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6 18:33:49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 翻译教学 特点 借鉴

随着翻译学科的建立翻译研究逐渐深入以及四六级考试改革,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也引起更多关注。然而其现状却并不乐观,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却没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分析了非英语专业相对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特点,然后提出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提高翻译能力的途径。

一、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的现状及原因

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得分率低,究其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教学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忽视,首先是因为教学大纲对翻译教学的忽视,历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对翻译能力一直没有重视。其次是四六级考试对翻译能力考查的遗忘。据统计,自1987年9月到2007年12月的43次四级及1989年1月到2007年12月的40次六级考试中,四级出现翻译题仅7次,出现频率为16.3%,其中4次出现在2006年新题型改革后;六级出现翻译题型3次,频率仅为7.5%[1](p86)。再次是大学英语翻泽教学科研滞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论文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少。最后是教材和师资的缺乏。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教材在学习目标、内容、过程方面认识不足,更没有专门翻译理论教材。师资方面也缺乏应有的翻译理论素养和严格的翻译实践训练。

二、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一方面,翻译能力不仅是英语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且是英语综合能力的反映。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的得分率以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忽视也反映了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翻译不仅要求学生仔细分析句子结构、语义、词义记忆正确理解原文,而且要求学生掌握消化输入内容又要能够输出所输入的内容,与简单的客观题相比更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为翻译行业输送大批量的翻译人才。现在翻译行业的缺口非常大,仅仅靠英语专业培养的翻译人才很难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人才的储备力量的培养可以很好地缓解目前翻译行业的人才短缺问题。相关统计数字显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完全有能力从事翻译工作,而且在某些方面他们还具备英语专业的学生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翻译专业培养的学生中只有一部分从事翻译工作,远不能满足翻译行业的需求。其次,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分散在各行各业,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文学、政治、法律等领域的翻译工作,对机械、化工、医药等领域的翻译工作往往难以胜任。再次,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等领域非外语专业背景学者翻译的。

三、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特点分析

同为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有共同之处;但作为非专业的翻译教学,也有其独特之处。

共同点:从培养目标上来讲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与专业翻译教学是一致的。翻译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了解一定的翻译理论,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具备基本的翻译能力。

不同点:一方面,两者在教学大纲、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就大纲而言,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的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几乎处于完全被忽视的地位。1999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首次将“译”的能力列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在借助一定的工具下,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00个英语单词左右。一方面学生误认为有了字典这一工具,生词的难题解决了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材没有系统、全面介绍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的独立单元,其间穿插的一些翻译练习题充其量只是一种造句,一种语法词汇的综合练习,算不上是翻译方面的系统训练。

另一方面,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对象不同。首先,英语基础薄弱。没有词汇,人们就无法传达任信息,词汇是构成话语的基础也是理解的基础。其次,汉语表达水平低。遣词造句能力不高,词汇贫乏,很难翻译出通顺流畅的语言。最后,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了解,不谙翻译技巧。这也是上文中我们提高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与英语专业的学生差别最为明显的地方

。翻译实践证明一旦找出英汉不同之处及表达方式之差异,问题便迎刃而解。从结构上讲,英语重形和;汉语重意和;前者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后者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因而英语结构紧密,汉语结构简练。在词义方面,英语词义灵活,突出表现为一词多意而汉语用词精确,严谨。英语句法形式紧凑,语法结构严谨,而汉语句法恰恰相反。学生语法不清晰,在理顺原文句子结构问题上束手无策。英语从句一个接一个,修饰语连绵不断,句子威分之间的复杂关系,足以把一个语法知识欠佳的学生搞得晕头转向。最后也只好随意切割句子成分,理解荒谬。

四、非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可以借鉴专业翻译教学成功的经验

(一)根据翻译专业教学,作为一个译者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都必须具备,首先需要培养的就是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打好语言基础、掌握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汉语素养,要做好这些工作就需要明确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编写专门的大学英语翻译教材,并且要改进大学英语课堂的翻译教学方法。

(二)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特点,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外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文学、政治、法律、新闻、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翻译工作,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应该定位于机械、化工、医药、电子等领域。并且中国80%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是由科学、工程、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这些学者大部分都是非外语专业背景。所以从翻译教学的文体和翻译素材的选择上,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要有意识地向这些方面侧重。

(三)进行系统的翻译理论教学,培养翻译技能意识。相关语料库资料调查显示,就翻译单位来说,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学生所采用的翻译转换的基本单位是词[2],这就导致他们在翻译实践中更关注短语在译入语中的对等转换,译文结构受源语限制比较严重,这样就会出现很多不地道的汉语表达,甚至翻译腔。在其他方面诸如时态、语态、衔接词、句式结构的转换技巧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处理起来也受英语原文的影响比较严重,对原文结构调整非常有限。这表明学生缺乏基本翻译技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原文而不能打破原文结构的限制,译出符合译文语言表达规范和表述习惯的句子。导致译文语言不通顺流畅,可读性不强。

结合刘宓庆翻译技能意识的培养和翻译能力提高的论述及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在分析英语专业八级英译汉翻译试题的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要想提高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翻译理论的讲授中,不仅要使学生知道这些翻译理论知识,而且要让他们把翻译理论知识内化,再结合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翻译技能意识,这样他们在以后的翻译实践中,就会有意识地去运用翻译理论来作为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指导,除了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还要具备策略能力,策略能力贯穿了整个翻译过程,需要我们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运用各种翻译理论外的能力,包括心理能力,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翻译任务。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

五、小结

虽然教学大纲已经把翻译能力列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项考察技能,然而从四六级考试翻译题目的得分率来看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状况并不乐观。作为翻译行业储备力量的重要来源,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非英语专业的非专业性,在教学对象、教材、师资方面具有独有的特点;然而同为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教学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上是相通的,所以可以借鉴其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在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注重翻译理论的灌输和翻译技能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翻译的各项子能力,再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练习将理论内化熟练运用,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的翻译水平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汪晓莉.基于实证视角看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2).

[2]周宁,徐剑.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汉翻译规范的语料库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6).

[3]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75.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范文2

Abstrac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great number of high-level translator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still in urgent need. In this paper,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Practical Approach is briefly review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o handle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ors in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translation market,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xtbooks on transl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translation teaching.

关键词: 科技英语;翻译;教材;翻译人才培养

Key words: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nslation;textbook;qualified translator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263-03

0 引言

科技作为人类追求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工具永远离不开人文。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科技翻译在促进世界各国科技的研发以及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不少人包括一些翻译教育人士,依然认为科技翻译或技术翻译是一种低层次的词语转换行为,跟文学翻译无法相提并论。正如《技术翻译:技术文献翻译中的可用性策略》的作者朱迪・拜恩(Jody Byrne)指出,技术翻译长期被视为翻译界的丑小鸭,尤其在学术领域,它常被归诸于最低级的翻译活动。[1](任朝迎译)。就我国的翻译现状而言,从规模上看,可以称得上“翻译大国”,但并不是一个“翻译强国”,真正高水平的职业译者很少。由此,我国的翻译人才培养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截至2010年9月,获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的高校达31所,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也已达158所[2],现在开办翻译本科和硕士专业的高校则更多。然而,在目前高校的翻译本科、硕士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盛行,教学内容仍以讲授翻译理论、翻译史及文学翻译为主。有些高校虽开设了非文学翻译课程和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但真正做到把科技翻译、工程翻译等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却少之又少,教学内容大多与翻译市场的社会性、实践性需求严重脱节,科技翻译人才培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鉴于此,本文在概述《科技英语翻译实用教程》[3](以下简称《教程》)所编写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基础上,反思我国科技翻译人才培养现状,提出要解决高校培养的科技英语翻译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很重要的两个环节就在于解决科技翻译教材建设问题和翻译教学问题。科技翻译人才培养就是要以科技翻译教材的内容为突破口,将教材内容与翻译市场需求、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需求、将翻译教学内容与各专业学科和翻译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需要。

1 《教程》一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教程》一书共三个部分十八章。第一部理论篇,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技巧实践篇,包括第三章到第十五章;第三部特殊应用篇,包括从第十六章到第十八章。每一章都配有科技英语翻译实践篇、练习以及专题常用词汇。此外,在素材专业领域的选择方面,《教程》不仅把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素材囊括其中,而且还选取了科幻小说题材,拓宽了狭隘的科技翻译的教学和实践内容,有利于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

第一章对科技英语及其文体特点、科技翻译标准以及适用理论、科技英语翻译技巧和科技翻译发展历史进行了概述,并以《科学美国人》等科普类杂志上的英语原文为实践篇进行。第二章主要讨论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和文字方面的对比,并以科幻小说为专题进行实践练习。过去科幻小说中的很多科幻技术已经完全成为当今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或设备,如计算机、手机以及机器手在工业上的应用等,故此专题能为拓宽学习者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

从第三章到第十五章,每章分别从直译和意译、音译与形译、顺译与倒译、分译与合译、重组法、转译法、增译与减译、正反译法、替代法以及重复法等翻译技巧的定义、类型或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以不同专业专题,如计算机、信息与自动化、电力、管理、材料、建筑、机械、农业、交通运输、环境、地质、测量、采矿、矿物加工、冶金、林业、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科技文献为翻译实践篇进行分析讲解。与其它翻译教材相比,《教程》在翻译理论上着墨不多,除一般性概念外,稍加了一些逻辑辩论;忽略了那些存在争议或只在英语学界存在的理论研讨部分;降低了《教程》的学习难度,使更多学习者能进行无障碍学习;精简了《教程》的文本结构,突出《教程》编写的工具性目的,具有现实性意义。

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分别介绍了科技英语论文摘要的特点、类型、常用句型以及科技英语中图形、位置的表达方式和翻译方法。第十八章就科技英语中数量、倍数的常见表达方式及其翻译进行了总结。本书所选的单句和语篇,多选自近3年内各专业领域资料,既侧重于专业性基础英语,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新视野,又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相关的科技发展动态和现代科技前沿,为学生实现英语的工具功能提供新的体验。

《教程》在每章介绍基础翻译理论后,附上或选自国际知名刊物如Nature、Science等的文章,或选自专业英语书籍的语篇,进行翻译实践。这些文章既涉及科学论文又涉及知识产权专利、操作说明书等。编者对节选文章中的复杂句和长难句做了详细的分析,书后附有参考译文。这不仅有利于读者学习科学期刊的语言风格,更有助于提高其用英语撰写科学论文的能力和与外籍人士就专业技术进行沟通的能力。《教程》的出版,对科技英语的翻译教学和翻译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然而,尽管编者尽全力进行编写创新,《教程》一书仍存在一些问题。

①排版问题。尽管《教程》在总体设计上把所有编写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合理而有创新,不过由于排版失误,导致目录导读与书中内容不一致,如目录页中缺少了“第一部分为理论篇、第二部分为技巧实践篇、第三部分为特殊应用篇”,这使得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时,容易丧失对全书把握的整体观。

②编写内容。《教程》内容覆盖面广、选材新,但因篇幅限制,各专业所选取的材料不够丰富,各章所附的常用科技词汇比较有限。对翻译专业学生或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即使学会使用这些词汇,也仍与用英语进行科研交流的行业人员差距甚大,因此,在词汇方面还需提供更多参考文献,方便自学。

从本质上说,科学是探索客观规律的活动,而语言仅是用于描述其内容的工具,不管使用汉语还是使用英语,都必须遵循符合客观事实的原则。然而,由于参编人员都只具有英语文学专业背景而缺乏专业背景,书中某些地方的译文,难免有失准确。例如:

原文:The two methods, overall least squares fitting and B-spline approximation, are both sensitive to noise because the former is based on the minimum sum of squares of geometric distance and the latter is based on pixel interpolation.[3]

译文:最小二乘法和B样条优化逼近这两种方法,因为分别建立在几何距离平方的最小值和对像素插值的基础上,均易受到噪声的影响。[3]

对照原文初看,原译文似乎并无不妥。不过对专业人员而言,原译文显然欠准确。显而易见,这是因编者缺乏相关专业背景知识所致,因为平方和的最小值与平方的最小值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建议改译:最小二乘拟合法和B样条近似法这两种方法均易受到噪声的影响,因为前者以几何距离平方和的最小值为基础,后者以像素插值为基础。

因此,为了确保译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翻译专业语篇时,今后还需要加强与专业人员的密切合作,对译文进行修改润色,尽量避免科学文本在翻译过程中的意义

损耗。

2 《教程》一书引发的思考

正如有识之士指出,国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早已不限于文艺领域,涉及当代经济、科技等实用领域的翻译已上升为翻译实践的主体。[4]这就意味着,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如果要满足社会市场的需要,就必须进行一系列教学以及管理上的改革。而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正是这一系列翻译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事实上,重视翻译教材建设,重视翻译教学也是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培养翻译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2.1 重视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应加强教材建设 翻译教材建设应该体现工具性特点。蔡基刚教授曾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基本上都是选取富于精神内涵的材料作为课文”,这“只会使我们的外语教学脱离实际,变得毫无生气,使我们的学生无法应对现实世界的需要”。换言之,“大学英语教材不应只是人文性和一般文化介绍,还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学科性。”[5]

“近十年来,有关语种互译的教材变得红红火火,如英汉翻译教程,包括正式出版和内部使用的不少于100种,但重复多,创新少。”[6]如此重复编写教材,明显不利于翻译教学以及对翻译人才的培养。现在的翻译教材建设情况,与十多年前相比,无论从数量、质量、编写内容等方面都已有很大改观。不过,总的来看,翻译教材,特别是翻译硕士阶段的教材,基本仍以翻译理论和文学翻译居多,其编写内容跟职业翻译实践的关系并不密切。即使是科技翻译教材,情况也是如此,科技翻译的实用性、工具性未能凸显

出来。

科技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其在国内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些高校把科技英语作为课程甚至是专业方向进行了设置。要开展好科技英语的教学,就必须建设合适的科技英语系列教材,并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学科性”的特点,这样教材建设才不会“忽视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需要,忽视社会需要”。[5]

科技英语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同专业如地质、采矿、冶金、材料、机械、电力、仪器仪表等都有各自的专业词汇。“科技翻译工作者要熟悉所服务的行业的基本情况和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以及自然科学知识。英语能力只是科技翻译的一个要素和基本能力,如果没有相当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是无法正确的理解科技文献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讲话内容的。”[7]科技翻译工作者应该是通才基础上的专才,杂家基础上的

专家。[8]

《教程》正是基于社会的需求,学生个人的需求,在教材内容编写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把实用的翻译技巧与专业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无论例句还是语篇翻译实践或练习,都涉及到科技英语的十多个专业领域,启发学生站在学科前沿高度,深刻把握市场需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学习市场急需的技能,以适应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人才要求。因此,《教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翻译教材应具有工具性和实用性特的编写

目的。

2.2 重视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应依托基于内容、重在实践的课堂教学 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一批具有知识性和学科性特点的高质量教材,同时还需要高质量高效率的翻译课堂教学。科技翻译课堂教学过程中,翻译授课教师不仅需要选用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绝不能偏离科技题材或其他应用性题材;而且还需要以任务型教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翻译项目为导向,构建一种新型的课堂社会化教学模式,即“将翻译课堂教学与社会翻译实践操作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翻译项目运作过程中,通过各种互动、合作式学习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翻译能力而构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9]。道理说一千遍不如亲自体验一次,与其灌输学生很多生硬的翻译理论,不如直接让学生进行翻译活动更有实际效果。这就要求翻译课堂的教学回归翻译实践的本质,重视社会翻译实践教学。

就翻译实践市场而言,科技英语翻译无疑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对翻译教育而言,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多层次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不过,科技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依然任重而道远。在科技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既应重视学生的个体需求,也应重视社会的需求,并在加强翻译教材建设的同时,适当调整翻译课程的授课内容,建立以内容为依托、以任务型教学理论为指导的课堂社会化教学模式,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网上教学,指导学生处理翻译同类文本时,尤其是在翻译自己并不熟悉的专业领域题材时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不会把学生培养成一批批的脱离社会需求的“学生产品”,而是将他们培养成为满足社会性和实践性需求的合格的科技英语翻译人才,从而全方位提高翻译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Byrne, Jody. Technical Translation: Usability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Technical Documentation [M]. Dordrecht Springer,2006.

[2]翻译本科专业试点院校名单.翻译硕士专业试点院校名单[J].中国翻译,2011(2).

[3]任朝迎,李桂丽,刘芳.科技英语翻译实用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卢思源,吴启金.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J].中国翻译,2000(1).

[5]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外国语,2010(6).

[6]许钧.切实加强译学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J].中国翻译,2001b,(1).

[7]杨会军.科技翻译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J].上海翻译,2006(2).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范文3

21世纪培养翻译人才,绝不能只是单纯重“器”,而忽视“学、识”。翻译专业的学生起码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和相当的思辨能力,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翻译理论来武装他们。而培养具有能力的翻译人才的任务在于翻译专业师资的强化。

4.改变翻译范本为主导的课堂。翻译范本在翻译课堂上往往成为参照与赏析而已,而绝不是标准。但在实践翻译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是给学生几个句子或篇章进行翻译练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后,翻译教师会把准备的范本拿给学生,或逐字逐句进行分析,或让学生自己对照自己的翻译,找差距,把范本抄写下来。这样的做法首先在认识上便是错误的,与科学相悖,语言能力并非翻译能力,语言教学绝不能代替翻译理论教学。翻译技能的训练不是翻译技巧所能代替的。技能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与对翻译理性认识的提高,不是课堂上几个篇章能够解决问题的。优秀的翻译者需要长期对翻译认知规律的思考与大量的实践。技能指标的达标,起码应该具有10 - 15万字(外译中8 - 10万,中译外5。8万汉字)。

5.传统翻译教学转向任务型立体化翻译教学。“任务型”教学具有结构性特点,它由教学目标、信息输入、活动方式、师生角色、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注意信息沟通,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英语翻译课堂教学应具有交互活动的优点,即配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在教学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正由于任务型教学模式具有上述性质和特点,在英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倡导选择和运用任务型教学以期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传统教学中有许多活动不是来自真实生活,因此最多只能称其为“准交际”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真实任务教学强调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显然,真实生活任务的关键在于任务要有真实生活的特征。运用在翻译教学中,例如给学生提供适当难度的莎士比亚原剧本,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戏剧的感性认知,进行情境融人性薇译并把翻译文本声情并茂地读给大家听,还可进行即情即景表演。另外还可以对已有的莎士比亚多个汉语文本进行评价,从而引导部分学生系统研读莎士比亚戏剧的目标。

6.改变翻译课时不足的现状。承前所述,翻译课程课时的不足也成为导致课堂练习材料单一,以文学文本的翻译为主导的原因之一。这种翻译范本为主导的课堂还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造成了很大影响,例如以翻译方面为主题的论文,基本上是以翻译实例填充论文,不符合论文基本的要求。这样的结果证明了翻译理论的重要性没有被充分认识或是翻译教学中教师忽视了翻译理论的渗透,这是翻译范本教学的后遗症。因此增加翻译课时已经成为一种必须解决的事实,但到目前为止这种现状还未改变。

7.改变测试文本中心。任何一类测试对学习者都具有导向作用,英语翻译课程考试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习者翻译观的形成带来一定影响。长期以来,英语翻译课程的考试以文本为中心,造成学习者对翻译有某种偏见,认为英语翻译的学习与实践仅有文本而已,无规则可言,只要记住词汇,有几本词典,就可做好翻译工作。这样一来,翻译理论在课堂上的讲授不能引起学习者的重视。要打破这种对英语翻译理论的成见,必须让翻译理论的学习复归它应有的地位,即在英语翻译测试中增加翻译理论这一环节。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发现,对英语本科翻译测试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以不同的侧重加强对学生翻译理论认知的考查均有良好成效。另外,在考试完结后的下一个学期开始,与学生进行交流,谈谈对翻译理论的认识,学生大多表示能理解翻译理论课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范文4

一、本科层次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关于本科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全国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2011)有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

我对此培养目标做出解读并进一步讨论培养模式。首先,本科翻译专业培养的是一般翻译通才。因为,大学本科阶段提供的是通识教育,学生摄入的是基础性的百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就业市场变化极大,毕业学生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学生的知识面宜广不宜窄。当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专长或学校的特点选择一两门专业翻译课程。对待这个问题,国外的做法比较灵活:在主修翻译的同时,学习某一专业领域里的一组基本课程,或同时选修经济、商贸、人文、科技、社科(柯平,2000:51)。

教育部批准成立本科翻译专业的院校有层次和类别之分,有综合型重点院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外语类重点院校(北外、上外、广外)和地方型综合类院校(河北师大、浙江师大),旨在鼓励各级各类院校发挥各自在翻译教学上的传统和优势,培养各类翻译人才。例如,综合类重点院校可以发挥其在知识结构、层次等方面的优势,着重培养文学典籍、社科、科技等领域的翻译人才;外语类院校则有在口、笔译培训方面的优势,同时,各种商贸、外事类翻译也大多由外语类院校的师生承担,是他们的强项;地方性院校则有地方优势,各地的经济、文化建设也是巨大的市场,需要各种翻译人才,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则是它们的首选。当然,这样的分工强调本科翻译专业的创办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应在总的目标(一般性翻译通才)一致的前提下,依据各地、各校不同的需求和条件,调整各自的培养模式,确立各自的教学目标和计划。

二、一般性翻译通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翻译通才应具备哪些知识结构?学者们做过相关探讨,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何刚强(2007:42)认为,合格的译者应具备双语能力、相当的国学基础和足够的杂学知识和良好的思辨能力。王银泉(2008:77)认为理想中的翻译人才必须兼顾语言能力和翻译技能,熟悉文化差异,通晓百科知识,获得以市场为导向的各类应用型翻译能力。庄智象(2007:132)提出将翻译专业课程分为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课三部分。仲伟合把翻译本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概括为: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通识教育三大块(2011:21)。

这里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如何理解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翻译知识和技能。不少人以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就应当全面地掌握翻译理论知识,因此,大多数翻译专业的本科院校开设了翻译理论选读和翻译史课程,但专业翻译训练每周要求十几个课时,另外还要求做大量的课外练习,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全面、系统地学习翻译理论。二是本科层次翻译专业应给学生开设什么样的翻译理论课?怎样开设?应该说,本科阶段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翻译理论课程,但翻译专业可以考虑开设大课或讲座,将学生必须掌握的概念交代清楚即可(刘和平,2009:39)。讲授的理论内容也要有选择,应当是那些与翻译实践密切相关、能指导实践的理论,如翻译的性质、原则、标准、语言、风格,翻译与语境,翻译的方法和技巧,翻译的过程和单位,翻译的功能,等等。这些理论能帮助学生分析翻译任务,对翻译步骤进行分类和解释,为具体翻译策略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以对译文进行建设性的批判,理论的指导可以减少实践的盲目性、随意性。再者,翻译理论的导入也应在课堂的起始环节,如放在教师的讲评之中,与具体的翻译文本紧密结合。还可以在每个单元训练前给学生列出必读书目的相关章节,并给出思考题,让学生用必要的理论武装头脑,在训练中发现自己的问题。

通识教育模块中包含的计算机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要。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每天出现的新词汇数以万计,要跟上时展的步伐,胜任各学科文献的翻译,译者必须掌握现代化信息工具。术语学词典编撰知识和数据库知识有利于译者系统掌握行业术语的分类、存储、更新等方法。如果译者具备基本的术语学词典编纂知识,便可对各种质量良莠不齐的术语学词典进行甄别,对所收录的术语不会盲从。另外,译者在翻译工作中常常需要收集和记录自己行业的术语,以备今后工作需要。如果译者掌握了术语学数据库的知识,便可以对术语进行分门别类、存储、更新,翻译工作会事半功倍(苗菊、高乾,2008:59)。译者还要学会使用翻译软件,在承担大量的翻译任务时,进行人工辅助机器翻译,既可以加快翻译的速度,又可以保障翻译的准确性、可读性。语料库辅助翻译研究和译员培训早已成为事实,这里要强调的是译者使用语料库收集双语平行文本进行阅读和分析,找出各种文体的总的倾向,有助于翻译实践。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缺乏对双语各类文体特征,尤其是各种应用文体特征的了解,学生在翻译中常被一些文体方面的问题困住手脚,译文也不符合译入语的行文规范。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中英文体对比、写作等知识的摄入得以部分解决,但关键是输入与输出比例的问题。一般认为,输入是输出的10倍,输出的译文才能保证正确与地道。常用的教材收集范文的数量有限,无法保障学生有足够的知识输入,而语料库则是一个方便的工具。

翻译知识技能模块里译者的综合素质包括译者的心理素质、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活动,不仅要求译者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还要求译者以高效率、高可信度完成翻译任务。因此,译者要有敏捷的头脑、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合作精神,这些素质除译者本人的天赋外,还要靠职业训练来培养。国外的翻译培训机构安排有大量的训练,学员除必须掌握娴熟的双语能力,还必须懂得翻译培训任务的时间限度,同时也必须了解翻译过程中具体文化语境的细节处理。

三、结语

本科翻译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评估体系的前提,是涉及教学诸多环节的关键工程。在这一工程中,尚有很多问题以待讨论,例如,应当开设哪些翻译专业技能课程?翻译职业培训可有哪些形式?开设哪些选修课?怎样辅导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工具辅助翻译?等等。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关注和讨论,与同行一起努力,不断完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翻译行业提供合格的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2):48-50.

[2]何刚强.传统、特色、师资――本科翻译专业建设之我见[J].上海翻译,2007,(3):49-51.

[3]柯平.世界各地高校的口笔译专业与翻译研究机构(下)[J].中国翻译,2002,(6):45-51.

[4]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翻译,2009,(6):34-41.

[5]苗菊,高乾.构建翻译专业教学模式―――术语学的借鉴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0):57-60.

[6]王银泉.改革我国高校翻译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1):74-78.

[7]仲伟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1,(3):20-24.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翻译批评;高校英语;BTI翻译教学

一、翻译批评概述

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翻译批评是翻译学科建立、发展、成熟的三大重要支柱,而翻译批评作为连接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桥梁,是翻译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活动的指导离不开翻译批评这个中介来完成,而翻译批评对翻译实践的研究反过来能够不断验证和丰富翻译理论体系。许钧认为:“翻译批评是对翻译活动的理性反思与评价,既包括对翻译现象、翻译文本的具体评价,也包括对翻译本质、过程、技巧、手段、作用、影响的总体评析。”翻译批评既要分析译文的不足之处,也需指出译文的精妙之处,并非单单是批评。总之,翻译批评必须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采取科学地分析方法对译文进行客观地评价。

纵观中外翻译研究的理论成果,严复提出“信、达、雅”,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钱钟书的“化境”之说,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纽马克提出“语义、交际”翻译等,翻译研究的标准从语言层次逐渐发展到更为细致多样的角度。翻译批评采用不同的翻译标准进行译作评析,从而检验这些标准对译文的影响,更以此为凭分析译作的优点与缺点。在进行翻译批评之前,必须对原作进行认真的阅读,包括原作的写作风格、写作意图、表达方式都应了解。此外,进行翻译批评之前要了解原文的读者和目的语的读者,预测目的语的读者反映,掌握译者的翻译意图。在开展翻译批评时,应当按照翻译标准分析译者如何处理原文,是否使译文达到或者未能达到翻译标准,进而做出公正、客观的判断和评价。

二、BTI翻译实践教学中翻译批评的应用

高校翻译教学主要以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为目标,通过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教学来训练学生的翻译技能和翻译素养。本科BTI翻译教学以翻译实践课程为主,向广大学生传授翻译技巧,并通过大量翻译实践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翻译的实践性决定了翻译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翻译的艺术性又要求翻译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纽马克认为,翻译批评是联系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纽带。本科阶段学生初步接触翻译学科,缺乏翻译理论素养,同时翻译实践经验不足,若单纯讲解翻译技巧、进行大量翻译练习而不进行译文自省和讨论的话,学生的学习往往事倍功半,难有长进。因而借助翻译批评指导翻译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译文,展开讨论,互相评价,取长补短,进而深刻体会翻译技巧的奥秘,熟练掌握各种技巧的应用,同时增强翻译意识。

翻译批评在翻译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译文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提高对译文的赏析能力及翻译实践能力。BTI翻译实践课程开设于大二学年,学生刚刚结束一年级的翻译通识教育,初步接触翻译实践课程比较生疏,缺乏翻译理论指导。因而在开展翻译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无法自然地使用翻译技巧。

翻译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转化到另一种语言,更应保持与原作思想内容以及风格等各方面的一致,即译文应当忠实于原文。在此情况下,引用“信”的翻译标准带领学生开展翻译实践的批评,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面对面进行批评,互相交流对原作的阐释、彼此译文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各抒己见,加深学生对于翻译理论的体会,加强其对翻译技巧的掌握和对好的译文的赏析。

如在翻译实践课上对散文进行翻译实践和批评,使学生掌握散文的翻译原则和方法。现举一例:

But I am convinced that men have their work chosen for them quite as often as they themselves choose it.

学生A:但我相信人们的工作一半是自己选的,一半是他人替你选的。

学生B:但是我确信有时人们被工作选择,有时他们自己选择工作。

学生C:但是我相信人们被动地接受工作和主动地选择工作的概率是差不多的。

学生在翻译实践之后,依照“信”的翻译标准互相进行热烈地翻译批评。在互相辩论的过程中,大家更加清楚地理解了原文的含义,本着忠实原文的态度对各自译文进行分析和评判。通过讨论大家发现多数同学误解了原文的意思,译文是错误的;少数同学能够正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通过比较,大家一致得出结论,C同学的译文更加符合原文的意思。

在开展批判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掌握了翻译批评的第一个步骤,即正确理解原文。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批判,他们有了新的体会,即原文对读者起了什么样的影响,译作有没有传达这一影响,读者能否产生相同的反应呢?

又如:A partridge bursts away from the foot of a shrub oak like its own dry fruit, immortal bird!

学生A:一只山鸡从灌木橡树的下面飞出来,好像那是它的干果一样,不死鸟!

学生B:一只鹧鸪突然从橡树脚下飞了出来,像是树里长出的干果,神仙鸟!

学生C:一只山鸡从灌木橡树的树根飞出来,就像看到口渴的干果一样,一只永生鸟!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思考和鉴赏,自己体会译文的好坏,进而得出改善的方法,成为翻译批评的主体,逐渐提高翻译实践能力。B同学的译文更符合“信”的翻译标准,学生们在开展批判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了各种翻译方法,避免了机械式的学习。

三、翻译批评在翻译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

BTI翻译教学离不开翻译批评的支持。教师在翻译实践课堂上必须帮助学生认识到译文的好坏,在点评不同学生的译文时得出结论,例如,某一译本相对突出,更加忠实原文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已然开始翻译批评。在引导低年级学生开展翻译实践批评时,应当以忠实原文作为最基本的批评标准,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化,对语言风格等进行锤炼。

综上所述,翻译批评在翻译教学中能够通过对译文的评价、批判和赏析,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翻译标准和判断能力,养成鉴别译作好坏的识别能力意识,积极主动地开展翻译实践活动,避免死译和机械翻译。

翻译教学作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体现形式,与翻译批评密切联系,贯穿翻译教学始终。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引入翻译批评,使学生成为翻译批评主体,利用批评理论、方法对批评客体进行有效的批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Newmark,Peter.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M].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1998.

[2]吕俊.谈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3): 52-55.

[3]穆雷.翻译批评与翻译标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45-47.

[4]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英译本科学生 笔译能力 培养

当前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主要为各大专院校从事翻译教学工作的师资、各翻译研究机构中的科研人员、各行业从事口笔译实践工作的译员。随着社会对翻译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国内相关职能部门纷纷出台相应政策促进翻译教学,旨在培养更多高层次的翻译人才。2006―200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国内13所大学设立本科翻译专业①。

在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很多院校尚不具备开设翻译专业的资历,只能根据自身情况开设简单的笔译课程。囿于某些客观因素,这些院校并非都能如重点高校一样招收到一本分数线以上的学生,因此学生进校时双语基础相对薄弱,到了三年级笔译水平亟待提高。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笔译能力已成为笔译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笔译能力的概念入手,探讨欠发达地区英语本科学生笔译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笔译能力的概念

翻译活动的复杂性使翻译能力涉及很多领域,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特殊领域知识。Albrecht Neubert认为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是构成翻译能力的重要因素。[1](P6)另有学者指出应把翻译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与译者能力(translator competence)区分开来。双语能力、学识、文化素养虽然是译者需具备的条件,但却不是翻译能力。很多作家、律师、科学家等专业人员都具备这些条件,但却不一定“懂得怎样翻译”,而懂得怎样翻译正是翻译工作者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的地方。[2](P15)所谓“懂得怎样翻译”,是指译者不仅能够进行“翻译”活动,而且了解指导这个活动的原理和规则。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通过一定的学习之后“懂得怎样翻译”,才具备笔译翻译能力。

2.培养学生笔译能力的对策

2.1课程设置合理性

翻译学并非独立学科这一体制上的缺陷导致其被限制在较窄的研究领域。由于欠发达地区很多院校的笔译课隶属于英语专业,所以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笔译课程的设置及学时分配。因而该课程设置单薄,随意性强,大多停留在技能训练层面,缺乏理论深度,严重阻碍了对欠发达地区翻译人才的培养。

合理的笔译课程设置应包括语言课程板块、翻译课程板块和百科知识课程板块。语言课程培养学生对双语语篇的感知、理解,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翻译课程则以翻译理论、技巧、方法和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为目标;而百科知识课则传授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原理。这三个板块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相互独立,又互相支撑。其核心是翻译课程板块,语言课程和百科知识课程为学生最终获得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服务。王克非曾建议笔译课程的比重为翻译实践40%(外译汉、汉译外各占20%)、理论5%、技巧15%、译作讲评20%(外译汉汉译外各半)、中外文阅读15%,其他5%。[3](P36)

该设想对于欠发达地区笔译课的设置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各部分的比例很难量化,尤其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安排上,有时理论介绍的比例大,有时译作讲评比例大,有时翻译练习比例大,语篇翻译练习还可放在课外进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外文阅读课的开设很有必要。因为在笔译教学中,光有笔译技能训练是不够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借助阅读课来解决。该阅读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而需教师根据笔译课的教学专题提供主题相关的资料,供学生阅读,教师再进行指导和检查。这不仅能有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还能有机地与笔译课相结合。

欠发达地区的院校在进行笔译课程的设置时,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社会和个人要求,还应考虑欠发达地区未来的发展战略要求,围绕培养目标,结合地域、学校特色、师资、办学条件等实际状况,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如其他学科的师资等),因校制宜地开设语言课程、翻译课程、百科知识课程及各种讲座、翻译沙龙、笔译实习等。

2.2教材选用多样性

教材的使用在笔译教学中至关重要。作为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它是体现翻译理论、实施教学计划的主要手段,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笔译教材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笔译教学质量。

教材通常分为纸质出版物(教科书、教参教辅材料等)和非纸质出版物。我国现有的笔译教材大都以前者为主,以某种翻译理论或教学理论为依据,大致分为“词法句法流派翻译教材”、“功能流派翻译教材”、“当代译论流派翻译教材”。[4](P54)

欠发达地区院校在选择笔译教材时,不仅要考虑教材传授知识的能力,还应考虑其实用性与针对性。笔译练习应以篇章为主,结合文本讲解相关的翻译理论及技巧。传统的以字、词、句翻译技巧为主的教材脱离了语境,不利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尝试电子教材(光盘、电子书等)、网络教材资源库(包括练习库、相关背景介绍等)、翻译学术网站链接。这些多媒体资源有助于弥补欠发达地区信息滞后的缺憾,为教师适时更新教学资料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利用切合笔译课程的教材,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笔译能力。

2.3教学方法多元化

欠发达地区笔译课的教学方法相对传统,即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选定教材,辅以自选材料或翻译练习,或讲授笔译技巧,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讲评作业。这种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且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备课、批改作业,教学效果不明显。并且,这种以翻译结果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课堂教学单一化,削弱学生的创造性。此外,教师对误译进行的评判不够客观,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翻译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笔译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机,结合其年龄、性格、认知风格、学习策略等具体问题,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使整体性教学与个别性教学相结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鼓励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培养自我评估意识,使其能在一定范围内掌控学习内容,指导自身的学习行为。[5](P155)

目前国内外颇具代表性的笔译教学方法有任务型教学法和翻译工作坊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针对现代翻译活动中文本宽泛、内容多元的特点,提出以任务为基础的翻译教学法。这一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计算机和网络的帮助下,在课堂上完成一项由教师明确规定的翻译任务。该方法被认为能复现真实的翻译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熟练掌握翻译技能。[5](P175)翻译工作坊的本质是促进学生“从做中学”,即通过翻译实践学习翻译,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作为一种教学途径,它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强调学生的参与作用,注重翻译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翻译的终端结果。教师在翻译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集组织者、顾问于一身;而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主体作用,即参与者、学习者和合作者。[6](P139)

这些方法旨在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之朝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发展。欠发达地区的笔译课如能以学生为中心、辅以任务教学法或翻译工作坊教学法,将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笔译学习中。

2.4增加笔译实践

因为笔译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大量实践活动需要在课外进行,并且笔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市场是提高和检验笔译水平的最佳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导向作用,给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笔译实践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外作业和任务之外,还应包括笔译实习。根据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经过一年的笔译课堂学习,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英汉互译能力。大量的笔译实践能使他们更为忠实、流畅地进行英汉互译,以此提高他们翻译各种文本的实际能力。

欠发达地区院校可以结合自身校情,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建立翻译实习基地,为三年级学生提供笔译实习的机会。当然,学生也可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如大中型企业、公司、旅行社、酒店及外事部门,进行与笔译有关的实习。学生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培养笔译实践的技巧及应变能力。

2.5学生的自我完善

穆雷曾指出,白话文运动、文字改革运动导致了很多中国学生中文水平欠佳。表现在翻译上,就是外译汉的中文表达不到位,汉译外的原文理解不透彻。现在的学生受教育体制所限、受应试教育所累,双语基础不够扎实,知识面窄。[7](P27-28)

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学好笔译,要始终坚持自我完善的过程。首先,学生应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特别是要有很强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其次,学生要有扎实的汉语基础,因为这有助于写出流畅的译文。再次,学生还应有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触类旁通。当然,学生在学习笔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养成认真负责、谦虚谨慎的学风。只有当译者主体自身的知识修养提高了,其笔译能力才能得到增强。

3.结语

随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欠发达地区软投入的增加,其笔译教学会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欠发达地区的院校应针对校情,合理设置课程。任课教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资源,选择符合学生水平的教材,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学生也应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养成认真负责、谦虚谨慎的学风。当这种自上而下的改变行之有效地进行下去,欠发达地区学生笔译能力的提高将指日可待。

注释:

[1]Neubert,petence in Language,in Languages,and in Translation[A].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0:3-18.

[2]冼景炬.翻译教学的本与末.翻译教学研讨会论文集[Z].香港:香港翻译学会,2000.

[3]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肖红.“翻译作坊”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139-142.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范文7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商务往来越来越频繁。为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迫切需要培养大批了解国际惯例、符合国际经贸需要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商务翻译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近年来,商务翻译教材的出版数量增长很快。根据蔡莉老师2006年的调查,截至2006年,在所有商务英语教材中,翻译类共有11本,占所有商务英语教材的4%[1]。而从2006年12月至今不到4年的时间里,又有15部商务英语翻译教材相继出版(具体书目见本文后的附录)。商务英语翻译教材由于其独特的社会适用功能而出现了一片繁荣兴旺之景象[2]。诚然,合格商务翻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合适的优秀教材。商务英语翻译教材的编写关系到外语商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翻译教材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翻译教学质量[3]。但是,这些商务翻译教材的质量却良莠不齐。目前,国内的商务英语翻译教材鱼龙混杂,层次不齐,这给高校的教材选择造成了难题[4]。除了少数几本质量较好外,相当部分的商务翻译教材存在着各种问题:

(一)理论多于实践。部分商务翻译教材用相当的篇幅来介绍国内外的翻译理论及其发展过程,翻译实践显得异常单薄,脱离了商务翻译的实践性特点

(二)“名”不符“实”。有部分教材尽管名字也称“商务英语翻译教程”,但里面所提供的翻译例子却与商务无任何关系,而且这类范例占全书的比例甚高

(三)教材所提供的译文存在错误。部分教材已经很好地突出了“商务”这一范畴,所选择的翻译练习材料也很好,针对性也比较强,但作者所提供的译文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理解不正确、表达不到位等。

(四)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

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商务翻译特点的角度,结合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原则,来讨论商务翻译教材的编写。

二、商务翻译特点与商务翻译教材编写原则

(一)商务翻译特点

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属于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一种,指在各种不同的商务场景中所应用到的英语,如对外贸易、外经贸函电、招商引资对外宣传、市场营销、对外劳务契约与合同、国际金融、涉外保险、国际旅游、国际运输、国际金融与会计核算,涉外法律条文,wto文献等。据统计,专门用途英语翻译在所有翻译活动中占据了70%[5]。可见其在翻译活动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商务活动的频繁,商务英语翻译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

商务翻译(本文讨论的商务翻译指的是商务领域的英汉翻译)指的是商务领域的翻译活动,目的是为商务双方架起有效的沟通桥梁。商务翻译跟普通翻译既有共通的地方,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特点:

1.准确性。商务翻译对准确性的要求很高,准确性是商务翻译的最基本要求,如果翻译出错,轻则影响交流,重则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商务翻译中,译语必须准确地传递原语信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具体事实细节一定要准确传译,比如数字的翻译;相关的术语翻译一定要规范;一般性的陈述用词要恰当。

2.得体性。商务环境是很正式的场合,商务交往因而要非常注意得体性。语言表达得体一方面展现了说话人所代表的公司的形象,另一方面有利于与合作伙伴的交流。商务信函的翻译就是一个例子。商务信函属于公函语体,措辞比较严谨,语气比较委婉,而且非常注重礼节,因而在翻译商务信函时,除了要充分考虑公函文体的语言特征外,更需要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礼貌语气,使沟通得体地进行。此外,要注意文化差异对得体表达的影响。

3.时效性。世界变化日新月异,新的概念新的理念层出不穷,这些直接反映在商务活动上,因此在商务翻译中,要不断充实这些新内容,深刻了解这些新概念和新理念的涵义,然后用适当得体的译语表达出来。

(二)商务翻译教材编写原则

首先我们需要区别“教材”和“教科书”两个概念。《中国大百科教育卷》将教材定义为“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教材具有三个构建要素:目标性,体系性,操作性。而教材的编写原则应该是与这三个构建要素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目的性,科学性,渐进性。《现代汉语词典》(1998:639)对教科书的定义为:专门编写的为学生上课和复习用的书。《大美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americana,1990)对教科书的解释为“严格而言,教科书是一本为学习为目的、以有组织且通常简化的方式体现知识主体的书”。从以上定义可知,教材的概念大于教科书。翁凤翔教授认为,教材和教科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材不等于教科书,教材即“教学材料”,教材是承载并传递课程内容的载体和媒介[6]。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将此两概念等同。

教材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教材在课堂内外的大量使用是主要的学习和参考工具[7]。教材和教材建设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无需多言。冯端教授曾谈到其对教材建设的看法:教材建设始终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要前提。撰写好的教材,不仅可以解决许多教学上的难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把教材建设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一个重要突破口[8]。

翻译教材在整个翻译教学中至关重要。作为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它是体现翻译理论、实施教学计划的主要手段,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9]。

翻译教材是翻译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的体现,又是翻译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的主要工具。可以说,翻译教材对于翻译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影响翻译课程效果的关键因素。翻译是一门实践学科,学生在学习了教材后不仅要对翻译有所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将教材中翻译理论、方法运用到将来的翻译实践中。所以,翻译教材除了要“授之以鱼外”,更要体现出“授之以渔”的功能。

根据张美芳老师的研究,从理论流派来看,翻译教材可分为词法、句法流派翻译教材,功能流派翻译教材和当代译论流派翻译教材;从布局谋篇的角度来看,翻译教材的编写可分为两类:一是按学生需要而编的翻译教材,二是按社会需要而编的翻译教材[10]。每类教材的编写各有其重点和特色。

转贴于

综合翻译教材编写的总原则和商务翻译的特点,笔者认为商务翻译教材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严谨性原则。商务翻译的首要要求就是准确。商务翻译是一种应用型翻译,具有时效性和经济效益性,因此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极高[11]。因此,在编写商务英语教材时,对于材料的选择和提炼,以及参考译文的核定,都需要非常严谨的态度。

2.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材编写时,应该遵循人类认知的规律性,从容易的开始,慢慢过度到难度比较高、比较复杂的内容,每部分内容之间有一定的梯度。这样一方面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逐渐对商务翻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3.差别化原则。根据张美芳老师的调查,教师们对翻译教材建设的首要建议是“由权威机构牵头,组织人力编写系列翻译教材,以适应不同的需要”[12]。王宗炎教授认为“翻译教材可以而且应该集体编写,但不要只编一种,更不要指定某种教材为全国共用教材。应该废除此类‘金科玉律’”[13]。笔者认为,在编写商务翻译教材时,在保留一些“共核”内容外,大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调整。同时可以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具体经济发展状况和翻译案例,并将其编进教材。

4.实践性原则。有些高校在大二开始安排翻译课程,对有关翻译理论已经作了介绍,学生也对翻译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不建议在商务翻译课程中花大篇幅来介绍和讨论理论。要将重点放在实践上。

三、商务翻译教材编写的建议

编写教材的关键在于课文选材和练习设计。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课文内容要有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而练习应具有多样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合以上讨论,对于商务翻译教材的编写,笔者建议:

(一)商务翻译教师不要局限于某一特定教材,而应该综合各教材之长,有选择的选用其中部分材料;重点保留商务英语的共核部分,以及经典翻译案例。在有条件的高校,鼓励自编教材,而且每年都要更新。但自编教学的参考译文要由翻译教师集体讨论后确定,以确保教材的严谨性。鼓励教师自编教材的原因在于:任课老师对学生了解比较多,自编教材更有针对性,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更有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实践证明,一本定期修订和增补的统编的理论教材加上任课教师适时更新的适应社会需要的练习材料,应该是翻译课教学使用的教材模式[14]。

(二)商务翻译教材的编写要注重实践性,理论介绍不宜过多。实践性是翻译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商务翻译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而不应将过多的篇幅用于翻译史和翻译理论的介绍;翻译技巧的介绍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而不要为了介绍而介绍。

(三)在教学材料的选用上,要注意材料的时效性。如电报电传目前使用不多,建议不纳入教学内容;但在商务当中出现的新词汇、新表达方式以及新的业务形式需要随时掌握并作为新材料编进教材。

(四)教学材料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每个高校的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在编撰教材时,可相应地作好学习者的需求调查和分析,同时紧密结合学校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就地取材。鉴于当前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用当地的真实材料进行翻译练习,有利于学生们在当地就业,因为他们对情况比较熟悉,因而在工作中比较容易上手,可以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即使他们不在当地就业,也可以起到以点及面的作用。因为从最熟悉的材料入手,学生会更有兴趣,积极性更高。只要学生掌握了某一类型文本的翻译,对其它同类型文本的翻译相对要容易得多。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翻译学学科建设问题

今日之中国,译事可谓空前繁荣,几近“泛滥”之势,毁誉褒贬,莫衷一是。而关乎翻译学科存在与否的辩论,也是不绝于耳。近二十年来,专家学者就翻译学的建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双方激烈交锋,各执一词,其撞击的思想发人深省。经过数次探讨,译界的专家学者尤其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多数同意呼吁当局承认翻译学科的学术地位。许多专家学者纷纷著书立说,从语言学、心理学、文体学、修辞学、哲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对翻译进行研究。自1988年黄龙的《翻译学》问世以来,国内就出版了40多种研究翻译理论的著作(包括翻译史、译论史及有影响的论文集)以及更多冠之以翻译教程的书籍(杨自俭,2002:6)。尽管如此,翻译学科至今仍未获得适当的学术地位,社会对翻译专业及从业人员不够重视。面对当前翻译学科难有作为、境遇窘迫、面临阵痛的现状,大凡关心翻译学科建设的人无不为之担忧。本文拟从翻译学的厘定、翻译理论的研究、译者的水准与声名以及人才的培养等几个问题来探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概括而言,当前国内翻译学科存在如下问题:

一、翻译学科厘定不清

每门学科的建立,首先要厘定自身的目标与范围。总的说来,翻译学是一门独立的、开放性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杨自俭,2002:11)。就学科体系而论,存在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科和建立以西方理论框架为基础的翻译学科两种争论。对于这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只是作为普遍性学科而言,无须贴上中国还是西方的标签。诚然,翻译学既不是理论方面也不是普遍规律方面的封闭的科学,而是一门“认知性、解释性和联想性的科学”(WolframWilss,2001:13)。在翻译学的学科架构中,我国学者谭载喜、隄金、杨自俭、刘宓庆、范守义等人各自提出了翻译学的范围与分野。参照西方学者如霍姆斯的译学构想,这些学者的构架缺少“描写翻译研究”,这就使得我国翻译研究视野狭窄,表现在“只研究文本而不重视研究翻译的目的、用途以及译语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其它社会因素”,在“应用翻译研究方面,焦点一直放在制订单一的、万能的、永恒的标准”(张南峰,1998)。描写翻译研究的缺失以及其它方面的失误,使得我国的翻译研究难以推进,学科建设自然停滞不前。

翻译学是个开放而非封闭的体系,凡是翻译中出现的问题都可纳入研究。建立翻译学必须做些“扎实的工作”,包括“编写全面、系统阐述翻译学的纲领性著作”,“鼓励产生并完善各种翻译理论,如翻译的??理论等等”(谭载喜,1988)。然而,翻译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目标,尽管会借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翻译学能把众多学科囊括在内。从世界范围的研究趋势来看,翻译研究受制于人文思潮的传播与嫁接。国内的一些学者以跨学科建构译学框架为目的,把其它学科装入他们的理论。这些理论可以说是多元的表现,然而未免牵强。这些理论分支缺少联系,难以沟通,给人“其它学科从属于翻译学”之嫌。

(二)纯理论崇拜过热

目前的翻译界,纯理论的研究似乎已成气候。陆谷孙教授曾就此现象撰文称:在国内英语界的一些人之间,近年来呈现越来越狂热的理论崇拜倾向,文章越写越艰涩,术语泛滥之余,数学公式和物理图表(例如,语言力如何在语言场中作用!)之类的学术泡沫,把原本简明不过的常识弄成云里雾里,读者难以洞视其中。而毛荣贵教授也就这种现象说出自鑞己的看法,认为“这种纯理论是一支‘好箭’,可惜是银样枪头!”(毛荣贵,2002:5)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拔高纯理论研究的现象呢?这主要是目前中国翻译界有种倾向认为:国内翻译学科地位低下是因为翻译在理论上没有建树。多数学者认为只要加强了纯理论(所谓基础理论)的研究,便会从根本上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摆脱语言学给翻译研究的阴影。这种“指引式的言论经常出现于各种翻译学报,但实际上投入时间与精力去做基础性研究的人却非常少,真正接触原始史料并进行理性分析的更是罕见”(孔慧怡,2000:8)。翻译研究当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任意拔高纯理论研究的地位,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翻译学科的地位,尽管其出发点是好的。翻译研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主要还是要扎根于本土的实践。正是缺乏对国内带有根本性的本土研究,使得翻译学长期处于边缘的地位。再者,翻译研究并不只是纯理论的研究,还包括应用翻译理论的研究。

(三)学者译家水准问题层出,声名卓著者稀缺

学风译德是人们关注学者、译家及翻译学科的重要维度,也是关乎学科建设的无形力量。当前,这方面的问题可谓很多,繁荣背后隐藏着双重危机。一者见利忘义的浊流冲击翻译市场,二者不少译者不能严肃对待翻译事业。翻译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也不算少,察其荦荦大端者,“编译外文著述观点冒充自己的观点者有之,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者有之,胸怀不够豁达宽容者有之”(杨自俭,2002:20)。尤为突出的是少数学者抢占山头,各自为政,造成研究术语混乱。术语体系是一门成熟学科的重要参数。一门学问要成为独立的学科,必须有一整套术语来描述其研究对象、目的、方法、规律、定理的基本概念。六十年代以来,各种思潮、文论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国内学者在引进这些术语时,根据各自的见解,纷纷译出各种名称,使得翻译研究术语杂、乱、玄。这种局面对整个学科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还有待于学术的规范。翻译学科地位有待提升是大家的期望。人文科学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不是按其科学性、学术性而定的,很多学科证明了这一点。就拿语言学来说,在索绪尔确立现代语言学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语言学还只是处于从属地位。经过雅各布逊、乔姆斯基等人的努力,语言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成为西方学界显赫一时的学科。这之后,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也加入语言学研究者的行列。再以国内民俗学为例,如果没有钟敬文先生顽强地在这个领域里耕耘,民俗学就不会获得这般重视。很显然,没有声名卓著的学者,没有大师级人物,要想获得重视,谈何容易!人文学科尤其如此。国内理论界,专著越出越多,大部头翻译作品也层出不穷,然而较之人才辈出、星光灿烂的年代,现在的译界黯然失色。如此现状,岂能走向主流,遑论获得认同?

(四)人才培养急待提升

翻译研究说到底还是研究队伍来进行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教育体制的束缚,当前的翻译研究队伍不尽如人意,知识面狭窄以及理论素养欠缺制约着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从学科设置来看,大多是将翻译的教学置于外语系,很少开设专门的翻译系来培养专门的人才。近两年来,局面稍有改善,部分外语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开始设立翻译院系。由于受到教育观念、人才观念、培养规格以及教育体制与管理的影响,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翻译学科总的专业水准有待提高。可以说,人才培养问题与总的专业水准都与翻译学科地位关系密切。社会的需要是学科规划的主导力量,如果这个学科没有培养能够胜任工作,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个学科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当前翻译学科难有作为是个不争的事实,任何关心它的走向的人都会感到有责任改变这种遭遇阵痛的困局。翻译学科如何走出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尝试。

第一,完善翻译学科构架。首先要突破观念,译学构架并无中西体系之分,任何可取之处皆可为我所用,尤其要重视描写翻译研究。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西方的理论来解决本土的问题,毕竟中西方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的传统发展除了关键性的危机时期之外,一向强调内部协调、不假外求。(孔慧怡,1999:7)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想从边缘走向中心,翻译研究必须立足本土,借鉴外来思想,建构理论。至于翻译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可以将翻译学视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但无需将其它学科囊括其中,而要厘定学科分支间的联系。

第二,分清缓急,合理分配纯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的资源。翻译理论可以分为纯理论与应用理论。

纯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基础知识,既包括有实用价值,也包括无实用价值的知识。应用理论的目标在于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践问题,尤其要关注文学翻译以外的文体的翻译问题。翻译理论的多寡并不说明地位何其高也,翻译学的研究终究主要是面对实践的,基于翻译语料库的研究代表了新的方法。而且在当今翻译学科受挫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应用理论研究,才能获得充足的发展资源,才能为纯理论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如果偏离这个方向,便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第三,加强学术规范,整顿翻译出版市场。一个学科在草创时期,难免会出现混乱的状况。但是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加约束,学科的发展便会受阻。这就需要对学科的组成人员及内容进行规范,使之走向正常的道路;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鼓励正常的学术争鸣。对于翻译市场的混乱状态,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管理。尤其对重译作品要严格限制,有限的出版资源要保证急需的资料翻译。

第四,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及评估机制。建立课程设置合理的翻译系势在必行。完善课程设置研究,加强双语教育,拓宽学科层次,尤其要引进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当前人事部实施的翻译资格证书考试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稳妥的方式。说到底,所有的努力便是要培养专家、大家,提高学科的专业水准。

参考文献:

1.Wilss,Wolfram.TheScienceofTranslation:ProblemsandMethod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2.黄振定.翻译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孔慧怡、杨承淑.亚洲翻译传统与现代动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毛荣贵.新世纪大学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6.谭载喜.试论翻译学[J].外国语.1988(3).

7.杨自俭.译学新探[C].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8.张经浩.再谈“翻译学”之梦[J].上海科技翻译.2001(2).

本科翻译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翻译标准; 时代性;科技文体;信、准、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2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对外交往活动的日益频繁,作为搭建交流桥梁的翻译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这在很大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翻译学科及翻译事业的发展。

关于翻译定义的回答有众家之说。而作为翻译的核心问题,翻译标准却是众家之说均有不同。关于翻译的标准问题在不同的时代很多学者曾经提出过很多的不同看法及见解。这充分表明翻译标准理论是随着时代在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一、文献回顾

(一) 严复翻译标准“三原则”

19世纪末,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1898)《译例言》中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也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他还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顾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严复提出的关于翻译的标准问题正是对我国翻译理论产生极大影响,至今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信、达、雅”“三原则理论”。

(二) 学界对严复“三原则理论”的争议

严复“三原则理论”中的“信”,指在翻译活动中,译入语(target language)要忠实于源语(source language)的内容,风格形式,特点以及文化。这无疑是极具道理的。

但是严复提出来的这种翻译理论是具有时代背景的。在严复时代,通过翻译介绍到我国的各种作品的内容基本上没有现代小说中那些粗俗的内容和文字,而且当时的读者都是比较崇尚高雅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故而无论是从译入语忠实于源语的角度来讲还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讲,这一原则的提出是无可厚非的,在当时的时代来讲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随着翻译学科以及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关于翻译理论的标准问题,傅雷、钱钟书、刘重德等著名学者相继提出“神似论”、“化境论”、以及“信、达、切”等观点。这也进一步体现了翻译标准的发展时代性。

很显然,这些观点所关心的只是文学翻译的标准。翻译理论学科是一门综合的,广博的学科。“文学翻译只占当今翻译总量的0.5%,大量的翻译文本是非文学性的(比如政治文件,法律文书,科技资料等。)”。正如前文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翻译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一些比如科技,经贸等领域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方面扮演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翻译的成功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正是这种新时期下的新形势赋予了翻译鲜明的时代性。作为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翻译标准亦如此。

二、科技性文体翻译及其标准

科技性文体亦即科技英语(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EST),是一种重要的英语语体。科技文体与非科技文体相比具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特点。故而其翻译也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翻译。必须把翻译的普遍标准理论指导与其特定的文体特点结合起来采取灵活的技能技巧进行翻译。因此,严复的翻译标准理论对科技性文体的翻译仍具指导意义。

(一)科技性文体的特点

关于科技性文体的词汇、语法、句法、修辞等特点已有很多学者对此做过专门的论述,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科技英语既涵盖自然科学领域的各种知识和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其特点总的说来强调事实存在的客观性,重事实,内容信息量大,结构紧凑,数据精确,逻辑严密,专业性强。因此,翻译的要求要简洁,清晰,准确,严密。

(二)科技性文体翻译的基本原则

正是由于上述科技性文体自身的一些独特性,在翻译过程中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第一,须了解和熟悉所译材料相关的科技信息及内容。如技术操作基本原理,工程技术要求等;第二,须掌握相关科技内容涉及的词汇。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词汇;第三,明确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性。特别要避免“英化汉语”和“汉化英语”的出现。

(三) 科技性文体翻译的标准

科技性文体的翻译仍属于翻译学科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仍需遵循。但由于其学科的独特性,翻译的标准亦应有所不同。可概括为:信、准、顺。

1.标准之一:信

虽然关于翻译的标准问题存在着很多的争议,但很多学者以及译者们均认为“信”是一切翻译的根本基础。脱离这一点翻译就不可能取得成功,甚至不能称之为翻译。对于科技性文体的翻译亦如此。科技性文体特点之一就是所述信息的客观性,毫无疑问,译入语(target language)必须立足于源语(source language)。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能直译的就尽量直译,尽量避免意译。例如:

The polite lamp stopped to represent the termination of the operation.

译:指示灯熄灭,以示操作终止。

磁力线从不相碰或相交。

译:Lines of magnetic force never touch or come across each other.

2.标准之二:准

“准”,即准确无误,精确。科技性文体数据讲究的是精确,对专业术语来讲,讲究的是准确。由于很多词汇采用的是合成词的方式,以及有些词是一词多义现象,因此,在翻译中选词就要慎重而准确,切忌望文生义胡乱猜测。“准”是科技性文体翻译的关键。例如:

If a designer were to design a bracket to support 100 1b. When it should have been figured for 1000 1b, failure would be forthcoming.

译:如果一个托架应当被设计为1000磅而设计者却将它设计为100磅,那么肯定会出事故。

这种微波的传播原理要用方程式来解释.

译:The propagation of such microwaves will be explained in terms of equation.

3.标准之三:顺

“顺”,即通顺。指译文表达要连贯,明晰,畅达与简洁。这是科技性文体翻译的较高要求。

No convincing signs of plant or animal life have been detected by instruments soft landed on Mars.

译:在火星上软着陆的仪器目前还没有探测到任何令人信服的动植物生命迹象。

软钢不如中碳钢硬,因为其含碳量较低。

译:Mild steels are not so hard as medium-carbon steels because they contain less carbon.

三、结语

总的来说,翻译学科是在不断发展的。作为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翻译标准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正是翻译标准时代性的体现。本文所论述的对科技性文体翻译标准的看法是立足于传统翻译标准又结合科技性文体的特点而提出来的一点浅薄看法。然而,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翻译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是“信、准、顺”三者的结合。笔者认为,任何文体的翻译都应该是在一些基本理论原则的指导下,结合不同文体的特点,与时俱进,灵活处理以达到成功翻译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云虹,许钧.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支点翻译标准 “信达雅”的实践再审视[J].中国翻译,2010(5).

[2]孙海慧.浅谈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J].广东科技,2008(6).

[3]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婷.浅谈科技英语的翻译[J].中国新技术产品,2008(12).

[5]王振平.翻译标准和 “信达雅”[J].外语教学,2000(1).

[6]王治奎.大学英汉/汉英翻译教程[M]. 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7]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