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学生英语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2 17:33:19

中学生英语论文

中学生英语论文范文1

1错误的表现形式

1)主谓不一致。由于汉语当中主谓之间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因而写作时时常被学生所忽略。如:例1:Whathesaysmakeusupset.例2:Doingexercisedogoodtoourbody.例3:Tomaswellastwoofhisclassmateswereinvitedtotheparty.例1中,whathesays作的是该句的主语,并且应该视为单数,因此谓语make应改为单数形式makes。例2中是现在分词短语作主语,谓语动词也应改为does。例3中真正的主语是Tom,这里运用了英语当中的就远原则,因此were应改为was.

2)谓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的混用。汉语当中是没有对动词的个数有所限制的,但是英语句中要求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若有多余的动词出现时,需要将其转化为非谓语动词。例4:Thereare61studentsstudyinourclass.(study应改为studying)例5:Doexercisesisgoodtoourhealth.(Do改为Doing)例6:Theboystandsthereismybrother.(stands改为standing)3)动词时态和语态误用。汉语中的时态一般是通过一些词语来表现时态变化,英语中则是通过变化谓语动词的形式来展现的。例7:Ihavefinishedthisbooklastweek.例8:IwaslearningFrenchsincelastyear.例9:Heorderedthatthebooksshouldprintatonce.例10:Greatchangeshavebeentakenplaceinourprovinceinrecentyears.例7中有明显的表示过去的时间词,因而要把havefinished改为finished.例8中sincelastyear则是表示现在完成时的时间词,因而该用havebeenlearning.例9中从句的主语为thebooks,与谓语动词印刷之间是动宾关系,所以需用被动表达,改为shouldbeprinted.例10中takeplace是一个不及物动词短语,无被动语态,所以应改为havetakenplace.

2错误的原因分析

1)母语迁移。母语迁移是指“学习者的母语在二语习得中发挥的影响”(Ellis,1997:51)。而母语迁移又包括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如果这种影响对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于晓芳,2005:104)则称之为正迁移,负迁移即“母语干扰,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于晓芳,2005:104)。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使用汉语的语法规则来进行英文写作,就会出现很多主谓不一致的错误。长期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也会逐渐地产生焦虑、紧张和抵触等消极情绪。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2)语法错位。Tan(2005)认为每一位学习者无论是在写作上,还是口语方面要想让自己能用流利的英语与对方进行有效交流,就需要掌握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很多学生对谓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知识的缺失,致使写出来的句子要么缺谓语,要么就是双谓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还是在于没有清楚掌握谓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的正确用法。

3)环境缺失。王磊(2005)认为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是学习者动词错误的主要原因。不管学哪种语言,我们都要用来交流的。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把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并让形成语言习惯。然而在缺少语境的境况下,学生就只能是想象,运用起来也是生搬硬套,达不到真实环境下的语言交流的效果。于此同时,动词的时态语态变化也容易被忽略掉。

3应对策略

1)及时加强引导。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也会出现很多的中文式英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保持宽容和客观的态度。对学生错误不能一味的进行批评,相反,要善于发现文章中的好句并及时进行鼓励,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而这种热情的良性发展,不仅会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还会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使其获得优异成绩积极的因素。对于作文中句子的错误,教师也要及时的提出并予以纠正,提升正确率。

2)巩固语法知识。在英文句子当中,谓语动词极其重要。动词有及物与不及物之分;还有时态语态的变化形式;固定短语搭配用法等方面的要求,因而动词出错的频率也特别的高。针对这些情况,首先,教师应该尽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到知识。其次,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归纳总结。把语法知识融入到比较典型的句中,让学习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归纳出语法点。这样既让语法点降低了难度,也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在实际运用中也能减少或避免错误。

3)拓展阅读范围。古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只有保证了大量的语言输入,在写作当中才能较好的输出。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扩大词汇量。除了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时,教师要积极予以学生学法指导,并提示好句、好文要求学生适当记忆,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

中学生英语论文范文2

关键词:情境模拟;互动参与;竞争激励

英语始终是职业学校教学中困难较大的一门学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该学科不感兴趣。然而事实上,在全国范围内英语培训却是热火朝天的。为什么在职业学校中英语教学就没有市场呢?从社会上一些英语培训机构的教学中可以窥豹一斑,那就是他们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先进的,是生动的,是吸引学生的。这就要求同样身为教师的中职教师们也应该在教法上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根本目的,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乐学、爱学。

学生不是不爱学,如果方法得当,教法科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学进去并爱上这门学科。作为一名教师应以教会学生为宗旨,这也是身为一名教师教学的根本任务。而要想教会学生,首要的则是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法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求一些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近年来,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新的教材也不断涌现。由戴宗显、王立善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英语》(1—4册)(以下简称《英语》)就是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应职业学校各个专业学生学习的优秀教材。但光有好的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先进的教法与之配套。为此,在日常教学中就要重视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教法改革上要苦心钻研、大胆尝试。笔者在研究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并分析了教材特点之后,尝试运用了情境模拟教学法、互动参与教学法和竞争激励教学法,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就这几种教学方法的含义、特点及实施等问题总结如下,以供交流和研究。

情境模拟教学法

(一)情境模拟教学法的含义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一种近似于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这里所说的情境模拟法与传统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法是有一定区别的。传统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确切地说应该是情景教学,是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英语情景中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所强调的是语言环境。

而情境模拟教学法是以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为基础,以职业教育学的基本教学方法为理论依据,将两者相结合而成的。这其中更强调的是模拟,是情景的模拟。如模拟企业招聘、商店购物、客房预定、餐厅进餐等真实的场景,故而称其为情境模拟教学法。当然,除了情境的模拟以外,模拟还可以是人物的模拟,如模拟服务员、会计、售货员、招聘人员等。这种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工作环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英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学习英语知识。这就是情境模拟教学法。

(二)情境模拟教学法的特点与实施

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在校学习之后大部分都要走向社会就业。而教学就应该针对这一特点展开,这样能使学生对你所教的科目产生兴趣。因为这样他们会觉得所学的知识并不是空洞无用的,而是与他们的专业和今后的工作息息相关的。情境模拟教学法的意义就在于:可使学生提早体会“岗位”,了解知识应用,了解职业需求,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强信心。

在实施情境模拟教学法时,教师主要起“导演”作用,一个或多个学生作“演员”,扮演特定角色,其他学生作听众或观众。因此,这种教学法具有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实践性”、环境“模仿性”和条件“真实性”等主要特点。比如在讲《英语》(提高版)第三册中的Unit3“Shopping”和Unit4“CareerPlanning”两个单元时,笔者就采取了这一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模拟了商店购物和企业招聘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购物者、企业管理者和应聘者等角色,分组进行表演,然后逐组给予评价。学生在分角色的表演中学习,热情颇高。因为是分组进行,合作表演,所以他们都认真准备,积极表现。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互动参与教学法

(一)互动参与教学法的含义

互动参与教学法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彼此作用,教师与学生相互激励,以形成教师适时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积极参与下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互动参与教学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传授知识为目标,一“灌”到底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四忽视”的现象,即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培养;忽视学生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因为就教学过程而言,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爱学、学会、会学”上。但知识、技能的接受与掌握则取决于学,所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新理念是: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而互动参与教学法正是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创设的,将教学活动真正还原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

(二)互动参与教学法的要素与实施

互动参与教学法的基本要素是:尊重主体、激励导学、开发潜能、启迪创造。在这种教学法中,关键的是强调“参与”,即让学生“动”起来。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让他们充分地“动”起来,即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因为只有在“动”中,学生的思维、操作、语言、观察等能力才能得以充分提高。

互动参与中的“参与”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比如《英语》(提高版)第四册中的Unit1“NewsReport”这一单元,课文内容涉及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笔者在讲授本单元时,就充分利用互动参与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课下提前查找有关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的英文资料。然后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讲述自己搜集的材料,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这样学生就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对自己上课非常感兴趣,都积极准备,力争讲得生动具体,特别是有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在网上搜集材料。此外,在讲这套教材的第三册中的Unit7“PopularMusicAndPopStars”和第四册中的Unit2“Recycling”等单元时,也都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竞争激励教学法

(一)竞争激励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竞争激励教学法就是指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竞赛等激励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激励教育本来是多用于德育教育中的一种教育手段,其核心是运用有效的手段,通过语言、行为、动作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健康成长。而竞争激励教学法借鉴了德育教育中的这一教育手段的内涵和实质,结合职业学校教学的特点,以竞赛为主要媒介,来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其类型而言,激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目标激励、活动激励、榜样激励、物质激励、成就激励和环境激励等。而在竞争激励教学法中,主要采用的是成就激励的方式。学生在成就激励之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学习课堂知识。这便是竞争激励教学法。

(二)竞争激励教学法的意义与实施

竞争激励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意义就在于,通过这一简单的形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教学方法将课堂学习活动和竞赛形式相结合,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创造了条件。学生从对竞赛所带来的成就感而产生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入手,将这种兴奋与兴趣迁移到对知识的学习之上,从而产生了更大的学习热情。学生对比赛感兴趣,对最后的成绩津津乐道,因此就需要更好地学习知识,而他们在参加比赛的同时就不知不觉地把知识学习了。这便是竞争激励教学法的意义。

在实施竞争激励教学法时,应该注意比赛形式的设置。因为授课内容和班级人数是个变量,所以在遇到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班级时,竞赛形式应作相应的调整,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竞争激励教学法是一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在讲授《英语》教材的过程中,凡遇到某些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时,特别是在无法实施上述情境模拟和互动参与两种教学方法时,多采用的就是这种竞争激励教学法。对这一教学法学生一直是乐此不疲的。此外,教师还应当注意到,有些学生可能一开始不太适应这种在比赛中学习的形式,表现为不能积极参与到比赛当中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比赛形式,力争让班上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比赛和学习当中,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以上三种教学方法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结合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配合新的教材,利用新的理念而创设出来的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对这些方法的研究和实施,学生在基础较差的情况下能逐渐做到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外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所教的学生在历年春季高考中英语成绩均超过市平均分。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这些新教法的实施是有一定关系的。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中学生英语论文范文3

生态教育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生态化、教育生态学化、绿色教育、生态化教育,这种新的教育思想是在新的教育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生态教育有着极其广泛的内涵。它既包含家庭教育,又包括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其教育对象是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它是一种全民性教育;教育内容包括生态知识、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生态价值、生态哲学等。生态教育既是自然性教育,也是社会性教育;既是共生式教育,也是个体式教育。它是终身教育,也是一种全民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教育。

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化的必要性分析

不可否认,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的深入开展,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中学英语课堂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程度改善,教学成果显著。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严重阻碍着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研究发现,“当前,影响和阻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问题有填鸭式,陈旧式,应试式,厌教式,厌学式,母语式”,并进一步指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教师还是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校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任务过重。”同时,也有中学英语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就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李红梅老师指出,目前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常见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心理压力加大、学生学习中受母语的影响较大、教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不够、英语听说教学跟不上要求和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学生的学习几个方面。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课堂现场教学的观察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调查,笔者对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归纳如下:第一,教师过分注重讲授法而忽视其他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最常用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凭借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按照一定的体系和步骤,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内容丰富且具有说服力的讲授,向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较高。但是,该方法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或信息传输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美国近代教育家约翰•杜威在其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当教师从事直接的教学活动时,他需要精通教材,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学生的态度和学生的反应上。”

“教师不应注意教材本身,而应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不能始终只关注所要教授的系统知识,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的知识只有在学生彻底掌握了它并能够很好地加以利用时才具有知识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因此,过多依赖讲授法而忽略其它有效的教学方法,势必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极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第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强。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形式训练理论认为,人的心智是由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等组成的,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与加强。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以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在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掌握和应用迁移的规律,有助于学生积极接收和掌握英语知识经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与整个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受汉语的影响较大,不能很好地发挥出迁移在其英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第三,学生学习动机不足,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提倡素质教育,主张培养“全人”的今天,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并非因为主动“要学”,更多的是由于“被迫”的原因,如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升学考试的压力等,进而导致目前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根据学习动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不同,将学习动机分为: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与附属的内驱力。并进一步指出,认知的内驱力是在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与欲望。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在通过胜任某些活动而获得尊敬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其目标是获得某种地位与尊重。而附属的内驱力是在希望获得他人关心、认可、友谊与支持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目标是获得他人的赞许与认可。很明显,后两种动机都是外部动机,而第一种动机才是真正的内部动机,是有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学习动机不仅影响学生学习努力的程度,而且影响学生学习的方法。由于对知识的兴趣而激发的内在学习动机,将影响学生追求学习质量,而不是表面的成绩。出于外因所诱发的外部动机,学生可能追求表面的成绩而不求甚解。”

三、中学英语生态化课堂的特征与功能

针对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阻碍学生有效学习与发展的种种问题与障碍,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打造生态化的课堂。那么,何为生态化的课堂呢?黄俊官研究指出,“生态课堂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方法、环境和学习评价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学习习性的课堂形态。”也有学者认为,“生态课堂是以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既有生物又有非生物,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既有动态也有静态的,这些因子相互依赖、和谐共生形成教学氛围。”换句话说,生态课堂是以生态教育理念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使课堂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和谐发展的课堂。中学英语生态化课堂的特征又有哪些呢?第一,自然性。“自然”的本来含义是指“天然,非人为的”,也就是一切事物本来的样子。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顺应他们的自然本性。

大自然是天然生成的,自然性是天然存在于我们自身的。生态化的中学英语课堂因自然而充满活力,学生因自然而更加自主。在这样足够自然、自主的英语课堂中,学生身上的自然因素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思维不断得到训练,个体不断得到发展,其价值也不断得到体现。第二,系统性。这即是生态化课堂的整体性特征。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源等各因素缺一不可,否则整个生态课堂便不复存在。也就是说,在生态课堂中,各个因素作为整体的形象在进行活动。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考虑各个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设置英语课程;要注重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而非仅仅是个别所谓“优等生”的发展。只有着眼于整体,才能充分发挥英语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展现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第三,平衡性。生态化英语课堂中的平衡理念,是指在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各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相互协调与适应,互相作用,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中学英语生态课堂,借助于生态学的理念,将英语教学中各个因素看成自然中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它们彼此联系,相互调试,相互作用。当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各个因素达到这种良好的平衡状态,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及身心的平衡发展。第四,可持续发展性。生态课堂是平衡的课堂。其实,这里的“平衡”本身已经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只有当各个要素相互调试与适应,以此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没有平衡,绝无可持续发展。教师和学生作为英语课堂中的教学主体,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其他组成部分互相协调、互相适应、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有效的良性循环系统,进而促进整个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可持续发展。生态化课堂主要包括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两个部分。

在有效的生态化课堂中,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其中任何一个部分的缺失与不完善,都将对整个课堂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课堂生态主体既包括教师,又包括学生,他们一起构成了课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指出,从课程教材、班级人际关系、班级学习风气以及班级管理制度四个维度来看,生态化课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滋养、环境参照、动力促进和制度规范四个方面:第一,课程教材是课堂生态主体成长的教学生态资源。生态化课堂的滋养功能主要是指教师作为教学生态资源的组织者、加工者、转化者,通过对其重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将客体性知识逐渐内化为主体性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独特认识,保持与外界的动态平衡,进一步获得生成性知识,促进其身心发展。第二,班级人际关系和班级群体是课堂生态主体成长的社会性环境。生态化课堂中,以班级人际关系或者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基础的班级群体一经形成,便成为相对稳定的“生态群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生活在这样的“生态群落”中得到实现。不同的班级群体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总之,那些积极正面的班级群体能够促进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而那些消极负面的班级群体阻碍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第三,班级学习风气是课堂生态主体成长的环境动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上的具体反映。一旦形成班风,便具有相对持久性和稳定性。不同层次的班级学风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而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同的动力促进作用。第四,班级管理制度是课堂生态主体成长的规范性环境。形成班级管理制度的模式对于能否发挥这种规范性作用具有一定的作用。如“教师指导—学生协商制定模式”比“教师制定—学生执行模式”更能创造民主宽容的管理氛围,教师和学生自觉有效执行,更能体现师生在班级管理制度面前的平等,更能体现学生在班级管理制度面前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与他人平等交流、合作、生活等,离教育的理想目标更为接近。生态化的英语课堂,就是一个和谐的“生物圈”。在这里,全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能力,让他们享受到思考的乐趣,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思考不仅有利于习得“是什么”,更有利于学会“为什么”以及“怎么做”。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要回归生活,特别是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要全面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这样一种动态的和谐的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开放的、包容的、和谐的、全面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构成一个生态化的有机统一体,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得到全面实现,师生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发展。

四、中学英语课堂生态化的实施策略

生态化课堂是以人为本、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宽容相待、民主交往的课堂,是实现课堂生态主体双方全面和谐发展的课堂。有教育专家指出,“课堂是生命的家园和乐园,是让生命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激情和探险的地方。生命一旦缺少了活力与探险,它将枯萎、凋零。课堂应该是充满游戏精神的,同时也是快乐的。那种没有孩子们的语言、动作、思考、情感、态度和欢悦的地方不能算作课堂。”课堂生态化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生态化的课堂应当成为我们的理想追求。结合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构建中学英语生态化的课堂理当成为我们的重中之重。

(一)以生为本———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教师、学生、教学生态资源与教学生态环境是构成生态化课堂必不可少的四个因素,其中,学生是核心因素。生态课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任何方式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学。只有当学生将教学中所传授的东西逐渐理解、掌握,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谈得上是有效的教学。约翰.杜威指出,“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其主张以儿童、以学生为中心,以此来取代传统的“教师中心”。自然地,中学英语教学必须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的中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热情与潜能,提高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水平,实现其身心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以师作导———促使其专业成长、自主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是一门专门化、专业化的工作,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日益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之一,成为当代教育发展一个新的热点话题。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对于养成学生良好行为起着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生态化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和教师都是课堂活动中的主体。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导师、引路人,教师要更多地担负起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发挥的责任。生态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发展其专业知识和能力并不全然依靠自己,而会向他人(如校外专家或其同事)学到许多”。教师要实现其专业、自主发展,最理想的方式便是通过合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全面开放、互动,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在英语课堂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与学生、其他教师积极交往合作,互相沟通,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来提高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情感,促使其专业成长、自主发展。

(三)以教学生态资源、环境为依托———建设和谐、民主课堂

中学生英语论文范文4

1、民主教学原则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火花才会迸发。

2、激励原则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对后进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说“Tryagain”、“Don’tworry,Takeiteasy.”、“Ithinkyoucandoitwillnexttime.”,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

3、主体参于原则

传统教学目标死板,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是执行教案过程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必须使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4、学习动机内化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学生只能被迫去学,根本谈不上创造学习。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绪让学生扮演各角色,相互对话,讲故事,当小老师,表演短剧节目。听英语歌曲和看英语电影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时间一久,这些兴趣就会转化为强大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进行自觉、自主、有创造思维的学习。

二、构建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参加操练,同时培养语言能力,语用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功能性目标交际者,能超越具体结构和功能,成为语言创造者,达到交际目的和丰富自身同时,创造或创造出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语言。

当代教学论一致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就英语而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的专利。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际交流是听说交流,而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都是“聋子”、“哑巴”。从全盘考虑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听说交际能力的提高势必为读写创造条件。因此听说交际活动应作为外语教学突破口。有的人认为学生开口就算交际,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背词组,背对话,背课文就算交际。显然不是!课堂内听说训练分为语言能力训练和交际能力训练,前者重掌握语言,后者重运用,要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和交际能力提高是创新教育一大目的。

在外语教学中采用情景交际法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如在刚刚开始上课或下课闪,使用情景交际性游戏,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让学生兴奋起来,并让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备课时教师要精心准备,周密组织,那么效果会锦上添花。如上课时教师应准备好必要的图画、卡片等。

在具体的操作中,则宜遵循先模后应用,先机械后活用,先语言训练后交际的总原则来安排和开展课堂活动,即呈现(Presentation),机械性训练(MeahanildDrills),有意义操练(MeaningfulDrills)到交际性练习(CommunicativeDrills)。如JEFC(下)L115先呈现,Howmany/muchdoyouwant?Howmuchis/arethe…,再组成对话进行有意义操练,MayIhelpyou?Thankyou,I’d…,Howmuchis/are…?Howmanydoyounow?后出示图片或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性练习,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在各种购物场所如clothesshop,foodshop,supermarket等创造性地综合训练交际。

在经过一定的操练之后,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交际练习的时机已经成熟,教师应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其学言能力,开拓其交际能力。这种练习特点要求学生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学到的语言进行交流。

实践证明,在交际训练的初始阶段,教师设计与所教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情景,提供一些有用词组和句型,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无从开口或无话可说的尴尬,从而迅速进入角色,更好地理解适应交际训练。

中学生英语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交际过程中,学生除了会遇到单词、语法的障碍,还有文化的冲突引起的交际障碍。然而,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通常注重讲解单词、句型和语法知识。而忽略了对于西方文化的讲解与介绍。一种语言总是依附于一种文化而存在.而学习语言,也应该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本文从分析日常交际中中西文化的差异谈起,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西方文化意识的几种方法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 中西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意识

英语作为一种外国语言,我们在教授与学习中应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渗透有关的政治、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西方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异

(一)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不仅用在亲属之间,在非亲属之间也经常使用。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在交际的工程中我们称对方“UncleGreen”“Auntie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非常别扭。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Tom”。又如“教师”这一词语。在中国的校园中,我们在称呼教师的时候很自然地会叫“王老师”、“张老师”、“李老师”。我们不仅把“教师”这一词语当成是一种称呼,还把它当成一种尊敬的方式。而在西方国家中,“教师”仅仅是一个职业而不是一种称呼,所以如果把格林老师叫成“TeacherGreen”,显然是不正确的。对方听完后.也会感觉非常别扭。在英语中,可以称呼对方“Miss.,Mrs.,Mr.”等。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对于女士,在不知其婚否的情况下,称对方为“Ms.”是最保险的。

(二)打招呼。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但你若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三)客套语。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四)隐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初次见面的时候,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总是会涉及到一些个人问题,譬如年龄、婚姻、收入等。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问题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侵犯。年龄在西方国家一向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英语国家的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同样,对于中国人常用的寒暄用语:“去哪啊?”在外国人眼中也是一种对于隐私的窥探.在与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也要避免。"

(五)感谢和答谢。

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反而会疏远彼此之间的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问,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hT ank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给自己提供帮助、服务或食物的时候,中国人即使内心很想接受,回答通常也是:“谢谢.不用了。别麻烦了。”这其中表现了中国人的含蓄与委婉。而外国人接受时会直接说“Yes,please.”拒绝时会直接说:“N0,thanks.”这其中体现了外国的人直接和坦诚。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就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人.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二、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方法

(一)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作主观评价。如: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isa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对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如在老鼠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应做有心人,随时给予介绍,使学生达到真正地掌握英语的目的。

(二)创设运用英语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

我们的学生虽然水平有限.不可能完全达到运用英语思维,但是作为教师必须进行引导,由易到难,逐步培养这种思维能力。背诵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教师挑选一些有关外国文化的小文章,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背诵,接着教师就文章的内容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学生是不需要先把问题和答案翻译成汉语再进行回答的。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可以进行复杂的训练活动。如:编排话剧、讲故事等。这些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西方人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更能有效训练英语思维,运用英语交流,真正达到学习英语的交际目的。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中学生英语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语言能表达并且体现文化实体。如果我们在不同的国家,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所以,我们才能自如的运用这种语言。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遗产,又会使文化实现永恒,同时,语言的变化也会反映文化的发展变化。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思维的工具,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思维的方式、范围和深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结合所教语言的文化背景,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和恰当地表达语言。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下几种方法来实现:一、创设英语教学情境,培养文化意识。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文化意识。三、开展各种课内、课外活动,培养文化意识。四、挖掘教材内涵,培养文化意识。

1运用英语情境教学,培养文化意识

情境教学遵循反映论原理,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趣和潜在智能,促进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使他们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往往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根据所学知识,积极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讨论或角色表演,为他们提供运用英语思维和交流的机会。通过创设模拟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掌握如何用英语打电话、看病、购物、问路等语言技能。这种情景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而且一旦在生活中碰到类似语境,学生也能从容自如。

2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文化意识

英语课本重视双向交流和中西方文化的渗透,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中西方文化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初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英语向外国人宣传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真正实现英语教学“双向文化沟通”的目标,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具体的说,就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妇女节、愚人节、五一节、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万圣节、圣诞节、新年等中西方国家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国旗和一些肢体语言穿插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国家、社会、世界意识以及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力量,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心和正确健康的文化观,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开展各种课内、课外活动,培养文化意识

3.1注重课堂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开展课前‘`3分钟英语”,教师让学生准备有关文化的“Speech",每次英语课前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给其他同学作演讲。每次演讲的内容尽量不相同。这样锻炼了学生自主查找资料的能力,也丰富了文化知识,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跨文化意识的机会。同时要开拓渠道,有效地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例如,要介绍中外传统节日,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和电教设备,播放这些节日的影像片段,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历史由来、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等,并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传统的异同。如教师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要互赠礼物等等。然后比较出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谈及赠送礼物时,告诉学生中西方的异同:“礼尚往来”是中国文化习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送礼时十分重视礼物的价值,礼品越贵重,就越说明对于对方的尊重。 但在西方国家,人们不太看重礼品的价值,认为礼品包含的意义更重要,而且,一般来说,人们避免赠送贵重的礼品,以免被误会为贿赂。同时也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就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

3.2重视课外文化熏陶

指导学生通过到图书室查阅图书,上网搜索阅览资料,设计框架,绘制图画,设计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手抄报。在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出谋献策,力求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手抄报上,同时在手抄报上面插人相应的图画,使整个版面图文并茂。手抄报制作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展现中西文化差异的手抄报展览活动。结合搜集的资料与手抄报的内容,指导组织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排练英美经典戏剧等,大家的表演会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这些表演中,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亲身的实践体会,掌握一些有关的知识,才能在英语交际中得心应手,不至于闹出笑话,出现尴尬的情况。

4挖掘教材,渗透有关文化的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文化渗透在《英语阅读教程)中的每个章节中,学习英语就包括学习有关语言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就以饮食为例: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筷子、碗和汤勺;而外国人爱吃牛肉、鸡、鸭、羊肉等,通常用盘子、又子和刀。于是在结合教学内容时,我适当为学生增加了有关的内容。如在The AllAmerican Slurt一课中,当学生学习了ham-burger, sandwich, pizza and steak等单词后,我便带了plate, fork and knife让他们亲手动一动、说一说,学习如何使用这些餐具,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认识。

中学生英语论文范文7

本文以中式英语的发展为研究对象,论述了中式英语的产生过程、原因及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分析了其利弊。选题切合我国英语使用现状,收集了较多素材。全文结构较完整,但存在概念不清,自相矛盾,逻辑荒谬,语言极不通顺等问题。

首先,作者似乎不区分“论文”和“散文”的文体差别,如以案例代替研究背景,文献综述以What is Chinglish为标题,结论部分信口开河,充斥情绪化的口号式语言,而所作结论和前文没有丝毫关系。说明其缺乏论文写作的基本常识。

其次,作者对Chinglish的定义不清。文章没有给出研究对象的工作定义,而是拼凑他人理论,而这些理论又没有得到提炼和统一,导致后续各部分讨论范畴不一致,以及引用他人观点时标准不一,甚至所引用的部分语料并不能说明作者观点,文不对题。尤其是结论部分对Chinglish的界定与文章主体部分讨论的Chinglish内涵完全相反,十分荒谬。说明作者对所研究的问题基本概念模糊,反应了专业功底不扎实,态度不端正。  

再次,也是最严重的问题,作者在4.1节讨论产生中式英语的“外国文化”原因时,通篇谈论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实在莫名其妙。且内容侧重翻译策略和技巧和中英文差异,有偏离主题之嫌。说明作者写作既缺乏逻辑,又不懂得安排材料。

最后,全文语言错误太多,文字水平太低,已严重影响阅读。

中学生英语论文范文8

关键词:能力培养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06-02

1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个人和社会团体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使用外语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恰当一些。伴随经济全球化,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们的英语教育却明显滞后。一方面应试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教育工作者的手脚。中国的学生,从小学直到大学,甚至博士阶段,总共学习十多年的英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查词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中国的学生普遍认为只要有词汇和语法知识就可以阅读,就可以应付考试,但是,在跨文化交际时却显得手足无措。

1.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一体化加速了异质文化的交流,如何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认为,只要会语言,对文化的理解可以凭常识和习惯去解决,跨文化交际就是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当然,四会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不是全部。只重视英语基础知识,忽视交际知识和规则,往往会造就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的,一旦面向社会,进入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例如:学生们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 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 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如何应答。

1.2文化教育是外语学习的重要一环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本身的学习,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不知道在和外国朋友交际中应怎样使用合乎本族语者的文化礼仪等,影响了交流的有效性。因此,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

2 当前英语跨文化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教育,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还是很少设有英美文化概论及其对比研究方面的课程。

广大教师并没有多少精力和课时开展英美文化方面的专门讲解,而只是在英语课本种偶尔碰到了简单提一下,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老师极端重视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的教授而忽略文化知识的培养。教师授课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

综合语言能力较强,但是跨文化理解能力差。语言能力提高到相当的水平之后,文化障碍便更显突出。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发生,甚至造成交际失败。一个外语说得很流利的人,往往背后隐藏着一种文化假象,使人误认为他同时也具有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他的语用失误,有时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因此导致冲突发生的潜在的危险性也最大。

3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1 在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

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一般人认为学习词汇只要牢记就可以了,但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英语的一大难题就是记不住单词,或是容易忘记。因此英语教师除了教学生根据联想、音标等规则来记忆之外,还要适当地引入词汇的文化意义,因为英语中很多词汇都来自于神话、典故、寓言、传说等,介绍相关文化知识,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文化的同时能在不知不觉中对该词有较深的印象和理解;另一方面,英语中一些常用的短语、俗语也是英语学习中重要的一面,这些俗语往往负载了大量的文化知识,体现了很大的文化差异,如果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很难理解记忆并正确地运用。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引入文化有助于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基础,以便进行深层的学习。如:“打包(a doggie bag)”,原来英美国家的人也有节约的习惯,开始他们想把在饭店吃剩的食物带回家去,但又碍于面子,所以就说把食物打包带回去是给小狗吃。

3.2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

(1)结合课文,介绍英语国家的地理、风俗习惯、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通常主体课文是精心挑选的完整语篇,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适当地融入文化知识。可在介绍课文内容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相关内容,如英国人的来源,英国目前的经济、政治及宗教,也可结合时政介绍英国和爱尔兰的历史渊源;美国的各大主要城市;(2)结合对话课练习交际用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进行一些“角色扮演”、“创设真实或仿真的情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外语的交际氛围。例如:教材中,打招呼的表达方式(Greetings)就有不少。“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see you!”、“How are you?”等等。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它们的使用对象,以及使用时的时空意境。比如,模拟这样的情景:在外地旅游时偶遇一位老同学。这时打招呼可用:“Hi, Mary!Nice to see you here!What a surprise!”如果日常生活中学生用:“ Nice to meet you!”就不够得体,这句打招呼用语是用在初次见面时。

3.3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无论在导入课教学还是课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进行文化渗透,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也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和电视片,引导学

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

总之,文化教学跟语言教学一样,没有定法可言,但是教学有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定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习得方法。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8卷第6期,121-123.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4期,279-282.

中学生英语论文范文9

论文关键词:乡村中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培养的几点尝试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Interestis the best teacher(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心理学家格伦研究,学生获得好成绩的多种因素中,兴趣占25%,而在学生失败的诸多因素中,缺乏兴趣占35%。可见,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是培养学习英语的基础所在

自信心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一种信念,是成就一切事情的前提。学习英语也不例外,对于刚进入乡村中学的十一、二岁的学生来讲,童心未泯的孩子们一定对这门新的语言课充满好奇。但正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事物清晰认识的能力还不具备,在学习中,他(她)们受乡村小学阶段的教育参差不齐,一旦遇到困难,自信心会容易打折,处于消沉,感到迷茫。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老师应责无旁贷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一是树立新教育理念,变“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融入课堂。所谓新教育理念,应该是区别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有关学习、教学和师生关系的一整套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传统教育观念下,学生是听众,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表演者,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师生关系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我教你学”霸道的、不平等的关系。而树立新教育理念,则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的践行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路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有所收获的喜悦。因此,课堂上老师要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情况,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让学生尤其是表现得不如别人好的学生觉得老师是关心自己的,别人能做到,自己也一定能做到。

二是挖掘学生“闪光点”,变“难学难念、用处不大”到我要学。教师善待学生要常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因势利导;“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故人云:“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它一语道破了赞扬的作用。赞扬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及求知欲望,同时也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即使学生真的做得不好,老师都不要无限扩大,严厉地责怪、批评、刁难学生,而应引导、指导、鼓励他们,一旦学生有好的表现,就及时表扬,别吝惜赞美之词,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领悟到我要学。

二、挖掘教材的趣味性,是培养学习英语兴趣的关键所在

一是吃透教材编写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期置身于宽松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的要求,针对乡村中学生英语基础底子薄的现实,一堂新课,如何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情境,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不时的调整教学方法,采用英语对话、小品、做游戏、猜谜语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兴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二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和学生们的青睐。它借助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态皆宜的变现形式,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并巧妙地把枯燥的知识变为津津有味的教学内容,既扩大学生视野,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往往局限于在单纯的读书和听录音上,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缺乏实践和锻炼的机会。《课标》特别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教材体系中力求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实际、语言交际与运用和认知水平出发,多角度、广领域创设情境,以境激情、以情引趣、以趣促学;同时体现着听、说、玩、演、唱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动态的、直观的英语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眼、耳、手、口并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最佳途径。

三、科学有效学习方法,是培养学习英语兴趣的核心所在

初中学生个性较活泼,所以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太单一、固定、死板,应该灵活多样。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老师应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一是音乐激趣法。在现行的初中教材中都有一些简单的英语歌,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在欣赏美妙的音乐之余,感受到英语之美。比如学生们刚接触英语后不久,就有一首“Good morning to you”,在学生还没有学习音标之前,要口头说这几句日常用语,可能较困难,而作为歌词,同学们就容易掌握。

二是游戏激趣法。做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很受同学们的欢迎,这也是大多数英语老师常用的方法。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学生消除了紧张,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到知识并由被动接受转为开动脑筋主动探求知识,发展创新思维。到了初二单词就越来越多,最令学生们头痛的是记不准单词。比如,在学习人体各器官时,教师们就可以做“touch”的游戏,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兴致很高,都希望被叫到讲台上表演,效果确实很不错。

三是实物激趣法。刚学习英语不久,大多数学生都对这门新语言较感兴趣,老师应在这个阶段训练中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如在学习与学习有关的用品时,知道了课本是textbook后,老师就问Whatelse are there in your school bag?etc 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单词,甚至有的同学连老师用的句型结构都能记住。

四是情景激趣法。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如在学习问路的时候,老师可以把一些主要单词和句型列出来,让同学们两人一组编对话,也可以由老师来问,学生们回答,也可以把去的地方变一下,这样让他们一练习,这些句型Excuse me,howcan I get to ……?Go along the street and turn left / right ……大多数同学都掌握了,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吗?

上述这些方法,只能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还有多种方法要求我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把课本上枯燥的知识不为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新知识。

四、课内外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习英语兴趣的根本所在

英语教学要向45分钟要质量,精心设计和组织好课堂教学,如前所讲,不再赘述,但要学好英语光靠每周几节英语课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教师应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学生开展英语游戏、演唱会、朗诵会、讲演赛、识词默写赛、作文赛、听力赛等等,其目的是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巩固课内学习知识,创造英语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使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学习最好的动力莫过于学生对学科本身所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极大兴趣时,就会高度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去感知、记忆、思考和想象。在现代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养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培养积极情感,激发探索、创新的欲望。诸如召开故事会、编手抄报、开主题班会、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激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到新知识,丰富学习生活。

总之,英语的学习并非难事,特别是《课标》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平台,只要用心设计,我们每个人都会找到适合于自己恰如其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学生对英语课充满自信心,把课堂变成乐于学习的场所,课外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措施。我会将继续探索,让学生们每天都能够轻松快乐的享受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