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向集锦9篇

时间:2023-06-15 17:04:14

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向

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向范文1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深度;广度;复合;多元

一、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简况和发展态势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较多地被称为机电一体化,被视为是机械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交叉学科,是工程科学中的一个跨学科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例如安全气囊、防滑刹车系统、复印机、行驶模拟装置和自动售票机等一系列产品都是运用了机械电子技术的结果。电子工业、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扩大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涉足范围,其不局限于机械制造的某个固定方向,涉及该领域所有分支学科。20世纪90年代初期,机械电子工程作为一个独立专业呈现。曾经,机械电子只是机械工程的一个专业方向和重点课程,甚至被划分在精密仪器技术专业中。今天,已经有很多大学将其列为独立的专业学科。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发展飞速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迅猛崛起,机电方面的人才缺口大幅攀升。MEMS、传感与测控、数字化技术、CIPE、CAD/CAM/CAPP一体化等机械工程学科的前沿课日益引起国内产业界和学界重视,目前,我国相关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较高,总体研究水平的国际位次有所上升。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控原理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先进制造技术导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等计算机应用与程序设计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工程学、机械CAD/CAM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精度与测量、液压传动、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控制技术、塑性成形与模具技术、专用机械原理与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有金工实习、电工实习、课程设计、制造工艺实习、机械制造工程学综合实验、精度与公差实验、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数控原理实验、数控线切割实验、机械创新设计实验、机械零件测绘、机械产品三维造型与快速原型制造实验、机器人控制实验、科技活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大体上,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可细分为机械电子系统(传动和模拟技术,机器和设备,机械人技术及其运动系统,传感和执行元件技术,测量技术和图像处理等),微型,超微型机械(微系统技术,微型和精密仪器的功能组,微系统的测量技术等)和生物机械(机器人技术,生物系统,仿生执行技术,控制和设计,控制系统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大学的专业设置存在差异,取决于专业的具体方向和培养重点的不同。例如,上海交大的机械电子工程偏向汽车方向、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制造和车辆电子系统的控制研究等,比较民用化。浙江大学传统的机械制造很强,在大型机械的设计和控制,尤其是国防,航空领域的项目很多,毕业生很多在研究所工作。华中科技大学的机械电子工程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机器人和柔性制造等自动化控制的应用,如大型焊接机器人,流水线等等,大多数服务于汽车制造产业和造船工业等,毕业生去向以大型的机械制造企业为主,研究所要少一些。

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定位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专业特色。强调机械动手能力与机电控制能力相结合,侧重于机电控制和数控维修。注意以数控所需各种能力为主线,突出机电控制的专业核心地位,培养会设计、能编程、具有较强的数控机床操作、调试、维修、维护等实际操作技能的技术工程师和职教师资。简言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或培养能在中、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指导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复合型职教师资。能适应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面临的行业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职业教育等方面呈现出的多元复合发展趋势。

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强化本专业大学生素养的应对之策

1.要引导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行业动态。要积极培养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2.要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使其成为专业素养精深、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促使其具有本专业领域所必要的专业知识,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和基本工艺操作等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机电一体化产品有一定开发能力;对数控加工技术有较强的编程和操作能力;对大型数控加工设备具有较强的维护能力;了解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除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外,还需促使其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得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邱自学,姚兴田,王君泽.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群建设[J]. 机电工程,2005(12)

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向范文2

【论文摘 要】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常被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它代表着机械工程技术革命的前沿方向。其发展基础是要有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要求

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其特有的要求。

1.1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2专业设置要求

按照“厚基础、宽专业”的要求,厚实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设置大学科、宽口径的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专业面过窄的局面。

1.3课程体系要求

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增强实践”的要求,辩证地处理好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要增开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4教学方法要求

着力体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2.机械电子工程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参加创新活动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刚开始参与时一哄而上,人数众多,且热情高涨,但往往善始者繁,克终者寡,五分钟热血的情况屡见不鲜。也有很多机电类学生从事课外科技活动粗枝大叶的多,小打小闹的多,起点较低。大多数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仅是靠短时间的突击来完成,追求短、平、快,缺少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态度,达不到知识的积累和实践 经验总结的目的。这显示了我国创新教育的差距。创新理念远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说明高校在创新理念的贯彻与培养上还是欠缺力度,做得还是不够。

其次,从参与创新活动的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上看,当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有下降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设计与绘图能力不足。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盲目,导致基本功底不扎实,同时对传统机械方面的知识有排斥心理,一味地崇尚电子、控制、软件等所谓的流行专业;二是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应用不够。学生往往只知道那些教科书或老师讲授过经典的设计方法与案例,相关领域新的思想与理念很淡薄;三是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实验能力较差。

还有,教师和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两个主体,而教育体制是创新教育的基础。近些年老师压力陡增,大都面临着科研、教学双重任务,面对教学评估、项目经费任务等已经焦头烂额,而指导学生的工作量评价较低,这导致指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老师的负担;对学生而言,旧有的教学模式,重书本重理论,轻实践轻动手,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浮躁,基本功和实践能力差;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也显得无所适从。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是创新教育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土壤。

3.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通过广泛调研就业岗位群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分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社会人才市场现实与未来发展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依据,从而确定毕业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和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了“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了“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了“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机械电子学科是基于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所以加强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课程结构体系分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长教学、毕业设计与专业实习四个层面;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在整个三年教学时问内,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模块贯穿始终。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四层两段一贯穿”的课程结构的基础学习阶段为第一、二两个学期,学生除进行公共课学习之外,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长学习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深化,学生将学习到该专业中最新、最具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学习和专长学习中,学生将利用相关的实训设备进行专门化技能实训模块的培训,这些模块包含了机电一体化领域内的最新应用技术,大量采用“实例”和“真实环境”方式培训。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能力培养同集体协作、共同交流能力培养相结合。

(2)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开展课外制作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实践活动之一,特别是对机电专业学生来说,是开展专业知识综合应用 能力训练的最佳平台。"。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相互平行,是指两套体系的教学计划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两套体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

(3)“核心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核心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将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以课堂与实验(实训)室、实习车间、工厂车间四点为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尝试构建“可编程控制技术”、“驱动技术”、“传感技术”等核心技术。为了突出对学生在这些反映工业自动化技术最具代表性和先进性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我们构建了针对这些核心技术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学生上机编程、调试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较完整地掌握PLC的基本原理、程序编制、程序操作和故障诊断技术。该课程设置使学生既掌握了PLC基本知识和程序操作,同时在相关专业课中又涉及到PLC在不同场合的应用,而在相关实训模块课中学生将PLC技术综合应用到各种不同的生产环境中去。在每个实训室都有一种主要技术单元,同时,还有其它技术单元出现,宾主相拥,多次重复,但角度不同,强调的应用领域和水平不同。

4.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要紧紧抓住人才需求变化的大趋势,准确定位,严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使教学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培养出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周刚毅,李国平.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机电模具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105.

[2]邱自学,姚兴田,王君泽.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群建设[J].机电工程,2005,22(12):60.

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向范文3

 

2016年6月2日,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这将对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极大的督促作用,促进中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师,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1]。国际上广泛应用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在200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联合研究提出的[2]。它主要由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部分组成,目的是通过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整个过程的锻炼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按照CDIO的培养模式,工程毕业生的能力被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次,并通过12条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培养质量,这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2条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目前虽然已经制定了较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但是与CDIO工程教育标准的要求相比,在培养方案、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现有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专业特色不明显、不同课程之间存在重复或相互冲突的地方等缺点,因此要依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全面地进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建立符合CDIO工程教育标准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情况

 

目前的专业培养方案里包括的核心课程为: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机电传动控制、传感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互换性、工程材料等;主要实践环节为:社会实践调查、金工实习、电子电路实训、工程制图实践、创新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PLC与组态技术综合实验、测试技术与传感器综合实验、单片机综合实验、自动化生产线认知实践、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和机电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等。

 

2.CDIO模式下的机电专业教学体系

 

根据CDIO工程教育标准的要求和我校办学特色,为适应煤炭行业和地方经济对机电专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重实践、重创新的培养目标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广泛吸取企业专家建议,深入探讨和修订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从而保证面向工程的课程体系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依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选择典型的工程实践项目,采取“做中学”的方式,通过在项目中反复训练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能达到CDIO标准的要求,增强人才培养对企业的适应性[4]。近年来,主要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

 

(1)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了“一个核心、两个方向、四个阶段”的工程教学体系。

 

“一个核心”是以矿业领域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研发为主,覆盖了多学科交叉领域,主要涉及机械设计、机械传动、机械制造、机电传动控制、PLC、单片机、控制工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多种技术;“两个方向”是指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控制系统,选修课中增添“煤矿机电设备”、“工业控制网络与现场总线技术”等课程;“四个阶段”是指根据CDIO理念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阶段指导,学生要经历认知实习、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与综合实验及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等综合实训,才能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工程应用技术。从第三学期开始,每学期均安排工程实践环节,按照核心知识点和要求来设定每个工程实践项目,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过程中企业参与。

 

(2)依托产学研合作背景,通过专业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等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已经建立了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慧鱼模型创新设计实验室、机电控制技术实验室、虚拟仪器综合实验室、动态测试技术实验室等实践创新平台,与淮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淮南万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淮南润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开诚智能安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凯盛重工有限公司、淮南阶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从而可以保证给学生提供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通过单片机和PLC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训检验学生电工电路、单片机、PLC综合开发的能力,往往借助典型机电案例(如斜井跑车防护装置、皮带机集控系统、立井提升系统过卷过放保护系统等),让学生经历“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四阶段的完整实训。与此同时,让学生积极深入到到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中,在相关机电系统中顶岗锻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缩短学生个人能力与企业要求的差距。

 

(3)通过创新团队建设、学科竞赛和大学生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借助学院设置的创新团队、学科竞赛活动、大学生科研项目的平台,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融入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各种赛事,鼓励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和申请专利。

 

3.结语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是高度统一的,只有坚持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指导,依据校企合作背景,不断创新改革机电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为国家和企业培养出能在机电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和运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

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向范文4

关键词:CDIO;机电一体化课程群;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74-02

一、引言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以工程设计任务为导向,以培养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强调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关注工程实践,加强实践环节,强调个人职业技能与人际沟通的技能并重;强调综合创新能力,与社会大环境协调发展。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CDIO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适合高校工科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

山东理工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于2009年初成为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试点工作组高校成员。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我校CDIO培养模式的试点专业之一。我们的改革目标是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吸收世界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建立符合国际工程师认证的课程体系。“机电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三门主干课程,基于CDIO的培养理念,我们将这三门主干课程以机电项目为载体进行整合优化,建立机电一体化课程群,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特别是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过程

将国际工程教育的先进教学模式“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融入教学过程,以机电项目为载体,制定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CDIO培养方案;确定以设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制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大纲;编写相关的教学文件资料等。将“机电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器人技术及应用”三门主干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建立机电一体化课程群,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一)课堂教学方面

基于CDIO的培养理念,将机电一体化课程群的教学内容先进行整合优化。“机电控制技术”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以典型机电产品为载体,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的设计和PLC控制系统设计,培养学生对机电产品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的能力,为后续“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器人技术及应用”两门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教学内容主要以典型机电产品为载体,重点讲述精密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在机电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结合我校自行研制开发的三向移动重载教学机器人为实例讲解,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技术能力,为后续学习“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和进行机器人的开发和设计打下基础。“机器人技术及应用”采用自编讲义,综合国内外各种机器人的特点,选定自行研制开发的三向移动重载教学机器人为实例讲解运动学、动力学、结构建模、机器人轨迹规划等内容。

基于CDIO的培养理念,机电一体化课程群的内容设计,避免了传统教学中课程内容重复问题,学生从“机电控制技术”课程中获得机电产品设计中计算机控制模块的设计能力,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中获得机电产品设计中机械模块、传感器模块、伺服传动模块等设计能力,从“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课程中获得典型机电产品--机器人的系统设计能力。

改变传统授课模式,课程群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采取课堂实物演示与实验、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现场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从中穿插旨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机器人设计、调试等内容。注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课堂实验式教学,通过生动直观多种方法手段并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分析问题,联系问题,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立体思维、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方面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机电一体化课程群在实践教学方面,以三向移动重载教学机器人作为项目对象,设计了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I、II、III三个综合实践项目。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I项目通过对教学机器人的解剖,掌握各个关键部件(包括机械系统组件和控制系统组件)的具体结构和连接方式,进行初步的创新思维与产品构思训练。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II项目通过团队合作的方法完成机器人整体结构的设计。通过具体给定不同的设计参数和机器人操作任务,由学生自由组成团队,合作完成机器人各关键部件的详细设计,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给定的局部O计任务,并保证团队内部学生设计的各个部件之间的良好连接。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III项目通过团队合作的方法对第I、II模块确定的项目进行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通过这样训练,让学生进行总体方案设计、机械结构设计、控制系统设计等,同时这些关键技术可以触类旁通的用于其他相关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在每一届学生中选择设计较为出色的部分产品,进行实际加工制作,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激励,同时也可以作为以后学生的研究对象。由于最终的产品完全是学生自己设计,有利于学生掌握机电产品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整个过程,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三、实施效果

整合优化后以典型机电产品――机器人作为项目对象,贯穿于教学和实践性环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学生反应很好。学生学完这几门课程后,能完成项目对象的构思、设计与开发,所设计产品具备一定的开放性,便于拆卸和组装,并且能够进行二次开发。近几年学生开发的产品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和山东省机电产品大赛、山东省机器人大赛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整合优化后,老师们的讲课质量和讲课效果都得到提高,有3名教师连续三年荣获山东理工大学教学质量奖;发表CDIO方面的教研论文3篇;申请专利18项;并成功申报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CDIO的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还有“基于CDIO创新培养模式的新型移动机器人设计”、“基于CDIO的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第I模块的构思与设计”等6个CDIO项目获得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立项。

总之,基于CDIO的培养理念,将“机电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机器人技术及应用”三门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具有明显的特色。

参考文献:

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向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1.121

1 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社会和企业需要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综合能力,不仅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同样也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一方面能够掌握机械电子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毕业之后可以直接从事机电一体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样一来,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学生也能够在很快的时间满足企业的要求。这是应用型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和依据。

2 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从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层次上来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主要可以分为研究生层次、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三个层次。但是在这三个层次的人数分布来看,主要以本科生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学校都设置了本科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很多普通高校的专业目录上都有这一专业。此外,很多学校也设置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下开设的机械电子或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也称为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这种学校数量众多[1]。

但是就目前的情形来看,这些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还是以学科本位为基础,把课程主要分为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也主要是根据课程的内容来安排的。但是很难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但是随着高等本科教育的普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学生就业的形势发生变化之后,对于本科生的培养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2]。因此,本科机械电子工程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既要有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还应该具备学习能力、应变能力、拓展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诸多能力。

3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原则

应用型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为现代工程所包含的内容多且相对复杂。因此需要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时,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是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和其它研究型大学发展不同。学校和教育不需要建立太多的机械、电子、信息、控制、管理的知识体系,而是更好地建立起运用和训练体系。因此,在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时,既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时刻跟踪各个高校工程训练的最新发展理念和动态。另外,也要根据自身学校的发展,再结合现实的需要,根据人才需求多样性,进而构建出合适的工程训练体系。

二是要将这一培养体系贯穿于学生的四年学习当中。因为客观的规律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补充的,并且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学生首先要在四年本科教育中,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之后依靠理论做支持,再通过大量的实践和高强度的训练,最终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定要经历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才有可能锻炼出的实际操作能力,突出“应用”的特点。

三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必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学校的基础培养之下,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渐构建出适合自己的循序渐进的工程训练体系。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途径上,以及训练的安排上,都要努力做到先简单、后复杂的过程,从不熟练到逐渐熟练,最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校企合作与校校合作的原则。在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让学生进行实践。而学生进行实践的主要途径就是要让学生进入企业,尽早地进行实践。因此,进行校企合作,就是社会资源开展工程训练的重要途径。也是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关键举措。实行校企合作,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可以提前选出一部分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才,作为企业的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对于学校来说,能够适时地安排学生利用暑期,或者是其它集中时间,来进行实践学习。而对于学生来说,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技能和技术水平,积累一部分工作经验。

4 应用型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策略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应用型的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首先,就是要收集相关资料,对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了解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需要情况,与企业进行交流。通过走访和了解企业,与企业进行合作,形成双方都较为满意的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通过达成口头协议之后,之后再与相关企业签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协议。一方面能够努力建立起由学校、企业双方共同的专业、就业指导专家组。通过专业的专业指导,一方面能够指导企业选择合理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够指导学生如何在就业的过程中更好地使自己适应的企业的要求。

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学校首先要引进合适的人才,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在观念上、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上都比较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学校一方面要提升师资队伍,来建设相关制度。

最后,就是需要有强大的硬件条件作为支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尤其是应用型的。很多时候都需要进行实验,因此,必须要加大教学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学校需要在国家的资金支持下,加强实验室以及实习实训基地[3]。

5 总结

总之,培养应用型的本科机械工程的专业人才,就必须要每一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和形式都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改变原先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后,能够较好地适应目前这种动态而又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福元,倪骁骅.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办学现状与分析[J].内江科技,2007(11):26-27.

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向范文6

首先中等职业机械制造教育目前情况

目前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是美国的1/4,日本的1/2,与德国接近,中国也一跃成为制造大国并把2020年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定为力争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并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面对世界制造强国的竞争优势,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职业教育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职学校培养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对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起到很大的作用,机械专业教育更是制造业也的基础和核心。因此,就我国的制造业来讲,要想提高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强我国中职学校的机械教育。目前,我国很到制造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当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很中高层管理人员差不多,还有一些企业和学校合作培养机械人才,这种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对中职学校机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中等职业机械制造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到中职学校传授的知识过于陈旧、滞后,远远落后于当今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对新产品信息了解较少,没有能及时地把握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师资力量缺乏,高新技术的发展引起高新技术人力资源的紧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的流动日益市场化。优秀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纷纷被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吸引,引起机电类师资数量的紧缺。另一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新兴的技术产业,对教育人员提出新的要求,而原有的教员面临知识更新、年龄老化等问题。培训课程体系松散,不健全,机械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的边缘学科。它融合机械、电子、通讯、仪表、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不是机械与电子两种技术的单混合或叠加。因此,机电一体化必然是作为崭新的技术问世。它既不是传统的机械技术,也不是传统的电气技术,有鉴于此,培训也应建立相应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实践、实训设备不足,原有的机械实训设备陈旧,设备数量不足。实训的项目单一,与目前的实际应用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尤其职业技术教育侧重的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实训教育内容的滞后将严重影响机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手段不灵活,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用。而且缺乏一些反映机电专业先进技术的课程。现有的课程设置也缺乏弹性,没有设置一定比例的选修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不同岗位的需求。课程门数较多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冲击了实践教学,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向范文7

(一)对专业内涵的理解不够机电一体化的本质是将电子技术引入机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传感器检测机械运动,将检测信息输入计算机中,计算机得到能够实现预期机械运动的控制信号,由此来控制执行装置。若是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它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要有运动机械,二是采用了电子技术,通过计算机指令和反馈来实现柔性化和智能控制。而不少专业教师却单一地认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学一点机械类课程,学一些电子类课程,如果加上一些控制类课程,简单拼凑就是机电一体化了。因为理解不够,所以对最后的综合实践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时量及训练强度不够,大量精力花在了使学生获取装配钳工或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上。但社会现实却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随着光学、通信技术等的进入,机电一体化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而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开启了机器人的新时代。这迫切需要我们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融入新技术、新技能。

(二)对关键核心课程的融合不够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开设机械类、电子类和控制类专业课程。技能实践课程也大致这样划分,在最后阶段,再开设综合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如果按专业方向划分,则制造技术方向开设CAD/CAM软件应用技术、机电设备机械安装与调试技术、机电设备装调工(装配钳工)训练与考级;控制技术方向开设电气制图及CAD技术、机电设备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技术、机电设备装调工(维修电工)训练与考级。以上所有课程基本上都是分机械和电子课程两条线展开的,对PLC和单片机的理解运用不到位,到最后真正能融合机电技术、体现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的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实践课只开3周,而装配钳工和维修电工课程分别开了11周。很明显,对前者这门综合性的核心实训课程重视不够,其带来的后果是学生虽然分别掌握了机械类、电子类、控制类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但没有融合三类课程和技能,没有达到真正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

(三)对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强化不够对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专业能力是专业技术技能应用能力,而不是开发和设计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操作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具体分析、制定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能力,能处理生产车间现场工艺技术问题,具有维护、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能力。而现在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就是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两个方向,就是取得装配钳工高级工或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这些技术技能肯定不能让学生完全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技能。学校应当通过校内机电设备装配调试相关课程设计、专项实训,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技术技能应用能力,最后通过综合实训课程,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并努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的探索

(一)多元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目前,职业学校普遍开设三类课程:综合化课程(技术基础模块)、一体化课程(技术模块)、项目化课程(技术训练模块)。综合化课程模块是机电专业领域岗位群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技术理论和基础技能;一体化课程是机电专业相关技术领域中某种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方法有机整合的课程,如PLC编程及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等;项目化课程是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该类课程与职业技能或职业资格要求融通,突出熟练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如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钳工技术训练、机加工技术训练、机电设备装配调试技术训练等。而对上述三类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就形成了真正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理论课程、机电设备装调技术课程设计、机电一体化设备装配调试实训课程等,这是最能体现专业特点和要求的课程,是机电技术的真正融合。

(二)开设综合化的核心实践课程目前,综合实训课程开设的情况是:制造技术方向开设装配钳工,控制技术方向开设维修电工。如果培养机电综合能力,就要把PLC编程及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加以强化,增加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开设光机电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实训课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较为前沿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

(三)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目前,不少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进行电工、车工、钳工三项实践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学生初步掌握了机电技能。但这些技能是独立的、分散的,没有与机电岗位的综合技能匹配。随着技能大赛的推进,各校购置了机电一体化设备,培养了一批能胜任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践技能教学的师资队伍,也有了较为成熟的实训项目,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开展综合实训。目前,省内职业学校机电综合实训课程主要使用光机电一体化设备,该设备的组成包括电子控制模块和机械机构。电子控制模块主要有主令电器模块、传感器模块、控制模块、变频器模块、驱动电磁阀等。机械机构包括运料机构、传送带机构、推料机构、机械手机构等。工作原理是利用先进的控制设备,控制生产机械自动完成生产的自动化过程。这套设备虽小,但它涉及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体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技能。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是,以学会技术技能、完成任务为中心,以项目形式来安排训练内容,让学生用学过的指令实现各种电气控制线路图,模拟实现工业生产控制中的小项目,如工业洗衣机、自动轧钢线、邮件分拣系统等,然后在机电气一体化实训台进行分块练习,熟练掌握每一个单元的自动控制功能,最终目标是将各单元组合为能够实现不同生产要求的控制系统。这些技能训练都来自生活和生产,学生对项目课题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真正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

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向范文8

1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业界需求分析

从机械行业看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社会和业界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能只关注教学本身,而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发展与业界需求,从而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努力使学生更加接近社会需求,应是教育回报社会共同的追求。结合机械类专业特点进行业界需求分析,深入调查毕业生的生存状况,了解社会机械工程类技术人才的要求,正确把握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与业界需求之间的矛盾,试分析如下:①人才培养目标:高校知识内容非常基础,专业教材知识陈旧、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广而深的专业知识。②课程体系设置:高校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有些课程设置较为陈旧,不能满足当前企业需要,尤其缺乏现代设计与制造新技术的内容。③实践实习环节:学校实践和实都流于形式,企业迫切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意识与持续的创新能力。④素质教育:高校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较少,企业要求毕业生富有责任心,具有踏实、勤恳、虚心和不怕吃苦的职业品德。

根据培养模式与业界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行客观分析,结合机械类专业特点,培养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社会对机械工程类技术人才的要求。

2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中重点高校主要培养工程研究型人才,高职类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而教学型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重点是培养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有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强调学用结合,注重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我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一线技术工程师。工程师主要使命是“能够帮助改善生命质量、提高工业和个人生产率、进而提升每个人的生活水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面向21世纪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机电工程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品质和发展潜力,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在机械行业生产一线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高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3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为了配合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构建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实习实训体系、课外实践体系和社会实践体系,同时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管理与考核,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知识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强化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3.1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工程和创新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构建创新型国家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工科专业,应该将工程教育与创新教育列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要特别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工程与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开发、培养则是教育更本质,更核心的内容。以此为旨建立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工程教育与创新教育,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异常重要。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必须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将理论、实践教学与实际工程背景紧密相连,并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原则,从而使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及创新教育始终贯穿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构建面向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根据机械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优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确保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以主干课程为核心,根据能力培养要求,对相关课程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为了构建面向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表现为:①扎实基础:通过思政课程、数理基础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②拓宽口径:专业基础课程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等知识于一体,专业课模块按专业方向设置课程,注重专业的应用能力培养。③明确方向:在专业基础平台上设有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使学生方向明确并且学有专长。④注重应用:注重学生交际能力、人文素质、工程意识、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优化课程体系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点。着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使新的培养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树立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教育思想。

3.3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实现设计与制造、机械与电子、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经典内容与高新技术、单元技术与系统思想、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融合,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从工程的角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设计制造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模块。①基本技能模块包括物理实验、工程制图测绘、工程力学实验、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实验、金工实习、计算机应用和外语应用等,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理工科素养;②专业技能模块包括、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电工电子课程设计、电液控综合课程设计等,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实践技能;②工程实践模块包括数控技术、CAD/CAM/CAE、先进制造技术等工程实训,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④创新设计模块包括创新科技活动、机械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思维与技术创新能力。⑤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模块。根据国家紧缺人才需求状况,开展数控技术、PRO/E、ANSYS、UG、Solidworks和CATIA等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提高学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职业技能。

“五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通过该实践体系使学生能够获得较系统的机械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4实现学校与业界深度关联,形成很好的创新教育生态整个国家教育系统是一个大的教育生态系统,一个学校也可以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很多是直接为业界服务的,通过学校与业界的深度关联来构建良好的工程与创新教育生态。高等学校的教师有义务主动搭建高校与业界深度关联的平台,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业界的真实需求。创新的思想源泉都是由业界迫切需求所直接驱动的,与业界人士共同解决企业中的工程实际问题,则更有利于高校师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锤炼。要想在我国形成很好的创新教育生态,高校应该主动地和业界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应该把业界作为教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

3.5融入新技术,树立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工程教育观现代的先进设计技术、制造工艺、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和制造生产模式及系统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和全新的理念,而且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生产方式。为了培养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应探索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新技术新工艺,让学生认识宏观的、崭新的设计与制造思想及发展动向。

制造自动化和微细加工技术为代表的加工方式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在教学中,应当实现传统制造业与现代制造技术的知识融合。如在机械类等课程中增加现代制造业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工程知识。包含有制造自动化技术、微细加工技术、快速成型技术、逆向工程技术、虚拟制造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其它相关技术等。

机械制图课程应引入三维建模方法,企业采用了三维设计与工程分析平台,因此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应实现高新技术与经典内容相结合,即应用层(图形CAD、三维建模和多媒体技术)、设计层(虚拟设计、数据库技术、可视化技术和逆向工程)和创新层(智能CAD、专家系统和人机设计)的结合。

随着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工程分析技术已经深入应用于企业实际,因此有必要基于CAD/CAM/CAE数字化新技术进行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获得使用CAD/CAM集成软件工具进行产品设计和制造,培养学生的设计制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其在现代制造业中的竞争力。

机械电子工程培养方向范文9

关键词 机械设计 机械电子工程 数控技术 教学改革

0引言

机电工程教学改革促进了建立学校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了稳定的研究生设计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共同申报科研项目,扩大合作方式;练习的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为企业选择人才和设施的机会,为成绩突出的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学生就业,反映和双向选择完美的和谐统一。

1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1.1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应用能力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是有针对性的改革,例如专业毕业设计打破以往的“纸上谈兵”创新为真题实做实验,使学生在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有效地提高学了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大部分学生到企业工作时,在专业对口岗位上很快就能上岗工作,岗位适应度高。

1.2教学改革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机械设计R蹈母锸凳嫣馐底觯将学生安排在机械生产一线,让学生实地了解企业,了解机械设计专业知识的应用和机械生产组织管理,亲历了从选材、设计、生产到装配的全过程,既学到了很多实践实操知识,又消化、补充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1.3教学改革有利于增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的实施,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与技术攻关,并跟踪最新理论、技术、工艺、流程的发展,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进行生产各个环节的实战演习,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掌握了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实现了教学相长。

2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策略

2.1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使学生有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兴趣。然而,如何将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往往是在校生的薄弱环节。设计时在满足制件要求的前提下,如何使机械制造方便、成本降低考虑得较少,以至于造成结构设计上人为的复杂。甚至有的学生设计时,不经过严密思考、马马虎虎,出现尺寸标注错误、公差标注错误等现象。因此指导老师要因势利导,注意培养学生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2加强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衔接

顶岗实习对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提高实际技能具有很大作用,但是目前,高等院校安置机械设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难度很大,主要原因是,机械行业是一个实践经验和技能要求较高的行业,由于学生没有工作经历,厂方不愿把贵重设备让学生练手,工作稍微马虎往往带来一副机械报废,损失巨大,如对学生培训,费时费力又影响生产,企业感到不划算;因此要让企业积极对待机械设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学校一定要站在企业角度,考虑企业要求,在学生进厂前,做好铺垫,既学生进入企业能不太费力培训就能熟悉基本操作,这一过程要在校内实训环节完成,为此要认真抓好校内的各实训教学环节,力求达到企业上岗了基本要求,这样才能得到顶岗实习单位的正面回应。

2.3加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目前,由于机械电子工程毕业生自主择业,而且择业时间提早,对毕业设计的开展发生较大的冲突。尤其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提前离校上岗,在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就匆忙上岗导致用人单位反映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因此认识到: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机械设计专业实践基地建设,进行对口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同时,学校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有计划派出专业骨干教师主动参与技术开发研究或“送教上门”,为其开展各类员工培训,增加企业对学校的深入了解,拓宽实习岗位渠道;二是以学校场地引资源,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顶岗实训基地。

2.4启发式教学方法取代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机械电子工程教学活动,引导教师积极组织学生,有意识地学习和加快掌握文化和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在许多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成为人们的社会需求。简单地说,教学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双向互动。在这样的行为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掌握知识来了解客观世界,形成主观世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学生的学习是开展的教师或指导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学和学习中的矛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直接影响机械电子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