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集锦9篇

时间:2023-05-26 15:29:40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范文1

评价指标理论水平

以本科教材《中医护理学》[2]等考试成绩为指标,技术水平以《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3]技能考核成绩为指标,护理质量检查成绩以每季中医护理质量检查得分作为指标。提高了护士学习中医知识的兴趣系统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全院护理人员对中医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促进了护理人员中医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009年10月呼吸内科护理单元被评为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2010年10妇产科护理单元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全国护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至2010年10月全院有66人取得丽水市中医药学会和丽水市中医院联合举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合格证书,有125人3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2011年10月在浙江省中医医院“三级乙等”等级评审中我院的中医特色护理得到好评。护士的中医理论、技术操作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成绩、考核技能成绩,活动前后成绩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通过中医理论的系统培训和考核,激发和促进了护士参与中医护理操作的工作积极性。中医技能护理项目由原来4项增加到12项,中医技能开展的次数由186次增加到10385次。提高了中医专科专病的护理质量在中医医院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后中医专科护理质量检查成绩有显著提高。活动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讨论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范文2

1.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现状

专业建设起步晚。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护理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我国已经有十几家中医院校开设了护理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普遍脱胎于中医学专业,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偏重于医学、人文类课程较少等诸多问题。

课程设置缺乏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缺乏论证,脱离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开设绝大多数在中医院校,受到传统中医药学的影响,课程设置仍沿用“三段式”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由中医基础医学、西医基础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三部分组成。不同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一致,缺乏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特色,与现代护理学科发展的思想和观念不相适应。

2.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趋势

目前公认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内涵标准为“系统掌握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知识与技能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顺应社会的需求,并反映时代先进水平。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应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社区护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护理能力。将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护理程序有机结合。辨病护理、辨症护理、辨证护理有机结合。能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进行健康教育及咨询、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预防保健及家庭护理。

课程设置理念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夯实西医,融合中医,注重整体,辨证施护。课程设置改革原则课程改革在注重“三基”的同时,突出中医护理特色与优势,以整体护理为理念,重视现代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加强人文护理知识的学习。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适应综合性医院的需求,不断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加大西医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课程比重,注重中西医结合。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开设中医护理特色课程。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以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学引领和整合临床护理;选取中医护理特色明显的病种,以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理念,根据护理程序重组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使中西医护理措施有效融合。加快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课程内容改革步伐,以顺应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改革可采用系统论的观点,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应遵循整体优化原则、合理组合原则、环境m应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构建中西医结合护理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创新型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应研究并构建中西医结合护理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增加实践课比重,以护理程序为导向,采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示教、模拟实训等多种先进的实践教学形式,实验与理论并进,开发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加强中西医结合护理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实验、实习、网络资源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能力,从而改变毕业生就业面窄,大多面向中医院的现象。

3.在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引入辩证施护

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点,辩证施护从整体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收集,并应用中医理论实施护理评估,辨病辨证,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护理[1]。将中西医护理优势进行有效的结合,是目前临床疾病护理的发展趋势。经历了数千年发展的中医,具有丰富的疾病诊治以及病人养护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护理工作。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点,除此之外中医还十分注重进行养生护理,强调对健康人进行预防护理。中医护理观念是现代护理理论的补充,能够大幅度的提升护理质量,因此在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融人辩证施护具有深远意义。

在护理专业中开设中医课程是医院教育中的一个亮点,是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课程时间相对较短,且教师大部分只注重讲解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知识,对怎样将基本知识在临床中进行运用讲解较少阎。本次研究结果表明,75%的学生对中医四诊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提升,这表明将辩证施护融人到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相关研究表明,很多护理人员由于对中医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在中医四诊能力方面极度欠缺,因此不能正确的进行辩证施护,对护理效果影响较大,因此在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引人辩证施护的相关内容很有必要。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想要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对辩证施护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引人辩证施护的内容是不够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独自完成对病人危及情况的处理,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辩证施护教学内容能够对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进行培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增加案例分析训练,提高学生辩证施护的能力。

传统的临床理论教学中,课程内容包含西医相关知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方法、诊断以及治疗与护理方法等,在进行上诉内容的讲解过程中适当的融人中医辩证施护的内容,主要有:异病同护、同病异护等。异病同护主要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因此可以选择相同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同病异护则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患者机体反应以及地区的不同,所变现的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护理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3]。其次还应进行辩证施膳,主要是根据药食同源的原则,食物的温热寒凉均可以对机体的阴阳平衡进行一定的调节,合理的饮食具有强身、防病、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范文3

 

蒙医护理、西医护理都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两者在理论基础、护理内容、护理方法等各 有异同。

 

1蒙医护理、西医护理的理论体系比较

 

1.1蒙医护理、西医护理理论基础的差异

 

蒙、西医学是风格不同的两种理论体系,西医 学是建立在直观、线性思维的基础上,注重了解人体微观结构与功能,以辨病、对抗性治疗为特点;蒙 医学是建立在整体思维的基础上,强调从宏观整体 揭示人体生命活动,以辩证、自然疗法为特点10。 蒙医护理学是蒙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护理学 的基础理论源于蒙医学。蒙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 整体观念为指导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 为主导。蒙医学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根理 论、阴阳五元理论、脏腑理论、寒热理论等。在蒙医 学理论中阴阳、五元、三根、七素、三秽是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护理原则的辨证理论基础。蒙医护 理的主要核心是整体观指导下的辩证施护。

 

西医护理学是西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护 理学是_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 究有关预防保健、治疗疾病及康复过程中护理理 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现代护理理论的核心是系统化整体护理,以病人为 中心的整体观也是西医护理的主要特点,护理程序 是其主要的护理方法。

 

1.2蒙医护理、西医护理的整体观差异

 

蒙医护理的整体观包括三个方面,_是指人体 是由三根、七素、三秽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体赖以 进行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和基本物质一赫依、希 拉、巴达干简称为三根。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 之七种基本物质一食物精华、血、肉、脂、骨、骨髓、 精液统称为七要素,简称七素。三根的作用是赋予 人体各种生理功能。七素是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 器官的物质基础。它们在三根的作用下分解成精 华和糟粕,用其精华营养和补充三根以及七索本身 的损耗,以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人体三种主要排 泄物一粪、尿、汗称为三秽。二是指人与环境也是 _个整体。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三 是指人的身心统一整体。蒙医学把人的生命活动 分为机体活动、心理活动和言语活动三种,疾病有 躯体疾病与精神疾病之别。认为心理活动的产生 是大脑、心脏等处三根协调作用的结果,与整个躯 体活动是紧密相联的。同时,人的精神状况,心理 活动对人体生理病理活动也有着巨大影响0。

 

西医护理的整体观:人是一个具有生理、心理、 社会、精神、文化功能的有机整体;人是一个开放系 统,要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 换,以维持生命和健康状态;人是一个动态的整体, 健康的机体内可能存在潜在的致病因素,患病的机 体内也存在有利于康复的因素,人的健康状态总是 相对的,并保持动态变化。

 

蒙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整体观虽理论基础不 同,但在认识上具有统_性,均把人作为_个有机 的整体,人是护理的研究与服务对象。蒙医关于整 体观念护理理论的特点与现代护理所提倡的“把人视为_个整体,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5 个方面来考虑人类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是 完全一致的。

 

在从事蒙医临床护理的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 应将西医与蒙医整体护理观融会贯通,实施具有蒙 医特色的整体护理。

 

2蒙医护理、西医护理护理方法的比较

 

蒙医护理和西医护理在护理的方法上既有差 异又有统一。

 

2.1蒙医护理、西医护理护理方法的差异 2.1.1蒙医护理的辩证施护辨证施护是蒙医护 理的基本特点,是蒙医学对疾病的_种特殊的研究 和护理方法。所谓辨证,就是将望、触、问所收集的 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 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H (以“六基症”理论及 “寒热”理论对疾病进行性质的判定,以“脏腑”理 论对病位进行判断H )。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 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施护的特点是证同护亦同、证 异护亦异,即同证同护、异证异护,说到底,中医护 理是“护证”。

 

2.1.2西医护理的护理程序护理程序是一种系 统而科学地安排护理活动的工作方法,包括通过全 面评估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 各方面的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护理计划,评价 护理效果,从而使服务对象得到完整的、适应的个 体需要的护理。西医护理的原则是辨病施护。即 根据不同疾病给予不同护理。其特点是病同护亦 同、病异护亦异,即同病同护、异病异护、专科专护、 专病专护,说到底,西医护理是‘‘护病”。

 

2.2蒙医护理、西医护理护理方法的统一性

 

蒙医通过全面收集资料进行辩证,蒙医护理三 诊法(望、问、触)增加了收集资料的内容。护理程 序的第_步是通过观察、交谈、护理体格检查、阅读 收集病人的资料,其中体格检查的方法为视、触、 叩、听,如果能结合蒙医三诊方法就会使资料收集 的更加全面客观。

 

3蒙医护理、西医护理的护理内容

 

3.1饮食护理

 

食物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人体健康 与疾病恢复有着重要作用。饮食疗法是蒙医传统 治疗疾病的方法之蒙医学认为饮食与药物同 源,具有“六味八性十七效”的性能,具有治疗和补 体的作用0。结合病人的体质、病情、季节变化等 因素调节饮食的性、味、量是蒙医饮食护理的特点。 西医对饮食的分类包括基本饮食、治疗饮食和试验 饮食,各种饮食都有自己的禁忌症,根据疾病的特 点采用不同的饮食,如甲亢病人采用高热量的饮 食等。

 

3.2起居护理

 

蒙医起居护理是指通过进行身、语、意三业护 理,调节机体三根七素,促进健康、防病治病的护理 方法。身业指坐、卧、行等身体所有活动,语业指说 话、唱歌、呼喊等是语言活动,意业指喜、怒、哀、乐、 悲、恐、思、惊等心理活动。这些日常行为活动不当 会使体内三根七素失调,引发各种疾病,因此蒙医 护理非常注重身、语、意护理。因此蒙医护理根据 病人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以及病因、病性、病位合 理调整身、语、意三业护理。西医护理比较重视环 境护理、晨晚间护理、休息与活动等基础的日常生 活护理,同时也强调心理护理,根据心理学的观点, 强调对病人的安慰、鼓励及保护性医疗等。

 

3.3用药护理

 

用药护理是指利用药物达到治疗疾病、减轻症 状、预防疾病、协助诊断以及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为目的的护理方法。蒙药药性分为重、油、寒、钝、 轻、糙、热、锐8种,药力指寒热性、温热性、凉寒性。 药味有单味和复合味两类,单味即甘、酸、咸、苦、 辛、涩六味。_种药具有两种以上味为复合味。六 味各有其性质及功效。蒙药大多为生药,且以散剂 为主。蒙医实施用药护理的特点是根据药味、药 效、药性,结合病人病情不同途径给药。西医用药 护理是指在了解药物性能基础上,掌握服药的注意 事项。如抗生素应准时服药,保证有效的血药浓 度;磺胺类药服药后要多饮水,防止出现尿结晶;强心甙类药物要加强心率、心律的监测防止中毒等。

 

3.4护理技术

 

蒙医和西医护理技术的理论依据、适用范围、 操作方法等都有各自的特点。蒙医传统疗术法包 括放血疗法、灸疗法、针刺疗法、敷疗、浸浴疗、按摩 疗、油疗、导泻疗、催吐疗、鼻药疗法、灌肠疗法、拔 罐疗法等十余种。蒙医护理技术主要体现在操作 的术前、术中和术后过程中。如灸疗,在操作前要 明确灸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做好用物准备,选择 好灸疗部位;在灸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状态,掌 握灸疗程度;在术后喝热饮,24h内禁忌凉性饮食, 忌剧烈运动,做好灸疗部位的清洁工作,预防感染。 西医护理强调的是在无菌观念的指导下的技术操 作,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导尿等。在临床护理中 将蒙医传统疗术与西医护理技术操作有机结合,提 高护理质量,减轻病人的痛苦。如产后或手术后尿 储留的病人,传统采用的导尿术,不仅增加病人的 痛苦而且很易引发感染,而采用针刺或艾灸等方 法,促使病人自行排尿,这种蒙医与西医结合的操 作,不仅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且可以加速病人的康 复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蒙医护理与西医护理既有 差异又有统蒙医护理需要不断吸取现代护理学 理论,继承与发扬蒙医特色,形成科学有效的护理体系。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范文4

1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发挥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医院护理文化既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既受到历史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又受到所在地区文化的影响,建设医院护理文化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并发挥中华民族善良、互助、仁爱和奉献的优良传统。建设医院护理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应尊重地区文化的特点。

2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建设医院护理文化

医院护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在确定护理哲理和护理精神时要注重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主场、观点、方法来总结、归纳、设计、塑造具有本行业、本医院特点的护理文化。

3要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多种产权医院的出现和社区医疗服务的兴起,不同护理理念由此应运而生,推动护理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不仅为医院护理文化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且也为医院的护理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护理行为从医院走向社区和家庭,护理工作的重点已逐步过渡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指导也成为护士工作的主要内容。所以,医院护理文化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4必须有助于提高医院护理的科学化管理

护理科学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服务水平,增加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护理科学管理包括管理职能、方法、方式等内容,医院护理文化建设本身就是现代护理管理模式中的一种,所以,护理文化建设必须以提高医院护理的科学管理水平为目标。

5必须有助于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合格护士

一方面,由于高新技术向护理学渗透,要求护理人员具有更加广泛的边缘学科的知识,适应和掌握高新知识、技能的应用与操作。另一方面,现代护理模式需要护理人员掌握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护理美学等人文科学知识,还要求护士必须掌握预防医学、公共关系、组织管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电脑信息技术和外语等。只有具有综合素质的护士,才能满足人们不同的护理需求,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才能为护理的管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提供保证,才能创建具有医院特色的“护理品牌”,赢得护理市场。

6必须具有本医院的个性和行业的特色

各个医院都有自己的护理创建史,有独特的文化环境和不同形式的服务内容,所以建设医院护理文化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本医院的实际从医院的护理实践中进行提炼和总结,建立起富有个性和行业特色的护理文化。

7要克服短期行为

医院护理文化建设是一个通过培育与建设而自然形成的过程,要认识到医院护理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所以各医院的护理管理者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历史特点和不断进步的护理模式去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护理文化。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范文5

关键词:蒙医;蒙医护理;蒙医护理学史

蒙医学是蒙古民族在漫长历史时期,不断地在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医药体系。蒙医学深受中医、藏医学的影响,吸收了古印度阿输吠陀医学精髓,是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民族医学。所谓蒙医护理学是研究蒙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对老、弱、病、残、幼加以护理,从而达到促进健康、延年益寿、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医疗活动。

历史上蒙医护理学的产生发展与蒙医学的产生发展是同步的,可以说自从有了蒙医药,就有了蒙医护理。在蒙医学医疗活动及传统典籍中渗透着大量的蒙医护理理论、护理思想及护理实践操作内容。下面就传统蒙医护理学的产生发展做了简单介绍,供大家参考。

1.公元12世纪前,是古代蒙古传统医药的萌芽和积累经验阶段。当时的蒙古民族常年征战,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生活在北方草原气候恶劣的地理环境中的蒙古人,积累了适应当时环境及本身体质特点的丰富医药知识。并在与疾病做抗争的实践过程中,掌握了可以预防疾病的简单的医药护理常识。例如给客人盛饭时戴纱布毛巾捂住口鼻,是为了预防传染病,起到了现代口罩的作用。他们燃烧香料消毒住宅,“燃烧檀香、云香、柏枝等香料烟熏可以消除邪味,减少蚊蝇孳生,改善居住环境,提神安心,是有益清洁卫生的一种消毒方法[1]。”蒙医热敷疗、灸疗、针刺疗法、放血疗法等都在这一阶段形成,例如用烤热的石头、砖头、食盐、沙子等进行局部热敷,跟现代基础护理学上的热疗法有一样的疗效。这一历史时期的蒙古医生作为掌握医疗临床知识的人群,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充当着护理者的角色,而疾病恢复过程中,患者的护理工作通常都由其家人来进行。

2.公元13世纪初到16世纪末,是古代蒙古传统医药的形成阶段。随着医疗经验的丰富,形成了初步的古代蒙古传统医药理论。公元1330年元太医忽思慧撰写的《饮膳正要》中提到的饮食滋补理论为蒙医饮食疗法护理的理论依据,书中对蒙古族酸奶等奶食品、绵羊肉等肉食品、菜食品、果食品的性、味、功能做了详尽的阐述。此外对身体的养生护理,孕期和哺乳期的饮食护理,饮酒的禁忌,一年四季的饮食,服药禁忌等护理内容做了具体介绍。这一时期的饮食滋补理论,寒热理论,瘟疫和传染病的预防,蒙药和方剂理论和正脑术、皮疗术、脏疗术等疗术理论都与蒙医护理学内容密切相关,为以后发展的饮食、起居、药物、疗术护理奠定了基础。当时社会只有少数的掌握医疗知识的人才被尊为医生,而医生又充当着药剂师和护理者的职责,实施的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

3.公元16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是蒙医学系统化的阶段。蒙医学在原有古代传统蒙医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结合了藏医学和古印度医学,形成了以五元学说和阴阳学说为指导,以寒热理论,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学说,脏腑学说,六基证学说等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理论体系。在这一时期所著的《医部四典》、《甘露四部》、《蒙药正典》等蒙医学古籍中,散布着大量的蒙医护理理论。例如典籍中描述的饮食护理、行为起居护理、给药护理、疗术护理等都是蒙医基础护理学的重要内容。著名的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在《甘露四部》中记载“要信奉医生、药物和护理者[2]”,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近代蒙医药非常重视护理工作。又有文献记载“将医师、药物、护理者、患者视为医疗四支,其中护理者应具备慈爱、清洁、敏锐、智慧四方面[3]”慈爱是指在护理过程中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不偷懒、不怕脏;清洁是在护理过程中时刻保持病室、病人的床单位、病人的饮食、病人的药物的卫生;敏锐是指护理过程中时刻观察病人的日常情况、康复情况、服药情况,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智慧是指及时执行医嘱、通知病情、与患者沟通友善、护理操作过程中要机敏果断[5]。此护理者应具备的品质在现代看来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4.公元20世纪中叶到现在,是现代蒙医学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蒙医学研究步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时期。蒙医护理学作为蒙医药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具备并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护理学理论及学科体系。在这一时期蒙医护理将蒙医基础理论、临床、药剂、诊断学的相关护理理论进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吸收中西医护理学相关内容而形成了多门独立学科,例如蒙医护理学基础,蒙医内、外、妇、儿临床各科护理,蒙医温病护理,蒙医疗术护理学等等。辨证施护和整体观护理是蒙医护理的基本特点,蒙医护理以蒙医整体观为指导,通过望、问、切三诊,以病因、疾病的本质、发病部位、病型、病情轻重程度为核心,进行全面辨证施护。饮食护理、起居护理、给药护理、疗术护理四方面护理内容,在这一阶段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结论

蒙医护理学的发展与蒙医学的发展是同步的,有了蒙医药,就有了蒙医护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蒙医护理学有不同的发展状态。蒙医基础护理学作为蒙医护理的一门独立学科体系,具备了自己独有的理论和特点。蒙医基础护理包括饮食护理、起居护理、给药护理、疗术护理四个方面内容,而这些护理内容及其特点跟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巴.吉格木德著,曹都译,蒙古医学简史[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12:12

[2]伊希巴拉珠尔著,钢卓力克编译,蒙医甘露四部[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7:70

[3]那木吉拉,苏达那木编,蒙医经典著作选编(蒙古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6:8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范文6

(武汉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14)【摘要】中医护理管理模式的探讨刚刚起步,而中医院放射科的护理管理尚在探讨中,笔者从中医院放射科背景特点,护理管理实施条件、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期冀抛砖引玉,让更多同仁关注、重视中医院放射科的护理工作,共同探索出一套最优的护理管理模式。【关键词】中医;放射科;护理管理模式【中图分类号】R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60-01

护理管理是医疗机构为了实现管理目标,采取一定的方法,协调和控制护理人员完成预定护理目标的一种活动过程[1]。中医护理学作为一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独立学科,其护理内容和护理管理模式体系正逐步发展、趋向规范,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特点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2],目前在中医院临床科室都有较好的应用和发展,而且我们相信它还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然而,多方面因素作用下,放射科的护理不受重视,放射科护理工作发展缓慢,难以适应目前患者健康意识、维权意识普遍增强,放射科纠纷逐渐增加的现状,故而笔者在此结合本院放射科护理管理模式及自身体会,讨论如下:1.背景特点:1.1.中医院放射科护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1)放射科在院感中的特殊性:放射科是医院重要的检查科室之一,患者量大、病员密集,加上患者家属及其陪护等人员,导致候诊室人员密集,而患者中有不少在院病人,其机体抵抗力较差,患者家属中也多有老、幼人员,这些特殊的人员构成,形成了院感中的易感人群。另外,就诊患者病种复杂,其中不乏呼吸道、消化道传染患者及手术前后患者,其咳唾涎沫、呕吐物等多含有微生物;加上放射科因放辐射需要,房间多无窗或小排窗,空气流通不畅,导致病源微生物局部密度较一般环境多,传播源和传播途径存在。故而,放射科患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患者与健康体检人员之间交叉感染的机会极高。(2)放射科在医患纠纷中的特殊性:随着中西医结合的逐步发展融合,西医辅助检查在中医临床诊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西医辅助检查指导中医用药,运用循证医学思想选取或中医或西医的最优医疗方案是现代趋势。然而不少中医院患者依旧认为中医应该坚守传统一成不变,诊断上应仅靠“望、闻、问、切”,而不应选用现代辅助检查手段。在这种思路影响下,如果在费用、医护人员态度、医护告知义务未完全履行、患者隐私权未良好保证等方面再有令患者不满意的地方,则患者很容易心生愤懑,口出怨言,继而发生医患纠纷。1.2.放射科护理管理工作范畴:中医院放射科护理管理工作的范畴,包括病区管理、中医氛围构建;病区环境消毒、感染监控;窗口服务、健康宣教辅助检查在中医中的作用等;在CT、DR、普放、患者的接待、登记、胶片发放;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如急救物品、药品、器材、物资管理,检查中“急危重”患者检查与抢救、对比剂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急救处理,以及检查后的护理工作;护理教学科研,中医基础理论的培训学习,西医护理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等。1.3 放射科护理工作特点:中医院放射科护理工作模式、知识点、考核标准等与临床其他科护理工作均有不同之处;其特点为患者多、流动性大;大型设备多、检查项目多、检查项目存在风险;护理工作涉及各种疾病,面广、量大;各个检查室分散、不集中;护士工作独立性强,一些中医护理操作需要护士独立完成。2.实施条件:2.1.放射科护士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有人根据西医院放射科工作性质、特点和内容确定护理人员塑造标准[3]:比临床护士要求更高,不但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还要不断学习影像学、解剖学、设备原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而中医院放射科护士还要在此基础上,学习巩固中医基础知识,熟悉中医辨证的方法和一些诸如“鼓胀”、“积聚”、“瘕”等特殊的与专业业务相关的中医疾病;能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真正做到“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模式相结合,在学习西医各种新技术、新仪器的使用,掌握其基本原理与配合方法的同时,学习和掌握简单常用的中医护理操作。同时中医院放射科护士还要具备良好的耐性、沟通技巧、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2.2.放射科护理质量控制:要建立健全科室护理管理制度,结合放射科特点及中医护理特点,实施统一、规范专业化管理,首先要制订完善的职责、岗位负责制度,并做到制度管人,如按照手术窒管理模式管理介入室(正在畴备),按照急救室管理模式应对CT、DR、普放的急诊、危重患者的检查,按照中医特色治疗室管理模式应对中医治疗暂时无法间断的检查或者急查患者等。其次,科室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按照放射科考核标准及工作流程每天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考核考查各检查室操作流程、过敏反应抢救流程、急救药品及器材管理,中医操作技巧手法与禁忌等,强化质量意识,促使人人参与质量控制,并定期总结归纳,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3.模式实施3.1. 突出中医放射科护理特色:(1). 构建中医氛围:中医院放射科虽然是与西医关联紧密的辅助检查科室,但其中医特色不能忽略。可以在全院中医特色宣传栏的环境背景下,可以在放射科门前、走廊、候诊室等位置悬挂中医中药对某些检查的不良反应的处置与防治方法。有条件的可以将西医辅助检查与中医临床诊断做一个简单总结,并且悬挂于醒目处,以便使患者了解辅助检查的必要性。(2).突出中医知识与操作的作用:传统中医药治疗有“三分治七分养”之说,护理工作作为现代诊疗模式下临床治疗的延续和拓展,在传统中医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具体到放射科而言,有些患者对中医的诊断和辨证不甚理解,有些医生由于接诊病人多也没有时间和患者详细讲解,患者经常带着疑问询问中医院医护人员,因此,中医院放射科护士要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辨病辨证功底,以便阐述、解释患者检查单上的一些描述和诊断,澄清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比如中医病名“鼓胀”多指西医之肝硬化,有时候也指“肝癌”,有些肝癌疑似患者会经常将“鼓胀”仅仅等同于肝硬化,而质疑、质问该医生要求CT检查的必要性。另外,部分的中医操作在放射科护理工作中实用、方便,比如指压耳穴咽区,可以抑制咽喉反射,缓解呕吐症状,按压或针刺合谷、血海等可以缓解妇科疼痛,了解掌握这些基本而有效的操作,能提高中医特色,缓解患者候诊、检查时的痛苦。3.2.重视院内感染,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首先要提高放射科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严格贯彻执行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其次要保持科室清洁卫生,对患者呕吐物及杂物等及时清扫,对床单、检查床及其他物体表面按时清洁消毒,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应立即擦洗消毒,减少空气污染,尽可能经常通风换气;再次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对流感、结核患者鼓励戴口罩,进检查室穿一次性鞋套;最后鼓励患者预约检查,合理安排患者检查时间,减少候诊患者数量,鼓励病情轻的患者尽量少带培护及家属。

3.3. 重视“三查七对”,降低医患纠纷:“三查”:预约登记时查、检查前查、发报告时查;“七对”:对姓名,对年龄,对性别,对临床症状、体征与申请检查部位是否相符,对计算机登记日期编号、对费用、申请医生及申请科室等,对申请检查部位的方法(常规还是特殊检查)。要求护士严格实行“三查七对”,在接待患者、登记、检查前准备、健康宣教、检查中配合、检查后观察、胶片报告发放等环节中要谨慎、周密,将高风险因素降低,避免部分临床医疗差错的发生,避免因工作混乱导致的医患和护患纠纷。3.4.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医疗事故:首先做好相关检查前的准备,完善急救药品、器材的“四定”,完善相关抢救流程。其次履行告知义务,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的要获得病人签字;再次要培养抢救、安全意识及应变能力,强化护士安全、抢救意识,制定过敏反应抢救预案,每月定期进行过敏反应抢救演练,每天进行过敏反应报告,严密观察应用对比剂患者及急诊、危重患者,一有异常立即处理汇报,防止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4.结果:我科自实施有效的护理及相关管理以来,充分发挥中医院中医氛围浓厚及中医操作技术雄厚的优势服务患者,打造了中医特色的患者满意服务窗口;完善了放射科的管理体系,真正在放射科做到了医护分家,使业务上更加专业化,管理上更加科学化;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几率,减少了医患纠纷及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率;提高了护士专科知识及业务水平,使放射科的护理工作能更加顺利有效开展。5.讨论:中医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在传统“三分治七分调”的基础上,将“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模式结合起来,是中医护理学的一大热门。然而,在放射科的工作中,如何能将中医特色在这个与临床科室有差异的区域中发挥发展,如何能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使中医护理在中医院放射科更好的发挥优势,目前来看尚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尝试,笔者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同仁的关注和重视,一起发现问题,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努力,争取早日摸索出一套更优化的放射科护理管理模式,为能发挥中医传统优势的放射科护理的新业务、新技术,中医护理教学、科研的开展奠定基础。参考文献[1]曹荣桂,林菊英.医学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5―126.[2]段秀卿,张端香,安玉兰. 浅谈中医护理管理模式的实践体会[J]. 护理研究. 2011,25(8):2238.[3]边巍,张旭,张嫒,等.“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8,37(16):1868.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范文7

关键词:优质护理;儿科;中医特色护理;应用

临床上对患儿实施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并非所有患儿都能够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而患儿家属的心理也大多都处于非常焦虑、担忧的状态,如此一来也会影响到患儿诊治、护理的开展。就儿科患儿的护理工作而言,护理人员如何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降低可能发生的护患纠纷,则需要从自身的护理工作出发。为此,许多医院也就儿科护理工作不断进行优化和创新[1]。其中,儿科中医特色护理逐渐得到应用,该护理模式是以患儿为中心,以中医护理为主展开的护理。并且,在中医特色护理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进一步采取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提升护理效果和质量。就该模式和方法的护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此次也通过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78例患儿展开了观察,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儿科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78例患儿为观察对象,将所选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各为39例。对照组患儿当中,男女分别为22例、17例,年龄为3~10岁,平均年龄为(5.4±2.7)岁;患儿疾病当中,消化不良14例,咳喘12例,上呼吸道感染13例。观察组患儿当中,男女分别为23例、16例,年龄为3~11岁,平均年龄为(5.6±2.8)岁;患儿疾病当中,消化不良15例,咳喘11例,上呼吸道感染13例。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所选患儿当中,无严重心肝肾疾病患儿,无重大心理应激患儿,治疗方法以中医治疗为主。对于此次护理观察,院方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中医特色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针对消化不良患儿,护理人员结合医生对患儿消化不良的中医类型诊断,采取相应的情志和辩证护理,使患儿心情放松、愉悦,缓解患儿消化不良的情况;结合患儿穴位贴敷、推拿按摩等中医治疗实施护理干预;②针对咳喘患儿,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当中,重点展开辩证护理,如患儿为痰浊咳喘,则以祛痰降逆、健脾燥湿为原则进行护理,若患儿为风寒咳喘,则重点进行祛风散寒为主进行护理,告知家属为患儿添衣、防风等;③针对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患儿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同样可进行中医辩证护理,此外还可就患儿以中药治疗时的相关注意事项予以指导,以护理配合治疗,如以刮痧、中药泡洗等护理予以干预。针对观察组患儿则在中医特色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就消化不良、咳喘、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接受中医特色护理过程中,优质护理服务可重点从患儿的精神护理、饮食护理两个方面入手:①精神优质调护:护理人员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患儿沟通和交流,按照中医治疗方法,以专业的手法进行配合,由此在患儿面前建立专业严谨但不失可亲的形象,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使患儿相信自己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当中;而后,结合中医辨证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如患儿情绪低落、躁动不安等,可通过与患儿交流转移患儿注意力,或者倾听患儿内心的感受,配合其家属是疏导患儿的情绪、不良心理状态等[2-3];②饮食优质护理:针对患儿病情,实施中医特色护理时还可通过中医饮食护理达到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例如护理人员可就消化不良患儿,为其制定中医饮食方案,或者告知患儿家属可以南瓜粥、小米粥、清蒸鸡蛋黄等喂食;咳喘患儿可以用梨、冰糖煎水服用;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可以喝鸡汤、多吃萝卜等;在以上饮食当中,若患儿不喜欢,可改变进食的方式,帮助患儿在饮食上得到相应的调理。1.3护理效果判断标准在患儿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对患儿及其家属发放78份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评分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观察和记录患儿的住院时间。由此,综合判断对儿科患儿的护理效果。

1.4统计学意义

应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sx±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

依据回收78份的调查表统计,对照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总满意度为84.6%,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2.3%,后者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住院时间

经治疗和护理,对照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3.4±3.2)d,观察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3±2.6)d,后者平均住院时间更短,说明观察组患儿恢复时间更早,治疗与护理效果更为明显,结果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范文8

1.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因此学习中医护理首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护理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辩证的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辩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和病因病机辩证。中医护理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坚持“防重于冶”的原则,“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就是说,中医护理强调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与社会的关系,对其进行辩证施护。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体状况、心理、社会环境等信息,应用中医八纲辩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确立病人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提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护理措施以及健康指导。

1.2中医护理操作:中医护理操作是临床护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专业服务的关键环节。护理人员只有熟练掌握各专科护理的操作技术,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只有稳、准、快、好地完成各项专科护理操作技术,才能减轻病人痛苦,为病人提供程序化、规范化、人性化的中医护理专业服务。我院中医护理操作有艾灸、针刺、耳穴压豆、穴位注射、中药灌肠、中药雾化、中药熏洗、穴位埋豆等,由护理部制定护理小课堂的学习计划,并对中医护理操作进行考核,以达到人人过关的目的。

1.3中医护理文书:护理文书是从患者入院建立护理文书之时起,到整理归档之前。中医护理文书的书写要求规范,使用中医术语,时间要求在4h内,由当班护士完成。填写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情况,中医护理评估单书写也应规范,年龄要写实足年龄,中西医诊断要完整,24节气要准确,跌倒风险评估等内容。我院在护理小课堂中由授课人讲解中医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并结合院中抽查的实际病例,教会大家判断正确写法,以提高护理质量。

1.4中医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合在临床或社区推广。护士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不仅可在临床中做健康教育所用,而且在社区护理时也可教会居民这些方法。因此,我院护理小课堂每年都有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计划,并多次举办过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技能比赛,使此项技能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

1.5中医急症适宜技术:中医急救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中医在急救中也应发挥优势,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贡献力量。我院护理小课堂精心准备,组织学习晕厥、抽搐等中医急救护理技术,教会护士及时处理。晕厥的患者在急救时掐人中穴,在大椎穴上刺血拔罐,也可艾温灸、刮痧、放血等,提高中医护理抢救水平。

1.6中药基础知识:中医中药息息相关,中医医院的护士更应掌握重要基础知识,以便为患者提供用中药指导。我院在护理小课堂中邀请药学部专家来授课,讲解各类中药的药理知识、中药煎服的要点、药膳养生、特殊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等等,护士掌握这些中药的基础知识,完善了用药护理,让患者更加安全。

1.7中医药文化:中医护理离不开中医药文化建设,我院护理小课堂专门修订了《中医之美》的文化读本,熏陶护士的文化氛围,提高护士的道德情操,让护士认识到中医是美的学问。中医理论和谐、对称、雅致;中医语言言而有文,神韵盎然;中医的药物出于自然,来自天然;中医的方剂祛病疗疾,疗效卓然……中医之美启迪着护士去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

2体会

2.1为优质护理服务加分:应用护理小课堂,使护士学到了中医护理的内容,逐渐参悟中医的精髓,同时也为正在实行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加分,患者在浓浓的中草药香气中减轻疼痛,恢复健康。再则,中医护理辩证施护,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强的护理服务,更加有针对性,符合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凸显中医护理灵活多样、简便有效的优势特点。

2.2提高了团队的协作精神:护理小课堂时间设计合理,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既可集中护士的精力,也不过多占用护士的休息时间,在这种氛围中,充电的效果自然优于从前,便于护士劳逸结合式的学习。参加过的护士可向值班护士传达学习内容,增强了护士之间的情谊,提高了护理团队的协作精神。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范文9

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三、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一)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在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大公立中医医院的改造建设力度,有条件的县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制订中医诊疗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培育、培养一批名院、名科、名医。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二)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一)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历代医家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总结中医药学重大学术创新规律。依托现有中医药机构设立一批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形成技术规范。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

(二)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科研基地特别是国家和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需要,规划发展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中医药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选择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国家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重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二)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妥善解决取得执业资格的师承人员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健全继续教育网络。

(三)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措施。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制订实施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四)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制订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改进和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中的中医药专业考试方法和标准。建立国家中医药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六、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一)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合理调控、依法监管中药原材料出口。

(二)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加大对中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加强中药管理。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充分体现中药特点,着力提高中药新药的质量和临床疗效。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和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配制中药制剂的管理,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

七、加快民族医药发展

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就医条件,满足民族医药服务需求。加强民族医药教育,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族医药人员素质。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加强民族医药继承和科研工作,支持重要民族医药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开展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单验方等整理研究,筛选推广一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建设民族药研发基地,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

八、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九、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开展的传统医药活动,进一步开展与外国政府间的中医药交流合作,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在*国对外援助、政府合作项目中增加中医药项目。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对外宣传,促进国际传播。

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医疗卫生事业、医药产业发展要求,编制实施国家中医药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统筹协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二)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

(三)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按照中西药并重原则,合理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品种,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价格制定、临床应用、报销比例要充分考虑中药特点,鼓励使用中药。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