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9 09:18:45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历史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程》中明确提到“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重要课题。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开端.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起学习的动力,养成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新课标教科书在每一课巧妙的设置了引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上)《西周兴亡》一课就有这样的导入语:人们常称北京一带为燕蓟之地,山东为齐鲁大地,山西为三晋之地。这些地名是怎样来的?从西周的制度立,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通过学生齐读或作为教师教学导入语。激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热情。新课标教材辅栏设置的读读、议议是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切入点。如:《春秋争霸》一课中辅栏中议议:越王勾践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自然地引入对该问题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设问,不会造成学生无话可说。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师只作正面引导和鼓励即可。

在新课标下,教材只是种课程资源,同时非常重视史料的编辑.教师要多渠道,有针对性筛选史料。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

二、质疑问难,促进积极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历史认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唯书,不唯权威.如讲述《张骞通西域》一课后学生问:“匈奴人采用了那些软硬兼施的办法,迫使张骞为他们效力?”讲《秦末农民起义》时有学生问:吴广是怎样被杀害的?是谁杀害的?甚至还有学生质疑教科书上的内容,如讲夏朝的建立者是谁时,竟有学生问我:老师夏朝的建立者真的是禹吗?我看应该是他的儿子启才对。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学生的质疑,形成一种师生共同探讨的气氛和习惯,逐步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龙源期刊。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育论文,丰富历史课堂教学

为了使学生多角度地了解真实的李鸿章。我设计了一个“李鸿章,爱国者或卖国贼?”的课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撰写简单人物评传。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一个课题结束的时候,学习小组提交了一份资料详实、图文并茂、观点清楚的报告。通过这次活动,我欣喜地看到,就连以前最不爱背书的学生也忙前忙后地收集起了资料,在辩论赛上,大家在为辩手们的精彩表现喝彩之余,自己也无形中接触到了大量鲜活的例子,从而比较前面地了解到了真实的李鸿章,而且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及团体意识也都有所增强。初次尝到胜利的果实后,我又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眼中的秦始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或是失败了?”的辩论赛,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针对此,我创设了“寻找身边的历史”的活动,要求学生广泛收集资料用专题演讲的形式对身边的大事或重要历史事件进行“追本溯源”。如围绕着现在普遍关心的“台独”和台湾归属问题,我就让学生围绕着台湾的过去、现在、未来问题开展了“台湾—想说分手也很难”的时事开讲活动。

三、创新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已经注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教育论文,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每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都成为单调的“原因、过程、意义”或者“背景、内容、作用”等的固定陈述。

我尝试改变这种现状,赋予单一的文本作业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容。我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如讲春秋、战国的历史时,为让学生对史实能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课后我安排了一次精彩的讲成语故事的比赛。在讲商鞅变法时,为让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过程有所了解,我安排学生课后排练了一段商鞅与公子虔和公孙贾的辩论的历史短剧。从学生参与的情况和热情程度上我知道了我的这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教学是成功的。

总之,新课标下的教学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在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努力思索新思路、新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尽可能多多启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单一的教材中走出来,把历史学活学好。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2

历史学科在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和展望未来。那么初中历史教师怎么才能正确实施历史教学呢?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以下五点:一要认真识记历史知识,这是形成历史学科能力的基础和载体。二要初步掌握和运用学科理论体系,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做到把历史事件、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时期进行分析和评价,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即“论从史出”。三要有再现历史的能力,能对历史知识归纳、比较和概括。四要能独立处理历史信息,运用历史理论彻底解决问题。五要具有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既反对空发议论,把历史课教成政治课的做法,又要反对不负责任地让学生记几个人名、地名、事件名,摒弃“史论结合”的做法。初中和高中对历史学科“史论结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理论部分可以放大,但不能讲成理论课。而在初中教学中应以史实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历史经验、记住历史教训,努力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根据历史自身发展的轨迹,抓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发现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2 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及过程,其前提是学生深刻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以体现出驾驭知识的能力。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一让学生从知晓史实开始做到“知其然”;二是理解,即“知其所以然”;三是总结概括,形成观点。这样教师就做到了把握史实、“史论结合”、“以史为鉴”,进而可以实施“高起点、大容量、深挖掘、精表达、重练习、讲运用”的整体教学,以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应对考试,还能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正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

3 按照年代顺序讲述历史。使学生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年代顺序讲述历史,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条件,在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内容之间,中外历史之间,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搭好知识的桥梁,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这样能使学生产生神奇感和兴趣,必然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和探索,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4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参观访问;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讨论;要开展课外活动,如“学历史、看现在、知未来”活动,以启发学生树立超前意识,培养其超前素质,开辟素质教育的新境界;要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方法,以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实施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过程中,创新历史教学教法,提高教学质量越来越多地为初中历史教师所关注。基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初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同时,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培养初中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基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初中历史教学的优势和实施进行重点探讨。

1.基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的各种有效学习合作,引导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初中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激发初中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实施的策略

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大多时候是教师讲解,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效率不高。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历史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创新教学模式,运用不同的策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初中生参与到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的热情,培养初中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初中生共同进步与发展。初中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时可以关注以下提到的策略和意见。

2.1选择合适的课程使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初中生对初中历史有兴趣,才能吸引初中生参与到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初中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前提条件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课程。小组合作教学选取的课程是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在此次活动中均有一个明确的任务。明确分工,才能让小组中的每一个初中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分工查阅资料,完成授课的课前准备工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此次历史课程教学中,为构建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讲解川教版七年级课程《秦朝的统一》时,课程教学目标是掌握秦朝统一的过程及统一后为巩固政权所做的措施。小组中,有负责收集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有负责整理六国和秦朝在政权管理措施的不同做法,有负责分析秦朝为巩固政权采取的措施的影响。这样的分工协助,让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参与到本次教学活动当中,发挥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2.2引导独立思考是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促进动力

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时不应该只注重团队合作,而忽视引导初中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初中生独立思考之上的,只有初中生充分独立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困惑,有与别人分享交流的需求,带着问题参与到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中,才会让合作交流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教师应引导初中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初中生全面快速发展。

例如,在讲解川教版八年级课程《鸦片战争》时,教师在课程教学开展之前,安排初中生思考:为什么鸦片战争不可避免?经过教师引导初中生独立思考,了解英国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工业原料,需要扩张,在采用外交、经济贸易打不开中国的大门时,发现走私鸦片可以牟取暴利,在走私鸦片受阻后,必然挑起事端,发动战争。经过独立思考,初中生会对鸦片战争有更深刻的理解,促进初中生深刻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独立思考让初中生带着疑问参与后续的讨论中,提高讨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3讨论交流时是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倡导初中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是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学习历史是需要讨论和交流的,初中生在领受教师安排的教学课程任务分工之后,经独立思考、查阅资料之后,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疑问。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时要倡导初中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学到他人对于课程的理解观点后,初中生对课程的理解更深刻,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解川教版七年级课程《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课程教学目标是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及影响。教师在课程开展之前,安排初中生分组预习,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在课堂教学时,安排初中生讨论交流:三国之间的关系,分析三国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的鼎立现象。初中生经过充分的课堂交流,在讨论交流中,不仅让各个小组阐述己方观点,而且学习别人的观念思想,构建一个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

3.结语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团队协助意识。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初中历史教学,引导初中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创新性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初中生参与到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的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初中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必文.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7(10):115-116.

[2]陈梅兰.浅谈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9(40):139-140.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充当了一个历史的讲述者,学生则习惯于聆听教师对某一历史事实的阐述,教师对历史事件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真实的态度。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觉得历史课程是一门说教课程,而且与社会现实距离遥远,不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新素质教育推广及普及的今天,作为历史课程的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应该以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广大学生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反省自我,在历史的印记中认知事情的真伪,使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应有的体现。

一、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性的必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是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它通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灿烂的文化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历史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对历史本身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提高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其次,历史传承的坚强意志不仅感染学生自身品德提升,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使其在生活中遇到困境不屈不挠,敢于承担,品德得到进一步提升。

2.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历史课程所蕴含的知识是全面的,是整个社会进步的文化产物和知识结晶。对历史课程的深入学习和理解的过程,就是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性就是将历史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同学生自身发展所需的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品德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3.有利于初中历史课程课改的全面开展。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方式的探讨,不仅有利于任课老师对该课程以全新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而且有利于任课老师进行创新性教学研究。教师不仅可以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全面审核,而且可以对初中历史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进行探讨,为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

4.有利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效果的增强。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植入了创新性和素质教育两个指标,使原本枯燥无趣的课程变得更具活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使该课程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师生更好地沟通交流,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真相及其所产生的效应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初中历史课程设置的意义,而且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二、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模式

1.启发式教学,提高创新力度。在传统的历史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中,大部分都是由老师对历史背景进行讲解,进而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思考,随后老师给出统一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在基于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初中历史课程中,任课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对初中学生认识历史事实的能力进行启发,以引导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其对事实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让学生在历史课程的认知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以自己的视野去认知历史,然后对感到疑惑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使思维和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升华。这样不仅提高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初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思维场景。初中历史课程中很多历史史事是丰富有趣的,任课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对讲述章节里所涉及的典故、史话、传说等影响资源进行播放,使学生不仅丰富了视野角度,而且加深了对该材料的深入理解。尤其在具有可争议、可思考的问题题材中,不但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良好的思维场景中,而且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同时任课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对材料的理解及时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思维成长。这样有利于任课老师更详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思维成长状态。

4.注重创设问题的技巧性、创新性。初中历史课程中的问题其实是最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一个好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讨论与思考的氛围中,尤其针对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不同的人对其事迹都有不同的看法。任课教师在设立问题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该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及其讨论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要巧设问题,不能将问题设立得过于狭窄,这样讨论的余地不大,但是也不能过于宽泛,要照顾到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视野。其次,任课老师在进行问题设立时要注意问题的与时俱进,设立的问题不能过于陈腐,使学生觉得问题本身离现实太遥远,对问题题材本身难以理解,无话可说。

5.鼓励学生质疑,创建民主教学环境。初中历史任课老师首先应该尽量地创设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意见,使学生对历史题材能够保持独立自主的思考,从历史事件能够提出自我创新性的看法,对即成事实具有另辟蹊径的思路,这样才有利于科学创新。其次,鼓励学生思维标新立异,这样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动性才能充分调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创新,从问题思考创新升华到思考问题创新。而这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民族的教学环境紧密相连,民主是创新思维培育的平台。

6.开发性教学,培养发散思维。初中历史课程应该尽可能地进行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想走出课程的局限,打破常规,由课程学习突破到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才能够实现,才能够在知识学习积累的同时突破条文性知识带来的思想枷锁,才能够灵活处理现实生活的各种困境,同时个人综合素质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升华。

三、结语

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模式是实现历史课程教学价值的必由之路,是在新课标要求下结合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事实进行课改的最终选择,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初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深入学习就是在对历史过程的文化进行积累,而由于传统授课模式的限制使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基于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的教学强调任课老师的创新性教学研究,在对历史课程本身的理解过程中创建一个民主的、可以自由研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创新问题的启发下对历史本身进行独立思考,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认同度,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突破课程限制,进行开放性、质疑性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发挥初中历史课程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综合素质教育与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融入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课堂中,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完善自我品德,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课;策略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上明确规定初中历史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被动型的教学模式,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在历史教学中,还应挖掘学生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一教育理念,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能灵活运用教材,有效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十分重要。下文就是针对如何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展开讨论。

(一)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涵义

所谓活动课,指的就是主要以课程为支撑,以活动为媒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创新性探究为基本特征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形式。初中历史活动课就是“以活动促发展”的理念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指的是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开放性以及自主性的学生主体的有关历史课程内容的基本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这就是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根本之所在。

(二)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策略剖析

1.善用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

初中历史新教科书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通过具体的史实、浅显的史料、真实的图片、丰富的图画、活泼的插问及课后活动与探究等内容.增强历史的真实性、形象性、生动性,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的探究与活动及每一单元的活动课设计,为历史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发历史新课程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教材在介绍了“淝水之战”后,设计了一个活动与探究题,让学生思考这场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及其对现代战争的借鉴意义。这一教材内容的延伸,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交流活动,发挥创造性思维去加深认识。又如讲述了“活字印刷术”以后,笔者让学生用橡皮泥等材料仿做活字,使学生从中体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这些活动,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实践证明,教师只要善用教材内容的延伸,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就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2.确定好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主题

对于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而言,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确定好历史活动课的主题,这也是上好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先决条件。具体而言,可以包括如下措施:(1)在上历史活动课之前,需要和学生共同讨论,应该开展什么样的活动以及如何开展该活动。注意在确定这个活动的主题之前,应该要使得活动的主题对学生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也就是说能够提起学生对该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充满期待,同时也能为上好历史活动课有一个较为充分地准备;(2)历史活动课的主题还应与历史课的教材相紧密结合起来,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以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历史活动课之中。例如在“热爱祖国”的历史活动课时,要将台湾、和新疆等地是祖国领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作为活动的主题,最好依托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画面生动地为学生展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激情,势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要积极抓住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基本特征

初中历史必然具有历史性特征,而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主题都是与历史有关,因此,初中历史活动课必然具有历史性特征。初中历史主要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部分,在历史课本上,我们也能看出初中历史是一门多元化、综合性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内容包括:既涉及到天文方面的知识,又涉及到地理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包括经济、文化、政治、哲学、文化以及科技,甚至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极大程度地培养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而言,亦是如此。可以说,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就是为了增加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在历史的学习上有极大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说,初中历史活动课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教学目标不放松。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初中历史活动课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激发学生的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开展一次历史活动课之后,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反思,历史活动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良好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转变角色――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合作者,活动课也是师生共同学习发展的过程。学生也要思考一下这样的活动课对于自身的影响等。只有这样,历史活动课开展的才会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梁之彤.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和评价[J].教育导刊.2007,(06).

[2]朱红.对初中历史活动课实施策略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0,(15).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6

关键词:差异;历史;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108-01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课程有差异,作为学生个体需要历史知识的延续和提升,所以我们要重视并解决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有人说“高中的成败在高一”,而高一的起跑线就是初高中的衔接,对此我们千万不可小视。

下面我从初高中的体例差异、课标差异及考题差异等方面谈谈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

一、从体例差异谈通史意识

就现行初高中历史教材看,初中历史采用通史体例,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及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组成。新课改地区高中历史采用古今贯穿、中外合编的专题体系,就更加凸显了初中阶段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而现实情况来看,初中历史新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取得了成就,但是也造成了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学生们的历史素养普遍偏低。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历史课程采用了专题体系,这就造成初中的知识基础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很难衔接。

解决好体例差异就必须强化通史意识:一要巩固通史基础知识,二要整合高中专题教材按通史体例整合。在巩固通史基础知识方面,我校去年已经编写了初高中衔接教材,在暑假期间引导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历史对通史知识温故知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应该继续推行。关于整合高中专题教材,特别是三本必修,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总结。可以结合其他版本教材比如人教版在每一课都注明本课与其他必修模块的联系。比如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近代史可按通史体例整合为:

资本主义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

1、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开拓(经济:必修二)

2、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必修三)

3、英国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政治:必修一)

4、启蒙运动(思想:必修三)

5、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政治:必修一)

6、法国大革命与民主制度的初步发展(政治:必修一)

这样的整合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学科时序性的特点,同时把政治、经济和思想知识紧密结合,从历史整体中认识历史事件,也就是在“大历史中认识小专题”。

二、从课标差异谈探究意识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都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但具体要求仍有很大差异。比如在能力要求上,初中课标为: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高中课标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状况是很多高一新生会沿用初中学习的思维,认为历史背背就行了,可是仅靠“背书”是远远达不到高中历史学习要求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及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渗透历史探究意识、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结合我校“高效课堂”模式,以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从考题差异谈材料意识

从中考和高考历史试题中可以更直观的看到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差异。罗斯福新政为例,中考试题呈现为: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危机?而在高考题(2007年山东高考)则呈现为: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遭。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上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7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对策

初中阶段,历史课作为学生正式学习本国家所经历的荣辱兴衰的开端,是学生对自己国家认识的起点,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范围,让学生真正达到博古通今、博学多闻的渊博知识程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名中国中学生有必要借助于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来了解历史,了解人类、社会以及文化的发展过程。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偏离了人格培养的教育目标,过度强调历史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而在新课改要求下,素质教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各初中学校极为重视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历史课堂教学对策,以实现历史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研究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及完善对策不仅能够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有着深刻意义。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1.1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过程包办,养成了学生过度的依赖心理。大多数历史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历史课堂上讲整整一节课的知识,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也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能将教师的讲解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按照教师的背诵要求进行课下背诵,缺乏对知识的内化过程。另外,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历史教学只要让学生记住课本知识就行,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知识框架,让学生根据框架填内容,缺乏对历史知识的运用。并且,学生接触到的历史知识都是抽象的、教材中总结的较为简单概括,虽然教材中有部分例子,但是教师常常忽略例子而着眼于理论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接触到的都是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

1.2课堂教学形式

虽然初中历史教学十分重视教学改革,并积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式种类繁多,各有优势。而且并不是每一种教学方式都适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很多初中学校忽视了教学方法与本校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方式的结合,导致历史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不适应,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另外,还有部分初中学校一味强调学习模式的套用,е滦驴胃南碌睦史教学流于形式。例如,虽然部分历史教师组织了辩论、历史剧表演等活动,但是,很多学生都是作为旁观者的角色,没有深入到历史知识的探索之中,教学效率不高。

1.3课堂教学目标

虽然,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加强了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但是,仍有部分初中学校的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考试能力为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的知识运用,忽视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的思考,缺乏对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很多初中学校固守应试教育模式,认为历史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忽视了学生历史文化素质和正确历史观的培养。

2.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完善对策

2.1提高历史教师素质

历史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初中学校应加强重视历史教师素质的提升。首先,初中学校应积极引进高水平专业人才担任历史教师,增强历史教学的专业性;其次,初中学校应加强在职历史教师的培训,组织历史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学习新的历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另外,学校应积极组织历史教师开展教学研讨会,集中教师智慧,探索教学方法应用于本校历史教学的策略,使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符合本校历史教学的需求。最后,初中学校应积极引进历史研究机构的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向学生讲解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历史发现以及历史研究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2.2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对象,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加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历史课堂教学。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历史水平和认知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另外,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依据设置教学内容,并且,初中历史教师要加强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2.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初中学校应积极改进历史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首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实际历史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从案例中了解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其次,初中历史课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深入体会历史人物的处境、思想,从历史角度和人物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最后,初中历史课堂可以采用任务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并为每一个小组布置好学习任务,以任务为向导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开展知识讨论、整理讨论结果。运用任务教学法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为学生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高效性。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8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历史知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46

很多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方法单一缺乏变化。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在整堂课上讲得口干舌燥,不去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这样使得教学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求,没有突出学生在日常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而起不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教师向学生传授历史的基础知识是最根本的目的,为了使历史教学锲合切合素质教育的主旋律,符合国家推行新课改的初衷,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即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运用到日常历史教学中。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让学生逐渐学会透过历史的现象去发现历史的本质,用科学的观点去分析历史事件、评述历史人物,从而对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同时,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要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把握教师所讲授的历史知识。另外,在历史教学中采取多种知识进行教学,可以用较为新颖的方式来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使得课堂教学的氛围更为轻松、愉快,从而使学生能在气氛较为活跃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文史结合教学法

教师在进行日常历史教学时引入语文教学的方法,这样能够更好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历史和文化在某些方面是相互交错的,其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必然联系,如《史记》之类的史学作品,其用文学的表现形式记录了真实的历史,这样它既具备历史价值,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同样,如《三国演义》之类的文学作品,其产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将一段历史的现实通过文学的加工反映了出来。因此,教师在对历史进行教学的时,是完全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文学方式来进行表达的,这是因为历史学科和语文学科都具备文字语言的共性,所以语文教学中的部分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同样适用,且还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利用诗词歌赋。在讲到秦朝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秦帝国辉煌,仅凭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举例只提及兵马俑也是毫无新意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将《阿房宫赋》引入到该部分的教学中来,从“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等语句中可以看出阿房宫建筑规模的宏大、细节的精致,使学生从《阿房宫赋》这样艺术的表现中,体会到秦朝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在课堂上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直接让学生的内心深处干道震撼,激发起其学习历史的欲望,这就达到了将文学表现形式同历史教学相结合的目的。

二、辩论教学法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组织和开展讨论一直是教学的难点、重点,我们在电视上可以看见很多形式的辩论比赛,这种比较对抗激烈,参与者专注度高,教师不妨把这种方法引入到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来,借此来使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积极主动的进行参与。教师每讲述完一个章节,就根据其中涉及的知识点来设计一个题目,让学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正方,一组为反方。两个组内部先进行初步的讨论,将各自的看法进行综合,并将具体的讨论结果形成文字,教师对其进行简单评价后将文字草稿交还给学生。学生再进一步的对草稿进行讨论补充,最终每小组推举四人,在课堂上展开一场小型的辩论赛,让这四名代表将小组内成员的意见完整无误的表达出来,并通过语言的感染让听众对自己的观点予以肯定,在辩论结束后教师对各方得失M行简单点评。这样的活动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学生还会主动去查阅资料,为的就是能在辩论中驳倒对方。

三、知识网络构建教学法

教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对于历史的教学是分知识点进行的,通过一条历史的线索引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点,讲这些知识点逐一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对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任务、时间这四个基本要素进行把握,从而将该知识点掌握,但是在学习中对单一知识点进行掌握记忆的学习方法效率是极为低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线索,将一个个知识点相互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这样基本知识就能被全部网罗在内。

四、故事引导教学法

故事是学生最乐意听的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故事的形式,引出所要教学的知识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有趣的历史故事作为引言,引出本次教学所要讲述的课本内容,一是可以在课堂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五、多媒体教学法

目前多媒体教学设备基本上是每所学校的标准配置,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合理的使用这些设备可以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更好。同单纯的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道具相比,使用多媒体教学更为直观,且对学生造成的感官刺激更为强烈,而且多媒体教学是声音和图形的结合,其表现更为形象生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更好的欢迎历史事件,让学生能更为直观的了解到这一段历史,从而能更为轻松的掌握该部分的课本知识。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范文9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发展到今天,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具有极强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这门课程不仅涵盖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对道德教育、学生民主观念的建立、法制观念的建立以及合作、竞争、创新等积极精神的培养都有所涉及。初中历史教育中加入人文主义思想教育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两方面基础上开展的,结合历史课程本身的特征和初中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文主义思想教育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地自我认识,启发学生对自我个性的充分发展,从而更加积极理性地实现自我价值,建立健全初中生独立、完善的人格。

2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文主义思想教育

第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教育要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结合。当前的初中教育中对于历史科目的重视度还不够,很多学校偏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对于历史这样人文知识为重点的教学科目有所忽略。但是,通过素质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认识到,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知识素养,还应该有健全的人格思想,因此,重视初中历史教育实际上就是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在一起,发挥其共同的积极作用。初中历史教学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因此历史课程不仅具有科学性,还包含了深刻的人文性。所以在初中历史课程的人文主义思想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历史知识的科学性,还要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第二,更新初中历史教学观念,广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当前的初中历史课程因为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在进行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的时候主要还是要依靠已有的初中历史教材。历史教师要善于在学科教材中广泛挖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与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将其贯穿在历史人文教学中。通过对人类文明创造史的进一步了解,学生很快能够建立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这是历史人文教育在陶冶学生情操、解放学生思想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全方位素质的人才,他们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详尽的了解,还应该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提取无价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督促学生建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勇往直前的民族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