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集锦9篇

时间:2023-05-17 15:34:06

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

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范文1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

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7、各教研组、备课组要深入学习,密切协作,把本次活动作为集体备课学习的一部分,提升本组教师的理念修养与水平,积极指导教学实践。

农安高级中学农 安 高 级 中 学

“贯彻新时代思想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研讨课活动方案

 

为有效探索基于“一体四层四翼”为评价标准的高考改革,扎实有效落实贯彻新时代思想,深入理解并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探索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决定举办“农安高级中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系列活动。

一、参加人员

按照学期初下发的“农安高级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办法”中专业发展的“两类”对象,35岁以下青年教师,35至45岁骨干教师。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进行。

二、活动内容

1、“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展示课。

2、“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高效课堂教学研讨。

三、活动时间

2018年4月23——27日

四、活动地点

1、展示课地点:二楼多媒体、三楼多媒体。

2、教学研讨地点:综合楼二楼小会议室

五、活动要求

1、参加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及查阅资料,对学科素养的提出的背景、涵义、意义及实施途径有深刻而清晰的认识,这本身就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必备过程。

2、要研究与探讨本学科学科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3、论坛可以展明观点,供大家提升认知,为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出意见及建议。

4、展示课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5、学科素养内涵丰富,论坛和展示课可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避免求大、求全,贵在可操作与重实效。

6、教学研讨时,听课教师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进行,突出对主题的领悟与挖掘,重在适应高考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与实践。

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范文2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一二课堂;衔接;融合

素质是在人们生活交往和为人处世时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和品质,它包括自然性素质、通识性素质和专业性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突破了传统专业教育的局限,既要课内外结合,也要学校和社会联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智慧。2002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组织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强调高校团组织要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前,众多高校实行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参加或组织校园文化、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培养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社会人才。

一、实现一二课堂相互衔接和融合的重要性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拥有不同的教育功能,但它们共同构成素质教育的整体,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物质财富高速增长,社会思想也趋于多元化状态。“90后”大学生作为思维最活跃并最易受影响的群体,其活动范围已经突破教学第一课堂,拓展至校园乃至社会各角落,第二课堂的教育意义不可忽视。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可以填补第一课堂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

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不仅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能够不断培养和深化大学生创新精神,而且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新世纪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并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思想、丰厚的文化精神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在较强的业务技能水平下,能够自觉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是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二、一二课堂教育实施现状和问题分析

目前,众多高校实行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参加或组织校园文化、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努力推动第二课堂的教育发展。但即便如此,高校教育的重点始终落在第一课堂的专业建设上,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仍然处于各自工作的独立状态,缺少交流与合作,一二课堂相互衔接和融合机制成为形式化的趋势。

培养目标不清晰。高等学校的首要职能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目前,许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不能较好地处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间的关系、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高校培养重点以社会输出型为主,为适应社会需求,大力培养专业精英人才,而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存在显著的短板。

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高校培养体制主要采用学分管理制度,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建立起第二课堂学分管理体系,但管理力度较为松懈,学分份额较少,无法发挥出第二课堂的功效。此外,高校实行的教学、行政一体化管理制度,在实际情况中并未实现合作共赢的工作模式,甚至出现“两张皮”的状态。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等涉及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投入力度也十分薄弱。

育人平台不完善。高校育人过程中,大学生运河杯、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是目前高校一二课堂衔接和融合的有效平台,但参与的学生对象也仅为小众范围。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和第二课堂的活动实践,需要有更多更好的平台来实现衔接和融合。

三、实现一二课堂相互衔接和融合的措施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坚持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技术培养与人文精神塑造相结合。这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的一次深刻变革。

1、深化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一二课堂协同育人

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协同育人机制,将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市场需求等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切实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针对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二课堂不仅应有具体的学分,还应与各门学科相结合,在学科学习评价中,融入第二课堂成绩,使第二课堂不仅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起到作用,也在第一课堂中影响学生,真正做到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使一二课堂互扶互助。

2、全面调整课堂教学模式,焕发课堂教学生命力

高校教W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目的转变教学观念,要从传授知识型和教师主导型的灌输式教学向开发智能型和学生主学型的启发式教学转变,培养人才的重点从单一型专才向综合型通才转变。高校教学课程应强调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掌握,而非知识的灌输。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专业特点等因素,可选用讨论式、发现式、情景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模式,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业、不断发展自身能力、跟得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合格人才。

3、加快推进专业教育体系,落实产学研一体化教育

本科高校以“校企合作育人、科教协同育人”为重点,推进实施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农林人才等人才培养计划。高校专业教育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教育”为重点,加快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专业教育体系,打造“专业教育品牌”。地方本科高校通过深化地方企业和校友企业的合作,建立紧密对接的育人体系,推动地方本科高校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在转型发展中形成服务特色。

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范文3

在课堂教学管理中,人文素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的人文素养包涵着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同情心和责任心的建立,学生在这个层次需要具备逻辑性与自我理解能力;中级的人文素养包涵着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视,学生在这个层次需要具备较强的理性思考能力和自制能力;高级的人文素养作为人文素养的最高境界,其包涵着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对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重视,这个层次的学生具备有顽强的意志力,能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新课改明确要求,需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学科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必修学科,从学科的特点上看,语文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是实用性和人文性的结合。语文自身包涵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可以从人文内容中进一步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能够根据课文了解和认知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了解人类的高尚情操,学习人生哲理,增强人文情怀。尽管培育学生是学校教育中各个学科共同肩负的责任与义务。但就语文学科而言,其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语文作为母语科目,代表了民族文化的奠基层,也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语文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意识、思维、人格的其中一部分,通俗来说,人文就是“人”和“文”的统一。因此,语文学科与人文内涵的关系密切,若要培育和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要侧重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不单纯是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学习过程,其必须先是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观意识,进而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人文情怀的濡化过程,更是学生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自我的过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更重要的目标应该培养人,即通过对学生的培养,使其不断完善自我。若将语文课堂教学看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则相当于曲解了课堂教学的本意,这种片面的理解会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不到提升。

二、加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人文素养培育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在实际的运用当中,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制定出不同的实施方案。而根据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在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时可以适当地融入人文素养的内容,在课堂中精心准备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教学情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此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体现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管理的显性管理方面和隐性管理方面加入人文素养培育的内容。

(一)课堂教学管理中显性的人文素养培育

课堂教学管理中显性的人文素养培育是最直接的,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管理的外在管理方法表现出来。首先体现在语文教材的内容上,当前,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丰富有趣的人文知识,富有极高的人文特色和时代气息,在课堂教学出现突发状况时,往往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结合课堂中营造的人文气息,冷静沉着地应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因势利导,妥善处理。例如,在上课时,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外边突然响起了吵闹声,这意想不到的强烈刺激,学生的注意旁移了。有经验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不再讲下去,停顿片刻,稳定一下学生的情绪,甚至与学生一起关注突发事件,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刚才讲到什么地方了?”这样问会引起全班同学的追忆,把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引回到原来讲解的内容上来。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保护学生的精神世界不受外界干扰,以冷静处理的方式,让学生渐渐学会自我管理,进而实现自我意识的升华,为人文素养的培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课堂教学管理中隐性的人文素养培育

课堂教学管理中隐性的人文素养培育是一个间接的培育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运用情感方式感染和启发学生,利用肢体语言,目光对视等形式带动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通过教师的人文教学场景的创设,产生主动了解语文的欲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通过学习古代诗词,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精神家园的归属感。

(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范文4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从2014年提出即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2016年9月13日,核心素养框架正式出台,从三个方面、六个角度、十八个点诠释了学生发展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落地的最直接渠道就是学科教学。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我们都耳熟能详,我们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摒弃,而是进一步丰富内涵。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包括的五大方面: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逐步过渡为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我们将它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语用与语感、理解与表达、文化与情感。语用与语感包括:丰富的语言体验,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思维方式;理解与表达包括:比较扎实的语言知识,较为熟练的语言技能;文化与情感包括:多元的文化意识,跨文化理解能力,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科情感,良好的语言自觉。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我们经历了“问题―思考―实践―反思―提升”的过程。我们主要思考的问题是学生学习英语这门课程应该发展怎样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整合资源,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

“如何整合课程内容?”是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教学从“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转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加深对学科本质和价值的认识,重视对语篇意义的解读。在设计活动时,关注内在逻辑和关联,注意提炼和整合内在的知识结构。因此,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关键。

基于我校学生特点和知识水平,针对于高年级的教学内容,

我们也在尝试做基于篇章的整体开发,应该说有比较丰富的实践和探索。单元整体开发是以主题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空g,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习技能,使学生能把所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语感,让单元内容以语篇的形式整体呈现,而不是零散、片面地出现。教材的有机重组和有效利用是教师利用教材和调试教材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重新设计后的教学内容坚持“基于实际学情”的原则,通过“数字环境下情境教学”与“个性发展”两条线索双螺旋发展的设计与开发原则,将语言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自身的生活实际中开展交际活动。

(二)探索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模式

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师需要:

1.认真研读和分析文本,梳理语篇主题意义。

2.确保教学设计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关联性的学习过程。

3.在主题意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整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发展,体现文化感知和品格塑造,发展思维品质和语言学习能力。

4.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我校英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通过翻转课堂、生态课堂、智慧课堂、微课等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使课堂成为培养英语学科良好学习策略的阵地,成为智慧课堂。

“翻转课堂”能够成为时下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原因是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学生课后完成作业这一过程进行“翻转”,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多元的文化意识,通过学习与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学―疑―导―练”的整体操作框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我们更加认识到这是“生本课堂”的学习理念和“一对一个性化学习”理念的新型模式,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科情感、良好的语言基础。借助数字化一对一平台,让课堂“生动”起来,教师从主动变为被动,从主导变为引导,改变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提高核心素养的发展能力,就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丰富语言体验,创设语言氛围,逐步形成英语学科必备的品格和特点。“一师一优课”评选中,我们组的英语教师就实现了这一重大转

变。例如程欣老师的一节课,就是课堂改革的真实写照,并且我校王欣老师、张迎婕老师等也都进行了课堂改革,同时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体现,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只有让“核心素养”理念在英语课堂上落地开花,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才会构建高品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范文5

关键词:高校 第二课堂 素质教育

“以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活动为载体的第二课堂,具有覆盖范围广泛、组织形式灵活、突出学生个性、育人成效明显等特点,在高校育人系统中发挥着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的特长与技能乃至素质的提高、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影响到学生的特长发展、职业选择、人生走向,其分量与重要性是不容低估的。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学生的活动组织、交流沟通、协作配合、指挥领导等能力素质,对培养学生健康个性与完善人格,对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那末如何在大学实施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呢?下面从从高校的具体特点出发,提出实施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学校各级领导要深刻认识实施素质拓展计划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维,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培养在知识能力上顺应时展、为社会所需的人才,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的作用。只有学校各级领导干部有了深刻的认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全面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是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在高校育人系统中发挥着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的作用,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纳入科学化管理的轨道,构建科学合理的计划,并把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融合,才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正如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 。因此,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合身体力行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作用的前提。

二、制定系统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在当今高校教育和就业信息化、多元化时代,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作用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的作用,只有制定系统科学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才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作用。而制订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涉及许多方面如学校的性质、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战略、周边环境、学校的软硬件等,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才能制订适合本学校的系统方案。在这一方面,可借鉴安徽师范大学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的经验。《安徽师范大学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4化目标”、“6大模块”、“5级项目”、“2类学分”、“1个证书”。学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实现系统化、学分化、项目化、认证化。《方案》将学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范围分为“六大模块”和“五级项目”。“六大模块”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文化艺术和身心发展、群团活动和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和专业拓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方案》的实施实现了学校第二课堂同第一课堂的有机统一,使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有学校教育的资源,也让每个学生的大学生活都是被关注的和可证明的。

三、建立完善的第二课堂素质教动态测评体系

动态测评就是要通过开展动态性的职业倾向测评、模拟面试、人力资源管理专家面谈等活动,全程地追踪考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让学生及时、充分地了解自身能力优缺,从而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调整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同时检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的缺陷,以便及时改进和不断完善。这也是一种良性的反馈调节机制。这种反馈调节机制能即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群体素质要求的变化,根据用人单位、毕业生对素质拓展实施效果的评价、意见与建议,通过反馈调节对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的实施目标、内容和途径进行及时修正、完善,保持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的时效性和持续高效的发挥作用。

四、高校第二课堂素质教应包含的主要方面

高校第二课堂素质教应包含的内容广泛,不同性质和规模的高校建应有不同得主体方案,但所有高校第二课堂素质教应包含以下主要方面。第一、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大问题。而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得提高是在参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反省和不断升华逐步实现的的,不参加社会实践,就不可能培养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作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必定有限,学校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将为大学生提供了更的社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第二、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社会,对大学生的科技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将为大学生提供了更更多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第三、文体娱乐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文体娱乐是大学生具有强健体魄和身心健健康的保证。第四、心理健康促进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由于各种资格及考试、经济原因和就业的压力和忧虑,削夺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障碍,心理健康促进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可以及时地为这些学生排解各种心力问题,是他么牛油将抗的心理和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为更好的就业和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第五、专业技能培训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专业技术素质是大学生的基础苏素质,专业技能培训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位大学生的抓也素质的提高和脚色转换提供了必要的机会。第五、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是检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能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和自我定位鉴定基础。

参考文献:

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范文6

【关键词】高职学生;创新素质;课堂;教学改革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创新教师和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高职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课堂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1 传统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教师满堂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学评价制度不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1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导者,课堂的自包括授课内容、教学进程好、教学重点、难点和授课方式等均由教师掌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尴尬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对知识的接受毫无兴趣,只能是应付了事,根本不能激发学生思维和积极参与,更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课堂由教师主宰,教师的教案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设计和实施整个教学过程,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热情、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以至于出现教师讲得多,学生学理解少;教师提的问题多,学生思考的少;教师讲课的积极性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激情不够等现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少主动思考和思索,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教师总想把自己领会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记住”即可,并且有的教师为了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让学生围着自己转,学生便成了被教师支配的活的木偶,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3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教学评价制度不科学的问题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考核教师的授课质量,科学地评价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课时津贴的发放、职称的评聘和评优评先提供依据。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课程和毕业设计等内容,并且每项内容都有具体的评价指标。但是,这种评价制度缺乏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认知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测评和考核,不利于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2 基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法和途径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高职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课堂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2.1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立足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出发点,确立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和现代教育理论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以这个理念为先导,确立新的课堂教学目标,并组织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围绕这个目标开展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讨论,通过学习与讨论树立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建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机制,重点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学手段、方式、方法实施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2.2 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高职学生有着特殊的成长背景和环境,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社会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较高。他们虽然在较好的物质条件中生活,但一直处在繁重的升学的压力下,进入高职院校后又面临各种考证、专身本和就业的压力,如新的生活环境不适应,不会处理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学习方法不当,心理困惑、自卑等等。面对学生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教师要高度重视,认真分析,通过谈心、主题班会和心理咨询等方式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合理诉求,充分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要把主动权留给学生,要让出课堂空间,让学生放手去做,去比较、归纳。不要怕出现错误,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会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自我控制课堂学习,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3 培养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激发课堂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主动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喜欢接触它,力求认识它,掌握它。教育者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进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学习动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是一个系统、紧张和艰苦的过程,如果没有兴趣的支撑,他们是不可能自觉地、持续地学习。特别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个人意识很强、凭兴趣做事的人,如果要求他们不感兴趣或是不愿意做的事情,并且长期去做,这样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根据高职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家庭教育背景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课堂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培养高职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课堂自主性学习动力。教师和辅导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并把学习目的与意义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是,营造一个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氛围,激发他们强烈地课堂学习动机。高职院校创建一个优良的校风、学风和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生产实习、志愿者行动、团队活动、读书活动等,对培养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意义重大。

三是,组织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课堂学习能力的讲座。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本专业的职业特点,聘请专家、教授或岗位成才的校友来校讲学,通过讲座,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以及今后的发展辨证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尚论.综合课程与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8.4.16.

[2]熊礼杭.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范文7

关键词:拔尖人才培养;学习过程;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2-0058-07

收稿日期:2013-12-26

作者简介:王文(1987-),山东济南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大学生学习理论研究。

一、研究背景

拔尖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努力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停止对拔尖人才培养的实验和探索。近年来,在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的同时,更是加大拔尖人才的培养力度。2009年,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这一计划也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内容。该计划的目标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1]。

山东大学(以下简称“山大”)于2010年正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成立了 “泰山学堂”(以下简称“学堂”),依托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基础学科进行拔尖人才培养。山大提出,泰山学堂“不以学生的就业为培养目的,不以职业为目标,不以培养官员为目的,不以培养亿万富翁为目的,旨在培养‘大学问家’、‘大科学家’”。

二、问题的提出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国家培养未来科学领军人才的重要战略,也是研究型大学院校教育改革的新实践。该计划力图在各个培养环节上进行创新,包括招生方式、师资配置、教学计划、联合培养等。同时,国家、地方和院校都十分重视计划的建立和实施,在经费和政策上给予充分地支持。在一些较早开展拔尖人才培养的院校已产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博士研究生。这使得人们对该计划的前景抱以充分的信心,也给新近参与该计划、尚未产生代表性成果的院校注入了强心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有不少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建议。然而,这些意见和建议大多是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出发,未能触及学生学习过程的核心要素,且多是自上而下对该计划进行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视角。学界缺乏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教育核心要素的实证研究,未能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考察人才培养的效果,也无法对现行模式进行有效的诊断。本文将通过学生自我报告的学情调查,以泰山学堂为案例,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中学生自我报告的学情状况进行实证分析,考察学习过程中的课程、教师、学生、学习环境四个核心要素,在与该校同学科本科生平均水平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检验现行培养模式在学生学习发展上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工具及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调查工具是“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该工具最初产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后经汉化形成中文版本,自2009年起在清华大学课题组的主持下连续开展了4轮全国调查。2012年,全国共有59所院校参与调查,其中包括山东大学。

本次调查对山大非毕业班全日制本科生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1200名被试,发放1200份问卷,回收1071份,经测谎题等进行数据清理后,得到有效问卷1070份。同时对泰山学堂进行全样本抽样,发放164份问卷,回收135份,回收率为82.32%;其中有效问卷135份,有效率为100%。作为综合性大学,山东大学全校随机样本中包含多个学科。为避免学科差异带来的影响,本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时,在不包括泰山学堂的全校随机样本中选取了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五个学院共160个样本作为参照对象,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两组样本的学科同质性。

本研究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样本与总体在性别、年级、民族、学科和专业上的对比可知,泰山学堂样本和同学科非学堂样本均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四、研究结果

“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运用两组指标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第一组指标是由美国研究团队根据测量题项在教育实践中构建的跨国可比指标,第二组指标是由清华课题组根据教育核心环节、对问卷题项重组后形成的一系列“诊断性指标”。经检验,2012年“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问卷两组指标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

在运用以上两组指标的同时,本研究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高等教育质量框架(Quality Framework)”进行分析。在该框架中,教科文组织将课程、教师、学习者(学生)和学习环境作为有效实现教育目标的四项核心要素(core resources)[3]。本研究将“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工具中的两组指标整合为学习过程中的四个核心要素,形成本文的分析框架。表1归纳了各个核心要素与对应的分析指标。

表1 学习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与对应的分析指标

核心要素 对应指标

课程 课程认知目标、课程要求严格程度

学生 课程学习行为、课外拓展性学习、教育收获

教师 生师互动水平

学习环境 主观环境:学习心理状况特征

客观环境:校园环境支持度

以下将围绕四个核心要素,结合该校各项投入和举措,对具体指标展开分析,全面考察泰山学堂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

(一)核心要素:课程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学堂自成立以来,一直努力探索,不断对课程体系进行调适和完善,以更好地达到培养目标。与其他相同学科的专业相比,学堂课程体系有以下几个主要变化:(1)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学堂课程由通识课、学科平台课、专业课和个性化课程组成,通识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核心通识课程;学科平台课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计算机五个学科的基础课程;专业课包括本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个性化课包括专业前沿讲座以及前沿讨论班。(2)优化思想政治课程的设计和组合,减少课程门数,整合精化内容。(3)增设拔尖创新模块,开设个性化课程。(4)加大选修课在总学分中的比重,增加自选课程的门类,提高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以下将通过“课程认知目标”和“课程严格要求程度”两个指标对学堂课程体系进行深入分析。

1.课程认知目标

衡量课程质量有诸多标准,如,课程目标是否清晰、课程内容是否前沿、课程是否公平并具有包容性、是否以学习者为中心并益于学习者友好接受等。“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中关于课程目标的题项建构在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的教育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之上,将课程的认知目标分为五个层级:记忆(记忆课堂或阅读中的事实、观点或方法)、分析(分析某个观点、经验或理论的基本要素)、综合(综合不同观点、信息或经验,以形成新的或更复杂的解释)、判断(判断信息、论点或方法的价值)、运用(运用理论或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或将其运用于新的情境)。已有研究表明,高质量的课程应覆盖所有层级的认知目标,并对其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应体现认知目标层级的梯级设计,进而实现所有目标的合理发展[4]。

本调查考察的是学生认为所修课程是否强调这些认知目标,即学生所感知到的课程认知目标。通过t检验及效应大小检验发现,学堂在“记忆”和“运用”两层目标上的得分低于该校非学堂课程,但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三层目标上的得分高于非学堂课程,其中“分析”和“判断”显著高于山大同学科非学堂课程(p0.3)。这说明相对于对知识的记忆,学堂的课程更强调思辨与分析。同时,学堂重在培养基础学科理论研究人才,因此课程并未着重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运用能力。

此外,还需注意课程认知目标随年级的变化趋势。为说明认知目标层级的阶梯设计,本研究参考了美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课程认知目标随年级变化的趋势。由图2可见,美国大学对“记忆”这一低层目标的强调程度随年级增长而下降,其他四层高级认知目标随年级增长而显著上升,符合教育学规律。而学堂对“记忆”的强调随年级而递增,“分析”随年级递增且在大三时发生急速的增长,“综合”随年级增长而降低,“判断”和“应用”两层目标的峰值均出现在大二年级。这说明,学堂课程体系需要更科学的梯级设计,应考虑不同年级的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特点,调整重点、完善贯通,使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2.课程要求的严格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泰山学堂的课程在严格程度上具有以下特点:(1)课程难度大、要求高,学堂学生需要“努力学习以达到课程的要求”,其得分显著高于同学科非学堂学生(p0.2)。(2)强调科技期刊的阅读。学堂以培养学术人才为目标,学堂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开始接触科学研究、阅读科研文献,因此在专业期刊上的阅读量显著高于非学堂学生(p

(二)核心要素:教师

本研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察“教师”这一要素,分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情况。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学堂整体的生师互动水平显著高于同学科非学堂 (p0.3)。进一步分析发现,学堂的优势在于学生与教师的学术性互动,即与学业相关的互动。学堂学生在“师生课外讨论学习”和“课外与老师一起做研究”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该校同学科非学堂学生(p0.5)。这源于学堂独特的教育模式:(1)实行导师制,采取小班授课,保证学生和教师有充分的机会进行接触和互动。(2)注重研讨式教学,学生在课上和课下都能与教师就学习中的观点和问题进行积极的探讨。(3)强调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而言是研究性教学),寓教于研。教师将研究过程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把将研究成果化为教学成果,学生通过参与研究获取知识、更新知识[5]。

在学生与教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的社会性互动上,学堂学生的得分与其他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如:与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讨论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讨论职业发展规划等。由此可见,相比社会性互动,学堂的生师互动侧重学术性互动。

(三)核心要素:学生

本研究对学生的分析集中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在校期间的教育收获。

1.课程学习行为

对课程学习行为的分析表明,学堂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课堂主动性高。学堂学生课堂表现更活跃,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更常主动提问、积极回答问题、做口头报告。这也说明学堂在课程设计上强调学生的互动与参与,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进行提问和发言。(2)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堂学生课前未完成作业的情况显著少于其他学生。(3)课外讨论较不活跃。学堂学生在课后和同学讨论作业的得分低于同学科非学堂学生,使用媒体讨论作业的频率也显著低于其他学生。(4)学堂学生平均每周课外用于学习的时间(包括复习、预习等)比其他学生多1.2小时,但是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少1.8小时,在兼职打工和健身锻炼上投入的时间也少于其他学生。

2.课程外的拓展性学习

根据拓展性学习行为的内容,可将其分为三大类:学业导向的拓展性学习行为(如社会实践、参与课题和竞赛)、就业导向的拓展性学习行为(如报考证书)、社会导向的拓展性学习行为(如集体活动、志愿服务、参与社团)。调查数据显示:(1)学堂学生在学业导向的拓展性活动上表现突出。除了前文提到的“课外与教师一起做研究”,学堂学生在“听各类讲座报告”上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其他学生(p0.3)。除了校内各类讲座,山大自2011年起专门为学堂学生开设“名家讲坛”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丰富了学生可获取的讲座资源。(2)在就业导向的拓展性学习行为上,学堂学生的表现并不突出,比如“报考各类证书”一题的得分显著低于同学科非学堂学生(p0.3)。这与学堂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关——不以学生的就业为培养目的,旨在培养学术科研人才,因此学生就业导向相对较弱。(3)在社会导向的拓展性活动上,学堂学生的表现不如其他学生。调查显示,在学堂中仅有40%的学生参加过实践调查、24%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60%的学生参与了学习团体;而在其他学生中,参加过这三项活动的比例分别是80%、71%和76%,显著高于学堂学生。

3.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

在教育收获上,学堂学生认为自己在“批判性思维”上的进步显著高于同学科非学堂学生的自我评价(p0.2),这与学堂推行研究性学习密不可分,也呼应了“课程认知目标”中对“分析”和“判断”两层目标的强调。

在其他方面,学堂学生与其他学生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包括:知识涉猎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效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四)核心要素: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分为主观的个体心理环境和客观的外部社会环境,在本调查中对应的指标是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特征和校园环境支持度。

1.学习心理/状况特征

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特征包括专业兴趣、学业成就期望、学习动力、学习乐趣及学习意义感。调查数据显示,学堂学生与其他学生在学习动力上的总体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选择学习动力“很强”的学生在学堂中占21.6%,而在其他学生中仅占0.6%。两类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也各有侧重,学堂学生在“探索事物和知识的兴趣”的动力来源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学生,在“就业升学”方面显著低于其他学生,详见表3。

在学习过程中,88.2%的学堂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会想尽办法克服”,73.4%的学堂学生感到“自己专心致志学习时内心充满快乐”。但是,仅有24.4%的学堂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意义感,其余75.6%的学生均在不同程度上同意“很多时候我不知道所学的东西对我而言到底有什么意义”,这确实应当引起学堂教师和管理者的注意。

在专业兴趣上,学堂学生显著高于其他学生(p

在学业成就期望上,学堂学生的首选是出国攻读硕士或博士,其比例高达61.2%,其次是国内攻读博士,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个人未来学业的期望与学堂培养“大科学家、大学问家”的目标一致。但也需注意到,有14.2%的学堂学生表示从未想过未来的学业规划,“走一步算一步”,其比例远高于同学科非学堂学生选择该项的人数。这说明部分学堂学生尚未明确自己未来的道路,需要更为细致的指导,以明确个人发展方向。

2.校园环境支持度

如前所述,学校为学堂学生提供了诸多配套资源,如配备优质师资、开设个性化课程等。但调查结果显示,学堂学生在校园环境支持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该校平均水平(p0.3),说明学生并未感受到来自校园环境的有力支持,详见表4。

学校对学堂进行了多方面的投入,但是学生却未能在学业和生活上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支持和帮助。这说明教育资源的投入无法直接转化为学生能感知和接受到的指导。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要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师的用心教学方能发挥作用,而在学生的人际关系、集体生活方面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五、讨论

本文使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数据,以山东大学泰山学堂作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围绕学习过程中的四大核心要素——课程、教师、学生、学习环境,综合考察了该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上的特点。

1.作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实施基地之一,泰山学堂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归纳出学堂各核心要素的特点并提出相应建议。

(1)课程。在课程认知目标上,学堂的课程体系仍需进行更科学、更合理地建构,随着年级增长,应逐渐弱化对“记忆”的强调,而循序渐进地加强对“分析”、“综合”、“判断”、“应用”四层高阶认知目标的设计。在课程要求严格程度上,学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提高了课程的强度和难度,加强了学生课程学习的挑战度。

(2)教师。学堂通过实行导师制、推行研究性教学与学习,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讨论学习问题,并在课外与教师一起开展研究。但是,学堂的生师互动只局限在学术流,缺乏社会性的交流,如个人发展规划的引导、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讨论等。

(3)学生。学堂学生在课程学习行为上表现突出,在课上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课下更主动地进行学习和讨论,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课程外的拓展性活动仍有不足,较少参加有助于社会性发展的活动。

(4)学习环境。在个人心理环境层面,学堂学生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可以在学习中克服困难、感受快乐,对自身有较高的学业期望;同时也有部分学生缺少学习意义感,尚不能明确个人未来发展方向。在社会环境层面,学堂学生在人际关系、多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方面的发展有所欠缺,较少感受到学校在学业和生活上对自己的支持。

2.资源并不能自动转化为学生的教育收获,拔尖人才的培养在投入大量资源的基础上,更应考虑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学堂为学生“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提供奖学金、国际交流、科研训练等经费”,然而学生却无法很好地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指导与支持。可见,人才培养并不只是生源、师资、设施与经费的简单加和。如何将拔尖人才这一高等教育目标转化为大学阶段有效的教育活动,使具备创新潜质的学生直接受益,是高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6]。

3.拔尖人才培养要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自下而上对教育环节进行审视与诊断。若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发展需求,便无法建立起真正有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本次调查除了通过选择题考察学生的行为与想法,还通过问卷最后的开放性题目收集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从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学堂过于看重学业成绩,而缺乏对学生的全面指导;部分教授与学生有距离感,“在课堂上会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学习和生活条件需进一步改善,如提供更好的自习室和宿舍资源;学校虽注重学堂的建立和运行,但是“对学生本身的关注不足”。这些都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切身需求,应引起校方足够的重视。

最后还需指出,本研究在以下方面存在局限和不足。(1)本研究将泰山学堂作为一项院校教育改革实践,旨在通过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析学堂现行培养模式所起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并未深入探讨“拔尖人才”的内涵和标准。(2)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并不是专门针对拔尖人才的测量工具,因此没有涉及研究性学习、学术能力培养等与拔尖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环节。(3)本研究主要对定量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了一些现象和特点,但若要探究背后真正的原因和机理,必须结合质性研究进行,如参与观察学堂课程,对学生、教师和管理者进行深入访谈等。(4)本文仅对山东大学泰山学堂进行了分析,若要全面了解中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中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还需对更多案例院校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19所高校实施“拔尖计划”[N].人民日报,2011-02-28(02).

[2]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课题组.NSSE-China问卷使用手册(2012)[R].2012.

[3] UNESCO.Quality Framework [EB/OL].http:///new/en/education/themes/strengthening-education-systems/quality-framework/technical-notes/,2013-02-22/2013-10-24.

[4] 史静寰,等.基于学习过程的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9-23.

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范文8

【关键词】核心素养;幸福课堂;本质回归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1-0033-0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成为课堂改革的新热点。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体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作为下一步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学追求不能止于过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双基”或“四基”的培养,而是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幸福课堂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关注课堂核心素养的培育,既培育学生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更注重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使课堂成为学生真情迸发的乐园、师生思维涌聚的生活高地,共享发展的心路历程、心灵放飞的精神园地。

一、在教学流程中培育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政治学科的学习所孕育出来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与观念,在分析情境、应对挑战、发现问题、确认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坚持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参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品格。在幸福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依据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高中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较好地实现了书本知识、现实生活与学生成长的内在结合。教学流程的设计蕴含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老师在课堂上不仅关注教学目标、教学技术问题,更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价值和教育意义。它有别于以往的教学意识,其关键词是两个:一是动态、二是系统。在系统优化的层次上进行教学设计,在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中梳理整合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的知识活化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升华为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发展。使高中政治课堂不仅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而且成为人性养育的课堂,学生在享受课堂学习的幸福的同时,培育了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课堂是师生精神相遇的地方,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视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为教学的最高境界,这既是教育的本质回归,更是核心素养的根本要求。幸福课堂注重站在学生的角度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提供一种有效的“线索”,引发学生对有价值问题的思索与破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仅把学生领上道,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悟道,实际上,这种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思考、探究、发现、创新的能力。比如,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课堂上,以红火蚁的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线索,按照“情景展现――自主探究――拓展提升”的递进层次,通过对“红火蚁的入侵对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食物链会带来哪些影响?”“红火蚁的入侵能否威胁一个国家的安全?”“红火蚁为什么在南美未造成危害,而对其他国家造成重大危害?”几个有价值问题的探究,学生的思维随着一个个问题的展现顺达地流淌和深化,学生在活动、自主、变化、多解、交流、碰撞、补充、完善中享受到课堂教学的思维之美,在轻松愉悦中学到该学的东西。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全体学生的参与度、理性思维的推进度、情感内化的深度。在设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以当下社会的旅游热为话题,设计了“人在旅途”主题活动,通过“南京我来了――我的旅游见闻”,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身边的消费问题,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习惯;通过“洋口港欢迎你――我的旅游计划书”的活动探究,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形成理性、科学、合理消费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学以致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打下了基础。

二、在自主学习中生成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既具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跨学科的综合性,又具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做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性。从价值取向上看,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教学”升华为“教育”,而核心素养的达成既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更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学习展示、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幸福课堂一直研究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与生命世界的意义联系,培育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个体意识、乐观热情的生活态度、合作共赢的交往期待、言行一致的处世作风,自我发展的能力倾向和动态平衡的个性结构。做到明确目标主动学;端正态度自觉学;培养习惯勤奋学;讲究方法高效学。即观念上想学、情感上乐学、行动上会学。在认知、情感与意志的和谐而充分的发展中生成核心素养。课堂生态的根本性变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致与情意,学生在交流、合作、反省、领悟、自我调整、自我强化中学到的不是僵化的结构性的知识,而是活起来、动起来的知识,当知识具有流动性、生成性和实践性的时候,便有了再生和增值的可能,从而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塑造明天的教育》指出“学习”的含义包括:学习以批判的方式提出问题; 学习阐述本人的价值观; 学习设想更加光明和可持续的未来; 学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学习如何通过实践知识来做出应对; 学习如何探索传统和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幸福课堂就是从这个全新的角度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它由五种积极性、五种智力、三种能力、两种承受力构成。五种积极性是向上的积极性、、兴趣的积极性、自信的积极性、注意力积极性和毅力的积极性;五种智力是观察感受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三种能力是听讲与阅读的接受能力、 语言和操作的表达能力、学习的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两种承受能力是身体的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学生的学习是受情感和思维模式影响的,这包括期望值、个人偏见和成见、自尊以及对社会活动的需要。在幸福课堂上,学生喜欢学习,遇到学习困难能主动克服或调整,善于独立学习,能根据现实条件进行学习;知道自己的学习特点,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善于探究与思考,善于搜集和利用各种资料,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带着激性、带着自信、带着责任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课堂上做到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专心致志地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坦然、专注、高效地完成课堂学习的每一个任务。在教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课时,设计了“慧眼识明楼”“动手悟科技”“吃货搜美食”“起舞辨民族”四个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在手脑并用中生成出灵性、悟性。在情感与理智的协调发展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热烈讨论、积极发言的场面,听到了师生发自内心的笑声、掌声和老师的歌声、观赏到师生优美的民族舞蹈,学生的思想、人格和能力在教学内容活动化、生活化和想学的氛围中得到升华。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教与学的最高潮,整堂课变得厚重而大气,课堂成为生成核心素养的学习乐园,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幸福感。

三、在学情研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根据日本学者恒吉宏典等主编的《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教师要明白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空间中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要弄明白这些问题,必须全方位的研究学情,让有序、有距离感的知识因为贴近了学生,接上了学生生活的地气,再连接了相关知识的理论之气,很自然地打通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在把握学情的过程中,彼此收获了相互尊重的幸福和共同成长的喜悦。

幸福课堂把对教育的爱倾注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尊重生命本身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最纯朴、最敏锐、最真诚的情怀去研究学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舒展生命的个性,唤醒和引发他们内在的生命活力,提升他们的课堂生活质量,让生命潜能得以开发,享受课堂带来的生命意义,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幸福课堂研究学情的方法有五个方面:

1. 既研究学生的现状,又研究学生的过去和未来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其素质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研究学生的现状,就是要通过学生起点知识和能力分析来确定教学的起点。一般地说,起点知识和能力分析包括:①学习者是否具备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②学习者是否具有学习的自我管理组织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③学习态度分析,即了解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和态度。同时,还研究与学生现状有关的历史发展情况、发展变化过程,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正确进行归因分析,发现学生蕴藏的内在潜能,捕捉学生向上的“闪光点”,不断激励学生前进,使师生双方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 既研究学生的共性,又研究学生个性

一个教学班的学生都会反映同龄人的共同特点,折射出时代的基本特征,同时,班级群体中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而且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与最近发展区,具有兴趣广泛与情绪不稳交错,强烈的自我意识交织着依赖心理等基本心态。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准确地把握当代学生的基本心态,才能对症下药,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真实了解学生共性中的个性特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不同的成功。当进步成为班级学生的学习主题,其学习与生活的幸福不言而喻。

3. 既研究学生成长的内因,又研究学生成长的外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内部世界,是其生理、心理、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多种因素的机体,而这内部世界与他人生活和学习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外部世界又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只有将学生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统一起来进行研究,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幸福课堂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心理的研究,营造浓厚的好学、乐学的氛围,形成“刻苦、奋进、拼搏、乐观、愉性、向上”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困生顺利度过暂时危险期,加入学习成功者的行列。

4. 既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又研究其非智力因素

人的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辩证统一体,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研究学生,必须研究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同时,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是研究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理想、信念等,并针对学生的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心理素质和方法技巧,一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收获的将是学生的智慧与快乐。

5. 既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智能结构,又研究学生的人格结构

克服过去单从认知或智能结构这条“线”上来查因果、论是非的做法,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控制理论,研究学生的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因素,研究学生人格对学业成就的影响,不断促使学生从外部控制型向内部控制型转化,使许多学生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激发学生走向成功的热情,使学生个性和人格得以健康地成长。

课堂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全方位的学情研究,带来了师生无顾忌地沟通、无条件地接纳、无羞涩地包容、无主次地分享,学生尊重教师的付出,聆听教师对生活的解读。当鲜活的学情出现时,教师及时捕捉,服从学生的需要,将意外及时纳入临场设计、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课堂因意外而更加美丽。在上《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一课时,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以如东县的发展为背景,设计了寻美、问美、创美、践行四个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分享家乡美的过程中从科学发展理念的角度,思考如东应何而美,如何更美。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悟了如东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科学发展的美好未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增强了为家乡贡献青春年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老师精心创设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们在“入境、明理、动情”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真正做到用心去参与、敢于去尝试、乐于去展示、享受到生命的充实和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在参与中完成了真实的学习,达到认知、情感与素养的和谐而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编辑部.核心素养:重构未来教育图景[J].人民教育.2015.7.

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范文9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091-01

背景:国家倡导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之教育理念,为高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外语学习的英语课程要承担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国际理解”功能,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出发,培养学生面向全球化的视野和理解多元文化差异的能力。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高中英语课堂的建构,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融入教学中,注意高中英语课堂的建构。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和内涵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体现了英语学科特有的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的要求,又囊括了其作为一门普通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语言能力是指借助语言以听、说、读、写、看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包括知识、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品质。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表现为一个人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学习能力指学习者应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学习策略,从而提升学习效率的一种品质。笔者尝试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融入教学中,建构唯美,情景和活力的课堂。

二、建构唯美课堂,激发学生交流兴趣

一个优秀的、唯美的课堂建构,不仅能够将所要教授的知识完全自然的融入其中,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收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知识点,让学生们从心理上有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来进行接下来英语学科的学习。例如在教授高中英语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时候,里面有很多的节日,如Double Ninth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Spring Festival等,这些节日都是著名的一些节日,老师可以选择Spring Festival作为例子,利用课件给学生观看一些有年味的图片,建构起一个唯美的课堂,让学生能够在其中找到学习乐趣。之后,让学生以写关于不同节日的话题作文,从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类比的方法,话题为纲,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兴趣来进行英语的学习。

三、创设情境课堂,拓展学生语言空间

一个好的课堂,离不开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只有将课堂以更好的姿态呈现出来的时候,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才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课堂,将语言的运用以多种方式运用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拓展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水平。例如,在Wildlife Protection 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先用多媒体放映关于动物图片的PPT,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设置问题:“Do you know Top 10 most endangered animals in China? And what are they?”然后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思考:“What’s the problem of these animals commonly facing?”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相关的情境之中。读完课文后再思考:“1.What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wildlife should be ?2.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endangered animals?”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回答的过程中,思考和阅读结合,既掌握相关的课文材料,又拓展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更好的拓展语用的空间。

四、关注活力课堂,彰显语言交际魅力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充满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关注活力课堂,多组织相关的语言交流活动,让学生们的才能得以彰显,帮助学生积累英语学习和交流的经验,为以后英语的学习和发展中奠定更扎实的功底。例如在教授Music这个单元的时候,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和原因。用Have you heard about the famous bands in the world ?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问题作为讨论的引导语,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在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旁给予学生点拨,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不会表达的词汇,让学生能够在表达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表达,更真切的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语言能力运用起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如何将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落实到课题教学中,实现核心素养和教学设计的有效结合,使核心素养真正融入课堂。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