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5-22 16:18:02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1

【关键词】数学教学;概念形成;规律总结;问题过程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智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担负着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的双重任务。数学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通过展示数学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它是发展智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数学教学要充分展示思维过程。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展示思维过程呢?

1 要充分展示概念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的建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具体事实概括出新概念,心理学中称为概念形成;二是利用旧知识推出新概念,心理学中称为概念同化。这两种方式是相互联系的,都要经过抽象概括的过程,而且在教学中宜采取二者结合的策略,才能更好地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在立体几何中,以“异面直线的距离”这一概念的教学为例,可分两步实施教学。1、揭示概念形成过程。先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距离有什么特点,发现共同的特点是:最短和垂直,然后启发学生思索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点,他们的距离是最短的?如果存在应具备什么特征?于是经过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和共同讨论、抽象出:和两异面直线垂直且相交的直线上两垂直间的距离是最短的。2、用定义揭示概念实质。在学生对“异面直线的距离”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用定义概括概念的本质特征;首先定义“异面直线的公垂线”,然后在此基础上定义“异面直线的距离”。从上面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学生亲自参与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发现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充分展示规律的总结过程。

数学中的法则、性质、公式、公理以及思维方法都是数学规律。它们来源于数学问题,又成为解题的依据和理论基础。这些规律尽管前人已经总结得很好,但学生要掌握它,还必须回到具体题目中去,到一定的思维情境中重新加工制作。如在进行“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时,传统方法是揭示定理、画好图形、讲解证明三步,展示思维过程的教学则可作如下设计:(1)、创设具体问题情境:在水平面的地面上竖起一根电线杆,请大家想一个办法,检查一下电线杆是否与地面垂直?(2)、设计解决方案:学生把电线杆抽象为一直线,地面抽象为一平面,根据线面垂直的定义设计方案如下:用一块三角板,使一直角边贴紧电线杆,直角顶点靠地,旋转一周,如果靠地的一边始终在地面上,则可断定电线杆与地面垂直,否则不垂直。

紧接着,再进行如下过程:

2.1 优化方案;提出猜想。教师在肯定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是否有比这个方案更方便易行的呢?学生经过操作,提出猜想;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只要在两个位置和地面贴得很好,就可断定线杆与地面垂直。

2.2 深化问题、揭示规律。教师要求学生提出上面猜测的问题的实质,并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如果一条直线和平面相交,且和平面过交点的两直线都垂直,则这条直线和该平面垂直。

2.3 共同探讨证明方案。这样讲,思维起点得到降低,跨度小。有利于对规律的消化吸收,同时由于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参与了教学过程,锻炼了思维能力,也获得了独立研究问题的方法。

3 充分展示问题的思想过程。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2

关键词:化工厂设计;概念设计;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TQ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16)05-0006-03

1新建工厂开展概念设计十分必要

化工厂是由若干生产装置(或化工单元)组成、从事化工品生产的场所。由于原料性质、产品要求和建设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一般不会存在一模一样的装置,也不会存在一模一样的工厂。因此,工厂建设应该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是“制造”工厂这种“产品”的过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评价、企业决策、政府核准的关键文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以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以下称预可研)及其批复文件等为依据[1],一般来讲,装置预可研根据参考装置,或与装置工艺包(技术)提供方进行技术交流得到的资料来进行编制;工厂预可研根据参考工厂,或由设计单位在进行技术交流或掌握资料基础上进行编制。经验表明,根据有参考工厂预可研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比较准确,反之,则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误差较大,近些年建设的部分大型化工厂出现的问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为了使可行性研究报告更加准确,笔者建议要针对新建大型化工厂开展概念设计。在此之前,鲜有人开展化工厂概念设计,笔者认为这与我国化工建设的发展过程有关。过去在我国大型化工项目建设过程中,自主创新较少,自行设计工厂一般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可参考引进或成熟的工厂技术流程,所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也比较准确。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原创性成果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新建大型化工厂中,由于没有同等规模的已建工厂或成功的项目可以参照,将实验室或中试技术直接用于工业化工厂建设,若仍采用传统建厂模式,显然风险会很大。为此,有些企业采取了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批复)前就基本完成了总体设计等策略,如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02年8月获得国家批复,2002年10月即完成了先期工程和一期工程的总体设计工作[2]。

2概念设计是化工新技术开发过程的必经阶段

化工新技术开发是从概念的形成,经过科研、设计、建设,使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或新产品付诸实施的整个过程,其研究范围一般包括基础研究、过程研究及工程研究、工程设计3个部分,详见图1。对此,原化工部制定的新技术开发管理条例中有明确规定[3],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编写的手册也有介绍[4]。在化工新技术开发阶段,概念设计是工程研究的一个环节,它是应用研究到一定阶段后,按未来的生产装置规模所进行的假想设计。它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根据研究和提供的概念及数据,确定流程和工艺条件以及主要设备的形式和材质、“三废”处理设施等,最终得出基建投资和产品成本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般情况下,概念设计在中试以前进行。通过概念设计判断研究的工艺条件是否合理,数据是否充分,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对开发项目进行初步的经济评价,以确定技术路线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开发项目需要改进之处、还需要补充的试验内容和课题、有无必要建立中试装置,以及确定中试的规模、范围和必须通过中试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数据[5]。研究过程中的基础设计(BasicDesign,或FoundationDesign)是一个完整的技术文件,是整个技术开发阶段的研究成果。一般情况下应在研究内容全部完成并通过鉴定后进行。基础设计的内容应包括建设生产装置的一切要点,合格的工程设计人员应能根据基础设计完成一个能顺利投产,达到一定产量和质量的生产装置。基础设计内容包括设计基础、工艺流程说明、物料流程图与物流表、带控制点管道仪表流程图、设备表和设备规格书、对工程设计的要求、设备布置建议图、操作规程、消耗定额、有关技术资料和物性数据等,还应包括安全技术、环保技术和劳动保护说明。工程研究过程中的基础设计不是工程建设阶段的基础工程设计(BasicEngineeringDesign),它仅仅是基础工程设计的依据,依基础设计所建设的工业装置还需要实践检验;任何一个装置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全厂的一部分,采用新技术会改变工厂现状,对全厂会产生什么影响,也需要验证。因而在采用新技术、新方案建厂时,常常要求建设示范工程。

3新建工厂开展概念设计已有先例

示范工程是新技术或新方案第一次工业化应用的工程,带有试验的性质,目的是总结出某种可供借鉴、参考的经验或典范,在此基础上对原示范工程设计进行完善,成为今后同类工程建设设计的基础;示范工程的新技术或新方案,可以是有一定风险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原料、新厂址、新规模、新组合等一种或几种的应用,所取得的成果具有推广价值。示范工程可以是一套生产装置(示范装置),也可以是一个综合工厂(示范工厂)。从某种意义上讲,示范工程在工程建设阶段相当于技术开发过程中进行的工业规模的“中试”,示范工程的工程设计可看作是“中试设计”,示范工程运行后所进行的完善设计可看作是技术开发过程中的“基础设计”。从技术开发过程研究规定需要开展概念设计来看,对有开发作用、示范作用的新型化工厂建设,在开展可行性研究之前,应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的概念设计。我们有时可以选取一个已经建成、运行良好、相关参数相同的工厂作为“参考工厂”。有“参考工厂”的工程设计看上去比较简单,似乎可以“翻版设计”,但实际上,由于厂址条件不同、技术改进,以及新规范、新标准的颁布带来的设计改变,新建工厂与“参考工厂”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需要在正式开展工程设计之前进行概念设计,在参考工厂的基础上找出变化的内容对工厂建设的影响,制定设计原则。众所周知,工程具有“一次性”和“成果不可挽回性”的特点,这意味着工程是一次性的,而工程成果的使用是重复、长期的,所以工程建设前期需要花大力气,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理顺与各种需求关系,理顺内部各主要装置与系统、辅助装置、公用工程的关系和配套需求,优化全厂工艺流程和各生产装置工艺流程,否则在工程实施阶段进行修改或既成事实,均会增加工程投资或影响工程的使用。工程成果的不可挽回性决定了工程不能像其他事情那样做坏了可以重来,也不可试着做,工程必须确保成功,一旦工程失败就永远失去了重新实施原工程的机会。这也说明在工程建设实施前,需要深入开展前期工作的必要性。工程概念设计正是在工程前期研究、论证过程中,整体上深层次研究所要建设工程的一个环节,或者说机会,缺少这个环节带来的影响在以后的建设中无法弥补。虽然对于化工工程建设阶段的概念设计在国内尚无规定,但在国内外的工程规划或研究中均有先例。20世纪70年代,美国能源部(UnitedStatesDepartmentofEnergy)在组织煤炭资源利用技术开发时,曾组织过部分项目的概念设计,如格雷斯公司(W.R.GRACE&CO.)在部分专利商(设备供应商)的支持下,组织编制了“合成气示范工厂项目的商业化工厂概念设计与评价”(SynthesisGasDemonstrationPlantProgram,PhaseI.CommercialPlantConceptualDesignandEvaluation,1979)[6],该报告包含基础数据、商业化工厂设备清单及参数、工艺流程、区域平面布置图、技术经济比较研究、风险提示等内容;20世纪末,中国石化工程公司完成了“21世纪千万吨炼油厂概念设计(研究)”[7],指导了中石化镇海炼化、中海油惠州炼化、中石油广西石化等多个工厂的设计;辽宁大唐国际阜新煤制天然气公司组织完成了“面向城镇用户的现代煤制天然气工厂概念设计(研究)”[8],通过了中国石化联合会组织的评审并得到了应用。另外,在核电站设计过程中,尽管概念设计也不是规定的必经工程设计程序,但得到了高度重视,认为是初步设计的准备阶段,要从前期准备阶段开始[9]。

4工厂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

我们认为,工程设计阶段的工厂概念设计,其内容可以比照技术开发阶段概念设计的内容讨论全厂性问题,它通过分析设计需求和技术现状,找出满足需求的技术策略并在设计中体现,是设计者综合已有成果(如开发成果、文献数据以及类似的工程、操作数据和工作经验等),通过分析研究之后,按未来的工厂规模,从工程角度出发进行的预设计。通过这样一个设计,以暴露提出拟定的全厂流程、主要化工单元(装置)、设备结构、材质、控制方案、安全和环保等在工程设计中将会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解决途径及方案,并进行经济评价,调整技术策略。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原料和成品的规格,生产规模的估计,工艺流程图简要说明,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主要设备的尺寸、型号和材质的要求,检测方法,辅助工程和配套工程初步方案、全厂总图布置初步方案,主要技术指标和包括投资、成本的估算,投资回收预测的经济指标,“三废”治理的初步方案,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工厂概念设计是较为详细的技术方案,其深度应相当于预初步设计,对于不同的项目,其要求可有所不同。工厂的概念设计主要用以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对开发的新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提出工业化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全厂的影响,并分析其中哪些技术是可靠的,还缺哪些数据和需要验证的技术,对新技术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二是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吸收、集成有关技术成果,研讨改进技术方案,争取转化率、收率、能耗、设备投资、安全、环保、占地、配套等的总体最优;三是做出认真的技术经济分析和市场预测,分析产品及目标市场并提出对策,分析设备、材料的可获得性,哪些技术和设备由自己开发,哪些用已有的,哪些需要进口;四是提出工厂建设条件和运营的要求,以及厂址的满足情况,做出技术比较;五是找出工厂的特点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厂址所在地对工厂的要求,提出相互适应的措施;六是明确全厂性辅助工程和公用工程配套要求,提出初步方案;七是对全厂总图布置进行论证和分析,提出满足要求的基本条件;八是暴露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能及时解决问题,以便集中力量解决最关键的问题。概念设计应在可行性研究之前进行。没有依托项目的示范工程的概念设计属于一个假想设计,应由开发单位联合设计单位完成,为投资方决策提供依据,或据此寻找投资方。有依托项目的示范工程的概念设计是一个预设计,应结合项目实际,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共同完成,从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开始进行,该项工作可以作为预可研阶段的专题研究,其成果可以作为可行性研究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总体设计的内容,为后续的初步设计或基础工程设计奠定基础。概念设计进行得越早,后续工程设计越主动。

5结语

大型化工厂建设投资大,技术复杂,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做好顶层设计,从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把最有希望的方案设计出来作为设计工作的方向,这是一种系统化的分级决策过程,也正是概念设计的真谛,是工程设计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一项工作。目前尽管工厂概念设计还不是规定的工程设计阶段,但设计是“制造”的基础,因而对于大型化工厂这样复杂的工程项目,在项目早期开展概念设计,以新的视角、科学定义项目内容、研究和制定建设策略、明确项目目标并对其给出初步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概念设计可以寻找最佳工艺流程(即选择过程单元以及这些单元之间的相互连接)和估算最佳设计条件,使全厂辅助工程、公用工程配置最优化、全厂布置最佳化。成功的概念设计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可以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速度,提高开发的技术水平和工厂的运营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石化咨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暨股份公司石油化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2005:1.

[2]张玉卓.煤洁净转化工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77.

[3]化学工业部.化工新技术开发管理条例.1986.

[4]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最新石化工程创新设计与技术改造实施手册(第一卷)[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7-9.

[5]倪进方.化工过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5-8.

[6]W.R.GRACE&CO.SynthesisGasDemonstrationPlantProgram,PhaseI.CommercialPlantConceptualDesignandEvaluation[R].1979.DOE/ET-77-C-01-2577.

[7]张维忠.21世纪千万吨/年级炼厂概念设计(研究)通过技术鉴定[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03,(3):11.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3

学习进阶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围绕核心概念由浅入深的进阶过程.体现为学生在学习同一主题的概念时所遵循的连贯的、典型的学习路径.本文研究基于郭玉英教授的教学设计模型.

(1)进阶起点和终点:起点是开始理解某个概念之前已掌握知识的描述.进阶终点则是在进阶结束后被期望获得的知识的描述.

(2)中间阶段:在学习进阶所追踪的发展路径上存在多个相互关联的中间步骤,它们反映了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的普遍阶段.物理学习分为五个阶段,变量为物理概念和思维水平.

事实(Fact):碎片化的事实或者经验

映射(Mapping):事实经验和科学术语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

关联(Relation):能建立事实经验与概念之间的定性联系

概念(Concept):能把握事实经验的本质特征,建立定量关系

整合(Integration):能建立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每一阶段为下一阶段的前概念,每一阶段为上一阶段的最近发展区.

(3)评价手段:用于测评学生的前概念、目前所处的学习阶段、思维发展层级,有助于学情分析、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改进.

2 北师大物理系师范生教学设计现状

我们研究了120份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师范生教学设计,总结当前物理师范生在教学设计时的常见问题.

(1)缺少对错误的前概念及迷思概念的分析.

(2)缺少对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技能、探究方法、思维模式的分析.

(3)对核心概念的逻辑解析不够深入,教学过程中概念跳跃.

(4)方法策略运用的并不自然.

(5)实验演示形式多样但实效不佳.

(6)评价手段普遍重结果忽视过程.

3 学习进阶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

(1)学习进阶指导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内容上,从物理学发展史、知识结构、课程和教材、知识应用等角度分析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及社会应用.在学情上,有助于教师分析学生的前概念、掌握的技能和思维发展水平,发现错误的前概念及迷思概念.

(2)学习进阶有助于方法策略的选择:学习进阶理论指导教师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出发,通过认知冲突策略让学生暴露自己的原有认识,发现矛盾、解决问题,形成新认识,通过搭建物理概念脚手架策略、图示策略等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朝着最高层次的水平逐级发展.

(3)学习进阶有助于教学过程的改进:确定学习路径之后,需要设计具体步骤和活动形式,包括教学的主要环节和每个环节中的师生活动.

(4)学习进阶有助于评价手段的改进:用于测评学生的前概念、目前所处的学习阶段、思维发展层级.有助于学情分析、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改进.

4 基于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模型-以摩擦力教学设计为例分析

为实现知识概念整合与思维能力培养同步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建立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型,并以摩擦力为例分析此模型在教学设计指导优势.

事实(F)阶段:学生对摩擦力的学习受生活经验影响较大,学习路径的起点为“生活经验及初中前概念”,如“摩擦力是阻力”等错误概念.

映射(M)阶段:教师从生活趣味实验引入课堂,将生活现象转为物理研究问题,在事实经验和科学术语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

关联(R)阶段:教师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定义、条件、方向,教学先讲解静摩擦力后滑动摩擦力,同时注意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为加深学生对摩擦力条件的理解,运用“认知冲突”解释“相对运动”、充分运用“实验法”演示“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弹力与摩擦力的关系”等,教授学生运用“假设法”、“力平衡需求法”等判断摩擦力有无.

概念(C)阶段:运用实验引导学生体验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理论分析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公式,会用力平衡法得出静摩擦力大小.用控制变量思维 “实验法”探究影响物块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继而教师通过力传感器等实验设备探究摩擦力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并能分析摩擦力的性质及大小的变化过程.通过本阶段的探究学习,学生把握本质特征,建立定量关系,形成对摩擦力的完整概念.

整合(I)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不同物理情景中的摩擦力性质、方向、大小,如在单体或者连接体的模型中,用“力平衡法”或者“相对运动”判断摩擦力的有无并计算大小;也可结合运动学、能量等知识讨论传送带、能量守恒等问题.此阶段巩固应用所学知识,建立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完成概念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设计的摩擦力进阶路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各个层次阶段,符合学生思维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且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教学设计中易忽略问题及学生反馈问题进行规避.

5 总结与展望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4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此动态过程中,包含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教师的思维活动过程和教材的潜在思维特征,其中学生探究教材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而教师的思维活动,则表现在:一是如何处理教材,揭示出教材的思维特征;二是如何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调控、指导,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流畅、卓有成效,三者的关系为:

注意把握三者在教学中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每一种要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使三种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路、教路和教材思维特征水乳相融,混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就似“行云流水”,从而顺利理解知识,形成能力。

一、加强教材研究,揭示教材思维特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物理学的概念、规律是前人通过对大量的物理现象与事实的观察,然后进行理性的分析、抽象、归纳、总结而成的,它是前人思维活动的结果。物理教材中概念、规律的教学,有时不仅再现了前人的这种思维活动,同时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并按一定的逻辑顺序逐步展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揭示教材的这种思维特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概念、规律形成过程的分析、探究,

一步一步地品味概念、规律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中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从而理解概念、规律,掌握思维方法。

如在讲授自感概念时,在引出课题之后,可紧接着向学生出示实验电路图和实验装置,并让学生猜想电路通、断电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他们利用刚学过的电磁感应知识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而自己归纳结论。最后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充分揭示了教材的思维特征,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参与构建自感概念过程的分析、探索,顺利掌握自感概念。

再如在讲述洛伦磁力概念时,可通过以下步骤揭示教材的思维特征,引导学生自我探索,掌握洛伦磁力概念。第一,让学生回忆:(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2)电流产生的条件和实质;第二,引导学生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提出安培力是由大量运动电荷所受磁场力的合力的宏观表现假设;第三,利用电子射线管进行验证,并用左手定则来判别偏转方向;第四,帮助学生建立起金属导电的微观模型,让学生从F=BIL出发,利用数学方法导出f=Bqv;第五,组织学生对洛伦磁力和安培力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内在联系,从而确定洛伦磁力方向与电荷运动方向、电荷的电性、磁感应强度方向间的联系,结果学生顺利地建立起了洛伦磁力概念。

揭示教材的思维特征,让学生通过参与理性过程的分析、探究来理解掌握概念、规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科学思维方法。

由此可见,揭示教材思维特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概念规律的分析、探究,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真正做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

二、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努力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活动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我们的“教”应完全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于思维方式的不适应,思维方法没有掌握,都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疑点,为学生的思维“搭梯”、“架桥”。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利用类比、示范等方法来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将自己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快速”、“高度浓缩”了的思维过程按学生的认识规律稚化后展示给学生,重点是向学生讲述:我是怎样思考的,怎样处理的,通过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给学生的思维起到指导和示范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上障碍,促使学生的思维流畅起来。

如在讲述电场强度时,学生常对用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与电荷电量的比来描述电场的强弱感到迷惑不解,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1)电荷在电场中会受到电场力作用,能否可以用电场力来描述电场的

强弱?让学生利用实验演示电场力是否会随着电量的变化而变化;(2)联想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不是用位移的大小,而是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描述);(3)进行迁移、类比。教师如此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要用F/q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并加深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这一科学思维方法的认识。

再如,在分析恒定电流动态电路时,如图1所示,当R3的滑动触头向b点滑动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和R2上消耗的功率将如何变化?

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首先由电阻R3的变化,结合串、并联电路电阻的计

算规律推出外电路中总电阻的变化,然后利用全路

姆定律推算出总电流的变化,接着推出内电压U内

和端电压U的变化,最后利用串、并联电路的性质

推出电流表、电压表和R2上消耗的功率的变化。其思维流程如下:R3R总IU内UI1,P2。

三、加强信息反馈,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物理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富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潜能的知识探索者,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这种能力不会自发产生,需要教师不断启发、诱导和培养。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研究问题的感性材料,利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教师及时从学生的思维过程中捕捉错误信息,剖析原因,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通过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指导、示范,求得学生思路和教师思路的共振。具体来说,一是教师通过察言观色,把握学生不自觉暴露出来的思维障碍;二是利用课堂提问、练习(判断、选择、改错、纠错)等方式来有意识的诱错,暴露学生的思维障碍。对学生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四基”背景

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109-01

“四基”背景下的概念教学法是新课改的产物,主张在概念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数学思想与生活经验。“四基”的运用,要求教师加快整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将数学概念的学习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给学生,加强学生对概念的记忆与理解。

一、重视分析数学教材

“四基”背景下开展教学活动时,数学教师必须仔细研究、分析数学教材,发现教材内容与生活、思想、活动经验的联系。如在讲解“黄金分割”的知识点时,通过分析教材,笔者认为,利用“线段之间的比”这个学生学过的知识点引入最合适不过,延伸和拓展线段之间的比,自然带入“黄金分割”的概念。如果教师在实际生活中找例子来引入“黄金分割”概念,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着手,如蝴蝶翅膀、维纳斯雕塑、两种身材比例的学生图片等。另外,教师还可借助一些矢量图来引入“黄金分割”概念,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正确找出黄金分割点,从而掌握“黄金分割”的概念。

二、注重数学教学的设计

初中W生爱幻想,喜欢以感性的思维去体验一些事物。所以,数学教师在开展概念教学活动时,应重视运用“四基”的教学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大要素出发开展教学设计。

仍然以初中数学“黄金分割”知识点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计知识技能教学内容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某些建筑物中存在的黄金分割,并带领学生体会和感悟这些建筑蕴含的哲理与文化价值。其次,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线段间的关系画出具有黄金分割性质的图形,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操作的过程就是加强学生对“黄金分割”知识掌握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信心的过程。第二,过程和方法的设计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黄金分割”的概念,了解它的形成过程。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线段间的黄金比例的人,他认为如果一条线段中,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的长度比正好是0.618时,它呈现出来的美感是其他长度比呈现出来的美感所不能及的;随后介绍柏拉图将这种最美比例命名为“黄金分割律”。在介绍知识背景的过程中,学生全面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还能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第三,教师在开展情感态度教学时,重视让学生欣赏那些根据黄金分割理论设计出来的图片,致力于提升初中生的审美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学习黄金分割后的心得体会,让学生在思维交流中加强对黄金分割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三、重视问题的提出

数学教师应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科学合理的提问,让学生在数学问题的激励下,学习数学概念。还是以“黄金分割”知识点为例。数学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两幅图片,让学生探讨哪一幅图片更漂亮,在学生选出漂亮的那副图片时,教师引入黄金分割概念。其次,教师创设情境并提问:李明同学的身高符合黄金比例,令他身高是AB,肚脐到脚底长度为AC,请问[ACAB]的值是多少?教师提出该问题时,就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这个情景展示出来,学生看着这些图片进行自主思考。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能理解黄金分割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另外,在该节知识的学习快结束的时候,教师可组织小组开展主题为“运用黄金分割概念设计一双高跟鞋”的实践活动,学生在设计时充分运用黄金分割知识:高跟鞋的高度应算在肚脐到脚底之间的高度内,确保肚脐到脚底的高度与身高的比例是黄金分割比。于是,每组选出一名模特,测量模特的身高以及肚脐到脚底间的高度,结合黄金分割概念,学生很快设计出合适的高跟鞋。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6

关键词:建模教学;化学键;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3-000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02

一、引言

模型与建模是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元素,也是科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认知与能力[1]。所谓模型是指对问题进行抽象、简化、类比、概括,抓住主要特征,忽略次要特征,以不同的表征形式,例如图像、文字、符号来呈现现象、概念、过程或是事件等,以达到不同的功能与目的。建模顾名思义即是建构模型的过程,它是一种有效参与式的,重要的学习方式[2]。建模教学对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学生可以通过建构历程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和来源,M而获得对知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3];其二,建模教学有利于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其三,建模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类比、模拟、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建模教学相比传统教学的优越性已经得到很多研究的证实。

建模教学是美国物理学家David Hestenes[4]针对学生学习物理时普遍存在效率低、记忆时间短等问题首次提出来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他认为只有当把物理理论的结构和物理学家的思维、心理历程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对客观世界的相关认识才能实现由生活经验向科学概念的转变。Hestenes认为建模教学主要包含四步:第一步,分析情境,确定建模目的;第二步,通过假设、类比等方法建立模型;第三步,分析模型的有效性、局限性;第四步,得出结论,并将模型应用于其它新问题中。1996年Halloun[5]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建模过程,主要包含五个部分:(1)模型选择,根据建模目的,从已有知识和经验中选择一些基本的、简单的模型;(2)模型建立,对所选模型的成分和结构进行再次建造,并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3)模型效正,发挥批判性思维,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对模型作出适度的变型;(4)模型分析,加工数学模型,得到问题答案,并对答案作出解释;(5)模型拓展,用已有模型去描述、解释、预测新问题或者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新模型。

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化学建模教学的步骤:

(1)情景分析,通过感受实验现象或实际生活问题,明确建模的目的;(2)模型建立,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类比、假设等方法建立模型,并借助概念、数字、图形等对所建构的模型进行表征;(3)模型分析,进一步确定模型的核心部分,分析该模型的局限性;(4)模型拓展,将此模型和其它情景相结合,建立新模型;(5)模型应用,将建立的模型应用到其它情境中。

化学键是高中化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解释了原子形成分子或物质的过程,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实质,有利于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和化学反应,对学生养成宏微结合、变化守恒的学科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化学键教学中,教师一般第一课时讲授离子键,第二课时讲授共价键,要求学生在学习离子键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学习共价键。然而,考虑到实际课程安排情况,将离子键、共价键分课时讲授导致学生类比迁移效果比较差,不利于学生类比迁移能力的发展和对化学键概念的整体建构。此外,教师往往忽视概念的建立过程,课堂教学仅限于介绍概念、训练巩固概念,而不能引导学生厘清概念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本研究采用建模教学的方法,突出化学键概念发展的历程,学生通过对比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异同,完成对化学键概念的主动建构。

二、教学过程

1. 情景分析

[教师活动]播放小视频(丰富的物质世界),引导学生回忆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数目,抛出问题――元素的原子如何形成物质,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积极思考,小组讨论2分钟,小组代表阐述意见。

(得出原子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建构化学键概念的原因,即让学生明确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原子是怎样形成分子或物质的?

2. 模型建立

[教师活动]通过PPT展示人类对原子结合为分子的认识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根据他们当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为原子都是带钩子的球体,原子和原子相遇时,发生钩连;19世纪中期,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人们把原子间的结合力类比于磁铁的吸引或太阳系中各行星间的万有引力;近代以来,随着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发现当原子最外层电子是2(仅限于H和He)或8时,原子比较稳定,并且每个原子都有达到外层电子充满的趋势。)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PPT,聆听老师的讲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人们认识原子结合为分子的过程和化学键理论的发展历程,借助此发展史促进学生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独自画出H、Na、Cl的原子结构图,按照2或8电子稳定结构模型分小组讨论NaCl、HCl、H2、Cl2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自画出H、Na、Cl的原子结构图,再根据2或8电子稳定结构模型小组讨论(6分钟,可作适当调整)NaCl、HCl、H2、Cl2的形成过程,请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体现新课标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的理念,让学生去积极思考,主动完成概念的建构。

[教师活动]通过PPT动画展示NaCl、HCl、H2、Cl2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观看PPT,对比自己的建构,体会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动画一方面直观、清晰地向学生展示原子结合成为分子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部分同学想象力和理解力不足的问题。

[教师活动]根据微粒间相互作用方式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离子键、共价键和化学键的概念。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建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NaCl、HCl、H2、Cl2四种物质所含化学键的异同,让学生在比较和对比中建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教师活动]讲述用原子结构图表示化学键形成过程的不足之处,即表示方法复杂,不适合广泛应用,引出用电子式表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板书举例Na原子、Cl原子、Na离子、Cl离子的电子式)。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学习用电子式表示相应的原子或离子。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组,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写出K原子、S原子以及K+、S2-的电子式。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3分钟后,每个小组抽取1个人上黑板分别写K原子、S原子以及K+、S2-的电子式。

设计意图:电子式的书写对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板书说明,并通过学生练习进行强化。

[教活动]投影加板书展示用电子式表示NaCl和HCl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自己练习用电子式表示KCl、MgCl2和H2S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投影和老师板书所展示的用电子式表示NaCl和HCl的形成过程。在老师的帮助下尝试自己用电子式表示相应物质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离子键和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学会用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以及相应物质的形成过程。

3. 模型分析

[教师活动]借助PPT帮助学生回顾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建构过程,引导学生借助表1,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异同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补充、完善。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之内,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在老师的帮助下,完善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内、小组间合作的方式逐步学会自己总结知识。在教学中深入贯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理念。

(4)模型拓展

[教师活动]根据化合物所含化学键的不同,科学家对化合物又进行了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类的呢?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课本,获得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定义。

[教师活动]设置两组化合物让学生辨别其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第一组:NaCl、Na2O、HCl、H2S;第二组:MgSO4、Ca(NO3)2、NaOH。

[学生活动]根据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定义进行判断。(第一组化合物皆只含一种化学键,学生都能正确判断,但是第二组化合物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根据课本上的定义,学生认为它们既是共价化合物又是离子化合物。)

[教师活动]指出课本上共价化合物的定义不严谨,应当是“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学生活动]明确共价化合物的定义,重新判断第二组化合物的种类。

设计意图:在学习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物质分类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使其初步获得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分类标准,其次借助MgSO4、Ca(NO3)2等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化合物,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随后通过对课本共价化合物的完善改进,促使学生完成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概念的建构。

5. 模型应用

[教师活动]PPT展示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并简要说明化学反应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就是由化学键断裂所吸收或化学键形成所释放能量的不同引起的。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学生活动]通过PPT与老师的讲解,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三、教学评价

笔者采用建模的教学方式进行“化学键”的教学,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既有知识和经验,既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和学习观,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该建模教学主要包括:(1)情景分析,让学生明确了学习化学键的原因和意义,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2)模型建立,借助化学史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化学键的发展历程,选取合适的节点让学生在科学家的基础上自我发现、自我主动建构化学键的涵义;(3)模型分析,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进一步明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异同;(4)模型拓展,在学习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基础上,能从化合物所含化学键的种类入手建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以一种全新的分类方式对化合物进行分类;(5)模型分析,了解化学键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当化学键的课堂教学进行这样的调整之后,不管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还是后期的纸笔测验成绩,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平常化学学习困难的同学在课后主动找我欣喜地说,他竟然能听懂化学课,会做化学题了,平常化学学习一般的同学也说这节课逻辑清晰,听得特别明白。学生的真实反馈足以说明该建模教学的有效性。

四、研究结果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102-01

数形结合就是借助直观图形解读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相关数量关系,让学生通过思维对接,获得深刻、独立、立体的数学感知。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通过对图形解读、设计问题、引导感悟、实施评价等途径,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巩固数学的认知基础。数形结合具有其他教法无可替代的优势,这无疑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需要加以强化运用。

一、图形解读,揭示概念内涵

从小学一年级认识数字开始,图形就伴随课堂教学始终。教师对图形给出合理解读,能够简化概念程序,降低概念难度,有利于数理知识的传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图形进行深度剖析,逐渐掌握了数学概念的经纬度,对有效理解概念的内涵有重要作用。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相对弱一些,而图形直观性更强,因此,利用图形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形象的图形来表达,自然能够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便利。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对“毫米”的概念有清晰的认知,教师让学生观察米尺,找到毫米的长度单位,然后拿出数学课本,先估计其长、宽、厚各多少毫米,最后用直尺进行实际测量,对比估计和实际测量数值之间的差距。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操作步骤,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并在具体操作中对“毫米”的概念的认知更为透彻。教师让学生认识米尺中的毫米单位,对数学课本这个有形物体进行估计,用米尺进行实际测量,就是通过对图形进行解读,进而掌握数学概念。

二、图形设问,激活生本思维

数学概念的解读需要有一个过程,教师利用图形表达数学概念,并不能让学生瞬间掌握图形的要义,因此,教师要借助图形设计教学问题,给学生创造更多思考的机会,这样才能逐步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数形结合,“数”是数学概念知识,“形”则是展示手段,借助图形设计引导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巧妙借助图形设计思考问题,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整合、分析、概括等思维方式,逐渐形成崭新的数理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时,教师将学生领到操场上,再用米尺测量出1米的距离,然后提出思考问题:这是1米的距离,1千米就是将这个距离扩大1000倍。大家估算下,这个操场的跑道一圈有多少米呢?以操场为起点,到你们家有多少千米呢?以学校为起点到南宁市有多少千米呢?学生开始议论纷纷,很快就给出一些答案。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纠正,让学生深刻领会千米的实际应用。通过让学生实地观察,就是根据眼前的形推演文本中的无形概念――千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建立了千米的认知,实现了数形结合,学习效果显著。

三、图形感悟,桥接内化途径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图形设计呈现多元性,教师要根据教材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相关图形,这些图形是对数学内涵概念的有形表达。为了让学生的思维顺利启动,教师要结合图形和数学理论给出适当提示,帮助学生实现文本与思维对接,一旦生本、文本、师本达成和谐统一,数形内化才成为可能。图形感悟,其实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图形展开的自主学习活动,要让学生从读图之中感悟数学概念的精髓。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画面:狗熊、马、牛、老虎、鹿等动物去参加森林运动会,当它们走到一座小桥前,忽然发现桥边有一块提示牌“限重1吨”。问:这表示什么意思呢?这些动物能够过桥吗?该如何过呢?学生对画面内容非常感兴趣,开始热烈讨论。成果展示时,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给出合理的答案:这个桥承重为1吨以内,动物个体体重都不到1吨,都可以过桥的,但需要一个一个地过。教师让学生从图形解读中形成感悟,其实就是实现了数形的内化。

四、图形评价,巩固认知基础

图形评价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图形构成展开的深度认知行为,从深度解析中挖掘数形结合的必要性,从图形设计中进行课堂训练,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历练,对学生的数学认知进行巩固,都能够提升数学课堂学习的效度。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初步认知,然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用剪刀将其剪下来,最后让学生研究这个平行四边形,看其有什么特点。学生开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适当作出积极评价,学生大多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是对图形的实践认知活动,学生对图形进行评估,由此获得的认知更为深刻。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8

目前,研究者提出了多种不同过程及侧重点的认知冲突策略,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初中教学实际,总结出认知冲突策略的5个阶段:(1)创设情境,预测结果,创设情景让学生预测其结果,以此来揭示学生的前概念;(2)小组分享,暴露观点,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确自己和其他学生的观点,学生之间对现有的观点进行争论或质疑;(3)制造矛盾,引起冲突,设计矛盾事件,并让学生尝试解释,以此引起认知冲突;(4)建立概念,解决冲突,教师用科学概念进行理论解释;(5)拓展应用,强化概念,设置多种新情境,让学生用刚习得的科学概念解决问题.

2设计案例———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本文以“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为例,展示基于学生认知冲突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2.1创设情境,预测结果

【情境1】教室的门与窗是对着开的,如果此时一阵风“呼”地从教室内向外吹(如图1),将会发生什么?风从教室内向外吹时,门为什么会关呢?设计意图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很容易预测结果,但在解释原因时,学生可能会回答是风力使门关上的,从而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学生从实际的生活经验中发现,当你吹向一个物体时,这个物体会远离你,比如吹肥皂泡.这个经验使得学生很难理解一个事实:当你在表面吹一个物体的时候,它会靠近你.【情境2】那么如果风从教室外向内吹(如图2),门还会关上么?设计意图在情境1的基础上,稍加改变,若学生按照之前的解释来预测结果,将会得出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结果.教师在课前布置具体体验任务,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体验小组,每组4人,要求每个体验小组根据自己的猜想,探究1-2个因素,学生严格按照“控制变量法”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利用手机拍摄实验过程,拍摄过程需详细描述实验器材,记录实验过程,解释实验结果.设计意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预习教材,提出合理猜想,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参与实践,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引起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体验愿望.

2.2小组分享,暴露观点

【小组分享】小组成员分享各自的解释和预测的实验结果,这些解释和预测可以建立在学生的经验或直觉上,并将每个同学的想法进行记录.【展示观点】每组可以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小组成员的所有想法.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分享、交流、讨论,有些问题在小组内就能够得到解决,通过全班展示交流,可以使结论或问题在全班分享,学生对第二个情境的预测结果存在争议,有学生认为门会打开,有学生认为门会关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十分渴望看到结果.

2.3制造矛盾,引起冲突

【演示实验】教师用自制的门模型和吹风机来模拟风从内往外吹的现象,门关上了.接着再模拟风从外向内吹的现象(图3),学生看到门也关上了.设计意图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发现真实的实验结果和自己预测的实验结果相矛盾,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小组成员之间尝试去解释这一现象,为学生转变错误的前概念奠定基础.

2.4建立概念,解决冲突

【教师提示】门静止时两面的受力情况?什么力使门关上?用吹风机吹风改变了什么?【共同分析】静止时门两面受到的大气压力平衡,不平衡的大气压力使门关上,吹风增加了门右侧的气体流速.【建立概念】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设计意图作图(如图4)并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并引导学生给出合理的猜想,从而建立科学概念.

2.5拓展应用,强化概念

【拓展1】如果你手中夹着纸带的一端,然后向着纸带的上表面吹气,纸带会怎样运动?【拓展2】乒乓球放在漏斗内,如果向下吹气的时候,乒乓球会掉下来吗?【拓展3】在水槽中有两个紧靠的乒乓球(图5),当用注射器向两球之间注射水时,小球会怎么样运动?【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自主探究以上3个实验,并利用刚刚建立的科学概念,解释实验结果.【拓展4】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拓展5】美丽的弧线———香蕉球,球为什么会在空中转弯?【拓展6】地铁站、火车站为何要设置黄色预警线?设计意图通过3个课堂自主探究实验和3个实际生活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验证猜想,强化概念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真正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教学反思

展示设计概念分析范文9

【关键词】旅游市场营销 旅游整体产品 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69-02

旅游产品整体概念是旅游市场营销4P原理(产品、价格、促销、分销)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正确认识产品的概念,树立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这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对产品的有形部分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产品的核心层、形式层、期望层、延伸层、潜在产品这5个层次比较难以掌握。高职学生抽象思维比较差,对理性知识难以掌握,但对感性知识容易理解,如果教师在这部分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可能会使学生难以接受。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课堂教学中的案例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学生学起来积极性不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组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改革。本文结合教学改革实践,针对旅游产品整体概念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该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思路和设计,目的是更好地贯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以此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旅游产品整体概念课堂教学过程组织与设计

本次课的目标主要如下。知识目标:理解旅游产品的概念;掌握旅游产品整体概念的构成。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将旅游产品整体概念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较先进的市场营销理念。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旅游产品的含义和旅游产品整体概念,难点是旅游产品整体概念的运用,解决方法是借助多媒体课件讲解旅游产品的相关知识,以及分小组讨论旅游产品的构成的营销启示。在本节内容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理论性比较强,难以接受,也不容易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此,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对本部分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和设计,主要设计思路如表1所示。

表1 旅游产品整体概念教学活动设计

序号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教学回顾 1.市场营销组合策略(4p’s组合)的四个可控因素。

2.秀灵路凉茶店的王老吉产品与超市卖的王老吉产品相同吗?为什么? 6分钟 教师提问,请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旅游产品的例子。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2 本次任务引入 [情境案例] 提问:他的牛奶为什么卖不出去? 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1.听案例介绍,独立思考,分析案例。

2.陈述个人观点。

3.记录本次课的任务。

3 本次任务分析 1.分析旅游产品的概念。

2.介绍产品整体概念及构成。

思考:从旅游产品整体的概念分析“酒店谢绝顾客自带酒水问题”。 20(分钟) 1.教师归纳:旅游产品是指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所有的东西,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实体,也包括无形的产品。让学生归纳无形的产品包括哪些?

2.学生思考并分组回答“酒店谢绝顾客自带酒水问题”。

3.思考:产品的构成对你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产生什么启示?

1.教学过程设计

(1)根据教师介绍,形成对旅游产品的初步认识。

(2)列举一些旅游产品的构成。

(3)听课,了解旅游产品构成给营销的启示。

2.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旅游产品的启示。

(2)各组记录本组讨论情况,并推出一名代表说明本组讨论结果。

4 本次任务执行与完成 1.通过案例分析导入旅游产品的含义。

2.归纳旅游产品的整体构成。 4(分钟) 播放有关旅游视频。让学生总结旅游产品整体概念的启示。 此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本次任务学习效果评价 说明考核或评价方式,列出本次课学生学习效果中技能掌握、知识理解与运用的具体、可衡量的评价标准,如已设计学生学习考核评价表的可做附件。

6 教学反思 案例:一家办公用具厂生产的文具柜十分坚固,即使从楼上摔下来也摔不坏,但却没有买主,因为顾客买文具柜不是要把他从楼上摔下来。请你联系今天所学的旅游产品层次结构理论分析这一案例,并谈谈假如你是这家工厂的老板,你会如何设计你的产品?

二、旅游产品整体概念教学的实施与考核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以来自不同地域分组,每组6~8人,每组成员做到男女搭配,组长可以按照自愿的原则来进行选择,一般要求组长要有责任心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教师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角色的转变,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引导者、支持者、协助者和观察者,尽量让学生自由发挥,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价值的平台。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动关系,给学生以鼓励和期许的目光,这样学生将会更踊跃发言。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做出正确的评估,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这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

在对学生的考核中,我们主要采用学生自评、小组相互评价、企业专家和教师评价的方式。其中,企业专(下转第72页)(上接第69页)家的评价是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学校督导或者利用网络把作业发给他们审阅的方式,这样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在具体的测评过程中,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每个测评人的分数都占有一定的比率,比如,学生自评占10%,小组评价占20%,企业专家评价占40%,指导教师评价占30%。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打分,最后确定总成绩。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学生的作业、成员展示风采、讲解的效果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及任务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强了小组成员的责任心,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强化了学生完成任务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同时,小组之间通过展示PPT,激发了学习的热情,营造了一种竞争学习的氛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素养和综合能力。

总之,旅游产品整体概念是旅游市场营销课程重要的内容,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对该部分内容的名称也进行了重新设计,将这部分内容称为旅游产品整体概念设计,这样更具有针对性,体现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通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配合程度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郑秋婵.“职业化与地方化”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改革――以《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职教育),2012(5)

[2]赵萍.《旅游产品线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2(2)

[3]韦诗呐.谈高职“方法能力”的培养――行动导向教学法探讨[J].高教论坛,2010(10)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资助项目(2013JGB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