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化学中的方程式集锦9篇

时间:2023-06-28 17:06:52

化学中的方程式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1

关键词: 化学方程式 记忆方法 高中化学教学

化学方程式既是中学化学三大化学用语中最重要的化学用语,又是化学计算应用的基础,例如高中阶段最重要的一种类型计算: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因此,熟练记忆和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化学的保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不科学,记不清甚至记不住化学方程式,导致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其实,掌握科学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就能较容易地记住这些化学方程式。

我在近几年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现介绍一下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根据一般的学习规律不难发现,系统的知识比零碎的知识易记忆,理解了的知识比不理解的知识易记忆。这就要求教师将不同反应类型的方程式进行分类总结,把相同特点的化学方程式总结在一起,根据反应规律让学生进行系统记忆。分析高中化学方程式,氧化还原方程式大约占80%左右,非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大约占20%左右,记住氧化还原方程式,就记住了大部分化学方程式,实际上大部分氧化还原方程式是不用专门记忆的,而是可以通过推导得出的。

然后记大约20%的非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将这些方程式分类总结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离子反应、水解反应等。根据不同反应特点分门别类,进行理解记忆,就能很快记住这些化学方程式。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化学方程式和它所反映的丰富多彩的化学现象结合起来进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成物颜色的不同、火焰颜色的不同、指示剂颜色的改变等许多直观现象的不同,可记住许多化学方程式。例如:金属钠在氧气中燃烧,其实验现象是钠首先熔化,然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有淡黄色固体固体物质生成,这种淡黄色固体物质是过氧化钠。确定了反应物和生成物,有助于记忆这一化学方程式。二是寻求内在联系,巧妙记忆观察下面一组化学方程式:其特点是两个反应的反应方向相反:A中反应物恰恰是B中的生成物;A中的生成物恰恰是B中的反应物。其次,反应的条件也不同。比较它们的异同,找出内在联系,可以巧妙地记忆这些化学方程式。三是根据物质性质,类比记忆。例如,氢气跟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Cu+H2O。氢气具有还原性,可以与许多的金属氧化物(如Fe2O3、WO3、ZnO等)起反应。因此可以类比记忆这一类化学方程式。此外,一氧化碳、碳单质与有些金属氧化物起反应、酸与金属起反应等,这几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分析。

当然以上这些记忆方法仅限于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针对学习主动性不强,底子也弱的学生就要重头、重严“治理”了。首先,将高中所有的化学方程式印出来发给学生,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一个组长负责抽背,不合格的上报,我再找学生谈话,限定时间让学生到我这里背诵,直到合格为止。将高中所有的化学方程式印出来发给家长,让家长在家里进行抽背。当然方程式要用汉字注明。实践证明,负责的家长抓得较好。利用开班级家长会的时候可以对这部分家长进行表扬、鼓励。然后,进行课前的听写,一般需要五分钟时间,一般听写十个方程式。听写之前告诉学生将会听写哪十个方程式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为了防止学生时间长了忘记前面学过的方程,听写的十个方程里面有五个是之前听写过的。

批改听写本的时候最好是面批面改,特别是后面的学生,可以利用课间十分钟完成。若出现不合格学生要求其利用当天时间记忆并到组长那去背。必要时候要找其谈话或者让他多写几遍加强记忆。时间允许的话,反复多过几轮,效果会好得多。以上方法主要是在复习期间使用,如果是上新课则要加强平时的听写。

以上方法只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点积累,肯定还有分析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能给予指正。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方法.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4).

[2]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化学教学,1988(01).

[3]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方法.中学生理科月刊,1996(24).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2

配平的前提条件: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首先要确定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的类型不同,配平用的方法也不同。

一、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配平技巧

对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方程式的配平,先要采用“奇数配偶数法”,然后用“观察法”进行配平。

例如:①P+O――PO

②Mg+O――MgO

③KNO――KNO+O

④HO――HO+O

通过观察,发现①②属于化合反应,③④属于分解反应,我们可以先用“奇数配偶数法”进行第一次步配平,如P+O――PO,此化学方程式中无氢无素,首先要给是奇数的由氧元素的化学式前面填数量“2”,则P+O――2PO,然后用“观察法”使每一个元素的分子个个相等,即2P+5O=2PO。

教师在课堂上边讲边板书演示,最后让学生练习②③④题,使学生掌握好以上配平方法。

二、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配平技巧

化学反应的类型是置换反应、复合分解反应方程式配平,一般用“观察法”,即先配“金属阳离子,再配阴离子,最后配氢、氧元素的顺序进行配平。

例如:①Fe+HCI――FeCl+H

②Cu+AgNO――Cu(NO)+Ag

③CuSO+NaOH――NaSO+ Cu(OH)

④CaCO+HCl――CaCI+HO+CO

通过对反应类型判断,①②属于置换反应,③④属于复分解反应,我们就用观察法配平。

如:Cu+AgNO――Cu(NO)+Ag,Cu、Ag元素原子在等号两边个数相等,再看阴离子,发现等号右边NO原子团个数为2,左边原子团个数为1,就给右边含NO原子团的化学式前配化学计量数为“2”,然后在等号左、右两边的Ag原子的个数配上相应的化学计量数,即:Cu+2AgNO=Cu(NO)+2Ag。学生理解了这一方法后,练习①③④题,熟悉配平的知识技巧。

三、有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配平技巧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配平采用的顺序为:先配碳,再配氢,最后配氧。出现分数等号时两边两边同时扩大分数分母的倍数,如果有机物含氧元素,最后配氧时,用等号右边的氧原子总数减有机物中的氧原子个数,再对O进行配平。

例如:①CHOH+O――CO+HO

②CHOH+O――CO+HO

③CH+O――CO+HO

如对CH+O――CO+HO方程式的配平,先配碳,等号左边为“2”,右边为“1”,即右边的CO前配化学计量数“2”。再配氢,等号左边为“4”右边为“2”,即给HO配化学计量数为“2”;右边总数为“6”,即给O前配化学计量数“3”,即得CH+3O=2CO+2HO。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方法做习题①②④,使学生熟悉配方知识技巧。

四、对反应物中有CO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化学反应物中有CO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看另一反应物化学式中含氧原子的个数,含几个氧原子就给CO配化学计量数为几,然后用观察法进行配平。

例如:①FeO+CO――Fe+CO

②FeO+CO――Fe+CO

③AlO+CO――Al+CO

我们以①为例来看,由于反应物①FeO中含3氧原子,因此我们给反应物CO配化学计量数为“3”。再用观察法进行配平,右边Fe的化学计量数为“2”,左边的CO配化学计量数为“3”,即得:FeO+3CO=2Fe+3CO。讲清这一方法后让学生练习②③,做到举一反三,教给学生方程式的配平技巧。

综上所述,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我们要“为了一切学生”,树立发展观、整体观,讲究加强联系,形成规律的策略,选择恰当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讨论、归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化学方程式配平时,使用以上方法,就能很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技巧,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标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创新;科学方法;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20-01

新课程高中化学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师的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等都有待不断创新和探索,现就此谈一些看法。

一、改变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式教学法。教师通过讲解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听、记、抄、背达到学习目的,不应否认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能帮助学生理清教材体系,掌握大量的书本知识,在“应试教育”中有时很见成效。然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呈现现成的结论,而不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教师的思维过程,剥夺了学生的思维权利,削弱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放弃了思维习惯和创造勇气。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对问题的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实验教学中,应给学生必要的设计、发现、发明和创造的方法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创新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创新主体必备的素质和条件,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和训练创造能力,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科学地思考,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二、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

学生建构任何知识,都必须从感性认识开始,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十分注重学生自身实际和实践活动。在化学教学中就可很好的借助于家庭小实验。如讲酸碱指示剂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从花瓣或果皮的天然色素中制作指示剂,观察它们遇酸碱时的颜色变化并做好记录。再如学习了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们都可与醋酸反应,在做醋酸性质实验时可叫学生带些家里的水垢和鸡蛋壳,叫他们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它们的组成也有碳酸钙。

在原电池教学中,根据原电池的组成、概念,可让学生利用一些含酸性电解质的水果(如桔子),自己动手构建原电池。在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实验中,学生知道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可被用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明白了一些现象的化学本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兴趣。这种提问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且又是经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得出的概念,其效果比直接告诉学生概念要好得多。

三、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如“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棒互相靠近,出现‘空中生烟'的奇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感叹这一实验现象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等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探究活动形式有两种:一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例如“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学生通过讨论筛选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最后归纳出“物质溶解时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的结论。二是调查、辩论等活动。如“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状况,提出有关的问题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等。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源(图书馆或互联网)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四、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对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物质及其变化现象,要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例如,水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质,在水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探究水的组成和性质,了解水的污染和污染源、水的净化和纯化等。

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着大量与化学有关的素材,如燃料和燃烧、溶液、酸、碱、盐、有机物和各种材料等。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收集和筛选素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 杨剑春.论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5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4

关键词:核心概念;化学方程式;单元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3-004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方程式是学生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一部分基础内容。初中阶段的化学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需要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熟练掌握书写技能,但由于化学方程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规则性,学生使用起来往往会出现很多困难。为了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很多教师寄希望于机械的记忆和大量的训练,过分强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能,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符号,加剧了学生的抵触心理。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究其原因是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所蕴含的各种信息。

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源于对化学反应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应用核心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核心概念的使用最早出现于1990年的美国加州《科学框架》中,它利用核心概念(unifying concepts)组织科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核心概念是对事实性知识的规律性概括,揭示了化学学科的本质,它―方面有助于教师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环节和设计教学问题与教学活动,另―方面在教学中可以发展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迁移应用能力。

下面以人教版教科书中的“化学方程式”单元为例,阐释核心概念在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1 初中阶段化学的核心概念及其特点

在应用核心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之前,首先要提炼出初中阶段化学的核心概念。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内容也是围绕这一主线设计而成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别从“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等5个主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化学,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认识的基础性和启蒙性。

从核心概念的角度来看,初中阶段的化学内容又集中体现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保持不变”(结构视角)、“每种纯净物都有固定的元素组成,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组成视角)、“每种物质都具有不同的性质,在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时物质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性质视角)、“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化学反应中新物质生成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变化视角)等4个核心概念上。每个核心概念都从不同的学科视角阐释了“物质及其变化”的核心内容,构成了初中阶段化学的基本骨架。

值得注意的是,这4个核心概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它们体现出了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认识,是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的,并不囊括整个中学阶段的内容;这些核心概念也具有很强的发展性,比如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认识到“化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就可以了,到了高中阶段才要求学生继续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和“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空间秩序”等内容;这些核心概念还具有―定的抽象性和基础性,它们是理解包括化学方程式在内诸多化学知识的主干知识,在表述上并不需要全面涵盖具体的教学内容。

2 利用核心概念构建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

化学方程式作为描述化学反应的一种化学用语,能够提供丰富的化学信息,理解和使用化学方程式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化学知识基础。主要表现在,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识别实际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种物质,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式;应该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微粒构成,并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实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使之能够把化学方程式与学科主干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根据上述分析,利用初中阶段化学的4个核心概念对“化学方程式”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构建出了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见表1)。质;应该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从定量的角度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应该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预测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现象;应该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等等。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教师需要利用初中阶段化学的4个核心概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化学反应,进而深刻理解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使用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基础之上的,三者都是核心概念在“化学方程式”单元中不同层次的具体体现。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将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学科主干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赋予了化学方程式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知识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化学学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孤立的、过度的放大化学方程式的使用技能,而忽视与学科主干知识的联系。

3 利用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进行教学设计

核心概念在化学教学中不仅可以用来构建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而且在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利用核心概念构建的单元知识层级结构集中体现了教师对学科知识逻辑顺序的把握,它与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的把握共同构成了组织教学环节的基本依据。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了“化学方程式”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见图1)。

从图1中不难看出,基于核心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更加强调教学环节的整体性,在4个核心概念的统领下,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而服务;更加强调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全面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进行有意义的化学方程式学习和训练。

当然,学生对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还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上。它们的设计思路是,在每个教学环节目标的指导下,先设计出主要的教学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教学问题,再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活动;其基本的理念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对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深刻理解。下面是以“环节七”为例设计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活动1”引导学生解决“问题1”,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价值,引起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重视;教师通过开展“活动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2”,让学生从已学的几个化学反应中总结得出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从而全面理解化学方程式;当学生了解了化学方程式的价值与含义之后,教师通过开展“活动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3”,让学生应用刚学的知识去认识一个陌生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活动或者进行追问,直至问题的解决。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5

关键字: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原理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近几年来高考化学的热点,而它的配平更使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感到非常吃力。高考中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难就难在考生必须很好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本质。我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对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事实上,只要我们掌握元素化合价的相关知识,了解一些特殊技巧,结合少量的练习,就可以做到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本文从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原则、一般方法和特殊技巧三部分来介绍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一、配平原则

由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我们不难得出配平原则――电子守恒,即: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它表现在还原剂(元素)化合价升高的总价数=氧化剂(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总价数。

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1、一般方法:正向配平法和逆向配平法,这两种方法常常相结合使用。

2、步骤:标变价、列变化、求总数、配系数、细检查。

【例】配平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标变价:写出反应中所有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标出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

0 +5 +2 +2

Cu+HNO3――Cu(NO3)2+NO+H2O

(2)列变化:选准研究对象(所含元素化合价全部发生变化的物质),列出各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值。

0 +5 +2 +2

Cu+HNO3――Cu(NO3)2+NO+H2O

2 3

(3)求总数:化合价升降数之间的最小公倍数为6,依据电子守恒,失电子数要乘以3、得电子数乘以2。其中乘数3是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0价Cu的物质的量,可确定还原剂Cu 和氧化产物Cu(NO3)2的化学计量数都是3;乘数2是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5价N的物质的量,可确定还原产物NO的化学计量数为2。

0 +5 +2 +2

3Cu+HNO3――3Cu(NO3)2+2NO+H2O

2×3 3×2

(4)配系数:其他未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可按盐、酸、水的顺序用观察法来确定其化学计量数。

作为反应产物端唯一的盐Cu(NO3)2,其化学计量数已被确定为3(反应物端有3molCu),含6molN,加上2molNO中含2molN,所以反应物端HNO3的化学计量数应为8(其中2mol HNO3参与氧化还原反应,6molHNO3仅提物端的NO3―离子)。酸中8molH+则与2molNO3―中提供的4molO结合形成4molH2O,所以产物端的水分子的化学计量数应为4。

在本例里,由于盐的系数在第(3)步中已经确定了,这样按定“盐、酸、水”的配平顺序中接着“定酸”和“定水”就可以了。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5)细检查:利用“守恒”三原则,逐项检查所配方程式是否正确。

注:①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各元素原子的种类和个数相等。

②电子守恒: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电子转移关系正确。

③电荷守恒:反应物所带电荷总数与生成物所带电荷总数相等,且电性相同。

故配平的方程式为: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6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考试方式 考试改革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一门核心的专业课程,它融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在会计学中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许多在岗会计人员难以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成为高职学校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会计电算化学生的能力强弱在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能否解决工作岗位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的情况。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校教育大多以理论教育为主。尽管有些高职学校已经开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会计实践教学仍然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这从根本上并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性很强,大多数高校都配有会计实训室,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但实训室的配置并不能收到仿真效果。实训室的硬件配置与实际工作有很大差异,实训用的数据大多与教材习题相似,没有贴近实际会计工作的仿真数据,无法满足工作需求。

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师对教学内容并没有因为教学改革而改变,课件内容大多来源于教材,实际引导学生环节薄弱,学生缺乏系统、专业的实践操作训练。

2.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课程结构不合理

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一般采用“理论教学+实训课”的模式培养学生,但理论教学占的时间远比实训课多,教师填充式地将课程内容教给学生,许多学生只能理解最基础的原理,再加上学生的实践时间很少,学到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和系统化的综合训练,没有形成良好的实践意识,实践操作能力差。

2.2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边讲授边演示,传授财务软件操作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教师的讲解步伐,熟悉财务软件的操作步骤。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学到的知识很难得到综合运用。

2.3实践教学软件单一

目前,许多高校使用的会计电算化实践软件是市场流动、功能、安全、可靠性强的大型财务通用软件演示稿,虽能帮助学生了解在企业中会计规范地处理经济业务的模式和操作方式,但导致学生的适应力变得很差,在一些小企业中,无法适应其他财务软件。因为学生在学校操作的软件主要是单用户版软件,只能联系单机版,所以学生对网络版的软件感觉很陌生,在工作中遇到许多困难。

2.4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会计电算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有较强的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精通财务软件和计算机操作,综合素质过硬。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教师很难跟上科技的发展,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更新知识的速度慢,知识结构过于落后,有的教师根本没有会计电算化的经验,不能独立、快速地处理财务软件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使得教学过程不流畅,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3.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调整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教学结构,增加实际操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理论和实际操作水平均过硬的综合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发现、解决问题。要及时更新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软件,贴切社会需求,在教学中多引进企业常用的知识,让学生提前接触、了解社会需要的人才的要求。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型,制作符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在线会计知识类型练习题库及评分软件系统,将会计实践与理论教学有效结合。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在实训机房内多安装各种财务软件,如用友U8.72、金蝶KIS、畅捷通畅捷票据普及版等应用软件,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会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教师队伍,教师要及时学习新的知识,努力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4.会计电算化课程考试改革

会计电算化以往只有单一理论考试或上机实验,没有形成综合测试体系,教师很难知道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及理论掌握的程度,不能掌握学生的知识漏洞,很难为学生提供合理的练习方法。现行的单一考查实操或理论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积极地练习,操作能力极差。需要改变传统考试模式,将理论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以理论成绩加实际操作成绩为准,理论试题多以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知识为主,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论操作以企业的具体业务为基础,设计考试内容,开发一套完整合理的考试系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结语

会计电算化课程对会计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改革会计电算化课程,完善会计电算化考试结构,增加社会实践课时,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升,教师通过教学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学生则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7

1 在高中数学教材中体现数学文化的原因

数学的知识,包括定义、命题和定理以及解决纯粹的数学题等都是数学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了解、认识和学习数学必须从这些基本形式开始,离开了这些具体的数学内容,数学学习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形式化的抽象的数学就从内容、教学形式和观念等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的数学教育,在促进数学教育向前发展的同时也构成了传统数学教育中众所周知的种种弊端。而大众对于数学的依赖就表现为对于数学教育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数学教育不仅要传播、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更要在理解这些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文化内涵。

数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汇总,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果说过去我们只是在随意地、因人而异地和不知不觉地感悟数学文化的话,那么,现在,在信息时代,让我们更多的人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对于我们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和作用不是以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形式、而更多的是以文化的形式出现。简单的说,除了一个一个具体的数学公式、命题、定理以及计算等等我们可以看得到的数学内容,数学文化的层次是一种无形的客观存在。事实上,正是因为人类开始客观而全面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作用不仅是数学知识和技能,正是因为数学作为文化对人的发展乃至社会和文明进程的影响,才使的数学教育对于一个人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体现出了重要作用。

因此,数学课程的目标就必然要考虑到这两个层次:具体的知识技能方法的层次和无形的文化层次。而且,在学习数学时,数学文化不再只是需要个人去感悟,而是要有计划、有目的和自然地引入到数学的课堂中,让它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深刻地认识数学和真正去应用数学,让数学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 在高中数学教材中体现数学文化应达到的目标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在高中阶段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数学文化应尽可能有机地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选择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生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数学发展的相互作用,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了解人类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发展求知、求实、勇于探索的情感和态度;体会数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了解数学真理的相对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在高中数学教材中体现数学文化的总体思想和途径

数学的发展历史对于认识数学的作用就必然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从开始认识数学--经历纯粹的数学活动---到对数学有了自己的理解这样一个过程,数学史的作用不仅只是体现在用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趣闻逸事、史料来将学生吸引到数学上,更重要的是数学发展过程中从人类认识数学角度所展示的数学思维的连续性、完整性、思想性和本质性对于数学教育的启发作用。如果从数学发展中体现的文化性来看,数学史对于数学教育的作用体现在两个层次:最初的、表面的但同时又是不可缺少的史料的层次,这一层次现在已经引起了比较普遍的关注。史料中包含的离现实生活很接近的数学对象的实际背景、数学对象的诞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必然性以及数学对象诞生的过程等文化内涵都是在这一层次中被关注的对象。而数学的进一步发展中体现出的人类思维发展的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以及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思维对于人类的作用等文化内涵是在前一层次基础上的深化。只有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认识到这两个层次,对于数学的兴趣才能持久,才能从根本上喜欢数学,认真去学习数学。

事实上,这两个层次体现的正是从数学的外部因素到内部因素对于学习者的吸引之处。当然,后一层次需要对数学史的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系统的学习、训练。如果说前一层次可以编成教材的辅助材料进入课本,那么,后一层次可能就要对教师进行培训、训练,可能就要在大纲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从教材的编排体系上去体现、去展示。在考虑每一个教学单元时,在教学内容的引入、延伸、发展和阶段性收尾时,在编制、安排一个一个的习题和例题时等等,在每一处、每一点都充满了体现数学文化的机会,但同时又是要仔细研究、深入考虑、一点一滴的自然去实现。所以将数学文化有计划、有目的、和谐地与数学教育内容进行整合是数学教育中的一项细致、深入而系统的工作,决非将一个数学家的故事或一项数学发展中的曲折事例放到某一个教学内容的后面那么简单。同时也需要在研制教材时,与教学内容在思想上、观念上、从整体上、技术上保持统一性和完整性。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8

摘 要:随着我国高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现在越来越关注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化学这门学科来说,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真正实现高效教学。因此,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进行,传统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对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来说,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学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传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国的高中化学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由于我国的各个高中受到规模和时间的限制,一般很少有高中化学教师会组织自己的学生走进实验室去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的操作,这就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将理论知识转换成为自己的学习思维也存在一定的障碍。一般情况下,高中化学教师会试图使用板书绘制的方式来进行对化学实验课堂缺失的弥补工作,但是这种教学缺少了学生自己动手绘声绘色的教学功能,学生往往会感觉到这种课程索然无味,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化学的热情,学生也就难以记住化学实验过程的各个步骤流程以及相关的化学仪器设备,化学实验课也就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方式 1.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同时,由于化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实际联系非常密切,因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进很多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并且在化学课堂教学阶段,学生学习到与自己关注的东西有关的知识时,都会有很大的兴趣。 2.让高中学生感受化学的美 化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并且化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同时,高中化学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化学结构都会产生一种美感。教师通过精巧设计的化学实验,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 总而言之,新课程背景下,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当然,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因此,现阶段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杨国选.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刍议[J].甘肃科技,2013,27(2):179-180.编辑 白文娟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9

论文摘要: 本文以成型的高校硬件网络化教学平台为依托,对网络化教学的教学评价环节进行了探索,并围绕平台采用的评价原则,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对大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的评价方法展开了阐述。 

 

一、引言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如何将枯燥难懂的硬件类课程与蓬勃发展的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挖掘学生自身学习的潜力,是网络时展的趋势[1]。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现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加以改进,结合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开发了融合崭新教学理念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网络教学平台[2]。 

笔者仅对本网络教学平台中,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原则及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 

 

二、教学评价原则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采用试卷考试的方式,以最终取得的卷面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做虽然能够快速直观地检测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效果,但这种“一考定论”,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不可避免地强调了学生的应试思想,难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积极性,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的的角度看是不可取的。 

大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自己学习专业知识和排除解决问题能力的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3]。因此,本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始终围绕这一原则展开,通过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并借助网络平台的实时记录的能力,将这些信息记录整理,最终汇总出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 

 

三、教学评价方法 

 

在教学评价原则确定下之后,平台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1.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在网络环境下,对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依然要以学生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为核心,综合网络课程后所留作业的完成情况及定期的单元测验情况,实现对学生的基础常态性评价。 

通过在部分教学阶段设置学科竞赛等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强了,学习的知识内容加深并拓展了。通过学生的竞赛情况,网络平台完成对于学生学科能力的提升性评价。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一定的课程阶段,我们设计一些综合性、研究类的课题,鼓励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并根据最终的结果实现学科的拓展实践评价。 

2.自学能力的评价 

在大学中,教师仅仅是领路人的角色,一些专业知识细节和较深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己探索和研究,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学生在大学中应该培养的、未来走上社会适应工作的基础能力。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添加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对网络课程进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这些内容包括相关知识的文档、链接地址、相关电子书籍及教学视频。为了检测学生对这些课外知识的自学能力,网络平台借用学生在网络平台中所点击下载这些添加内容的数量及相应知识内容的难度系数等指标进行综合测评。之所以选择这两项作为指标参考,是因为此部分内容为课程以外的拓展内容,主要是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设立的,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其学习效果和要求并不像网络平台中那些紧扣大纲的网络课堂教学一样,因此,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但同时,为防止学生为提高测评成绩而片面追求点击下载率的情况,可在这些附加的自学内容后添加部分问卷内容,以学生实际回答的情况作为前期点击下载率和难度系数有效性的依据。 

3.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平台模仿类似“百度知道”,制作了“你问我答”模块,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求助其他同学进行解答,然后根据其他同学对问题解决的贡献程度,将自己所有的分数提取出来,给予希望提供帮助的同学。获得分数的同学,在达到一定分数前提下,网上的虚拟身份可以得到升级。而得到解答的学生也要不断地帮助其他人以得到分值,从而才能继续在平台中悬赏提问。这种做法,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需求,督促了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能力,又使得平台可以根据学生所得分数,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个量化处理。 

为防止部分学生仅仅依靠某个大家可能经常碰到的问题而重复回答得分,平台将经常出现的问题及答案整理公布。如果有学生再次遇到此类问题而想在平台中悬赏提问的话,平台就将根据问题中的关键词,自动转到已经公布的该类问题,从而减少此类重复回答。 

4.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的评价 

这两项内容在以往,很难作到量化评价,而且,往往被忽视。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学生平日松松垮垮,懒散成性,考前风风火火,临时抱佛脚。对一名学生,这些内容评价的公正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热情如何。尤其是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无法做到面对面的交流,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更是无法使用教师个人感受来进行衡量。 

基于此,平台采用以下几项指标来进行解决:1)学生的登录总次数,旧课与新课之间的登录次数,每次登陆的停留时间等登录指标。2)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数量等参与指标。3)学生作业提交率和作业按时提交率。通过这些直观的量化结果,可以对学生学习态度和日常表现进行相应的评价。 

 

四、教学评价中应用的其他原则 

 

除了采用上面的指标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外,平台中还使用了“激励性”评价的原则。所谓“激励性”评价,并不是真的将其量化为指标,综合到最后的测评成绩中,而是在学生出色地完成一项任务后,通过发音和图标显示的方式对其进行表扬和肯定。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得到肯定和支持,其自信心和个人认可程度不断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各方面的能力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戴雯惠,李琼.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网站的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9(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