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集锦9篇

时间:2023-06-15 17:03:54

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

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1

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因此,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基本特征是历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与高中生在心理发展上有很大差异。从学习积极性方面看,初中生的学习需要除了认知的需要外,主要是附属的需要,高中生除了认知需要外,主要是自我提高的需要;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偏重于直接兴趣、广阔兴趣,主要处于有趣和乐趣水平,而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偏重于间接兴趣、中心兴趣,主要处于乐趣和志趣水平;初中生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近景性动机、外部动机,而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远景性动机、内部动机;高中生的学习态度更趋于自主、自觉。从认知结构方面看,相比初中生而言,高中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持久,观察比较全面、深刻、精确,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想象更具有创造性,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加牢固。从学习基础方面看,高中生较之初中生,生活体验更丰富,历史知识存量更大,初始学习能力更强。因此,在选择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时,既要以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依据,又要以他们的认知结构特征为依据,还要考虑他们的学习基础。比如同样讲“秦朝的统一”这一课,给初中生讲述的内容主要有战国七雄的名称、秦朝统一的时间、秦朝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等;对于高中生,不仅要讲述这些简单的知识点,还要讲解秦朝统一的原因、意义等更深刻的知识。

二、中学学生历史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指历史教学内容准确,无科学性错误,这是由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原则决定的。科学性是中学学生历史教学内容选择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科学而不是错误的历史知识。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字、符号、单位和公式等符合国家标准。二是历史时间、历史地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要符合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是错误的、歪曲的,更不是虚构的,要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历史知识。三是历史规律、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评价等历史观点必须是得到史学界公认的、比较普遍一致的,而不能是个人随心所欲的观点。正如李景旺书中所言:“我们所传授给学生的历史知识并非是过去发生的一切历史现象,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选择、分析并作出正确解释和说明的那一部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所以,还必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2.系统性原则

这是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这种课程内容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是由历史学科知识的结构性、逻辑性特征决定的。它要求选择的历史教学内容保持历史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能反映历史学科的基本轮廓。因此,中学学生历史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等八部分内容。当然,还可以安排地方史作为选学内容,其中各部分内容包括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

3.基础性原则

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的具体体现之一,是由中学教育的基础性质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决定的。它包括两方面意思:一方面要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生活体验、知识存量、起始能力、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选择历史科学中难度不大、通俗易懂的知识,不选那些太深太难的历史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中学学生历史教育的目的,选择历史科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如中国近代史中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内容。不选那些过偏过细的内容,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介绍,平型关大捷、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的详细经过。

4.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指教师选择的历史教学内容要点要覆盖教材内容的要点,可以增加,但不能有所遗漏。例如在讲“洋务运动”这一课时,教材中有两个标题:“自强”与“求富”;洋务运动的评价。若教师选择的历史教学内容要点为: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的评价。这就符合一致性原则,因为它不仅包括教材知识点,还进行适度拓展。但如果教师只选择“洋务运动的内容”这一知识点,遗漏教材知识点,就没有和教材保持一致。

5.丰富性原则

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 入门课 初中历史 重要性 基本技巧

入门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对于历史科目而言,入门课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定义、学科内涵。初中历史分为中国史与世界史,中国史、世界史又分别按时间划分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编成六册教科书依次在初中三个年级学习。这种课程安排的特点决定了初中历史的入门课通常开设在每一个新历史时段学习的开始前。

一、初中历史入门课的重要性

(一)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学科的基本内涵。

历史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既陌生又熟悉,他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和历史有关的事物,比如影视剧、文学作品、名胜古迹等,但不明白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怎样学好历史,有的学生甚至简单地认为历史是古代人或者古生的事情。初中第一节历史课是绝大部分学生人生中正式学习历史的开始,也是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科基本内涵的最佳时间。“历史即过去发生的一切”。过去的一切包括过去的人、过去的事物,而且历史一去不复返。教师要严谨、通俗地告知学生历史的定义,并且通过列举事例、讲述故事解释这一定义,帮助他们形成历史学科的思维框架、构建历史脉络,进而理解历史学科的意义及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而持久稳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们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①,兴趣在历史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历史学科对文字理解驾驭、材料记忆梳理要求极高,“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②。初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学科是否有趣,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是促进其主动学习历史的关键。传统而言,一提到历史,就与“迂腐”、“乏味”、“死记硬背”等贬义词眼挂钩,这可能会在无形中使学生对历史产生偏激的看法。学生从入门课中正式接触历史学科,入门课的有趣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判断历史课有趣与否,因此历史入门课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教师要让学生从入门课开始就认为历史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

(三)帮助教师了解学情便于开展教学。

“学情是对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学习方式等综合情况的总称”③。学情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状况等,可以选择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开始学习新的历史阶段的知识,教师要在讲授新课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整体水平及兴趣点。入门课是教师了解学情的最有效途径,例如初中二年级开始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教师在正式讲新课前的入门课里通过师生间的课堂提问等互动形式,可以大致明晰学生的整体水平、关于中国古代史知识的掌握、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的了解程度等基本情况,进而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二、上好初中历史入门课的基本技巧

初中历史入门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上好入门课需要掌握基本技巧,只有正确、灵活地运用技巧,才能更好地驾驭入门课,把它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明确基本的历史常识,理清历史线索。

历史入门课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学科的最佳契机之一,教师进行历史入门介绍,是为了接下来新课的开展做铺垫。因此在入门课中,教师必须明确基本的历史常识,并对即将讲授的新课的历史线索予以梳理。初一第一节历史课是整个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开端,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在讲授这节入门课时,要特别强调基本的历史知识。比如公元与公元前的区别、中国朝代顺序表、古代史与近现代史的划分、对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要全面看待的评价方法等,便于学生快速掌握历史学习窍门和线索。初中二年级主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即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及以后的历史。在学习新的历史阶段之前的入门课中,教师要重点解释中国近现代史社会性质的主要变化,梳理清晰中国近现代史的几大标志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等,同时要告知学生为什么要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只有清楚这些历史常识,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错综复杂的中国近现代史。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媒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学媒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便捷化。“多媒体教学是将老师、学生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这三方面结合起来,构成三者互动的教学方式”④。常见的多媒体教学主要有幻灯片、投影仪等,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语言讲述、板书讲义,多媒体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历史资料。初中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多媒体等媒介运用到历史入门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初次接触历史时就意识到历史这门学科并不枯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依赖多媒体,不能摒弃传统教学方法,只有把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注意语言严谨性、通俗性、通俗性。

教学语言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历史是一门严谨的人文学科,对授课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很高,教师课堂语言表述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接受水平的高低。教师“要把课本、教参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还要注意对自己语言的锤炼,要力求语言口语化,简洁、准确、生动、幽默,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⑤。入门课是学好历史的基础课,在一些晦涩、枯燥的知识点上,教师若能灵活表达,则会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历史的技巧。例如初一历史入门课要求学生记忆中国朝代顺序,可以用顺口溜《朝代歌》来记忆:“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歌谣把中国朝代按顺序整编出来,朗朗上口,方便学生记忆。一些历史知识比较抽象,在介绍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化难为简,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准确地历史概念。

(四)与生活联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有些学生认为历史是副科,其重要性远远不及语数外等主科,所以轻视甚至放弃历史学习。这种偏见不仅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而且会干扰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在入门课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一开始就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指导着现实社会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是学生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的最有效方式,比如列举时下热门历史题材影视剧,询问学生去过的名胜古迹等,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历史、感受历史,从而明白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端正学习历史的态度。为了更深刻地让学生体会历史学科的魅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入门课中,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话剧编排、角色扮演等形式的活动设计,从而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以后顺利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入门课是历史教学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它不仅对学生学习历史意义深远,而且是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把标尺。如果把整个中学历史教学比喻为一座高楼,那么初中历史的入门课则是这座高楼的地基。只有脚踏实地、夯实基础,中学历史教学的高楼才能傲然挺立、屹立不倒。

注释:

①周才方.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0.

②鲁忠义.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9:89.

③周才方.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32.

④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73.

⑤戴安刚.轻松愉快接触历史――浅谈初一历史入门.中小学电教,2011(4).

参考文献:

[1]周才方.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鲁忠义.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兴趣;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162-01

一、需要教师明确教材内容,做好教学准备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于现行教材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做好教学准备工作。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本的历史教材,其中初中历史第五册的内容是世界近代史,共分4个单元,25课,其中包括4节探究课。第一单元是“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该单元共有7课,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帝国等主要内容;第二单元是“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该单元共有6课,主要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民族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等主要内容;第三单元是“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该单元共有8课,主要包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前的国际关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主要内容;第四单元是“构建文化的圣殿”,该单元共有4课,主要包括近代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主要内容。这些内容重点说明近代国家和地区如何通过思想文化、拓展市场空间、积累资本和政权转移来初步完成社会转型任务的,意在突出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更替不仅仅是政权的转移,而是全面质变过程的基本史学观点。

二、需要教师重视教材知识,做好教学工作

现行的教材都是由众多的专家、学者根据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改革指导进行编撰的,同时教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教材知识,合理利用教材,以便更好的做好历史教学工作。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注重课本主体内容的讲解,而忽视辅助部分小字内容的讲授,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单调的认为掌握大字内容就可以了,忽视小字只是的学习就会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首先要把握好课文的主体内容,同时也十分注意课本的小字部分,因为这些知识能把各个知识点串连起来,是课文知识的连接和过渡。另外有些课文中的小故事的挑选和设计既富有趣味性,又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知识都要予以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较好地掌握学习的重点内容,同时又能对某段历史有一个总体和感性上的把握和了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需要教师联系知识体系,做好教学引导

历史知识是一个时间性很强的教学科目,同时各国的历史发展中也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单独的依照时间进行教学,那么就会使教学显得单调、缺乏联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善于将历史知识进行联系,做好教学引导工作,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立体化的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材除了每个单元内的课程都围绕着本单元的主线展开外,各个单元之间也都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个解释世界近代史形成与发展的体系,打破了传统的世界近代史分期方法,以近代化和近代社会的发展阶段作为划分世界近代史的主要依据,即分为: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三个基本阶段。在体系结构上做这样的设计与安排,既可以突出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又能照顾到某些问题的专题性,同时也突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本质,这也是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的又一个优势。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这些特色,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思路,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做好启发思考

传统的教材在每节课的结尾往往会有一个总结性的段落,来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对于事件、案例进行评析,现行的北师大版教材则改变过去教材的唯一结论,在史料准确、叙述客观的基础上,很多结论都是点到为止,给教师和学生留出了独立思考与发挥的广阔空间,这也正是新课改的切实体现:鼓励学生通过教科书中所给出的材料和提供的材料线索,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独立思考,以得出自己的结论,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追求结论的唯一,允许和鼓励师生对同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以体现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和人类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个性化规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我们在学习与探究课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与设计上,独具匠心、富有创意,既能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如“与哥伦布同舟远航”“追《根》溯‘园’”“弹‘命运’论‘英雄’”等。力图探索一种寓教于乐、融合各科知识、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教学模式。

总之,新版本的教材是新课改思想的综合体现,需要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实的予以理解、运用,也需要教师的不断学习、总结,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把握教材内容,进而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进行,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4

随着教学现状不断地发展、改革和创新,初中历史学科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可是,最近几年的初中历史成绩在中考比例中总是变化无常,作为历史老师,我们不得不努力地去适应现行的教学现状。以下是我个人对初中历史学科在教学中的几点看法和分析,希望对广大同仁的教学工作能有所帮助。

一、历史教学的现状

1.初中历史教学不断变化与改革。我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初中历史课程在我州进行了无数次的改革。先是把历史作为会考科目,初一、初二历史老师匆匆忙忙地给学生上完课程就等待初三会考,那时候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存在应付心理,反正会考及格就行了,大部分都是临时抱佛脚。后来又在初中阶段取消会考,把历史改为县统考科目,而且把历史老师的教学成绩放在全县排名,但只是教到初二就结束了,初一学习中国古代史,初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这种状况持续不久,历史又恢复了县统考,历史老师和学生又开始回到正常的教学轨道上来。经过这些反反复复的变化,我觉得无论是哪一个科目只有通过考试,老师和学生才会认真对待。

2.在初中,历史教学得不到重视。有很多老师和学生主观上把所学科目分为了主科和副科,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们打心底排斥副科,重视主科。学生们把学习时间大都花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主科上。正是觉得初中历史属于副科,在安排课程上时间也较少,有的学校每周甚至才有两节历史课。课时量少且不说,而且几乎都是把历史课排在上午最后一节或下午第一节,老师和学生都知道,这两节课教学效果很不好。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考试成绩就会不太理想,渐渐地,部分学生就放弃历史学科。老师们应该能够意识到,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是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各个学校、各位老师要高度重视它,改变历史是“副科”这样的不正常定位。

3.不懂历史的老师在教初中历史。非专业历史老师因为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专业的学习,知识连贯不起,掌握的史实不多,知识讲解不到位,很多时候连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在教学中只是念完课本一遍,然后就让学生自学。这种教学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觉得历史课枯燥乏味。可是,即使学生乏味了,不喜欢历史,这部分老师还总是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他们从来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更不想给自己充电。再说,现在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历史专业,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了,学校应该让这些具有历史思想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胜任初中历史教学。因为学生所学的科目与科目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历史学得好对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都有很大帮助。

4.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滞后。当前,特别是农村初中仍广泛沿用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那些专业素养较差、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教师就是按照先划重难点、然后背诵的教学方式,很少真正根据教学内容传道、授业和解惑。

二、高效历史教学的策略

首先,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以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为切入点,使学生明确历史学科对每个学生都有直接关系。了解中国国情和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历史知识人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学好历史的兴趣,使他们明白学习历史不但能增加自己的知识,还能壮志,为自己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5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9―0031一05

2011年底,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本文将对新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分别简称《2011年版》和《实验稿》)进行比较,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2011年版》课标与《实验稿》课标

变化分析

1.课程性质定位

关于课程性质,《实验稿》课标规定:“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而《2011年版》课标规定:“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把历史课程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提升到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说明了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凸显了历史课程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2.课程设计理念

与《实验稿》相比,《2011年版》提出的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更加重视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及时反映时展的新情况、新特征;注重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将正确的价值判断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

3.内容呈现方式

《2011年版》内容标准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2011年版》改变了《实验稿》使用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而是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的学习内容设计上采用“点一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时代特征。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如,《2011年版》:“通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实验稿》以学习主题方式呈现学习内容,多年的实验表明,由于历史学科时序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薄弱等状况,对学生掌握历史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学习主题”涵盖不了一些历史发展阶段,如“东汉的建立及相关历史内容”,更加造成学生的历史知识残缺不全。

《2011年版》比较注重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完整,如中国古代史,对每个历史朝代的建立都有“了解”“知道”等要求,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知道隋朝的统一”等。

4.课程目标

2001年课改以来,关于三维目标的研究很多,《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吸收了近年来的探索成果,三维目标的内容表述清晰,层次分明,体现时展要求,操作性较强,并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从历史的演变中了解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等。

5.课程内容

以下从历史分期以及课程内容调整的角度比较分析《实验稿》和《2011年版》的变化情况。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的分期,《2011年版》表述为:“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对以后的历史按朝代分别表述,与《实验稿》相比,《2011年版》有两点不同:一是起点的表述为“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二是由于中国古代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分期一直存在争论,《2011年版》于是回避了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史内容方面变化情况:

(1)《201 1年版》主要增加的内容如下:①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②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③了解“文景之治”。④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⑤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⑥知道隋朝的统一,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⑦初步知道唐朝兴盛的原因。⑧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⑨知道明朝的建立;了解李白成起义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⑩京剧。

(2)《2011年版》在有关内容的处理上采取扩充或缩小的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历史发展的阶段认识更清晰。如:《实验稿》中“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2011年版》表述为“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跨度从宋代扩展到宋元时期,但要求掌握的内容却限定在都市生活,这主要是因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特点鲜明。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2011年版》表述为:“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历经晚清王朝和中华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与《实验稿》相比,《2011年版》的特点:一是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统称为中华民国时期,这样表述更完整,有利于师生准确把握。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只是中华民国历史发展的几个时期。二是改变了以前对这段历史发展主题即“中国近代史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过程”这种革命史观的认识,清楚地叙述了这段历史的发展主题、发展方向和推动力量,特别彰显中华民族的主动抗争、积极探索的精神风貌。

中国近代史内容变化方面情况:

(1)《2011年版》增加的主要内容如下:①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②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③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④了解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⑤知道解放区的。⑥知道茅盾、齐白石的成就。

(2)《2011年版》明确提出“正面战场”的概念。“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新旧课标没有区别。

中国现代史内容变化方面情况:

(1)在前言表述中,对这段历史的主体内容的表述有差异,《2011年版》是“中国现代史是中

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2011年版》增加“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独立富强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的政治追求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2)在前言表述中,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表述方面存在差异。《实验稿》是“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对外交往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2011年版》表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对外交往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并且在“课程内容”中也增加“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2011年版》关注“社会建设”,“社会和谐”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新要求。

(3)在“课程内容”中的变化情况:①《2011年版》增加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意义。”“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对国防建设的表述。《实验稿》采用学习主题的方式呈现,“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以人民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2011年版》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呈现,“通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的分期没有差异。

世界古代史内容方面的变化如下:(1)删掉了史前时期的人类;(2)增加“公历”“西欧庄园生活”“欧洲的早期大学”等内容。

世界近代史

世界近代史的分期存在差异,《2011年版》是“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是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关于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学术界是存在争论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一是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二是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2011年版》采取“世界近代史的起讫时间大约是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这种划分方式,笔者推测的理由是16世纪初的主要标志是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的完成有学者认为要到17世纪。19世纪末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二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世界近代史内容变化方面情况:

(1)在前言表述中增加对环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关注。《2011年版》:“另一方面,工业化在带来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问题已经显现。”

(2)在前言中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表述更完整。《实验稿》“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历史进步性、野蛮性、贪婪性和扩张性。”《2011年版》:“理解和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以及其野蛮性和扩张性”,将“制度”改为“发展”,增加“局限性”,资本主义发展有历史进步性,同时有其局限性,另外还表现出“野蛮性和扩展性”。

(3)《2011年版》在前言表述中关注科学精神的意识:“初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

(4)在“课程内容”中的主要变化情况:①《2011年版》增加了“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②对文艺复兴的意义和影响表述不同。《实验稿》是“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而《2011年版》为“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

世界现代史 世界近代史的分期存在差异,《实验稿》是“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2011年版》为“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是20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

世界现代史内容变化方面情况:

(1)在前言中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评价改变,《实验稿》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2011年版》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一种已经僵化的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在前言表述中强调国际合作意识,《2011年版》增加“人类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得到克服和解决”。

(3)在前言强调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2011年版》增加“了解当代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多样性的整体,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4)在“课程内容”方面,《2011年版》主要增加了:①“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②了解《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③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5)对有关内容关注角度改变。如《实验稿》:“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2011年版》:“以计算机网络、生态与人口等问题为例,了解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6)《2011年版》删除了①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②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③通过爵士乐、好莱坞等,了解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

二、教学实施与评价建议

1.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快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历史学科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等多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历史学科教学在体现学科知识特点的同时,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点在这次课标的调整中也能明显地看出。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反思总结,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把学生全方位地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进而能解决问题。同时,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

2.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各年级应采取相应教

学策略

七年级要做好中小学教学衔接。注意改变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大胆参与、勇于创新,养成良好的学习历史的习惯,尽快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要注重创设历史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养成左图右史、做课堂笔记等学习习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

八年级时要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历史。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历史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学会收集历史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思维,初步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九年级学生开始学习世界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思考历史问题,相对于低年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培养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了解世界各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了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等。在教学中教师要以“中外关联”的理念统领教学,把孤立的各国的历史整合为立体历史;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有机地结合。

3.转变评价观念,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尺

针对教学评价,《2011年版》课标提出评价应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如历史知识、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等外,还要考虑到学习的其他变化,如对所学内容的情感倾向、对学习方式的效果领悟,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迁移情况,特别是学生历史认识的变化。

课堂教学涉及教师和学生双方,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所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效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可从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能力提高、学科核心价值渗透和课堂文化等六个方面是否密切关注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置首先应该考虑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其次,应该适合学生已有的学习背景、知识水平,符合学生的兴趣及年龄特点,并尽可能考虑不同层次水平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第三,目标内容要意义化和内化,即符合先进的价值观念并经教师充分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分析学生学情后设置出来的;第四,目标的呈现要清晰、具体、可操作、可测量。

(2)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主题明确、教学内容精当、教学结构完整、史学观念适切、史料支撑有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教育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教学活动。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状况的反馈和调适,通过对话、交流等互动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教学技能。教师应有清晰、准确的表达交流能力、灵活多样的提问和讨论技能、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技能、从容面对学生生成性问题的专业技能和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深入持久的反思技能。

(5)学科核心价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认知技能,参与技能,情意技能即基本立场、人类正义、社会公平以及包容理解世界多元文化意识的形成等领域的变化过程及结果,这一点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本质追求。

(6)课堂文化。教师要重视课堂文化的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对话、课堂行为等方面要体现平等、和谐,形成一种民主、关爱、思考、创新的课堂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对于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要更多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思维水平、问题解决、探究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适当的、有针对性的鼓励、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了解自己学习结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4.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校本教研水平

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6

按照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规定,高中历史课的安排是:高一开设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高二开设选修Ⅰ世界近代史,高三开设选修Ⅱ中国古代史。这个方案的主要优点是,让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在更高的层次上再一次系统地学习中外历史,更多地更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应该说,这是符合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的。但此方案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突出的有两点:第一,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二者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第二,初高中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效益的提高都不利。诚然,无论是大纲的制定者,还是教材的编写者,都力图将初高中的历史教学加以区分,并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大纲制定者提出了“注意区分高、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层次性”、的原则,而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思路是:“初中教材偏重历史事件的过程,偏重感性描写,偏重具体生动,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则偏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偏重理性分析,有一定深度。”、但是,在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要点无明显差别的条件下,要真正区分高初中历史教材的层次性实在是太困难了。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性出发,有识之士早就指出:“初中、高中历史教材两个循环的编法弊大于利。”

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目的

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改革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通过中学历史教学来检验。根据这一标准,到底应如何设置高中历史课程呢?笔者的意见是,高一开设中国20世纪史(必修课),高二开设世界20世纪史(限定选修课),高三开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本方案的核心是开设中国20世纪史和世界20世纪史,下面围绕这个核心谈一些看法。

为什么主张在高中开设中国20世纪史和世界20世纪史呢?

首先,按此方案中外历史都只讲近100年的历史,时间短了,教学内容少了,历史课内容过多与历史课课时极其有限的矛盾可以得到缓解。

其次,因为只讲20世纪的历史,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可以重新安排,初高中教学内容过多重复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再次,在高中开设两门20世纪史,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紧迫的。我们知道,20世纪是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发展最为迅猛、最为深刻、最为动荡的100年。从世界范围看,仅仅是两次世界性科技革命、两次伟大的政治革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两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历史,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从中国历史来看,仅仅是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改革开放这三次巨变就需要我们深入地认识。而且,从思维习惯来说,人们惯常要回顾刚刚走过的那段路程,迫切地希望从刚刚逝去的历史中寻找经验,获得教益,增长智慧。因此,对刚刚跨入21世纪的人类来说,20世纪的历史显示着鲜活的光泽和特有的魅力。新世纪的历史教学应满足人们回顾和反思20世纪的迫切需要,引导青少年去自觉地、系统地梳理与反思20世纪的历史,以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三、高中历史教学是丰富多彩的

20世纪的历史尤其如此。在论证了高中宜于开设两门20世纪史之后,我们还应进一步探讨中国20世纪史和世界20世纪史的具体的课程内容。

学术研究离不开观点、范畴和方法,这三者的统一体被称为“范式”。史学研究的范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是按照“阶级斗争──革命史”的范式研究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受此影响,中学历史教材也按此范式来编写。简言之,就是世界史教材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为主线的世界近现代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是以民主革命史(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为主,加上社会主义革命史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必须承认,在革命年代,从事和拥护革命的人们需要更多地了解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历史,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获得启迪,“阶级斗争──革命史”的史学研究范式满足了这方面的社会需要,功不可没。但是,现今,革命时代已经结束,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早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若仍完全按照“阶级斗争──革命史”的范式来制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高中历史教材,让学生主要学习世界近现代革命史和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显然就脱离社会需要和落后于时代了。

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7

【关键词】中考历史复习提纲设计历史复习提纲使用

包头市将历史学科作为中考的考试科目以来,引起了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重视。对于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值小、内容多、复习时间紧的特点,做好历史中考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十分必要。我就教学中的摸索,针对复习提纲在中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谈点自己粗略的看法。

通过对这几年中考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考历史考试绝非死记硬背就可以拿高分,而是分层次进行三个维度的考查,包括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中考备考中做大量的工作。

在实践摸索中我认为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有效的使用复习提纲,对提高中考历史的复习效率非常有效。因为时间有限,用提纲复习的方法能有效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把握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这种复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课上听课有依托,课下复习有笔记,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的听课和复习,可以说一举多得。但是要设计好提纲、使用好提纲也绝非易事,需要下一番功夫。下面我就提纲设计和使用两个方面作简单的阐述。

一、设计好提纲是前提

1、立足课标,研读考纲

在初中历史教学和中考历史命题中,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考说明为大纲,因此,老师在设计复习提纲前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细读考试说明,这样才能在设计复习提纲时按照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的教学要求有效地把握好考点,找准方向,才能对课程标准中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哪些是要求学生理解的内容,哪些是要求学生运用的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的复习提纲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在老师掌握课程标准的情况下,也应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所以在设计复习提纲时先将课程标准的相关知识点的清单列出,使学生在复习中对所考查的知识点了然于胸,增强学生复习的目标性,增强复习效果。

2、立足基础知识是关键

按考试说明中中考历史试题的难中易比例为 2 :5 :3 ,从中可以看出中考试题体现出的基础性原则,所以在中考历史复习中基础知识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在设计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时要立足基础知识。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的设计中要按照三个维度的教学要求去设计,尤其对识记和理解的内容要做细致的分析设计。比如九年级下册“文艺复兴”一节内容我作如下设计:

1)、(理解)了解文艺复兴的史实,认识它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课本P2-3)

简况

①时间:__

②背景:___扼杀人性

③兴起国家: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___

④传播: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近三百年,几乎蔓延到__所有的国家。

⑤主要内容: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___

⑥实质:___

⑦作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___,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启示:①思想进步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②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识记)文艺复兴的先驱:__(1265―1321,)意大利,代表作品

《___》被认为是欧洲___的标志。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指的是___)

2)、(识记)知道达?芬奇、莎士比亚的作品(课本P4--6)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被称为___ 。代表作是《___》和《___》。

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文学巨匠,其作品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四大悲剧:

《___》、《___》、《___》、《___》。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清晰准确的把握文艺复新的相关知识点,记忆时也比较直观明了。

3、知识整合要重视

在中考中历史考查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四部分,内容很多很细,为了避免学生在复习中的盲目性,就要求老师在设计提纲时重视对知识的整合,通过整合使学生能清晰明了的掌握基础知识。

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采用单元线索的方法,即以单元知识为框架进行整合,在复习提纲的前面列出本单元的线索,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形成初步的整体认识。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和动荡》列出如下的框架:

生产力发展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近代社会确立

工业革命 对外扩张民族解放运动 近代社会

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国际工人运动 的动荡

然后在单元知识框架下对每一个知识点做具体的整合,可以从时间、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

当然在设计单元知识框架时,还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一定的扩展,或横向的,或纵向的。在提纲中通过对知识纵横对比的设计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以填空形式设计提纲

在设计提纲时有一个误区,就是老师把提纲完全设计好拿给学生使用,如果这样容易抹杀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尤其对于一些学困生,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为了调动复习课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采用填空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眼、脑、耳、嘴、手,从看、想、听、说、写几方面强化对提纲的把握,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也就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5、精练习题别放松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必须通过练才能体现出来,但是由于提纲篇幅的限制,我认为应该在复习提纲的最后面针对相关知识点有选择的设计练习题,一定要把握少而精的原则,才能做到高效减负。通过设计习题既可以对前面提纲中的基础知识点做巩固练习,也可以做相关的拓展分析或总结,或者在提纲的最后面介绍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二、提纲在课堂运用

复习提纲设计好之后关键在于课堂上的运用,只有应用到课堂上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

老师在讲解提纲时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完全照着提纲宣读,因为照本宣科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反而会制约学生的思维,影响教学效果,也不能对提纲知识点做过多的分析讲解,因为分析过多对初中学生来说,会增加学习负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复习提纲为依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即为学生“授之以渔”。

在课堂上要努力构建和谐、有亲和力的氛围,学生在轻松不压抑的氛围下才会敢说、敢问、敢讨论,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复习提纲的效用,做到事半功倍,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效评价。

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我也是初步开始尝试使用提纲复习法,对提纲的设计和使用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以上的阐述只是个人的一点粗略见解,而且还存在许多瑕疵,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这一方法。

参考资料

[1]《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包头市中考说明(历史学科)》

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8

一、教学目的、要求的改革趋向于素质教育

各个国家要建设自己的国家,都需要培养众多的人才,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界,就需要较高素质的人才。较高素质的人才是指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有良好的道德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不能再停留于仅仅传授知识上,而应当从知识教育、智能培养、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三方面来考虑目的和要求,也就是说要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启发他们的智能,并开展道德与心理素质教育,三位一体,哪个国家都是如此。如:中国大陆在90年代开始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上,就是分基础知识、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叙述的。美国中学的美国史的教学目的有五条,其中第一条是品德教育,第二、三条是智能培养,第四、五条才是知识要求。前苏联的历史教学大纲里,规定了各年级学生具体的应达到的能力要求。

在知识教育方面,小学、初中、高中的历史教学内容均属基础知识,所以在要求上要注意分清不同的层次。我以为小学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最重要的知识点,就可以了;初中所学的基础知识应当广而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线索,并从面上了解重要的历史史实;高中所学属于高层次的基础知识,比较系统,比较深入,学生应能从宏观上掌握历史的发展线索及其发展趋势,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产生这些特征的背景、原因等。中国大陆90年代的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基本上是这样要求的,我看到的马来西亚华中历史教科书也大体上是这样要求的。

在智能培养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史学是一门智能之学,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比较各学科的不同作用时,认为“历史给人以智能”。中国古人认为史学是治国之学,帝王之学,可“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即所谓的“以史为鉴”。今天的史学同样是一门智能之学:从历史上,人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从历史的文化遗产中,人们可以继承其优秀部分;从历史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培养历史感,即看问题具有历史意识、历史眼光。所以,在历史教学的智能培养上,今天更要发扬历史的智能功能,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和分析能力为核心,使他们成长为聪明的、有能力的一代新人。中国大陆近年来的历史教学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利用教材上的思考题、文献资料、阅读文字、图表等,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思考、分析、比较、概括,或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欧美各国还流行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历史人物角色,来完成教学任务,其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各国的教育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历史教学是进行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心理素质教育,过去人们对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近年来西方国家的一些教育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好坏关系到他的事业的成功或失败,所以心理素质教育很重要。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与奋发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吸引学生向他们学习,培养起对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主人翁责任感,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历史上的失败者较差的心理素质,也可以让学生引以为戒。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趋向于体现时代精神

有的人认为历史教学是向学生讲过去的事,而过去的事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历史教学就无所谓时代精神。我以为有这种认识的人实在是不了解历史教学。的确,历史是过去的事,但历史的范围非常广泛,历史学的研究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考古的发掘,不断提高。这样一来,历史教学的内容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了,而是应当符合时代的精神。具体地说应当在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基础知识的内容趋向于广而浅,在广的方面着重增加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内容。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的提高,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世界形势的缓和,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主要是在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提高上。所以,历史教学的内容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注重政治史,而要加强经济史和文化史。

其次,各个部分的历史内容,随时代的前进而有所变化。一是古代史的内容不断减少,近现代史的内容不断增加。这是因为近现代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今天的许多问题是昨天的继续,要找原因首先要从昨天和前天去找,而与遥远的三皇五帝的时代关系不大。各国的历史教育工作者都不断地认识到这一点。如:前苏联在50年代开设的世界史只有古代与中世纪,没有世界近现代史;50年代末,决定增开世界近现代史,且安排在初、高中两次循环。又如:中国现在高中的必修课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只开近现代史;初中的历史课里,中国近现代史占了近1/2,世界近现代史占了3/4。而且,历史的下限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向后延伸,香港回归也写入了中国近现代历史教科书。二是世界史的内容不断增加,亚洲的国家增加了亚洲史的内容。步入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同世界的变化息息相关,作为现代社会的人,不了解世界的历史和现况是不能有所作为的。为此,各国的历史教学中,都不断增加世界史的内容。如英国,60年代以前,中小学的历史教育只有英国史,世界史的内容包括在英国史里;60年代以后,绝大多数中学开设了独立的世界史课程。中国在“”以后开设的历史课程里,初中原来没有世界史,到80年代后期,增加了世界史,但只有一个学期;90 年代义务教育的初中历史课程里,世界史增加到一个学年,占历史总课时的1/3。在历史教学里,注重和增加亚洲史的内容,这点在马来西亚十分突出。马来西亚开设的历史课程里,除本国史、世界史外,还有东亚史;而且,在它的世界史里亚洲的内容讲的也很多。韩国、日本也是如此,中国近些年新编的世界史教科书也在这方面做了努力。重视亚洲史的教学,不仅因为我们是亚洲人,而且,更由于自六、七十年代以来,亚洲发展很快,在未来的世界里,亚洲将在世界上起的作用愈来愈大。

第三,吸收史学、考古学研究的新成果。作为基础教育的历史教学,也要不断吸收当代史学研究及考古学研究的新成果。否则,它给予学生的知识,也会像自然科学一样显得陈旧。新编的华文独中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里,就吸收了不少学术界的新成果。如对二战后西亚诸国的独立,尤其是阿以冲突的由来与发展,就是采用了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三、教科书体系结构和表述的改革,趋向于既反映历史学科体系及其逻辑顺序,又要适应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承受能力,并能有利于教学的需要。

前面提到历史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作为历史学科体系,大都将上述内容按时间的前后顺序来编写。从历史科学体系看,所讲的内容愈多,愈能全面反映历史发展的面貌。但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看,并不是教给他们的知识愈多愈好,而是要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份量要适度。对史实的分析,也不是愈深入愈好,要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与兴趣、爱好,分析也要适度。内容过多、过深、难度过大,学生承受不了,听不懂,历史学科的体系再完整,教科书的编写也是失败的。怎样处理好历史的学科体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的教学需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 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

这也就是说要加大教科书的弹性,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中国古代从孔夫子就提倡因材施教,今天的历史教学就更应当体现这一点。在中国大陆,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统一的大纲,再根据这一大纲编写教科书,统一性体现出来了;怎么做到因材施教呢?不能只靠教师在教学中去体现,教科书本身也应适于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科书内容要有弹性,而教师对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要有灵活性,即不能只是一种要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 兼顾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科书内容的安排,既要按历史学科体系,又要从教师易教和学生易学出发,将同一性质的内容相对集中编写。如马来西亚独中高中《世界历史》教材在讲二战后区域统合的盛行时,因其重点是在六、七十年代,所以这一内容不是安排在“二战后的世界”一章里讲,而是安排在“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与改革调整潮流”一章里讲。这样就比较易教易学。

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表述,还要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当前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要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方式,而要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教科书编写的内容,不能仅是教师单一讲授的内容,还要有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思考、分析的内容,做练习的内容等等,总之,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表述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 教科书内容和形式的历史性、教育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这里所说的历史性,是指教科书的内容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合乎历史的科学体系。同时,教科书的内容又注意教育性和生动性,使学生既喜欢学,又能从中受到教育。中国大陆90年代新编的历史教科书在这方面做了较大的努力,通过生动的楷体字,将逝去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重新写活,让已经离开人间的历史人物重又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通过名言、诗歌、民谣、对联等生动的文献资料,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通过形象的图画、表格,再现生动的历史画面。我觉得华文独中新的历史教科书也很注意教育性和生动性。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趋向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手段的改革,趋向于现代化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但过去只注重前者,基本上是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讲授,学生被动的听讲。当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着重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动脑、动口,积极思考,直接参与课堂教学,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启发式教学。二是在备课的时候,要设计和安排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如:阅读、诵读课文,思考和回答问题,分析文献资料,看插图和解释图意,讨论问题等等。三是在课堂上应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改革,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不是仅仅让他们获取知识。也就是说,讲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要从当时的形势、背景和物质条件上来分析,而不是就事论事。如讲“雾月”拿破仑上台,就要从督,失去民心;第二次反法同盟的组成;保王党的叛乱;拿破仑得到军火商、金融家的资助等几个方面,去分析他上台的背景,从而看出是当时的形势和物质基础为拿破仑的上台提供了条件。这样,学生就认识到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从而学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范文9

【关键词】地方历史资源 历史教学

一、地方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地方历史资源的开拓

地方历史资源具有很明确的形象、活跃的形式等特点,它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能给予学生许多刺激的资源,激发学生各种感官器官加入活动中,激励学生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快乐中增加课外知识,培育思维能力,陶冶自己,让自身情操得以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地方历史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地方历史,在地方历史大环境里进行研究和探索,培育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服务,付出真诚恳切的情感。同时,运用地方课程资源创设具有特点的地方科目,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也为继承地方良好传统建立了学习平台。

2.有助于培育学生的主动性

地方历史资源的特点是:以物质为本源的、古老的、根本的,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紧挨着生活,靠近着学生。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现实的生活中发掘历史资源,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尊重学生的生长的客观规律。例如:在讲到“南京大屠杀”这一课时,首先把这个事件的背景告诉学生,这主要是发生在自己的家乡,再谈谈在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南京人民的犯罪行为,或者谈谈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侵略南京人民的,如在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对南京人民进行屠杀;又在12月15日,日军把中国军人2000多名,在汉中门外进行机关枪扫射。这些资源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印象,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的良好习惯,培育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并服务于祖国的情感。同时,根据地方历史资源的采集、探究,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地方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开拓通识课程

在课程资源开拓中,地方历史的资源是初中历史科目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地方的历史年代久远,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着必要的联系。在实行国家《新课程》标准时,我们重视和遵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联合学校的有利的形势和传统,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拓符合学校的课程,再运用校本的课程教材,继承地方资源的文明特色,这样才能使学生领会到历史贴近于自己身边,与自己生活有关联,增加学生的探索意识。同时,激励学生出去学校看看,拓展采集和课程有关联的地方资料,把地方历史资源原来的样貌和感觉交给学生,留给了学生最贴近实际、最形象生动的古老的资源。例如:给学生们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把自己家乡关于解放战争的关联事件的人,抗日战争关联的革命活动等,这既提升自己的历史知识,又能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2.创立地方历史资源基地

资源的价值主要在于懂得分享,资源的生命主要在于不断的更新。我们将中国近代历史的整理,把重大历事件和家乡结合起来,大量汇集历史Y料、视频资料、等,结合其他地方的历史教师给予的历史资源库,达成资源的一同分享,并且进行一系列课外活动,完成优良的教学成果。例如:学校与学习之间举行地方历史知识比赛,开拓地方历史讲座等等,要保证每次参加活动的学生都是不同的,记录学生们的感受和感想,因为这是有价值的资源。这些资源也可以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探讨,并且保存在历史资源库里。

3.将地方历史资源和德育教育结合

地方历史紧靠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亲近,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实践活动社会化,教育内容形象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地方历史的德育发挥重要作用,它是增加对学生自己热爱家乡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是历史教育的高效的方式。例如;教师在探讨近代有关人民的战争时,利用起始于家乡的哪一个运动,讲述家乡的某一个英雄的事迹,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地方历史资源更具有浓烈的感染力,实现良好的教育成果。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看到的东西,做过的事情,听到的声音,遇到的情况,特别是生活的小细节,与学过的历史知识结合在一块。找到适合的点子,将历史课程的教学成为学生自身的东西。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对提高“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成果很显著,但在使用中应该重视解决教材信息和地方历史资源的主要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主导作用,使地方历史资源对“初中历史”课教学起到高效协助作用。地方历史资源可以作为协助教学资料,将初中历史教学与地方历史资源联系起来,能够提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对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开拓和使用地方历史资源,应该得到每一位初中历史老师的注重。此外,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积极探索运用的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提升地方历史资源的运用质量的最好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徐玮. 地方史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为例[J]. 华夏教师,2015(2):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