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女生的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3-05-26 15:29:35

初中女生的教育

初中女生的教育范文1

关键词:农村初中女生 青春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200-01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外出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青少年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初中女生正处于脆弱而多变的青春发育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健康、道德问题都容易出现问题,需要我们更多的关心帮助她们。只有针对初中女生的青春期特征,给予科学有效的咨询和辅导,才能使她们摆脱青春期的心理、生理等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一、农村初中女生青春期常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方面

对于女性而言,青春期生理特点是身体及生殖器官发育很快,第二性征形成,开始出现月经。特别是女生由于父母外出不在身边,面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女生们会感到惊慌而无所适,又不敢咨询老师,慢慢的就就是把自己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2.心理方面

女生们在青春期中不仅身体上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在心理上也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于身体及性的发育,对少年的心理特征及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卫生问题:

2.1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许多孩子的父母由于长期外出打工,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理解。当孩子有所偏差时,有些家长采用简单的训斥甚至打骂,加剧了该年龄段固有的心理冲突和矛盾。

2.2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初中女生心理特别脆弱,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理解。如果教师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使她们的心理遭到严重创伤。

2.3早恋问题。初中学生开始对异性出现好奇与向往,由于留守的农村青少年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及时教育引导的情况下,一些女生就会涉足早恋。

3.道德教育问题

处在当下复杂社会环境中的青少年特别是女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多种困扰和考验,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3.1享乐意识严重。有些女生在片面追求个人享乐和金钱物质利益,有的甚至为谋取个人的私利走上违法犯罪的路。

3.2家庭教育的松弛和误导,妨碍了女生的健康成长。有的家庭对孩子缺乏基本的文明素养和社会公德教育,不能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成长。

3.3社会不良环境的耳濡目染,玷污了女生的洁白心灵。如一些涉及黄、赌、毒的报刊、书籍、影视作品、网站、不法网吧,严重腐蚀年轻一代。

3.4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正确学习目的和对人生价值的判断。

3.5在对男女生关系的问题上,不能处理得当。

二、解决方法尝试

1.指导女生正确对待生理问题

帮助女生们了解女生的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先从女孩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和现象入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女孩青春期间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详细地解说了女孩青春期的生殖生理变化,指导她们青春期应该怎样保持个人卫生,注重自我保健,引导她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2.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1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辅导是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使其自觉调整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其一是把心理辅导课程化。教给她们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正确认识已有的困扰或障碍;其二是组织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2.2学会正常交往,引导健康情感

加强交往教育,鼓励女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知,相互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女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她们克服“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等认识偏向,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早恋问题对部分女生心理困扰很大,严重影响她们的学习和生活。面对女生的早恋困扰,教师和家长必须全面诱导,及时疏导。应帮助她们建立正确的友谊观,对女生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

3. 经常对女生们进行德育教育

(1)教育女生们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女生,对父母、老师、朋友等周边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善待周围的人,做好日常的每一件事。(2)教育女生们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女生,培养学习责任心 ,培养家庭责任心 培养社会责任心。(3)做一个讲礼仪的女生,注意女生的仪表、言谈、仪态举止、见面礼仪、特殊公共场所礼仪。(4)做一个知性的女生,养成看书的习惯,拥有品位,试着发现生活里的美,跟有思想的优秀人交朋友,远离泡沫偶像剧,学会忍耐与宽容,培养健康的心态,重视自己的身体,就让青春放肆一些,笑容灿烂一些。(5)教育女生们做一个独立的女生,学会愉快的接纳自己,充分利用表现自我的舞台,增强自己的自信心。(6)教育女生做一个有理想的女生,要有努力学习的意志。(7)做一个文明诚实勤学守纪的中学生,要能正确区分美与丑(8)做个守法的女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争做新世纪合格公民。

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总之,针对农村女生们青春期的特征,做好的青春期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青春期心理、生理卫生、道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学生一定要学会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多与老师、家长及同学交流,以帮助学生正视自己青春期,悦纳自我,快乐顺利的度过青春期。

参考文献

[1]罗香梅,《如何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宜春学院报,2007年,第S1期

初中女生的教育范文2

1.研究对象

初中女生共300人,初一、初二、初三女生各100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300份,实际回收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100%。

(2)访谈法:通过对部分体育老师代表进行访谈,以了解初中女生上体育课的一些现状。通过对部分学生代表进行访谈,了解她们的运动观。访谈内容自行设计,当场记录。

(3)文献法:查阅一些与研究课题相关的资料文献,以了解研究的一些现状与背景。

二、结果分析

1.初中女生的运动观

通过调查得知,300名初中女生有266人喜欢体育运动,占88.7%,但是与此对照,300名初中女生中只有120名女生喜欢目前的体育课,只占总数的40%,有180名女生在体育课上不主动去运动,甚至不去运动。由此可见,初中女生大部分是喜欢体育运动的,但是大部分的初中女生在体育课上是不愿意去运动的。

2.部分初中女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

(1)生理方面的因素

生理因素较大地限制了初中女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和兴趣。因为生理因素而不喜欢运动的总人数是45人,占总数的25.1%。初中女生进入青春期阶段,她们的体形、机体的代谢能力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一些青春期的特点,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的暂时下降等。总体来说,是运动能力较差导致初中女生不喜欢运动。

(2)心理方面的因素

心理方面是制约女生不喜欢运动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心理因素不喜欢体育课的初中女生高达101人,占总人数的56%。初中的女生在青春期阶段情绪多变、羞涩、缺乏自信、对自己持有怀疑态度,她们的心理处于半成熟状态。在体育课上表现为情感内向、怕热、怕脏、怕苦,对稍微有难度的动作表现出畏惧心理。同样还有一部分的初中女生不希望男老师给她们上课、也不希望在其他男同学面前展示,在男性面前表现出害羞、内向。这些种种心理因素严重地影响了初中女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

(3)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因素

在体育课中,学生的锻炼方式是很重要的,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问题。从表1来看,有27名学生是因为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不满意,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心理。这样的学生占总数的15%。

(4)学校体育设施方面的因素

从表1可以看出,因为学校体育教学设施而不喜欢运动的是0人,也就意味着学校的体育设施还是很到位的。

(5)体育老师自身方面的因素

由表1得知,有7名学生是因为体育老师的态度不好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占总人数的3.9%。这对体育老师本身的素质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提出建议

1.教师自身方面

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要在体育课堂中间构建一种和谐的氛围。其次,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另外,体育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游戏中,这样可提高体育课堂的氛围。

2.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

关于教学内容,最重要的是符合初中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例如,我们选择排球项目,可以在练习排球运动的同时加上一些发展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的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教学组织方面

首先,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特别是对于初中女生。要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学好基本技能,再进行下一步教学。其次,在组织过程中,还要注意比赛的运用,对于初中女生,要让她们去体验成功感、满足感。

4.课堂教学实践方面

(1)准备活动要区别对待

初中女生和男生相比,肌肉力量和速度耐力等素质都相差太远,因此我认为准备活动也要区别对待,可以适当减少女生的运动负荷,使其有精力、有信心参与到后续的学习中。

(2)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教学内容要因材施教,设置的目标要因人而异。对于初中女生来讲,降低其要求,也可以降低练习难度,同时要寓教于乐。如篮球运球和传接球,将这两样技术结合起来放在快乐的游戏和娱乐中,让初中女生在不知不觉中强化自己的技能。

(3)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激励

正确认识激励的效能,并把它很好地应用在初中女生的体育教学中,对于提高初中女生上课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初中女生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目标激励、信心激励、情感激励、竞赛激励等一些激励方法,来激发初中女生体育课的积极性。

(4)小结点评要因人而异

在最后小结点评的时候,对初中女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根据学生的努力程度来进行小结点评,而且对初中女生要以诚恳的态度而不要以训斥为主,要注意初中女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受到伤害。

5.男女生分班教学

对于一些师资力量雄厚和体育设施完善的学校可以在初中实行分班教学,从而来提高对于初中女生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1.初中的大部分女生喜欢运动,但是大部分的女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2.通过调查,制约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运动的三大主要因素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因素。

3.根据初中女生不喜欢运动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改善教学组织、提高课堂教学实践、组织男女生分班教学几大方面来改善初中女生对体育课的态度,从而提高初中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来提高教学效果,让初中女生在体育课堂上运动起来。

参考文献:

初中女生的教育范文3

关键词:初中女生;体育课;调查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71-02 

1. 初中女生体育课兴趣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女生选择最多的项目是羽毛球。选择打羽毛球,大部分同学只是站在原地挥拍击球,脚下基本不动,运动量很小。对于投掷、篮球、足球等项目,选择的同学相对较少。即使选择这些项目的同学也不是因为喜欢这项运动,而是为了升学。在调查中还发现,一小部分同学什么项目也不选择,个别女同学宁愿站在操场上聊天也不会选择运动。可见女同学体育课兴趣缺失现象较为严重。 

2. 影响初中女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2.1影响初中女生体育锻炼的内在因素。生理方面:初中阶段又称为青春期、少年期。年龄阶段约从11、12岁开始到14、15岁。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力量、耐力、速度提高较快,但是心血管系统的发育还较落后,无法进行长时间或者运动量较大的任务。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往往表现出比较吃力,坚持完成锻炼后身体反应比如头晕、恶心、身体乏力等比较明显。这就造成女生排斥体育锻炼,逐渐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 

心理方面:中学阶段女生的心理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她们开始对周围的事物变得敏感,虽然其心理在逐步走向成熟,但是不成熟的因素还是比较多。一般情况下中学女生在心理上开始偏向文静,不太喜欢动作幅度大的体育锻炼,同时她们还变得比较害羞、爱美。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她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原因。除此之外,当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大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没有经受过大的挫折,所以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比较差,尤其是对与女生来说,她们在体育课堂上怕苦、怕累、怕晒、怕摔。这些最终会影响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锻炼。 

2.2影响初中女生体育锻炼的外在因素。所谓外在因素,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由于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缺乏自主性。我国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就是教师主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长期在这样的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最终会影响她们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对于女生来说,课堂上教师一般不会顾及到她们的感受,而是按步就班地根据教师的意愿或者教学大纲来进行体育教学。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一些锻炼强度大的项目,会影响女生学习的主动性。除此之外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学生一般都会被安排学习特定的体育课程,在课程选择上并没有按照学生的意愿来进行,这也影响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爱好。其次,初中体育课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体育是中考科目之一,而且现在的分值在不断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侧重中考项目,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课变成训练课,在调查中大多女生对体育课是又爱又恨。 

3. 提高初中女生体育兴趣的方法 

3.1加强沟通,注意女生心理的发展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身体是学习的重要资本,学生要想努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帮助她们树立积极参与锻炼的意识。对于女生来说她们一般比较喜欢耗费体力少并且有助于她们健身的锻炼项目,因此教师可以选择让他们进行健美操或者舞蹈的学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女生爱美,追求美的形象。通过以上一些学习可以满足女生的审美需求,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向学生讲解体育锻炼的好处,不仅可以拥有优美的身材,还可以在舞蹈和健美操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气质,有助于她们建立美丽的形象。通过介绍可以使学生改变对体育锻炼的看法,满足她们的心理需求,提高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3.2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自主性。对于初中女生来说,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她们的身体状况,选择一些女生比较容易接受的体育锻炼项目,比如说乒乓球、健美操、舞蹈等。这些项目对于女生来说难度小,不用耗费过多的体力,同时能够满足女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她们学习体育的信心,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一节课可以留出四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教师进行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对于自己选择的内容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从而培养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让她们感受到体育锻炼给她们带来的乐趣和好处。因此,教师要建立宽松的体育课堂环境,尊重女生的体育课堂要求,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3游戏化教学,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初中学生虽然有了自身的独立意识,但是他们还是爱玩,有比较强的好胜心。所以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课堂中安排一些游戏性的体育比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游戏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信心,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活跃程度,减少害羞的心理。尤其是对于初中女生来说,强烈的好奇心可以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游戏中去,提高她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比如跳绳比赛、舞蹈比赛、羽毛球比赛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愿意去参与,从而进行体育锻炼。 

3.4培养女生体育骨干,让她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初中女生在体育课上会过多关注自己的表现,注意自己的打扮,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害羞且很怕其他同学笑话自己。体育骨干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教师课堂的得力助手。体育课时培养几个女生体育骨干,能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在课堂上利用游戏、比赛、体育达标的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意识。 

4.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想改变初中女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就要掌握学生特殊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尊重女生的想法并且积极与她们进行交流,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应该建立宽松的体育课堂氛围,帮助女生建立参与体育锻炼的信心,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颖. 针对高中女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体育教学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2(11). 

[2] 马金花.中学女生体育课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3] 朱云.怎样提高高中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初中女生的教育范文4

【关键词】 月经初潮;年龄分布;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39.3+5 R 71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0-0913-02

月经初潮年龄是研究儿童青少年青春期性发育规律的一个重要指标,能反映女生发育和成熟的早晚及其发展趋势。目前认为,月经初潮年龄与遗传、生活水平和营养状况有关[1]。为了解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的20 a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蒙古族学生青春期性发育情况及其发展规律,为进一步开展青春期与性教育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1985和2005年内蒙古族学生体质调研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能够代表蒙古族集居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通辽市占全国蒙古族人口总数的1/4,占全区蒙古族人口的1/3,占内蒙古东部蒙古族人口的1/2)的科左后旗、科左中旗、库伦旗、科尔沁区中的蒙古族中小学校的7~18岁蒙古族女生。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2]的要求,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2005年与1985年分别抽取7~18岁蒙古族女学生(父母均为蒙古族)1 264名与2 797名。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汉族学生月经初潮数据来自文献[3]。

1.2 方法

1.2.1 月经初潮年龄调查 由女内科医生询问月经初潮情况,并填写在统一调查表中。

1.2.2 形态机能指标测试 由统一培训的人员,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规定的体检方法统一进行测试。

1.3 统计分析 全部数据核准后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同时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月经初潮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2005年与1985年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比较 1985年蒙古族城市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3.77岁,至2005年已经提前至12.90岁,提前了0.87岁,平均每10 a提前0.44岁。1985年蒙古族乡村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4.16岁,到2005年为12.80岁,提前了1.36岁,平均每10 a提前0.68岁。1985年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为城市早于农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005年蒙古族、汉族学生月经初潮年龄比较 2005年城市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3. 30岁,乡村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3.40岁,城市与农村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相比,城市(差0.40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2005年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影响因素分析 以月经初潮为因变量(月经初潮:有=1,无=0),以年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5等分)、收缩压、舒张压、脉搏、握力(5等分)、BMI指数、维尔维克指数(5等分)11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市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与年龄、身高及维尔维克指数3个因素有关联;乡村女生月经初潮年龄与年龄、身高、握力及维尔维克指数4个因素有关联。见表3。

3 讨论

青春期性发育是连续、复杂的遗传和环境(社会、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反映青春期发育的早晚与发展规律。文献报道显示,我国青少年近年来呈现身高、体重发育水平普遍提高、性发育不断提前的长期趋势。本研究结果显示,20 a间蒙古族学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城、乡分别提前0.87岁与1.36岁,平均每10 a分别提前0.44岁和0.68岁。蒙古族、汉族之间月经初潮年龄差别在乡村相差0.60岁(P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的差别在城市间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农村间有统计学意义。在城市可能与蒙古族、汉族居民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区,其居住条件、生活习惯、营养状况、文化传统等已经逐渐相近有关[7];但在农村可能与蒙古族、汉族各自传统的饮食习惯和生产方式有关,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学生通过青春期的生长发育及性发育过渡到成人,身体发生一系列变化,这是在神经内分泌系统控制调节下进行的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身高、握力和维尔维克指数是蒙古族女生月经初潮的重要影响因素。有关文献报道,青春期身高突增高峰普遍处于月经初潮之前[9]。初潮来临的女生身体形态、第二性征发育水平都超过同龄未来潮女生[10-11]。李雯英[12]近年对昆明地区汉族女生月经初潮的研究证实,相同年龄女生月经来潮组的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优于未来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青春期性发育的提前趋势带来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是如何有效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性发育提前,性教育年龄也要相应提前。研究结果提示,女学生青春期性教育最好从小学四五年级(10~11岁)抓起,通过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协作,更早、更系统地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教育部门、卫生保健部门要联手合作,制定出一整套严谨、科学、实用的性教育教材,培训一批专业师资力量,将青春期性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同时将性生理、性心理、伦理道德、法制教育融为一体,借鉴国际上性教育成功国家的经验,例如英国和荷兰等[13],因人施教,开展青春期性教育。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三联环境,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防止他们过早发生,降低未婚少女怀孕率,减少性病、艾滋病对青少年的危害。

4 参考文献

[1] 叶广俊,主编.儿少卫生学.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

[2]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北京: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05:6.

[3] 何瑞芝,金寅淳,杨文举.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98.

[4] 陈天娇,季成叶.中国省会市女生月经初潮年龄的地域分布及变化趋势.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3,4(4):264.

[5] 李爱芳,侯爱萍,任淑芳.威海市女子月经初潮、男子首次遗精的年龄变化.中国校医,2002,16(5):394.

[6] 陈美娟,吴卡玲.厦门市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动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50.

[7] 胡虞志,余毅震,王礼桂.22市少女月经初潮年龄及性心理行为调查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5,16(1):22.

[8] 麦明章.广州市学生首次遗精和月经初潮年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校医,2002,16(3):208.

[9] 麦明章.广州市城乡男生首次遗精和女生月经初潮年龄的研究.中国校医,1998,12(3):229.

[10]肖丽华,王冬妹.女孩月经初潮与其他发育指标的观察.中国校医,1993,7(2):82.

[11]孔淑琴.济宁市女生初潮年龄与形态发育的关系.中国校医,1993,7(4):77

[12]李雯英.昆明地区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年龄的研究.中国校医,1994,8(2):16.

初中女生的教育范文5

关键词: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087-03

十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兴国家兴,少年强国家强。在大力倡导“中国梦”的当今,维护教育公平,让生活在城市边缘的随迁子女享受与城市里的孩子同等的教育,拥有同样的圆梦机会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努力和奋斗的方向。随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难”问题得到解决,以及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群体的客观存在,合理认识其发展变动趋势,满足其义务教育阶段后继续教育的需求,作为链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初中后教育则是现阶段需要关注的焦点。

学者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做出了界定。吴霓从户籍属性分析,认为目前主要存在两个群体,城市户籍和农村户籍的随迁子女[1]。桑锦龙等认为,目前各界关注的随迁子女的高中阶段教育问题主要针对群体是指具有“落户”特征(在流入地完成或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有的甚至没有回过户籍地)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高中阶段教育问题,特别是其中生活水平较低、主要从事一般性经营活动或艰苦行业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高中阶段教育问题,这部分人群在流入地正常接受初中后教育有着强烈的诉求[2]。

因此,本文关注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主要针对的是在流入地生活超过一年以上,经济条件、生活水平不高,处于城市边缘的进城务工者的随迁子女。他们社会地位不高,对他们而言,教育是社会流动获得较高社会地位的比较公平的方式。

一、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的现状

(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后继续教育的意愿分析

吴晓燕、吴瑞君在对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现状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初中毕业的随迁子女及其父母继续接受教育是普遍的意愿,并且大部分学生都希望留在上海继续就读[3]。此外,他们调查发现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对就读学校的选择意愿差异较大:就读公办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初中毕业后,主要选择在公办高中借读,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流动人口子女,主要选择在“三校”继续就读[3]。

杨东平、王旗(2009)在对北京市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的教育意向调查中也发现,绝大部分随迁子女希望继续在北京接受教育读普通高中[4]。中央教科所2008年的一个调查表明,“由于公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较好,农民工家长更希望子女在流入地高中学习,享受城市优质教育”[4]。

上述两个对京沪两地随迁子女就读意愿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毕业学校类型是公办还是民办,随迁子女父母对子女的希望都是继续接受教育。但在选择学校方面出现了略微差异,希望就读普通高中的随迁子女父母公办学校比例要比民办学校或者自办学校高。

(二)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政策类型与特征

叶庆娜指出在现实中,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的问题与其能否在流入地参加中考相关[5],吴霓根据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中央教科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开展的专题调研发现,在城市继续上高中是随迁子女家长对孩子未来出路的首要选择,而且异地中考政策的实施影响着学生初中毕业后的“去留”选择[6]。

叶庆娜以“高中教育开放度”、“高中教育开放路径”及政府解决问题的“努力程度”三个维度,将有关农民工随迁子女高中教育问题的政策文本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附条件的完全放开型。这一类型的中考招生政策门槛较低,普通高中也面向随迁子女开放,如江苏无锡、安徽合肥等;第二,中等职业教育优先放开型。部分流入地政府采取了有序放开的路径,即允许农民工随迁子女报考当地的中等职业学校,主要省市包括天津、上海等;第三,积极探寻型。部分省市虽然仍未向随迁子女放开高中教育,尚未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但该问题已引起流入地政府的重视,如北京等城市;第四,消极等待型。大部分地区对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高中教育问题持观望态度,消极等待中央政策的出台及相关的财政支持[5]。杜永红、陈碧梅也对目前中考政策总结出四种类型:严格限制型,对农民工子女进行户籍限制;附加一定条件型,对农民工子女报考当地高中设置一定的报考条件;完全开放型,完全开放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以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突破口型,放宽农民工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条件[7]。

吴雪娅、杜永红和周正、周佳认为在当前流入地普通高中接纳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作为与普通高中教育同等并行的教育类型――中等职业教育对提升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存竞争能力以及促进城市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满足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必不可少的支持力量,开放中等职业教育是流入地解决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重要途径[8][9]。

吴霓总结了各省市中考政策,指出主要存在以下特点:第一,政策大多由劳动力流入相对较多的省、市出台,以地级市政策为主,而国家层面尚未出台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第二,异地中考政策的探索最早始于2003年,在2008年这一政策的出台最为密集;第三,各地异地中考政策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大都设有一定的报考条件,例如需要提供暂住证、原籍户口、流入地初中学籍证明和父母务工证明等材料;第四,异地中考限定开放本地高中阶段的某类学校,例如天津、上海等地只允许将中等职业学校向农民工随迁子女进行开放;第五,异地中考政策均未与高考制度挂钩[6]。

可以看出,各省市地方政府为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问题相应出台了具体政策,但是大部分省市仍没有完全向随迁子女放开高中教育,同时,国家并没有出台统一的政策和指导意见,实现教育公平仍有一段长路要走。而在过渡期,中职教育政策也许是目前较好的实现途径。

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的升学困境

刘善槐、张源源指出,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初中毕业后,如果想继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无论选择继续在城市上学或回原籍上学都会影响他们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影响其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10]。不同学者就两种不同的选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一)随迁子女流入地继续接受教育存在的困境

1.流入地担心引发“变相高考移民”

桑锦龙等认为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普通高中教育是连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许多城市担心如果目前单方面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开放普通高中教育,极有可能在三年以后形成一种新类型的“变相高考移民”,尤其在目前我国教育发展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城乡和区域差距情况下,许多拥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机会丰富的城市对于开放高中阶段教育是否会引发外来人口的迅猛流入存在疑虑[2]。

2.中高考制度尚未衔接不利于随迁子女回原籍高考

吴霓和桑锦龙等认为中高考制度没有衔接,仅仅在流入地读高中并不利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就读高中,也未必有利于其今后回原籍参加相关的升学考试,从2010年开始全国各省高中起始年级将全部实施新课程,独立高考或自主命题的省份日益增加,跨省高考的难度正进一步强化[2][6]。

3.流入地财政、教育资源压力增大

刘洁认为由于二元城乡教育体制的存在,城乡教育处于一种非均衡发展的状态,特别是从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条件或是师资力量上,城市教育都处于优势。大量农民工子女的涌入给流入地公办学校财政、管理、教育资源等方面带来多方面、多层次、持续不断的沉重压力[11]。

4.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对随迁子女存在某种程度的隐形歧视

刘洁对流入地放开中等职业教育进行可行性分析,认为良好的意愿不一定产生预期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放开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可能的隐性歧视。中职教育的个人认可度低,在我国,人们特别是底层人民希望通过高等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向上层社会流动,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留在身边无奈选择让子女就读中职学校[11]。

吴晓燕、吴瑞君对上海市初中后教育调研中总结:若打开流动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通道,势必会出现政策的放大效应,即理论上存在四级放大效应:一是将在短时期内引发流动人口子女在上海初中接受教育数量的较大幅度增长,增加初中教育资源的压力;二是对上海就业的高预期将引发较大规模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在沪接受初中后教育;三是更多流动人口的留守儿童随父母流入上海求学;四是在短期内将会有更多的农民工家庭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涌入上海[3]。

(二)随迁子女回原籍上高中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刘善槐、刘洁和徐丽敏都提出随迁子女回原籍考试参加高中教育面临适应家乡教育和家乡生活习惯的难题。由于现行的中考制度中明确规定,中考试题由各地区自主命题,流入地城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与流出地均有所差别,若随迁子女回原籍参加中考,这不利于他们与流出地学生的公平竞争。不仅仅在学业上会对随迁子女造成困扰,回原籍地生活的随迁子女也要面临重新融入当地生活的难题,由于他们缺少了监护人的教育及变化了环境,到高中阶段学习困难,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就选择了干脆辍学。这段过程并不利于他们成长和考试[10][11][12]。

可见,随迁子女目前初中后教育存在两难选择,无论是回原籍还是选择留在流入地就读对他们而言,都不是一个完美的选择,徐丽敏指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后教育机会获得上的不平等,不仅造成其接受高一等级教育的困难,还预示着其在将来就业进而在未来收入分配中也有可能处于弱势[12],要解决好这一阶段的随迁子女教育需要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共同协商合作。

三、随迁子女流入地升学问题难解决的原因

龚宝成等认为户籍制度、考试制度、城乡教育资源差异以及农民工及其子女对义务教育后选择什么样类型教育的困惑是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能否上学、上好学、在流入地的融合以及义务阶段后继续升学等问题的主要原因[13]。

刘善槐、张源源是从流入地政府角度分析,认为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的升学遇到困境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制度改进相对滞后,随迁子女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后的升学问题依然没有可供参考的政策,流入地政府责任意识不强,没有把随迁子女的高中阶段教育纳入到当地的教育规划中;高中教育阶段特别是普通高中的教育资源并不充足,流入地居民考虑到子女升学率问题,很难愿意接收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流入地政府担心开放高中阶段教育将引发教育移民[10。

吴霓则具体分析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目前面临不能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障碍:国家高考招生政策明确要求按户籍报名;高考政策中关于考卷相同允许借考情况的政策也不涉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国家对于在流入地参加中考的政策在指向上不明确;各地出台的在流入地参加中考政策的状况参差不一,且具有较大的局限性[1]。

刘佰合对清代异地科举的历史考察中得出户籍不是限制异地高考的根本性因素。当前影响异地高考的根本性因素是各地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及在此基础上所施行的分省录取制度,户籍只是相关制度缺陷的替罪羔羊[14]。

此外,朱冠楠对农民工子女教育与问题综述中表明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难,源于农民工的非市民化,这种对农民工的歧视进而转嫁到其子女身上[15]。

综上,我国在各地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城乡差异巨大的情况下,户籍制度、考试制度等阻碍着随迁子女在流入地获得同等教育待遇,各地政府考虑到各自利益不愿完全放开高中教育,许多随迁子女虽然像户籍地居民子女从出生就在城市生活,但是面对教育升学问题依旧处于城市的边缘受到了非市民的待遇。

四、小结

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随着义务教育阶段问题的解决,随迁子女升学问题日益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尚未完全形成系统解决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法律政策体系,各地政府只是把重心放在了义务教育阶段上。初中后教育与户籍制度、高考制度以及就业制度密切相关,触动各地地方利益,要从根本上解决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仍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随迁子女继续升学的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在教育上的反映,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仅仅依靠教育部门政策一蹴而就,需要通过渐进的改革和推进,从逐渐缓解到彻底解决[1]。过渡期保障随迁子女获得公平的升学机会,可采取建立基于成绩折算的异地考试制度、相应的奖惩和补偿制度以及构建城市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信息平台[10],逐渐放开流入地中高考政策。

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处于一个不断探索阶段,希望本综述能为未来研究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的学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吴霓.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高考的现实困境及政策取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2):107-111.

[2]桑锦龙,雷虹,郭志成.我国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高中阶段入学问题初探[J].教育研究,2009,(7):69-71.

[3]吴晓燕,吴瑞君.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的现状、问题及难点分析――基于上海市的专题调研[J].教育导刊,2008,(12):25-26.

[4]杨东平,王旗.北京市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9,(1):50.

[5]叶庆娜.农民工随迁子女高中教育政策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8):54-55.

[6]吴霓.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1,(11):4,8-10.

[7]杜永红,陈碧梅.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政策支持研究[J].教育政策研究,2012,(5):21-22.

[8]吴雪娅,杜永红.中等职业教育: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重要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1).

[9]周正,周佳.中职“扩招”:农民工子女高中教育的实现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0,(7):38.

[10]刘善槐、张源源.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的升学困境与破解思路[J].教育探索,2010,(11):20-21.

[11]刘洁.义务教育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学可行性研究[J].价值工程,2011,(25):212-213.

[12]徐丽敏.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后教育: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6):76-77.

[13]龚宝成,胡志琦,殷世东.农民工子女义务阶段后教育: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7):46-47.

初中女生的教育范文6

问题。

关键词:游戏;初中体育;腾飞;方法

游戏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不管在哪里,闲暇时间我们一定会玩游戏,通过游戏来打发时间,不管是电子游戏还是实际的游戏,只要我们找到了窍门,玩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而且在很多场合,游戏成了人们互相认识和调节气氛的工具。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展的黄金时期,学生需要通过锻炼来增强体质,除此之外,他们的心理也在逐渐成熟,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交流,很多男生、女生不愿意来往、说话,这与初中生的心态有关,如何通过体育游戏改变这种现状?这需要一步步慢慢发展。

一、组织男女分开做游戏,让气氛活跃起来

在进行体育游戏时,教师不能刚开始就让男女生一起做游

戏,刚开始学生都不能放松,直接组织男女游戏会让学生更加尴尬,参与度也不会很高,而且会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排斥心理,一些内向的男女生可能会害怕体育课,教师要明白,组织体育游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男女生之间有更多的了解,还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开朗,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游戏时要意识到这一点,分好男女生的队伍,然后组织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游戏,比如男生进行投篮比赛,女生进行跳绳比赛,让男生、女生分开来参与游戏,这样通过一定时间的游戏之后,体育课上大家都会活跃起来,气

氛也变得更加轻松、愉悦,学生能够真正放松,而且通过这些游戏,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接触,不像以前一样,只是和熟悉的人在一起,不熟悉的一句话也不说,不像一个班级的人,通过这些游戏,能够让学生之间有初步的接触和了解,男生之间和女生之间的友谊范围会更广,同学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初中生在体育课上不愿意活动,这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通过游戏能够让学生动起来,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能够他们在这个阶段得到充足有效的锻炼,改变以往体育课可有可无的看法,让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发展,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二、组织男女都可参与的游戏,让男女有初步接触

经过一段时间的男女分开游戏之后,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态度和状态就会有所改变,从刚开始的不愿意动到现在每个游戏都踊跃参与,这是很大的进步,他们有了改变,教师在组织游戏时就会更加轻松,所以在一段时间的男女分开游戏之后教师就要迈出关键的一步――让男女生能够配合完成游戏,即组织男女生都可以参与的游戏,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完成这个游戏,比如进行接力赛、打羽毛球比赛,这种游戏男女双方都可以参与,而且学生之间只是初步的接触,教师可以让五六个人一组,男女混合,然后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男女生就会有更多的交流,他们也能发现彼此身上的优点,有利于他们进一步的交流,但是很多教师在组织男女生一起游戏时操之过急,认为之前男女生分开游戏已经很活跃,所以进行更深一步的接触没有什么问题,就选择了男女生接触过多的游戏,比如两人三足、男生背着女生进行的一系列游戏,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接触,但是这反而会让学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而且男生女生之间更加不愿意交流,这就是由于教师错误的看法,男女生之前没有任何接触,突然有了接触,学生在心理上就会有很大的障碍,这些接触过多的游戏不仅难度大,而且学生也几乎不可能完成,相比这些游戏,接力赛之类的游戏就简单得多,教师应该在男女生有了一段时间的配合,能真正放松自己的时候再进行下一步的计划,这样才能让体育课腾飞起来。

要通过游戏让体育课腾飞起来,方法不是唯一的,但是教师要明白体育课现状不容乐观的原因,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体育课的进行。

参考文献:

初中女生的教育范文7

关键词: 初中女生 厌烦体育课 心理障碍

学校体育承担着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任务,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的教学效果关系到国民素质。但是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这种情况在初中女生中最为严重。女生厌烦体育课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激发女生热爱体育的信心,使她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下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呢?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如下探讨,目的是改变初中女生厌烦体育的现状,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一.初中女生厌烦体育课的成因

1.女生生理的影响。

初中女生一般十三四岁,正值青春发育期。青春期的女生生理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引发心理变化。生理上,她们胸部开始发育,出现月经周期。初中女生有的根本不了解这些常识,而有的是片面了解,导致产生恐慌心理。她们害怕在体育课中的表现不好,怕其他人知道自己的“秘密”,生出强烈的自卑感。另外,初中女生外部形体的变化,使她们恐惧体育课中的具有一定难度的形体动作,害怕自己做不好,因此,常常找各种理由来逃避体育课[1]。

2.教学模式的单一。

所有的初中生都希望体育课的气氛轻松,教学方法灵活,女生更是如此。可是大部分初中体育课都以一种模式开展,那就是课堂的起始阶段首先安排学生热身,具体为围绕操场跑几圈;接着,由体育老师做示范动作,学生模仿练习;在课堂结束之前,体育老师检测学生的技术动作是否达到要求。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少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只能跟随老师机械模仿练习。此外,大部分女生最害怕课堂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老师检测,因此,她们总会找出各种理由来逃避体育课。

3.考试的压力。

根据调查,大部分女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试带给她们压力。当前形势下,体育是必考科目之一,因此,体育课大多围绕考试项目来进行。这样,体育课哪里还有轻松可言,全部被机械、枯燥、大运动量的练习所取代。这些内容对身体素质差的女生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而且她们不喜欢在层层监视之下,进行单一、枯燥的体能训练。时间长了,她们对体育课的兴趣越来越淡,逐渐转为厌烦。

二.消除女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1.多让女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

很多初中生都住校,较少和父母沟通,导致她们无法正常面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变化。因此,学校要让女生多了解一些基本的生理常识。只有了解这些知识之后,学生才会明白自身的变化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卸掉她们巨大的心理包袱。另外,教师还要多鼓励女生参加体育锻炼,因为只有加强体育锻炼,身体机能才能协调发展,强化身体各个器官的协调合作功能。

2.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多从学生兴趣出发。

如果教学方法单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如果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多考虑学生的兴趣,就会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体育,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比如,体育教师可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安排学生做些小游戏,或者教授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健美操,总之,要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强度的掌握,既不能过大,又不能过小。如果训练强度过大,就会使学生心理和生理都无法承受,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训练强度过小,就无法发挥应有的锻炼身体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出发,控制好训练强度,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师还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课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体育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体育锻炼方面的小知识。另外,教师还要适当利用课上时间让学生做感兴趣的运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等。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往往能较快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如果教师在临下课的时候安排一些比较轻松有趣的活动,会成为体育课的亮点。学生如果在一种欢乐的气氛中结束学习,就会以一种期待的心情迎接下一节体育课。

3.为学生做心理疏导,克服自卑心理。

初中女生一般身体素质较差,常常有一种自卑的心理,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以至于心理压力过大,更不能掌握一些技术动作,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体育教师要明白这一点,用语言、眼神及笑脸多鼓励学生,使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尤其不能对学生冷嘲热讽或使用刺激性语言。对那些身体协调性不好、技术动作掌握较慢的学生更要照顾,哪怕学生稍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以便提高她们的自信心,减少自卑心理的消极影响,最终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

总之,要消除女生厌烦体育课的心理障碍,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多了解她们的想法及兴趣。此外,还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使体育课堂充满趣味性。教师要善于消除学生消极情绪的影响,同时帮助她们提高自信心。这样就会在生动有趣的气氛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的身心都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达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初中女生的教育范文8

初中体育教学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主要指教学进程中整体班级学生形成的情感状态与情绪.其包含师生的态度、心境、互相关系与情绪波动等。心理气氛作为体育实践教学中重要的心理环境因素,对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健康身心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作用,营造课堂积极气氛可令师生进行充分的情感与信息交流。

调动与激发学生自觉性与积极性,帮助他们提升客服困难信心与勇气。因此本文就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心理状态展开探讨,并就教学过程中包含的问题制定了切实有效的策略,对深化教学实践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影响初中体育教学心理的因素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就没有成功的基础,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没有好的身体,更何谈能认真学习,又怎么能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所以我们以沈阳市内五区的10 所初中院校的体育教师和学生为研究的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能够影响初中体育教学

心理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教师的态度和行为

在调查中显示,体育教师的态度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态度。教师的态度若是积极乐观,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与学生坦诚相待的话,学生也会被教师的态度所打动,激发出学习体育的热忱。调查同样显示,80%以上的学生与教师相处和谐融洽,同学们愿意配合教师的课堂工作,而且女同学对体育教师的信赖高于男生。由此可见,教师的行为与态度有助于积极地课堂气氛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二)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心理状态

1.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态度

调查是针对学生学习体育课的态度这一问题展开的,包括学生思考学习内容的自觉性,练习动作的主动性和对教学内容的喜爱程度。调查发现女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低于男生,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大部分男生在性格等因素方面都决定他们要比女生更爱玩,更爱参加体育活动。在学生对体育课学习内容的喜爱程度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80%以上的教师给出的答案是学生是喜爱的,教师认为中学生们是清楚学习体育课的目的的,也是清楚学习体育是有多重要的,学生们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形成了积极乐观的态度。

2.学生在体育课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和意志品质

学生的情绪状态主要包括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和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成功体验,学生的意志品质主要包括学生能否独立自主的克服在体育锻炼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在遇到问题时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对于第一个问题,调查中显示,女教师的成功体验低于男教师,这也就是说明,女同学在今后的教学中

要加强技术技能的训练,而对待第二个问题,调查中则显示,男教师认为学生们要加强对意志品质的培养。

3.学生间的沟通与合作

针对学生间的沟通与合作的情况,分别提出了三个问题:(1)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活动中是否遵守活动的规则。(2)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状况。(3)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对活动器械是否爱惜。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前两个问题男女教师给你出的结果是相接近的,这也就表明,在体育活动中,不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能够认真的遵守活动的规则,而且同学间也能和谐融洽的交流合作,但是在第三个问题上,男女教师的分歧就比较悬殊,男教师认为较好的有53.6%,而女教师认为较好的则有84.6%,男教师认为一般的有46.4%,认为一般的女教师有15.4%,产生这样的分歧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学生,男学生本身就比女学生更加好动、调皮所以对于活动器械的爱护也就没有女生做的好,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教师,同样因为男女教师间的性别性格的差异,可能女教师会比男教师更加细心,更加爱护器械。

二、初中体育教学如何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广大教师应科学注重对女学生技能技术的培养指导。制定专项训练有效提升其意志品质。对于男学生则应对其锻炼耐性、绅D度展开有针对性培养,通过个性化、丰富性、多样化教学模式,对不同年龄、层次、性别学生提出与之相契合的要求与期望,进而有针对性加强目的性训练。令学生的短项、弱势点得到良好的强化提升,同时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傲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摆脱旧习陈规。应允许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内议论、交流、互相鼓励与提示,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应为学生创造自由练习的机会,令其充分的确定方向。展开评价。同时应鼓励学生在自主练习中学会质疑。良好激发自身潜能。促进个性发展。进而真正各得其所、各尽其能,为优化心理气氛的营造打下良好基础。另外,初中体育教师应强化院校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由学生层面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方案模式的科学优化.进而良好促进积极心理环境、教学环境的有效形成。全面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及质量水平,为学生的全面、综合与终身发展.提升体育能力创建良好的客观环境与坚实基础。

2.2、强化心理辅导,增强学生成长耐挫能力

初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青春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更加复杂,遇到的问题也多,如果不加以及时地疏导,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耐挫方面的心珲疏导,让学生变得坚强起来。笔者从i个方面开展了耐挫训练,首先是树立耐挫能力强的学生典型,有意识地在班级学生中树立1—2个具有较强耐挫能力的学生典型,在教学中渗透耐挫教育,用这些学生的现身说法教育其他学生,提高他们的耐挫能力。其次是开展个别疏导,在学生训练中遇到挫折的时候,教师给予心理辅导,为学生鼓劲加油,帮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勇气。此外,还可以运用专题讨论的方式强化教育,笔者就曾经组织过“面对挫折,我们怎么办”的主题讨论活动,学生参与热情很高,通过学生的积极发言,加上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对于挫折的态度有了进一步改进,能够iF确面对各种挫折,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育成效。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实现生理与心理的同步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初中女生的教育范文9

关键词:西安回民坊;女性;受教育现状

中途分类号:G7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妇女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女子“完全人格”的思想,加强对女子的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赋予我国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女子教育蓬勃发展开来。西安市回民坊是西北地区回民聚居地之一,传承着深厚的伊斯兰文化。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回民坊依然能够保持原其本来特色,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得益于伊斯兰教传统和其它各种教育。伟大的先知说:知识是伊斯兰教的生命,是信仰的基石。伊斯兰自古以来尊崇知识,重视教育。近年来,西安市回坊女子受教育状况明显好转并有显著提升,这对于她们的自身和整个民族,以及国家的进步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以西安市回民坊为例,调查与分析了当地回族妇女的受教育现状,与此同时,也反应出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西安市回民坊又被称作“回坊风情街”,位于鼓楼西侧,今属莲湖区管辖。坊上面积为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为3万人,其中80%以上是回民。西安市回民坊初型为宋,成型于明中叶前后,清同治年间又有所发展,从而形成七寺十三坊的格局。其坊上女性教育因伊斯兰教传统具有一定独特性。

《古兰经》赋予穆斯林女性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回族女性从小时候起就受到家庭和本民族的保护与尊重,培养起平和安宁的性格。先知在经文中说道:“知识是伊斯兰教的生命,是信仰的基石”、“求学问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职”。穆斯林传统上十分重视学习,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回族女性只像传统的中国汉族妇女一样在家“相夫教子”,并不参与社会事务,所以这种优良的传统并没能从实质上给她们带来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直到20世纪初,“在民主思潮的推动下,回族中的有识之士对清真女学加以改进,除了学习经文和伊斯兰教知识外,又加进了汉语文化课,这便是过渡性的回民女子小学”。[1]1930年,西安回民创办了淑德女子小学和西安洒金桥西寺的回民女校,而洒金桥西寺女校就是回坊上最早的女校。随着回民女学的兴起,女子教育状况渐渐好转。但真正使女子教育走上新台阶的是新中国的成立。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妇女受教育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为调查回坊居民不同年龄阶段男女的受教育状况,本次调研随机抽取了21岁至30岁之间、31岁至40岁之间、41岁至50岁之间、51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各40位居民做了问卷调查,样本共计320份。见表1、表2:

表1 回坊回族男性居民受教育状况表:

20-30 31-40 41-50 51以上

大学 40.9 10.5 10.28 3.8

专科 31.8 10.56 2.56 3.8

高中 18.3 26.31 20.51 26.92

初中 4.5 31.58 43.58 34.62

初中以下 4.5 21.05 23.07 30.86

附:百分比=调查中男性该学历人数/调查中该年龄段所有男性人数

表2 回坊女性居民受教育状况调查表:

20-30 31-40 41-50 51以上

大学 18.18 15 — —

专科 21.73 15 — —

高中 30.32 30 24.14 14.29

初中 17.13 10 41.38 21.42

初中以下 12.64 30 34.48 64.29

附:百分比=调查中女性该学历人数/该年龄段所有女性人数

根据以上表格,结论如下:

1.回坊回族女性居民受教育现状逐渐改善。根据表2横向数据分析,不同年龄阶数据显示出女性本科、专科学历逐步增长,而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则逐渐降低。样本中女性的本科文凭从41岁以上的0%增长到21至30岁之间的18.18%;女性初中以下的人口比率从51岁以上的64.28%降低到21至30岁之间的13.64%。其原因如下:

社会环境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惠及全国各族人民。回坊回族居民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情和美食手艺吸引了国内外友人,促进了其自身商业的发展,同时,随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加强,回坊居民也日渐更新陈旧的观念,更加注重加强自身的教育和修养。在女性教育方面,坊上回民大都持有男孩女孩都一样的观点,过去女学生辍学、早婚以及舍女保男的思想都已不多见。国家政策因素: 1955年5月,国家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89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当前国家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少数民族教育方面,政府加大了资金和师资的投入并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推动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办学质量的提升和高校扩招政策的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规范,设施越来越完善,师资力量不断提升;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也为更多的回坊回族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创造了条件。家庭教育的配合:家长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增加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并主动与学校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提高:在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和学校、家长的努力与配合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增强,因此,高学历人群逐步增长,女性受教育状况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2.从各个年龄阶段分析,回坊回族男性受教育水平都要高于女性,近年来男女受教育水平逐渐平衡。这表现为男性高学历人群多于女性,低学历人群少于女性。比较两组数据,男性本科、专科文凭比率始终高于女性,而女性初中以下文凭比率则远远高于男性。而年龄介于21---30岁之间的男女受教育水平逐渐接近。根据实地调研分析如下:

首先,少数坊上回民对女性受教育依然存有偏见。访谈中,仍然有家长持有女孩学历太高不容易在坊上找对象、女孩子终究要嫁人、读书无用的陈旧思想。但这种观念只存在于经济条件偏差的家庭中,或者年龄较长的人群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这种生存和处世理念已经没有太大的生存空间。其次,坊上缺少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和不少家庭不能为女孩子们提供一个理想的受教育环境,因为缺乏有效地引导,她们彼此影响,对学业不够重视。坊上的学校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坊上人聚居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式的群体,对内凝聚力大,孩子们之间的友谊深厚、容易彼此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一个学生不学习其他学生也跟着不学习的怪现象。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加强对孩子们的引导,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实现她们共同进步。第三,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的地位不断提高。女性在家庭中、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女性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以及家庭的和睦,回坊居民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女性受教育方面其大都持支持态度。站在女性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回坊大多数年轻女性已经不再把视野局限在回坊,也不再把自身生活的轨迹局限于家庭,她们的求知欲望强烈,企盼更好的发展前景。这些因素都成了近年来女性文化程度提升的原因。

3.41岁以上回坊回族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这组样本数据中,该年龄阶段的女性本科专科学历均为零,而且51岁以上女性初中以下文凭居于64.29%的高度。在的调研中发现,这一年龄阶段的妇女大都无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其经济生活状况相比其他年龄组稍差。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很难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国家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鼓励创业、再就业的措施。关于这一年龄阶段妇女受教育状况,主要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回坊回民生活状况不容乐观。同时又存在家庭子女较多的现象,许多家庭无力支付学校教育费用;又由于当时的国家教育政策不够健全,学校教育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另外,根据这一年龄阶段的回民反映,的因素是导致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停滞的重要原因。

宗教教育是回族女子先于学校教育所接受的启蒙教育。西安市回坊地区的宗教教育主要是在经堂或在家中进行的。她们所接受的宗教教育主要包括对伊斯兰教经文的研习以及学习阿拉伯语。于此同时,她们学习本民族的历史,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伊斯兰崇尚和平的精神,倡导万物和谐;他们珍惜真主赐予他们的一切,勤恳本分。这些信条促进了伊斯兰民族良好品格的形成,规范了民族的行为。因此,伊斯兰女性大多宁静平和、乐于助人。

在回坊妇女的受教育过程中,宗教教育与普通教育彼此融合、相互促进。回族居民不仅认识到普通教育对适应社会的重要性,更认识到它不可或缺的价值。因此,回坊居民极其重视学校教育。调研中,在女性接受学校教育方面回坊居民几乎没有重男轻女的偏见,适龄女童都能接受学校教育。而且,回族女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方面也与男学生和汉族学生无异。但是,当前回坊地区学校教育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1.坊上学校教学质量偏低。存在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学校硬件设施配备不足,学校周围的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在周围中小学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坊上学校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出现生源外流的现象。以两所学校为例:庙后街小学在校生人数仅为230人左右,二十五中初中部在校生300余人,高中部在校生400余人,而且回族学生所占比率大幅度降低。同时,目前坊上学校的生源大都不是当地的学生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通过与坊上居民座谈了解到,他们大都倾向于将孩子送到坊上的学校接受教育,家长放心而且能节省费用。但是针对于坊上学校教育的现状,他们只能将孩子送往坊外的学校。所以,当地居民对于改善坊上学校的教育水平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2.学校教育工作亟需完善。在于家庭教育的配合上,坊上人因大都是个体经营者,平时很难抽出时间来教育孩子,与校方的配合不够。特别是当前坊上学校即将转变为民工子弟学校的情况下,不少家长没有更多的耐心和信心把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孩子身上,造成了孩子的放任自流,而仅仅通过学校教育又不能完全收到好的效果。这就造成了个别家长埋怨学校、学校有苦难言的现状。因此,家长和学校双方都提出了加强彼此之间沟通和交流的要求。只有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配合下才能实现理想的学校教育。在提高学校教育水平方面,坊上学校的领导也提到了当前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方面所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国家大力资助重点学校,造成普通学校优秀教师大量外流,学校教学质量也随之降低,又因为学生成绩无法与重点中学相比较,导致学生大量流失。另一方面,重点中学向家长收取的费用也加大了家庭的负担,造成了学生对社会学校的感恩意识淡薄。

3.在调研过程中,大多数家长对于政府政策和校方在民族问题上的处理都是满意的。因此坊上人说“汉回一家人,谁都离不开谁。”少数坊上家长对民族政策存在一些偏见,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和平等的待遇,国家和校方没有充分地给予应有的尊重,但这只是个别现象。据资料分析,家长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偏见,大都是因为家长和教师在处理校园纠纷时所产生的矛盾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造成的,并不影响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

成人教育也是妇女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回坊地区女性受教育程度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地的成人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笔者以大学习巷为例做了实地调查,了解了当地的妇女成人教育状况。

该社区设置了妇女学校、家长学校等机构加强对妇女的成人教育。在妇女学校的设置方面社区坚持以邓小平和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方针,以实现社区现代化为总目标,全面提高女性综合素质,组织妇女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以及经济建设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妇女综合素质和进一步增强女性群体意识,更好地发挥广大妇女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教学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广大妇女定期开展法律法规教育、组织辖区内育龄妇女学习计划生育知识、根据实际需要,每月组织辖区妇女上课、每年组织辖区妇女同胞集中联谊交流一至二次,以及妇女学校及时向上级妇联反馈本辖区妇女工作状况和要求等。大学习巷社区的妇女成人教育工作不仅是针对于妇女本身开展的,更旨在提高一个家庭的综合素质、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当地女性成人教育工作的开展,在解决了妇女自身发展困境的同时,也提高了该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活状态。

但是笔者也了解到,大多数回坊女性安于现状,极少关注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导致国家在该地区实施的促进再就业政策实施效率不高、生存状态改善缓慢。因此,提高妇女受教育水平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提高妇女参与的积极性。

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西安回民坊回族女性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男女受教育水平也逐渐平衡。回坊回族女性普遍认识到将宗教教育和普通教育结起来的重要性,并且付诸实践。她们自主接受宗教教育一方面是延续原有的传统,坚定信仰;另一方面是自身的需要,特别是老年人更能从中找到慰藉。回民坊上的回族女性同样也认识到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他们逐步摒弃了过去“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选择一种更适应社会发展的生活方式。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回坊社区逐渐显示出一片欣欣向荣和谐的景象。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百姓对于坊上的教育现状并不十分满意。例如:坊上居民大多认为回民坊上的学校教育质量远远没有市里其他学校的教学质量好,为了使孩子到市里重点学校上学,高昂的择校费加重家长的负担问题;坊上学校的生源流失带来的恶性循环问题;回民从商的传统对孩子学习所造成的影响问题;高学历的回族女性由于受传统影响婚嫁观问题;回民对社会评价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参考资料:

[1]丁勇国.回族史话「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2]张小乙.家长学校4年结硕果——学习巷社区今年13名回族考生中榜「N.西安晚报,200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