学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做好课堂笔记

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应该从多个环节着手,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能否做好课堂笔记,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历史学习。虽然初中阶段历史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重要意义,但是从事件的重要程度、考试的要求及学生掌握事件的难度等多个方面来考虑,依然需要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记忆,其中做好课堂笔记就为学生区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等做好了准备。同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好笔记,也为学生课后有效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奠定了基础。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对做笔记引起重视,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学生机械的听教师讲解知识点,并没有及时有效的做笔记,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历史教材没有任何标注,结果学生在课余时间复习知识点的过程中就变得毫无方向,自然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鉴于做好历史课堂笔记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做笔记,必要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醒学生做笔记。

四、在掌握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做一定的练习题目

我们说历史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也不为过,翻开历史教材不难发现密密麻麻的全是知识点,但是,并不是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就可以,新时期学生不仅要能够扎实的掌握历史教材上的知识点,而且要能够对知识点进行有效应用,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历史知识点,也为了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应用知识点,会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目,加强学生的记忆。

(一)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穿插一些问题

为了通过做历史题目达到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应用的目的,本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会穿插一些问题。例如:本人在讲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点,会引入一些相关的选择题让学生作答,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及时进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练习题目,对帮助学生有效进行历史知识点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课后让学生做练习题目

为了发挥历史题目对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不仅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知识点,而且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后做相应的练习。当然,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后练习题目的题量不能过大,同时练习题目也应该有较大的针对性,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练习效果。作为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方法,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练习题目引起重视,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加有针对性的练习。

五、科学复习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7

关键字: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有效性

【中国分类号】G633.51

初中历史在整个初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学生日后成为怎样的人,对学生自身的发展甚至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新时期里,怎样有效提升历史教学成为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难题。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下在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性

(一)初中历史的作用不容小觑

历史是一个国家蕴含的几千年的传统,是几千年来有关事实的各种记载。它传达了许多朝代的兴衰,许多制度的好坏,许多人物的浩海沉浮。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通过对人物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事件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朝代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学好初中历史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各科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不断分析,利于学生养成在遇到问题时自己独立思考,不断分析的好习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学习,能够积累文学知识,提升文学素养。

(三)学习初中历史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历史是记载人类活动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涵盖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事件和王朝兴替。学习历史,可以反思过去,面对现在,在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史为鉴,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来改正自己身上的不足。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会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个国家的成长和发展,并体会国家所遇到的困难,在无数先人的努力下,才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以形成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感情。

二、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面临的问题

(一)对历史学科教学的不重视

一再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历史学科的重视度依然不够,有些家长觉得历史是个无关轻重的学科,在学习历史上花费的时间会被认为是浪费。历史也并没有引起部分教师过多的关注,对于历史,许多教师以为只要是记好了就可以通过考试。这些忽视学生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做法是不正确的,阻碍着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开展。

(二)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偏差

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学习历史只是为了考试中取得高分,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只要对历史死记硬背,就可以取得不错的分数。学生会把其他多余的精力放在语数外上。所以导致学生学习历史兴致不高,甚至在历史课上学习别的科目,他们忽视了历史的作用,急功近利地想取得更高的分数。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初中历史老师很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

(三)历史老师的队伍不够强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积极授课,学生才能逐渐掌握知识。而目前初中历史的师资队伍仍不够强大,许多老师是非历史系毕业,或者因为历史不够被学校重视而换了其他学科。

三、新时期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要遵循科学性

凡事都讲求科学性,历史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恰当的设定教学目标,同时发挥这一目标的领导作用。既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素养的提高。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科学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足的备课,细致入微的讲解,使教学内容就从书本出发,又使历史知识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保持新鲜感,以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尺度

历史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要不断分析学生的承受能力,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在备课的时候做足准备。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根据他们的接受水平及发展要求进行教课。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全面启迪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培养实践能力等等。

(三)历史教师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单方面的灌输知识给学生,使学生渐渐厌烦这种教学模式,讨厌学习。其实,教育的本身目的就是为了发掘学生身上的潜力,这种过程应该是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自由的课堂环境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师不顾学生接受能力的一味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最终会使学生因压力过大而放弃这门学科。教师要尽量营造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保持自己的个性,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确保学生的想象空间。

历史教师应该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与专业素养使学生信服,确保课堂形成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空间,通过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不能因为观点的不一致或犯下的错误而轻易责怪学生。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并试着理解学生,从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及看问题的角度,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

(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枯燥死板的课本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为了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可以在开课之前,准备一个关于本节课的人物小故事、野史等,以吸引学生眼球为主。学生会为了一探究竟,而不自觉地跟随教师的脚步一步步把精力投入到课本知识中去。原来,历史也可以很生动,通过小故事的讲解,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或者,教师组织学生分成两小组,分别站在对立面上讨论历史人物的功与过,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对知识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结语:“以史为鉴可以明事理”,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能使学生对国家的发展有着具体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肩负起为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的斗志。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和慢慢摸索,在教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养、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反思,勤于实践,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初中历史新课标指出,初中历史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初中生年龄较小,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对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教学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述丰富的史实,展现精彩的历史人物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社会中不良风气的辨别能力,使学生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影响,约束自身的行为习惯,并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要进步,需要提高社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水平关系到未来社会人员的整体素质。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中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争做社会文明的先锋人员,树立刻苦学习,奋发进取的生活态度,争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对教师的要求

(一)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和理论水平

初中历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根据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阅读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多角度,多学科深挖教材人文思想,适当运用探究式,讨论式,问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提高自己语言组织能力,力争展现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

(二)初中历史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人文教育

初中历史教师要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动意识,改变只重视学生考试分数,轻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人文精神的观念,多关心那些有网瘾,厌学的后进学生,关注他们的精神成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多与他们探讨著名的历史人物成长的经历,引导他们树立信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上升到精神层面。

三、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深入领略历史人文风采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到大部分课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极大的突破教材的局限,通过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元展示,生动直观的展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通过一些影视片段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多媒体多元展示下,也是对多元人文精神的生动感知体验。例如,教师在讲述某个著名历史人物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在讲到玄奘西游这一节,介绍玄奘是唐代高僧、旅行家、翻译家,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走了2万多公里,历经4年时间,终于到达了那烂陀寺。他在印度游学17年,带回了梵文佛经657部,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和推崇。可以向学生们播放黄晓明主演的《大唐玄奘》,让学生们的通过影片了解他的精神和他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二)构建人文教学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构建人文教学环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知R,经常举办针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辩论比赛,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在校园走廊粘贴历史名人画像和他们的事迹,通过校刊校报,橱窗板报,校园广播等媒介,宣传历史人物故事,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他们的思想,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人格,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落实到位。

(三)深挖教材中人文教育思想

1.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比如,讲到遣唐使与鉴真东渡日本,日本根据唐朝制度改革自己的政治制度,根据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目前日本文化生活中服饰,饮食文化都受到了汉文化的巨大影响,进而讲述包括东亚,东南亚甚至中亚国家,在历史上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产生对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根据初中历史有关东海和南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结合如今东海问题,南海问题,,讲述这些事件产生的历史,以及他们为什么属于我们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爱国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多用历史教材中的著名人物激励他们,比如,蔡伦,改进造纸术,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等,这些闪耀的历史人物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俗话说:“人无志而不立.”一个人假若没有远大的理想,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王阳明先生也说:“诚以学不立志,如植木无根,生意将无从发端矣.自古及今,有志而无成者则有之,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也.”激发学生们特别是那些沉迷网络,厌学的学生向历史名人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

总之,初中历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重要的学科,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和教学理论水平,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教学策略上,多使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记忆,构建人文教学环境,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落实到位,深挖教材中人文教育的思想内涵,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薛文桥.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探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4(02).

[2]赵曙梅.试析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

[3]顾春燕.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探析[J].学苑教育,2015(24).

[4]于晓丽.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

初中历史学科论文范文9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法 技巧

历史学作为一门链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类社会轨迹在人们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中的反映。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历史的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一个知识体系,确定教学中心是收获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学,因此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点拨学生,指引方向。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时候,纠正和指出错误的地方,带领学生自主地从联系和互动中去构建知识。

一、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此介绍几种重要的历史教学方法。

1.讲述法。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自然的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2.讲解法。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3.谈话法。是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4.图示法。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5.讨论法。讨论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等等。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阐明正确观点。

6.各种历史教学方法的选用。俗话说:“教无定法。”能够把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出来,这类教师用讲述法教学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参观教学。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2.演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

3.知识竞赛。例如,可以举办历史科学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

4.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

5.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三、结语

初中历史教育不容忽视,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技巧,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们都需要不断的通过试验和实践来充实总结,以求教会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尽管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的。历史教师把有效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具备了能力,就会化解成认知,进而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稚嫩的,他们对教学中心的理解也许与我们预设的那个教学中心不完全一致,但这很好,说明学生“加工”了老师的知识,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对此,我们应该小心呵护,静心倾听,并给予鼓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