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科基金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6 18:34:08

社科基金论文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1

[关键词]国家基金;旅游项目;旅游研究;项目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3-0078-07

1 引言

中国旅游研究经过近30年的积累,已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旅游研究自引入我国,就一直吸引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旅游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讨论和评述。旅游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集中在学科理论体系、学科性质、学科树构建、旅游的本质等方面。综述类的文章有对个别年度旅游研究评述、中国旅游研究14年、旅游学学科发展、中外旅游比较、旅游研究方法等。其他的侧重于某一方面研究进展,如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旅游地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事件旅游、体育旅游、社区旅游、村镇旅游、草原旅游、商务旅游、奥运旅游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权威学术期刊《旅游学刊》,一直记录旅游研究的整体态势,除了刊登论文之外,还有系列笔谈专门探讨旅游研究的相关问题,如“众议21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和“一次对旅游前沿课题的审题研究”(2000年第2期),“科教兴国与旅游业”(2004年第1-4期),“旅游学术研究的前沿关注”(2005年第3-5期),“为中国旅游研究出谋划策”(2007年第1-3期)等。

以上关于中国旅游研究主要从文献分析、国内外比较、研究进展、笔谈等角度来讨论,而对旅游研究项目的分析很少涉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我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的主体部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各个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其中旅游类项目最能够代表该学科的学术前沿和整体水平。本文尝试对1987-2007年批准的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进行统计分析,从项目的时空分布、单位和个人、研究内容、学科类别及研究展望等方面进行分析,反映2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态势,同时为旅游研究工作者研究选题及申请相关基金项目提供参考。

2 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的时空分布

2.1 资料来源与项目处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旅游项目(简称自然基金旅游项目)主要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历年资助项目”栏目(,检索时间2007-10-01至2007-10-07,下同)获取,分别以项目主题词“旅游”、“旅游业”、“游憩”、“休闲”搜索,只能查询到1999-2007年度批准的旅游项目,另外查阅保继刚、楚义芳编著的《旅游地理学》(附录3)中1987-1998年自然基金旅游地理学项目,并查询中国社会科学信息门户网站“科研项目与研究数据”栏目(),搜索到1992-2005年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与工程项目,从中筛选出2项旅游项目(罗明义,79360004;刘滨谊,79870012),进一步通过网络个别查询到2项(肖忠东代替邹惠萍,79600018;戴斌,70640012),共计58项。需要说明的是,自然基金旅游项目只有地球科学部、管理科学部负责审批、主要有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类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项目(简称社科基金旅游项目)均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历年资助项目”栏目()获取,只有1993-2007年度批准的旅游项目,包括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汇编(1993-1998年)。从每一年度资助的项目中同样以上述主题词进行逐一筛选,共计78项。

2.2 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的时间分布

“七五”期间由孙尚清主持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第一个国家重点旅游研究课题,提出了旅游业要“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此后,国家基金旅游项目缓慢增长,直到2001年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1987-2000年共有31项,而2001-2007年批准105项。自然基金旅游项目自1987年以来,只有1988、1990年没有批准;社科基金旅游项目自1993年以来,只有1995年、1998年没有资助。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旅游项目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如图1)。

2.3 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的地域分布

为便于分析国家基金旅游项目的地域分布情况,按批准时间划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1987-2000年(表1)和第二阶段2001-2007年(表2)。第一阶段没有获得资助的省份是辽宁、河北、山东、海南、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等16个省份。第二阶段没有获资助的省份是山东、宁夏、吉林、天津。一直都没有没有获资助的省份是山东和吉林。单从项目总数来看,一直处于研究前列的是北京、陕西、广东、上海,其次是云南、安徽、浙江,另外江苏、、贵州、黑龙江、江西、海南后来居上,增速较快的是湖南、广西。地域分布极不平衡,仅北京市就有20项,占全国14.71%,排名前四位的北京(20)、陕西(13)、广东(12)、上海(11)共56项,占全国的41.18%,其他27个省级行政区占58.82%(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总体来看,旅游项目数多的地区,基本都是旅游业发达地区,同时也是旅游科研能力较强的省份。

从1987-2007年承担旅游项目的单位来看,集中趋势也很明显(见表3),排前lO名的研究机构承担项目数占全国的41.91%,前20名的占58.82%,可以看出旅游研究能力较强的单位。就研究者而言,保继刚和陆林各承担4项,其中陆林承担过1项社科基金,吴必虎、马耀峰、李文军各主持3项自然基金旅游项目;自然基金旅游项目的集中度远高于社科基金,排名前5位的所承担项目数分别占自然基金、社科基金项目总和的27.59%、10.26%(见表4)。

3 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研究内容分析

本文在对国家基金旅游项目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时,参考了相关项目的研究摘要、学术论文、学术报告、专著等资料。为便于研究,对每一项目均提炼出一个研究主题(旅游研究往往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内容,但每一项目都会有主体研究内容)。以下分别从旅游开发与保护、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开发的区域效应等11个主题进行分析。

3.1 旅游开发与保护

旅游开发与保护是旅游研究永恒的主题,比例最高,占项目总和的26.47%。我国第一项自然基 金旅游项目黄山风景区开发理论的地学研究(韩也良,1987),就属于这方面研究。此后,罗明义(1993)对云南自然旅游资源,宋林华(1994)对喀斯特旅游洞穴碳酸钙景观,黄震方(2004)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进行了研究。李文军(2002)的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的城市化旨在评价城市化对于自然保护区内资源的正面、负面影响、原因及对策。刘滨谊的风景资源时空筹划理论与方法(1998)以及旅游规划AVC评价体系(2005)是对旅游规划及资源评价的理论提炼。近年来,世界遗产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等类型公共资源的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如旅游发展与世界遗产地资源保护的互动机理(张朝枝,2005),保护地游憩价值的有效供给模式(李文军,2006)。民族文化与传统乡土聚落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陈亚颦(2006)对民族文化的旅游展演与重构,余压芳(2007)对乡土聚落景观变迁与保护行为研究等。

社科基金旅游项目中研究西部旅游的占多数。其中最早是高旺(1993)对黄河长城晋陕蒙峡谷区域旅游资源,其次田卫民(1996)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李树民(2001)对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对策,最后梁学成(2007)对西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等。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体育旅游成为研究热点,如2008年奥运会观战旅游(李益群,2004)等。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红色旅游随即成为研究亮点,如红色旅游与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卢丽刚,2006)等。基于社区参与的旅游开发是国外旅游研究重点,近年来我国也逐渐重视,如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孙九霞,2006)等。随着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正式通车,兴起了青藏高原旅游开发(张忠孝,2007),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开发和保护(张爱儒,2007)的研究高潮。

3.2 旅游产业竞争力

自然基金旅游项目中旅游产业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环节,共3项。目前国际学术界对国民经济及其主要产业运行周期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局限,我国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监控和预测基本处于理论失语状态,极大地制约了政府的产业调控能力和企业的战略判断能力(.科研立项栏目)。戴斌(2006)主持的中国旅游产业景气分析与预测是第一个对全国旅游产业运行原理做出分析并进行监测的项目。另外,现代旅游生产服务系统的管理创新(肖忠东,1996)从生产服务系统角度研究旅游行业管理。旅游供应链是将旅游产业中六大要素涉及的各相关行业企业为节点而联结成服务于旅游者的供应链模式,郭强(2007)的资源保护型旅游供应链协调机制是供应链管理思想在旅游产业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相对来说,社科基金旅游项目中这方面的研究要多得多,共17项。首先张辉(1993)对现代酒店业管理模式,陈纲(1996)的我国旅游市场竞争规制是重点项目,其次杨铭铎(2006)对现代餐饮企业创新系统的构建,还有对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策略(杨森林,1996)、国际竞争力测评(孙根年,2003)、产业潜力和竞争力(冯学钢,2006;薄湘平,2006)、产业集群(王兆峰,2005)、产业转型(麻学锋,2007)、产业发展模式(张辉,2007)等。文化旅游产业与文化变迁研究,如民族节庆文化与会展经济互动(覃振锋,2005),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与文化变迁(吕宛青,2005)。

3.3 旅游开发的区域效应

旅游开发对旅游目的地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保继刚(1992)的旅游开发的区域效应研究,首次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全球环境变化中人文因素的影响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如钟林生(2002)对森林公园旅游活动生态效应,席建超(2005)的六盘山敏感景观对人类旅游活动干扰响应等。旅游区域经济影响评价模型及比较(保继刚,2004)通过分析和比较旅游乘数模型、投入产出分析模型(I/O)、旅游卫星账户模型(TSA)、旅游政策与预测模型(TPF)等,寻找最适合于国情的评价模型。都市旅游功能辐射与区域联动(汪宇明,2005)是在中央提出“五个统筹”背景下研究统筹区域发展中都市旅游功能辐射与区域联动响应机制。旅游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种发展模式,城市旅游在旅游城市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旅游城市化过程及机制(陆林,2007)研究旅游作为城市化的动力是如何起作用的?演进过程如何?社科基金项目此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扶贫方面,如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余青,1997),湘鄂渝黔边多民族聚居区旅游扶贫(王兆峰,2002)等。其他的有旅游业对扩大就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贡献(王朗玲,2003),西部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社会经济价值与实施对策(周道平,2003)等。

3.4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自然基金旅游项目首先是保继刚(1989)对旅游地理学若干理论和方法初步研究,其他的主要从旅游资源成因类型(郭来喜,1991),旅游特色资源界值体系(卢云亭,1992),旅游资源赋存环境评价体系(尹泽生,1996),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甘筱青,2001)等方面研究。1996年9月批准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及宏观配置体系(郭来喜,1996)列入“九五”重点,这是中国部级自然科学领域的第一项重点旅游研究项目,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机理、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判断模型、资源可持续利用度及发展协调系数开展研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主要开展综合研究,如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李天元,1996),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机制与调控(陆林,2003),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研究(熊元斌,2005)等。

3.5 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的旅游主题为“中国乡村游”,2007年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01-01)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自然基金旅游项目中周鸿(2004)从生态适宜性角度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调控,周玲强(2007)对拉萨周边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组织,张骁鸣(2007)对旅游发展与乡村社会经济空间演化机制研究。社科基金项目有旅游开发与农村社区经济(黄郁成,2002), 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黄燕玲,2006)等。2007年批准了4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制度构建(蒋满元,2007),民族村寨参与旅游发展(陈志永,2007),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居民满意度与和谐社会建设(吴忠军,2007),古村镇旅游开发与利益相关者互动(宋瑞,2007),从发展模式、社区参与、制度构建、利益相关者互动等角度研究。

3.6 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及演化机理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对某一个旅游地来说,其各种旅游资源与旅游者通过一定媒介和方式,在一定地域范围上有机组合就构成了旅游地域系统。最早开展此项研究的是张捷(1995)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旅游地理结构,吴必虎(1997)对滇东黔西旅游地域结构,陆林对中国海滨(1998)、传统村镇型(2004)旅游地发展特性及运行机理。杨新军(2001)的旅游空间演化机理与优化模式,对研究区旅游空间形态进行分析,筛选主要旅游空间影响因子,剖析旅游地时空演化机理和旅游空间相互作用过程,并建立旅游空间动态仿真模型。另外,保继刚(2001)的城市旅游理论体系、结构功能及游憩商业区,陶伟(2002)的城市游憩系统空间结构,是城市旅游地域系统研究的代表。社科基金项目中只有一项,杨春宇(2006)的旅游地演化系统耦合机制及其周期震荡性规律研究。

3.7 旅游流及旅游行为

自然基金旅游项目方面最早是吴必虎(1992)对国内旅游者流动模式研究,另外,马耀峰对此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如中国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旅客时空动态(1995),不同群体入境游客旅游行为(2002),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一西递进空间演化机理(2007)。还有中国大城市老人休闲行为与休闲空间组织(孙樱,1998),旅游/游憩流的空间分布及空间效应(张捷,2003),城市居民环城市游憩行为与吸引物空间模式(吴必虎,2003),出境旅游市场定位感知特征与影响因子(郭英之,2006)等。社科基金项目对此没有研究。

3.8 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其调控

自然基金旅游项目此方面研究,直到1999年才出现李文军的保护区生态旅游生命周期与承载力的关系及风险评价,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手段对旅游发展不同阶段的承载力进行评估,利用风险分析方法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随后杨桂华(2000)对碧塔海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定位研究;香格里拉旅游线路产品生态足迹(杨桂华,2005),将生态足迹分析法引入旅游线路产品环境影响研究,对该线路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测度。另外,还有对旅游地域系统生态安全评估与调控(杨兆萍,2006),旅游开发对植被影响的生态过程(程占红,2007)研究。社科基金项目中有2项,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王红姝,2001)和旅游目的地和谐环境构建(张薇,2007)。

3.9 区域旅游合作

区域旅游合作实践在我国很早就已开展,但直到2003年才出现旅游开发的区域竞争与区域协作研究(张河清,2003)。此后有我国(西部)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方向和对策(李树民,2004;葛立成,2004),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及联合发展(卞显红,2004)。另外,广西与周边国家合作开发民族文化旅游(李甫春,2005),开展跨国旅游合作研究。自然基金项目对此没有研究。

3.10 旅游统计

旅游卫星账户既是一种旅游统计制度,又是一种旅游经济分析方法,截至2005年年底,全世界大约有60个国家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系统。旅游卫星账户是一种将传统产业中生产旅游商品的各部分结合起来的方法,进而形成一个“合成”的旅游产业。我国对此领域的研究只有3项,赵丽霞主持2项,旅游业宏观决策与国家旅游卫星账户(2000)和旅游统计指标体系构建(2004),康蓉(2003)主持社科项目“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的意义、方法和难点”。

3.11 其他

自然基金旅游项目中胡涛(2007)的旅游信息网格即时服务及其负载均衡问题,杜军平(2007)的旅游突发事件信息模式与预测,是近年来研究角度非常新颖的项目,共同点是其专业背景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智能信息管理系统、旅游信息化建设等,研究重点是旅游信息系统、旅游突发事件及预警机制等。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系统动力学研究(刘静艳,2005),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生态旅游系统中各利益相关者间结构关系的理论模型,求解协调利益获取和分配、权利和义务、生态耗损和补偿等问题的均衡点。社科基金项目中有休闲运动教育(彭,2002)、有闲经济(李仲广,2004)、旅游安全保障体系(郑向敏,2002)及明清旅游活动研究(陈建勤,2005)等。

4 总结与展望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出版 出版研究 文献计量

孙艳,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曾润喜,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出版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产物。出版物凝结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集聚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与成果,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1]

国家社科基金作为全国唯一的部级的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资助基金,[2]既是衡量社会科学特定研究领域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评价各单位研究实力和作者研究水准的重要指标。[3]目前我国学术界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出版发展状况进行的研究并不多,因此,统计分析国家社科基金数据库出版研究的立项情况,可清楚了解中国出版研究的现状。本文试图运用文献计量法对2000―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出版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回顾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样本数据来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系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为应用经济、中国历史、民族问题研究、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等22个学科,出版项目分散在多个学科类别中。以“出版”作为项目名称的关键词,搜索2000―2012年的数据共得到76条数据,本研究运用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SPSS17.0进行描述统计。

二、基本情况分析

1. 立项项目数量分析

2000―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出版研究项目共立项76项,平均每年立项5.8项。把这13年分为两段,即2000―2009年和2010―2012年,前10年平均每年立项3.9项,后3年平均每年立项12.3项,2000―2009年10年内出版研究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立项数量增长缓慢,相比之下,2010―2012年3年内的立项数量增长较为迅速,后3年的项目数量总和超过前5年的总和,反映了国家加大对出版研究的重视与支持力度。

2. 立项类别分布

由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系统已将项目进行分类,因此本文摘取了2000―2012年的所有项目。经过简单的处理后,各类别2000―2012年的立项分布参见图1。

从图1来看,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出版项目的主体,分别占35项和19项,总和超过了项目总数的一半;西部和后期资助项目显得较少,只有4项。横向来看,前10年的出版项目类型都比较单一,只有一般和青年项目,尤其是2009年,全部集中在一般项目上;而后3年开始蓬勃发展,类型更为全面,每个类型均有涉及。纵向来看,重大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是从2010年开始才出现的,之前都处于空白状态。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各类型项目数量均呈上升趋势,体现出国家对出版研究的重视程度加深。特别需注意的是青年项目,从2010年开始项目数量飞速增长,说明国家社科办在规划科学研究的同时,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这对于青年人才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

3. 项目所在单位和地区分布

课题负责人的单位和地区分布是对研究队伍现状和项目布局合理性分析的基础素材。[4]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系统对单位的划分,主要将项目所在单位分为高等院校、其他学校,各级党政机关,省、市社会科学院以及其他单位(参见图2)。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集中在高等院校、其他单位,说明高等院校是出版研究的主力,这与国家科研队伍的整体分布状况是一致的。具体来看,2000―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出版研究的76个立项中,高校获得了58项,党政机关获得了6项,省、市社会科学院获得4项,其他单位获得8项。另外,党政机关获得的项目中,项目单位所在地为北京的各部级研究所几乎包揽了全部项目,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学馆等。这些研究所由于是国家创办,较地方研究所来说更容易得到国家的支持。

从地区分布来看,出版项目的立项共涉及19个省市,遍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且集中在北京、上海、湖北、浙江等省市,其中北京以18项位居榜首,湖北、上海分别以11、10项位于前列。之所以上述地区立项较多,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对出版研究较为重视,拥有一批出版研究队伍;而西部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立项较少,至今仍有10个省市区为空白,反映出这些地区的出版研究支持力度不大,科研实力较弱。

4. 项目负责人的职称分布

从图3可看出,拥有正高级职称的学者占到课题负责人总数的一半,拥有副高级职称的学者为其次,拥有中级职称的学者所占比例最少。而正高级一般包括教授级高工、研究员、教授等,副高级一般包括高级经济师、副教授、副研究馆员等,中级一般指青年讲师等。也就是说,拥有正高级职称的学者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出版研究项目上占有很大优势,而拥有中级职称的学者更显弱势。

5. 所涉学科分布

出版研究项目的立项涉及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中国历史、民族问题研究、中外文学以及马列社科等7个学科,反映了出版研究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且立项项目主要集中在新闻学与传播学和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两个学科,分别为47项和15项,其中新闻学与传播学立项项目数量比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中国历史、民族问题研究、中外文学以及马列社科项目数量总和还多(参见表1),体现出新闻传播与出版的紧密联系。

6. 立项的主题分布

对立项主题研究分布的统计分析发现,出版立项课题的研究内容丰富,研究视角体现多学科、多角度的特征。

(1)选题主题广泛。立项项目的选题范围较广,包括应用型的研究课题(如“网络出版对传统出版的挑战及对策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如“宋代出版史研究”)等。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宗教等几乎所有方面,几乎涵盖了本学科的所有研究领域。

(2)选题主题重点突出,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立项项目中出现频度较高的主题词有出版业、出版事业26项,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17项,某一研究问题的资料搜集、整理与出版13项,各个时期或民族的出版史10项,这些都是国内的研究热点。

(3)选题学科交叉趋势明显。出版研究呈现出跨学科发展的趋势,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传播学、史学和宗教学正在不断交叉渗透,产生了新的学科知识增长点。如出版业的体制改革与管理研究,就吸收、借鉴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

7. 出版项目的内容分析

(1)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出版。资料是研究的前提,而搜集、整理与出版资料不仅能使自己的研究更为方便,也有利于其他学者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目前,很多学者对当代基层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出版表现出极大兴趣,不同学者分别以苏浙赣黔、皖鄂粤冀等地域为例进行研究。另一部分学者则致力于整理出版名人的著作,如《恩格斯著作的写作出版及在中国的传播研究》《〈鲁迅全集〉编辑出版研究》。

(2)数字出版研究。近年来数字出版发展迅速,其技术日益完善,凭借丰富的形态和迅速增加的受众展现着势头强劲的发展态势。研究数字出版的学者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字出版本身及其带来的一系列效应,如《数字出版与媒体舆论引导力研究》《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战略管理研究》《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研究》等;另一类是针对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业的关系、传统出版业该如何应对等问题,如《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矛盾与协调问题研究》《网络出版对传统出版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3)出版产业研究。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表示:“未来5年,出版业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唯一确定的就是,这个产业必将发生深刻而剧烈的变革。”这一预测也刺激着学者开始以“中国出版产业结构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出版业的体制改革与管理研究”“中国出版集团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等为题,致力于中国出版业的现状、发展模式、产业结构演变、改革等方面的研究。

(4)出版史研究。出版史从研究文化史各侧面物化、传播过程而来,同时,本身又是供文化研究的各侧面、各对象的一部分。目前很多学者的研究点集中在宋以后的出版史(如《宋代出版史研究》《民国时期重要出版人群体研究》《中国近代图像新闻出版史研究》)、某地区的出版史(如《浙江近代图书出版史研究》《山西出版史研究》)以及少数民族的出版史(如《蒙古族出版史》)。统计表明,研究某地区和少数民族出版史的均为当地的高等院校或省市社会科学院,这大概是因其较其他单位更容易获取相关资料。

(5)其他方面的研究。中外出版机制研究。一是就中外出版价格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二是将中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机制进行比较研究。

出版文化研究。部分民族地区非常重视本民族的出版文化,如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学院就研究中国朝鲜族新闻出版文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研究清代蒙古文出版文化。

出版学学科体系研究。此方面的研究略显薄弱,目前仅有一项相关研究,课题名称为“出版学学科体系(与教材建设)研究”。

结 语

本文的研究视角是通过国家社科基金出版项目的立项项目数量、项目类别、立项单位等对新闻出版进行回顾和展望。总的来看:

(1)国家社科基金出版项目的研究领域基本覆盖出版研究的各个方向;

(2)立项以一般项目为主,偏远民族地区的研究应得到重视,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还有待加强;

(3)高校是出版项目研究的主力军,北京、上海、湖北、浙江4省市位居前4位,大部分省市均在3~5项;

(4)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且能紧跟出版发展的潮流,但研究主题更多地集中在应用层面上,基础理论研究稍显薄弱。

因此,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 加快出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出版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其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研究对象及范围等仍在探讨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出版项目需要对其进行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

2. 适当加深出版研究的重要程度,提高学术地位。

增加出版研究在国家社科基金中的份额,在出版研究的学科规划和立项指引上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3. 进一步加强和推动我国出版学学科专业建设。

目前国家社科基金已有很多关于出版的研究项目,且研究队伍逐步壮大,研究基础十分扎实,已具备建立出版学学科的条件。可以在已经开设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或新闻传播学等一级学科下增设出版学二级学科,鼓励还未开设编辑出版类学科的高校增加相关的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力以. 出版是人类进步的杠杆[J]. 编辑学刊,1989(2).

[2] 凤元杰,范全青.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学科与地区分布研究[J]. 学术界,2005(3).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3

>> 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关系实证研究 河南省R&D投入与技术创新产出的实证研究 区域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凉山州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投入与产出研究 基础学科论文的基金资助引用优势研究 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基于科技进步的区域科技投入与产出比较分析 河南省区域R&D投入与创新产出关系实证研究 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江苏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企业新兴资本投入与产出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基于DEA模型下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研究 基于DEA的不同学校类型高校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视角的广东科技投入产出研究 基于DEA的济南市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政府资助对高校科技产出的影响分析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率的DEA分析评价 测绘科技投入产出的经济理论与测算方法 地方财政对企业科技投入的实证研究 科技投入和产出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编: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12.

[4]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综合证据报告[R].

[5] 国际评估专家委员会: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报告[R].

[6] 肖向晨、马卫华、欧阳国桢:华南理工大学2006―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和资助情况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2).

[7] 张璐、张秀梅、赵辉:1986―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机高分子材料项目分析[J].广州化工,2012(8).

[8] 辛都强:陕西省在十一五期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2(4).

[9] 周兴明:科学基金制是调控我国科学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1982至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化配置情况的统计分析[J].科研管理,1997,18(6).

[10] 孟浩、周立、何建坤:自然科学基金投入与科技论文产出的协整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6).

[11] Engle RF,Granger C W J: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and testing[J].Econometrics,1987,

55(2).

[12] Granger C W J. 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s by econometric model and cross-spectral methods[J].Econometrica.1969, 37(3).

[13] 中国统计年鉴200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14] 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为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各种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主要探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特点和会计核算体系等问题。

作为一项会计活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等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益,满足广大劳动者社会保障的需要。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对象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情况。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专户管理,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身活动的管理经费相分离,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自身的会计活动也要区别开来,以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状况并实施有效的监督。

一、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性质和意义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为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各种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作为一项会计活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等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效益,满足广大被保险人的需要。从对象上看,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及其运动进行的专门反映和监督。这样就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与其自身活动的管理经费区别开来,从而可以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并实施有效的监督。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社会保险会计是有区别的,社会保险会计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所有社会保险经济业务会计活动的总称。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一般基金会计也有差别,对基金会计有两种理解,一是特指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在西方根据会计服务对象活动目的的不同,一般将会计分为两大类,即:企业会计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由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按照基金理论,采用基金会计工具进行反映与控制的,因而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也称为基金会计。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与基金会计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两者都以基金理论为基础,都以基金作为会计主体,两者的服务领域都是非营利性的等;但西方基金会计中的基金是隶属于政府或某一机构的,其运行和管理方式都不同于社会保险基金。因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在核算对象、核算原则等方面与西方基金会计有一定的差异。

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点

由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相比较,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既有会计所具有的一些共性内容,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第一,以基金为会计核算主体。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企业和单位为会计核算主体,而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主体是基金本身。所以,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等会计核算的主体分别为各项基金。

第二,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但是经营活动,以内部成本核算的,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之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主要考虑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以实际收到或实际支付的款项为确认标准,能如实反映国家社会保障预算的收入、支出和结存情况,防止社会保障预算虚收、虚支现象的发生。它与我国预算会计的一般记账基础也是一致的。

第三,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素的特殊性。企业会计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业主权益、收入和成本费用。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基金、收入和支出。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要素虽然有些要素名称与企业会计、预算会计相同,但其内容构成上有很大不同。

第四,社会保险基金的资金账户设置有其特殊性。为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安全与完整,有计划地收缴与发放,防止挪用、侵蚀基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规定将社会保险基金视为财政资金纳入预算进行管理。基金收入形成的资金按规定全部划入财政专户,基金支出所需资金由财政专户划拨到支出户,由支出户再向保险对象支付或直接通过财政专户划拨。由于会计核算上体现了对保险基金管理的这一特殊要求,因此有“财政专户存款”账户。

第五,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核算有其特殊性。由于社会保险基金是保险对象的“养命线”、“保命钱”,政府对其最后余缺负有补充、填补作用,因此,对其实行预算管理,纳人社会保障预算,按年度考核。在会计核算上基金的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核算和反映当年社会保险基金的收人和支出,年度结束后,所有收入类科目和支出类科目的余额均需全部转入基金类科目,形成结余。

三、改进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议

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全面、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便于他们及时了解社会保险的运行状况,评价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绩效,作出正确的决策,确保社会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依照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基本理论确定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选择程序和方法。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核算的具体内容。要把各种社会保险基金业务信息变为会计信息,就要根据会计活动的特点,选择确定可以纳入核算体系的经济业务,并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划分归类。这样,不仅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而且对这些业务的性质、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它是设置会计账户、选择会计方法的基础。二是制定合理的记录与报告的程序与方法。确定核算内容之后,就要解决如何对其进行记录、报告的问题,即确定设置哪些账户、选用何种记账方法、设计哪些会计报表、采用何种核算形式等,从而准确的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

参考文献:

[1]俞传尧.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8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5

一、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育界可谓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然而受限于传统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大众化后,人们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讨论仍然较多局限于理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事实上,创新型人才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理论创新型人才,还包括应用创新型人才[2]。按照国家对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理念,本文认为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应该是以“责任感”为导向,以“理论素养”为前提,以“应用性”和“创新性”为核心的复合型人才。

(一)责任感

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家庭、工作、社会的主导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进取精神和人生价值观。“责任”和“责任感”有着本质的区别,责任需要一定的机制促使人尽力做好,具有被动的属性,而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分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因而,责任感通常与“人品”、“道德”相提并论,是人才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二)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是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不可缺少的素养。本科教育的使命先是育“人”,再是育“器”。若无足够的理论素养,仅具备应用能力,那从高校中走出的学生将是工具,而不能称之为人才。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在知识储备方面较研究型本科教育要低,比高职、专科教育要雄厚。由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往往受知识面广度的限制,因此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尤为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三)应用性

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应用性”。应用能力是指所培养的金融人才能够较快适应工作环境,在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金融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的性质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多寻找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提高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地方财经院校有必参考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与企业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在充分考虑企业实际需求的前提下,构建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四)创新性

“创新性”是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另一个核心特征。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我国金融业进入了以创新为导向的发展阶段,金融创新深刻地改变了金融行业的经营业态和金融人才的评价标准。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解决新兴问题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金融行业最为需要的人才类型。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体现出学科的高度深入和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为此,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既要深入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又要在多学科交叉领域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二、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标准指标体系

人才培养标准指标体系,现有文献大多按照“素质”、“知识”和“能力”三大模块进行划分[4]。然而考虑到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特殊性,依据此类人才具体特征来制定培养标准(图1),才能加强培养标准在后续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本文针对“责任感”、“理论素养”、“应用性”和“创新性”四项特征,建立了涵盖“基本素质标准”、“理论知识标准”、“应用能力标准”和“创新能力标准”四个一级指标、十一个二级指标,以及若干三级指标的人才培养标准指标体系。

图1 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特征与培养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将传统的“能力标准”划分为应用能力标准和创新能力标准,除了为了对应“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特征,同时也是考虑到目前不少文献对“应用创新型”概念的理解存在偏误——过于突出人才的“应用性”,对“创新性”重视度不足。事实上,正如卞志村所指出的 [5],专科院校以高职教育为导向,应重点培养操作层面的人才,而本科院校(尤其是拥有研究生培养能力的本科院校)应重点培养操作层面和领导决策层面的通才。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不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本科教育中应该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而非仅仅作为应用能力的下级指标。因而,与传统的培养标准相比,本文的培养标准指标体系不仅将“能力标准”划分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根据金融学专业的特征,对其他两项一级指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和细化。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标准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一)基本素质标准

大学生素质可以分为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其中专业素质是指具备专业特征的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方法等,非专业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而本文“基本素质标准”指的是非专业素质,具体而言包括良好的“品德修养”、“身心素质”,以及较高的“社会责任感”等。

1.品德修养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

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其内容包括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处事态度等。良好的品德修养,决定了个人气质和人格魅力,也是任何人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

2.身心素质由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组成,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3.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的总体意识,或个体对国家、集体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应履行或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金融人才的社会责任包括维护金融活动相关者的利益、维护金融稳定等等。

(二)专业知识标准

“理论素养”之所以能够作为“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前提,是因为理论知识在根本上影响着应用要素与创新要素,乃至素质要素。知识的学习注重广度和深度,一定的知识广度要求学校不仅培养学生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对于提升学生多角度观察能力有一定的直接影响[6]。一定的知识深度是学生掌握应用技能的必备知识储备,同时,也只有理论基础扎实,才能增强学生将来发展的潜力。具体而言,按现行的教育体系,专业知识标准包括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以及“专业领域教育”三项二级指标。

1.通识教育知识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主要有哲学、历史、文学、法学知识以及外语。自然科学知识主要有数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其他部分理工知识。2.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涉及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经济学科的主要知识包括经济学原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等。管理学科知识包括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营销学等。3.专业领域知识可以划分为三个知识领域,是本专业的核心内容,分别是货币与信用、金融中介、金融市场。

(三)应用能力标准

应用能力标准指标的构成,一般认为有学术能力、普适能力以及专业能力[7]。由于“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强调普适性和应用性,本文将更加注重普适性及应用性相关指标,并对三级指标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具体而言,应用能力标准包括“普适能力”和“专业能力”两项二级指标。

1.普适能力是指与专门的职业技能和岗位无直接

相关,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对于一切专业和岗位普遍适用。本文普适能力指标由基本办公技能、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以及外语表达能力四项指标构成。基本办公能力,指应用文写作、文献检索、办公软件使用等基本办公技能;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人才在面临职业和工作场景的转化时,迅速适应新环境的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能力;协调组织能力,是组织他人、与他人协同工作的能力;外语沟通能力是指人才能够熟练使用外语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2.专业能力指经济、金融专业人才所特有的专业技能,包括经济金融环境的分析能力、掌握实务部门工作流程的能力、达到技术期望的能力。经济金融环境的分析能力要求金融人才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专业的分析能力;掌握实务部门工作流程的能力要求金融人才参与实践活动,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技术期望的能力要求培养对象能够履行职业岗位职责,圆满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另外,这三项能力都需要培养对象具有扎实的金融学专业理论基础。

(四)创新能力标准

创新性是“应用创新型”金融人才的主要特征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标准也是整个培养标准制定的主要一环。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在内容上主要由“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这三个要素组成。张玉荣认为[8],三项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创新人格的培养,其次才是创新思维,最后才是创新方法。本文也赞同他的观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闻名于世,而近代和现代却建树不多,究其原因,现代大学生创新人格的缺失,或是最主要的原因。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有必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为重点工作方向。

1.创业人格包括创新欲望和创新理念这两项三级

指标。创新欲望属于动力机制,是对创新的自主追求和对参加创新活动的渴望,而创新理念属于知识层面,指对先进的创新理论的认知,对创新的价值、机制、机理有较好的理解。2.创新思维是指的事物的认知和分析上,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6

关键词:海派经济学淮海论坛;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自由主义

中图分类号:F0―0;F043;F04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2―0159―05

2007年发端于美国目前还在发展的这场百年一遇的世界性金融一经济危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再次折戟沉沙。而《资本论》的重新畅销(“欧洲重新出现了马克思热、《资本论》热”,著名经济学家洪远朋再次修订完善的《通俗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由徐州师范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徐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等单位主办的“海派经济学淮海论坛”,于2009年11月21日在徐州师范大学隆重开幕。来自淮海经济区的20多所大学的近百名学者与会。海派经济学主要创始人、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海派经济学南京研究所所长、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委党校李炳炎教授,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理事、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马艳教授,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于金富教授等著名学者莅临论坛并做学术报告。徐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徐放鸣教授出席论坛并致欢迎词。

现将本次论坛取得的成果综述如下。

一、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与理论贡献

1.对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承与创立历史过程的新概括

程恩富把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立和发展,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不良倾向。即新建阶段与“仿苏”倾向、“革命”阶段与极左倾向、改革阶段与“仿美”倾向。于金富则把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即奠基阶段(1978―1986)、初创阶段(1987―1996)和确立阶段(1997―2000)。

2.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者的历史贡献

应该肯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论基础,为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尤其为改革开放做出了远非西方经济学可比的历史贡献。当然,这并不否认西方经济学的精华在改革开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但应该指出,这一积极作用不包括华尔街版的所谓“中国十大经济学家”所引进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事实上,新自由主义理论,不仅十多年来在很多方面误导了改革,而且现在依然是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重大障碍。还有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者历史贡献功劳的抢夺现象。对此,程恩富指出:“有些‘改革家,只是社会主义市场取向改革的‘同路人’,实质属于资本主义市场取向改革的‘改革家’或‘改向家’(类似匈牙利的经济学家科尔奈、苏联的经济学家波波夫)”;真正对我国改革开放做出理论贡献的,是“一贯比较谦虚,反对市场炒作和学术泡沫”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某市场”、“某股份”之类的学术炒作,程恩富以一丝不苟的科学考证精神(指出何年何月发表于何刊物),实事求是地作了十个方面的甄别:“刘国光是主张缩小指令性计划和市场改革取向理论和体制的最早倡导者和创新者”,“于祖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的最早倡导者和创新者”,“苏星是社会主义股份制理论和体制的最早倡导者和创新者”,“卫兴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和体制的最早倡导者和创新者”,“杨圣明是平等与效率有机结合理论和发展战略的最早倡导者和创新者”,“张薰华是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理论和体制的最早倡导者和创新者”,“许涤新和刘思华是我国构建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文明理论的最早倡导者和创新者”,“田雪原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及其理论的最早倡导者和创新者”,“洪远朋是经济利益核心理论和政策的最早倡导者和创新者”,“程恩富是大文化经济学理论和文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最早倡导者和创新者”。由此再看某些“主流经济学家”或“媒体经济学家”的“被吹嘘”现象,就引人深思了。

此外,我国学者吴树青、苏星、吴宣恭、林岗、张宇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理论创新;卫兴华、蒋学模、文魁、胡钧等在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中,突破把按劳分配视为社会主义唯一分配原则,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把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纳入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体系的理论;季崇威、高鸿业、程恩富、王振中、左大培等学者,继承了马克思从生产力角度认识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然性的经济思想,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层面对对外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的理论探讨等等,都对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的再创新

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原则,程恩富将其“扼要地概括为:‘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世情为鉴、国情为据、综合创新’”,并做了精彩阐释,赢得了与会学者的普遍认同。

程恩富指出:“‘马学为体’,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中国现代经济学的根本和主导。”“西学为用”是在“‘马学为体’前提下对‘西学’的借鉴和利用”。“国学为根,就是要在中国经济学现代化过程中,重视自古以来经济思想中反映一般经济规律和中国特殊经济国情的精华。”“主张剔除其封建性的经济思想糟粕,吸收其体现中国优良传统的科学性的精华。”“‘马学’、‘西学’和‘国学’,这三大知识体系本身都属于思想资料和理论来源的范畴。要真正推进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还必须结合当代国内外新的经济实践,以‘世情为鉴’和‘国情为据’”。“‘世情’的真相是中国经济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把握正确方向的重要借鉴”。“国情为据”,即“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科学现代经济学,只能依据由生产力水平最终决定的社会形态、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等复杂因素构成的国情”。“中国经济学现代化进程中的‘综合创新’”,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经济学为根本,以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知识和合理元素为借用,以古近代的经济思想资料为弄清中国国情特征的历史源头,进行可持续的综合创新和理论超越”,“为的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因而,“要实现两个超越:既在具体化的意义上超越马列经典经济学,又在科学范式 的意义上超越当代西方经济学;要体现两种实践:既体现东西方市场经济实践,又体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要显现两种创新:既要有经济学的某些常规发展,又要有其范式的革命。它将是一种科学反映经济现代性的‘后现代经济学’,同时也将是一种‘后马克思经济学新综合’,也就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以世界眼光,坚持‘马学’这个根本,在当代国外经济学继续分化和局部综合的基础上,去实现全面系统的科学大综合。”

另外,程恩富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还提出了五个注重,即“注重对重大现实经济问题进行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政策探讨、注重对经济学原理的超越性发展、注重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数学表达和分析、注重用现代政治经济学引领应用经济学创新、注重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互动和借鉴”。

上海财经大学马艳教授认为,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后,“、等国家领导人仍在不断地吸取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这将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都进入了一个新层面,从而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进程”。

河南大学于金富高度肯定了程恩富提出的学术原则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贡献,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在“创新的实质”、“基础”、“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内容”的创新上提出了五个创新并概括为“五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阶段论”,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理论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论:“特色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理论的重大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体制论”,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重大创新――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论:“所有制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重大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论:“分配论”。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的再深化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体制改革

徐州师范大学程言君教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构发展、当前任务、历史本质作了系统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构发展,提出了“三阶段论”和“三形态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构发展有三个历史,阶段,即“雏型初建、定型确立、完善成熟”。与此相应存在三种历史形态,即“雏型、定型、成熟型”。并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构发展中不变的,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本质。从人的异化复归历史过程视角,审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不搞单一公有制,又不搞私有化,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历史本质,用产权理论术语表述,即人力产权回归主体并得以不断充分自主实现”。“雏型初建历史阶段的雏型基本经济制度只是我国人力产权异化复归的初始起步,定型确立历史阶段的定型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人力产权异化的复归历史趋势的基本确立,完善成熟历史阶段的成熟型基本经济制度,才是我国人力产权异化的复归加快进入不断充分自主实现的历史时期。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历史形态这种不同,既显示了其‘一以贯之’的历史过程性,又显示了其‘一以贯之’的渐进性和复杂性”。

江苏省委党校李炳炎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遵循五个原则。即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原则,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原则,倡导共同富裕、反对两极分化原则,公平与效率并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原则以及利益分享式经济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原则。

对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原则”,程言君首先强调了“当前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构成熟型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历史任务,是充分认识和排解新自由主义思潮和改革倾向对两个‘毫不动摇’的异化,准确把握公有制经济与非公经济之间的关系,把两个‘毫不动摇’‘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其次在人的异化复归的历史高度和经济、社会主人是人的客观本质上,论证了人力产权的微观自然属性和宏观社会属性“两个层面的内涵”。认为“从人的微观自然属性角度看,人力产权指人作为自身人力的载体或天然主体,拥有对自身人力相关的一切天然性权利。这些天然性权利,是由人力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构成的权利体系。从人的宏观社会属性角度看,人力产权指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拥有的一切社会性权利。这种社会性权利,是由基本生存权、全面发展权、公平共享权、经济(社会)管理权等构成的权利体系”。进而论证了“人的异化的复归,人力产权不断得到充分自主实现,作为人类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历史本质,现已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当前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时期的历史本质”。这是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迫切性,对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一种新阐述。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王超教授阐释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内在机理。认为二者之间是本质的融合,而不是外在的撮合,更不是水火不容。有力地批驳了“中国要搞市场经济,这个市场经济应该更多地建立在私人资本的基础上,而不是更多地建立在国有资本的基础上,过去那种通过国企来积累社会资本的历史不能永远持续下去,必须进行体制转轨”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水火不容的观点。

徐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李厚廷教授分析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策略选择。认为“策略性问题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的重要性正在通过制度实践强烈地表现出来”,“依循人类本性是尊重人类本性和现实规则的统一,可以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构建制度分工格局意在形成政府职能在其界域之内的进一步强化及政府和市场分工的优化整合;扩充制度瓶颈可以提高制度体系效能,在操作层面的重点选择是制度末梢;制度系统中责任主体的存在来源于制度的对称性原则;市场经济制度的内化可以降低制度的运行成本并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

2.关于“中国模式”

李炳炎认为,中国改革的成功,给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创造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国模式”,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十个显著特征:(1)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2)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3)改革的目标是“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就是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效率上优越性的同时,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上着力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从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并促使这种崭新的产权关系人格化”。(4)改革的对象是旧的经济管理体制,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即公有制。(5)改革的依靠力 量是“充分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等广大劳动者”。(6)改革的方式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7)改革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8)改革的路径是“采用渐进式推进的方式来实施”,“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中国不可能承受国家和政权崩溃的代价”。(9)改革的效果是“注重社会公平,走向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发展”。(10)改革的前途是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优点。

程言君高度肯定了李炳炎对“中国模式”的理论贡献,认为“中国模式”之所以举世瞩目,最根本的是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决定的整个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激发出了人民为自己而劳动的高度积极性创造的经济、社会发展奇迹,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假以“产权改制”的“全面私有化”、“完全市场化”、极端自由化的新自由主义“市场化”改革。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继承与发展

1.关于劳动价值论

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冠军教授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技时代遭到挑战、陷入困境,这是勿庸置疑的社会现实,其原因既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自身方面的,也有时展方面的”。要克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自身的局限性和补充其内容上的不足,需要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确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走出困境的突破口;二是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则,以积极的态度紧紧围绕科技时代的现实问题,考察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局限性和在内容上的不足之处,找准其“症结”所在;三是明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四是建构起与科技相适应的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五是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于科技时代加以发展,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技时代所遇到的“难题”做出正面科学的解释,彰显现代科技劳动价值论的解释力和现实意义。

曲阜师范大学冯玲玲博士认为:“要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必须全面准确把握其基本理论内涵,即‘两大基石’(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一个核心’(价值的创造)。”认为“科学技术、资本、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都是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新时期应适当扩展生产劳动的概念,应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商品价值由劳动创造,劳动创造出的价值应属于劳动者。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李朝林副教授以此为理论基础,研究了国民收入分配与扩大消费需求问题,指出“国家在初次分配领域的宏观调控缺失”以及“再分配机制不健全”等造成了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扩大”。因而,他建议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完善再分配机制来提高居民收入,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

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刘刚博士通过研究“曼德尔命题”发现,该命题“对于认识劳动价值论和社会分工问题也有明显的学术意义”,而且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和劳动价值论对于产业结构演变等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相应的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具有较好的学术前景”。

2.关于“资本”的内涵与形式

徐州师范大学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徐可博士分析了马克思关于资本范畴的理论构造,指出“资本”概念的内涵及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与发展,“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应运而生,并认为“资本化的过程先是自然资源的资本化,其次是人力资源资本化,然后是社会资源乃至文化资源资本化,由物及人,逐渐把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人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乃至人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统统纳入到与扩大再生产有关的环节当中,不断地赋予资本以鲜活的具体内容,表现为资本扩张与资本概念拓展的‘历史与逻辑的一致”’。

3.关于《资本论》中的伦理关系与伦理意义

淮海工学院薛为昶教授从伦理学角度研究了《资本论》,认为《资本论》“揭示了商品交换中伦理关系与伦理意义”,“鲜明地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特殊范畴的伦理意义和伦理界限,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伦理道德的特殊性”。

五、关于金融腐败遏制、金融危机化解与金融生态保护

徐州师范大学杨晓丽副教授研究了金融领域的腐败问题,她认为“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寻租现象,腐败成本较小,而腐败收益随着权力的增大越来越大,导致我国金融腐败现象日益严峻”。因此,“从腐败收益角度来讲,要尽可能减少金融活动过程中的‘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进行反腐败”,即“建立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通过堵塞经济体制中的漏洞,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温床,不断完善包括透明度建设在内的各项配套制度,避免金融权力主体借不透明的制度保护自身”。

徐州师范大学侯铁建博士认为俄罗斯化解当前金融一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其社会政策。由于中国和俄国发展背景相似,因此,他主张借鉴俄国经验,加大政府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深度介入,“避免经济运行周期性的大起大落,减少经济活动对外部经济波动的关联度,保证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徐州师范大学施同兵博士研究了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金融生态”问题。认为金融生态系统就是“由金融主体系统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共同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基于金融生态视角对此次金融危机进行审视”,他认为“金融生态主体行为失范、金融生态环境恶化、金融生态失衡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并迅速打破全球金融经济的动态平衡,造成世界经济的衰退”。

六、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定位的新思路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7

研究领域。具有心理学和管理科学工程的双重学术背景,长期从事应用社会心理与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有社会态度与群体心理、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性别偏见与女性职业发展、人力资源测评、心理咨询辅导等。

主持项目。曾获得过国家社科基金、中国科协重大调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两项)、教育部专项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项目、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合作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等研究项目二十余项。

学术交流。2006年11月于美国费城参加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年会;2008年获“中国心理学会荆其诚基金”奖励和资助,赴德国柏林参加第29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担任人力资源实践分会场主席并宣读论文;2008年7月赴法国巴黎参加中法青年心理学家国际交流活动。

社会服务。先后为湖北省妇联、武汉团市委、深圳城管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建筑设计院、凯迪集团、红桃K集团、武汉科技学院、三峡商报社等数十家企事业单位从事过员工测评、培训、讲座及管理咨询。

学术成果。独著《知识员工的组织支持感及其影响》、《个案社会工作》、《大学心理学》等著作和教材80余万字。先后在《The Joumal of Social Psychology》、《Intem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sex Role:A Research Joumal》、《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数理统计与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自然辩证法研究》、《人类工效学》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8

【关键词】 科技文献 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科研评价发展的高峰时期,科研管理专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评价方法[1]。科研评价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之一,是推动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2]。而在科研评价中,科研产出始终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科技文献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各个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语义关系。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在原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重新设计,分别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建立了一个相对系统全面的针对科研机构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1 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的作用

科技文献是基础性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表征一个国家、地区基础性研究实力的主要指标[3]。近二十年,一直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作为评价科研能力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宏观上评价国家的科研创新水平,反映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水平;中观上评价科研机构的科研业绩,反映了科研机构的学术、科研水平及科研机构间的竞争力;微观上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反映某个机构的团队或个人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2 科技文献产出的要素

本文通过对科技文献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到各种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语义关系。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统计分析,可以展开计量分析、主题揭示、关联挖掘和综合评价,从而获取对科技文献产出相关要素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2.1 科技论文产出的相关要素

从科技文献中可以获得题名、摘要、作者、作者机构(单位)、关键词、参考文献、分类号以及基金项目等相关要素。科技论文的相关要素如下:

(1)科技论文是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科技论文(题名、作者、机构(单位)、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发表期刊或会议)。

(2)作者,科技文献的主要创作者,是科技文献产出的源头。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单位、邮箱、研究兴趣)。

(3)期刊,科技文献产出的媒介和主要载体。期刊(名称、ISSN、主办单位、地址、邮箱、出版周期、是否核心、影响因子)。

(4)机构(单位),是科研人员联系形成科研团体的主要方式。机构(名称、地址、邮编)。

(5)基金,是资助基础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式。基金(名称、编号、类别、起止时间、额度、主持人、依托单位)。

(6)关键词,作为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内容提纲挈领的体现,是科技文献产出的主要内容特征。

2.2 科技文献产出要素间的语义关系

要素与要素之间关系有三种:父子关系(等级)、相等关系(等同)和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根据紧密程度,又分为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直接相关是指直接定义了概念间的关系,没有经过任何其他的概念;间接相关是指某两个概念虽然没有直接定义关系,却通过其他概念产生了关联。

科技文献产出要素的间关系如下图1,其中的父子关系如文献与参考文献;相等关系如作者与项目参与人员;直接相关如作者与文献之间是撰写与被撰写的关系;间接关系如基金项目与文献之间通过作者产生关联。

3 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科技文献产出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围绕科技文献产出分别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设计评价体系。

3.1 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评估指标

科研机构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基于文献计量的角度,通过文献发表数量、被引篇数及频次、专利数量以及合作论文数量等指标,对科研机构的成果(科技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科研机构的综合科研实力总体情况。

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分别从产出力、影响力、创新力和合作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估,指标包括:

(1)科研机构生产力:反映科研机构科研产出能力。论文产出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2)科研机构影响力:反映科研机构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引文量(篇/次):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篇/次);篇均引用次数: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篇均被引用次数;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3)科研机构创新力:反映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专利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公开的专利数量;基金立项数: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立项数量;科技成果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科技成果数量;(4)科研机构合作力:反映科研机构与国际、国内交流的活跃程度;会议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会议论文数量;合作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其他机构合作的论文数量的比例。C=No/(No+Ns),式中C:合作率;No:合作论文总数;Ns:独立论文数。

3.2 核心作者群学术力评估指标

科技文献的作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体,对机构或学科的核心作者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核心作者群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力的作者集合,是学科发展和创新的主体。通过对作者的发文量、被引次数等多方面指标,采用文献计量、引文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综合以上指标用定量的方法对核心作者学术力进行综合评估。核心作者群学术力评估指标包括:

(1)发文方面。

作者论文产出数量: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

作者合作论文数量: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他人合作创作的论文数量。

(2)引文方面。

总被引次数: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

自引次数: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自己引用自己文献的数量

3.3 学科发展评价指标

学科发展评价则在于客观科学地分析被评学科目前的发展基础、发展状况和态势,预测将来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促进学科发展的对策。开展学科发展评价,从而为制定学科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学科建设和管理提供直接、有力的支撑。学科发展评价指标包括:(1)学科文献数量分布: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在各个学科分布数量;(2)学科文献数量增长趋势: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各个学科论文数量的增长趋势;(3)学科关键词及频次:该学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论文的主要关键词以及关键词的出现次数;(4)学科题名及频次:该学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论文题名以及题名的出现次数;(5)学科文献引文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该文献被引用的数量。

3.4 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分析指标

基金论文的生产能力是衡量这个学科科研实力和水平、科研组织能力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而权威期刊刊载基金资助论文往往代表着该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趋势、制高点。研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论文生产能力,对了解科研机构科学学发展动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论文总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基金论文数量;

基金论文增长趋势: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增长趋势;

基金论文主题分布: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主题分布;

基金论文高频关键词: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

基金论文被引用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被引用次数。

3.5 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的特点分析指标

分析引文是研究科研人员使用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根据科学文献的引文可以研究人员的信息需求特点。一般来说,附在论文末尾的被引用文献是科研人员所需要和利用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献。因此,引文的特点可基本反映出用户利用正式渠道获得信息的主要特点。通过对科研人员所发表的论文的大量引文统计,可以获得与信息需求有关的许多指标,如引文数量、引文的文献类型、引文的语种分布、引文的时间分布、引文出处等。这样就可以从中挖掘出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的特点。

引文数量:反应科研人员对已有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的利用能力;

引文国别:弄清与国际文献交流的数量和流向;

引文语种:分布反映科研人员对外文文献利用能力;

引文文献类型:有利于确定文献情报搜集的重点;

引文时间分布:吸收新信息和新成果的能力。

4 结语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在基于科技论文产出评价体系研究已经非常丰富,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研究视角多种多样,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发现,我国对高校科研评价相对较多,对科研机构的评价比较匮乏,在科研评价的建设上还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指标体系。本课题在理论研究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对科技文献产出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建立一个相对系统全面的科研机构的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作义,陈晓田.科学研究评价的性质、作用、方法及程序[J].科研管理,2002,23(2):33-40.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辑.美国社会科学现状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70-393.

[3]HENK E.Moed,Research Assessment i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EB/OL].http://lingue.unibo.it/evaluationin-thehumanities/Research Assessment i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pdf.2010-10-15.

社科基金论文范文9

年终总结(43)过去一年的成绩(26)下一年的任务(17)过去一年的成绩(26)学科建设(5)教学(8)科研(4)学术交流(4)其他(5)学科建设(5)在张培刚教授带领下,整合经济学院资源,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果:1.成功申报并取得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2.成功申报并取得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3.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连续第二次被人民网公布的“中国大学评价评”为全国第一4.与国贸系共同申报并取得世界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5.与其他院系一起,组织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教学(8)承担了本专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指导任务,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工作量都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承担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评分都在75分以上,多数在80分以上(宋德勇、姚遂在组织安排本专科各环节教学工作方面,成绩突出)张卫东、徐长生分别讲授高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硕士生)和微观、宏观经济学文献选读(博士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提高经济学院的教学水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丁际刚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王皓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西方经济学1999级博士生3人、20__级博士生26人、20__级博士生2人(共31)人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21人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网络研究生104人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费剑平在组织研究生各环节教学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罗传建、张玉英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校优秀论文奖张玉英获教学质量二等奖方齐云获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科研(4)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果: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出版著作3部、科研经费9.4万元:徐长生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卫东出版微观经济学教材、彭代彦出版专著一部、费剑平出版译著一部张培刚教授获校文科基金重点资助1万元、获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0.7万元、徐长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2万元、彭代彦副教授获校文科基金资助0.5万元、罗传建获横向课题经费2万元近60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英文论文2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其中,彭代彦、费剑平在发表权威期刊论文方面成绩突出学术交流(4)组织了2次学术研讨会,张卫东、彭代彦交流了研究成果;在校庆50周年学术报告中,徐长生、张卫东、宋德勇、汪小勤交流了研究成果徐长生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归来宋德勇圆满完成在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彭代彦、汪小勤论文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徐长生、汪小勤参加了中国经济学年会;张培刚教授带领5人参加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提交会议论文5篇;此外,还参加其他各种学术会议8人次其他(5)张玉英、费剑平、姚遂获得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70%汪小勤、宋德勇晋升博士生导师、罗传健晋升副教授姚遂获三育人标兵称号、方齐云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院反映良好,吴大庆在组织经济系元旦文娱活动方面作出了贡献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制度化,取得良好效果(张玉英在支部书记工作中成绩突出)下一年的工作(17)学科建设(6)教学(2)科研(4)学术交流(2)其他(3)学科建设(6)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继续努力争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积极准备申报世界经济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积极准备申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积极做好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准备申报西方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做好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次招生工作积极准备创办发展经济学研究杂志,进一步扩大发展经济学研究在国内的影响教学(2)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准备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形成优质的西方经济学专业三级课程体系科研(4)完成张培刚教授申报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在发展经济学、农业及农村经济、制度与产权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争取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其他各类课题,力争多获立项,争取在课题和科研经费方面有所突破积极发表科研成果,争取更多成果获奖学术交流(2)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鼓励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讨会以及其他各类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进一步办好双周学术研讨会,争取取得较大成果其他(3)启动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对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金会的学术影响考虑引进年龄在3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1-2名正在 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争取早日毕业,并晋升高一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