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学生科普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06 18:34:08

中学生科普论文

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1

【关键词】领导集体/科普思想/科普实践

【正文】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现代世界历史的精辟洞见,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思想指南。由于科技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继而对政治和文化的决定性作用,科学精神必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思想必将作为一切思想的先导,科学方法必将构成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科学知识必将成为人类知识的源泉。正因为如此,作为科技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技术普及已不仅仅是一个实践课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本文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形成时间为界,把我国科普工作分为三个时期,目的在于探讨各个时期的指导思想与实践形式、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当前科普实践应有的方向和任务。

一、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指导思想与第一个时期的科普实践

十分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学习。他在许多文章和讲话中都运用了科学知识的例子和比方,他领导制订的“农业八字宪法”就是一种成功的科普典范之作。1942年,他在《文化课本》的序言中就已强调“一个革命干部必须有丰富的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注:《的读书生活》第103~114页(转引自龚育之文)。)。1954年底,根据他的指示,中科院在京科学家向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及各省市负责人宣讲了原子能科普知识。1955年初,他还主持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了李四光、钱三强的汇报并观看了现场演示实验。这一时期科普指导思想和科普实践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科学技术普及是科技内容与文化教育形式的紧密结合,因此,科技思想和文化教育思想是第一代领导集体科普指导思想的基础。在延安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阐明了科学与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说:“自然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中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注:《的读书生活》第103~114页(转引自龚育之文)。)。1963年12月,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注:《的读书生活》第103~114页(转引自龚育之文)。)。以上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新的发展,集中体现了的科技思想。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注:《选集》第2卷第706页。),建国初,把这一文化指导思想运用到教育上,提出“新民主主义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注:《选集》第2卷第708页。)。同时,文化的大众方向包含了普及思想,写道:“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注:《选集》第2卷第707页。)科普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文化事业,普有科技的内容、教育的形式、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新闻出版的传播途径,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科技和文化教育思想包含了科普指导思想。

第二,科普工作具有反封建、反迷信、提倡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干部思想改造的功能。指出,文化的科学内容“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⑦。1952年在爱国卫生运动发起之初多次强调要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1958年2月,在签发农技工作的文件时指出,“种试验田是一种彻底克服和主观主义的方法,可以打掉官气”(注:《选集》下卷第15~20页,第415页。),可以教育干部。这些论述和指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观第我国科普实践中的体现。

第三,由于“大众的文化”决定了科普的主体是工农群众,科普的文化教育方式决定了科普主导是知识分子,因此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是第一个时期科普工作的组织方式。1958年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农技科普的通知中首次提出“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群众相结合”的组织方式。1963年初,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重申了“认真实现领导、专家和群众的三结合”(注:《年谱(1949~1976)》上卷第265页,第578页。)。

第四,在建国初期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知识分子队伍不够大,工农群众的文化觉悟不够高,因此这一时期科普的具体组织方式以比较容易发动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为主。1952年发起的爱国卫生运动极大地普及了卫生科学知识、科学的生活方式及其观念。1955年底发动的除“四害”运动普及了害虫害畜的生态和生活史知识。1956年初,发起的“向科学进军”的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运动。

第五,由于工农群众中文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949年为80%),第一个时期科普工作的战略乃是把科普作为扫盲之后的提高。1956年5月,指出:“要普遍提高科学水平,一定要先扫除文盲。”(注:《选集》第5卷第203页。)这一战略使得业余教育成为科普的重要方式。1950年,政务院共颁布了七个关于业余教育的文件,指出:业余教育以扫盲为主,兼以技术普及教育。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工厂和绝大部分农村都进行了业余教育,仅1958年就有6000万人参加。1958年开始实行的半工(农)半读教育是在文化提高中进行科普的重要方式,至1966年,全国有此类学校4000多所,农业中学和其他职业中学61600所。

第六,正规的经常性的科普工作体现在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的工作和技术推广工作中。中华全国科普协会成立于1950年8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科学技术普及”这一概念),到1956年该会拥有27个分会和983个支会,18万余会员,其中有15位中科院学部委员。仅1956年,该协会就举行了20多万次演讲,3000多次展览,还广泛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科普。5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站负有培训农民的使命,至1957年达每区一站,60年代初则达到每公社一站。

第七,运用传播媒介进行科普宣传。1955年10月指示:“要出版适合农民需要的通俗读物和书籍,发展农村广播、电影放映队。”(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还在50年代初期,科普协会就创办了《科学大众》和《科学画报》两种科普月刊,1956年发行量达10万册以上;1956年又创办了《知识就是力量》和《学科学》两种月刊,其发行量最高分别达23万册和11万册。1956年还成立了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全国出版了3000多种小册子,248种科普小册子发行890万。电影是这个时期仅次于出版而以传播方式进行的科普途径。1952年5月政务院就组织拍摄放映了宣传反细菌战的科教片;1949~1955年间优秀影片的授奖中有科教片8部,优秀创作人员8人;1957年,北京师范学院建立了首都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1960年扩展为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50年展起来的农村广播网到70年代已深入到农户,极大地宣传普及了农技知识。

每次科技重大突破而伴随的声势浩大的科普宣传也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如“两弹一星”的宣传等。

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指导思想与第二个时期的科普实践

“”一方面破坏了有组织的和行之有效的科普工作;一方面又将科普工作庸俗化,严重地阻碍了科技水平的提高。十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自告奋勇管科教方面的工作”。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开创了科普工作的新局面,“出现了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新风尚”,“一个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热潮正在全国迅猛兴起”(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在会上说明《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时强调要做好普及工作,1981年4月,国务院在一个文件中重申了这一点。第二代领导人也十分注重对自身的科普教育,1980年7月,中央书记处邀请科学家讲授农业、能源、人口、环保、计算机、空间技术、数学等方面的知识。第二代领导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科技的作用,更强调全民科技意识的提高。这一时期的科普指导思想和科普实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邓小平科技思想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科普指导思想的基础。1977年5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275页。)。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又详细地论证了这一思想。邓小平根据现代历史的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学说阐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的关系,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9月,这一论断更进一步表述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中国改革全书》文化体制改革卷第178页。)。这一思想是关于科学技术能够提高生产力的思想的更具时代意义的发展,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由于这一时期科技工作包括了科普工作,因此这一思想也包含了科普指导思想。

第二,科普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大的重要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早是在国庆30周年大会上提出来的,其中包括“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1982年11月,彭真“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谈到精神文明时提到:“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普及工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极大的重要性。”(注:《中国改革全书》文化体制改革卷第207页。)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提出要“努力在全民族范围内扎扎实实地组织教育科学文化的普及和提高”(注:《中国改革全书》(科技体制改革卷)第222~230页,第170~172页。)。这是党的历史上中央全会决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到科普,是党对科普工作理论认识的一个里程碑。同月,国务院转发有关文件的通知中强调“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冲击和改变着陈旧的社会观念”,要“发挥科学技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到了“传播、发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

第三,由于解决知识分子问题是这一时期一切工作的组织前提,因此尊重和强调知识分子主导及其作用是这一时期科普组织工作的首要方面。这一时期,邓小平重新肯定了“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并多次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275页。),“要把‘’时的‘老九’提到‘第一’”(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包括科普工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地位和待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为新时期科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第四,由于这一时期党的工作重歇移到经济建设上,也由于要实现对科普工作庸俗化的拨乱反正,这一时期科普工作的战略也就是服务于经济中心所决定的人才培养战略,是以提高带动普及。1977年5月,邓小平指出,教育“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注:《中国改革全书》(科技体制改革卷)第222~230,第170~172页。)。同年8月,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实行全国统一招生制度;次年2月,国务院拟定88所重点大学,1981年增至96所;1980年10月,国务院作出分批试办重点中学的决定,至1989年,全国共有2187所重点中学。提高性科普方式还有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1989年这三种方式在校考生分别为630万、42万、300万,另外还有634所普通高校实行函授和夜大学。这些提高性教育极大地带动了科学普及。

第五,由于要“在全民族范围内扎扎实实地组织”科普工作,因此这一时期科普工作的具体组织形式改变了过去过于简单化的群众运动方式,而代之以高效的有层次的体系化方式。这一体系化方式主要体现在各级科协组织和基层科技推广的科普活动中。1978年11月,中国科协召开了第一届二次全会扩大会议,1980年3月和1986年6月分别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强调要“大力做好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此期间恢复并极大地发展了各级科协组织;地方分会延伸至县乃至公社、乡、镇,据统计,1982年全国公社级科普协会由近4000个发展到15000多个;专业分会则延伸至三级学科,每个专业分会都有科普小组,发起了城市职工的读书学科学的热潮,1983年全国有1000万职工参加,1984年则达1500多万。1981年开始了科技推广的整顿与改革,此后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到80年代末已经基本建成农村技术推广体系,其中有关机构22.8万个,参与人员达150万人。与科技推广体系配套的是1986年启动的“星火计划”和此后实施的“燎原计划”,至1990年,两个计划在推广了大量实用技术的同时,共为农村培训各类技术人才650万人。

第六,传播媒介的科普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科普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81年4月,国家科委指示“科普出版部门”要“出版更多更好的科学普及读物,要利用电视、广播、讲座等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科学普及节目”。(注:《中国改革全书》(科技体制改革卷)第222~230,第170~172页。)这一时期的科普出版呈现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主要是中初级科普读物为主,内容以知识普及为主,兼及科学思想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老三论”)等。第二个高峰是80年代中后期,转向高中级科普,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普及逐渐成为主导,许多科学新思潮被介绍入我国并在社会科学方面得到普及性运用,如所谓“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超循环论)、科学方法论以及与科学相关的哲学等。两次出版高峰的共同特点是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的加盟和丛书形式发行,有影响的丛书如“三个面向”和“走向未来”等。同时,报纸和期刊的科普活动也得到迅速发展,各种合适于青少年和家庭阅读的期刊都广泛进行着科普活动;《中国科学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协报》、各地方科学报纸的创刊或复刊都极大地带动了科普工作。这一时期的电影科普在8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科教影片以“加映”形式在群众和学生中大量放映;1980年首届“金鸡奖”有3部科教片获奖,而文化部获奖影片中有7部科教片,1983年则为11部;同时,科教片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80年代有10余部获得各种国际电影节奖。80年代后期居民电视普及,中央台和各主要地方台定期或不定期设立了科普节目,较有影响的如中央台的《动物世界》等。

三、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思想与当前的科普实践

在的一次预备会议上提出一个很有远见的设想,他说:“现在的中央委员会是一个政治中央,还不是科学中央,将来,中央委员会就是一个科学委员会了。”(注:《人民日报》1989年12月20日。)第三代领导人及其中央委员会不仅是一个政治中央,也是一个科学中央,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科技教育。在多次重要讲话中谈到了科普工作。1989年12月,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认为“要抓好科技普及工作”(注:《人民日报》1991年5月24日。);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宣传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注:《人民日报》1996年5月28日。);1996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坚持普及科学知识和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注:《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在十五大报告中,又一次谈到了科普工作,要求“普及科技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注:《人民日报》1994年12月5日。)。1994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三个方面推进科普工作”(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0页,第40~41页。)。1994年6月起,中组部、等联合举办的现代科技基础知识讲座在人民大会堂开讲。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思想和当前科普实践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充分发挥科普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的同时,对科普工作的内涵作了高度的概括,在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把科普工作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一种实现方式。这是对前两个时期科普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一代领导人强调科学精神中反封建反迷信的方面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功能;第二代领导人把这些功能拓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第三代领导人把科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明确科普的内涵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三个方面,它们形成了一个文化体系。邓小平曾指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注:《人民日报》1991年5月24日。)。那么科学技术如何才能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呢?指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注:《人民日报》1991年8月26日。)这里明确了第一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在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都包括了科普,因此可以说,科普工作是第一生产力的实现方式之一。

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的科普思想在对以往科普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强调了科普的层次性。如前已述,第一个时期侧重于实用技术知识和初级科学知识普及;第二个时期继续技术知识普及并转向了科学前沿知识普及,注意宣传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第三代领导集体则在强调各个层次的科技知识普及的同时,把宣传普及科学思想、方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从而把科普区分为知识、方法和思想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三,由于党的领导人对科普工作空前的重视,科普工作已成为党的一项独立的文化事业。第三代领导人的科普思想有三个历史性的“第一”,党的领导集体核心第一次谈到科普(1989年12月),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到科普(十五大),党中央下达了第一个关于科普工作的专门文件(1994年12月)。1991年5月,提出科普内涵的讲话是科普作为一项独立文化事业的理论标志;1994年12月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是其实践标志(该项举措曾成为1994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而十五大报告则是其政治标志。在这一科普思想中,科学不只是文化的一个方面,而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文化活动,因为科学知识、方法、思想与科技体制及科技成果满足着文化的观念方面、制度方面和物质方面的要求。十五大将科普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文化意义的,因而发展了上两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思想。

第四,当前科普组织工作最重要的特征是政策引导力度的加强。等领导人的多次讲话和中央各种相关会议、文件中再三强调科普工作及其重要性。国家设立了各种科普奖励,如优秀科普作品奖、优秀科普工作者奖以及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的评选。尤为重要的举措是1995年5月中央确立了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科普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立法则是政策引导的集中体现,《宪法》和《科学技术进步法》都有国家鼓励科普工作的条文,《科普法》是专门的科普法律,使科普走向了规范化和法制化。同时,科技成果推广取得新的进展,各县市在农技站的基础上普遍设立了科普示范乡,从而以行政行为巩固并扩大了成果推广中的科普成就。

第五,在政策引导下,知识分子以饱满的热情自觉自主地投身于科普工作是当前科普实践的主流。知识分子自主地开展了各种科普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国际科学和平周”活动,百名院士百场科技报告,迈向21世纪的中国科技暨中国青年科技发展论坛,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国科协四届和五届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传媒是当前科普宣传的主要形式,都离不开知识分子策划参与。全国各电视台几乎都设有经常性的科普栏目,影响较大的有中央台的“科技博览”、“走近科学”、武汉台的“科技之光”等,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开辟了科普宣传的第七套节目;同时,各大报纸都辟有科普专栏或报中刊,如《光明日报》的“科学周刊”、《中国科学报》的“大众科学周刊”、《科技日报》的“科学前沿”和“追科星”栏目等;期刊方面则创立了不少地方科普杂志,一些学术杂志辟有科普专栏或已改为科普杂志。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同时也是知识分子自身的科普教育,其内容之一是诠释科学中的人文成分,如科学思想、方法、史趣等。目前,全国54所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已圆满完成,正向全国高校推广。有两项活动最为强烈地表现了知识分子参与科普的自主性。第一项是90年代初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发起了反对伪科学的活动,至今仍活跃在传媒界和出版界,极大地宣传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如一些科学哲学家发起了“保卫科学精神”的活动;第二项是90年代中期发起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大讨论,这一讨论促使人们反思了科学和科学精神,从而从更深的层次上加深了对科学的理解,是一次很有特色的高级科普活动。

第六,当前科普实践中出现了科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良好势头。在1994年,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科普出版热潮,像“第一推动”、“科学大师系列”等丛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科普出版的繁荣是适应文化市场需要的结果。市场行为最强的科普活动是商业宣传中的科普,这一时期产品广告的显著特色是科技知识迅速增长。另外,这一时期科普场馆建设和使用也是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较好方式。中国科协认定的177家科技馆中,大部分是这一时期由国家投资兴建的,但也开始有企业参与投资兴建场馆。一些地方开始采取经营方式使用场馆,据报道,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已有6家“海洋馆”以经营方式使用,社会和经济效益良好。

由于党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当前科普事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欣欣向荣。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普事业依然任重道远。一方面,我国目前尚有1.7亿文盲,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不足5%,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的青年亦只占10%,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仅占0.3%,广大公众必须通过社会教育和科普教育增长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另一方面,科普人才的流失较为严重,相对需求而言,科普设施严重不足。面对这一形势,我们必须解决几个首要的问题。

第一,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在坚持普及和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同时,把科普工作定位于知识创新,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普人才的创造热情。为什么科普人才会严重流失?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以往有意无意地把属于科技创新的科普工作当作重复性劳动,科技专业人员不敢理直气壮地从事科普工作,科普工作者的成果难以得到有关方面的承认(尤其是人事组织方面)。朱丽兰撰文认为,知识创新是包括了科技创新、商业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在内的一切知识创造活动。(注:《光明日报》1998年7月24日(转引自陈建强文)。)其实,知识创新又可以分为原创性和再创性两个层次,科普是对科技原创性知识的再创新,科技知识与哲学、艺术、文学、传播媒介乃至宗教等正面或反面的结合,构成了一项全新的文化创新活动。1996年5月讲话指示要“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科普;1991年8月,李瑞环在一次讲话中要求科技宣传“做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32)。其实,这些指示已经要求我们把科普作为一项传播上的文化创新活动。今年6月,我国正式启动知识创新工程(就此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把科普工作定位于知识创新上,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普人才的积极性,使之更好地投身于知识经济的大潮。

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2

科普需要知识的力量和美的体验高峡

我国科普资源共享发展战略研究莫扬

科学传播研究热点的演进——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研究张婷

植物园一次科普活动分析——以2008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为例詹彩虹,刘政安,周守标,韩小燕

"公共事件科普"的提出及其形成机理分析科普研究 谢莉娇

科普调查问卷及其设计技巧的探析王宇良,戚敏

中国科协会员日定为每年12月15日

对科学态度的评估及启示黄颖,骆红山

科普项目评估制度化探析史路平,安文

对科技馆建设理念和建馆模式的探讨梁兆正

国外科技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胥彦玲,何丹,吴晨生

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文化传播陈江洪,厉衍飞

文化视角解读我国科普创作问题谢小军

澳门科学馆开放举办中国古代科技展

浅谈气象科普动画片的选题策划思想游立杭

看待复杂事物的角度问题——以多维视野下的UFO现象为例尹传红

踌躇的西行:中国大陆科幻的命运变迁MikaelHuss,辛禄高,郑军

从《股份农民》看科普方式的创新任福君

关于青少年非正规科学教育的认识徐善衍

中国科普的六个新理念居云峰

推动社区科普工作的有益探索——北京市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的做法与思考科普研究 周立军

《科学月刊》能走多远:在零与无穷大之间杨虚杰

关于当代科普的人文思考徐善衍,XuShanyan

传播完整文化,就是传播创造之种——创造力的学习笔记王直华,WangZhihua

后现代的人文思考金涛,JinTao

探究科学普及的人文内涵张开逊,ZhangKaixun

科学普及与人文的几点思考王玉平,WangYuping

谈谈科学家的人文精神郭曰方,GuoYuefang

加强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提升公众科技传播效果雷绮虹,LeiQihong

人文精神是科普工作的重要支撑和灵魂王海波,WangHaibo

科普:要关注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养翟立原,ZhaiLiyuan

一个科普场馆的人文追求郭耕,GuoGeng

精神实践视野中的科学与科普刘孝廷,LiuXiaoting

科普是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粘合剂郑念,ZhengNian

基于公共传播理念的科学普及翟杰全,ZhaiJiequan

科学普及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林坚,LinJian

关于互联网科普的若干问题——以中国数字科技馆一期工程为例张小林,ZhangXiaolin

创新科普形式增强传播效果周立军,ZhouLijun

科普税收优惠制度实施中我国科普出版认定制度审视张义忠,任福君,ZhangYizhong,RenFujun

科学家对自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看法的调查研究王姝,李大光,WangShu,LiDaguang

如何成就优秀的植物园科普展览金红,刘兴尧,傅晓平,唐勤乐,JinHong,LiuXingyao,FuXiaoping,TangQinle

新闻快递

对俄罗斯神秘主义泛滥原因的思考申振钰,ShenZhenyu

韩国科学文化事业演变浅析余维运,YuWeiyun

耕织图与我国传统社会中农业技术及农业文化传播朱洪启,ZhuHongqi

认识科学的"不确定性"——从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争论说开去尹传红

科学传播和技术传播翟杰全

公众盛赞科学,科学家责备公众和媒体李大光

一群"松鼠"引发的论战——从连岳序言引发的争议看中国当下科学传播理念的分歧蒋劲松

科技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和谐参与模式研究刘立,陆小成

科普能力建设:理论思考与上海实践李健民,刘小玲

科协系统科普场所发挥未成年人校外科技教育作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楼伟,邓帆,赵建龙,董亚峥

科普简讯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背景下的科技馆发展研究科普研究 佟贺丰

质的研究方法在科普研究中的应用何丽

对中国科普历史界定的探讨张昀京

科技传播在印度陈微笑

分化与整合并存——当代科学中心变革的显著特征徐善衍

事情没那么简单——漫谈错误的相对性及二元对立思维尹传红

一代巨匠,为世人留一下什么?——读《宇宙秘密》,忆阿西莫夫卞毓麟HtTp://

忆钱学森关心航空航天科普谢础

亲历中国科幻30年:个人史与社会史杨虚杰

传播中的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张文秀,刘树勇,颜实,ZhangWenxiu,LiuShuyong,YanShi

《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理论框架研究科普研究 田德录,方衍,TianDelu,FangYan

科普与文化产业间的作用结合机制探析马蕾蕾,曾国屏,MaLeilei,ZenGuoping

高校大学生科普及其研究的几点启示王宇良,沈瑶琴,戚敏,WangYuliang,ShenYaoqin,QiMin

科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徐杰,XuJie

试析我国综合科普期刊的困境与出路陈真,谢旭成,ChenZhen,XieXucheng

从人本主义学习论看博物馆的展览设计——来自现代欧洲博物馆的启示何琦,王军,HeQi,WangJun

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案例研究钟琦,ZhongQi

科学精神涵义的发展变化——关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精神讨论的比较唐真,TangZhen

满足好奇传播常识——谈科学普及的目的与任务金涛

在创新中深化科普工作——访周立军尹传红

美国科普史研究方法探究——读《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美国的科学与卫生普及》刘新芳,LiuXinfa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缺失杨水根

让科学乘上艺术的翅膀——通州2008科技周科普书画展小议朱效民

科研人员博客的科普内容研究——以科学网博客为例黄晓慧,詹琰,HuangXiaohui,ZhanYan

中国读者爱看哪些科学家传记——科学家传记的影响力研究张越月,李大光,ZhangYueyue,LiDaguang

《时务报》中的科学技术内容浅析王淼,WangMiao

五四时期《科学》广告的科学传播功能隋明晓,SuiMingxiao

旅游视角下的博物馆职能演变李健文,孟庆金,金淼,LiJianwen,MengQingjin,JinMiao

大教育观引领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发展科普研究 王丽慧,WangLihui

英国科学节效果评估模式分析及思考刘彦君,吴晨生,董晓晴,李小燕,LiuYanjun,WuChensheng,DongXiaoqing,LiXiaoyan

关于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以广西科技馆为例梁春花,LiangChunhua

俄罗斯神秘主义流行现状及与前苏联的比较研究申振钰,ShenZhenyu

科学创新,社会的责任——读《居里夫人文选》有感科普研究 王鸣阳,WangMingyang

中国科普作协成长的忠实记录——《科普创作》杂志汤寿根,TangShougen

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3

关键词:公众参与科学;天文科普;科学家

中图分类号:C0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1547(2015)11(上)-0009-02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需求的不断革新,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科普工作需要借助媒体进行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科普工作包括天文科普工作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同样也面临诸多新情况。本文从公众参与科学的视角,选取微博为新媒体代表,通过对天文话题微博传播案例的实证分析,对新媒体时代天文科普工作的发展现状进行初探。

1天文科普的发展模式

1.1科普的概念及发展

在英语中,Popularize(普及)一词的基本含义是“使……通俗”,“普及”一词在1979年首次被人使用时是“以通俗的形式讲解技术问题”的含义,这也代表了早期人们对科普内涵的理解。这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科学活动的早期,有学者将其称为“前科学普及阶段”,当时科学本身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科普自然也就只能委身于该时期的知识扩散活动中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普经历了从传统科普阶段到现代科普阶段的演变,科普的内涵和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传统科普阶段,主要指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上半叶,公众普遍对科学充满敬仰,认为科学知识及其创造者高高在上,极少参与科学事务,科学是科学家的科学,科普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科学家到公众的单向传播的过程。随着二战后生态环境问题、反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科学家与公众的关系悄然发生了变化,来自社会公众的压力迫使科学家们在重新认识科学的同时不得不对传统的科普本身进行思考和变革,一些发达国家“公众理解科学”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现代科普阶段的开始,此时,科普不再是单向的给予行为,而被认为是一种双向交流过程。为了推进公众更好的理解科学,科学家需要与公众平等对话、相互交流。我国科学技术普法草案中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普及,是指以公众易于理解的内容和易于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公众参与科学”的科普新模式得以发展,有学者认为在科学问题上,公众与科学家具有同等的资历参与决策,科学的发展需要通过与公众的对话来取得合法性。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科普实践的不断深入,“科普”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

1.2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公众参与科学

新媒体是指报纸、期刊、广播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其主要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微博、微信等。其中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凭借其及时性、高效性、便捷性、交互性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公众获取信息、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成为天文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根据现代科普概念,“天文科普”顾名思义就是指用公众易于理解的内容和易于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天文知识、倡导天文观测与研究方法、传播天文科学思想和精神的行为与过程。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科普的生命力其实就在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科普的传播者与受众,受众拥有了巨大的参与权与话语权。那么以微博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是否有助于提升公众参与科学对话的代表性呢?科学议题的微博舆论情况如何呢?本文以中国首次发射暗物质探测卫星这一科学事件的微博传播为例,探索了新媒体的出现对公众参与科学模式的影响,对天文科普的发展现状进行的初探。

2实证研究——以“中国发射暗物质探测卫星”微博传播为例

2015年5月29日6:17,央视新闻报道我国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将于2015年12月发射升空,接着,2015年9月29日,中国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征名仪式在紫金山天文台举行,并自本年度9月29日起至10月31日,向全球网友收集命名建议。可以说,针对暗物质探测卫星的发射这件重大的天文科学事件,中国科学院等相关单位借助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网等主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该事件的进展及相关科学知识进行了全方位系统的宣传与普及。

2.1公众对天文科学话题的参与情况

为了了解网民对这一重大天文科学事件的反应,作者在新浪微博上以“暗物质”和“探测卫星”为共同关键词进行了综合搜索,自2015年5月29日12:00截至2015年10月26日12:00共搜索到相关消息285条,分析发现对该消息进行传播并引起较大反响的主要是媒体微博,且其中当属@新浪头条新闻(2015年5月30日0:53一条,获得转发598次,评论315次;2015年9月30日9:21一条,获得转发1743次,评论552次)引起网民反响最大,其次是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2015年7月17日16:30,转发180次,评论30人次)。观察公众在新浪微博上对我国将于年底发射暗物质探测卫星话题的参与情况,我们发现,自2015年5月起至10月以“暗物质”和“探测卫星”为主题词的相关微博内容共不到300条,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这一重大天文科学事件的关注度和参与性不高。相比较而言,科学家或者职业科学工作者参与的也非常有限,@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是唯一参与普及的有身份认证的一线科学家,参与最多的是天文科普爱好者,引起较大反响的则是媒体机构微博。

2.2公众参与天文话题微博的特点

通过对@新浪头条新闻2015年5月30日0:53和2015年9月30日9:21的引起网民较大反响的两条关于中国将发射暗物质探测卫星的博文中网民的评论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其舆论特点如下:

(1)质疑与流言充斥,公众情绪宣泄的出口。公众的质疑除了单纯针对科研项目可行性外,还有对科学项目目的的质疑,如骗取经费、乱花纳税人钱等欺骗论和谣言论。多言语简单粗暴,更像一种情绪的宣泄,无根据也持续性不强,但此种质疑具有某种“反权力”的意义,有潜力成为有效的公众参与科学的基础。

(2)各自为阵,去中心化,平等对话没有实现。网民有了自由表达的权利和能力后,表现为不服从任何权威,各自为阵。以相同观点相聚合,支持与自己相同观点者,否认甚至语言粗暴攻击与自己意见相左者。但这种争议多发生在公众内部,科学权威主流声音弱甚至缺失,科学家、科学决策者极少与网民互动,舆论对促进公众与科学家或者科学决策者之间的理解与被理解作用甚微,天文科学议题的平等对话没有实现。

(3)猎奇心理,期待权威,仍习惯自上而下的传统科普模式。以暗物质为例,多数网民表示对其不理解,存在猎奇心理,期待更权威的解释,在参与科学议题的过程中,关注较肤浅,言论可采纳或者有效意见极少,公众主动参与科学的意识不强,仍习惯自上而下的传统的科普模式,且娱乐性明显。

3结束语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公众与科学家及科学决策者就科学议题的沟通在形式上变得更加容易,成本更加低廉,有潜力成为有效的公众参与科学的基础。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其并没有自然促成公众与科学家或者科学决策者正常或者踊跃沟通的局面,在科学话题上甚或自说自话,双方并没有有效沟通,科学家也缺少对公众的理解。因此,从实质上说,在天文科普方面,我国大众仍然习惯自上而下的传统科普模式,猎奇与娱乐心理为主导,参与科学议题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强。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司.中国科普法律法规与政策汇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3.

[2]尹霖,张平淡.科普资源的概念和内涵[J].科普研究,2007(5):34-63

[3]邱成利.发挥新媒体优势创新科学普及方式[J].科普研究,2013(6):41-47.

[4]颜燕.新浪微博上的天文科普[A].科普惠民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10):540-545.

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4

一.科普宣传工作成绩突出

科技“三下乡”活动。为了搞好“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市科协制作科普宣传展板50余块,科普资料及科普图书2000余份(册),深入乡镇办,利用场天,采取科普展览、科技咨询、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科普宣传,送科技下乡。索要科普资料、科普图书,观看科普展板的群众达3000余人,发放科普资料、科普图书近2000份(册)。“科技三下乡”活动,对群众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科普教育,激发了群众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深受群众欢迎。

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按照《年市科技活动周实施方案》,科技活动周期间,市科协紧紧围绕“携手建设新型国家”这一科技活动周主题,精心制作科普展板40余块,准备科普宣传资料1000余份(册)。组织科协干部职工,5月21日在街心花园设点宣传,展出科普展板50余块,发放科普宣传资料600余份(册),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对提高广大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市科协还充分利用科普光碟,发到全市个乡镇,在农村广范开展科普宣传,对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和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充分利用科普画廊开展科普宣传,共举办宣传2期,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在市民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深入街道办、乡镇、村组及农户,开展产业结构调整调查,认为肉兔养殖是个短平快的项目,目前,国际国内市场看好,有发展潜力,5月19日-20日,组织乡镇(办)和市畜牧局共名干部、养殖户到县养兔协会、市区欣民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考察学习肉兔养殖。通过实地考察,农户的养殖积极性非常高,现兔舍已基本建设完毕,正在准备进种兔。

二、青少年科普工作成绩喜人

年1月,按照省、州科协的安排,市科协与市教育局联合发文,在全市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经过挑选,选送省科协参赛的科幻画、科技实验作品120(幅)件,小学.幼儿园的同学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一.二.三等奖,1名教师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市科协获第二十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奖,受到省科协、教育厅、环保局、体育局、团省委、妇联等单位表彰;3月,转发了省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联赛文件到市直各中学,5月14日,市直八所中学483名中学生参加了省中学生生物学联赛,通过初赛有部分同学获选参加省复赛。“六.一”期间,充分利用青少年科普光碟、科普挂图在路小学(六小)举办专题科普宣传,近1000名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这些活动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科技活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月,组织全市科技辅导员撰写论文,选送了9篇论文参加全省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为我市青少年开展科技活动作了理论上的探讨。

三、学会协会工作上台阶

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则,5月18日,经过半年认真筹备的市计算机学会宣告成立,学会现有会员268名,其中,个人会员230名,集体会员38名,计算机学会网站建立工作已基本结束,学会会员可以通过市计算机学会网站开展交流,学会的成立对推动市计算机及信息产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积极筹建市煤炭协会。学会协会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5

关键词:波普尔;猜想精神;批判精神;科学进化

一、波普尔及其理论的时代背景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生涯和思想本身都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1902年,波普尔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与他的成长同步,一场几乎具有颠覆意义的自然科学革命正在蔓延。1919年,革命的高潮到来,波普尔也就此步入了科学哲学的殿堂。更确切地说,这一年的日食观测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多年来经过数以亿次检验的牛顿引力论由此被。一方面,这个事件表明那个时代孕育着猜想精神、批判精神以及科学进化的气息;另一方面,事件的中心人物爱因斯坦对已经征服世人的广义相对论的冷静态度和批判精神成了波普尔研究理论的直接导火索。也就是说,波普尔的科学哲学研究从宏观上来说具备了良好的生发土壤,而从微观上而言则获得了精神导师式的直接驱动力。随后,他即以特立独行的姿态,通过破除两个迷信和揭露两对矛盾,鲜明地提出了自己所认为的科学发展模式,他的学术生命也由此展开。

从1919年开始,从思想结论到学术文章乃至学术著作,波普尔对科学哲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系统,猜想、批判、科学进化则是这些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旨精神。1932年之后,波普尔迎来了他的写作高峰期,先后出版了《认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和反驳》《客观知识》《哲学和物理学――捍卫物理科学的客观性论文集》,而他的孜孜不息也正可以用他的“思想自传”的题目来描述:《无穷的探索》。他为时代带来了尖锐而不凡的声音,而这一切又离不开时代为他提供的思考灵感和素材乃至对话对象,比如《哲学和物理学――捍卫物理科学的客观性论文集》中就留下了他与薛定谔就时间不可逆问题的争论、他对哥本哈根学派的主观主义诠释的批判,等等。

二、探索过程及理论内涵

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最根本的特点。然而,让这个思想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并不是思想本身,因为发展思想早在19世纪就已经提上了研究日程。问题的关键在于,波普尔使用了有些偏激但却异常深刻的论证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颇具意味的探索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讨论理论探索过程比阐释理论本身更具启迪。

波普尔对科学发展机制的探索过程可以找到两个主体代名词,那就是前面提到的“破除两个迷信”和“揭露两个矛盾”。首先,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战胜牛顿引力论时,波普尔利用这个极端例子提出了任何科学理论都包含潜在错误的结论,这就打破了“科学与真理划等号”的古老迷信。进而言之,波普尔揭示了科学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矛盾:真理和谬误的矛盾。科学发展的无休无止就在于这对矛盾不可最终化解。在这个基础上,波普尔又把问题递进了一步:科学中为什么有真理和谬误之分?由此,另一个迷信的地位也动摇了:真理即经验事实归纳的结果。事实上,在被1919年日食观测证实之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仅是一个“预言”,但是它并非观察事实归纳所得,而是理论发挥了能动作用。这样一来,观察和理论既可能相符也可能不符的矛盾也被揭示了出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于是,波普尔前面的结论也就有了基本的支撑点,科学的发展遵循了“问题、猜想、反驳、问题”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轨迹。波普尔由此将科学的根本特征总结为:“科学的特殊意义就是在于――它必然增长,也可以说,它必然进步。”“不断的增长是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理性特点和经验特点;如果科学停止了增长,它也必然失去这种特点。”这就是说,科学就是要从“正确”走向“更正确”,或者说从“错误”走向“不太错误”,这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总而言之,无论是波普尔的思想结论还是思想探索过程都充分体现了他的猜想精神和批判精神。反之亦成立:猜想和批判构成了波普尔科学进化的逻辑形态。

三、辩证地看待并运用理论

波普尔深入科学哲学领域,探求科学发展模式,他的探索意义不容否认。但是,他的研究也不免有片面或者不当之处。正如前面提到的,他在剖析真理和谬误这对矛盾时,把谬误提到首位就不正确。同样地,他也把观察和理论的主次地位颠倒过来,把理论从被决定的地位提到决定的地位,这种说法也有片面性,甚至会导致唯心主义。更为突出的是,猜想与批判是有现实环境的,但是波普尔却将他的逻辑形态过分抽象化和理论化,甚至将试错法提升为普遍规律,结果片面强调猜想、否证、否定、“革命”,最终的教条让他自身的理论陷入了停顿不前的境地。

波普尔和他的理论无论从正负两方面都在说明一个问题,科学是人类能动性的事业,这种能动是人类思维和实践的双重互动、双重能动。我们所要注意以及探究的是,猜想精神和批判精神如何更好地在科学发展的动态系统中发挥作用,如何使之成为科学的创造精神、创新精神和先进精神,这对于增强科学发展乃至文化发展的动力将不无益处。

参考文献

[1]《现代科学技术哲学》

[2]《科学哲学的新进展》

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6

[ 关键词 ] П.В.科普宁,俄罗斯,科学研究的逻辑,科学哲学

Abstract:P.V.Kopnin is a remarkable Marxism philosopher of Soviet, he insist epistemology lead on philosophy all the time, and have put forward original opinion and view in Initial philosophy and logic of scientific research, he have stipulated initial research contents , research way even future developing direction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of Russia, As a philosopher, h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ioneer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of Russia.

Key words: Russia,philosophy of science, P.V.Kopnin, Marxist epistemology,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research

一、П.В.科普宁和“基辅学派”[ ]

巴威尔瓦西里耶维奇科普宁(Паве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Копнин),1922年1月27日出生在莫斯科州拉缅斯克区格热尔村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中学毕业后考入莫斯科车尔尼雪夫斯基文史哲研究所(МИФЛИ),从此走上哲学研究之路。

1941-1944年,П.В.科普宁参加了伟大的卫国战争,1943年在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恢复学业并于战后接受完教育。1947年,他考入莫斯科教育学院研究生班,在Б.А.福赫特(Б.А.Фохт)教授的指导下研究逻辑,完成了副博士论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有关判断的本质的学说发展中的斗争》并通过答辩。在联共(布)直属的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室作了一段高级研究员之后,他被派到托姆斯克担任国立托姆斯克大学哲学教研室主任。在托姆斯克期间,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形式逻辑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上,并参加了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博士生班(1953-1955年),于1955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论文题目是《思维形式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1954-1957年,П.В.科普宁担任了苏联科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和辩证唯物主义部主任等职务,在这一阶段,他的研究兴趣进一步集中到了认识论、辩证逻辑和科学方法论上来,发表了《假说在认识中的地位和意义》、《思维方式在认识中的关系》、《辩证法、逻辑和认识论的同一》等文章。

1958年,他来到了乌克兰首府基辅,起初担任基辅工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之后任国立基辅舍甫琴科大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研室主任,从1962年起担任乌克兰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直到1968年被调回莫斯科。其中在1967年他被选为乌克兰科学院院士。

基辅10年是П.В.科普宁创作的高峰时期,他用俄语和乌克兰语出版了140种作品,其中包括《作为逻辑的辩证法》(1961年)、《假说和对现实的认识》(1963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1966年)、《科学的逻辑基础》(1968年)、《В.И.列宁的哲学思想和逻辑》(1969年)等。他始终把唯物辩证法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逻辑,强调它的方法论功能,认为哲学对专门科学的意义首先在于制定一般的科学方法论和具有世界观意义的基本准则,反对以任何形式复活自然哲学。

П.В.科普宁的这些观点与苏联当时哲学界的“正统”观点显得格格不入;之所以能被阐发,乃是恰逢其时。苏共二十大后苏联共产党在思想领域实行了某些宽松政策,即所谓的赫鲁晓夫“解冻”。1956-1964年,苏联哲学界突出探讨了作为一门科学的辩证法及其规律和范畴,加强了对列宁的辩证法、逻辑和认识论三者同一思想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П.В.科普宁才有可能按照列宁的主张把唯物辩证法理解为认识论,并结合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开展科学认识论研究。

除了政治背景外,还有一个条件不容忽视,就是乌克兰首府远离莫斯科,意识形态斗争远没有首都那样敏感和激烈。根据В.И.申卡卢克(В.И.Шинкарук)的回忆,在斯大林时期,乌克兰科学院哲学所的工作者也遭到过镇压,甚至在“解冻”以前只有一个哲学博士继续工作;但是,当时乌克兰哲学活动的中心却在国立基辅舍甫琴科大学哲学系,那里培养出了众多富于才华、并接受过古典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教育的青年,他们很容易接受非正统的思想。[ ]

正是“解冻”的大环境和基辅哲学研究的小环境给П.В.科普宁和他的创作队伍创造了一个发挥才华的余地。在他的带动和引导下,基辅哲学界形成了一个以“科学研究的逻辑”为主题的创作队伍,被称为“基辅学派”(Киевкая школа)。对于这个学派,当代俄罗斯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现任《哲学问题》杂志主编В.А.列克托尔斯基(В.А.Лекторский)就说,在60-80年代苏联哲学中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学派,其中最有实力的学派在基辅,这个学派值得专门撰写文章介绍,它的思想需要研究[ ]。1965年,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П.В.科普宁主编、以乌克兰科学院哲学所为主要创作队伍的论文集《科学研究的逻辑》。这本书几乎囊括了科学哲学的所有前沿问题,并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加以阐发,可以称之为俄罗斯科学哲学的第一座丰碑。乌克兰科学院和基辅大学遂成为苏联科学认识论研究的中心,造就了一批出色的研究者,包括М.В.波波维奇 (М.В.Попович)、С.Б.克里木斯基 (С.Б.Крымский)、П.И. 迪什列维(П.И.Дышлевый),以及В.И.申卡卢克、А.Н.罗伊(А.Н.Лой)等。

1968年,П.В.科普宁被调回莫斯科,出任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时年46岁。他如此年轻就担当如此重要职务,在苏联哲学史上是罕见的。同时,他还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70年),《哲学问题》杂志编委(1963-1971年)。

但是这个时候,苏联政治又进入了新的时期。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开始了长达18年的统治。勃列日涅夫加强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强化了国内的思想斗争,许多学者、艺术家因为思想或学术观点“不符合要求”而遭到批判甚至迫害——哲学界更难免其咎,内容斗争十分激烈。根据В.А.列克托尔斯基的回忆,当时青年人以极大的热情和希望欢迎П.В.科普宁的归来,但是被政治包围的同行却仇视他。在П.В.科普宁担任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的三年中,差不多每个月都必须应付各种小把戏(мероприятие),那里散布着有关他个人作品和思想、有关他领导的研究所的各种谣言。他的《В.И.列宁的哲学思想和逻辑》就受到哲学界的反复讨论和审查,他因此遭到了各种各样的指责:修正主义、人本主义、认识主义……然后还在苏共中央的会议上加以“评析”,甚至还有哲学所的同事到克格勃那儿去“告密”[ ]。П.В.科普宁是个立场坚定的人,他从来没有因为各种指责而放弃自己的观点,但是1971年6月27日他的英年早逝,却不能不说与这莫大的思想压力有直接关系。

П.В.科普宁的逝世是苏联哲学界不可挽回的损失,越是到后来越显示出这一点。20世纪90年代,《哲学问题》杂志曾连续发表文章纪念和介绍苏联时期哲学家及其学术观点,其中就包括П.В.科普宁。这些纪念文章后来被收入1999年出版的反映苏联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哲学并未终结……》中,从而确立了П.В.科普宁在俄罗斯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二、元哲学研究

П.В.科普宁的很大一部分研究集中在元哲学领域,论证了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本质。这一研究的开展离不开苏联哲学的整体背景。П.В.科普宁曾经写道:“……发展元哲学研究不仅有助于哲学知识的发展,有助于哲学知识愈来愈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对象,而且还有助于解决某些同当代社会世界观斗争直接有关的争论问题。”[ ]

这些“争论问题”无疑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哲学对唯物辩证法本性的争论。在这一争论中,苏联哲学界形成了两派对立的观点,即“本体论派”和“认识论派”。本体论派代表了“正统”观点,把“整个世界”作为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强调了唯物辩证法的本体论功能,力图构建一个由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逻辑和自然辩证法四部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认识论派则把唯物辩证法理解为认识论,更确切地说,理解为科学认识论,反对复活自然哲学。这两派争论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П.В.科普宁是认识论派的代表,在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上坚决反对旧式的体系建设,强调现代哲学的认识论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П.В.科普宁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虽然他的观点处处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言论为依据,但是他并不盲从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独尊。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是哲学的一个门类,“是以往哲学的继续,首先是唯物主义的继续”[ ],并承认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合理地位。П.В.科普宁的这一观点同其他教条主义相比显得格外大胆和清醒,这也反映了二战后苏联年轻一代哲学研究者的一般精神面貌。他们一般都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接受过系统的哲学训练,谙熟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近、现代西方哲学,他们的研究更加客观和现实,并密切关注现代科学对哲学的影响。

因此П.В.科普宁坚决反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进行任何形式的自然哲学建设。理由是,“在当今条件下,哲学无法把握所有的现象和过程,因为,第一,哲学不拥有各门科学用其研究自己对象的各种现代化的方法;第二,哲学已经不再是哲学,它已经变成不同专门科学的体系。来自哲学家方面的种种想洞察物质结构奥秘和生命有机体进化的企图,这只能导致复活业已过时的、将科学远远抛在后面的自然哲学观念。”“由此可见,哲学不是直接同事物和过程打交道,而是同关于事物和过程的知识、同科学概念和理论打交道,这就使哲学的本性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受到某种深刻的影响”[ ]

П.В.科普宁的这些论断同维也纳学派的领袖M.石里克(Moritz Schlick)的观点及其相似。M.石里克在《哲学的转变》中就提出:“过去时代最严重错误之一,是认为哲学命题的真正意义和最后内容可以再用陈述来表述,既可以用知识来阐明;这就是‘形而上学’的错误。”“我们现在认识到的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体系,这一点积极表现了当代的伟大转变的特征;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 ]

但是,П.В.科普宁的哲学观却不来自西方哲学,而是扎根于马克思主义内部,关于哲学的任务和使命是他对列宁的辩证法、逻辑、认识论三者同一思想的理解和继承。在列宁那里,辩证法始终是对历史地发展着的现实进行生动分析的一种方法,所以辩证法必然进入客观世界、进入到事物和过程的运行中去,把事物和过程当作自己的对象。同时,肯定辩证法同认识论、逻辑相一致,就要反对把辩证法说成是一种被现代化了的本体论,反对把辩证法说成是关于整个世界的科学(即早已过时的自然哲学)。辩证法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就在于它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是科学认识的普遍方法,即根据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制定出思维和行动范畴的唯物辩证法。[ ]П.В.科普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唯物辩证法理解为认识论,正如他所说,“当考察哲学在科学知识发展中的职能时,哲学就成为逻辑学;它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引导科学的运动去发现事物和现象的客观本质”[ ] ,“唯物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逻辑和认识论,乃是对现代科学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的哲学基础”[ ]。

П.В.科普宁的这一认识论观点马上遭到了本体论派的攻击。1970年3月,苏联科学院哲学和法学部组织了对他的《В.И.列宁的哲学思想和逻辑》的讨论,М.Б.米京(М.Б.Митин)、Г.В.普拉东诺夫(Г.В.Платонов)公开对他的观点提出了批评。然而,更多的学者包括Б.М.凯德洛夫(Б.М.Кедров)、Э.В.伊里因科夫(Э.В.Ильенков)、В.А.斯米尔诺夫(В.А.Смирнов)则站在П.В.科普宁这一方。

关于这场争论的情况早有专文记述,本文不再重复;但要强调的是,也正是在这两派之间的旷日持久的争论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才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科学研究的逻辑的理论基础和苏联哲学的主流。

三、科学研究的逻辑

“科学研究的逻辑”(логика научн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是苏联人对卡尔波普尔(K.Popper)的著作Logik der Forschung(1934年)的翻译,目的是探讨科学知识的增长问题,即研究如何获取和论证科学知识的机制和过程[ ]。

1962年5月,在基辅举行的首次科学研究的逻辑会议上,П.В.科普宁做了题为《辩证逻辑与科学研究》的报告,他提出:“在科学和科学认识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研究关于客观真理的认识的运动规律具有重大的意义……哲学的任务就是找到自己在科学认识发展中的位置。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研究认识本身、研究科学研究的逻辑。”[ ]1964年,他又在《科学研究逻辑及其基本概念》一文中进一步把科学研究的逻辑理解为“对主体在认识现实中取得新的科学结果的过程的分析”[ ]。

这里所谓的“逻辑”不是指一般的形式逻辑,而是指对“人类思维向真理运动的方法和形式的研究”[ ],它沿用的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定义:“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 ]在这个意义上,П.В.科普宁认为,以往的逻辑只是直观地说明了现成的认识结果,没有注意新知识的获得;而实践提出的任务是要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这一任务又是对思维本身的要求,不仅要求分析和研究思维的各种形式及其联系,而且要求分析和研究思维向新结果运动的过程。[ ]

这就显示出科学研究的逻辑与西方科学哲学的区别。西方科学哲学在探讨科学划界、科学结构、科学检验、科学评价、科学进步等问题时,依靠的是对科学理论或科学宏观发展过程的分析,立足于科学;而科学研究的逻辑则注重分析科学思维过程的概念和范畴,研究的是科学的微观过程,立足于逻辑。因此,西方科学哲学研究者一般都具有自然科学基础,而苏联科学哲学的发起者首先是逻辑学家。

П.В.科普宁提出,科学研究的逻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可以充实它的概念,特别是用来描述认识过程规律的概念,因为不能老是翻来覆去地说认识是从感觉到概念、从抽象的东西到具体的东西、从归纳到演绎,还要更详尽地分析现代科学认识的过程及其全部特点。开展科学研究的逻辑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和驾驭科学研究的进程,研究模拟人的创造活动的途径和手段,也就是研究科学理论产生、发展和构成的一切途径,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能够加强哲学与专门科学特别是与控制论的联系,最终达到模拟人的创造活动、包括模拟科学创造活动的目的。[ ]

П.В.科普宁同时还强调,虽然科学研究的逻辑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但是并不是对它的简单应用,唯物辩证法所包含的范畴,诸如反映、感性的和理性的、经验的和理论的、历史的和逻辑的、绝对的和具体的、抽象的和具体的、或然和确实的、归纳和演绎、判断、概念、推理等并不足以解释科学发现的过程,科学研究的逻辑需要从自己的研究对象出发建立自己的范畴,如问题、事实、体系、科学探索、知觉、假设、理论、观念等[ ]。在1965年出版的论文集《科学研究的逻辑》中所包含的13个部分——导言“科学研究逻辑的任务和基本概念”,第一章“科学问题”,第二章“事实是科学知识的基础”,第三章“抽象的科学”,第四章“理论知识系统”,第五章“科学理论的解释”,第六章“理论真理性的检验”,第七章“从可能知识到可靠知识的转变”,第八章“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界限”,第九章“科学探索”,第十章“理论转换的逻辑规则”,第十一章“理论系统科学是应用逻辑”,第十二章“知识的高度系统化及其启发价值”——基本上就是对他的这个设想的展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П.В.科普宁一开始就为俄罗斯科学哲学规定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为科学哲学在苏联的起步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П.В.科普宁本人也对科学研究的逻辑的范畴进行了阐释,包括问题、事实、观念、假说、理论等,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例如在“问题”范畴上,П.В.科普宁认为其构成不仅是未被认识的东西,而且还是关于未被认识的东西的某种知识;而从其来源上看,人类向认识提出的课题,仅仅是认识在该发展阶段上应当解决并且也能够解决的课题,因为科学面临的问题都是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产生出来的,并且以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 ]。这就把科学同社会联系了起来。这一点非常重要,它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观点,而且在科学哲学研究中突显了社会文化导向。此后Е.А.马姆丘尔(Е.А.Мамчур)、В.В.卡久京斯基(В.В.Казютинский)等人就在这个方向上继续研究,使这一社会文化导向成为俄罗斯科学哲学的最大特点。

П.В.科普宁还对假说的性质和地位进行了深入、独到的说明,以收在《作为认识论和逻辑的辩证法》一书中的《辩证法和科学研究过程》一文最为全面,他总结说:(1)内容的客观性是科学假说不可分割的一个属性,因为科学假说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出于获得关于世界的客观真理知识这一需要,它的根源是客观世界及其运动规律;(2)知识的发展表现为一种相对的真理向另一种更接近于绝对真理的前进发展,每一种作为相对真理的假说本身就包含着绝对知识的各个方面、因素、要素,同时,随着科学知识从一种科学的假说向另一种假说的运动,这种绝对的、客观真实的东西的因素就会增加,假说的科学价值也就会因此而提高;总之,(3)假说的创立、发展和检验是科学认识的必经阶段,是创立科学理论的必经阶段。

被苏联哲学称为“假说”的概念在西方科学哲学中是科学和知识发展的一个阶段,卡尔波普尔称之为尝试性理论,历史主义称之为前科学阶段。但是,卡尔波普尔的尝试性理论是随时准备被证伪和抛弃的东西,它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及其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澄清;历史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主要探讨范式的更替,也没有格外关注前科学阶段的具体内容;而知识论中的建构主义则立足于相对主义,过分强调假说创立的主观性因素,忽视了假说的客观性质。唯独苏联学者对假说的性质和地位做了充分说明,承认假说的客观性以及在科学理论形成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历史与逻辑、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思想,也就是П.В.科普宁所说的:“哲学家或科学家对假说的观点,决定于他如何了解认识和认识对客观世界的关系,感性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在认识中的相互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等等。”[ ]

由此可见,科学研究的逻辑同西方科学哲学相比有其特点和优势,它对科学思维的范畴的分析,很容易进入到科学的理论和发展问题,并且通过对问题、事实、假说、理论的各种因素的分析很容易过渡到对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也就是科学知识的社会文化导向。而西方哲学则是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之后才得出类似的结论。

四、哲学认识论

П.В.科普宁除了在元哲学和科学研究的逻辑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外,在认识论领域也成绩斐然。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采取了不迷信、不教条、不固执的立场,深入挖掘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涵。他始终坚持主观与客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并纠正了人们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理解,至今还具有启发意义。

П.В.科普宁注意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们经常使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的术语,还经常曲解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一个命题,即“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 ],从而构想出一个关于认识的三阶段理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阶段)。П.В.科普宁认为,知识乃是感性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这两个对立因素和方面的有机统一,把感性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看作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乃是把感性的东西-理性的东西同经验-理论相混淆了。具体说来,经验是从客体的那些易于为生动的直观所把握的外部联系和表现方面去反映客体的,理论则从客体的内部联系和运动规律性方面反映客体,而客体的内部联系和运动规律性是通过对经验的理性加工才被人们把握的。因此,认识的三个阶段实际上是经验、理论和实践,而感性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则是人类认识的两种能力,它们始终贯穿于经验和理论两个认识阶段。[ ]П.В.科普宁的这一区分在今天看来是自然的,但是在当时却是认识论上的一个突破。

承认主观-客观、历史-逻辑、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统一对于开展哲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西方哲学就不擅长于辩证法的这些规定,其研究者总是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个方向上摇摆不定,表现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逻辑经验主义和约定主义的对垒,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执,历史主义的非理性思潮,基础主义对经验证实的过分强调,建构主义把知识归结为社会的产物——无不是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的反映。而俄罗斯科学哲学从唯物辩证法出发,天生就避免了这种分裂和片面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优势。

认识论在西方哲学兴起于17世纪,而在俄罗斯则延迟了近300年,这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其中有时代的原因——现实的科学发展问题直到20世纪中期才成为苏联国家和社会积极探讨的问题;也不乏人的因素——就是每当哲学发生变革时需要有人成为开拓者,П.В.科普宁无疑就是其中一位,他所倡导和开展的科学研究的逻辑,不仅在苏联哲学中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也使苏联哲学跟上了世界哲学的步伐。

最后要提到的是,П.В.科普宁之所以受到后人的尊敬和重视,不仅在于他提出了独特的哲学观点,还在于他在实践中切实履行了这些观点,把哲学同自己的人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哲学的使命不是单纯描述时代,而是以哲学上的一些规律和范畴来反映时代的本质……”[ ]1997年,《哲学问题》杂志发表了纪念他的会谈纪要,其总标题就是《Паве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Копнин:Философ и человек》,也许把它翻译为“哲人科普宁”更为确切。能够被称为“哲人”的人,他的贡献就不止于传播哲学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给后人提供了哲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不追随时尚、不人云亦云——这就是在哲学的世界中,以哲学为生命的人和以哲学牟利的人的本质区别。

参考文献

[ ] смотр.: П.В.Копнин.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1971, №8, с.180-183 ; П.В.Копнит:страницы философифской биографии.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1997, №3, с.145-152 ; Павел Васильувич Копини:философ и человек.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1997,№10, с.77-94; Обсуждение книги П.В.Копнин《Философские идеи В.И.Ленина и логика》.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1970, №7,с.117-129.

[ ] В.И.Шинкарук.Новые тенденции АН Украины в 60-х годах.// Паве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Копнин:Философ и человек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1997,№10,с.17.

[ ] Павел Васильувич Копини:философ и человек.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1997,№10, с.80.

[ ] В.А.Лекторский.П.В. Копини и современная философиф.// Павел Васильувич Копини:философ и человек.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1997,№10, с.81.

[ ]П.В.科普宁. 辩证法、逻辑、科学[M].王天厚,彭漪涟译.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55.

[ ] П.В.科普宁.论哲学知识的本性和特点[A].辩证法、逻辑、科学[M].王天厚,彭漪涟译.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57.

[ ] П.В.科普宁.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M].王天厚,彭漪涟译.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43.

[ ] Moritz Schlick.哲学的转变[A].洪谦.逻辑经验主义(上卷)[C].京:商务印书馆,1982,9.

[ ] П.В.科普宁. 辩证法、逻辑、科学[M].王天厚,彭漪涟译.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5-16.

[ ] П.В.科普宁. 辩证法、逻辑、科学[M].王天厚,彭漪涟译.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49-350.

[ ] П.В.科普宁.作为认识论和逻辑的辩证法[M].赵修义,王天厚译.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28.

[ ] Новая философская энциклапедия Ⅱ.《Мысль》.2001,с.418.

[ ] Копнин П.В.Диалектичекая логика и научн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1962, 10:3,5.

[ ] П.В.科普宁.科学研究逻辑及其基本概念[J].哲学译丛,1964(8):42.

[ ] П.В.科普宁.唯物辩证法——现代科学发展的逻辑[J].哲学译丛,1963(12):42.

[ ] 列宁.哲学笔记[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9-90.

[ ] П.В.科普宁.科学研究逻辑及其基本概念[J].哲学译丛,1964(8):40.

[ ] П.В.科普宁. 辩证法、逻辑、科学[M].王天厚,彭漪涟译.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73-174.

[ ] [苏] П.В.科普宁.科学研究逻辑及其基本概念.哲学译丛,1964(8):42,41,42,45.

[ ] П.В.科普宁.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M].王天厚,彭漪涟译.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03-204.

[ ] 普科普宁.假说在认识中的地位和意义[A].辩证唯物主义论文集[C].学习杂志社.1956年12月,125.

[ ] 列宁.哲学笔记[M].京:人民出版社,1974,181.

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7

青少年对科普知识的需求较分散,涉及内容广泛,如表2所示。青少年对生活常识、旅游、动植物方面的知识需求非常大,其次是人文历史、天文航天和声明医学方面的是知识,对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需求较少。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数据,网络科普利用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随文化程度升高而明显增高,网络科普用户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为8.4%,而初中、高中/中专/技校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是32.8%和35.7%。[6]显然小学生使用互联网了解科普信息的比例非常小,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而且中小学生正是处于求知欲强、好学心强的时期,因此建设一个特色明显、互动性强的面向青少年的科普网站是很有必要的。

2青少年科普网站的设计和功能介绍

结合需求分析,将青少年科普网站分为科普动态、科学探索、科学生活、科学动画、科学图吧、互动平台、系统管理等7个模块,如图1所示。

2.1科普动态板块科普动态及时

针对青少年的科技最新信息,主要包括即时咨讯、科技热词和科技热话题三部分。(1)即时资讯板块主要各类最新的科技信息,内容包括天文、地理、生物、数学、化学、历史等各学科。用户登录之后可以在每篇文章下方发表自己的简介和疑问,用户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此板块内容全面,以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满足有不同兴趣爱好的用户的需求。(2)科技热词使用户通过简短的词语了解当前最热门的有关科技的词语,更能引起青少年的兴趣。(3)科技热话题是当前讨论最热的科技话题,用最具有吸引力的事情谈科学,青少年最好奇的方面的内容及各专家在科技方面的争议,使青少年了解当前科技最新内容,以主动汲取知识的态度普及科技信息,同时,青少年也可以自己的看法,用户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2.2科学生活板块

科学生活板块主要分为生活百科、科学旅游两方面内容。(1)生活百科主要一些生活小知识和小技巧,包括:健康饮食、运动健身、急救常识、疾病预防、生活小窍门等。同时还有分享功能,用户可以将自己平时积累出的生活小技巧分享给大家,此版块意在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能力,普及生活百科知识。(2)科学旅游又分为三个小版块,分别是:旅游小常识、旅游推荐、旅游分享。用户可以将自己旅游的经验和图片上传到网上,供网友参考。

2.3科学动画、科学图吧版块

此两版块均分为动植物界、天文航天、生命医学、历史地理等四个小版块,采用流媒体点播技术,寓教于乐、直观生动、化复杂为简单,提高青少年的兴趣。网站采用了大量的图片,以轮换方式循环滚动,生动形象的向青少年展示出各类图片信息,引起青少年的关注。当鼠标放到图片轮换区时,图片轮换停止,用户可以仔细观看图片信息,当鼠标移开之后,图片轮换继续进行。青少年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信息更容易理解知识,印象更深刻。

2.4互动平台

互动平台有知识测试和在线论坛两个功能。(1)知识测试,又名“今天你测试了吗”,主要针对每天的科普动态提取一些热门的信息改编成测试题,检查用户对网站信息的掌握程度。(2)在线论坛,实现了游客浏览的功能,但用户只有进行注册并登录之后,才能发表、评论帖子;用户可以修改自己的密码、个人信息,当用户忘记密码时,可以通过密码提示功能获得密码;用户还可以查修、修改、删除自己发表的帖子和给其他用户写的评论。

3青少年科普网站的实施

本网站采用B/S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其客户端不需要安装专门的软件,只需要浏览器即可,浏览器通过Web服务器与数据库进行交互,可以方便的在不同平台下工作,B/S结构简化了客户端的工作,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兴起而产生的,对C/S技术的改进。[7]该结构大大的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并增加了交互性,能进行局部实时刷新。开发语言为C#语言,开发工具为VisualStudio2010,服务器端采用ASP2.0,数据库使用SQLSever2008,脚本语言采用VBScript和Javascript语言,使用JqueryAjax技术完成页面局部更新功能。

4结束语

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8

【导语】广西专升本考试频道了解到,广西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考试科目广西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一)高起本: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二)高起专: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三)专升本: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考试形式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统考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考试科类 考试科目 录取类别 文科大学语文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文史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理科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工类经管类农学类医学类校考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附件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旅游管理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法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生物科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电子信息工程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服装设计与工程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工程管理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交通运输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 高等数学;2. 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土木工程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口腔医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临床医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护理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麻醉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药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医学检验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医学影像学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针灸推拿学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中药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医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动物医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动物生理学、遗传学);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两大类型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广西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广西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广西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统招专升本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应届毕业生中选择优秀学生升入本科进行两年制的深造学习,修完所需学分,毕业时授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派发本科就业报到证。统招专升本属于国家计划内统一招录(统招),列入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享受与普通四年制本科同等待遇。学习形式为普通全日制,有别于自考、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电大等非统招学历。

中学生科普论文范文9

【导语】西藏专升本考试频道了解到,西藏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考试科目西藏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一)高起本: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二)高起专: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三)专升本: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10.中医药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考试形式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统考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考试科类 考试科目 录取类别 文科大学语文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文史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理科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工类经管类农学类医学类校考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附件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旅游管理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法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生物科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电子信息工程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服装设计与工程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工程管理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交通运输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 高等数学;2. 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土木工程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口腔医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临床医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护理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麻醉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药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医学检验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医学影像学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针灸推拿学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中药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医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动物医学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动物生理学、遗传学);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两大类型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西藏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西藏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西藏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统招专升本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应届毕业生中选择优秀学生升入本科进行两年制的深造学习,修完所需学分,毕业时授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派发本科就业报到证。统招专升本属于国家计划内统一招录(统招),列入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享受与普通四年制本科同等待遇。学习形式为普通全日制,有别于自考、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电大等非统招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