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快乐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1-11 18:00:54

快乐教育论文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1

将快乐体育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从教学指导思想方面来看,它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情感教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乐好、好学,快乐学习,最终达到育体、育心的双重功效,并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2)从教学关系方面上看,快乐体育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要积极引导学生快乐学习,让体育课程的教学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构建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

(3)从教学理念方面来看,它所提倡的是一种快乐的、终身的体育,促进学生的情感与身体共同发展,它应该是集认知、情感与身体发展于一体;

(4)从教学的组织上来看,虽然“快乐体育”提倡的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教学,但不意味着是一种松散的教学氛围,要做到“宽而有序”,要有一定的课堂纪律,但不可过死,要能够合理地把握、组织教学;

(5)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来看,体育教师必须解放思想,积极采取现代化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的创造性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质量。

2快乐体育实施原则分析

2.1教育性原则

要努力将“德育教育”“美育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要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以及审美素养。快乐体育还是以学生的好学与乐学为基本出发点,这也有利于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2.2平等和谐原则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及人格的发展,不能搞特殊化,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师生之间也不再是传统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长幼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构建出这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情境性原则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多种形式以创设不同情境,让学生能够融入到相应的氛围当中,快乐学习。

2.4趣味性原则

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标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一种入境动情的环境当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运动活动,提高运动技能,体验进步与成功的乐趣。

2.5激励性与实效性原则

在快乐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不仅要激发学习的学习热情,而且要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要教学活动当中,要做到正确诱导和及时反馈,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性的评价,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进步与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自信,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当中去。

3学校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的实施分析

3.1快乐体育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学校体育教学应该对其传统的“本位观”与“技能观”进行调整,要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使其为终身体育服务。通过调查发现,在我国普遍存在着学生讨厌上体育课的现象,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体育教学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乏味、课程活动较累,使得学生失去了运动的兴趣,因此,实施快乐体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必要的。

3.1.1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兴趣的培养我国的学校体育,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以及传统评价体系的影响,很多学生都是以一种被动的状态参加体育活动。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的都是一种统一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校制订的教学大纲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甚至进入大学,学校进行的都是这种教学模式,这样缺乏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进而失去兴趣。除此之外,学校在体育教学中,没有注重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也没有让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的价值作用,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自然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1.2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严重脱节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制订上。在体育课堂的设置上,应该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上,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根据社会需求,开设一些学生喜爱的大众运动项目。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活动,让学校体育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体育。

3.2学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分析

3.2.1情境教学法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一个富有形象性以及感彩的氛围当中,这对加深学生的认知与体验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合理地将教学内容故事化、情节化,教师与学生分别饰演故事情境中的角色,对于加深认知具有重要作用。

3.2.2多媒体教学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现如今,多媒体教学法已经成为了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并且大量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法可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便利,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3.2.3游戏教学法通过实践发现,运用游戏教学法能够较好地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教学内容以一种游戏的形式进行,学生也更乐于接受。现如今,游戏教学法也被广泛地运用到体育教学当中,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人们更是加深了对体育游戏的关注度,以多种多样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高中体育 体育游戏 快乐教学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55-02

在高中体育课中,快乐体育的前提之一是体育教师需要快乐教学,在体育教师营造了“快乐”的气氛之后,快乐体育才能成立。在21世纪课程改革之后,人们对体育课的“快乐”和“健康”呼声越来越高,基于此,在课程改革中着重强调了“快乐教学”和“体育与健康”。而在体育课的“快乐教学”中,人们难免想到的第一个内容就是体育游戏,目的是使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快乐地运动成为许多体育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由此可见,凡体育课的“快乐教学”似乎离不开体育游戏,教师一堂体育课设计了体育游戏像吃了定心丸。那么我们有必要在厘清体育游戏与体育课快乐教学之间的关系,本文以高中阶段为例,试分析其二者关系,望同行指正。

1.快乐体育渊源

王水泉、毛振明在其《快乐体育论(的源头》对快乐体育诞生源头进行了追溯,认为:日本脱产业化社会的到来为其快乐体育论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客观环境基础;之前以运动手段论为特征的日本学校体育暴露出来的弊端刺激了快乐体育论的诞生;胡伊青加与凯亚洛斯的游戏论则为快乐体育论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思想依据。概括而言,不应对快乐体育的快乐望文生义,把其单纯地放在方法论水平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学校体育的现实,从发生论、存在论的高度予以把握;快乐不是达成体育目的(体质、技能、社会性)的手段运动,亦不是获得快乐的手段,快乐作为显发游戏本质的要素,与运动同在。

可见,运动和快乐分割之后,快乐体育就不再存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快乐体育需要教师快乐的教学,而快乐体育的诞生因素之一是离不开体育游戏的,在本文中对于构成快乐体育的其他元素不作讨论,仅与快乐体育不可或缺的体育游戏作为探讨内容之一。

1.体育游戏

李燕强①认为,体育游戏包括了促进身体一般发展的活动性和娱乐性及与竞技运动专项技术有密切关系的专门性游戏,多数表现为竞赛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体育游戏并不是单纯的娱乐性,而是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运动”效果,同时具备的竞技性,能使学生在体育游戏的时候形成一个个团体,互相竞争、互相鼓励。从而将学生塑造成身体健康、四肢发达,能够独立思考,在不同的环境中能够适应的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完人。

2.快乐教学

不同课程都有其快乐教学法,在本文中笔者只讨论体育课的快乐教学。毛振明认为:“快乐体育既是一个口号,也是一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还是一个包括较完整的教材理论和教学方法论的教学实践体系。快乐体育在学校体育和体育学科的目标上明确地提出应与终身体育相结合。在不否定运动的手段意义的基础上,提倡让学生在从事运动的过程中体验各种运动的不同乐趣,使学生认识这项运动,并热爱这项运动,把运动学习本身作为重要的目的(运动目的论)。最终实现每个人都能体验到运动中的乐趣,理解运动的意义,为他们终身参加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那么快乐教学和快乐体育有什么关系呢?显然,前者是在教师的主动下带给学生的快乐体育活动体验;后者是经过教师的主动(教学)和学生在接受(教学)后体验到体育的快乐。两者具有互补性,在快乐体育教学中学生感受体育活动的魅力,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体验(快乐与否)的反馈,从而改进快乐教学是否真正达到快乐的目的。那么体育游戏作为快乐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在高中阶段它和快乐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笔者试图从高中生的特点、教学方式进行讨论。

3.高中生特点

高中阶段的体育水平级别为水平五,水平五注重发展某一项或几项体育技能作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内容,其与高中、初中或小学水平难度有所提升,这主要根据高中生的特点而设置的水平五。按《课程标准》,从水平一至水平六,体育游戏的内容占比逐渐减少,水平越高,相应的对体育专项要求越高。因此,对于高中阶段(水平五),要根据其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体育游戏的成分也要相应减少。

埃里克森说,这一阶段是青年(高中),需要完成的是确定自我同一性,防止自我同一感混乱,需要认清自己。可见高中生具有他们独特的特点,概括而言包括以下几个心理特征:一、具有独立性;二、平衡性;三、逆反心理;四、攀比心理。第三条“逆反心理”对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受到极大的挑战,比如他们不喜欢的体育教学内容,他们就会排斥,甚至对体育教师发出挑战。所以目前如何正确处理高中阶段体育教学的“快乐”,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是极大的考验。

高中生在生理上已经接近成熟,力量、速度、耐力等都已经具备成人的能力,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较高难度的体育运动项目,但是与专业运动员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所以体育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这些生理特点,设计相应难度的教学内容,以防治出现“喂不饱”的现象。

4.体育游戏与快乐教学关系

针对高中生的特点、体育游戏和快乐教学的内容,笔者认为在高中阶段体育游戏与快乐教学有以下几个关系。

4.1互补关系

并不是说没有了体育游戏,那么体育课的快乐教学就无法实现。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语言导入、场景设置、教学策略等,都可以将快乐教学发挥出来。但是,体育游戏它具有独特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将身体运动与游戏结合起来。对于后者,是其他教学内容不可比拟的,它可以弥补快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快乐教学如果不选体育游戏作为其中的内容,那么体育教师面临的是将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在语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上面,从而通过其他内容、方式使体育课变得快乐。当然,笔者并不是说把体育游戏加入到教学中就不需要教学设计、语言组织、场景设置等这些内容)。

4.2促进关系

体育游戏内容的加入,不仅可以促进快乐教学的“快乐”效果,还可以将体育教师的思维拓展。体育教师在设置一堂课的时候,根据其教学内容找到或设计相应的体育游戏,比如:在教授排球时,体育教师可以设计“地滚排球”游戏,具体方法为将排球场两边底线(宽)作为球门,学生分成两队,一队5-8人不等,学生必须用手触球,不能抛球,以地滚球的方式将排球传给队友。此游戏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找到对排球的球感,调动学生的激情、兴趣。

可以看到体育游戏不仅促进了快乐教学的效果,而且体育教师在快乐教学设计时,反过来促进了体育游戏的内容和游戏方法。两者之间互相促进,体育游戏使得快乐教学更加有了“快乐”的效果,快乐教学使得体育教师需要更多的体育游戏内容、方法等,从而激励教师编出更多体育游戏内容,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体育游戏教学策略,两者并进又相互完善。

5.体育游戏与快乐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认为体育教师要综合高中生特点、快乐教学与体育游戏之间的关系,以《课程标准》作为突破口,从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达到符合快乐教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质能力等,现将体育游戏与快乐教学之间的应用归结以下几个:

5.1以《课程标准》为重点,适当添加体育游戏

《课程标准》以前叫教学大纳,现在为了适应新时代要求,将固定模式的教学大纲改作《课程标准》,从此教学内容不作固定要求,学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地区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但必须要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不同水平的层次要求。

水平五属于高中阶段,《课程标准》指出水平越高体育游戏应相应减少,要更加注重体育专项内容,要使学生学会多种运动项目,并将这些运动项目作为终身体育内容。这里并不是说体育游戏不需要加入到高中教学,而是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适当的加一些与所授课内容有关的体育游戏,这样可以适当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致,使学生之前打下的体育运动项目基础更加稳定的同时,要有一定的提高。

5.2以体育搭台,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高中体育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某一个或多个体育运动项目,这是根据高中生独立的特点决定的。体育教师要尊重学生,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能因为自己喜好某一项体育运动而忽视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智力和思维几乎达到了成人的高峰期,所以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将学生引入到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中。

体育运动可以展现学生的个性,一个篮球、一个排球、一场比赛都可以突显学生的个性。所以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张扬个性的特点,多创设一些难度适合高中生的体育游戏或竞赛平台,使能够借助体育运动突出个性“张扬”,让他们在体育中找到自信。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影响学生终身。体育教师若充分将体育作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平台,那么学生岂有不“快乐”之理。

既要快乐教学,又要注重健康第一,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体育课的快乐教学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幽默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的场景设计、一段搞笑的体育舞蹈,这些都可以使学生表现出兴趣。在教学中学生没有表现出兴趣来,那么快乐教学就免谈了。体育游戏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体验快乐的同时,身体也潜移默化地“接受”运动了,所以学生在体验快乐的同时,也得到了健康,这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学要快乐教学、健康第一相吻合。

参考文献:

[1]王水泉,毛振明.快乐体育论(的源头[J].体育与科学.2014.3(2)

[2]段旭光,符谦,王阳.快乐体育异化的原因、危害及对策[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4(2)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快乐是教育的重要特性,是成功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和精神状态,职业教育同样如此。文章提出快乐职教的概念并从主、客体的利益相关角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快乐解构,指出快乐职教是构建主体不断得到满足并产生价值贡献,客体享受价值贡献并持续供给条件的良性循环机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生价值,其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在追求幸福的教育过程中,快乐是重要的条件和状态。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也是努力使人实现职业幸福和生活幸福的教育。因此,充分认识和科学利用职业教育中的快乐条件,形成职业教育的快乐状态,对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幸福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快乐职教概念的提出

“快乐教育”是近代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的倡导者——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著名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并产生巨大影响,内涵也随着时展在不断丰富。如今快乐教育的主旨是通过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追求幸福人生,要求教育不仅关心学生今天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未来的发展;不仅关注校内教育,还要关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是在各类型教育中与工作、生活之间位置最突前的教育,更是能够较快检验教育使人达成幸福这一目标效果的教育。因此,快乐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意和重要命题。

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和普通高中已大体相当,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特别是2009年860万的招生数超过了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www.133229.Com一方面这是由于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人民的教育观、择业观也在发生转变,同时职业教育为人们带来的幸福体会和幸福期望在不断提高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此背景下提出快乐职教理念并对职业教育进行快乐解构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快乐职教的概念界定为:快乐职教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客体是企业、家庭和社会;快乐职教是一个在主体不断得到满足并产生价值贡献,客体享受价值贡献并持续供给条件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职业教育的快乐主体与其快乐需求

在我国,教育的主客体之辨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过,辩论的焦点即是否把教师和学生二者对立起来,从中选择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在快乐职教的概念范畴里,二者都是快乐的主体,因为快乐是对人的需求满足。因此,职业教育的快乐主体是学生与教师,同时他们又是职业教育价值的贡献者。所以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快乐,首先应了解快乐主体的需求,然后来探究满足需求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一)学生的快乐需求

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学生相比,职业教育学生的快乐需求既有共性方面又有个性方面,其中在兴趣需求、尊重需求、成功需求、目标需求上的个性特点尤为突出,这是职业教育特性与学生特点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兴趣是人门的向导,这一点正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所言:“职业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职业或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它使人对某种职业给予优先的注意,并具有向往的情感。”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教材选编、教学方法选择等活动都要围绕专业兴趣培养来开展。学校可通过形式新、效果好、奖励广的德育活动、竞赛活动、创业活动等,采取广维度、全过程、多层次的评价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求和成功需求。针对目标需求,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树立阶段目标意识,通过终身教育理念灌输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持续发展目标意识。

(二)教师的快乐需求

与普通中小学教师及高校教师相比,职业学校教师中存在较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换句话说,职业学校教师的快乐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因此幸福指数不高。这其中既有社会教育观念中职业意识长期淡薄的问题,又有职业教育生存环境、办学条件、生源素质相对较差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职业成就感、专业发展、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是职业学校教师普遍需求但目前获满足程度远远不够的主要方面。职业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多形式、全覆盖的师、生技能竞赛,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培训机制、丰富校本培训内容、提供深造机会等方式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同时,根据职业学校特点,改革、完善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和职务、职称晋升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三、职业教育的快乐客体与其快乐供给

所谓职业教育的快乐客体,就是享受职业教育的价值贡献和办学成果并从中受益,从而与职业教育建立利益关系的组织或群体。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以企业为主要就业面向的学生群体,他们来自千家万户。因此,作为企业未来技术人才后备和千万家庭的成员,学生将企业、家庭与职业教育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此外,由于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因此社会成为最广泛意义的职业教育快乐客体。

(一)企业的快乐供给

职业教育以为企业提供大量合格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所以企业是职业教育价值贡献的直接受益方。学生在学校快乐学习是今后进入企业生产一线快乐工作的重要积累。而快乐工作对企业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创意和创造力,更好的业绩、更高的利润。因此,企业要充分认识自身在职业教育中的社会责任,以各种方式提供条件,最大程度地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企业应主动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基地建设提供及时、专业的指导。企业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培养职业兴趣,了解行业发展和岗位能力需求,从而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生产一线的适应期。企业要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使教师通过参加生产实践和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革,提高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型,实现一专多能,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家庭的快乐供给

学生肩负着家庭对其未来的美好期望。一个品德高尚、文化过关、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职教学生,会给其家庭生活带来快乐乃至逐渐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尤其对于贫困家庭。快乐学习是实现快乐生活的重要阶段,而快乐生活对家庭意味着更多的动力和优势、更和谐的人脉关系、更多的创造力、更好的健康状况、更少的压力、更多的成功等。所以,家庭也应在快乐职教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兴趣影响学生的职业定向和选择,促进智力开发和潜能挖掘,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家庭的配合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可利用网络、手机等通讯手段,建立家校通讯网络。在校园网建立班级信箱,让家长通过网络、电话及时了解学校发展动态和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提出疑问、发表见解,一同探讨、完善教育方案。还可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企业参观,参加学生技能展示和竞赛活动,使家长切实感受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予以鼓励,满足学生的尊重、成功需求并促使其以更大的热情快乐学习,不断进步。

(三)社会的快乐供给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组成部分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职业教育,将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保证;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发展职业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社会应努力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使国家政策、教育观念、市场需求、择业行为间信息对称,紧密衔接。前述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提高等方面不能仅靠学生、教师自身或者单一部门的努力,社会应建立职业教育快乐需求的支持系统。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广泛认同。其次,要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舆论氛围。最后,要引导社会舆论,调动社会力量关注和投入职业教育发展。

四、快乐应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职业教育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就业问题,所以学生就业率成为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直接标准。职业教育为社会带来的不仅是成功就业的快乐体验,还有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快乐需求,价值贡献与需求满足交织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快乐。在追求幸福的教育过程中,快乐是重要的条件,更是积极的状态。因此,快乐应成为检验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快乐体育 教学模式 意识和能力

1.问题的提出

在积极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快乐教育思想不断被运用到学校教学中,对传统学校教学模式产生强烈冲击。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冲击下,师生存在“重智轻体”思想,体育意识较淡薄,在竞技体育和体质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及进行体育锻炼,故学生体育基础一般,身体素质欠佳。

国家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为了探究把快乐体育思想与新课程标准相结合,把快乐体育园地延伸、拓展到快乐体育课堂教学领域中,为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习惯,养成终身体育意识,进行实验与研究。

2.研究的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基本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突破口,以“健康第一”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开展学校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构建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3.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实验目标和实验特点,以对照实验法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检测法、比较法和总结法。

4.研究的理论依据

4,1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学校体育要大力倡导快乐体育理论与实践”和全教会“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本课题实验的重要依据。

4.2素质教育理论和国内外对快乐体育的研究成果给本题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

5.研究的实施

5.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共识。

为了将此课题研究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成果,我们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组的成员和实验班的班主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中明确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习“快乐体育”理论知识,使教师认识到“快乐体育教学”是以教师“善教”、“善导”,学生“乐学”、“好学”为中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体育、愉快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而目前体育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大部分学生都存在对体育的厌学情绪,而要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务必对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教材内容、组织教法、场地器材设施等进行整体改革不可,务必要开展“快乐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喜爱体育、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5.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验能力。

实验需要理论作为指导与支撑,更需要实际操作能力加以实践,派出各实验教师参与全国十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和全国中小学体育教研课展示评奖活动,到省、市及各兄弟学校参观、考察、听课、学习及参加各种培训,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每月召开一次实验研究情况反馈会,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调控解决,从而迅速提高教师的研究实验能力,为研究实验提供保障。

5.3整合学科教学,把新课标渗透于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之中。

以往教材过分强调竞技性教学,加之教材呆板、单一、枯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发展特征,把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内容与地方教材、校本课程(快乐体育园地资源)紧密结合,进行加工再创造,把体育与各学科有机整合,使教材内容更游戏化、故事化,并充分利用视频、听频、媒体等进行直观教学,把学生引入各种具有情节、有趣的快乐体育教学活动中,使其沉浸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进行锻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4充分利用快乐体育园地器材,拓宽教学领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与身体特点把快乐体育园地的28个项目按年级有序地编排,作为上课使用的校本课程。如滚筒、滑梯、钻山洞、摸高、跳飞机、呼啦圈、跳橡皮筋是一、二年级上课使用的,爬杆、过铁索桥、独木桥、踏木屐、抽陀螺、走梅花桩、爬雪山、过腊子口、双杠、单杠等是三、四年级学生上课使用的,爬悬崖峭壁、自然攀爬网、直上九重天、踩高脚、跳竹竿舞、跨栏、踩独轮车等是五六年级上课使用的,从而有效促进“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5.5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好学乐学善学会学。

在枯燥无味、抽象性较强的理论教学中,我们不断“求新”、“求异”,采用图片、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采用游戏法、挑战性法、集体性比赛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体验到运动、学习、挑战、交流和创造的多种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体育学习之中,学生在快乐游戏中,始终处于兴奋、欢快的状态,忘记疲劳,感到的是有趣,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开拓与发挥,从而对体育产生爱好。

5.6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制定学习目标,分层教学,让每个个体获取成功的快乐体验。

由于学生先天遗传、能力等因素,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自设学习目标,分层教学,由此让每位个体获取成功的快乐体验,诱发其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体育。如梁老师在教学跨越式跳高时,让学生自由选择目标,并向各自的目标挑战,跳得好的或高度高的可以获得老师送出的笑脸图片。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从而让学生在快乐学习氛围中既掌握知识又锻炼能力,同时得到大家的肯定。

5.7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与训练。

以往的评价是单一的以竞技为主、教师权威的评价,我们注重从学生学习过程性、学习进步幅度、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也从以往教师权威评价向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发展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和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转化,从而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与训练。

6.研究的成果

6.1快乐体育教学育心、强体、树德,促进学校文明建设。

快乐体育教学使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健全体魄,增进健康,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互相帮助、排除困难、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校风校纪,促进学校文明精神建设。

6.2快乐体育教学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高,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快乐体育教学中,学生手脑并用,创造力、认识力、接受能力等得到培养和锻炼,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既促进智力发展,又使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主动性、勇敢等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发展,使他们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斗志,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自觉性、积极性的发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7.结论

快乐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让学生开开心心地上体育课,认识体育,接受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加强道德修养,开拓思维,愉快身心,培养自身体育锻炼与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深化了教学改革,创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推动了课程改革,提高了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综上所述,快乐体育教学是可行的、是值得推广的。

8.建议

“快乐体育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善教”、“善导”,学生“乐学”、“好学”的体育学科艺术性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笑”着、“乐”着学习体育,防止“放任自流”的体育,造成“放羊”式体育课堂。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学习的高效,组织纪律性必须贯穿游戏始终,既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严而有序。

快乐体育教学一般都在快乐体育园地里进行,不乏许多高难度、危险游戏,因此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一定要加强安全教育,实施安全保障措施,根据学生年龄及身体特征安排适合的游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快乐体育的理论及产生背景.中国学校教育,1996(6).

[2]陈琦.快乐体育与素质教育.广东省中小学体育改革理论探索与实践,1998.

[3]富嘉贞,包昌明,李丁一,赵小刚.试论快乐体育的方法体系.中国学校体育,1996(5).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快乐体育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这一标准,实际上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对的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这一切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从教科研的高度有机尝试,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

1.“快乐体育”的由来及概念、基本内涵

1.1 “快乐体育”的由来

“快乐体育”思想主要产生于日本和德国,尤其是在日本,快乐体育教学尤为盛行和广受推崇。“快乐体育”是日本全国体育学习研究协议会1979年提出的,以适应日本社会变化的体育思想。其基本宗旨是把运动作为体育追求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手段,把运动作为为学生将来生活的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享受、掌握和创造运动,使运动文化成为自己生活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终身。我国快乐体育源于80年代的愉快教育和日本的快乐体育,是针对学生的体育厌学而提出,为适应终生体育思想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和教育思想。

1.2 “快乐体育”的基本内涵

快乐:现代汉语词典上对快乐下的定义是“觉得满足与幸福”。德国哲学家康德则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类情绪中的重要正情绪,需要的满足是激起快了体验的源泉。

快乐体育:体育运动中的快乐是什么?顾拜旦在《体育颂》写道:体育,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体育,你就是美丽!你就是正义!你就是勇气!你就是荣誉!你就是乐趣…可见,快乐体育是体育需要得到满足后深层的快乐心理体验,是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运用、超越的运动或成功感。因此,我们对“快乐体育”的理解不能浮于字面上,“快乐”是针对情感,但情感上的快乐不仅不排斥需意志努力支持的勤学苦练,而且还是勤学苦练等各种意志努力得以坚持、发扬的必要条件,“快乐体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认为是“寓教于乐”,但更包含以苦为乐,乐此不疲之内涵。

2.快乐体育的理论基础――个体的层次体育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七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马斯洛还认为,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发展的,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他同时也认为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具有更高的价值,因而人为了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忍受低级需要的剥夺。

体育需要是指人对体育运动客观需求在心理上的反映。它是体育生活精神方面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一切体育生活行为产生的主要心理动力基础。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将将学生的体育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物需要、心理需要、社会需要。

生物需要:把体育活动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追求锻炼身体的实效性,认为生命在于运动,把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增强体质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趋动力。

心理需要:追求和满足自己的心理要求,寻求和享受体育的乐趣,把兴趣、爱好作为自己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趋动力。

社会需要:加强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并且与个人的幸福、未来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责任相联系,把服务于集体、社会、国家相联系,责任感和荣誉感成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趋动力。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类情绪中的重要正情绪,需要的满足是激起快了体验的源泉。尊重学生的层次体育需要是主体参与运动的前提,承认学生个体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的差异和体育需要的不同,学生才能乐于参与,没有这个体育需要,学生不会无缘无故的进行体育运动,需要决定学生主体参与的动机,需要的不同决定他们参与方式的不同。

2.1 快乐体育的表现形式

1)运动使身体健康、形体健美、体质增强而产生快乐;2)通过轻松的运动过程而产生快乐;3)希望成为现实而产生快乐;4)自我欣赏和评价而产生快乐;5)他人或媒体赞扬而产生快乐;6)战胜极其的困难以后,获取好的运支结果而产生更深层次的快乐;7)团队配合默契而产生快乐;8)获得运动后的身体快乐感而产生快乐;9)运动陶冶情操而产生快乐;10)通过运动缓解学习和工作带来的压力使人感到快乐。

2.2 “快乐体育”认识上的误区

基于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在体育过程中体验快乐的观点,后来,有人直接称“快乐体育”,并把这种概念引入了学校,并加以放大,开始形成学校体育就是要让学生快乐起来,只有快乐了学生才能喜欢上体育课这样一个逻辑推理,出现了一些“快乐体育”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如有研究者认为,过去学生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这些传统的东西是学生不喜欢、枯燥乏味的,应被摒弃;传统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常规、严密的教学组织等都约束、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被摒弃。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田径运动中的长跑被学校逐渐取消或减少,其罪过是学生长跑时不快乐,十分的痛苦或困难,学生不愿意跑;体操项目太难,危险,学生练习中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应减少甚至砍掉部分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应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习快乐起来,从而出现了体育课上游戏满堂或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的一片景象,使我们的体育课越来越不像体育课,学生难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真正体验痛苦和快乐,华而不实。

让我们看看日本人理解的“快乐体育”:日本将“快乐体育”定义为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因此,在日本的体育课上,老师常常要求学生坚持完成一些似乎是学生力所不能及的练习,如冬天在冰雪地里穿着背心、短裤跑步,烈日炎炎下光脚在跑道上跑步等,在体育课上常常会出现学生拖着疲惫脚步艰难地冲过终点后的情景,但是,如果你问起这些学生是否感觉到快乐的话,几乎都会得到肯定的回答,这就是日本人对快乐体育的理解。

3.结论与建议

(1)快乐体育固然讲求愉快的学习气氛,以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良好的学习情绪,但是以“乐”激发兴趣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良方或途径,快乐不应该是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失败的体验也是更加宝贵的教育,在追求快乐或成功的道路上充满艰辛和苦涩,伴随着失败和痛苦,只有不畏艰难险阻,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才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们应当站在育人的高度,让学生体验“痛并快乐着”的感受,从而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成功和曾经付出的努力。

(2)正确的理解和领悟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包括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健康、持续的发展要求学生要具有健康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不是表浅的“快乐体育”中的课堂中能够培养的,因此,我们要还体育课的本来面目,而不是迷失自我,体育课程甘愿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或“调料”,为了缓解应试教育的压力,利用体育课这个“间隙”放松大脑,轻松快乐的要求,为了“体育快乐”而“快乐体育”,对“快乐体育”肤浅的盲人摸象式的认识都是片面的、错误的,背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初衷。

(3)正确地认识体育运动的价值。任何一种体育知识、技能都内在地蕴含着一定意义的精神文化,无论是田径运动或球类运动不再是一种简单体育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团队精神,是一种尊重对手、裁判、观众的公平竞争的精神,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飞人”乔丹曾说:“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无法接受放弃。”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教会学生领悟体育运动内在蕴含的精神和文化,让我们站在更高层次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价值,从学生的高层次的需要出发,使其体验更高层次的体育快乐,进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迎合学生的初级的、低层次的体育需要。

(4)积极引导学生的体育需要,帮助形成合理的需要结构。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所有无视学生现实的需要,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实施教学;或是不对学生体育需要的性质进行分析,一味满足学生一些静态性的低层次需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实际,了解他们的体育需要类型,积极引导学生的体育需要,帮助形成合理的、发展的需要结构,从学生需要出发设计与组织教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现实的学习需要,以确保学生参与教学相对较高的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我们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层次,及时地把远大的、自我实现的愿望变成平时学习的高层次需要,其主体参与教学的境界就会更高一些,动机就会更强一些,同时也就会表现出更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秦东宏,张强,夏启德,等.新课标下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内容的构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104-106.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鹏飞.新课标下的教师说课及说课设计[J].中小学电教:教师版,2008(11):40-43.

[4]毛振明.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5]陈喜珍.关于《学校体育学》学科的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1996,6(1):89-94.

[6]傅健,倪志荣.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教材建设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5):100-102.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九江城区中小学校;快乐体育;实施现状

1.学生对体育和快乐体育的认知

本次调查发发现,接近一半的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是很模糊的,认为“体育就是运动,就是比赛”的占53.06%,这说明中小学体育教育,这些学校体育教师没有很好的对“体育”的概念进行解释,学生们头脑中认识体育非常片面,建议在体育课必须保证一定的理论课教学,让学生认识理解体育与体育锻炼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的作用有较深地理解,绝大多数认为体育锻炼在生活中很重要,仅有10.20%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在生活中可有可无,认为体育锻炼能起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作用的占83.68%,有终身体育想法的学生占41.84%。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持肯定态度,不理解体育锻炼的学生只是少数。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态度倾向和学校体育教学计划实施存在较大差异。调查显示,学生比较满意学校体育课,多数学生只认识到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活动能力、调节精神、锻炼意志、增强信心,而对培养个性、兴趣、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认识不足。本次调查分析说明九江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快乐体育”教学思想意识有待提高,不能有效灌输给学生一种“体育”的概念,快乐体育教学思想没有得到有普及。

2.快乐体育教学法下学生对体育课的认知

通过问对问卷的统计,发现一个这样的问题,98份问卷中50%的受访者表示学校体育氛围和环境影响自己参加体育运动,持反对对态度的只有14.28%,他们认为体育运动是个人爱好与学校体育环境氛围无关;有40.82%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能够影响个人的体育意识;绝大多数人认为高中的课余时间不足够参加体育锻炼,早操和课间操是学校强制要求的;但也有59.18%的学生认为不想花太多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他们认为高中课程繁忙,学习压力大,没有太多的时间投入到体育锻炼,这个数据很大,这是对体育运动作用的忽视,太注重文化学习,而忽视“革命的本钱”;有18.37%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体育不够重视,没有注重构建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体育环境。

3.快乐体育教学中课程内容选择情况

在查访的10名体育教学工作者表示相当一部份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他们在内容的选择上也基本属于传统教学内容,包括集合整理队伍、生问好、课程的内容等等。有20%没有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游戏部分,而拘泥于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却一般没有其他教学内容的选择。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以跑步、做操、投掷、跳高、跳远等为主的田径类项目居多,缺少学生喜爱的球类和娱乐体育内容,从而降低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调查表明,以传统的体育教学套路虽然实现了教学大纲,完成了教学目标和任务,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意性大,计划与课堂实践脱节,教师课堂教学与教学计划不相符合而上课又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因此,随意性大,长此以往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教学与课堂实践严重脱节,体育课得不到学生的喜爱。

4.场地器材对快乐体育的保障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设置器材的项目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例如,“综合滑梯”,学生喜欢玩,而调查的学校器材设施中,6所学校只有2所学校配有该器材。当然,学校设置器材时,也考虑了各个器材的锻炼价值,如“综合滑梯”,有的学校用新材料产品,代替老式钢梯,让学生攀爬,到达梯顶,让学生感受到攀爬的成功,在这攀爬当中,就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下肢和腹部力量;又如,过“铁索桥”锻炼学生的勇敢意志的同时,也锻炼了过程中产生成功、快乐的体验,加强学生的身心发展,对发展学生的灵敏、力量、柔韧、协调性等身体素质起到极其良好的作用。篮球和排球运动是相当普及的运动,爱好者广泛,各学校在这方面的投资基本上能够满足学校体育的需求。可在铁索桥和呼啦圈等设施的建设方面却不能满足其他部分爱好者的需求。在快乐体育活动中,面对的是全校每一位学生,对此可以培养学生相互配合、协作和集体主义精神。这就要求学校在器材的投入上能够满足学生的喜好,但学生的喜好会不尽相同。加大器材设施的投入,并且使学生通过成功的体验,减少学生抑郁症,培养人的情趣、智慧和灵巧、调节学习紧张的情绪。

5.结论与建议

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快乐体育”教学思想意识有待提高,学生对快乐体育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不足。体育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快乐体育教学法不能充分体现出其优越性。学校对场地器材的投入不足,场地器材的局限给快乐体育的实施带来不便。

应运用快乐体育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使体育教学向“快乐化、科学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突出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娱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有效途径。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设置理论课程,加深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思想。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2] 康比林.快乐体育与体育教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6).

[3] 龙芬.论快乐体育教学,河北体育学院学报[J]2002(1).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体育 厌学 快乐体育 分析 对策

一、前言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些人对我们的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一些批评,其中提到了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厌学问题。也有些人提到快乐体育是解决体育厌学现象的重要手段。学生为什么厌学体育?这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其特点是什么?很值得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讨论。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发展了十多年的快乐体育作一个回顾,对其基本内容及意义进行一些理性分析。

二、分析

学生的体育厌学问题是学校体育中的一种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学生对体育的厌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教学评价的标准较高,学生不易达到;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学生学习兴趣差;教学思想注重教法,忽视了学法,忽视了对学生的区别对待;教学组织不好,缺少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这几个问题从教科书的角度来讲,实际上是一个如何坚持体育教学原则的问题。

教学评价的标准较高的和忽视了对学生的区别对待是没有很好地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的问题。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学生学习兴趣差,实际上是没能够很好地坚持“自觉积极性原则”的问题。从本质上看,这并不是什么新的问题,而是我们忽视了教学原则(也包括锻炼原则)和未按《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的问题。

从我们调查来看,中小学生对体育的厌学问题具有年龄特征、经济条件特征和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态度特征。我们很好理解,同样的《课程标准》,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不同的教师去教授,其结果有可能是不同的;我们也可以理解,学校物质条件的优劣,会明显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学生对体育的厌学问题具有年龄特征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年龄越低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越高。这可能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形式更感兴趣,而高年级学生对体育的功利问题更感兴趣。至于感到体育活动快乐的人多还是对体育厌学的人多,这几乎没有争论和研究的必要,最好还是具有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我们体育教师可以看到,有不少学生存在着既希望自己的身体健康又“厌恶”上体育课的现象。通过调查表明,这种“厌恶”的情绪主要不是对运动的反感,而是来自于心理的障碍,来自于心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无论如何,学生对体育的厌学问题使我们体育教师感到在体育教学中加快了我们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最先提倡快乐体育的是日本全国体育学习研究会1979年提出的适应日本社会变化的体育思想。其宗旨是把运动作为体育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一种手段,把体育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生活的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理解、享受、掌握和创造运动,使运动文化成为自己生活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直到终身。

快乐体育传入我们国家已经有十多年了。这种体育教育形式,对我国广大体育教师和我国的体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解决学生“厌学”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有不少的体育教师把快乐体育理解为“乐与汗”;相反,对于缺少“乐与汗”的体育教学活动,就认为不是快乐的,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现象。这种理解可能是简单一些。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结合我国愉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深层次理解快乐体育是十分必要的。

什么是快乐?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类情绪中的重要正情绪。需要的满足是激起快乐体验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你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我们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除,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快乐的心理体验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对于社会的人来说,来自生物性的游戏和玩笑性的快乐体验固然重要,但是,有建设性的、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对人们显得更重要。如果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快乐体育应包括得到人体发展体验的快乐,得到成功、兴趣体验的快乐,以及得到尊重和信赖体验等的快乐。 转贴于

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强壮的体质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态度和自我满足感。我们知道,体态良好、神经健全、动作灵巧、良好的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和抵抗疾病的能力是产生自信心和快乐体验的物质基础。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把体育放在基础位置上。

从这一点上讲,增强学生的体质既是关系教育成败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学生体质体验快乐的问题。无法想像,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没有得到增强体质的体验,如何让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树立热爱体育的思想,建立自信心。体育课不是一种一笑了之的活动,而是寓乐于增强体质的教育过程。

“乐”对体育活动是手段,不是目的。当前有些学者过于强调所谓的“心理”效应,忽视了学生的体质问题,可能会产生“肥了人家的地,毁了自家的田”的效果。

快乐体育应十分强调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可以为人的活动提供动力,它是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在体育教学中,兴趣确实对认知和技能形成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兴趣处于中度激活的状态,会倾向于想要吸收信息和拓展自己。这种状态能保证兴趣与认知活动的联系,维持和支持认知加工过程。当兴趣组织的加工取得一定成果时,人维持中等强度的紧张得到释放,这时会产生快乐的体验。

快乐体育应强调成功的体验。成功是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成果。学生经过努力得到的成果一旦得到了自己或社会的承认,他就是一个成功者,他就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就学生而言,成功意味着学习上的真正进步,成功又能使其对今后的学习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产生进一步成功的愿望。在我国快乐体育搞得较好的地区,都注意应用当前心理学的“目标理论”,一改过去对学生一维评价的方式为二维甚至三维的评价方式,增强和扩展了学生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使全体学生都体验到了快乐。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着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面向全体学生,快乐体育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

三、对策

1、体育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在体育教学中提倡快乐体育,给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被动参加体育锻炼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3、体育教师在快乐体育的教学中,切不可把“寓教于乐”的方法随意滥用,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师教学生的单向教学模式要变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熟练掌握基本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明 著《快乐体育就是快乐吗?》【J】.《高校体育》,1992,2。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 快乐体育 理论 路径

21世纪的航船已经起航,新千年的大门已经敞开,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科技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它将给学校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素质教育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小学体育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向更高的教育模式――快乐体育转变。

一、快乐体育思想的内涵

快乐体育指的是从终身体育与个性和谐发展需要出发,把体育运动作为小学生将来的生活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体验从事理解、掌握、创造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小学生积极参加运动的自觉性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系。它尊重小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激发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有吸引力的事情。其基本内涵有下面四个方面:

1.追求小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传统的学校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提高和增强体力。而快乐体育认为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快乐体育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快乐体育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是小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发展水平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以及参与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快乐体育过程又能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帮助小学生更深地挖掘从事运动项目的潜力和参与运动的乐趣。这两方面相辅相承,在增强小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促进所有小学生在智力、心理素质、美育和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快乐体育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使小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2.注重小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小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小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失去兴趣的学习,不能激发与维持小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能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小学生也不会进行有效的学习。快乐体育十分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内因作用,即主体作用。快乐体育理论认为,重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从人的发展看,兴趣和动机是构成人的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小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师只有最大限度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积极地鼓励、引导小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快乐体育思想认为,积极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小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促进体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体育。

4.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提高运动技能

体育教学不仅要育体,而且还要育心。社会越向前发展,对人的道德情操和适宜社会生活能力的要求也越高。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品德、文明修养、道德情操等。快乐体育在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个性的同时,也要求运动技能在积极参与下的提高,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

二、快乐体育的理论支撑

1979年,日本在全国学校体育研究协会上首先使用了“快乐体育”这个词语,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并运用到了教学中,对这一理论学者认识不完全相同,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其理论基础:

1.快乐体育的哲学基础

快乐体育的本质就是承认小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和调动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达到增强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2.快乐体育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心理系统是由认知和情感两大系统构成的。在人进行各种活动中,人的心理两大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只有使小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各种运动所具有的独特的快乐感和喜悦感,体验到经过艰苦努力而取得成功和进步后的积极情感,进而激发小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动机,才能真正提高体育学习的效果。

3.快乐体育的生理学基础

现代生理学研究证明,人们的不同情绪体验伴随着人的机体内部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当外界刺激使得原有的动力定型得到维持、扩大、发展时,人就产生积极的体验。此时,脑垂体就会使内分泌系统积极活动,肾上腺素加速分泌,血糖增加,新陈代谢过程加快,进而使整个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提高。在这种条件下,人的大脑皮层容易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各种神经联系容易建立,体力水平也有所提高,体育学习,包括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另外,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运动,才能更有利于体质的增强。

4.快乐体育的教育学基础

中外教育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大量关于“乐学”的论述是现代乐学思想发展的源泉,是直接构成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基础。近些年来,现代教育的主题之一是如何使小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它也直接影响到快乐体育思想与实践。另外,随着“合作教育学”的崛起,尤其是在师生关系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师生关系更趋平等民主等,这些都为快乐体育奠定了比较坚实的教育学基础。

三、快乐体育的路径

“体育是满足人类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马克思语)因此,体育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自觉、主动为前提才可能取得成效。在体育教学中,由于课的类型、小学生的能力、教学的条件以及教材的内容各不相同,因此,快乐体育的教学亦不可能仅有一种固定不变的路径,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路径,均要做好充分准备和处理好几个关系。

1.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而不俗套

人类从事体育运动的最本质动机是追求蕴藏在体育运动中的无穷乐趣,如同乐曲中的“旋律”和舞蹈中的“节奏”,而教师的语言能否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否有跃跃欲试的冲动,紧紧抓住体育的“神韵”是尤为重要的。例分腿腾越练习中腾空的“身轻如燕”、落地的“稳如泰山”,足球过人及穿插跑动的“形如狡兔”等都充分展示了语言艺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美感及趣味,诱导学生投入极大兴趣,以一种蓬勃向上蔑视困难的勇气完成技术动作。这种快乐气氛不仅浮现与表面,而且是发自学生内心成功的快乐。言之有乐、有物、有趣才能对小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小学生对有感染力的语言是乐于接受的,因为便于记忆,这就为小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提供了方便。特别是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它可发展小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力,使小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一个快乐、美妙遐想境界,而这种快乐的境界对提高小学生的兴奋及动力定型的形成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因此说教师的语言是指挥棒。

2.场地、器材安排要有序、有吸引力

场地、器材安排如何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建立快乐氛围的前提,是小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序曲,而易受干扰是小学生心理特征中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紧抓住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上来。

3.教材选用和搭配要有新颖、实用、挑战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了快乐,如何谈得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他们不愿意每天的跑步练习,每节课的篮球运球,他们需要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将枯燥、单调的练习融入知识性、趣味性,这样便显得教材的新颖。体育尖子生一般在教材学习初期显得兴趣浓、投入大,但他们很快掌握技术动作后,便厌倦了,区别对待选用适合他们的有挑战性的教材尤为重要,例如篮球基本技术练习安排“三人”篮球赛,使他们得到满足,而达到人人快乐的要求。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是乐曲中主音符。

4.处理好快乐与严格的关系

实施快乐体育,绝不能片面认为是让小学生无负担、轻松愉快地玩,而是要严格按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制定相对的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强调快乐,并非不要批评,不要教育,不能将快乐体育与严格要求对立起来,否则,快乐体育只能是随心所欲、放任自流。

5.处理好快乐与兴趣的关系

快乐体育在教学过程中以游戏为主要手段,以兴趣为主体,把微笑带进课堂,强调小学生个性发展,让小学生乐学,学有兴趣,学有所得。没有兴趣,就谈不上快乐,而兴趣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只有设法提高小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小学生练中受益,真正体现“快乐”二字。

6.处理好快乐与质量的关系

实施快乐体育,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体能、体格及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快乐”蕴含在体育之中,是客观具体的。只有经过刻苦练习,艰苦努力获得的乐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探寻教材中的“天然乐趣”,研究、提炼并利用这些“快乐”因素,并使之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相协调,才能使教学充满乐趣,使小学生在不断体验快乐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自由享受运动的乐趣与能力。

总之,快乐体育着眼于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兴趣爱好和体育需求着手,通过课程设计来逐渐培养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养成健身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全面育人和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中一味去追求快乐那也是不行的,只有将快乐体育加以灵活运用,同时还要将其它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这样才能适应我们当代的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信娅.浅论快乐体育[J].高等教育教学研究.1994.6.

[2] 曹莉.试探快乐体育的基本教学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4.9.

[3] 蔡武成.对“快乐体育”思想的再认识[J].体育科学研究.2002.12.

[4] 庹红梅.快乐体育教育思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5] 姚湘.快乐体育教育思想在小学体育中的运用[J].希望月报.2007.4.

快乐教育论文范文9

2004年,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少儿分论坛上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对某校120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学习快乐吗?”有69%的同学回答是不快乐;“你怎样安排自己的双休日时间?”有57%的同学回答是“上培训班、补习班”,有32%的同学回答是“做作业”,表示能自由支配自己时间的学生只有11%。来自南京的小学生们大声说出他们的心声:学习不快乐!新闻媒体打出了醒目的标题:中国出现“教育荒废”,近七成小学生不快乐。

学生和学校,难道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吗?为什么孩子们要逃离学校?在今天,中国人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似乎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可是我们的孩子却不快乐,症结在哪里?

“真正的学校,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者联系在一起。”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番话给出了答案:学生反感的不是学校,而是存在于他们与老师之间的那堵“墙”,是不理解儿童、不尊重儿童、违背教育规律的束缚和管教。无论中外,儿童向往的学校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快乐学校。

二、“快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创造一所快乐学校,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这可能是全世界所有教育理想的共同指向。在新课改不断扩展、深化,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背景下开展“快乐教育”的创新实践中,我们挖掘出了许多“快乐”宝藏。

(一)寻找快乐——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学校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快乐教育是以儿童愉快发展为本的教育”。“以儿童愉快发展为本,强调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儿童愉快发展,这是快乐教育的灵魂,贯穿在快乐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环节。”

(二)理解快乐——不要去强制人的灵魂,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他的特性、意向和需求

快乐是什么?真正的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学校应该将这种情感体验内化为学生发展的动力,让快乐在学生心中生根。把“快乐教育”作为一个灵动、和谐的音符,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旋律中,演奏出欢快的乐章。

1. 与构筑学校文化相结合——学校文化应是一曲美妙醉人的轻音乐。学校文化反映学校的精神内涵,是学校养成教育的灵魂,当代学校文化的核心功能和价值在于培育学生坚实深厚的科学与人文基础,铸就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在学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不可忽略“快乐教育”的内涵,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人文环境。

2. 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应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书。在区域呈现出的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区域特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校应该在经典诗文品读、传统美德传承的基础上把葫芦丝、古筝、陶艺、竹竿舞、中国结艺编织等民族传统的体育、艺术项目作为班级特色项目得以推广、开展,力求达到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着民族文化的魅力,体验着快乐!

3. 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应是一场精彩的戏。英国学者罗素说:“一切学科本质上应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教学手段应当是导火线,冲击波和兴奋剂”。因此,实施快乐教育的关键是方法,在老师;实施快乐教育的主战场是学校,在课堂。因此,在快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引导教师体现“四种情绪”和“四个一”。四种情绪:以满意的情绪对待学生每一点微小的进步;以宽容的情绪对待学生点滴的差错;以兴奋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好奇的情绪激励学生探究学习。四个一: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信任的眼神;一次理解的微笑;一回亲切的抚摸。努力让学生从教师的关爱体贴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让学生充满自信,体验进步与成功的快乐。

4. 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是一缕清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为了给教师营造一个专业幸福发展的“场文化”,学校应该从校本教学研修制度开始向基于行动的——“教师行动研究”范式转型,在行动研究中注意引领教师在精神领域的快乐体验,逐渐走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来。在对如何“教”的探讨中,可以运用快乐教育的施教策略,包括引入学境策略、合作探究策略、激励创新策略。

(三)体验快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国家的建设者,更应该使受教者和施教者成为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