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节约资源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5-24 15:53:12

节约资源论文

节约资源论文范文1

多年以来,德惠市在国家重点项目的土地征收上,采取收储新增建设用地表层的黑土用于改造劣质耕地,既可以提高复垦耕地质量,又可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此,我们对落位于德惠市的项目,全部实行了表土剥离。通过表土剥离,确保了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有效遏制了土地退化、沙化,改善了治理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二、建立项目开工建设保证金机制

我们实行项目开工建设保证金制度。对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用地单位,严格按照土地纯收益的20%预缴开工建设保证金。能够在一年内开工建设的,就把项目开展建设保证金返还给用地单位;超过一年未超过两年造成土地闲置的,我们将保证金当作土地闲置费缴入国库,实行多退少补;超过两年仍未能开工建设的,将无偿收回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三、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机制

我们从制定切实可行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入手,积极稳妥地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山土地二次利用开发工作。我们在制定规划时,重点把握了四个原则:即矿山土地二次利用与城市建设挂钩的原则、分期治理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为保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质量,我们重点把握三个环节:一是把好工程设计关。聘请技术力量强、有资质的部门进行设计。二是广泛征求意见,确保项目设计科学性。三是统一调度各方面的技术人才。由市政府组织各相关部门技术人员都参与到项目建设中,切实解决存在的技术难题,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程质量。通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经济效益也日益显现,收到了盘活存量用地与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双利”、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城市公共环境改善“双赢”的效果。由废弃的迎新砖厂治理改造成的德惠市植物园,就使城市建设规划中减少公园等公共设施用地9.58公顷。

四、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

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破解土地资源需求急剧增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难题,我们根据国家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经请示省国土资源厅和长春市国土资源局同意,在全市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我们采取“捆绑式”立项报批、“渐进式”拆迁安置复垦的模式,即通过批次划定旧村庄区域,捆绑成符合立项报批条件的增减挂钩项目。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利地推进了土地利用向高效集约化方向发展。开展“渐进式”增减挂钩工作,可以说是一项新生事物,而且刚刚起步,即没有现成的路子,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制定了方案。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制定了《德惠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方案》和《德惠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补偿安置方案》。二是坚持四个符合的原则,即符合规划要求、符合拆迁要求、符合土地权属要求、符合复垦耕地验收标准要求。三是做到三个落实,即组织落实、政策落实、补偿安置落实。

五、建立土地执法监察机制

节约资源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两型社会;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内涵;机制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影响下,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节约型社会及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为回应我国大学扩招后校园建设实际,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由校园建设理念、研究课题,逐步转变成校园建设规划因素,在实践中渐次展开,初步积累了一定经验,比如,同济大学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的经验,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切,被列入2008年全球环境论坛典型案例数据库;2010年10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在重庆市召开了“2010年全国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推进工作交流会”,交流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经验。但是,在实践中,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研究中,其理论概括、意义重构、机制把握,尚不能较好回应实践中的命题,尤其是在建设两型社会形势下,如何建构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图景,亟待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回答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实践命题。

一、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基本内涵

关于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基本内涵问题,是解决“高校节约型校园是什么”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实践的目标和方向的问题。研究和实践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高校节约型校园”。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中,相当一部分研究没有对此基本内涵作界定,比如,孙静的论文《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探析》(《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常建军的论文《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8期)等,甚至专门研究该问题的学位论文,诸如同济大学陈翊的硕士学位论文《节约型校园建设与评价研究》(2008年)也未涉及高校节约型校园的基本内涵研究。在对其涉及的研究中,也主要是关注浅层次的生活浪费和能耗问题,到现在为止,尚没有一个清晰和科学的基本内涵界定。

经过文献研究和理论思考,我们认为,高校节约型校园,不仅仅是一个关乎师生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水电及其他易耗品的浪费的浅层次问题,而是在两型社会建设理念观照下,高校办学的一个科学理念,是一个关乎办学投入与人才培养成果,办学成本与社会效益的问题。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应该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基本建设、学科专业与课程、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高校办学的各个层面,实现办学中的人、财、物的最大效用,以一定的办学成本,谋求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大限度地培养更多的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取得最大限度的社会效益,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高校科学、持续发展。

二、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意义

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是在两型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等一系列社会发展先进理念提出和实践的背景下,高校发展的理论创新,也是回应世纪之交我国大学扩招后资源紧缺、发展失衡、质量下滑的实践矛盾,高校建设的实践创新。因此,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首先,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要求。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过去几十年来的发展是依靠高能耗实现的粗放型增长,带来了诸多严峻的环境问题,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我国的现代化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型可持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党和国家与时俱进,相继做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重要决策。高校是耗能大户,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理应研究和实践节约型校园建设。同时,高校作为国家和社会文明的发祥地,更应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发挥其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实践者和智力支持者的作用。

其次,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是破解高校发展模式问题之方。自1998年启动大幅度扩招以后,全国许多高校大兴土木,快速扩张,造就了一大批万人以上,甚至五万人以上的巨型大学,2002年提前实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目标,进入了大众化发展时代。但近年来,高校在发展中日益显现发展的速度、规模与质量不协调的矛盾,出现了土地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闲置、紧缺、配置不合理,教育质量下滑等严峻的问题,高校发展模式亟待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实现在扩张条件下的阵痛跃升。

再次,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是为公众提供优质教育之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文化不断进步,社会跨过了温饱门槛,向全面小康水平迈进,在受教育机会由于大学扩招大大增多以后,人民产生了接受多样化的优质高等教育的文化需求。这只能通过高校以节约型校园建设为发展理念,整合、优化自身人、财、物等总量有限的资源,加强基本建设,优化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强化师资科研队伍建设,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和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最后,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势下,高校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才能在国内具有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生源和资源,也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造就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与核心”,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转变成了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有赖于高校发展模式通过建设节约型校园实现发展模式再造,才具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土壤。

三、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长效机制的思考

如何确立长效机制、构建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模式,是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实现路径和关键因素。我们探索这个问题时,可以借鉴实现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国内外大学典型案例,采用院校研究的方法,进行节约型校园的理论创新。最近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临沂大学的临沂师范学院,地处经济落后的革命老区沂蒙地区,2000年由临沂师专和临沂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时,在校生不过3800多人,本科专业仅5个,教师学历低,教学设备陈旧,是山东省最差的几个高校之一。在随后五年多发展时间里,实施观念再造,引进大学经营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办学成本与办学效益,进行制度创新。目前,在校生35000人,专任教师2000余人,师资以博士教授为主体,实施美国州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每位学生能享受到五门世界一流课程,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教学质量优良,本科生就业率100%,考研率50%,位列中国十大创新高校,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引起了中外研究者的瞩目。我国首批“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高校同济大学,在构建节约型校园建设模式,创新节能环保科技,培育节约文化与人才等方面积累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另外,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英国大学创新教育模式、澳大利亚大学校本模式、韩国大学的质量模式等国外大学集约型的大学建设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在构建高校节约型校园模式和长效机制时思考和借鉴。

1.加强领导机制

目前,对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研究大多关注能耗等显性节约的问题,事实上,这不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主要矛盾。真正的节约型的表征是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社会效益。因此,在现阶段思考节约型高校建设的关键,是要妥善破解高校发展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要破解高校外部体制性矛盾。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对我国高校发展阶段一个基本的判断,是我国高校目前处在一个深度的转型时期,高校办学体制尚未根本走出计划经济的河床,不能与变革成型后的社会经济体制匹配,最明显的就是高校外部政府主导的行政化官本位办学体制,导致资源配置失衡,高校办学决策僵化、执行滞后、管理低效,人才培养质量下滑。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认为,“要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运行的大学,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公益性质的大学,仅靠大学内部治理的努力,无法实现。”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有赖于深入宏观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加强高校外部宏观领导机制的创新。另一方面,是要破解高校内部结构性矛盾。高校外部的行政化体制,延伸到高校内部,导致诸如高校内部的领导决策机制偏离理性、科学及实事求是的轨道,师资队伍建设在年龄、学历、专业、学科及规模方面,不能同高校的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挂钩,造成师资的闲置和紧缺,专业课程虚设的问题;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或追求大而全,或追求短视的市场效益,造成与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优势、师资力量脱节等矛盾问题,化解这些结构性矛盾的要旨是加强高校内部的领导机制建设,使高校成功地从“英明者领导”向“制度化内生”领导机制过渡跃升。

2.加强舆论引导

理念、方针及政策转化成公众认可的意见体系和有效行动的关键之桥,是及时而适宜的舆论引导。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理念,绝不是节水节电节能的浅层而平面化的简单概念,而是一个包括浅层节约在内的成本、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远景等方面的复杂、全新、科学的高校建设发展理念,以及这样的理念贯穿始终的方针、政策、制度、规划、评价、调整等一整套话语体系,涉及到高校办学的整个系统。这套话语体系,不仅对于普通师生员工是陌生的,就是研究群体也要认真研究,才能内化为其自身的价值认识。因此,高校在启动节约型校园建设之前,必须组建校内外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为学校量身定做节约型校园的理念、政策和规划,并组建舆论宣传团队,进行深度策划,确定恰当的宣传时间和周期,选择高校的校内外传媒组合,进行节约型校园的有效的舆论宣传与引导。使高校在大众传媒上建构质量、高效、高端的美誉度和品牌形象,以有效整合与吸引政府和社会办学资源,建构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基础;对内,采用议程设置、使用与满足、二级传播等新闻传播理论和方法,运用校园传媒,将节约型校园一整套话语体系,及时有效地内化为全校师生及管理决策层的自身的价值认识,以期在执行过程中产生应有的效果。在利用大众传媒加强舆论引导方面,临沂师范学院做得比较成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国家与省市电视台和各大网站等主流大众传媒对其进行有组织、立体化的持续报道,也是该校在极短的时期内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区高校,跃升为知名高校的一个原因。

3.加强制度创新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具有为行动提供指引、激励、约束及降低成本等功能。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是包括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及节约型社会建设等思想在内的高校建设发展新理念和新实践,必须摆脱传统的人治泥塘,按照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降低办学成本及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为原则,进行节约型校园建设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和规范,作为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具体说来,应该从咨询、决策、执行及监督等方面,加强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制度创新和建设。第一,建立和完善以各方专家和权威参与的制度建设咨询系统为支持的科学的决策制度机制。第二,创新思维,建立高效的管理执行机制和制度。临沂师范学院继2000年、2003年两次制度改革之后,于2006年初启动了第三次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借鉴世界现代大学管理模式,在大学管理制度建设中,引入企业经营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创立了减少层级、分权管理、运转高效、追求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的扁平化的大学管理制度,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临沂师范学院在管理执行制度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第三,要加强监督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这是增强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制度的执行力的源泉和关键因素。

4.加强文化涵化

关于文化功能的问题,殷海光认为,“我们要认识到文化的功能,比较容易入手的方法是将文化看作某一群体生活的整合模式,或一个社会整合的程序。”文化具有价值建构、社会整合和人才培育的重要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文化以软实力的方式存在。高校在建设节约型校园过程中,除了需要建构有利的高校外部环境,促进政府、企业、社会、民间资源向高校流动,达成高校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资源紧缺型矛盾的顺利解决,还必须构建利于节约型校园理念推行的大学内部文化环境,使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科学理念,涵化为大学文化,成为师生思想价值认识中的文化维度和文化基因与记忆,从而成为高校发展中自觉自为的精神文化推动力;使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经过了实践检验的制度创新,涵化为大学文化,以致让有效的制度建设以大学文化的形式内化为师生价值认识,成为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稳定的长效机制。

节约资源论文范文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of 18th Congress of CPC, it proposes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important holder and consumer of resources and energy, so if they do well the conservation work, they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ir efficiency, but also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al society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jor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nservation-mind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focusing on scientific planning,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trengthening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stablishing long effect mechanism.

关键词: 节约型高校;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Key words: conservation-mind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257-02

0 引言

2012年11月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不单纯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新的伟大号召,同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有效的举措。对高校而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努力从创建节约型高校开始。高校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师生是社会文明风尚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建设节约型高校,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更是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1]。

1 建设节约型高校的重大意义

1.1 建设节约型高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力保障

高校聚集的是有文化的年轻人,他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崇尚节俭的文明行为接受最快,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影响最大,高校源源不断的毕业生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最长远的支持。同时,建设节约型高校的理念会促进高校科研人员更加积极地参与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进程。

1.2 建设节约型高校是高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规模迅速扩大,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突出表现在:债务负担沉重,影响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效益观念不强,导致办学成本过高;日常管理粗放,资源能源利用率偏低。国家教育发展机构虽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实践恰恰有利于缓解高校资源供需的矛盾。

1.3 建设节约型高校是增强学生节约意识的重要途径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自身及整个社会良好消费观念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大学生高消费呈升温之势,且日常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建设节约型高校可以通过培育校园节约文化,加强“消费道德”和节约意识教育,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风,使大学生树立“崇尚节俭,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既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2 制约节约型高校建设的主要因素

2.1 不健康的消费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适度和时尚的消费行为被人们所接受,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生活中,一部分人仍然存在着一些落后的、不健康的、不文明的消费观念,影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顾经济条件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费,斗富摆阔的奢糜消费、追时髦、赛奢侈,过度包装的蓄意浪费等不健康的、甚至奢糜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已经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阻碍[2]。

2.2 不合理的制度设计 因制度设计的不合理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现象在高校随处可见。如由于缺乏成本核算制度,现有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没有与学生的培养成本挂钩,造成水、电、设备使用、耗材等教学资源惊人的浪费,再如毕业论文和纸质公文的打印、办公用品和学生活动用品的分散采购、教学仪器和实验设施的低效率使用等浪费都是不合理的制度设计所造成的。

2.3 不充分的激励机制 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高效使用需要充分的激励机制。目前,高校自身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与竞争机制,而政府仍然采用计划的方式来配置教育资源,于是出现布局结构和规模的不合理,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此外,政府的拨款方式对高校间竞争机制的引入激励不足,对高校提高效益和自主融资能力的激励不够,投入到高等教育中的有限资源,又有许多没有花在教学与科研的“刀刃”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2.4 不合时宜的政策措施 建设节约型高校离不开政府有关政策的引导以及严格监管,在现实中,由于定位不准、更改校名、扩大招生规模、扩张校区面积等盲目扩张的现象比较普遍,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及对大学急功近利的各种评估等不合时宜的政策措施都严重制约着节约型高校的建设。

3 建设节约型高校的具体措施

3.1 强化宣传教育,树立全员节约意识 节约型高校建设关键的决策在学校领导层,执行的力度在主管部门或管理层,而制度、措施实施的落脚点在全校师生员工,其意识和行为直接决定着节约型高校建设的成败。因此,节约型高校建设必须首先树立全员节约意识,将这一理念融入到师生员工的头脑中,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教师教学科研、校园行政与后勤服务等各个领域。要利用校园网、广播台、校报、宣传栏等媒介,将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政府的要求以及各地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高校的做法和经验向师生员工进行广泛宣传。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如通过发出倡议书、争做节约标兵、开展节约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氛围,增强“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意识,让节约成为每一名师生员工健康科学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3.2 注重科学规划,体现节约精神 科学规划是最大的节约。在学校建设规划中体现节约精神,要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人为本,重视生态环境;资源共享,注重城市空间互动。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维修时要统筹规划、精心论证,减少不必要的建设及重复建设。购买和更新设备时严格遵守国家招采购规定。加强年度资金预算管理,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此外,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也要科学规划,做到教育资源等无形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确保节约型高校建设的计划性、广泛性、深入性、持久性和有效性。

3.3 发挥科研优势,提升资源利用水平 技术创新是节约型高校建设的重要支撑,要重视先进资源节约技术的引进和开发,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节能标准,水电设备的选择要首先考虑节能要求,大力推广中水利用技术。充分利用网络传递文本,全面普及网上办公,积极探索无纸化的教学互动,避免作业和论文打印上的严重浪费。推行垃圾分类管理,搞好回收利用。要充分利用学校自身人才、技术优势开展资源节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发资源替代品,为节约型高校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3.4 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3.4.1 加强节水管理 更新改造地下给水主管网的老化管道,采用节能型供水系统和用水设备。创造条件,倡导水资源的二次利用和循环使用。校园绿地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尽量不用自来水。加强教学、科研、生活用水设备的日常检查维护和管理,公共场所卫生间、学生宿舍盥洗室、实验室等用水设备较集中的地方,要安排专人负责检查和维护,及时处理跑、冒、滴、漏现象,杜绝长流水。

3.4.2 加强节电管理 采用高效节电的新技术、新产品,淘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耗电设备和产品。办公室、实验室、图书馆、教室、宿舍要做到晴天时尽量少开灯,人走时随手关灯。减少电子办公设备电耗和待机能耗,合理开启和使用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用电设备,下班时要关闭电源,防止待机。合理使用空调,春秋正常天气下不开空调,夏季空调室内温度不低于25℃。

3.4.3 加强资金管理 加强对资金流向和开支幅度的管理,确保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上。要从办公运行、公务活动、用车管理等方面实施精细管理,切实降低日常办公等运行费用。严格控制招待费支出,杜绝超标准招待。

3.4.4 加强资源整合 “大学需要经营”。要充分发挥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打破边界,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实现学校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从根本上实现教育资源利用价值和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具体说,要做好学校各种现有存量资产的整合和盘活工作,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增强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客观公正性。要整合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减少有限资源的闲置、浪费现象,做到物尽其用。

3.5 建立节约型高校建设的长效机制

3.5.1 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根本保证。要建立和完善与节约型校园建设相关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要在基本建设、政府招标采购、资产管理和置换,以及用水用电、废弃物回收、办公用品管理利用等方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障节约型高校建设有章可循,靠制度约束,用制度管人[3]。

3.5.2 实行目标责任管理 建立健全科学量化的节约指标体系,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考评体系。要将节约工作纳入到干部和各学院(部门)工作的评价考核体系中,将目标责任与年度考核、岗位竞聘相挂钩,与各学院(部门)的经费使用相挂钩,迫使各级管理部门加强节约工作的责任心,千方百计的堵塞漏洞,节约开支,利用有限的资金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

3.5.3 建立监督检查和奖惩机制 定期对建设节约型高校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结果作为考核各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积极开展“建设节约型高校先进集体”和“建设节约型高校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对那些发扬节约精神,勇于改革创新,降低能耗,节约办学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相反,对那些、缺乏节约意识、违反节约管理制度、节约型高校建设工作不力者,给予处罚。

目前,我们浙江农林大学和全国高校一样,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提出了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全校上下更应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节约与发展并重,精心运作和科学管理学校的各种资源,有效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为建设生态性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武南.建设高校节约型校园[J].中国冶金教育,2007(1):12-14.

节约资源论文范文4

【关键字】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社会,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整个自然的生态系统是有着一定的发展轨迹和规律的,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规律就是自我循环的规律,包括进化、生成、演化、进化等等几个过程。人类是整个自然界最高等的生物,但是在自然界生活的所有生物中,人类也是最破坏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生物。这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实行了毁灭性的报复。那么人类就必须意识到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来进行生存和发展,否则多年以后,自然界会让人类付出毁灭这一惨重的代价。

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它的可以使用的资源就是有限的,人类要想在这个地球上长长久久的生存下去,必须找到新的资源或者对现在可以使用的资源进行循环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要注重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因此必须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的根本点就是在掌握大自然的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做出顺应这一规律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模式,目的就在于让人类和大自然相处的更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运用循环经济理念的必要性

所谓县域经济就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域,包括县级市范围内发展的一种经济。它以县城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以乡镇为联系各个经济发展点的纽带,以农村为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广阔腹地。主要是经营乡镇企业和开展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建设目标,以图达到工业农业共同发展,城市乡村融为一体,各种不同的经济组成部分和不同的产业共同构建的一个整体交织的区域经济目标。

县域经济看似实力不强,发展的效益不高,但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和不可缺少的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县域经济的增长与我国的城市化、信息化、人力资本市场、工业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和相邻的县城存在着空间的依赖性,要想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要想实现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必须保证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从以往的发展经验来看,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都是整个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难点和重点,要想缩小城乡差距,把县域经济的发展做为重点建设工程是明智之举,但是经济的发展不能仅仅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给了我们深刻的历史教训,因此在发展这么重要的县域经济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汲取以前的历史教训,采取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这样才可能实现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才可能是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得以体现,才有可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我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为人类的长远发展做出一点点应该做的事。

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方法

循环经济的发展核心就在于资源的节约和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它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利用率,使有限的资源可以得到多次的可持续使用循环使用,转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模式,由传统的、落后的、不科学的数量型的增长模式转变为先进的、发达的、有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的质量型的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它们在一定的程度上相辅相成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必须实现经济的课循环发展。因此,在运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手段。

做好长期的规划目标,引导经济发展中的节约

资源的节约使用不是一件小事,它是一件必须长期坚持、全民参与的大事。当然,带头的引领人应该是政府机构。因此各级政府在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应该做好各自的任务分配,把资源节约这件事情当作一件大事来对待,做好各个阶段各个部门单位的目标任务规划,号召全民参与资源节约这件事情中来,政府做好表率工作,同时注意宣传,保证人民能够意识到资源节约的重要性,按照政府规划的步骤来,一步一步慢慢的的资源节约深入到群众的心目中,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深入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并长期坚持,才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2、重点抓好各个环节的情况,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要想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我们必须在资源开采、运输、分配、使用、回收、再生产等等的各个环节中做好把关工作,完善各个环节的技术工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回收率,保证资源可以再次的循环使用。在建设县域经济的过程中,更是要注意这一点。注意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等等各个环节中的工作,保证农产品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被浪费,对于使用过的农产品,在回收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回收工艺的提高,尽可能的提高资源的回收率,以便再次循环使用。要积极的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不同行业间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在消费环节,更要积极引导公众的消费理念,提倡健康的、文明的、科学的、适度的生活消费模式,节约资源。

积极完善激励机制,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

从我国目前的资源价格运作模式来看,资源的价格一直反映的是资源的开发成本,而没有包括资源的安全生产成本、资源开采的劳动力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等。这种模式导致我们不能意识到资源的稀缺度,从而导致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意识不到现在消费的资源的可贵性,从而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费。因此,必须完善资源的价格运转模式和机制,激励公众合理消费,保护不可再生或再生时间长的资源。应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资源市场体系,促进资源商品自由流动。应推进税制改革,制定并实施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建设节能建筑以及降低能耗的税收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税收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的进出口政策。

4、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节约意识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倡导和企业自律,更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人之所以有很强的节约环保意识,政府宣传在其中功不可没。我国也应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的相关知识,加强资源和环境教育,强化公众的生态、资源和环境意识,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做到绿色消费,优先购买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物品,使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为我国从传统经济转向现代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选择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点,在于立足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用循环经济理念作为指导从各个层面上全方位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将从根本上缓解长期以来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孙福明 卿松 陈旻 福建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对策研究 东南学术2012-09-01期刊

[2]刘婧 我国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学位论文]2007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3]陈敏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广东省云安县为例 [学位论文] 2008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

[4]郑召宏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5年度优秀论文集2005-09-01中国会议

[5]邢化峰 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由涡阳生态示范县发展循环经济引发的设想和建议 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2007-12-18中国会议

节约资源论文范文5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法律功能;法律保障机制;软法渊源 

【正文】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社会经济课题。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不仅是针对资源的节约使用,更是对现存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理念的反思与超越。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资源的消耗总量大增,相应地,资源安全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进一步突显。另一方面,资源浪费过于严重,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过低,严重制约着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鉴于此,构建节约型社会(是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简称,下同)是国家在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顺应时展潮流的科学决策。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之辨析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观点综述

关于如何理解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与内涵,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陈东琪(2004)首次提出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他认为所谓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交换和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多种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1]叶蔚等(2004)首次提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他们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的观念、主体、制度、体制、机制、体系等,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2]曾智泽(2004)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应该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综合采取经济、法律、行政和技术等措施,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对自然界的态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以一定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白雪秋(2004)在关于如何理解节约型社会的具体内涵时,提出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首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及经济学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意味着在社会大生产的各领域各环节环环节约,社会主体个个有责。再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赖于配套互补、协调一致的综合性措施的有效实施。最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利用资源,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李艳芳(2006)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国家通过采取经济、技术、法律等措施,促使政府、一切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个人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出现资源能源的浪费,从而形成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持资源供给与需求相对平衡的社会状态。[5]陈德敏(2008)指出,节约型社会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循环再利用废弃物资源,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6]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追求更少的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实现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

以上是笔者列举的目前学界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通过他们对资源节约型社会概念的阐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共识:节约型社会是相对于浪费型社会而言的,是在保证人民群众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浪费。只是在具体表述时,论者对节约型社会的含义的表述有所不同而已。同时,笔者认为诸多论者的表述存在这样一个不足:他们在界定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时候,并没有对“资源”做出明确的辨别,而是笼统的概念界定概念,这并不利于人们对资源节约型社会本质内涵的认识。此种情况一直到陈德敏教授在论述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的时候,才给予了“资源”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将其界定为物质资源。总结前人所述,本文认为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可做如下定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一个以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在

[1] [2] [3] [4] [5] [6] 

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经济、科技、法律、行政和道德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利益最优化的社会系统。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资源节约型社会首先是一个社会系统,它包括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多方面内容;、节约资源主要是指物质资源的节约,核心是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资源的节约是全领域多方式的,要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种不同措施进行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节约资源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利益最优化,以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前提;、节约资源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利用和社会发展的双向可持续性。、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以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对称,以生态效益优先、资源“以供定产,以产定需”为基本原则的社会。

二、节约型社会建设中法律功能之定位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资源节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经济、科技、行政、法律和道德等多种措施。如何做到资源节约,技术是关键,法律是根本。制度的缺失,需要法律的制度构建功能予以补足,政策的执行力不足,则可以将其上升到立法高度,发挥法律权威强制性优势;科技瓶颈问题,同样需要法律构建制度基石,来解决科技在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动力不足的缺陷;而国民消费观念的矫正和节约意识的强化,更需要法律发挥其本身固有的规范引导和宣传教育功能;最后,对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法律本身的制度缺陷,则需要法律保障机制发挥其内部的相互协调和有机调整功能,使法律制度的整体功能最大化,并在社会建设中将其外部保障功能得到最优化发挥。因此,面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种种问题,法律手段是第一位的有效解决方式,节约型社会的构建,法律保障先行。此外,“法律功能是法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对法律进行功能分析就是对法律所产生的客观后果在社会整体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认识和评价。法的功能是法所固有的功用和性能,是法的天然的和内在的属性,能够对整个社会系统产生影响力。法律功能反映法与社会的关系,它既能对社会整体发挥功能,又能在其内部法律系统之间实现其内在功能的协调。”

本文认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法律功能应该是指法律的保障体系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对节约型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对社会生活方式加以引导,通过法律体系内部的互动及外部化影响所体现出的对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按照法理学的分类,法律的一般功能可以分为规范功能和社会功能:法对人的行为的功能即规范功能,主要涵括指引功能、评价功能、预测功能、教育功能和强制功能等五种功能;社会功能主要涵括法的经济功能、法的政治功能、法的文化功能和法的社会公共事务功能。法律的功能是法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属性,一经产生就应该具有其功能量度的规定性。结合以上对法律一般功能的认识,笔者认为节约型社会法律保障体系的促进作用主要有包括五个方面,即引导评价功能、持久稳定性功能、利益调整功能、制度构建功能、权威强制功能。

“法律的生命在于功能的实现,法律功能实现是法律实施活动的后果,即法律通过人们的适用和遵守而产生一定的效果,使法律功能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具体的发挥。”如果只注重功能研究而不关注其是否能在社会中有效发挥,那么功能的研究就是欠缺的、不全面的。节约型社会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趋势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需要发挥法律的功能优势保障节约型社会建设有序进行。综合法治环境的现状以及对立法缺失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努力构建使法律功能优势实现的法律保障机制,健全法律功能实现的途径,使法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将节约型社会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上合理、有序地推进。

三、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法制建设现状及存在的法律缺陷

(一)、我国节约型社会法制建设概况

节约资源论文范文6

关键词:节约悖论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节约型城市

一、曼德维尔的“节约悖论”与建设节约型城市

(一)“节约悖论”的提出

伯纳德•曼德维尔(BernardMandeville,1670-1733)出生于荷兰鹿特丹的一个世家,他在18世纪初编写了《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TheFableofTheBees:orPrivateVicesPublicBenefits)(简称《蜜蜂的寓言》)一书。《蜜蜂的寓言》描绘的是一个蜜蜂王国的盛衰过程。在这部描述群蜂的兴衰史中,提出了一个倍受争议的悖论:即节约是个人的美德,却使社会萧条;浪费是个人的恶行,却使社会繁荣。人们把这种似乎矛盾的结论称为“节约的悖论”。

(二)“节约悖论”与节约型城市

同《蜜蜂的寓言》中的“奢费”的节约相比,节约型城市是从社会发展战略的层次高度,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节约列入城市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要求用有限的或少量的资源消耗,实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尽可能的实现循环利用,来保证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提倡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把勤俭作为修身养德的需要。可是,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的“节约悖论”,却似乎在劝告我们不要节俭,因为节俭虽是个人的美德,却使社会经济萧条。我们不妨依据这种悖论对中华民族倡导节俭的传统观念重新审视一番。节约一词一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舍不得花钱或舍不得动用存量资产,即重视储蓄(积累),抑制消费和投资;二是不乱花钱或不掠夺、不浪费资源,“少花钱,多办事”,保护资源和环境。如果属第一种行为,其后果是导致储蓄率偏高,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进而抑制经济增长甚至引起经济的衰退。这已经可以在美国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看到实例。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也存在这样的实例。仅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几个经济不景气时期的情况看,普遍是因为总需求不足引致的。这使我们认识到,对于节约,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抑制消费和投资的节约,对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因而,每到经济不景气或偏冷的时期,政府的政策和舆论都朝着鼓励和刺激消费、投资方向转变。那么这种刺激消费和投资的行为与我国政府在近几年提出的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又是否相悖呢?曼德维尔在300年前揭示的“节约悖论”出现在个人行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而我们又在现今社会中看到了“节约悖论”出现在了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经济活动行为短期化中。如何解决这一新的“节约悖论”问题?

(三)节约型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节约型城市是近年来我国政府按照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笔者认为节约型城市的本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与原则,根据其所在地区的环境、资源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式,通过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建设、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建立节约型城市关键在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不同学科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综合不同学科学生的定义,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由“可持续性”和“发展”这两个核心概念所共同界定的,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也就应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可持续”,“可持续”应该是一个多角度概念,至少包括资源环境的可持续、经济的可持续和社会的可持续等三个方面,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其目标是寻求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环境与发展相适应的最佳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中的“发展”不应仅仅指经济增长的数量扩张,而应更多地关注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制度适应、效率提高的质的发展过程。因为经济增长并不代表经济发展,更不代表社会的发展。从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中,我们不难看出,建立节约型城市重要的是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还要考虑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对于资源实现循环利用的社会发展模式。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节约悖论”中的“节约”和节约型城市中的“节约”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大致属于“节约”的第一层含义,后者则属于“节约”的第二层含义。前者在经济过热时,是值得提倡的;在经济不景气或萧条时是应该反对的。而建设节约型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须的,因为我们毕竟只有一个地球,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存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因而,资源是稀缺的。因此,无端指责“节约悖论”是没有道理的,借口“节约悖论”试图否定建设节约型城市则更没有道理,而且是极为有害的。

二、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非节约现象及其成因

改革开放20年多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之迅猛增长是资源消耗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我国尖锐的资源与环境矛盾。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城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重复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等方面。

第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导致资源浪费现象明显。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45%。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资料显示:我国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平均水平高40%,能源利用率只有30%左右。例如,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的GDP占全球的4%,但却消耗的石油占全球的7.4%、原煤为31%、钢铁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我们每创造1美元GDP,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总有一种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盘旋在国人的脑海里。从总量上来看,虽然中国的资源拥有总量居世界第二位的,但从资源承载能力、人均资源拥有量却处在世界的后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如要继续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速度,就必须保证资源的持续供给,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第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不顾环境、条件制约,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强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工业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由于地方政府没有找准城市定位,产业项目盲目上马,在产业结构上明显呈现趋同化,出现了众多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严重的浪费了资源。

第三,城市建设中,规划不合理,急功近利,追求数量化的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大量圈占土地,开发区、会展城盲目建设,大量商品房过剩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特别是有些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种缺乏规划、忽视规划的短期行为,致使不少工程竣工之日,便成为其宣告废弃之时。

第四,科技创新力度不够,技术落后。一方面,在资源开采方面,由于技术的相对落后,开采条件等的限制,资源性的开发程度低,能源综采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落后也使生产产品的成本高,效益差。技术落后,使得加工过程对原料、材料、能源、动力的损耗提高;不能广泛地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真正实现循环经济;不能生产出大量的可替代材料、可替代能源。技术落后还使得产品质量差,生产了许多次品或者等外品,这也是是大量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危害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发展节约型城市的策略

全面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缓解城市发展的资源约束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途径,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首先,要将节约资源的意识深入人心,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城市的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据此为依据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指标体系,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的行为。

其次,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统一的管理体系来限制资源的开采,以制度约束保证开采资源的最大效用化,避免自然资源产权虚位使得节约得不到好处,浪费未必受损的意识形态继续发展下去;同时也将保证浪费的资源的行为能够得到相应的处理,从而从根本上保证资源利用的效用最大化。

第三,加强城市的规划工作,控制城市规模,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城市产业关联度。发展节约型城市,必须综合考虑各地方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缓冲能力,以及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本地特色及比较优势确立城市的功能定位,继而确立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四,资源的加工行业应当尽可能地提高技术含量,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至于因为技术的不过关而导致资源的无端浪费。积极采用新技术以使资源更有效利用,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要实行强制淘汰。

第五,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其经济的运行模式,就是合理有序的开发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处理各类资源废弃物,积极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节约资源论文范文7

关键词:节约悖论 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 节约型城市

一、曼德维尔的“节约悖论”与建设节约型城市

(一)“节约悖论”的提出

伯纳德•曼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1670-1733)出生于荷兰鹿特丹的一个世家,他在18世纪初编写了《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The Fable of The Bees:or Private Vices Public Benefits) (简称《蜜蜂的寓言》)一书。《蜜蜂的寓言》描绘的是一个蜜蜂王国的盛衰过程。在这部描述群蜂的兴衰史中,提出了一个倍受争议的悖论:即节约是个人的美德,却使社会萧条;浪费是个人的恶行,却使社会繁荣。人们把这种似乎矛盾的结论称为“节约的悖论”。

(二) “节约悖论”与节约型城市

同《蜜蜂的寓言》中的“奢费”的节约相比,节约型城市是从社会发展战略的层次高度,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节约列入城市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要求用有限的或少量的资源消耗,实现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尽可能的实现循环利用,来保证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提倡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把勤俭作为修身养德的需要。可是,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的“节约悖论”,却似乎在劝告我们不要节俭,因为节俭虽是个人的美德,却使社会经济萧条。我们不妨依据这种悖论对中华民族倡导节俭的传统观念重新审视一番。节约一词一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舍不得花钱或舍不得动用存量资产,即重视储蓄(积累),抑制消费和投资;二是不乱花钱或不掠夺、不浪费资源,“少花钱,多办事”,保护资源和环境。如果属第一种行为,其后果是导致储蓄率偏高,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进而抑制经济增长甚至引起经济的衰退。这已经可以在美国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看到实例。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也存在这样的实例。仅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几个经济不景气时期的情况看,普遍是因为总需求不足引致的。这使我们认识到,对于节约,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抑制消费和投资的节约,对经济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因而,每到经济不景气或偏冷的时期,政府的政策和舆论都朝着鼓励和刺激消费、投资方向转变。那么这种刺激消费和投资的行为与我国政府在近几年提出的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又是否相悖呢?曼德维尔在300年前揭示的“节约悖论”出现在个人行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上,而我们又在现今社会中看到了“节约悖论”出现在了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经济活动行为短期化中。如何解决这一新的“节约悖论”问题?

(三)节约型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节约型城市是近年来我国政府按照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笔者认为节约型城市的本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与原则,根据其所在地区的环境、资源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式,通过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建设、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建立节约型城市关键在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不同学科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综合不同学科学生的定义,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由“可持续性”和“发展”这两个核心概念所共同界定的,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也就应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可持续”,“可持续”应该是一个多角度概念,至少包括资源环境的可持续、经济的可持续和社会的可持续等三个方面,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其目标是寻求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环境与发展相适应的最佳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中的“发展”不应仅仅指经济增长的数量扩张,而应更多地关注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制度适应、效率提高的质的发展过程。因为经济增长并不代表经济发展,更不代表社会的发展。从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中,我们不难看出,建立节约型城市重要的是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需要,还要考虑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对于资源实现循环利用的社会发展模式。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节约悖论”中的“节约”和节约型城市中的“节约”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大致属于“节约”的第一层含义,后者则属于“节约”的第二层含义。前者在经济过热时,是值得提倡的;在经济不景气或萧条时是应该反对的。而建设节约型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须的,因为我们毕竟只有一个地球,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存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因而,资源是稀缺的。因此,无端指责“节约悖论”是没有道理的,借口“节约悖论”试图否定建设节约型城市则更没有道理,而且是极为有害的。

二、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非节约现象及其成因

改革开放20年多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之迅猛增长是资源消耗量,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我国尖锐的资源与环境矛盾。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的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城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重复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等方面。

第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导致资源浪费现象明显。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2004 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 GDP 能耗下降 45%。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资料显示:我国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平均水平高 40%,能源利用率只有 30%左右 。例如 ,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 国的 GDP 占全球 的 4%,但却消耗的石油 占全球 的 7.4% 、原煤为 31%、钢铁为 27%、氧化铝为 25%、水泥为40% 。我们每创造1美元GDP,消耗 的能源是美 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 。 总有一种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盘旋在国人的脑海里。从总量上来看,虽然中国的资源拥有总量居世界第二位的,但从资源承载能力、人均资源拥有量却处在世界的后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如要继续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速度,就必须保证资源的持续供给,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第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不顾环境、条件制约,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强行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工业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由于地方政府没有找准城市定位,产业项目盲目上马,在产业结构上明显呈现趋同化,出现了众多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严重的浪费了资源。

第三,城市建设中,规划不合理,急功近利,追求数量化的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大量圈占土地,开发区、会展城盲目建设,大量商品房过剩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特别是有些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种缺乏规划、忽视规划的短期行为,致使不少工程竣工之日,便成为其宣告废弃之时。

第四,科技创新力度不够,技术落后。一方面,在资源开采方面,由于技术的相对落后,开采条件等的限制,资源性的开发程度低,能源综采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落后也使生产产品的成本高,效益差。技术落后,使得加工过程对原料、材料、能源、动力的损耗提高;不能广泛地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真正实现循环经济;不能生产出大量的可替代材料、可替代能源。技术落后还使得产品质量差,生产了许多次品或者等外品,这也是是大量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危害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发展节约型城市的策略

全面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缓解城市发展的资源约束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途径,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首先,要将节约资源的意识深入人心,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城市的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据此为依据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指标体系,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的行为。

其次,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统一的管理体系来限制资源的开采,以制度约束保证开采资源的最大效用化,避免自然资源产权虚位使得节约得不到好处,浪费未必受损的意识形态继续发展下去;同时也将保证浪费的资源的行为能够得到相应的处理,从而从根本上保证资源利用的效用最大化。

第三,加强城市的规划工作,控制城市规模,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城市产业关联度。发展节约型城市,必须综合考虑各地方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缓冲能力,以及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本地特色及比较优势确立城市的功能定位,继而确立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四,资源的加工行业应当尽可能地提高技术含量,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至于因为技术的不过关而导致资源的无端浪费。积极采用新技术以使资源更有效利用,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要实行强制淘汰。

第五,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其经济的运行模式,就是合理有序的开发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处理各类资源废弃物,积极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节约资源论文范文8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县开展一场珍惜资源的科学普及和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资源对于人类生存、生命健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介绍水、煤、电、气、油、土地等资源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普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知识,推广节约资源新技术、增强公众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效率,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动员全社会为创建节约型城市而共同奋斗。同时大力传播当今的领先科技,交流科技成果,开展送科技下乡等群众性的科学普及活动,推动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构建中等旅游城市的步伐。

二、主题:

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三、活动时间:

按照*市科技活动周组委会的统一安排,今年我县第科技活动周从5月15日开始至5月21日结束。

四、活动内容:

按照*市第科技活动周方案,本届科技活动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五大系列活动:

一是资源形势宣传。广泛宣传全球资源趋势及我国资源面临的严峻挑战,宣传国家和我市关于资源节约的有关法规、政策。开展以合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知识咨询、科普宣传为中心内容的广场活动,拉开科技周的序幕;在城乡张贴“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生态环保”等科普挂图;组织青年科普志愿者深入农村、乡镇开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宣传服务活动。各新闻媒体积极开展“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普宣传。

二是资源节约知识普及。组织参观节约资源等科普展览,发放“珍惜生命之水”等科普读物和资源节约知识科普材料,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参加“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主题科普知识竞赛,推广再生水回用、水污染防治、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新产品、新技术。

三是资源节约研讨。组织有关部门科技工作者围绕合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蓟县、绿色蓟县、构建和谐社会等主题开展研讨。

四是参加“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宣传咨询联合行动日。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咨询服务活动。普及水、气、电、油节约知识和安全使用知识,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新产品、新技术。促进全民注意节约意识。

五是适应广大农民需要,在全县各乡镇广泛开展农业节水技术交流推广、送科技下乡活动。

五、主要活动:

科技活动周主要分两个层次实施,即全县性重点活动和基层活动。

(一)全县性重点活动

1、参加*市青少年“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宣言传递行动(蓟县地区)启动仪式及蓟县第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利用周日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宣言传递行动。启动仪式后,中小学生分别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开展资源节约知识宣传。各学校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资源节约宣传,“保护资源、关爱环境”主题班会和科学实践活动。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2、举行送科普图书下乡活动。邀请*市图书馆携带有关珍惜资源、保护资源和农业实用技术等书籍,来我县为群众送科普图书下乡。县文化局、市文博学会主办。

3、举办专业技术人员实用技术培训。聘请*市民盟的有关专家,为我县农校教师、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国际和国内农业发展趋势及农作物种植、畜牧业、水产品养殖等专业技术的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在全县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大培训,帮助农民了解掌握农业新技术。县教育局主办。

4、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由县农口各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组织精干技术力量组成下乡服务队。深入全县乡村进行以“依靠科学、珍惜资源、摒弃陋习、关爱环境”和推广“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咨询、义诊和宣传活动。县农口各委局主办。

5、参加全市“珍惜资源,从我做起”联合大行动。组织有关科技、环保、水务、教育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在广场、社区、街道、乡镇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咨询服务活动,普及水、气、电、油节约知识和安全使用知识,推广节能、节水设备与产品等。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6、举办“建设节约型社会”座谈会。组织县国土、矿产、环保、水务、农业、林业、水产、畜牧以及工矿企业等的专业技术人员,联系我县实际,就资源节约利用、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进行专题座谈。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7、举办科教影视放映周。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组织播放与“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关的影视片。县文化局主办。

8、组织青少年参加“珍惜资源,从我做起”网上论坛。利用*市基础教育“校校通”网,结合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在网络上开设论坛。向青少年学生普及当今能源、人才、环保等资源相关的科普知识,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大讨论。县教育局主办。

(二)基层活动

本届科技活动周仍然坚持“以基层为主,全民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县直各部门、厂矿企业、驻蓟单位、乡镇、街道办和群众团体除参加市县重点活动外,还要根据本届科技活动周主题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安排好本单位各项活动,办出特色。

各单位的科技活动周安排,请于*年4月30日前报县科委科普科。

六、宣传报道

今年科技活动周期间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县电视台、广播电台、《新蓟州》报要积极组织好科技活动周的宣传报道工作,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用广播、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板报、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好科技活动周的宣传工作。

七、组织领导及要求

1、蓟县第科技活动周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科委、县科协和有关部门承办。成立蓟县第科技活动周组织委员会。县委副书记罗翠华同志任名誉主任,副县长郭春富同志任主任,县委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政府办公室、县科委、县计委、县农委、县建委、县市容委、县教育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县体育局、县环保局、县广播电视局、县水务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科协等部门为成员。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委。县有关部门、乡镇、企业和驻蓟单位要明确一名领导同志负责,指定科室具体组织实施。

节约资源论文范文9

关键词:家庭消费模式 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 运行条件

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树立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从而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提供坚实的社会供给基础与市场需求支撑。家庭消费是社会总消费的基本构成部分,家庭消费取向与偏好直接决定社会总消费模式的特征,建立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对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消费模式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对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内涵、特征、运行条件进行一般理论分析。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家庭消费模式是指居民家庭或个人在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消费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与消费习惯。从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看,家庭消费模式经历了生存型消费模式、温饱型消费模式和享受型消费模式。家庭消费的既往模式,侧重于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主要特征是家庭消费的能耗、碳排放量呈现递增趋势;而且生活水平越高,家庭能源消费总量越大,碳排放量越高。随着低碳经济成为重要的社会发展趋势,既往的家庭消费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伴随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推动家庭消费模式的转型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提出顺应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它的建立有利于改变当前家庭能耗水平与家庭生活水平同步增长的现状,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资源瓶颈,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思维,为消费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传统家庭消费、家庭行为的研究,主要站在促进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的角度,通过促进消费扩大消费需求,来解决生产者的市场动力,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因此,传统的家庭消费问题研究本质上就是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仅如此,传统消费研究存在忽视“资源性供给约束”的明显缺陷(周殿昆,2006),其理论难以有效破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两难困境。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提出,不再囿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动力研究,从一个新的视角,以破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困境难题为切入点,拓展了家庭消费理论的研究。对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系统研究,将有力地推动消费经济学的学科发展。

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是建设节约型家庭的具体化,为创建节约型家庭活动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思路。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建节约型家庭活动,节约型家庭建设无论在城市社区还是广大农村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回顾分析各地的活动发现,其中存在活动缺少突出的主题、活动内容模糊不清、活动的作用效果不明显等不少问题。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提出,能够从理论上进一步明确节约型家庭建设的基本内容,厘清创建节约型家庭活动的基本思路,将使得节约型家庭创建活动更加富有成效。

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关键词是“节约”,倡导家庭节约是建立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主要目的之一。关于家庭节约古已有之,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也一直崇尚“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黜奢崇俭消费观。但以往的家庭节约是人们迫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均收入不高、物质生活不富裕等条件做出的被动选择,重点在于家庭“节支”。与此不同,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中的家庭节约则是人们在逐渐摆脱物质匮乏困境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既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又受制于现实资源环境相对不足压力做出的主动选择。节约的重点在于家庭“节能” ,也就是说建立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并不抑制消费,而是要在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实现家庭消费中的节能降耗。

根据上述认识,所谓的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是指居民家庭或个人在消费的过程中,能够按照“减量化、低消耗、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在不断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使能源和资源消耗最少,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在家庭消费这个环节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其基本内容包括节约的消费理念、适度的消费水平、优化的消费结构、理性的消费行为、健康的消费方式等。

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具有五个重要的基本特征:

一是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目的不仅仅是家庭节支。节约型家庭消费,从内涵的界定上看,节能环保是关键,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减少家庭消费支出是附带之意。但是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推广和建立,决不能忽视家庭的利益,建设节约型家庭必须从有利于家庭“节支”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当然,省钱、实惠不是主要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家庭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的主动性,实现家庭的节能降耗。

二是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体现了家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传统的家庭消费观将消费看作是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这种认识极为片面。所谓消费就是对物质资源的消耗。也就是说,只要是消费,其无论是生产消费,还是生活消费,都需要消耗资源。因而,家庭消费不仅是个人问题,同时是重要的社会问题。作为家庭中的消费个体,在购买和消费的过程中,需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这就是“钱是自己,但资源是社会的”,以此来提醒在家庭消费活动中坚持厉行节约。

三是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是效率消费。以往家庭生活中的节约是基于家庭收入水平低下以及我国社会商品短缺的前提下谈的节约。节约型家庭不是要抑制正常的消费水平,而是通过转变消费理念,采用新的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优化消费结构,摒弃不合理的消费行为,来提高家庭消费品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家庭消费环节的节能降耗。

四是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是动态的概念。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因变量包括诸如经济发展阶段、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户主的受教育水平、消费心理等等,由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家庭收入水平、人们的消费心理等差异较大,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具体内容将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动态性。

五是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强调生产与消费并重。虽然家庭消费是消费者家庭或个人的事情,但家庭或个人消费的产品主要来自于厂商或生产者,因此从模式内容所涉及的对象讲,该模式应该既包括消费者行为,也涉及到生产者行为。模式的建立既要重视消费者的行为规范,也要重视生产者的行为规范。

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运行条件

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是在人类的物质消费得到极大满足之后,鉴于资源对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制约作用,以及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困境而主动采取的一种新的、文明的消费方式。它代表的是健康、环保、节约的消费文明,其有效运行需要四个基础性的条件。

首先,需要家庭消费理念的转变。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是系统范畴,其建立与广泛推广需要从理念到行为、方式的全面转型,其中消费理念的转变最为重要。在家庭消费模式的组成要素中,消费理念是基础性的,它直接影响居民家庭或个人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影响家庭消费结构以及消费方式的选择。必须从根本上摒弃以人为中心的传统工业文明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必须彻底摒弃线性、挥霍型的消费观,树立循环、质朴型的消费观。

其次,需要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型。生产决定消费,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必须建立在节约型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因此建立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必须转变社会生产方式,通过建立一个低耗、高效、少污染或无污染的生产体系,建立起与合理消费结构相适应的产品结构(俞海山,1999)。各种多功能、节约型、高效率产品的开发,更耐用或更适于循环使用和修复的产品的广泛使用,能够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减少家庭排放,降低家庭能耗。

第三,政府制度环境的建设。建立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离不开政府的制度支持,尤其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与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建设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包括三类:针对消费对象的;针对消费行为的;针对消费“尾部控制”的(谢科进,2001)。具体说,例如法律应明确规定家庭和公民个人的节能义务,而不应仅仅针对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用能单位;法律还需要制定节约资源的标准,让个人或家庭能够清楚地判断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节约型消费模式,从而有利于限制或减少不合理消费。促进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建立的政策主要指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价格政策、税收手段等,政策的科学设计和具体实施能够有效激励和约束个人或家庭选择节约型的消费行为。

第四,需要社会中介组织的支持。社会中介组织构成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社会服务基础。一个成熟的社会,需要有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中介组织来推动和监督企业在环保、技术进步等诸多方面的建设,并提供相应的指导。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同样需要中介组织的作用。节能中介组织作用的类型有:一是从事技术开发活动的;二是为节能技术推广牵线搭桥,提供技术转让服务的;三是为家庭节能提供专业的检测、评估、审计、培训、咨询等服务;四是为家庭节能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专业节能服务。目前,我国已成立了包括节能协会、节能信息传播中心、节能监测中心和节能服务公司等在内的各类社会中介组织。但无论是机构数量,还是机构自身的功能,都远远满足不了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建立的需要。为此,一方面,需要依托现有机构,增加更多的家庭节能指导职能;另一方面,需要组建更多的符合家庭节能需要的机构,为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建立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结论

由于现阶段生产环节的能耗远远超过家庭消费环节,因此长期以来社会给予其更多的关注。经过实践的不断探索,目前人们基本厘清了节约型生产方式的内涵、实现途径和支撑条件,节约型生产方式的建设初见成效并且在很多领域已形成较大规模。相形之下,家庭消费环节的节能环保还处在倡议阶段和民众刚刚觉醒时期,社会并没有给予更多切实有力的行动与措施。从现实情况看,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以及家庭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家庭能耗的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进入了一个上升期,因此必须切实行动起来,以降低家庭能耗与家庭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之间的正相关性。关于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理论分析,其目的就在于要提供这样一种行动的思路。当然,就全社会而言,消费单位较之生产单位更多、更复杂、更缺乏组织性,因此推行节约型家庭消费存在更为突出的“集体行动的逻辑”问题,这决定了实现高消耗的、传统消费模式向低消耗的、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转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周殿昆.中国“资源性供给紧约束”条件下国家消费模式的合理选择.消费经济,2006(5)

2.俞海山.中国可持续消费模式构建.浙江社会科学,1999(3)

3.谢科进,秦兴方.可持续消费链运行的制度安排.商贸经济,2001(12)

4.[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