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力学分析的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3-06-14 16:36:20

力学分析的方法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阅读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英语知识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训练和指导,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阅读理解能力。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学生能够形成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强化语言能力,还需要注重对课文内涵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拓展课文的外延,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极具意义。

一、强化英语词汇教学

在小学英Z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推进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其中,英语词汇是基础性的内容,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有助于英语阅读速度、能力的提升。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就需要注重英语词汇的教学,强化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记忆单词,提高词汇学习的兴趣。在记忆词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词汇进行分类、找规律,如在学习单词pen,pencil,pencil-case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理解记忆pen,以此为基础再学习记忆pencil,pencil-case。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能够很快地记住这些单词。通过对比、分类、联想记忆词汇,还可以将词汇放在句子中或是将词汇变成歌谣进行记忆,使学生能够熟练有效地掌握英语词汇。

二、科学提问,强化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就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是极为重要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通过以往的认知结构学习新的英语知识,强化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比如,在学习Last Weekend时,教师可以在阅读前为学生播放与生活相关的视频资料,一个是学生积极做家务的视频片段,另外一个是学生不愿意做家务的视频片段。视频内容与本节课密切相关,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What can you do on the weekend? Do you like doing housework? Why?通过问题提问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让学生进入到阅读状态中,积极思考,掌握阅读方法并对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在知识的建构中强化阅读能力。

三、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在小学英语阅读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保证阅读材料贴近生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如龟兔赛跑、小红帽等故事是学生很熟悉的,通过英文形式展现,学生会感到很熟悉,但是又很新鲜,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比较高。多样化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找一些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小文章供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可以是故事性的、文学性的、趣味性的,通过阅读对学习到的英语知识进行巩固和扩展。教师要重新组织已经学习过的语言材料,在不同的情境下呈现给学生,指导其进行阅读。

四、打造良好的阅读空间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阅读氛围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日常学习中逐步渗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相关设施的作用,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营造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阅读兴趣,强化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校的走廊、校园宣传栏中设置英语标语,绘制英语黑板报;创设学校英语专刊,刊登英语小故事、学生写的优秀英语短文、英语文化知识等;校园广播要定期播放学生喜欢的英语节目、动画片等;在教室中开设英语角,提供丰富的英语阅读书籍和材料。通过这些措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阅读环境,逐步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和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英语阅读的机会,使学生形成英语阅读的好习惯,营造好的阅读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阅读真正感兴趣,在阅读中学习知识,感受快乐,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娟.浅析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校园英语,2015(30):144.

[2]孙克霞,李光厂.农村小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之我见[J].新课程(小学),2013(1):49.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英语听力 教学理论 实证分析

前言

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听力测试改革不断深化,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根据历年的四六级英语考试成绩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普遍偏低。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采取高效的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水平。在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中,采用认知心理图式理论指导英语听力教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英语听力教学理论框架

英语听力教学要注重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英语听力理解是一个系统动态的过程,包括感知、解码、预测和选择。英语听力教学要考察英语听力理解的性质,分析英语听力理解的过程,加强对英语听力教学理论的研究,发挥英语听力教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促进英语听力教学的发展。在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践中,采用图式理论指导英语听力教学,取得了良好的英语听力教学效果,本文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图式理论为主,以期在英语听力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更为有效的英语听力教学方法。

图式理论的相关研究证明,记忆在较长时间内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图式的变化而对记忆进行不断的调整。图式理论在心理认知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英语教学的实践表明,图式理论对于指导英语听力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图式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语言图式,一部分是内容图式。语言图式主要包括听者掌握的基本英语知识,诸如语法和词汇等,内容图式主要是指听者脑海中的生活常识和生活场景。因此,教师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的能力:(1)加强大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诸如英语词汇、语法等的积累;(2)加强大学生对听力策略和听力理解技巧的学习,增强大学生预测听力内容的能力。

二、英语听力教学实践策略

本文以某大学大三本科两个班级2015年下学期英语听力成绩的统计为案例,对英语听力的难点进行分析,探讨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水平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案例中的两个班级一个是参照班,一个是实验班。对两个班级上学期英语成绩的分析,可以得出参照班的听力成绩及格率是24%,实验班的听力成绩及格率是13%。采用图式理论指导英语听力教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诸如词汇、语法的积累,一方面通过“自上而下”的听力理解模式,改善英语听力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听力成绩。到学期末进行听力测试,分析成绩结果发现,参照班和实验班的听力成绩大致持平,实验班最高分人数、及格人数和75分以上人数都比参照班的人数要多,而且两个班听力不及格的人数明显减少,可见表1。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听力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听力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深入研究英语听力教学相关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践中,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水平。

2.强化听力练习,提供学习策略指导。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英语听力练习。要加强大学生对英语听力的有效练习,提高大学生对听力的辨识和理解应对能力。在熟练掌握英语教材听力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英语听力学习的策略和指导,引导大学生通过英语学习网站和英语听力练习APP来强化英语听力练习,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要在分析研究四六级听力真题的基础上,提炼出听力考试考试内容的核心要素,加强对大学生英语听力的专题培,培养大学生在英语听力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应对能力。在英语听力中,大致有两种听力类型,一种是信息获取的听力类型,一种是会话交流的听力类型。对于信息获取型听力题目,要采用任务型教学策略,对题干进行分析预测,在听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汇,实现听懂。对于会话交流型听力题目,要采用交际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实现模拟交流,在听力练习的过程中互动交流,排除干扰选项,提高听力成绩。

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要兼顾以上两种教学策略,并充分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水平。

三、结语

英语听力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前英语听力测试改革的背景下,要加强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采用图式理论指导英语听力教学,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为大学生提供听力学习策略,强化英语听力练习,增强英语听力教学效果,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梁勇,常淑丽.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实证研究[J].西安翻译学院学报,2016(3):42-45.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思维外显能力 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90-01

1 算术法,分层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

第一层,会算法:会算法即要让学生们学会基本的计算方法,这里,基本的计算方法不单单是指九九乘法表和各种简单的公式,还要让学生探索其他精妙的计算方法,例如在让学生计算10*10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总结出先计算1*1,然后将被乘数和乘数从个位开始的所有0添加到1的后面,即可得到结果。通过算法讲述和简便算法的总结,教师就可以通可以进一步拓展,尝试让学生解决100*10,100*100,100*1000...等式子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步骤,并能以简短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思维的外显能力。

第二层,明算理:明算理即要让学生明白计算的原理。当然,小学数学基本上都是比较简单的,其计算原理归根结底还是基本的九九乘法表,因此,教师要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外显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练好基本功,将九九乘法表烂熟于心,当学生熟记了九九乘法表之后,第二步就是验证九九乘法表的正确性,也就是让学生求证,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以各种方法验证其正确性,最后将验证方法汇总整理到笔记本上,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不断的验证不同公式的正确性,就可以反复的让他们调用自己的思维外显能力,达到熟练掌握思维外显能力的层次。

第三层,加难度:小学生在会算法中感受到思维外显能力,进而又在明算理中熟练掌握思维外显能力,之后,就需要让学生不断练习,将算法和算理结合在一起,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算术题。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挑战自我极限,不断的激发自身潜能,就会在反复的演算中发现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思路,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对于思维外显能力的掌握会越来越熟练,直至达到习惯成自然的水平,当遇到较难的问题时,会习惯性的将思维外显能力运用到解题过程中。

总之,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算术题,是分层次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2 思维导图法,分步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

第一步,利用思维导图优化知识结构,并通过记笔记的形式,不断提高其思维外显能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需要关注的地方,思维外显能力作为其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作用很大。因此,教师要充分的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有意识的利用思维导图不断的引导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并以课堂笔记的形式让他们记录下自己的学习思路,长此以往,小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其思维外显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第二步,应用思维导图构建错题集,使其对思维外显能力的掌握由熟练过渡到习惯:古语云“温故而知新”,新时代下,思维导图在“温故”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使学生的复习效果更加明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属于自己的错题集,这样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学生整理e题的时间,还能将错题集以最精炼,最好记的形式落实到纸上,此过程就如同记笔记一样,可以将小学生的思路一遍一遍的具象化,让小学生在不断重复中熟练的掌握思维外显能力。

第三步,利用思维导图突出学习重难点,使其对思维外显能力的掌握由习惯过渡到自然:教学重难点的特点往往是难以理解的或是难以记忆的,此时,如果小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突出重难点,不仅可以深化其对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更会在理解和记忆的曲折过程中不断的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就能不断的利用思维外显能力将思维具象化,最终,小学生不仅掌握了重难点,更能进一步深化其思维外显能力,由习惯而成自然,真正的将思维外显能力融合到自己的数学学习中。

通过利用各种形式的思维导图解决实际问题,可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思维的具象化效果,配合随堂笔记,可以在短时间建立起学生的具象化思维,极大的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外显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合理的利用的各种方法,就一定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具象化思维,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自己则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主动的引导他们的具象化思维,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为他们抽象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所承担的教学责任和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大,广大教学教师应发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伟大精神,积极寻求各种有效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能力。

参考文献: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计量经济学;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06-02

一、引言

国际竞争力(International Competiveness)的定义一直以来不同的学者都从自己的研究视角给出了不同解释,但越来多的人赞成这样的看法,即国家竞争力是一个经济体长期、可持续、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国保持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涨的能力。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美国政府成立竞争力理事会(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目的是推动有关国家的竞争力讨论、研究和比较活动。20世纪9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了一些有影响力的竞争力白皮书(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1994—1998),并从1999年开始,陆续了年度竞争力指数排名。经合组织(OECD)在国际竞争力上也进行了多项研究。早在1980年,经合组织的科技政策委员会(Committee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licy,简称CSTP)成立了科技与竞争力临时工作小组,目的是更深入的了解国际竞争力以及其与技术的关系[1] 。

现有的文献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体现为:“围绕着自己的国际竞争力的定义,设立一套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然后给出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研究成果”。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萨拉·伊·马丁(Xavier Sala-i-Martin)教授研究设立了“全球竞争力指数体系”,“世界经济论坛(WEF)”根据这一体系每年发表《全球竞争力报告》来综合评价各国的竞争力状况,分析一国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的优劣势,并提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与政策;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也同样制定了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和借鉴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理论,建立了国际竞争力成长的基本目标,对世界各国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过程与趋势进行测度。IMD每年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鉴》是目前国际上有关国际竞争力最权威的年度报告之一;中国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竞争力研究基地在2010年发表了《世界竞争力报告2009—2010》公布了世界75个主要国家和地区 2009—2010年国际竞争力的总指数排名,并对它们的国际竞争力及其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

这些分析多为感性的文字叙述,缺乏理性的定量的分析。故笔者想尝试一种新的方法,即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国际竞争力的回归模型对国际竞争力进行一种定量的分析。

二、国际竞争力回归模型

1. 模型变量的选取。根据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和竞争力过程相统一的原理,选取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创新能力(Innovation)、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作为拟合国际竞争力的自变量。首先,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可将它作为竞争力资产的代表引入模型。它不仅包括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更包括教育、科技、医疗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其次,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可以大大提高竞争力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的效率,对竞争力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2.变量的衡量。用什么数据来衡量国际竞争力、基础设施、创新能力这些抽象的变量呢?一些国际组织(如IMD和WEF)通过构建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相应的指数来对其进行衡量。这些数据具有科学性,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我们可以采用里面的数据进行衡量。而对外贸易依存度这一变量的衡量,可以通过定义([IM+EX]/GDP)计算出它的具体数值。

3. 模型形式的设计。设定因变量国际竞争力指数“IC”,自变量基础设施指数为“Inst”,创新能力指数为“Inov”,对外贸易依存度为“Ddft”。通过散点图发现IC与Inst和Inov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与Ddft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分析数据研究原因引入虚拟变量D(是否正常参加国际贸易看这个国家是否加入WTO,是否设置高的贸易壁垒等):

D= 0 正常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

1 非正常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

研究发现IC与(Ddft+D)存在线性相关关系[2] 。于是设计模型的方程为:

IC=C0+C1Inst+C2Inov+C3(Ddft+D)+μ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分析与解题能力;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题能力,首先要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对其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地渗透分析与解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从而形成科学解题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题能力。

一、熟悉基本数学概念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当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数学题的解析。教材当中的公式、定理、性质以及法则等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定义推理出来的,都具有可用性。在学习数学时,学生应该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引起重视,要有针对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在解题时运用基本的概念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题能力。

二、分类讨论

所谓的分类讨论就是分不同的情况对问题进行讨论。在高中数学教学解题中,这种方法是最常见的,它可以运用到高中数学的每一个章节,每一种类型题,实用性非常强。在学生进行分类讨论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多种情况,而且在不同条件下,得出的解题结果也是不同的,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运用分类讨论的形式进行分析和解题。在进行分类讨论时,最重要的任务是明确主体,然后按照标准进行分类,对每一种情况和结果都要充分考虑到,保证不遗漏、不重复,这是在进行分类讨论时必须要遵守的原则。

三、图形与数量结合

图形与数量结合的方法也是高中数学解题中比较普遍运用的,通常情况下,我们称这种方法为数形结合。这种解题方法应用得比较广,如果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只是靠计算,可能算起来会比较复杂,也比较困难,对于其中的一些规律可能很难想到。这个时候就可以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题,可以在草纸上画一些本题的草图,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本题的大框,从而找到问题的入手点,更加迅速地将问题解答出来。如果这种解题的方法能够运用到高中数学的教学中,会对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题能力,必须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加快解题的速度,还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学生在解题之前,首先要对题目进行认真、仔细地阅读,对题目当中的已知条件充分掌握,并且了解题目的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对题目当中的关键点进行提取,充分挖掘题目中隐藏的潜在条件。其次,将这些条件进行快速的整理,运用这些条件对题目进行解析。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题目进行阅读,并且用特殊颜色的粉笔将已知条件、关键词以及问题标记出来,或者是写在题目的旁边,引起学生重视,防止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漏掉已知条件,最终对学生的审题结果造成影响。另外,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例题的同时,可以先对题目进行分析,久而久之,学生会在教师的影响下养成分析题目的习惯。在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关键,不仅能加强学生数学解题的能力,还能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果。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有效的方法提升学生思维逻辑能力,从而促进分析与解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空间思维能力 提升方法

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数学是其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以及日后的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的数学和小学的数学相比,内容上更加复杂和丰富,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注重的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以及学生单方面的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不适合数学这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随着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在教学方法上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提高,经过相关的研究发现,空间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其对数学的学习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

要想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良好的教学氛围,但是在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教学方法陈旧

虽然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在被不断的推广以及普及,但是在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中,由于部分教师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在使用着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对于相关的定义以及有关空间知识采用单方面讲解的方式将知识点教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模式,无法很好的进行独立的思考,从而会造成学习主动性的缺失,让学生觉得相关的数学知识难以理解,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由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考试成绩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都会把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放在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上,但是却忽略了对解题思路进行培养的本质。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进行答题的训练,但是学生往往只能对常见的题目进行解答,对于稍微变形的题型就会出现解答困难的现象,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在解题时缺乏一定的变通能力。

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不仅涉及到简单的加减运算,还会涉及到各种几何图形的学习和方位的理解以及思考,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一)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思维能力,而空间思维则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分别为空间的概念、呈现的工具以及相关的推理过程。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能提高人们对空间意义的相关理解,并能够利用空间的性质而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在对问题的解答和思考的过程中又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空间思维的能力,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由于所涉及到的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知识比较多,因此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具体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1.提升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数学中有关空间思维的知识处于刚刚接触的阶段,学生作为初学者并不能及时形成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因此需要通过语言进行相关的引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语言的表达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空间的概念以及空间的想象。例如在对有关方向运动问题的应用题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题目中所描述的具体数据、方向以及情况,来指导学生画出相关的路线图来帮助解题。在指导学生画图的过程中设计到方位的知识以及路线长短的知识,这些都能对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空间的概念并具有空间思维的意识。

2.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性以及自觉性的培养,也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提高其空间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师对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采用生活化以及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例如在对三角形这一课程进行教学时,三角形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因此教师在对一般概念进行讲解之后,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实际的三角形工具来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对三角形道具进行观察,结合所学的相关概念和定理,验证所学习的内容。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室中寻找三角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注意到身边的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初中数学的学了需要具备一定观察和思维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学生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才能将其脑中所思考的内容进行具象化,从而在真实的空间中将自己的空间思维思考的结果进行具体的具象,来达到提高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来提高其综合的能力。例如在α⑻寮负握庖荒谌萁行教学时,光是通过图片展示和教师的分部剖析绘画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相关的解题思路和概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实际的几何图形进行拆解或者拼凑,来仔细观察立体几何的相关定义和概念。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形成更加具体的空间思维,在提高其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能增强其空间思维的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除了上述的几种策略和方法以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相关的多媒体设备来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将比较复杂的图形进行简单化,让学生能够对图形的各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再将简单化的各个部分进行联合,让学生在分解联合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结语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7

一、强化英语词汇教学

在小学英?Z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推进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其中,英语词汇是基础性的内容,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英语词汇,有助于英语阅读速度、能力的提升。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就需要注重英语词汇的教学,强化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记忆单词,提高词汇学习的兴趣。在记忆词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词汇进行分类、找规律,如在学习单词pen,pencil,pencil-case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理解记忆pen,以此为基础再学习记忆pencil,pencil-case。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能够很快地记住这些单词。通过对比、分类、联想记忆词汇,还可以将词汇放在句子中或是将词汇变成歌谣进行记忆,使学生能够熟练有效地掌握英语词汇。

二、科学提问,强化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就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是极为重要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通过以往的认知结构学习新的英语知识,强化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比如,在学习Last Weekend时,教师可以在阅读前为学生播放与生活相关的视频资料,一个是学生积极做家务的视频片段,另外一个是学生不愿意做家务的视频片段。视频内容与本节课密切相关,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What can you do on the weekend? Do you like doing housework? Why?通过问题提问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让学生进入到阅读状态中,积极思考,掌握阅读方法并对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在知识的建构中强化阅读能力。

三、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在小学英语阅读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保证阅读材料贴近生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如龟兔赛跑、小红帽等故事是学生很熟悉的,通过英文形式展现,学生会感到很熟悉,但是又很新鲜,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比较高。多样化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找一些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小文章供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可以是故事性的、文学性的、趣味性的,通过阅读对学习到的英语知识进行巩固和扩展。教师要重新组织已经学习过的语言材料,在不同的情境下呈现给学生,指导其进行阅读。

四、打造良好的阅读空间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阅读氛围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日常学习中逐步渗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校相关设施的作用,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营造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阅读兴趣,强化阅读能力。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8

【关键词】压力舒适性;无缝内衣;模糊数学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质量的要求已不再停留在保暖、耐穿等方面,而更加注重于对穿着的舒适感觉。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无缝服装以其从纱线到成衣一次成型的优势,减少了服b由于多次缝合引起的不舒适感,能够最大地满足消费者对服装压舒适性的要求。但是,纱线种类、组织结构等因素都会对无缝服装的舒适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服装舒适性问题将是无缝服装研究的重点,而压力舒适性的研究特别是压力舒适性的评价已是服装舒适性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服装压力舒适性及其影响因素

服装的压力舒适性是指服装允许人体自由活动,减少对人体的约束,保持穿着者运动的压力作用,这种压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二种:一是服装重量形成的垂直负荷:二是服装形态形成的水平负荷:二是由十身体的动作引起服装变形,由面料产生的应力作用于人体。

各种服装的舒适压力范围如表1-1示。不舒适的临界压力大约为6.86kPa,这与皮肤表面毛细血管的血压平均值(7.84kPa相接近。

服装的尺寸过小,容易对人体表面的局部产生压力而导致不适,长期穿着紧身服也易损伤身体的某些功能,如使呼吸、脉搏、血液循环等发生障碍,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人体在穿着服装过程中,面料的性能是影响压力舒适性的重要因素,压力的产生是服装面料多维变形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服装压力舒适性的因素还包括环境因素,当环境温度低时,人体皮肤血流量低,皮肤温度下降较多,人体受服装压力的影响显著。

二、国内外有关压力舒适性及无缝内衣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有关服装压力舒适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服装压定义以及产生压力的生理机制的基础研究

(二)服装压舒适性与物理、生理、以及心理方面的相关性研究

(三)服装压力舒适阈值的研究

(四)基于动态接触力学的二维动态服装压力分布的模拟

无缝服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编无缝服装的编织技术、花型设计和工艺设计等基础性研究方面。唐敏研究了无缝织物的自动连边和与二维仿真。通过研究经编无缝成形产品的款式、原料选择和组织结构的变化,阐述了经编无缝成形产品的生产工艺特点。由国内外经编无缝服装的研究现状可知,经编无缝服装的研究正处于初期阶段,研究范围在无缝服装的设计和工艺等基础性研究上,因此可扩大经编无缝服装的研究领域,如在服装舒适性、成衣尺寸规格的控制以及尺寸稳定性等方面深入研究。从而加快经编无缝服装的发展。

力学分析的方法范文9

1 高校分析化学教学现状

1.1 高校分析化学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从化学课程发展史来看,在有机及无机化学分类完成后,就形成了分析化学这门课程,且分析化学的后续课程内容与两者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如与无机化学具有极高重复率的有分析化学中的溶液平衡理论等。总体而言,滴定分析法在化学分析中为主要采用的方法,且主要有4种滴定分析法,这4种方法都在分析化学课程中进行了介绍,且每一种方法都基于平衡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而在无机化学课程中又详细介绍了平衡理论。4种滴定方法的具体操作及原理彼此之间有共性的一面,为此若单独对每一种方法进行介绍,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为他们直接的关联性我们不能忽视。

首先, 由于滴定方法占用大量的教学课时,为此很多高校在教学大纲的压力之下,常常都会对定性分析的作用及分析有失偏颇,甚至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直接忽视定性分析,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定性分析在化学教学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定性分析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化学反应以及离子的性质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为此也自然应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需要的实验技能以及分析方法。这些技能与方法对于污染治理工作而言,又是不可或缺的技能与方法,尤其将来从事环境领域教育工作是必备技能。目前很多高校也认识到这点,并对高校分析化学的定量分析进行了改革,但改革力度仍存在不足,这些进行改革的高校很多都仅仅对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与更迭,或者对仪器分析进行了融合与渗透,这种改革方式自然不能适应分析化学发展的需要,因为仅有的教学改革效果及力度不够明显。

其次,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仪器分析教学内容常常被高校教师所忽视,虽然在高校的部分教材中对仪器分析的教学内容较为完善,包含了色谱、电化学、光谱分析等方法,但由于高校课时分配等诸多原因的限制,分析化学课程的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不平衡、不彻底、不全面,甚至对仪器设备缺乏的高校而言,仅仅对仪器分析进行简要的介绍。

此外,还存在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知识陈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分析化学的新理论、新方法阐述较少,也有部分分析化学教学中过多地偏重无机化学教学,而且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教学内容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等问题。

1.2 高校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首先,不可否认,当前高校的分析化学教学方法主要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为: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快速地积累大量的理论知识,也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损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由于分析化学是高校化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为此在高校课程教学开展中,往往倾向于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必定不能实现教学的个性化,也直接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会影响到教学目标及教学效果的实现;最后,从深层次原因来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于教学管理上的不科学,直接导致高校很多教师在教授分析化学课程中,仅仅讲授理论,而实践教学则由其他的教师负责,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教师不是同一个教师,直接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不能实现顺利、有效的串联,甚至很多高校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直接剥离开来,更不利于两者的结合。

2 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建议

2.1 教学内容改进策略

首先,需对课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首先需做到重视分析化学与其他化学课程内容的互补关系与衔接关系,在具体的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精简,尤其与其他化学课程内容相同或相近的部分进行合理的压缩,同时倡导学生对其他化学课程进行课前的复习与课后的巩固,从而达到辅助实现分析化学教学的目的。除此以外,固有的分析化学的教学目标也要进行革新,因为传统的分析化学追求考试能力强、知识面广、基础扎实,这些目标显然不能满足新时期分析化学教学的需要,为此传统的分析化学的教学目标不得不进行变革,以贴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为此在分析化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就需要协调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减少重复的现象,并且特别要注意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尽可能的多引入一些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其次,教学内容上增加有机物分析成份的同时,也要对定性分析进行更加科学的安排。定性分析在分析化学中不可或缺,因为定性分析是分析化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如在进行定量分析前处理环节,定性分析就必定参与其中,为此学习定性分析能够为定量分析方法的理解与使用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持与帮助。发展至今我们所知晓的有机物有接近一千万种,数量上远远超过无机物的数量,有机物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当前部分分析化学教材中适当的增加了一些有机物的课程教学内容,但总体上依然没有对有机物进行系统性、科学的、归类型的概括与总结。

第三,时刻关注教学前沿,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选择上,对于分析化学的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理论,要突出其重点进行教学,努力实现将这些基本理论、技能做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并且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中,要对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及理论前沿有所了解与掌握,在熟悉后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些新理论、新技术乃至新方法进行概述与介绍,需要说明的是在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的介绍中,更应该介绍一些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技能,也就是更应该介绍社会热点。

2.2 教学方法改进策略

现代教育理论尤其强调学生的理解记忆,强调问题的分析、思考、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逐渐摒弃了单纯教授知识的观点,更加强调整体性、综合性的教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作用,当前分析化学中主要采用讲授式的教学,不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关注学生的技能训练,这与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思维大相径庭。为此对于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而言,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也要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改革,做到将分析化学的教学由信息、数据的获取转移到实际问题解决层面上来。本文认为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改革需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授与引导思考相结合,要对讲授与引导思考进行综合的运用。两者的相结合,不仅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但两者的关系需要做到完美的拿捏。对教师而言,也就是要对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重点进行分析与讲授,力争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引导思考也就是通过对课程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设计,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进行滴定分析法教学活动中,教学重点为酸碱滴定法,为此在对学生进行酸碱滴定法的讲解中,要结合滴定法所呈现的共性特征,包括终点误差、指示剂、突越影响因素、滴定曲线、基本原理等,为酸碱滴定法的学习做好铺垫。再如,在学生学习氧化还原滴定法或者配位滴定法时,学生也可以借助于酸碱滴定法的学习进行引导反思,这样不仅能节约学习的课时,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的积极主动。

其次,要做到知识的分析、归纳以及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就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供选择,即便是在一个章节的教材中,也会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而不断的变化教学方法,多运用分析与归纳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更加系统性的掌握,也能提升学生的分析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能在掌握的知识点背景下,引入更加复杂的案例并解决。如不同仪器的应用、原理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且每个仪器对于学生而言,相关的知识不仅琐碎而且凌乱,若在具体教学中合理运用归纳与分析的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效的结合。分析化学是一门具有极强综合性、极强操作性的学科,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实验很好的补充与巩固,为此分析化学也是一门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培育的学科。实际层面,分析化学由于课时等方面的限制,实验课程的安排比较有限,不可能涵盖所有的理论知识,为此一些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课后或者业余时间自己单独完成,同时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试验中大开便利之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快速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