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儿童护理知识集锦9篇

时间:2023-06-16 16:38:02

儿童护理知识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1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1.加大“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学时比例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家长重视儿童的日常保健预防护理。但根据对儿童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还很缺乏,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保健预防意识,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高职医学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应把“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多增加婴儿抚触、婴儿被动体操、幼儿体操、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技巧练习,提高在校生儿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2

结果:观察组儿童采取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方法,儿童在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度、对接种服务的满意度、儿童在配合接种的配合率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采取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方法可有效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且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3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03-01

选择在我院2010年元月至12月与2012年元月至12月期间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的护理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2012年元月至12月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共630名,将这组儿童作为观察组,选择在我院2010年元月至12月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共596名,将这组儿童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儿童中,有男性儿童385名,女性儿童245名,年龄为3个月至4岁,平均年龄为1.52±1.31岁,均健康状况良好;对照组儿童中,有男性儿童331名,女性儿童265名,年龄为1个月至3.5岁,平均年龄为2.21±0.56岁,均健康状况良好;两组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所接受的接种疫苗种类有百白破疫苗、乙肝疫苗、乙脑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以及卡介苗等。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接受疫苗种类以及健康状况方面,经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儿童预防接种的常规护理方法,向家长介绍预防接种的操作步骤,在接种之前向家长了解儿童目前的身体健康状态以及在接种后如何对儿童的反应进行观察等;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儿童采取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方式对观察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

1.3 观察项目及评估标准 [1]。比较分析两组儿童在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后的不良反应率与家长对预防接种的满意度;不良反应包括儿童出现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满意度包括家长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度、对接种服务的满意度、儿童在配合接种的配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AS18.0统计软件,以X±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2 结果

2.1 对照组儿童与观察组儿童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儿童的不良反应比较分析

由表1可知,观察组儿童出现的不良反应率仅有2.05%,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的不良反应率,两组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儿童家长满意度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度、对接种服务的满意度、

儿童在配合接种的配合率的比较

由表2可知,观察组的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度、对接种服务的满意度、儿童在配合接种的配合率均高于对照组,总体满意度高,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3

关键词:孤独症 儿童 整体化护理 护理效果

儿童孤独症是常见的疾病之一,其是婴幼儿期广泛性发育障碍的表现,且在男女发病人群中男性较多。儿童孤独症患儿表现为不同程度行为异常、智力障碍、焦躁不安和语言交流障碍等症状,出现兴趣淡漠、行为刻板,且多数存在精神发育迟滞的现象。目前,儿童孤独症无特效治疗药物,儿童孤独症患儿的护理工作十分重要。以往临床护理工作为标准护理干预,主要是用药等方面的护理,虽然可以有效提高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疗效,但行为障碍等的存在仍严重影响临床治疗和预后[1-2]。因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十分关键。本研究将100例儿童孤独症患儿随机分组,标准护理组对于儿童孤独症患儿根据以往常规遵医落实护理的方式进行常规操作,整体化护理组在儿童护理工作中开展整体化护理,旨在分析儿童孤独症患儿实施整体化护理发挥的作用,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儿童孤独症患儿随机分组。整体化护理组年龄2~9岁,平均(5.21±2.28)岁;男39例,女11例;行为异常44例,智力障碍47例,焦躁不安24例,语言交流障碍40例。标准护理组年龄2~9岁,平均(5.15±2.14)岁;男40例,女10例;行为异常45例,智力障碍47例,焦躁不安23例,语言交流障碍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符合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出现行为异常、智力障碍、焦躁不安和语言交流障碍等症状,均具有正常呼吸和正常的听觉、发音能力。排除标准:癫痫、呼吸系统不正常、听力障碍、发音障碍的患儿。

1.2 护理方法

标准护理组对于儿童孤独症患儿根据以往常规遵医落实护理的方式进行常规操作。整体化护理组在儿童护理工作中开展整体化护理。(1)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让儿童孤独症患儿和家长提高对疾病的了解,使其明确疾病发生的原因和表现及带来的危害性等,在教育过程需要耐心解释和因材施教,结合家长的个体特点,如文化程度等选择合适的宣教方式,尽可能直观化和通俗化,以更好的提高健康教育的实施成效。(2)心理护理。当患儿出现不良情绪的情况下,需要给予患儿和家长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另外,根据儿童孤独症患儿的心理状态给予儿童孤独症患儿相应的疏导,并营造轻松、温馨的环境,多和患儿交流,对于存在焦虑心理的儿童孤独症患儿需要多给予安慰,并可播放轻音乐缓解其焦躁不安的情绪,帮助患儿更好适应当前社会环境,走出孤独[2]。(3)行为矫正。指导患儿家属多给予患儿关怀和爱护,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循序渐进矫正患儿的行为,促使其生活习惯逐渐发生改变,帮助患儿走向正确的轨道。(4)人际交往训练。多数儿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障碍,可出现和他人目光接触的情况下回避的现象,且喜欢独处。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儿相应的人际交往训练,指导患儿说话时对视别人的眼睛,并训练其用语言及时表现自身的想法和意愿。还可借助镜子训练的方式帮助患儿训练,通过视频和动画等方式帮助患儿理解部分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含义,并实施简单的问答训练,及时给予回答正确的患儿鼓励,使其得到鼓舞。(5)生活自理的训练。多数患儿生活能力低下,需要及时给予训练,以免影响正常生活。可将生活技能的动作如进食、穿衣等进行分解,循序渐进对患儿开展训练,提高其自理能力。(6)语言沟通。多数儿童存在语言沟通障碍,需加强和儿童的语言能力训练,先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并将语言充分融入患儿日常生活,引导其多交流,并帮助其用语言将生活中的事情串联,不断强化其语言的表达水平[3]。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满意度、儿童孤独症疾病知识家长掌握率、患儿住院时间、护理前后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及家属纠纷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满意度

整体化护理组的满意度是98.00%,高于标准化组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80.00%,P<0.05。

2.2 护理前后C A R S评分

护理前两组C A R S评分接近,P>0.05;护理后整体化护理组CARS评分优于标准护理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CARS评分比较(分,±s)

2.3 儿童孤独症疾病知识家长掌握率、患儿住院时间

整体化护理组儿童孤独症疾病知识家长掌握率高于标准护理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标准护理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儿童孤独症疾病知识家长掌握率、患儿住院时间比较

2.4 家属纠纷发生率

整体化护理组家属纠纷发生率是0,远远低于标准护理组18.00%,P<0.05。3 讨论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幼儿广泛发展障碍,具有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典型症状[4]。在临床上,孤独症是一种以极度孤独、情感交流障碍、语言障碍、智力衰退为特征的疾病,被称为儿童孤独症或孤独症。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独立行动,并遵循同样的格式,如儿童对日常生活的需求、环境的布置、玩具的摆放。其与一些无生命物体有着不可分离的特殊关系[5]。

孤独症儿童的临床表现主要有3种。(1)最明显的表现是社会交往上的困难,也就是说,儿童与他人交往有明显障碍,缺乏沟通能力和意识,缺乏与他人交流的兴趣以及其他明显的社会障碍。(2)儿童的疾病程度随时间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年龄和疾病程度上会有差异[6]。(3)较明显的特点是难以沟通。患儿在与他人沟通时也会遇到巨大的障碍。言语与非言语沟通有许多障碍,如目光接触和身体接触。对于语言交流,患儿以说话晚、说话慢、反应迟缓为主。其主要表现之一是兴趣狭隘、重复性太强。孤独症儿童对事物缺乏兴趣,没有明显的兴趣,日常行为刻板[7]。对事物采取一种固定的态度。孤独症会给患儿带来很大的心理和生理伤害,应及早治疗,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重视护理干预[8]。由于儿童的认知障碍和情绪不稳定,可能会产生暴力自我伤害行为。对于这类不安全行为,护士应密切观察儿童的活动及情绪变化,发现不安全隐患,做好预防。根据需要指定专人照看儿童,控制儿童活动范围,避免接触不安全因素,减少对儿童的不良刺激[9]。儿童如有兴奋,应将其置于安静的环境中,转移其注意力。对于无法避免的暴力和自残,应及时保护儿童,避免伤害自己和他人。要及时了解兴奋和冲动的原因,避免以后再发生同样的事情。此外,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耐心细致,避免激怒患儿,减少对其的不良刺激。任何训练都要求训练者在训练中保持耐心和坚持不懈,在训练过程中及时鼓励患儿[10]。

儿童孤独症是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对于患有此病的患儿,如果临床上未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严重影响患儿的未来生活,给患儿自身、家庭以及社会均带来严重的负担。大多数患儿和家长对疾病和治疗缺乏了解,导致其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表现。为了避免不良预后的发生,需要对孤独症的儿童进行早期干预[11]。儿童孤独症患儿受疾病影响,生活质量低下,多数存在语言交流缺乏,动作刻板,存在不同社会反应。因此,对儿童孤独症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十分重要[12]。整体化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可从多个层面进行护理工作的开展,从而更好的强化对儿童的心理疏导、语言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行为矫正等,通过给予儿童孤独症患儿和家长有效的疏导,减轻临床症状,从而提高儿童孤独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确保治疗的效果[13]。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4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 通过加强护理工作,夯实基础护理服务,在全社会树立医疗卫生行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通过护士为患者提供主动、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患者感受到护理服务的改善,感受到广大护士以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服的职业文化,感受到护理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我院计划免疫门诊在做好基础疫苗接种的同时不断改进服务流程提供特色服务,为辖区儿童健康美好的未来打下基础。

1 进行预防接种相关事宜

每周一下午准妈妈们进行预防接种相关事宜的培训。在培训班上我院的计免工作人员采用相关国家免疫政策、接种知识讲解,互动问答等授课形式,向各位准妈妈们宣传免疫预防知识。通过培训,让准妈妈们了解了预防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的重要性,疫苗的种类一类疫苗与二类疫苗的区别等以及预防接种流程及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掌握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接种反应如何护理,使家长对儿童接种后的接种部位红肿热痛及发热、皮疹不再惊慌失措,避免滥用药物减低疫苗效果,,并发放《预防接种前告儿童家长书》听完讲课后,准妈妈都纷纷表示,为了孩子的健康,一定要按时带孩子来打预防针。

2 保持预防室安全接种

预防接种门诊的候诊室、宣教室、接种室干净明亮、地面保持干燥无水,保洁人员定时巡视,出现尿渍、水渍随时清理以防小儿和家长滑倒。部分接种儿童为小年龄组儿童护理人员主动为他们提供温开水、纸杯、体温计等物品;接种后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会在接种后半小时内发生,计免门诊采取口头告知、张贴温馨提示。定时巡视等方式密切关注接种儿童接种后反应。保障安全接种。

3 预防接种门诊护理人员态度和蔼

进行业务操作时按规范要求进行,根据儿童不同年龄、不同心理采取不同护理措施。 儿童疼痛刺激表现为哭闹,挣扎。护理人员就采取微笑,利用面部表情和温馨的话去逗乐并转移其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注射,接种后指导家长拥抱抚摸孩子面部、四肢。减少哭闹。

4 实施计算机管理

由于接种对象或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知识普遍缺乏了解,特别是对儿童计划免疫程序不熟悉,担心孩子漏种、重种、早种、迟种等等,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对前来接种的0~7岁儿童纳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施计算机管理,使儿童及监护人获得一系列优质服务,省时方便、接种记录详细、准确,及时提醒家长接种时间。

5 电话跟踪随访

开通预防接种门诊咨询电话对接种儿童进行电话跟踪随访,对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对家长进行具体指导和对症处理,对逾期未种儿童提醒督促尽快完成。把人性化护理贯穿于整个预防接种过程中。在走廊过道设置宣传栏,结合疾病流行季节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强化家长的保健意识并做好新疫苗的宣传活动。

6 计划免疫护理人员实行责任制

使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的管理儿童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计免门诊工作人员深入社区、学校等为大家宣传免疫规划及扩大免疫的相关知识,设立免费咨询台,并对过往人员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解答有关问题,将国家免疫规划宣传给大家。广泛普及预防接种知识,提高全社会参与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全社会参与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良好氛围。开设常年接种门诊,坚持预约定期接种和随时补种相结合,与教育部门合作主动联系幼儿园、学校,积极做好查验预防证工作。对未免疫的儿童进行补种,并办理接种证。

7 加强与公安、街道等部门的联系

定期了解流动人口数量、特点、分布等情况,掌握本地区流动人口分布; 加强计划免疫中流动儿童管理进行主动搜索、查漏补种等,每月主动到辖区搜索适龄儿童,完成对流动儿童的摸底调查工作,为适龄儿童及时建卡建证。

8 计划免疫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5

【关键词】 护理学;儿童;保护;经验/总结

健康教育是社会整体教育的一部分,具有自身的价值和特殊规律,这种规律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人的心理、体魄和美育过程中,在社会主体变化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特殊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是完成各项事业、创造人间奇迹的基础。

健康教育要从幼儿抓起,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民族的自身理性精神和鉴别能力,这是一条基本规律,身心是互相联系的,正确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把握知识传授,智力开发和健康保健的统一,为塑造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时代赋予保健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职责。

把握健康教育的规律,强化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是作为社会医疗服务机构首先考虑的问题,针对幼儿的心理状态,捕捉他们的心理反应,运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各种直观形象教育,循序渐进地向儿童讲解卫生保健知识,使幼儿懂得从小爱清洁,讲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良好的进餐、睡眠习惯的重要性以及护理能力,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儿童生理知识上能够使儿童懂得和了解人体五官的作用以及预防感冒等初浅知识,促使幼儿养成文明卫生的好习惯,开办家长学校由专家教授专题讲授保健知识,这一系列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幼儿和家长对自我保健的重要认识以及护理能力。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6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高职教学;护理专业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全新护理模式的构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成为当前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体制改革对人才层次、能力要求的必然结果[1]。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学科,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临床专业课,是培养儿科专业护理人才的重要的课程。儿科护理专业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和教学目标不合理国外高等教育儿科护理学课程设置中,提倡以儿童的身心健康为中心,同时强调临床护理、观察;而国内高等教育儿科护理学课程设置与之差异很大,多数以儿科疾病的护理为中心,仅儿科疾病的护理就占总学时的80%[2]。课程目标侧重于患儿疾病的诊断、临床表现、治疗以及护理,不能满足社会对健康的需求。(二)教学方法落后多年来,儿科护理学教学一直偏倚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较单一枯燥,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师生缺乏有效的互动[3]。学生被动地灌输知识,教师讲得多,学生主动参与得少,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或无兴趣,积极性不能被有效调动起来。(三)教学内容脱离了实际教学内容多缺乏临床实践教学,理论课所占比例偏大,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教学内容与临床脱节,拉大了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四)考核形式单一目前,儿科护理学课程考核仍以试卷考核为主。试卷考核只能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识记程度,不能有效考查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团结写作能力及护患沟通能力等。要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实现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二、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优化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重视儿童身心健康,突出儿童保健的重要性,关注住院儿童心理、生理的护理为准则。学生要能陈述不同时期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分析个人、家庭、社会因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能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与患儿家属和患儿交流;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综合全面地健康评估;指出儿童常见健康问题;灌输整体护理的观念,强调病情观察、健康宣教的重要性;让学生持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及解决问题、健康宣教及护患沟通能力。(二)调整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突出高职护理的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和实践。如何让学生将获取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取决于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4]。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将教学内容分为生长发育评价、儿童保健、住院儿童护理、常见病患儿的护理四大板块,做好三个突出:①突出生长发育评价、儿童保健;②突出整体护理;③突出综合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改进教学方法采用不拘一格、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教学反馈,实现教学相长。例如,患儿常见疾病护理采用OSCE模式教学法,模拟临床场景,锻炼学生临床应变能力;生长发育章节用图片、动画、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法授课,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更易理解接受。教师还要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床旁教学法、PBL教学法结合CBL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四)完善考核评价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还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临床综合能力等[5]。将考核科学化、标准化的同时,要体现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

三、结语

儿科护理学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与成人生理、心理、解剖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新形势下对儿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儿科护理教学应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考核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席敦芹,钟召平,杨兴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及实践[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6,4(2):24.

[2]钱燕,韩霞.护理本科生儿童保健门诊实习的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04,18(12):2251-2252.

[3]杨.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7):96-97.

[4]张立云.PBL结合C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野,2014(34):202-203.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7

【关键词】儿童;媒介素养;参与式行动

在当今媒介化社会,大众传媒已成为儿童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工具,并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甚至动摇、瓦解了家庭和学校在儿童社会化中的权威地位。[1]诸多实证研究亦表明,在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儿童的媒介接触时间正在接近他们在学校的上课时间,媒介成为他们完成社会化的“第二课堂”。

对儿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和学习所用的能力,以及对媒介信息进行理性、批判解读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一、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

(一)超越保护主义,让儿童学会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保护主义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源自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在英国,保护主义理念的拥趸认为,传媒传播的信息中,包含大量对社会公众,特别是对涉世不深的儿童有害的负面信息,媒介素养教育应培养儿童的免疫力,帮助儿童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当时的美国,保护主义理念亦站在维护道德的立场,将媒介视为传播不良信息和诱导失范行径的罪魁祸首[2],呼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保护包括儿童青少年在内的社会公众免受媒介信息的不良影响。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自上世纪9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才开始在内地零星开展。受传统文化及保护主义的影响,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中,教导儿童远离媒介从而保护儿童免受媒介不良影响的观念亦长期存在。主要表现在:家长限制儿童的媒介接触时间,甚至不让儿童接触媒介;对于媒介中儿童难以理解的信息或不适宜儿童接触的信息,家长没有向儿童进行阐释、帮助其理解,而是简单粗暴地切断儿童接触这类信息的途径;忽略儿童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以成人的知识和经验取代儿童的真正需求,比如不让儿童看电视和接触网络,认为电视和网络会影响到儿童的学习,而以书籍代替。

保护主义理念的前提,是将儿童视作易受媒介信息影响的、缺少能动反应的弱者。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我们过去的错误在于将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在他成为一个社会成员以前,他是无甚价值的,儿童的“现在”没有被认真地考虑进去。所谓“现在”,就是“儿童能够按照他们自己的心理需要来生活”[3]。超越保护主义,将儿童视作独立的、能动的个体,让儿童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应成为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理念。接触和使用大众传媒,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的“儿童权利”之一。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对于儿童来说意味着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传媒的各类节目应成为丰富儿童生活、让儿童充分享受到童年快乐的工具,而不是剥夺儿童的童真,使其快速成人化的工具;第二,成人的知识与经验可以用来指导儿童使用传媒并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意见,但不能强加或灌输给儿童。

(二)注重培养儿童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媒介已经成为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媒介信息已经成为儿童了解世界、作出判断、付诸行动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下,培养儿童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应成为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能够从浩如烟海的媒介信息中选择出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沉迷于信息的海洋不知所从;2.能够区别媒介文本所建构的“媒介真实”与“现实真实”之间的差异;3.能够对媒介信息真伪及其隐藏的价值观念进行理性判断并作出批判性解读。

从学会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和学习所用,到理性解读媒介信息和批判性对待媒介信息,意味着媒介素养更进了一步。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儿童理性解读媒介信息和批判性对待媒介信息的能力,亦是培养他们成长为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需。

(三)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儿童学会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2条和第13条对儿童的“发表权”进行了如下规定:“缔约国应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予适当的看待。”“儿童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此项权利应包括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艺术形式或儿童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4]但在当前,儿童往往被作为成人活动的装饰品而出现。例如在一些庆典上,儿童被要求向领导或模范献花;在一些有关儿童的活动中,按照成人的授意对着镜头说出一些慷慨陈词。儿童虽然在媒体上出现了,但他们仍是沉默的,他们的想法和真实的声音并未得到表达。

媒介素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James与Prout曾指出:“儿童作为社会行动者,他们的行为也会成为引发社会变革的力量。”[5]当儿童学会了通过媒介表达想法和发出声音时,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达能力得到激发;更进一步地通过参与媒介,儿童获得自尊和自信,增强自身行动能力,从而成长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优质公民。

二、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

(一)学校:将媒介知识融进相关课程或课外活动中。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夏威夷、纽约等州就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1—9年级的课程体系之中,或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开设,或将媒介知识融进相关课程之中。[6]

在我国,当前媒介素养教育尚未成熟,且中小学课程设置已经非常繁多,单独设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不太现实,在此情况下,笔者认为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相关课程,不失为一种灵活而有效的做法。如:可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语文、科学、品德与社会等课程的教学中,或者跳出课堂教学的局限,将课外活动与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板报、校园广播、自拍音频视频节目等课外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培养儿童的媒介技能和媒介参与能力。

(二)传媒:制作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节目。台湾的公共电视台曾于2001年制作了面向10—14岁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系列节目《別小看我》,将各节目单元设计成“在做中学”课程,让儿童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探讨其生活经验中的媒介现象与话题,深受台湾儿童的喜爱。《别小看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如解读媒介信息、认识广告说服技巧、知晓新闻消息来源及守门人角色等,节目组还带领儿童探索各种媒体节目的“幕后”,兼具教育性和娱乐性。在内地,尚未有传媒制作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节目,一些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的节目中,会有零星的媒介知识融入。如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的节目中,偶尔会涉及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和正确看电视的内容,但多是站在保护主义的立场,指导儿童如何免受媒介不良信息的伤害。通过开办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节目,向儿童普及媒介知识,引导他们理性、批判地处理媒介信息,并为儿童了解和参与媒介信息的生产提供机会,应是儿童媒介(频道等)参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不二选择。

(三)社会力量:通过参与式行动培养儿童的行动能力。在近些年的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诸多研究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进行了反思,认为媒介素养教育不是向儿童传授所谓正确的知识,而是通过教育使儿童重获被剥夺的权利。据此,有研究者提出,媒介素养教育不是要传授给儿童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所谓的精英品位,而是要帮助他们发展形成自己意见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变“灌输式”为“赋权式”,使用参与式的学习方法。[7]发展传播学中,以充分尊重研究对象的本土知识与地方经验、动员研究对象与研究人员一起参与到行动中,使研究对象通过亲身参与获得知识及技能的参与式行动法(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PAR)为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参与式行动的最终目标是“赋权”,即通过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决策,使儿童重建对自身知识与能力的自信,增强行动能力。这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事实上,近些年国内一些研究者在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已经开始尝试运用参与式方法。如2006年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开展的“倾听儿童心声”项目;2008—2009年,中国传媒大学张洁等研究者在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程等。面向儿童的参与式媒介素养教育行动需要包括研究者、志愿者、公益组织、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的通力协作。研究者的角色是制订活动方案、活动内容,志愿者与公益组织负责行动的具体执行,政府部门可通过行政力量为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本文为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12CXW02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倪琳.迷失在媒介图景丛林中的孩子——一份来自上海三至五年级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报告[A],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11月.

[2]Buckingham,D.(1998),Media Education in the UK: Moving Beyond Protectionism[J].Journal of Connmnication,48(1):33-43.

[3]蒙台梭利.儿童教育[A],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流派论著选[C],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0-91.

[4]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R],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

[5]James,A. and Prout,A.(eds).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Childhood[M],London:Falmer Press,1997,p27.

[6]陈晓慧,袁磊.美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9).

[7]陈韬文,陆晔,卜卫,等.学术对谈:媒介素养的国际发展与本土经验[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7).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8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县103户6岁以下留守儿童家庭以及刘河中心小学幼儿园,城关镇幼儿园的208位留守儿童家长进行了认真调查,除访谈外,共发出问卷302份,回收问卷302份,有效问卷276份,有效回收率为91.3%。

1.留守儿童过早失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调查表明,接受学前教育的留守儿童中男生(占54.35%)多于女生(占45.65%),这与农村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密切相关。94.20%的父母在孩子很小时(4岁及以下)就外出务工,让孩子留守,其中在孩子2岁及以下就离家外出务工的父母占77.90%,3~4岁的占16.30%,同时,父母不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的占90.22%,其中半年及以上回家一次的占74.63%,三个月左右一次的占15.58%。可见,绝大多数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年龄很小,而且不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留守儿童过早地远离了父爱母爱,取而代之的是隔代监护人(如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几乎无原则的溺爱,这必将给他们的成长留下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

2.留守儿童学前知识启蒙的教育环境缺乏

根据调查整理信息数据显示(见表1),25.72%的留守儿童居住在乡镇街道,有托儿所或者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74.28%的留守儿童居住在乡镇以外的村落,则没有学前教育机构。通过访谈得知,一方面,农民自身文化程度偏低,学前教育意识淡薄,认为学前教育只是“拿钱买看管”,不是受教育;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当地政府无在村落建设幼儿园或托儿所的资金或规划。究其原因是国家在这方面倾斜不够,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不透明。在监护人方面,73.19%的监护人表示了解幼儿园教学内容,认为所教内容比较简单,其中只有5.96%的监护人清楚了解幼儿园教学内容。26.91%的监护人只负责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根本不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表1显示经常教育孩子认字识数的占42.39%,偶尔以及只在孩子问起时教孩子认字识数的占51.08%,这表明,有93.47%的监护人在孩子认字识数方面有一定的自觉意识,还有6.52%的监护人根本不教孩子认字识数。另外,74.27%的监护人会买一些认字识数的挂图、图画书、卡片或其他书籍教育孩子,但25.72%的监护人根本不为孩子买任何课外教育资料,这意味着这部分儿童得不到实质意义上的学前教育,这一重大缺失必将对孩子求学和习惯养成带来影响。同时也说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主动引导监护人课外辅导、共同开发留守儿童智力的积极性。

3.留守儿童学前情感形成的教育环境堪忧

调查数据显示,共有54.35%的监护人是通过拍着孩子、哼着歌或讲故事让孩子安睡,但也有近一半(45.65%)的监护人在孩子躺下后就不管了,如果是父母在身边一般是不会这样的,留守儿童更需要监护人采取一定的安慰方式幸福入睡。留守儿童在与监护人发生矛盾时,42.03%的留守儿童会哭闹,35.87%的留守儿童会闷不吭声,还有22.10%的留守儿童会和监护人吵架以及打电话向父母倾诉。有64.13%的留守儿童会通过发声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35.87%的留守儿童采取沉默的方式来对抗。这种处理矛盾的方式极易形成偏执的不健康心理特征,需要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恰当的引导,消除心理隐患。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大多不知如何对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进行有效管理,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而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被漠视了。这最终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隐患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社会问题。在选择玩伴方面,有74.64%的留守儿童和任何孩子都可以玩得来,性格开朗;11.59%的留守儿童只愿意和父母也不在身边的孩子玩,无意识地将自己划入“可怜人”的小圈子,产生自卑和防卫心理;8.33%的留守儿童却喜欢和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玩耍,从别人父母那里得到父爱母爱的慰藉,过着“乞爱”得欢的童年;5.43%的留守儿童喜欢自己一个人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闭心理。总之,约占总数25.36%的留守儿童会因为内心自我歧视以及对亲情的渴望,而刻意地选择自己的玩伴。总体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一定的社会力量来组织当地留守儿童开展经常性的集体活动。在中部农村地区却缺乏这样的社会组织及其开放平台。在平时主要活动方面,留守儿童看电视的占31.52%,使他们面临着视力伤害的危险;22.46%的留守儿童因太小、胆小、监护过严等会跟在监护人身边;只有45.65%的留守儿童活动正常,或和其他小伙伴玩耍或做家务。可见,半数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建议

从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学龄前阶段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转折意义。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增加专项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应确立关注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治理的行动原则,增加专项经费投入。在美国,联邦政府每年都会介绍和总结当年美国学前教育发展情况,为各地的学前教育提供政策依据。为了更好地普及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水平,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政府应明确管理职责,着重建立和完善乡村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学前教育体制,可以推出全乡镇幼儿教育由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经费和师资,使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承担对村办幼儿园的指导管理职能。同时,应该加大对偏远村落的投入,在乡镇公共教育预算及开支中单列学前教育专项,并做到公开透明。

2.组织经常性社会活动

政府在广大农村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为留守儿童组织经常性活动。调查显示,对于设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机构,97.23%的监护人认为有必要,仅有2.77%的监护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综合服务中心不仅能进行心理辅导,还能够提供学校和家庭所不能提供的开发儿童智力的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加就业,使那些热心公益活动的专业人士和志愿者服务于学前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也能促使政府转型,延伸其服务职能。

3.加大宣传力度

儿童护理知识范文9

【关键词】妇产科;儿童护理风险;预防;对策

前言

妇产科已然属于医疗高风险专业尤其是产科,它联系的是两条生命。而产科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护理人员对胎儿宫内情况判断的不确定性很高。在儿童的早期,小儿神经行为发育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幼稚到成熟,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在量上呈现着高速发展状态,而且出现巨大而深刻质的变化。

一、风险分析

1、护理人员因素

注意力不集中,护理环节质量无法保证:工作应急性很强,并且繁琐,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很大,倒夜班频繁过于疲劳。人力资源配备的不足。护患沟通不够,未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导致儿童的免疫力下降,

2、患者、家属风险因素

病人心理危机问题:孕产妇及其家属没有充分意识到分娩的危险性,认为分娩是人生必经阶段,很多孕妇及其家属在待产期间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甚至私自外出,一旦孕妇发生了胎盘早剥、胎膜早破或摔伤,对母婴都有较大的危险,更可能对儿童以后的发育成长埋下隐患。

3、室内感染的发生

孕妇产后在母婴室时,家属及探视人员若不遵守探视制度,就极有可能影响到产妇休养,甚至造成交叉感染,导致产褥感染和新生儿感染,更有可能诱发儿童多种疾病。

二、预防措施

1、提高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督促护士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熟悉和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变化以及部门规章,组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护士风险防范措施,了解儿童成长的发展规律,及时通报国内外最新的有关安全的信息,这样能够增强护士对护理风险防范意识的树立有所帮助,使护士对容易造成护理风险的工作环节提高警惕。[1]

2、建立并严格执行临床实践标准体系

产科 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室,对所有工作人员要求都很严格,必须进行规范性严格培训后,能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方可上岗。在工作中要做到一丝不苟严密观察产程进程,及时处理产程中发生的各种意外。还要注意学习各种人文和社会知识,提高整体的素质,遇到疑难问题时大家讨论,集思广益。要定期进行业务学习考核,促进医疗护理水平提高,避免因医护水平缺陷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减少纠纷。

3、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

产科积极推广以产妇为中心的的人性化服务,转变护理观念和服务模式,建立孕前、孕期、产时、产后无缝隙全程服务体系。医院各科室应充分利用院内现有的通讯设备,事先打电话与相关科联系好,不让病人和家属在科与科之间奔波,尽量提高家属的满意度,减少不满情绪,避免投诉与纠纷。医护人员应加强思想品德和专业素质的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掌握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的技巧,并注重提高与儿童的交流的水平,主动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三、儿童护理风险的管理对策

1、建立风险警示标志

危险地段、时段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如小心路滑等行为指导;走廊两侧安装扶手,厕所地面放置防滑垫。

2、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

在做任何一项操作时必须解释目的和注意事项,同时告知风险因素。牢记“风险源自细节”,注重护理风险的前瞻控制,加强细节教育,是防范差错事故和进行安全护理的有效方法。儿童具有爱玩爱闹的特点,护理人员应加强看管。

3、护理人员应紧抓几大关键点

节假日、双休班、交接班是护理人员容易麻痹大意的时候,护士长应实行三查房和节假日值班制,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对于那些新上岗、责任心不强、技术差、生活中干扰因素大的护士,应重点监控,合理搭班,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对急救物品实行专人负责管理,定点定量放置,定期检修急救仪器性能,力求急救物品完好、处于应急状态。

4、严格对查制度

加强住院患者、新生儿腕带的管理,新生儿采取三核对原则,确保患者身份正确。加强病房巡视,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避免意外事件发生。医生做到危重病人重点床头交班,了解病房所有病人病情动态,发现病情变化立即处理,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5、积极引导家长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进行评估和识别儿童早期常见心理行为的异常

心理行为发育评估是根据一定的发育理论,使用一定的操纵程序,对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水平和行为能力等属性加以确定的过程。它的特点分为动态性、相对性、间接性。[2]

1、简易评估与专业智力测评

家长或儿童保健人员可以通过学习、了解心理发育的进程,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儿童心理发育水平,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评估。而专业智力测评则需要护理人员使用特定的标准化的测定量表对被试对象施加刺激,从被试的一定反应中确定其智力水平的过程。

2、对儿童心理发育行为的早期推进

家长应积极参与和实施早期干预工作模式,尽量开发现有的家庭的自然条件,而不是限制破坏自然环境。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个别需要,制定出针对性的干预计划。家长应积极配合妇产科医院改善家庭养育方式和环境,做好情绪辅导和行为管理,采取合理的、科学的养育方式,为儿童智力发展、情绪发展和人格发展提供一个适宜的发展环境。

3、预防意外伤害

儿童是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之一,儿童的判断你能力差,缺乏识别危险的能力。在对儿童大运动能力和精细动作的促进训练的时候,家长和医院要增强安全意识,做好环境安全设施的建设,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四、总结

儿童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母婴健康是关系到每个家庭幸福的大事,保证母婴安全,是每个产科医护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水平,加强责任心,防患于未然,是从根本上解决医疗纠纷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吴文平. 妇产科护理常见风险对策的探讨[J]. 当代医学. 2012(24)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