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快乐家庭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3-05-29 16:01:55

快乐家庭教育

快乐家庭教育范文1

论文摘要:快乐是教育的重要特性,是成功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和精神状态,职业教育同样如此。文章提出快乐职教的概念并从主、客体的利益相关角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快乐解构,指出快乐职教是构建主体不断得到满足并产生价值贡献,客体享受价值贡献并持续供给条件的良性循环机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其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在追求幸福的教育过程中,快乐是重要的条件和状态。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也是努力使人实现职业幸福和生活幸福的教育。因此,充分认识和科学利用职业教育中的快乐条件,形成职业教育的快乐状态,对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幸福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快乐职教概念的提出

“快乐教育”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并产生巨大影响,内涵也随着时展在不断丰富。如今快乐教育的主旨是通过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追求幸福人生,要求教育不仅关心学生今天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未来的发展;不仅关注校内教育,还要关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是在各类型教育中与工作、生活之间位置最突前的教育,更是能够较快检验教育使人达成幸福这一目标效果的教育。因此,快乐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和重要命题。

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普通高中已大体相当,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特别是2009年860万的招生数超过了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一方面这是由于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人民的教育观、择业观也在发生转变,同时职业教育为人们带来的幸福体会和幸福期望在不断提高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此背景下提出快乐职教理念并对职业教育进行快乐解构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快乐职教的概念界定为:快乐职教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客体是企业、家庭和社会;快乐职教是一个在主体不断得到满足并产生价值贡献,客体享受价值贡献并持续供给条件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职业教育的快乐主体与其快乐需求

在我国,教育的主客体之辨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过,辩论的焦点即是否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在快乐职教的概念范畴里,二者都是快乐的主体,因为快乐是对人的需求满足。因此,职业教育的快乐主体是学生与教师,同时他们又是职业教育价值的贡献者。所以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快乐,首先应了解快乐主体的需求,然后来探究满足需求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的快乐需求

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学生相比,职业教育学生的快乐需求既有共性方面又有个性方面,其中在兴趣需求、尊重需求、成功需求、目标需求上的个性特点尤为突出,这是职业教育特性与学生特点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兴趣是人门的向导,这一点正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所言:“职业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职业或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它使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情感。”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教材选编、教学方法选择等活动都要围绕专业兴趣培养来开展。学校可通过形式新、效果好、奖励广的德育活动、竞赛活动、创业活动等,采取广维度、全过程、多层次的评价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求和成功需求。针对目标需求,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树立阶段目标意识,通过终身教育理念灌输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持续发展目标意识。

(二)教师的快乐需求

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及高校教师相比,职业学校教师中存在较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换句话说,职业学校教师的快乐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因此幸福指数不高。这其中既有社会教育观念中职业意识长期淡薄的问题,又有职业教育生存环境、办学条件、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职业成就感、专业发展、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是职业学校教师普遍需求但目前获满足程度远远不够的主要方面。职业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多形式、全覆盖的师、生技能竞赛,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培训机制、丰富校本培训内容、提供深造机会等方式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同时,根据职业学校特点,改革、完善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和职务、职称晋升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三、职业教育的快乐客体与其快乐供给

所谓职业教育的快乐客体,就是享受职业教育的价值贡献和办学成果并从中受益,从而与职业教育建立利益关系的组织或群体。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以企业为主要就业面向的学生群体,他们来自千家万户。因此,作为企业未来技术人才后备和千万家庭的成员,学生将企业、家庭与职业教育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此外,由于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因此社会成为最广泛意义的职业教育快乐客体。

(一)企业的快乐供给

职业教育以为企业提供大量合格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所以企业是职业教育价值贡献的直接受益方。学生在学校快乐学习是今后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快乐工作的重要积累。而快乐工作对企业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创意和创造力,更好的业绩、更高的利润。因此,企业要充分认识自身在职业教育中的社会责任,以各种方式提供条件,最大程度地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企业应主动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基地建设提供及时、专业的指导。企业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培养职业兴趣,了解行业发展和岗位能力需求,从而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生产一线的适应期。企业要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使教师通过参加生产实践和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革,提高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型,实现一专多能,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家庭的快乐供给

学生肩负着家庭对其未来的美好期望。一个品德高尚、文化过关、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职教学生,会给其家庭生活带来快乐乃至逐渐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尤其对于贫困家庭。快乐学习是实现快乐生活的重要阶段,而快乐生活对家庭意味着更多的动力和优势、更和谐的人脉关系、更多的创造力、更好的健康状况、更少的压力、更多的成功等。所以,家庭也应在快乐职教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兴趣影响学生的职业定向和选择,促进智力开发和潜能挖掘,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家庭的配合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可利用网络、手机等通讯手段,建立家校通讯网络。在校园网建立班级信箱,让家长通过网络、电话及时了解学校发展动态和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提出疑问、发表见解,一同探讨、完善教育方案。还可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企业参观,参加学生技能展示和竞赛活动,使家长切实感受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予以鼓励,满足学生的尊重、成功需求并促使其以更大的热情快乐学习,不断进步。

(三)社会的快乐供给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组成部分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职业教育,将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证;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社会应努力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使国家政策、教育观念、市场需求、择业行为间信息对称,紧密衔接。前述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提高等方面不能仅靠学生、教师自身或者单一部门的努力,社会应建立职业教育快乐需求的支持系统。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广泛认同。其次,要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舆论氛围。最后,要引导社会舆论,调动社会力量关注和投入职业教育发展。

四、快乐应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职业教育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就业问题,所以学生就业率成为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直接标准。职业教育为社会带来的不仅是成功就业的快乐体验,还有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快乐需求,价值贡献与需求满织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快乐。在追求幸福的教育过程中,快乐是重要的条件,更是积极的状态。因此,快乐应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快乐家庭教育范文2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读后感

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应该说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父母的书,主要讲的是家庭教育问题,但我从教师的角度来审视,同样获益匪浅。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庭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前奏,学校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父与子,师与生,谁人能轻易否定这两对关系的相似性?

赫伯特·斯宾塞,出生在英格兰中部德比城郊的一个不知名的小镇,祖父、父亲和两个叔叔都是教师,他本来有很姐妹,但不幸的是先后有六弟妹夭折,在斯宾塞看来,这是由于父母“缺乏最起码的育儿知识造成的”。书中反复提及的小斯宾塞其实并不是他的亲生儿子,而是他的远房兄弟丹尼·斯宾塞的遗孤,但赫伯特·斯宾塞为了这个可怜的孩子,竟担当起了父亲的角色,甚至为此终身未娶。可以这样说,他遭遇了家庭的不幸,但又拯救了不幸的家庭。也许是承受的不幸太多,所以特别看重快乐。作者以小斯宾塞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以快乐教育为主题,融理论于实践,寓思想于方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读来颇有教益。涉及教育、心理、医学、生理的方方面面,确系一本难得的育人全书。

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首先要会寻找快乐,努力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的可能会遇到很多令我们不快乐的事,如有的同学上课趴桌子,有的同学练习册没写,有的同学考试又得了零分。每当这时我们应该学会克制与宽容。一个快乐的人,看待自己的学生时,更多的是看到他的优点,而一个不快乐的人看到的更多是学生的缺点。其实,当我们以快乐的心态、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会发现身边有很多很多优秀的学生;每当批评完一个学生的时候,他都不忘记和你说声“谢谢老师,老师再见”,因为他并没有记恨在心,他知道你是为他好;每当放学回家的时候,学生们总是争先恐后地和你再见;每当过节时候,总是有无数的祝福包围着你。想到这些的时候,心里就有许多暖意。这就是快乐,这就是生活中最难得的收获。和学生们在一起,感受到的是他们的快乐和纯真。那种快乐的感觉常常包围我整个的心灵,而这种快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只有在快乐中工作,工作才不会成为一种负担;有热爱工作本身,我们才会被这种快乐所滋养,所润泽。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一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相反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面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办法。惟一的方法是先把他们的情绪调节到快乐、自信、专注,然后再开始学习。

快乐家庭教育范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家庭 孩子的需要 鼓励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人口过剩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对社会上种类繁多并日趋白热化的“状元热”、“家教热”、“补课热”、“培训班”等家长是积极的支持者。这一方面表出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同时也反映了人们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盲目和无奈。升入一流的学校,拿到更高的文凭,进入“上流”社会,给家庭带来荣誉,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与目标。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家长由于自身素质的影响,凭着自己良好的愿望,根据他们孩童时代的感受或眼下大家所热衷的“教育模式”,一厢情愿而自以为是地指导孩子做这干哪,不了解社会压力和家庭背景变化对孩子个性产生的影响,不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而陷入家庭教育的的误区。

一、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学习轻个性

家长们一见面,首先谈论或唯一谈论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如何,把学习成绩作为对子女要求的唯一要求标准。对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等则很少关注,使得孩子无从得到心理调适的方法,只好将矛盾、苦恼及困惑压抑在心里,受其煎熬,以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的已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重学习结果,忽视孩子的学习过程

许多家长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分数,在班上的名次,轻视对学习活动的指导。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不断的灌输。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苦其心智”的过程,使得孩子所具备的创新潜能未能得以充分挖掘。

(三)忽视孩子的德育

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要有礼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为人做事做到“不吃亏”,局限于对孩子的保护性上。而在诚信、友爱、尊重、责任心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以至于一些孩子对是非混淆不清,对人,对事缺乏责任感。

我国家庭教育的这些作法,可以使孩子较好的掌握书本知识。但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了孩子的生活和个人体验。加上落后的学习方式,大多数的学习活动又都是围绕着考试和升学而展开,模糊了学习的真正价值,使孩子过早出现厌学情绪。显然,我国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是背离了素质教育目标的。

二、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是以人的素质提高和发展为己任,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又以心理素质为中介,最终又以健康教育为本体的,以全面提高身心的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的教育。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我国的这种传统家庭教育方法是不同的,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成长与发展。它不满足于习得知识,对付考试,它强调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在导致人的心理活动或产生积极的“质变”,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2、素质教育关注家庭中孩子全部潜能的开发,它与传统家庭教育那种只重知识掌握,只重智力开发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它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关心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和人与人之间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注重孩子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不但知道,而且会操作。不但会说,而且会做;有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轻后者,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为活动的有效性。4、素质教育重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满足于学习上的继承与模仿,它要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重视一般性,还重视差异性;不仅重视保持一致,还重视标新立异。创新教育意味着人的最本质的潜能得到开发,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层次的推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三、家庭中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

(一)正确指导孩子的学习

要使孩子学好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家长不仅要关心和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谓智力,主要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地说,智力水平较高的孩子,其学习成绩也应该好的。但学习好坏并不完全取决胜于人的智力,它还与人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有人对世界著名科学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只有5%的科学家智商特别高,其余的科学家和常人差不多。但进一步的调查却发现,这些科学家的智商虽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他们从小对学习都有浓厚的兴趣,对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有顽强拼搏的精神……

1、培养孩子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学习的催化剂,它表现为人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好奇心和吸引力。这种好奇心和吸引力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成为学习、工作、事业上的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孩子不爱学习,大多数觉得学习没有乐趣,所学的知识太陈旧。如果家长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些好玩的、有趣的、应用的知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考虑孩子的个性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的孩子也要学英语,人家的孩子上奥校,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奥校,人家的孩子学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要学钢琴……。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在孩子所学的知识中,总有这一项或几项是他比较喜欢的,家长要充分肯定、支持,对孩子的进步,要积极鼓励,大力表扬,使孩子产生动力。父母可以充分利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通过玩耍、游戏等活动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在大自然中学习,使孩子对科学知识有一种向往,对文化

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有了动机,人就会有奋斗的方向,才会朝着这个方向自觉地努力。家长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根据自己的“意图”设计孩子的学习目标,使孩子把学习视为别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负担,被迫而学,即“为父母学”、“为教师学”。因而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这是许多孩子成绩不如意的重要原因。因此,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动机,懂得学习重要性。孩子一旦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便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这比家长天天催逼孩子去学习的效果不知强多少倍。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

良好的学习习惯指的是在学习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它可以使孩子自觉地、主动地寻求获取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那么作为家长应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独立完成作业。定期、定量、定事设置练习,布置作业等都是在养成教育方面经常运用的具体措施。在此过程中,要让孩子懂得良好行为的养成来自于控制自己的需要和感情,来自于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来自于自我忍耐、自我调节。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逐步强化了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了自我能力,加速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是一种艰苦的事,即使是聪明孩子,想不费力气便取得好成绩,那也是不可能的。何况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中的“小太阳”,缺乏艰苦和独立生活的锻炼。家长平时应注重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该让孩子做的事一定要让他做,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正是磨炼其意志的绝好机会。家长应抓住机会,鼓励孩子顽强拼搏,用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如果孩子从小就培养成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无论今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什么艰难曲折,他都能经受得住考验。

(二)树立家庭创新教育观

创新是一种勇于发现问题,敢于付诸的探索行为。对于一个问题总会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出独特的的见解,能够提出问题,能够独立决定问题,具有个人创造。我国的家庭教育历来具有浓厚的权威主义色彩,父母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真理的化身。在父母看来孩子是不懂事的,孩子天性是逃避学习的,他们的行为是不合成人规范的,父母乐意用强制的态度实施教育。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从已经了解的,抽象的原则开始,然后一步步推演开来。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使学生一步步的,完整的把一门门学科学好,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这种方式导致孩子及成人缺乏创造性。家庭中的创新教育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表达不同于父母的观点和意见,鼓励他们好奇心和探索行为,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打破事物的固有模式,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倡标新日异。尊重他们通过犯错误习得的经验,给他们留下展现自身想象力的空间。这是促进孩子创新精神和发展孩子创新能力所必须的文化心理氛围。做到这一点不需要家长有过多的专业训练,难是难在文化的心理状态的改变。其实,中国的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很难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创新教育的模式是不相容的。而家庭教育在自身微观环境中能够较好地做到这一点。

(三)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

快乐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善待生命的精神境界。人都期望、追求快乐,愿一生与快乐为伴,性格快乐就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遭遇挫折时,就不会灰心丧气,而始终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快乐是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怎样在孩子的心灵深处营造一片恬静的绿洲?性格快乐,就能让孩子换个角度面对生活,自觉避开沮丧消极情绪的困扰,机敏地实现情绪上“多云到晴”的转换。快乐使人精神振奋。才能与睿智得以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孩子的性格最具有可塑性,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期。怎样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

1、提供快乐的环境,保持家庭生活的美满和谐

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快乐的性格是在适宜的环境中熏陶感染形成的,是一次次快乐的情感经验浸润、积淀的结果。营造一个欢乐气氛的环境尤为重要。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那些民主气氛较浓,父母与子女平等相待,有事主动与孩子商量的家庭,其子女性格往往健康、开朗和活泼,而那些凡是由家长说了算,孩子只能听家长的,不能有自己的主张和意愿的家庭,其子女的性格往往沉默、消极、畏缩。家庭消积情绪的信号,会给孩子脆弱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在幸福和睦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体会生活的乐趣。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夫妻间应恩爱,相敬如宾,让家庭充满朗朗的笑声,让家庭充满和煦的阳光,让孩子在幸福快乐的大本营里健康成长。

2、给孩子足够的鼓励,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能比真诚的鼓励更能激励他们去热爱生活和追求成功了。作为家长,对于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和缺点,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耐心帮助、积极引导,当孩子稍微有了点进步时,要大声称赞。充分肯定,而不能拿孩子和别人比,以为孩子的进步不值一提,与别人相差甚远。家长应常常关注孩子,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热忱的赞赏和鼓励,不断增强其自信心。好家长会让孩子们明白,有的人之所以一生快乐,并不在于他们永远一帆风顺,而在于他们的适应能力强,拥有好的心态,能很快振作起来。家长也应以身作则,永不气馁。同时,还应注重对孩子的引导,帮助孩子及时得到心理上的调适,不断强化坚忍的心理素质,提高化解生活难题的能力。

3、放手让孩子追求快乐,给孩子自主决策的权利

快乐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孩子大方和开朗的个性。作为父母,为了让孩子拥有幸福的感受,应放手让孩子自己追求快乐。对孩子适度放权,让孩子拥有活动的安排权,学会管理自己,让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支配权,锻炼其理财的能力;让孩子拥有交往的自,提高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家长不过多地包揽孩子权利范围的事,而让孩子在独立生活的体验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家长所要做的只是适时引导,培养他广泛的兴趣,让孩子将这种追求快乐的习性保持下去,并将其带入今后的成年生活中。

(四)注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自然向善的,它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个体自身的锻炼和实践而逐渐形成的。

孩子正处于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初步形成的时期。思想比较单纯,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有限。因此,他们既容易接受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极易受不良道德和行为的消极影响。家庭是成长的摇篮,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家庭教育不能只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更要把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放在首位。

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让孩子学会做人。一些家长之所以在做人教育问题上不太重视,恐怕与他们在“成人”与“成才”的关系上缺乏正确的认识有关。汉语中的“人才”一词,是由“人”和“才”这两个字组合而成的。这就是说无论怎样的人才,也首先必须是“人”(社会意义上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而不是一般

生物学意义上的。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人)然后才谈得上“才”。假如一个人连“人”的资格都不具备,那怎么能指望他成“才”呢?在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方面,家长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千条万条,有一条切不可丢掉的就是,必须自始至终地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家长口是心非,方行相悖,教育孩子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父母,不仅要充分考虑怎样去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地去做,对自己严格要求,处以良好的榜样教育,影响孩子。从小处着手,不忽细微,善于抓住孩子讲一句脏话,浪费一粒粮食,随地乱扔一片纸屑时机教育子女,一点一滴地培养子女的良好道德和高尚情操。使他们养成好品德、好习惯,这样会使孩子受益终身的。总之,在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在各个方面都与传统家庭教育不同,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一定是一个全面反省和批判传统家庭教育的过程。素质教育是发展性的教育,它注重人心理品质的形成,能提高人的全部活动的有效性。素质教育也是全面性的教育,它决不仅仅只是关注人的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关注人的全部潜能的开发。同时素质教育是真正关心人的教育,是真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教育,它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一种真正人文精神的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迈向素质教育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谭虎《共赴明天》,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快乐家庭教育范文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和睦及家庭新风的倡扬,也谈不上整个社会的和谐。

“家和万事兴”,和谐的家庭关系是每个家庭的幸福。在现代社会中,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因此,父母与孩子间关系的融洽又是家庭和谐至关重要的一环。健康、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快乐,才能积极向上。所以,父母应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

“亲子营造和谐,行动铸就未来”。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迫切需求,人们提出了这样的口号。采用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亲子互动施教形式,力求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使家长与孩子建立起浓厚的亲情,从而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构建和谐家庭目前存在的问题

1.文化含量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孩子独立完善的人格品质,因此,营造家庭教育中的文化氛围就显得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很多家长只顾自己打麻将、泡舞厅,甚至家里的客厅成了牌友聚会的场所。这样的家庭环境缺少了文化的支撑,家庭教育必然苍白乏力,家庭和谐也就缺少了根本的基石。

2.共同时间的缺失。

当今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那些只顾忙着挣钱,忙着官场追逐,忙着应酬的为人父母者,舍不得将时间花在孩子身上,很少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没有共同时间,也就无法倾听孩子的心声,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更看不清孩子成长的脚步,当然也无法随时拨正孩子前进的方向。可以这么说,没有共同时间的家庭是虚拟的家庭,没有共同时间的亲子关系,便失去相互沟通、分享快乐的土壤和阳光。家长一般重视在金钱支配上精打细算,但在家庭生活时间安排上,如何科学合理地配置,却很少顾及。

在美国的一个家庭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父亲因整日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孩子,以至于孩子长期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有一天,父亲刚回家就又要出门,孩子问父亲:“爸爸,您一小时能赚多少钱?”“10美元,孩子。”父亲得意地回答。孩子想了想,用恳求的语气问:“爸爸,我想用10美元买您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吗?”可见,孩子多么渴望与父母在一起学习,一起游戏玩乐,共同体验成长的快乐。

3.情感支持的缺失。

情感支持是家庭稳固的基础,是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源泉,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阳光。有一个瘸腿的小男孩,他常常自认为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有一次,父亲要几个孩子每人栽一棵树,并且说,谁的树苗长得最好,就给谁买一件礼物。由于自卑,小男孩决定放弃。于是,在给树苗浇了一两次水后,他就再也没有管过那棵树。出乎意料的是,小男孩的树苗却比其他孩子的长得更好。父亲给他买了一件最喜欢的礼物,并且称赞他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植物家。从此,小男孩变得自信乐观了。终于有一天,他发现父亲一直在偷偷地护育着自己的那棵小树……几十年过去了,那个小男孩没有成为一个植物学家,但他却成了美国总统。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爱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哪怕只是一勺清水。多给孩子一点自信和勇气,多给孩子一点支持和鼓励,这是孩子的精神力量所在,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所在,也是父母健康心态的具体表现。而在很多家庭中,这种情感支持是极其缺乏的。

4.家庭民主的缺失。

为什么在不少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沟通,缺少共同语言?为什么家庭悲剧时有发生?其根源也许在于家庭中缺乏民主,缺乏平等的亲子关系,做父母的不能以权威的姿态与孩子说话,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一条生物链,而在一些家庭里,也有这么一条无形的链。一个孩子说:在家里,我怕爸爸,爸爸屈从妈妈,妈妈尊敬外婆,而外婆总是宠着我。因此,我既是最小的,也是最大的。一个初一学生这样评价自己的父母:我的父母是权威的象征,使人不敢冒犯。他们常常拿出“镇山法宝”――“大人的事,小孩子别管”来回绝我。“没大没小”“没分寸”等压制性很强的话,经常挂在妈妈的嘴边。当我真诚地提出要与妈妈做朋友时,妈妈感觉这好像是“天方夜谭”,不可思议。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亲子互动的过程。家长在家庭中角色不是裁判,不是警察,而应该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朋友。

二、构建和谐家庭要做到几个转变

1.父母角色的转变。

从传统观念上看,父母是教育者,子女是受教育者,但这种关系不是绝对的。我们说,父母也应该是受教育者,父母和孩子应该共同学习。特别是在知识爆炸、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提倡父母加强学习,包括向孩子学习。在孩子面前,父母不应以教育者自居。家长只有在能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够教育好孩子。

2.亲子关系的转变。

传统落后的亲子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非民主型亲子关系,使父母不能与孩子成为朋友,不能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向孩子学习,不能理解、倾听、鼓励孩子,不能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孩子只有“听话”的权利,没有与父母“对话”的自由。亲子教育是以血缘为纽带将父母与孩子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它重亲情,重平等,重兴趣,重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使家长与孩子之间由“听话”向“对话”转变,使家庭亲子关系由居高临下向民主平等转变。

3.教育方式的转变。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采取的是“灌输式”教育模式,父母与孩子之间往往是我问你答,我讲你听。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r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父母与孩子之间也因此而缺乏情感交流,使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所倡导的是随时随地的“滴渗式”教育模式,力求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轻松美好氛围里,汲取知识的营养,接受爱的熏陶。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孩子积极、开朗、乐观的情绪,创造出快乐的家庭气氛,使父母与孩子问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感情、兴趣、爱好、谈吐等达到默契,彼此间能自然而亲切地交流,从而相处融洽,家庭中也因此而充满温暖感。

4.教育内容的转变。

快乐家庭教育范文5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健康的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是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流动人口数量众多,“六普”数据显示,郑州市外来人口总量为267.7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2.1%。本文以郑州市流动人口子女为研究对象,一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现状;二是分析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因素,以期能够为加强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乃至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整体教育水平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郑州市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考虑到流动人口工作和居住环境的实际情况,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调查以拦截式访问为主、入户调查为辅。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74份。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

在回收的274份问卷中,61.5%的被调查者为男性,38.5%为女性;年龄集中在30~45岁之间(68%);从户籍上来说,63.9%为农业户口,36.1%为非农业户口;受访者在郑州居住的时间以3年以上最多(38.7%),依次是1年以下(21.9%)、1~2年(20.8%)、2~3年(18.6%)。

受访者平均拥有1.5个孩子,其中,59.3%的受访者拥有1个孩子,34.4%的受访者拥有2个孩子,5.7%的受访者拥有3个孩子,0.5%的受访者拥有4个孩子。对于子女是否和自己在一起生活,63.5%的受访者表示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36.5%的受访者表示子女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其中在城市居住时间越长,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的比重越高,如在郑州居住3年以上的104名受访者中,有74名表示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占71.2%,而来郑州居住半年以下的受访者中这个比例只有41.7%。

(二)对音乐学习的认识与感知

1.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够。41.2%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低于语文、数学和英语,仅有32.1%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和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一样重要,20.4%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可有可无”;在对“您是否认同音乐艺术学习能够促进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的回答中,有49.9%的受访者表示“认同”,50.1%的受访者表示“不认同”;在对“您是否认同音乐艺术学习能够促进提高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的回答中,仅有27.7%的受访者表示“认同”。

2.流动人口对子女音乐学习和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43.8%的受访者表示对孩子的音乐学习和培养“没期望、顺其自然”,22.6%的受访者希望音乐能够成为孩子的“一技之长”,17.5%的受访者希望音乐能够使孩子“成名成家”,还有16.1%的受访者表示对孩子进行音乐学习和培养的目标是“升学”。

从上述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在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认识不够。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取决于流动人口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有关。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家长、学生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对升学影响大的语文、数学、英语学习中,而把音乐课仅作为一种“副业”,学校对音乐教学投入的力量有限,教学设备等硬件不足,学生对音乐课重视程度也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分数制”限制了流动人口子女音乐素质的提高。

(三)教育环境

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环境主要从家庭是否经常播放音乐、播放音乐的类型、播放音乐的次数、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的影响等方面来衡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3%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偶尔听音乐,36.1%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经常听音乐,6.6%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从不听音乐,仅有4.0%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每天都听音乐。

受访者对于家庭音乐教育的作用及对孩子音乐学习的影响普遍认识不够。仅有40.2%的受访者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很重要”“重要”,有59.8%的受访者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可有可无”“不重要”。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教育环境上来说,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的环境较差,接触适合自己年龄阶段音乐的机会较少,这一方面与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

(四)教育形式

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爱好和接受度较高,55.9%的受访者表示孩子“很喜欢”“喜欢”音乐,29.1%表示喜欢程度“一般”,仅有5.1%表示“不喜欢”。这说明音乐可以使人愉悦,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说,即使可能不太理解音乐,没有受过音乐教育,但是在他们心中也会感觉到音乐表达的某种情感,听音乐会使他们开心、快乐。

对于家庭亲子音乐学习的活动形式,30.7%的受访者表示“与孩子一起欣赏音乐”,11.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教孩子唱歌”,10.6%的受访者表示使用“家庭卡拉0K”,值得注意的是,还有47.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开展过家庭亲子音乐学习。

流动人口对于子女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仅有23.7%的受访者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其余76.3%的受访者没有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在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的受访者中,仅有7.7%的受访者表示经常陪同孩子一起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有40.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时间陪同孩子一起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

对于参加培训项目以器乐为主的占到了43.5%,其他依次是舞蹈(21.7%)、唱歌(20.3%)、综合素质训练(14.5%)。对于累计接受社会音乐培训的时间,40.0%的受访者表示在“1~2年”,32.3%的受访者表示在“2年及以上”,21.5%的受访者表示在“1年以下”。对于每周接受音乐培训的时间以1小时居多,占到了63.1%,每周2小时以上的仅为21.5%。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音乐教育的培训形式来看,虽然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喜爱程度较高,但开展家庭亲子音乐学习较少,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两者共同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学习的机会。

(五)教育影响因素

对于家庭负担孩子参加音乐学习费用的承受能力,23.4%的受访者表示“有困难”,22.6%的受访者表示“刚好可以”,仅有16.1%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可以负担”,另外,有38.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上述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方面,62.4%的受访者表示取决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配合,21.2%的受访者表示是学校音乐教育,9.5%的受访者表示是社会音乐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但是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受生活条件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认为对孩子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家庭音乐教育的仅占6.9%。 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能力”(40.5%),其次是“家庭环境”(24.8%)、“学校课业负担”(18.2%)。

上述分析表明,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最主要的因素依次是:家庭经济能力、家庭环境和学校课业负担。因此,要提高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必须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使其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二、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状况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对音乐学习的认识与感知上来看,受自身受教育程度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在促进孩子其他学科学习、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认识不够。

2.从教育环境上来看,受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环境较差,接触适合自己年龄阶段音乐的机会较少。

3.从音乐教育的培训形式来看,虽然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喜爱程度较高,但以自学为主,家庭开展亲子音乐学习较少,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4.家庭经济能力、家庭环境和学校课业负担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主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要增加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音乐素养,应采取切实措施,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各项要求,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流动人口能够获得和所在地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并加强对流动人口自身的教育培训,提高其融入所在地城市生活的能力,增加其“向上流动”的机会,为其子女接受音乐教育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改变流动人口对音乐教育的传统认识,使其能够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子女学习、性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音乐学习氛围;三是从学校和社会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活动等形式来消除流动人口子女对城市生活的隔离感,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健康成长。

快乐家庭教育范文6

【关 键 词】 愉快教育;学习方式;策略

【作者简介】 徐小五,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哲学 。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25-0085-03

最近一部热播大剧《虎妈猫爸》牵动着每位观众的心,虎妈毕胜男和姥爷毕大千为了孩子的学习更是出尽奇招。孩子放学、上学的路上都被要求背书,甚至连玩游戏都要“寓教于乐”,最后,毕大千更是请出了传家宝《必胜诀》来逼罗茜茜学习。悲剧的是,罗茜茜最后因不堪压力而得了抑郁症。这虽然是罗茜茜的故事,却是千千万万孩子的缩影。现在由于很多像毕大千这样的家长和老师,让我们的孩子压力变得非常大,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虽然当前中小学减负的政策一直在实行,但是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反而呈现加重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学习科目的增加,作业时间的延长,各种兴趣班的填鸭,家长额外的作业布置。这些不但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他们产生了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所以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愉快的学习成了重要的话题。愉快教育的本质为“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愉快教育在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很风行,甚至许多小学都在践行着愉快教育,并且取得了很大的反响。既然愉快教育上个世纪末就如此流行,这么好的教育理念怎么就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和教师的怨声载道。所以从愉快教育的理念出发改善中小学学习策略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愉快教育的内涵

愉快教育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放任自流的教育,在中西方,愉快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愉快教育就是我们所说的乐学思想的外在表现。西方最早的乐学思想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时代,他们在论述教育时都强调了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实践中也使用提问、对话、暗示等方法,激励学生愉快地寻找答案。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甚至把愉快作为教育的一个总的要求。在中国,乐学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甚至把愉快教育作为学习的最高原则,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了宋代朱熹,更说出了“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乐学思想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并且不断在发展中。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两个突出的表现:一个就是基础教育走上了应试教育的道路,另一个就是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学校体罚现象普遍,这和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明显背道而驰,甚至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摧残,所以我国的专家学者开始着手研究愉快教育,试图给僵化的教育注入新鲜的活力,让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获得真正的幸福教育。

所谓愉快教育,就是指在教师快乐教学下,学生主观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乐事,愉快地接受与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过程。从这个定义我们看出,愉快教育不是学生的单向活动,而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其次,我们倡导的愉快教育不是否定知识教育,而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让学生在一种身心愉快的状态下掌握知识,主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在这里提出愉快教育,是在自己的实践中,发现当前中小学的压力和负担很重,这些压力来源于家长、父母和社会,大多学生已经丧失了愉快学习的能力,而是被动地学习,久而久之,幸福感降低,就产生了厌学情绪,所以,愉快教育的提出显得很有现实意义,让学生找回主动学习的乐趣,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中小学生“不愉快”现象的表现

1.“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家庭教育思想下的牺牲品。虽然现在的家庭,尤其在大城市,家长的素质比几十年前普遍提高,但是几千年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风气依旧比较严重,尤其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家长的共识。而孩子就是这种思想的牺牲品,本来孩子对这个世界还是充满好奇的,但是大量的课外辅导班以及考试没考好就面临被骂和被打的危险,已经让学习变成不仅仅只是学习知识、塑造个性的事情,而是追逐功利的过程。随着年级的升高,家长给予的压力越来越大,孩子变得更厌学了。几十年前,我们读中小学的时候,七八岁读书,有的甚至连幼儿园都没读过,由于条件限制,也没有太多所谓的辅导班,我们压力也不大。反而是现在,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早教班,兴趣班,各种提高班,家长给孩子报这些班都本着一颗能比别的孩子学的多一点的心态,可是等到孩子上了初中、高中,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开始恨铁不成钢,责怪孩子教育花费太多,却没有一点效果,无形中又给孩子增加了压力,这样的环境,孩子怎么可能愉快的学习呢?但是家长很少去反思这些,家长以为教育投资和基金投资一样,是成正比的,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特征,导致孩子没办法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主动的学习。

2.“高考指挥棒”下的被动应对者。应试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一种常态,对于应试教育不能一味地批判,也不能一味地肯定。许多学者认为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最大的障碍,这种争论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确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社会没有创造出一种比高考更为公正合理的教育制度。许多教育改革也在致力于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但在当前改革还不明朗的状态下,高考确实是一根长期有效的指挥棒,这根指挥棒指引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育被披上了功利化的外衣,即使社会已经发展到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水平,但是学校还是竭尽所能地抓升学率,学生就是这种办学状态下的被动应对者,减负一直在搞,但学生的作业负担有增无减。这种状态下,学生已经被训练成机器,别说愉快不愉快,就是主动学习的欲望都被消减。近几年研究中小学生幸福感的学者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幸福感就越低,这可能就是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的结果,总之,学生在这种氛围里很难愉快地学习。

3.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脱节带来的“不愉快”。基础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渐渐地与社会生活脱节,家长对孩子、学校对学生要求已经比较低,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万事大吉了,本来教育应教会儿童参与社会的基本技能却没有教,导致儿童到社会上处处“碰壁”,自尊、人格受到挑战。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们的儿童在学校里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会公德和社会组织规律及简单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身心无法获得统一,从而有一种不愉快的体验。

三、“愉快教育”理念下改善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1.教师愉快的教学。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让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发现自己的世界。这段话揭示了有关愉快教育中教师教学的方法,至少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时应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是为了不教,这大概就是陈鹤琴先生揭示的让儿童自己去做、去想,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发现自己,成为自己。一旦儿童在自我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得到了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欲望。第二,教师愉快的教还体现在教师的角色上,在当前教育中,教师被冠名为教育的主导者,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学,但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没有把握好“主导者”的度,而成为了教学的“领导者”,学生名义上是教学的主体,但实际上却没有自己的选择权,长期被领导者带领着去学习,自然很难有愉快的学习体验。愉快的教学要求教师由领导者转为服务者的角色,为学生的愉快学习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取代传统的灌输和领导。这是陈鹤琴先生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当然教师愉快的教学还对教师个人有很多要求。教师应当付出爱,愉快的学习在爱中产生,一个没有爱心的老师,是很难实施愉快教学的,一个教师的爱心不仅体现在爱学生这个群体,还体现在爱教师这个职业本身,这样教师才具备了寓教于乐的潜质。教师的愉快教学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教师愉快的教学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

快乐家庭教育范文7

关键词:历史渊源;误区;原则;兴趣;游戏。

快乐教育就是一种用愉快学习环境去唤醒孩子的学习经验,激活孩子情思的教育。

一、让兴趣为快乐求知引路。

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最好时机。在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今天,人们特别重视兴趣的作用。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一切自主选择的活动无不始自兴趣。而一切课程,包括预设和生成的课程追根究底亦源于兴趣。只要是感兴趣的,幼儿的求知欲就很强。现在不少课堂教学,只一味地灌输知识,忽视了幼儿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

二、游戏是快乐教育的基础。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活动。

有位教育家说过:“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要重视幼儿的本体性游戏和教师的手段性游戏。因为幼儿本体性游戏,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师的手段性游戏,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的,能让幼儿学到必备的知识技能,有助于幼儿按一定的方向发展。两者因相互渗透,而相得益彰。在一次离园前的活动中,我让幼儿自由地选择,告诉他们喜欢玩什么都可以。于是有讲故事的、玩皮球的、垒积木的、画画的等等,孩子玩得是那样认真、那样尽兴,以至于父母来接时,他们仍恋恋不舍。其实在这样的“玩”中他们学到了知识和本领并不少于课堂上所学到的。

三、寓乐于教寓教于乐。

快乐,不仅仅是作为教育的形式存在的,而且是作为核心价值贯穿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古人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誉为人生三乐之一。在美国,有一所名叫斯德维尔的学校,得罗斯福、尼克松、克林顿等美国前总统的子女及孙女们而教之,甚至现任总统奥巴马也送孩子到这里上学。这所学校的校长理查德·洛迪希先生向世界宣示“快乐”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阐释了一个独到的教育理念:

寓乐于教。寓乐于教是让孩子快乐学习,让社会跳动快乐的和谐音符。

四、为幼儿创造合作、交往的机会。

当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知识和信息迅速更新的时代,吸纳、合作、责任、进取是每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主流品质,快乐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富有爱心,充满责任,善于合作,让社会跳动快乐的和谐音符。

五、为幼儿创造民主、和谐的环境。

性格的基础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早期的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性格,良好的性格是在适宜的环境中熏陶感染形成的,是一次次良好情感经验浸润、积淀的结果,因此,我们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民主、平等、和谐、欢乐气氛的环境尤为重要。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要提高他们的情商技能,最好的学习地点还是幼儿园。因为只有集体的生活环境和游戏活动才能使幼儿养成快乐的性格和乐观幽默的品性,才能让幼儿把握自己的情感和社会技能。如果离开了像幼儿园这样的集体,幼儿的情商就几乎无法培养,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让幼儿在集体环境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六、做幼儿模仿的榜样。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是一项十分艰辛、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要求教师具有爱心、耐心和细心。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进程和效果,因此,教师乐于教育是快乐教育的根本保证。有的教师面对繁重而琐碎的保教工作,面对一群不谙世事、顽劣不驯的幼儿时,心情便开始转“阴”。教师的不良情绪必然会反映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冷冰冰、缺乏感情”的教学传递给幼儿,这将使幼儿如何快乐起来呢?

教师的不良情绪还会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的过程。对幼儿的漠视、讽刺、体罚会对幼儿的心灵产生伤害,严重影响幼儿的心里健康,因此教师要永远保持一颗爱心,爱幼教事业,爱每一个幼儿。教师必须清楚地看到,在付出大量辛勤劳动的同时,自己也收获着与幼儿一起成长的喜悦,也体验着不断超越自我的成就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顺应幼儿的性情,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多一份童心,做到春风化雨润无声。同时,教师要善于情绪上的自我调适、自我愉悦,保持开阔的心胸和积极乐观的心境,这样才能时时影响着幼儿、感染着幼儿。因此,无论教师心里快乐与否,但在幼儿面前,教师应该永远是快乐的化身,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只有真情和激情才能在教师与幼儿之间产生相互感染的效应,从而使教师的教诲畅通无阻地滋润孩子心田。

七、温情的家庭氛围,快乐成长的源泉。

一位老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只要有一个欢乐和谐的家庭气氛,我可以断言子女没有一个不成才的。”生活在一个欢乐祥和的家庭里的孩子,每日感受爱的氛围,他眼里的世界自然是快乐安全的。相反一个整日生活在充满谩骂、暴力或冷战的家庭里的孩子,他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恐惧和冷漠,这样的生活会给孩子的心理蒙上难以磨灭的阴影。平心而论,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家庭气氛和谐欢乐,心平气和地与子女相处,但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

快乐是生命的源泉,乐观向上是精神健康的基础。泰戈尔认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而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恰如理查德·洛迪希先生所说“:教育固然神圣,但它必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主要方法就是让它快乐、有趣。”快乐教育以孩子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从生命的角度看待教育,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欢笑中成长,让孩子能够真实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从而为孩子一生快乐成长埋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以此文与所有关注幼儿快乐教育的朋友与家长共勉。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洛迪希(美)。在学校学习并快乐着。

快乐家庭教育范文8

关键词 喜临门 家庭观 婚姻观 金钱观 教育观

《喜临门》是一部新加坡电视连续剧,它以“快乐鱼”(炸鱼店)的兴衰为背景,反映了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情感纠葛以及他们之间的家庭观、爱情观、金钱观等方面的矛盾冲突。

在家庭方面,“快乐鱼”一家人丁兴旺,但能够使这样一家人在各种矛盾冲突中团结起来的,却是两个女人:罗太与雅喜。罗太生前是家庭的支柱,她带领家人经营“快乐鱼”,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罗太去世后,罗家发生了很多事,最终“快乐鱼”被查封,整个家庭走向家破人亡的边缘。眼看这个由几代人共同创立起来的品牌炸鱼店即将消失,雅喜却为全家人燃起重振“快乐鱼”的希望。在雅喜的努力下,先租下一个小摊位开始了“快乐鱼”的漫漫征途。后来在菲利普的帮助下,买回“快乐鱼店”,在雅喜的带领之下,重振“快乐鱼”成为现实。家庭也随着“快乐鱼”的兴起而再次大团圆。罗太虽然去世,但她在全家人心目中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当每次发生事情时,儿女们都会到其灵位前祈愿:祈求妈妈保佑。灵位是对死者的一种纪念,同时也是家人希望的寄托,希望母亲的在天之灵能为家里消灾,显示了罗太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雅喜聪慧、能干、家庭观念浓郁:虽然她丈夫“去世”了,但她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全心全意帮着打点“快乐鱼”,完成妈妈的心愿。尽管受到家人的不理解,而且家喜多次说她是外人,但她同样默默地为快乐鱼工作,直到家喜将她赶走。她虽然离开了快乐鱼,但她仍然挂念着快乐鱼。当快乐鱼被查封,爷爷住院,爸爸绝望寻短,一家人都陷入困窘之时,她提出重振快乐鱼的想法。虽然其他人都是为了哄哄绝望生病的爸爸,但雅喜却是从内心想重振“快乐鱼”。并实现了这个伟大的理想。对于“快乐鱼”的秘方,罗太还未来得及找接班人就离开人世了。家里除了家倩之外,其他人都不知道“快乐鱼”的配方,但雅喜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实践,终于配制出了“快乐鱼”秘方,同时开发了“罗太烤鱼”,获得极大的成功。对家里人包容、理解、信任,敢说敢干。她重视亲情,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她具有家庭责任感,能为家庭作出牺牲,能够在重重压力下做到不抛弃不放弃,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一种精神。

在爱情婚姻方面,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有“问题”。父亲罗开金与风月场上的女人鬼混。家喜与丈夫林学智离婚,黄耀祖因疯狂“抢钱”而出卖肉体,家龙因醉酒糊里糊涂地与美丽发生了关系,家福因不信任与阿娇分手。家麒因支医而意外“死亡”。这都为剧情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但雅喜对爱情的忠贞,林学智对家喜的痴情都令人回肠。年轻漂亮的雅喜,在得到丈夫遇难的噩耗后,伤心欲绝。但她并没有离开罗家寻求自己的幸福,而是和罗家人一起承担生活重担,帮助解决家庭的种种困难,并成为了罗家的主心骨。林学智虽然离婚,仍对家喜念念不忘。当家喜和高志安走到一起时,林学智打听到高志安的为人后,设法劝阻家喜,以免她上当受骗。被爱情和金钱冲昏了头脑的家喜,不但不相信林学智的劝告,反而认为他是在破坏她和高志安的感情。林学智,无论家喜怎样对待他,他都没有怨言,而且还努力地赚钱,补偿家喜当年应得父亲留给她的金条。有时也不免发出“哀其不幸”,丧失男人尊严的感叹,但他仍然尽其所能争取家喜能回到身边,这足以表现丈夫对妻子的挚爱。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林学智的责任感。同时也能看出他渴望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黄耀祖,一个游手好闲,没有生存能力,靠祖上留下的店面收租过日子的少爷,但在兄弟的财产争夺战中却变得一无所有。虽然曾因“抢钱”而出卖肉体。但他和家玉的感情却是日渐弥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凡是背叛、游戏、怀疑爱情与婚姻都会付出沉重代价。罗开金的破产,家龙结婚未遂,家福与阿娇的分手,都警示人们,爱情与婚姻,需要真诚、信任与坚守。

在金钱方面,家喜的生意失败与离婚,黄耀祖一夜之间变成穷光蛋,使他们对金钱充满渴望。家喜为了金钱主动投入高志安怀抱,而遭受。为了钱,黄耀祖出卖肉体而差点丧命台湾,家玉为了钱不惜出卖自己的丈夫与女儿。特别在他们疯狂“抢钱”的过程中,他们不惜利用老人、损害家人来为达到自己赚钱的目的。家喜听说高志安邀请她出国并坐头等舱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从未享受过这种高级待遇的她充满渴望,期待人生在这次经历后的升华。回国与高志安同居后,高志安的丑恶嘴脸彻底暴露出来,才让她这个财迷清醒。家玉一家做小生意,用家里的车,为了省钱,连燃油都不加,还理直气壮,与大姐家喜吵翻。一向反对女儿交男朋友的家玉,得知斯盖是富家公子后,鼓励女儿与之交往,还亲自下厨为斯盖做饭,最后导致女儿因吸毒走进了感化院。经历这一切,最终她们意识到:金钱并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亲情、家庭。在剧中,也有淡薄金钱的,雅喜放弃月薪上万的工作,回家经营快乐鱼,家福热心舞台剧演出、剧本创作,尽管前途暗淡,但他没有放弃,而是全心全意去做。雅喜把振兴快乐鱼作为一种责任,她说:快乐鱼不只是一家小小的炸鱼店。而是凝聚着一个家族心血的企业。说到底,他们都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金钱是生活必需的东西,但人生中有比金钱更可贵的东西。人的价值不在于能挣得多少金钱,而在于为自己的责任、理想去奋斗。

快乐家庭教育范文9

年轻的父母,当你注视襁褓中的婴儿、你一定会发现,尽管小家伙还不会说语,但他会笑,有专家说幼儿每天笑的次数是成年人的几十倍。不知是否可信,但我相信,即使再爱哭的孩子也是笑的时候多,因为需要和喜欢快乐是人的天性。据说一位中国人在美国做家庭保姆时,当她看到小孩子将手指放到嘴里,便强行将他的手指从嘴里拿出来,并说这样不卫生,不料却引起主人的不高兴。因为在主人看来,这样就剥夺了孩子的享受,使孩子失去了快乐。我们不讨论小孩子把手指放在嘴里的做法是否卫生.但就这件小事而论,我们至少可以看到,美国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把孩子的快乐放在多么重要的位置,又是多么在乎孩子的感受。我国驻荷兰大使卢秋田曾在他撰写的一本书中,记载了荷兰首相夫人何以中止访问。书中说这位首相夫人在参观中国幼儿园时,天气不好,正下着小雨,幼儿园的小朋友却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幼儿园门口,在老师的指挥下挥动塑料花整齐地喊着“热烈欢迎”。进入教室,看到孩子们倒背着手,严肃而整齐地坐着,这位首相夫人表示不再访问幼儿园了,因为自己的访问使孩子们失去快乐,失去了天真烂漫。她说:“他们应该蹦蹦跳跳才对,就是做个鬼脸也很可爱”。这位首相夫人未必是教育家,然而她懂得孩子虽然需要教养,需要懂得规矩,但是孩子更需要快乐,使孩子失去童真童趣的教育,使孩子失去快乐的教育,已经远离了教育本义。原因很简单,人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寻找痛苦,而童年的痛苦往往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难以抹掉的阴影,影响孩子终身发展。童年的快乐,不仅是一个人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经历,也是每个人热爱生命、享受人生的起点和基石。

父母给孩子快乐,并不是要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更不是放纵孩子去为所欲为。正如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孩子与成年人的不同“犹如白天与黑夜”,孩子自有孩子的天真、孩子的乐趣、孩子的思维方式、孩子的是非善恶标准。这就不仅要求父母在乎孩子的感受,在乎孩子的兴趣,在乎孩子的痛苦和快乐,更要善于与孩子沟通,而不是一切惟父母之命是从,不是一切以父母之乐为乐。父母还应当引导孩子在学习和劳动的成功中体味快乐,在发现和创造中获得快乐,在帮助了他人和合作中感受快乐,在感激父母和老师关爱中享受快乐。

在少数家庭中,有的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令孩子感到家中只有战乱而无温馨。有的父母总是无休止地唠叨“要好好学习”,而不问其他,令孩子感到父母关心的只是成绩、分数,而不是自己。有的父母总是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令孩子感觉家中犹如牢笼,在父母面前动辄得咎,一无是处……在类似的家庭中,孩子没有快乐。任何父母之爱,任何家庭教育,都变得毫无力量,而且在个别孩子心底甚至会积聚一种可怕的心理反抗,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释,一旦爆发,就可能酿成家庭悲剧。这已为许多事实所证实,年轻父母不能不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