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财务制度建设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30 10:38:19

财务制度建设论文

财务制度建设论文范文1

1.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概述

1.1.1定义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企业为了确保企业财务战略的实现,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制度。在企业内部实行内部财务控制是抑制财务会计造假、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强化单位内部财务监督、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1.1.2煤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内容

煤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企业应当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实物资产的内部管理制度;三是对外投资活动的内部管理制度;四是工程项目的内部管理制度;五是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六是筹资活动的内部控制制度;七是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八是成本费用的内部管理制度;九是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十是合同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

1.2对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对煤矿企业管理制度研究的文献众多,其主要观点如下。

1.2.1煤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理论研究

龚敏在《论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以机制保稳健靠管理增效益》一文中论述:“煤矿集团近几年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在财务基础管理、资金管理、投资管理、预算管理、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效的探索实践。”

张晓玲在《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有效建设》一文中认为:“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根本需求,他针对国内外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中的现状阐述了我国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针对山西大同煤矿集团企业的特殊发展需求,创新的应用ERP系统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模块。”

李怡在《对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思考》一文中认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难以建立健全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一是管理者思想认识偏差;二是市场经济发展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冲击;三是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财务管理意识有待加强等几方面。

李翠平在《树立科学创新理念,抓好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一文中论述:煤矿企业财务管理是利用货币形式对公司的经营、业务活动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是公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规范经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培养员工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及提高员工的险防范意识作为基础,通过加强或完善内部稽核、培养教育、考核和激励机制等各项制度,全面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增收节支,促进公司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

王峥在《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思考》中认为: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遵循合理原则有,一是制定财务管理制度要注意政策性;二是制定财务管理制度要注意科学性;三是制定财务管理制度要注重全面性。

1.2.2加强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措施研究

王田宝在《煤矿非煤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论述:“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有如下几点,一是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二是提高资金的营运能力;三是注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四是强化资产管理;五是严格控制企业的规模;六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抓好会计基础工作。”

巩海霞在《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中认为:“做好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做到,首先,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是既兼顾煤矿企业经济目标又兼顾社会目标的完成,不再单纯以利润最大化或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其次,转变观念,确立财务管理在煤矿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再次,科学设置财务机构,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余美龄在《新形势下加强国有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中认为:“加强国有煤矿企业财务管理做到,一是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二是不断修正、补充财务管理内容体系;三是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四是转变观念,确立财务管理在煤矿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李洪波在《如何建立和完善农垦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一文中论述:建立农垦企业内部财务誉理制度的几个立足点,第一,财务管理体制将企业内部的经济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划分,第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财务原则》、《农业企业财务制度》的具体化,第三,财务管理基础制度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基础内容之一,它是财务核算的基础和条件。

综上,国内对于煤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研究较多,但其研究层次大都停留在理论方面、宏观方面,缺少与实践结合,案例分析方面的研究。

财务制度建设论文范文2

项目管理论文2000字(一):财务共享中心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提升探析论文

【摘要】财务共享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当前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财务共享中心的设置,对企业的项目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的提升有很大作用。基于此,很多建筑施工企业也都建立了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论文首先对财务共享中心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提升作用进行了阐释,进一步提出了借助财务共享中心,提升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的策略,希望对广大建筑企业财务工作者带来思考。

【关键词】财务共享中心;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F4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0)03-0033-02

1引言

财务共享中心属于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财务管理、核算模式。财务共享中心就是将不同企业的财务核算业务,在同一個共享中心进行核算,并对外报告。这种核算模式能够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使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得到保障,便于企业投资者能够快速获取所需的财务信息。

2财务共享中心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提升作用

2.1提升企业不同管理信息的共享性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资源共享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各行各业都在进行资源共享,以实现对自身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也一样,要提升管理效率,对企业内部实施有力的监管,就要进行信息共享。企业是通过产生经济活动的形式,来实现经济利益的,而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的产生,都需要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参与,建筑企业要开展经济活动,实施管理行为,都离不开财务工作的支持。而且建筑企业的很多管理信息,要进行有效传递,也需要经手企业的财务部门。

因此,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讲,财务部门扮演着信息传递的角色。财务共享中心的设置,在提升财务监督效果的同时,也共享着财务信息。共享一些对企业管理而言非常重要的信息,财务部门属于企业的信息共享源。在工作中,财务部门能够为企业的其他职能部门提供更多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使管理层的决策更加可行,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管理信息的作用。

2.2控制企业运营成本

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职能部门不仅繁多,而且相对较为分散,各个子公司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财务链也就被拉长,致使很多资源就不得不分开使用。而要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企业的各个子公司都会在其施工地,以项目部为中心设置财务核算部门。其财务人员需要管理各项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如验收入库、结存、领用等具体事项,并检验企业的各类发票的真实性,可见其工作之冗杂[1]。

同时,很多时候各个子公司的财务人员岗位会出现重叠的情况,这就使得企业的人力成本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若企业拥有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借助流水线形式的管理,就能够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财务核算工作的效率也会显著提升。此外,共享中心的建立,也能使材料的采购成本得到控制,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对接工作,也才能更加高效。建筑企业对材料的采购、验收、核对等环节实施统一而标准的管理,使得这些环节中的一些不必要的业务大大缩减,从而使损耗时间得以降低,从而能够从源头上帮助企业,降低与供应商接洽的运营支出。

2.3强化财务职能,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扎实开展

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职能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就能有效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同时使得企业财务的行为得到规范,舞弊行为得到遏制,从而更好地发挥财务工作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基于此,不少建筑施工企业都能意识到财务职能强化的必要性。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的财务工作,其独立性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是由于建筑企业会对下属的项目部下达不同的指标。很多项目部管理者为实现该指标,就会不择手段地进行一些违规操作。但是财务人员归属于项目部,其薪资待遇、薪酬福利等内容都直接与项目部的效益挂钩[2]。这就会导致不少财务人员,对于出现的各种违规操作,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企业的财务风险、税务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财务共享中心成立之后,财务职能部门、职能管理部门就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财务管理工作也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专业性、系统性。除此之外,财务共享中心的财务人员与项目部也进行了分离,核心的财务核算人员、财务管理人员会统一由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因而避免了项目部利益的牵绊,各项财务活动都会严格按照票据、数据来进行,项目部的违规操作也就会得到遏制,从而使项目管理工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借助财务共享中心提升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水平的策略

3.1注重日常的维护,明确职工的访问权限

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数据需要设置一定的权限,而不能对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职工都一视同仁。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部门对财务数据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的把控,根据不同岗位的职工,授予其相应的范围的使用权限,并按照既定的权限要求,进行财务共享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需要查阅财务信息的职工,要保证其拥有相关的权限,并对其查阅资格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审批,保证其权限与个人一一对应。

同时对于一些没有使用权限的人员,不得让其查阅、修改财务信息。通过上述的种种举措,来有效保障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另外,技术人员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做好财务共享中心的日常维护工作,设置网络防火墙,并将重要的财务数据进行备份处理,同时还要防范病毒木马、黑客的入侵,保证财务共享中心能够正常的使用和运转。

3.2对财务核算实施统一的标准,保证工作的规范性

对财务共享中心的正常运转而言,财务核算标准显得相当重要。只有形成统一的财务核算标准,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才能高效运转,财务核算的准确性也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形成一套统一的财务核算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综合考虑下属单位的状况,综合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核算标准。而后,企业需要将其在全公司进行应用,从而保证财务共享中心接受、汇总的子公司财务信息能够统一,进而对其实施集中处理。

3.3完善福利保障制度,发挥团建的作用

企业要想真正留住职工,就需要从物质层面满足职工的需求,从而能够提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着力提升职工的福利和待遇。不仅如此,企业还要定期组织培训,加强对职工职业素养的培养,让其不断提升自己。同时,建筑施工单位可以采用“轮岗制”,让不同岗位的职工进行轮换,体验不同的工作岗位,从而便于对职工的才能结构进行了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职工的价值。此外,建筑施工企业也可以积极举办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来调动企业的氛围,密切职工之间的联系,让他们感受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才能更好地投入接下来的工作中。

4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共享中心对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工作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广大建筑企业财务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财务共享中心的优越性,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财务共享中心的价值和作用,注重日常的维护,明确职工的访问权限。完善福利保障制度,发挥团建的作用。对财务核算实施统一的标准,保证工作的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显著提升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的管理水平。

项目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探讨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实践论文

摘要:电力行业的市场竞争逐渐激烈起来,更加突出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开展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显著提高电力项目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收益。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简化和规范电力企业的管理流程,促进电力项目管理朝着标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可以帮助电力企业规避风险,提高电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

引言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具有投资高、建设周期长以及技术水平要求高等特点,所以电力项目管理的难度比较大。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就是旨在提高电力项目管理水平而开展的一项工作。本文首先对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最后提出了加快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1、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概述

电力项目信息化建设就是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针对电力工程建设的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的过程。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可以将网络信息与管理生产模式进行充分结合,在基础上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和分析。在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之前应该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首先技术人员应该梳理好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流程,明确各个流程的步骤以及主要注意的事项;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全面了解各种设备的参数信息;加强施工进度的管理,对工程进程进行实时动态的跟踪。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开展的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通常采用的是工程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实现各级管理人员的高效管理,可以加强各个部门的互动和沟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有效降低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2、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

2.1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缺陷

虽然我国目前的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整体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这种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程序文件的执行力度不够,电力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完善,在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无据可依的情况,导致电力项目管理的各方面都不到位;第二,多个电力项目综合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不高,在对多个电力项目进行管理时,在人员分配、项目产值分配等方面的工作量比较大,再加上应用的是传统人工管理方式,所以无法实现精细化管理,也无法实现动态化管理,所以电力项目管理過程难以进行适当调整。第三,电力企业管理缺乏标准性,所以在检索项目信息过程难度比较大,缺少工程质量的反馈信息,无法对之后的同一类电力项目建设工程提供指导。

2.2项目框架构建

2.2.1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包括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调研管理以及项目开发管理等诸多方面。市场开发过程要将客户置于主体地位,通过加强对客户关系的管理,才能对合同进行准确评审,为市场开发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此外还应该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帮助电力企业开展精细化管理。

2.2.2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将开发、计划等各种内容全都纳入到一个平台上进行管理的方式,让电力企业各个部门在一个平台上合作。根据ISO9000质量体系对电力项目建设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在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的支撑下不断完善电力项目管理模式,促进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

2.2.3经营计划

经营计划管理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合同管理、其二是招标管理,其三是项目开发管理,其四是产值管理。经营计划可以有效整合工程项目的收付费流程和采购立项流程,不仅能够确保电力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能提升电力项目管理的整体性。

2.2.4辅助决策

辅助决策可以为电力企业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以将平台中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直观化和具体化转化,形成对应的统计报表。辅助决策还能全面反映电力企业管理的整体情况,有效识别电力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3、促进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3.1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

科学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制定充分满足各种工作需求,一个良好的需求分析方案可以对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直接观察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等都是目前常见的需求分析法,可以单独利用某一方法或者综合利用这些方法来充分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此外,还应该对电力企业管理高层、各个项目负责人以及一线施工团队制定岗位说明书。

3.2重视信息化水平建设

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力企业应该充分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电力线路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电力企业应该根据施工的实际特点制定战略规划,切实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持,电力企业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监管体系来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工程。

3.3完善信息化建设法律制度

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政府应该推进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立法工作的开展,行业内和企业也应该针对信息化建设特点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制定权责分明的管理机制,简化管理程序,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将每项工作都细化到个人。当然相关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贯彻落实离不开监督机制的支持,要想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热情,电力企业还应该采取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机制,对工作人员的表现进行绩效考核,然后依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者惩罚。

财务制度建设论文范文3

关键词:水利建设,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水利基本建设管理的逐渐完善,水利建设工作的各个项目按照规定得到了全面的实施,这使我国水利建设在管理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效果。因此,也对我国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就水利建设中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一、水利建设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单位领导缺乏创新意识

在我国现今的一些水利建设单位,只是单纯的实行体制改革,完全忽略了单位决策人和理财者思想观念的转变,只有彻底摆脱传统的思想包袱,使水利单位走上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道理,才能够全面搞好财务管理。对于水利单位来说最大的缺陷则是思想的封闭和保守,这样会使整个水利建设单位缺乏竞争力和创新精神,无法树立科学发展观。一些单位仅仅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思想观念,认为只要单位能维持就继续维持下去,能依靠就继续依靠,这种观念特别体现在单位的决策人身上。

(2)财会人员知识层面有待进一步拓宽

长期以来,水利建设单位对财务管理在整个基建过程中的地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许多水利基建项目,由于其本身存在费用预算不足,缺项及有些费用预算不足,造成了建设过程中频频出现问题。致使项目无法按原来的投资完成,也拖慢了工程的进度,只好调整工程的预算,增加投资来解决,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工程预算过程中缺少财会人员参与,致使必须的财务费用项目未考虑进去,造成实际待摊费用超支。科技论文,问题。。

(3)资金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由于部分地区实行财政统一报账,先由建设单位收集好所有原始凭证再向财政局,提出申请,报财政局审批,方可拨付工程资金,延长了项目资金的拨付环节,致使资金不按时拨付到施工单位手中,影响了工程进度,由于所有原始单据必须报财政局留存,建设单位只留复印件,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更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记账。

(4)执行有关制度和规定有待进一步明确

1、部分预算项目与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脱节。水利基建会计核算对像是水利基建项目。核算的重点是正确反映水利基本建设预算的执行情况。科技论文,问题。。我国基建会计核算执行的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其中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与水利基建预算中的项目不能一一对应。

2、基建财务管理有关规定与会计制度要求缺乏衔接。

3、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很多都是公益性的且多需地方配套资金。

二、加强水利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1) 提高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

加强水利基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知识,如业务知识、道德水平、实现能力等,培养财务人员的管理能力和预算、决策能力,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努力为水利基建工程建设服务。加强财会人员的思想作风建设,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综合管理和监督的职能作用。科技论文,问题。。

(2)财务人员应参与基建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工作

水利单位应由财务人员参与基建工程的预算编报、审定、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合同的制定等全过程,以便了解工程的概况,方便以后的工作,还要参与招标、签订合同等工作,掌握中标单位、中标预算等情况,以利于履行合同时的付款结算工作,为维护本单位元的利益、降低工程成本打下良好基础。财务人员还应积极为领导出谋划策,严格控制各项费用。

(3)健全资金管理

根据立项及上级下达的拨付文件,项目资金及时拨付到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根据审核无误的单据及竣工验收单等拨付到施工单位,所有原始单据保留在建设单位,以便上级审计部门的监督审计。

(4)拓展筹资管道,切实加强筹资与投资管理

利用国家拨款这一资金管道,切实管好用好国家财政拨款资金,同时还要积极开辟新的筹资管道。有些单位,留存许多事业基金,如果能够运用现代的财务决策分析方法坐好短期与长期投资管理,将会给单位带来丰厚的投资收益,真正取得理财成果。

(5)加强水利单位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

单位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管理在水利建设单位的应用。单位领导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充分信任会计人员,使他们能够在水利工程项目中的预算和规划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单位领导还要不断充实自身的财务知识,增强财务意识,在工作中遵循《会计法》,充分利用单位自身的优势,科学合理的分配人员,分配资金。科技论文,问题。。这样既能降低水利建设中的成本,也能提高经济效益。科技论文,问题。。

三、总结

综上所述,水利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科技论文,问题。。因此,水利建设单位的财务管理问题不容忽视,需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兴东水利建设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2】王耕,李百彦,陈峰水利建设单位财务管理浅析

【3】张向红,不断探索水利财务新方法

【4】冯惠卿加强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方法初探

【5】朱忠祥加强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实践与体会

财务制度建设论文范文4

一、我国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建国初,我国在东北地区的一些大、中型企业即开始试行总会计师制度。1990年12月国务院还专门下发了《总会计师条例》,但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制度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原财政部副部长、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会长张佑才将之概括为:“不到位、没有位、搞错位、排末位”。因此说我国的总会计师制度没有正常有效的运行也并不为过,多次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2003年春夏之交,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组织的中国总会计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27%的国有企业未设置总会计师。而据统计,至2005年12月,中央企业169家,在经过连续三年三次公开招聘后已设置和配备总会计师的企业也只有102家,约占60%。

笔者认为,形成我国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制度运行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协调,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1985年通过的《会计法》,对于设置总会计师的规定是“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可以设置总会计师。”1990年12月31日国务院颁布的《总会计师条例》第二条规定: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设置总会计师,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来执行。大、中型国有企业是不是要设置总会计师,原来的《会计法》和《总会计师条例》实际上非常的模棱两可,其表达的含义主要就是:①设置总会计师不违法;②如果要设置总会计师,要遵守《总会计师条例》。在这样的法律条文指引下,总会计师当然就成了国有企业可设可不设的、可要可不要的“领导”了。《总会计师条例》第六条规定总会计师负责“组织本单位执行国家有关财经纪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保护国家财产”,并且“对违反国家财经纪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和有可能在经济上造成损失、浪费的行为,有权制止或纠正。制止或纠正无效时,提请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处理。”显然这个条例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很不适应了。1999年10月《会计法》经过修订,终于在第三十六条规定了“国有和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但是《总会计师条例》至今没有修改,一个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条例当然是不可能得到切实执行的。

《会计法》规定了要设置总会计师,但在《公司法》中不论是修订前还是修订后都未见到“总会计师”四个字的踪影。主管财务工作的领导在《公司法》里叫做“财务负责人”。即使在专门对“国有独资公司”和“公司财务、会计”进行规范时,也未提及总会计师问题。这说明《公司法》对总会计师的设置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

2.没有一个对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制度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主体。

任何一项制度的运行既要有执行者,又要有监督者和管理者,如果说国有企业是总会计师制度的执行者,那么谁又是这个制度的监管者呢?我们仔细分析,在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这个制度几乎没有一个真正的监管者,甚至执行者也不易确定。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财政部负责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但是,它并不负责国有企业的人事任免。按照《总会计师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企业的总会计师是由本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提名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或者聘任。可以说,政府主管部门是一个管理主体。显然本单位主要行政领导人不提名,则政府主管部门就可以不任命或不聘任。由于政府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都不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这种模棱两可的条文使它们没有压力和动力对总会计师制度的运行进行监管。从执行主体来说,可以说国有企业是当然的执行主体,但是,从上文分析,到底是国有企业的主要行政领导人是执行主体还是其政府主管部门呢?2000年以前的《会计法》本身就没有规定国有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因此无论是国有企业的主要行政领导人还是其政府主管部门,实际上都是执行也可不执行也可。2000年《会计法》修订后,由于国有资本所有者缺位,总会计师制度仍然没有明确执行主体和监管主体,因而使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制度的运行不理想。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可以说才有了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制度的监管主体。

3.国有企业对总会计师的职能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

有人认为,总会计师只不过是企业的会计总管而已,把会计工作理解为简单的记账、报账的工作,忽视会计工作的管理职能,因而自然不重视总会计师;有的认为,总会计师主要是代表国家来监督国有企业遵守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的,设置总会计师不利于企业的灵活经营,从而,有意无意地回避总会计师的监督;也有的认为,财务会计工作固然是很重要的工作,但不如销售工作或科研工作重要,也就是说并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没有认识到总会计师在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中的重要作用。总之,不少国有企业对总会计师的职能作用的认识没有到位。

二、从法人治理角度分析国有企业总会计师的定位

我国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制度运行不理想,对总会计师的定位不清是其理论上的根源。

我国的总会计师出现于建国之初,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制度系从搞计划经济的老大哥――前苏联那里引进的舶来品。在计划经济时代,该制度作为“一厂三总师”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在这个时期,总会计师以“双重身份”(国家身份和企业身份)进入企业行政领导班子是与当时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是相适应的。1990年12月国务院还专门下发了《总会计师条例》,从而以法规形式确立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制度。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并明确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要实行“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显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那么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又应该如何定位呢?要认识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对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分析。

根据现代公司财务分层管理理论,公司财务应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公司经理财务三个层次。出资者财务的目标是要求企业经营者提供真实、完整、及时的会计信息,监督其经营管理行为,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经营者财务的目标主要是保证计划、投资方案、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等的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完成对出资者的受托责任,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公司经理财务的目标主要是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告,实现董事会的财务管理战略和各项财务决策。在以上三个层次的财务体系中,出资者财务侧重于对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监督,经营者财务侧重于对公司财务的决策和对公司经理的财务监督,公司经理财务则主要是对公司经营者财务的执行和企业内部财务监督。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因此公司经营者的财务决策和监督主要体现为董事会的财务决策和监督。

出资者对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监督主要依赖国家法律法规、监管机构和市场的力量,董事会的财务决策和监督以及公司经理的财务执行和内部财务监督则都必须有专门的组织和人员来实施。因此在美国公司的财务管理体系中,在董事会通常都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和精通财务会计的独立董事,并由董事会直接任命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公司的CEO也由董事会任命,但CFO既对董事会财务决策负责,同时又对包括CEO在内的公司经理人员进行财务监督和业绩评价。在公司经理以下,再设立财务总监(Controller);对于规模较大的集团性公司,一般分别设首席信息官CIO(ChiefInformation Officer)、主计长(Controller)和司库(Treasurer),但首席信息官CIO、主计长和司库又统一归CFO管辖和领导。在美国发生了一系列财务丑闻以后,美国的有关法规规定,CFO还应当分别向CEO和审计委员会汇报工作。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其会计报表还必须由CEO和CFO同时签字。可见,无论从现代法人治理理论还是从西方的财务管理实践来看,将CFO定位于既对董事会财务决策负责,同时又对CEO进行财务监督,并对CEO汇报工作,不仅是科学合理、意义重大而且是现实可行的。

我们再看我们国家对国有企业总会计师的定位。虽然国资委有关规章中已显示出正在改变总会计师只对总经理负责的迹象,但目前最主要的定位仍然还是对总经理负责。这种定位无疑不利于建立企业的财务监督与约束机制,不利于加强企业的会计监管,也是不符合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要求的。

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不少地方出现会计委派制和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度,而且至今经久不衰,就是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我国对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定位的缺陷,同时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那就是必须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进行重新定位,对我国的总会计师制度进行改革。

三、完善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制度的若干建议

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理论、财务管理理论、现代西方的财务管理实践以及我国各地自觉自发实行的会计委派制和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度给我们完善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制度以新的启示,那就是必须使总会计师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要求,必须把总会计师制度放在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中考虑,必须对总会计师重新进行定位,必须赋予总会计师制度以新的内容和形式。因此,完善我国国有企业的总会计师制度,笔者有如下建议:

(一)关于称谓。到底是仍沿用原来的“总会计师”名称还是使用“财务总监”名称,或西方流行的首席财务官(CFO)名称。我们建议使用“财务总监”名称为好。因为,第一,总会计师名不副实,词不达意;第二,“一厂三总师”制度因与现代企业制度不符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已很少完整实施。第三,近几年,深圳、广州、上海等很多地方实施财务总监制度取得了很大成功,使用“财务总监”称谓已被理论界和企业界普遍接受;第四,“财务总监”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联系,而“总会计师”则往往与厂长负责制联系;第五,“财务总监”更符合或接近国际惯例。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在英文上已表述为(China Association of Chief Financial officers),即中国首席财务官协会,而且已于2004年加入国际财务总裁协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inancial Executives Institutes)(也有人译成财务总监协会国际联合会),并于2004年10月11日首次组团参加了其第35届世界大会。考虑到首席财务官在我国企业界的认知度还很低,且与之共存的首席执行官制度还未建立,因此我们认为使用“财务总监”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也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其它企业目前都是比较贴切的。

(二)明确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的监管主体。以前的国有企业总会计师是“谁都可以管,但谁都不管”,因此在运行中存在不少问题。现在国资委成立后,应明确国资委为财务总监的监管主体。体现国资委“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的监管主体,其主要职责应包括:1.制定有关财务总监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明确财务总监的定位;2.按照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委派、任命或免除财务总监;3.对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的工作进行考核、监督和管理。4.规定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的任职资格以及职责权限。

(三)尽快制订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原来的《总会计师条例》因已明显过时应予以废止。目前,很多地方都已下发了财务总监管理的暂行办法。但是国家在这方面实际上已落后于地方。国务院国资委目前正在制定《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责任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出台后,对地方国有企业应当有明确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四)准确认识和规范国有企业财务总监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责任。按照国务院国资委正在制订的《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责任管理暂行办法》(讨论稿),财务总监的职责包括企业会计基础建设职责、企业财务监督职责、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职责、企业价值管理职责。我们认为这种职责定位实际上已远远超过了原来《总会计师条例》所规定的职责范围,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同时,这也是我们认为应改变称谓的原因之一。关于工作责任,国务院国资委上述讨论稿文件中指出,财务总监应对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承担领导责任、主管责任、相应责任及法律责任,虽然前三个责任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理清,但从总体上说,财务总监承担责任的内容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与经营管理当局中的其他副职相比,财务总监无疑对国家承担了更大的工作责任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对国有企业财务总监要准确定位。无论是国务院国资委正在讨论出台的管理办法,还是前面已提及的我国不少地方实施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度,实际上都赋予了财务总监既对所有者负责,又对经营者负责的“双重身份”。如上海,在对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度以后,便不再设总会计师。前文我们从理论上已经对财务总监的定位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在对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准确定位后,才能科学地确定其工作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

财务制度建设论文范文5

[关键词]传媒集团 内部控制 管理 构建

文化体制改革既是传媒集团发展的内生需求,也是市场经济的外在需求,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推出一批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经营和竞争主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媒集团要应对市场,就必须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资产的权属明晰,应当明确企业法人并确定法人经营的管理原则,通过法人管理制度将传媒企业和传媒集团融入到市场中来,接受市场的监督和检验,通过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来约束企业。其次就是建立风险防控和约束机制,即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的明确和建立。

一、传媒内部控制的主要职能

传媒集团的内部控制要以内部控制环境、内部程序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三个方面为抓手,进行各项风险的预判和防控。通过企业章程、各项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同时对于经营收益和利润分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并形成资本的积累。

内部控制对传媒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规避风险,包括经营风险、资金(产)风险、管理风险和人才风险;二是确保财务报告和各项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三是约束经济行为、控制成本,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活力,这些成本包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本文以A传媒集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代市场环境中的传媒集团的内部控制案例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和探讨,并对传媒集团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传媒集团内部控制研究的主要的思路是根据内部控制的三块主要工作:内部环境、内部程序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控制的要素主要表现在上述三个方面,本文的研究主要预期能够对传媒集团这一市场中较为特殊的主体在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和辅助作用,通过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构建和完善来作用于传媒集团在市场竞争中现代企业体制的创立的竞争力的增强,从而能够应对市场竞争并规避市场和其他风险。

二、传媒集团内部控制的现状(以A传媒集团为例)

(一)组建齐全的内部管控机构

A传媒集团内部控制的体系主要是依托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纪委、经管会、经管办以及招标办进行经营风险控制。机构和部门的设置是为了解决内部控制不够完善的状况,将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区分开来,避免出现部门、人员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况,从内部控制的理论上讲,这些变化,既是环境控制,又是程序控制。

(二)建设完备有效的规章制度

A传媒集团的主要内部控制制度有:集团会计制度、对各二级单位的经营目标责任制,此外还有接待费、差旅费管理办法等等,这些制度的确立和执行使得内部控制的程序和执行井然有序,并兼及权责明确、不相容岗位、经营导向等目标。

其他的内部管理流程和规范例如新闻、广告的刊发流程、欠款管理办法、广告发票管理办法等等,都是属于内部控制程序上的优化和细化,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内部管理上的漏洞和混乱。

(三) 严格队伍建设和人才管理

包括干部的选任和考察制度、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管理岗位轮岗制度等,确保人才管理的规范有序、预防了可能存在的选人用人方面的腐败、失察等风险,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打下良好基础。

三、传媒集团的内部控制重构

(一)传媒集团的管理和经营特点

在我国,传媒集团的主要功能分为两个方面:即舆论宣传和市场经营;在具体工作中,存在两条主要工作战线:即采编工作和经营工作。只有弄清了研究对象的主要职能和内容,才能对其内部控制进行建设性的补充和重构,简要见图2:

(二)如何进行传媒集团的内部控制重构

1、决策风险的控制。

决策风险的控制主要取决于决策机制的优劣,本文中提到的A传媒集团为了应对市场风险,会在集团高管中专设总经理岗位,在集团党委的分工中主要分管经营工作,同时设立经营管理委员会,将主要经营部门的负责人涵盖进入,作为经营决策的最高机构,下设经营管理办公室、发展改革办公室、投资公司等二级部门作为经营管理的职能部门。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的是无论是总经理还是经营部门的负责人,多数为旧报社体制下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在对市场的逻辑分析和感性认知上很成熟,但在对市场的数据分析和理性认知上并不能做到驾轻就熟,同时在决策机制上缺乏对风险预判的重视,甚至来说很多传媒集团还存在旧的事业单位的管理观念,例如政绩观和单纯的经济效益观。那么对于决策风险我们应当如何防控?笔者认为有如下措施可以实施:

(1)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程序,由专职的风险评估师、企业经营管理委员会共同组成常设机构,在决策之前,充分形成事前论证机制。通过对预期收益的计算和市场风险的评估来判定是否进行该项投资或经济行为。对决策对象的规模进行等级划分,来确定不同的论证成员范围和层次。为了对决策成员的责任进行约束,可以在事前约定责任范围,属于决策过程中的明显误判和失职,应当建立明确的追责机制。

(2)建立项目跟踪评估机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由第三方和专门的职能部门例如经营管理办公室对项目建档,在建设期和回收期的前几年(譬如规定3年或5年)进行跟踪评估,随时注意经营质量,根据经营质量的优劣确定下一期投资的规模。跟踪评估还要做到量化评估和模糊控制相结合,量化评估如专业咨询机构的跟踪审计、工程和项目的竣工验收程序等,模糊控制包括专家评议、群众反馈以及阶段性汇报等。

(3)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对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的决策项目,应当建立完备的退出机制,通过对风险的预判和解决来规避更大的损失。退出机制应当包括项目退出的决策程序、清算和善后程序、损失评估和追责程序,在风险的认定方面,一定要明确到层级和个人,作出行之有效的惩罚措施,并在以后的管理工作内部控制中进行修正和完善。

2、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

国内学者王本哲、王尔康在《会计制度设计》的研究指出,内部财务控制包括八个主要方法: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制度、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和电子信息技术控制。

在传媒集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工作中应当主要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权力和责任的关系、分级授权和财务集中管理的关系、经营灵活性和制度的严肃性之间的关系、激励制度与预防腐败的关系(见图3)。

(1)理清权责关系。现在很多传媒集团乃至很多企业都实行财务总监制度,财务开支的“一支笔”是财务总监,这种体制有它的优点:一是财务开支统一执行,避免事出多头,在一些开支方面形成重复开支、重复建设,造成政策和权力的真空和重叠;二是财务总监一般来说比较专业,对财务开支会具备职业性的谨慎和节约的原则,在成本费用的约束和管控上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三是财务总监一般要求实行轮岗制,不会在同一个岗位上工作超过规定的时间,譬如三年或者五年,有效地规避了腐败的风险。但是短处同样很明显:首先是没有对董事长或者总经理等比财务总监更高的领导进行约束,往往财务管理的关把好了,政策方向的关又松动了,很容易造成小错不犯,大错不断,在导向和决策上出现问题。其次是财务总监作为专业的财务人员,往往是从财务部门升职担任的,其自身多数并不具备市场经营的经验,而企业发展的掌舵者往往是“一把手”,那么在财务开支的过程中要么形成一头强势、要么形成都不管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形成分级授权机制和财务集中管理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分级授权(Management Training Program)本身是一个成熟的提法,在很多企业管理中都会应用到。但这里要说的分级授权与集中管理的有机结合,对于很多企业的实操先例来说很难做到非常好。

分级授权的核心在于授权二字,其本质是为了集中管理,而集团管理的基础是分级授权,没有分级授权就没有权利的有效集中,要么是政出多头,要么是一把手事必躬亲。在这里就要提一提“三重一大”这个词,分级授权一定要和“三重一大”区分开来,分级授权不是为了分散和逃避风险责任,恰恰是为了明确划分风险责任的范围。在涉及到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要人事任免和大额资金运作一定要贯彻最高一级的领导机构或者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的原则。

对于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来说,从股东会到董事会再到董事长、总经理、部门经理层层授权,明确了权力的层级,也就明确了相应的责任主体,打个简单的比方:一台车由几个师傅组装,负责哪一部分的组装就有采购那一部分组件的权力,但是需要总负责授权,如果车的轮胎出现问题,那么首先就可以追究购买轮胎和组装轮胎师傅的责任,如果采购的是另外一个人,那么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大家都不承认是自己的问题,组装说是采购的问题,采购说是组装的问题,造成极大的内耗成本和浪费。

(2)财务预算管理和财务审批分级授权相结合。本文所研究的A传媒集团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这种内部控制系统的优点在于部分授权而不全部授权,对授权的合理性有所强化;同时科学预算而不简单压缩成本,对于经营工作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也有所增强。

而财务的集中管理尤其重要,财务的集中管理包括:资金、资产的集中管理、财务工作的集中管理、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财务审批终审权的集中管理。

资金和资产是企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资金的集中管理,更有利于合理的调度资金、发挥资金成本优势,另外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资金过于分散有可能会形成管理的遗漏和滋生“小金库”等现象,而资产管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固定资产如房屋建筑物、生产设备、车辆、办公设备等,非固定资产包括一些应收款项、存货、和应收股利红利等,需要有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团队进行使用和管理,资产的维护保养、往来的台账和账龄分析等,不能由哪一个部门自行管理。本文所研究的A传媒集团计财部下属的资金结算中心,就是对集团的资金进行统筹管理,集中使用,类似于财务公司的雏形;同时,2012年组建了集团资产管理办公室,对集团所属的资产进行集中管理,在这些方面迈出了实践性的一步。

财务审批终审权的集中管理在A传媒集团体现在财务审批制度上,集团党委具有集团和下属所有单位的财务审批终审权,集团内部各项财务开支审批权均由集团党委授权实施,确保了资金用度的安全有效。

财务工作和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以A传媒集团为例,集团所有财务工作和财务人员由集团计财部管理,二级单位的财务负责人由集团计财部委派,更下一层级的经营机构不设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避免出现“小财务”和“小金库”的现象。

这样层层审批,权责明确,既约定了权力,又明确了责任,同时结合外派财务总监作为对子公司、孙公司的监督管理制度。

(3)科学激励与预防腐败。经营灵活性和制度的严肃性之间以及激励机制和预防腐败之间的关系,这两种关系可以总结为制度激励和制度约束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何种企业,一定要在制度中设定不可逾越的“红线”或者“雷区”,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应当有对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的敬畏之心,不可突破。例如:不相容岗位的分开设立、内部审计制度的规范性、纪律监察制度的常态化都是必须要遵守的。

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奖勤罚懒、促进经营,但是其效果也有限,据心理学家罗伯特・亚尔克斯和约翰・多德森的调查研究表明:当激励的幅度超过某一点之后,激励与表现从正相关变为负相关,激励越多,表现反而越差。

从图可以看出:当激励政策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对个人的激励作用就要下降,个人表现反而比激励前更差。所以对于管理风险的防范和预腐机制的建立并不能单纯的依靠激励政策,而是需要思想道德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监督检查机制多头并进。还包括管理层的沟通频率、各个层级的例会制度、走访调研的频率和范围等。

内部控制是一项综合工程,对于企业来说,牵涉到方方面面。内部环境控制主要是由管理体制、制度法规和企业文化建设决定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对风险的选择态度、对财务信息和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监督约束机制的重视程度;通过权力和责任的关系、分级授权和财务集中管理的关系、经营灵活性和制度的严肃性之间的关系、激励制度与预防腐败的关系这四种关系的理解与构建,传媒集团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可以相对得以完备,然后不断修正和改进,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能够同时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以达到风险防控、经营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洪涛、张颖:《企业内部控制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王军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与实务》,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8年版

[3]许国才:《企业内部控制流程手册》,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年版

[4]企业内部控制编审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与案例分析》,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年版

[5]田高良、齐堡垒、李刘闯:《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10年第4期

[6]刘永泽、池国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操作指南》,大连出版社2011年版

[7]胡逢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胡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会计之友》2007年第1期

[9]黄锦亮、白帆:《论财务风险控制的基本框架》,《财会研究》2007年第6期

[10]乔林:《现代企业风险管理方法综述》,科技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11]Aaswath Damodaran. Value and

risk: Beyond Betas. Financial analyst journal 2005(2)

财务制度建设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速公路 财务内部控制 问题 解决措施 研究

高速公路作为一种具有公益性与商品性质的公共产品,其所具有的商品特征决定了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规律来执行,以争取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新时期加强对高速公路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实践的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高速公路财务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研究

(1)高速公路财务内部控制的发展缓慢。高速公路财务内部控制的发展速度缓慢的主要表现是:虽然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发展较快,也拥有一些较为先进的管理经验。但传统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内容相对陈旧、可操作性较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的实施停留于表面,很难跟上当前改革开发过发展的进程。

(2)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的主要表现是:当前高速公路的建设企业的人员结构相对较为复杂,人员素质不一致。有些员工从专业的院校专业出来,有些员工从社会中招聘而来。再加上企业的文化建设活动不及时,员工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3)高速公路企业管理层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认识。高速公路企业的管理层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认识的主要表现是:很长时间以来,高速公路的建设与经营企业多将企业的建设与养护管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则较为忽视。企业管理层认为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属于财务部门的工作,和其他的部门没有较大关系。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使得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进程受到阻碍。

二、针对高速公路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实践措施的研究

(1)提升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具体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对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内部控制相关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工作,并邀请财务管理专业人员在企业内部开展以财务内部控制为主题的讲座与演讲,争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二是要采取措施在高速公路建设企业内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活动,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地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提供建议与意见。

(2)增强企业管理层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具体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定期组织高速公路建设企业的管理层参与财务内部控制相关内容的培训与教育活动,增强企业管理层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采取措施在企业内部树立共同的价值目标,通过科学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将预算资金运用到工程建设需要的地方,以最低的成本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强化高速公路内部的牵制控制与授权批准。要强化高速公路内部的牵制控制与授权批准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强化对授权批准的控制,比如说有效确定财务会计工作相关的授权批准权限、范围、责任以及程序等,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要在授权批准的范围之内承担自身的责任与行使自身的权利;二是针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物资保管、业务事项的经办以及账簿的记录及核对,需要安排两个或者超过两个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办理,从而做到互相监督,降低错误率。

(4)完善并创新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要完善并创新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充分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既是高速公路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理论制度的总和,又是纠正与检查财务管理过程中一切违反法纪行为的根据;二是要明确高速公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随着企业的内部经营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发生着变化,这就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需要企业管理层加大对这项制度的重视程度的,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5)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坚持的原则。建立健全高速公路建设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坚持的原则包括:一是全员管理的原则,即对与企业财务管理业务相关的人员要强化监督与管理;二是合法性的原则,即企业构建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吻合国家政府颁布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三是动态性原则,即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中的业务职能的调整伴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四是全面性的原则,即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涉及到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各项内容,需要管理人员根据业务执行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落实与监督;五是成本效益的原则,即采取措施运用较少的成本费用,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6)采取措施降低高速公路发展建设中的财务风险。要降低高速公路发展建设中的财务风险,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对高速公路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财务风险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并针对各个财务风险的特点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二是要采取措施构建财务风险的管理与监督系统,通过风险识别、预警、分析、评估及报告等手段,对高速公路发展建设过程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地控制与防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高速公路财务内部控制的质量与水平的关注度变得越来越高。但在实际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高速公路的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矛盾。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高速公路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实践的研究,是当前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财务制度建设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175-04

当前,中国高等学校面临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公共财政改革的双重压力,社会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质量,关注教育经费是否得到有效使用。规范高校财务行为、理顺内部财务关系,做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精细理财,发挥财务管理在学校可持续发展中的保障、引导和监管作用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是规范学校财务行为、理顺财务关系,用好管好教育经费,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保障。所谓内部财务制度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国家和政府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学校自身运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而制定的,是用来规范和优化学校财务行为、理顺财务关系的具体操作性、基础性规则、办法、流程等。其随着高等学校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办学自的逐步回归而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对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立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需求分析

高等学校所建设的内部财务制度应是适应学校自身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财务制度,是能满足规范内部财务行为、理顺内部财务关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需求。为此,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应满足以下基本需求。

1.合法性需求。学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和办法制定内部财务制度,满足学校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执行需求,不能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办法来建设内部财务制度。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中,在公共财政不断改革过程中,为了保障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目标,国家和地方先后实施并颁布实施了“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分类改革“等财政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科研经费管理、教学经费管理、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学生资助经费管理等具体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全面、及时、准确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规政策是高校贯彻依法理财的重要要求,也是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满足的,学校所制定的内部财务制度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办法的规定。

2.适应性需求。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是为学校财务管理服务的,不仅要适应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更要能适应学校内部发展规模、内部组织结构状态、内部财务运行特点等内部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符合学校财务活动的实际情况,能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财务管理问题。如,原来不常见的经济活动变得常见、原来不重要的经济行为变得重要,出现了原来没有出现过的的经济行为等。这时原有的财务制度可能就不适应新情况下的需求,需要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发现不适应的地方,针对存在的不足及时修订和增补财务制度。

3.整体性需求。高等学校财务活动基本贯穿于学校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整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财务管理必须对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多方位管理,包括资金筹集、资金支出等整个流动过程。因此,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必须覆盖这种全过程财务管理的需求,满足学校各项财务事项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管理需求,不留死角,严格按照财务制度、会计制度、操作规程由粗向细建设。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既要考虑学校财务管理要素——经费筹集、经费支出、成本与费用、收入与分配以及资产等管理内容,又要考虑财务管理主体—教学、科研、总务后勤、学生事务、行政管理等管理内容。使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形成一个完整的互相补充、由粗向细、纵横交错的内部财务制度体系。

4.操作性需求。学校内部财务制度是为财务管理服务的,需要在日常财务活动中得到执行,要具有操作性。因此,高等学校在进行财务制度建设时,必须注意不同制度之间的勾稽关系,注意相同部分的标准和用语的一致;相同制度建设要保证基本概念明确、流程清晰,要保证其可操作性,便于财务人员贯彻执行,也便于经济业务经办人和责任人准确掌握制度规定,提高制度的执行率。为此,制度建设不易过于原则性和模糊性,应从管理制度、实施细则、实施流程、实施标准等多方面进行连贯规定,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执行性。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职能涉及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内容,涵盖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行政经费、学科经费等各项功能性经费管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制度建设不健全、不精细、不适应、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导致财务行为异化、经费浪费严重和腐败发生,降低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削弱了学校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1.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健全。目前,高等学校内外部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教育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差异很大,教育经费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将越来越重要,任务也越来越艰巨。但高校传统的依附型财务管理理念造成学校不重视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而是过多依靠贯彻执行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高等学校许多具体的经济活动和财务行为得不到具体的内部财务制度的规范指导和约束控制。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这种不健全性易造成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漏洞,易产生腐败和浪费行为。如零星办公用品采购制度的缺失,导致假借购置办公用品转移资金和谋取小集体福利等;科研耗材出入库制度的缺失导致科研虚购耗材转移资金或通过购置耗材转移资金等。

2.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精细。高等学校作为准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高等学校的各项资金来源和各项支出等经济活动基本上都有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但由于高校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导致高校经费受不同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约束,满足不同需求,实现不同目标,往往造成相互之间的不一致和脱节,以及过于原则性规定问题的存在,显得财务制度建设不够精细化,十分粗放。

3.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适应。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适应性包括适应外部经济、教育发展环境和学校内部实际状况两方面。中国高校已建立起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为辅的格局,高校不仅从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持,更要从教学市场、科研市场、社会服务市场等通过市场交换规则获得非财政性资金供应。因此,以资金活动为对象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从学校与政府之间扩展到与整个社会。为满足学校适应市场化的资金筹集和支出需求,必须对原先单纯满足政府财政性教育资金管理需求的内部财务制度进行改进,使学校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市场化经济行为管理需求。但同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毕竟是为学校内部财务管理服务的,相对而言,不同发展规模、不同地域、不同隶属关系、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专业构成、不同竞争实力、不同组织架构的高校之间在财务行为和财务关系上差异较大,其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方式、方法、程序等也可能不完全一样。所以,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仅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应充分考虑学校内部教育经济活动的特点和管理需求,增强其适应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

4.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不及时。近十多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不断改革创新的时期,也是学校违法案件和资金严重浪费的高发期。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财经法规和政策,试图从政府角度加强对高校经费的宏观管理和微观指导,加强教育经费监管,督促高校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各高校也在不断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从财务制度、财务信息化和财务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强教育经费内部管理。但在此过程中,高校普遍存在制度建设惰性,一方面表现为简单套用政府财经法规和政策,导致制度执行过于原则性;另一方面制度建设过于陈旧,没有及时进行修正。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几个关系处理

学校办学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财务制度给予保障、监督和管理。针对当前高校内部财务建设的迫切需求和存在的不足,应理顺和把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财权配置和管理要素三方面关系。

1.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关系。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必须有相关部门的参与,必须由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贯彻执行。没有业务部门的参与,单纯财务部门制定的内部财务制度将可能不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性上也将受到约束。所以,高校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财务部门必须首先与相关业务部门积极沟通、协调,充分了解业务活动的规律、业务活动过程,共同分析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具体业务活动过程的财务行为、易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其次应就形成的内部财务制度拟订稿与相关业务部门再沟通、征求意见并最终达成一致。但在此过程中,应保持财务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和全局性,财务部门要敢于坚持原则,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综合管理、全面监督职责。

2.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财权配置关系。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体现 [1]。高校内部财务制度的建设应合理划分财权,明确各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经济责任,构建清晰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财权配置体系以理顺财务关系。首先,在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中应清晰定义财务组织架构和职权,包括校长、主管财务副校长或总会计师、财务人员,明确不同层级的职权;其次,在职权明确的财务组织架构建立的基础上,着重对财权中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以及相关的建议参与权等财权架构进行规范,在具体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把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配置,包括业务流程中或不同责任部门间的配置。

3.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管理要素关系。高校财务管理要素可归纳为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动力要素和控制要素四个要素 [2]。其中主体要素主要指财务活动中的全体管理人员,重点是财务管理人员;客体要素主要是指财务管理的对象,即学校资金及其运动;动力要素是指激励机制;控制要素主要是对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动力要素进行约束、监督和指导,体现为学校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正确把握和贯彻财务管理四要素构成体系,在制度建设中要明确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手段以及适用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实践过程建议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实践相互贯通的过程,制度建设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较深的政策把握能力、全面的学校管理需求洞察能力和未来管理发展的脉搏把握能力,在新的环境下重新审定财务制度,贯彻财务风险控制 [3]。

1.全面整理和分析国家相关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合法性基础。关于高校财务管理方面,国家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及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部门预算系列管理办法、内涵建设投入政策、学生收费管理办法、学生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三重一大”管理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分别涉及学校财权配置、财务事项具体处理程序、财务支出结构、支出控制方面等等。学校要全面收集和分析这些法律法规所管理的内容,可通过建立Excel表格形式,将不同制度办法的颁布实施时间、主要规范内容以及执行难点等进行归类整理。一方面方便学校财务人员和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学习掌握、贯彻执行;同时也易于发现这些法律法规政策未明确的地方,发现学校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办法方面不到位、不及时、不全面的地方。

2.全面整理和分析学校各项经济活动及管理需求,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适应性基础。财务制度是为财务管理服务的,是用来规范财务行为、理顺财务关系,为学校经费有效使用提供制度保障和指导约束的。全面分析学校各项财务活动的特点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关键,各项财务活动也是财务制度建设的对象。高校财务活动按财务管理内容分为收入、支出、资产、负债、基金、成本费用、收入分配等;按照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可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其中公用经费支出又分为水电支出等;按照部门预算支出功能分类可分为教学经费支出、科研经费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后勤经费支出等;按照经费支出的预算责任单位可分为行政部门、院系教学部门、科研院所、后勤保障部门等不同责任单位经费支出。所以,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过程就是全面分析和把握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这也是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必须依靠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的原因所在。通过分析发现学校现行各项经济活动监管中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规范性、科学性、精细化、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保证学校所建设的内部财务制度适应学校财务管理需要。

3.全面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理论体系框架,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整体性基础。根据学校执行的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和学校内部经济活动范围、内容,按照财务管理内容整理和构建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体系整体架构。

第一部分:基本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和高校事业财务管理制度以及高校控股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三个方面。

第二部分:基础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高校综合部门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综合执行预算和院系责任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制度、高校经费支出审批制度、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高校采购及招投标管理制度、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财务信息披露与财务分析报告制度等方面。

第三部分:财务机构与财务人员管理制度。包括财经领导小组设置与职权制度、财务机构设置与职责管理制度、高校财会人员聘用管理制度、财会人员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管理制度、高校财会岗位与人员考核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四部分: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主要包括:(1)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银行结算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网银支付管理制度等方面。(2)债权债务管理制度。包括筹资管理制度、职工暂借款管理制度、往来款项管理制度等方面。(3)材料(存货)管理制度。包括工程(基建)材料管理制度、教材(图书)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教学科研试剂耗材管理制度、办公用品管理制度等方面。(4)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管理制度。包括基建工程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大中修项目管理制度、零星小维修项目管理制度等方面。(5)对外投资及担保管理制度。包括对外担保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控股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后勤实体管理制度等方面。(6)其他管理制度,包括外币业务(外汇)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五部分:负债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借入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付及预收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应缴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以及代管款项管理及会计核算制度等。

第六部分:经费支出及成本费用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差旅费开支管理制度、实习经费开支管理制度、实验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人员薪酬开支管理制度、业务招待费管理制度、水电费开支管理制度、学生资助经费开支管理制度等方面。该部分要严格按照经费支出经济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进行设计,其中经济分类财务制度设计是基础标准,如招待费的支出审批制度中的招待标准、审批内控、报销票据管理等;功能分类财务制度设计重在结构和程序上,如科研经费中的招待费支出审批重在招待费比例、招待费支出审批流程等方面。

第七部分:收入及结余、基金管理、内部控制与会计核算制度。包括学生缴费管理制度、学生奖贷勤助补管理制度、发票及票据管理制度、资产出租出借收益管理制度、对外投资收益管理制度、捐赠收入管理制度、服务性收入分配管理制度、事业结余管理制度等方面。

第八部分:财务决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管理制度。包括综合财务决算制度、项目经费决算编报制度、预算执行报告及分析制度、经费支出财务报告与分析制度、预算执行进度报告制度、水电费用分析报告制度等。该部分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分月度、季度、学期和年度展开分析报告,为学校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第九部分:辅助财务管理制度。包括财会人员工程交接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等方面。

4.全面整理和分析现有内部财务制度成果,寻找差距,发现漏洞,明确制度建设项目和进度,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及时性基础。学校财务部门应重视整理和审核学校现有财务规章制度,能及时根据学校内外部财务环境的改变,对照内部财务制度理论体系进框架,找出现有制度建设成果中存在的不健全、不适应、不精细、不及时问题,明确拟修订、拟废除、拟新增制度建设项目。为此,学校财务部门内部应重视财务制度建设分工,明确具体负责牵头人,支持内部制度建设工作,要将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会计核算工作的习惯做法、要求给予制度化、书面化和成果化。

5.财务牵头、分工协作实施制度建设,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奠定组织保障基础。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应形成以财务部门为牵头部门、相关部门参与实施的制度建设组织模式。首先,财务部门内部根据科室设置和岗位分工,明确相关制度建设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度初步拟订工作;其次,财务部门内部集中讨论已完成的制度建设初稿,在听取制度建设具体负责人就本制度建设文稿解释汇报后,集中讨论确定正式拟订稿;第三,根据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全流程作业管理理念,根据不同财务制度所涉及的不同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分别与不同业务部门就财务制度正式拟订稿进行商讨会签,重点就制度执行和效果发挥进行商讨,确定需要修改和补充的地方;第四,财务主管校领导审签通过。

总之,中国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存在严重的国家法规政策依附性,主要处于应付和应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阶段,还没有真正从学校内部管理需要出发,系统地进行制度建设。为此,高校应全面把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需求和现状,正确处理好制度建设中的组织协调、财权配置和财务要素三个关系,严格按照制度建设程序进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 乔春华.财权配置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1,(2):107-111.

[2] 张兵,厉留清.研究型大学财务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9,(8):11-14.

[3] 蒋延富,曾烨.基于企业财务管理要素的高校财务制度改革趋势分析[J].财会通讯,2012,(1):70-72.

Theory and Practice Institutions of the Internal Financial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E Qing-song,ZHAO Juan,QIN Xin

(Finance Depart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 210009,China)

财务制度建设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094-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体系、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化建设为高校财务管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高校把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推动新信息环境下的高校财务工作的制度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对于强化高校财务管理,实现财务管理的程序化、快捷化、智能化、低成本化和科学性,实现高校办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高校财务管理是指高校范围内有关资金的组织、筹集、调拨、融通、使用、结算、分配以及资金使用效益管理工作的总称。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以先进信息管理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手段,对高校财务工作系统、模式和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将高校财务管理活动与以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网络与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进行整合重组,以建立能够有效整合财务资源,提供充分、准确、迅速、集成、高效、综合的财务信息,支撑高校财务决策、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与效果的综合系统。是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也是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当前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1981年开始至今的会计电算化,以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准确度,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将财务软件向管理软件拓展,增加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计划编制、预算控制等模块,并将信息化的范围扩展到高校的其它工作系统,逐步实现财务管理与其它业务管理在数据上的一体化处理和综合性利用,是包括会计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技术理论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2.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1)适应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指导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作为人才、科技高度密集的高校,应按照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要求,在建设标准、技术升级、数据整合、人才培养上等方面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事实上,高校财务管理在经历了政府收支改革、国库集中支付、会计电算化等系列改革后,各校在财务数据报送,各级主管部门对各高校进行财务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工作也大都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高校必须也能够通过大力发展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适应国家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2)促进高校财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过去受计划经济观念和原有体制的影响,高校的财务管理往往不计成本,不注重效率。新形势下的高校财务管理不仅仅承担着记账、核算及报销的任务,更承担着管理学校经济活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顺利进行,为学校相关决策提供财务依据的任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创新提供坚实的技术保证。高校可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严格性和效率性,实现高校资金组织、运动、处理和使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实现信息公开,保证有效监督管理、保障公民知情权。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高等学校信息,促进高等学校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规定,国家教育部于2010年3月颁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其中包括3项财务管理信息。只有通过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财务信息管理的公开化搭建有益的工作平台,形成基于互联网平台、按统一口径整理生成的信息的管理模式,才能及时、便捷地公开财务信息,尊重公众的财务信息知情权,实现有效的监督,让各种舞弊行为丧失藏身之所。

二、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认识上的不足。一些高校在内部管理体制上还沿用一级管理的模式,延续“统一领导,集中(预算)管理,一级(会计)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对财务管理信息化仍停留在会计电算化上,有的甚至认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会计电算化建设,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将对传统财务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流程带来的彻底变革。有的学校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也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轻视财务信息在财务管理决策中的作用。落后的观念导致高校决策层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使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严重滞后,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网络安全存在隐患。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后,学校财务系统的日常管理几乎完全依赖于网络,如果网络系统出现故障或瘫痪,就会严重影响财务的日常管理活动。而当内部使用权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时,还会造成高校财务信息资源的滥用和流失。虽然高校内部会在网络的各个出口安装防火墙设备,但是财务数据以及会计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在使用内存卡、移动存储卡、局域网等传输介质之间传递的过程中,若疏于防范,导致网络系统受到病毒感染,也会使财务系统面临瘫痪的危险。在使用邮箱传递邮件时若不使用加密技术,很难保证信息不会被偶然发现者在未经授权时下载、窃取。

3.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传统内部控制对象是处理会计业务的财务人员,通过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牵制制度,就能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学校资产的安全、完整。财务管理信息化后,增加了对网络系统开发员、维护员和管理员的控制。财务信息的数字化控制、信息的传输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授权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的网络控制等成为内部控制的重点,控制范围也由财务会计核算职能,转移为会计职能和计算机数据处理职能,原有的授权与批准制度大大改变。这些都加大了内部控制的难度,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4.综合性的专业人才短缺。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高校中、高层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除了应该具备现代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技能外,还必须掌握计算机软件、网络技术的应用技能,且能够根据高校财务管理的运行环境,建立各种分析、决策模型,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而现实情况是,高层管理者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了解很少,且缺乏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洞察力;财务管理人员习惯于日常的记账、报账;网络维护人员仅仅满足于日常网络的运行管理。懂计算机的人,财务管理知识比较缺乏,通晓财务管理的人,计算机操作技能不足。综合性专业人才的短缺制约着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5.软件功能不足。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计算机、信息网络等硬件设施,同时也需要各种相应的财务管理软件、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支撑。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般采用的是天大天财、金碟等财务软件系统。这些软件系统稳定性好但灵活性、针对性不强,缺乏直接生成高校管理决策层需要的财务信息数据的功能。在财务分析和预测方面,也需要对财务软件导出的数据进行加工才能完成,从而降低了信息反馈的时效性,难以满足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而且,管理软件之间、部门系统之间的兼容度不高,导致信息数据共享程度低,影响工作效率。

三、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项涉及从学校办学理念到目标定位的系统工程,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在于它带来了财务管理工作观念的更新和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变革。因此,要通过学习《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等政策法规,提高不同层级管理人员的观念,认知信息化带来的先进管理思想。高层领导要提高对财务管理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以全面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为目的,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从各层面支持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各环节管理人员要主动接受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增强学习新理念、新知识的主动性,努力提高业务技能,适应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2.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必须立足于高校内务管理的工作实际,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开发”的原则,指导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要从技术的发展与工作的实际出发,考虑高校财务管理的人才队伍、组织基础,不求最高、最新,只求适度、适用,使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能真正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要有一个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观念,统筹规划。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就要统筹规划好高校飞速发展后需要增加的功能和应用,通过不断地进行升级改造,适应事业的发展。不苛求一次投资,终身受益。

3.开发、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要实现财务内部系统整体的信息化,将网络化逐步覆盖财务管理的各环节,以推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制度、理念、技术和管理的全面创新。在信息化系统设计时,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以财务会计核算系统,并与资产管理、收费管理、工资管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注意增加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计划编制、预算编制与控制等功能,支持决策者进行财务分析、决策。要增加查询服务窗口,通过查询服务器向校园网需要公开的财务信息,实现财务信息的公开与共享。只有根据管理需求不断完善系统功能,才能保证为管理活动提供详实、准确的分析数据,提升管理效率。

4.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应做好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管理制度与岗位职责的界定。在财务信息系统的内部管理上,明确会计记账人员、审核人员、网络维护人员、数据分析员及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等各个岗位的操作权限、操作程序和流程,严格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的原则,严格区分各部门、各岗位的操作权项,并进行相互监督和牵制。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使日常工作制度化,从而建立规范有序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保证财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和账务安全。

5.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财务信息化建设涵盖硬件、软件两大组成部分,两大部分的管理、使用的维护,都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人力资源作支撑。培养能把计算机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技能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高校财务管理队伍建设,不能仅停留在现有人员的培训上,还应该注重引进兼具管理、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以及系统维护和懂得二次开发的综合型人才。要重视现有财务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在岗培训和送出去进修的方式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做到会计专业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人力资源相互渗透和配合,才能共同把财务信息化的工作做好。

6.做好系统安全运转的防护工作。安全问题是实行财务信息化的前提保证。一是制定合理的用户账号、权限和密码,保证数据的安全。用户必须按照自己的身份和密码进入系统,提醒避免使用易破译的密码并定期更改密码。二是财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人员要及时安装系统补丁程序,适时对软件进行升级和维护,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和保密性,防范和控制信息系统的风险,保证财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三是实施安全技术控制。通过设置防火墙、建立信息网络接口点的访问控制、设置数据传输电子屏障等安全措施,防止外部入侵,保障财务数据安全和准确。

[本文是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2012年高教管理研究课题“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研究”(项目编号:GJ201225)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邓永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天津经济,2010(5)

2.张淑珍.试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财会通讯,2011(20)

3.汤金琴.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8)

4.李青春.对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2(11)

财务制度建设论文范文9

一、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研究背景

(一)社会经济发展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让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是内涵式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首要问题。一方面,随着生活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诸如食品、交通费等方面价格的上涨,势必会引起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等人员出差成本的提高。因此,要建立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市场激励机制,首先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差旅费管理等一系列财务管理办法。另一方面,随着高校逐步走向市场,其办学效益开始与成本、质量挂钩,市场经济成分在办学体制机制中所产生的效应日趋明显,如学生收费标准问题、如何建立公平合理的收费制度、采用什么样的收费手段和怎样落实收费的配套政策来削减开支、减员增效等方面,都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经济因素。

(二)国家政策规定 近年来,财政部门相继出台政府采购、集中支付、综合预算、经费使用绩效评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涉及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增长,增长幅度也相对较快。同时,财政部门对经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越来越严,审计、物价等部门对高校财务监督的力度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高校财务部门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使财务管理的工作“面面俱到”,实现内涵式跨越发展。财务管理制度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制度建设,是财务工作的重要保障。

(三)高校自身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经历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客观上为学校盘活资金创造了条件,但也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高校在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人才工程时,需要大量的专项资金做支撑,为保障这些工程资金被科学合理的使用,必需强化和细化票据、经费卡、借款以及差旅费等诸多财务管理环节,而这些环节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内涵不断丰富与完善,才是财务工作精细化发展的基础。

财务问题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充裕的经费支持和良好的办学效益是高校可持续协调发展、落实国家人才战略、不断缩小与世界一流院校差距的重要保障。而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是财务问题落实解决的重要保障,也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首要课题。

二、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它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重新调整国家、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并建立以“顾客”满意度为中心内容的绩效考核机制。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属于公共行政的范畴,应重视自身的服务产出,调整好上级部门、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关系,注重挖掘财务管理的市场服务内涵,提高服务产出与质量。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20世纪90年代之后,利益相关者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司治理、企业治理和战略管理等方面,成为了识别和分析一个组织行为影响的既定框架。高校利益相关者群体,如:高校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大众、政府部门、社区、校友等,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校财务管理理论就是要求高校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权利,以高校和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研究高校利益相关者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为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内涵式发展创新提供新思路。

(三)内部控制理论 对于高校来说,内部控制是高校为确保会计的质量而有意识设立的一种有效管理体系,该体系由高校内部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组成,目的是保护学校财产的安全完整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过多强调财权运用,权力与责任“两张皮” 在校长负责制下,财权分配是在校长、各分管校领导和职能处室之间分块负责掌控的,这种运作制度虽然强调了财权的运用,却没有建立相应的经济责任制,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两张皮”现象,在履行审批支出权力的同时,没有落实组织收入、承担支出效果等方面的义务,最后把开源节流的责任落到财务人员身上。这就造成了高校办学资金的极大浪费,不利于我国高校财务运行管理机制的建立。

(二)财务制度陈旧,利益相关者积极性受挫 近几年物价上涨、出行成本提高,原规定存在报销标准过低、报销内容未体现新形势、措辞不严谨、解释不全面等问题,没有及时关注高校出差人员的最新财务报销需求,导致出差人员自己出钱为学校办事,严重挫伤了工作积极性,甚至诱发假报虚报的现象,不利于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