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一般贸易的特点集锦9篇

时间:2023-06-11 08:58:35

一般贸易的特点

一般贸易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人民币 加工贸易 内需

从1994年以来,中国一直维持着对美元的固定汇率,迫于来自美国政府的压力,从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GDP、对外贸易、吸引外资方面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由此引发了国际关于中国政府操控汇率的争议。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积累了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关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的原因,各国的学者、政要都有着不同的说法。

目前针对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人为压低的人民币汇率增强了中国商品竞争力,支持这一观点的有Morris Goldstein(2006)和 Nicholas Lardy(2005);第二,中国廉价资源和贸易政策的共同推动的结果,支持这一观点的有王晋斌和李南(2007)余芸春(2007);第三,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以 Ronald McKinnon、Stephen Roach(2005)的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张家胜和祁春节(2007)等都认为中美巨大的贸易顺差主要源自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国内投资过度扩张;第四,加工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侯鹏、陈磊(2011)对此给出了实证的证明;第五,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率等造成,支持这一观点的有王仁言(2003)等学者。本文对中国对美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原因的探讨,主要通过结合中国对美国的贸易结构现状和相关历史数据,从出口和进口两方面分别分析,试图寻找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一、现实情况回顾

本文收集了2005年8月至2012年2月中美汇率和进、出口及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一般贸易品和加工贸易品的进、出口月度数据,以通过数据呈现出的规律探寻相关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并对此进行了理论解释。所有的数据都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以及海关总署的官方数据。

数据显示,自2005年8月至2012年2月以来,中国对美国的汇率和贸易顺差呈现出图一的走势,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存在以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波动,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存在缓慢上升的长期走势。从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单独考察,如图二所示,中国对美的出口满足存在季节性波动的长期增长趋势,进口也有小幅上升但升幅不明显,出口的增长大约为进口增长的三倍。一般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如图三所示,2004-2008 年,中国对外出口中加工贸易品占比在50%以上。一般贸易品和加工贸易品的有两个重要的区别:第一,加工贸易品的进口是为了附加上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进行再加工后出口出去,而一般贸易品的进口和出口之间没有这种必然的联系。第二,加工贸易的投入中一部分来自于进口,这使得其成本中也存在汇率因素的影响。从图四中我们可看出,样本区间内,一般贸易品净出口先是呈带有季节性波动的小幅上升趋势,08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急剧下降,变为负值(逆差)。加工贸易品净出口也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却一直维持着较为强劲的上升趋势。

二、对贸易顺差的解释

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人民币升值会减少中国的对外出口,增加中国的对外进口,然而为什么现实情况下,我国对外进口只是小幅增加而出口却大幅增加?我们知道,条件的成立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之下,它只考虑了最单纯的情况下汇率变化与贸易顺差之间的关系,然而在每个国家在不同时期都可能存在其特有的一些条件之外的特征,由此可能出现一些看似异常的情形,笔者认为,这并非是对条件的违背,而是建立在其基础上的具体化和个性化。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结合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所特有的一些现实背景,才能对其进行合理、充分的解释。

一般贸易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加工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在发展一般贸易的基础上,我国积极实施鼓励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使加工贸易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从1979~2004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年均增速达26.9%,比同期外贸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额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4.38%增长为2004年的55.3%。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浙江作为外贸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值得我们关注。1浙江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

1992~2004年的十几年里,浙江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由1992年的91.52亿元增长到了2004年的1477.34亿元,尤其从2002年始加工贸易增幅较大,从2002年的630.57亿元发展为2004年的1477.34亿元,增长了800多亿元。2004年浙江省加工贸易有了新的发展。统计显示,2004年前11个月,浙江加工贸易出口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9.3%,对出口增长贡献率达23.3%,在整个贸易中的地位开始上升,并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第一,内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积极性提高。长期以来,受国家贸易政策、企业自身条件和利益的限制,外资企业倾向加工贸易,内资企业倾向一般贸易。这在2004年有所改变,内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第二,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增长迅猛,产业链延伸。2004年加工贸易从上游原料环节就从一般贸易转为加工贸易进口,通过深加工结转,延长加工链条,直到成品的再出口。

2加工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2.1加工贸易增值系数分析

增值系数是衡量加工贸易创汇水平的质量指标,增值系数=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增值系数的提高表现为加工贸易在质量上的扩张。

从表1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均大于1,并且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点多提高到了近2点的水平,表明浙江加工贸易出口额大于加工贸易进口额,即加工贸易处于贸易顺差。增值系数整体上的上升趋势,说明浙江省加工贸易的顺差额逐渐增大,出口创汇力增强。

2.2加工贸易对浙江省GDP的拉动度分析

加工贸易对GDP的拉动度表示GDP增长率中有几个百分点是由加工贸易贡献的,亦即加工贸易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与GDP增长率之间的乘积。拉动度=(X-M)GDP增长率∕GDP,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的加工贸易净出口的贡献度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浙江省在20世纪90年代初民营企业兴盛发展参与加工贸易,大量的加工设备进行进口,此类贸易只有进口而无出口,导致浙江省加工贸易从总体上进口额大于出口额。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在初加工的基础上,浙江省民营企业中一些参与加工贸易的企业建立起了自己的生产能力,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浙江省加工贸易开始出现顺差,加工贸易进出口与浙江省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并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度越来越大,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2.3加工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作用的线性回归分析

在浙江加工贸易对GDP拉动度分析的基础上,文中选取相关数据,通过建立GDP与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及GDP滞后一期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为了减少数据的波动,更好的说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提高拟合效果,本文对GDP、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取对数。建立二元回归模型:㏑GDP=a+b㏑GDP(-1)+c㏑TJ+u其中:㏑GDP--GDP㏑TJ--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GDP(-1)--GDP(-1)将有关数据带入SPSS,输出结果如下:㏑GDP=1.862+0.594㏑GDP(-1)+0.282㏑TJT:(7.585)(8.559)(4.685)R2=0.996DW=2.107F-statistic=1335.128

从上述结果得出以下结论:①方程的拟和优度很高,R平方高达0.996,表明上述方程式的解释力很强,可信度很高。所有参数估计量都通过了检验,表明㏑GDP(-1)、㏑TJ及常数项显著。从DW值可以看出方程中的随机变量不存在序列相关性;②对方程式运用戈里瑟方法进行异方差检验,以及运用逐步回归检验法检验自变量的多从共线性。通过检验得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和多重共线性。

由回归模型可以得出,加工贸易对GDP有促进作用,加工贸易每增长1亿元,GDP将增长0.282亿元。加工贸易对GDP的推动作用不是很大,这主要是因为浙江省的外贸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占进出口额的比重只有二、三成,这与全国加工贸易占五五成的形势形成较大差距,这种外贸比重上的失衡使得加工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所限制。

3结论及对策建议

上述的各种数据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加工贸易对浙江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于实现贸易方式多元化、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对外出口,减轻就业压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提出如下进一步推进加工贸易发展的建议:

(1)加大对加工贸易的宣传,消除长期以来企业认为加工贸易两头在外产业链短受外商控制,不利于产业自主发展的这种认识偏见,促进浙江省加工贸易的发展。政府合理设置公共保税仓库,为深加工结转货物提供便捷、低廉的交易平台。

一般贸易的特点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从需求结构角度分析了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特征,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探索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水平也取得了显著提高。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结构方面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仍然呈现出一种粗放型、数量型的特征,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处在较低阶段。本文从需求结构视角深入分析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特征,最后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需求结构分析的统计描述

(一)消费结构指标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1.9%,比1978年(62.1%)下降了10.2个百分点。政府消费自1978年以来相对稳定,2006年政府消费为27.4%,比1978年(21.4%)上升了6个百分点;而同期居民消费率下降,2006年居民消费率为72.6%,比1978年(78.6%)下降了6个百分点。同期城乡消费率呈反方向变动: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了35.7个百分点;而同期城镇居民消费率上升了35.7个百分点。从该年鉴中还可以看出居民消费需求的贡献超过政府消费需求的贡献,在最终消费需求贡献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处于主导地位,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在30%-60%之间。

(二)投资结构指标

1978-2001年中,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超过投资需求的贡献,也超过净出口需求的贡献。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波动的,最低是在1994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2%,拉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在当年经济增长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拉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消费需求最高是在1981年,贡献率达到93.4%,拉动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而同年资本形成呈现负增长。并且,很多年份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超过50%,说明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大。

但是,2002-2006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这五年平均贡献率只有38.6%,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3.9个百分点。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上升,这五年平均贡献率则高达49.4%,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平均为5个百分点。

进一步分析投资结构,通过计算可以看出:1981-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尽管个别年份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但是总体上看这段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较高。

(三)进出口结构指标

1.从纵向比较来看。1978-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依存度(包括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和对外贸易进口依存度)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1978-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仍比较低,保持在9%以内;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1986-1990年),对外贸易出口实现持续增长,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上升到了10%以上,不过还没有超过20%;第三阶段为增长阶段(1994-2001年),1994年当年我国实现对外贸易出口1210.1美元,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到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已经达到2661亿美元,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达到20.1%;第四阶段为快速增长阶段(2002年以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每年对外贸易出口增加额都在1000多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率高达30%以上;到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已经高达77594.6亿美元,外贸出口依存度上升到36.8%。

2.从横向比较来看。根据世界银行年度数据统计,在我国对外贸易起步阶段,那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需求拉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是比较低的。在进入对外贸易发展阶段,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已经明显高于同期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甚至还高于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因而在这一阶段中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经显现出来。尽管1997年下半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出口依存度下降,但是仍高于同期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3.考察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集中度。可以看到,1984-1991年我国对美国出口额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是我国对美国出口的集中度比较低(不到9%),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对美国对外贸易出口的依赖程度并不高。同期,我国对日本的对外贸易出口集中度较高,平均达到17%。而1984-1991年中国对美国、日本两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出口集中度年均已达到25.3%,占同期我国出口总额的1/4。可见,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对美国和日本的依赖性较高。1994年随着我国进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及2001年12月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美国和日本的对外贸易出口额增加的更快。2006年我国对美国的外贸出口集中度高达21%,占到出口总额的1/5,而我国对日本的对外贸易出口集中度降到9.5%,说明对美国的对外贸易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2006年我国对美国和日本两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集中度达到30.5%,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额的1/3。通过以上数字说明我国对美国和日本,尤其是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集中度过高,这一方面增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风险,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我国经济对美国和日本两国的过度依赖性。

4.分析我国对外贸易进口集中度。1984-2001年我国对美国和日本的进口额每年都在增加,对美国进口的集中度大多在10%以上,而同期对日本的对外贸易进口集中度更高,达到了26.4%。因此导致这一段时期我国对美国和日本的对外贸易进口集中度较高,占同期中国进口总额的2/5。可见这一时期我国对美国和日本的对外贸易进口的依赖程度很高,尤其是对日本经济的依赖性更大。2005年我国对美国的外贸进口集中度高达21.4%,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1/5,而我国对日本的对外贸易进口集中度降到11%,说明我国对美国的对外贸易依赖程度更加加深。通过数字说明从2002年开始我国对美国和日本的对外贸易进口集中度开始下降,但是这一指标还是维持较高水平。

5.考察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1981年一般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94.5%,到2006年这一比重下降到43%。1981-1985年间,一般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平均高达91.7%,之后这一比重一直下降,到2001-2005年平均只有41.5%;而在1981-1985年间,加工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平均比重只有7.8%,之后这一比重一直上升,到2001-2005年平均达到55.1%。说明目前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导方式。再从出口增长率来看,一般贸易在2001-2005年这一段时期中增长率最高,平均达到147.6%,而加工贸易在1986-1990年这一段时期中增长率最高,平均达到688.2%。

6.考察进口额。1981年一般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高达92.5%,到2006年这一比重下降到42.1%。而1981年加工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只有8.7%,到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到40.6%。1981-1985年间,一般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口总额的平均比重高达90%,之后这一比重一直下降,到2001-2005年平均只有44.1%;而在1981-1985年间,加工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口总额的平均比重只有8.7%,之后这一比重一直上升,到2001-2005年平均达到40.3%。说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如今成为我国进口贸易的主导方式,并且近些年来进口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从进口增长率来看,一般贸易在2001-2005年这一段时期中增长率最高,平均达到231.3%,而加工贸易在1986-1990年这一段时期中增长率最高,平均达到492%。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特征分析

1978-2001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超过投资需求的贡献,也超过净出口需求的贡献,说明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大。但是2002-2006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上升,从近几年来看,主要依靠投资需求带动经济增长。此外,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呈上升趋势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呈逐渐下降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依存度(包括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和对外贸易进口依存度)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过高的对外贸易出口依存度会加重我国经济对外的依赖性,使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因素。

我国对美国和日本尤其是美国的对外贸易进口和出口集中度过高,这一方面增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风险,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我国经济对美国和日本两国的过度依赖性。同时,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的主导方式。并且,自1978年以来出口的加工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加,一般贸易的比重不断下降。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相关政策建议

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扩大消费需求。在市场经济中,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过多地依靠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不会带来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反而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利用,这种粗放型、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会引起经济运行出现较大的波动性。只有调整好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扩大消费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需求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要扩大消费需求,政府应尽快实现公共财政的转型。把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保障低收入居民和家庭的基本福利作为财政支出的首要目标。加大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领域的作用,同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大劳动收入在要素分配中的比重等。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局面,提高国有企业投资的效率,扩大向非公企业的投资力度,积极发展民间资本。提高投资的科技含量,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建设速度。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增加技术开发投入来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的依赖和对环境的压力;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大型装备制造业和运输装备制造业的健全和完善;要尽快发展可持续使用的新能源产业。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引进大量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来达到技术进步的目的,并且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创新,来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

不能过度依赖出口需求的增加,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世界经济结构变化的特征显示,伴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的加快,国际贸易中商品的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精加工、深加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世界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在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必须加快外贸商品结构的升级,提高外贸的国际竞争力。要努力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加快资金密集型机电产业的发展,为出口提供更多的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要尽快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层次,使出口商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提高其附加值,特别是要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其结构优化的带动作用。此外,还要不断拓展中国的对外贸易市场,降低过高的对美日外贸进出口集中度,实现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一般贸易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广东;外贸强省;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4902

1 外贸强省的特征

外贸强省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综合性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外贸强省这个概念的界定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标准。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外贸强省是既有“外贸大省”进出口总额排名居国内前列的特点,又有贸易结构合理,进出口附加值高,且具有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省份。其具体特征如下:

(1)贸易总量大。外贸强省应该具有“量”方面的优势,即具有较大的贸易规模指标,该指标以进出口额的高低以及占全国总进出口额的比重来反映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2)内资企业为贸易主体。内资企业中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应该成为省域对外贸易的主体,其比重约占70%左右,外资企业占30%左右。

(3)贸易市场多元化、分散化。贸易市场多元化、分散化有利于分散风险和促进贸易的长期发展。“外贸强省”对前三位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占其进出口总额的40%左右。

(4)贸易结构以服务贸易为主导。外贸强省应该以进口初级产品,出口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的服务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服务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总额的25%左右。

(5)具有丰富的贸易方式。外贸强省既要有加工贸易方式又要有非加工贸易方式,而且非加工贸易方式所占比重约为60%,大于一般加工贸易方式。

(6)具有宽松的贸易环境。对外贸易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贸易环境,以促进对外贸易持续、稳定的增长。

2 广东与外贸强省的差距

近十年来广东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不断攀升,从2002年的2210.92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9133.34亿美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量”的优势已经形成,是名副其实的外贸大省,但离真正意义上的外贸强省还有一定差距。

(1)内资企业依然处于次要地位。

通过对相关数据整理可以看出,广东省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快速增长。2011年广东省外贸总额9133.34亿美元,其中出口额5317.93亿美元,进口额3815.41亿美元。在当年的出口额中外资企业出口总额为3247.6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1.1%,超过了广东省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之和。在进口方面,从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至2011年,外资企业的进口额一直在2000亿美元左右,而国有企业的进口额只有500亿美元左右,甚至国有企业占总进口的比重也由2007年18.9%下降至2011年的12.3%。

(2)贸易市场集中化。

2011年,广东省前三位出口贸易伙伴是:欧盟、美国、中国香港,向前三位贸易伙伴的出口额占到广东全年出口总额的67.8%,同比增长13%。同年,广东省前三位进口贸易伙伴:日本、东盟和韩国,占广东省全年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7%,同比增长11.3%。可见广东省贸易市场相对集中,对个别贸易伙伴的依赖性较强,无疑降低了贸易市场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程度。

(3)对外贸易结构的总体层次较低。

外贸强省必须拥有以服务贸易和高技术产品为主导的贸易结构。2011年广东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84.9亿美元,在广东省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只有9.7%左右,这与外贸强省要求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应超过50%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同年,广东省高技术产品贸易额为3632.2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总额的比例为39.8%。可见广东省对外贸易结构的总体层次较低。

(4)加工贸易仍是广东省的主要贸易模式。

2011年广东省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分别为4055.8亿美元和5077.5亿美元,一般贸易额与加工贸易额的比例为0.63:1,所含附加值、科技含量较低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依然较大,而一般贸易比重较低。可见广东省的贸易方式仍然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这与外贸强省一般贸易的比重大于加工贸易的情况截然不同。

(5)贸易环境不断恶化。

我国是贸易制定和规则的接受者,在国际争端中处于低端地位。据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而广东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他们对广东省出口产品进行调查的主要发起人。2011年广东省出口的机电、轻工、农产品、纺织品、虾、家具、彩电、鞋等产品共遭受来自17个国家(地区)发起的90起贸易摩擦案件,其中每个涉案金额都超过1亿元,涉案企业上百家。贸易摩擦案件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涉案产品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3 广东向外贸强省跨越转变的路径分析

(1)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动贸易主体发展多元化。

一方面广东省政府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通过改制、重组、集团化发展,整体推进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加快国有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促

进国有外贸企业成为扩大外贸出口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营造良好氛围以及鼓励、扶持、引导等措施,促进民营出口企业加速成长壮大,加快走向国际市场。

(2)实施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构建均衡合理的贸易市场格局。

重新审视和调整原有的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对外投资等方式开拓全球市场。在重点开拓贸易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还要有选择地开拓新兴市场,在全球形成合理、多层次的多元化格局,以分散风险,适应广东外贸不断扩张的需求。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贸易结构。

服务贸易的高速增长是外贸强省的突出特点和重要标志。一方面协调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关系,积极发展传统与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贸易出口效益。另一方面要研究制定有利于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资金支持等方面,优先考虑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促进广东服务贸易发展。第三,建立一个有效的、完善的、可靠的市场体系,完善管理规则,为服务贸易在竞争中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4)加快发展一般贸易,实施加工贸易本土化策略。

一般贸易的整个产业链都在国内,其涉及和辐射的地区广泛。加工贸易以简单的加工组装为特征。加工贸易在现阶段对广东贸易结构升级帮助不大,对外贸经济的贡献十分有限,而且加工贸易的大量出口容易造成贸易摩擦。所以现阶段要合理协调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比重,大力促进一般贸易的发展。并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加快培育自己的名牌产品和自主技术,不断扩大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另外,要转变加工贸易的发展战略。通过实施加工贸易本土化策略,让外来企业逐步成为植根于本地的企业,使加工贸易由“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逐步演变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

(5)完善贸易促进体系,创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通过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支持外贸企业做大做强。为此,政府应通盘规划构建贸易促进体系,在对外贸易中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一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改革外经贸体制。既要建立一个统一、稳定、规范和高效的贸易管理和服务促进机制,又要加快外经贸法规的修改、完善工作。二是促进产业、企业和贸易有机结合。政府从扶持为主转变为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简化进出口审批程序,为外贸企业提供便捷通关服务。 三是进一步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进出口协调机制的可能性。主要是对国内产业形成重大影响,并且在国外容易引起贸易报复、摩擦的机电、轻工、农产品、纺织品及鞋等产品。四是提早考虑应对国际摩擦的对策。针对具体的敏感性商品,在可能遭遇摩擦的情况下,建议采取临时出口调节税办法,抑制出口数量过快增长。

参考文献

[1] 朱慧强.广东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过渡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南方经济,2001,(9):6768.

一般贸易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 广州 跨境电商模式 B2B、B2C、B2B2C模式 保税直邮进口 海外直购

一、广州跨境电商发展背景

广州要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现代产业升级是这一目标的重要内涵。实现新型产业升级要通过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等支撑功能来实现,其中跨境电商整合了贸易枢纽及电子商务中心这两大功能,是支撑功能中的基柱。在全球电子商务日渐成熟的趋势下,跨境电商作为依附于互联网发展的国际贸易新形势和新手段,发展潜力巨大,必将引发一场新的外贸竞争势头,谁能更早抢占高地,谁将获得更多利益。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模式是未来外贸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已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是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是广州扩大外需的重要措施,对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外贸形势下,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能够帮助中小企业降低贸易成本,解决结汇退税等实际问题,切实适用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2013年9月24日,海关总署回复广州市政府,同意广州提出的B2C一般出口(邮件/快件)、B2C保税出口、B2B一般出口等三类业务进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由此,广州正式成为华南地区第一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广州市外经贸局获悉,试点涉及B2C一般出口(邮件/快件)、B2B2C保税出口、B2B一般出口等三类业务,主要针对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国际贸易,以及运用邮件和包裹等形式邮递货物的中小微商家,在可提供增值税凭证的情况下可申请出口退税,减轻企业负担。试点开始后,广州海关将研究实施“清单核放、汇总申报”的通关模式,研发广州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务系统。广州海关副关长赖树佳表示,在旧的出口邮件通关模式下,企业按照个人邮件办理出口手续,无法获得出口货物报关单等单证,继而无法办理退税和结汇,也未能列入出口统计。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后,只要能提供增值税凭证,企业按照个人邮件办理出口手续也可以进行出口退税。广州获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意义重大,可以推动广州外贸转型升级和做大增量,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突破原有的“商圈”概念,极大推动外贸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

二、广州跨境电商试点模式

1、出口业务的主要电商模式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主要分为企业对企业(即B2B)和企业对消费者(即B2C)的贸易模式。B2B模式下,企业运用电子商务以广告和信息为主,成交和通关流程基本在线下完成,本质上仍属传统贸易,已纳入海关一般贸易统计。B2C模式下,我国企业直接面对国外消费者,以销售个人消费品为主,物流方面主要采用航空小包、邮寄、快递等方式,其报关主体是邮政或快递公司,目前大多未纳入海关登记

B2C一般出口是跨境贸易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跨境B2C模式下,很多小额外贸平台将产品通过行邮方式运出境外,在通关、外汇等领域存在一定的风险,且由于出口企业只能取得速递公司的运输单,无法办理出口报关并获得出口货物报关单等单证,因而无法退税和结汇。本模式试点主要有如下内容:通过线上信息平台进行试点企业备案、商品备案及全程信息管理,允许试点企业凭交易或物流清单先申报放行,月度汇总填写出口货物报关单向海关申报,凭汇总的月度出口报关单办理退税、结汇手续。海关根据企业管理类别实施分类通关。

B2B2C保税出口模式的试点内容主要有:按“整进、散出、汇总申报”的模式进行。“整进”就是整批出口货物填写备案清单或出口货物报关单向海关申报进入园区;“散出”就是个人网购后填写清单(或详情单)向海关申报并由电商企业提供税款担保,海关先凭清单(或详情单)分批分散出园区;“汇总申报”就是定期(一般一个月)将清单(或详情单)汇总后,填写出口货物报关单向海关申报(纳税),个人网购商品涉及许可证管理的免许可证。

B2B一般出口试点的内容主要有:适应新的贸易发展需要,将大型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或大型电商平台作为外贸改革试点,通过专业的外贸供应链服务平台及全程信息化手段解决及规范监管问题,由当地政府对此类大型平台企业制定专项的退税保障基金,并由财政统筹此类试点企业的退税款项,提供优先退税、快速通关等服务。

2、进口业务的主要电商模式

广州试点跨境电商主要有保税直邮进口业务及海外直购买进口业务。

其一是保税直邮进口业务,这是电商企业从海外批量采购货物,委托我方或自行通过国际运输(海运、空运、运输)将货物备到广州机场保税仓;当产生订单后,通过与海关、商检等监管机构的数据对接进行订单推送、清关申报、放行等,海外通在保税仓中将货物分拣包装成个人包裹,最后将包裹做境内配送至消费者手中。其适用对象为:中国境内或境外(含香港)的独立电商平台企业中国境内或境外(含香港)综合性电商平台的商家适合品类相对较集中或特卖形式的电商适用于非法定商检的商品及对于法定商检商品能够配合检验检疫机构抽检的商家。其业务流程如下图。

其二是海外直购(B2C直购)进口业务,是电商企业将批量货物(在仓库中分拣打包成包裹)或已形成包裹的货品发至(或上门提货)海外通海外仓库,海外仓进行处理后集中通过进口运输(空运、陆运)将货物至广州机场跨境监管区通过与海关、商检等监管机构的数据对接向海关、商检申报,申报放行后将包裹做境内配送至消费者手中。其适用对象为:中国境内或境外(含香港)的独立电商平台企业,中国境内或境外(含香港)综合性电商平台的商家,适合品类相对较散的电商及代购平台等。目前已有香港、洛杉矶、纽约、首尔、东京、法兰克福仓库,适用于这些地方发运的货品。其业务流程如下图:

三、广州跨境电商模式创新分析

广州跨境电商业务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会遇到许多困难。首先是管理上的困难,从电子商务交易形式上分析,纯粹的电子交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服务贸易范畴,国际普遍认可归入GATS的规则中按服务贸易进行管理。对于只是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完成定购、签约等,但要通过传统的运输方式运送至购买人所在地,则归入货物贸易范畴,属于GATT的管理范畴。此外,对于特殊的电子商务种类,既非明显的服务贸易也非明显货物贸易,如通过电子商务手段提供电子类产品(如文化、软件、娱乐产品等),国际上对此类电子商务交易归属服务贸易或货物贸易仍存在较大分歧。因我国尚未出台《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办法》及跨境电子商务外汇管理法规,对电子商务涉及到的外汇交易归属管理范畴更难以把握。

其次是支付上的困难,支付机构外汇管理与监管职责问题 首先,支付机构在跨境外汇收支管理中承担了部份外汇政策执行及管理职责,其与外汇指定银行类似,既是外汇管理政策的执行者与监督者;其次,支付机构主要为电子商务交易主体提供货币资金支付清算服务,属于支付清算组织的一种,又不同于金融机构。如何对此类非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跨境外汇收支服务进行管理与职能定位,急需外汇管理局在法规中加以明确,制度上规范操作。

再次就是物流等方面的困难,电子商务较之传统商务模式的优势在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利用的高效性和便捷性。作为整个产业链中的上下两环,线上商品交易与线下货物配送两者发展须相辅相成,正如淘宝的产生及发展带动了境内电子商务物流的变革,圆通、申通、顺风等一大批民营快递公司的兴起,使国内电子商务交易的便捷性得到极大的保证及提高。而相比之下,当前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却让准备不足的物流运输渠道措手不及。随着小额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急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兼顾成本、速度、安全,甚至包含更多售后内容的物流服务产品应运而生。如以海外仓储为核心的跨境电子商务全程物流服务商已经出现,通常小额跨境物流配送需15-30天的时间,而通过对不同卖家需求的不同货运方式组合,这一配送时间已经大大缩短;此外,海外仓储建设的逐步完善更将提升卖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

所以,跨境电商出口在交易方式、货物运输、支付结算等方面与传统贸易方式差异较大。现行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及现有环境条件已无法满足其发展要求,主要问题集中在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和收付汇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提出了6项具体措施。一是建立电子商务出口新型海关监管模式并进行专项统计,主要用以解决目前零售出口无法办理海关监管统计的问题;二是建立电子商务出口检验监管模式,主要用以解决电子商务出口无法办理检验检疫的问题。三是支持企业正常收结汇,主要用以解决企业目前办理出口收汇存在困难的问题;四是鼓励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支付服务,主要用以解决支付服务配套环节比较薄弱的问题。此外还实施适应电子商务出口的税收政策,主要用以解决电子商务出口企业无法办理出口退税的问题;最后是建立电子商务出口信用体系,主要用以解决信用体系和市场秩序有待改善的问题。

广州市要在上述政策优势下,结合广州本地跨境电商的特点,不断从管理简便,海关便利,物流快速,支付安全等方面下力气进行商务创新,优化广州上面分析的几种跨境电商模式,实现跨境电商的发展目标。

四、广州跨境电商发展展望

跨境电子商务面向全球市场,潜力巨大,广州市在跨境电商发展中,更要花时间与精力解决以下两个重点工作,其跨境电商的发展才会更有机会。一是社会和企业要求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解决外贸电商结汇、退税难的问题;二是应对跨境快件、邮件数量的快速增长,提高海关通关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问题。结合具体问题,广州市将从四个方面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第一,抓紧出台实施细则,尽快开展各项试点业务。第二,以试点获批为契机,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第三,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市场资源参与产业发展。第四,统筹多方力量,为试点提供机制保障。所以广州市大力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既可以提升广州对周边城市乃至更广大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更好地履行国家中心城市的职能,又可以增强广州的货物、服务的集散功能,强化广州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同时有利于广州外贸转型升级和做大增量,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属广东省教育研究课题《以国际商务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BPO国际合作模式探索与研究》(GDJY-2014-B-a036)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广州市攻关项目《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与实践――以广州商贸会展特色学院为例》及广州市特色专业学院《广州商贸会展特色学院》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一般贸易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结构

一、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 clelland)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素质(competency)的概念,认为素质是指和参照效标存在因果关系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深层次特征包括深层的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社会角色和浅层的知识与技能。陈仲庚教授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重要命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向人生成”为基本理论框架,对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审美·思维、知识·能力、身心·素质这三项六款对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而言,是一个较为全面而充分的结构体系,这也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以此为基础,结合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特点,本研究认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思维、知识技能、身心道德、创新特质,其中思维是最核心的素质。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或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应用活动而不是机械的模仿和简单的劳动,它是建立在“应知”基础上的“应会”的智能行为。WWW.133229.Com因此,应用型人才不仅应该具备可塑性的知识技能、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以及应用知识进行科研、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等综合性能力等一般素质,而且应该具备以“通识”为目标的专业基础理论、宽广的知识面、综合性的能力和全面的职业素养等特殊素质。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需要具备这样一些特殊的素质和能力。

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的共同作用便构成了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鉴于此,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可确定为:不仅要掌握“必要够用”的国贸专业理论知识、基本的国贸专业实践技能,拥有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和较强的道德意志力量等一般素质,关键是要具有通识性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以及全面的素养等特殊素质。

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一般素质和能力结构

1.思维。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一般素质中,思维是最核心的要素。思维能力虽然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心理学概念,但在人类活动中,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一,思维是人类从理性上认识世界的工具,没有思维,人类就不可能系统认识世界;其二,思维具有对其对象包括思维主体进行评价、调控与决策的实践作用。就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来说,必须具备清晰地认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的能力,能对其进行准确评价并进行正确决策的思维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与思维方式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思维方式包括哲学思维方式、一般思维方式和个别思维方式三个层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只有全面掌握并综合运用这三个层次的思维方式,才能使思维能力和思维效果真正得到提高,才能更加高效地处理各种国际商务问题。

2.知识与技能。对于任何专业的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技能是知识运用的结果,掌握知识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技能的运用,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知识准备更好的条件。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该掌握的知识是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在该领域应该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为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和职责所应理解的东西,包括基础知识(基本常识)、专业知识和关联知识等。技能则是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例如,运用经贸理论分析解决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能力、商务谈判技巧、市场调查能力以及完成国际贸易各项业务流程的能力等,这些技能可以通过重复性的模拟实验、实训或其他形式的体验来逐步提升。

3.身心与道德。在人全面发展的各因素中,身体素质应该是最基础的载体,也是其他各种素质赖以生存和提升的基础。一个拥有健康体魄的人在组织能力、定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学习和竞争的能力方面都会更强。而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人,会有正确的信念追求、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很好地把握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正确地对待自身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道德修养是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人们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具有社会思想指导性。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每一个人成才的方向和目标,都应该是和社会需要紧相连的,脱离了为人类造福,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人的才干就会受到抑制。对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而言,以后主要从事的是与对外经济贸易有关的工作,面临的将是更加复杂的环境、更加复杂的工作甚至更加复杂的人群,所以拥有强壮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的个性、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以及很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道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4.创新与特质。创新能力是人们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和科学知识,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思想来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能力。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指对国际贸易业务的开拓创新,对外贸实践技能的创新,而不是指贸易理论研究的创新,也可以说,这是更高层的实践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是在素质教育中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不断提高的。特质是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既然人们是根据他们的特质与世界抗衡的,那么人们的特质就要把各种经验组织起来激发并指导他们的行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要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面对复杂的对象处理复杂的国际商务问题,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特质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随机应变、灵活有效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开拓创新驾驭国际市场是非常必要的。

三、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特殊素质与能力结构

1.通识性知识。“通识”不仅仅要求知识的掌握面要宽,而且要求对知识的运用能够汇通、融通和变通。通识性知识有助于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和谐发展。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不应该单单只掌握专业知识或与从业相关的知识,而是需要掌握覆载人类知识主要领域的综合知识,这样才能将学习的重心从现成知识的接受,挪移到综合性的判断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广阔的视野和终身学习的态度的陶育上,才可以成为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高级国贸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2.全面性素质。全面的素质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显性素质外,还包括身心、特质、职业素养等隐性素质,隐性素质支撑着个体的显性素质,并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个体全面健康的发展,所以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全面性首先就体现在更加全面的隐性素质上,而隐性素质又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的。因此,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首先得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可以增强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性和心理调控能力,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必然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挫折,必须具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获得挑战挫折的勇气。

3.综合性能力。康德曾说:“人的目的是‘做人’。”因此个人的综合能力不仅仅是“做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能力。对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而言,首先要具备“做人”的能力,良好的商业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全方位沟通及带领团队协同作战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做事”的能力不仅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驾驭能力、理性分析能力等,而且还必须具有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未来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育重点

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各高校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等显性素质上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在身心道德、创新特质等隐性素质方面还缺乏足够的关注。因此,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应该将重点放在隐性素质的提高方面。

1.道德境界的培养。柯尔伯格认为在“无律”“他律”及“自律”之后,还有一个“普遍性伦理学原则”阶段。黄富峰认为,在普遍性伦理学原则阶段的德育内容应该注重德育主体道德境界的培养。高校德育应该注重德育境界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社会思想和道德知识的体悟最终实现在行为上的道德和谐性。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培育是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作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的德育知识,更需要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大气的人格。所以,除了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通过公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之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公益活动等促使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真正把社会思想和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2.个性特质的塑造。个性特质的塑造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它以尊重个体为前提,把握个体的个性特质,因势利导,扬个性之长,弃个性之短。个性特质的塑造对个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以适宜的教学情境为基础,在这一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个性差异,开展自由联想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个体优势潜能。在这一过程中,自由教学体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由教学包括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教的自由是教师选择教什么、如何教、何时何地教的权利,学的自由包括“选择学什么(选修课程)的自由,决定什么时间学和怎样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自由教育是遵循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本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自由思维,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为满足自己对新知识的好奇而自主学习和创新的境界,乃是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3.心理素质的提升。心理素质的提升首先要从自我意识的训练入手,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观察,是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种心理要素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中发展而成的。因此,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心理素质的提升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实践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重点应该放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各种标准化测试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第二,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心理素质训练的环节,引导学生体验自我内心情感;第三,通过模拟的国际贸易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工作团队中的地位及作用,并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监督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不断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言行。

[参考文献]

[1]陈仲庚.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结构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8(1).

一般贸易的特点范文7

论文关键词:黑龙江省  俄岁斯  国际贸易  对策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总量增长迅速,结构稳中有升。以边境小额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运作主体为私营企业和固有企业。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呈现着基础仍比较脆弱、商品结构没有多大变化、一般贸易出口大幅下降、私营企业进出口比重上升等特征。为了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应当采取积极开发边境自由贸易区、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对俄贸易结构、壮大对俄贸易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等对策措施。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是中俄双边贸易的“桥头堡”,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总量占中国对俄进出口总额的五分之一多,占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现状分析

近几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总量增长迅速。如表1所示。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进出口结构稳中有升。黑龙江省对俄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快速增长,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蔬菜、水果及坚果,2006年和2007年出口分别增长l3.2%、11.5%、l5.7%、25.6%、33%和126.5%、22%、13.3%、34-3%。机电产品20o6年和2007年出口6.8亿美元和l2.9亿美元,分别增长l10%和88.1%,在对俄出口中的比重由20o5年的8.6%上升到20o6年l5%继而又上升到20cr7年的15.8%。资源和原材料性商品进口增长显著,2oo6年原油、肥料、原木进口分别增长68.9%、22.1%、17.6%,2007年原木、氯化钾、原油、纸浆、成品油进口分别增长25.9%、13.7%、1.5%、42.7%、500%。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采取多种方式,但以边境小额贸易和一般贸易为主。如表2所示。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基本上是由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完成的。如表3所示。

由于俄罗斯加大力度打击“灰色清关”,限制原木等原材料性商品出口,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波及中俄两国,使得本来就脆弱的黑龙省江对俄贸易在2oo8年l一8月遭遇了近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据海关统计,2008年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总额l10.6亿美元,同比仅增长3.1%,对俄出口79-7亿美元,同比下降2.4%,对俄进口30.9亿美元,同比增长20.%9。2oo9年l一4月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总额18.3亿美元,同比下降39.1%,对俄出口13.2亿美元,同比下降33.5%;对俄进口5.1亿美元,同比下降5o%。对俄主要出口商品中,服装及衣着附件、机电产品、鞋类出口分别下降60.5%、26.3%、3.7%,家具及其零件、鲜干水果及坚果、蔬菜出口分别增长78j%、25.5%、20.8%。对俄主要进口商品中,原木、肥料、铁矿砂及其精矿、纸浆进口分别下降47.5%、64%、4.5%、26.3%。对俄边境小额贸易、一般贸易、其他贸易等各种贸易方式进出口额都呈现负增长。

二、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特征

(一)发展态势较好,但也存在不利因素。虽然近几年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仍比较脆弱,易受两国尤其是俄罗斯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俄罗斯经济抗挫力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导致经济疲软,卢布贬值,进而影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大幅下降,2008年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同比仅增长3.1%,2009年1—4月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同比下降39.1%。相反,黑龙江省对其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美国的进出口却逆流直上,2008年增长84.5%,2009年1—5月增长53.7%。

(二)商品结构变化不大。黑龙江省对俄贸易进口商品结构没有多大变化,以初级产品为主,多为资源和原材料类商品。2007年原木、氯化钾、原油、纸浆、成品油等五类商品进口占对俄进口总额73.4%。出口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表现突出,2006年和2007年出口分别增长110%和88.1%,但占对俄出口总额仍不到20%。出口商品虽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占对俄出口总额的95%左右,但多数商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如2008年l一8月黑龙江省对俄出口总额的42.5%为服装出口。

(三)一般贸易出口增长迅猛。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水平不断提高,一般贸易占对俄贸易比重呈增长趋势,尤其是一般贸易出口增长迅猛。黑龙江省对俄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对俄进出口总额由2006年的16.9%上升为2007年的38.2%,一般贸易出口更是由2006年的6.2亿美元上升为2007年的35-3亿美元。但是,一般贸易发展并不成熟,受俄罗斯贸易政策及经济困境的影响,一般贸易出口大幅下降,2008年l一8月黑龙江省对俄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对俄进出口总额比重又回落至27.3%,其中出口11.6亿美元,同比下降41.7%。

(四)私营企业成为进出口主力军。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国有企业进出口比重下降,私营企业进出口比重上升,尤其是私营企业出口成为拉动对俄贸易的重要力量。2007年私营企业对俄进出口额同比增长66.7%,占对俄进出口总额比重由2006年的20.8%上升为2007年的86.9%,其中出口增长率更是达到90.3%。

 

三、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边境自由贸易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边境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俄罗斯实施开发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的区域发展战略,给边境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带来了重大机遇。

(二)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黑龙江省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由于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快速发展,各铁路、公路、水路口岸的运力已显现不足迹象,阻碍了贸易的大规模发展。黑龙江省应借鉴我国东部沿海口岸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筹措各方资金,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快建设各口岸的互市贸易区和对俄出口加工五大重点基地。

(三)调整和优化对俄产品出口结构。提高黑龙江省对俄出口商品质量,创建自主品牌,打造名优商品。在扩大服装、轻纺、鞋帽、农产品出口的同时,要提升机电产品及高科技产品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中的比重。要利用俄罗斯开发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的机会,发展建材和家电产品出口。

(四)对俄贸易企业要“走出去”,到俄罗斯投资创办境外企业。应对俄罗斯不断提高原木、原油等资源类产品出口限制,黑龙江省企业可以转换思路,以投资带动贸易,以人股、参股资源类产品以及投资建厂的形式“走出去”,不仅可以带动上游产品的出口,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还可以有效回避贸易摩擦和高关税风险。

一般贸易的特点范文8

[关键词]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结构

一、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素质(Competency)的概念,认为素质是指和参照效标存在因果关系的个体的深层次特征,深层次特征包括深层的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社会角色和浅层的知识与技能。陈仲庚教授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重要命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向人生成”为基本理论框架,对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审美·思维、知识·能力、身心·素质这三项六款对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而言,是一个较为全面而充分的结构体系,这也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结构。以此为基础,结合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特点,本研究认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思维、知识技能、身心道德、创新特质,其中思维是最核心的素质。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或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应用活动而不是机械的模仿和简单的劳动,它是建立在“应知”基础上的“应会”的智能行为。因此,应用型人才不仅应该具备可塑性的知识技能、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以及应用知识进行科研、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等综合性能力等一般素质,而且应该具备以“通识”为目标的专业基础理论、宽广的知识面、综合性的能力和全面的职业素养等特殊素质。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更加需要具备这样一些特殊的素质和能力。

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的共同作用便构成了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鉴于此,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可确定为:不仅要掌握“必要够用”的国贸专业理论知识、基本的国贸专业实践技能,拥有良好的身心道德素质和较强的道德意志力量等一般素质,关键是要具有通识性的知识、综合性的能力以及全面的素养等特殊素质。

二、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一般素质和能力结构

1.思维。在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一般素质中,思维是最核心的要素。思维能力虽然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心理学概念,但在人类活动中,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一,思维是人类从理性上认识世界的工具,没有思维,人类就不可能系统认识世界;其二,思维具有对其对象包括思维主体进行评价、调控与决策的实践作用。就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来说,必须具备清晰地认识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的能力,能对其进行准确评价并进行正确决策的思维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与思维方式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思维方式包括哲学思维方式、一般思维方式和个别思维方式三个层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只有全面掌握并综合运用这三个层次的思维方式,才能使思维能力和思维效果真正得到提高,才能更加高效地处理各种国际商务问题。

2.知识与技能。对于任何专业的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技能是知识运用的结果,掌握知识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技能的运用,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知识准备更好的条件。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应该掌握的知识是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在该领域应该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为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和职责所应理解的东西,包括基础知识(基本常识)、专业知识和关联知识等。技能则是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例如,运用经贸理论分析解决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的能力、商务谈判技巧、市场调查能力以及完成国际贸易各项业务流程的能力等,这些技能可以通过重复性的模拟实验、实训或其他形式的体验来逐步提升。

3.身心与道德。在人全面发展的各因素中,身体素质应该是最基础的载体,也是其他各种素质赖以生存和提升的基础。一个拥有健康体魄的人在组织能力、定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学习和竞争的能力方面都会更强。而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人,会有正确的信念追求、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很好地把握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正确地对待自身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道德修养是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人们思想和行为中的表现,具有社会思想指导性。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每一个人成才的方向和目标,都应该是和社会需要紧相连的,脱离了为人类造福,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人的才干就会受到抑制。对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而言,以后主要从事的是与对外经济贸易有关的工作,面临的将是更加复杂的环境、更加复杂的工作甚至更加复杂的人群,所以拥有强壮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的个性、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以及很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道德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4.创新与特质。创新能力是人们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和科学知识,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思想来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能力。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指对国际贸易业务的开拓创新,对外贸实践技能的创新,而不是指贸易理论研究的创新,也可以说,这是更高层的实践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是在素质教育中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不断提高的。特质是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既然人们是根据他们的特质与世界抗衡的,那么人们的特质就要把各种经验组织起来激发并指导他们的行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要在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面对复杂的对象处理复杂的国际商务问题,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特质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随机应变、灵活有效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开拓创新驾驭国际市场是非常必要的。

三、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特殊素质与能力结构

1.通识性知识。“通识”不仅仅要求知识的掌握面要宽,而且要求对知识的运用能够汇通、融通和变通。通识性知识有助于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的和谐发展。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不应该单单只掌握专业知识或与从业相关的知识,而是需要掌握覆载人类知识主要领域的综合知识,这样才能将学习的重心从现成知识的接受,挪移到综合性的判断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广阔的视野和终身学习的态度的陶育上,才可以成为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高级国贸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2.全面性素质。全面的素质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显性素质外,还包括身心、特质、职业素养等隐性素质,隐性素质支撑着个体的显性素质,并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个体全面健康的发展,所以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全面性首先就体现在更加全面的隐性素质上,而隐性素质又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的。因此,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首先得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可以增强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性和心理调控能力,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必然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与挫折,必须具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获得挑战挫折的勇气。

3.综合性能力。康德曾说:“人的目的是‘做人’。”因此个人的综合能力不仅仅是“做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能力。对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而言,首先要具备“做人”的能力,良好的商业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全方位沟通及带领团队协同作战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做事”的能力不仅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驾驭能力、理性分析能力等,而且还必须具有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未来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育重点

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各高校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等显性素质上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在身心道德、创新特质等隐性素质方面还缺乏足够的关注。因此,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应该将重点放在隐性素质的提高方面。

1.道德境界的培养。柯尔伯格认为在“无律”“他律”及“自律”之后,还有一个“普遍性伦理学原则”阶段。黄富峰认为,在普遍性伦理学原则阶段的德育内容应该注重德育主体道德境界的培养。高校德育应该注重德育境界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社会思想和道德知识的体悟最终实现在行为上的道德和谐性。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培育是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作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的德育知识,更需要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大气的人格。所以,除了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通过公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之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公益活动等促使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真正把社会思想和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一般贸易的特点范文9

我国现行外贸出口享受退(免)税政策的贸易方式有: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出口(包括来料加工贸易出口、进料加工贸易出口)、易货贸易、补偿贸易、小额边境贸易、寄售代销贸易出口等。在所有的外贸出口方式中,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占据主导地位,约占所有外贸出口的98%以上,但前两种主要外贸出口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江苏为例,2000年以前一般贸易出口与加工贸易出口大体相当,到2001年以后加工贸易出口增长明显高于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到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已达66%,而一般贸易出口只占33%(见下表:2001~2006年江苏两种外贸出口方式比较,略)。除了各地为了把进出口贸易做大做强,追求扩张的因素外,税收政策的影响,特别是近几年下调出口退税率带来不同税负的影响不可小视。从全国的外贸出口统计数据看加工贸易出口比重没有江苏拉得这么开,但也明显超越一般贸易。到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约占外贸出口的54%,一般贸易出口约占44%,加工贸易高于一般贸易近10个百分点。

一、不同外贸出口方式的税收政策比较

1、一般贸易出口的税收政策情况。一般贸易出口又称直接出口,是指出口企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直接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商品的单向贸易活动,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采取的出口贸易方式。在税收政策方面,按WTO规则和国际惯例,出口货物可以享受退(免)税,也就是说,对报关出口的货物退还在国内各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按税法规定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直接出口有利于我国商品走向世界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

一般贸易出口的退(免)税政策主要分为对外贸出口企业和生产型出口企业的退(免)税两种方式,对外贸出口企业实行免税和退税办法,即对出口货物销售环节免征增值税;对出口货物在前道环节已缴纳的增值税予以退税;对生产自营或委托出口的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即对出口货物本道环节免征增值税;对出口货物所采购的原材料、包装物等所含增值税,允许抵减其内销货物的应缴纳税款,对未抵减完的部分增值税予以退税。

2、加工贸易出口相对于一般贸易的直接出口而言是间接出口,就是相关出口企业从境外进口料件、经生产加工后,将产品再出口国际市场,加工企业由此获得工缴费。这种外贸出口方式纳入进出口贸易统计范围,有利于扩大外贸规模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开展,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外贸收益不高。目前已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形式之一,占据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现行加工贸易出口主要分来料加工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两种出口形式。从税收政策方面看,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税收政策始终优于一般贸易,在平均退税率下调至12%以前问题并不显现。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免税政策,出口时按进口料件金额乘以出口货物的征退税率之差部分准予从应纳税额中扣除,而对一般贸易则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随着近几年国家连续较大范围降低出口退税率,征退税率之差拉开的税收负担增长近30%,由此引发不同外贸出口方式带来的税负不公问题,即使在加工贸易出口中,来料加工贸易出口与进料加工贸易出口的税收负担也不尽相同。

(1)来料加工贸易出口的税收政策。“来料加工贸易”一般指外商不作价提供进口原材料给出口企业,经出口企业加工成品后,再出口给外商并收取工缴费的贸易方式。即出口企业采取来料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设备等,海关以免征(保税)进口环节的增值税或消费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不征不退”税,加工企业取得工缴费(加工费)收入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外商投资企业承接来料加工业务委托其他生产企业加工的,受托加工单位的工缴费也可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出口免税货物所耗用的国内货物所支付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转入生产成本,其国内配套的原材料已征税款不予退税。免税政策的优势在降低退税率较大的情况下显露出来,企业不需要额外承担征退税之间的差额负担。

(2)进料加工贸易出口的税收政策。“进料加工贸易”一般指出口企业从境外购买料件,在国内生产加工成品后再返销境外的贸易方式。即出口企业用外汇从国外购进原材料、辅料、元器件和包装材料(统称进口料件)经加工成品后复出口的贸易方式。其出口退税与一般贸易中生产企业出口采取的免抵、退税基本一致。但由于进料加工复出口货物在料件的进口环节存在程度不同的减免税,因此同属采用作价加工方式的进口料件加工生产的货物,对已实行减免税的进口料件必须实行进项扣税,使复出口货物的退税额与国内实际征税的税额保持一致。目前,国家对实行免抵退税的生产企业开展进料加工复出口业务的免税进口料件的处理采取“购进法”和“实耗法”两种处理方法,购进法是简单方法,但容易产生误差;实耗法则充分运用计算机的技术支持,相对科学准确,但计算较为复杂。目前大部分地方采用实耗法,生产企业在取得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和《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核销证明》的次月,根据证明上注明的“不得抵扣税额抵减额”填报《生产企业进料加工抵扣明细申报表》作为增值税申报表的附表,报主管征税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手续。在征退税率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在退税返还上与一般贸易出口退体基本一致,在出口退税率下降较大的情况下,也面临承担征退税率差额的税收负担问题。

从当前世界各国的外贸出口方式看,发达国家大都以一般贸易为主,服务贸易为辅。发展中国家中有一部分国家以加工贸易为主,一般贸易为辅。但从外贸收益看两者差距很大,发达国家以名优品牌和高科技产品及高附加值获取巨大利润,而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以及贴牌产品仅仅获取微薄的加工费,还带来消耗大量能源和环境污染的潜在问题。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加工贸易的过快发展,不利于我国外贸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增长。由于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保税政策,对加工过程增值税不征不退,使得相当一块本应通过一般贸易出口的货物往往采用加工贸易出口;加上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原材料.商品市场),容易造成国家外贸依存度过高而带来经济风险;还将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环境保护、带来诸多问题,且实际收益大大低于一般贸易,值得关注和思考。

二、转变外贸出口方式的税收对策

1、确立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其他贸易出口为辅的外贸出口方针,并将服务贸易列入外贸考核内容,逐步降低加工贸易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扭转一般贸易出口逐年下降的情况,使一般贸易出口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税收政策的调整必须以此为基础。

(1)基本统一不同外贸出口方式的税收政策,改变现行加工贸易出口税收政策优于一般贸易出口税收政策,适时取消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免税政策,出口时按进口料件金额乘以出口货物的征退税率之差部分准予从应纳额中扣除。国家在取消和降低部分出口货物出口退税率之后,造成事实上的不退税税负(即出口货物的征退税率与退税率之差)由企业负担,但不能因为出口企业采取不同外贸出口方式而造成税收负担不均,这是有悖于税收公平原则的。国家应对现行免抵退税政策进一步完善,对使用免税进口料件部分也应按征退税率之差征税,这样就使不同外贸出口方式的税收负担基本一致。

(2)国家的税收政策应当鼓励使用国产料件。对采用国产料件比重较大的还可以给予适当税收优惠,目前这一问题相当突出,以江苏为例:江苏是开展加工贸易出口的重要省份,2006年加工贸易比重已达66%,仅苏州、无锡、南京三市进口料件占出口额的比重高达80%,增值额20%剔除加工费后,实际使用国产料件比重很低,而这一块恰恰缺少相关政策支持。很多所谓的加工企业,只是在流水线上简单拼装产品。大量免税进口料件还带来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实施环境检测,加收环保费。另一方面,对实行免抵退税政策的加工企业的进口料件,从税收政策上鼓励支持使用国产料件,还可以规定开展加工贸易出口货物使用国产料件的比重,促进产品国产化率的不断提升。

(3)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的调控力度。鉴于当前出口退税平均退税率已下降至12%左右,国家总体上不应进行大范围的税率调整。除了“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继续重点限制以外,更多的从优化出口结构着眼,对名优产品、深加工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还可以适当提高,鼓励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名优产品走向世界,有利于重点培植形成一批规模大、机制新、工艺水平高、竞争能力强、带动辐射面广的出口加工龙头企业,全面提升我国的出口竞争能力。要逐步淘汰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和初加工型加工企业,鼓励企业使用国产料件加工出口,鼓励企业走出国门投资办厂,大力发展带料加工,积极开展境外加工贸易。

2、进一步规范加工贸易出口的税收政策,使加工贸易出口的税收政策与一般贸易出口税收政策相一致。进一步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增强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着力解决加工贸易企业营销能力弱,对特定市场依存度高,易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抗风险能力差,国内配套能力不足等问题。

(1)尽早统一来料加工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的税收政策。现行加工贸易中,来料加工复出口实行免税办法,其耗用国产料件的进项税额需要转出进成本处理;对进料加工复出口则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由于降低退税率后存在退税率之差,因而需要将增值额乘以征退税率之差转入成本处理。两种外贸出口方式存在事实上的税收负担不一致,一些出口企业经过算账比较,感觉来料加工免税政策更合算,近两年已经开始出现不少企业将原先采用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改为来料加工贸易从而放弃采用免抵退税办法而采用免税办法。建议国家应当尽快统一加工贸易税收政策,取消来料加工免税政策,统一实行免、抵、退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