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4-26 15:42:43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校双语教师;教学魅力;构建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高校的主要目标。为顺应这一需求,在国家教育部的倡导下,各高校纷纷推出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双语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成功与否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其中教师教学魅力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对目前高校双语教学中教师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双语教师教学魅力的构建。

1当前国内双语教学中教师因素问题分析

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其目标定位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通过使用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增加学生运用外语机会,从而使他们能用外语进行交流。(付承英,2004)国外双语教育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双语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2001年9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本科教育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力争在3年内开出5%~10%的双语课程。2005年《关于进—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指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双语人才,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双语教学,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其中包括双语教学师资、教学理念和模式、双语教学教材、学生外语水平等问题,制约着双语教学的开展。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主要问题如下:1.1双语教师师资不足,水平良莠不齐。对高校双语教学的资料调查发现,中国双语教学面临的严峻现实是,师资严重不足、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一些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专业课教师能用流利的英语给学生讲授专业课知识,在双语教学方面相较于其他双语教师更有优势,他们拥有漂亮的英语发音、深厚的专业知识、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说他们是一批魅力无穷的老师,让学生从心里感到钦佩。然而,许多院校专业教师外语表达水平较弱,或发音不够准确,或英语和文化知识掌握不牢,虽然基本能够用英语向学生传授课程内容,但是却难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及时互动沟通,无法吸引学生,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另一部分原本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很难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其结果是学生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都无法得到提高。1.2双语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各有不同。目前在中国高校中进行的双语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双语教学理念和模式也缺乏统一的认识。例如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中采用母语进行授课,但是PPT、教案和教材是全英文形式,教师在授课中只对部分术语用英语解释。也有一些院校的双语课堂是由两个教师组成,一个中国教师,一个外籍教师,中国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口译员,给外籍教师进行现场口译。双语课堂中汉语与英语的比例分配有明显差异。当然这与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程度有一定关系,同时也反映出双语教师对于双语教学的理念比较含糊。1.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双语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多元化课程,是教师魅力发挥的场所,教师应该尽自己所长,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采用语法翻译法给学生进行授课,说一句英语然后翻译一句汉语,课堂枯燥乏味。还有的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授课模式,既没考虑学生的互动参与,也没考虑这样的授课方式是否能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教学魅力是指在教学中由教师综合素质产生的并能够吸引学生努力完成任务和积极完善自己的一种感召力量。(李建忠、刘松年,2009)虽然双语教学的成功开展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可以看出其中教师教学缺乏吸引力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塑造提升自身教学魅力对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推动高校双语教学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高校双语教师教学魅力的构建

双语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教学魅力不仅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也是影响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对于教师魅力的构建,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论述。美国学者D.Lanston认为构成教师魅力的因素包括知识、技能及运用能力,个人特质及运用能力,对工作、对人、对自己的态度三部分。美国学者乔第12期(总第084期)2017年12月瑟夫•纽曼认为影响教师教学魅力的因素包括知识、教学技能和品德。双语教学对高校双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扎实而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娴熟的教学技能以及个人魅力四个方面融合成教师的教学魅力,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效果。构建教师的教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提升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2.1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其全面素质的重要体现。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影响着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与提高,同时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双语教学不同于外语教学,它是以语言教学为手段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因此,双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而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兼顾外语语言知识。扎实而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丰富的外语语言文化知识和运用能力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中灵活运用两种语言组织教学,把相关学科的概念、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双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理念和最新发展动态。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注重专业词汇和课堂用语的积累,在课堂中尽量做到用地道的英语表达,给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2教学理念和模式。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目前广大双语教师对于双语教学定义的认识是“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学科教学”,这就使得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之间区分开来。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双丰收”。(俞理明、袁笃平,2005)然而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差异,师生外语水平和学生接受程度的不同,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操作还是存在很大不同。据调查,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有三类:第一类课程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全部英文讲课;第二类课程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用英文讲课课时占50%以上,其余课时用中文讲课;第三类课程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用中文讲课。(刘红、熊丽萍,2006)要想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理清教学理念,树立学科专业知识第一的教学理念,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同时重视英语能力与学科知识的双向渗透,确立英语作为媒介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汉语与英语的比例分配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摸索尝试,积累教学经验,寻求适合自己本学科的教学模式。2.3教学技能。作为教师教学魅力的重要方面,双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良好的中英文表达能力、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掌握运用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Baker(1985)指出:“双语教师除具有本专业知识外,他们必须具备授课的语言能力,这不仅包括语言水平,而且包括具备原语言知识以及文化理解的能力。”双语教学模式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融合两种语言的能力和丰富的跨文化背景知识,能用流利地道的双语传授知识、表达思想。教师魅力还体现在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技术。一个有魅力的教师还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包括教学方法手段上的反思,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借鉴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营造双语教学环境,把学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的中心,真正实现学科知识获得和语言能力提高的“双丰收”。2.4个人魅力。双语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教学魅力的一个方面。教师需要在敬业精神、个人品质、性格气质、情商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塑造自己的个人魅力。作为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把美带给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之一,要让学生每天看到一个具有敬业意识、注重个人修养和外表形象,把乐观儒雅带到课堂的教师,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吸收知识的精华。教师也要意识到,个人魅力不等于单纯的外表漂亮,它要具有扎实的英语和专业基本功来支撑。在性格、气质、知识基础之上,双语教师还要利用情商来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情商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风趣幽默、是否积极乐观、是否自信等。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没有帅气的外表,但他用自己的经历和阅历以及高情商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拥有超级个人魅力的教师形象。

3结语

作为高校双语课教师,我们承担着改革的重任,肩负着国家的嘱托和希望,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通过构建自身教学魅力来提升双语课堂魅力,从而使我们的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实现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双赢,让他们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人才,投入到各种工作岗位,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创造财富。

参考文献

[1]付承英.从学生调查表中分析双语教学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对策[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3).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

[3]教育部.关于进—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5.

[4]李建忠,刘松年.教师教学魅力研究述评[J].高等建筑教育,2009(2).

[5]刘红,熊丽萍.高校双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4).

[6]魏日宁.双语教学师资素质的理论构建和现状评述[J].英语教育周刊(电子版),2010(4).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范文2

一、日常教育,构建师生的弘儒之礼

班主任少不了和学生接触,更少不了对学生言行的敦促。但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强,逆反心理重,在和学生的交谈中如何把握分寸、掌握好度呢?这是我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孔子的有教无类打破了学生受教育的等级束缚,让下层人民的子女也享受了受教育的权利。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也应该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用统一的尺度对待学生,不能歧视差生而只重视优生,要尊重每个学生,给予他们以尊严。孔子的诲人不倦更是为后代的教师树立了一根标杆。无论怎样叛逆的孩子,如果感知到你不倦的教诲,你真诚的态度,他们也会报你以坦诚和听话。孔子的因材施教更给了我启迪,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智力高下的不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教育。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儒家教育的理念启迪了我,让我处好了师生之道,增强了教学实践能力。

二、品读延伸,渗透处事的弘儒之道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范文3

1.确立研究问题

在这一阶段里,师生要根据具体内容对彼此的任务进行明确的分工,了解知识背景,对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为下两个阶段做好铺垫和知识储备。教师要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探求学习动机,做好充分的经验积累。还要不断鼓励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确立学习目标,进行小组互学习,分工合作。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到确立研究的课题,目标和范围。例如《新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中《Friend》这一节,学生们要做的就是了解作者,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阐述主题,作者的重点在哪里,作者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写这篇文章。师生要共同讨论话题。

2.实践研究课题

在这一阶段,师生要对研究的课题进行基本的准备,包括广泛的搜集资料,对课题研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的汇总,以及在研究课题时产生的观点的归纳。师生可以通过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网上浏览咨询等多种途径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提取出最有价值,最切合课题的内容。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尽管是疑问但也对研究有帮助,这就需要对这些问题做一总结,并对其展开讨论,还要记录下讨论的结果。在师生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学生们要进行分类和归纳,讨论后还要做出总结。

3.得出结论并总结

在这一阶段,要根据上两个阶段的研究得出关于这个课题的结论,对研究结果做出总结,并形成书面报告材料。成果的展示可以是多样的,小组交流,PPT的播放或者是辩论会,主题班会等。这样的展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深化学习,将所学成果更系统化,全面化,形成更完备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们的表达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师培养研究性教学能力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课题的确立是研究性教学的基础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通过问题的呈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问题的解决,训练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相比传统教育,研究性教学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单纯的你教我学,而是教师以其中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当中,更多的是引导鼓励。那么研究课题的确立就成了成功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师生的计划要从一个明确的目标开始,然后才能有分工与合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们的求知欲让学生们自觉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探求。

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是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形式

研究性教学强调的是自主、创新,在这样一种要求下小组合作讨论无疑是最好的方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主要是组织,让学生们的小组更有序,在一种自由、轻松的环境下让学生们更有条理的进行讨论探究,并在主要方向上加以引导,使学生们不偏离课题。这样学生们才能将自己的创造力,探索力和学习动力充分的发挥出来,这也是小组形式的目的所在。同时,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们先前的知识储备,使思维清晰明了的显现出来,并在讨论的过程中营造了一种大家参与,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氛围,让同学们在感受观点冲突,问题突出的同时还能不断地思索,探求解决途径。另外,小组讨论这种形式是学生亲自参与,共同努力的一个平台,它会使学生们对探究的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

3.研究成果的展示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过程

研究成果的展示就是学生们思维成果的展示,就是思维过程外显的过程。它体现了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似乎不需要教师的参与,但是,教师在与学生们分享成果,要注意对学生们的成果予以应有的尊重,并作出评价和提出建议,使学生们的思维在原有的顺承性和连续性上有所突破,打破思维定势,使英语教学跳出语词积累的局限,向体验英语的方向发展。

4.成果反思是研究性教学的必要环节

学生们自主探究的成果会让学生们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们进行成果反思,立足于课本,内化学习知识,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分化、条理、归纳。教师也要对学生们的成果进行汇总,找出其中的亮点和不足,从中整理出学生们的思路,并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们在反思的过程中找出创新之路。

三、大学英语教师研究性教学能力培养的结论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师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47-001

语文是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必须要有个性,这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同时也是最一般的要求。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即哲学家所说的“对话”,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就是看学生与语文之间是否发生了这种内在的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是否深刻,是否流畅,是否完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语文”都是个性化的、不确定的。在实践中,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如此看来,语文教师的个性既是他的一种人格魅力,又是他教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个性应包括如下内涵:

第一是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觉,即语感。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他的语感是他开展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前提,也是保证他教学个性不可缺少的素质条件。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来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实现教师语感向学生的转移,即把教师的语感转化为学生的语感。一个人的语感是很细腻、很敏感的,语文老师若能从自己独特的语感出发来进行语文课的教学,这堂语文课就有吸引人的地方。

第二是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语感与一个人对人生的感悟、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是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不同,对待人生就会有不同的感悟。因此,语文教师要有独特的人生感悟,就不仅是一种思想素质的要求,更是一种对语文教师的专业要求。

第三是语言文字方面的特长。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中另一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特长。有的语文教师特别擅长朗诵,他的课可以朗诵为主,尤其是一些文学作品课,只要他朗读一遍课文,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半;有的老师擅长写作,他的作文教学是和学生一起写同题作文,给学生提供示范;有的老师非常喜欢古文,根底扎实,课堂上如数家珍,信手拈来,把本来很枯燥的古文教得丰腴生动;有的教师有音乐天赋,在一些优美古诗词的教学时,他会以唱来代替读。有着某种特长的语文教师,往往不在语文教学技巧上兜圈子,他们的课没有过多的环节,不设计繁琐的招式,而是直接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和他们一起来感受语文之美,语言之妙。

那么,在现代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如何实现自己的个性呢?

首先,教师应在借鉴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个性、风格,充分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学模式是对客观教学规律的总结,教学个性则是主观能动的表现,主观能动的发挥往往推动和影响着客观规律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富有革新精神的语文教师为了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自觉改革语文教学,他们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借鉴教学理论,并根据自身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像于漪老师体现着教书育人,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魏书生先生的“六步课堂自学法”等,都体现着教学民主、学生自治等思想。这些“法”或者说“教学模式”,是他们多年心血的结晶,带有个性化的色彩,的确对我们的教学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要肯定它们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又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学习其中所蕴涵的有普遍意义的教学规律,关键是要学习和实践优秀教师的科学教育思想,继承他们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要使语文教学有所进步发展,除此之外,还要结合自身特点,即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和思考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在模仿、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次,教师个性的发挥要把握一个“度”

将教学模式运用于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这需要教师的创造。教学个性虽然要求随课堂充分发挥,但不是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不是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个性化教学的精髓就在于“度”的把握。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范文5

有学者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基于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为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和学生生命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根据教学活动过程和任务,教师的教学能力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测量与评价能力构成。教学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最终转化为教学实施能力,主要表现为对各种教学策略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主要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则体现为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和对自我教学效果的评价。根据《英语课程标准》,中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总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等的基础之上。新课程还强调各种课程资源及教学的整合,即“根据事先选择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整合教学目标和内容,整合教学技术和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制定教学策略和方案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将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方法整合起来,为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交际情境。最能体现教学整合的是根据中学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任务型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总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或为学生创造特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根据上述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分析和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问卷由20个问题组成,主要内容涵盖教师个人背景信息、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追求,而教学方法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在课程实施层面,所以本次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调查主要整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围绕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展开。教学实施能力的调查主要围绕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创设语言情境、运用任务型教学的能力展开。鉴于商洛市农村中学的教学实际,本次问卷没有涉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因为当地大部分中学的教室没有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教学。对教学评价能力的调查涉及评价方式和教学效果满意度等方面。问卷的设计采用等级量表的形式,分为“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不确定“”不太符合”“不符合”,分别记1、2、3、4、5分。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商洛市六县一区随机抽出10所中学,其中商州区4所,六县各1所;每所中学投放10份问卷,共计100份问卷,回收96份问卷,有效问卷为89份。调查时间为2013年11月25日至2013年12月15日。本次调查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三、研究结果

(一)背景信息

从学历来看,所调查的教师中有79.8%的教师为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有31.5%的教师是非英语专业毕业,29.2%的教师非师范专业毕业。从整个专业背景来看,商洛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二)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从选择“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的教师百分比之和来判断,可以看出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状况:在教学设计层面,大部分教师能重视听说活动(75.3%)、学习策略(83.1%)、西方文化知识(71.9%),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86.5%)等多方面内容的教学。这说明大部分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能满足英语新课程的需要。在课程实施层面,49.5%的教师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48.3%的教师能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46.1%的教师能“采用任务型教学”,48.4%的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这说明约有半数的教师教学实施能力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但实施能力远远低于教学设计能力。在教学评价层面“,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62.9%)仍是主要的教学评价方式,48.4%的教师能“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而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29.2%)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得以彰显。就教学效果满意度而言,仅有20.2%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感到满意”,25.8%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这说明英语新课程在农村中学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三)影响教学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致命因素是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那么学历、专业背景、教龄等因素分别与教师各项教学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学历”跟“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采用任务型教学”和“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等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显著相关。“学历”越高的教师越能“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并“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积极“采用任务型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浓厚。“教龄”跟“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经常创设语言情境”及“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显著相关。“教龄”相对较短的教师越能“重视听说活动的设计”,并在课程实施中“经常创设语言情境”和“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英语专业背景”跟“重视西方文化知识”“重视话题和功能知识”“用英语组织教学”“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显著相关。具有“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更重视“西方文化知识”和“话题和功能知识”,更趋向于“用英语组织教学”并“经常设计真实的交际活动”。“师范专业背景”则跟“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英语学习策略知识”“用英语组织教学”“采用任务型教学”“经常创设语言情境”“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显著相关。具有“师范专业背景”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关注“英语学习策略知识”和“学生情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更倾向于经常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和“采用任务型教学”,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和“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四、讨论与启示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英语新课程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大多数教师都能将英语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考虑在内,能意识到英语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能兼顾学生的听说能力、西方文化知识及情感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约有半数的教师能经常为学生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或设计一些真实的交际任务,能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能采用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这些足以说明商洛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各项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

(二)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大多数教师乃至学校仍主要“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这直接影响了教师采用其它教学评价方式,甚至也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施能力的发挥,使教师的很多想法只停留在教学观念层面,这也是为什么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远远低于教学设计能力的原因。追根究底,这主要是迫于学生高考升学的需要。高考这一“指挥棒”直接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系统语法讲授;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只有通过多读、多练、多背。结果,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够浓厚,教师自身也感觉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不久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南京时曾透露,教育部将在高考政策中做出调整:外语不再实行统一高考,而是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的政策。这一伟大举措势必会对中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产生巨大影响,也希望即将出台的新考评政策和方案能够真正体现多维评价目标,促进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不同专业背景与教师教学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学历、教龄、英语专业背景和师范专业背景跟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师范专业背景跟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性最大,其次是英语专业背景,再次是学历和教龄。师范专业背景跟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中的多项教学能力显著正相关,因此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和英语教学法等基本理论的学习是提升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英语专业背景、学历跟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中的部分具体教学能力显著相关。具有英语专业背景、学历越高的教师,某些教学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相对要高一些。因此,在职教师还应加强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素养,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英语教学能力。

五、结语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教师专业理论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 影响

六所国家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为中文系师范生开设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一系列专业课程。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学习专业课程中逐步形成,成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必备基础。中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文学专业知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注重语文教育的普适性,因而与高校中文师范生接受的文学专业知识有较大不同。对比高校中文系师范生所用教材与人教版中学课本,发现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文学常识、文体特征的部分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深浅不一。

一.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效性突出

不同于美国语文以历史线索收录文章入中学教材的模式,中国使用最广泛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打破历史发展线索,以不同的文学体裁为划分标准,形成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类型的单元。下面主要以戏剧为例,具体说明文学理论中文体特征部分与中学教学的联系。

(一)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渗透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中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为戏剧单元。在中学必修课本中,戏剧收录戏剧篇目较少,只有三篇文章。但其涉及的知识点相对其他文体更为集中。对戏剧单元内部规律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展现中学语文教学的戏剧部分是如何与大学中文专业知识产生联系。

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的观点,戏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戏剧冲突,与小说相比,戏剧受舞台时空限制,矛盾冲突相对集中,不同于小说有条件在漫长的篇幅里展现一个缓慢发展的矛盾冲突。戏剧区别于其他叙事文体的特征在剧本中主要体现为戏剧冲突。按戏剧冲突的特征,戏剧可分为三种形态: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的震撼力相对更强,具有较强的戏剧效果。悲剧出现在中学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戏剧的感知。中学戏剧单元三篇文章《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均属于悲剧形式。其中,《窦娥冤》更侧重以窦娥的不幸来展现悲剧的构成要素。

《窦娥冤》课后习题一要求“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并给出三个提示。其一为“窦娥的不幸命运”,窦娥遭遇的不幸对应的正是悲剧理论中“悲剧主人公遭遇灾难性事件”[1]一条。其二为“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对比”,窦娥的经历对应的恰是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受恶势力压倒,在斗争中付出重大代价”一条。其三为“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这与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虽然遭遇不幸,但其执着的追求和斗争的激情展示了美的理想”一条对应。三条提示层层推进,由悲剧突出特征的灾难事件到悲剧中心的冲突,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抗以及正义一方的失败,最后到悲剧意义的升华,在悲剧中体现的正义一方具有的抗争精神和美好品质给我们的触动,形成对悲剧构成要素的系统阐释框架,将文学理论中悲剧的理论阐释以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的形式显示出来,形成一系列贴合《窦娥冤》文本的具体问题。

通过窦娥作为正义的一方与恶势力张驴儿一方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对戏剧冲突大致了解,初步展示戏剧冲突的一种形态。在接下来的篇目《雷雨》中,进一步介绍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一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内在的特点”。其一戏剧冲突源于意志冲突,一种行动激起内心活动。矛盾冲突性质内在的特点反映在《雷雨》课后习题一“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过程中,周朴园经历了怎么样的心理变化”。其二戏剧冲突源于人物内在矛盾导致了事件的发生的外在的动作。对应在课后习题一的第二问“周朴园是怎样看鲁侍萍突然出现在面前这件事的?他先后做出了怎样反应?”二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必然的特点”,“冲突原因在于人物性格、命运和利益之间的特点”。这与第三问“从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哪些性格特征”相联系。通过课后习题的前三个问题对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的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学生分析矛盾冲突中周朴园心理、行为和性格三个方面,可以初步感知戏剧冲突内在性和必然性的特点。

戏剧单元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设置的表层结构是学生能通过问题进一步理解各文本内容。而其深层结构是让学生感知作为戏剧这种文学体裁的主要特征的戏剧冲突。分别以《窦娥冤》反映戏剧冲突的构成要素,以《雷雨》反映矛盾冲突内在的、必然的两个主要特点,又进一步用《哈姆莱特》再次强调矛盾冲突必然性的特点。同时介绍人物之间矛盾关系是构成戏剧冲突的重要条件。从《窦娥冤》到《雷雨》《哈姆莱特》,戏剧矛盾由简单的善恶双方的冲突发展到多种矛盾冲突,多个人物的矛盾冲突相互交织。矛盾冲突也由双方的意志对抗:窦娥和张驴儿善恶双方的对抗,到注重人的内心矛盾。这一深层结构对应文学理论的剧本理论的阐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在详细阐述戏剧冲突后,又设置一节戏剧语言的内容。其中重点阐述人物语言的特点。“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本手段,”是剧本这一文学体裁主要的叙事方式,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并富有潜台词。

中学课本戏剧单元,《窦娥冤》主要关注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语言的个性化是指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气质、职业、经历、性格和所处的特定情境。”[1]尤其是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观点[2],在《窦娥冤》的课后习题二中清楚点明:“关汉卿剧作中人物语言朴素而富于表现力,不管是唱词还是道白,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中学生通过一系列对人物语言的分析,能够体会到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特点。在第二篇《雷雨》中,侧重关注人物语言具有丰富潜台词的特点。其课后习题二设为“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体现鲁侍萍对自己多年未见的儿子周萍的复杂感情,既本能地关爱他而不能认他,又无奈不满于他的恶行[3]。对该题四个句子的分析,学生能够感受到戏剧里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调查法,探究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与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差异,证明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直接影响。其中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较大,因此,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应重点掌握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

关键词:教师专业理论素养 中学语文教学 影响

六所国家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为中文系师范生开设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一系列专业课程。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在学习专业课程中逐步形成,成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必备基础。中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文学专业知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注重语文教育的普适性,因而与高校中文师范生接受的文学专业知识有较大不同。对比高校中文系师范生所用教材与人教版中学课本,发现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文学常识、文体特征的部分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深浅不一。

一.文学常识和文体特征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效性突出

不同于美国语文以历史线索收录文章入中学教材的模式,中国使用最广泛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打破历史发展线索,以不同的文学体裁为划分标准,形成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类型的单元。下面主要以戏剧为例,具体说明文学理论中文体特征部分与中学教学的联系。

(一)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渗透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中

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为戏剧单元。在中学必修课本中,戏剧收录戏剧篇目较少,只有三篇文章。但其涉及的知识点相对其他文体更为集中。对戏剧单元内部规律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展现中学语文教学的戏剧部分是如何与大学中文专业知识产生联系。

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的观点,戏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戏剧冲突,与小说相比,戏剧受舞台时空限制,矛盾冲突相对集中,不同于小说有条件在漫长的篇幅里展现一个缓慢发展的矛盾冲突。戏剧区别于其他叙事文体的特征在剧本中主要体现为戏剧冲突。按戏剧冲突的特征,戏剧可分为三种形态: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的震撼力相对更强,具有较强的戏剧效果。悲剧出现在中学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戏剧的感知。中学戏剧单元三篇文章《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均属于悲剧形式。其中,《窦娥冤》更侧重以窦娥的不幸来展现悲剧的构成要素。

《窦娥冤》课后习题一要求“探讨本剧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并给出三个提示。其一为“窦娥的不幸命运”,窦娥遭遇的不幸对应的正是悲剧理论中“悲剧主人公遭遇灾难性事件”[1]一条。其二为“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对比”,窦娥的经历对应的恰是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受恶势力压倒,在斗争中付出重大代价”一条。其三为“窦娥强烈的抗争精神”,这与悲剧理论中“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虽然遭遇不幸,但其执着的追求和斗争的激情展示了美的理想”一条对应。三条提示层层推进,由悲剧突出特征的灾难事件到悲剧中心的冲突,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抗以及正义一方的失败,最后到悲剧意义的升华,在悲剧中体现的正义一方具有的抗争精神和美好品质给我们的触动,形成对悲剧构成要素的系统阐释框架,将文学理论中悲剧的理论阐释以对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的形式显示出来,形成一系列贴合《窦娥冤》文本的具体问题。

通过窦娥作为正义的一方与恶势力张驴儿一方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对戏剧冲突大致了解,初步展示戏剧冲突的一种形态。在接下来的篇目《雷雨》中,进一步介绍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一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内在的特点”。其一戏剧冲突源于意志冲突,一种行动激起内心活动。矛盾冲突性质内在的特点反映在《雷雨》课后习题一“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过程中,周朴园经历了怎么样的心理变化”。其二戏剧冲突源于人物内在矛盾导致了事件的发生的外在的动作。对应在课后习题一的第二问“周朴园是怎样看鲁侍萍突然出现在面前这件事的?他先后做出了怎样反应?”二是“矛盾冲突的性质具有必然的特点”,“冲突原因在于人物性格、命运和利益之间的特点”。这与第三问“从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中,可以看出周朴园哪些性格特征”相联系。通过课后习题的前三个问题对文学理论中戏剧冲突的特点的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学生分析矛盾冲突中周朴园心理、行为和性格三个方面,可以初步感知戏剧冲突内在性和必然性的特点。

戏剧单元三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设置的表层结构是学生能通过问题进一步理解各文本内容。而其深层结构是让学生感知作为戏剧这种文学体裁的主要特征的戏剧冲突。分别以《窦娥冤》反映戏剧冲突的构成要素,以《雷雨》反映矛盾冲突内在的、必然的两个主要特点,又进一步用《哈姆莱特》再次强调矛盾冲突必然性的特点。同时介绍人物之间矛盾关系是构成戏剧冲突的重要条件。从《窦娥冤》到《雷雨》《哈姆莱特》,戏剧矛盾由简单的善恶双方的冲突发展到多种矛盾冲突,多个人物的矛盾冲突相互交织。矛盾冲突也由双方的意志对抗:窦娥和张驴儿善恶双方的对抗,到注重人的内心矛盾。这一深层结构对应文学理论的剧本理论的阐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文学理论导引》在详细阐述戏剧冲突后,又设置一节戏剧语言的内容。其中重点阐述人物语言的特点。“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本手段,”是剧本这一文学体裁主要的叙事方式,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并富有潜台词。

中学课本戏剧单元,《窦娥冤》主要关注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语言的个性化是指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气质、职业、经历、性格和所处的特定情境。”[1]尤其是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观点[2],在《窦娥冤》的课后习题二中清楚点明:“关汉卿剧作中人物语言朴素而富于表现力,不管是唱词还是道白,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中学生通过一系列对人物语言的分析,能够体会到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特点。在第二篇《雷雨》中,侧重关注人物语言具有丰富潜台词的特点。其课后习题二设为“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体现鲁侍萍对自己多年未见的儿子周萍的复杂感情,既本能地关爱他而不能认他,又无奈不满于他的恶行[3]。对该题四个句子的分析,学生能够感受到戏剧里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存入我的阅览室

文学理论课程中剧本理论部分,中学课本选取其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以对文本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在中学教学中,并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渐进学习过程,先通过《窦娥冤》感知戏剧冲突构成,并进一步在《雷雨》中学习戏剧冲突的特点。在戏剧语言方面,先在《窦娥冤》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个性化,在《雷雨》中进一步了解潜台词。一个戏剧单元三篇课文将戏剧的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系统地组织成中学戏剧教学内容,戏剧文体的文学理论与中学戏剧教学紧密结合。

(二)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艺术贯穿各文体教学

上述以单个戏剧为例详细阐述文学理论的文体知识对中学教学相应版块的影响,将分散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结合起来分析,四种文体的中学教学都围绕文学理论中文学文体这一核心展开。具体地说,即以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的艺术两个方面统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的教学,教学分别依据各文体自身的特点,阐述文学形象,鉴赏语言艺术。

在诗歌中,文学形象主要表现在意象的使用,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主要学习诗歌的意象。《沁园春》课后习题二设置为“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感受“万山”、“漫江”、“百舸”、“鹰”、“鱼”等各种意象,并深入体会这些意象来表现的情感。意象的内涵为承载一定情感的艺术形象,在中国诗歌中最常见地表现为承载情感的具体物象。寻找湘江秋景中具体物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学生能通过这一步骤感知到意象的具体形态。课文《雨巷》课后习题对诗中反复出现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姑娘形象的探讨又展示出不同于湘江秋景类型的艺术形象。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增加了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形象。在现代诗歌单元中,对诗歌意象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中学现代诗歌单元每篇课文都要求朗读或背诵。针对《沁园春·长沙》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在朗诵时要配合明快有力的节奏;《再别康桥》一诗侧重感知其语言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则又进一步探究诗歌使用的句式,语言中的重复现象。整个诗歌单元始终强调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

在写景状物散文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于抒感的景物。人教版中学课本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一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对荷塘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感受到具有散文特征的艺术形象。体会伴随景物产生的情绪变化,进一步理解散文艺术形象的特点。《故都的秋》和《囚绿记》课后习题设置中也反复围绕关于对文本中景物的选取,景的特点,景带来情绪变化等展开,将散文中景物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对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特色的教学也伴随三篇课文的学习。《荷塘月色》分析了通感的用法,以及选用动词和叠音词的特点,要求学生赏析其艺术效果。《故都的秋》课后习题二的设置围绕从听觉、视觉、触觉角度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囚绿记》要求学生品味文本中精美的语句,并介绍写景状物拟人手法。学生学习三篇课文后,对散文的语言艺术有初步了解。

在小说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涉及到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出场分析。《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中分析,关注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反映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一步探究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装在套子里的人》关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各篇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人物形象介绍。

小说的语言艺术在《红楼梦》中体现为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语言;在《老人与海》中体现为直捷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的独特风格;在《边城》中体现为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文学形态的关注

文艺理论课程有专门的章节具体介绍各种文学形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以文学聚焦版块的形式在相关课文后面介绍其文学形态。如《自然》一课附有对先验主义文学形态的介绍[4]。相比,在中国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较少提及作品的文学形态。教材中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及其他现代主义作品《等待戈多》等也逐渐退出中学语文必修篇目。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相关部分在教学中运用不多。

三.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同版块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度原因分析

中学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学生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基本具备阅读各种文章的能力。对文本的把握在义务教育阶段侧重表层文意的疏通,在中学教学中注重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要点。针对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都有一定差异,阅读诗歌,关注意象的特点、抒发的感情、音律的和谐;阅读新闻和报告文学,关注能揭示内容的标题、文章叙述的事件;阅读散文,注重感受的抒发、形式的自由等。中学教学中重点学习对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为学生阅读课文之外的文章打下基础。

其次,探讨文学形态及现代主义作品对中学教学影响微弱的原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形态理论与西方文学发展历史紧密融合,更切合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国中学课本收录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较多,收录外国文学作品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分析,并不适合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学自身的特点,不宜于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学习。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形记》《等待戈多》曾经出现于旧版中学教材中学习篇目,由于现代主义作品的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上的“隐喻性”,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现代主义作品在一般中学生今后可能接触的文本中出现几率较小,因此,逐渐退出中学教学内容。

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选取规律的探究,证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中文学体裁、文学常识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大,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小。高校中文系师范生要重视对文学体裁、文学常识的学习。关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雅诗,刘仲秋,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文学理论课程中剧本理论部分,中学课本选取其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以对文本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在中学教学中,并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渐进学习过程,先通过《窦娥冤》感知戏剧冲突构成,并进一步在《雷雨》中学习戏剧冲突的特点。在戏剧语言方面,先在《窦娥冤》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个性化,在《雷雨》中进一步了解潜台词。一个戏剧单元三篇课文将戏剧的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系统地组织成中学戏剧教学内容,戏剧文体的文学理论与中学戏剧教学紧密结合。

(二)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艺术贯穿各文体教学

上述以单个戏剧为例详细阐述文学理论的文体知识对中学教学相应版块的影响,将分散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结合起来分析,四种文体的中学教学都围绕文学理论中文学文体这一核心展开。具体地说,即以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的艺术两个方面统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的教学,教学分别依据各文体自身的特点,阐述文学形象,鉴赏语言艺术。

在诗歌中,文学形象主要表现在意象的使用,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主要学习诗歌的意象。《沁园春》课后习题二设置为“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感受“万山”、“漫江”、“百舸”、“鹰”、“鱼”等各种意象,并深入体会这些意象来表现的情感。意象的内涵为承载一定情感的艺术形象,在中国诗歌中最常见地表现为承载情感的具体物象。寻找湘江秋景中具体物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学生能通过这一步骤感知到意象的具体形态。课文《雨巷》课后习题对诗中反复出现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姑娘形象的探讨又展示出不同于湘江秋景类型的艺术形象。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增加了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形象。在现代诗歌单元中,对诗歌意象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中学现代诗歌单元每篇课文都要求朗读或背诵。针对《沁园春·长沙》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在朗诵时要配合明快有力的节奏;《再别康桥》一诗侧重感知其语言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则又进一步探究诗歌使用的句式,语言中的重复现象。整个诗歌单元始终强调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

在写景状物散文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于抒感的景物。人教版中学课本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一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对荷塘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感受到具有散文特征的艺术形象。体会伴随景物产生的情绪变化,进一步理解散文艺术形象的特点。《故都的秋》和《囚绿记》课后习题设置中也反复围绕关于对文本中景物的选取,景的特点,景带来情绪变化等展开,将散文中景物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对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特色的教学也伴随三篇课文的学习。《荷塘月色》分析了通感的用法,以及选用动词和叠音词的特点,要求学生赏析其艺术效果。《故都的秋》课后习题二的设置围绕从听觉、视觉、触觉角度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囚绿记》要求学生品味文本中精美的语句,并介绍写景状物拟人手法。学生学习三篇课文后,对散文的语言艺术有初步了解。

在小说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涉及到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出场分析。《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中分析,关注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反映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一步探究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装在套子里的人》关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各篇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人物形象介绍。

小说的语言艺术在《红楼梦》中体现为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语言;在《老人与海》中体现为直捷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的独特风格;在《边城》中体现为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文学形态的关注

文艺理论课程有专门的章节具体介绍各种文学形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以文学聚焦版块的形式在相关课文后面介绍其文学形态。如《自然》一课附有对先验主义文学形态的介绍[4]。相比,在中国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较少提及作品的文学形态。教材中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及其他现代主义作品《等待戈多》等也逐渐退出中学语文必修篇目。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相关部分在教学中运用不多。

三.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同版块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度原因分析

中学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学生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基本具备阅读各种文章的能力。对文本的把握在义务教育阶段侧重表层文意的疏通,在中学教学中注重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要点。针对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都有一定差异,阅读诗歌,关注意象的特点、抒发的感情、音律的和谐;阅读新闻和报告文学,关注能揭示内容的标题、文章叙述的事件;阅读散文,注重感受的抒发、形式的自由等。中学教学中重点学习对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为学生阅读课文之外的文章打下基础。

其次,探讨文学形态及现代主义作品对中学教学影响微弱的原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形态理论与西方文学发展历史紧密融合,更切合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国中学课本收录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较多,收录外国文学作品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分析,并不适合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学自身的特点,不宜于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学习。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形记》《等待戈多》曾经出现于旧版中学教材中学习篇目,由于现代主义作品的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上的“隐喻性”,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现代主义作品在一般中学生今后可能接触的文本中出现几率较小,因此,逐渐退出中学教学内容。

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选取规律的探究,证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中文学体裁、文学常识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大,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小。高校中文系师范生要重视对文学体裁、文学常识的学习。关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雅诗,刘仲秋,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存入我的阅览室

文学理论课程中剧本理论部分,中学课本选取其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以对文本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在中学教学中,并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渐进学习过程,先通过《窦娥冤》感知戏剧冲突构成,并进一步在《雷雨》中学习戏剧冲突的特点。在戏剧语言方面,先在《窦娥冤》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个性化,在《雷雨》中进一步了解潜台词。一个戏剧单元三篇课文将戏剧的文体特征的理论知识系统地组织成中学戏剧教学内容,戏剧文体的文学理论与中学戏剧教学紧密结合。

(二)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艺术贯穿各文体教学

上述以单个戏剧为例详细阐述文学理论的文体知识对中学教学相应版块的影响,将分散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结合起来分析,四种文体的中学教学都围绕文学理论中文学文体这一核心展开。具体地说,即以文学的形象性和语言的艺术两个方面统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单元的教学,教学分别依据各文体自身的特点,阐述文学形象,鉴赏语言艺术。

在诗歌中,文学形象主要表现在意象的使用,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现代新诗主要学习诗歌的意象。《沁园春》课后习题二设置为“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感受“万山”、“漫江”、“百舸”、“鹰”、“鱼”等各种意象,并深入体会这些意象来表现的情感。意象的内涵为承载一定情感的艺术形象,在中国诗歌中最常见地表现为承载情感的具体物象。寻找湘江秋景中具体物象,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学生能通过这一步骤感知到意象的具体形态。课文《雨巷》课后习题对诗中反复出现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姑娘形象的探讨又展示出不同于湘江秋景类型的艺术形象。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增加了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形象。在现代诗歌单元中,对诗歌意象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中学现代诗歌单元每篇课文都要求朗读或背诵。针对《沁园春·长沙》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在朗诵时要配合明快有力的节奏;《再别康桥》一诗侧重感知其语言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在《大堰河——我的保姆》则又进一步探究诗歌使用的句式,语言中的重复现象。整个诗歌单元始终强调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

在写景状物散文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于抒感的景物。人教版中学课本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荷塘月色》课后习题一为“作者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对荷塘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感受到具有散文特征的艺术形象。体会伴随景物产生的情绪变化,进一步理解散文艺术形象的特点。《故都的秋》和《囚绿记》课后习题设置中也反复围绕关于对文本中景物的选取,景的特点,景带来情绪变化等展开,将散文中景物的学习贯穿整个单元。

对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特色的教学也伴随三篇课文的学习。《荷塘月色》分析了通感的用法,以及选用动词和叠音词的特点,要求学生赏析其艺术效果。《故都的秋》课后习题二的设置围绕从听觉、视觉、触觉角度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囚绿记》要求学生品味文本中精美的语句,并介绍写景状物拟人手法。学生学习三篇课文后,对散文的语言艺术有初步了解。

在小说中,文学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涉及到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出场分析。《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中分析,关注三次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反映祥林嫂的生存状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一步探究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装在套子里的人》关注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各篇将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不同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人物形象介绍。

小说的语言艺术在《红楼梦》中体现为反映人物身份和性格的人物语言;在《老人与海》中体现为直捷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洗练的独特风格;在《边城》中体现为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对文学形态的关注

文艺理论课程有专门的章节具体介绍各种文学形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中,以文学聚焦版块的形式在相关课文后面介绍其文学形态。如《自然》一课附有对先验主义文学形态的介绍[4]。相比,在中国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较少提及作品的文学形态。教材中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及其他现代主义作品《等待戈多》等也逐渐退出中学语文必修篇目。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相关部分在教学中运用不多。

三.语文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不同版块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度原因分析

中学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即学生能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基本具备阅读各种文章的能力。对文本的把握在义务教育阶段侧重表层文意的疏通,在中学教学中注重通过阅读,掌握文章的要点。针对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都有一定差异,阅读诗歌,关注意象的特点、抒发的感情、音律的和谐;阅读新闻和报告文学,关注能揭示内容的标题、文章叙述的事件;阅读散文,注重感受的抒发、形式的自由等。中学教学中重点学习对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为学生阅读课文之外的文章打下基础。

其次,探讨文学形态及现代主义作品对中学教学影响微弱的原因。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形态理论与西方文学发展历史紧密融合,更切合对西方文学的解读。中国中学课本收录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较多,收录外国文学作品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文学形态分析,并不适合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学自身的特点,不宜于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学习。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变形记》《等待戈多》曾经出现于旧版中学教材中学习篇目,由于现代主义作品的内容上的“向内转”,表现上的“隐喻性”,中学生接受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现代主义作品在一般中学生今后可能接触的文本中出现几率较小,因此,逐渐退出中学教学内容。

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选取规律的探究,证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中文学体裁、文学常识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大,而文学形态部分对中学教学影响较小。高校中文系师范生要重视对文学体裁、文学常识的学习。关于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雅诗,刘仲秋,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 识对中学教学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以此指导高校中文系师范生对专业课程学习重点的把握。

[本文为2011年校级科研项目《教师专业理论素养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影响及现状分析》研究成果。]

注释: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2.参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3.参见周晓明,王又平:《现代中国文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页。

4.参见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5页。

参考书目:

[1]王先霈,孙文宪.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先霈,王耀辉.文学欣赏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健鹏,胡足青.美国语文.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5]袁先霈.普通高中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1—5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1—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能力;发展

在当前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甚至可以说起决定作用。如何使人们对课堂教学能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这是摆在课程改革面前一项急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本文试图以语文学科为例谈一点看法。

一、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

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存在一定偏颇之处。这种偏颇往往表现为不是把教师的引导能力作为评价标准,而是把教师是否具有渊博学识、能否对课文做出深刻理解作为评价标准;用语文学科知识的密度来衡量教师,而不是用教育教学原理来衡量教师。于是,那些在语文课上显示出丰富学识和深刻理解但引导不力的教师,容易受到较高评价;那些学识并不突出却善于引导学生的教师反而得到比较低的评价,甚至被否定。这就偏离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的正确方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颇?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理解语文教学和教育教学的关系。语文教学是一种教学行为,它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规律。教育规律体现在人的和谐发展上,教学规律体现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语文学科的学习与教学规律发生了矛盾,就必须服从教学规律;如果教学与教育发生了矛盾,就必须服从教育规律。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语文教学如果背离了育人这一本质目的,它就偏离了教育的正确方向。

当然,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切入点和支撑点。离开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了空中楼阁,教师将无从下手。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师如何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育教学原理来处理语文学科内容,确定恰当合理的教学计划、方法和步骤,从而对学生的成长有益。

语文教师备课时涉及的内容比较深广,但是如果不加挑选地照搬给学生,并以此来显示教师的渊博和深刻,那就是一种浅薄的表现──不是说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是浅薄的,而是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是浅薄的。教学是讲究取舍的艺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懂得取舍和适可而止,就是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实施教学;不从学生角度施教的教学行为,即便是生动的、感人的,也不能说是体现了较高的课堂教学能力。

二、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外部特征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外部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一个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备课时往往想如何讲得好,如何让学生佩服自己。这是一种“有我之境”的课堂教学。作为青年教师,这样做可以理解。但是,这个阶段不能持续太长。如果执教了十多年仍然停留在“有我之境”上,那就说明教师的教学思想有问题。单靠讲得好可能暂时赢得学生,不可能永远赢得学生。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学生和家长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要求会相应提高。教师本人学识水平再高,如果不能让学生得到切实的发展提高,总有一天也会遭到学生反对。“无我之境”则不然。所谓“无我”,就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学生如何学得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教师主观上不以显示自己的学识为目的,不以博取学生的佩服之心为动机。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过程,就是从“有我之境”向“无我之境”发展的过程。

第二,相机诱导和全盘授予。有经验的教师知道,教学又是诱导的艺术。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并非白板一块,而是具有一定基础。教师的作用在于诱导学生的旧知与新知建立联系,让学生理解消化新知。比如初中教材中的课文《藤野先生》和高中教材选用的课文《呐喊·自序》之间有一种联系,相机诱导就是适时地促进这种联系的建立。当学生的旧知不足以支撑学习新知的时候,教师的相机诱导就要随之变化,变为一种铺垫。这不仅仅是知识的铺垫,也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铺垫,还是思维品质的铺垫。全盘授予则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不注重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忽视学生情感和思维品质的提升,采用简单、机械的填鸭式教学法,面面俱到,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过程,就是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向掌握点拨、启发、诱导技能迈进的过程。

第三,预设式教学和生成式教学。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预设学习目标,这是对的,符合教学规律。但是,预设式教学则既干扰学生的原始阅读,又容易滑向强迫式教学,不能充分体现“无中生有”的课堂妙境。这里的“无”是指课堂教学目标的非明朗化,“有”是指学生融会贯通后的顿悟。悟出来的东西不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那么,自然生成岂不是玄虚莫测?不是。自然生成建立在知识、经验、思维的基础之上,不会凭空产生,而是有规律可循。自然生成的过程是融会贯通的过程,是推理、想象、判断等各种心理机能整合的过程。由于它比较复杂,难以条分缕析,所以显得有些神秘。比如,以“风”为话题的写作训练,生成的过程可能是自然之风向社会之风由实到虚的过程。当学生把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进行沟通之后,思维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山顶千门次第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妙境就能豁然而生。但是并非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实现这种生成的潜质。

自然生成是受客观条件限制的。以课文《珍珠鸟》为例,它的主题有人认为是表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初中生无论如何悟不出来,教师也未必都能悟出。一个有丰富生活经验的教师,若能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中虚构的细节描写以及中国文学传统表现手法进行碰撞整合,就可能顿悟其中的奥秘。这种限制还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生成是渐进式的,需要时间和空间提供机缘,正如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所写:“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而课堂教学的时空有限,无法提供足以生成的机缘。如果不考虑这个因素而一味追求生成效果,那就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追求课堂生成效果本无可非议,但应该警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概而言之,自然生成是有条件限制的,不能随心所欲胡乱生成。

转贴于 生成式教学不等于没有目标。自然生成的结果可以与目标吻合,也可以不相吻合。预设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实现它。在实现预设目标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显出高下优劣。生成结果与预设目标不相符可能有多种表现:或者因为时间不够,结果不能按时出来;或者因为难度过高,实现预设目标的条件尚不具备;或者预设目标不够明确,与学生的理解南辕北辙。无论哪种表现,教师都应该顺势推延,不要急于把结果生硬推出。最笨拙的方式就是采用强迫式教学。它机械地要求学生违心接受所谓正确答案,对学生的质疑不予重视,甚至用考试来压制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是教师应该彻底抛弃的。

三、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形成

一个教师要想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笔者以为,构成语文课堂教学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八个方面:1.课堂预测能力;2.课堂讲解能力;3.课堂示范能力;4.课堂检测能力;5.课堂诊断能力;6.课堂矫正能力;7.课堂控制能力;8.教材把握能力。这八种能力分属不同的层级。1至4属于初级能力,5和6属于中级能力,7和8属于高级能力。对这些能力,教师未必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获得的,但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这八种能力。这八种能力中,教师本身的素质、实践探索、事业心等是能力形成的内部因素;工作环境、课程设置以及教材质量等是能力形成的外部因素。

这八种能力固然与语文学科知识有密切关系,但学科知识不足以独立支撑起教学能力。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面对中小学生,可能一筹莫展。所以古人说过:“教亦多术矣。”青年教师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就是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课堂教学。然而有的教师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完全可以胜任教学工作,甚至鄙视教学技能。实践证明,教学工作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学生并不喜欢他们的语文课。于是,他们产生苦恼,进而对教学工作产生厌恶情绪。随着青年教师学历的不断提高,这个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

有些国家,大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必须有一年的进修,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经过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方能上岗。我国虽然也有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但是尚处于初级阶段,不够完善。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参加教学工作后需要进行二次学习。一个从教多年的教师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不断进步。这种学习较之过去的大学学习内容有明显不同,是从单轨的学科知识学习转变为与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同步进行的双轨学习。因为教师自己掌握了某种知识,不等于学生就掌握了某种知识;教师思想深刻,不等于学生思想深刻。教师的作用体现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把外在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支撑自己人生成长的重要能源。教师就相当于桥梁和梯子,教学能力就是引领学生从此岸走向彼岸的本领。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教学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经验、理念、学识和人格有密切关系,对这四个方面做些研究很有必要。

经验对能力的形成起着核心作用。所谓经验就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认识,既有成功的总结,也有失败的教训。回顾上个世纪至今我国著名语文教师的经验,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大有裨益。对于这些经验,我们研究得不是差不多了,而是很不够,我们的认识还是肤浅的。

理念对于教学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它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二是消极的。所谓积极指的是对学生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切实的作用,管用、有效;所谓消极指的是对学生的提高和发展缺乏实际意义,空泛浮夸。笔者认为,以于漪、钱梦龙、魏书生为代表的著名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总体上是积极的。他们的理念来自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是贪图好看好听的。时代在发展,理念要更新,语文教学要前进,这是大家认同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发展不是单靠几个人写几篇文章、提几个理念即可了得的事情,更不是单靠理想和美好的愿望就可以实现的。最根本的要靠广大教师脚踏实地地实践探索,要靠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学识与教学能力的关系是微妙的。从理论上讲,学识与能力成正比,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处于转型期的学校教育现状与教师的学识发生错位,影响了学识对能力的正向作用;二是教师缺乏关于教学能力方面的学识,试图用脱离课堂教学实际的学识替代它。无论哪种情况,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学识与能力不是高度相关,至多是中度相关。当学识与实际工作不相符时,学识对于能力的影响就受到很大限制。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有的教师学识一般,但课堂教学能力很强;有的教师学识渊博,课堂教学能力反而较差。原因正在于此。

人格与教学能力的关系是隐性的,背景式的。教师为学生当梯子还是把学生当梯子是区分教师人格高下的试金石。一位真正的教师,从来都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上了一堂失败的课,他不会埋怨学生不积极配合,而是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找出自己教学设计上的问题;对学生的每次考试,他都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失分的原因,制定查漏补缺的方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任何问题,他都能准确诊断,让学生有切实的改进和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是责任心的表现,就是人格的体现。

清楚了经验、理念、学识和人格与能力的关系,也就找到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呢?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范文8

2010年7月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是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只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才能向前进行。所以,一定要切实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大学英语教师承担了非英语专业的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技能培养的任务,因此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英语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全国的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着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单一、青年教师偏多、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内容简单重复、科研意识薄弱、深造培训机会少、职称晋升难度大等发展困境。大多数的大学教师为英语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仅进行短期的岗前培训,就走向教师岗位,每周承担12-16个课时的教学,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很难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上,更没有时间和机会来进修深造以提升自我。再加上大学公共英语教师有近90%的为女教师,她们工作后都面临着结婚生子照顾家庭等各因素的影响从而在评审职称晋升上节奏缓慢,很多教师甚至是直接放弃晋升高级职称。这表明,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处在改革风口浪尖上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2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与目标定位

威迪恩(Wideen,M)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是自身的成长过程,更受到外界的影响和促进,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有五层含义:

(1)对教师进行培训,改善其教学方法;

(2)学校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教师应深入了解和认同自己的职业;

(4)教师专业发展是促进和提升学校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5)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所要达到的目的,应从各方面促进教师个人的发展。李秉德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索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多方面、多领域的发展,并且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因此,为顺利实现大学英语改革的目标,满足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为培养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应从以下三方面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

2.1注重思想水平的提高,确立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水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指教师的思想和教学态度。大学英语教师大多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如果教师忽略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仅把教学当成职业,只是为了换取每月的报酬,就会出现对教学不认真钻研,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品德修养是大学英语教师成长的重要基础。它不仅为专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也是从事专业教育的基本条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英语教学更需要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教师的基本职责不光是对学生讲授道理,传授知识,解疑答惑,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语言交际的能力,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形式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为国家培养出出更多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2.2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作为一位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掌握英美国家的文学、宗教、风土人情等相关文化知识,还必须具备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观念体系,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语言教学,全方位的提高和改善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升学历层次,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目标。扩招使得入职的大学英语教师数量激增,有部分教师甚至是本科毕业后接受短期的岗前培训,就走向教师岗位,而进入到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的英语专业博士几乎是凤毛麟角,这使得大学英语教师的学历层次整体偏低。因此,教师应主动提升自身的学历水平,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讲座、短期的外语教学研讨班以及暑期学术研讨会来才充实和更新自己的学识。学校更应该为教师提供进修机会和全面的在职培训规划,有条件的可以送教师出国培训进修,这样教师才能积累在英语国家的实际经验和生活素材,从而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背景知识,促进其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具体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还应注重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法,要懂得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针对不同的学生和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一个始终贯穿于教师职业发展的教师教育系统工程。

2.3注重科研能力的提高,培养科教合一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具备很强的科研意识和吃苦的科研精神,也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进行科研,反过来用科研指导教学,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从来都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如各类研究生的比例不均衡、学历层次低、缺少科研组织者和学术带头人、科研环境欠佳、科研时间少、跨学科知识结构不够全面等,这都严重的影响和限制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因此,教师必须通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掌握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问卷法、统计法、案例分析等,在平常教学中积累学生的考试、作业本和教学日记等得天独厚的科研素材,积极开展利于师生互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应用能力的教学研究活动,顺利实现从普通教师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3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培养途径与具体策略

Freeman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教师个人在专业教学生涯中的心理成长过程;其二是指在职教师受外在的教育或培训。笔者在研究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的师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问题和因素,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整合教师的个人内部认识与定位和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外部力量,共同促进和有效地达成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3.1基于外部环境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强有力支持。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教育,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通过校内培养和校外进修两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更有利的平台。一是校内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共识。学校各级的领导、职能部门和各院(系)都应重视教师专业发展,采取具体措施支持其专业发展,如在校内开展定期培训和专题讲座,培训内容可以涵盖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应变能力、交际技能、职业情感培养、职业道德教育等。然后要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各院校之间互派学者,尤其是出国留学归来的教师进行短期任教,通过举行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来其介绍访学或游学的经历,同时将这些留学教师带来的外文科研资料复印,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师们的教学与研究资源。二是校外进修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参加教育部门的各类在职或脱产的方式让教师接受高层次的学位教育,满足教师的个体发展需要和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扩展教师的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其次,学校应尽可能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制度。教师的进修培训是一种经常性的终生学习教育,学校管理者应当革新管理观念,设立制度确保教师的学习时间和效果。如英国规定,所有教师每隔7年享有一个学期脱产进修的权利。所以,学校应该确保教师每年都能有一次短期的集中业务培训机会,而对于工作5年以上和10年以上的更应该给予半年或是1年的学习进修时间。最后,学校应设置专项资金用于培训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和项目中,确保教师的短期培训和长期进修能专款专用,让教师的个人学习能够后顾无忧。

3.2基于教师自我认识与定位的专业发展在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的基础上,教师也要积极投入到提升自我的专业发展中。首先,教师应全面的认识自我并做好个人角色的定位:教师既是一名知识的传承者、教育者和研究者,更是一名知识的学习者、实践者和创新者。其次,教师还应培养终身学习的专业发展理念。在这个知识日益更新的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教材和方法以及教学目标和对象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教师就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这些改变,及时更新知识、不断进取,树立终生学习的专业发展意识。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为了能够更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促进其更好地就业,采取旁听、自学、专业进修或攻读第二学位等方法有选择地学习某些专业,形成自己有特色的行业专业英语,开设了医学英语、经贸英语、法律英语、计算机英语等选修课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英语的实用价值。第三,教师应积极培养自身教学反思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书写教学日志增加对课堂行为和动机的了解;坚持同事间传统的合作式的听课,促进教师之间的理解和科研交流,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和效果;还可以通过观看自己或同事的课堂教学录像,发现教学中的优缺点,学习良好的教学行为,以培养教师的特定教学情境自我意识能力;还可以通过定期在学生中做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需求和偏好以及对教学的看法和态度,以便进行分析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长期坚持以上做法,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就能积极培养其专业发展能力。

4结束语

语文教师教学论文范文9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英语教师已经由“自导自演”的角色变为“教师导演,学生主演”的角色,即“中介者”的角色。中介作用涉及到帮助学生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的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对教师的反馈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角色定位,以更有效地完成角色使命。

二、以“最近发展区”为理论依据,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

Vygotsky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2001年Ohta将该定义具体到二语习得过程中,解释为“由个人语言产出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和同伴或教师合作所产出的语言所决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语言学习者的能力和水平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师或语言能力比较强的同伴的影响下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英语教师应该针对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学生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和同伴间的相互影响所可能达到的水平,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教学活动既不能太简单,以至于对学生形不成一定的挑战,也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以至于彻底丧失信心。

三、用动态评价来确定语言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

动态评价由Vygotsky的同事Luria提出,20世纪50年代Piaget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和智力评估的过程趋向为动态评价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而真正推动动态评价发展的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最近发展区”。动态评价又称学习潜能评价,是对在评价过程中通过评价者和学生的互动,尤其是在有经验的评价者的帮助下,探索和发现学生潜在发展能力的一系列的评价方式的统称。与静态评价不同,动态评价不仅反映个体发展的结果,更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生过程。动态评价因认识到学习过程不断变化的特性并更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开拓对于外语教学更具实际意义。

四、充分意识到教师话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