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智慧生态建设集锦9篇

时间:2023-06-04 09:21:06

智慧生态建设

智慧生态建设范文1

进程中,在以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的复兴之路上,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正在为实现中国梦铸就坚实的基础。

2013年8月,第三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了《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林业信息化由数字林业跨入了智慧林业的新阶段。在智慧林业的新形势下,我们着力建造中国林业智慧门户六大体系。

智慧建设网站,打造集群式管理模式

智慧化建站理念。中国林业网秉承“信息化引领、一体化集成、智慧化创新”的建站理念,全面整合各领域、各渠道的服务资源,扩充功能,完善系统,着力构建智慧林业网站群,实现数据集中存储和智能化调用,实现网站服务对象由内部向外部、由部门向社会的重大转变。

一体化发展体系。按照主动化服务的应用要求,以网站用户行为数据沉淀、分析挖掘为基础,所有网站使用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核心功能统一开发和设定,以统一的方式控制网站的整体形象,保证中国林业门户网站功能丰富易用、信息内容保障有力、绩效评估科学有效,全面促进中国林业网站群向智慧门户转变。

集群式管理模式。中国林业网站群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全国林业系统网站建设从无序到有序、从粗放到集约、从分散到整合,目前已形成了数千个由国家、省、市、县级子站组成的纵向到底的四级林业政府网站体系,由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种苗基地、自然保护区、主要树种、珍稀动物等子站组成的横向到边的林业专业网站体系,并将努力实现由10000个子站组成的纵横分布的网站集群,打造中国林业网上航空母舰。

及时公开信息,提升政务管理水平

政务信息公开高效。中国林业网不断丰富信息表现形式、加大信息广度,具有简体、繁体、英文三大版本,提供了文字、图片、视频三种内容形式,加载了100多个国家专题信息。网站及时全国林业政务信息,平均每日信息100万字、日访问量100万人次,总访问量突破12亿人次,平均每月信息被新浪网、光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转载约4500次。中国林业网影响力不断增强,到2013年9月份,中国林业网资源被百度收录量达62.8万条,高于部委平均水平,获政务信息公开第二名。

特色防火信息第一时间。在中国森林防火网中设立了森林防火信息专栏,第一时间全国森林火灾信息,追踪最新防火动态,每天全国森林火险预报,全年火灾信息2232条,火险预报712条,为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森林火灾防控和及时采取防护措施提供了支撑。

热点专题信息聚集。围绕时事热点、社会热点、林业热点,网站上设置了重要会议、重要工作、重要活动和重大事件四类信息,面向广大公众,及时集中各类重要事项发生发展全过程,做到一个热点、一个专题、全程追踪、集中、一站浏览,在提高访问效率的同时,更好地服务林业大局、服务生态文明。

整合服务资源,满足社会民生需求

重点资源服务。中国林业网围绕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要求,着力解决林企、林农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整合公众关注度高、办理量大的80多项重点服务资源。按照国家和地方两大体系整合了37项林业行政审批事项,积极开展网上办事,实行网上受理、网下办理和审批结果网上查询。

便民资源服务。网站提升了在线服务质量,拉近了服务公众距离,将国家、地方办事服务资源整合,从办事指南、审批流程、结果查询到相关法律为公众提供全周期、场景式服务;开设了公众留言、征求意见、在线调查、局长信箱等栏目;完善了在线直播、在线访谈、网络电视等功能。组织林业政策解读、技术解答,使林业大政方针和相关知识深入人心。

专业资源服务。网站建设了网络森林医院、野生动物保护救助呼叫等系统,成为网络服务林农的生动实践;林地测土配方平台使林农轻点鼠标,就知道自己的林地适合种什么树、应该施什么肥,享受到网络时代带来的实惠和便利;建设了现代林业产业网,为企业提供了展示交流平台。

集成数据信息,建设网站应用平台

站群建设云平台。在“中国林业云”基础平台上,网站对现有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进行调整和优化,提供了支撑网站集群建设的站群云服务平台。站群云服务平台具有自助建站功能、模板管理功能,各站点可以独立运行、独立管理,分级授权,支持多服务器站点的静态。管理员通过简单的设置,不需编写代码即可实现功能强大的网站群建设。

网站智能感知平台。国家林业局被列为全国首批物联网示范单位之一。2013年5月,首片引入物联网技术,通过土壤环境因子、微型气象站、电子摄像头、二维码,实现树木自身状况、林木环境、养护管理等生命全周期监控与管理的“中国信息林”落户于北京园博园;8月,中国信息林网站正式上线。

网站数据服务平台。对数据资源和数据库资源进行整合,网站建设了林业基础数据服务平台、专业数据服务平台、遥感数据应用平台、中国林业数据库、中国林业数字图书馆,形成覆盖林业领域的综合性信息资源库,构建了集森林、湿地、沙地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于一体的全国林业一张图。通过林业管理数据的多平台建设,中国林业数据量已经从TB级跃升到PB级。

网站互动服务平台。网上植树系统,为义务植树、碳汇造林提供了一个新的参与途径。林中漫步系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森林资源等现实景观在计算机上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中国林业网络博览会和中国林业网络博物馆,使实体展品在网上永久保留,并可随时在线浏览,形成7×24小时打破时空界限、永不落幕的林业展示盛宴。

创新技术应用,引领互联新时代

移动客户端。中国林业网移动客户端扩大了中国林业网服务范围和对象,使公众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林业政务的应用服务,成为移动电子政务时代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社会公众、展示林业形象的新渠道。用户可以利用移动客户端5个板块获取最新图片信息,定制个性化页面。林业移动超市整合了全国林业系统的移动应用,使用户多渠道了解林业发展情况。

即时社交平台。秉持“及时性、真实性、权威性”的原则,中国林业微博厅通过微博集群等栏目,广泛倾听民声民意。网站建立了微信账号,与林业智能服务平台无缝连接,用户通过微信随时随地进行自助提问,并将门户网站重要信息通过平台推送到微信。

智能服务平台。林业智能服务平台开展自动化的咨询互动服务,利用即时咨询系统,与用户开展在线实时交流,提供语音播报、网站向导、接入微博和热线咨询等多种交流途径,解答林业相关政策法规、办事指南、实用知识等问题,方便用户更加及时了解相关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网站与社会公众的交流互动效率。

营造文化氛围,构建多元化网络生态

搭建生态文化展示平台。中国林业网开展的全国生态作品大赛、信息改变林业征文大赛、美丽中国征文大赛,以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为主旋律。首届生态作品大赛征稿数量近8000份,首届美丽中国征文大赛不到半年的时间征集作品1500多件,参赛人数之多、参赛作品质量之高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林业网的社会影响力。

创建美丽中国网。美丽中国网以“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宗旨,展示祖国浩瀚林海、秀美湿地、雄浑大漠等壮美自然风光,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悠扬深邃的文化遗产,种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画卷,也构成了一幅“美丽中国”的精彩画卷。

开展热点追踪活动。网站集群中建设了具有12个频道的中国林业网络电视台(CFTV),专设了绿色摄影栏目。每月开展2-3期在线访谈,建设60多个热点专题。开展了鹦哥岭青年团队网络追踪报道,“两转变两服务”专题登载到紫光阁网站。开展年度全国林业和林业信息化十件大事、十大关键词以及网络新词、网络事件的整合推出等活动,深度挖掘网络生态文化内涵,体现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实现网络的精神创造。

智慧生态建设范文2

在亚洲地区,日本也提到这样的智慧城市战略,它特别提到了U Japan和I Japan这两个不同的概念,U代表的是一个无处不在,并且普适皆准的一个概念。韩国也同样提出U Korea,也就是U韩国的整体战略,他们希望建立一个无处不在的智慧城市。他们大量借助了像三星等等其他信息技术公司的支持。

在国内,一直到2012年才有154个城市宣称他们要打造智慧城市,总投资金额已经到了1630亿美金。虽然我们起步比较晚,但是我们是比较全面的推进,我们还提出了一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这其中包含了基础设施、建筑、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等等各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和美国或欧洲的智慧城市发展情况相比,它们都只是在一个区域来推动和发展,我们是站在国家层面来做整个推动。我们希望进一步优化城镇环境,以及公共安康。同时,也希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的效能以及透明度。这将是全世界的发展趋势。

通过传感器提升效能

在第二轮的智慧城市试点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它从最早的数字城市发展到智能城市,到现在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骨干,其实还是数字城市,因为它其中涉及到许多传感器以及信息技术的支持。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感器,因为这些传感器在智慧城市当中有许多不同的应用,它们可以支持的服务包含了导航、交通、监控、健康照护以及建筑等等。

一谈到传感器,我们都知道像GPS定位,无线射频的身份识别,行动传感器等。另一方面,还有可戴式的行动传感器,头戴式的摄像头等等。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传感器的建设。另外,还有智慧交通的传感器,在交通工具中,可以使用这些传感器清楚地定位我们的位置。另外,它也可以提供一些不同的应用,例如汽车自动驾驶等等,也可以直接通过摄像头做全景拍摄。

最重要的是提供更高的精确度,可以告诉我们通往何方,这些都跟城市相关。如果一些室内的导航技术在移动建筑物当中,这一种室内导航技术还是可以通过WiFi的方式在建筑物内给我们定位,我们也可以使用RFID,也就是无线射频身份识别的方式来告诉我们现在身处在建筑物当中的哪里。另外,我们在建筑物内,也可以设置这些摄像头。这些都是用户友善的一些方式。甚至我们也可以使用像在博物馆当中会使用到的这样所谓的一个磁场的技术应用。这个所谓的室内导航系统,其实当我们碰到紧急事件需要疏散的时候,这也是非常智慧的一个技术应用手段。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所谓的智慧监控的传感器方面,还有智慧的医疗照护,这对于我们高龄化的一些人群也是特别适用的,它可以及时地传递信息,可以及时地派出救护车以及医疗人员等等。所以,像是体温或者等等这些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面来进一步把我们的建筑物做得更为聪明、更为智慧。

还有我们在整个环境当中也可以有这些不同的传感器,来确定我们的能源消耗是否更为智慧、更为有效。

也可以通过分析停车位的定价,也就是可以更智能地发现在我们附近有哪些空置的车位,可以让驾驶人用更符合成本的方式到达最近的空车位来停放他的汽车。

建立可重复利用的数据库

在之前做过的一个案例当中,我们已经设计出这样一个程序,可以建立起一个能重复利用的数据库。如果你们到微软问一个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经由后台数据库分析然后导出答案的,因为这些都是以案例为核心的一个数据库。所以,我们在设计这些应用的阶段也可以使用这些数据库,看看之前是否已经有过同样类似的案例。我们可以好好地利用手上的这些数据库,进一步协助我们作出决策。

这样的一个系统,也就是我们称之为可以自学成长的一个系统。因为它会知道我们在改变过程当中必须要使用到不同的指标,因为我们使用的频率也不同,所以它可以告诉我们在哪些地方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网际网络的空间,我们使用了互联网,所以,我们可以使用这些线上的商店来采购,线下的物流会将这些产品交付给我们。这里最有趣的一点就是虚拟的世界以及实体的空间,其实它彼此之间有一个互动关联的。但是,如果谈到智慧城市建设的话,我们还是会实地到这么一个城市考察参观的。所以,我们要如何将线上线下的虚拟与实体做一个结合呢?像是我们在线上淘宝买一些东西,但是线下可以享受直接收到这些产品和服务。那么,在一个智慧城市里头,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具体来说,如果你到一个购物中心,你可能会发现你不会迷路,因为在这个购物中心中有很清楚的配置图或者路线图,但是在城市当中,有这么多的不同单位建筑物或者购物中心等等,如果我们在城市当中也可以有这么一个清楚明确的路线图,那么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找到这些路标指示。所以,这些是我们在现实城市当中可能会见到的,它上面可能会告诉我们说,我们距离目的地还有多久。

我们还可以看到触碰式的屏幕,它也可以提供这些路标指引的功能。像是在这样的路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告诉我们应该是左转还是右转。

在智慧城市当中,应该有一个很清楚的计划或者这样一个地图,但是很不幸的是,我们发现在大多数的城市当中并没有这么清楚明确的一个路线图。如果经过合理的城镇化规划以及建设,其实我们应该要有这样一个设计的。

如果我们接下来使用这样一个建筑位置的定位方式,像是谷歌地图等等,我们可以看到所定位的一个建筑物是在哪,就需要一个更聪明、更智慧的配对或者是所谓地理编码的系统。因为我们看到现有的技术其实当中存在很多的错误。

每个建筑物都应有独特的编码

我们看到如果需要制定这样一套系统,其实有些设计原则应该在里头,其中设计原则,我们看到有三点。第一是每一个建筑物都应该有一个独特的编码。第二个设计原则,也就是它应该让使用者更便于记忆;第三个原则是在设计的时候要更容易生成这些建筑物编码。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我们其实可以结合现有的一个邮政编码,像是我们在国内或者在英国等等,都有这些邮政编码。再加上我们所谓的一个简单的图形法制作,因为简单的用XY轴坐标可以做这样一个定位,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很简单地通过我们的邮政编码以及XY轴的一个对应找到相应的窗户。

它还可以进一步再细分,所以我们可以细分到最后两位号码。为了便于记忆或者方便生成这样的编码,我们应该考虑只是使用五位数的编码方式。

其实我们也需要政府、单位有相应的一个管理系统,这些信息应该都是集中管理,如此一来,如果人们已经知道他们自己的位置,他们可以简单地就通过一些标准生成属于他们自己的这一栋建筑物的编码,这样一来,也可以让使用者很快地找到它们。

像这些名片,可能会长成这个样子,里面有IC芯片,也有它的一个编码的扫描,就可以直接定位到它们的区位。甚至在建筑物内部,我们也可以有不同的一个编码。所以,如此一来,不管是送货人员或者是参访者,他们都可以很简单地通过扫描或者定位的方式就找到应该到哪去。所以,用这样的二维码扫描,也可以放在网站上头,也可以作为一个公司的宣传。

我们可以看到,可以通过邮政编码或者XY轴的一个定位,再进行分区。

智慧生态建设范文3

一、智慧档案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促使城市从数字时代走向智慧时代。2013年,我国首批193个智慧城市试点起航,开辟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征程[1],在此背景下,档案富有的人类智慧的支撑作用凸显,如何留存和管理在智慧城市新型IT生态环境中形成的新的、动态的、海量的数字记忆,确保智慧城市的发展脉络和业务活动以数字档案的形式得以记载和传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传统档案资源多层次分级、分散、孤岛式管理方式与智慧城市的跨行业、跨区域、跨部门的业务协同、资源集约与交换共享等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与不协调,这就迫切需要重构档案馆的基础体系结构,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智慧城市运营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档案管理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这一研究在档案馆理论体系构建和实践应用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理论方面,能够丰富和拓展档案学的基础理论。未来的智慧档案馆必将跨越传统实体档案馆的边界而以数字形态且富有智慧地存在和发展,实现馆际IT基础设施共享,档案资源互联,制度、技术与业务集成,档案人之间及其与利用者之间的业务协同和服务交互,这一发展态势需要在实践中研究和提炼一整套包括目标、功能、组织、人员、制度、资源和运作模式等基础理论体系,以指导和支持数字档案馆业务流程优化、档案资源精细化管理和档案信息服务多元化适应。

(二)实践方面,从记载历史、延续文明的角度丰富智慧城市的内涵,从数字生态、城市全局的角度部署档案工作体系架构,提升和延伸档案管理的整体功能。智慧档案馆作为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单元纳入城市顶层规划而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智慧城市建设集新技术、新行为、新思维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生态环境,为智慧档案馆的档案资源统筹管理、档案工作高效开展、档案服务能动与个性化提供了从法规到标准、技术到业务、风险识别到安全保障的智能化系统体系框架,在此框架下设计和实施的智慧档案馆整体解决方案将使国家档案馆功能得到提升并融入智慧城市体系。

二、智慧档案馆研究突破了现有数字档案馆的研究范畴

智慧档案馆是在数字档案馆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档案馆发展的高级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档案专家和学者围绕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和信息化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推动了数字档案馆的快速发展,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生态特征开始探讨智慧档案馆的研究。

国外研究者虽未明确提出智慧档案馆概念,但其数字档案馆从建设之初,其标准建立、技术架构和运营模式等都充分考虑了如何实现档案资源整体共享、跨部门协作和不断适应现代新技术和新型智慧城市生态发展的问题。美国的电子文件档案馆(ERA)项目主要从技术视角,研究如何构建开放、敏捷的集成系统体系结构,以适应技术变革与业务拓展带来的潜在需求;加拿大图书档案馆(LAC)提议则从档案管理与资源整合的视角,研究如何将数字文化遗产管理纳入国家战略,从而建立能够管理国家文献遗产的数字保存体系和可信任数字仓储系统(TDR),以适应国家和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澳大利亚数字文件管理协议(ADRI),从标准规范视角开展区域联合行动,推动跨国、跨馆数字文件和档案资源统一管理标准体系的形成,以引导全球范围内档案工作的科学规范开展[2]。我国数字档案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经历了从单一档案业务系统、馆藏数字化到整体信息系统构建[3],从个体数字档案馆到区域性数字档案馆[4]运作模式变革的研究,从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到云数字档案馆[5]的探索。

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界从数字档案馆功能提升、资源整合和深度挖掘、智慧技术运用、感知计算等角度,对智慧档案馆的概念、功能架构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6];在建设实践方面,上海、浙江、青岛等省市已作了一些有益尝试。这些前瞻性的研究和开拓性的实践为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资源的整体聚合、科学保管和高效利用奠定了良好的档案文化意识、技术系统环境和专业操作技能,为提升档案馆“智慧”营造了基础资源条件和专业业务氛围。但现有这些研究和实践还难以适应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在组织层面,缺乏从国家、城市数字化发展的整体角度规划和安排数字档案资源的整合服务,缺乏城市层面档案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工作体系的全局部署。以往依附于实体档案馆而架构的数字档案馆系统,难以实现城市档案资源的系统化聚合、统筹化管理和高效化利用,而这一要求正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

(二)在理论层面,现有的研究多局限于档案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资源整合的宏观构想以及系统功能的中观要求,而智慧型数字档案馆的构建需要有在创新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制度安排、业务模式和运作机制的一套完整理论体系的支撑,才能高起点、高水平地引领档案事业方向,指导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工作的最新实践。

(三)在实践层面,缺乏深入到系统功能实现、文件对象控制、档案资源聚合和组织管理运作等各个层面的完整的现代档案馆实施方法和操作规程,而局限于指南性的功能要求和宏观描述,难以支撑档案馆现代化运作的全面实现。

随着智慧城市快速发展,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将从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拓展和延伸到档案馆的全面现代化管理,包括档案馆运行管理智能化、档案库房管理现代化、档案制度贯彻的系统化、档案信息利用的知识化以及智慧档案人经验知识的代代相传。应该说,智慧档案馆将逐渐突破实体档案馆的组织运作、基础设施使用和档案资源聚合的传统管理运作模式,形成跨实体档案馆乃至跨区域的协同工作组织和城市档案资源一体化集约管理与单点服务模式,它的基础体系架构、系统构建原理和实施方法将随着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和进化,这就需要档案领域专家、学者在档案馆的组织运作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突破。

三、智慧档案馆研究的基础体系架构

与以往档案馆追求稳定的静态思维相比较,智慧档案馆的发展则更需要体现其与时俱进的动态特征。一方面,智慧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深化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不断进化的新技术,再造档案工作流程、整合档案资源,使档案馆具有感知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智慧能力,作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单元而发挥其记载历史、传承文明和资政惠民的作用;另一方面,依赖网络而发展的智慧档案馆将逐渐突破其实体档案馆的组织边界、自给自足的IT基础设施和档案资源分层分级的传统运作模式,形成跨实体档案馆乃至跨区域的协同工作组织和城市档案资源一体化集约管理与单点服务模式,它的组织管理形态、技术系统结构、业务工作原理和管理运作模式将随着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优化和进化。

图1勾画出智慧城市背景下智慧档案馆的基础体系结构,它体现了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全面现代化管理的新特征。技术层通过支撑保障系统、档案仓储系统来保证档案馆对人、事、物的智慧感知;并将这些感知经过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传递到海量数据中心,实现档案资源的集约管理和全面整合;应用层通过智慧服务系统和智慧管理系统来满足智慧城市的服务需求,提供档案信息的集成服务和智慧启迪。

这种“双层四系统”的基础模型构建,适应了智慧城市生态特征发展背景下,档案馆的全面现代化管理。因此对智慧档案馆的研究视角从制度、资源、业务的体系结构、技术、馆员、服务六个维度全面拓展和延伸。

四、智慧档案馆研究的主要任务

智慧档案馆基础体系结构决定了它的实现不仅仅是建设一个技术系统,它是档案馆发展的高级形态,它的构建需要深化使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不断进化的新技术,全面整合档案资源、再造档案工作流程,使得档案馆具有感知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智慧能力,作为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挥其记载历史和传承文化的作用。因此,智慧档案馆的实现而是需要将档案人、档案馆基础设施、档案馆业务、各类新型的信息技术和智慧城市对档案馆的信息消费需求进行紧密结合,实现档案馆内部全面信息化,这就需要有一套智慧档案馆的基础理论、技术体系和实施方法论的支持,这些内容将是未来智慧档案馆研究的主要任务:

(一)智慧档案馆的基本理论体系的研究。基础理论是档案馆及其系统建设与发展的统领和指南,其研究需要充分理解智慧城市新型城市生态环境的特征及其对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消费的整体要求,分析智慧城市背景下档案馆的发展趋向和存在形态,明确智慧档案馆的基本概念、组织形态和工作体系,研究其内涵、特征、构成要素、组织结构、职能分工及在智慧城市中的定位、作用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国家档案馆的组织结构和整体部署。

(二)智慧档案馆系统框架结构研究。系统是业务开展的主体要素,是档案资源安全保存和提供利用的主要工具,其研究需要从制度、业务、资源、技术、服务和馆员六个维度研究智慧档案馆的基础体系结构及协同工作机制。从档案工作的全程控制性、档案业务的制度遵从性、档案资源的统筹管理性、档案服务的社会多元性、馆员技能的综合要求性和管理实现的技术支撑性等角度全面设计智慧档案馆的体系结构及六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制约的协作机制。

(三)智慧档案馆的实施方法论。实施方法是理论和业务得以落地的方法保障,其研究需要从智慧人、智慧系统、智慧工作和智慧服务等多个层面研究和分析智慧档案馆对智慧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要求和资源依赖;从管理制度建设、档案资源聚合、业务流程优化、馆员能力提升、系统集成架构和IT服务管理等方面研究智慧档案馆的实现原理和实施方法,结合智慧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档案资源管理的要求,提出一套能够用于指导智慧档案馆建设与实施的整体解决方案,并在一个在建的数字档案馆工程中进行验证和改进。

智慧生态建设范文4

关键字:数字生态建筑 智慧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建筑、数字建筑及数字生态建筑概述

当前,国际上尚未出现对生态建筑统一的定义,有学者将数字生态建筑称之为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等。在一些研究中,将可持续建筑进行了如下定义:遵循生态原则,有效利用资源,创造健康舒适环境的建筑。总的来看,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能量消耗等是生态建筑的核心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信息模型的的出现与应用,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巨大变革。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于生态建筑中,可以实现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生态分析等。数字建筑,依托数字技术,为提高建筑环境质量与建筑整体效能,满足建筑整体生命周期海量信息处理要求所采取的建筑方法及技术体系,包括数字化建筑设计、数字化建筑建造,以及数字化生命周期管理所应用的技术、方法、理论等的总称。通过数字技术应用,实现建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及集成化等,综合提高建筑系统运行效率,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基础上,推动建筑实现生态化、智能化。

数字生态建筑的实现,其主体为生态建筑,综合应用数字系统,努力实现建筑生态目标。生态建筑要求建筑与生态相结合。生态建筑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人工生态系统,即建筑工程环境因素。在当前建筑施工中,对会对建筑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为实现建筑、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应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重视环境保护,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综上,在明确划分生态指标数字化基础上,通过综合使用数字城市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应用数字生态模式,对建筑施工及建筑生态环境变化状态进行综合全面监控。数字城市核心应用系统主要包括数字生态建筑系统、城市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官网的管理系统、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城市方向等。

二、数字控制生态化建筑

(一)建筑生态设计中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

通过建立及应用建筑信息模型,为建筑设计及施工的能源消耗与生态环境评估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在数字生态建筑设计中,其数字建筑信息模型应包括建筑全部信息,综合应用建筑性能分析方法及技术,在数字生态建筑设计阶段,对整个建筑工程能源消耗及生态效应进行综合评估,在评估基础上,建筑师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与优化,从而满足生态建筑要求,实现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标,提高生态建筑设计数字化及自动化。在数字生态建筑信息模型中,包含着众多设计信息,如建筑施工材料性能、几何信息及构件属性等。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将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所有信息进行整合,允许在单个建筑模型中将建筑施工进度,建筑施工过程与建筑维护信息进行展示。

(二)建筑智能生态化实现

建筑数字化应包括应用数字化技术,创造建筑智能环境,并实现实体建筑与数字化虚拟空间结合。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智能建筑也是一种生命建筑,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对建筑内外环境的监测与评价,实现室内温度、湿度等参数的调节,创造舒适、安全及健康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环境空间的打造,应综合智能化系统、用户需求、环境结构及运行管理进行优化组合设计,从而提高环境空间质量。建筑智能化技术是建立于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现代建筑技术等多种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综合提高了建筑集成化水平,实现了建筑信息资源的共享及综合管理。

从建筑类生命进化来看,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建筑智能生态化,关键在于以下几点:第一,界面技术的应用,形成建筑与外界隔离建筑界面,建筑界面技术的应用,在满足建筑内部物质及能量需要等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第二,设备技术,通过应用设备技术组建类生命呼吸系统以进行建筑与外界能量交换,如制冷技术及空调技术的应用;第三,数字化技术为建筑类生命神经。随着建筑功能越发复杂,设备应用越发精密,体量增加等,对建筑整体协调运行及自动调节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建筑自动调控性能。

(三)建筑虚拟生态化技术应用

应用数字化技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建筑虚拟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形态逐渐由自然塑形、技术构形向数字化虚拟隐形发展。在进行虚拟建筑研究中,应首先研究虚拟空间。虚拟空间,是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对感官刺激在人的意识中形成的一种非物质虚存空间,如互联网动态演示的虚拟空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虚拟空间更为逼真,其模拟能力及动态交互能力突出。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基础上,通过建立三维虚拟空间虚拟建筑,可以实现实体建筑部分功能。虚拟建筑生态性,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可无限扩展,永续利用,可消解物质实现资源节约,跨越时空,资源利用高效。

三、数字生态建筑向智慧城市的转变之路

在数字生态理论的基础上,指导建筑施工,可以有效提高建筑质量,保证建筑设计与施工整体水平。如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规划建筑面积为22.9万㎡,支持举办洲际性比赛、国家性综合运动会等,设计固定坐席为八万。其建筑外观为富有活力且优雅的花瓣外形,让人叹为观止。在该建筑设计与施工中,建立建筑信息模型,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体育场声环境进行模拟试验,保证其声场设计不存在缺陷,通过模型技术的综合应用,充分提高了建筑质量。

智慧城市的实现,是依托各种机制,通过各种突降,将智慧进行汇聚并发挥智慧功能,为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提供智慧支持。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一个过程,其城市信息化过程主要包括政府管理与决策信息化、市民生活信息化、企业管理决策及服务信息化、测绘及统计信息化等。在Web服务的基础上,建立数字城市总体框架,并将整个数字城市系统分为数据层、数据服务层、功能服务区及应用层四个层次。数字生态建筑向智慧城市的转变,应明确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主要内容,通过研究后,确定其主要内容为:面向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面向农村建设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城市智慧公共服务建设、城市智慧社会管理建设、城市智慧教育文化服务建设、城市智慧服务应用建设、城市智慧安全防控系统建设、城市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等。如下图为智慧城市集成开发平台示意图:

图1:智慧城市集成开发平台示意图

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做到智能建筑、智能家居与建筑物联网三网融合,并建立三网融合的通信信息平台,实现融合平台信息互通、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享,充分展示智慧城市魅力。

四、结语

随着时展,推动数字生态建筑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化技术对生态建筑影响巨大,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建筑自动化、智能化及信息化水平,提高了建筑综合质量。推动数字生态建筑,在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数字生态建筑基础上,向智慧城市进行转变。智慧城市是数字生态建筑最为重要平台,是实现最佳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曹伟,李晓伟.从数字生态建筑走向智慧城市之路[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7):61-69.

[2]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1):56-60,40.

[3]史璐.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5):97-102.

[4]王世福.智慧城市研究的模型构建及方法思考[J].规划师,2012,28(4):19-23.

智慧生态建设范文5

关键词:无锡市;顶层设计;智慧旅游;路径

中图分类号:F49;F5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大众旅游消费群体的需求,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智慧旅游”应运而生。

一、现状与问题

无锡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成效显著,作为国际IEEE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经形成独特的“无锡模式”。在此基础上,无锡先后成为全国首批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江苏“智慧旅游城市联盟”成员,智慧旅游建设快马加鞭。

从总体建设进展来看,基于顶层设计理念的较成熟完备的智慧旅游框架体系尚处于研发阶段。在具体构建上,存在着多角度出发的各类模型。到目前为止,无锡市还没有明确的建设主题和框架结构,换言之,就是缺乏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已经存在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单位各自为政、条块林立、信息孤岛的现象。

二、智慧旅游顶层设计理念

(一)立足城市与区域。“立足城市与区域”首先,在“智慧无锡”和“智慧江苏”建设的大背景下,无锡市智慧旅游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顶层设计就应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资源,将其发展战略、建设目标和建设举措等方面与之相呼应,避免重复建设。其次就是要结合江苏和无锡的实际情况、符合无锡的城市特点、凸显无锡的城市个性、文化内涵,坚持从城市与区域出发,又回归区域与城市的理念。

(二)面向市场与产业。首先,智慧旅游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也要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智慧旅游项目的产业化运营。充分利用市场和激活各类资源要素,为智慧旅游项目运营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持。其次,要避免项目静态化和孤立化的倾向,从产业体系层面进行设计,拓展智慧旅游空间,催生智慧旅游产业链,拉动智慧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希望早日建立无锡市智慧旅游产业联盟,为全省乃至全国智慧旅游建设提业模式借鉴。

(三)基于系统开发与运营。首先,智慧旅游作为“智慧无锡”和“智慧江苏”大系统的一部分,在进行顶层设计的编制时,应当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指导和考量,确保智慧旅游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结构性,进而提出无锡市智慧旅游系统的概念和技术架构图。其次,智慧旅游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要系统地对涉及的各类软件进行规划设计。

三、基于顶层设计理念的无锡智慧旅游发展路径

(一)以无锡智慧城市平台大数据体系为基础,设计和构建无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目前,无锡市已基本形成了“一中心(城市大数据中心)+四平台(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经济运行综合服务平台、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以及民生综合服务平台)”的智慧城市建设基础信息平台布置格局。无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必须依托城市和^域的大数据生态体系,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云平台和数据库,实现旅游行业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的自动化。

(二)以行业建设规范标准的顶层设计和研究制定,推动旅游业态“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需要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的智慧旅游规范标准涵盖旅游业主要业态,包括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智慧乡村旅游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在此基础上,以行业要求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推进智慧旅游景区、智慧酒店和智慧旅行社试点示范建设,强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景区、酒店和旅行社中的应用,促进和提高其智能服务水平,提升其智能服务质量;推动和逐步完善旅游乡村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进一步引导旅游乡村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建设,促进旅游乡村电子商务建设和推广。

四、结语

智慧江苏的统领下,无锡市将紧抓“十三五”开局之年智慧旅游工作,以无锡智慧城市平台大数据体系和行业建设规范标准为基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技术标准,整合信息资源,有序推进智慧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娟梅.基于“互联网+”的无锡智慧旅游产业提升途径分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6):57-60.

[2]梁留科.智慧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2.

[3]无锡市旅游局http:///doc/2015/12/17/ 830974.shtml.2015年江苏智慧旅游推进大会在无锡召开时间,2015-12-17.

智慧生态建设范文6

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全信息平台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constructing smart cities and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discuss how these guide ideology, objectives, principles and content, technical solutions. By analyzing and demonstrating the above aspects, we determine that smart city is the precursor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smart city (central city) can expand its concept of smart city, implementation plan to the suburbs, towns and villages by its core force and support force. This paper also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future architecture of networks under technology perspective to achieve constructing an information network covering both the urban and rural.

smart city; new-type urbanization;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ve platform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1]。它是一份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规划,也为当前全国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给出了一个全面的、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指导性意见。

1 中国智慧城市现状

从2011年来,全国在各部委等组织的指导和推动下,大约已有三百多个城市、县、镇启动了智慧城市(镇)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共有21个省(自治区)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省的发展规划中。

各部委和省市政府在指导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住建部智慧城市指导性工作启动最早,于2011年就开始了智慧城市、区(县)、镇的调研、策划和试点工作。2012年12月份,住建部了全国开展建设智慧城市试点的通知,当年1月确定首批试点城市90个,8月公布了第二批试点城市103个。如果研究一下住建部的有关智慧城市文件和相关精神,可以发现他们在新型城镇化的集约、低碳、绿色、环保等方面的建设和关于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划(顶层设计)等方面都有详尽的论述和安排[2]。所做的工作不仅推动了智慧城市建设,也为新型城镇化做了准备。从3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他们从一开始就强调“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均衡发展、科学规划、生态文明、民生平安”,当然他们十分重视水、空气、食品和交通等方面的问题,同样也全方位地强调用高科技、信息技术来智慧地推动城市的建设[3-5]。

工信部在全国各地组织相关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由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先后与多个地方政府签订了有关智慧城市的合作框架协议,并在一些城市围绕网络宽带化、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特别是信息消费为题开展了多方面工作。可见工信部更强调信息基础建设,智慧化、信息消费,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工信部和住建部相比显然有自己的侧重点和覆盖面,但总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

科技部于2010年启动了“863”计划“智慧城市(一期)”项目,并先后在20个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科技支撑项目外延的试点工作。

此外,中国工程院、国家旅游局也为智慧城市、生态城的创建做了多方面的贡献。

发改委围绕“智慧城市”的建设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并以“信息惠民”为主题在全国80个城市开始智慧城市的试点。发改委组织各个部委、相关省市领导和专家,围绕如何做好新型城镇化和建设智慧城市等问题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形成做了贡献。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为各个部委如何指导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对智慧城市的发展路线、目标、任务有了清晰和全面的统一的表述。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也准确地给定了实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目标、路线和方法,确定了以我为主,兼顾学习国际上好的经验、开展合作和交流的方针。

由于智慧城市创建在中国还是一件新生事物,因此初期出现了对市、镇建设工作“多头指挥”的问题,这是由于各部委职责和负责面不同,因此下达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会各有所重导致。这一现象让不少省市、区、镇领导不知所措,在个别地方还发生了碰撞的情况。《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一个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统一的指导性、战略性的重要文件。将非常有利于各部委充分协调和共同策划,以统一的精神来指导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也全面地回答了前一段在智慧城市创建过程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并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途径和目标。

通过学习《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大家认识到中国的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一定要适合中国的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不能生搬硬套;中国一方面要借鉴学习国际上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一方面又要以创新精神制订出中国的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6]。为此充分认识到中国和国际上智慧城市的主要差别是十分必要的:

差别一:从数量上看,中国建设智慧城市的数量在300以上,这个数目比国际上智慧城市的总和还要多。这是因为中国多为自上而下的推动,而国际上不同城市则“各自为政”,城市可以自选。

差别二:建设内容方面的差别,从发展阶段看,欧美已由工业化阶段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因此他们的城市建设则以绿色、低碳、环保、生态城为主[7]。中国的现状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并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和信息化同进,因此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强调首先抓信息化,抓信息化在各领域应用,抓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

差别三:城镇化的压力不同,中国是一个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时并进的国家,从现在起到2020年城镇人口比例要增长到60%以上,到2020年将有1亿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生活。还有一亿中西部地区农民也到附近的城镇就业和生活。而在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已达70%以上。可见对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无城镇化压力,他们直接面对和追求的是生态城,是绿色和环保。

2 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

2.1 中国城镇化、智慧城市发展之路

中国的城镇化总的来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十召开前:8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中国进入了“以物为本”的被动型城镇化的阶段,或称粗放型城镇化阶段。“以物为本”的被动型城镇化30年变迁如图1所示。第二个阶段,从十后,中国推出“以人为主”的新型城镇化也称作智慧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构想如图2所示。第三个阶段:长远目标:城乡一体化。

第一、二阶段内涵可简述如下:

(1)30年前中国是一个二元化社会。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城市和农村人口有着完全不同的政策。30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在国民经济和城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如国力增强,人均收入提高,中国GDP跃居全球第二,部分农村人口进城成为产业大军。但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城市管理水平低,信息化应用不足,工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差。空气、水和土地的大量污染,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因此人们把过去30年被称为“以物为本”的被动城镇化或粗放式城镇化。

(2)未来的30年,则强调“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信息产业并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国家实现四化同步发展,而智慧城市正是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先导者,它以信息化为利器,不仅推动智慧产业的发展,而且全面推动城镇化,使其在高质量高水平上发展。因此又称为“以人为本”的新型或智慧的城镇化。

2.2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

一致性

如果认真研究一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对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的论述,再对照一下近几年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8],会发现二者是相当一致的。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是二者共同的原则。过去的30年,中国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城市产业发展需要农村大量剩余的劳动力进城并成为产业大军。GDP上去了,但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工未真正融入城市;工业和农业技术显落后且创新少;空气、水、土地严重污染。究其原因是发展太快来势太猛,没做好城镇化准备,因此显得十分被动,或者说没有来得及在一些城市和区域先抓试点再全面推开。十以后的新型城镇化就要做到有系统规划,有好的顶层设计,有先行试点。中国首先会在某些城市(中心城市)先走一步,城市绝对是城镇化的支撑和核心,也是引导者。我们发现用四化全面推动的智慧城市正好先行了一步,可以引导城市周围的郊区、农村乃至达到更远一些边远的农业区。有了用智慧推动的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并让智慧城市先行推进和试点,将可以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目标。成功后还可以向城区周围辐射。几年来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智慧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必须首先抓好智慧城市建设,并使其成为先导。

图3所示为住建部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图4所示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我们比较一下图3和图4。二者智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分布基本吻合,前者是智慧城市向其郊区、农村或更边远地区辐射。后者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确定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城中心向农村的外延图。这正说明了如果智慧城市建设成功将会很好地完成国家城市中心的作用,推动城镇化的建设。由上可见智慧城市、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新型城镇化中担当的支撑、辐射和先导作用,可以说智慧城市必须在四化同步、以人为主等诸多方面先行一步,并成为新型城镇化先导。

2.3 智慧城市如何智慧地推动新型

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明确了对智慧城市的要求:智慧城市要做到统筹城市的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实现城市规划首先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以及智慧城市向周围辐射并将周边地区融入其中[9]。

由上可见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首先要以高质量高水平为起点,做好顶层设计,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把整个城市、政府、企业、市民联成一个具有智慧的生态链[10-11]。

根据我们所做的多个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等方面的设计和实践,本文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智慧城市(中心城市)的智慧外延生态链,如图5所示。由图5可见,一个智慧城市(中心城市)必须具备智慧的城市信息管理平台[12],就像具备一个智慧大脑,并成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平台。让市、镇、乡、村、组的基层细胞实现全信息共享、互动和业务协同。这个智慧大脑是依靠四大网络所具有的双向信息汇总到云中心,通过计算分析和挖掘[13-14]为政府、企业、市民提供决策依据,而政府再与市民、企业家交互产生智慧决策,并智慧地实现全城的生态链,达到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管理精细化的未来目标。

在这样一个完整的智慧生态系统中,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种理念、规划、设计、实施方案都会延伸渗透到镇、乡、村、社区、家庭乃至每个人,再通过党和政府各项新型城镇化政策,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实现智慧的城乡生态链[15]。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智慧城市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先导。智慧城市必然以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核心力和支撑力,沿着智慧外延生物链的方向,经过时间证明可行的有关理念、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逐步外延到郊区、镇乡乃至村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S]. 2014.

[2] 郭理桥. 面向可持续的未来 [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3] 仇保兴.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4] 江国成. 解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J]. 现代智慧城市, 2014,3(1):56-67.

[5] 万碧玉. 智慧城市建设要一城一策 [J]. 智慧城市, 2014,1(1):64-65.

[6] 郭理桥. 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7] 郭理桥. 迈向可持续的未来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 均衡之路――中国县域发展的寿光经验 [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9] 郭跃. 智慧基础设施内涵、特征及其布局要求探究 [J]. 物联网、智慧城市, 2014,3(4):12-16.

[10] 宋俊德. 形成有效合力,避免重复建设 [J]. 智慧城市, 2014,3(4):08-11.

[11] 郭理桥. “一张蓝图”多规融合 [J]. 智慧城市, 2014,3(4):17-19.

[12] 张军红. 中兴通讯:为城市解决智慧难题 [J]. 智慧城市, 2014,1(1):90-92.

[13] MICHAEL M. 云计算 [M]. 姜进磊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智慧生态建设范文7

在智慧商城建设中,我们已有义乌购、智慧物流、电子商务,但还有缺口,比如还缺少智慧金融,这是我们现在释放的一个需求。在传统的产业,加上互联网的翅膀,是否可以产生更先进的智能制造业,这也是一个需求。

智慧政务被浙江省特批我们自己去建设。但在建设中遇到很多问题,尤其是一个内部的委办局之间的信息壁垒现象非常严重,比如我们为市民做一卡通需向公安部门调取一些基础数据,却因上面没有政策而无法调取。所以在没有政策的情况下,怎么样突破信息壁垒现状,实现委办局之间的互联互通,这也是我们的一个需求。

智慧治理,涉及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联互通的需求。尽管我们有网上便民服务,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但还是希望加强更多功能的整合。达到安民、便民、惠民的功效,尤其是治理污染为市民打造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需求。

智慧生态建设范文8

——河南云中鹤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周年成长回顾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当今世界,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只有紧紧拥抱数字经济浪潮,才能跨越赶超、实现引领。

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市、国家智慧城市创新实践研究基地和我省首批“全光网”城市,近年来,我市乘着信息革命浪潮和高质量发展大势,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从无到有,已经形成集聚发展态势,为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提供着有力支撑,勾勒出鹤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框架,培育了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的新动能。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2019年9月30日,作为市政府与京东集团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由鹤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京东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河南云中鹤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中鹤公司)在抢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这一机遇中应运而生。

能谋势者必有所成。一年来,云中鹤公司踏准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的节拍,依托鹤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京东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的优势和资源,专注探索智慧城市集约化建设之道,成为鹤壁东区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风劲扬帆正当时。一年来,云中鹤公司以技术创新打造城市服务新体验,以技术集成打造城市最大公约设施,以生态孵化打造产业共同体;在助力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工作中贡献着强而有力的力量。

(小标)为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提供“数”的支撑

如今大数据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在便利店,刷一下脸就能支付;在家里,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可工作;出门办事,数据代替人工“跑路”,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

得数据者得天下。在数据已成为和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新型生产要素的当下,谁能率先驾驭新动能,谁就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下一站赢家。

走进鹤壁东区,无人超市、无人餐厅、智慧书吧、智能灯杆、智慧公交站……处处散发着数字经济的魅力,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座智能要素积聚之城。随着越来越多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重点项目落地,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生态链正在不断完善,营商环境、发展潜力等方面优势日渐彰显,我市已然成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沃土。在鹤壁东区,众多企业正托举着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引擎,云中鹤公司便是其中一家。

置身于信息革命浪潮和高质量发展大势中,作为一家成立一年的“新”公司,云中鹤公司深刻地理解到新兴产业发展的好不好,不单单是引进几家龙头企业的问题,更重要在于能否形成具有成长性、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各生态链企业分工合作、延链补链,进而集聚发展、实现规模效应。

如何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化运作的最大能效,将数字经济做大做强?如何立足鹤壁,为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提供“数”的支撑,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最大贡献?是云中鹤公司一年来的重要课题,而云中鹤全体员工,用一年的发展给出了答案。

——在运营模式方面,云中鹤公司坚持“政府指导、国有控股、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形成“政府搭台, 社会唱戏”的多元化协同创新机制。以开放数据和释放需求为源头活水,拉动更多更多资源汇聚多元化创新力量,发挥数字经济的行业平台作用,鼓励人才引入,加强技术交流,引入专家把脉,帮助本地企业提升大数据技术应用水平,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在打造“数据开放+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上,云中鹤公司坚持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在市直相关单位的指导下,依托京东云强大的数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释放技术红利、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在扎根本地,培育产业生态上,云中鹤公司协助政府部门高效汇聚多方数据,确保数据权威性,并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保障服务,进而激发不同交易主体的积极性,扩大参与主体范围,打通数据壁垒,降低数据“跑路”成本,大幅提升数据间的运行效率,推动数据交易从“商业化”向“社会化”、从“分散化”向“平台化”、从“无序化”向“规范化”的转变,实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数据对接交换,促进产生生态链的建立与完善。

当前,我市正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这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借助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驱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渗透,培育数字生活新生态,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深化智慧社会建设;同时还将形成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和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

云中鹤公司总经理邱爱军介绍,大数据是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模式、生态体系等方向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掌握和运用大数据的能力正日益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一年来,云中鹤公司经过对《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鹤壁市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的学习研讨,细化了公司重点发展任务,完善了建设内容设计。同时,结合我市发展实际与投资战略规划,向政府部门提出了明确大数据产业统计体系,建立大数据产业运行监测机制;深化、细化重点发展任务建设方案,统一管理形成工作专栏;补足完善联动机制,建设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大数据为主线、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数据供应链”;利用区块链等新型技术,提升大数据安全及敏感信息管控能力等建设性意见。

一个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正逐步凸显,激荡起阵阵新浪潮。

(小标)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贡献“云”的力量

城市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缩影,而当前方兴未艾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可以作为一个地方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帮助我们将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衡量数字经济的产出和效益。

建设智慧城市最终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管理和治理水平,城市的管理好不好、老百姓幸不幸福,取决于管理水平的提升。所以,智慧城市不单纯是城市的信息化,更应该是城市发展方式的智慧化。

8月20日,《鹤壁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了我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要注重公众体验,实现服务普惠便捷;提升产业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平安和谐;加强集约共建,夯实城市基础支撑4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是我市多年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成果和经验的总结,更为我市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急需的指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共性标准,为参与建设智慧城市的各级建设方提供了详实详尽的指导说明,对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在云中鹤公司副总经理朱鹏伟看来,《方案》紧盯建设“高质量富美鹤城”发展目标,顺应“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发展趋势,以“数据驱动、服务导向、智能应用”为核心理念,以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促进惠民服务、产业创新和政府治理能力提升为重点,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入集成应用为手段,对建成“一端”智享生活、“一体”连接政企、“一台”汇集数据、“一心”统筹城市运行、“云网融合”夯实数字基础的新型智慧城市体系,建成“感知敏捷、资源共享、服务优化、生态协同、产业共生”的新型智慧城市指明了方向。

9月29日,云中鹤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优势,在我市新型智慧城市项目一期中成功中标。这意味着云中鹤公司在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在信用、教育、公安、应急、医疗、交通、环保、消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审计等共计15个项目将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京东作为云中鹤公司的投资方,其在智慧城市相关技术方面具有多项唯一性的核心专利技术。而且京东已经将智慧城市相关专利、软件著作权许可给云中鹤公司。”邱爱军介绍,云中鹤公司已实现与我市相关委办局沟通对接,具备跨部门协调以及解决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

同时,鹤壁市京东云计算中心由云中鹤公司负责整体运营管理;云中鹤公司将依托京东云的关键核心技术,提供长期、稳定的本地化服务,保证数据的统一管理,保证运行系统的安全、稳定,实现整个智慧城市业务管理和后续服务的一致性,最终实现“鹤壁新型智慧城市1234” (一个中枢平台、两大功能中心、三大支撑体系、四大创新应用)的整体目标。

“智慧城市建设实质上是一个城市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城市科学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管理与社会民生的公共服务,建设范围涉及思路、策略、方法、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和领域。”云中鹤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李超迪介绍,规划建设方案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顶”,是智慧城市科学化、集约化、可持续建设的基础。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管理机制、技术路径、建设周期等原因,现实中的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存在标准不一、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问题,集约化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主体的重要要求。云中鹤在市委、市政府和京东集团的支持下,将秉持集约化原则,致力打造高效和谐的智慧鹤壁,并形成完善的技术、产品和运营体系,为云中鹤的发展奠定基础。

“云中鹤公司将严格落实《方案》内的工作部署要求,理顺智慧城市投资运营思路和操作规程,在先行先试中不断积累经验,确保圆满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李超迪说,本着建设参与方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将秉承高质量发展理念,从规划入手,以智慧规划引领城市智慧的发展,循规律、练内功,进一步深化、细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和“一体化”建设原则,实现鹤壁智慧城市从数字化到智慧化升级,丰富覆盖维度和建设内涵,最终实现综合竞争力显着增强、城市影响力显着增强、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生态承载力显着增强、群众幸福感显着增强的城市发展目标。

日前,云中鹤公司接到市发改委邀请,将于今年12月代表鹤壁市参加2020年北京智慧城市博览会。“公司一体谋划、整体推进的发展局面已初步打开。”邱爱军说,他们将通过智慧鹤壁项目的实施,实现产品打磨、技术封装、生态培育、团队打造,使云中鹤具备完整实施智慧城市的资源、能力和案例。

近期可为、远景可期。云中鹤公司正以迎难而上的勇气、积极向上的朝气,勇当先锋的志气,助力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行稳致远。

轴一:在途项目轴

宝剑锋从磨砺出,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整整一年时间的筹备,云中鹤在智慧公安、智慧教育、智慧审计、智慧医疗、智慧应急等多个领域为我市量身定制了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蓝图。

智慧公安领域,建立鹤壁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紧密依托“圈层查控、单元防控、要素管控”结构布局,利用现有或新建物联感知设施、设备,推进智能感知、智能采集等信息化科技手段应用,有效汇聚互联网数据、政府政务数据和城市物联网数据,通过对治安数据的全量全要素采集和数据价值深度挖掘,改变目前治安管理数据零散、信息化程度低、态势研判预警手段不足等现状。构建形成“主动发现、智能推送、精准处置、高效联动”的立体化、信息化“平安鹤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对各类风险隐患的自动识别、敏锐感知和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智慧教育领域,建立鹤壁市智慧教育大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应用模式,形成教育行业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撑平台,完成覆盖全市、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云服务体系。规范教育平台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使用、共享管理,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安全及可用,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有序开放与共享,做好教育基础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推进已建系统运行与服务,提升资源平台、教育管理、平安校园等诸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利用已有系统,提升教育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评价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实现与其他政务部门的数据共享。

智慧生态建设范文9

与前些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相似,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安排,智慧城市建设出现了粗放开发建设、过度依赖投资、硬件与软件错位、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智慧城市的智慧是什么?智慧城市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益处?

《t望东方周刊》近日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交大斐讯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刘士林。他在国内首先提出了“人文型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并认为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也应体现“中国智慧”。

不健康的根源是忽视了人文建设

《t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突出强调人文主题?

刘士林:规划和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问问:花很多钱,投入很多心血和精力,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城市的本质?

我的理解,就是要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城市生活方式。这需要物质基础和社会保障,但绝不局限于此。它比物质的、社会的还要“多一些”,这多出来的就是文化和价值。突出强调人文,是要确保智慧城市建设,不脱离和偏离城市的“主题”和“灵魂”。

近年来,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逐年增大、信息技术研发成果层出不穷、智慧产业公司遍地开花,但并没有使城市运转“智慧”起来,不知道花了那么多钱,都干什么去了,这是大家的普遍感受。

《t望东方周刊》:问题出在哪儿?你觉得人文研究够解决城市发展的问题吗?

刘士林:主要是理念和战略出了问题。把智慧城市建设等同于技术、资金和管理,忽视了“技术”与“人文”、“城市信息化”与“城市有机整体”的协调共生,背弃了“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城市本质,这是当下智慧城市建设“看上去很美”而“获得感比较差”的根源。

人文研究主要解决“城市的价值和意义”问题。我们提出“人文型智慧城市”,是要进一步探讨“智慧城市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大方向,也是战略性目标,把这个先搞清楚,才能谈科技、市场、资金、机制等。否则,我们就会导致一种新的二律背反――先进技术和市场越发达,城市本身却更加不智慧。

智慧城市可分为三类

《t望东方周刊》:在你看来,人文型智慧城市的内涵是什么?

刘士林:“人文型智慧城市”是我们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为协调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这两大国家战略而进行的设计。

在理论研究中,我们是从哲学的角度,从“智慧是什么”开始追问。简单说来,“智慧”分为“真的智慧”、“善的智慧”、“美的智慧”,分别讲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在学科上对应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学科体系,在哲学上对应于马克思的“物质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精神生产”三种生产方式,在现实世界中呈现为“科技智慧”“管理智慧”“人文智慧”三大应用形态,目标是满足“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方面基本需要。

有了这个理论基础,就可以把智慧城市分为三类:一是以数字科技为中心的科技型智慧城市。二是以管理服务为中心的管理型智慧城市。三是以人文科学为基础的人文型智慧城市。

目前的问题是,科技型占主流,管理型备受重视,而人文型才刚刚提出。正是由于后者的缺失,当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既脱离了市民日常信息消费和使用需要,智慧城市建设也容易偏离城市发展的本质和目标。

理想的智慧城市,是以城市为主体形态、以城市信息化工程为基本实践手段而展开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也是以“真善美”为内在生产观念、以“科技智慧”“管理智慧”“人文智慧”为主要生产方式而推进的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人文型是智慧城市建设必须补上的一课。

尚无好的人文型智慧城市案例

《t望东方周刊》:所以,你认为人文型智慧城市是智慧城市的最高目标,对吗?

刘士林:当然。对城市而言,文化是城市的本质,文化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形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两个重要提法,一是“注重人文城市建设”,二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人文型智慧城市就是这两大战略的结合点。

对智慧城市而言,主要是要以“文化输血”而重获“灵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三维仿真等技术再发达,数字城市、数字政府、数字交通等建得再先进,如果不能和市民,和城市信息“大海”中具体的“求助者”结合起来,那就既不可能降低城市运行的巨大压力,也不可能真正提升城市生活的便捷性,最终达到“科技让城市更智慧”的目的。

一句话,没有文化,就不可能有智慧;没有人文型智慧城市,也不会有真正的智慧城市。所以说,人文型智慧城市是智慧城市的最高目标。

《t望东方周刊》:有没有你认为比较好的人文型智慧城市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