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村社区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06-05 16:08:30

农村社区管理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1

1.党组织领导体系建设。

党组织领导体系是组织体系的核心。《全国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工作方案》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的建设需在社区层面设立党委或者党总支,社区内部打破以村庄为界限、地域为限的设置模式,根据产业、功能和特色设置服务型党支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党组织领导体系。具体来说,各乡镇(街道)原有的、以管理区(工作片)为单位设置的党总支全部撤销,以现有规划的社区为基本单元,在社区层面设立党委或党总支,并将社区所辖区域内的村党支部、企业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纳入社区党委或者党总支的范围内,同时针对经常临时的外出务工人员以及不定居的外来流动人员设立党支部,形成多元的党组织领导体系。到目前为止,日照市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已全部设立党委或者党总支。在日照市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包含不同单位的各类党组织领导体系,如东港区X社区的特色党组织领导体系,在镇党委下设社区党总支,并将社区所辖区内的各个村党支部、企业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全部纳入社区党总支。再如莒县D社区由于地处乡镇驻地,所辖各类组织较多,因此在社区层面成立社区党委。除了包含社区所辖村庄的村党支部以外,按照志趣相投、行业相近的原则,组成业缘趣缘党支部,并将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协会组织等各类党组织纳入社区党委,打破了原有行政区划、地域的限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店子社区党组织领导体系。

2.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日照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也是对原有的基层管理组织体系进行重构的过程。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日照市大多采取“多村一社区”的建设模式。从实际情况来看,日照市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呈现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前期。社区所管辖的行政村并未撤销,在社区层面设立社区管理委员会或者自治组织协调委员会作为议事协调机构,作为过渡性质的组织代行农村社区村民委员会的职责,负责村庄合并之前的社区管理、服务、自治等事务。例如岚山区Y社区,该社区处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过渡时期,在社区层面成立Y社区管理委员会,其社区所管辖范围内的行政村并未撤销,行政村村民委员会并行存在,与社区党组织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作模式。第二阶段是新型农村社区村庄合并发展阶段。新型农村社区区域内的行政村全部撤销,成为自然村。在社区层面进行统一选举,成立社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形成了“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两级管理组织体系。在社区村委会选举成立的同时,设立村民小组(网格小组),在小组中选举一名小组长(网长),形成“社区——村——组——户”的网格化管理,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配套联动、疏而不漏”的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例如东港区X镇推行了“百户联网”网格化管理办法,依托村民小组,每100户村民划分为一个管理网格,每个网格设立一名“网长”,“网长”由各村的原村“两委”成员兼任,“网长”人员不足的,从原村民小组长或党小组长中择优任用,并给予适当的工作报酬。“网长”接受所在社区“两委”的直接领导,主要职责包括:入户采集所负责网格内村民的基本信息,并输入微机建档备案;与村民建立定向联系,及时了解掌握村民的思想、活动及交往状态,做好日常性矛盾纠纷的排查及处理工作;宣传上级的政策措施,组织落实社区的工作部署。

3.社区配套组织体系建设。

社区配套组织体系主要包括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三部分。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行为体,在实践中日照市积极引导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的发展。第一,建立健全群团组织。一是建立社区团组织。根据社区的规模和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情况,设立社区团委或团总支,社区团组织的确立和社区党组织的建立同步进行。二是建立社区工会。社区工会成员从社区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组织中选举产生。三是建立社区妇代会。根据社区的规模和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情况,设立妇代会。四是设立计划生育协会。聘请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来担任名誉会长,会长由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或者委员来担任。此外,有条件的社区逐步建立起社区老龄、残联、慈善、科协等群团组织。例如,五莲县L社区在实践中,依照群团组织建设要求建立起了社区团总支、社区妇代会、社区残疾人协会、社区老年人协会、社区工会等各类群团组织,逐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全面覆盖的群团组织。第二,具体所做的工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日照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重点培育六类社会组织,主要是为老人、儿童、残疾人、困难户、优抚对象等社区特定对象或特定人群提供专业服务、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利服务等社区服务类;承接政府相关社会事务、提供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卫生服务、养老托老、居家养老、康复治疗等服务的社区事务类;满足社区居民身心健康和精神需求的书画协会、协会、文化体育表演团等文化体育类;具有社区互助功能的慈善协会、慈善超市、帮困中心、救助中心等慈善互助类;提供法律服务的法律服务站、老年人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残疾人协会等法律服务类;提供精神慰藉、关系调适、精神减压、心理疏导等心理咨询类这六大类社会组织。二是积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社会参与、反映群众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参与、增强社会活力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满足群众各方面要求的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组织体系。例如,东港区S社区自2011年建立以来,积极发展培育各类社会组织。S社区利用与工业园区共建社区的优势,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强化社区建设与园区建设的联动,成立社区共建理事会,吸收企业成员参与社区服务工作,社区面向企业员工开放服务设施,协助企业为员工提供健康保健、子女入学等服务,并积极做好劳动力培训、输送工作。企业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社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共驻共建的新机制。此外,S社区还成立了社区治安联防协会、社区红白理事会、社区卫生保洁协会、社区文体协会、社区志愿服务队、慈善超市等各类社会组织,形成了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社会组织体系。再如,日照市在各地农村社区创办“小草学堂”,与多家高校合作,吸收大学生志愿者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小学生提供假期义务支教,充分发挥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的作用。第三,日照市在经济组织方面,大力培育经济组织的发展。根据村民的需求,培育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信息交流、技能培训、技术推广、市场营销、质量认证等服务,为社区村民提供农、工、企各方面的信息与服务。日照市各地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大多以社区内所辖村为单位成立经济合作社,如莒县D社区成立了王家墩头、蒋家墩头、张家墩头、陶家庄、大辛庄、小辛庄、大崖头、小崖头、郑家庄共9家专业经济合作社,促进当地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再如东港区H社区先后成立了五彩湖食用菌、石人山绿茶、绿丰蔬菜、玉森金银花、放牛山核桃等9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对促进社区农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二、新型农村社区组织体系的运行及效果

总体来看,日照市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已全部建立起组织体系。虽然组织体系的建立在体制上进行了创新,但是作为组织体系子体系的党组织领导体系、管理组织体系、社区配套组织体系在实践中的运行效果不一,功能与作用的发挥也各有不同。

1.党组织领导体系的运行及效果。党组织领导体系的功能发挥主要依靠社区党总支或社区党委这一实体组织。党组织是日照市新型农村社区的领导和保障核心,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领导和保障作用。第一,人员构成及来源。一是在合村选举型社区,社区党委或者党总支书记由社区全体党员选举产生,党委书记或者党总支书记由上级乡镇党委选派参选,社区党委或者党总支副书记由社区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参选,社区党委或者党总支委员由辐射村党支部书记、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支部书记参选。二是未合村选举型社区,社区党委或者党总支书记直接由上级党委下派任命,其他人员的来源与合村选举型社区相同。例如东港区H镇W社区的党总支刘书记既是H镇的计生主任,同时下派参选成为W社区党总支书记。第二,功能发挥。在社区运行中,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社区党员大会的决议;研究决定本社区在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重大问题、重要事项;协调监督管理社区内重要事务和重点项目的建设;整合本社区各类资源,团结、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组织开展社会化公益、互助服务;负责公共资源的调配;领导本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和其他各类组织,支持和保证其依法充分行使职权;加强自身建设,抓好本社区干部的选拔任用,对本社区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根据对日照市“四区两县一城”实地调查情况来看,在当前的过渡时期,日照市新型农村社区党委或者党总支的主要功能是社区重大事务的决定及领导工作,统揽社区一切事务,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特征。从其人员的来源也可看出,党委或党总支书记由上级下派,其本身同时是乡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其行政性质明显。

2.管理组织体系的运行及效果。

管理组织体系的作用发挥主要是通过社区管理委员会(自治组织协调委员会)或者社区村委会这一组织实体来实现的。第一,人员构成及来源。由于日照市多采用“多村一社区”的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进度不一。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前期,在社区层面设立社区管理委员会或者自治组织协调委员会代行社区村委会的职责,等条件成熟后,逐渐依法选举产生社区村委会。从当前阶段来看,在过渡时期,社区管理委员会(自治组织协调委员会)的主任主要由上级政府任命,一般由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任。其人员来源途径有两条:一是由原管理区(工作片)书记或主任直接转制为社区管理委员会(自治组织协调委员会)主任;二是由上级政府选拔领导能力强、优秀的领导干部直接任命为社区管理委员会(自治组织协调委员会)主任。社区管理委员会(自治组织协调委员会)的委员主要由社区所辖村的村主任来担任,其成员数量由社区所辖村庄的数量来决定。社区村委会主任主要由社区村民大会选举产生,大部分如莒县、东港区等地的社区村委会主任由上级乡镇党委、政府选派参选,社区副主任由社区中心村主任参选,社区村委会成员由社区辐射村主任、支部书记等参选。从调研来看,最终形成了与社区党组织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行模式。第二,功能发挥。在社区的建设中,社区村委会(社区管理委员会、自治组织协调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在乡镇(街道)党委的领导和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的指导下,负责组织协调社区内各村委会依法开展工作;贯彻落实宣传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维护村民合法权益;组织社区内各村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社区内各村的生产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指导社区内各村依法调解矛盾纠纷,维护社区治安;指导协调社区内各村兴办村级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协调组织社区内各村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兴修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指导社区内各村搞好计划生育、文教卫生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对重大事务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从实地调研结果来看,社区村委会或者社区管理委员会(自治组织协调委员会)行政管理功能较强,但作为社区的自治组织,自治功能较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与社区党组织功能交叉的现象。例如莒县在社区村委会选举中,将上级党组织下派的本身具有公务员身份的社区党委或者党总支书记纳入社区村委会的选举中,并且通过选举成为社区村委会主任。社区党支部书记与社区村委会主任合为一体,由一人兼任。这一做法虽然体现了行政化职能较强的特性,但模糊了农村社区自治组织的性质,与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委员会自治性质的界定不符,也与我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精神相左。这也是农村社区在建设起步过程中作为过渡时期的一种权宜之计,目的是通过党组织的力量推进社区建设,一旦社区建设进入成熟阶段,社区的自治性质应该得到尊重与体现,社区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应依法加以理顺。

3.社区配套组织体系的运行及效果。

社区配套组织体系功能的发挥主要依靠社区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这三类实体组织。第一,人员构成及来源。社区配套组织的人员构成以及来源具有多样性。例如社区群团组织的成员大都依据社区规模和社区党总支的建设情况,通过推选的方式选举产生。其来源大都是社区“两委”的工作人员,或者是社区内威望较高的老党员或者老干部;社会组织种类较多,主要吸纳社区村民、志愿者、社区内企业单位人员、老党员、老干部等加入社区组织;经济组织的成员也具有多样化,既有社区“两委”领导干部、社区所辖村庄的原“两委”领导干部,也有社区村民、企事业单位成员。第二,功能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作为社区的配套组织应该发挥以下功能: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群团组织主要发挥思想引导、维权帮困、提供服务、创新探索四个方面的作用;社会组织逐步承接从政府部门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根据群众的需要为社区村民提供志愿;经济组织根据社区村民的需要,为社区村民提供信息交流、技能培训等服务,整合社区经济资源,带领社区村民共同致富。然而从实地调研来看,社区配套组织功能的发挥并不到位。例如东港区H社区的“跑腿热线”,在实际调研中发现,“跑腿热线”并不“热”。据村委人员介绍,“跑腿热线”服务于孤寡老人或患有疾病行动不便的老人,一个电话,村委人员或志愿者便能出现在老人面前及时帮助老人解决困难。但是由于多数老人并不会使用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而且大多数老人碍于面子,一般都不愿主动求助,以致于“跑腿热线”这项服务形同虚设。由此可见,社区配套组织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功能发挥效果并不显著。

三、总结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2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管理;社区治理;社区建设

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推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

(一)新时期农村社会转型不断加快

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步伐也不断加快。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自由流动性不断加强,随之,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就业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样性、选择性、独立性不断加强。农民的思想更开放,生活也不再只是围着自家几亩田地转,外出务工、创立农村企业的人急剧增多;衣食住行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不再只是追求吃饱,还讲究营养均衡;农民异质性的加强也使其对利益、公共产品及服务等需求趋于多元化。农民希望有更多的赚钱渠道,更好的水利、村级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的主体意识民利意识也日益增强,日益要求多渠道的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大家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而且也越加追求精神利益、政治利益,官本位思想得到改变,越加要求选举权、被选举权的实现和参与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社会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组织也由此不断增多,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文化性组织等。迁入城镇的人增多,年轻的务工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农村老龄化加剧等等。总之,转型中的农村社会中,农民思想意识、生产方式以至于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多元化、多样化的变化,这种深刻的社会变化必然要求得到农村社会管理的相应回应。

(二)现行农村社会管理机制滞后于农村社会的新变化

农民思想、行为的不断解放,主体、民主意识的不断加强。社会结构的分化。也加快了社会权力绪构的变化。村委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建立,体现了自下而上的权力结构,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机制和自下而上的民主自治管理机制在农村基层社会的交汇。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农民可以以村委会为制度平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但是,由于压力型体制环境尚未改变,村民自治走向困境,以至于存在着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尚不普遍、参与渠道不够畅通、农民多元化利益诉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等问题。

首先,从政府治理角度看,在压力型体制下,农村乡镇政府处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最后一级,它不仅有管理、促进辖区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任务,而且兼有上级下达的各种任务指标。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税改等一些原因,政府财权上移,以使乡镇政府责大而权小,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乡镇政府为了应付上级繁多的任务指标,就很容易忽视对本辖区各项事业的建设,其为农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并不一定能真正满足农民多元化利益诉求的需求。

其次,从村民自治角度看,村民自治体制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也搞活了农村社会管理。但是,由于村民委员会的成长过程始终还是受制于政府:它的合法性是由政府政策法律规定,其组织运行也往往受限于政府。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在现实中并不如此,“乡村关系”突出地反映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很多时候都是隶属的上下级关系。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也没有明确规定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职责权限范围,致使村民自治制度这一农民行使民利的重要制度平台运行出现一定的偏差,农村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村民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农民急切要求建设更合理的社会管理体制。

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要求加快农村社区建设

(一)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治理的载体

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认同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由于一些原因,特别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影响,城乡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滞后,社会矛盾突出,不和谐现象el益增多。而中国乃一个乡土社会,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农业是否健康发展、农村是否安定祥和会影响到我国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打破城乡二元化管理体制,建设农村和城市社区一体化管理体制,有利于城乡资源的整合。也有利于以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促进各种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农村开辟道路、创造基础条件。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也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提出要协调推进五个方面的建设,即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农村基层的党组织建设。可见,党和政府对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人,如何推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是当前农村面临的重要课题。

而农村社区重建为此提供了有效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建设农村社区体制,为农民提供更合理有效的民主表达、民主参与的制度平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农村建设的有效的外部机制,从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可以说,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基础工程和推进平台。

(二)农村社区是建设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平台

总的来说,中国农村社会长期处于行政化管理体制当中。“一生产大队一生产队”形式的行政化农村三级管理体制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改革而瓦解。

从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颁布到如今,村民自治在农民实践和国家法律制度共同推进下不断成长,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也从“正社合一”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发展到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半行政化管理体制。

从这个发展过程我们应该看到,以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村委会为组织平台,农民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加强,中国农村社会管理民主化程度得到了提高。当今中国的农村治理呈现出了一种三元权威结构: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政府和村民组织,从当今突出的“两委矛盾”(通常是指村党委支部委员会和村委会之间因权力的分配和使用产生的矛盾)和“乡村关系”(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关系)所反映出的现实情况来看,虽然存在着村委会过度自治化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村委会是处于附属行政化的倾向地位。可以说,村民自治走到了一个瓶颈时期。如何打破农村社会的这种治理困境,如何让农村民主政治再次泛发出生机,如何才能优化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社区治理为此提供了一条可行性途径。通过重建农村社区,进行组织重构,走一条多元主体组织化、制度化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道路,从而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提高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形成一种利于农村发展、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

三、建立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要求建立多元合作治理体制

政治家把民间组织独立从事的公共管理,以及民间组织与政府部门合作进行的公共管理活动称作治理。治理理论认为,对公共事务的管理需要有不同合法性来源的权威组织相互认同、相互合作,协商管理。俞可平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可见,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而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善治,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是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的还政于民的过程。¨治理理论对新兴农村社区治理体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重要价值在于主张打破单中心的政府治理模式,构建政府、市场和社区框架下的多中心治理机制,指导建设多元主体相互认同合作的治理模式。

(一)分清职责,培育多元治理主体

1.明确党与政府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指导地位。“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国家构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人口多数的农民的吸纳。谁能吸纳农民,谁就能拥有国家稳定的基础和国家发展的动力。”可是,传统单一主体的社会管理已力不从心,我们必须明确党和政府的任务在于指导各方面的发展,在于充分培育、调动、发挥好个人和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努力追求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强调:“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监督和保障职能才应是社区党支部的主要职责依据村民自治的有关法律规定,社区党支部应该承担监督村民自治的各项工作是否符合法律规范,保障村民自治依法推进的职能。

行政部门独立承担的相应的行政性事务不应该转嫁给村委会。也就是说,乡镇政府应该在理顺自身职能的前提下,将少数必须的政府部门如税收部门、公安部门、计生部门等下沉到社区,与村委会建立合作机制,而不是简单地将这些事务转嫁给社区组织。党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从各个层面上去努力,在层级行政体制下,不仅需要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更需要党员、政府干部队伍自身在体制内的努力和大胆创新。

2.以村委会、居民委员会为核心推进社区自治。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村民自治作为一项制度被国家以法律形式确立,它规定,村民委员会属于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自主管理农村公共事务。长期以来,村委会在推进民主自治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但行政倾向让村委会作用的发挥受限,村委会必须从与政府部门、党组织的“纠缠不清”的关系中摆脱出来,主要负责社区内的公共事务。不断自我优化运行机制,创新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使之适应本社区的实际。

3.培育各种农村社区组织。现代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并不是国家惟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只要其行使的权力得到公共的认可,就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心。以治理与善治理为指导,有必要加强农村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培育。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组织为依据,才能更好地整合农民多样的利益诉求,才能更好地实现利益表达。所以,促进农民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社会组织等的成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期,我们不仅应重视组织的成立,更应不断完善组织的功能、运行方式,从而使农民利益表达得到更好的保障、政治参与渠道更畅通。

(二)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制度化参与

本文认为,一种良好的社区管理体制必须明确权力主体职权和责任范围,理顺他们之间的关系,使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组织重构,也在于各组织之间相互认同、合作协商机制的建构,实现组织制度化参与管理公共事务。

1.建立健全社区内各项规章制度。比如,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党组织议事制度、社区协商议事会制度、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社区居民公约、社区各类专项工作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社区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

2.构建社区内的民主协商机制。政府要通过“社区外政府立法机构”强制性输人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区外政府指导机构”的强有力指导和协调,逐步建立社区内政府机构、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中介组织、村企、村民之间的民主协商机制,合作治理社区公共事务,有效满足村民需求,从而构建社区内的民主协商机制。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3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 和谐新农村 社区管理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给破解“三农”问题带来新的希望,对改变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属于典型的基层社会管理范畴。党的十在安排“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的社会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所以,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对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谐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平台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社区是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社区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007年民政部确定了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以此拉开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序幕。经过几年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已初具规模。随着一批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成启用,农民的入住、企业的开工和单位的搬迁,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工作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载体和平台。中国农村社会长期处于行政化管理体制当中。“—生产大队—生产队”形式的行政化农村三级管理体制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改革而瓦解,代之而起的是适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用城市化的标准建设农村,以城市化的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农村,以现代化产业政策支撑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造就农民职业化、农村社区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局面。新型农村社区从根本上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说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革命。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管理向基层延伸、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创造了载体。

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管理面临的挑战

新型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它既与传统自然村落、行政村组迥异,又与城市社区不同。所以,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全新的课题。

新型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不同。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产物,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但又不同于城市社区。

第一,新型农村社区有自己的产业。从社区的内涵看,社区指居住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城市社区没有自己的产业,与生产单位是分离的,仅是居民生活的活动场所,其经济功能微乎其微。而新型农村社区则不同,是三化协调发展的产物,是产业支撑的社区,每个新型农村社区都有一定数量的集体土地,统一流转后,实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同时社区还建有工业园区、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社区园区产业的发展,壮大了社区的集体经济,支持了农民的就业创业,为社区的发展、管理服务、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也决定了社区的中心工作是发展经济,做大支柱产业。

第二,新型农村社区与居民关系密切。城市社区的居民往往是人户分离,居住在社区,户口在单位,家业分离。成员的生活、工作背景大相径庭,阶层差距较大,很难形成共同的意识表达,更缺乏团结一致的共同意愿。社区与居民、企业、单位仅是属地管理,之间关系是松散的,社区通过服务实施管理,把大家联系在一起。而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人、户口、家庭、工作是统一的,都在社区,成员共同的生活经历、长期生产生活中结下的深厚情谊和真诚信任,有助于形成社区的凝聚力。同时,居民是村级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一员,在村民自治管理体制下,对村级的重大事项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而村级组织对村民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有领导、管理、指导、服务的职能,两者关系密切,可以实施有效的管理与服务。

第三,新型农村社区是个熟人社会。社区的“社”本身是社会的意思,具有社会性。城市社区的居民虽然住在一起,由于生活方式不同、工作规律节奏不同、居住条件的限制、安全因素的约束以及通讯的便利,居民之间交往较少,是个陌生人的群体,彼此之间文化认同感不强。而新型农村社区的居民,世代在一定范围生产、生活、彼此相互帮助、交往密切,亲戚、同学、朋友关系,彼此之间不仅认识而且熟知,可以说是个熟人的社会。加上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基本相同,容易达成文化认同。知彼知己有利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构建和谐新农村。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与村组管理不同。新型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而言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与过去农村的村组管理相比,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一,管理对象发生了变化。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大的上万人,小的约几千人,比过去多。更重要的是过去村支两委管理的是本村村民,有行政制约权和经济处罚权,容易管理。而社区除本村居民外,还有外来务工人员、企业、单位等管理对象,这样增加了社区管理、服务、协调的幅度。

第二,管理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后,“统”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农业生产实际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村组织管理的主要职责是村集体的公益事业,如修路、办学和综合治理等。新型农村社区是以产业为支撑的,村民既把承包地交给村里统一流转,又在社区就业务工,可以说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社区。因此,社区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改善农民生活。除此之外,还要为社区内的企业、单位、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各种服务、指导和保障,促进居民的全面发展,这样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第三,人口集聚带来的变化。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打工就业,闲暇时间充足,容易无事生非。撤村并庄,人口集中,为了个人的私利,少数人容易拉帮结派,甚至演变成为黑恶势力;农村的封建陋习黄赌毒等容易沉渣泛起;村与村、家族与家族、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企业和单位之间,因资源、环境问题容易产生矛盾。加上原有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历史恩怨,使矛盾更加复杂,势必影响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大了社区管理的难度。

第四,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带来变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有的村几乎是空白。因此,在公共资源、惠农资金的分配使用方面,由于村干部分配不公或者自身的腐败行为,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而这往往又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因素。随着社区产业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中央各项惠农资金的加大,村组干部掌握更多的公共资源,能否廉洁从政、合理分配,成为居民关注的热点。基层组织建设成为个别人拉帮结派、争夺权力、上访告状的焦点,从而进一步激化干群关系,增加了社区管理的难度。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构建和谐新农村

面对新的挑战,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管理理念,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切实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构建和谐新农村。

以健全组织为载体,优质服务是核心。社区处于政府与居民之间的中间层次,是政府联系居民的载体。居委会实行自治,不是基层政府的办事机构,更不是基层政府的腿。居委会只有通过服务,才能联系居民。高效的服务才是最有效的管理,否则,管理无从谈起。因此,行政村变社区、农民变居民,不仅是形式名字的变化,更是社区居委会职能的变化、管理内涵的变化,提供优质服务是其管理的核心。

首先,在社区组织建设中,不仅要健全党支部、居委会及村民小组、工、青、妇等组织,更要发展中介组织、志愿者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志愿者以及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党支部领导、居委会主办、中介组织运作、社区居民参与、部门指导服务的运行机制。其次,在管理方法上,不再以行政命令为主,而是以社会的、教育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工作方法为主。最后,在手段上,不再以“官”为中心、以权力为核心实施管理,而是以居民为中心、以提供优质服务为核心实施管理。

凡属社区内部的事务,实行一站式集中服务,热情周到,细致高效,对弱势群体提供特殊服务。发挥新型农村社区与居民关系密切、熟人社会的优势,通过服务把社区内的企业、单位、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在服务中实现有效管理。

以培训教育为先导,强化认识是基础。农民告别村庄,入住社区,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集会、宣传册等形式对居民进行培训教育,强化居民对村规民约、法律法规的认识。首先,加强道德教育。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的教育,使居民明确做人的准则和底线,做一个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人;其次,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开展村规民约、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教育,使居民明确生产生活的行为准则,做一个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公民;最后,加强技能教育。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利用阳光工程、技校、成人学校,加强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实用技术、科普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创业意识和技能的教育,既要使农民立足现实,掌握“渔”的本领,学习一技之长,实现充分就业,更要面对未来,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在工作中勇于创业、善于创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活力和后劲,做一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以产业为支撑,发展经济是根本。在现阶段,经济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大力发展经济是农村工作的中心。况且,农民的生活来源,社区的建设、发展、管理、服务都要靠社区自身的经济实力来维系,靠社区的产业来支撑。社区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村民的注意力、聪明才智凝聚到发展上来,做大做强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让居民分享更多的发展成果,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吸引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居民有效的管理。首先,以土地为依托,以优势农户为载体,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实行科学种养殖,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资源产出率,确保农民的土地收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其次,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廉价的土地、劳动力为优势,大力发展工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农民的收入和集体经济实力;最后,以社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服务业。提供各种优惠措施,激发其干事创业热情,发展乡村游、农家乐以及为企业、单位、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做大做强社区产业。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主体作用是关键。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社区居民既是集体组织的一员,更是社区管理的主体。加强社区管理,促进社区发展,维护社区稳定同样离不开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首先,树立群众观点,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心中时刻装着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其次,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善于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营造群众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扬民主;最后,公开做事,坚持民主理财、村务公开,把公开透明贯穿全过程,公正谋事、公开做事、公平处事,让居民充分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4

一、几种典型的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模式

1.市场型专业化物业管理模式

该物业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主要由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业主组成。这种模式借鉴了当前我国城市住宅社区的管理模式,由居民住宅业主委员会公开招聘物业管理公司,通过市场招投标的方式,委托物业管理公司代为管理。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签订合同,根据业主的服务标准和要求,全权负责物业的所有服务项目。这种模式适用于离城市较近、经济比较发达的新农村,村民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市场意识较强,居民经济水平承担得起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费用。深圳宝安的“城市保姆”全方位服务模式即为这种模式的代表,在深圳市边缘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高,目前物业管理覆盖面已达到67.2%。

2.“乡土味”综合型物业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农村社区的现状和农村生活方式的特点,在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粪便综合处理等)的同时,为农村社区提供环境卫生、绿化、维修、保安等服务。在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采取政府补助、社会赞助和村民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综合物业管理站,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和聘请的专业人员共同组成。这种模式的代表是河北涿州卢家场村。2006年,卢家场村成为农业部“创建清洁文明工程”的试点,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引入了城市的物业管理模式,探索出了一套把污水、垃圾、粪便综合处理及农村环境整治的新模式,从源头上治理农村“脏乱差”。

3.村民参与、村委会主导的物业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由村委会带头建立管委会,并由村委会聘请大家信任且有一定技能的村民作为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经过专门的岗前培训成为物业管理员工。由于这种物业管理机构与基层组织一致,在实施管理时具有权威性,制约力强,因此较容易被村民接纳和认可。虽然管理专业程度不高,但管理费用较低,适用于经济不发达、群众思想相对保守的农村社区管理。广东韶关市武江西联镇的环卫管理模式即为该种模式的代表,在西联镇,物业管理机构由村委会组建,村委会主任为物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指定一名村委会成员专门负责,配备4名专职管理人员,选聘26人的卫生保洁队伍,分区包干,全天候保洁。该村把卫生管理的有关规定纳入村规民约,逐步推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形成了“户集、村收、环卫转运处置”的垃圾收运处理机制,实现了卫生长效管理与城市管理的无缝对接。

二、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经费不足

物业服务行业作为微利行业,流动资金一般有限。面对着农村庞大的物业市场,很多物业设施需要配套建设。如果单靠物业服务企业投资,日后再慢慢回收成本,势必会打击其积极性。目前,已建立的物业管理资金筹集渠道主要有政府补助、社会赞助、村民自筹、营业用房收益补贴等。但是当越来越多农村社区实施物业管理时,靠政府补助、社会赞助等途径筹集的资金是很有限的,并且大部分村民对收费存在很强的抵触情绪,村民自筹的办法也不能很好解决问题。

2.村民传统意识、生活观念难以改变

农村物业管理服务对象是农民,长期以来,村居生活多呈现松散、封闭状态,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很自由,不喜欢被管制约束;而物业管理方式是规范化、全面化、市场化的,因此如何使农民接受物业管理理念,积极配合专业物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3.法律法规困境

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大都以城市为背景,若将其向农村推广,必然会面临现行法规制度“水土不服”的情况。农村的物业权属关系比较复杂,违规建筑的问题也相对比较严重,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在法理与本土人情之间如何权衡也是很困难的。农村物业管理该以何种制度为指导、由哪个政府部门来管理最有效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4.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

在一些农村,由于经济实力不够,村民没有能力长期聘请全职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管理农村社区。有些社区通过培训和宣传,使社区人员具备一些物业管理知识,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专业的考核。随着物业管理工作的深入,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专业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将是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完善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模式的构想

结合我国各地农村实际,管理农村物业应从政府引导、物业指导、村委代表、群众参与、市场运作五个方面入手,通过“六化”(详见下文)管理机制的渗透,逐步建成基层组织健全、社区环境优美、社会秩序井然的农村新型社区。

1.规划科学化——合理规划农村社区

合理、科学的规划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可以使社区有光明的发展前景,这个阶段主要是政府起主导作用。在决定将几个村子合建为新型社区前,政府要组织专业勘测人员客观、严谨地考察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条件,与专业规划人员一道制定某区域的社区规划。社区建设地点、建筑类型、各项配套设施等都要提前规划好,为农村物业管理推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2.管理规范化——构建高效管理服务平台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5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

当前,农村许多地方都建有不同规模的新型农村社区,这些社区较原村庄而言,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多内在的区别,运用原有的农村传统管理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的运转需要,甚至可能影响社区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引发不必要的社会矛盾,因此,探讨创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意义重大,十分必要。

1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

各地当前已建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大致可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独立型,这类社区完全由原来一个村庄单独改建而成,即社区内的全部居民均为原来一个村庄内的原村民。另一类是合并型。这类社区由两个及两个以上村庄合并建成,社区的居民来自不同的村庄。与原传统的村庄相比,新型农村社区具有以下特点:(1)居住环境不同。由原来分散居住,变为集中居住。独立型社区,虽然都还是原来一个村的,但也打破了村民小组的区划,合并型社区更是将不同村庄的居民组合在一起,大家由陌生变为邻居,甚至生活在一幢楼内,没有了原来宅基地的概念,彼此间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2)住户间相互依附性更强。特别是以高层、复式建筑为主的社区,一个住户的生活可能直接影响到另一户。比如:公用通道、公共卫生、声音、出行等,相互间极易产生摩擦。(3)新型农村社区比原来村庄在空间上小得多,使得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居民,受到了许多限制,比如,运输工具,农机具的存放,农忙季节农产品的晾晒去杂等。(4)管理层级不同。相邻住户从属的管理层级不同,要么不是一个村的,要么不是一个村民小组的。一个管理层,管的了东户,管不了西户。(5)住户间福利待遇不同。由于不属同一个村民小组或同一个村。受原集体经济条件的制约,享受的福利待遇千差万别。单就水电费而言,有的享受全免,有的享受减半,有的则需全额承担。

2建议措施

(1)保留原有的管理层级。社区居民原来的隶属关系不变。即与原来各自所属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关系不应改变,不要盲目合并,这样有利于保障居民在原集体中的各项权利,如,分红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同时也有利于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与原集体组织各项正常经济往来得以延续。(2)成立综合服务组织。名称可以为社区服务委员会,或社区物业管理委员会,属于专业服务型管理组织,不具有行政职能。委员会主任最好由居民选举产生,不具备选举条件的,可由其所属乡镇派人或指定社区所在村的干部兼任,便于组织和协调,其成员由相关入住村的干部组成。独立型社区,原村委会应当履行管理责任。(3)综合服务组织的职责。①社区物业管理,包括供排水系统维修,公路照明,水电费收缴,绿化,保洁等,其经费由原村集体组织分担或由上级扶持。有条件的也可以参考城市小区的标准,向住户收取适当的物业费。但就当前情况而言,大部分农村社区居民不交物业费。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参照村规民约制定一个对本社区所有居民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可以称之为“社区管理公约”。内容要具体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个细节。比如门前卫生、楼道卫生、绿地管护、花草树木、杂物堆放、垃圾处理、车辆占位、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并配以相应奖惩措施,采取评定星级,流动红旗,标兵模范等形式,促进规章制度的落实。③可以调动居住在社区内的退休人员,身体条件好的老党员,老干部参与公共管理的积极性,让他们担任楼长或片长。经常宣传、教育、带动、引领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素质,自觉维护社区公约,形成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社区形象。(4)建立民主监督评价机制。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组织,在日常开展工作时,应当接受民主监督、民主评价,对其工作做出合理考核。①应公开做出服务承诺。对于社区内住户的各项诉求,应明确具体解决时间,并开通投诉通道,监督物业工作及时到位。②应制定公开透明的服务标准。特别是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方面应明确具体标准,具体责任人,接受公众监督。③工作考核与报酬挂钩。考核工作由镇政府组织实施,社区组成的村组干部、党员代表参与,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给予量化考核。既要保护、鼓励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又要防止不作为、慢作为现象的发生。对于连续考核不达标,群众不满意的工作者,要及时进行调整。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6

关键词:边远地区;农村信用社;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美好的前景,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赢得市场的认可,必须在管理工作中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反思过去,采取对策。

1.管理措施受传统思想束缚严重。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下,把工作人员对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的执行状况看的很重,不是从设法调动员工的主观积极性上考虑问题,而是以硬性的不切实际的制定来规制人的行为。尤其在边远地区,大多数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干部任用与激励也是按上级领导的主观意志去落实,这很容易让综合能力差的人占据位置,而真正的人才则没有得到有效的能力发挥。这样的管理措施最终导致人才的流失,工作积极性的消减,单位整体效益的滑坡。与此同时,在一些环境相对恶劣的边远农村信用社里,由于种种原因,基本上存在部分优秀员工超负荷工作的现象,而这部分人才又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与奖励。最终导致边远落后地区农村信用社无法吸引和留住真正的人才,从而影响了整体工作业绩。

2.激励机制没有关注人的本能需求。受传统管理体制和地区经济状况的影响,我国部分边远落后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只重视了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在设定管理程序方面往往忽视了人性的本质需求,这样的激励机制无法从员工的心灵深处真正焕发使命感和责任心。尽管一些意识超前的基础社领导认识到这方面的缺憾,也仅仅是从提高物质利益刺激方面做文章,没有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性的本质需求。当前多数农村信用社只注意物质刺激方面的因素,而忽略或轻视了精神激励的科学合理规划。大量事实证明,传统的单一的激励方式无法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绩效考评体系缺乏科学依据。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沿用了传统的绩效考评体系,包括对员工工作的阶段性考核和整体评价程序。其实质主要是立足于特定的岗位描述基础上,再加上相关领导的主观意志,围绕上级部门下达的重要任务进行简单量化考核。其考核的内容往往是重视了结果,而忽略了操作过程的绩效管理,所以对员工的提拔与待遇分配方面缺乏了应有的依据,最终只能凭领导对员工的主观印象来决定。而科学的绩效评价应该为员工的各种待遇的实现提供有效依据,并且在分析促成当前管理现状的原因基础上,进一步寻求解决绩效管理问题的科学考评依据。

二、改善农村信用社整体效能的日常管理措施

1.改变传统管理理念。新时期以来,加强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己迫在眉睫,农村信用社要从过去的仅仅重视物质刺激转向对人的深层次管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者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传统的简单的人事管理转向现代意义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思想上彻底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本真意义和有效价值,有效的管理既是科学的也是人性化的,而且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

2.采取科学用人策略。在市场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竞争同步发展的过程中,人才的效能意识已经被各级管理者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社要把人才的科学组织与企业发展前景密切联系起来,使人才变成创造无限价值的“可再生资源”。管理者必须以科学的态度面对人才的有效开发和合理使用上,要采取符合人性发展潜能的科学对策,使农村信用社的人才管理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创造出理想的业绩。科学用人的关键是要尊重员工的各方面利益,以有效的科学评价手段与激励机制,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和创新思维,农村信用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立潮头。

3.确立现代管理制度。对人才的管理最终还是以制度的形式出现的,科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都集中于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方面,才能有效实施,真正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企业工作目标和基本任务。当前边远农村信用社需要构建的现代化管理体系,是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主要包括合理的组织设计和科学分工等方面,要依法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责、利一致的组织体系和现代化管理制度。

三、构建农村信用社人才激励机制

1.设计合理的绩效考评方案。事实证明,做好人才的有效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在具体工作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农村信用社的绩效管理工作。在制定科学考评体系与高效激励机制的前提下,按照农村信用社的总体工作目标,具体设计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绩效考评方案,以此确保绩效考评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2.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对于当前边远地区农村信用社来说,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尤为重要。首先要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物质待遇是员工生活与生存的第一要素,员工到边远地区农村信用社工作,条件艰苦,各方面困难可想而知,就应该获得相应的报酬。同时从考评体系来讲,报酬的高低也是衡量员工价值的标准之一。较高的工资不仅能使员工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同时也可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对员工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当然在物质激励的同时,必须要注重员工的精神激励。

3.重视企业文化与精神支持。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全体员工的认同责任与整体价值观,它具有给予员工精神支持的核心凝聚力。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特征,以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经营思想和模式。农村信用社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改善管理行为的实施效能,战略目标的透明性,内部分配的相对公平性,人才使用的合理性,职业保障的安全性等,均能反映农村信用社所倡导的整体价值观,必然得到全体员工的拥护。

结束语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7

一、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发展基本概况

***镇共有19个行政村,224个村民小组。作为青浦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镇区内企业多,外来人口大量导入。辖区内所有行政村的来沪常住人口均数倍于本地常住人口和本地户籍人口。19个村户籍常住人口32426人,但是来沪常住人口达到148323人,来沪常住人口占全部行政村总人口的82%。镇区内企业2000余家,全镇地区生产总值(GDP)目前约80亿元人民币。这一方面带动了各村经济的增长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大量的来沪人口导入和大量企业的进驻给村级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带来巨大和严峻的挑战。

1、辖区内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委会组织建设情况

我镇共有19个行政村,19个行政村中符合“空壳村”条件的共有7个行政村,多数为满足“80%以上土地已被征用或使用”及“80%以上村民农转非”。其他不符合“空壳村”条件的行政村也存在“土地被征用或使用”及“村民农转非”的情况,只是80%的标准还未达到。因我镇无撤制的行政村,故我镇不存在“城中村”现象,辖区内亦无“村改居”情况。

在村级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我镇近年来各项村级制度也日趋完善,我镇19个行政村都有村民代表、户代表例会制度、各村都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与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情况较好,各村都开辟专门的村务公开栏和党务公开栏,将村里发生的重大事务、资金使用情况、村干部待遇情况、党务情况等各项重大事项每月进行公示,镇纪委、党群办公室、经管中心、社区管理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定期对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栏进行抽查。应该说,随着一方面村民自治意识的不断提高,参与农村社区自治的热情不断高涨,另一方面上级部门对此类事项逐步纳入考核范畴,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和暗查,两股力量共同“逼迫”着各行政村两委班子将本村的事务公开化、透明化,将其放置于村民的监督之下。另外,每年镇党群办和社管办两部门分别对各村的党支部和村委会进行班子及个人的述职评议和民主测评,参加评议的人员包括了各村的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户代表等,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评议结果也作为年终对各村考核的重要依据。

2、辖区内城乡结合部地区来沪人员基本现状

上文已经提到,我镇19个行政村户籍常住人口3万多人,但是来沪常住人口达到14万多人。由于镇区内对房屋管理较农村相对严格,不允许群组及违法分割房屋情况,且镇区内房屋的租金价格相对农村要高出许多。因此,大多数来沪人员都租住在离工作场所较近的村民家中,而本地村民也将自己宅基地房屋分割出租给多位来沪人员,甚至搭建违章房屋出租给来沪人员租住,租金价格相对便宜,但是总量相当可观。据保守估算,每年这些来沪人员的房屋租金收入可为每个行政村的村民带来至少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额外收入,对于那些厂房集中、来沪人员多的行政村,这一收入可达上千万元人民币。作为当地政府和所在行政村,一方面我们感谢这些来沪人员对全镇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但另一方面,这些来沪人员学历层次不高,文明素养不强,给我镇及各行政村的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尤其表现在违章搭建、计划生育、环境治理、治安管理等方面。但是对于有房出租给他们的本地村民而言,来沪人员无疑是这些村民的“衣食父母”,每年能带给村民们少则数千,多则数万的房租收入。这也助长了违章搭建、动拆迁补偿等工作的难度,可以预见,对这些村民在今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动拆迁工作将变得十分难以开展。

3、辖区内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情况

我镇历来十分重视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虽然村民委员会是由各村村民民主选举产生,但是镇党委政府还是通过对各村党支部人员的考察和任用,达到了对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套班子的有效管理和组织监管。

目前,我镇农村干部队伍主要表现出“二高一低”的特点:收入较高、年龄较大和学历较低。

收入较高。由于我镇经济实力和各村经济发展较快,各村干部收入水平较高。各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收入根据各村经济水平和年终考核确定,再根据各村党支部书记的薪资进行打折发放。各村党支部书记的每年薪资为20万—30万元左右。村主任薪资为村党支部书记的70%,村党支部副书记薪资为村党支部书记的55%,村委会副主任薪资为村党支部书记的50%,村党支部委员薪资为村党支部书记的45%,村委会委员薪资为村党支部书记的40%。

年龄偏大。目前我镇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但是随着近年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和干部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70后和80后加入到村两委干部的队伍中。

学历较低。我镇各村大多数村干部的学历都是高中、在职大专等,较高文化学历的非常少,这给目前和今后越来越沉重的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管理脱节”,很多老方法、老经验变得没有以往有效。

由于目前各村的工作量持续增大,对干部队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我镇各村干部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的现状。从2006年起,市、区选派了多批大学生“村官”到各村任职,至今共计选派了近20人大学生村官。由于大学生村官的“流动性”较大,镇组织部门又从2011年开始对每个村选派了年轻干部到各村进行挂职锻炼,确保每个村至少有一个年轻干部,有效地帮助各村缓解人才缺乏的困境。

关于妇女干部的培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了“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应当有妇女成员”,我镇也大力宣传,积极落实此项政策,目前全镇19个行政村中有18个村都有妇女在村委会中担任职务,各村的妇女干部也都由妇女担任。

4、撤制和村改居

我镇共有19个行政村,224个村民小组。在这224个村民小组中,生产组人均耕地少于0.2亩的共有87个村民小组,接近总量的40%。共有4个行政村全部生产小组人均耕地少于0.2亩,符合撤村条件。上文也已经提到,我镇共有7个村符合 “空壳村”条件,其他不符合“空壳村”条件的行政村也存在“土地被征用或使用”及“村民农转非”的情况,只是80%的标准还未达到。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可以预见,我镇在未来“十二五”期间和不远的将来将掀起撤村和大量村改居的热潮。

二、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存在问题和困难

1、辖区内城乡结合部地区城镇化发展面临瓶颈

城镇化必然带来大量村改居和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铺开。

我镇属于青浦工业重镇,目前农业生产在我镇经济规模中所处的比重相当少。而且由于务农辛苦,收入也不高,我镇本地村民中务农人口非常少。为了便于集中管理,各村都将耕地打包出租给外来人员进行种植。随着我镇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未来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许多村民居住区和大量耕地难以避免地会走上商业化开发的道路。由于本地村民基本已经不再务农,耕地的存在和中央18亿亩的红线会在政策上制约各行政村的撤村和村改居进程。出现城镇化建设中“道路一面是高楼大厦,另一面是水稻农田”的情况。

城乡结合部地区城镇化发展面临困境的另一大原因是动迁难度大。上文已经提到,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将带来大量村民的动拆迁。而一方面随着土地价格的持续走高和房价的快速攀升,村民对于动拆迁的补偿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许多村民每年把房屋出租给来沪人员,每年的收入也相当可观,遇到动拆迁情况,他们对于政府的额外补偿也会提出很高要求,这会对城市化进程带来很大阻力。

2、辖区内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日常社区管理难度日益增大

虽然目前各行政村还是将经济发展摆在村级发展首要位置,而且村干部的薪资与本村经济相挂钩。但是随着来沪人员的持续增加,社会管理所带来的难度和问题正在持续增大,集中表现在来沪人员计划生育管理、环境卫生治理和治安管理、违章搭建等多个方面。基层干部将越来越多的工作精力投入到这些工作中去。

3、辖区内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较差

目前,我镇农村社区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社区建设缺乏硬件,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道路狭窄坑洼、公交线路匮乏、商业配套较少、房屋年久失修与新建住宅区形成巨大反差等。村容村貌的脏乱差也是农村社区建设中一个长期存在较难解决的基本问题。不同于街道的社区居委会。居委会中的社区居民区,由于辖区大多封闭,小区内环境卫生由物业进行管理。小区外就是人行道、沿街商铺和马路,环境卫生由社区居委和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协同负责,另外城市居民的素质也相对较高,对他们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小。而我镇各村由于大量来沪人口的导入,人员素质较低,且环境卫生由各村自行负责,这给无疑给原本就基础设施较差的农村地区的管理“雪上加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环境状况和城市无法相比。

4、辖区内城乡结合部地区干部与工作者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首先,现任农村社区干部及工作者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解决社区建设各种问题的方法不活、招数不多,对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新事物、新观念缺乏应对能力。而另一方面,政府对其培训过于形式,且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不能很好地帮助基层干部有效地提升素质。往往是任职前普遍没有接受系统培训,任职后培训形式化,培训内容不全面,培训方式单一。

三、相关对策建议

1、寻找农村社区管理的有效载体和创新方式

随着农村社区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使基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模式向纵深发展,如有更加有效地管理好农村社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我镇各单位、村、居都在积极探索。2012年,我镇杨家庄村民委员会推出的“讲理堂”项目获得了“喜迎十八大——2012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评选活动的第十八名,也是全区唯一进入到50强的项目。我镇的叙中村,在去年创建“上海市自治家园”的过程中,推出了“道德坊”项目,让村民在“道德坊”中熟悉本村事务,参与到本村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的工作中来,达到了“自治”的目的。但是,这些项目所带来的借鉴价值毕竟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城乡二元结构差距过大的治理难题。这要求全社会集思广益,并借鉴国外城乡治理的好经验、好做法,让城市化进程惠及更多的百姓。

2、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营造学习氛围

应该说,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具体操作者是基层的干部,各项工作落实的程度,执行的优劣都与基层干部的素养和能力息息相关。在目前城镇化建设加快的过程中,更需要这支中坚力量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两年的工作中,我镇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对基层干部能力的建设,每年都会开展针对村两委班子成员、村务监督小组成员以及条线干部的各类培训。着重培养他们对新形势下的社区管理、民生保障、村(居)务公开以及民主管理、民主自治的各类知识。通过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使他们的业务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工作态度和大局意识也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从目前各级政府部门的培训情况来和实际效果来看,培训的效果还是有限。这也给我们今后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培训毕竟比不上个人的主观学习,如何营造我们几十年来所喊的“活到老、学到老”的社会学习氛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3、破除旧观念,服务好新时代的“新居民”

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的村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正向城市居民所转化。但是正如城乡存在二元结构,目前的转化也正在潜移默化地进行中,他们和居民之前始终还存在“一层窗户纸”的距离。他们对社区管理、基层民主、社会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社区的各项工作,为这些“新居民”提供有效的服务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对此,我们要时刻鞭策自己走在时展的前沿,破除旧观念,使自己的理念“新起来”,符合时展的方向。

4、不断完善各类制度和法规

目前,针对农村地区的法律法规虽然不多,但由于全国各地农村的差异很大,许多法律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在我镇去年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章《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第十三条中规定了“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可列入参加选举的村民。但是这一规定目前我区各乡镇都将外来务工人员从实际操作中排除在外。因为一旦允许他们参与选举,那么数倍于本地村民的来沪人员势必将“夺取”我镇各个行政村的村委会行政职权。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来沪人员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据理力争,并且我们无法给出拒绝其参选的正当理由,可能会发生不稳定因素,这一点希望上级有关部门根据上海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妥善研究。

另外目前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选举,基层干部也纷纷建议将换届周期延长至五年。因为目前每三年中就要进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两次大范围的选举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占用了基层干部很多精力,而且以三年为周期,对于一个新当选的干部来说,今年当选,明年适应工作,后年又要选举,会带来极大的工作压力,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应该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城乡结合部地区正逐渐向镇区化、城市化方向过度和发展。转型中所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给全社会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许多问题是以前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其中的许多问题还可能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这些都是对我们党和政府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时期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希望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把这些问题处理好,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8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问题;对策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近年来,杨凌示范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新建了温馨社区、景苑家园以及永安社区等一批新型农村社区,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更加全面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笔者利用节假日对杨凌示范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示范区以重点镇建设和城中城改造为突破口,狠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原则,规划建设了五泉镇中心社区、揉谷镇中心社区、大寨镇中心社区,以及邰东社区、邰北社区、温馨社区、永安社区等7个新型农村社区及五星家园、东苑家园、景苑家园等3个农民安置小区,其中,五泉镇中心社区、揉谷镇中心社区、大寨镇中心社区是在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形成的,邰东社区、邰北社区、温馨社区、永安社区及五星家园、东苑家园、景苑家园均在城中城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呈现出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 以小城镇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为抓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制定出台了《城中村改造管理暂行办法》、《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办法》、《关于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集聚农民进城落户,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城中村改造步伐,不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时,在推进新型农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搞好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配套建设,促进了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目前,五泉镇中心社区一期建设10万平方米,可容纳828户居住,2012年底全部可交付使用,社区二期项目已开工建设,社区三期已完成规划设计。揉谷镇中心社区占地119.601亩,总投资约3.4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73万O,总户数1936套,现正在建设之中。大寨镇中心社区占地314.979亩,总投资约8.17亿元,规划建筑面积55.13万O,总户数5242户,现正在建设之中。同时实施了11个村的搬迁改造任务,启动了温馨社区、景苑家园、阳光社区、邰南社区、邰北社区、永安社区等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建设,累计建成安置房66.5万平方米,1700多户6000多名农民搬迁新居,40万平方米的安置房正在加紧建设中。

2. 依托村居组织管理,不断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全区农村新型社区,其组织管理模式大都还是依托所在地的村或社区原有的自治组织进行管理。自2009年以来,实施了 “村改居”工作,制定了村改居实施办法,并在征得村民同意后,将李台街办的东桥村、北崖村、南崖村、永安村、穆家寨村、陈小寨村、五星村、淡家堡村、杜家坡村、李台村、胡家底村、徐东湾材、西桥村、徐西湾村以及杨陵街办的梁氏窑、彭家窑和付家庄等17个村进行了改制,整合成永安社区、邰北社区、温馨家园等社区。在社区管理过程中,制定出台了《失地农民安置小区管理暂行办法》、《社区物业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文件,实行社区党总支、物业管理公司、社区居委会一体化办公模式,物业基金和维修基金按每个在册农村居民5000元的标准从拆迁改造后的土地出让金中提取,由拆迁入承担,按照自主管理模式核拨费用。诸如温馨社区、景苑家园等社区,均已成立物业管理办公室,由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兼任物业办主任,社区主任或副主任兼任物业办副主任,每个小区设电梯管理员1名,水电工1名,按照每10万平方米设保安4名、保洁员4名、勤杂工1名的比例选聘保安员、保洁员和勤杂工,组成社区物业管理队伍,共同参与新型社区的日常管理。

3.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扎实做好群众基础工作。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民意,宜搬则搬、宜建则建,不搞一刀切、行政命令和大拆大建。坚持民事民决,真正把中央的惠民工程变成农民群众自觉自发的行动,由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最大限度地尊重群众意愿,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较大成效。

三、存在问题

1. 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及物业管理费不足,有待进一步落实。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新型农村社区大部分为新入住社区,社区运行中各项投入和支出较多,且居民不承担物业管理费用,致使社区的规范运行和物业管理经费相对不足。加之,安置小区物业管理执行标准较低,仅执行0.3元/m2(七层带电梯),而区内其他六层不带电梯的小区物业费的收费标准为0.45元/m2。物业基金未足额到位,目前仅有不足200万元维持运转,无法满足物业管理的正常运转。

2. 社区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力量不足,社区干部物业管理不专业,服务水平低,且社区管辖范围大、人数多,既有安置群众,又有社会小区的群众和外来人口,缺乏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开展居民服务工作。

3. 部分社区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尽管很多新型社区都在陆续完善配套设施,但配套服务设施滞后于新型社区整体建设,给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社区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诸如景苑家园无配套的农贸市场、便民超市等设施,社区门口逐渐形成了“马路市场”,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不便,同时也存在着交通安全隐患。同时,部分社区体育健身器材和公共活动场所缺乏,无法满足群众公共活动需求。另外,居民的农用车辆等生产经营工具无专用场地停放,仅能放置在楼前,既不安全又影响社区环境。

四、对策及建议

1. 加强社区管理。一是建议将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此项工作给予保障,结合区内实际,适当提高安置小区物业管理执行标准,同时,进一步落实物业基金资金及时到位,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物业基金和维修基金的使用效益,确保资金增值,保证社区物业管理工作正常运行;二是加强社区工作力量,聘用专业管理人员,充实各新型社区,不断提高社区管理工作水平,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加强对新型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服务和监督;三是结合实际,逐步推行物业管理市场化,将安置小区物业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进行物业管理,也可以将小区环境卫生、治安保安等方面的服务外包给物业公司,逐步实现物业管理由政府主导过渡到居民主导的转变,建立起新型社区物业管理的长效机制。

2. 加强社区服务。一是尽快转变居民的观念,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发挥好教育、宣传作用,开展经常性的文明宣传活动、科教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不断强化新型社区居民的文明教育,引导居民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社区文明形象;二是加大投入,打造服务平台,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党员服务、民主监督、为农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事务、卫生医疗、文体娱乐、警务综治、综合管理等服务功能,让广大居民群众充分享受到身边的贴 心服务;三是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同住共建的意识。同时,紧贴社区群众的工作、生活实际,帮助居民解决就业、就学、医疗、低保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广大新社区居民安居乐业。

3. 加强社区配套建设。在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确保道路、绿化、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全部及时配置到位,加快完善商业网点用房、农贸市场、超市、学校、幼儿园、小公园、文化娱乐等一系列生活服务设施,为农民集中居住后正常开展各类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邓蓉.农民居住形态改变与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的重构――关于都江堰市农民集中居住后相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02).

[2]陈黛媛.关于农民集中居住后建设管理问题的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09(10).

[3]赵美英,李卫平,陈华东.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生活形态转型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1).

农村社区管理范文9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综合管理;农村社区

糖尿病足是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足和腿部组织破坏的一种病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导致感染、残废和截肢。农村社区糖尿病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随着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足保护知识的缺乏,糖尿病足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故此农村糖尿病足的管理势在必行,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1]

1 宣教管理

1.1一般管理

我院将工作重点转到慢性病管理上,糖尿病为重中之重。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每月做义诊、健康宣传活动、随访。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营养、运动、心理精神健康;发放健康材料,免费测血糖;举办患者联谊会,起到积极互动作用,并安排每周专家坐诊。

1.2具体管理

针对糖尿病患者知识的缺乏及对并发症认识不够,尤其是糖尿病足的致残性,我区开展多途径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如健康教育处方、电视、广播、宣传画、讲座等宣传,并做到每个工作日、每个患者电话联系。采取通俗易懂的幻灯片、实物展示诺和笔的具体应用,让患者认识糖尿病足的危害,消除对胰岛素治疗的偏见。从思想上重视,将足部的防护纳入其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电脑管理专人负责,定期随访。对有7年以上病史者定期做客观指标检查如肱踝比、下肢血管彩超,需要在神经方面检查的则安排在三级甲等医院。每年全民体检针对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者,电话通知来院免费复查,如属实则生活干预,必要时药物干预,从而减少糖尿病足形成的危险因素,使糖尿病足少一些、缓一些、轻一些,达到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甚至不发生。

2 治疗护理

2.1药物治疗: 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是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糖尿病足的治疗首先要去除病因。在口服药物上实时应用胰岛素,选用ACEI和他汀类药物有效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根据个体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应用营养神经药如弥可保、维康福;改善下肢循环药如凯时、丹参、川芎嗪。[2]

2.2局部护理: 有感染者行全身抗感染治疗。刚开始时伤口清创采用蚕食的方法.不宜急于做大面积扩创手术,待全身和局部微循环改善后,炎症控制后再行清创处理。伤口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创面边缘外5cm用75%酒精消毒2遍后,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不适合覆盖的可应用红外线照射和氧气来促进肉芽生长和局部血液循环。患者不能来院的,可到家中服务指导,室内应保持清洁,开窗通风,有条件的配备紫外线灯。

2.3营养指导: 糖尿病足患者由于恐惧高血糖,有的过度限食造成营养不良,故此应给予营养支持。少量多餐,保持糖、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供给。促进创面愈合。

2.4心理康复: 糖尿病患者易产生抑郁、孤独、恐惧。甚至自杀的不良心理,尤其是糖尿病足患者,故应加强心理护理。我院护士到患者家中与之交流.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战胜病痛。指导家属与患者多交流,邻居之间互相走动,定期让患者参加联谊活动。并可进行自己喜欢的业余爱好,增加养鸟、书法等业余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养情、养心才能养身,凸显心理康复成效。[3]

3指导糖尿病患者足的自我管理保健。

3.1自我护足

(1)糖尿患者的自我监测:告知患者诱发因素常为趾间或足部皮肤瘙痒而搔抓皮肤及烫伤、碰撞伤及新鞋磨伤等导致的皮肤损伤。洗足后仔细检查双足皮肤,特别是趾间、足底、易受压部位有无皮肤皲裂、水泡、割伤、红肿、变色、皮温高等,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感觉是否正常 。(2)指导患者进行足部护理:教育患者做好足部护理教育糖尿病患者每日用温水洗足,水温在30℃左右为宜,绝对不能用热水泡,尤其冬季进入浴池洗浴,水温多偏高,,不能长时间浸泡,泡足

3.2自我管理: 戒烟:禁止吸烟,吸烟可致血管痉挛,加重下肢和足部缺血,其下肢截肢危险为非吸烟者的2倍。

3.3运动方式: 步行或慢跑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时间安排在早餐、晚餐30 min后。静坐时可做双小腿轮腿运动;轻拍小腿自上而下双手同步:足趾运动:足趾尽量做伸、外展、屈曲动作.反复多次,坚持每天运动3O一60min。以上运动在没有斑块形成前进行,避免远距离持重行走。

4 小结

糖尿病足的管理是多学科的,农村社区护士的工作相当重要,包括健康宣教、组织患者俱乐部、护理保健康复指导。我们的工作还有待发展,随着多学科对糖尿病护理和治疗的共同治疗,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降低糖尿病足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黄人健,贾明艳,吴永浩.社区护士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227―23 1.

[2] 向红丁.糖尿病的治疗与康复[M].北京:中华医院电子音像出版社,2004:1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