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路基路面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30 10:38:42

路基路面论文

路基路面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速公路排水设计

1概述

高速公路排水设计对于高速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及路面的使用寿命有着显著的影响。高速公路排水设计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考虑如何减少地下水、农田排灌水对路基稳定性及强度的影响,一般称之为第一类排水;其二是要考虑如何将路表水迅速排出路基之外,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对路基、路面质量的影响,减少因路表水排水不畅或路表水下渗对路基、路面结构和使用性能产生的损害,这称为第二类排水。

第一类排水设计通常采用适当提高路基最小填土高度或在路基底部设置隔水垫层等办法。施工期间一般都考虑在施工前开挖临时排水边沟,排除施工期地表水并降低地下水,同时在路基底部掺加低剂量石灰处理,设置40cm厚的稳定层等。采用这一系列措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类排水设计一般包括:

(1)通过路面横坡、边沟、边沟急流槽等,将路表水迅速排出路基以外;

(2)设计中央分隔带纵向碎石盲沟、软式透水管及横向排水管,将施工期进入中央分隔带的雨水及运营期中央分隔带的下渗水迅速排出路基之外;

(3)设计泄水孔以迅速排除桥面水;

(4)设计中采用沥青封层、土路肩纵横向碎石盲沟或排水管,将渗入路面面层的水引出路基之外。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在设计以及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2边沟排水设计

边沟设计在高速公路排水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设计人员都给予高度重视,但在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忽视一些施工中的问题,如边沟的尺寸不考虑具体情况,死搬硬套有关规范、规定;又如施工单位大都未能按有关设计要求将原地表土、河塘清淤土等弃土运送至取土坑内用于复垦还田,而是弃放于路线两侧河塘中,造成部分河塘无法将路基水排入。另外由于沿线农田为分户承包,当地乡镇为了减少地方矛盾的产生,常常要求增加、改移和调整小型构造物设置位置。还有一点就是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利用高速公路施工中超宽填土土方等。

2.1边沟尺寸选定

边沟的排水能力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设计参数:边沟底流水坡度、边沟截面尺寸、形状、边沟的表面粗糙程度。

依据江苏省高速公路设计及公路排水设计规范要求,高速公路的边沟一般采用边坡为1∶1的梯形明沟,因此,可采用《公路设计手册路基》中梯形断面沟渠的水力计算公式计算梯形排水边沟的排水能力:

Q=WC

式中:Q—流量;

W—边沟断面面积;

C—流速(谢才)系数;

R—水力半径;

i—边沟沟底纵坡。

根据高速公路所处地理位置,采用扬州市历史最大小时降雨量,以流入边沟的水不溢出边沟为限,并假设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的路基平均填土高度为3.5m,由此,汇水带宽约为23m,则可依据不同的边沟沟底坡度、不同的边沟底宽(或边沟截面积)的排水能力,计算出所能承受的路面排水最大长度。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一般每公里设置三道涵洞,即300m左右有一道涵洞,也就是说路面排水长度一般在100m~200m之间。

通过分析、计算确定,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边沟采用50cm的梯形边沟即可满足路基排水需要。

2.2边沟设计的原则

(1)一般路段的路基边沟设计原则:以填筑式边沟为主,尽量减少路基边沟积水现象的发生。这主要是吸取已建成的高速公路中的教训:1部分路段在汛期内路基水不能及时排除。2地方群众干扰路基水排入灌溉涵洞内。

(2)路基边沟纵坡的要求:根据交通部部颁《公路路基排水设计规范》要求,采用浆砌片石修筑的边沟为满足排水需要,边沟纵坡应不小于0.12%,由于本项目位于丘陵岗区和冲积平原区,原地形既有较大起伏又有部分平坦地段,本着既要解决路基排水问题,又要经济合理的原则,确定路基排水边沟沟底纵坡一般情况下不小于0.15%。

(3)对于边沟水进入涵洞及跨越通道等情况的处理:沿线设置的涵洞有排涵、灌涵和灌排两用涵。对于需排入排涵的边沟,其边沟底标高不低于涵洞中心的标高;需排入灌涵的边沟,其沟底标高不低于涵顶标高;而对于灌排两用的涵洞应按灌涵要求设置,特殊情况时可适当降低。为防止冲刷涵洞,原则上采用边沟急流槽连接边沟和涵洞洞口。一般情况下边沟尽量少穿越通道,当排水需通过通道排入涵洞时,应优先采用边沟盖板涵,特殊情况下可采用边沟倒虹吸穿越通道。

(4)对边沟标高及纵坡方向的问题:根据路线纵断面和沿线自然地形情况综合确定,通常以沿线自然地形为主确定排水方向。边沟底标高控制应以该段路肩边缘最低点标高以下大于1.7m为宜,原因是考虑到路线中央分隔带横向排水管不能因边沟积水而引起倒灌。对于个别特殊路段不能满足1.7m要求的,可放宽至1.4~1.5m,若另一侧边沟较低时应优先采用单侧布设横向排水管。

(5)对于挖方段边沟:考虑到中央分隔带横向排水管排水要求,边沟底标高不低于路肩标高1.2m,同时要求边沟纵坡不小于0.5%。施工期要求各施工单位必须首先在挖方段边坡顶开挖截水沟以防止路基外侧水进入路基,并且应做好挖方段本身临时排水沟的设置工作。

3中央分隔带排水设计

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排水设计主要为排除中央分隔带内积水,可分为施工期间和道路营运期下渗水的排除。

施工期间排水量取决于最大瞬时降雨量及中央分隔带的汇水面积。一般情况下,由于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内设置有通讯、监控用管线的人手孔,因此,中央分隔带排水长度应为两个人手孔之间的间距,一般路段的最大间距为180m。

扬州市历年最大瞬时降雨量为28.8mm/10min,根据本次设计中央分隔带宽为2m,计算出中央分隔带施工期需要的最大排水能力为:

Q=Aγ=2×180×0.0028.8=1.0368m3/S

式中:A—中央分隔带汇水面积;

γ—最大瞬时降雨量

横向排水管的排水能力按长管自由出流的流量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K—流量模数,与管道断面形状、尺寸和粗糙度有关;

H—水头高度;

L—横向排水管长度

由以往高速公路设计经验可知,高速公路横向排水管长为15m左右,横向排水管坡度为2%,采用以上公式计算出施工期最大瞬时降雨量时所需要的横向排水管管径为255mm。如果按有关排水设计规范要求50m设置一道横向排水管,即排水长度缩短为50m,则需要的横向排水管管径为75mm。

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中央分隔带是在基层施工后进行开挖施工的,开挖的边沟表面粗糙,沥青不易粘结牢固,不能形成均匀、无破损的防渗层。土工布因有接缝,不能形成整体而达到完全不透水的程度。因此,当盲沟积水时侧面仍将无法阻止水渗入路基。

由于施工质量不易控制,造成横向排水管标高误差或产生淤塞,从而使上游横向排水管排水不畅,大量的水流向最低处,而最低处的横向排水管由于设计时包裹无纺土工布或产生淤塞,使排水能力严重不足,从而导致下游中央分隔带积水严重,有的下雨后几天中央分隔带仍有积水,使路基长时间浸泡,影响了路基、路面的强度。

由于通讯、监控管线人手孔的设(下转第9页)(上接第13页)置阻断了中央分隔带排水,造成中央分隔带积水或积水渗入人手孔。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以下办法处理:对于设计底坡小于0.3%的,采用锯齿形纵向矩形碎石盲沟,并于盲沟底部设置软式透水管和每隔30~50m设置集水槽汇集中央分隔带雨水或渗水;根据以上计算,中央分隔带每隔30~50m设置一道横向排水管,将盲沟中的水排出路基以外;在中央分隔带内设置2cm厚水泥砂浆层、沥青防渗层及土工布防渗层,防止中央分隔带中水从侧面向路基渗透。

4路面渗水的排水设计

沿路面边缘设置由透水性填料集水沟、横向出水管和过滤织物(土工布)组成的路面边缘排水系统。

通过设置沥青封层、土路肩纵横向碎石盲沟和排水管,将渗入路面面层的水引出路基之外。由于通过沥青面层下渗的水量有限,考虑到排水路径的限制,因此,设计中采用每10m左右设置一道Ф5cm横向排水管以确保路面下渗水的排除。

参考文献

路基路面论文范文2

第一,离析。在适应沥青混合料的时候可能会发生这种现象,使得材料内部相关配合存在不均匀性,影响材料性能。比如,级配离析,主要是由于粗料集中区以及细料集中区没有均匀分布,使得搭配密度存在不均匀的状况,而纵向离析则是施工过程中常见的一个问题。第二,硬化。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控制好材料的配合比。混凝土与沥青是两种重要的施工材料,如果没有控制好配合比,就会导致路面硬化。比如,若是混凝土太多,而沥青太少,就会导致沉陷以及膨胀问题。第三,侵蚀。路面基层的主要构成材料有水泥以及砂和石等,在对材料进行铺设以后,就难以抵挡雨水造成的冲击,从而导致侵蚀问题,对材料紧密性造成影响。比如,在雨季进行施工的时候,铺设好的材料在雨水冲刷之下会松散。

2施工技术关键

2.1做好准备工作

在对基层进行施工之前,需要对上道工序做好验收工作,对于高程以及压实度和平整度等做好检查和验收工作,对下封层完整性进行检查,对基层表面存在的杂物以及污染等进行清理,利用水进行冲洗。尽可能提前做好水冲洗工作,这样在施工的时候就能保证基层的干燥。

2.2对材料质量进行控制

在选择材料时,要利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标号要在32.5以上,在工程中不能使用早强水泥,按照设计要求,设计水泥掺量。另外,需要依据设计级配采集集料,碎石压碎值要在30%以内。结合相关规范要求,由试验室对于样料开展试配工作,对试样进行制作,并对施工加以指导。在对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在实验室中对碎石以及砂和水泥等进行检验,做好试配工作,将试样制作出来,结合相关要求,底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要在2.5兆帕以上,基层要在3兆帕以上。依据这个要求对水泥用量加以确定。含水量直接影响基层强度,如果含水量太小,就会影响碾压的密实性,导致松散以及裂纹现象;如果含水量太大,就会造成弹簧现象,水分被大量蒸发,容易出现干缩裂缝。因此,要对含水量进行控制,保证它能够使水泥水化与水解,也满足碾压的工作。

2.3做好拌和工作

在拌和之前,计量单位需要对拌和计量系统进行标定,对电气系统以及输送管道和机械传动等进行检修,采用目测以及抽验等方式对砂石料品质进行检查,采用试验的方式对水泥剂量以及含水量和沥青加热温度等进行检查,定期针对拌合站称量系统以及控温系统还有筛网等抽样检查,要在实验室监督的情况下,开展拌和工作,依据配合比生产,同时还要将生产记录做好。

2.4做好摊铺工作

对于沥青路面来说,基层摊铺是一个重要的施工环节,为了保证路面平整度以及密实度与相关要求相符,需要利用密度较高且带有一定熨平装置的摊铺机施工。在具体施工的时候,若是路面横坡是一致的,且摊铺拱度以及宽度与相关设计要求相符则需要利用整幅一次摊铺的方法进行施工,若是横坡以及宽度和拱度都存在一定的变化,那么需要利用分幅摊铺的方法进行施工。施工宽度要以基层在纵向上的中心线中缝作为标准,摊铺机的数量可以为两台,将其设置成为梯队施工,施工间隔时间不可以太长。在施工的过程中,尽量利用全幅全厚方式,从而避免对于结构稳定性以及工程质量造成的影响。若是基层厚度在30厘米以上,而摊铺机预压性能无法与工程质量要求相符,需要按照顺序进行分层摊铺,在这一过程中,上层和下层之间的摊铺间隔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在摊铺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在对上层进行摊铺时,要保证下层表面是干净与潮湿的,这样才能保证两层之间的良好结合。

2.5做好碾压工作

这是基层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序,利用碾压设备进行碾压,保证拌合料的密实性。碾压设备在碾压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振动波,并向拌合料进行传递,摊铺越厚,那么下部的振动能量就会越少。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拌合料的密实度,都要增加碾压的时间,可是,碾压时间太长又会造成集料破碎等病害。因此,需要对碾压时间与遍数进行合理控制。碾压设备包括组合压路机以及振动压路机与轮胎压路机等。首先要初压,然后进行复压,最后进行终压,在进行初压与终压的时候能够利用振动压路机,而在复压的时候则需要利用轮胎压路机。在完成摊铺工作以后,由于水分流失,拌合料稠度也逐渐提升,可碾压性下降,若不及时进行碾压,就会对结构密实度造成影响。另外,成型时间长了,那么强度损失也会提升。因此,要缩短路段长度,保证结构良好的稳定性与强度,尽早进行碾压。虽然施工路段不能太长,可是也不能太短,因为这样就会导致频繁碾压现象,对基层平整度以及密实性造成影响。在摊铺机起步之前,需要预热40分钟。在碾压过程中,碾压设备不能急刹车以及转向和掉头等。

2.6对横接缝做好处理工作

从当前情况看,主要有干接缝以及湿接缝等形式。在新拌合料与老拌合料之间的接茬处应用湿接缝,在施工前,要预留出30厘米到50厘米的区域不进行碾压,和新摊铺拌合料进行共同施工,这样能够确保接缝区域具有良好的密实度以及平整度。对于干接缝来说,要保证接缝处的干净,在对新拌合料进行摊铺之前,需要洒水进行湿润。注意对新拌合料进行摊铺并碾压时,不能碾压到原来的拌合料上,这是由于在初期进行凝结硬化的时候需要防止振动造成的影响。另外,不能把施工设备放在摊铺完毕的基层上,不然就会对基层强度造成影响。

2.7做好养护工作

路基路面论文范文3

关键词:路基石灰土回弹模量剂量

中图分类号: U213.1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城市道路路基及底基层一般采用石灰土处理形式,通过石灰固化剂的掺加,提高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使其更好地承受由路面传递的动载及路基自身填土压力。石灰作为加固土的外加剂,因其高效、方便、价格低廉而应用广泛,但实际施工中,石灰掺加量往往是根据现场工程经验粗略确定,无明确的理论依据。本文旨在通过力学计算,从理论上探寻在一定的路基强度和稳定性要求下的石灰掺加量,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二、加固层设计理论依据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道路结构层的设计采用双圆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双层弹性体系理论,其简便模型如下图1所示。在路基加固中,石灰土处治的目的是为了使路基顶部达到预定的设计回弹模量,本文认为,处治后顶面当量回弹模量与处治前路基土的回弹模量、处治层的厚度、以及处治层自身模量这三者有关,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1)

(2)

(3)

式中:

——处治后路基土顶面当量回弹模量,也即需要达到的设计回弹模量;

——路基未经处治时的回弹模量;

——石灰土处治层抗压回弹模量;

——石灰土处治层厚度。

对于某一确定的路段,处治前路基土的模量值是可以通过弯沉测定、承载板法或者查相应的规范来确定的,因此,在剩下的三个参数,,中,知道了其中两个便可求得另外一个。对于新建城市道路,路基顶面需要达到的模量即为设计回弹模量,如不满足设计值的要求,就需对填土进行处治以增加其强度和刚度。

图1 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双层弹性体系

在路基处治过程中,主要涉及两个因素:石灰掺加量和加固层厚度。前面已经提及,石灰加固土的强度是随着石灰剂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较低剂量时,石灰主要起稳定作用,随着石灰剂量的增加,石灰土的强度与稳定性均提高,当石灰剂量超过某一定量后,继续增加石灰剂量又会导致石灰土强度的降低[1]。可以认为,石灰土的强度是石灰剂量的函数,即:

E1 = f (x)(4)

x = f -1(E1) (5)

另外,石灰加固土层厚度也是影响加固后路基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厚度越大,则必定加固效果越好。对于确定路段的路基土,是一定的,而路基顶面的设计回弹模量值是在设计中确定的,因此,只要知道加固层模量(最终将与石灰掺量建立关系)或厚度中的一个,从理论上另一个便唯一确定了。

三、灰土路基中石灰剂量确定程序

以下主要建立当处治层厚度一定时,加固土中石灰剂量的确定方法和步骤:

(1) 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确定路基顶面所需达到的设计回弹模量。

(2) 确定路基实际回弹模量

路基实际回弹模量可根据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半无限体理论[2],按下式确定:

(6)

式中:

——处治前土层的回弹模量(MPa);

——土的泊松比,取0.35;

——均匀体弯沉系数,取0.712;

由上述公式可知,若已知弯沉,即可求得回弹模量。如果<,则需进行处治,若两者较一致,则可不进行处治。

图2 石灰掺量设计框图

(3) 取定处治层厚度,利用双层体系理论计算处治土所需达到的抗压回弹模量。

将石灰土处治层和其下的路基看作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双层体系(图1),根据确定的处治层厚度、路基土模量及所要求达到的顶面当量回弹模量,利用公式(2)计算处治层需要达到的模量值。

(4) 针对特定的路基土及选用的石灰材料,进行试验和回归分析,建立石灰剂量与处治土回弹模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或回归关系:E1=f (x) (其中为灰剂量),根据所需的值来推算相应的剂量。具体设计流程如下图2所示:

路基路面论文范文4

关键词:路基;灰色理论;GM(1,1)模型;沉降预测

Abstract: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grey theory, the settlement data of a Highway Subgrade after constru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GM (1, 1) model, through the model prediction results analysis, can be measured and predicted values of the maximum residual error is 0.135mm, the maximum relative error is 1.709%, the linea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0.9999, shows that the model prediction value is very close to the measured data, the prediction of the model is good, high precision, and can be used for settlement prediction of roadbed better.

Keywords: subgrade; grey theory; GM (1,1) model; settlement prediction

中图分类号:U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引言

路基是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提供基础条件,也是道路的支撑结构物,对路面的使用性能有重要影响。路基及其下地基,在自重和车辆荷载作用下会产生变形,如地基软弱填土过分疏松或潮湿,所产生的沉降或固结、不均匀变形,会导致路面出现过量的变形和应力增大,促使路面过早破坏并影响行车舒适性。因此必须控制路基、地基的变形量,以发挥路基在道路结构中的承载作用,减少道路维修次数、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为了控制路基、地基的变形量,对软土地基路堤、高填方路基,在设计时应进行沉降计算、稳定度验算及制定相应的处治方法;在施工中要对路基沉降和侧向位移进行监测,待路基沉降稳定后方可进行路面铺筑。由于路基所处工程地质、水文气候、路基土质、路基填筑高度、施工方法等的不同,路基的工后沉降量也不相同,其相应的沉降稳定观测时间也长短不一,最短观测期为6个月[1] 。

鉴于路基工后沉降观测时间长,道路施工工期长,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本文采用灰色理论预测软土地基路堤的沉降发展规律及最终工后沉降值,同时确定路面结构的施工期,提前安排路面施工计划,达到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2 灰色理论及其预测模型

2.1灰色理论概述

灰色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邓聚龙教授创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至今主要研究内容有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建模、灰色决策、灰色预测和灰色控制等[2]。把信息完全已知的系统称为“白色系统”,把信息完全未知的系统定义为“黑色系统”,把处于两者之间的部分定义为“灰色系统”[3],系统理论把任何随机过程都看成灰色过程,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研究、分析,找出灰色系统的运动规律,以实现对系统进行有效控制。

2.2灰色预测模型

灰色预测模型的类型很多,本文主要介绍GM(1,1)模型。

1、GM(1,1)模型的建立[4]

GM(1,1)模型是一阶1个因素的模型,具体建模过程如下:

(1)选定原始数列:

(2)对以上数列进行一次累加生成后得到新数列:

式中:

(3)建立灰微分方程:

式中:为背景值,为灰导数,为发展系数,为灰作用量。

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参数:

背景值:

数据矩阵B、数据向量Y:

系数向量:

(4)建立GM(1,1)模型的响应函数:

(5)对上式做一次累减还原, 得的预测值:

2、模型精度检验

建立的GM(1,1)模型为了评定预测的可信度,要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预测,检验指标主要有后验差检验和小误差概率检验。

(1)后验差检验

原始数据均值、方差:,

残差、残差均值、残差方差:,,

后验差比:

(2)小误差概率计算:

(3)模型精度评定

根据求得的C值及p值,按下表进行模型精度检验,评定模型等级。

表1 模型精度评价标准

由表1可见,C值越小,p值越大,说明模型预测精度越高,预测越准确。

3 路基沉降灰色预测模型

本文对河北省某一级公路软土地基路堤工后沉降观测数据进行预测,沉降观测起始时间从路基加载达到设计要求时开始算起,观测时间间隔为30天,观测数据如下表:

表2 路基沉降观测表

现以前7组观测数据为原始数列建立预测模型,用后2组数据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以确定模型的适用性。

3.1模型建立

(1)原始数列为:

(2)对以上数列进行一次累加生成后得到新数列:

(3)建模条件检验

1)、准光滑性检验:由得

当时,,满足准光滑性条件。

2)、准指数规律检验:由得

当时,,满足准指数规律,故可对建立GM(1,1)模型。

(4)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得参数:

数据矩阵B、数据向量Y:

,

系数向量:

(5)建立GM(1,1)模型的时间响应函数

(6)对上式做一次累减还原:,得的预测值:

3.2模型精度检验

(1) 后验差检验

原始序列的均值,方差,均方差:

残差序列的均值,方差,均方差:

后验差比:

(2)小误差概率计算:

由残差计算得:

小误差概率为:

由计算的C值和p值,查表可得此模型精度等级为一级,预测效果较好。

根据预测模型,预测后续2个月的沉降量,其预测值与沉降值相对误差小,说明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精度较高。将用模型预测的9个月沉降量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列表如下:

表3 GM(1,1)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表

由表可知,路基沉降量实测值与GM(1,1)模型预测值最大残差为0.135mm,最大相对误差为1.709%,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说明预测值与实测值非常接近,该预测模型能准确反映沉降量的发展趋势,预测效果较好、精度较高。

根据建立的GM(1,1)预测模型,当k趋向于无穷大时

即模型预测值趋向于最大值101.077mm,由此可推算该路基的工后最终沉降量为101.077mm,小于规范[1]规定一级公路一般路段的允许工后沉降要求;根据沉降量实测数据知后2个月沉降量不超过5mm/月,达到了规范[1]规定在软土地基路基上进行路面施工的要求,由此可以确定路面的施工日期为第9个月末。依据GM(1,1)模型预测,可以预测后2个月沉降量不超过5mm/月,因此施工单位在第7个月末即可提前安排路面施工计划,做好路面施工准备,待第9个月末沉降观测结束,便可立即进行路面施工。

4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表明,GM(1,1) 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能够较好的用于路基工后沉降预测。根据该预测模型可以提前确定路基的最终工后沉降量,确定路面的施工日期,提前安排路面施工计划,做好路面施工准备工作,待路基实测沉降量达到规范要求后,便可立即进行路面施工,而不必等到最终沉降观测结束后再进行路面施工准备,从而缩短了工期,降低了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 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 易德生,郭萍.灰色理论与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3] 王国晓,安景峰,陈荣生.灰色理论在路面使用性能预测中的应用. 公路交通科技.2002.6.

路基路面论文范文5

【关键词】路基路面工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G4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40-02

一、前言

《路基路面工程》这门课是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的重要必修课。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并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具有一定的地区特点。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工程性较强的课程,要讲授好本课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除了系统的课堂教学之外,应配合组织实地参观、实物鉴别、课程作业、施工实习等辅助教学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体系,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系统的接受能力。对承担该课程的教师而言,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1]。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对该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如下一些建议。

二、有关《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优化教学内容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内容繁多,包括一般路基设计、路基稳定性分析与计算、路基防护与加固、挡土墙设计、路基路面排水设计、土质与石质路基施工、碎砾石路面、块料路面、无机结合料稳定路面、沥青路面及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及设计等内容。涵盖了力学计算、结构设计、材料特性、施工工艺等多方面的知识,如果按教材顺序,把各个知识点一个一个地讲解,这样会让学生越学越糊涂。因为这些知识需要一定的先修课基础,而且实践性极强,知识点非常粗象,强行灌输,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反感,直至产生厌学情绪。事实上,作为讲授该课程的老师,自己首先要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凌驾于课堂之上,才能把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理清,这样才能在讲课时,做到重点突出,逻辑分明,而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各章节之间是脱节的,整本书内容好象什么都重要,但又什么都没学到。《路基路面工程》这门课实际上是逻辑性非常强的一门课,它的各章节之间相互关联,组成了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该课程主要包括路基工程部分和路面工程部分。路基工程部分首先介绍了构成路基的材料――土的力学强度及相关特性,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了一般路基及其附属设施的设计、特殊路基的设计,即高路基、软土地基的路基和浸水路基的设计,接着介绍了路基边坡的防护设计与支挡设计、路基的排水设计,最后介绍了土质路基和石质路基的施工工艺。路面工程则是介绍了各类不同材料的路面材料的力学性能、路面特点、施工工艺及设计计算理论。在课程讲授中,重点是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方法、施工工艺。难点则是滑动面计算、挡土墙设计、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而对于复杂的弹性计算理论、国外的路面设计理论则可以不需要讲解。老师在组织课程教学前,一定要让学生对知识框架有一个认识,明确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优化授课内容及各章节的顺序,这样才能掌握学习这门课的规律,才能轻松学好它[2]。

2.改革教学方法

要学好《路基路面工程》课程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知识,包括《道路建筑材料》、《土质与土力学》、《工程地质》等方面。繁琐的知识加上一些枯燥的理论和公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按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讲课绘声绘色,是无法吸引学生。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上精简,突出主次,分配好重点和难点的时间。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给工程类课程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帮助,能让教师在课堂上多方位讲解。比如说可以在广泛收集实际工程的现场资料基础上,做成教学短片;利用便捷的动画制作软件,把一些知识变得更生动、形象。学生也能多方位去了解和学习。路基路面工程多媒体教学可以把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及原理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不再感到枯燥,同时可使学生走向社会时很快适应施工现场,能较快地进入到工地角色中去。这种全方位的刺激,可以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量,可以缓解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3]。其次,要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些改进,以前的教学大纲中,全部是理论授课,在课程结束后,另加两周的课程设计。事实上,两周的课程设计时间是有足够的,如果能把两周课程设计压缩到一周,另一周用来进行课程实习,去工地现场,观摩路基施工、路面施工及各种边坡防护与支挡工程施工,则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路基路面工程》这门课程的实践性特别的强,虽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直观,但由于现代施工工艺的突飞猛进,很多知识必须要到实践中才能彻底得到理解。因此,要上好这门课,与之配套的实习基地的建设则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本课程的实践内容涉及到路基施工、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沥青路面施工、边坡及挡土墙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施工等内容,在大型公路施工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则显的尤其重要。既可以选择在一个星期集中实习,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习。笔者所在学院与本市公路管理局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公路局下属有施工单位也有监理单位,还有检测单位和设计单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能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灵活组织学生去现场实习,也能集中一周的时间,让学生分别参观路基、各类路面的施工现场。事实证明,这一效果非常好,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掌握课本知识,同时也亲身体验了工地的生活。总之,建立一个良好的实习基地,在整个教学互动中是至关重要的。

4.建立完善的习题库

现行的路基路面工程教材,都没有提供课后习题。对于初学者来说,到底重点和难点在哪里,让人摸不着头脑。作为授课教师,建立一套完善的习题库,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能一目了然,知道该掌握哪些东西,该如何学习这门课程。在习题库建立之前,学生反应,在复习该课程时,都是象看小说一样,从头看起,结果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了,也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学习该课程[4]。笔者在综合了近几年的一级建造师考试题目,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名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结业考试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由浅入深的模拟题库。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同时,能方便地边看习题库边对照课本,这样,各个知识点就一目了然了。学生学习有目标,自然学习劲头也足了。

三、结束语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的教学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想教好这门课,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运用各种手段,让课程学习从形式到内容都生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样,必然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超祥.《路基路面工程》的教学改革初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

[2]金清平.关于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8.6

路基路面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江泽民同志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江泽民同志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提高了全党同志对奉本路线的认识水平。

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毫不动摇地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路线,为开创世纪之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江泽民同志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

内容l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了党的基本纲领的雏形,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作了具体阐述,并明确概括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和具体化。面对新世纪,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党的行动纲领,进一步拓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路线。

江泽民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具体依据是:

(一)理论方面

首先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根据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的目标,曾规定和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纲领性要求。江泽民同志借鉴了毛泽东的这种理论表达方式,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其次是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形成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对于在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作出许多精辟、深刻的论述。诸如,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坚持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不能顾此失彼,单打一。提出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等等。这就是说,邓小平理论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理论。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党在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邓小平理论是其理论依据之一。

(二)实践方面

其一,是吸取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过程中偏离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训。诸如,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某些时期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一软一硬不相称的问题;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存在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多,讲“富强、民主、文明”的目标少的倾向;讲金钱多,讲勤劳致富、合法经营少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克服主观性、片面性和不规范性,全面、完整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进行了规范,对党的基本路线雍分展开论述菏具体化,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使、全党同志髓够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党的基本路线。

其二。是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执政十几年来的基本经验,面对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路线。

二、江泽民同志充分阐发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论.提高了全党同志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水平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在讲到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时,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重提党的最高纲领,把党的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与党的最高纲领统一起来,从而把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江泽民同志指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这里,江泽民同志高度概括了我们党的各个历史阶段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论与实践:第一既提出党的长远奋斗目标—-—最高纲领,又提出党的近期目标——最低纲领。第二,明确指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即现在为最低纲领而努力,是为了实现最高纲领这一大目标。放松了今日为最低纲领的奋斗,就是放松了为最高纲领的奋斗。以往,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虽然坚持了二者的统一,但并没有在理论上明确提出‘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的论断。江泽民同志第一次明确作出这样的新概括、新论断、新总结,是对我们党在这一理论问题上的继承和发展。深化了我们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的认识,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但是为了完成当前的历史任务,而且也是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做贡献。为我们党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泽民同志提出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依据是:

(一)理论方面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完成最低纲领规定的目标和任务,是实现最高纲领规定的目标的必经阶段和步骤;而最高纲领的目标和任务又指导、规范着共产党人更好地实现最低纲领的目标和任务。共产党人为最高纲领的目标奋斗,只能为在实现最高纲领远大目标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即最低纲领的任务而奋斗。在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任务,把我国社会向着共产主义的目标推进了一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而奋斗。

(二)实践方面

路基路面论文范文7

关键词:电路原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M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000-00

在 “电路原理”的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根据长期的实验教学经验,探索实验室建设、实验教材建设、实验内容设置、实验模式和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运用传统方法结合计算机仿真的实验方法,以规定实验结合自主实验的形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延伸教学互动空间,形成了一套分层次递进的实验教学模式。

基础课程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科学实验技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如何在有限学时内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是主讲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实践环节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

1教学内容

1.1?线性电阻电路

1.2?正弦电流电路

1.3?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1.4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1.5?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1.6 非线性电路

1.7 网络矩阵和网络方程

1.8?二端口网络

1.9 分布参数电路

1.10 磁路

???

2教学手段与方法

2.1编写教学计划?

??? 编写教学计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授课计划、授课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授课的总学时和学时分配要符合教学计划 ,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 ,积极参加教材建设 ,同时还需要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备课、做好备课笔记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

2.2教学方法

(1)在电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结合电路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安排好先修的数学和物理学课程。

(2)在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计算方法的掌握。注意理论联系工程实际。

(3)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灵活应用。

(4)结合课堂讲授内容,精心配备例题和习题,开展课堂讨论,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5)电路原理课程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增大了信息量。制作上网课件,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加强训练。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采用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改变了单一的教学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6)注重实验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的结合,通过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和对实际电路的调试、现象的观察、参数的测定、故障的排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电路元件的基础知识、电路模型知识、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互感现象。通过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7)将电路计算机辅助分析引入教学,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动态电路的过渡过程和正弦稳态电路的频率响应。

3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3.1教材内容方面

在课程体系上要体现专业基础课的特点,采取横向联合改革的做法,对一些与工科物理重复的内容只作过渡,不再重点讲授。而将重点放在讲述分析方法,如时域及频域网络分析。从时域和频域这两个角度对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并建立起复频域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对后续课程有极大的影响。学生通过学习这两部分内容在电路理论方面的思维和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3.2设计实验方面

实验教学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动手实践紧密结合, 使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实践技能,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1]

开设出既能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又能反映当代科技水平且与相关专业密切结合的实验。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潜在创造能力。将实验内容按功能分块,分别是基础模块、设计模块、应用模块,删去一些陈旧落后的实验,加强了设计型实验和仿真实验。

4课程考核及教学改革的目的

在课程考核方面,强调平时阶段考试的重要性,弱化了期末考试的比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最后的总评成绩真正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随着高校新一轮的建设,给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专业、大平台、大院系的建立进一步整合了教学资源,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高校扩招使得大班授课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形式。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同时也为了保证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顺利实施,课程组加强教材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材体系。

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智能。现代的教学观是发展型和开拓型的教学观。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好的结合起来,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能。基于这种认识,在电路原理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采用启发式教学,不要过细过长,而应让学生懂得知识的来源和获取知识的手段要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5实践教学的效果与意义???

通过教学改革促进了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改变,达到预期目标。

在重视电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重视现代电路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现代化设计工具,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旨在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课程内容可分层次开出基础型、设计型。实验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实行实验时间开放,实验内容开放,实验器材开放。

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其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实验的操作能力,增强了学生操作实验的自觉性。强化了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对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程度的加强。[3]

6结语

本文通过对电路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实践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实验、实训变得有趣味、有探索性,提高了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强化了理论分析与实际工程的联系。通过实验、实训,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实践技能,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洪亮,田社平,张峰.基本电路理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2期.

路基路面论文范文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在科学轨道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新思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一整套方针政策,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从此以后,我们党坚持不懈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指引,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到党的十七大已基本形成了这条道路的整体构架。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深刻地阐明了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入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总纲,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内涵的认识不断拓宽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更加深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方向,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方面,是一个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证。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基础上,逐步开辟的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解决自身内在矛盾的能力及其独特的创造性。这条道路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有机结合,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智慧和心血,顺应了人民的新期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断引领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三者既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面临的新课题。

首先,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邓小平理论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理论所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开辟了全新的思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成果。

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从而深化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这一重要思想大大拓展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和内涵。

第三,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借鉴国外发展的历史经验,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志的理论创新成果,以及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大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艰辛曲折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为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自觉地对过去的制度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正如党的十报告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在内容架构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也是中国人民实现当家做主的主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它是同我国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相适应的政权政治形式,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主体框架的一系列法律规范和制度设计也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和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第四,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和优势。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保障,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这一制度不动摇。

总之,总书记在十报告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以及承载上述成果的“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这三个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没有道路,便无法前进:没有指南,便会迷失方向:没有制度,便会失去保障。因此,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内在要求,需要深刻把握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相互联系,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道路拓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制度完善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十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汤建,周建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四维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4)

路基路面论文范文9

关键词:山西;农村公路;工程造价;全寿命周期;费用

1山西省农村公路的基本特点

山西省公路交通从“十一五”以来,公路里程总数大幅增加,道路结构也不断优化,农村公路变化尤为明显。到2014年底,三、四级公路总里程已达10万km,占山西省公路总里程的80%左右,基本实现了乡镇通油路,街道硬化的“全覆盖”。因此,山西省公路基本覆盖全省、通达四邻、安全畅通、高效便捷,其公路事业的发展可为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和基本保障。但是随着农村特色旅游公路的快速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道路的服务水平不高、施工质量较差、工程造价相对较高等,亟待提高。

2全寿命周期费用基本理论全寿命周期费用

[1]由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于1983年7月正式提出,其主要满足工程项目可靠性的基础上,找出项目全寿命周期内成本最低要求。基于价值体系内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主要从项目的可研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阶段、合同管理阶段、交竣工阶段、运营维护阶段和报废阶段进行综合考虑,在整个流程中追求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其阶段分类如图1所示,一般以LCC(LifeCycleCost)来表示,20世纪70年代之后,全寿命周期费用概念在已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普及。1987年,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成立了LCC专业委员会首次引进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应用于设备采购,其相关研究成果可推进LCC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应用。长期以来,全寿命周期费用主要体现在设计阶段,而且在建筑工程应用较广,在农村公路方面应用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主要基于全寿命周期费用的相关理论,既考虑在工程项目中使得全寿命周期费用在设计阶段投入达到最低值,又要考虑工程后期施工和运营的费用,在综合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最终的建设费用,如图2所示。

3全寿命周期理论在农村公路工程造价中的应用

1)改善建设农村公路招投标程序。在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交公路发[2009]221号)[2]、《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投标资格预审文件》(交公路发[2009]221号)[3]等相关文件、条例,结合山西省农村公路的相关技术特点,将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真正纳入到招投标过程中,并通过实施招投标程序,选择业绩显著、实践能力强、信誉良好企业进行工程进行施工,从而降低工程造价的费用。2)树立设计人员相关全寿命周期费用意识。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树立全寿命周期费用意识,积极参加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理论培训,并在农村公路设计过程中[4-5],逐步考虑建设工程的全寿命费用设计,既要考虑工程项目的总体投资,又要摒弃传统设计保守、资源浪费的情况,在设计阶段需全盘进行项目工程造价的控制,并考虑工程交付使用后的日常养护维修费用,还要考虑农村公路在运营期满后报废拆除等费用。3)适度提高农村公路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技术标准。通过现场调研可知,山西省农村公路路面早期破损情况较为严重,基本涵盖大部分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很多农村路段的实测弯沉值、压实度和弯拉强度等指标超过规范设计允许值,日常使用性能和服务水平属于中等偏下,从而影响道路的安全[6]。例如,由于现有农村公路设计标准较低,道路路面设计宽度一般取4.5m,甚至部分进村路段,由于现场条件有限,部分路段未能达到4.5m,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车辆的轴距和车辆尺寸逐步增大,当双向车辆在农村道路会车时,由于道路宽度相对较窄,车辆外侧轮胎极易压到道路外缘,从而造成路面啃边等病害,使路面边缘发生早期破坏。因此,要改善农村公路的使用情况和道路状况,建议适度提高农村公路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技术标准,如增大路面的设计宽度,提高道路设计材料特性。4)结合山西省资源,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工程材料费用是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7]。如何结合山西省当地资源,在材料性能满足国家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提倡就地取材,同时应考虑工程机械的自动化施工和工人施工的便捷性,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在进行技术性和经济性的综合比对后,进行确定材料使用。5)落实监理对全寿命周期费用监管力度,保障工程造价费用最低。从以往工程而言,农村公路监理工作主要从施工准备阶段开始介入,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6]。因此,监理的监督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在农村公路项目施工过程中,应逐步提高监理人员对于全寿命周期费用的认知,同时增大费用控制在各个施工阶段的应用力度,通过“理论学习———阶段探索———效果反馈”的模式,提高工程效率,从而节约成本,反馈结果可以使得设计单位改善设计标准,优化设计方案,从而提高工程建设水平。6)提高施工工艺水平,增强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特点和相关实践经验,制定项目的实施方案,在方案中应体现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理论[9],同时应加强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的培训,应通过充分调研提高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逐步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降低工程造价。7)施工阶段的动态控制与管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项目实施时间跨度较大,资金费用较高,同时由于许多地质情况变化较大,很多未知因素干扰工程费用,因此,设计人员应熟练应用相关文件,确定工程量清单和计量的关键环节,实行多次计价,实现动态跟踪管理[10]。8)提高养护人员的养护费用管理意识。在道路交付使用后,养护人员对于农村道路的运营管理费用为全寿命周期费用主要方面,提高养护人员的道路养护管理意识,提升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降低道路养护的成本,同时应引用养护和维修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机械,最终提高山西省农村道路养护的综合水平[9]。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