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6:20
导语:在中学教育基础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 要】为什么说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地推进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进程,这两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深思。
当我们站在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审视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时就不难发现,在整个社会大力弘扬知识创新,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大量知识信息的大氛围中,中学语文教学却依旧沿袭着近百年来的的老路子艰难跋涉,踽踽不前,致使语文教学与语言基础知识的疏离的现象愈来愈重。对此情况,语文教学界质疑语言学的无助,呼吁“淡化语法教学”,这种状况,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深思。
一、为什么说中学语文教学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
中学语文教育属于言语交往教育,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往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整个中学语文教育的底座、基石,起着支撑、促进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作用。无论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哪个角度来分析,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层面上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必然的、普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一刻也离不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自始自终是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但是,中学语文教学却长期淡化,甚至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在逐渐淡出语文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这个问题值得语言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言语与语言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言语是指个人在具体情景中的听说读写活动,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呈现的出具体性,多样性,创造性的特征;语言系统是社会成员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系统,具有社会性、规范性、结构性及稳定性的特征。言语千变万化,其内容无法穷尽;人们的言语是对有限、稳定的语言系统中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自由组合,这些组合要遵守语言组合规范。其规范如同如来佛祖的手掌,无论言语如何变幻,都要符合言语规范,不能逃出“如来佛”的“手心”。从这个角度看,语言系统包含着言语,言语仅仅是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当然,语言组合规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它发展变化相对于言语来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既要语言内容变化的灵活性,又要尊重语言规范的相对稳定性,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搞好语言教学。
(二)交际能力与语言基础知识
交际能力的概念是海姆斯针对乔姆斯基语言能力的概念提出来的,指的是利用语言资源来表达和理解言语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依据语境和角色创造性地运用的特征。它包括又远不止关于静态语言的规则。具体来说,是由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的,即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社会语言能力,把握种种言语功能(如陈述、宣告、发问、表态等)和言语功能变体(不同语体和言语风格)的能力;话语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要科学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不仅需要传统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的内部结构及其基本规律和修辞、逻辑、文体基础知识,而且更加需要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如语用原则知识、言语行为知识、语用结构知识、语用含义知识、语篇知识和语体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理论支撑。
(三)言语认知与语言基础知识
真实情境中的言语交际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言语交际认知的特点是,在交际过程中,受话者总是主动地寻找证据和暗示以领会发话者的意图,而不是编码—传输—解码的电码通讯式的过程,理解不是对静态的语言进行解码,要依赖言语环境的把握。
言语环境除了包括交际双方对交际基本事实的了解外,还包括下列三种信息:词语的信息、关于世界的百科信息和逻辑信息。实现交际认知,交际双方必须具备语言材料及其规则的知识、语境的知识、语言逻辑推理的知识等。
可见,在真实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现代语言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言语认知水平,实现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加强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认知能力。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如何有效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学生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教学属言语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规范是贯穿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一项最根本的任务,体现在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任何忽视或偏离社会语言规范的语文教学都会直接导致语文教育质量的下降。
在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处理好个性化的言语活动和社会语言规范的矛盾。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人的个体交往活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完成特定的社会交际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人的个体言语活动仅仅是对社会语言系统的个性化的演绎,这种演绎要遵守社会语言规范。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尊重、鼓励个性化的言语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两者相互为用,不可偏废。
(二)现代语言基础知识能够促进言语形式教育的有效实施
语文教育以言语形式为本,言语内容为言语形式服务,通过言语内容,把握言语形式的规律,从而科学、高效地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是言语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言语形式的抓手和着力点之一。通过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摆脱盲目的感性摸索、自我领悟的泥沼,才能实现语文学习理性的跃进。
在言语形式教育过程中,注意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与言语技能训练的有机整合,为实现言语技能训练的科学化服务。如果离开了现代语言基础知识的指导,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就会蜕变为简单、机械的操练,变为“磨练”,语文课堂也变为一个大磨盘,学生的言语能力就成为日复一日“磨练”的产物。这种费时低效的语文教学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以现代语言基础知识为指导,我们才能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序、高效的言语技能训练,让学生快乐的成长。
当然,在呈现现代语言基础知识时,注意充分考虑其可接受性及示范性,少用过于偏、难的概念术语,尽量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去表述,并紧密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及言语经验。
参考文献
[1]余应源.语文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2]桑志军.语文教育与语言学的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7).
关键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理工、科学类学科逐步在校园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初中学生的课外辅导多为数学、英语和一些理科科目,极少有学生会重视语文的学习。这种现象导致了许多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好,写错别字、写病句、语法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高考的评分标准中,也很明确的列出了对于错别字的扣分。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在于,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语文实践而习得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着语文知识水平的高低,语文基础知识就像是盖房子的砖瓦,基础砖瓦不牢固,房子自然就不会盖得了。对语文知识教学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正视语文知识素养在整个语文素养中的独特功能,正视语文知识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是完全必要的,切不可一谈语文知识就色变,一谈语文知识教学就是联想到应试教育。
一、精选教材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初中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弱,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价值的教材为基本内容。教育学家布鲁纳就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知识也越牢固。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最大效能,否则就会阻碍其效能的发挥。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教师要灵活挖掘教材,重组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教学的知识链。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问题设计,把教材中散乱的语言、语法变为简单有序的知识系统,为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二、创设教学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语文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兴趣。教师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和实施启发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想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教学情境。想要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也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反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加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在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加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初中的语文基础知识有着一定的艰涩性,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性格不稳定期,对一些艰涩的知识往往没有学习的耐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有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对语文基础知识本事产生兴趣。
四、要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在对语文词组进行讲解时,不仅要告诉学生词的意思,还要着重讲解词与具体形象的配合和结合学生的语言进行实际运用。教师首先应提供明确的词语,提出确切的思考要求。其次,讲解的词语应以直观的形象加以描述。再次,根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形象与词语结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单一性,还会加强学生对词语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新改革下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形式是可以多样化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创新,打破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不重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苗刚.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点滴谈[J].新课程.2011,11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师知识基础;英语教师培训;教师教育改革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eachers' knowledge base and the demands of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basic education on teacher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training curriculum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of English can be pided into six categories:language skills, subject matter content knowledge, pedagogic knowledge and EFL teaching skills and techniqu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contextual knowledge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applied linguistics.
Key words: curriculum setup; teachers' knowledge base; English teachers' training; teacher education refo
一、导言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积极配合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各级师范院校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2004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也再一次提出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根据新课改对师资的要求,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作为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最重要课程之一,英语课程目标的设置日趋完善,而随着基础阶段英语新课程标准在我国中小学的全面实施,在职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已成当务之急。本文首先对普通教育和外语教育理论中关于教师知识基础的研究进行简单描述,并以此为依据对比某师范学院英语系自1992年以来为培养中等学校英语教师所设置的历届本科函授课程教学计划,分析其培养目标,找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针对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提出高校英语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二、理论依据──教师的知识基础
(一)普通教育及外语教育中的教师知识基础类型
美国著名教育家舒尔曼认为教师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三大类:学科知识、教育学和方法论知识、课程论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了解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熟知社会文化环境对教育效果的影响以及教育的目的等。[1]在他的研究基础之上,很多学者都围绕教师的知识基础类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国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沿用了英美国家的研究模式,其研究成果也都大同小异。
TESOL(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教师的知识基础是教师为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而需掌握的所有的知识和技能。[2]由于外语教育是与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紧密相关的,所以外语教师知识基础也来自不同的学科。早在1987年Richards就曾指出,在TESOL领域,典型的师资培训课程为教师提供的知识基础来源于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等学科的理论,以及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依据语言教学方法论进行教学所获取的实践知识。[3]随着教师职业化教育的发展,构建TESOL教师知识基础的组成部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Richards认为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及其教学实践活动,一种与学科知识、学科课程论和教学论知识有关,另一种则与教师本人对待教学的主观态度有关。[4]Richards在舒尔曼关于教师知识类型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TESOL教师的知识基础应该由以下六个方面的核心内容构成:①教学理论,如广义上的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社会心理学等理论,该学科领域的听说法、交际法和自然法等理论;②教学技能,如最基本的课堂学习活动的选择与展开,对学生的提问方式及检查其学习效果的方式,对学生语言错误的处理方式等;③交际技能,一般技能方面,如教师的性格和举止风度、声音的清晰度、对声音的高低及语流速度的控制调节、建立和保持与学生间和谐关系的能力等;语言熟练程度方面,如是否能够流利地执行言语行为或语言功能;④学科知识,指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提供理论基础的基本概念、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如语音学、英语句法、英语语法、英语语言学、二语习得、课程和教学大纲的设计、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TESOL研究、方法论和测试等;⑤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⑥背景知识,如语言政策、语言教育政策、学生个体差异、学习环境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等。[5]
(二)我国英语教师知识基础类别
我国有多种形式的英语教师培训机构,每个独立的培训机构也都随着国家英语政策的变化及英语教学大纲的改革相应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但迄今为止笔者发现国内对英语师资培训课程设置方面的实证性研究还很少。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针对培养目标对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依据关于教师知识基础的理论研究,结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笔者认为中小学英语师资培训课程设置中所有的课程可划分为六种基本的知识基础类别,即:①语言技能(Language Skills),如听、说、读、写、译的技能;②学科知识/基础理论(Subject Matter Content Knowledge);③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与技巧(Pedagogical Theory & EFL Teaching Skills and Techniques),包括课程论知识(Curriculum Knowledge);④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Educational Technology & Application),如信息与通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CALL: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等;⑤背景知识(Contextual Knowledge);⑥科研方法知识(Knowledge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Applied Linguistics)。
从这六类教师知识基础的角度入手,笔者对某学院英语系自1992年以来为培养中等学校英语教师所设置的本科函授生教学计划及培养目标进行了分析,对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及实用性进行了研究。
三、研究结果
我们选择的这所师范学院英语系自1992年开设本科函授以来,每年的课程有增有减,但变化不是太大,按照前面所划分的六类知识基础类型可以把这些课程归类为:①语言技能:高级英语、英汉/汉英翻译、英语写作(1995年始)、英语听说(2004年始)、高级英语阅读(2004年始)、英美文学及选读、欧美文化;②学科知识/基础理论:英语语言学、英语文体学、英语语法概论、英语词汇学、语言测试理论、第二语言习得(2001年始);③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中学英语教材教法(2004年始)、现代教育理论(2002年始);④其他课程:第二外语(日语/法语)、教师职业道德(2000年替代语言测试理论)、毕业论文指导(2001-2003)。各课程所占总学时的百分比见表1。
表1 该师范学院英语系本科函授课程课时分配比例
从表中数字可以看出,自1992年至今,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背景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一直都是空白,所以为了更有利于研究,使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各知识基础类型间的关系,笔者借助下面图1的形式来分析其他四类课程比例。
1.语言技能和学科知识
历年来语言技能方面的课程比例一直高于学科知识方面的课程,尤其是自2000年开始,在语言技能课程比例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学科知识比例逐渐下降,两种类型间的比例2000年相差大概10几个百分点,2001年开始超过20个百分点,到2004年更是相差56个百分点。从2000年起学科知识类型中取消了语言测试理论,降低了该知识基础类型的课时分配比例;2001年又取消了英语语法,虽然同时增加了第二语言习得,但文体学和词汇学课时的相对减少使得该类型语言技能类的课程课时比例差别继续加大;直至2004年又增添了两门新的语言技能课:英语听说和高级英语阅读,但文体学和词汇学又被取消,从而使两种知识基础类型中的课程比例出现严重的不平衡。
图1 不同知识基础类型课程比例
2.学科知识和其他课程
2000年以前学科知识方面的课程比例一直要高出其他课程很多(其他课程共包含三门:第二外语、教师职业道德和毕业论文指导,学时比例未单独计算),但从2001年开始却少于其他课程所占课时,一个原因是上面所讲的学科知识课程和有关课程课时的减少,另一个原因是增加了第二外语的课时并增添了一门毕业论文指导课程。虽然毕业论文指导在2004年又被取消,但其他课程所占学时比例依然要高于学科知识类型所占比例。另外从图1可以看出,这两类课程与语言技能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变化不是太大,只是在2004年这些课程总课时数要远远低于语言技能课程所占学时。
3.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与技巧
图表显示,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方面的课程一直到2002年才开始开设,2002和2003年同为一门现代教育理论课程,学时为63,2004年增加了一门105学时的中学英语教学法。
四、分析与建议
(一)课程设置与英语教师知识基础的建构分析
1.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指的是英语的听、说、读和写的运用能力,该英语系根据国家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增加了英汉互译能力。20世纪80年代我国英语教学开始提倡交际法的应用,随着新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已成为新世纪的导向,所以英语教师本人的语言运用能力便成为重中之重。该英语系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培养教师的语言技能,尤其是在2004年又加大了比例,增加了英语听说和高级英语阅读。
培训和提高教师语言技能一方面体现在课程的选择和学时分配上,另一方面也应体现在传授方式上。所以我们必须针对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授课策略,使接受培训的教师最大限度地提高语言技能,这样才能体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2.学科知识/基础理论
TESOL学科知识是英语教师需要了解的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能为英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英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国内外对TESOL领域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举不胜举,本文不再赘述。
本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从1992年至1999年,所有学科知识/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一直是语言学、文体学、语法概论、词汇学和语言测试理论,并且课时安排和所占总学时的比例几乎未变,2001年虽增设了第二语言习得,但语言测试和语法却相继被取消,2001年起又取消了文体学和词汇学,到2004年就只剩下了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另外,与英语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如课程论和教学论、社会语言学、TESOL研究等从未被涉及过。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变化是,其他课程类比例自2001年起要高于学科知识课程的比例,其中第二外语(日语/法语)在1999年以前(含1999年)的学时比例一直是学科知识学时的41%~50%,但2000年教师职业道德替代了语言测试,2001年又增设了毕业论文指导,致使其他课程的学时比例增大,而2004年仅第二外语一门课程的学时比例就超出了学科知识类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学的总和(13.1%和10.7%)。
从这些变化结果来看,该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规范性,课程设置的标准、选择课程的依据以及增减课程的原因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与技巧
按照Richards的观点,外语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是教学理论,因为它能为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实施提供依据;而教学技能与技巧则是一个语言教师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5]该英语专业自2002年为本科函授生开设了现代教育理论,在2004年又增设了中学英语教材教法(有些学员在专科阶段已经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本研究未加统计)。根据其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说明,现代教育理论包括教育科学的新理论、新成果和新观念,国内外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介绍;中学英语教材教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基本技能、基本素质,中外英语教学法的流派及其特点,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等。但是,如何让教师真正掌握实用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与技巧是培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的来源与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及传授方式等都是这个环节中重要的因素。
4.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背景知识、科研方法知识
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而英语教师的知识基础也要随之变化和更新。新英语课程标准和该英语系函授生培养目标中都有这方面的描述,要求英语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辅助英语教学等,但目前该英语专业本科函授培训课程中却还没有设置相关课程,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于背景知识,笔者赞同Richards的观点,它应该是教师知识基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学生个体差异及其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不同需要、课堂学习环境、学校的办学目的和整体教学规划、不同地市的文化氛围及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国家的外语政策及外语教育政策、社会文化背景等,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对英语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它们为英语教学提供条件,同时英语教学也要受到这些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果能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把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纳入英语教师培训计划,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如一门课程或者几个学时的讲座,这样会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帮助。
科研能力是该英语专业为本科函授设定的培养目标之一,并且在现代教育理论课程说明中也提到要通过学习加强学员教育实验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但在培训过程中却没有界定和体现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科研水平,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有研究表明,我国教师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实证研究不够,研究成果大多是以发表意见、总结经验等形式来表现,这样很容易出现研究与教学现实分离的现象。[6]如果中小学一线教师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那么他们把在不同教学环境中直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这样得出的结论将对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提供直接的帮助,也会在我国英语教育政策的制订方面为英语教育专家提供可借鉴范例。如国外比较普及的行为研究是在教师任教的课堂上进行的小规模的调查研究,教师可以选择课堂行为的某一现象,使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资料,然后制定计划以帮助改进课堂行为(James,2001)。[7]我国的英语教师培训课程中是否可以介绍如行为研究之类的知识和基本的科研方法,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是否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要达到什么样的科研水平,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于其他课程,第二外语(日语/法语)、教师职业道德和毕业论文指导,本文没有列入教师知识基础,故不做进一步分析。
(二)结论和建议
依据国内外关于教师知识基础的研究,按照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我国英语教师知识基础可以分为六类:语言技能、学科知识/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与技巧、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背景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前三类是教师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后三类是教师应该掌握的辅助教学实践、完善教学过程的相关知识。
数据分析表明,该英语专业尤其重视教师语言技能的培养,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语言技能类的课程总学时已经是学科知识类总学时的两倍以上;教学理论课程是近期才开设但课时不多,而与其他三种知识基础相关的课程一直没有开设。从数据比例可以看出,该英语专业的本科函授生课程设置缺乏整体宏观规划,在课程选择和课时分配上没有明确的依据和标准。笔者认为,如果要检验其课程设置合理与否,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否使学员达到所规定的培训目标,那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国家教育政策,尤其是国家英语语言教育政策,了解国家在新时期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
做需要分析,通过调查、访谈等有效的研究手段获取学员的语言和知识需要,了解他们所在学校对英语教师素质的需求;
借鉴发达国家外语教育先进理论,根据国家和当地学校对英语教师的要求,依据教师需要分析所获取的数据,为及时更新教师知识基础在不同时期适当增减个别课程调整学时分配,使其课程设置规范化;
合理选择教材,并对该专业实施函授教学的英语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函授教育系统化。
参考文献:
[1]Shulman L S.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2):4—14.
[2] Fradd S H, Lee O. Development of A Knowledge Base for TESOL Teacher Education[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8,14(7):761—773.
[3]Richards J C. The Dilemma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TESOL[J].TESOL QUARTERLY,1987,21(2):209-226.
[4]Richards J C. Teachers'Maxims i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6,30(2):281—296.
[5]Richards J C.Beyond Training: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M].Cambridge [Engl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6]Li D. Modernization and Teacher Education in China[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9,(15):179-192.
关键词 文化基础 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Teaching Mod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 is ubiquitous in our work, learning and life. As a computer teacher, I feel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model and quality education to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nd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how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these have a very important role to strengthen the creativ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Students can truly become moral consciousness scholarship in advanced computer professionals, we should break the traditional computer teaching mode, to promot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quality education and financial computer teaching.
Key words cultural foundation; teaching quality; teaching mode
技校的特点是培养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教学中如果我们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错估或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以及个体差异,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我们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运用灵活多变的教法教学生自我学习,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1 技校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教学围绕 windows XP、 office2003以及网络的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刚上课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时间长了,大部分学生觉得越学越难、越学越枯燥,有的学生还产生不知道怎么学、不想学的想法。还有一些学生很少接触计算机,所以面对电脑的时候既想动手试试,又怕弄坏电脑。这就要求我们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无从下手的心理障碍,让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甚至包括想象力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另外社会对技校学生的偏见也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同时通过网络他们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外界对他们的诱惑很大,所以枯燥的课堂学习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大部分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享乐等,无心学习。这些学生掌握知识不牢固,但智力并不差,他们有敏捷的思维,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作为技校的教师,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2 改变教学模式,融合多种教法
2.1 利用分层教学,发挥学生个性
班级授课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计算机课程,很多城市学生家里都有电脑,有些学生已经通过其他渠道学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但也有不少来自乡村的学生从来没碰过计算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教学改革。比如讲Office 2003时,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差异并对他们进行分组,在教学中将学生分为A、B、C三层,A层:掌握五笔打字、Word、Excel的基础知识,上课能注意听讲,参与教学活动,改变学习习惯;B层: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五笔打字速度快,能独立排版编辑,上课专心听讲,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C层:培养较强的分析能力,灵活运用能力,进行办公应用高级培训,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如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测验等,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各层学生都有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目标和练习,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指导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方法选择不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
2.2 采用重点示例演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示例教学是“例中学”和“做中学”的结合。Word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学生学习后要能熟练排版并具有一定设计版面的能力,文本框在word中是承前启后的,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word2000 的编辑功能、排版及图片的处理,已具有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但对于特殊的、不规则的及需要一定设计的版面却不知如何下手,文本框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含有文本框的示例引入,此实例使用了描写大自然的文字和图片,并且利用横排和竖排文本框做了装饰,内部填充主体颜色为天蓝和白色,效果使用了图片填充和图案填充中的球体填充,让学生通过实例发现在此版面中除图文混排外又有灵活的文字版面并可移动可填充。然后提醒学生工具栏的使用及插入文本框的两种情况并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模仿或加工教师实例进行演练。教师在原有示例上进行转变,展示本节课的实例让学生观察、思考、演练。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讨论学生归纳出问题,最后通过总结可以把在练习过程中学习到的零碎的知识汇集成系统的整块知识以便今后灵活地运用。
2.3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讲Word时我选择情境教学法,首先在大屏幕上设计一张版面独特的“手抄报”,包含文字、插图、背景等元素,版面内容有名人名言、笑话、文摘等。学生看后兴趣大增。这时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及时把Word的重点、难点授完,然后以一些大的主题为背景,例如制作迎世博会宣传册,提出真实的任务情境、结合世博会的进展情况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确定主题、在网上搜集各类文字图片素材、设计宣传画,然后作品展示、总结交流。最后布置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如课程表、贺卡、报刊等的设计。在制作过程中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并指出解决难点的技术要点。这样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画、审美、文才等才能,制作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
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完美的。在教学中,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总结。当然,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完美的模式,而是通过教学改革既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不失时机、灵活地育人,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技校教学模式的肤浅认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学习其他教师经验根据课堂情况积极应对学生,不断地调整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模式,并继续做进一步的教学实践尝试,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晓玲等.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3(12).
[2] 李培祥等.论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素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探索,2003(9).
关键词:教学现状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实施方法 有效评价
一、中职学校钢琴教学的现状
(一) 教学难度大:学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们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在进入到中职学校学习之前基本上都没有进行过钢琴专业的学习和熏陶。由于已经错过了学习钢琴专业的最佳年龄阶段,手指相对来说比较僵硬,手指的独立、灵活、跑动和协调能力都比较欠缺。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费劲,老师的教学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二)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差
中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初中阶段学习和行为习惯都比较差的学生,所以在学习上、情感上都很容易被老师忽视,学习比较被动,逐渐养成了学习上和思想上的惰性习惯。而且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造成她们学习上不勤奋、不刻苦的直接原因。
(三)教育教学师资不足
钢琴自17世纪末诞生和发展以来,一直都是采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即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学。这样不仅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会造成严重的师资缺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钢琴教育教学的需求,不利于中职学校的钢琴教育教学的普及和发展。
(四)教育教学经费有限
目前国家和地方虽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由于职业学校的职教专业种类繁多,而教育教学经费有限,所以根据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用于各专业建设的资金比例都会有所不同。若学前教育专业大量购置钢琴,则成本太高,在有的学校无法实现。而数码钢琴价格便宜、实惠,它不仅具有钢琴的演奏功能,还添加了一些现代化的强大功能,如:各种乐器的音色、各种节奏的伴奏、录音、合成等,同时也能有效的改善和改变了中职学校教学设备不足的困境,满足正常的日常教学需求。
二、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优势和劣势
(一)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由一人变成了集体,形成了一人授课,众人受益的教学模式,扩大了知识的覆盖面。但由于是集体授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虽有共性,但缺乏个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将有共性的知识点集中在一起集体教授,而个性的知识点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小组和个人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授。并且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积极、有效的课后分层辅导和活动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以弥补集体课的不足。
如:在教授一首新乐曲时,有关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弹奏重点、弹奏难点、弹奏要求和弹奏方法等共性的知识点集中在一起集体教授,而根据每个学生学习能力及自身素质的不同,教师则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二)教学形式和方法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言传身教变成了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形成了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师生齐奏、学生齐奏;师生轮奏、学生轮奏;师生接龙、学生接龙;集体讨论、集体评价等多种多样的集体教学模式,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吸收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音乐课件、音频、视频、投影仪等多种多样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补充、加强和巩固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享受钢琴音乐、学习钢琴音乐。
(三)集体教学的能力发展:数码钢琴集体课是集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视唱、练耳、演奏(视奏、独奏、重奏、合奏)、和声、曲式分析等多学科学习为一体的实践技能训练过程。所以,它具有灵活运用多学科的综合性、教学的互动性、循序渐进性和创造性等特点,不仅使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增进了集体团结合作能力,还提高和发展了学生的音乐逻辑思维、理解、想象、表现和创造等能力,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紧凑高效、生动活泼。
(四)便于普及,利于发展:由于数码钢琴的购置便宜实惠,一般有低、中、高三个档次,价格大约从2000元左右到4500元左右,成本远远少于钢琴的购置。所以,采用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有效的节约了教学成本,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克服了教学师资的不足,满足了新形势下钢琴教学的需要。
三、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
针对中职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职业学校的老师,我们更加地感觉到任重而道远。在今天无法改变生源素质和教学师资等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则更要思索:如何做好学生钢琴学习的教育教学的引导工作?如何认真落实钢琴教学的计划和任务?如何改变我们钢琴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如何调动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她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学有所成?……
笔者认为最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钢琴教学是一项实践技能操作,是教与学的双边交流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她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习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就越大,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当学生一旦有了学习钢琴的兴趣,那么钢琴教学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所以,除了利用课堂、琴点时间、课余时间进行集体训练、分组训练和个别训练外,同时也要积极有效的开展课后分层辅导和设计一些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技巧、促进学生自身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如:
1.定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采取分层次教学,使学生都能学有所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即:使大部分中等生保持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轻松愉快,学好技能”,很好的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对优等生适当加大难度和加快进度,使她们“既能学得好,又能学得饱”,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学习上的补充、提高和发展。对后进生则适当的减小难度和放慢进度,使她们“既能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又能学到一技之长”,通过学习和技能实践训练,能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2.长期设计和开展一些帮助后进生进步的活动。如:“手拉手、同进步”活动,即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选择品学兼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强、技能技巧突出的同学做专业组长,以带动和帮助自己的组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样,不仅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而且也起到了加强学生技能技巧学习的作用。
3.定期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和促进学生提高的活动。如:“自我风采展示”、“期中、期末汇报演出”、“平行班级互相交流演奏会”、“钢琴学期技能竞赛”等活动。让学生能在集体学生面前进行表演或作业汇报等,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身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定期开展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及其学困点的现场座谈、演示示范的活动。如:“你提问,我回答”活动,即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困惑提问出来,教师进行解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时有效的进行学习。这样不仅使学生能保持高度的学习兴趣,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改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弹奏的技能技巧水平,使学习钢琴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二)引进高效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
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听到、看到、想到和接触到的面广,而以前那种单纯的教师示范、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觉得课堂单一、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我们则要不断的进行教学法的改革和创新,以提高钢琴集体课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教学应顺应时代潮流,采用和加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也便于更好的进行教学。
2.灵活及综合运用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模仿法、启发法、对比法、提问法、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取:课堂组织-(复习旧课)-新课导入-教师示范、教授-学生试奏-互动学习、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加强巩固(教师再次范奏)-学生轮流回课(教师个别指导)-小组和集体评价-课堂总结的集体教学模式,这样既突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让钢琴集体教学有共性而又不缺乏个性,力求让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
四、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有效评价
钢琴集体课的有效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制定科学的、合理的有效评体系势在必行。
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与考核标准的不同及学生实践训练差异的不同,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评价:
(一)教师教学过程的有效评价
1.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程度的百分比:
低于70%必须要修正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重讲。
2.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快乐。
3.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采用随机提问、现场抢答、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等方式,若正确率不足70%本堂课教学不成功。
4.是否进行了教学反思,反思后是否进行的教学调整。
(二)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
1.是否坚持45分钟认真听课。
2.是否感觉到学有所得的快乐,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是否能当堂课消化。
3.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都能回答。
4.课后是否有复习的欲望,对学困点是否愿意去花时间弄清楚。
(三)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评价
钢琴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技能训练过程,它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学习时间去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才能很好的掌握和灵活的学以致用。基于专业的特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评价体系:
1.建立“课堂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2.建立“课堂表现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3.建立“实践训练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一些老师在成绩评定的时候,一般是以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学期终结成绩记入成绩档案,致使一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练琴,临近期末考试时再突击应付专业考试。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主动,但课后实践训练时间即琴点时间往往无故缺席或课余时间往往借机偷懒,造成了课后缺乏练习而无法完成作业的现象等,从而导致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学习缺乏连贯性和循序渐进性。
而采用以上的有效评价体系则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督促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安排和计划,有目的、有要求的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和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将来学生的就业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四)课后辅导的有效评价
课后辅导是加强和巩固课堂学习的有效手段,是对课堂所教授知识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同时也是学生补漏、补缺的学习过程。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可以采用以下评价体系:
1.建立“课后兴趣小组教与学分层”的评价制度。
2.建立“课后活动单项成绩和综合成绩相结合”的评价制度。
3.建立“学生出勤、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
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采用引导性、鼓励性、差异性的评价,开展有针对性、讲方法、重实效的辅导。指出学生学习训练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提高及发展的地方,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学习困惑和疑难。
综上所述,采用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无疑是一场教学上的大革命。它不仅为现代音乐教学注人了新的活力,更体现出集体课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和时代感。它改变了传统钢琴教学的模式,同时又丰富了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它的出现,对现在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顺应了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课堂教学技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4]张荣伟,任海滨.教育基本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5]王伟宜,王.考试与评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6]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实践
引言
基础会计是中职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技能。基础会计课程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的知识学习领域。该课程学习情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关系到《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所以这门课程在会计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中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
1.教材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指南又是学生学习的帮手,传统的教材大部分是重理论的教材,有些虽然表明是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开发的,但内容上仍然是重理论、轻业务、轻实操,甚至内容陈旧、过时,没能将理论与实训的技能相融合,无法满足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需要。
2.理论及实训技能内容与会计工作岗位内容没能相衔接
目前基础会计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按传统的体系编制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脱离,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都没有体现中职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中职学生接受能力。传统的会计教学内容在教材上,是按照章节来编排,没有按工作要求进行设计,从“总论---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法---财务会计报告”,它割裂了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技能实操,以致出现“在校学的许多知识用不上,而工作中要用的技术却没有学”的现象。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结合不紧密,向学生提供的课程没有按工作要求进行设计。
3.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不合理
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因此,要提高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更好的为后续课程教学打好基础,必须加大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改革的力度。
4.经典案例与实际工作中内容相脱离
目前在众多基础会计教材中,出现的案例都不够接近工作岗位案例,比较理论化。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典型的经济案例,参与实践互动,自己动手,主动分析,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中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现状
会计教育处在这样一个经济不断变革和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而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教育信息不断更新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仍然存在问题:
1.各中职学校普遍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入式”、“满堂灌”教学在会计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有时教师感到疲劳,学生也感到乏味,纯理论的讲授无法给学生带来立体感,更难产生兴趣。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多也只是记忆的高手,而不是具有开拓、创新的人才,知识和能力也得不到同步发展。
2.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落后
以多媒体为主信息化教学手段仍无法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全面展开,教师无法将教育信息化落实到教学环节中,主要原因是学校尚未装备有高配置、高技术、高水平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以及功能齐全的校园网,同时教师对信息化技术使用能力水平也比较低。所以,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手段跟不上现代信息化教学的要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配套教学手段还没有得到更新。教学手段仍是以“教案+粉笔+黑板”为主。
3.缺乏企业仿真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在学校内部进行的,知识传授式教学缺少服务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载体和情境,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针对中职学生不习惯或不擅长抽象思维和演绎式为主的学习方式,脱离具体职业情境的理论学习困难较大。学校的实训场所缺乏真实工作环境的氛围,难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技能,从而无法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
三、中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教师应转变观念,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会计教学;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沟通,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真正实现课堂上教与学的共鸣。
2.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对基础会计感兴趣,就要加强新生对会计专业的了解,增强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工作流程的感性认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做好专业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社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明确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了解会计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4.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参观企业财会部门,了解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及会计工作流程;通过现场观摩,培养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通过参观校内会计实训室,熟悉会计岗位的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以及其它会计用品。
(二)教学内容改革
为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合理化,我们应更新教学内容,根据会计学专业的学科体系优化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优化教学内容
(1)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完整性,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教材内容上,增加基本理论、基础技能实训的比例,便于学生从源头上理解会计知识,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另外,会计教材应当注重技能实训和理论相结合,增加案例和实务模拟内容的比例,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2)教学内容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
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必须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突出重点就是要把课程的几个重点、难点、讲深讲透;兼顾一般,就是非重点内容,应予以概括介绍,点到即止。这样安排,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针对中职教育的特点,我认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重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会计要素与会计平衡公式。会计平衡原理和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双重变化的特征,是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客观基础是资产负债表设计的依据。学生对这两个问题掌握的好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后面各种会计方法的学习和运用。
②借贷记账法。要从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上详细阐明其记账符号、账户分类、账户结构和记账规则,以及与复式记账法运用密切相关的会计分录及其编写方法等内容。这是学生理解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前提。
③会计凭证的相关内容。主要介绍原始凭证的种类,记账凭证的格式、类型、填制和审核方法等,这是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
④账簿的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部分的学习重点在于训练学生掌握账簿设置方法、登记方法、对账结账方法、错账更正方法。
⑤会计报表。主要让学生知道编制报表是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了解主要会计报表的种类、结构以及会计报表的作用,同时会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2.重新整合教材内容,编制适用的教材
本着教材要服务于教学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按照从理论――实践的逻辑原则,组织校内“双师型”教师结合会计岗位内容的需求开发校本教材,编制的教材应遵循“重实际操作技能、轻理论”的原则,将会计业务按模块入手,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教学内容完全融入到会计训练项目的业务操作中去,即将平时的单项实训要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即在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完毕之后,及时让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去处理具体的问题。学生从实际操作过程中认识凭证、账簿、报表的种类,学会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及措施
为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加大力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及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
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能促进学生乐于和易于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目前,我校正在利用现代信息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方式,逐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基础会计》课程进行教学。
(1)引进或组织教师自行制作教学课件,对课程的内容力求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进行表述,使高深的理论通俗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通过网络,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课件、实验指导和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在网上运行,以便学生查阅。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不但是教学手段的极大改进,使之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也有利于充实教学内容,学生能够在学校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里或自己的手机直接使用各种财务软件,这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2.推行案例教学
(1)运用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会计是一门最需要用案例来阐释原理的课程,尤其是对于会计一般原则的理解和运用,可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进行。
(2)在上课时,老师在讲解完有关的知识以后,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先给学生相关的案例,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自由发言,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则从中进行指导、启发、总结,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采用情景教学方法,感知企业实务的工作环境
实技能是学生掌握技能、形成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主阵地。在项目训练中,项目的资料都是来源于企业,并采用真实的原始凭证,为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工作环境,能感知实务工作和理论知识的差距,学生从“模拟设立账户――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顺序来了解整个会计工作流程。在进行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时:
(1)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企业的营业执照的相关内容,学生能够直观地认知:“开业”、“注册资本”、“法人代表”等和会计学习相关的概念。
(2)其次,在讲解“会计凭证”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保留生活中得到的如车票、购物发票、银行的票据等各种原始凭证,教师可以借阅公司的会计资料带领学生认知凭证、账簿、报表,教务部门可以印制仿真的发票、支票等实习资料,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亲自填一填,同学们之间互相分组审核,从学中教,教中学,从而直观、感性地启发学生的“会计意识”。
(3)情景教学法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可利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学生会计基本能力和技能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基础会计课程考核及评价
1.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
该课程的成绩评定主要采取理论考试与实训操作相结合,理论部分和实训操作分值各占50%。
2.理论及实训操作考核方式
基础会计课程理论部分占该课程的50%,期末成绩以闭卷笔试结合平时成绩的方式来进行,期末闭卷笔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是:出勤率+作业成绩+课堂发言。期末试卷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实务操作题型为主。实训操作部分分值各占50%。实训操作考核方式按实训内容进行操作,学生总分按以下比例加权计算:填制凭证35%+登记账簿30%+错账更正5%+科目汇总表10%+ +报表20%。
四、中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根据培养技能型人才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性教学是中职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本校在2015年已将《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的内容相配套,形成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1)在内容上,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识别原始凭证、能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会设置与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
(2)在实训操作项目上,实训操作内容包括:建账(20个明细科目)、制证(填制原始凭证10种、填制收、付、转凭证各10笔)、科目汇总表、登账(日记账、明细账、总账)各报表(两张)。实训评分标准:实训操作项目100分,每错、漏一处扣5分;操作考核时间为150-180分钟。
(3)在方法上,《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法采取了实训技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配套同步的教学方式。本校以2015级会计专业为教学对象,已将实践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即在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完毕之后,及时让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去处理具w的问题。比如在讲会计凭证、账簿时,把学生带到会计模拟实验室看看什么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及账簿,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以此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们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五、中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后的成效
1.经过教学改革后,学生能有效的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自主的学习。同时通过情境的教学,按项目内容进行实训的操作,学生能从感性认识到会计知识适用性的提升。2015级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明显的表现出来。比如:在学习各种凭证的填制、审核、签章,练习各种明细账、日记账、总账的登记,以及各种报表的填制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比改革前提高。
2.由于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实践训练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理论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2015级会计专业学生在2015―2016学年度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率明显有所提高,通过率从20%增加到40%。
3.通过改革后,能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训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所接受的不再是空洞的理论,弥补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很好的掌握了实际手工实训技能能力。所以,在2015―2016学年度,2015级会计专业学生在参加南宁市学生会计专业比赛时荣获二等奖、三等奖的好名次。
4.实现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通过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由易到难的重构,将会计理论合理地嵌入到不同任务中完成,使学生为完成任务主动探究相关会计理论与方法。让学生能真正体现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综上所述,中职《会计学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学习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实现较好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皮志红.《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中外企业家,2013年26期
[摘要]根据当今社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以培养基本成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采用“案例引路、理论探究、实践活动”等三个步骤来进行教学。
[关键词]课程实践 多重能力 教学方式
一、学生及教材分析
通过与部分学生的交谈了解到,学生虽然对网络技术谈不上非常喜欢,但迫于目前就业的压力,大部分学生还是会从事其他有关IT的行业,他们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不大。 学校安排的教材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这本教材整体结构还是比较科学的,相关知识点有比较详尽的介绍,但总体来说内容过于抽象和生涩。根据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我们觉得有必要就教学内容进行一些调整,于是提出了以教材作为参考,可以就书中所列科目在网上寻找相对应的比较浅显的内容,或者运用其他比较简单的教科书的内容。总之,只要保持大体的框架不变就可以。另外,笔者还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联系实际,把当下比较热门的研究内容在课堂中表现出来,如WebQuest、Blog等。
二、教学实施方法
(一)案例引路
1.热身活动
课前热身活动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前“热身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一步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准备。就像英国心理学家Spolsky所说的,“激发动机使我们从烦躁走向专注,因此激发动机就如同汽车的引擎和方向盘一样”。在笔者看来,诸如看Flash搞笑动画、讲幽默故事、展示成功计算机作品这些活动,必定会促使学生对后面的教学活动更加热情。因为成功的课前热身活动,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和建立自信心的关键,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从“被迫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一旦学习动机被激发,整个课堂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个人按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遵循角色期望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亚尼斯曾与金(1954,1956)共同开展了角色扮演方面的实验研究,他们认为角色扮演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大多数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网络知识时,对如何学习比较迷茫,对于相关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也因此造成教学过程推进存在一定的难度。采用角色扮演,一方面,可以找寻回他们在求学初期迷失的自我,重新把他们拉回课堂。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使学生逐渐适应社会所赋予给他们的角色。
(二)理论探究
1.模拟辩论
模拟辩论,是将辩论作为一种比赛项目来进行的演练活动,它是专题辩论的模拟。笔者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开展了模拟辩论,出发点很简单,就是要综合锻炼学生的材料收集、分析、总结能力,发挥他们敏锐的思维,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最重要的是为即将到来的面试做好专业知识上的准备。我们设计的辩题主要有:学习环境决定学习效果VS个人主观能动性决定学习效果;多用现代网络媒体VS多用传统字纸媒体。辩论的效果是出乎意外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辩论规则等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在组织辩论之前普及一下有关辩论常识。 2.讨论式学习
在笔者的课堂中,主要就网络技术应用过程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讨论,如远程登录系统的构建、网络服务器的运行模式及改进、流媒体的网络运行架构等。在讨论活动中,教师既是平等的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切忌做裁判。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讨论时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总结,可以讨论参与者的身份对讨论中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引导讨论不断深入,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同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提供多角度思路,使讨论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三)实践活动
1.以教材为依据
每个小组的任务基本上还是按照教材的大体框架来安排,小组成员可以在通读教材相关章节以后,选择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或者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来做教学准备。学生除了要掌握相关章节的基本内容以外,还有必要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结构,并且用课件形式表现出来。对于一些理论知识,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来表现,一方面,可以降低讲课的难度;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制作课件的能力。
2.以网络为工具
学生除了可以翻阅其他与课程相关的书籍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对网络技术比较熟悉的优点,在网络中寻找一些比较新颖和流行的信息,把它们整合到自己的课堂中来。特别是对于一些非主讲的同学,因为所占时间比较少,不可能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因此可以只是介绍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网络知识。
3.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意思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特色,发表自己的看法,结论对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希望学生能够敢于突破,敢于怀疑,特别是教材里面的相关内容。对于学生发表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不论对错与否,我们都给予一定鼓励。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也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去检验自己看法和见解来最终辨别对错。另外,在使用教学媒体方面,也要强调个性特色,并不要求每个同学都使用计算机和投影机,粉笔字写的比较好的同学可以直接在黑板上板书,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同学,甚至可以不用任何实物媒体。
三、教学总结
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尝试以后,学生们逐渐适应“多重能力”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参与相关教学活动,使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和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动手能力、自省能力等多种能力得到了强化,其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技能、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达到了多层次的学习结果,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相关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学生们运用信息技术在理论课的学习中创作出相应的“学习作品”,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创新意识和习惯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一、美术基础课教学现状
当前中职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学校对美术基础课的教学缺乏必要的重视。包含着较强的功利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大规模地培养临摹高手。到最后才发现,缺乏的是真正的高手。甚至有人认为: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基础训练有多大意义。基础课教学的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更多地停留在绘画范围内,实用性不强,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中职学生的生源大多没有美术基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源的不断紧缺,职业学校为了生存,往往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选择性忽视,对于学生的专业前景和专业愿望缺乏必要的考察,有的甚至是为了满足学生或者家长的“需求”而开设了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无法胜任相关课程的学习。在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让学生围绕几种常用电脑设计软件进行学习。对书本中的相关实例进行反复的练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基础训练。学生的学习成了对相关知识点的临摹,因为缺乏必要的美术基础,加之缺乏必要的创新设计能力,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只能从事最简单的软件操作,违背了当初专业设置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忽略美术基础的训练,但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比较短,学校急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因而缩短甚至忽视了美术基础课的教学,以至于专业水平提升慢,学生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展现前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专业认识,在刚走进职业学校大门的初中毕业生来讲,是那样模糊,他们来学习可能就是家长的选择,或者自己“随便”的选择。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未来工作的性质等等都缺乏必要的认识。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资源,借助学生对新环境、新专业和新知识的好奇心的特点,在入校后即通过让学生观看反映最新时尚潮流的录像、优秀设计师的作品等,使他们知道服设计师是一份了不起的职业,是一份高层次、高水平的技术工作,是提升人类品味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专业前景的认同和渴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很容易就被激发起来,从而能充满兴趣地投入今后的专业学习中去。
2.比学帮带,促进水平提高
针对中职学生学习的现状,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一个特有的氛围中去学习。这个氛围就需要我们教师来设置。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小组合作传帮带的形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组建学习互助组。把那些专业学习基础好、悟性好、成绩突出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由于这些学生平时成绩优秀,容易形成号召力并被其他同学接纳。在小组内竞争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开展小组学习竞争,形成“比”的氛围。成绩欠缺的学生向好的同学学习,以成绩好的同学为追赶目标,形成了“学”氛围;反过来,成绩好的学生指导成绩较差的同学,形成“帮”的氛围;通过学生既看个人的学习成绩,更侧重小组的整体实力,以此激励和深化小组互助学习的模式,这样成绩好的同学带领整个小组不断进步又形成了“带”的氛围。最终通过“比学帮带”,促进学生专业水平不断的提高。
3.牢抓基本功,强化专业基础
想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必须有好的美术基础,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是每个学生在校学习的最终目的,美术教学结合专业特点,从促进专业成长的角度切入教学。例如,设计专业学生,在专业教学当中学到的Photoshop等基础软件的学习,美术当中的色彩、构图、平面设计、构成等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如果没有较好的美术基础知识支撑,这些软件的学习只是掌握和熟悉了一套机械的计算机工具。只了解了使用的方法,却没有自主创作的意识和理念,从而不会利用所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创作,专业技能何谈提高。在实际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在设计教学计划的时候必须安排足够的学时保证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作为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对于色彩、素面等的练习,牢抓基本功不放松。在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学生对基础掌握重要性的了解,清醒地认识到基础课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只有好的基础才能让学生在设计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如:因为色彩的认知比较差,而导致设计空间的调子俗气或者不搭;因为素描底子差而出现所设计的作业存在空间感不足等等。
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及认知特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合格人才。
【关键词】数学;基础知识;学生技能技巧Basic knowledge on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students the way of teaching skills
【Key words】Mathematics; Basic knowledge; The students skills 初中数学是一门最基础的重点课程,需要任课老师和学生共同协作,才能做到教有所“讨”,学有所“成”。这里的“讨”是指研讨、讨论的意思;“成”是成绩的意思。任课老师在教学备课的期间就应注意在后期课堂上的相关探讨问题,只有开辟与学生共同探讨之路,才会有更加出色、更加简明的题目解决办法。学生在讨论的同时,才会学到知识出好成绩。同时,要出好成绩的基础,当然还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垫底,这样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1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1.1过去的基础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老师都忽视基础对学生的重要性。部分老师一贯要求自己的学生要举一反三,以一鉴百。以为仅仅是靠自己这样说就可以让学生获益良多,其实不然。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如果缺乏讨论的教学流程,学生学再多的知识,也不会获益。
1.2国外的基础教学。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外国学生大多是先了解了这个公式的来源,这个概念的来源,有了深刻的影响,知道这个概念、定义具体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即使忘记了公式,也可以凭借概念或定义写出公式,而且不会忘记,甚至到老。这不是说国外的学生记忆力比我们的学生好,而是国外的学生有根深蒂固的知识累积能力。国外的教学注重基础教育,这是他们教育成功的一个因素。
1.3追寻的基础教学。在上面,我们讲到了课堂讨论。许多人认为课堂上需要讨论的仅仅是解题办法,其实不然,基础知识也需要大家讨论。比如:概念印象(讨论、了解概念的来源,才会对概念之类有更深的印象);公式变化(讨论公式是否可能有其它的变化)等等。这样可以看出学生中的个别或部分在这方面的天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某一学科的个性发展,说不定哪天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就成了数学家,这也是对学生负责任的体现。
2提高学生技能技巧
2.1培养数学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技能技巧的前提。这样的好老师,为什么我们不能借过来教育自己的学生呢?所以,提高学生技能技巧首先应该为学生找到一位好的老师,那就是兴趣。这样的兴趣需要从学生一进入初中阶段就开始逐渐培养,循序渐进。
2.2注重学业阶段适应能力。注重学业阶段适应能力是提高学生技能技巧的基础。七年级数学是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发展的,它注重学生的一个阶段适应的能力,而这种适应度是判断学生是否能够提高技能技巧的基础因素。当学生能够适应老师的课程时,能够适应学校的环境时,能够适应教学方法的阶段变化时,那么在这个时候就是提高学生技能技巧的基础时间,需要因人而异、因人施教的教学方案来维系。
2.3按年级进行不同的教学模式:按年级进行不同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技能技巧的环节。
七年级是小学升初中的第一年,需要更多的是结合小学教学的模式来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这样以来,老师更多是应该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而不是急于求成,要求自己所有的学生都有优异的成绩。这样才能有益于学生的后期发展。
八年级应该是初中时代的中间阶段,这时候的学生思想、思维都不较开阔。这个时候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学模式应该从兴趣培养模式晋升为思维能力培养模式。
九年级是初中时代的最后一年,这个时候学生最终面临的是中考。这个时候就要求学生对每一道数学题目都应该有所掌握,甚至是同一题目不同的方法。这个阶段就需要进行探讨培养,这里的探讨培养不仅仅是探讨题的解题方法,而且还应该有题型的探讨。
2.4奥数穿插,锻炼思维。奥数穿插,锻炼思维是提高学生技能技巧的辅料。由于教材的改革,我个人觉得在教学中穿插奥数的联系,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些奥数知识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学到许多奥数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解题的技能,在考试中会节约一定的时间。
2.5及时点拨,增强自信。及时点拨,增强自信是提高学生技能技巧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