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集锦9篇

时间:2023-06-19 16:29:44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 转变教师观念

作为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发展学生认知的手段,信息化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师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信息化教学形式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解决教师观念的问题。因此,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应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的能力。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利用信息技术,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把获取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过去课堂教学主要强调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而今许多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必须从根本上给予转变。一个教师,他有多少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供共享,有多少创新的成果能经得住实践检验、为人所用,都将成为评价一个教师学术水平、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教学和学术成果将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价。

二、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氛围

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是主要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而民主,就是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一定愿意继续进行新的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

(一)运用信息技术趣化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非线性的结构来组织教学,把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认知形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信息技术集成了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形象逼真、生动新颖,能充分刺激学生视觉、听觉和脑神经等多种器官,唤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趣化学习氛围。只有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学生才敢于创新,才会产生创新的思维。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思维、想象空间。

思维、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更多想象和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从而产生新的理解、新的假设和结论,从而可能产生创造性的独到见解。由于信息技术能融声、光、情、景为一体,冲破时空限制,能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乐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扩大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范围,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反映事物固有的属性。所以,信息技术能将教学内容形象化、明确化,容易将新知与旧知或各知识点合乎逻辑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向理性飞跃。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信息化教学则提出:要以人为本,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学生自主探索为途径,以合作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而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学习情景,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参与认知的全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题,并带着问题主动参与解决,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能力。学生的求知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只有重视、引导、保护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好奇之心,学生的想象思维才会激出创新的火花。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改变过去呆板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缓和课堂上紧张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一)运用目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现代信息化教学形式下,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创新的思维活动才会得以启动运行,通过信息的获得、检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

目标是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的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展示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此外,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还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带到微机房,组织上机作文竞赛,看谁的文章内容词句精美且速度快。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还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对信息技术实用性也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挑战、创新的能力。

(二)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变学生被动学习式的教学为诱导思维式的教学,关键在于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信息技术为辅,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结合教材,大胆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难度适中、具有探索性、能培养创新思维的课题,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总之,在信息化教学中,大胆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提供创新的空间,从而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探索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周菁:《教育信息化与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人民日报出版社,下卷。

[2]谢幼如:《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2002年5月。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2

在信息技术课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的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的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当因特网走进人们的生活并时,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讲授与辅导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要充分应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的思维。现在,在这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知识不再依赖于教师,那些单纯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信息技术老师已远远不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要想适应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就必须转变角色,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要真正体现在“做”中“学”的教学思想。

2通过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在每一节新课给学生布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用任务作为动力,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画图软件时,我先在教师机上展示用画图软件画出来的优秀画画作品。学生们看后各自展开了想象,思考着如何来创作。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中,给学生演示讲解画图工具的使用,学生马上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就为后面学习做了准备。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2创设问题情境

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Excel的Rank函数时,事先设计好各班的成绩表,并输入Rank函数。上课时,首先展示该班的成绩表,然后输入几个学生的成绩后,马上就能看到该学生在班级中的名次。又如在讲“认识计算机程序”时,事先设计好统计学生成绩的VB小程序,上课时,输入或导入学生的成绩,马上就可以生成学生的成绩表(可以求各科最高分、最低分、总分、平均分等)。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思考、探究知识、展示才能的空间,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使学生的心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2.3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逐渐进入主体角色,能够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如讲“Flash遮罩动画”时,首先展示一些优秀的Flash遮罩动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展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制作遮罩动画),学生跃跃欲试,在下面的学习中能积极主动参与。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3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某一任务出发,采用自己独特的办法解决问题。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等。例如,在讲“用电子表格自动计算”一课时,把所有关于这节课的知识点做成PPT,放在教师机共享文件夹中,学生可以访问教师机并下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点击相应的超链接,打开相应的幻灯片并通过阅读其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用公式求和,可以点击“自动求和”超链接,还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复制公式,可以点击“复制公式”超链接,查阅相关的信息。又如,在讲“PowerPoint”时,设计一个以制作“我爱地球”为题的幻灯片,将所有制作幻灯片所需的知识点做成学习网站,然后展示制作“我爱地球”幻灯片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制作要求在学习网站中自主学习PowerPoint的相关知识并制作好主题幻灯片。在这些课的学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既能学习新知,又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4创设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氛围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新软件、新技术层出不穷,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及时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采取多种措施创设创新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校内组织班级网页制作、主题幻灯片制作、Flas制作比赛等,对学生的创新给予奖励,并将优秀作品放在网络上。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结语

当今世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寻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立脚点,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谢罗生 单位:惠州市龙门县路溪学校

参考文献

[1]章晴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学通报,2011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3

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主要手段,中国已经成为互联网大国,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是把互联网当作娱乐和消磨时间的工具。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笔者认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兴趣,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要设计合理的创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被教育理论家们称为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有了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教与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就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对知识没有求知欲和探索欲,那么即使教师传授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突破。因此,创新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要重视创新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对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实际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东西,好多学生并不知道他们的实际制作原理和制作流程,我们就要用来源于生活中的这些实例,提到理性高度进行综合分析、理性总结,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启发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反复实践的兴趣。

二、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典型创设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通过接近生活、形象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笔者在讲授Flash的遮罩功能时,就运用日常生活中几个简单的实例,以课件的形式展现了各式各样的遮罩效果,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照画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复的实践。这种教学情境的营造,不仅使学生始终保持昂然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他们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还体会到,努力把计算机引入各科教学中,为各科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可加大教学的密度,节省时间,而且还能将很多抽象化的知识生动化和具体化。

三、要大量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有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体验,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培养创新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实践活动。

(1)启发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中的创造性品质首先表现在“质疑”上,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2)开设创造性的实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计算机课程离不开实验,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3)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重要途径,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力。

(4)成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对程度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和兴趣进行选择。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4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赞可夫认为,学生有了愉悦的情感,欢快的情绪,可以使大脑皮层区处于兴奋状态,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反之,厌烦的情绪能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求、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点,而借助信息技术能使一些略显枯燥的知识变的形象生动。例如,教师在教授中小学阶段的立体几何部分和应用题部分时由于不能形象再现图形和题目场景,学生学习时就难于理解知识而产生乏味感。我们在选择相关软件的基础上,设计有关课件用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对这两部分内容做到实验模拟,帮助学生掌握。对几何立体图形的理解我们选择3DS三维动画制作,该软件能在演示中把任何几何图形与立体几何图形以形象的三维形式再现,使各类几何体能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展现给学生,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大大加快理解速度。

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知识与学科内容的紧密联系。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的特点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比如数学中的应用题,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课前我们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询资料,课上学生汇报,结合老师准备的课件,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的接受一次实践能力的锻炼。

2.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学习观念的寻求与研究。象数学课程,其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的突破难点,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难题。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的判断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直线、射线和线段。可以使线段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射线是线段基础上一端的无限处长及把线段两端处长得到直线,这种在原有图形基础上的动画展示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线间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线”的特征的掌握。

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3.运用信息技术,启迪学生创造性的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启迪学生创造性想象,有了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造性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像在语文教学中的续写,课前通过个别了解把一个学生想象的故事结尾编制成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创造出逼真的立体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后,可重新播放录象,然后定格,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想到了什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大开,很快就编出了好几种故事的结尾。此时可边播放课前通过了解制成的课件边解说:“这就是刚才孙阳同学编的故事,真生动!请同学们继续大胆想象,老师将会根据你讲的故事结尾,再制成课件,我们一起欣赏。”这时,同学们思维更积极,个个跃跃欲试,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脑子里诞生,有的说:“小蝌蚪第一次见妈妈,有说不完的话。”有的说:“小蝌蚪见了妈妈在撒娇呢。”有的说:“小蝌蚪们在向妈妈诉说找妈妈时遇到的各种困难。”……学生一边讲,一边欣赏着各种结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5

一、立足学科特点,增强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学科(以下称计算机)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计算机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计算机教学贴近现实、生活,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实践证明,采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灵活而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奠定基础;同时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题多解”,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空间。

二、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对立地发现对他来说是新的知识或解决自己从未解决过的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景中,使用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新的方法等方面的能力。中学生的创造力正处于发展阶段,程度不一,教师的指导固然重要,但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经验、先天素质千差万别的学生来说,全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目前的硬件水平、教学条件还不能完全做到。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科的特点和课程设置的现状探索新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努力让学生发挥专长,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创造力。

(一)培养教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导,才能激发学习主体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合,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具体运用,以及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等各个方面无不需要教师的再创造。因此,计算机教师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一定要不断进行学习和提高,提高业务素质。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形成创新思维。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演示操作过程的方法进行授课,这种模式对于知识的传授是有效的,但是还谈不上创造性教学,更谈不上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它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重在教师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学生对自己学过的东西必须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分析研究,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才能使知识真正为自己所有。例如:我在讲授网络基础知识网关、DNS服务器等知识时,由于概念十分抽象,学生很难理解,便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一个大单位的电话分机系统和网络比较。一个单位内部的电话都可以通过短号通信,就相当于我们一个机房的计算机可以内部通信;当外面的电话要找单位的某个办公室的电话时,就要通过总服务台转接,那么总服务台就相当于网关,负责和外部进行通信。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认真操作,不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了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我在讲授计算机编程加工信息时,演示了VB程序和一个最简单的编程实例后精心设计了一个任务:利用VB编写一个简单的计算器程序,可以去参考Windows中自带的计算器程序界面。结果本来枯燥无味的程序教学课变得非常有意思,每位学生都在认真地思考,有的同学编写出来的计算器程序功能十分强大,我根本没有预料到,大大超出了教学的范围。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计算机及其相关知识的更新速度是比较快的,计算机硬件基本上三个月就有新品上市,而计算机软件最多一年就有升级版本或更新。因此,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自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上机过程中,我一方面纠正学生对计算机的错误认识,让学生敢于动手。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我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并不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先给他一点提示,让他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教科书上或是自己使用计算机的联机帮助系统来寻找答案,或是与旁边的同学一起讨论解决。学生常常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最后他们都认为:“没有老师,我也能行。”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改革考试方法,激发创新动机。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6

1. 设置目标,明确任务 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从而使学生能明确教学任务,学而有趣。如在给学生教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时,一开始上课,就给学生展示PowerPoint在演示文稿中所能完成的效果,从最简单的文字飞入到较复杂的图片动画。使学生看了很吃惊。从而讲述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这样即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精讲多练,培养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应该从积极思维、动手实践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指导、启发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与老师的思维达成共识,达到这个目的并不是说老师的讲授要面面俱到;相反,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讲授为辅,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教PowerPoint制作动画时,讲首先选定目标,选择幻灯片放映菜单,再单击自定义动画命令,下面该怎么做,留给学生自己完成。同一任务有多种通道能实现的,应从不同角度加以展现,以达到传授学习方法和培养发散思维的目的。如教PowerPoint制作背景时,讲从格式菜单选择背景,也应讲右击演示文稿空白处选择背景等。在传授学习方法的同时,既要帮助学生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又要帮助学生掌握适合个体实际的具体学习方法。

3. 分层指导,发展个性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清楚各自的操作任务。学生可自由组合创作小组或独立创作。在操作中,教师要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按学生的层次水平给予分层指导,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生 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逐渐普及、应用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都发生很大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充分理解信息技术教育概念的同时,认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研究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他们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是素质教育要求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的深化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其能力;二是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应用与扩展,教育也要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认清信息化为社会文化、科技带来的改变以及对人们学习、生活方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不断研究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达到将信息技术课程作用最大程度发挥的目的;三是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变革。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科技革命,社会各个行业也意识到了创新给社会发展带来的生命力,高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及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所以高校必须重视满足社会对信息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教学要以引导为主,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散思维的锻炼至关重要。发散思维作为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教学手段从单方面的传授与接受知识向以引导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转变。在学生发散思维的锻炼中,主要通过对问题深入分析,从各个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得到独创性结论。学生得到的结论具有独创性正是创新能力提高的表现,这是传统“填鸭式”教学中不可能获得的,因为传统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引导,缺少重视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信息教学课程内容设置问题,并通过适当提示使学生得到结论,也可以小组形式让学生进行探讨并各抒己见,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体会到对知识进行探索的乐趣以及获得正确结论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情。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势,锻炼学生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创新能力的获得具有重要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联想思维的锻炼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素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对需要展开联想的事物或问题正确把握。通过联想思维的锻炼,学生能够将知识与面对的问题快速建立关系并找到正确结论。多媒体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本身具备的优势之一。多媒体具有视听结合的特点,具有视频、图片、声音等多种表现形式,在锻炼学生联想思维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多媒体网络的使用。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需要留给学生想象与联想的空间。如在FLASH和视频的制作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未完成作品,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自我发挥的完善。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寻找一个制作视频的元素或主题,让学生通过自身能力独立完成或者在课堂中阐述对所选主题的认识与看法,达到锻炼联想思维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其局限性。首先,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知识构成及思考快速发现问题,同时对联想与设想结果进行筛选与排除,也能在得到结论后对结论进行正确评价与纠正。但是逻辑思维也可能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一些思维定式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缺少创新意识,导致错误结论的出现。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锻炼,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要认识到思维定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阻碍,通过了解学生思考的过程来指导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避免逻辑思维的局限。

(四)提高创新意识以及教学硬件与教师素质的完善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应当努力营造重视创新的校风与氛围,鼓励学生创新,举办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活动以及宣传,使学生感受到创新对自我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对自身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增强创新意识。其次,教学硬件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高校要以扩展学生知识量、深化学生知识层次为目的不断对信息技术硬件与网络进行完善,为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创新精神建立设施保障。再次,应注重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主导和表率作用,所以不仅高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对自己进行反省与评测。

参考文献:

[1]夏德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8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8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新课程标准已经在我国各中小学实施,虽然大多数初中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与核心的信息技术知识海纳百川,而且信息技术知识一直在不断更新,初中生面对这样一个庞大、复杂的知识体系结构,会感到茫然而无从下手。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根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提倡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方面要重点培养。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展的,所以强化基础和提升能力同样重要。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转变这种观念刻不容缓。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作用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技术知识。为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要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强调以学生为本,积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现在的初中生都会使用电脑,但是大部分还只是简单的操作,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纯粹是娱乐。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很关键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一些关于计算机方面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故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中,教师讲到CPU时,可以介绍Intel和AMD这两种CPU,以及我国目前自主研发的芯片;在讲到PPT基础操作时,教师可以先用快捷键的方式演示,通过演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教会学生练习使用快捷键,让学生感受到复杂的操作可以通过简捷的指令来完成,这样不仅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增加实践活动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重视实践的课程。上机操作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基本手段,也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马马虎虎,不能只有教师一个人在讲课,最佳的方法是听、讲、操作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边学边应用,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展现自己的创意,展露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所谓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发挥所学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制作成宣传手册,这种做法不仅测试了学生掌握文档知识的程度和设计应用文档水平,还考查了学生创新能力。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设计各种各样的、内容新颖的宣传手册,充分展现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有的学生把宣传手册取名为《中华之崛起》、《抗战胜利70年》等等。在具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创新。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随着新软件、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在面对新知识和新技术时,都是处于同一水平线,没有谁高谁低之分,因而教师并不具备更大的优势。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新技术问题时,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中不能回避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怕挑战,克服自身职业倦怠不良习惯,要主动接受新知识、新问题的挑战,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深入学习,充分挖掘本专业的知识面,掌握各种R抵识和教育教学方法等,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为更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努力。

四、教学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计算机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把生活实际融入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更能贴近学生生活,也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后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讨论活动,和学生讨论一些最新的技术资讯和最新的科技知识;学生在家里操作电脑时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向教师讨教,如病毒问题、电脑配置问题、电脑软件升级问题、电脑运行慢的问题等等。教师耐心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针对某个问题延伸一些课外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给出的问题答案,自身实践操作解决问题,从而对计算机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电脑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身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提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而且开拓了学生创新思维。

五、结语

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下,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因此,作为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专业素质,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高S.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4,(03).

[2]郭慧.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J].赤子,2014,(07).

[3]姜亦男.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点滴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2).

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范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创新精神

新时期基础教育制度改革的核心目标,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现代科学,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

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因

首先,与其他基础学科不同,信息技术课的自身特征意味着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从这一点讲,信息技术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软件,而各种各样的技术软件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同时新软件的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所有软件的使用方法,这就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其次,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在于程序设计,而更多的在于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或整合,而在此过程中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初学阶段传授计算机的各种编程语言是不合适的。只能学一些简单、实用、应用性强的软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发挥想象,而且常常要用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很好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措施

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信息技术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这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工具就是计算机,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用文字、声音、视频、图形、动画等形式表现的内容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出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教学环节的一切机会,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措施,有计划地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创新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逐渐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初始就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笔者在教学中就可以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教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继续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是要鼓励学生的质疑心,培养学生进行发散型思维。创新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人们往往习惯按部就班,从固定的一个角度去看待事物,思考常常因此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往往惰性比较大,一旦掌握一点新知识,自以为了不起,容易裹足不前。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阔视野,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事物,在形成求异思维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发散型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设疑的教学方法,大胆质疑,变死学为活学,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