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口译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3 09:47:20

口译教学论文

口译教学论文范文1

经过长期一线教学的实践发现在传统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中大多是在普通教室进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配备多媒体语音室,这样可以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改善教学效果,大但是由于桌椅及相关设备的限制,想要创设真实的口译场景就有一定的困难了,学生的兴趣提高有限,容易产生压力。在口译教材方面,虽然各类教材五花八门,但也鱼龙混杂。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缺少适合实际口译场景的口译内容,即使包括不同行业领域的内容,如商务谈判、商务陪同等,但其内容欠缺时效性,与笔译差别不大,因此对于基础水平比较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即使有的教材有配套音频,但语速适中、语音统一,不符合口译的实际特点,尤其对于正式商务场合口译来说,这样的教材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教学方法上,目前大多数仍然传承笔译的教学方法,虽然每个学生可以更好的锻炼其翻译能力,但是这只停留在笔译的层面,对学生在真实口译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更不用说锻炼学生的创造性了。

2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就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通过创设虚拟仿真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下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情景教学法在商务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3.1商务接待口译中情景创设

在商务活动中,商务接待是比较容易的口译环节,主要有接送外宾;致辞等。教师在情景创设中要注意采用分组的方式,从而确保每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让学生扮演商务口译中的不同角色。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起到的是指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口译人员的工作职责。对于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要给与必要的帮助,从而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教师还应该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商务场合礼貌用语及文化差异。

3.2商务陪同口译的情景创设

相比商务接待口译,商务陪同口译难度较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就地取材,以所在学校为参观地,或者某一景点作为商务陪同口译的情景教学场景。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4-6人一组,可以使用道具对教室进行布置,如使用大屏幕投影、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化手段,也可使用图片等传统教具来模拟真实商务陪同场景。在课前预习时要布置学生对本校所在地区的著名景点进行英语介绍,以便为进行商务陪同提供必要的支撑材料。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并做好口译准备。以沈阳为例,可选择沈阳世博园、沈阳故宫等景点等。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选择某一场景进行模拟口译,在口译过程中如果学生准备不充分就会出现翻译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解决困难,要让学生知道在口译过程中出现某一词汇不会翻译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处理这样的突发状况呢?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要与学生积极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他们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让学生可以积极的投入到口译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讨论的过程,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直接向对方发问来确认信息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生生讨论锻炼其解决突发状况的能力,以便在日后进行真正的口译活动中应对自如。

3.3商务会议口译情景创设

相对于其他情景中的口译,商务会议口译难度比较大,因为场合的正式性比较高,专业性也比较强,那么对于口译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不仅要求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又要有不同行业的商务知识,这样对于口译的教学就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更多的讲解与训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充实自己,目前商务英语口译的教师一般都是英语专业教师,相关商务知识比较匮乏,又缺乏相关行业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不断充实自己,广泛查找资料,认真备课,尤其对于在商务谈判中的合同、协议、条款等专业知识要了解清楚,以便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练习给予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4情景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4.1情景教学法提供的情景是模拟真实场景,学生的模拟口译练习

也不能代替真实的口译活动口译考验的是口译员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平时的口译练习中不可能真正体会到这种紧张的感觉,因此这种模拟仿真的教学法针对口译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达到和真实口译一样的效果。

4.2模拟情景体验效果因人而异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都有个体差异,因此在这种模拟仿真的情景中进行口译训练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4.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

在高职口译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指导,通过创设不同的商务口译情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也需要注意,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过多的语言指导,要尽量给学生留出空间来自己思考解决办法,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5结束语

口译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 翻译释意理论口译教学实践指导作用

一、引言

口译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2006年教育部批准了国内三所院校试办翻译专业,目的是培养专业应用型翻译人才,这一举措无疑对当前的口译教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走专业化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之路。要想成功实践这条新路,必然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翻译释意理论(Interpreta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是来自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学者创立的,他们有着深厚的理论研究,也有丰富的口译教学实践成果证明,并且这些理论在中国口译界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传播。该理论主要认为:口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意义,还要考虑诸如所说话语的认知语境,口译发生的场景和口译者自身的综合知识等因素(Lavault,1996:97)。该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口译应当以从整个语境派生出来的、非语言化的预期意义为依据,而不应当以原文本的词语为依据(Seleskovitch,1976:92)。本文将结合翻译释意理论,对口译教学的现状、口译教学目标、口译教材和口译教学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并对当前的教学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举措。

二、口译教学的现状

2000年以来,开设口译课程的学校大幅增加,翻译学院和翻译系雨后春笋般出现(刘和平,2005:99)。虽然口译研究的主题在不断深入,但口译教学中的问题依然严峻,口译教师仍然感叹口译课并未得到应有重视,教学时间短,教学大纲和教材缺乏,入学考试和结业考试没有统一标准。导致这些问题的历史原因是内地长时间没有专业的翻译院校,培养翻译人才的任务完全由语言院校承担。与此同时,外语教学大纲又规定翻译课既是外语学院的专业课又得体现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致使口译教师、学生等对口译教学缺乏正确认识,口译教学与口语教学区分不够明显。

三、从翻译释意理论分析口译教学目标与对策

口译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口译教学的性质。口语教学与口译教学对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都各有侧重,但明确二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区别是进行有效的口译教学的前提条件。

翻译释意理论认为,翻译的对象是话语篇章,而“对翻译工作者来讲,话语篇章从根本上说是语言知识同语言外知识结合的产物”(勒代雷,2000:3)。他们认为的释意翻译即是话语篇章翻译,而把字译、句译视为语言翻译。

释意理论的观点对区分口语教学和口译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中国的口译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许多院校的口译教学停留在口语训练上,或者停留在语言的句子翻译上”(刘和平,2005:100),将口译教学与口语教学混为一谈势必会对口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口语教学目标是提高外语表达能力,这也是进行口译教学的重要基础。但因口语训练与口译训练的目标不同,而且两者在内在机制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不可以用口语训练来取代口译训练,因为译员要表达的是意义,译员的基本能力是要在词语消失时记住理解的内容,摆脱原语言形式。释意派的倡导者认为译员可以通过培训提高这种能力。刘和平提出,口译教学的目标应当是掌握双语思维和转换技能。刘伯祥也说道,口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意识。因此口译教师只有在明确口译教学目标之后,才会从语言教学和口语训练的误区中转向对口译技能意识的培养。成功的口译证明这种转换技能同游泳、开车一样可以通过训练获得。转换技能训练的基础是双语交际能力,而训练的重点则是逻辑、形象、灵感、思维技巧。明确教学目标之后,口译教师的任务便是将整个翻译过程拆解成若干分节动作,一环套一环,循序渐进,并通过高强度的训练最终实现“上路”目标。

四、从翻译释意理论分析口译教材选编与对策

教学中的三要素是教师、教材和学生(刘和平,2005:104)。而作为口译教学中主导要素的口译教师,应当在科学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正确确定教学目标,选编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材,同时还要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确保口译教学科学有效地进行。因而口译教材的科学选编是提升口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对口译人材的需求日益加剧,口译教材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投入。自1990年到达2007年5月已有181本各类口译教材问世。这些教材为中国口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并且也为今后编写更有特色的新教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根据调查研究,发现不少教材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内容编排不合学习者的认识规律,练习缺乏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合理安排;未能突出口译技能训练的特色;材料与真实的口译场景有距离;未考虑教与学的效果,参考译文与教材配套方面设置还不够完善(陶友兰,2008:155)。这些问题的原因与对口译教材的研究重视不够有关。为了让口译教师更好地选择进行口译教学的教材,从理论的高度来考察口译教材的设计和编撰是探析成功口译教学实践的重要举措。

翻译释意理论建立的翻译程序是:理解原文―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用另一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从译出语到译入语经过了意义阶段,而不是译出语与译入语的直接转换。而意义才是翻译的核心问题。“进行口译,永远不要忘记其目的是传达意思”(塞莱丝柯维奇,勒代雷:1992)。并且他们将意义视为有机整体,而不是字词的总和。“在口译中呈现的是篇章意义”(勒代雷,2000:11)。这些理论观点对口译教材的选编可以提供有益的参考:口译教材应该把语篇作为主要的翻译单位,以方便学生以语篇意义为背景来考虑选词造句;教材中应该包括以传递意义为主要目的的训练,通过一些复述训练来引导学生摆脱原文字面的束缚。同时,释意学派还主张让学生自发地表达讲话者的意思,而不要翻译他使用的字词。这对口译实践的参考译文也有重要启示:参考译文最好只是原文的大意表述,而不是书面的、标准的译文。

五、从翻译释意理论分析口译教学方法与对策

明确口译教学的性质和目标是选择口译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主要依据和原则。以上通过从翻译释意理论分析其对口译教学目标及教学选编的指导作用之后,对口译教学具体教学方法实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是有利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张景莹认为,职业技能的获得可分三阶段:分节动作、动作的交替及动作的协调和提高。如果口译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口译技能为主的话,那么口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则围绕口译技能的培养和提高而展开。翻译释意理论建立的理解、抓住信息意义和表达的三阶段可以成为口译训练的主要内容,即将这三阶段的内容从分节训练开始,加上笔记训练,逐步从分节到交替,从交替到提高,最终使这些技能成为学生自觉的口译行为,实现口译教学的目的。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口译教学方法的指导,具体在口译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还有: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译前准备,即以听意义为主,学生主要做好信息的接受和分析,而不要停滞在语言形式上。为此,在训练中教师应要求学生“避免使用非母语表达的讲话,避免段落过短”(刘和平,2003:59),听的内容主要是意义。而在听的材料上,初期可以选一些大众话题,让学生找到口译状态,中后期则可以逐渐从书面材料过渡到真实讲话(160-220字词/分)左右,以电视采访、辩论、报道为主。同时,释意理论派还强调,笔记训练的作用在于在记录时帮助译员集中精力,在使用笔记时作提示之用。因而在笔记训练中的基本准则应该是:以大脑记忆为主,以笔记为辅。教师可以对记录的内容和记录的语言进行一定的要求来实现上述标准。

六、结语

翻译释意理论对口译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在当前的口译教学实践还不尚成熟的情况下,理论的指导对稳步推进口译教学实践与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限于篇幅,笔者只是对涉及口译教学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口译教学目标、口译教材的选编及口译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其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在具体的口译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在翻译释意理论的指导下,口译教学教师和研究者对当前的口译教学研究和探索还可以更深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不断提升口译教学的效果和口译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Lavault,Elisabeth.Review of Marianne Lederer’s La traduction aujourd’hui,in The Translator,1996.2:1:96-100.

[2]Seleskovitch,Danica.Interpretation,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ng.in Richard W. Brislin (ed.),1976:92-116.

[3]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翻译研究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塞莱丝柯维奇,勒代雷.口笔译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5]勒代雷.释意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7]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8]陶友兰.论翻译,专业口译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J].进入21世纪的质量口译――第六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9]仲伟合.英语口译教程(上、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口译教学论文范文3

随着各国之间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国高校的翻译学科建设发展迅速,翻译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翻译学科的研究体系和教学体系仍不太成熟和完善。翻译教学,特别是口译教学依然是我国翻译研究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口译教学体系不够成熟完善,口译教材单一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口译教学的现状,提倡口译教学应摆脱单一的教学模式,开设以技能和专题为基础的课程,体现口译教学的新理念,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中英文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专业口译技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口译实践的重要性。

一、高校口译教学的重要性

口译是一种即席双语转换活动,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人类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它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 将信息迅速、准确、流利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口译课是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口译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有二:一是传授口译理论知识,包括合格译员的必备素质;二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口译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把口译课列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之一。它对口译课作了如下描述“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因此,口译教学是高校适应社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培养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要求的不同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要正确认识口译课和口译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口译课作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高校口译教学的现状分析

英语口译课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该课程学习的好坏可以比较客观、综合地反映一名学生的英语听、说、译等能力,以及他们在英语语言文化学习方面的修养。然而, 长时间以来,口译在我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口译课程。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口译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重视对口译的研究,探讨口译教学的相关问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口译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说都很不规范, 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统一的纲要和体系来指导口译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各院校口译课的开设不但随意性大, 水平也参差不齐。这种局面给口译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际间的互动性交流。

首先,我国高校口译课开设的课时数普遍过少,造成了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尽管学生一开始对口译课有浓厚的兴趣,可由于教学效果的不理想而大打折扣。至于选用的教材,目前的口译教材大都片面强调语言的转换和翻译的理论方法,与翻译实践严重脱节,系统性不强,有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新颖,例子不丰富,很难满足师生的要求,给学生学习、教师备课和研究带来了困难。

此外,在一些高校中,由于口译教师队伍不稳定,口译教师队伍的团结协作、相互支持较少,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并且现有的口译课教师大多未接受过比较完整、系统、正规的口译教育与培训,不少口译课教师缺少甚至没有口译实践的经验,自身也缺乏对口译的理论和教学的研究,很难胜任口译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学生也是口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水平。准备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一般具有一定的听力、口语水平和翻译能力,但这并不等于他们都具备接受培训的条件。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是:学生外语水平达到理解不存在问题,表达基本自如,并具备一定的记忆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的口译教师们反映: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未曾经过选拔,对母语和外语均未要求,也没有限制学生的数量,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会听会讲英语就能接受口译学习并胜任口译工作。因此,在学习口译的过程中,多数学生的双语应用能力达不到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在口译实践中普遍感到很吃力。

三、对口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由于口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口译教学不能仅依赖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的口译人才为目标。为了提高口译教学效率,改善现阶段口译教学存在的弊端,口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对口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改革

口译课的教学内容应突出实用性和时效性。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口译方面的教材,多数是针对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或相应水平的口译工作者编写的。大多数教材是采用主题训练和技能训练穿插在各个专题口译材料练习里,如梅德明的《高级口译教程》,吴冰主编的《汉译英口译教程》等,这类教材具有一定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每本教材都各有其优点与不足,因此,除了使用固定的教材外,任课教师应根据本校、本地的实际、形势的发展、热点的转移或涌现,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信息资源,如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来补充课外材料,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灵活,更符合时代的需要。此外,为了突出场景的真实性,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录制音像资料,从互联网、书籍等渠道获得一些录音材料。

口译训练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应贯彻实践性原则,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把口译课堂设计得像口译现场,营造真实口译气氛,如模拟商务谈判、迎来送往、学术会议、场景发言等,以让学生较好地熟悉未来口译的实际情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较早地熟悉口译的实际工作。在教学方法上,口译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口译经验与口译教学能力,还要加强对多媒体课件、语言实验室等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才能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给口译教学方法带来的深刻变化。

我国高校口译课程的设置还应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也应依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在教育模式上,应改善传统口译教学模式,口译课堂应由“被动式”教学转向“主动式”教学,鼓励“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此外,口译员最重要的职责是做好不同语言的讲话者之间的“桥梁”和“协调者”。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安排学生担任在本校开展的与外语活动相关的口译工作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口译员工作的重要性与口译现场的压力感。进一步了解口译的即席性或突发性、情景交融属性、双语转换等特征,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学生双语能力的基础训练及口译技能强化

“翻译教学的任务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训练翻译技能,培养他们的双语交际能力”。译员必须是能操练双语的人,所以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对成功地理解源语和最终的语言再表达非常重要。在口译教学中,学生双语基础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口译教学的效果。因此,注重两种语言的对比,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译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加强学生双语基础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双语能力检测。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需要进行严格的入学测试,考察学生的双语能力,学习动机、人格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通过考核,选拔出最合适学习口译的学生。二是注重双语理解能力的提高。在口译的过程中,只有准确地“听”懂了源语的内容,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语码转换,而“说”则是用口头表达的形式转达发言者意愿和传递信息。因此,教师在培训时应首先帮助学生掌握听得方法和技巧,准确理解原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对原语进行思维加工,分析原语的意义,综合原语的信息要点,顺利完成口译任务。[ 同时,口译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翻译某些专题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口译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口译技能。这些口译技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听力理解及短期记忆训练

听力理解训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听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确他们所听的应该是文章中语言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而非语言的形式。良好的记忆力和得当的记忆技巧是保证口译质量的重要因素。听力理解及短期记忆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养成好的理解和记忆方法,为循序渐进的口译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为听力理解是口译的首要前提与任务,所以听力理解与短期记忆的培训也应在教学初期进行。

2、公共演说的技能

对于口译员来说,几乎所有的讯息都是靠口头表达,因此,公众演说技能是口译员必备的重要技能。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提供公共演讲机会,使学生在进行口译实践时更加从容、自信。

3、笔记法训练

口译中的笔记法是用简单的文字,符号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记下讲话内容。在训练时,教师要和学生探讨记口译笔记的方法与技巧,使用的语言,采用的形式,符号,及所记的内容,并帮助学生不断更新、提高记录口译笔记的方式。

4、口译教师在进行口译教学时还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是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添加文化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对比。二是要对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口译技巧训练。如文化诠释法,文化和谐对应策略等。

(三)口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口译课既是一门理论课, 又是一门实践课。因此,口译教学除了要讲解与传授口译的理论技巧,还要重视口译的实践性。使学生不仅在语言转换技能上得到培训,在复杂的交际因素影响下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进一步提高。在这里,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在课堂内营造真实口译氛围

课堂翻译训练的“现场、即时”原则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场发言和翻译来体现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口译现场的紧张感与压力感,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口译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真实口译环境下将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例如,模拟记者招待会翻译。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两位学生分别坐在发言席和翻译席上,其中一位充当发言人,另一位扮演译员,同时还可安排几位学生充当记者提出问题,并要求口议员对问答环节进行翻译。活动结束后,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2、在课堂外加强口译实践

课后必须坚持口译训练,这将有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不断提高。要坚持收听英语电台和相关英文材料,作为合格的口译人员,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学校与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可多组织些口译比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口译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译技能,积累社会经验。

口译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模因论 英语口译教学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11-02

模因论是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而得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其是符合自然的规律的。在2003年,我国的何自然教授将其引进我国的英语口译教学中,然后在其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总结了模因论,伴随着这两种理论在教学领域的盛行,其研究的深度逐渐加大,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 模因论理论概述

模因论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具体体现,主要是用来对文化的传播以及继承规律进行解释的。模因论最早出现在国外,其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外国教学中,其内容逐渐丰富。然而,其出现在我国的时间较晚,是在2003才被引进的,然后被广泛的应用在英语口译教学中。但是,无论是其发展的广度以及深度,都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模因论的最核心理论被称为四阶段周期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1同化阶段

模因论中的模因指的是母体,当其与另一个新的个体进行接触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和重组,需找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在将其进行完全的融合,在此期间,两者之间的理解和接受也更加深刻。

将其同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相比,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具有很多的对应,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其母体是中文,英语则是作为一种新的个体语言,在学习的初期,英语这个新的个体是不能被母体所接受的,然后通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接触,最后将两者进行重组,这样,两者之间就会形成新的模因,然后母体与新个体之间的排斥状态逐渐消失,最终变为两者之间的彼此理解和逐渐接受。

1.2记忆阶段

在这个阶段之前,两者之间已经经历了彼此的同化,然后学生的大脑中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模因,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记忆。假如模因停留的时间不短被延长,同时,停留的次数也逐渐增多,这样就会加深学生对英语这个新个体的记忆,最终达到被英语这个新个体影响的结果,从而达到传播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当母语和英语学习之间出现了同化现象时,两者之间的冲突将不再存在,然而,由于母语的学习根深蒂固的,所以在进行英语的学习时,尽管两者之间不再存在排斥,但对英语的大量表达习惯,一时间还是不能快速进行记忆。因此,在这一阶段,学生会又很长一段时间的停留,从而保证能够记忆大量的英语载体,并对其进行反复的记忆,这样才能够保证对这些英语载体的永久记忆。

1.3表达阶段

通过记忆阶段的大量英语载体的记忆,这是的个体已经不在被母语影响,并被母体所记忆,因此,在进行个体的表达时,不在需要某些特殊的手段来搜索英语载体,仅需要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来提取记忆中的英语载体,这样就可以达到对个体的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英语口语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对英语语言中的一些经常使用的技巧和表达方式都进行了熟记,然后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将学习到的英语口语进行实际的应用,从而达到学习英语口语的表达目的。

1.4传输阶段

最后就是对个体的一个复制过程,在表达阶段完成之后,个体已经成功的传染到了母体中,然后,通过母体进行下一步的复制传染,并以此类推,从而达到共融的目的。

在进行英语口语教学时,一部分学生熟练掌握了口译的技能后,会逐渐在学生起到巨大的影响,最终使全部的学生都能够熟练的掌握口译这项技能。

2 口译的分类和特点

2.1口译的分类

口译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将其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交替传译指的是连续传译,也就是口译员需要在讲话人讲完一部分之后将前面的内容立刻进行翻译,在翻译完成后讲话人继续讲述内容,然后译员继续进行翻译。由于讲话和翻译是交替进行的,所以称为交替传译。另一种则是同声传译,这种翻译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译员利用同传箱里的同传设备将听到的讲话进行翻译,这是在会议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翻译。另外一种是口译人员将听到的讲话同步的小声翻译给服务对象。

2.2口译的特点

首先是即席性,或者成为现场性,也就是在进行现场双语语言活动时,口译人员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口译工作,同时,在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不能对谈话的双反产生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不仅需要对双反的谈话进行一定的预测,同时,口译人员还需要进行充足的准备,在必要时立刻进入双语语码切换,翻译时的现场气氛非常的紧张,因此,对翻译人员的压力特别大,也就是所谓的即席性强。因此,即席性的特点要求译员能够快速的应变现场的变化,同时将双反之间的语言进行流利的表达。

然后是独立性。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进行双语言翻译的工作人员一般是单人操作的,因此,口译人员往往只能够听到和讲述一次,然后讲话的双方将不再进行重复,中间留给翻译人员的时间非常的少,而翻译人员不仅需要对双反所说的话能够快速的理解,同时,还能够立即的对其进行准确的翻译。一般情况下,这些工作是一个翻译人员单独完成的,因此,对翻译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其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还能够对现场出现的任何问题进行解决,保证谈话双方的正常交谈。

然后是综合性。口译工作不是考验一个人的单方面能力,同时,对一个人的视听以及读写等都是巨大的挑战,因此,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口译工作者,需要在进行翻译时正确的捕捉谈话双方的各种脸部表情以及手势等非语言的表达。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能够流利的在母语和外语之间进行切换,同时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另外,对于需要记录的内容,快速的进行笔记和理解。

然后是专业性。口译工作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了解双方的职业和工作性质,因为交谈的双方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员,包含各个行业或者不同的阶层,因此,其文化背景和习俗等具有较大的差异,在进行翻译之前,口译人员需要对双方所从事的职业或者谈话所需要涉及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一些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翻译,所以,口译人员需要是一个对本专业具有详细了解的专业翻译人员,这样才能保证双方的正常交谈。

最后是跨文化交际性。口译工作不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不是单一的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的单向解码,而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完成思想的理解和重新表达,将听到的语言重心通过自身的理解重新组合成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口译的工作模式大概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最开始是源语言的输入,最后是译语的输出,而两者之间的联接则是对两边语言的重建和表达。

3 模因论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在进行英语口译教学时,最主要的就是在两个语种之间创造一种传递和转换的环境,而模因论的出现正是基于这种前提,语言模因论的产生很好的弥补了这项学习中缺失的复制和传播过程,而模因论中的四个阶段学习,很好的将学生学到的口译技能进行深刻的记忆,然后通过多种运用方式,将语言的学习进行复制和传输。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信息的转换,从而达到英语和母语之前的相互转换。

3.1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

在进行英语口译的学习中,学生应该在语言的接受阶段注意相关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简单来说,就是在进行其他语言学习的初期就应该具有非常坚实的语言基础。像汉语中的声母和韵母以及声调,或者英语中的音标等,口译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需要反复的进行研究和训练,从而使自己的表达能力达到标准水平,达到一个口译员所需要基本水平。只有有了基础,在进行中英转换时,才能更好的超越这一基础。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口译学习者需要不断的进行相应的训练和练习,从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保证英语复制和传播的合理性,从而能够更加快速的接受。根据这个要求,许多高校在开设英语口译课堂的同时,还会开展一些针对性的语言基础课程,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得到一定的巩固。

3.2增强学生的语言记忆

从根本上来看,语言模因论中的复制过程就是语言的表达过程。因此,对于英语口译学习者而言,不仅需要对英语和汉语两者拥有非常扎实的基础,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够将两者进行熟练的转换,基于这个目的,口译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需要首先掌握大量的英语词汇和句式等,然后进行一些必须的模仿训练,经过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口译者的发音等更加接近被模仿的原语言。这些要求的提出给口译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不仅需要准备足够的背诵活动和背诵材料,同时,还要对同学们的背诵结果进行严格的检查,对于语言学习,背诵是最好的增强学生记忆的一种方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教师在选择背诵的英语材料时,不必受教材的束缚,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闻或者电影中的对白等,这样能够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的口译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效率更高。

3.3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口译学习者来说,想要能够更好的将其应用在实践中,不仅需要一个坚实的语言基础,此外,还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另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口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译者的工作从根本上来讲是将头脑中的一些不同的语言进行转化,然后通过自身的感知将其进行有形体的表达,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不同语言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将不同的语言进行输入,然后通过自身的了解对其进行解释,最终将其输出。这个过程是在自身的感知基础上进行的,总体可分为5个主要的阶段,也就是所说的接受、记录、解码、编码和最后的表达,这个过程同模因论的四个阶段具有异曲同工之意。在口译工作者的工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对语言的表达,这个环节是口译工作中最直接和重要的。因此,在进行英语口译教学时,教师想要促进学生的英汉表达能力,需要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加强其训练力度,这样,将能够打破传统口译教学中的语言环境问题,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有效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应对模因论的教学模式,像在进行讲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一些训练的素材,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将其进行陈述,或者教师还可以在备课时为同学们准备一些比较合适的且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随堂提问,还可以布置一些真实的口译现场,使学生能够真实的参与到角色的扮演中,使口译教学更加的真实。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更好的训练学生的现场口译能力,必要的同声翻译等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教学课堂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多多进行一些有意义的仿真练习,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4积极拓展学生的视野

口译学习不仅是一种机械化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一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一种极具创造性的交际活动。根据这个目的,可以发现口译工作不在是单一词汇或者句意的转化,而是基于此的一种综合际,在此目的上,口译者需要明确口译学习的重点,将传统的语言活动转化为一种跨越文化界限的心理、文化和社交活动。也就是常说的文化传递或者语码转换。这就要求口译者在进行口译学习时,不仅仅要保证翻译的准确,同时,还要根据译语文化的实际特点,对不同的源语进行一些适当的处理,从而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不仅需要在工作中做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模因传递,同时,还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和文化基础以及大量的跨文化交际,像能够说多种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语言以及对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具有全面的了解,从而尽量避免口译中出现误解,满足翻译的需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开展英语口译教学时,模因论不仅能够为其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论指导,同时,还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创新性的教学思路。本文通过作者对模因论的认识和分析,在高校口译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对模因论的主要阶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同时,提出了几点针对模因论的教学方法,目的是提高高校英语口译教学的质量。作者认为,随着模因论的应用逐渐成熟,高校英语口译教学工作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口译能力将得到巨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宇松.模因论在大学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3):54-55.

[2]魏晓红.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口译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193-193.

口译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口译教学研究 关键词语料库 研究主题 发展趋势

一、引言

口译作为一门新兴的子学科,其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近20年里得到了较快发展(仲伟和、王斌华,2010)。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口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学生对口译课的兴趣也越来越浓。目前,我国口译教学中所遵循的经验,以及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位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在口译教学方面,文军、刘威总结了任务型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并就“如何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到口译教学当中”做了详细的阐述(文军、刘威,2007);蔡小红表示应“设计完整科学的口译训练评估体系”,以此来回应教学目标的诉求(蔡小红,2005);在教学难点方面,方健壮表示“口译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相对滞后,如开设口译课的时间、口译教学原则、内容和训练方法等,都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方健壮,1998);刘和平则认为“由于口译教学理论和方法相对滞后,教学无纲可循、各自为战。教师抱怨口译课难上、没有好教材,学生在口译实践中呈盲目状态”(刘和平,2002)。各位学者对口译教学的发展与问题所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与研究,为口译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学者的结论基于自身主观认识或经验之上,并没有客观数据的支撑。为此,本文将在自建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国内口译教学研究主题与发展趋势做计量分析,以期为我国口译研究事业尽绵薄之力。

二、小型关键词语料库的建设

本文为对国内近十年口译研究主题及发展趋势做一实证性研究,自建了一个小型关键词语料库。

(一)语料来源

为较准确地反映国内口译研究的热点及发展动向,本文选择《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2004年前刊名为《上海科技翻译》)和《语言与翻译》四种翻译类中文核心期刊作为样本源。

(二)语料处理

样本源涵盖了《中国翻译》118篇,《中国科技翻译》59篇,《上海翻译》46篇,《语言与翻译》9篇,其中符合需要的文章只有169篇。本文按2002~2006、2007~2011这两个时间段分类,对这169篇口译相关文献进行了关键词提取。对于表述不同而实际所指及内涵相同的关键词,取最简表达:如“译员”“口译人员”和“口译员”三个词所指一致,将其归为同一关键词,其类符数为3,统计时取“译员”。将处理后的关键词按时间段输入到两个不同的文本文档中制成两个论文关键词数据库——数据库1和数据库2,再将全部关键词复制到另一个文本文档中制成一个总关键词数据库3。

三、统计过程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对小型自建语料库进行的统计步骤及结果如下:

第一,为使读者对该语料库有一整体性认识,且便于下文其它统计步骤,借助Excel将上述四种核心期刊的载文量按2002~2006、2007~2011的时间段划分进行统计,制成表1。

第二,为考察国内口译研究的主题,对数据库3中的关键词进行统计,统计出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及其频次,将其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口译”(44)、“口译研究”(37)、“教学”(18)、“口译理论”(12)、“训练”(12)、“策略”(12)、“职业化”(10)、“同声传译”(10)、“交替传译”(10)、“特殊口译”(9)、“译员”(9)、“技巧”(9)、“特点”(8)、“评估”(8)、“记忆”(6)、“现场口译”(6)、“会议口译”(5)、“飞行翻译”(5)、“科技翻译”(5)、“标准”(5)、“培训”(5)、“资格认证”(4)、“素质”(4)。此后借助word中的查找功能查阅原数据库, 进一步列出与表中较笼统的高频关键词相匹配的复合词及其频次,制成表2。

第三,为分析口译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动态变化过程,本文统计两个数据库中都出现的且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及其频次,后计算出它们在两个数据库中频次的绝对差额和相对差额。其中呈现增长趋势、按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的高频关键词分别为:“交替传译”(+250%)、“特殊口译”(+250%)、“口译研究”(+136%)、“教学”(+100%)、“训练”(+40%)、“策略”(+40%)、“培训”(+33%);呈现减少趋势、按减少率由高到低排列的高频关键词分别为“飞行翻译”(-100%)、“科技翻译”(-75%)、“特点”(-67%)、“资格认证”(-67%)、“素质”(-67%)、“口译”(-53%)、“译员”(-50%)、“技巧”(-50%)、 “会议口译”(-33%)、 “标准”(-33%);两阶段内未出现明显增减变化的高频关键词为“口译理论”“职业化”“同声传译”“考试”“评估”“记忆”“现场口译”。

口译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本科口译教学 语言教学 教学翻译 翻译教学

1.引言

本科教育是基础教育,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口译课程是翻译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翻译人才,语言课程和翻译课程有本质区别,这就决定了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口译教学的特殊性。关于本科口译教学,以往的讨论主要针对本科口译教学作为整个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如何体现口译的特点,本文旨在探索本科阶段口译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作用。

2.本科口译课程的定位

谈到本科教学中口译课程的定位,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即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鲍川运教授在“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与教学”中指出“关于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的区别,过去进行了许多讨论,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为辅助外语教学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教学翻译,其目的在于提高双语能力,其重点为比较语法和两种语言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异同;为培养译员而进行的翻译教学,即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其目的在于培养翻译工作者,其重点为培养正确的翻译观和提高翻译能力’(穆雷,1999)”(鲍川运, 2004:27)。笔者认为,虽然口译课程有其特殊性,从总的培养翻译人才的角度看,口译应该属于翻译教学,即口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市场需要的译员;但是由于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因其局限性,因此应当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和评估。关于这一点,鲍川运教授明确指出“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性质是教学翻译,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有益手段”。鲍川运教授主要从大学本科口译课的局限性得出这一结论,这里的局限性指的是本科口译教学无法满足口译训练所需要的训练时间和训练量。除此原因之外,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历和实践经历,将本科口译教学应归为语言教学而不是翻译教学范畴的原因总结如下:

第一,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基本语言能力与一个合格的口译学习者应具备的语言能力相差较大。一定的双语能力是一名合格的译员必备的素质,这一点无可争议。对于实战中的口译员来说,不管接收信息的语言语速多么快、词汇多么生僻,译员都要听懂理解;不管其接收的信息多么复杂、信息量多么大,译员都要从容地将其译出。吉尔在《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型》中指出会议口译的译员应能够“发表与发言人演讲语言质量相当的演讲”(Gile, Daniel, 1995:5)。对于这种语言质量标准,绝大多数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很难达到。根据大纲要求,口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应该在英语专业高年级,即大三或大四开设。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英语专业的四级过级率仅为53%, 而每年全国平均四级过级率也大概在50%~60%。这表明,全国普通本科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口译工作所需要的语言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一方面,口译教学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另一方面,在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阶段,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还是继续夯实语言基础。

第二,从语言学习和口译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看,在口译教学中凸显其语言教学的作用很有必要。从英语专业本科的专业设置看(见表1)。

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的课程: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等,教学目标是针对听说读写中的某一单一方面。语言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从实际的教学和学习说,学习者在基础英语课上通过学习课文掌握的词汇、短语或表达,既可以在听力方面帮助其更好地理解篇章,又可以在口语和写作方面帮助其更好地表达。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在不断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中,不断在脑海中强化所习得的语言知识。然而,这些课程的教学都是相互割裂开来的,也就是说,在一门课上积累的语言知识并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应用和巩固。相比之下,口译课程在这方面就有独特优势,因为口译的本质决定了口译训练是不断循环的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过程。这样,口译训练的过程实际上可以对学生是否掌握所涉及的语言点进行及时检测和巩固。

从宏观方面来说,即使是一名合格的译员,其语言能力,尤其是外语能力也是需要不断提高的,而语言能力的提高与口译能力的提高又是相互促进的。一直以来,关于口译教学的研究都侧重于语言能力对口译能力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开始关注口译培训对学习者语言能力提高所能起到的作用。

从学生需求的角度考虑,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口译学习抱有浓厚兴趣,并具有良好动机去了解口译、学习口译技能,但是将自己未来的发展定位为从事口译工作的学生只占极少数。这在较大程度上归因于口译工作要求比较苛刻,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往往需要从本科到研究生较为系统的培训再加上数年的实践,成本和投入比较高。这就决定了本科口译教学,相比口译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口译教学,以及联合国、欧盟等的职业化口译培训,所面临的学生的需求很不一样。从这个角度说,本科阶段的口译教学,与职业化口译培训还是要做一定的区分,才能充分发挥口译课的作用,体现口译课程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

表1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3.结语

口译课程虽然肩负着引导学生学习口译基本理论及技能的使命,但是在本科阶段,由于学生语言水平不足,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语言学习而不是翻译训练,同时学生学习口译课程的目的不全是成为一名职业口译员,因此本科阶段的口译课程应该定位为一门语言课程,而不是翻译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口译课程的语言教学作用足够的重视,使其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

参考文献:

[1]Gile,Daniel,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ion Training [M].Amsterdam:Benjamins,1995.

[2]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

[3]王文宇,段燕.英语专业学生口译能力问题探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4]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J].中国翻译,2004(5):27-31.

口译教学论文范文7

研究取向对比

从宏观研究视角看,国外研究主要有两个取向:一是探讨信息技术对口译职业的影响,二是研究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对于前者,“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在2000年就与德国翻译协会、欧洲法院、世界海关组织、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口译司等五大机构联合制订了“会议口译中新技术使用的规范”,对电话会议、多语种视频会议和电话口译等技术标准要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Moser-Mercer[9]从资料准备、背景知识、信息分类、多元信息输入、现场气氛感受、传输质量等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对口译职业的影响。

对于后者,国外研究涵盖的主题涉及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流程、教学要素等。口译教学环境与工具的变化势必会带来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导入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任务式学习等模式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模式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至关重要,Lobo[10]既分析了新技术给教师带来的挑战,又阐述了新技术给笔译和口译教学革新带来的机遇。教学流程与教学要素是口译教学的微观领域,研究者对它们的探讨也非常深入,如Sandrelli[11]指出,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至少发挥着以下作用:有助于构建数字化口译资源库,为学生创建个性化练习素材,构建真实口译场景以及为师生同步与非同步的交流提供便利。

我国的研究取向相对单一,主要关注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影响与应用。国内多数研究者都认同信息技术给口译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如教学资源的多样化,素材内容的真实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口译训练的情景化,学生自主学习的便捷化,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化。同时,陈亚敏[12]等人也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内容的适当选取问题、学习资源的甄别问题提出了质疑。此外,教师在新技术环境下的适应性、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等问题也引起了部分研究者的关注。在教学应用方面,国内研究者除探讨应用的原则、模式与策略外,蒋铁海[13]、刘进等[14]还从实用工具的角度研究了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中的实现形式与效果评估。

从研究方法的取向看,国内思辨类研究占据主导,实证类研究较为缺乏,宏观视角研究远多于微观视角的研究。经过对上述105篇国内文献的统计,我们发现实证类文章仅占13%。比较而言,国外实证研究占同类研究的近一半。值得关注的是,国外一些研究者坚持对同一主题实施长期实证研究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例如,LeongKo自2004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完成“远程模式下的口译教学”的博士论文后,至今连续八年对远程口译教学进行了不间断的实证研究。

教学法因素对比

纵观国内文献,教学模式、教学原则与方法占据了研究总量的近七成。这表明研究者更倾向于从宏观上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口译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的界定上,主要有三个维度:从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二者关系的维度进行界定,如秦勉[15]的“人机结合课堂新模式”、侯阗[16]的“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应用模式”;从信息技术环境下口译教学系统性构建的维度界定,如刘进等[14]的“立体式口译教学模式”、王建华[17]的“交互式口译教学模式”;从口译教学设计的维度界定,如王静[18]的“网络环境下任务型口译教学模式”。在教学原则与方法上,主要涉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口译技能训练的中心化与情景化、素材资源的多模态与真实性、教学内容与设计的体系性等。教学策略主要集中在五个“结合”上,即教师精讲与学生勤练结合、课堂集中学习与课外自主学习结合、课程经典教材与实时性素材结合、面授式情景教学与机辅虚拟式教学结合、技能强化与口译实践结合。国内对教学资源的关注多停留在音视频资料、在线词典、网络素材、语料库等在口译教学的局部应用上,没有上升到系统化的口译教学资源库构建层面,对于资源的分类、检索、编辑、更新等精细加工缺少研究。自主学习虽在目前的总数中所占份额有限,但近几年研究者对其关注度呈明显升温态势,如刘梦莲[19]结合实际案例,总结了面向学习者的口译自主学习网站建设的设计理念与操作的技术细节。刘建军[20]则从实用性软件的角度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学习工具在口译自主学习中的应用特点、功能与效果。最后,教学评价和教师是国内研究关注最少的问题,只有少数研究者提到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口译教学过程评价体系,以及信息技术下口译教师的资质、能力、信息素养等问题。

从国外来看,教学模式也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但国外的教学模式更为具体,并且更多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例如,Ko[21]将远程口译教学模式进一步细分为纯粹自学、自学加辅导、互动教学三种模式,并在“合作型网络社区学习平台”验证互动教学模式的比较优势;Lobo[10]领导的教师团队设计并实践了将信息技术融入常规性口笔译课程教学的PATT模式。在教学资源方面,国外的关注热度与深入程度均高于国内。Carabelli[22]提倡建立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给译员提供结构化、易检索、易扩容的资源数据库,同时还要给原文信息提供二级参数,如背景知识、上下文介绍等。Mayor[23]则提出要将学生练习过的录音文件用数字化格式进行存储以方便检索和进行过程性评价。自主学习在国外研究中也较受重视。Pchhacker[24]建议在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中使用数字化教学网站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原文档案。Sandrelli[25]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应包括:背景知识阅读、各种信息资源的使用、技术术语与专业词汇的准备等。她同时指出了自主学习中暴露的问题,如学习内容不系统、过程缺乏监控以及学员选择材料时感到迷失。国外对教学评价的讨论范围比较广泛,除常规关注的学生学习评价与教师教学评价外,还涉及对信息技术工具的评价与基于信息技术的口译教学设计的评价。此外,国外在教学管理、教师的角色与挑战等方面也有专门讨论,如提倡用Moodle课程与学习管理系统优化口译教学管理流程,口译教师应及时熟知各种新型职业口译形式、加强同行信息交流与提升自我信息技术素养等。#p#分页标题#e#

技术工具对比

Berber区分了两种用于口译的信息技术工具:用于职业口译的工具与用于译员培训的工具。前者包括商业性术语数据库、数字电视频道、视频会议系统与远程口译系统等;后者包括口译训练专用软件、口译训练资源库(如日内瓦大学的SIMON资源库)、远程教学平台与电话/视频会议教学模拟系统、即时交流工具(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DIY自建语料库、语音识别程序、因特网、在线词典与百科全书等。若将用于口译教学的信息技术工具进一步细分,又可分为通用型与专业型工具。两种工具在国内外均有使用,但国外在专业工具的开发上更为成熟和持续。以英国为例,最早用于口译教学的专用软件是1995年由TellConsortium开发的Interpr-It。之后,1999年至2002年英国赫尔大学在欧盟委员会资助下又研发了Interpretations。该软件由课程、模块和练习三大部分组成,功能包括教师素材编辑、导入性练习、文字处理器、影子练习、视译练习、个性化反馈等。继而,第三代口译教学专用软件BlackBox又将音视频交传练习、音视频同传练习、视译练习等进行流线化设计,而且加入了更为复杂精细的文本编辑与注解功能,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目前第四代的VirtualInterpreterSuite则致力于开发多频道功能和会议口译教学的仿真功能。

从文献反映的数据看,国内用于口译教学的工具以通用型居多,如播客(Podcast)、流媒体播放程序(FMS)、博客或微博、QQ群、多媒体、音像资料、音视频剪辑工具、Moodle与Blackboard课程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电子论坛等。国内专业型口译教学工具的开发主要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数字训练与多语种口译训练系统、“普特网”推出的“口译专能培训习得机制”(IPTAM)、口译自主学习网站、口译教学语料库、口译实训平台等。

在技术工具的使用原则与应用标准上,国内外研究者的看法较为一致:技术工具应当为口译教学服务而不是凌驾于教学之上;使用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口译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技术工具价值的关键,而教学设计应以课程目标为指导,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结合学习者和口译学习资源的特点,将系统性、可行性、程序性与反馈性有机统一;技术的采用应综合考虑经济成本、教师工作量、技术使用障碍、技术稳定性与维护等因素。

不足之处对比

国内外研究的最大不足在于,多数研究者仅从口译教学的某个侧面出发,以单一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局部的问题,缺乏整体宏观的课程理论视角。其次,对口译教学模式的探讨缺乏跨学科的视角,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口译教学设计必然涉及教育学理论、课程理论、教育技术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多学科的指导,而这些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在现有的文献中并不多见。

从研究范式看,国内研究的最大不足是宏观视角的理论探讨多,实践尝试操作较少,众多研究者对信息技术给口译教学带来的影响、教学模式与原则之类的讨论乐此不疲,而真正深入到工具的实际开发与应用、教学效果评估等微观层面的研究则相对匮乏。国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较为均衡,但在口译形式上却偏重于同声传译教学,对交替传译、联络口译、视译等研究相对欠缺。

在教学法因素方面,国外对教师、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评估等还缺乏深入研究,而国内对口译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与教师信息素养等话题的研究较薄弱,同时对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评价的研究也有待深入。此外,国内对信息技术在口译教学应用中的实效性研究缺乏全面的评价机制,更多停留在经验介绍层面,且无长期实证研究数据的支持。

结语

口译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 翻译人员 市场需求 大学本科 口译课程 翻译能力

“培养外语交际能力同培养职业翻译,学习一门外语同掌握两种以上语言学习翻译,单语交际同用一种语言理解,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听懂信息同听懂后记忆并完整表达信息无不在差异。概括地讲,语言教学中,翻译的目的常常是理解,是学习语言;在翻译教学中,理解是基础,理解的目的是翻译,是进行交际”[1]。事实上,现在各大本科院校开设口译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在新形势下,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一种满足市场需求的手段。于是,各高校针对口译课程研究出了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及授课内容,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毕业生的翻译技能,当然,这些课程在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翻译人员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背景介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们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口译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口译人员需要精通某个领域或者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高的职业道德。虽然每年毕业的本科生和MTI学生数量很多,但是从目前各行各业对口译的需求量来看,仅靠少数的高级翻译学院或MTI,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本科高年级开设了口译课程,配备了口译课教师,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口译技能,以期能够培养出适应市场能力的专业翻译人才。但是各高校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师配备及课程重点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任重而道远。

二、大学本科口译课程现状

如今国内口译专业教学尚没有形成规模,开设有口译专业的本科院校数量有限,“一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一处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还有一处是厦门大学”[2]。大多数本科院校在本科阶段并没有开设翻译课程,开设口译课程的本科大学就少之更少。大学毕业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胜任口译工作,跟我国不重视口译课程不无关系。国内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将口笔译课程区分开来教学,更没有细致地将口译按照不同专业划分,而国外的口译课程会分类,如:建筑口译,医学口译,军事口译等。

调查显示,口译课程的教师都是从普通必修课程教师中挑选出来的,不一定具有特别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实战口译经验。缺少口译经验的教师在口译教学中往往容易纸上谈兵,对学生的实质性帮助有限。本科院校中,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没有机会上翻译课或者口译课,口译课只给三年级或者四年级的学生开设。这样的课程设置本意是让学生在毕业前提升口译技能,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到了大学三年级或者四年级,学生的水平越发不平均,口译课做不到因材施教,给教师授课带来一定难度。

三、口译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1.课程设置问题

“口译课不是一门专业课,而是职业翻译训练课”[1]。在高校口译课程中,不仅要注重教授翻译技能,更要注重给学生足够的练习。事实上,教师注重教研和翻译理论多一些,真正留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很少,“这种模式某种程度上有点类似题海战术,过于强调语言知识而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口译技能的训练”[3]。一般来讲,现在高校给学生安排上口译课的时间是一周一节课,也就是2小时,一学期18周,也就是说,学生一学期口译课的时间是36小时。除去老师授课的时间外,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就更少了。即使是英语底子不错的学生,没有经过高密度的训练,也无法成为合格的专业口译员。

口译教学是为了培养交替传译职业译员。“交替传译的特点是译者依靠倾听与观察讲者的言谈,不依赖文稿或脱离文稿,通过分析信息,再以口头传递的方式将信息表出来,是一种技巧性极高的口译”[4],即口译员在倾听讲话者说话的时候,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在讲者说话完毕时,能够消化掉相关专业知识,有条理地疏通讲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从而把源语转化出来,这种能力需要大量口译实践才能训练出来。所以口译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实践上,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实践型专业口译员。当然,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国高校的口译课程中,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这是需要改革的。那么具体该怎么改革呢?根据王恩冕教授的一项调查,中国口译员存在英语发音口音问题占26%,语言间转换等逻辑性问题占22%,以及术语掌握不足占22%。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口译训练中改善。这项调查研究为口译课程的设置提供了科学依据,所以,学校应该让学生多参加口译实践活动,教师应针对以上问题各个击破,提升学生口译水平,为学生成为合格的译员做好准备。

2.师资问题

关于师资问题,笔者在前文中已经提到口译课教师缺乏口译实战经验,不能体统地教授学生,这也是学生错失就业机会的一个关键因素。口译教师不仅不具备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且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教师和学生往往都力不从心,所以口译课跟真实口译场景差别相当大,甚至脱节。笔者认为,面对市场上对口译人才较大的需求量,学校应该从口译教师自身的局限性出发,加大师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在工作之余做一些口译工作或者出国进修等。若口译教师本人努力学习口译理论知识,提升口译水平,且能积极参加口译实践活动,那么各高校的本科口译课程质量定会大大提高。

3.口译教材

十多年前,我国的口译教材种类非常少,学校没有挑选的余地。现在市面上的口译教材越来越多,可选择性非常大,各有千秋。但是笔者认为,这些教材并不完美,主要是因为口译课程本身的局限性所致。首先,学生的英语水平毕竟不一样,教材难易程度也不一样,所以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其次,当下热门话题和时事作为口译材料为宜,而实际上任何一本教材上的材料都无法满足这点。笔者认为,口译教学并不一定要选择一本书作为教材,任课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课程需求,选取时下热门的话题作为训练的材料。“以上说法并不是说学生不需要固定的教材,而是要给学生选择一本适合的课本,引导他们做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5]。那么口译材料到底该选择什么样难易程度的?鲍川运教授的看法是:教材合适与否不在于难,关键是学生能否跟得上课堂的进度,如果跟不上,那么学生就无法有效的积极主动参与到口译训练当中。教师可根据英语水平把学生分班授课,给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材进行授课。

四、结语

大学本科英语教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本文限于篇幅只是作了简要分析。虽仅提出了框架并没有太多涉及细节,但是笔者认为文中观点能给当今口译教学一定的启示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口译课程虽然不为市场上直接输送专业口译人员,但它却是培养专业口译人员的初级阶段,仍然起了不小的作用。各大高校都在逐渐改革: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实践活动,鼓励教师进修等。学生通过课程能够整合从前在脑海里细碎的翻译方面的知识,在口译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做练习提高口译技能,积累理论和实践知识,向专业的口译人员靠近。相信广大本科口译教师能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标准的口译人员,为本科口译教学添砖添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以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翻译,2001(3):17-18.

[3]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廖素云.论教学型高校本科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J].长沙:当代教育论坛,2008(12):41-43.

[5]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冉永红.暑期全国英语口笔译教学高级研讨班与我的口译教学实践[J].北京:中国翻译,2004(5).

口译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课程 商英口译教材 口译模拟

一、 口译课和笔译课哪一个更适合高职高专的学生

笔者曾分别开设笔译课及口译课,总的说来,在笔译课中碰到以下问题:首先,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够理想,且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若能做到笔译理论介绍精简、实用,翻译实践能围绕相关理论展开,学生们往往都能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四字翻译法、拆分法、词类转换法等翻译方法的应用并不难,但问题关键在于学生的语法基础过于薄弱,这导致学生的翻译大致框架是受理论指导的。但是仔细看来,小到介词用法,大到句子结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语法错误,这对于需要严谨的笔译工作来说无疑是严重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又要从不多的课时中再拨出一部分来讲语法知识。第二,要真正学好笔译这门课,相关的文体学知识必不可少,但由于其相对较理论化,高职高专商英专业较少开设这一门课程,这部分知识的缺失,会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尽管理解原文意义,但在翻译成目标语时只能用自己朴素的、直白的语言,并不能将原文所具有的文体特征一并译出。这两点主要问题使高职高专学生在十分有限的笔译课堂学习时间内很难较大地提高笔译水平。第三,由于受到其高职高专学科特点的限制,学生一般在参加工作后较少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笔译工作。笔者认为,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学习的普遍原则是“理论够用、实用为主”,因此开设笔译课程并不十分合适。

口译工作从理论上来说,所需要的语言基础更加深厚,“口译所需的双语知识和双语能力仅仅是口译的语言基础。语言符号的有效转换不仅涉及一个人的语言知识,而且涉及个人的语言解意能力、反应记忆能力、信息组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化背景知识。”但是,商务口译工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类别:“1.新产品会、产品推介或项目推介;2. 商务会谈或发言提问;3.正式的商务谈判口译;4. 接待客商参观游览或考察生产车间、生产基地的口译,或外方技术人员来华安装调试引进设备的口译……一般这样的场合不是那么正式,译员可以随意一些,可大胆要求讲话人重复或解释。”这四类翻译中,第二类和第三类应该说处于金字塔的塔尖,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底及大量的实践经验,要让高职高专的在校学生来学习及掌握并不是十分现实,但是我们可以选取第一类和第四类来进行教学设计,使其适合高职高专学生来学习:第一类翻译,口译人员往往可以事先拿到发言稿或幻灯片进行充分的准备;第四类翻译场合相对随意,且译员可以通过与客商进行互相反复沟通来达到准确理解源语意义的目的。

另外,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日后的就业特点,口译能力比笔译能力显然更加重要也更加实用。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60名商英专业的学生中有超过90%的学生对口译课程表现出更大的兴趣,认为口译课程将对以后的工作有更大的帮助。

二、如何选择适当的商英口译教材

商英口译这门课程因其实操性强、可遵循规律多等特点,教材的选择很重要,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上至对“第五代教材”即立体化教材的设想,下至对个别教材中存在的错误的纠正。有学者指出商务英语翻译的专论繁多,“细细读来,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但整体来看,也不免引起读者产生鱼龙混杂之感。有的教材理论阐述与所用实例相去甚远,令人担忧……”对此,笔者表示赞同,翻译理论能否指导实践这一问题不是我们在此讨论的重点,但不少商英翻译教材中把翻译理论与翻译实例表面地、生硬地结合的做法值得商榷。商务英语作为一种特殊用途的英语,不能完全用学习一般英语的方法去学习,同理,商务英语翻译也不能用一般的翻译理论来做指导。那究竟有没有专门讨论商务英语翻译理论方面的著作?应该说此类著作不在少数,但极少有作者直接在书名中使用“理论”这个词,而是大都采用了“策略”“技巧”“准则”等字眼,更有学者指出:由于商务英语涉及面之广,文体风格多样,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能在“等效”和“标准多元”的基础上寻求个性翻译准则。”由此可以见得,要想让学生掌握商务翻译这项语言技能,就要避免选择过于理论化、或者理论与实例不符的教材,而应选择精讲翻译技巧、重在翻译实操,且技巧讲解与实操训练可以相互指导、相互印证的教材。

另一个问题是,对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在学习商英口译这门课程时,是不是只有专门为这个层次学生编的教材就一定是最合适的?笔者在参考了一些专为高职高专学生编写的教材后认为答案并非肯定。无论是在专科层次还是本科层次,商英翻译课程都是为商英专业高年级学生所设置的专业主干课程。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发现很多高职学生在进入高年级后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所学的教材目录看起来跟低年级没什么不同,一年级在“商务英语基础中”学到了“产品介绍”;二年级在“商务英语会话”这门课中模拟了“参观工厂”这一商务场景、在“经贸英语”中学到了如何“询盘与报盘”,试想,如果在三年级,大学学习的最后一年我们给学生的教材目录依然是这几项,尽管科目不一样,学生还是不可避免地产生疲劳感,也不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

那么我们能不能为高职学生选用一些内容相对较难的教材呢?笔者认为是可行的,一个原因是人的潜力是无穷的,高考英语考同样分的学生进入不同的大学学习,因学校英文课本不一样、教师要求不一样,英文水平慢慢就会有高低之分。作为教师,有必要鼓励学生选择内容较为高深、编排更为标准、材料更为真实、理论与范例更为贴切的教材,这比一些打着“专为高职学生编写”“实用为主”等旗号,实则空洞无物的教材更值得学习。

三、如何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口译模拟

商英口译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做模拟实践,“实际口译技能最基本的体现有三点:会用笔记,敢说下去,站立表达。这三点应该从第1课就开始做起。”对于大部分高职类学生来说,笔者认为在这三条中还应加上一条,“词汇过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职类学生的词汇量较为匮乏,这一方面与学生的勤奋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平时接触的教材词汇量偏小有关。因此在正式开始口译这门课程之前要跟学生做好动员工作,要求他们在课前阅读相关材料、查好生词并读熟,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在每次课前可以做听写,以督促学生更好地过词汇这关,同时也能让学生更为顺利地完成口译练习。

其次,“会用笔记”,口译工作中的笔记一向给人高端且神秘的印象,那么高职类学生能掌握这样一门技术吗?根据林超伦先生的观点“口译的笔记是每个译员根据一组普遍原则自己发展起来的,是专用于口译的自我速记体系”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高职类学生对于笔记这种技巧的掌握虽然比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学生要慢,但在了解了记笔记的几项普遍注意事项之后,大都能根据自身实际水平初步形成自己的笔记,笔记的全面程度及正确率因人而异。影响笔记正确率的原因主要是长难句让部分学生无法抓住句子的逻辑关系,这一点只能靠慢慢积累、逐渐克服。

再次,“敢说下去”这一点是要求口译人员在没听懂或笔记没记全的情况下,为了照顾整个会场的氛围,仍然能硬着头皮往下翻。学生在课堂上的模拟实践虽然没有这个顾虑,但是为了锻炼学生敢翻敢说的能力,教师也应在课堂上灌输这个观念,鼓励学生克服不自信的心理,看到或听到自己不熟悉的内容就用自己能想到的最简单的方法将其表达出来,正确与否、完整与否等到做完练习再来讨论纠正,而不能边口译边停下来查字典。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可以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先从句子开始,再到段落,最后到篇章,一人说源语,一人记好笔记后开始口译。

最后,“站立表达”这一点也是在实战口译中需要的,口译人员通常跟发言人一样是站立着将自己的译文说出来。我们在课堂上,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不光是为以后工作实际需求考虑,更因为它是一种可以高度集中人思维的方法,林超伦在其著作《实战口译教学参考》中推荐的方法是让所有学生自己面对墙壁将笔记口译出来。这种旁若无人的训练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胆怯的情绪,大大提高其积极性,令其能毫无顾虑地完成口译任务。

【参考文献】

[1]朱梅萍. 商务英语口译[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

[2]陈坚林,赵学. 关于编制商务英语立体教材的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2003(6).

[3]顾维勇. 析几种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及其译例[J]. 上海翻译,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