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机场安全管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5-29 16:01:56

机场安全管理论文

机场安全管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现场管理

 

为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施工安全目标的实现,建筑企业应针对施工全过程中各种特定工程项目的不安全因素和施工安全保证要求,相应采取消除隐患以及警示、限控、保险、保护、排险和救助等安全技术与防护基本措施,同时它也是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的重要内容。

1.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教育培训体系

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做好安全检查工作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负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费用的有效使用。施工单位应当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免费论文。免费论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对安全生产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向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报告;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应当立即制止。

2. 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组织施工安全作业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建筑工程前期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指导全局、统筹规划建筑工程施工活动全过程的组织、技术、经济文件,是施工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保证各项建设项目顺利地连续施工并从而多、快、好、省的完成施工安全生产任务的前提。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对于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土方开挖工程、模板工程、起重吊装工程、脚手架工程、拆除、爆破工程及其他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附具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由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监督。

合理组织施工作业,做好施工平面布置。施工现场要合理组织施工作业面,避免出现相互干扰;合理组织作业人员,合理编制作业面的工种、技术等级;合理安排作业流水线,避免危险交叉作业等。做到既安全文明,又合理使用平面和空间。

3. 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建设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当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入口处、施工起重机械、临时用电设施、脚手架、出入通道口、楼梯口、电梯井口、孔洞口、桥梁口、隧道口、基坑边沿、爆破物及有害危险气体和液体存放处等危险部位,设置明显的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警示标志。同时,施工单位应当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和周围环境及季节、气候的变化,在施工现场采取相应的安全施工措施。施工现场暂时停止施工的,施工单位应当做好现场防护。

4. 对机械设备做好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修,

确保设备性能符合安全标准要求预防性试验就是对现场使用的设备、工具、材料、用品等,在使用前或使用中定期进行机械强度或绝缘性能等特征的试验,避免“带病”运行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如混凝土强度试验、电气设备与用具的绝缘试验、钢筋的拉断试验等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由于长期磨损或意外损伤,可造成设备事故,甚至使周围职工受到人身伤害。要对机械设备做好经常性的保养和有计划地检修,使其保持在安全运行使用状态,从而确保使用操纵人员的人身安全。施工单位采购、租赁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应当具有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并在进入施工现场前进行查验。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必须由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废。

5. 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的建筑物应当符合安全使用要求

对因建设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应当采取专项防护措施施工单位应当将施工现场的办公、生活区与作业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办公、生活区的选址应当符合安全性要求。职工的膳食、饮水、休息场所等应当符合卫生标准;施工单位不得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施工现场使用的装配式活动房屋应当具有产品合格证。免费论文。

施工单位应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施工现场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振动和施工照明对人和环境的危害和污染。在市区内的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对施工现场实行封闭围挡。

6. 及时发放和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作业人员应当遵守安全施工的强制性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等施工单位应当向作业人员提供安全防护用具和安全防护服装,并书面告知危险岗位的操作规程和违章操作的危害。施工单位应当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其教育培训情况记入个人工作档案。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人员进入新的岗位或者新的施工现场前,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者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在施工中发生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作业人员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后撤离危险区域。施工单位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应当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7. 结论

实践证明,安全须得文明,文明导致安全。安全与文明密不可分,共处于一体,组成了安全文明的共同体;创建安全文明工地与推行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也密不可分,组成了安全文明施工的共同体。现在许多施工企业都已认识到,必须把创建文明工地,推行文明施工和文明作业作为确保施工生产安全,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必保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总之, 安全管理是事关国家和人民生命和物质财产安全的大事, 每个单位、每个从业人员对此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单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 建设单位、其他相关单位和我们施工安全监督部门都须予以高度重视。从施工安全监督的角度讲, 政府的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已从以往的现场监督为主转向行为监督为主。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尽职尽责, 群防群治, 施工生产事故一定会得到有效预防, 我们制定的事故为零的目标也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 蒋力,徐致远. 浅谈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J]安防科技, 2004,(12)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关于协助完成勘察设计企业改革与发展情况调查的通知[J]化工设计, 2004,(04) .

[3] 邓智文. 企业安全文化与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以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总承包施工为例[J]建筑, 2003,(11) .

[4] 边尔伦. 建筑工地环境色彩与安全[J]建筑, 2005,(02) .

[5] 山东省建筑安全生产管理规定[J]建筑安全, 2002,(03) .

机场安全管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 路径选择 长沙市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从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国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要从秩序管理、现场管理、应急管理、舆情管理和治安管理等方面找到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以规范的秩序管理保障社会管理创新、以有效的现场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灵敏的应急管理完善社会管理创新、以科学的舆情管理引导社会管理创新、以严密的治安管理强化社会管理创新,从而使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以规范秩序管理保障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需要规范的秩序管理来支撑,“规范”是行政执法部门社会管理创新的永恒主题。秩序管理包括市场经济秩序、交通秩序、教育秩序、医疗卫生秩序等方面的秩序管理。规范秩序管理,是优化法治环境、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保障。应从源头规范、主体规范和行为规范三方面来规范秩序管理从而保障社会管理创新。

(一)抓规范性文件管理以促源头规范

规范性文件是政府和部门社会管理的依据,是社会管理机构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行动指南。制定和实施规范性文件,可确保社会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堵塞违法行政,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1]为促进规范性文件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近年来长沙市创建了邀请专家论证审查、法制机构提前介入等审查新模式;全面落实了规范性文件的“四级政府,三级备案”制度,大力推进了规范性文件“三统一”,被国务院法制办指定为“规范性文件管理示范单位”;做好了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认真落实《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确立的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打破了红头文件“终身制”。近三年,长沙市本级共计有319件政府各类文件经市政府法制办审查把关,无一例因合法性问题被上级部门撤销或者纠正。

(二)抓社会管理队伍建设以促主体规范

社会管理创新关键是要抓落实,而落实最终还是要有人去执行。制定了规范的文件,接下来就要有规范的队伍去执行。由此而言,抓好社会管理队伍建设,对于社会管理创新起决定性作用。主体规范就是要健全社会管理队伍主体资格和社会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全面实施持证上岗、亮证执法制度,动态管理并向社会公告社会管理主体和社会管理人员资格。长沙市近三年来共计培训行政管理人员4031人次,发放执法证件3818本。对《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和《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等法律法规,自市领导到基层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了逐级培训。各级领导和社会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

(三)抓社会管理监督以促行为规范

为了保证社会管理的主体自觉按照规范性文件严格自律、照章办事,确保社会管理有序进行,必须加强对社会管理的监督。要规范行政行为,推行行政问责制,加强对重大行政管理事项的监督。运用法律和制度规范行政程序和行政行为,促进行政权力公开、公平、公正运行。坚持制度管人管事,建设管用、完善、精细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制度的合法性审查,依靠制度规范加强社会管理,做到每项制度有人执行落实,违反制度有人承担责任,提高管理部门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近年来,长沙市执法监督部门认真实施《长沙市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加强了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强化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了对行政管理行为的专门监督;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积极接受媒体监督;逐步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执法监督各项举措的多管齐下,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长沙市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以有效的现场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现场管理原是企业管理中的专业术语,现场不仅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缩影,还是企业精神文明的窗口。企业的现场管理能力体现着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职工的精神面貌、各种思想和作风都在现场反映出来。企业现场管理的原理运用到社会管理领域,把容易诱发公共安全事件、易滋生违法犯罪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场所列为现场管理的重点对象加以监控管理。按照“以阵地为基础、以信息为导向、以管控为手段、以防范为目的”的工作思路,创建阵地管理机制,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公共安全,从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有效的现场管理至少应包括现场调查、检查督导、阵地管控等几个环节。

(一)深入现场调查获取一手资料

加强现场管理关键是要深入现场调查以获取直接材料。现场能提供大量的信息,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要想获得准确的第一手材料,只有到现场去作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现场是社会活动的第一线,是问题萌芽、产生的场所,在出现问题时,如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应对措施,任其恶化,有可能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要加强对全市的特种行业、公共娱乐服务场所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确定调点,有的放矢。大致说来,容易诱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行业主要有餐饮、交通、商场、宾馆、烟花爆竹生产、加油站等;容易滋生违法犯罪的场所主要有酒吧、网吧、歌舞厅、洗浴按摩场所等。相关管理部门要深入这些行业或场所进行调查,发现安全隐患,加强现场管理。

(二)建立健全专项检查督导制度

现场管理检查是一项综合性检查,包含了专业管理各项检查,一般是由管理部门牵头,各专业管理人员参加的现场检查活动。开展专项检查督导员业务知识的专业培训,以提高专项检查标准执行的统一性、检查形式的一致性、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并对检查人员加强管理,增强“社会管理专项检查”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持续性;实施专项检查标准分类考核程序,把专项检查考核内容分成两大板块,即公共考核板块和专业考核板块,对不同性质的被检查对象采取相应的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实施分类检查、统一计分、集中点评;注重总结分析,及时反馈信息。在整个检查过程中,检查组在做好现场检查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对基层单位现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难、薄弱环节和好的经验做法进行深入总结、分析、评价,并及时与其进行交流,从更深层面推动基层单位现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多渠道提升阵地管控能力

管理人员根据目前社会管理(特别是现场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查找相关的原因,把问题按责任分解到有关管理环节和专业中去,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阵地管控的重点;或者可根据日常现场检查督导所反映的具有倾向性现场问题,把制订相关的查改措施以及应达到的现场管理标准作为阵地管控的重点。通过采取公开管理控制、不定时巡查控制、依靠群众控制、公秘结合控制、依靠业主控制等方式,充分发挥各行业管理部门的优势,多层次、多渠道对重点管控对象开展阵地控制工作,及时发现和获取危及公共安全的情报信息,提升阵地控制能力。

三、以灵敏的应急管理完善社会管理创新

应急管理工作事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危,事关党和政府执政水平的高低,是社会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结合长沙市的实际,借鉴近几年来国际国内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创新应急管理应重视和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一)健全应急预案机制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件(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好有关计划或方案。应急预案要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送、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以及应急保障、监督管理等作明确规定,要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具体说来,一是要完善预案体系。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和不同的责任主体,构建长沙市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基层(区、县、乡镇街道、村组社区)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形成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二是做到全域覆盖。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各级各类预案,不漏一个层次、不掉一个单位、不差一个类别,做到预案全域覆盖。三是加强预案管理。按照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的要求,提高预案质量;加强预案之间的协调配合,优化预案系统;开展预案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应急预案原则上每两年演练一次;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修改预案内容,增强预案的指导性、针对性、实效性。

(二)完善信息报告机制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是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信息报告渠道畅通与否和传递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善后恢复等各项工作。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一是加快应急综合平台建设。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系统、部门信息化系统,促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新建平台要遵循总体技术要求,已建平台要依据统一标准通过改造或采用转换等技术实现互联互通。目前,长沙市应急综合平台建设已经启动,“十二五”期间主要是加快各区县(市)应急综合平台、市直专业部门应急平台建设,尽快实现各级政府之间以及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二是规范报送程序和时限。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别和级别制订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送时限,做到既简便快捷,又杜绝漏报、误报和迟报。三是规范报送内容。信息报告内容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发事件信息来源、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统一规范;预警信息按照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进行规范,确保信息报送准确无误。

(三)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是快速、高效控制突发事件的重中之重。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等应急管理主体在接到突发事件的报告后,应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统一协调、快速反应、有序应对,确保突发事件能得到快速有效控制。一是建设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长沙市正在建设应急综合平台,该平台具有视频监控、视频会议、指挥调度、决策支持等功能。该系统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先进的指挥调度通信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建成后即是一个高效率的指挥调度中心。二是依法完善处置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各级各部门及有关单位应结合各自的责任和工作实际,对各类不同的突发事件,从救助、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制订一些具有共性的应急处置措施。三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适应当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需要,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有计划地组建综合性和专业性的训练有素、反应灵敏、专业化程度高和富有战斗力的应急救援队伍;另一方面注重号召社会组织和公众等积极参与处置突发事件,通过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健全基层应急志愿者应招及培训工作,强化社会公众危机意识和应急技能的经常性教育和培训等,不断发展壮大社会性应急救援队伍,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自觉性和配合政府一致行动的协调性。

四、以科学的舆情管理引导社会管理创新

随着互联网、3G手机的快速普及,网民数量与日俱增,网络已成为社会舆论的快速传播器和高倍放大镜。经过网络炒作,小事情会变成大问题,经济问题会变成政治问题,局部问题会变成全局问题。网络炒作带来的负面舆论在相互感染、相互混淆后煽动蛊惑性增强,反过来影响现实社会,影响社会稳定。网络时代,任何现实“小问题”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借助网络“催化”、“发酵”,演变为网上“大事件”,给社会管理带来阻力。因此,我们要顺应网络时代的潮流,抓住网络时代的特点,利用好网络,创新网络管理办法,构建科学的舆情管理机制,使之成为我们加强社会管理的得力载体。

(一)理性认识网络规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互联网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灵丹妙药,而是一把“双刃剑”。舆论引导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应充分运用所掌握的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宣传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各项方针政策及行政命令,通报社会动态;褒奖对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秩序作出贡献和模范遵守法律道德,对社会、对他人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弘扬新时代新风尚、新观念;谴责、批评、鞭笞社会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树立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荣辱观和道德观,提高社会成员的法制意识、道德水准、思想觉悟和自我约束能力,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把握舆情发展规律,加强舆论苗头管理

舆情发展有它的规律性,一般说来,网络舆论形成热点都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过滤和转移”阶段,即网络舆论形成以后没有太多炒作热点,大部分会被过滤或者被新的舆论所代替。其次是“放大和共振”阶段,即网络舆论在发展中如果形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姻”的局面,就会被“滚雪球”般地迅速放大、立体放大。再次是“高潮和雪崩”阶段,即较大的网络舆论要经过一个以上的高潮、形成数个高峰,而一旦舆论升级、媒体追逐,就会造成“雪崩”,引发网下行动,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基于此,在网络舆论的初始阶段就要积极应对,通过迅速回应和澄清事实来避免放大共振,尤其要避免出现高峰和雪崩。[1]为了应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要坚持苗头管理,要以善于同虚拟人沟通、交流为原则,建立一支数字化虚拟信息员队伍,以普通网民的身份直接在论坛、网站、博客上参与热点问题讨论,做好舆论引导和治安信息收集工作,通过工作的前置,察觉由网络引起的各类敏感性事件的苗头。要由党委、政府建立权威的辟谣网站,开辟热点事件最新消息手机短信服务,抓住网络热点问题处置的2至4小时黄金时间,及时信息,澄清事情真相,抓住工作主动权,防止谣言扩散造成恶劣影响。

(三)健全舆情管理机制,形成舆论处置合力

相对而言,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及其公职人员,极易成为网络热点和炒作焦点。从长沙市近年来的情况看,有“四类话题”是网民炒作的敏感话题:一是涉“官”、涉“腐”、涉“权”的事件,如天心区规划局的财产公示事件,开福区房产局的“日记门”事件,此类事件最易引发舆论热潮;二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件,主要是日常的维权事件,此类事件所占比例较高;三是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的事件,如长沙市2009年的浏阳镉污染事件;四是涉及民族主义、、中外关系、伦理道德的事件。妥善处理好这些网络敏感问题,关键要健全舆情管理机制。一是建立联动机制。成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网管办、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国安局、市工商局、市文广新局、长沙电信、长沙移动、长沙联通等为成员单位的全市网络宣传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沟通情况,共同应对网络舆情。二是建立处置机制。形成覆盖全市、反应迅速、快捷畅通的舆情报送、传导和反馈与处置体系,提高网上舆情分析研判和快速处置能力。三是建立约束机制。以网络问政、网络发言人、网上平台为依托,对网民诉求形成交办、反馈、回复、互动的制度规范,落实责任主体,提高应对水平,形成网络新闻管理的强大合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率先发展营造良好网络舆论氛围。

五、以严密的治安管理强化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治安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影响社会稳定、引发治安问题的因素还大量存在。长沙市现有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水平,与建设“平安长沙”的总体目标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愿望还有一定差距。为此,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社会治安形势的分析和研究,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构筑“技防”、“人防”、“物防”环环紧扣的严密的治安管理体系,推进“平安长沙”建设,确保社会安全平稳运行。

(一)全面推进“技防”

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实现对主要道路和广场、车站、码头、出城口、治安卡口等重点部位的电子监控全覆盖。推进市、区县、街道(派出所)三级监控平网,整合政府和其他组织监控资源,完善“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城市治安电子防控网络。整合各方力量,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构建网上与网下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联动的防控工作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各类技防设施建设,力争三年内全市主要街道路面、要害部位、复杂场所技防覆盖率达100%,五星级技防乡镇(街道)创建达标率达100%,居民小区监控系统安装率达100%,老小区安防改造达100%,农村小技防入户率达100%,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全时监控、全面设防的现代安防体系。不断加强技防运用管理,通过技防设施现场抓获和提供线索破案占总数40%以上。

(二)大力加强“人防”

充实基层一线警力,健全立体化、联动化、网络化治安防控警务模式,有效提高路面“见警率”。遵循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规范化的原则,不断壮大群防群治力量。积极创新社区管理社会化模式,探索治安防范承包制。壮大见义勇为基金,建立健全表彰奖励、医疗救助、抚恤安置等工作机制,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参与治安防范的自觉性,动员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参与。强化对市区巡防队伍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加强区域之间、警种之间、专业巡防与社会面群防群治力量之间的协作配合,大力开展武装巡逻、车巡、步巡、综合巡防。

(三)积极改善“物防”

深化治安巡防站点建设,在市区和县(市)城镇建立完善治安巡防站点,整合公安、武警、保安以及社会防范力量,构筑区域联动、规范管理、专群结合、实体运作的城镇治安巡防新格局。大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按照“小站点、大战略”的思路,加强巡防阵地建设,推广治安巡防站和综治维稳工作点建设,依托巡防站开展“网格化”巡逻,建立巡警巡防人员、视频监控和治安巡防站“三位一体”的街面防控机制,形成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努力实现打、防、管、控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J].求是,2011(9).

2.黄兴国.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N].人民日报,2011-4-19.

3.丁元竹.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与方向[J].开放导报, 2010(8).

机场安全管理论文范文3

(①中电投东北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沈阳110181;②沈阳环能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沈阳110004)

(①NortheastNewEnergyDevelopmentCo.,Ltd.ofChinaPowerInvestmentCorporation,Shenyang110181,China;

②ShenyangHuannengSecurityTechnologyConsultingCo.,Ltd.,Shenyang110004,China)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升风电场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通过对目前我国风电场安全管理人员现状分析,明确了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能要求,从专业基础理论深度学习、构建考核体系、持续的专业技能培训、鼓励安全管理人员参与科研、注重人员沟通能力和情感培养等方面对风电场安全管理专业技能提升对策进行了探讨,并在辽宁某风电场进行了应用,收到了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风电场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Abstract:Inordertofurtherenhancetheprofessionalskillslevelofsafetymanagerinthewindpowerplant,throughanalyzingthepresentstatusofthesafetymanagerinthewindpowerplantinChina,theprofessionalskillrequirementsofsafetymanagersinthewindpowerplantaredetermined.Themeasuresofupdatingthesecuritymanagementprofessionalskillsofthewindpowerplantarediscussedbysomeaspects,suchasdeepLearningofprofessionalbasictheory,constructionofevaluationsystem,continuousprofessionalskillstraining,encouragementofsafetymanagerforthescientificresearch,attentiononpersonnelcommunicationandemotionalcultivationandsoon.AndthismethodisappliedtoawindpowerplantinLiaoning,ithasgetgoodeconomicandsocialbenefitsandprovidesnewideasandnewmethodsfortheprofessionalskillstrainingofsafetymanagersofthewindpowerplantinChina.

关键词 :风电场;管理人员;专业素质;途径;探讨

Keywords:windpowerplant;manager;professionalquality;approach;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1-0043-03

0引言

近年来,我国风力发电业突飞发展,到2015年底预计我国投入运行的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亿千瓦。正是由于过快的建设速度,风电公司过度追求了发展规模,使得风电场的安全管理工作与其建设进程发生了脱节。为满足风电现代安全管理需要,构建风电场安全管理人员长远发展机制,提高风电场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素质和能力,成为风电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1风电场安全管理及人员构成现状分析

我国风电运行大约有十多年,客观讲应该积累了一定的安全管理经验,对于对风电场安全运行和有效遏制风电事故发生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电力体制改革后,我国电力生产企业受各自管理体系的不同影响,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管理模式。风力发电企业因为地处位置僻远、技术力量薄弱、运维人员少、专业配置不合理等种种原因,导致一些误操作、违章指挥等时有发生,造成重大设备事故或人员伤亡。

目前风电场的安全管理体系一般比较简单,通常是场长、副厂长、值长、运行和检修人员,也有的是场长、副厂长、安生部主任、值长、运行和检修人员,既便是设有安生部通常也是一个人。所谓的安全管理人员多数都是兼职安全员,一般由安生部主任或者值长担任。因此说风电场的安全管理应该是全员的管理,应该以提高全员的安全管理能力为主。

风电场的安全管理必须要充分适应风力发电的行业特点,做到机构精干,指挥有力,工作高效。

通常风电场对安全管理的需求包括如下方面:人员规模相对较小,组织机构简单;专业水平要求高,员工要求必须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业务水平,在工作中要采用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才能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风力发电场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需求

风力发电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包括机电一体化、空气动力、电力电子、工业控制、机械制造等。作为一个合格的风电场安全管理人员不但要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和运行经验,还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总体概括其具备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如下文所述。

2.1具备专业技术和安全知识

对各类风力发电机组的工作原理维护方法及运行程序熟练掌握,具备基本的机械及电气知识;安全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依据知识的学习,提高依法、依规管安全;加强风电安全生产技术的学习,提高对风电安全生产过程的风险管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同时要掌握一定的急救和应急知识,掌握触电现场急救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消防器材等。

2.2具备落实安全生产职责的能力

安全管理的源头在于责任制的落实,所以说要想管好安全工作,就要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由于风电场生产条件艰苦,作为安全管理人员就要站在讲奉献,讲大局、讲责任的高度,对那些违反安全操作和违章指挥的人和事必须依据制定的安全规章制度严格落实。

2.3具备一定的组织和决策领导能力

安全管理无小事,当遇到每一项问题时,都要涉及组织相关人、财、物,进行领导决策。尤其在事故应急状态显得更为重要,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协调各方面资源,将事故影响控制在最小可能状态。此外,如风电场安全隐患排查、设备缺陷等问题的解决都需领导决策。所以说安全管理人员必须要有一定的胆略,具备一定的组织和决策能力。

2.4具备风险辨识的能力

能够针对风电场实际,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能够独立对风力发电机组及升压站变配电设施出现的常见故障进行判断处理,对一些突发故障有基本应变能力,能发现风力发电机组及升压站运行中存在的事故隐患,并能分析找出原因,并制定安全对策措施予以实施。

2.5具备良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风电场人员比较少,每个人均承担多项职责。安全生产工作较繁杂,各类问题层出,安全管理人员必须直面发生的各类问题,加强反事故措施管理工作,做好危险点预控,把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均考虑到,并认真抓细节、抓落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3提高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途径

随着我国风力发电事业的发展,大多数风电机组已经出了质保期,风电公司运行和维护工作任务越来越多重,人们对风电场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停留在一般的日常管理,更多的是安全管理和专业技术的结合,要求有娴熟的技术和良好的安全管理能力。为了提高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针对目前我国风电场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按照科学、系统和持续改进的原则,提出如下对策措施和提升途径。

3.1加强培训,提高基础理论和安全管理知识掌握

各风电公司通过不同的方式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学习和培训,通常普遍更多关注了安全培训的广度,培训的内容不系统、缺乏针对性,大多沿用了以前火力发电厂的学习材料,而针对风电场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专用的教材或者学习材料特别少,使得风电场组着的学习没有突出其风电场的特点,没有从实用性、深度上下功夫。此外,风电场的学习和培训更多注重了专业技术的学习,而对安全方面的培训较少,也忽视了基础理论和原理的学习,导致很难提升提升风电场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和能力。

为此,建议各风电公司组织相关资深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委托科研院所、高校等科学、系统的编制和研发针对风电场人员专业知识学习的书籍和教材,构建良好的风电场基础理论知识体系。通过持续的注重专业深度和实用性学习,使风电场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去进一步拓展理论知识。

3.2完善风电场安全管理人员考核体系并严格执行

安全管理重在闭环,要想落实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必须要建立完备的考核体系。如果考核体系不能得到完全的落实和贯彻,就很难确保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更不能实现安全目标。

为此,建议风电场针对其实际特点,建立风电场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能考核标准体系,实行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全过程闭环管理,为风电场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养提供管理理论支持。

3.3增强安全管理人员的情感培养,不断提高领导力

安全管理人员的领导力,更多的体现在情商方面,要提高情商就需要加强情感培养。风电场相关人员因为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量,每天要从事大量的风机维护工作,使其疲于应付、身心具备;风电场远离城市,相关人员必须要长期呆在现场,容易造成孤独寂寞的情感;风电公司人员少,其晋升机会也少,工作环境相对差和艰苦,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等种种原因,使得风电场技术及管理人员形成职业冷漠和厌烦感,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影响其领导力。

为此,建议风电公司注重风电场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的情感培养,构建多种不同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提升员工的职业自豪感。在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培养上突出安全管理发展与情感研究的结合,逐步建立起以企业情感为中心的现代安全管理理念,从而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领导力。

3.4坚持不断的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风险辨识能力

随着现代风电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强力支持下,风电自动控制技术发展迅速,无论从风电机组运行,还是检修、检验项目和故障诊断方案,都要求风电场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掌握现代先进风电技术,确保与时俱进。此外,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各风电公司人员比例严重失调,风电场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除了上岗培训和日常的基本学习,很少有机会进行有计划、持续的进修和培训,致使风险辨识能力较低,尤其对隐性隐患的辨识更差。

为此,风电场持续不断的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进修是风电场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所必须的。建议风电公司针对不同知识层次和年龄段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建立完备的培训体系,通过风电公司间的专题学习、知识竞赛、相互交流、师徒协议等方式,形成多门类、多层次的培训模式,拓展风电场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的视野,掌握国内外风电安全管理的前沿,并严格落实安全培训资金。

3.5引导和鼓励风电场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参与科研,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想提高风电场安全管理人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佳的途径就是让其参加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风电安全技术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反复探讨风电领域的问题或者隐患,并用以直接或间接地指导风电场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实践的过程。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因为长期奋斗在风电场一线,并且专门处理一些紧急、繁琐的日常工作,通常经过一个阶段的工作,都会有很多新的体会、感悟和经验总结。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让风电场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参与到风电场安全技术科研中,不仅可以提升员工自我的能力,也可以通过不断创新、提高风电场整体管理的水平。

为此,建议风电公司选派一些敢于创新、善于总结和学习的技术或管理人员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应用系统安全的方法和技术,科学地分析、探讨和研究风电场安全管理问题,并通过不断的进一步研究改进风电场安全管理工作,提升风电场安全管理人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的确保风电场的安全稳定运行,实现安全目标。

4提高途径在风电场的应用

按照构建的提高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途径在辽宁风电公司进行了应用。首先风电公司聘请了大学教授从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原理、电工学原理等方面进行了专题学习,并讲解了断路容量校核计算、接地网热稳定性计算等,为风电公司安全管理人员夯实了业务基础;组织人员进行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培训,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建立了闭环的风电场安全管理考核体系,奖惩分明,充分调动了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公司开展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作,从新整理了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和员工情感教育,如报销探亲车票、给员工家属寄送生日礼物、给员工家属的一封信、领导对困难员工家庭进行慰问等方式,使员工充分体会到风电公司给予的关怀和支持,增强了风电场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组织风电公司安全管理人员按照各自的专业背景不同参与编制了风电场安全规程,并研制了风电场事故隐患管理系统,使每个人员均参与一项科研项目,激发了员工的科研创新热情。

通过对构建的提高途径应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自应用该成果半年多,风电场没有出现重大设备和人身事故,尤其在春检过程中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为风电场运行维护稳定了队伍、节省了成本。因此,建议该方法值得在风电场进行推广应用。

5结论

通过对风电场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现状及专业技能要求的分析,针对目前风电场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养存在的不足,提出了5个方面的对策,进一步探讨了风电场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提升的措施及途径,为风电场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丰富了我国风电场安全管理人员技能培养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方.安全系于“有感领导”——访杜邦安全管理咨询大中国区总经理邹飚博士[J].中国石油石化,2010(12):36.

机场安全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建筑机械,安全管理,设备调配

 

随着我国建设行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城市住宅区的不断增加,使机械化施工在工程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工程施工的发展,抢速度、保质量、要效益,三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就对工程施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要解决快速、高效、高质量地对工程进行施工的问题。传统的人力,简单机械的施工方式已不适应工程施工的要求,对于现代化建筑的施工只有采用机械化作业。因此,对施工机械的安全管理以及选型和配置都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1.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建筑机械施工安全是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筑机械在工作或在装拆、调试、运输等状况下,对操作者所产生的伤害及其保护措施。建筑机械安全关系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企业的财产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建筑机械安全事故发生率虽然近几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存在问题还较多。因此,如何科学实行并加强建筑施工机械的安全管理,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1.1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各类建筑机械使用日益增多,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些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

(1)安全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2)不能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规范性文件。

(3)安全监督存在多头管理。

(4)建筑机械操作人员管理不善。

(5)建筑机械技术档案不完善。

(6)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管理不善。

(7)机械设备施工环境恶劣。

1.2建筑机械安全管理改革对策

1.2.1健全安全规制法律体系

健全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我国安全律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安全管理立法。2)制定配套规章。3)实行机械强制报废制度。

1.2.2安全监督部门权限依法严格划分

依法严格划分部门权限,强化行业监管职责;及时制定执法所需的法律法规,认真清理部门间交叉打架的法律法规条文。国家设置各部门,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各部门只有各司其职,才能保证社会的健康运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着对安全生产日常性监督检查的工作职责,在建筑工程安全监管工作中属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部门规章交叉必然导致执法行为的混乱,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危害性,对现行的法律法规也要组织人员尽快清理,确保法律、法规的尊严和权威性。

1.2.3严格执行规范、建立现场规章制度

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执行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并在现场机械管理中应制定有效的现场管理制度:1)施工现场各方主体应配备专职(兼职)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负责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2)施工现场应建立相应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安全管理职责、安全技术交底、交接班、维护保养、检查、资料管理等)。。3)主要机械设备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4)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施工机具不得带病运转。。5)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应做到正确使用和安全运行,严禁拼设备和超负荷使用。

1.2.4完善技术档案

根据建设工程施工进度对不断进退场的各种类建筑机械进行动态跟踪、收集整理发生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技术资料,能及时建立起有关建筑机械的安全管理技术档案。安全管理技术档案可以清晰地反映建筑机械在工程施工中的状态,便于各种安全生产检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是具体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一项有效措施;既满足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中施工生产安全管理档案资料的要求,又符合建立技术档案的原则。

2.施工机械调配的研究

机械化施工是一个具有联系的机械系统的综合作业过程和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实现整个系统过程和体系最佳经济和技术效果。要做到建筑的机械化施工,就必须根据各类工程的特点,按照建筑施工内容和要求解决施工机械的合理调配问题。满足施工工程对施工任务、质量、工期的最基本要求,保证工程的各项强度指标。提高施工机群的协调性。目的是提高机械的利用和施工任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提高工程效益,降低机械成本。。提高机械的系统性。使机械的性能、生产能力适应建筑施工的特殊要求,尽量降低设备的投资额。

2.1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调配原则

1)机械设备的调配必须与建筑施工组织相一致;2)机械设备的调配必须有利于施工,有利于机械利用率和完好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3)机械设备的配制必须适应建筑工程项目多变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4)机械设备的调配要符合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2.2机械配套必须满足的简便条件

1)各机械的技术规格必须满足既定工程的技术标准;2)在工艺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重型机械并保证为其安排足够的工作量;3)机械必须具有良好的性能;4)机械必须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2.3施工机械的调配方法

施上机械的调配过程大体是:分析问题,确定目标,拟定及分析方案,方案选择,方案实施。在进行方案选择时,通过对影响施上机械调配方案因素的分析,应从以下四方而考虑:机械的施上质量指标;调配方案对施上任务的适应性;调配方案的经济性与施上机械间的协调性。这此综合指标中既有定量因素又有定性因素,即使是定量因素,在不同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条件下,也有较大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另一方而,各个因素往往相互影响,其相关程度准确判定,也可以认为是模糊的。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解决施上机械的调配问题既适合施上机械实际情况,又具有可操作性。

3.结语

施工机械的合理选型与配置以及科学的安全管理是实现建筑机械化施工的重要保障。科学先进的机械调配与管理不仅提高了机械的利用率,发挥机械的最大效能,而且能确保上程质量和上程任务的按期完成,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建中.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浅议[J].建筑机械化,2007(8).

机场安全管理论文范文5

本文将股票市场的安全,定义为股票市场对立于危机而存在的一种均衡状态,它是建立在有效的监管体系、稳健的机构运行体系和规范的运行秩序基础上的稳定而有活力的状态。可以表现为资本品(股票)价格、市场主体的运营状况以及监管效率,其特征则是股票市场的稳定性,有效性和流动性。

股票市场金融安全的决定因素,可以被归结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就外部因素而言,首先,由于股票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构成是存在于实质基础之上的,宏观经济的增长与结构、经济政策以及货币市场等因素的变化,显然会作用于股票市场。另一方面,如果资本市场是开放的,那么其它市场的外来冲击和汇率波动会对股票市场的安全性产生。股票市场金融安全的内部因素具有技术(市场)和制度的两重性。股票市场安全或危机的绝大多数,集中于对其市场因素或技术因素的讨论。由于不完全信息,有限理性以及金融风险的外部性,使得股票市场与银行业等其它金融市场一样,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这种内生的不安全性,除了被归结为以上原因外,另一个重要的解释则是风险的不可根除性,即金融体系在面临不确定性时,无法在技术上对金融风险进行完全控制。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股票市场安全具有制度决定性,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深刻影响着股票市场的安全状态及其变化。金融史表明,金融制度演进往往带来金融风险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制度的重大变迁则与金融危机紧密相连。股票市场金融安全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则是制度因素。其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根本特征是转轨经济。有别于市场经济,转轨经济的制度特点是不完善的制度安排和不断推进的制度变迁。在转轨过程中,两种制度的冲突,以及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中国股票市场金融安全具有与市场经济迥异的生成机理,其风险本身可能就是制度性的。因此,用市场性的或技术性的,可能难于解释中国股票市场的金融安全状况,在制度缺陷和制度变迁的背景下,对中国股票市场金融安全的制度可能更加具有说服力。本文的基本假定是在既有经济和封闭条件下对我国股票市场安全的研究,因此由实质经济和外来冲击等因素构成的外部因素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畴。另一方面,就内部因素而言,本文主要是着眼于对其制度因素的理论说明,因而没有过多的讨论我国股票市场安全的技术(市场)性。

对我国股票市场风险结构的大量研究表明,系统性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较大,高于发达国家股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所揭示的风险收益关系并不显著。对于这一现象的可能(或许是只能)的解释是我国股市存在着制度风险。这是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的制度缺陷,表现为市场行政化,市场机制缺失、监管制度缺陷和制度体系的欠完备性。其根源则是我国股票市场在转轨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主导型强制性制度变迁。新旧制度的冲突,计划与市场的作用,使得隐性的政府担保和制度行政化成为制度性风险形成的源泉。由于风险性质具有制度性,从而我国股票市场的安全具有制度决定性,与市场经济国家具有迥异的特征。而就危机而言,在过度投机、资金推动型股市,融资制度缺陷以及缺乏风险对冲机制的条件下,我国股票市场危机具有制度生成机理。而危机的过程可以表现为由于作为抵押品的资本品(股票)的价格下跌,从而导致债务关系中断,和抵押品的强制出售,最终诱发金融危机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典型的但却是“中国化”的债务紧缩型危机。同时,由于入市资金的“灰色性”,大量资金来源于非法入市的银行贷款,因而股票市场的危机可以迅速传递到银行业。同时,作为虚假的国债投资的被迫出售,亦会引发债券市场的大幅下跌。近期这一现象已显著地呈现出来。

在对我国股票市场安全的制度结构分析中,股票一级市场的制度分析主要包含了股票发行上市制度和退市制度两方面的。尽管渐进式的改革正在进行,但是我国股票一级市场的制度安排仍表现出显著的计划性,使得我国的上市公司具有独特的股权结构特征。这种股权结构特征尽管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是否产生作用尚有争论,然而它必然决定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行为不规范性。从而,也就必然损耗了市场效率以及对安全性产生影响。同时发售机制的缺限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无法得以优化。另一方面,曾经严重滞后但逐渐建立的退市制度,尽管显现出一定效果,但制度的不完备性使得金融安全的隐患缺乏有效的约束。

毫无疑问,股票二级市场的制度安排与股票市场的安全性之间具有更为直接的联系(第四章),因为它决定了股票价格的形成及其波动,从而对股票市场的稳定性、流动性和有效性产生作用。这一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交易制度,市场稳定制度和结算制度。总体上看,我国以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为主要特征的交易制度,基本上能够保证交易需求,尽管有增大市场波动性的因素,但总体上对安全性尚无威胁。我国股票市场的市场稳定制度措施主要包括涨跌幅限制,有效竞价范围的限制和临时停牌制度。而理论界对我国股市市场稳定制度实际效果的主要争论,主要集中于涨跌幅限制是否真正增进了市场稳定性,是否产生波动性溢出、价格延迟发现和波动性干扰效应。证券结算制度具有控制风险的功能,但同时在运行过程中又令产生结算风险。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我国股票市场的结算风险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券商透支。

有效的监管既是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金融安全的重要标志。事实上,金融监管正是当局应对危机的产物,金融监管的制度变迁史就是金融危机的。我国股票市场的监管制度的变迁一直处于“发展与规范”和“计划与市场”的冲突之中,同时还必须面临市场相当普遍的不规范行为,以及受到市场发育、国有改革、监管理念和技术手段等多种条件的约束我国股票市场发行主体的监管制度主要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关联交易的监管制度。尽管其尚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其实施效果仍差强人意,但是制度体系仍得到不断完善,其作用也愈来愈显现出来。本文还对我国股票市场二级市场中的内幕交易监管制度和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及其对安全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本文对我国股票市场安全的状况进行了描述。就相对股价(股价波动)而言,股票价格波动大且爆发性强,同时具有比美国股市更剧烈的单日振幅。从总体趋势上看,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特别是在1996年后波动趋于平缓。就绝对股价而言,对于市场是否存在泡沫以及泡沫的理性问题争论十分激烈,焦点集中在市盈率标准以及中国股市是否存在理性泡沫的证据。从市场主体的运营状态来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较差但近期有所改观,上市公司资产整体质量较好但不良资产较严重的企业引人关注。目前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治理结构缺陷和行为的不规范性,同时国有股问题使股票市场结构性调整难以推进并将长期困扰我国股票市场。在股票市场的运营主体中最令人担忧的是证券公司。原有产权制度的缺陷、行业政策及恶性竞争,再加上近三年的股票市场的下跌,使得证券行业出现整体性亏损和资产质量的严重恶化,有些证券公司已经面临流动性风险的冲击和客户挤兑,更有些证券公司已实质上破产。我国股票市场的监管经过十年来的改革,监管能力和监管效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与市场发展要求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违规行为仍比较普遍,中小投资者的权益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监管成本高昂且缺乏约束力,监管体系仍需改进和完善。

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我国股票市场稳定性、流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大量的数量研究和实证检验。关于我国股票市场的稳定性具有比较一致的结论,即认为我国股票市场的稳定性低于发达市场国家但近年来有微弱的改善。在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检验方面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不满足强式效率及半强式效率。而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弱式有效性则存在争议。相比较而言,国内学者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研究相对缺乏,简单的通过换手率指标来说明我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很难具有说明力。近期对改进的一些指标的统计分析表明,自1996年之后中国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发达国家市场。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股票市场金融安全的制度改进和金融安全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包括针对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严重制度性抑制,应着力推进股票市场的制度深化。应该在我国股票市场建立类似银行业存款保险制度的投资者赔偿制度。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缺乏最后贷款人制度,使得监管部门在面临问题机构的流动性困难时,显得束手无策,更谈不上满足市场中众多机构的“流动性注入”需求。在关闭问题机构时,监管部门也只能求助于中央银行的帮助在缺乏“最后贷款人”,甚至缺乏赔偿基金的流动性救助下,这种系统性的安全隐患令人担忧。应着手建立有效的股票市场危机处理制度。改进对问题机构的处置方式。

机场安全管理论文范文6

本文将股票市场的安全,定义为股票市场对立于危机而存在的一种均衡状态,它是建立在有效的监管体系、稳健的机构运行体系和规范的运行秩序基础上的稳定而有活力的状态。可以表现为资本品(股票)价格、市场主体的运营状况以及监管效率,其特征则是股票市场的稳定性,有效性和流动性。

股票市场金融安全的决定因素,可以被归结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就外部因素而言,首先,由于股票市场作为资本市场的构成是存在于实质基础之上的,宏观经济的增长与结构、经济政策以及货币市场等因素的变化,显然会作用于股票市场。另一方面,如果资本市场是开放的,那么其它市场的外来冲击和汇率波动会对股票市场的安全性产生。股票市场金融安全的内部因素具有技术(市场)和制度的两重性。股票市场安全或危机的绝大多数,集中于对其市场因素或技术因素的讨论。由于不完全信息,有限理性以及金融风险的外部性,使得股票市场与银行业等其它金融市场一样,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这种内生的不安全性,除了被归结为以上原因外,另一个重要的解释则是风险的不可根除性,即金融体系在面临不确定性时,无法在技术上对金融风险进行完全控制。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股票市场安全具有制度决定性,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深刻影响着股票市场的安全状态及其变化。金融史表明,金融制度演进往往带来金融风险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制度的重大变迁则与金融危机紧密相连。股票市场金融安全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则是制度因素。其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根本特征是转轨经济。有别于市场经济,转轨经济的制度特点是不完善的制度安排和不断推进的制度变迁。在转轨过程中,两种制度的冲突,以及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中国股票市场金融安全具有与市场经济迥异的生成机理,其风险本身可能就是制度性的。因此,用市场性的或技术性的,可能难于解释中国股票市场的金融安全状况,在制度缺陷和制度变迁的背景下,对中国股票市场金融安全的制度可能更加具有说服力。本文的基本假定是在既有经济和封闭条件下对我国股票市场安全的研究,因此由实质经济和外来冲击等因素构成的外部因素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畴。另一方面,就内部因素而言,本文主要是着眼于对其制度因素的理论说明,因而没有过多的讨论我国股票市场安全的技术(市场)性。

对我国股票市场风险结构的大量研究表明,系统性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较大,高于发达国家股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所揭示的风险收益关系并不显著。对于这一现象的可能(或许是只能)的解释是我国股市存在着制度风险。这是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的制度缺陷,表现为市场行政化,市场机制缺失、监管制度缺陷和制度体系的欠完备性。其根源则是我国股票市场在转轨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主导型强制性制度变迁。新旧制度的冲突,计划与市场的作用,使得隐性的政府担保和制度行政化成为制度性风险形成的源泉。由于风险性质具有制度性,从而我国股票市场的安全具有制度决定性,与市场经济国家具有迥异的特征。而就危机而言,在过度投机、资金推动型股市,融资制度缺陷以及缺乏风险对冲机制的条件下,我国股票市场危机具有制度生成机理。而危机的过程可以表现为由于作为抵押品的资本品(股票)的价格下跌,从而导致债务关系中断,和抵押品的强制出售,最终诱发金融危机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典型的但却是“中国化”的债务紧缩型危机。同时,由于入市资金的“灰色性”,大量资金来源于非法入市的银行贷款,因而股票市场的危机可以迅速传递到银行业。同时,作为虚假的国债投资的被迫出售,亦会引发债券市场的大幅下跌。近期这一现象已显著地呈现出来。

在对我国股票市场安全的制度结构分析中,股票一级市场的制度分析主要包含了股票发行上市制度和退市制度两方面的。尽管渐进式的改革正在进行,但是我国股票一级市场的制度安排仍表现出显著的计划性,使得我国的上市公司具有独特的股权结构特征。这种股权结构特征尽管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是否产生作用尚有争论,然而它必然决定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行为不规范性。从而,也就必然损耗了市场效率以及对安全性产生影响。同时发售机制的缺限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无法得以优化。另一方面,曾经严重滞后但逐渐建立的退市制度,尽管显现出一定效果,但制度的不完备性使得金融安全的隐患缺乏有效的约束。

毫无疑问,股票二级市场的制度安排与股票市场的安全性之间具有更为直接的联系(第四章),因为它决定了股票价格的形成及其波动,从而对股票市场的稳定性、流动性和有效性产生作用。这一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交易制度,市场稳定制度和结算制度。总体上看,我国以指令驱动交易制度为主要特征的交易制度,基本上能够保证交易需求,尽管有增大市场波动性的因素,但总体上对安全性尚无威胁。我国股票市场的市场稳定制度措施主要包括涨跌幅限制,有效竞价范围的限制和临时停牌制度。而理论界对我国股市市场稳定制度实际效果的主要争论,主要集中于涨跌幅限制是否真正增进了市场稳定性,是否产生波动性溢出、价格延迟发现和波动性干扰效应。证券结算制度具有控制风险的功能,但同时在运行过程中又令产生结算风险。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我国股票市场的结算风险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券商透支。

有效的监管既是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金融安全的重要标志。事实上,金融监管正是当局应对危机的产物,金融监管的制度变迁史就是金融危机的。我国股票市场的监管制度的变迁一直处于“发展与规范”和“计划与市场”的冲突之中,同时还必须面临市场相当普遍的不规范行为,以及受到市场发育、国有改革、监管理念和技术手段等多种条件的约束我国股票市场发行主体的监管制度主要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关联交易的监管制度。尽管其尚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其实施效果仍差强人意,但是制度体系仍得到不断完善,其作用也愈来愈显现出来。本文还对我国股票市场二级市场中的内幕交易监管制度和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及其对安全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本文对我国股票市场安全的状况进行了描述。就相对股价(股价波动)而言,股票价格波动大且爆发性强,同时具有比美国股市更剧烈的单日振幅。从总体趋势上看,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特别是在1996年后波动趋于平缓。就绝对股价而言,对于市场是否存在泡沫以及泡沫的理性问题争论十分激烈,焦点集中在市盈率标准以及中国股市是否存在理性泡沫的证据。从市场主体的运营状态来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较差但近期有所改观,上市公司资产整体质量较好但不良资产较严重的企业引人关注。目前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治理结构缺陷和行为的不规范性,同时国有股问题使股票市场结构性调整难以推进并将长期困扰我国股票市场。在股票市场的运营主体中最令人担忧的是证券公司。原有产权制度的缺陷、行业政策及恶性竞争,再加上近三年的股票市场的下跌,使得证券行业出现整体性亏损和资产质量的严重恶化,有些证券公司已经面临流动性风险的冲击和客户挤兑,更有些证券公司已实质上破产。我国股票市场的监管经过十年来的改革,监管能力和监管效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与市场发展要求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违规行为仍比较普遍,中小投资者的权益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监管成本高昂且缺乏约束力,监管体系仍需改进和完善。

机场安全管理论文范文7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好的建筑工程现场施工通常是安全的,质量过关的文明施工。施工现场的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施工质量的好坏,同时关系着建筑物的质量等级以及使用安全和寿命。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开始陆续投入建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各个地区市政区都先后进入了大兴土木的时期,与此同时,既然作为一个项目,它的目的就免不了要盈利,所以就面临着或多或少的质量和安全保障问题,好的建筑工程对质量和安全的要求相对又比较高,在红红火火的大兴土木过程中,目前,建筑工程现场管理现状让人堪忧。

本人就自己在土木行业的多年工作经历,在本文中论述了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求建筑工程的施工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让各个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实现利益与名誉双丰收的效果。本文主要针对现场管理中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进行相关论述,同时论述了现场管理中的责任问题,然后给出自己的相关解决建议对策,希望能对建筑工程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起到切实可行解决效果。

1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理问题

施工质量管理是广大施工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施工质量控制的薄弱环节。通常出现的问题有施工企业转包挂靠,层层瓜分利润导致项目款真正到达施工方的手中已是无利可图,所以施工方为保障不亏损就只好私自降低成本,导致工程质量低劣;施工单位资历不够,质量保证体系不全;私自变更图纸,不按图纸要求施工;监理公司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具体建议:

1.1 将建筑工程质量落实到责任制度。

建筑工程通常指房屋,道路和桥梁建设工程,以及公共广场和公园建设工程等。首先,地质勘探工作一定要落实到位,地质勘探报告要首先呈报,否则不允许施工设计。其次,必须在施工开始以前,施工设计图纸必须由建设单位委托的施工图纸审查机构审查,在确认无误之后加章,方可将图纸交给施工方进行实地施工。图纸审查不通过就坚决不能进行施工。同时还要做好备案工作。再次,在施工过程中要把施工质量监督责任落实到监理公司。最后,施工竣工以后要有建设单位的专门组织进行施工验收工作,验收合理才能交付使用。

1.2 所有建筑工程都必须首先经过地质勘察,见到勘察报告之后,建设设计单位方可进行施工建设设计。一定要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的顺序进行大的各个步骤来进行施工建设。同时将工程依法招投标,经过认真核实考察,方可将项目交给有真正实力的中标人。在施工过程中,监理方的作用非常重要,监理的管控到不到位直接影响着工程一线施工的质量,所以,一定要厚待监理,让其充分发挥它的权力,让其严格按照相关质量管理规范来执行任务,比如:《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等新规范,未经验收合格的严禁进行下一道施工工序。

2 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的现场安全管理问题主要是指施工人员施工环境的安全问题,施工质量的安全问题以及原材料的堆放安全问题。

对与以上问题的建议:

2.1 对与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首先,要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个人素质,施工单位应该定期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采取有奖问答的安全知识竞答方式更能调起施工人员的学习施工安全知识的热情,让施工人员真正把安全记在心中。其次,施工单位要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工作,脚手架一定要按要求搭设和拆卸,做好施工安全警示工作。再次,高空操作人员一定要配备安全带,全体施工人员一定要佩戴安全帽,施工现场一定要有牢靠的安全网和安全防护设施。最后,要有专业的安全人员和监理人员时常到现场进行巡视,查看有无违纪操作者,有无不安安全施工者,给予相应的警示和处罚。

2.2 对施工质量的安全问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就相当于施工企业的面子工程,质量安全是第一关,一定要在质量上狠下功夫。采取责任到位的监管施工方法,针对施工工程中的施工质量,除了要有监理公司要全权负责除施工设计的质量安全以外,还要有建设单位自己的人员时常到施工现场进行安全责任检测,确保施工的质量安全。针对一些施工上易出现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一定要督查到位,采取相关措施和技术给予避免。

2.3 对于施工过程中的机械操作等安全问题,机械的控制和操作一定要有专人来执行,除了专门指定的人员以外,严禁任何人进行操作机械设备,而且还要对机械进行定期安检,查看质量安全报告,防范于未然。

2.4 对于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堆放安全问题,一定要做好防火防爆工作,禁止在堆料库处吸烟或其他原因造成明火出现,禁止携带火种进入堆料库,严禁易燃易爆易腐蚀易发生化学反应的物品与其他物品混合储存,应该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隔离存放,做好防灾工作。

3 结语

以上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一些问题及对策均是本人多年从事建筑行业积累下来的实际经验,为了提高现场施工管理质量和安全要做到的远远不止这些,要做好一流建筑工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规范,要追求效益和质量双丰收,承担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单位的任务还很艰巨,希望本人的以上建议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雷定平.浅谈项目现场施工管理[J].西部探矿工程,2007

[2]李海霞.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J].建筑科技与管理,2010

[3]宋兆平.谈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几点问题,建筑与工程[J].建筑与工程, 2011

[4]周碧仅;对建筑工程现场管理问题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8年05期

[5]王淑彬;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3期

机场安全管理论文范文8

关键词:市政公用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24日

一、市政公用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一)施工队伍安全管理水平低、人员综合素质差。有些施工人员对安全标准存在不熟悉、不了解的现象;不少企业没有设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或是没有为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提供必需的资金保证和人力物力支持,使得安全管理部门形同摆设。

(二)安全管理意识匮乏

1、安全管理人员无证上岗。仅凭现场施工管理经验,无法做到及时发现、汇报和排除安全隐患。

2、机械设备、车辆管理不善,违规使用,很多情况下不符合管理规定即进行操作。

3、材料管理紊乱。没有建立有效的材料进场验收制度以及安全材料台账是不少施工单位安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4、不按规定实施程序。施工单位不履行法定建设程序,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坚持原则,硬着头皮施工给现场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5、随着文明施工和绿色工地创建工作的开展,施工企业对此给予了较高重视,但 “人、机、料、法、环、测”综合安全管理意识构成了安全管理的基础,任何环节的疏漏都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

(三)安全教育的形式单一,走过场,缺乏针对性。企业三级安全教育、台账,包括现行法律法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安全操作规程,现场安全防护知识培训,班前安全技术交底等,这些方面的落实还远远不够。

(四)安全生产责任制及考核落实不到位。一些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到位,对责任制签订不重视,存在漏签、代签现象,未真正体现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根本目的。

二、市政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影响因素

(一)建设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如何正确理解并予以贯彻落实,是安全监督管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二)市场不规范,分包现象普遍,工期盲目压缩。招投标市场不规范,招标机制不够健全,造成施工企业为中标,不惜压低标价恶意竞争,中标后为盈利违反约标时承诺,安全管理上不肯投入、少投入,有的分包给资质不符合要求、管理差、流动性大的施工队伍,施工总包单位对分包队伍在安全管理上不肯管、不想管、管不了是普遍现象。

(三)安全监督管理执法队伍建设急需完善。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现有人员从数量、质量上讲,已无法承担日益繁重的监督任务。

(四)信息化的联动机制有待加强。对工程现场安全信息的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而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监管要求的落实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需要予以改善。

(五)行政处罚机制有待研究。目前,邹平县实施项目经理管理制度,对项目经理进行扣分考核。从实施情况看,该方法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弊端。

三、当前市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对策

(一)强化政府职能,加大奖惩力度。监管部门在强化激励机制,运用市场规律对施工企业安全监督管理上进行安全生产与市场挂钩、不良行为上网公示并计入企业和个人诚信档案以对安全生产结果进行监管。行政处罚的力度必须加强,在现有项目经理、项目总监扣分的基础上必须对工程的经济收益人进行直接的处罚。

(二)从对项目部的管理转变到建立施工企业安全诚信机制。对施工企业的内部安全管理行为予以诚信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市场和企业资质挂钩,将有效地促进企业自发、主动地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内部安全保证体系。

(三)规范建设各方主体的安全行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对建设各方主体的安全责任予以了明确,作为政府管理部门来说,监管机构必须认清建设各方对工程安全生产的影响,避免安全管理过程的失控。

(四)抓好安全专业队伍的培养。要健全培训教育体系,培养各级安全管理人才,建立常设的民工学校和设置师资队伍是必须考虑的一项工作。

(五)规范现场各施工队伍安全生产行为。对市政施工的安全管理需要根据有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安全生产要求,必须确保施工区域内所有作业队伍的安全行为受控。

(六)完善文明施工管理体系。对文明施工的好坏 “一视同仁”,不利于管理也会造成文明施工企业的逆反心态,因此要完善文明施工管理体系的详细内容。

(七)建立PDCAP系统。在计划、实施、检查、整改的同时,必须增加考核和处罚,也就是PDCAP系统,以此实施对施工企业的纵深管理,确保全生产水平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转运.公路与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机场安全管理论文范文9

关键词:技术创新;质量安全管理;整合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6-0083-02

1 以技术创新为龙头,进一步提升质量安全管理整合优势

强化质量安全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质量管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作的保证与促进作用,并以质量安全技术数据库为平台,进一步理顺业务流程,充分发挥质量安全管理整合优势。

1)加强工艺技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围绕科技进步进行创新。二是围绕实物质量安全进行创新;

2)加强检测技术创新:对工程实体的检测,一方面是判断施工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规定,另一方面是检验施工过程控制能力;

3)加强技术与质量安全整合创新:质量与安全控制措施改进必须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一是要重点挖掘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方案对工程质量安全的影响,扩大功能,提高工程各项质量与安全指标。二是要高度注重市场动态,重视市场调研与市场需求分析,把握市场需求与机遇。三是要注重人的作用,要为技术、质量安全管理人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发展空间,做好质量安全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整合工作,形成一个良性工作平台;

4)加强对新开项目的质量安全技术的支持、服务、保障工作:坚持对项目无边界服务工作流程,具体指导新开工项目施工质量、安全控制要点、质量控制记录和安全文明施工台帐的建立和制作等工作,协助新开项目建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质量安全责任制及对分包队伍进行质量安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项目的质量安全预警能力;

5)加强安全技术措施方案的管理,确保安全技术措施费投入到位:要求项目深坑基础工程、外脚手架、各种异型架子(挑架、门式架、挂架、吊篮架、整体爬架)、现场临时用电、物料提升机、外用电梯、塔吊防护工程必须编制单项安全防护技术方案;安全技术防护措施方案必须严格履行会审、审批制度,未经审批的安全技术防护措施方案不得实施;安全技术措施费的投入以保证安全技术措施方案的实施为基点,实现安全管理达标。总部组织制订“项目安全技术措施费管理办法”,项目建立“安全技术措施费台帐”,以适应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现场安全管理的需要;

6)强化质量安全教育培训管理:通过教育培训,改善员工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提高作业人员质量安全操作技能。

2 深化落实精品工程生产管理理论与三大体系整合工作

公司质量安全管理在不断夯实基础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和提升体系管理,只有通过体系的有效运行,才能持续稳定地生产大批量的建筑精品工程,树立企业品牌,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不断完善改进“精品工程生产管理理论”

创建“分层控制、分级管理”质量控制模式和以“目标管理、精品策划、过程监控、阶段考核、持续改进”为核心的“精品工程生产管理理论”。科学合理的制定工程各项目标包括质量安全目标后,要围绕工程总体目标对各阶段目标、各分项目标进行细分,制定出量化的、可测量的指标和工程质量安全控制要点,并配备相应的资源。工程策划阶段尤其高度重视质量安全策划工作;过程监控重点针对隐蔽工程,影响观感质量和使用功能的分项工程,特别是在结构、装修和机电工程施工阶段;阶段考核重点突出工程实体质量、质量预控措施的制定、安全专项方案的执行,各项质量安全标准和指标的落实,阶段性成果总结(《问题集》、《规矩集》)和其他有关方面内容。

通过“精品工程生产管理理论”的良性运转,将会使我公司工程实体质量、安全管理、员工质量安全意识和企业质量安全控制的核心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此项工作是我公司质量安全管理的核心。

2)强化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确保实体质量目标、安全目标与创优目标的实现

为推动质量安全管理、提高质量安全意识、确保“精品工程”的实现,我公司在进一步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工作的基础上,加强日常现场检查与结构验收、工程预验、竣工验收、季度考核等监督、检查工作,检查内容包括土建、机电安装施工等各方面的质量安全管理、资料台帐管理等。重点加强对高大架子、特殊架子(挑架、整体爬架、吊蓝、挂架等)、现场临电、大型机械以及特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等各项技术指标的鉴定、安全防护与管理、检查验收及资质审查验收等工作,确保公司各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均保持在受控状态,各项指标均达到计划指标要求。

3)培训引导结合,突出事前预控,重视质量安全成本效益

要全面提高工程质量,树立企业形象。要正确处理好培训教育、工程创优、资金成本与全面提高工程质量的关系,把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提高所承担工程的质量总体水平放在第一位。保持公司整体质量水平的稳定上升,持续为社会塑造精品工程。

加强项目及各子分公司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教育,加大质量安全技术培训力度,并以现场蹲点指导、演示幻灯片案例等多种形式向各项目演示质量安全的问题点及控制措施,避免同类问题的重复性发生,将工作重心向“事前预控”方向转移,降低各项成本,改变投入型管理为预防性管理。同时严格杜绝项目为降低成本支出而减少在安全防护用品上的投入,要求项目建立安全技术措施投入台帐。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日常培训与证件审核,加强分包单位基层施工管理人员质量安全培训,重点强化对新进场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确保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

4)规范京外项目质量安全管理。随着京外市场拓展力度的加强,特级资质就位,京外工程所占市场份额在逐步扩大,确保京外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树立企业形象,维护企业品牌,是目前我公司质量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向京外项目大量输送总部质量安全与体系管理规范性文件与培训教材,将京外项目管理运作纳入公司整体管理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