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创新创业的调研集锦9篇

时间:2023-06-04 09:21:15

创新创业的调研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回顾我市农民增收历程,分析我市农民收入结构特点,研究探索推进农村创业创新,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措施,对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我市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民增收情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民收入今非昔比。20xx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8400亿元,三十年年均增长24.4%。20xx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051元,比1978年的129元,增长78倍。20xx年以来,我市农民收入连续四年实现二位数增长,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四年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城乡民收入比从20xx年的2.29缩小至2.22 : 1。回顾我市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农民收入增长过程,靠的是政策制度创新,靠的是科技进步创新,靠的是发展理念创新。

(一)政策制度创新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民增收带来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3年我市全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调整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将原来的“工分制”调整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了长期来对农民的封闭束缚,打破了集体大锅饭。这一生产关系重大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猛发展,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下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生产关系层面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奠定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制度基础。

2、农产品产品价格调整对农民增收带来的影响。1985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发[1985]1号)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随着生产计划和农产品价格的放开,农户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广大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再一次得以激发。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改革和价格的调整带动了农民的收入快速增长。

3、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民增收带来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迎来了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我市积极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冲破旧框框的束缚,大力兴办各种形式的社队(乡镇) 企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市经济发展总的趋势已由大发展转向大提高,在全市形成一批技术密集型企业为支柱、技术起点较高、外向度较大、规模经济效益较好的乡镇工业新格局。至1997年底,全市已有乡镇企业89271家,从业人员115.89万人。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给广大农民带来了转移就业的机会,务工农民的工资收入迅速增长。

(二)农业科技创新

1、“种子种苗工程”的实施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农业科技进步,为解决粮食的长期供不应求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目前,我市杂交水稻育种实现了小面积亩产超800公斤的目标,籼粳杂交育种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黄鱼人工繁育成功、南方蜜梨的引进推广、蔬菜瓜果新品种的引进应用为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 “十五”期间我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良种公猪覆盖率已达99%、良种母猪覆盖率已达90%以上。同时建成了一批种子种苗良种繁育基地,形成了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推广技术体系。“种子种苗工程”的实施为我市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农业实用技术应用推广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随着农作物产量的逐步提高,农业科技人员从单纯的追求高产转向高产、优质,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近年围绕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在高产、高效的基础上形成了优质、安全、生态的农产品生产、检测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应用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近年来,我市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主要平台,积极引进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同时,带动了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理念的创新。生物技术、设施园艺、大棚栽培等高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农村经济信息网为主要平台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得到充分重视,农业科技信息板块的开发建设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新的农科信息交流服务平台,促进了农业科技信息的对接。

4、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坚持整合资源、提高效能,强化公益性、 放活经营性和大力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为原则,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新体系和新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的作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探索公益性农技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发挥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快的优势,依托各级科研院所,引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等发展民营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增加投入,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20xx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

(三)发展理念创新

1、“创业富民”发展理念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农民从“种养”增收到创办企业增收,这是创业的关键一步。三十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创业富民”的发展理念,努力营造“创业富民”的发展环境,积极探索“创业富民”的发展路子。农村创业富民的新理念促进了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铸就了“小商品、大产业” ,“小企业、大集群”、“小城镇、大平台”县域经济新格局,强劲推动着我市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截至20xx年底,全市共有私营企业9.5万家,还有一批农民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民营经济创造的gdp接近全市总量的80%,创造的利税约占全市的70%,创造的就业岗位接近全市的85%。全市个体工商户达26.3万家,其中相当一部份是农民创业。

2、“强村富民”发展理念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我市在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实施多轮驱动的同时,还注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这些年我市积极扶持村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物业经济、盘活存量资产、提供服务增收,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目前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占57%,10万元以上的占87%。

3、“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20xx年以来,我市提出用“加、减、乘、除”破解“三农”难题,在全国率先取消了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出台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等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20xx年我们编制了《统筹城乡发展纲要》和六个专项规划,提出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农村倾斜,着力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20xx年,根据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20xx年以来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扎实了开展新农村建设。这些年来,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初步建立,举措不断创新,合力逐步形成,对“三农”工作的扶持投入力度逐年增加,农村在文化、教育、卫生、社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从而推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步改善。20xx年我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为85.4%。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得分76.25分,处于城乡整体协调发展阶段。上述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

二、我市农民收入结构特点

我市农民人均收入结构,相比于全省呈现“二高一低”趋势,即工资性收入比重“高”、非经营性收入比重“高”,一产经营收入比重“低”。

一是工资性收入占比高。从20xx年**市农民人均收入1005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达5876元,占总收入的58.5%。而同年浙江省农民人均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只有4093元,占总收入48%,**市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例比全省农民工资性比重高近10个百分点

二是非经营性收入增长迅速。非经营性收入是指农民的财产增值收益以及转移性收入。随着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建立完善,给农民带来的股金、租金、利息等财产增值收益,以及社会保障福利、政策性补贴等转移性收益。近年来,我市农民的非经营性收入大幅增长,成为我市农民收入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20xx年**市农民人均非经营性收入高达1163元,占总收入的11.6%。同年浙江省农民人均非经营性收入750元,占总收入9%,**市农民非经营性收入占比高出全省2.6个百分点。

三是来自农业的一产收入占比较低。20xx年**市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生产的一产收入1345元,仅占总收入的13.4%。同年全省农民一产收入1551元,占总收入的18%,**市农民一产收入比重比全省低4.6个百分点。

从我市农民收入的构成分析,我市农民收入的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非农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非农收入所占的比重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由于来自二、三产业的非农收入已经占了很大的比重,增加农民收入已不能就农业论农业,需要从统筹城乡就业,引导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稳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来实现,包括务工收入的提高。二是**农民的非经营收入增长较快。一方面说明我市农民在资产增值方面,包括村(社区)股份合作改革中收益分配实现了较快增长;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民的转移性的各种补助日益增多。这既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然趋势,增加农民的非经营收入仍将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三是虽然来自农业的一产收入占比不高,却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潜力所在。尽管发展现代农业有不少不利因素,但科学把握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民的一产收入还是有潜力可以挖掘。

三、促进农民增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要素与市场需求双重因素制约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6亩,尽管这些年我们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然而农业生产规模仍然不大,经济效益仍然不高。另一方面,国际农产品市场竟争激烈,一些发达国家经常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由制造农产品贸易争端。

(二)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双重因素影响了农民务工收入的增长。据20xx年1%人口抽样调查,我市农村劳动力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只占9.8%,我市农业从业人员中,年龄上来看51岁以上占57.1%;文化程度来年看,文盲占11.7%,小学占61.6%,初中占23.6%。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队伍老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20xx年,全市登记外来人口数达到341万人,外来劳动力达到320万人,并以20%年递增速度在增长,对本地农民转移就业造成一定挤压效应。

(三)农民不完全财产权与城乡分治双重因素影响了农民创业和增收。目前,我国农民的农村住房(包括宅基地)还不能取得完全产权,这是当前城乡之间一项极不平等的制度。因此农民的房产不能作为资产向金融机构申请抵压贷款,从而难以取得创业资金。此外,在城乡户藉、医疗、养老等制度设置的城乡二元分治体制,严重制约了农民创业积极性,限制了农民创业,影响了农民创业增收。

四、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对策思考

(一)增加政府投入,促进农民增收。首先是要在政府财政的制度保障上真正体现城乡一盘棋。要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公共财政的阳光,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此同时,建立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制度,建立起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和发展保障机制,建设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相媲美的发达农业,促进一、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二)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加一产收入,关键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切实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着力培育具有科技文化知识、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新一代农民,提高一产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大农作物新品种、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的力度,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产业协会,提升农业的组织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培育一头联市场、一头联农户的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注重均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但是农户间收入差异仍然十分显著,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均收入超万元掩盖下的贫富不均现象。要重点抓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按照省、市两级提出的“低收入户奔小康”要求,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出台措施,扎实开展“一户一策一干部”工作,建立帮扶机制,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

(四)提升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要加强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理念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一产从业人员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创业能力,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转移创业培训,提高转移就业和创业发展能力,稳定实现转产转业。加强农民转移就业的岗位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从业技能,适应岗位需要,保持就业稳定,实现收入增加。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2

2004年,全县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和地区关于经济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努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保持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牧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保持农村稳定的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全力以赴做好“三农”工作,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农村人均纯收入1235元,较上年增加150元,增长13.82%。种植业坚持增加科技含量,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小麦单产达394公斤,较上年增长2.07%;棉花单产达109公斤,较上年增长9%。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5978亩。

畜牧业通过加快畜种结构调整和品种改良、推广先进的饲养方法、做好各类疫病防治、发展人工草场为主的草产业、加强对科技人员和农牧民的培训、发展专业乡村大户等措施,年末牲畜存栏52.92万头(只),较上年增长5%;商品畜27.52万头(只),较上年增长1.74%。

乡镇企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劳务输出14214人,劳务创收1244.8万元,实现全县人均劳务输出收入60元的目标。

水利基础建设得到加强,新建防渗渠72.78公里,配套建筑物36座,开挖排碱渠18.6公里。

XX县辖八乡两镇,一个直属管理区,239个村,耕地面积38.9万亩,总人口24.5万人,居住有维、汉、回、哈等6个民族,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农业县。地形呈南北向,西面高东北低,整体成条形。气侯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光、热资源较丰富,但降雨量稀少,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多沙尘暴、浮尘天气,导致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恶化趋势加重,浮尘和沙尘暴呈上升趋势。加之所处地区及地理位置所限,工业不发达,运输距离长。

XX县是部级贫困县,由于受历史、地域、自然、人才、资金等各种因素的制约,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意识不强,科技队伍建设滞后。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中科技含量低,能够直接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的队伍还未建立起来,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传统型一般化的产品多,不能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加之农产品加工、贮藏、运销服务滞后,导致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民收入下降。

二、2005年的农业工作的对策

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两个一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地委扩大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农业安全,农民增收,构建XX绿色农业”和地区“六个30万”工程建设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坚持走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的路子,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

高度重视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上来,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提高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切实加强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一是各级党政要深刻认识“三农”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高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二是加强领导力量,提高领导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形成各级领导齐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格局。把年富力强、群众拥护、有真才实学的干部提拔或调整到农业农村工作管理岗位,从而提高“三农”工作的领导水平,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三是强化农办“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落实党委“三农”工作意图,体现党管农业的原则,使农办真正担当起“三农”的职责和任务。今年,各乡镇、各业务部门要全力以赴做好服务,充分调动和激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工作热情和主动创新精神。

(二)以科技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提升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加快林果业精品园建设步伐,要加大科技投入,把特色林果业规模做大、优势做强、效益做优。狠抓林果业种苗、整形修剪、合理密植、水、肥、防治病虫害六个关键环节。加大科技服务力度,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通过抓点示范、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做到产前有指导、产中有技术、产后有市场,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市场服务、信息服务。吸引更多更广泛的科技人才投入林业建设,支持科技人员到林业生产建设和一线去从事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试验示范等工作。认真搞好单位绿化、硬化工作,各单位辖区内不绿化的地方就要硬化,不硬化的地方就要绿化,对此项工作完成不好的,将扣发单位主要领导工资。

畜牧业突出做大做强牛、驴、草三大畜牧支柱产业,切实抓好科学饲养、品种改良、疫病防治、大户建设四项重点工作。充分利用现有饲草料资源,研究试验牛、驴、羊在成长期的饲料配方养殖技术,在此基础上,实现以点带面,服务农民;提高改良黄牛的怀胎率,一方面采用激励机制调动专业技术干部积极性,努力提高繁殖成活率和怀胎率,另一方面保证冻精和液氮的及时供应,积极开展母犊素试验示范推广;进一步做好和田羊的原种保护和品种选育工作,在和田羊杂交与示范推广、新型和田羊的培育繁殖方面要有新的突破;想方设法提高“O”型口蹄疫和亚洲—I型口蹄疫疫苗的注射密度,严格把关,防止疫情进入XX。

粮食生产重点实施好小麦“554”高产技术项目为主的技术示范,抓好“三圃一田”种子工程建设,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探索适合林粮间作套种栽培模式。设施大棚在建棚、种植、保鲜技术方面要有新举措,按照“效益目标、市场导向、因地制宜、规模开发、农民主体、政府服务”的原则,始终把新技术的应用作为发展设施农业的关键举措,力争在速度、质量和效益上有所突破。积极组织举办大棚建造、种植培训班,做好已建大棚的维修和无公害栽培管理,及时做好温室大棚病虫害测报、植物检疫工作,增加效益,助农增收。今年凡大棚建造任务未完成的,将实行农业工作一票否决。棉花生产重点落实地区农业局印发的《120公斤棉花高密度栽培技术要点》,确保今年棉花高产目标的实现。

劳务输出工作以提高素质为核心,加快农村劳动力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的培训工作力度。继续坚持“政府引导,乡镇组织,大户牵头,农民自愿”的原则,向外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组织机构,依法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及时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服务。

大力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服务农村经济大局;做好土地盐碱化治理工作,改造现有农田排灌工程,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排灌网络系统,治理盐碱化土地,增加耕地面积。加快大中型农机的更新,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

大力实施优质农产品品牌战略,突出绿色、特色、精品品牌。以标准育品牌、以质量创品牌、以宣传推品牌、以市场增效益,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要严格按照质量标准生产,确保产品质量,规范营销网络,维护品牌声誉。深入开展其它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为今后农产品进入大市场创造条件。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方面,要增强“五种能力”。一是增强土地的单产能力;二是增强水资源利用能力;三是增强科技推广运用能力;四是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销售能力;五是增强支农为民服务能力。

(三)进一步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加快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步伐。

今年,要在金融支持、科技培训、市场信息、产品营销、法律法规方面提升为农服务水平。涉农单位和相关单位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结合自身实际,针对“三农”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为农服务,助农增收。金融部门要结合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力度,加快完善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支农服务能力,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农发行、农行要进一步强化支农手段,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放手让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积极开拓农村保险市场;生产资料供应部门要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抓紧调运和准备农膜、化肥、种子、农药、农机具等急需物资,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尽快将生产资料运送到农民手中;气象部门要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加强气象服务,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要利用农业气象监测服务系统和气象卫星监测服务系统,做好寒潮、大风、沙尘暴等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及棉花播种期的预报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水利部门要结合今年洪旱严峻的形势,加快机电井和水源地的建设、维修,提高开井率,保证机电井随时抽水,统一调度水资源,确保农作物的用水需求。加快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防洪工程建设,强化水库安全蓄水管理工作,严格防汛纪律,确保安全度汛。同时加快以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推行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是提高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我们要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扩展工作领域,把推广种植、养殖、加工、储运、包装等标准化技术作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按照规范化操作程序进行生产。农业、工商、质监、环保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对国家已经公布的禁用农药坚决查禁,积极为标准化生产做好服务。农技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宣传、指导、培训工作,坚持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引导农民打造安全、优质、绿色、有机、名优品牌,让生产者积极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树立品牌意识,创建绿色XX。

(四)统筹城乡发展,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农村工作中带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大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断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能有效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向市民化转变,改变长期以来农村落后于城市、农民的文明程度低于市民的局面。

林果业建设把政策引导、宏观调控作为发展的保证;基地建设、企业扶持和市场开拓作为发展的基础;技术培训、服务网络和科技示范作为发展的关键;行政手段、技术规程和监督考核作为发展的保障。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增加林果产品附加值,带动果农增收。鼓励企业、单位或个人参与经济林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突出抓好林果产品的深加工,争取实行订单生产果品。大力扶持核桃、石榴、杏等专业大户,发挥他们的龙头带动作用。畜牧业重点研究适应自然条件、增值潜力大的优良驴和牛的品种引进和繁育,全面推广和普及科学饲养技术,加强适龄母驴和母牛的保护,依托养殖大户,争取使商品驴和商品牛的基数有明显提高,从而为驴和牛的产业化经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设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政策推动、科学规划、加强技术服务、无公害标准生产、积极开拓市场等,要积极支持设施大棚专业大户的发展,为他们营造宽松的环境,在建棚物资、资金、技术方面给予倾斜。棉花产业化经营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结合供销体制改革,重点要稳定棉花面积、采用高密度棉花栽培技术主攻单产、加快棉花营销网络体系的建设。

我们要从应对市场竞争的高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作为一项紧迫任务,积极探索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尽快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引导专业技术人员,自觉建立专业学会。培育各类农民经纪人,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产销关系,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开展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

(五)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证30年不变的政策落到实处,稳定党在农村的家庭承包经营政策。农村土地的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出现的土地承包纠纷,必须依法妥善处理。全社会都要珍惜保护好耕地,加大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

进一步落实各项扶持“三农”的政策。要按照粮食主要品种最低保护价敞开收购和粮食(小麦、计划定购大米)直补政策,提高我们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紧紧抓住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将党的政策的温暖送到农民心坎上。

不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成果。今年,自治区决定全部取消农牧业税。我们要积极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配套改革措施的落实,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妥推进小村并大村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逐步选点推行乡财县管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大胆探索化解村级债务试点工作,摸索出解决村级债务的有效渠道。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规范涉农收费管理,关注农民的负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农民“两工”问题,按政策规定今年是最后一年,明年彻底取消。结合我县实际,“两工”取消的政策,我们边远贫困地区暂不执行。但我们要合理安排使用农民的“两工”,尽量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引导农民群众自觉筹资筹劳建设美好家园。

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今年,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积极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创造良好环境;严格制度,全面落实“村财站管乡监督”,进一步落实村务公开尤其是财务公开,提高民主管理的水平。

认真贯彻基本国策努力开创我县计划生育

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吾斯曼·包尔汉

(2005年3月日)

同志们:

今天召集大家开会,主要任务就是总结我县2004年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三项工作,安排部署2005年我县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工作。计划生育、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三项基本国策,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2004年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2004年,我县计划生育、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在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各族群众的积极配合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计划生育、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三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

我县始终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规划之中。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并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确保了计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通过面对面宣传、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举办培训班、文艺表演等形式使“一法四规”家喻户晓,为加快我县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充分利用纪念日,加强宣传教育。“7.11”世界人口日期间,召开座谈会13次,参加人员达303人,出动宣传车51车次,悬挂横幅504条,张贴标语19887条,出黑板报288个,发放宣传单19020份,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依法加大行政力度,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处理所出现的问题,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保证群众满意。完善和规范《生育服务证》办理程序等一系列计划生育相关审批项目和行政处罚程序,向群众公布并设立举报电话12个,聘请社会监督员6名,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制度,做到办事公正,公开。大力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进一步加强孕前型管理工作。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抓紧做好计生协会经常性工作,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制定出台了《XX县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并把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工作作为考核相关部门计划生育工作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权益得到充分保证,进一步提高了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加强计生干部队伍建设,实施计生人事制度管理体制改革。各乡(镇)结合实际建立了完整的管理体系,按月总结工作,按月兑现工资,激发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益。同时加强了干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务使干部爱岗敬业,扎实工作。

通过不懈努力,全县已婚育龄妇女44765人,结扎5724人,永久性节育率为12.7%,上环20347人,皮埋21人,长效节育率58.3%,使用药具2938人,药具使用率53.3%,综合节育率64.85%。人口自然增长率11.42‰,比上年下降2.38‰。

(二)国土资源管理成效明显

2004来,我县在加强耕地保护和整治规范土地市场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把宣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主线体现在日常的宣传工作中。充分利用第14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活动,大力宣传耕地保护制度,以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非农建设用地“六不报批”为主要内容进行宣传。共出动宣传车33台次;设立咨询台13个,咨询人数570人次;录制宣传磁带68个,听众达10万人次;悬挂宣传横幅253个,张贴宣传标语1100个;出宣传板报92个;发放宣传单2万份。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坚决落实非农建设用地的“六不报批”,严禁乱占滥用耕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大力推进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工作,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全年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总数108宗,面积66.12顷,价款1125.2474万元。向财政缴纳出让金总额1200万元。进一步推进治理整顿工作,规范土地市场建设。把集中解决领导干部违法批地、违法违规出让土地和征地中损害农民利益问题作为深化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的重点。加强地籍管理,严把建设用地审批关。加大对土地和矿产资源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认真开展争创执法模范县工作,建立了土地动态巡查制度,设立了三级巡查网络,加大了执法力度。全年共发现土地违法案件12件。加强玉石采集点治理整顿工作,对我县境内的玉石采集点进行了全面的清查,使滥采、滥挖、无证开采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对全县36家矿产企业进行了矿产资源管理专项治理。

(三)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根据地区2004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要求,我县把环境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目标责任进行具体分解,明确考核指标、责任内容、工作职责和监管部门。各乡镇也应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环保工作网络,逐步形成了政府负责、部门协作、业务部门监管、群众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通过不懈的努力,相关领域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长足发展。林业发展方面,进一步实施“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和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三北”四期工程造林2543亩、荒滩造林4461亩。完成天然林封育1万亩,引洪灌溉10万亩。加强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的管理,加大嫁接改造整型修剪林木力度。对环境保护有关的林木严格控制采伐,防止乱砍滥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动,处理各类违法人员29人次,依法保护了森林生态环境。做好牧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严格执行行署《关于全地区范围内严禁采挖甘草、麻黄草等药材和固沙植物的通知》精神,遏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天然草场载畜量,有效防治天然草场退化。充分利用塔河流域治理项目,改善渠道的输水条件,减少渗透量,使渠系水利用系数得到提高。积极做好辖区内地下水、地表水的观测和调配工作,大力推动节水和资源保护规划的实施,兼顾生态用水,合理分配流域水资源。建立地膜回收塑料加工厂,加大残膜回收力度,农业污染负荷比上年有所下降。积极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8所学校被命名为县级“绿色学校”。认真做好各级医院医疗废水和医疗固体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和卫生监督工作,加强饮用水的卫生监测和饮用水源管理卫生监管。县城集中供热率已达到60%以上,新铺地下污水管网2.2公里。城市绿化面积已达212公顷,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9平方米。城市居民使用清洁能源的普及率达到85%以上,城市用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计生系统部分干部业务素质较低;二是广大群众优生优育意识有待增强;三是土地违法案件时有发生;四是环保监察能力不强,执法水平有待提高;五是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医疗卫生污染物增多,影响环境保护。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5年三项工作安排

(一)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1、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

人口问题是关系我县发展和稳定的首要问题。按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要求,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管大事、管方向、管队伍、管投入。要把关于国计民生的大事纳入各级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一年至少召开两次以上专题会议,解决一、二个难点问题。根据“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要求,认真研究新情况,协调制定符合本乡(镇)、本部门实际的工作计划和相关措施。做到重要事情亲自过问,遇到困难亲自解决,重大活动亲自参加,协调各方力量解决实际问题,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考核内容,坚决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

强化计划生育成员单位职责和综合治理措施,按照“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定期考核、加强管理”的要求建立部门垂直负责体系,成员单位要主动配合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各单位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要落实到位,并逐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2、抓紧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工作。

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新的工作机制,是上级党委、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大局出发而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2005年,我们要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大胆探索,重点突出,整体推进,以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为主线,更好地满足育龄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不搞面面俱到和“一刀切”。在确定综合改革的重点时,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有所侧重,抓住主要矛盾,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力戒搞形式,走过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配备3—5名医疗技术人员,要注重基本技能的培训,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

3、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2005年,将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等系列活动为主导,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县”活动。充分利用“巴扎新风”、“六进村”、“广场文化活动”等为载体,大力传播新型婚育文化。充分发挥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大力宣传计划生育“一法四规”,把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采取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继续进行国情国策和人口形势及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体现在宣传服务的全过程,把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与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结合起来,并溶入基层健康教育工作之中。进一步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和计划生育法规教育,保证各族干部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知晓率达到95%,群众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4、努力形成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机制。

2005年,对全县能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计划生育工作基础好、各项工作走在前列的行政村,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并在每个乡镇创建2—3个模范村,以点带面的逐步推开。按照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实行计划生育合同管理,建立计划生育家庭户主责任制,由村委会与育龄群众家庭签订计划生育合同,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村委会要切实承担起计划生育工作职责,保证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5、建立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体系。

为把我县创建为优质服务县,按照“完善网络,改善服务条件,规范服务标准,增强服务能力”的要求,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完善以县站为龙头、乡站为主体的服务体系。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做到年内配齐配强药具管理专业人员,并按照《药具管理法》严格管理制度,专职专用,坚决反对无计划乱发药的浪费行为。进一步加强孕前型管理,认真落实“单月访视,双月查孕”工作制度。加大预防力度,杜绝计划外、超计划出生。

6、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坚持落实“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机制。按照“单位负责,社区管理”的原则,强化流入地管理服务职能。认真落实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发证、核查制度,重视建立两地(流出地和流入地)信息通报、协调移交制度,严办违规失职人员。按照部门职责分工,落实专项责任和年度目标任务。公安、工商、劳动、建设等部门,要着重抓好流动人口和城市下岗职工的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按照计划生育部门与相关部门联席会、磋商会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实行流动人口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收费的“三统一”机制和“一站式”服务。

7、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抓紧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有关部门在建立、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方面责无旁贷,要结合各自的职能特点和部门优势积极参与,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物资上保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发展条件。通过各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齐抓共建,形成更好的计划生育政策环境。专项领导小组,要不定期的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情况进行检查调研,真正把党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8、努力提高计划生育统计质量和执法水平。

为杜绝各乡(镇)人口统计工作中的瞒报、虚报、迟报等现象,除每月对各乡(镇)进行定期抽样调查外,将对一个乡(镇)或一个村进行人口统计,确保人口统计准确率达到100%。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对执法程序和执法行为进行定期检查,努力提高执法水平。要通过设立举报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等方式,认真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加强政务公开工作,做到办事公正、公开。

(二)关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依法行政。

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要认真执行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关于完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查报批工作的意见》、《关于基本农田保护中有关问题的整改意见》、《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和《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等,严格土地管理的相关配套制度。把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变成我们的行动。要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审批土地和矿产,不得违反规定下放审批权,更不能弄虚作假。

切实加强国土资源制度建设和行政能力建设,要按照“抓队伍、强素质、上台阶”的工作目标,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地补充修改和完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国土资源管理行政行为。要把握好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工作职责,规范行政程序,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联合执法,全面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继续加大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努力探索实施有效的普法形式和手段,切实提高法制宣传的实际效果。

要切实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对农用地转用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确保土地利用按照规划进行。要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凡是改变土地利用规模、重大布局等原则性修改,必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要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农用地转用的年度计划实行指令性管理。要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村镇建设用地管理。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项目用地预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凡占用农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以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继续扩大地籍管理覆盖面和地籍成果应用范围,加强土地产权登记制度、地籍信息化、土地利用遥感监测体系建设;推进土地登记、土地产权、土地调查和土地遥感监测工作,认真开展新一轮土地调查,加快更新调查步伐,全面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认真开展城镇房改土地登记发证工作。

2、强化耕地管理,合理利用资源。

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明确和落实耕地保护的责任,建立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要确保现有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按照国务院要求,基本农田要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并在土地所有权证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中注明,凡基本农田未按要求落实到地块和农户的乡(镇),将严格按照责任状的规定进行追究。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要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

在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工作中,一是要把耕地保护与XX县粮、棉、畜、林果业四大基地建设相结合;要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要与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要与农民的增收相结合,使全县的耕地保护与全县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大政方针相统一。二是要保障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用地,按照国务院“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的要求,大力推进节约用地、集约用地。要用活用足用好自治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优惠政策,有效引导建设用地投资方向和力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国有未利用土地,保障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的行业产品和投资项目的用地需求,有效地参与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要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继续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土地市场建设,完成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继续推进矿产业市场建设,积极探索和完善探矿权、采矿权出让、转让有形市场建设。

(三)深入开展国土资源治理整顿工作。

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继续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保持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高压态势,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防止出现“反弹”,努力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全面完成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的各项任务。一要认真开展土地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活动。按照国务院《决定》“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土地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活动”的要求,开展土地法制学习教育活动。在国土资源系统中深入开展土地国情国策、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和严格土地管理的相关配套制度学习。通过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依法管地的意识,提高依法管地的水平和能力。二要从严查处土地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要切实抓好XX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土地执法动态巡查,查处各种土地违法行为不能停留在交罚款、补办手续上,非法占用的土地,该收回的要收回,该复垦的要复垦。坚持既要查处违法行为,又要查处违法责任人,对典型案件,要一查到底,公开曝光。三要制定具体措施,防止“反弹”。要按照国务院《规定》,结合XX县实际,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措施,确保国务院《决定》的有效落实。四要开展XX县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的普查,积极盘活存量土地。通过普查,全面掌握XX县城乡建设用地资源现状,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建设用地的高效集约利用。五要在做好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的同时,继续做好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治理整顿工作,特别是对非法采玉行为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三)关于环境保护工作

1、认真落实环境目标责任。

要突出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为主线,结合XX实际,细化考核指标和内容,强化环保职能,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工作取得实效,全面推动我县的环境保护工作。一是治理废水排放污染源。继续淘汰、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在巩固和提高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水平的基础上,抓好锅炉、砖窑、石灰窑超标排放企业的限期治理工作。加强对医院医疗废水处理设施的监管,同时加大对餐饮服务业的排污申报登记。二是严格新建项目环境管理。严把经济效益低、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重的项目准入关。改扩建项目必须实行以新代老,确保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对在居民居住区内开办产生噪声、振动的机动车修配厂、加工厂、歌舞厅、酒吧等经营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强化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项目的跟踪管理,切实解决建设项目审批与“三同时”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全县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执法检查,公开查处和曝光一批未经环保部门批准违法开工建设的项目,实行环境管理责任追究制度。三是积极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我县集中供热、县城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厂工程建设。四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针对全县农药、化肥、地膜的大量使用情况,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节水农业,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五是积极创建“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在2004年基础上,今年将创建县级“绿色学校”10所,地区级“绿色学校”3所,使环境保护工作渗透到中小学校。积极创建“绿色社区”活动,不断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环保工作可持续发展。

2、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

认真贯彻自治区、县政府关于开展全民环保教育的决定,充分利用“6.5”世界环境日、“12.4”法制宣传日,在排污企业、国家公务人员、重点乡村全面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农村环保员的作用,使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面达到60%以上,中小学校开设环境教育课程达到80%以上。积极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发挥热心环保人士的作用,为他们深入社区、企业、农村协助宣传环保工作、监督环境违法行为创造有利条件。要以环保法律法规、绿色创建为重点宣传内容,通过新闻媒体、社区环保宣传栏等载体,扩大环保宣传面和社会影响,使各级领导更加重视和支持环保工作,进一步增强排污企业的自律意识,在全社会真正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

3、加强环境工作,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加强对工作的领导,落实受理及时到现场、限时办结等制度,配强配齐专职人员,高度重视并做好初信、初访工作,坚决控制集体上访、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发生,全年环境案件办结率要达到98%以上。继续开展保障群众健康专项整治行动,采取明查暗访、挂牌督办、舆论监督、联合执法等形式,对企业违法进行大检查,发现问题一查到底,坚决纠正。深入开展居民区扰民噪声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抓好居民楼内、院内修理加工、卡拉OK、建筑施工等扰民噪声源的治理,对仍不达标的噪声源依法查处。在噪声举报高发季节、中高考期间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对居民区和敏感地区扰民噪声进行集中查处。集中开展冬季烟尘污染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查处冒黑烟、不按规定安装除尘设施、擅自停用或不按规程操作等违法行为,加大对限期整改单位的督促检查和行政处罚力度,减轻冬季煤烟污染。

4、加强行政能力建设,提高环保工作水平。

环保部门要加强环境调研工作,主动深入基层和企业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领导决策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合各单位搞好各种资源污染防治为重点的执法检查;强化环保执法能力,重点对排污收费、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为开展明查暗访。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下达执法监督通知书,并进行通报。对存在排污费错收、漏收和地方保护问题的,对相关责任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记入档案,并与提拔、评先、奖金挂钩,情节严重的,要吊销其执法证件,并给予相应行政处分。

建立环保部门、企业、群众三元执法监督工作机制,要以社区和乡镇为单位,完善包片管户责任制。包片管户人员要做好本片区内污染源调查摸底、巡查、环保宣传、了解社情民意等工作,加强与排污企业、社区群众的日常联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3

关键词:榆次;液压产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TH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榆次液压产业已在方圆5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了215家中小型液压企业,产品覆盖军工、航空、航天、机械、环保、工程机械等众多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和环境优势。然而榆次液压产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20-30年。

一、榆次液压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现状

榆次液压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相结合、依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路子,产生了明显的集聚放大效应。

(一)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在科技研发方面,榆次液压集团拥有国内液压行业唯一的部级企业技术中心,聘请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10位院士、教授为专家委员会成员,聚集了行业领军人物,多次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设备的设计制造,研发的国内首台板坯连铸液压系统,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方盛公司组建的“院士工作站”产学研平台,提高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其生产的多功能化液压电子产品智能化控制仪表填补了国内空白。斯普瑞等三家液压企业在“天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液压全行业共获取国家专利160项,50多种产品和技术分别过国家、部、省科技进步奖和优质产品奖。斯普瑞公司的“塞纳瑞”商标和方盛公司的”方盛“商标是山西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二)创新投入力度大。政府在企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用于科技支出的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3%,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部分企业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由于榆次液压产品同质化、门槛低、竞争激烈、缺乏高精尖产品,传统市场低迷倒逼企业创新突围,部分企业用于技术研发的投入较大。

(三)晋中科技创新园开始筹划。榆次区在建设“一院一站两平台”创新平台(太原理工与榆次液压协会联合组建的“榆次液压设计研究院”,上海CAD、国家CAD模具工程研究中心在方盛公司组建的“院士工作站”,太重榆液的液压部级技术中心和国际级液压产品试验检测中心)的基础上,拟定在榆次工业园区建立晋中市科技创新园(以下简称创新园),这是太榆科技创新城核心区的主要建设内容之一。创新园将以科技研发为主导,体现“创新、集聚、孵化、辐射”四大功能,着力打造高端技术、高端产业、高端人才三大集聚平台,促进创新资源的配置和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大幅提升全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榆次液压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榆次液压产业基础深厚,是榆次装备制造业的一张烫金名片,但是由于没有技术创新,导致民营液压企业整体水平不高,在国内处于中低水平,只能配套低端产品,这与长三角、珠三角、阜新、泸州等地的液压产业集群的创新相比,与“微笑曲线”展示的现代制造业发展要求相比,榆次液压在创新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和投入不足,仍在走低端路线。除了榆液集团在产品开发上和技术进步上投入较大外,多数中小型企业受企业效益、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等因素影响,难以在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和储备上迈上新台阶。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高端产品匮乏,整体效益不高。目前榆次区只能生产中低档铸件,精密铸件还主要依靠东部沿海地区。拥有少数拥有研发中心的企业其研发功能还不足以服务全行业。

二是品牌开发和转化不足。215家液压企业中拥有品牌的企业凤毛菱角,即使拥有品牌的企业也未得到重发开发和利用,正如榆液品牌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的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榆次区液压企业分布分散、规模较小,没有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

三是多数液压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企业贷款困难。虽然榆次区有215户液压企业,但其规模较小、信用度较低、可抵押物较少、融资方式较为传统、对现代的融资方式还较陌生,同时资本市场门槛高,导致中小液压企业融资成本较高,筹资渠道狭窄,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

四是中小型液压企业创新意识淡薄。目前,大多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满足于买技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部分企业安于现状、不思创新,更有一些企业对科技创新知之甚少。有些做的好的液压企业也往往只偏重于产品技术的创新,而忽略了组织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创新、融资创新等方面。

三、榆次液压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整合现有资源,引进国际国内先进,全面启动科技创新园建设。在把榆次现有科技资源有效导入科技创新园、集中整合发展的同时,加快吸引、集聚省内外研发机构、科技研发型企业进驻创新园区创业发展。创新园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为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园建设,一是强化资金保障,设立科技创新园发展财政专项资金,综合应用财政拨款、贴息等政府引导手段和风险投资等科技金融方式,同时吸引社会富余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模式。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出台科技创新园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融资政策和引进高端人才的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信息等创新要素向创新园集聚,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积极申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二)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创新服务平台。一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整合资源优势,着力突破柱塞泵制造技术、变量变频控制技术、工程机械多路阀制造技术、重型液压马达制造技术、伺服比例控制元件制造和控制技术、立式固液分离技术、合金材料的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工艺、精密铸造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加快新产品开发生产。二是加大投入,成立研发中心。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支持企业争创国家、省、市级研发中心。支持对行业前瞻共性关键技术的联合公关和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全力争取国家高新技术成果特别是液压核心专利落户。建设面向行业、服务社会的液压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推进和扶持液压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三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要充分发挥我区的科技资源优势,把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榆次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融资渠道创新,促进转型升级。一是深化银企对接。搭建政府、企业、银行、中介机构的沟通交流平台,组织召开金融联席会议和银企洽谈会,协调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银团贷款,提供财务顾问服务。运用资本市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支持企业加大资本运营,提高企业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创立液压企业创新基金,对自主开发首台套产品的企业以及使用首台套产品的用户企业给予奖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融资的给予财政资金奖励。二是优选100家大中型液压企业打包上市融资。目前,榆次液压产业集群拥有政府支持、交通便利、产学研平台、榆液品牌等诸多优势,发展空间较大。由榆次液压协会牵头,精选100家规模较大、产权明晰、有市场、有信用的液压企业出资成立股份投资公司,将液压企业打包上市进行融资,打包上市将带来20倍左右的资产升空率,这是化解液压企业资金来源问题的新举措,将是榆次区融资渠道创新的新突破。三是探索民间资金进入科技领域的创新体系。探索建立专门面向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民营银行和民营小额贷款公司,出台地方性科技企业民间融资管理办法,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无形资源如技术秘密、专利、品牌作为“抵押品”,吸引民间资本采取联合、参股、租赁、承包、购买、兼并等多种形式,参与科技企业资产的优化组合。

参考文献:

[1]雷天觉.新编液压工程手册.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4

关键词:调试生态位;分析模型;影响因素;Entropy-Topsis模型;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1-0001-05

Analysis Mode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Product Innovation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nterprises Based on Ecological Niche Theory

YIN Hang1, 2, ZHU Jian-xin1, GUO Tao2

(1.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2.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Based on ecological niche theory, this paper finds out sequentialevaluating of product innovation process including concept design, R&D management, the debugging,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and market ecological niche. Through analyz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bugging innovation ecological niche of product innovation process, evaluating indexes are set up to measure evaluating status of debugging innovation ecological niche. Seventeen innovation projects information of debugging innovation ecological niche are collected to carry out empirical research, evaluating status can be measured and theory model can be validated based on Entropy-Topsis method.

Key words: debugging innovation ecological niche; analytical model; influencing factors; Entropy- Topsis method; empirical research

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提出了创新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并在《商业周期》中全面地阐述了产品创新理论。此后,众多学者对产品创新的内涵[1~3]、产品创新模式[4~6]、产品创新过程的影响因素[7~9]、产品创新能力 [10~12]以及产品创新绩效[13~15]等学术主题深入探讨。借鉴前人的学术成果,本研究从过程管理的研究视角出发,阐述产品创新过程的演进序列、分析产品创新过程中研发生态位的影响因素、构建概念设计生态位演进状态的测度方法,并以17个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项目为分析样本开展实证研究,力图丰富产品创新的过程管理理论与方法,为我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过程的调试阶段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1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过程的调试生态位研究框架设计

1.1 生态位概念引入与产品创新生态位

生态位高仿真度地契合了社会经济领域中不同执行主体与环境要素之间的互动博弈、渐进整合的演进过程。学者们基于生态位理念,在虚拟企业产品创新的动态过程机理[16,17]、企业产品创新能力演化机理[18,19]、企业间的竞争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20]等方面取得了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产品创新通过战略规划与组织协调,对资本、知识、技术和人力等创新资源采掘和利用,创新环境、顾客需求与价值导向等多变敏感要素的引入,衍生干扰并增加复杂性。产品创新生态位是描述顾客需求、价值导向与所处创新环境之间关系的总和,呈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诱导新需求产生的循环状态。产品创新生态位反映着创新主体通过特定需求、特定价值导向,驱动技术、人力、知识以及资本等资源要素的博弈与整合,是由不同子生态位按照组织关系博弈、整合而成的独特创新链条,是注重环境的创新模式。

1.2 生态位与产品创新过程演进序列之间的关系

在产品创新过程中,概念设计、研发、调试、工业生产以及市场交易五个管理阶段构成演进序列,是不同且相关子生态位的演进过程,受到内外部资源及环境的共同作用,存在着序列、重合、重叠、相邻和分离等生态位关系。本研究以全创新产品与重大革新产品为对象,划分为概念设计、研发、调试、工业生产和市场交易等子生态位,参见图1。

1.3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过程的调试生态位内涵界定

调试生态位是依据当前试制品市场需求的反馈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与改进,促使创新产品的功能与顾客需求的匹配度达到预期状态,参见图2,包括如下关键环节:

(1)试制品市场需求反馈分析。企业通过对顾客体验感受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确认创新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如果契合度高,仅针对外观、包装、安全性、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优化与调整即可;如果契合度较低,则需要对创新产品的方向定位详细剖析进而做出及时、到位地调整。

(2)创新产品生产工艺技术调试。生产工艺技术调试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创新产品的功能特性、功能技术参数的达标程度、不同生产工序之间的协调程度、创新产品的生产效率以及创新产品的合格率等方面的指标。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创新产品生产工艺技术的关键环节进行反复的测试与调整,以达到生产工艺技术最优化。

(3)生产人员培训与生产设备调试。培训主要是围绕生产人员的专业技能,使其能够对生产设备进行熟练的操作并提高对生产工艺的熟练程度,保障企业拥有专业的生产人员进行创新产品的生产活动。此外,生产人员还要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对一些突况做出及时的反应,如对生产设备出现的偶然性小故障给予及时的排除。

2 制造业企业调试生态位的维度结构分析与演进态势测评

2.1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过程的调试生态位维度结构分析

(1)创新产品的生产技术整合。从技术角度分析,企业对内、外部环境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转化的过程,为创新产品的技术储备夯实基础。从非技术角度分析,技术整合是以提高生产合格率和生产效率为主要目的,对创新产品生产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经验互补融合的过程,继而实现技术整合的整体效应。

(2)生产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产品创新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新的技术、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对生产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对生产工艺的熟练程度,提升不同生产工序的协调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对生产设备的操作能力与产品合格率,并使生产人员对遇到的技术问题给予及时解决,提升生产线设备的运转率。

(3)生产设备的工艺调试。关注的重点在相关生产设备的调试上,使创新产品生产流程获得优化调整。生产设备的工艺水平直接影响着对原材料的合理使用、对生产过程中能源的利用等方面。功能技术参数是创新产品功能获得实现程度的量化标准,而生产设备的工艺水平是直接影响因素。

(4)试制品市场需求的信息反馈。企业需要以试制品为工具对市场需求进行再次反馈,以此对创新产品进行批量化生产前的最后调整,尽可能地降低创新产品的市场风险。顾客会对功能、外观等方面产生更清晰的需求诉求与更实际的意见反馈,使企业更加明确市场需求状况,继而增加创新产品成功进行商业化的可能性。

2.2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过程的调试生态位演进态势的测评指标

2.2.1 创新产品生产工序的合理性与技术配套

(1)创新产品生产工序的合理性。判别标准如下:① 生产效率达到期望水平,生产工序间的协作性程度很高,试制品功能技术参数达标,不需要对生产工序进行调整即可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② 生产效率接近期望水平,生产工序间的协作性程度较高,存在少量技术参数不达标的试制品,需要对生产工序进行适度调整才能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③ 生产效率低于期望水平,生产工序间存在协作性较差的问题,存在较多的技术参数不达标的试制品,需要对生产工序进行较大调整才能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④ 生产效率与期望水平差距很大,生产工序间的协作过程频繁出错,需要对生产工序进行重构。

(2)试制创新产品生产质量达标比例。合格的试制品数量占试制品总量的比例,反映出设备之间技术与工艺配套的程度,数值越接近1表明生产工序技术配套水平越高。

试制创新产品生产质量达标比例=合格的试制创新产品数量试制创新产品生产总量

(1)

2.2.2 生产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水平

生产人员技能培训程度是指企业是否具有技能培训机构,为创新产品的生产输送合格的生产人员。判别标准如下:① 企业具有专门的技能培训机构,拥有大量能够熟练进行生产的生产人员,试制品的生产效率与合格率很高。② 企业具有专业的技能培训人员,多数生产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后能够从事生产工作,试制品的生产效率与合格率达到一般生产要求。③ 企业缺少专业的技能培训人员,需要从外部聘请专业的培训师或者雇佣熟练工人,试制品的生产效率与合格率较差。④ 企业不重视对生产人员的专业培训,生产人员在试生产阶段出现了大量的错误操作,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行无法得到足量的生产人员支持。

2.2.3 生产设备的可获性与协调度

(1)先进生产设备的可获性。判别标准如下:① 拥有或者可以通过自主研制获取具有生产与工艺技术优势的生产设备,试制品在功能技术参数上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② 需要通过合作研发或者外部引进的方式获取具有相对生产与工艺技术优势的生产设备,试制品在功能技术参数上高于行业平均水平。③ 拥有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的生产设备不具备生产与工艺技术优势,试制品在功能技术参数上低于平均水平。④ 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获取实现创新产品功能特性的生产设备,试生产阶段频繁出现生产系统停滞的现象。

(2)生产线设备运转率。它是指生产线设备正常运转时间占有效利用时间的比例。有效利用时间是指不包含生产线的维修、维护与保养的时间以外的工作时间,数值越接近1表明正常利用率越高,数值大于1表明设备超负荷生产,严重小于1表明利用率较低。

生产线设备运转率=生产线设备运转时间生产线设备有效利用时间×100%

(2)

2.2.4 试制品的市场满意程度与功能认可度

(1)试制品综合满意度。判别标准如下:① 功能特性获得了顾客的认同,外观设计优美且实用,顾客愿意付出较大经济成本来获取创新产品卓越的使用价值。② 功能特性能够基本满足顾客的需求,外观设计简洁且实用,创新产品的性价比高。③ 功能特性不具有显著优势,顾客对于创新产品外观设计的关注度较低,创新产品主要以低价格吸引顾客购买。④ 顾客对于创新产品的功能特性不认可,试制品的顾客满意度低。

(2)顾客对功能特性差异化的认可程度。判别标准如下:① 试制品具有独特的功能特性且与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很高,功能技术参数具有绝对优势,顾客的购买意愿很强。② 试制品与主要竞争产品共同具有独特的功能特性,功能技术参数相对于行业内多数产品具有相对的优势,顾客对包括创新产品在内的几个主要品牌认可度较高。③ 试制品的功能特性不突出,与同类产品对比无明显的竞争优势,顾客购买意愿较少受功能特性差异化程度的影响。④ 试制品与同类产品没有功能差异,难以挖掘出吸引顾客的功能特性。

2.3 基于Entropy-Topsis模型的测评方法建立

2.3.1 应用熵值法(Entropy)模型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在有m个评价对象、n个指标的评价体系中,将决策矩阵进行处理后得到标准化矩阵R,具体步骤参照相关学术文献[22]。第j个指标的熵值为:Hj = -k ∑ fij × ln fij; j = 1,2,…,n, fij = rij/ ∑ rij(i = 1,2, …, m)。第j个指标的熵权dj定义为:dj = (1-Hj)/(n - ∑Hj);对dj作归一化处理,获得指标标准化权重:wj = dj / ∑dj (j = 1,2, …,n), ∑wj = 1。

2.3.2 应用Topsis模型综合测评产品创新过程的演进态势

对原始决策矩阵A中的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21],可以获得规范化决策矩阵B。结合使用前文阐述的规范化决策矩阵B = [xij]m×n(i = 1,2, …, m, j = 1,2, …,n)和标准的权重向量W = (w1, w2, …, wn)T,可以构建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Z = B × W,并确定理想解S+和负理想解S-,进而计算评价对象与理想解S+和负理想解S-的欧式距离:d+i= [∑(zij – z+j)2]1/2(i = 1,2, …, m), d-i = [∑(zij – zj-)2]1/2(i = 1,2, …, m)。分别计算评价对象与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C=d-i/(d+i+d-i)(i=1,2,…m)。根据综合评价数值C与标准值之间的差距,明确当前创新生态位的进化态势与理想生态位态势之间的差距,C数值越接近标准值,表明调试生态位的进化态势越好,反之亦然。

3 实证分析

3.1 测评对象的说明

本研究实际选取25个行业中的167家制造业企业作为测评对象,其中西部地区28家,占16.77%,东部地区77家,占46.11%;中部地区62家,占37.12%;民营企业61家,占36.53%;国有企业89家,占53.29%;外资与合资企业14家,占8.38%;其他企业3家,占1.80%。调研工作从2010年10月开始,通过电话、E-mail及实地调研等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3份。本研究以17个处于调试生态位的产品创新项目为实证分析对象,验证理论模型并从实践角度对企业产品创新过程提出指导意见。

3.2 产品创新过程中调试生态位演进态势的测评过程

(1)收集相关统计资料,并参照相关文献计算规范化决策矩阵[21],依据熵值法求解17个实证分析单元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步骤,获得如表1所示的过程参数和指标权重。

(2)以表1为数据分析基础,参照前文阐述的应用Topsis方法综合测评调试生态位演进态势的具体步骤,获得如表2所示的过程参数和综合评价结果。

3.3 产品创新过程中调试生态位演进态势的测评结果分析

(1)制造业企业在产品创新过程中的调试阶段,应该高度重视创新产品生产工序的合理性;在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对象中(17个产品创新项目),9个处于调试生态位的产品创新,呈现出生产效率低于期望水平、生产工序间协作性较差、较多的技术参数不达标的试制产品等问题,必须调整甚至中止此类产品创新项目。

(2)在17个处于调试生态位的产品创新项目中,大部分项目以购买核心生产设备为主要获取方式。其中,7个项目在试生产阶段制造的创新产品在功能技术参数上低于同类产品平均水平;一方面未能及时对购买的生产设备进行有效的调试和针对性改装,致使核心生产设备的适用性差且受制于人;另一方面未能将核心生产设备迅速地运行起来以提高创新产品的功能特性,滞后的核心生产设备运行效率严重影响创新绩效和产品竞争力。

(3)在17个处于调试生态位的产品创新项目中,6个项目在试制品的市场满意程度与功能认可度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集中表现为创新产品的功能特性不具有显著优势、顾客对于创新产品外观设计的关注度较低、难以挖掘出吸引顾客的功能特性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顾客满意度和产品创新效益,企业有必要在上述方面做出改善。

4 管理启示与研究不足

4.1 管理启示

首先,产品创新是一个强调过程的系统工程,不应该片面地割裂创新过程的不同环节,严谨地界定创新过程的不同管理模块及演进序列,能够更有效地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调整,进而提升产品创新的成功率。此外,企业应该保持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迅捷整合资源以把握商机的能力。随着产业技术更新周期的日益缩短和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发展态势,对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将成为产品创新成败的关键环节。

其次,为企业相关管理者提供了对企业产品创新方向选择和创新过程中管理问题进行诊断的着力点。例如,通过监测获取、把握、重构企业内外部技术经验、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等资源的能力,企业管理者可以发现概念设计生态位、研发生态位、调试生态位、工业生产生态位以及市场交易生态位等子生态位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对产品创新生态位的变动来预测或解释产品创新成功率及风险的变动。

最后,有助于企业更加合理地对制定产品创新方向、管理产品创新过程,进而有效地配置和整合资源。考虑到产业技术变革的高频率和市场需求的日益个性化,管理者应该特别注意到建立专门的监控部门和适应性的调控机制,是提升企业产品创新成功率的关键所在。若忽视这一点将可能使管理者偏差地关注短期的技术环节而忽视产品创新过程的系统性。

4.2 研究不足

第一,本文只采用截面数据进行经验分析,这会局限对理论模型及测评方法的检验。未来的研究将应用纵向数据来探讨理论模型中子创新生态位之间的因果关系,获取更大规模的样本对不同创新生态位进行理论检验,增强研究的普遍性和可靠性。

第二,本文的经验研究是在处于相对成熟阶段的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进行的,这与那些处于不同产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市场响应能力、初始资源和技术水平的中小型企业存在显著差异,未来的研究应该在不同的环境下检验理论成果,特别是那些欠发达与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对比研究。

第三,本研究仅考虑了概念设计生态位、研发生态位、调试生态位、工业生产生态位以及市场交易生态位等子生态位之间简单的线性演进关系,这是出于研究的需要和现有研究阶段的局限。未来的研究将探讨存在于这些创新生态位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深入解释产品创新过程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

[1]Edwin Mansfield.Technological Creativity: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Business Horizons, 1989, 32(2): 48-53.

[2]Cooper R G, Kleinschmidt E J. Benchmarking the Firms'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5,26(12):171-185.

[3]Miguel P C, Jorge F S. Order and Disorder in Product Innovation,Models[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3,12(3):122-125.

[4]R Rothwell, C Freeman. SAPPHO Updated-project SAPPHO Phase II[J].Research Policy,1993,22(2):110-117.

[5]Nabil Amara, Réjean Landry, Namatié Traoré.Managing the Protection of Innovations in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J].Research Policy, 2008, 37(9):1530-1547.

[6]Cristina Chaminade, G Roberts. Small Country Innovation Systems. Globalization, Change and Policy in Asia and Europe (2008) [J]. Research Policy, 2010, 39(1):186-187.

[7]Amabile T M, Regina C,Heather C,et al.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J].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1996, 39(5):154-184.

[8]Barclay I. Organizational Factors for Success in New Productdevelopment[J]. IEEE, 2002, 149(2): 105-112.

[9]Garrett T C, Buisson D H,Yap C M. National Culture and R&D and Marketing Integration Mechanism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Aement,2009,38(3):293-307.

[10]D L Barton.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2,13(1):111-125.

[11]Sahota P S,Lemon M.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s a Knowledge Repository for Increased Innovative Capacity [J].Technovation, 2008, 28(3): 483-498.

[12]Fan P L.Catching up Through Developing Innovation Capability:Evidence from China's Telecom-equipment Industry[J]. Technovation, 2010, 30(9): 359-368.

[13]Narver J C, Slater S F. Responsive and Proactive Market Orientation and new Product Success[J]. Th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4,21(5): 334-347.

[14]Frishammar J,Horte S. Managing External Information in Manufacturing Firms: The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7,24(2):251-266.

[15]Theoharakis V,Hooley G. Customer Orientation and Innovativeness:Differing Roles in New and Old Europ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2011, 28(12):69-79.

[16]薛晓芳,等.虚拟企业的知识创新机制及其知识生态位研究[J].情报杂志. 2008(8): 73-76.

[17]Yang S L, Li T F. Agility Evaluation of Mass Customization Product Manufacturing[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2, 129(1): 640 ~644P

[18]何巨峰.基于生态位的技术能力演化模型[J].工业工程,2008, 11(3): 32-36.

[19]Dore D L. Wellsp Rings of Knowledge: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Boston[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5.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5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模式;相关性分析;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TH-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124-02

机械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当今中国制造业所需的具有专业技术实施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未来30年是我国由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掌握先进技术知识,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市场调研方案设计

(一)市场调研的目的

本次调研的目的有3项:(1)掌握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初始岗位及1~8年后的岗位)变动情况与特点;(2)预测企业对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包括岗位、工程技术能力等);(3)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根据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需要,探索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式。

(二)调研对象的选取

选取的调研企业以本校毕业生就业比较集中的东三省和近3年就业比例增多的大连、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企业为主,包含大、中型国有装备制造企业,部分中、小型私营先进制造企业,以及少量机械制造行业相关外资企业(调研企业分布见图1)。

调研的人员对象选取上采取了双线并行的方式,一方面,选择长期从事相关专业教育的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大中型各类企业的专家及行业主管部门领导等进行专家咨询,主要调研我国机械类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对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建议;另一方面,选择本校历届毕业生、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工人、人事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调研高职毕业生的岗位、薪酬和岗位变迁情况。调研对象基本涵盖了本行业各个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调研方式采用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多种方式。对调查数据运用软件和图表统计进行数据分析。

二、市场调研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通过对近8年来毕业生就业岗位统计分析,发现如下规律:

1.高职学生毕业后前三年,基本从事数控机床及其他机械制造设备的操作、维护及检修工作(91.68%),经过3—5年企业综合锻炼,部分毕业生开始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机械产品的设计开发、技术改造及车间班组等基层部门的管理等工作(37.17%),且随毕业年限的增长从事技术岗位的人数逐年增加(见图2、3)。

2.绝大多数从事技术性岗位的毕业生在校期间都参加过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综合素质较高,普遍学习认真刻苦,善于钻研,能熟练应用UG、CAD、CAE、CAPP等软件。

3.小型企业、私企中从事技术工作毕业生明显多于大中型企业的毕业生,这与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重视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专家咨询分析

1.未来我国机械行业的大发展需要建设一支专家型技术工人队伍:工程技术能力出众,作风严谨,吃苦耐劳,善于解决问题。

2.企业招聘员工中高职毕业生已占半壁江山,未来还有继续扩大趋势。

3.高等职业教育区别本科、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就在于知识的全面性,广泛的适应性,很强的可塑性,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4.随着企业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投入使用,对一线员工的自主性学习,开创性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刻不容缓。

(三)机械类毕业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性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掌握学生适应职业的能力,我们将调研的毕业生分为接受过创新能力培训实验组和未受培训的对照组,再加上随机抽取的在校生对照组,对上面3组学生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观察高职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1.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测评结果方差分析

我们对上面3组学生进行方差分析,通过未受培训毕业生的对照组与在校生对照组的得分进行比较,由前测结果可以看到两组的方差差异不显著(Sig.=0.547),即方差为齐次,均值也不显著(Sig.=0.647),这表明未经过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情况没有显著差异。参见表1。

2.毕业生创新设计能力测评结果方差分析

由接受过创新能力培训实验组和未受培训的对照组毕业生的方差分析(后测的结果)可以看到两个组的方差差异显著(Sig.=0.01),即方差为非齐次,均值也显著(Sig.=0.041),这表明在经过创新设计培养的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开始出现显著差异。

该检验验证了经历了创新能力培养对学生的未来职业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平均分数比没有经过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高8.319分。

3.对照组创新能力培养测评配对检验

为了检验创新能力培养对高职学生的作用,我们还对受过创新能力培训实验组和未受培训的对照组的毕业生进行了配对检验。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表2和表3所示的检验结果可以知道,经过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生在工作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Sig.=0.001),而没有经过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照组变化不显著(Sig.=0.478)。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具备较全面的创新能力对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显著作用,这种变化体现在这些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得分高于对照组学生。

三、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准确预测把握市场需求,培养适销对路毕业生,这是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关键,高职机械类专业应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加大力度,采取合理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上下大力气,不急功近利,不争一时之需,放眼学生就业5—8年后的发展,要有“前瞻性”,以先走一步来主动应对未来人才需求发展趋势,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

1.建设高职数字化创新设计平台,打造创新设计体系

建设高职开放式数字化设计平台,增加三维数字化设计理论与软件使用技能的相关课程学习,对于高职层次技术教育具有显著意义,可将学生从烦琐的设计计算过程中解脱出来,集中有限时间到创新分析、调试调整等关键项目上来,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武器。

2.开展项目式教学方式

应考虑在不明显削弱传统专业基础理论与技能学习的同时,在高职教育中加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知识技能的培养。以学生毕业5年后的职业发展为目标,建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采取项目式教学方式,选择服务生产实践的科研项目,将其拆解成若干系统并与相关课程衔接融合,以课程项目的方式穿插实施,突出导师的导引与学生的实践,这种培养应贯穿于学生3年学习过程始终。努力使学生在校学习与学生未来发展、企业需求相结合,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才能真正受到企业、社会的欢迎。同时探索高职教育四年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思路。

3.以各级技能竞赛为引领,兴趣小组、学生专业协会组织等为依托,个性化发展为主线,开展个体化培养

调研结果显示,经过几年时间企业培养,约37.1%高职学生会走上技术、设计、管理等技术性岗位,因此高职教育要突出个性化发展、个体化培养的特点。充分利用专业协会、兴趣小组等学生组织,以各种技能竞赛为平台,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4.突出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理念

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与工程实践、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其目的性和针对性才强。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中来,从最基本的测绘、建模入手,逐渐深入、循序渐进,建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创新。

结语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分析可知,高技能型综合人才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如果高职人才的培养能抓住此契机,建立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加大教育教学制度的灵活性,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那么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 刘溪娟.上海机械数字化设计制造岗位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报告和分析[J].技术教育研究,2008,(3).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6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 制度 创新

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结构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2008年,银监会对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区的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进行调研,包括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难易等方面。 统计结果显示,中小企业信贷活动“两级分化”明显,效益好的融资便利,而经营不佳的中小企业则被冷落或因担保条件和抵押条件被拒之门外。因此,本文正视中小企业当前的融资环境,通过审视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方式,对我国目前中小型企业融资影响因素的分析,寻找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方式。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中小型企业的界定标准的差异会影响到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小企业所处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就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很难获得统一的标准,一般理论界定都基于相对性原则和定量,定性指标,中小企业是指经营规模中等以及中等以下的企业,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的。美国经济学家卡普兰在战后初期曾给中小企业下过定义:“小企业通常是指管理权所有权一致,没有执行个别职能的专业人员,没有专门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机构,不能通过发行有价证券或依靠投资银行投入自己所需要的资本的办法来取得自己的活动资金,在所有者和雇员以及消费者之间有着直接关系,商行只和本地区有联系并完全依赖当市地场。”《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4年版给出定义:“中小型企业(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指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即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集中度较低的企业。”为了灵活界定中小企业,保障企业的利益,2003年出台了《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见表1。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融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二是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是指公司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它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是指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主要包括留存盈利、折旧和定额负债)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内源融资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的特点,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之外的其它经济主体人筹集资金。是指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外源融资分方式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此外,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融资租赁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属于外源融资的范围。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情况比较特殊,中小企业均高度依赖内源融资,从资金的结构看,不仅有原始资本金,而且日常经营性资金绝大多数源于内部集资通过下表便能清晰反映不同的融资方式。见表2。

三、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影响因素

1. 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影响因素

中小企业融资贷款具有周期短,频率高,需求急的特点,银行方面会因此面临管理成本提高,监督力度加强,易遭受损失的不利,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对辖区内浙江,福建两省300户中小企业的问题调查显示,到2002年9月底,银行贷款在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8%,而且企业规模越大,银行贷款占比越高,约11%的企业有过内部集资,约8%的企业利用过民间借贷,其中资产规模低于500万的小企业,职工集资与民间借贷资金占16%,短期资金40%源于供应商或合资合作伙伴的商业信用,企业资本金主要来自内部集资与非正规民间借贷,其中内部集资占25%,民间借贷占14%,其余来自业主及主要创业者内部自筹资金。在上述数据中发现,银行更愿意为规模较大的企业放贷,其原因在于银行的贷款程序。我国银行往往抱怨寻求融资的项目质量差,然而,他们所认为的“银行可接受”的项目部分取决了筛选这些项目的程序。这些程序正式和非正式的依靠抵押关系和个人关系,不是项目评议。此外,部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项目部具有灵活性,是为典型的国有企业所制定的,不能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对应的服务。特别考虑的是申请一项贷款的同时不得不避免的官僚程序将会花费甚巨。

2.中小企业自身融资的影响因素

(1)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缺失

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方式随着我国新的融资体制的逐步发展,已成为中小企业的发展的众多资金需求者的主要融资方式,它包括集资,股票,债务,民间资本等。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中小企业发展缺乏直接融资手段,市场结构存在重大缺陷,融资层次单一,缺乏适应中小企业发展中各类企业的融资层次,具体表现:①单一层次的证券市场,由于进入条件的限制,中小企业的这条直接融资渠道基本上没有开通,中小企业无法利用现有正式资本市场融资,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改制提供资金需要;②长期票据市场发育程度低,几乎处于空白状态;③长期以来,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缓慢,忽视债券市场的作用,没有将市场的培育作为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④民间集资是非正式金融融资手段,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融资手段,而我国对民间集资采取不予提供法律保护的歧视政策,并且民间集资也存在不规范和金融风险,使民间集资的这条低成本的融资渠道难以畅通。

(2)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缺失

中小企业通常不愿意对外披露企业的信息,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存在着规模不经济的问题,致使双发信息部对称的情况发生,最终导致商业银行拒绝给企业放贷或不愿意给有困难但有可能成功的企业提供资金,如果金融机构没有掌握借贷者较详细的信息,无法甄别客户风险,采取两种对策:一是提高贷款利率,以此降低金融机构可能的风险损失。二是出于安全的考虑,选择不发或者信贷配额制度,这样会产生两种后果,一是体改贷款利率会使风险较低的贷款者退出市场,贷款需求减少,但贷款风险增加,产生逆向选择风险;二是减收贷款数量,会使一些企业贷款需求不能满足。由于中小企业没有信息公开制度,加之中小企业本身的劣势,例如,企业规模小,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弱,企业银行不愿向其放贷,及时中小企业愿意付出较高的利息,往往也难得到贷款。中小企业常常不按照与商业银行的协议或对商业银行的承诺使用资金或有能力偿还银行债务的情况下,不偿还银行债务的风险。而监管来自借款人的风险,使银行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减少向中小企业贷款或提高贷款的门槛,加强贷款评估。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即使按照银行要求向其提供现金流,利率及还款计划,银行依然难以确认。

(3)中小企业的信用问题

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投资项目和借款人偿还贷款的意愿缺乏完全的信息,因此面临着来自借款人道德风险。为慎重起见,一般也不会轻易向中小企业贷款。从价值导向方法看,中小企业难以拿出令银行满意的抵押品作担保。也就是说,单靠中小企业自身的信誉难以从银行那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用问题:

①融资信用。中心企业缺乏对融资信用的重视,还贷不及时,给中小企业造成不良的印象。而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能力还贷,风险较大,银行业不同意对其放贷。

②中小企业倒闭和停业的可能性较大。中小企业的倒闭和停业的概率会大于大型企业,这一点往往使金融机构在考虑对中小企业放贷时难以决断。

③中小企业常有产权不明晰、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由于企业的规模问题,中小企业管理者无论是所有者自己,还是管理人员,他们的素质往往无法与大企业相比。此外,技术水平落后,产品没有竞争力,经营风险大都会使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失去信心。如此,势必会造成贷款条件严格,手续复杂,交易成本也大为增加。

④财务信用用缺失。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上内部化,中小企业提供完备公正信息的成本比较高。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缺乏透明度,银行业无从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即通过一般的渠道很难获得中小企业的真实信息。金融机构如果要克服信息不对称,避免风险,就必须加强调查、审查和监督,为此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投入来提高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质量。

四、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分析及创新

1.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分析

所谓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是指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同其他企业一样,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可以分为股权资金与债务资金两种。中小企业可使用的资金有自有资金,风险投资,公众股权等,其债务资金的来源可分为私人贷款,商业信用,金融机构短期借贷,金融机构长期贷款等。就经济相对发达的浙江而言,中小企业众多,金融机构较我国其他地区分布也更为细致浙江地区民营经济较活跃的地方,另称“中小企业经济”,从所有制结构观察,以民营企业为主导,在企业规模上,以大量中小企业为主流,在中小企业的生态上,有集群经济,轻工业型,虚拟经营等特点。虽然可以选择的金融工具较多,但各类金融工具有其使用的权限,依然对中小企业造成很大的门槛。

2.适应中小企业成长周期的融资方案

企业的发展如同生命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不同时期,其融资方式必然发生变化。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风险,成长周期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进行细分化的提供,有助于优质企业的快速成长。

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业期。此时企业缺少固定资产,具有技术,产品服务,市场前景不明,风险大的特点。应采用直接融资,中国是一个注重亲情的社会,在企业建设的初期,可以向自己的亲戚,朋友借款,一般这样的借款是不需要多支付利息的,因此不会给初期的企业发展带来太多约束。对于一些高科技公司,起步阶段并没有太多可抵押的产品,这时需要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的担保机构,例如小额科技型企业创业担保帮助其度过困难时期,在未来再来判断企业的价值。第二阶段是投入经营期。通过财务借款进行合理避税,此时企业的产品开始被市场接受,而且企业已经有一定的信用基础,但依然对前景的预期不太明显,所以在直接融资方面不能懈怠,可以间接尝试对外举债或通过自己的商业伙伴之间进行借贷,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或者在与自己的相关产业之间进行物物交换,以摆脱对货币资金需求的紧张。第三个阶段为高速发展阶段,企业的前景开始明朗化,有远见的投资者和私募开始愿意为此投资,且对企业的信用已经有了完整的评估,这时即可以将融资方案转向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第四个阶段为企业的成熟期,此时企业在市场份额,利润率上已经趋于稳定,风险大大降低,可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谋求更大的发展,但一家企业同时也会进入衰退期,企业此时应当转换经营方向,并尽可能通过发行债券来进行融资。

3.容纳多方资金形成担保计划

目前,中小企业依然在管理的规范程度上十分有限,信息内部化倾向明显,信息质量难以保障,在经营上易受环境影响,平均利润不高,且有经营的盲目性,有较强的机会主义倾向,银行方面对其的放贷不得不支付较高的信息费用,监管费用。加之中小企业对其的贷款有数额小,频率高,次数多的特点。使银行业无法有效率地降低交易费用,而且银行目前的创新十分有限,一般只接受房产、土地、设备和流动性强的有价证券作为抵押担保品,这也大大削弱了中小企业的资产抵押担保能力。与此相反,许多地区,例如浙江省有大量民间资本在等待出路,其有大量的地下钱庄等民间资本的组织,民间金融机构活动有着借贷手续简便,贷款数额弹性大,不需要过多抵押品,投资方向灵活的特点,因此在1978年到2001年期间,这些地区的民间利率水平高于银行水平,但依然能持续下去。

中国的民间融资行为并不受到法律的保护,易发生纠纷,因此,政府可以利用全社会中的金融机构及民间资本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担保计划。试行一个以政府牵头的信用担保计划,对于一些具有风险的企业,在能得到资金或能成功的情况下放贷,可以使更多的人来创业,但考虑对这类高风险企业的放贷银行可能有去无回,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作用,为信用担保计划中的贷款打包,组合成金融产品出售或将此证券化,也可对其进行再保险。将风险尽可能分散到多个主体中,通过全社会的资金力量来分担风险,通过这个政府牵头的作用的信用计划,不仅能让中小企业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可以引导民间资本向正确的方向流动,使全社会能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和谐状态。

4.建立大企业与小企业合作互补关系

小企业可以与大企业形成合作互补的关系。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互依靠。中小企业在经营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金融危机中,许多中小企业依靠着组织结构简单,市场敏感性强,起着迅速调整经营策略,适应危机,并能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

银行对大企业的信贷较为宽松,对中小企业的放贷则非常谨慎。大企业与银行和邻近的中小企业合作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经常的合作可以加强企业相互间的信任,同时也降低了信息成本和信用成本。由此提出两个方案对中小企业提供帮助。

(1)大企业可以对其熟悉的优质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帮助和培养大企业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可以通过对中小企业股权融资,让大企业在帮助中小企业的同时,分享企业的盈利和增长。同时,大企业也可为中小企业担保,并帮助银行一起为中小企业的贷款还款提供指导和帮助,银行可以利用其广泛的关系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样可以保持大型企业和银行的利润增长,也为大企业注入了活力 。

(2)由于同属一个行业,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物资交换可以不通过货币来进行,因此采用原始的交易模式,使用物物交换的交易模式,来规避货币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大企业可以在一条产业链上锁定三到四个中心企业,形成一个由大企业主导的集团群,由于大企业的规模实力,它可以同时发展三到四个集团群,比如资源类企业,可以与初级加工的企业合作,初级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用来与资源类企业交换原料,资源类企业在发掘时能享受到自然红利,因此,资源类企业可以另谋其职,增加其在加工产品的销售渠道的力量,发挥其多余力量。

五、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知,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地方,虽然有充裕的民间资本,但依然没有良好的政策引导。中小企业自身初期规模较小,经济实力弱,内部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失信的行为常有发生,因此也难以获得银行的青睐。其次,我国的融资制度也对中小企业产生了极大的约束,各种政策时常对中小企业产生制度歧视。这些顾虑都源于金融机构不愿过多地承担中小企业在初期经营时面临的极大风险,有鉴于此,应当努力发展中国的担保体系,充分利用大量滞留的民间资本,保险公司对社会运行的保险作用,让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力量来分担中小企业在初期的经营风险,使更多的资本流入最需要资金的企业,调动全民经济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子彬. 开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新格局[J]. 中国科技投资, 2007(1): 47.

[2] 雷霆. 美国小企业如何获得金融支持[J]. 国际融资, 2003(5):45-47.

[3] 许进. 中小企业成长中的融资瓶颈与信用突破[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168.

[4] 孔兰德.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策略研究[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128.

[5][孟加拉]阿西夫•道拉(Asif Dowla), 迪帕尔•巴鲁阿(Dipal Barua).穷人的诚信[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7.

[6] 殷孟波, 翁舟杰, 梁丹. 解读中小企业贷款难理论谜团的新框架[J]. 载金融研究, 2008(5): 99-105.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7

关键词: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市场集中度;组织调整行为;规模经营模式 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ignificant scale economy, culture industry belongs to the less significant scale economy. by clarif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principle and operation mode of culture indust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hunan province’s culture industry and suggests that innovation should be an effective way of improving the local culture industry structure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al adjustment behavior.

文化产业包含的范围很广泛,它不仅包括科学、教育、文艺、出版、影视、旅游饭店、娱乐、体育等主体产业部门还包括推销、印刷、中介、管理、咨询等服务配套行业。文化产业属于规模经济非显著产业,一个产业如果缺乏规模经济,将很难产生可观的产业效益,而我国文化产业规模经济水平较世界发达国家低很多。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组织调整行为的方式把规模经济非显著的文化产业转化成具有一定程度规模经济,甚至是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

一、文化产业规模经济性特点

(一)文化产业规模经济非显著性

按照规模经济的特性,产业可分为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非规模经济性产业和非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是在生产、销售和管理各环节中有部分环节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反之就是非规模经济性产业。而非显著模经济性产业有部分环节是非规模经济性或是大部分都为非显著规模经济性。文化产业就是属于这样的规模经济非显著产业。

(二)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可转换性

产业规模经济不显著并不等于说没有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其平均成本还是在下降的。通过增加产量获得的规模效益尽管不如规模经济显著性产业的明显,但企业仍然可以通过一定的经营方式来扩大规模来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并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将非显著性规模经济转化成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甚至是显著的规模经济。(三)文化产业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非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的规模经济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物质条件和经营水平的高低,而且取决于企业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营体周围的人口密度、消费水平、居民生活方式、外来购买力和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性质和竞争度等多种因素。

(四)文化产业成本构成的复杂性

文化产业的性质以服务业居多,此类产业中企业的经营成本不仅包括购销成本、储运成本,还包括交易成本,其成本构成比较复杂,并且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可变性大。因此,对非显著规模经济性产业规模经济程度的判定比较难。

二、文化产业规模经营原理及基本模式分析

(一)运用组织调整行为提高产业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产业的规模经济包含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前者是由于企业自身经营要素的扩张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而获得的规模经济。后者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关政策的调整、保障和产业内共同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人才的培养等外部条件改善而使得整个产业的平均成本降低收益增加而获得的规模经济。

文化产业实现规模经济的原理如图1所示。在文化产业中随着提供产品数量的增加,使得平均每单位产品上分摊的固定成本在减小,这使平均成本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在图1中表现为曲线的左半边曲线。随着文化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使得固定成本中诸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经营费用以及政府为产业提供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所发生费用的增长速率远大于产业内各企业产量增加的速率,这样反而使平均成本上升,在图1中表现为曲线的右半边曲线。

(二)文化产业规模经营基本模式分析

文化产业的规模经营一般是通过产业内企业间的并购、集团化、战略联盟和连锁加盟等组织调整行为来实现的。

1.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另一个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或产权,从而控制、影响被并购的企业,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增长等经营目标的行为[1]。企业并购又可分为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是处于相同行业、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工艺相近的企业之间的并购。通过横向并购使企业在短期内扩大生产销售能力,从而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来达到规模经济;纵向并购是生产或经营过程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并购[1]。通过纵向并购,促进了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密切配合,缩短了生产周期,大大地节约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共同经营费用,从而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达到规模经济。

2.企业集团化

企业集团是指以一个控股企业为核心,通过建立资产关系,控制下属子公司和分公司。控股公司通常是集团企业的核心,其资产优良、规模庞大,具有资本经营的能力。通过对产业链中的各环节进行组合分配,可以对现有资源进行很好的整合,并能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规模,优化资源,实现规模经济。

3.企业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企业经营实体之间为了达到某种战略目的建立一种合作关系。通过战略联盟的建立可以分散风险和分享资源,减少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进入市场的时间。通过联盟合作,公司各方能够在技术研究开发、技能、产品、市场占有、生产能力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终达到实现规模经济的目的。

4.企业连锁加盟

连锁经营日益成为零售业、服务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模式,而连锁加盟更是可以将连锁总部的成功运营模式与加盟者的资本相结合,以较低的资本投入和风险,短期内大幅度提升市场份额。通过在不同地域开设连锁店,可以将连锁总部的成熟经营模式复制到不同地域的连锁分店。通过连锁店数量的扩张可以极大地分摊整个连锁店的固定经营费用,从而实现规模经济。

三、湖南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现状分析

本课题组通过对旅游酒店的实地调研,取得了第一手资源。在此基础上,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来探讨提高市场集中度,达到规模经济的具体方式。再将这种模式推广到文化产业的其他行业。表1列举了湖南省gdp位次、文化产业产值及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全国平均比较数据。

由表1可以看出,从2000年以来湖南省gdp在全国排名一直处于12名左右,而湖南省文化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01年的2.7%增加至2005年的4.2%。2005年湖南省文化产业产值达到694亿元。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湖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达到4.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45%达两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整体产业的产值上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湖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文化产业中,旅游酒店业属于产业中比较典型的服务型产业。据湖南省旅游局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长沙市酒店的床位数85524个,占全省旅游酒店床位的23.7%;而2005年长沙市酒店的收入达到132.17亿元,占全省旅游酒店收入的31.3%。下面通过分析长沙旅游酒店业市场结构,从一个角度来推断湖南省文化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表2列举了长沙市酒店业所开客房数前八位的酒店的星级和客房数,并对长沙市酒店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计算。 

通过计算可以看到:2001年度长沙市酒店业市场集中度(cr8)在37.3%,接近寡占ⅴ型市场结构。但是在5年内,虽然长沙星级酒店业规模增加了将近10000间,但是市场集中度却降低为22.1%。依据美国产业经济学专家贝恩对市场结构的分类,把cr4<30或cr8<40定为完全竞争型市场结构。这说明长沙市星级酒店虽然在数量上增加了,但在酒店业中的产业结构基本上还处于完全竞争阶段。从规模经济的理论上看,酒店业处于完全竞争状况说明在酒店行业中没有一个或几个起龙头作用的大酒店集团或连锁酒店出现,基本以单体的形式出现。酒店业重复建设,分散资源使得这个酒店业的经营的固定成本很高,而且业内各个酒店之间各自为战,处于一种恶性的价格战竞争状况。中小企业的数量的增加不及产业内运营成本的增加,从而使得平均成本无法下降。规模经济效应体现不出来。

在湖南省,整个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都比较低。如2002年的文化产业集中度cr4只有31.5%,其中旅游业中的旅行社集中度cr4由1995年的30.56%下降到2003年的5.62%,酒店业集中度cr4由1993年的41.33%下降到2003年的22.03%;另外湖南传媒业中报业的市场集中度,2002年长沙报业的集中度cr4为29.82%。湖南省文化产业集中度有降低的趋势表明产业大中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没有迅速提升,而中小企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反而增长。这造成了文化产业内中小企业数量的增长与市场集中度的不同步增长的现象。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湖南文化产业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主导作用不突出,缺乏规模经济性,从而使得整个产业的绩效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

四、运用组织调整行为构建湖南文化产业规模经营

组织调整行为是指运用一体化行为、连锁加盟和集团化方式来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继而实现规模经济的手段和策略。而根据文化产业产品性质的不同可以将文化产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产性文化产业,主要生产有形文化产品的产业,包括科学教育业、出版业以及文化用品、设备及骨干文化产品的生产制造等;另一类是服务性文化产业,主要提供文化服务产品的产业,主要包括旅游业、影视业、会展业、娱乐业、体育业等。结合湖南省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文化产业的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运作方式:

(一)纵向一体化行为

文化产业的发展会牵涉到饮食和交通行业发展,而超大型媒体集团充分利用报刊业、广电业、因特网三种媒体的优势互补,走综合发展的道路,则可以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规模经济的程度。纵向一体化经营方式适合于服务型和生产型文化产业的混合运用,即生产型文化产业的下游企业可以是服务型文化产业或生产型文化产业,其上游企业可以是生产型文化产业,但一般不会是服务型文化产业。因为,服务型文化产业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行业,而生产型文化产业可以采取批发和零售经营方式,批发经营方式直接面对的是生产型企业。例如,湖南广播电视台联合了广播电视、旅游、服务、会展、餐饮、房地产等一系列行业,通过广电业的核心作用,加强各行业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企业间的良性循环。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使文化产业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二)横向一体化行为

由于横向一体化主要采取对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并购的方式进行,因此采取横向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适合于单纯只有服务型或生产型的文化产业,即服务型文化产业不适合与生产型文化产业进行横向一体化。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规模经济显著性不同,因此把生产型文化产业与服务型文化产业横向一体化很难协调和兼容。以长沙市旅游酒店为例,截止2007年上半年止,长沙市星级酒店共81家,其中五星级7家,四星级13家,三星级43家,二星级18家。此外,还包括经济型和高档型酒店34家。在这些酒店中客房数在500间以上的只有华天大酒店和华雅国际大酒店,华天大酒店以710间名列榜首;400间至500间的只有3家,300间至400间的也只有5家。根据表2的数据,长沙市2007年酒店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只有22.1%。如果以华天酒店、华雅国际大酒店以及通程国际酒店为龙头企业通过横向一体化来兼并长沙市三星级以下的酒店则可以优化酒店业产业结构,提高长沙市酒店行业整体的市场集中度。

(三)连锁加盟

规模经济不显著的服务型文化产业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实现了服务产品的异地标准消费,而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可以就地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对于连锁加盟这样一种规模经营方式更适合于服务型的文化产业。以“和一”连锁酒店为例,“和一”连锁酒店在长沙地区做连锁酒店是最成功的一家,目前“和一”在湖南省有连锁酒店5家,计划在今后5~10年内继续在全国再开拓20家。截至2007年,“和一”连锁酒店的客房数达338间,在长沙地区排名第八。“和一”主要采取投资、托管方式进行拓展。通过统一的人力资源培训、财务管理、物流配送等形式使连锁酒店极大地降低了酒店整体成本,获得比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

(四)企业集团

在一个企业集团中,可以同时存在生产型的文化产业和服务型文化产业,两者互为补充。企业采取集团化的方式拓展规模其做法类似于不相关多元化经营,在市场风险结构为互补的情况下,采取不相关多元化的方式可以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综合经营效益。湖南最大的企业集团——湖南华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以酒店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多元发展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华天集团实力雄厚,总资产达30亿元,下辖控股企业18家。酒店旅游业作为华天集团的支柱产业,拥有2家五星级、4家四星级等9家下属酒店,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华天大酒店,是湖南省首家五星级大酒店。

五、运用组织调整行为调整湖南文化产业效果预测

传统的scp范式研究认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与市场绩效有着较强逻辑关系。通过运用组织调整行为对湖南省文化产业进行结构优化调整,湖南省文化产业的规模经济将从不显著逐渐转变为拥有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性。虽然,目前湖南省文化产业集中度还不理想,但是通过运用以上的组织调整行为可以逐渐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水平。以湖南省旅游酒店为例,可以预计,通过运用组织调整行为优化产业结构,湖南省酒店行业规模经济程度在未来几年内将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市场集中度水平和产业绩效的关系,预测值如表3所示。文化产业中其他行业如果运用组织调整行为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则也可以达到比较理想市场集中度和经营绩效。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8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林经济和农林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的农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1]。从外界环境来看,创新和原始创新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而且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而本科教育在培养国民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从专业本身的发展来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也应该符合社会的需求,即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三创”型人才。增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原创能力,首先要对学生原创能力的现状进行总体把握,并分析影响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因素,然后据此制定适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课题小组对本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原创能力的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和教学实践经验对影响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二、调查情况介绍

(一)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活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对象为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6级、2007级、2008级、2009级的在校本科生。调查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9份,回收率为84.5%(详见表1)。此次问卷调查所选取的样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调查结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

(二)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共分为3部分。第1部分为基本情况的调查,调查问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主要调查学生对原创能力重要性的评价、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评价、对创新性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研究兴趣、开展创新活动的实际情况等。第2部分为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制约因素的调查,调查问题以多选题形式为主,主要从教学管理、课程指导、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进行考察。第3部分为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作答,没有任何限制。

(三)调查结果的处理

对第1、2部分的调查结果,主要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并运用简单的统计学原理进行描述分析;对第3部分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主要进行定性分析,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建议,进而得出全面的结论。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基本情况

1.学生对原创能力重要性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原创能力的重要性给予了肯定(详见表2)。统计数据表明,90%的学生认为原创能力的培养很重要,62.5%的学生认为原创能力对个人发展有益,90.5%的学生认为原创能力的培养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通过调查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在本科阶段开展学生原创能力的培养工作。

2.学生对原创能力培养的兴趣

调查结果表明,有73.8%的调查对象表示有兴趣参与创新活动。这一结果与调查对象对“原创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评价结果基本吻合,均反映出学生个体参与原创能力培养活动的强烈意愿。

3.学生对原创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

对“原创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这一问题,调查对象的意见较为不统一。其中,有24.9%的学生认为,应该将课堂讲授式教学与典型案例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22.3%的学生认为,应该采取课堂讨论与名家说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有29%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教学应该注重课堂知识讲授与实习相结合;有23.8%的学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入创新专项练习,并将练习与创新成果相结合,使2者相辅相成。上述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对原创能力培养前提下的教学模式呈现多元性需求。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中,如果只采取单一的创新教学方法,将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4.学生对原创能力与创业关系的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有88.7%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与创业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有6%的学生认为创新能力与创业之间没有关系,有5.3%的学生自己无法作出判断。但是,在对“创新与创业”内在联系的判断上,调查对象的认识各有不同(详见表3)。统计数据显示,有43.2%的学生认为原创能力与创业之间可以相互促进。这说明调查对象承认创新活动对未来的就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对未来的创业活动产生促进作用。

5.学生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承认专业基础知识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详见表4),有63•7%的学生认为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对原创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帮助。

6.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实际情况

近些年来,东北林业大学及下属各学院、专业都开始注重对学生原创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定期组织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申报,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并成立了“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目前该研究会已成为东北林业大学较有影响力的学生学术团体。此外,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每2年在全国各林业院校轮流举办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通过这些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所参与的创新实践活动较为广泛,主要有林研会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挑战杯”大赛、调研活动、林业“六大工程”研讨会等;活动的档次、影响力和质量也较高(详见表5)。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这一学生组织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组织吸引了一些有兴趣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了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和创新比赛的机会,为广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创新性学习的平台。但是,调查结果也表明,目前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所占比例还较小,获奖学生人数也不多(详见表5)。结合前述几项调查的结果,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意愿较强,但是缺乏可以使学生将实践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是学生热情高涨,但是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外界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实践机会有限,使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受到限制。

(二)制约因素分析

1.学校方面的制约因素

调查主要从学校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创新氛围、创新机会等方面,对学校制约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因素进行考察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的重视程度、资金投入、创新氛围、创新机会等因素都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详见图1)。其中,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实践机会少、学校缺乏创新氛围、学校对创新项目的资金投入不足等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从整体上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方面都有所不足;在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资金缺口较大,从而使该项工作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

2.教师方面的制约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有些教师的授课内容缺乏创新性、教师对创新活动的引导示范作用不足等是制约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教师方面的因素。此外,未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的原创能力培养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稍低;教师人数有限的影响则较小(详见图2)。

3.学生自身的制约因素

在对学生自身制约原创能力培养的因素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选择差异性较大(详见图3)。对“不知道如何进行课题研究”“没有机会进行调研,缺乏实践机会”“就业压力大,无心进行创新学习”等3项调查选项,调查对象给与了较高的关注;而对“知识陈旧,无兴趣进行研究”“对本专业不感兴趣,未来也不打算从事相关工作”“家长不支持”等调查选项,调查对象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尤其是认为“家长不支持”这一因素的影响最小,仅有2.4%的学生认为家长的态度有影响。总的来看,学生自身缺乏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是制约原创能力培养的主要的内在原因,而知识的陈旧则是导致学生缺乏课题研究能力的根源。此外,外界影响因素“就业压力”通过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已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制约因素,这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这些制约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四、结论与讨论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原创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必须从科学的、创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原有的教育管理体系;并在不断实践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进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评价创新和体系创新[3],这也是未来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对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原创能力基本情况的调查,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本身的创新能力现状,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等教育本科阶段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一些问题。

(一)提高重视程度是原创能力培养的前提

高校及其下属学院要在高度重视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工作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创新项目专项基金,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原创性活动场所和机会。同时,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的第一导师。

(二)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是原创能力培养的关键

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是实现原创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调查发现,近年来,东北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些学生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这一大学生学术团体,得到了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科研活动或者实践调查活动的机会,有了开展创新活动的平台和媒介,从而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原创能力。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应该借鉴“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的成功经验,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成立更多这样的学术团体,加大对大学生学术活动的资金投入、专业性指导和组织领导,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加入各种研究会;并以学生研究会为依托,开展各类科研、学术交流、调研等活动以及举办各类讲座,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原创能力培养的基础

在大学生原创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专业知识是实现原创能力培养的基础。本科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在适度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及其精确度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将学习知识、培养素质、提高能力融为一体[4]。

创新创业的调研范文9

关键词:技术创新;外部环境;民营企业;物元模型

DOI:10.16315/j.stm.2016.04.01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国实现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推动力。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外部环境是企业技术创新所依赖的外部系统,涉及政策、经济、融资、市场等环境因素,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外部环境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构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展开综合评价,寻找制约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因素,可以为我国优化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提供参考。

1文献回顾

已有研究中,Daft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是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系统。有关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研究都是站在政府或区域经济的角度,主要涉及区域创新系统或区域技术创新环境方面。而站在企业的视角,基于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评价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文献并不多见。

国外学者多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展开研究,对创新环境本身的评价并不多。区域创新环境最初由欧洲创新研究小组于1985年提出,把创新环境视为培育创新和创新性企业的场所。Cooke对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之后着重研究了RIS中的交互式学习对创新的影响。Patmore将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结合,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括环境、产业和市场三要素。Buesa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包括了技术创新环境,Fritsch也把区域创新环境视为一个因素层纳入区域创新系统。

与国外学者不同,国内学者更多地关注区域技术创新环境问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环境评价以及区域创新因素对创新能力或绩效的影响。盖文启将创新环境区分为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认为创新环境是促进区域内企业不断创新的创新网络。陈赤平认为创新环境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外部条件,是技术创新的约束条件。崔会东等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河北省的城市创新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贺翔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浙江省11个城市的自主创新环境进行了评价。杨治等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对民营企业创新投人具有挤出效应。薛捷实证分析了区域要素环境、文化环境和政策环境对于珠三角地区253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双元学习和创新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研究视角方面,现有研究主要站在政府或区域经济的角度来选择设计企业技术创新环境评价指标,并且由于对创新环境理解的不同,不同文献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选择设计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的研究较少,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研究更不多见。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的评价方法主要集中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因子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等。而这些评价方法难以实现评价系统的自我信息反馈,评价模型也无法体现不同层次、不同评价对象之间的关系。采用联系数物元模型能够较好地实现上述要求,应用多元联系数也能很好的表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模糊和不确定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以下2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一是在对民营企业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民营企业的感知筛选设置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反映民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并形成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物元特征集合;二是引系数物元模型展开评价,用联系数处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中由于模糊、随机和信息不完全导致的不确定性,用物元形象地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各种特征。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2.1评价指标的选取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调研资料为基础,基于民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设计、选择的,而不是基于政府或区域经济管理的视角,能够充分的反映民营企业对于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需求。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的设计、筛选过程如下:首先,根据已有研究提出的评价指标结合对部分民营企业的调查走访,设计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备选指标库;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向走访的民营企业、在校民营企业MBA学员所在民营企业和实习基地民营企业的高管及研发部门负责人发放调查问卷77份,回收56份,其中有效问卷51份,通过调查问卷筛选、补充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物元特征指标)及其子因素(物元特征细分指标);最后,采用关键指标分析法提炼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形成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最终形成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包括20个物元特征细分指标和5个主要物元特征指标。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民营企业对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的感知程度十分强烈,尤其是政策环境感知程度最高,其次是融资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的感知程度也反映了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对政策的依赖性非常高,被调查企业对民营企业研发财政补助、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和生态环境规制3个指标的关注度较高,民营企业研发财政补助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可以缓解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约束,促进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而生态环境规制则是民营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推动力,生态环境规制越严厉,企业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越高。融资环境方面,被调查企业对金融发展与创新水平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与成本指标的关注度较高,金融发展成熟和金融创新程度较高的地区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相对于其他地区要丰富,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与成本则直接制约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融资成本越高、渠道越窄的企业往往倾向于保守经营,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热情不高。技术环境方面,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企业对创新人力资源指标的关注度较高,被调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普遍反映创新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如何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是被调查企业普遍关注的方面。市场环境方面,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企业对新产品市场占有率指标的关注度较高,反映出被调查企业普遍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推动作用,调查发现,市场占有率波动越大的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越高,企业都希望通过技术的领先确定企业的市场地位。经济环境方面,问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企业对所在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与方向指标的关注度较高,被调查企业普遍意识到技术集聚和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希望企业能在产业聚集区域和优势区域发展。

2.2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的主要物元特征指标(一级指标)共有5个,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主要物元特征指标进一步分为20个物元特征细分指标(二级指标),组成2个层次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的物元特征集合,具体设置,如表1所示。

其中,政策环境包括民营企业研发财政补助、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民营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生态环境规制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情况5个物元特征细分指标;经济环境包括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所在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与方向和所在区域基础设施完善水平;融资环境包括金融发展与创新水平、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制、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与成本和风险投资发展水平;市场环境包括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同行业国有企业研发强度、行业聚集度和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偏好程度;技术环境包括所在区域技术市场发展、所在区域创新文化、创新人力资源和所在区域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

3联系数物元模型的构建

物元模型可以将事物的模糊、不确定性等特征形象地用数字量化。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动态,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系统,可以看作是物元特征的集合。针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特征,已有研究常用方法是采用模糊评价法或专家打分法,专家打分法方法过于简单,随意性大,而模糊评价法中的模糊隶属度的确定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且评判中无法反映参评专家的反对程度。我国学者赵克勤提出应用集对分析的方法把把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用联系数统一处理。在集对分析中用联系数联系起来。用物元形象地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各种特征,用多元联系数来表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模糊性特征,可以更为合理地评价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

然后,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物元特征指标的权重。再根据联系分量系数确定原则确定各系数值,计算出待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各主要物元特征指标的联系数值,并进行排序。

4评价实例

以问卷调查涉及的民营企业为例,建立专家组,运用上述模型和方法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中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5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为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行评价,本文采取五元联系数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构建五元联系数物元模型,五元联系数的表达式为

限于篇幅,五元联系数物元模型的具体形式本文就不再赘述,模型形式参见公式(1)。基于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评价专家全部来自民营企业的高管或技术研发部门的负责人,本文选择其中6家民营企业的企业家或高管、企业技术研发部门负责人4名组成评价专家组,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的权重。从权重上看,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所占比重较大,显示出民营企业对这3个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感知度较高,这3个环境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影

从表2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实例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感知中,经济环境最好,联系数值最高,案例民营企业所在地基本上都是东部沿海地区,相当一部分企业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青岛西海岸部级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以高新技术、循环经济为主,基础设施完善,发展潜力巨大;排在第2位的是政策环境,联系数值为0.2462,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所在地为部级经济区,对民营企业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十分优惠,政府也十分重视创新驱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补助也较多,环境规制也相对要严格,以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为导向;排在后三位的依次是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融资环境,其中技术环境和融资环境相对要差,联系数值均低于0.2,仅为0.1637和0.1381。调查发现,技术环境方面,主要存在的困境是创新人力资源缺乏、所在区域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少,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人才和外部支持的需求难以充分满足;融资环境方面,突出表现在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融资渠道较窄,风险投资发展滞后。

5结论及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基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的感知,通过问卷调查,筛选确定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形成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5个维度的物元特征集合。引系数物元模型展开评价,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较好地表述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的模糊和不确定特征。

评价实例可以看出,实例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较为明显。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搭建由各级政府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渠道融资平台,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增加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

(2)大力推进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尤其是要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升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对区域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发挥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3)打造民营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吸引和鼓励其他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与本地区民营企业的科研协作,并对这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本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提供政策优惠,弥补所在区域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少的不足。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