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地质环境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11 17:14:58

地质环境论文

地质环境论文范文1

1.1社会发展需求

煤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需求,逐渐涌现出更多煤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问题,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煤矿开采与后期管理工作相对粗放,往往会导致矿区地质环境出现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对矿区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不但会影响周围居民正常生活,同时也会增加环境治理经费。尤其是一些小型煤矿,大部分都集中在老矿区,随着地质环境问题的出现,逐渐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现在逐渐增多的土地损毁、建筑物破坏等,对于可用地面积较小的地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另外,煤矿开采时处理不当,导致煤炭、矸石等长期暴露于空气中,大量的有害物质在雨水冲刷的作用下溶出对空气、土壤以及水体等造成污染,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产与生活,逐渐发展成关系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

1.2环境保护需求

很多煤矿开采层比较浅,开采后对地表环境影响相对明显,如地裂缝、地表塌陷以及地表渗漏等,必须要加强此方面工作的重视。尤其是对很多小型煤矿来说,大部分为大型煤矿的边角部分,或者是相对独立的块段,地质构造更为复杂,再加上上部岩层已经出现不用程度的形变,进而会对地表土体以及水环境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另外,很多小型煤矿开采企业,为获取更多利益,在开采时选择用掠夺式开采方式,对开采技术以及工艺管理不当,煤炭以及矸石等随意乱放,对矿区周围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随着煤矿地质环境问题的逐渐加重,对水体、空气以及土壤等影响更大,进而会影响周边生态系统。

2煤矿地质环境管理现状

2.1地质灾害频繁

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是提高煤矿开采效率的主要措施之一,更有利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针对不同地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因为各地区矿产资源开况不同,技术与经济水平也不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却也存在改善不合理的情况,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出现频繁。例如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背景脆弱,随着煤矿开采程度的不断推进,当地地质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与损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就是废气、废水等无约束排放,对当地空气、土壤以及水体等造成污染,不但威胁了居民生活,同时更是制约了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华北地区则多发生土地塌方、滑坡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2.2资源破坏严重

一方面,土地资源被破坏。随着煤矿资源开发程度的加深,现在逐渐由传统的浅层开采转变为更深层次的开采,而无论是哪一种开采方式,都会对煤矿周围地质环境造成影响,造成大量土地资源被压占或者被挖损破坏,进而会对矿区当地土地资源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含水层被破坏。在煤矿开采过程中,需要长期抽排地下水,这样就会导致含水层顶底板结构被破坏,降低周围矿山地下水水位。而地下水位的降低,就会导致矿区周围井泉干涸,以及水质恶化等,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另外,煤矿开采过程中排放的废水管理不当,在没有进行任何处理的情况下随意排放入周围水系,很容易造成水环境的污染。另外,煤炭开采过程中经常会排放出瓦斯气体,在换气时必须要对井下气体进行处理,否则就会造成矿区空气环境的污染。

2.3地形地貌被破坏

在煤矿前期开采过程中,存在很多浅层煤矿进行露天开采,这样在根本上会对当地地形地貌景观造成破坏,较大规模的改变了自然景观的生产活动。另外,对于很多煤矿采空区来说,处理不当经常会形成比较深的露天采坑,或者是危险度高的边坡,对矿区当地生态景观以及植被造成严重的破坏,必须要从根本上进行分析,确定造成地形地貌破坏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管理。

3煤矿地质环境问题治理措施分析

3.1建立完善管理体系

3.1.1完善管理机制

一旦矿区地质环境产生问题,对其进行治理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管理机制,对所有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尽量降低能源的消耗。一方面,建立财政体制。即建立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将煤矿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工作纳入其中,对各地区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财务支持。其中对各项资源的使用必须要遵循有偿的原则,对矿产资源使用、水资源使用以及保护等收取费用,并结合不同矿区实际情况要求开采单位缴纳一定资源补偿备用金,保证环境问题出现后治理资金能够有效到位,提高处理效率;另一方面,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法律制度的存在是对地质环境治理行为的主要约束手段,结合矿区地质、环境以及技术等特点,对各项法律规定进行适当的调整,逐渐完善管理制度。

3.1.2明确地质环境管理地位

导致煤矿地质环境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开采企业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此方面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地质环境恶化后,能够获取的效益降低,不但不会进行治理反而加大开发力度,造成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进行管理时,必须要确定地质环境管理的地位,结合煤矿开采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管理方案,对整个煤矿开采过程进行管理,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根据矿井采掘生产计划,对各采掘工作面及周围受水害威胁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接近积水异常区和可疑老空区时,及时提供相关水文地质资料以及处理措施,做好采掘面地质及水文地质预测预报工作。并按照要求编制年度、季度、月度水情水害预报。加强资料、图纸、台账日常管理工作,探放水“有掘必探”落实工作。采掘面物探先行钻探验证,编制探放水设计及安全技术措施,探放水设计基本符合相关规范、规定,有掘必探闭合管理现场落实到位。

3.2选择切实可行治理技术

3.2.1煤矿治水管理

完成各主排水系统、设施完善工程,一是完成各采区水仓淤泥清理工作,要求在规定时间前全部完成;二是水仓巷道返修治理,根据各水仓实际情况进行扩帮、起底、注浆加固工程;三是各主排水系统水泵、闸阀、管路定期巡查,针对腐蚀性较强的排水点,加强水泵及管路的维护管理,保证排水系统的牢固可靠。另外,还需要完成所有采区地质说明书、开口防治水安全许可评价,并经矿总工程师以及企业地质部会审。分析采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预测采区涌水量,为采区防排水系统建设,采区安全施工提供基础保障。同时,还需要做好突水应急预案实战演练,提高职工防治水安全意识,根据演练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完善应急预案。在矿井目前井下各排水能力的基础上,对主要水仓建立井上应急仓库,储备充足的防治水应急抢险物资设备。每季度末由机电科、调度室、地测科、供应科、安全科、财务科进行全面检查,保证防治水应急抢险物资、设备及时储备到位,实行常态化管理。

3.2.2矿区环境动态监测技术

积极应用动态监测技术,因此来对整个矿区地质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对环境各项指标进行详细的评价,进而可以以此为依据来开展下一步治理活动。动态监测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环境中各项动态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以此作为该动态监测系统的数据来源,对煤矿开采中各项数据的变动以及分布规律进行总结,例如矿井瓦斯来源、构成、涌出量以及聚集特征等,可以选择更合适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降低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

4结束语

地质环境论文范文2

1.自然资源

土地与气候:地质公园中的土地分为可利用土地、宜开发利用土地、难利用土地等。这些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效益。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四季交替、季节差异、冷暖雨量、时空分布等因素都制约着地质公园的景观开发与设计。水文与石景:水文是一个地区的典型代表元素,它能够提升整体空间环境的生态质量。应结合特定的水文特质来塑造地质公园景观与空间环境。瀑布与温泉:地质的多样化为瀑布的成因分类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同时为景区内的景观塑造形成令人震撼的背景。

2.文化资源

历史与文学:历史资源在地质公园景观的开发中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展示过去、结合当下来体现地质公园景观的发展特征。历史资源为地质公园景观的生动塑造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地质公园通过对主体景观活动的想象和定位来实现文学资源的景观再生。如石碑摹刻、人文笔墨等文学艺术常成为地质公园景观的突出标志。宗教与民俗:是文化现象特征的普遍存在形式,也是人们对地球的本能感性认识,同时是人类对自身存在于世界中的整体反映。

3.生态资源

森林与湿地:森林中名贵树木和植被蕴藏着深厚的生态潜力,保持水土平衡,保护河流线性空间的完整性,保证野生动植物的迁移、扩散和繁殖。生物与敏感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物理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敏感区是指当受到外界影响时,那些容易受到干预甚至破坏的地区,即抵御性较弱的生态区域。建筑与风貌:建筑是文化的实体表现形式。建筑文化的表达通过建筑的外立面或者建筑风格等直观呈现在地质公园中。

二、自然、人文、生态“三位一体”的开发定位与整体设计——以安徽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

1.开发定位

地质公园景观及空间环境的开发,应围绕整合资源要素,形成明确的开发理念。通过对地质公园景观现状环境调研分析,围绕已有的自然资源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地质公园景观的开发目标,开发时序与景区特色。本文提出自然、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性开发理念,自然与文化相互联系,并与生态相互交融,满足景区的协调发展。下面以安徽省天柱山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境内,以崩塌堆垒型花岗岩景观和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群闻名于世。2005年8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2000年又荣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称号,2011年9月,荣膺“世界地质公园”称号。其中主景区面积82.46平方公里,规划保护区面积为333平方公里。

2.整体设计方法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分为15个景区,分别为主峰景区、三祖寺景区、马祖庵景区、阳裴岭景区、大龙窝景区、天龙关景区、虎头崖景区、后山景区、锣鼓冲景区、龙潭河景区、九井河景区、皖水滨水旅游带、潜水滨水旅游带、牌楼—新店科考区和天柱山旅游服务区。根据地质公园的总体布局与空间结构,依据地质公园景观分布密度、类型,从点(景点、居民点等)、线(景观线、旅游线、交通线等)、面(景观组合区、地貌区、建筑设施分布区、后勤服务区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思考,形成整体设计方法。

(1)旅游线路的系统优化与布局

旅游线路是为了使旅游者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观赏效果。地质公园旅游路线的空间布局是根据各种活动的需要,有差别地进行不同功能的组合布局,从而形成不同的公园空间形态。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线路设计从观看景观、接触景观、体验景观、回味景观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条生动而有趣味性的线路,它将柱状峰、脊状峰等奇峰,象鼻石、寿塔石等怪石,龙宫、迷宫、天宫、逍遥宫等洞穴,山势险要的断层峡谷等地质景观,串联起整座公园的景点、休憩地等景观节点,形成合理的旅游景观空间,并通过规划的绿化廊道、步行系统、公众活动走廊等多种路径,使游客对同一景物和景点从不同视角或距离去欣赏,可以产生不同心理作用。充分考虑到了“人观看景”与“景引导人”的行为模式,完成了游览互动体验时的心理感受。可见,地质公园景观的设计必须重视空间维度,强调旅游线路的分区与连续。

(2)自然特色地质景观及空间环境的整合与表达

地质公园的特色景观是人们对园区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艺术化的概括。从地质审美特征的角度上看,特色景观是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景区的独有特征。它的内容与形式都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因此,将地质学知识与景观规划设计有机结合,能为地质公园的开发与建设提供良好的指导。在地球内外引力的作用下,天柱山形成了花岗岩奇峰、怪石、洞穴、峡谷等自然地貌景观,变幻莫测的云海、佛光等气象景观及多姿多彩的水文地质遗迹。主峰天柱峰是典型的花岗岩柱状体,由垂直节理及风化剥蚀而形成岩脉与纹理,拔地而起,突兀众山之上,直插云霄,势如“中天一柱”。怪石形态各异,如天柱猿、金鸡唱晚、神鬼探海、双狮戏球,虎头崖的蘑菇石、船形石,马祖庵景区的猪头石、霹雳石等。洞穴以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奇特著称,被誉为“中国花岗岩洞第一秘府”。峡谷势气非凡,如小天门、大天门、千丈崖等。景区围绕这些特色资源组织游览线路,通过步行、攀爬、缆车等形式,整合自然景观的组成形式,从而更好地表达地景空间特征。

(3)文化资源的融入与呈现

文化因素的导入为游客提供较高的精神愉悦体验,是构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的基础。但是现在大部分国家地质公园开发定位不够全面,仅仅注重景观环境的规划,而忽视文化的吸引力。应该充分考虑文化与公众的相互影响和参与,实现文化历史与景观环境资源的共生。安徽省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得天独厚,其人文发展与山水美景相映生辉。天柱山附近的皖河是安徽省简称“皖”的溯源地,中国禅宗文化发脉于此。汉末时期,这里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李白、白居易、王安石、坡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众多的石刻作品。南北朝以来,天柱山成为佛道共尊的圣山,六代祖师中就有三位即二祖、三祖、四祖居山活动。天柱山地区是清代京剧母体艺术潜山弹腔、岳西高腔的发祥地,是为创立京剧做出卓越贡献的许多徽班艺人的故乡,也是黄梅戏诞生、成长、繁荣的摇篮之一。围绕这些众多的文化传说、文化遗存、历史故事等进行整合并融入到景区开发与设计当中,使得自然景观变得更有魅力,更富有吸引力。如仙人打鼓、龟兔赛跑、犀牛望月等,形象生动,令人回味。

(4)景观生态敏感区的控制与保护

地质公园的生态敏感区是景观控制与保护的重要区域。控制敏感区内水岸、坡地、台地、湿地等资源,改变植物种类,种植本土植物等生态系统,保持生态敏感区的植被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依靠地质景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使生态环境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在敏感区的设计开发中以控制为原则,结合自身的生态系统,对不同的生态敏感区景观进行保护与控制,既形成良好的景区环境,又保持了生态平衡。其草木花卉、沟谷溪流呈现出听觉美与视觉美的四季交替,这是自然生态的最好体现。

(5)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

为建立高品质景区环境,应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作为保障。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包括:住宿、餐厅、游客接待中心、特色商业、停车场、地质博物馆、标识导向、安全防护、通讯、交通、卫生设施等。上述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围绕着布点适宜、整体协同、方便使用的目标,结合自然环境路线、特色景区进行优化布置,满足游客观赏和游览的需求。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是集山水风光为一体的风景区。新的规划中心区占地面积260亩,分成特产购物步行街、茶庄小学、地质公园博物馆、大型生态停车(换乘中心)和折迁安置四个区域。建成后的生态停车场能满足天柱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的需要。景区的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的数量适中、视觉醒目,整体设计呈现人性化趋势,具有可达性、便捷性、安全性三大特点。自天柱山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以来,经过与国际接轨的保护管理与精心建设,已成为科学家考察、青少年探秘、大众旅游休闲观光养生的绝佳去处。

三、结语

地质环境论文范文3

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人为原因,另一个是自然原因。对于煤矿开采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人为作用带来的地质问题,是当前煤矿开采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当前很多地区都开始对地下资源进行大量开采,由于大自然中的很多资源都是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力度逐渐变大,对很多自然地区进行勘测和施工,导致很多资源逐渐枯竭,比如在有的煤矿开采区域就很容易出现地下被掏空的现象,出现下伏采空区,对于路面上的各种设施的稳固性和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在各种开采煤矿开采工程的推进过程中,使得地质环境出现了较大的损坏,与此同时,造成地质灾害的原因还有自然原因,自然地质作用造成的地质问题主要有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剥蚀作用等,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煤矿开采工程开采,将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安全隐患。自然地质作用都是自然作用形成的结果,指的是地球内部的一些构造运动、地震作用等,这些作用一旦发生,就会带来严重的地质灾害,对煤矿开采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质量等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地表环境与煤矿开采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地质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往往能直接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问题的防治是我国煤矿开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煤矿开采过程中对地质环境带来的影响,往往会对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带来很大的威胁,当外界对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的活动超过了其承受能力,则会导致地质灾害问题的出现,地质灾害问题的出现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害,我国每年都会有地质灾害问题现象出现,由于地质灾害问题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地质灾害问题越严重,危险性就越大,对煤矿开采过程中的质量以及安全也会带来更大的影响。对此要加强对煤矿开采活动的管理,对于煤矿开采工程的地质灾害要进行有效的监测,对具体的变形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有助于采取相应地措施防止地质灾害地出现。

二、煤矿开采地质问题研究现状

当前的煤矿开采过程中对环境地质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强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的防范是当前采矿行业中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当前煤矿开采领域的研究者与地质领域的研究者之间加强了交流,对煤矿开采以及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分析,对于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比如当前煤矿开采过程中对环境地质带来的问题的评价体系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在对煤矿开采过程中对环境地质带来的问题进行调查时各种调查技术也变得越来越完善。尽管如此,但由于煤矿开采的巨大经济效益,当前很多煤矿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对地质灾害的预防还是不够。在煤矿开采地质灾害问题的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煤矿开采过程中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现能力不够强,当前很多煤矿开采地质灾害问题完全表现出来之前都会有一些具体的表现,而我国当前的煤矿开采地质灾害问题研究过程中对这些表现现状的研究还不够清楚,因此导致煤矿开采地质灾害问题的防治效率得不到提升。另一方面,对各种煤矿开采地质灾害问题进行监测的手段比较落后,没有建立相应的煤矿开采地质灾害问题监测网络,因此不能及时反映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地质变化、各种地质隐患等,也不能对煤矿开采地质灾害问题进行预防,出现煤矿开采地质灾害问题的概率大大提升。

三、煤矿开采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预防的方法研究

(一)对煤矿采空区进行监测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出现采空区,即由于长期开采导致地下被采空而出现地表下沉现象,采空也是诱发其他地质问题的基础,为了防止采空区对地表上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应该要加采空区的监测管理,在采空区监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要加强对监测点的合理布置,监测点的布置是否合理,对监测结果有很大影响。密度适当、均匀的监测点,可以对监测过程中各个位置的情况进行反映。对煤矿采空区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对于监测点而言,一般是将其设置在远离采空区的地段,防止采空区出现坍塌、沉陷等对监测点带来影响,也可以避免由于自身移动或者公路的施工导致监测点被破坏的现象的出现,对于监测点网络而言,要实现施工方案中的图形强度,形成合力的观测路线。在观测点的布置过程中,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基准点的布置,第二是工作基点的布置。对于基准点的坐标设置而言,其坐标应该由两次连续测量的GPS设备观测数据进行软件处理并且对误差进行处理之后得出,在取值的过程中要尽量取平均值,使得基准点的坐标更加准确,误差更小。第二,对于工作基点的布置。工作基点的设置应该要选择位置比较稳定、视觉条件较好、不容易被破坏的地方。

(二)对煤矿开采地质问题进行有效的评价

在煤矿开采地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首先要对煤矿开采地质问题进行相应的评价,确定地质问题处于何种等级,然后才能相应地建立多层次的评价模型,对不同煤矿开采过程中遇到的不同层次的地质问题有效地解决,也能为煤矿开采过程中各种地质隐患的监督和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先进技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应用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为了加强对各种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加强对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比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PS技术等。在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需要应用各种测绘技术进行灾害的检测,GPS技术、GPS-RTK、地理信息技术等,都是在地质测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地质测绘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测绘技术。应用先进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的过程中,首先要应用测绘技术对煤矿开采工程中的地质灾害发生时的自然现象进行提取,其次,对煤矿开采工程地质灾害状况进行分析,第三,要及时对煤矿开采工程中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价。比如某煤矿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坍塌现象,由于灾害限制,某些地方人不能达到,则需要立即使用这些测绘技术,比如卫星以及雷等对现场的情况进行了解,从而积极开展相应的营救。再比如有的煤矿开采过程中利用遥感技术对煤矿开采工程地质灾害的状况进行监测,对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灾害的发展态势进行了解,从而将各种煤矿开采工程地质灾害相关信息传递给救灾部门,使得相关部门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救灾。

四、结语

地质环境论文范文4

露天的开采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首先在对矿石进行开采的时候要对岩石进行层层的剥离,这就需要对岩石进行大面积的破坏,甚至还有一些较深的矿石的进行破石处理的时候要对很多的岩石进行破坏。破坏岩石不仅占用了很大的面积使很多的原本的农田无法耕种,在前期也要对这些地皮的购买上需要很多的购置费用,在矿石的开采的前期需要很大的资金的投入。其次是露天作业受到天气的严重影响,在对矿产进行露天的开采的石油需要工作人员和机器设备的露天的工作,于是工作的效率和设备的效率都收到气候的影响。最后,随着我国资源的不断的开采,目前的露天开采的范围也不断的加大,在露天开采的时候慢慢的对很多的较低的品味的矿床以及一些地下的残矿也进行不断的开采。

2露天开采所引发的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

在对矿产资源进行露天开采后会引发很多的地质环境的问题,这些的问题主要有对土地资源的大面积的占用,对地形地貌的严重的破坏,破坏了很多的自然的景观,影响了生态的平衡,甚至引发了严重的地质的灾害的发生,如坍塌和滑坡事件的发生就与现在的露天开采具有很大的联系。

2.1露天开采造成的土地资源的大量的占用

随着现在的矿产资源的不断的开采,矿业的开发的活动不断的持续,很多的地区都对天然的矿产资源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和采集,在对矿区的矿产进行开采的时候,采用露天的开采方式更利于对矿产的资源的充分的利用,于是很多的土地资源都被征用,这就造成了很多的农田和土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在开采中需要对土地的矿石进行爆理,开采完狂时候对开采区的破坏是无法进行修复的,这就造成了农田的失去,和土地类型的转变,造成了很大的土地的浪费现象。

2.2露天开采对土地的地形地貌以及自然景观的严重的破坏

很多的原生态的山林,因为矿石的开采而导致了当地的山林和丘陵以及很多的植被和生物链发生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了植物退化,土壤贫瘠,这种严重的破坏之后,原有的生态平衡再难恢复,荒山荒地不断的增加。

2.3露天开采导致的滑坡和崩塌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由于对矿石的开采需要对地表进行爆破和挖掘,这就需要对当地的岩石以及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和考察,在开采中要做好相关的开采的边界以及开采的深度和很多的参数的确定,在开采中如果对这些的参数没有做好合理的安排和布局,就很容易造成对一些岩石的爆破的失稳,造成岩土的坍塌和岩石的滑坡的现象的发生。在开采的过程中,进行爆破的时候对开采的边坡比较陡的地方进行震动的时候或者在自身的重力的作用下,岩土进行了岩体的失稳,这就导致了滑坡和崩塌的现象的发生,这种地质灾害对施工的现场和人员设备的伤亡非常的严重。

3对矿山的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治理的措施

3.1对矿山的地质灾害的防护

如果已经发生了滑坡的事件,要对现场进行及时的清理和处理,以防事故的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台阶的处理。对矿石开采完毕后的闭坑的工作中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的隐患做好排查和处理,确保坡度的安全和减少岩石的崩塌的隐患的发生。做好警告牌的设立,和现场的管理和建设工作,做好安全的预防措施,尽量减少施工人员以及设备的破坏。

3.2地形地貌的恢复

对于一些开采后对地形地貌进行破坏的开采的矿区,要做好对废石场的填埋和修复美化的工作,主要是做好相关的措施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防止泥石流的发生。对一些矿场进行植树造林的绿化处理以及对一些矿坑的台阶进行美化处理。对工业的场地以及生活场地进行美化和生态的修复的工程,要对一些设施进行拆除来挖树坑,将客土进行回填工作,做好植被的种植和美化铬规划,修复生态环境。

3.3做好矿山的地质环境的检测工作

对开采的矿场进行灾害的隐患的检测和位置的确定,做好测量和检测结果的记录,及时发现及时汇报。还要做好水质的检测,在开采过程中尽量做好水质的保护工作,不要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破坏,设置好水质的监测点,做好检测和记录。对土地的占用和地貌的破坏也要做好检测和报告,每月都要进行如实的调查和汇报。

4结语

地质环境论文范文5

目前,我国政府己经将矿山环境保护列入议事日程。矿山环境治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国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治理工作有待于今后逐步开展。从2001年至2007年,全国共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1118个,恢复治理矿山环境面积15.5万公顷。项目分布在31个省(区、市),总投入资金7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达37.7亿元,由此可以看出政府正在加大力度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投入。

1固体废弃物的治理和利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给予了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国有重点煤矿利用煤研石3470万吨,占当年排出量的48.5%,其中用于发电、燃料800万吨,建材原料590万吨,筑路材料360万吨,充填材料990万吨。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国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还比较低,两者的利用率都只有30%左右。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的矿种只占可综合利用矿种的一半,综合利用指标为50%,比国外低30个百分点左右,采主弃副、采富弃贫的现象仍较为普遍。

2废水治理

我国矿山排放的废水主要有酸性废水、含悬浮物废水、含盐废水和选矿废水等。煤炭采选业矿井水的处理和利用能力提高较快。1990年外排达标率为90.56%,利用量为12亿吨;洗煤水排放量及煤泥流失量减少,实现洗煤水闭路循环的洗煤厂1990年为100个。有色金属工业废水治理从单项治理发展到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工业用水复用率逐年提高,1973年仅12%,1987年达到了58%,从废水中回收有价值金属己初见成效。

3废气治理

据统计,矿业采选行业中采盐和黑色金属废气处理率最高,高于40个行业的平均水平(406%),煤炭采选业处理率则最低,整个采选行业处理率为17.24%,低于全国40个行业的平均处理率。

4土地复垦

目前,我国政府每年拨专款加速矿山土地复垦工作。2001-2003年国土资源部共安排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731个,组织开展了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完成了河北省鹿泉市、江苏省盯胎县等18个典型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总规模47.39万公顷。江苏省、浙江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固体废弃物污染

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由于没有经过规划而任意堆积,也没有结合实际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合理利用,不但占压矿山边缘土地,毁坏地表植被地貌,而且受不良气候影响时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2废水污染

采矿活动使矿区周围地表水及地下水系遭到严重污染,由于矿井废水中含有各种有害物质,未经处理超标排放会对地表植被!农作物等造成破坏;矿井排水疏干了地下裂隙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采空区灌浆导致当地水资源日益匮乏,从而打破了整个区域水均衡系统,造成水资源逐步枯竭及河水断流等生态环境问题和矿山水资源短缺问题。

3废气污染

矿山开采中产生废气!粉尘等多种有害气体,使得长期坚守生产一线的职工成为矽肺患者;另外矸石山自燃,煤层自燃排放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对矿区人体健康带来很大威胁;还有冬季采暖排出严重超标的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更不容忽视。

4地表环境的破坏

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多数矿山开采之后都没有进行有效回填矿坑,导致矿区采空区地表沉陷,严重破坏了部分建设用地和耕地,造成了我国大量土地荒废,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也破坏了周边很多民用建筑和自然地貌景观,不仅使矿区与周围居民纠纷不断,而且极大影响了整个区域环境的完整性。在矿山投产建设和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剥除和大量占用矿体表层土壤,严重破坏了矿区地表植被;对不断产生的固体松散废弃物(废石、废渣等)也随意堆放,长期经受雨水冲刷和风化影响极易发生流失,从而加速了对周边土壤的破坏,也使岩体失稳造成塌方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极大损失。

三治理措施与建议

1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调查与评价

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调查与评价,能够有效了解矿山地区地质环境和自然环境,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也有助于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2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监测

随着矿山环境破坏日趋严重,使得矿山环境污染程度加剧,进而引发多种地质灾害#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对矿山环境和灾害源头的监管和治理力度,避免产生新的安全隐患。矿山企业在开采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化及科学化的行业标准进行开采,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促进矿山资源开采可持续发展。矿山企业要加强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做好各方面预防控制工作,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加大先进技术和开采工艺的应用,减少矿山环境污染源,修建污水处理厂,减少废水排放量,保证矿山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3加快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a)对已经封闭的矿山,政府机构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企业投资开矿,相关部门要实行招商引资政策,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吸收社会资金进行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改造,也可以向国家申请专项治理资金,对一些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进行改造和治理,确保矿山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控制,进而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b)政府部门和矿山企业要加强矿生态环境治理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利用,根据不同的受污染程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对多种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治理措施,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恢复,保证矿山环境地质灾害不再发生。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治理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四结语

地质环境论文范文6

地质勘查项目从立项审查、设计编制到项目实施等一系列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环境保护规范,防止污染及其他环境公害,实现并且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要强化保护矿山生态环境的意识,加强对项目承担单位、施工单位、勘查人员、以及监理单位进行地质勘查工作环保的培训教育,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真正做到“环保勘查”与“绿色矿业”。

2加强地质勘查工作中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

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国土资源部门从源头把关,从项目立项到审批、验收都认真负责;监理单位也应在施工现场全方位的跟踪检查;地方环保部门也应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相关单位将环评作为一个项目达标与否的重要参数,这样地勘实施单位能真正重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三位一体的环境保护监管体系。

3全面推广更先进更环保的地质勘查方法

今后我区地勘单位应响应中国地调局要求,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将用小型取样钻来代替探槽、浅井等山地工程。大家都知道探槽、浅井施工起来费时费力而且会对山体造成次生破坏,本已很完整的山体经施工后会变得满目疮痍,非常难看,如不及时回填则会加剧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有时牲畜不小心掉入其中时有伤亡,老百姓对此也怨声载道。随着国民对环保意识的增强,这种老旧与现代地质勘探方法严重不符的技术手段应逐步放弃,全面采用更先进更环保的地质勘查方法。如:物探、化探、钻探、遥感等技术手段。

4谨慎选择行驶路线

在野外进行地质勘查时,要谨慎地选择所经过的道路。由于地质勘探一般选择在荒漠或是草原等植覆盖较差的地方,车辆的行驶可能会对地表植被造成较大的破坏。因而在地质勘探队伍车辆行驶时,应尽量选择牧民的转场公路作为进出的通道。并且应该尽量选择相同的车辙行驶,尽量减少对草场的碾压;对于进入无人区等人烟稀少的区域,可以考虑多选择干燥的地区,选择不同的路线往返,减少对草场的破坏,便于草场植被的自我恢复。

5加强对勘探营地垃圾的管理

在某一矿区进行地质勘查工作相对来说是一个较长的周期,需要在此扎营驻地,应该将营址选择在与水源较近或者是可以钻井的区域,这样可以减少塑料水管的使用。在此期间,除了做好地质勘查工作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加强对营地生活垃圾的管理。首先要做好垃圾分类管理,将垃圾分为可降解与不可降解的两类。对于可降解的垃圾,将其埋至1.5米左右的深坑中让其慢慢生成肥料,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埋坑都应该远离河流及水井等水源地;对于不可降解的垃圾则放置好,等到勘探工作结束后运回最近的县城,县城环保局将会用规范的方法统一进行处理。其次做好废水的处理,应该将吃饭、洗澡等所用的废水引入到专门的处理池中。

6做好矿区地形、地貌的恢复与复垦工作

地质环境论文范文7

在水月寺镇高兰村有一处分离式的卧佛山隧道,线路整体地形起伏较大,高差悬殊。隧道左线进口桩号为ZK96+798,设计标高为435.738m,出口桩号ZK101+250,设计标高为341.906m,长4452m,纵坡采用-2.100%。右线进口桩号为YK96+812,设计标高为435.444m,出口桩号YK101+269,设计标高为341.440m,长4457m,纵坡采用-2.100%。围岩级别Ⅱ、Ⅲ、Ⅳ、Ⅴ,主要由微风化闪长岩、大理岩、硅质页岩和硅质岩、第四系可塑至硬塑低液限粘土等构成。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按新奥法原理组织现代化施工,通过监测反馈来验证或修改支护参数,严格按施工程序指挥组织生产。在生产安排上,以隧道掘进为主线,根据设计图纸和现场的水文地质情况合理确定开挖步骤、循环进尺、开挖方案、初期支护型式,并保持各开挖工序相互衔接,同时积极安排防水、二次衬砌跟进平行作业。施工中易发生围岩变形过大或坍塌、瓦斯突出等情况,因此施工方法十分重要。

2该隧道地段施工技术

2.1瓦斯地段隧道供风该地段含有煤层且沿隧道纵向不连续分布。煤层沿隧道纵向的长度不一,其中左线2处、右线1处的煤层均为20m,其余均不足5m。煤层厚度0~0.9m,变化较大,倾角62~75°。经现场检测及计算,煤层最大瓦斯压力0.403MPa,瓦斯含量为0.998m3/吨,瓦斯涌出量为0.015m3/s。本工程采用钻孔排放和通风的技术措施处理瓦斯问题。钻孔排放主要是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在掌子面处,沿煤层的竖直平面均匀布设4个水平钻孔,采用电煤钻湿式钻孔,长度不小于20m且穿透煤层。这些钻孔与地质预报的超前水平钻孔相结合,经检验,有效解决了煤与瓦斯突出的问题。隧道所需的风量根据爆破排烟、隧道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瓦斯绝对涌出量、允许最小风速、排除施工机械产生的废气等计算;同时考虑到开挖存在2个工作面(先行导坑与后行导坑),设置2个独立的主风机风管(抗静电、阻燃),对2个掘进工作面独立通风,通风方式采用送风式(压入式)。采用2个轴流式通风机,风管直径均为1m,隧道横断面左右侧各设置1个。主风机风管末端距离开挖工作面20~30m,同时为增强掌子面的通风效果,在风管末端设置局扇,局扇风管口距离开挖工作面的距离2~5m。通风风速要求大于1m/s,另外在瓦斯容易聚集的地方(开挖面上部、采空区、衬砌台车内部等)进行局部通风。

2.2煤层地段开挖方法与支护隧道开挖采用单侧壁导坑法,先行导坑宽度约0.5倍洞宽,先行导坑与后行导坑的掌子面之间距离20m左右。开挖时每循环进尺0.6m,预留变形量0.1m。揭煤施工采用微震动爆破法,过煤施工时在岩石炮眼中装药并采用松动爆破法。管棚采用外径89mm、壁厚6mm的热扎无缝钢花管;管体注浆孔孔径8mm、纵向间距15cm,呈梅花形布置,管体尾部2m作为止浆段。管棚长度20m,由每段长4~6m的钢管采用丝扣连接而成;相邻管棚的接头前后错开且不小于1m;同一断面上的管棚接头数量不超过50%。管棚施工前,安装管棚导向拱架,采用引孔顶入法施工。喷射10cm厚C25混凝土封闭工作面后,采用水灰比为1:1的水泥浆进行注浆,注浆压力1~2MPa,压力维持时间5~10min。注浆后及时清理管内浆液,插入钢筋笼,用水泥砂浆填充密实。超前导管采用外径50mm、壁厚5mm的热扎无缝钢花管;管体注浆孔孔径6mm、纵向间距15cm,呈梅花形布置,管体尾部1.05m作为止浆段。导管长度5m,环向间距0.4m、纵向间距1.2m,外插角10°。采用上述水泥浆进行注浆,注浆压力0.5~1MPa,压力维持时间5~10min。注浆前,同样采用喷射10cm厚C25混凝土封闭工作面;注浆超过8h后才能开挖掘进。两导坑界面处采用喷混凝土和临时钢支撑支护。经现场检测,变形满足要求,因此该处不再设置导坑锚杆。但考虑到安全需要,施工期间对临时钢支撑及该处的围岩变形进行持续监测。煤层地段开挖、支护等各项工序应尽量缩短时间、前后衔接紧凑,以降低安全风险。

3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技术

3.1溶洞地质条件的施工技术溶洞的溶蚀作用非常明显,在隧道施工中难免会出现溶洞现象,因此,在溶洞地区修建隧道过程中,应该明确溶洞分布范围、类型、岩层的稳定性、填充物以及地下水条件等,从而采取安全的施工方法。针对尚未发育的岩溶区,应该采取全面的预防措施,预防出现然大量涌水、流石流泥、崩坍落石等情况,从根本上确保施工的安全。在隧道穿过岩溶区中,其岩层比较稳定,且溶洞发育应该完整,地下水量不大的情况下,可考虑采取探孔或物探等方法,以掌握实际的地质条件。如果溶洞穿越暗河水囊等岩溶区,首先应该采取超前钻探及时,提前解决施工中的排水问题。在突发量涌水、流石流泥、崩坍落石的情况下,可采取平导作为泄水通道,顺利开辟掘进工作面积。总之,“引、堵、越、绕”等方法可及时处理岩溶地段隧道出现的溶洞现象。

3.2松散地层地质条件的施工技术松散地层结构松散,容易出现坍塌现象。在此类地质条件下进行开挖隧道,应该尽量减少对围岩的干扰,大多遵循先护后挖、密闭支撑、同时挖边封闭的原则,或者采取超前注浆改良地层和控制地下水等方案。

(1)超前支护。在隧道开挖前,采取超前支护方法,可避免在坑道掘进过程中出现坍塌现象。超前支护主要包括:超前锚杆方法、超前管棚法等。工作面条件与支架适应条件对照表。

(2)超前小导管预注浆方法。超前小导管预注浆主要是根据开挖外轮廓线,按照规定的角度置入管壁带孔的小导管,在施加压力的同时,向管内压注水泥,以增强岩体的稳定性,起到超前预支护作用。

(3)降水、堵水方法。松散地层中的含水量,造成隧道施工中存在各种隐患。因此,在施工中综合采取辅助坑道内井点降水、深井泵降水、注浆堵水、洞外地面隧道两侧布点等方法。在隧道施工中,结合隧道埋深以及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综合考虑技术经济条件,从而采取可行性的技术,切实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3.3流沙地质条件的施工技术流沙大多呈糊浆状,容易出现围岩失稳坍塌、支护结构变形等危险情况,不利于安全的隧道施工。因此,在治理流沙地质情况之前,应该先及时处理水流情况,特别需要减少沙层的含水量。在流沙地质条件下,可采取以下综合处理措施:首先了解流沙特性以及地质构成结构,分析粒径分布、塑性指数等,从而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案。在开挖过程中,采取自上而下分部进行,先护后挖,密闭支撑,边挖边封闭,控制沙粒从支撑缝隙中流出。或者采取超前注浆技术,以改善围岩结构,再继续开挖,避免对洞身衬砌造成破坏。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要求,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条件,从而制定可行性、经济性的施工方法,确保施工质量的提高。

4结束语

地质环境论文范文8

【关键词】环境地学;教学改革

地质环境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地址空间,人类的一切活动均受到地质环境的限制,而人类的活动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质环境的演变,甚至极大地改变地质环境。近年来,我国的水污染与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城市化过程的环境地质问题、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的环境灾害问题、地质灾害造成的环境问题、有害固体废弃物造成的环境问题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影响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生存条件。因此,深入探讨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演化过程和机理,探索环境地质问题的控制措施,对保护地质环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环境地学作为环境科学与地质科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地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我校环境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矿业高校的环境地学课程与传统的水文地质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自己本身独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笔者在多年的环境地学教学过程中,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精编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通过理论教学内容的筛选和优化,突出了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补充了工程案例,确定了课程的知识模块及顺序、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构建了“基础理论模块和专题教学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形成了“环境地学基础理论—环境地学理论应用—环境地学技能”的知识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目前,国内公开发行的环境地学教材书籍较多,大多数教材重点内容为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主要环境问题介绍、环境地学研究技术方法等方面,这种内容安排考虑到了教学内容的广度,而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在入学时已经进行了环境科学导论的学习,相关的内容在前期教学过程中已经讲授,因此,根据我校特色以及当前的环境地学热点问题,组织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以及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专家编写了《环境地质学》教材。新教材借鉴了国外同类教材的内容和资料,突出前沿性、实用性、系统性以及矿业特色。全书内容共分为三编,第一编为基础理论模块,简要介绍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深入理解环境地质问题提供地质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迅速进入环境地学课程学习之中;第二编为应用模块,重点介绍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阐述了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地质问题、固废处置的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污染与地面沉降、大型工程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环境地质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第三编为技能模块,介绍环境地质的调查与评价、地质环境区划和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等。

2开展探索多模式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开展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讨论、论文写作、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讲授的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讲授过程中,精心制作丰富多彩的电子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授课为主,适当结合板书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使得课程内容由枯燥无味变成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环境地学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针对敏感的环境地质问题,采用专题研讨的方式,安排学生课后检索相关文献和资料,制作汇报材料,课堂上组织大家共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授课时,适当地将授课教师承担的科研成果融入本课程的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外相关网站的共享资源,构建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并逐步完善网络课件、网络资源、试题库等。

3基础实验与野外实践相结合,提升专业素养

环境地学基础实验与野外实践环节是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我校专门建立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科研创新能力的环境地学教学实验室,并编写《环境地学基础实验》讲义。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们掌握环境地学采用与制备样品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此外,地学实验室还结合学校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实验室中完成力所能及科学研究工作,比如煤矸石及粉煤灰的浸出毒性,徐州市雾霾成分分析、二氧化碳的地质封存等,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环境地学野外实践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也是一个增强课程感性认识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掌握综合研究方法的重要教学环节。我校在徐州建立的大北汪地质剖面实习基地,徐州矿务集团关闭煤矿实习基地,南水北调清水通道(徐州段)实习基地,也编写了《环境地学野外教学实习》讲义。这些野外教学实习与研究基地建设,对促进环境地学由定性描述的经验学科转向实验与定量分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通过野外实际考察大北望地质剖面,了解岩石的类型和成因、分布、地质构造、化石、采石场的环境问题等,强化了学生对环境地学理论的掌握、增强环境地学调查与研究能力,加深对环境地质问题的感性认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语

环境地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科学,它是环境科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理顺环境地学的知识模块,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建设环境地学网络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网络支持,建立和完善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完善环境地学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工作能力,全面提高了环境地学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宗祜,袁道先.我国跨世纪的重大地学问题环境地学发展前景[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995,5:60-69.

[2]冯启言,严家平.环境地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地质环境论文范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物质环境 功能 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 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的含义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照物质、精神标准可以划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其中,物质环境可分为社会物质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物质环境包括传统物质环境和现时物质环境。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展开研究。”[1]

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是指由历史遗留下来的环境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物质因素构成的总和。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历程,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社会,都遗留了一大批丰富的传统物质环境,由它们构成的传统物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的特点

1、传统物质环境的广泛性

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动态性体系。这样一个动态体系,从类型上、时间上以及空间范围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既包括像都江堰大运河、长城等浩大工程;又包括几千年历史遗留的孔子庙、杜甫草堂等;还包括国际国内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的大小环境。这种广泛性使得他们从各个方面形成合力,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以延安革命纪念馆为例,延安革命纪念馆保存着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400多米长的展览大厅,以及1000多幅历史照片和800多件革命文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延安革命纪念馆以丰富的资料、图片、实物、遗址发挥着其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

2、传统物质环境的渗透性

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的渗透性就是利用传统物质环境作为载体,达到一定的育人目的。与直接灌输不同,它寓教于生动现象和美好的情境中,通过有形的物质和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进行熏陶、感化教育,从而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2]。延安革命纪念馆潜移默化的向后辈传播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这种精神包含了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实事求是,它是我党的传家宝,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3、传统物质环境的直观性与感染性

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客观存在。环境的直观性为其感染性奠定了基础。因而其感染性就是间接影响,是通过暗示、模仿、从众、集群、舆论等群众心理的影响和作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3]。通过对延安革命遗址客观环境的参观学习,使人置身其中,触景生情。在这样特殊的客观环境里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光辉的奋斗历程,感受党的先进性,其教育效果要比一般教科书和影视剧来得直接和明显。

4、传统物质环境还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相对稳定性

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是以客观实物为基础,而这些客观实物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他们身上的某些精神是相对固定的。这些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传统物质环境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和基础[4]。延安革命精神以旧址、文物等客观存在物引发参观者的理性思考,尤其是新世纪的党员要发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这是运用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先进性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物质因素。由物质因素构成的传统社会物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功能。

(一)证实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进行理论传授,帮助人们接受先进的理论,转变自己的观念,提高思想素质。理论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还需要从客观存在的物质环境中寻找能够证明理论教育内容的论据,来证实教育者讲授的理论观点的科学性。在对中学生进行爱国爱党教育时,革命遗址中的许多文物,人物雕塑等作为教育内容的论据就能产生好的效果,走进革命纪念馆,真实的触摸历史、感受历史。

(二)激励功能

传统物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产生的。延安革命遗址中的枣园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当时为了度过解放区财政和经济的严重困难,党中央号召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从而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为革命胜利做了重大贡献。参观这些革命遗址能使人心里充满敬畏,感受着新中国开创者的艰辛和无畏,永远激励着后辈们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促进功能

由于物质环境内部的矛盾运动和人改造环境活动的进行,物质环境在不断地演变,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条件得到改变。这些新的物质条件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从过去到现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社会物质环境的演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化。传统物质环境还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除了提供传统的爱国主义基地教育外,还提供了网络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6]。

三、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的路径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何利用环境,重视环境的教育价值,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应加强政党、政府在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中的引领地位

1、党和政府要加大物质投入,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延安革命遗址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党和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最大限度的开发延安革命遗址的史料价值,如对革命遗址的保存、修缮、宣传等,使其革命精神、革命历程、革命地位等让后辈们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2、创造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的组织管理。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同时加强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以法律来规范社会组织、社会成员的行为。

3、通过加大对两个文明建设的力度,为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奠定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去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效果就好得多。人们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毋需进行更多的教育,其政治信仰、是非观念、进取精神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

(二)应加强舆论工具在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中的喉舌地位

1、传播各种信息是舆论工具的主要功能之一。信息传播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的创造,主要是宣传传统物质环境的历史及其所蕴含的重要精神资源。加强舆论工具对延安革命纪念馆的介绍,有助于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延安革命历史的了解,以及从革命历史中吸收重要的精神资源来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

2、通过舆论工具,发挥“合力效应”。对于个体来说,他可能同时处在多个环境中,但各个环境的影响又有所不同。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只有一个,因此,各种环境因素的协调十分重要,不能单靠思想政治传统物质环境。舆论工具就有这种综合协调能力,各种环境协调一致,形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产生“合力效应”,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社会基础组织在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物质环境中的基础地位

1、积极为宣传传统物质环境的价值意义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传统物质环境传导出的各种精神资源。首先,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同时结合传统物质环境的特点开展既增长知识又增长才干的活动。再次,组织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职工和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物质环境中的各种精神食粮。如当地各种组织、社会团体开展延安红色旅游资源的教育功能,运用红色旅游资源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来陶冶广人民群众的情操,提高思想认识。

2、各级组织应统筹规划环境治理工程,保护传统物质环境的各种载体和建筑。一方面,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维护传统物质环境的规章制度,保障传统物质环境。另一方面,要为传统物质环境建设良好的硬件设施,要整治规划好道路、电力电话广播线路,搞好绿化、美化,消除噪音等等,这些都有利于传统物质环境功能的更好发挥。

参考文献:

[1] 罗洪铁、周琪.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深化研究[J].思想教育 研究. 2011-11-25.

[2] 徐志远、左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J]. 湖北社会科学. 2007-05-10.

[3] 周琪.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D]. 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04-01.

[4] 贺幸平. 试论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