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乡村农业致富集锦9篇

时间:2023-06-30 16:08:05

乡村农业致富

乡村农业致富范文1

思考一: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必须搭建“平台”,着力形成干事创业、施展抱负的良好格局。

创业无坦途,发展无止境。近年来,文成县重视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想方设法搭建“平台”,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推动工作和促进发展上,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一是为致富带头人成长建好“人和环境”。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关键在“人和”,首要的是建好基层党组织、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我们通过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真正把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善于创业致富,并带领大家共同发展的能人引到班子中来,为致富带头人成长构建群众信得过、有影响力、能创业致富的“人和班子”。坚持按照“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的“四培养”方式,每年选拔一批党员致富带头人,通过合法方式,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为他们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提供政治舞台。另外,少数村党支部书记的选拔范围窄、层次低,“矮子里边挑将军”,很难胜任带头致富创业工作,我们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致富带头人的选用标准,坚持内选、外聘、下派、交流等多种方式,采取强化后备干部培养等途径,逐步树立人才资源共享的市场意识。同时,采取“异地任职”的方式,一举打破了靠“资历、经历、势力”选人和“限定村内选人、固定本村选配”等旧条条、老框框的束缚,打破了行业、身份、职业、地域等局限,促进了社会各类人才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有效破解了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才分布失衡和稀缺的难题,使一批有为、愿为之士找到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支点,有力地推动了致富带头人健康成长。二是为致富带头人成长开启“绿色通道”。为了全力支持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尤其是确保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农村致富带头人迅速、健康成长,我们开设了三条“绿色通道”:首先,开设了“优惠政策扶持通道”。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先后出台《关于组织实施“党员富民工程”的意见》、《关于扶持七大农业产业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在市场准入、税收、价格、投资、信贷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扶持农村致富带头人发展产业、致富奔小康。其次,开设了“项目资金倾斜通道”。把扶贫开发、退耕还林等资金、项目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强的村或致富带头人倾斜,使想干事的人有事干,想干成事的人有政策、项目、资金等做后盾,从而保证了项目的实施效果,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更大的效益。再是,开设了“资源享用优先通道”。优先把专业技术人才、高校大学毕业生选派到致富带头人所在村驻村蹲点,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生产力,不断提升致富带头人科技素质和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优先给重点村或农村致富带头人配备电脑,通过网络平台把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流通等信息及时有效传递到农村,有效破解了农村获取信息渠道不畅、很难及时把握市场需求的难题。三是为致富带头人成长“授之以渔”。要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农民自身。“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要想发展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关键是让这些“渔者掌握过硬的致富技能和本领。一方面,要帮助致富带头人树立“渔”的意识。目前,我县农村致富带头人以“各自为政,小打小闹”居多,市场竞争力比较差;全县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仅有37家,均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家庭派性、宗派观念、小农意识、怕风险等“心理问题”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对其进行“心理帮扶”。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倡导开展“争当‘草帽干部’,做群众贴心人”活动,发动全县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与农村同吃同住同劳动,分析农民尤其是农村致富带头人的致富心理,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他们要算“长远帐”、算“大帐”,使他们充满信心地投入到致富创业中去。另一方面,要帮助致富带头人掌握“渔”的技能。我们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立农民实用技能专项培训基金,把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纳入整体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双带”能力培训活动。如充分利用县乡党校、农函大、就业培训中心等主战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传帮带”等方法,帮助致富带头人逐步从“经验型”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不断提高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的内在素养和致富本领。同时,我县还建立基地“菜单式”培训机制,建立科技人员、基地党员人才和乡土人才组成的培训资料库,依托远程教育载体,把他们掌握的技术制作成为培训“菜单”,传送到村组和“双培”户,根据“双培”对象需求,开展“菜单式”培训,让每家每户都掌握实用技能。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县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实用技培训,受训人数达到了38670人次,涌现出了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蔡日省、全国星火科技带头人朱进洪等一大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典型代表。

思考二: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必须注重“激励”,着力形成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良好机制。

激励机制是重要的导向。文成县不断完善各方面的激励措施,为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激励乡镇主动发掘、培养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乡镇党建工作的硬性任务来抓,明确规定乡镇每年在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上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对具备“带头人”条件的对象进行“因材培养”,对每户对象的家庭情况、致富项目、预期目标逐一建立致富账本,做到有的放矢。按照“一户一表、一村一册、一乡一本”的要求,算好“户账、村账、乡账”,实行“一户一策一干部”落实帮扶责任,使每家有一条致富门路,最大限度地发掘、培养致富带头人“苗子”,加强致富带头人后续梯队建设。结合乡镇实际,积极探索尝试支部+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党组织设置模式,支持和鼓励能人大户领办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入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组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整体实力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努力实现乡有亮点、村有特色。同时,我们还将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纳入年终乡镇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激励乡镇积极主动发掘、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二是激励农村党员干部自觉成长为致富带头人。为解决部分村干部存在着的“头年磨、次年干、三年等”的现象,我们在各行政村全面推行村干部创业致富承诺制度,务求通过“承诺”激励村干部,把他们的精力引导到干事创业上来。要求各村立足实际,制定村干部任期和年度创业致富承诺事项,并对每一项承诺内容进行细化分解,确定各项承诺项目的责任领导、具体责任人、保障措施、完成时限及具体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布,全面接受群众监督,让其自觉成长为致富带头人。同时,我们对农村党员实行目标动态管理,根据党员的自身实际情况,对其素质和能力作出客观分析,对不同能力和素质的党员在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出农村党员发挥作用的分类标准,克服了设定目标上的“一刀切”现象,有效激励农村党员率先致富。同时,落实奖惩措施,对农村党员、干部实行经常化评优、奖励,以鼓舞他们的士气和工作热情,切实提高其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的自觉性、积极性。三是激励在外人员回乡创业兑变为致富带头人。针对农村很多有文化、有能力的优秀青年纷纷通过考学、参军、外出务工经商等渠道离开农村的实际,我们采取各项措施激励在外人员回乡创业,推动我县人才由外出务工型向外出务工返乡型转变,不断拓展致富带头人领域。积极实行“农村在外能人”战略,建立农村在外能人档案,要求乡镇党委每年利用春节期间组织召开一次农村在外能人恳谈会,了解在外务工经商能人的情况。对那些务工经商能人确定专人联系,条件具备的,想方设法动员他们回乡创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学有所长的优秀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引导他们成长为带动一片、富裕一方的农村营销大户、农民企业家和农村经纪人。

乡村农业致富范文2

一、抓培训强素质,提高“培”的质量。一是系统组织培训。依托县、乡党校和村级党员活动室开展培训。把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作为重点,增强领导农村经济和带头致富的能力。通过“阳光工程”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增强党员群众致富的能力。全县各级共开展各类培训488次(期),参加培训人员16000人次。二是参观学习培训。各乡镇、村结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实际,组织出外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培训。柳坪乡是毛竹生产大乡,为提高产品质量,组织到浙江安吉参观学习,利用学习到的先进管理技术,建立了万亩毛竹示范基地。三是示范教育培训。组织到示范基地和示范户进行现场参观学习。下仓镇针对目前养猪行业不景气的情况,组织全镇养猪户到效益较好的东洪村三鑫养殖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发挥示范推动作用。

二、抓帮带促发展,增强“带”的效果。一是结对帮带。按照“先富带后富”要求,组织引导致富党员和能人与贫困户、贫困党员进行结对帮扶。凉亭镇在农民党员和致富能手中开展了“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党员和致富能手共结对子200多对;组织党员、致富能手与贫困户开展了“二帮一”结对子活动,党员和致富能手共结对帮扶贫困户150多户。二是项目帮带。实施政策扶持带动,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向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倾斜,优先扶持,增强造血功能。__宏发米业有限公司是高岭乡的龙头企业,因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乡党委、政府帮助其贷款58万元,扩大生产规模,发展2.5万亩农业订单,效益覆盖到周边乡镇。三是典型帮带。把典型培育作为重点来抓,通过典型带动,达到“树立一个、带动一群、致富一片”的效果。佐坝乡通过抓联结、促牵动,每个示范户联系帮扶十户农民,示范基地联系帮扶百户农民。该乡龙头企业“乡园”禽业牵动农户达百余户,直接受益农民20__余人。

三、抓拓展求创新,提升工作内涵。一是从确保民生上拓展。针对金融危机影响,积极实施就业创业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和致富能人进行创业,扩大就业。千岭乡驻上海流动党支部书记尹忠良回乡投资8000万元,创办安庆晨旺木业有限公司,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418个。二是从构建和谐上拓展。引导致富党员和能人“致富思源”,投资建设新农村和开展扶贫济困活动。破凉镇组织开展了致富党员和能人对全乡150户贫困党员、贫困户进行慰问活动,该镇巧夺公司经理张金志捐款5万元建设雪镇村一座急需重建的下水河桥,促进该镇新农村建设。三是从打造品牌上拓展。支持党员和致富能人探索建立各类经济协会,把技术和劳动力联合起来,以协会联动党员、群众共同致富,把“双培双带”基地做强做大,做出品牌。许岭镇通过联结方式,以宏建生态养猪基地为龙头成立养猪协会,协会会员400余人。

乡村农业致富范文3

为进一步创新服务农村党员途径,切实为农村党员提供源源不断的致富“金点子”,激发广大农村党员的创业热情。县委组织部决定建立农村党员创业信息移动平台,定期为全县农村党员发送农村创业信息,指导广大农村党员积极投身到创业大潮,为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建功立业。现就建立农村党员创业信息移动平台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抓好落实,确保创业信息能够发挥参谋作用。建立农村党员创业信息移动平台,是我县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农村党员干部“富民兴县”活动的创新发展。创业信息移动平台主要是通过精心收集筛选创业“金点子”,利用移动短信平台进行信息,切实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建立一个创业致富信息的快车道,确保每个农村党员能选准一个致富项目,掌握一门农村实用技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发挥创业信息移动平台的作用,对农村党员创业要从资金、技术、流通等方面给予支持,要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帮助农村党员发展产业,切实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推动“三培两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建立创业信息联络员队伍。为保证创业信息能快捷、准确地传送到广大农村党员的手机上,各乡镇(工业园)党委要指定专人,从事农村党员创业信息联络工作。联络员要广泛收集本乡镇在家农村党员的手机号码,进行汇总。并于3月30日前,分别将“农村党员创业信息移动平台信息联络员登记表”、“农村党员手机号码登记表”以纸质和电子邮件的形式报送。纸质文件经单位分管领导审批同意,并加盖单位公章后,报送至县委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电子文档可以通过U盘拷贝或发送电子邮件形式上报(邮箱地址:******@)。与此同时,乡镇创业信息联络员要经常深入农村党员家中,了解创业情况,协调解决矛盾和困难,及时反馈农民创业信息需求和创业效果。

乡村农业致富范文4

重庆市武隆县位于武陵山和大娄山的峡谷地带,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过去,山高地少是导致该县农户贫困的根本原因。现在依托乡村旅游,当地年收入达10多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农户已不在少数。

像重庆武隆一样通过乡村旅游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

5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在湖北恩施调研旅游扶贫工作时强调,要着力推进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加大对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经营服务的扶持力度,让他们分享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红利,将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那么,新形势下如何让旅游发展真正带动农村脱贫致富,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不少地方政府给出了答案:依托环境和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可持续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新路。

依托高山特色 发展生态旅游

走进武隆县土坎镇清水村,一排排整齐的三层小楼,篱笆围起的农家花园……一下子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说起清水村两年来的变化,村支书王庆丰心里乐开了花,还随口念起了顺口溜,“漫山彩叶飞,艳阳照清水。下山搞旅游,民富山变美……”

土坎镇清水村原是重庆市市级贫困村,最高海拔1863米,全村2000名村民中,有500多人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生产生活极不方便。

4年前,武隆县开始对该村96户近300位村民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可搬下山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办法种粮食。于是,不少村民心里打起了鼓:“担心饿肚皮。”

“生态是武隆最大的财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依托仙女山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王庆丰说,清水新村海拔900多米,后山就是奇特的和尚崖,前面是美丽的乌江画廊,来往仙女山的游客,很多要途经这里驻足休息。

发展乡村旅游,前景如何?对此,王庆丰算了一笔账:一间房按60元一天出租,如果租出去10间,一天收入就能达到600元;如果按每月每间房1600元出租,10间房能收1.6万元租金。“保守估计,一年收入10万元应该没问题。”王庆丰说。

说干就干。2013年王庆丰带头开起了农家乐。因清水新村夏季凉快,适合避暑,来新村的游客络绎不绝,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慕名而来。

“除了歇个脚、吃个饭的‘过路客’,不少人选择在清水新村住下来避暑 ,特别是老年游客,去年来了今年又来,渐渐都成了老主顾。”王庆丰笑着说。

如今,在王庆丰的带动下,新村及周边办起了23家农家乐,光是去年接待游客就达4.6万人次。一户农家乐在一个夏天就能挣上10多万元。

“比在外打工强多了。”白玉苑农家乐老板傅恩军前些年因为山上太穷,一直在外打工。前年,他听了老乡的介绍,回到村里办起了农家乐。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他还种植了100亩水果供采摘。“我很看好新村的发展前景,正准备利用清水丰富的水资源,养殖10亩冷水鱼。”

咱们的钱袋就是靠着武隆县的高山生态环境,才鼓起来的。”王庆丰说。

成立旅游公司 村民变身股东

与武隆立足高山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不同,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思蒙乡的花园村则通过公司股份分红,带领当地村民们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尝一串,味道真不错!”5月初的一天,花园村的柳林烧烤场热闹非凡,来自该县周边乡镇的不少游客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品尝烤肉。

“自上月下旬开业以来,烧烤场每天接待游客达200 多人,日均收入上万元。”该烧烤场经理舒易满笑着说。

据介绍,思蒙乡花园村距溆浦县城16 公里,过去由于当地基础设施较差,风景虽然很美,却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去年4 月,湖南省委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不但修通了5 公里通乡公路,还通过进家入户宣传、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改善了村庄环境,打通了该村产业发展的“瓶颈”,随之而来的是,到该村旅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原本在怀化务工的花园村村民舒小军看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他在乡政府的帮助下,于2014 年3 月回乡投资3000 万元注册成立了溆浦花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调动村民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公司还决定采用“全村入股,社民共富”的发展模式,按照每人最多不超过三股的方式,让该村60 余户200 多个村民全部成为了公司股东。

“花园村紧依思蒙国家湿地公园核心景区,风景优美,发展旅游产业一定前景大好。”舒小军说,随着入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只要增加旅游项目,把游客流量变现,就一定能带领村民致富。

按照舒小军的打算,公司前三年的收入将全部用于该村发展沿河长廊、水上乐园、山顶景亭等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从2018 年开始,将把20% 的利润用来村民分红,并根据收入的增加逐渐提高比例,实现公司与村民共享旅游产业发展红利。

有了带头人,村民们的热情一天比一天高涨。

“帮别人打工还不如自己回家当老板。”该村村民赵平大学学的是旅游管理,之前一直在长沙一家外企工作,待遇丰厚。听说家乡要发展旅游产业,专程赶回来入股,发挥一己之长,和乡亲们一起创业。

村民舒建华今年63岁,前些年因为生病瘫痪在床,靠两个儿子在外务工寄点“伙食费”,生活较为艰难。花园旅游公司成立后,两个儿子毫不犹豫地分别为他入了一股。“这下好了,能帮孩子们减轻不少负担。”舒建华说。

很快,舒小军创办旅游公司,并带动村民共同创业致富的事迹传到了隔壁村镇,不少村民相继前来向他取经。

“其实我也没啥经验,就是靠着咱们的好山好水、好政策,才能为乡亲们办点实事。”舒小军说。

农旅融合 拓宽致富新渠道

每年10月是蔬菜丰收的时节,同时也是重庆潼南县太安镇鱼溅村村民刘万荣最开心的时节,因为接下来火爆的乡村旅游,将为他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

“2013年在政府的扶持下,我把自家的房屋改造成了农家乐。” 刘万荣说,她创办的刘氏农家乐自开业以来,特别是菜博会期间,每天客人都是络绎不断。

潼南县地貌以浅丘陵为主,土质肥沃,四季宜耕。依托富饶的资源优势、厚重的农耕文化积淀,该县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并把农业与旅游融合,通过把农业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乡村旅游景区,把特色农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不断拓宽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在崇龛镇薛家村,依托菜花景区,回乡创业的村民李江涛与几名乡亲成立了“潼南人家”农家乐有限公司,每年收入近30万元。李江涛说,菜花节已连续举办了六七届,由于收益可观,全镇目前农家乐已有30多家。

在潼南,像李江涛这样因为当地旅游业发展而返乡务工的村民还有很多。

熊毅庆和儿子原本一直在江西打工,自从回乡在太安蔬菜基地工作以来,两个人每月的收入加起来有四五千元,除了日常的花销外,每年还能攒上不少钱。“能够在家门口上班,一家人住在一起相互照料才是最重要的。”

效益农业不但“火”了乡村旅游,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发展越好,我们饭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太安迎座鱼庄老板米晓东介绍,前几年他店里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但随着近年来太安蔬菜基地周边乡村旅游人气越来越旺,带动了当地餐饮生意,“和前两年比,我们的餐饮生意足足好了一倍。”

据了解,潼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大了农村服务业比重,更多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走向第三产业,使得潼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加速。以太安蔬菜核心区为例,2014年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万元。灌坝和鱼溅两个核心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超过全镇平均值近1000元。

将农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菜都建设与美丽田园相融合,潼南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提档升级 坚持可持续发展

采摘新鲜水果蔬菜、品尝农家菜、留宿农民家中……乡村旅游早已成为城市人休闲度假的重要选项。来自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到70%以上,平均每个黄金周可以形成大约1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

发展乡村旅游,不但加强了城乡互动,推动了产业融合,也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从多数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规模、服务水平、经营理念等正逐渐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以四川为例,在成都某个拥有“国字号”乡村游头衔的地区,专门针对农家乐现状展开调查,结果并不乐观――在350余个农家乐中,星级农家乐不到10家,超过一半没有获得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基本在50岁左右。

“规模小、分布散、经营单一、层次不高、可持续发展力不强。”调查结果显示,根本无法满足乡村旅游下一步发展的需要。

那么,现阶段该如何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并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乡村旅游不仅仅是中国蓬勃兴盛的旅游产业的一种形态,从更大意义上来说,它帮助落后地区百姓挣脱了贫困,承载着农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石培华说,乡村旅游发展潜力、规模空间巨大,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因此,石培华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乡村旅游,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在提档升级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

乡村农业致富范文5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 贵州模式 四在农家

农村“空心化”作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及城乡转型发展背景下农村发展的异质现象,既是我国农村之殇,也是全社会之痛,对于地处西部的贵州而言,这痛尤甚。

为解农村“空心化”之痛,贵州立足于省情,一方面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实施“产城同兴”战略,稳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让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落地生根”,真正地转移出去;另一方面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这一主线,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全省上下齐心、多管齐下、多力齐发,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推动了农村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农村空心化有效治理的“贵州道路”,形成了农村空心化治理的贵州模式。

贵州模式的主要内涵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让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能够真正地转移出去。农村空心化有效治理,一方面需要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能够留得下来,另一方面需要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能够真正地转移出去。如果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不能够真正地转移出去,就会制约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和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剧农村空心化―他们会倾其数年、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在外打拼所得积蓄,回农村老家建房,而多数人建房后又外出谋生,人走房空,使得农村空心化越演越烈。

为使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能够真正地转移出去,贵州一方面跳出就城镇论城镇、就农村论农村的城乡二元分割发展的思维模式,稳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实施“产城同兴”战略,大力建设特色小城镇,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着力发展新兴产业,为进城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大力推动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建设工程项目,着力解决进城农民工住房难问题。另一方面,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向农民工提供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医疗、教育、保险、住房等公共服务,让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真正“落地生根”,不再是城市里的“二等公民”,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抓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让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能够留得下来。早在2001年,贵州省余庆县顺应农民群众“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热切愿望,因势利导地在广大农村开展了“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本领、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内容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得到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并迅速在全省推广。截至2013年底,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点已达1.6万多个,覆盖9000多个村、占全省行政村50%,受益群众1500多万人。自2014年起,“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每年总体上将以10%的覆盖率递增,力争到2015年创建点覆盖70%以上行政村,2018年实现全覆盖。通过“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本领逐渐“大起来”、精神变得“爽起来”、家园变得“靓起来”,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愿望逐渐变成了现实,昔日贫穷落后的农村旧貌换新颜,变成了令人羡慕的美丽乡村。

“富在农家”建设: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富在农家”建设,就是顺应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抓住发展经济、农民增收这一中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让农民富起来。

一是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物质基础和保障。

二是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各地农村结合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瞄准市场需求进行特色种养殖业、加工业,着力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优质粮食、蔬菜、畜产品、茶叶、中药材等,涌现出了诸如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型、生态文明型、民族特色型等各具特色的“专业村”,逐步改变了农民“吃饭去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养鸭换点油盐钱”的生存模式,实现了自给自足农业向商品农业的嬗变;借鉴工业规模效益理念,通过成立种植业协会、养殖业协会、旅游协会等现代农业经济组织,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进行产业化经营,变农民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共同闯市场;变单一的种植业为综合的“大农业”,在发展特色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使农业日渐成为集物质生产、绿色消费、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生态建设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扩大了农业的内涵,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农业不再局限于原来的第一产业,而是渗透到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旅游、信息业、绿色产业等各行各业之中,并带动这些行业的发展,形成以农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变经验农业为科技农业,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走高产高效、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有效提高了农业的效益。

三是大力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程。“一袋水泥运到家,豆腐盘成肉价钱”,曾是贵州省深山区、石山区和石漠化严重地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方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贵州省创新扶贫开发思路,拟筹资1600亿元,从2012年5月正式启动实施了“拔穷根”式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按照“四坚持、五为主、四结合、一确保”总体要求和“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总体目标,以改善民生、提高移民收入为核心,以整合资源为保障,以减轻迁出区生态环境压力和提高安置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重点,紧紧抓住“建房、搬迁、就业、配套、保障、退出”等关键环节,从2012年开始,用9年时间将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和石漠化严重地区的200万贫困人口搬迁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产业园区集中安置。截至2013年底,已累计搬迁15万人,2014年将再搬迁4.26万户15万人。通过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使原本脱贫无望的深山区农民跳出深山找出路,在搬迁后全部脱贫,初步显现出了“群众拔穷根、生态得保护”的多赢效果。

“学在农家”建设:农民的本领逐渐“大起来”。“学在农家”建设,就是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增长农民智慧和致富本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一是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农村文化家园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远程教育工程等,建好农村文化阵地,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引导农民学知识、学技术、练本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生产发展能力和增收致富本领。如德江县复兴镇将农家书屋与农村党员教育、农业科技培训等内容结合起来,使其成了农民学科技、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致富屋”;雷山县利用“远程教育”搭建和谐新农村建设信息平台,着力解决农民缺门路、缺信息、缺技术等问题,使其成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信息窗”和“致富桥”。二是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实际,按照“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培训”的原则,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组织专家学者、“致富能手”把科技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地传授致富经验和技术,培养种、养、加等各类乡土人才,如雷山县通过精心烹制“远程教育、农家书屋、专家课堂”三道“科技大餐”,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5万余名。通过组织开展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手工制茶技能大赛等比赛活动,选拔产生农村各类“过得硬、用得上、留得住”的“能工巧匠”,起到了“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人才效应。

“乐在农家”建设:农民的精神变得“爽起来”。“乐在农家”建设,就是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造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文明健康的精神生活。在各级政府的引导、支持下,贵州不少农村建起了文化娱乐活动小广场、成立了村文艺队、跳起了“广场舞”、办起了独具特色的农民运动会。春节前夕,有的农村还办起了充满浓郁民族原生态味道的“村晚”,自编自演起了展现农村发展变化的山歌、快板、小品、舞蹈等节目。通过“乐在农家”建设,农民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精神变得“爽起来”,为推动新农村建设、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美在农家”建设:农民的家园变得“靓起来”。“美在农家”建设,就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引导农民追求心灵美和环境美,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农村。贵州一方面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引导、支持农民改造民居、硬化联户路、整治村庄、绿化村寨等,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贵州启动实施了以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为内容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根据这项计划,到2017年,将累计投资1422亿元,用5年时间将贵州广大农村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过健康向上的生活,追求个人身心美、自然环境美、人际关系美的美好境界,真正让农民美得自在、美得和谐。

贵州模式的启迪

化解农村“空心化”危机必须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个“牛鼻子”。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实践是制约社会结构、社会面貌的决定性因素,“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②这就告诉我们:改变农村面貌,化解农村“空心化”,必须深入追溯到物质生产方式层面,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富足安康的幸福生活,并由此推动农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根本改变。贵州始终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化解农村空心化第一抓手,通过“富在农家”建设,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进而带动了村民精神爽起来、村子靓起来,不但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实现了安居乐业,还吸引了外出打工的人纷纷回村发展。

化解农村“空心化”危机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③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忽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最后陷入“拉美陷阱”。这一再警示我们: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决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贵州是传统的农业省,在发展农村经济、化解农村空心化进程中,没有放弃农业优势,并致力于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变自给自足农业为商品农业,变农民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变单一的种植业为综合的“大农业”,变经验农业为科技农业,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嬗变,在此基础上,通过以农业为中心的产业聚集、公共基础设施的修建和改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供给等,引导农民向中心村、中心镇等适当聚集,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化解农村“空心化”危机必须抓好村级党组织建设。村级党组织是农村发展的“主心骨”和“火车头”,肩负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之重任。“农村要想富,关键看支部”,贵州农村的嬗变有力地证明了这点。为抓好村级党组织建设,贵州省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争做同步小康村党组织书记的实施意见》等。贵州各地结合实际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村级党组织建设工作,如铜仁市以“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和“群众增收致富工程”为抓手,把党组织设在产业链上,着力创建产业党建示范点和示范带,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遵义市开展了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毕节市以深化发展型党组织建设为统领,通过实施“晋位升级”、“创业带富”和“美丽乡村”工程,提升基层组织活力,引领群众发展致富。通过抓村级党组织建设,贵州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能带领农民群众奔小康的村级党组织和村党组织书记。村级党组织建设已成为贵州有效化解农村“空心化”的关键一招。

化解农村“空心化”危机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业是农村的主业,农村要根本改变落后状况,所依靠的最为根本的是农民自身,是农业本身。唯有充分调动农民自己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的大生产中来,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长足进步。贵州各地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尊重农民的主人翁地位,通过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经济组织,将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闯市场,农民在村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主人,这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化解农村“空心化”危机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村的改革发展,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引导,这是世界经济之基本规律。贵州在发展农村经济、化解农村“空心化”危机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一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二是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种资源投向农村,为农村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如为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从2013年起到2017年,每年将投入不少于300亿元资金,使全省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三是每年选派各级干部驻村入户,帮扶农村,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2013年选派了3万余名驻村干部、6千个驻村工作组,2014年则将选派5万余名驻村干部、1万多个驻村工作组。正是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支持、推动下,贵州农村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农村空心化现象得以有效治理。

(作者分别为铜仁学院法律与政史系教授,铜仁学院体育系副教授;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规划项目“贵州‘三化’进程中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GH039)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4页。

乡村农业致富范文6

一、摸清底数,建立乡土人才库,把有发展潜力的村民培育成乡土人才

××*镇打破传统的人才开发理念,紧紧抓住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开发重头戏,在全镇31个行政村展开摸底调查,把转业退伍军人、高中以上毕业生、外出务工回村有一技之长人员、企业下岗人员等作为乡土人才培育对象。按照不同类型,分门别类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乡土人才库,并层层建立了乡土人才档案,做到一村一册,一人一档,实行动态管理,形成一个遍布全镇,上下衔接,滚动发展的服务网络。如王老家村村民刘尊龙高中毕业后,常年在外打工,掌握工艺麦杆画技术,镇党委从乡土人才库了解情况后,多次交谈,鼓励他创办了丰县刘尊龙麦秆工艺品有限公司,用家乡丰富的麦秸秆作资源,招收40名工人,进行大批量生产。如今,成批用麦秆制作的工艺品,按着订单从丰县发往全国各地,发向海外。他的成才事迹先后在《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徐州日报》、市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作了报道,不仅带动一方经济,而且致富一方百姓,成为闻名一方的“民间艺人”。

二、转变观念,把乡土人才培育成致富能人

××*镇更新观念,围绕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加大乡土人才开发力度,激活现有人才,培养造就“永久性”乡土人才,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该镇对乡土人才库人才进行跟踪,服务指导,每季度邀请县专家或组织本镇农技人员深入村组,对乡土人才进行科学指导和提供致富信息,开设专题讲座,向“田秀才”、“土专家”传授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及时帮助解决科技难题。同时,因势利导,鼓励各类“田秀才”、“土专家”兴办民办科研实体和发展型经济实体,镇政府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扶持资金,使其及早进入角色。赵集村农民罗国征,高中毕业后,他由3000元起步,经过艰苦创业,创办了丰县求实化工厂。镇党委多次深入化工厂,了解创业中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使他增加信心,先后创办了徐州卓越肥料有限公司、复合肥厂、微肥厂、磷肥厂、生物活性有机肥厂、徐州生物有机肥料工程研究中心、江苏心实中小型企业技术服务平台、100亩规模科技示范园等经济实体,集生产、经营、科研、开发和服务于一体,是目前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实力最强的农用肥企业,拥有职工590名,固定资产净值达5400万元,年销售收入突破1.5亿元,年利税突破1500万元。他富裕不忘群众,热心公益事业,先后为村小学捐款捐物,修建道路,先后被市县评为优秀农民企业家、当选为县政协常务委员。张庄村东张庄组村民张效领创办的徐州森鑫工艺品有限公司,是他从一个只有一台刨条机,3名工人的家庭作坊生产画框到成为苏北唯一出口画框的生产基地,品种由原来的8个逐渐增加到近千个品种,经过多年努力,工艺画框全部出口国外1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现有职工600余人,年创外汇300多万美元,在他的带动和扶持下,张庄村及邻村韩庄、张月铺等陆续建成50多家画框厂,他还无偿地为他们提供技术,并多次到厂指导生产,同时带动圆木加工、半成品加工、半成品供应、包装辅助材料加工,还吸收一批剩余劳动力和贫困户进厂做工。由于成绩突出,被授予全县“十强私营企业”称号,当选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三、加强管理,把乡土人才培育成入党积极分子和村级后备干部

通过调查,××*镇乡土人才种类很多,有“农业型”、“工业型”、“经纪人型”、“务工型”、“民间艺术型”等几类,他们在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同角色,考虑到农村乡土人才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效应,辅射效应和带头作用,通过培养实用人才,来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同时,该镇在帮带培育、开展培训、考察学习、村务建设等工作中,有针对性地组织优秀乡土科技人才参加,不断增强人才队伍素质,并把优秀乡土人才纳入入党积极分子和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行列,近年来,全镇党员发展120名,其中优秀乡土人才45召,占党员发展对象总数的37.5%。该镇两合集村计生专干洪风雷,高 中毕业办起了木线条加工厂,不仅自己富裕了,而且带动更多百姓从事木线加工,他还帮助他们销售木线。使两合集村成为当地有名木线加工专业村。现在列为村后备干部来培养。

四、突出重点,把优秀乡土能人后备对象培育成村级班子成员或党员

乡村农业致富范文7

一、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以富民成效稳民心

基层组织引导扶持。引导扶持农民兴建惠农物流组织,积极倡导组建“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经营模式,发展各类农工贸一体化、利益链条化的经济实体,壮大农村中介组织,鼓励农民根据自愿原则成立农业专业经济协会等各种合作组织。同时,加强党对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的领导,实现党组织与之同步共建,党的工作与之同频共振,确保这些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依法运作,确保群众利益安全。此外,做好相关基础工作。要求涉农部门将工作窗口延伸到田间地头;建立农产品绿色通道,禁止乱罚款、乱收费;对购买大型农机的农民进行财政补贴;新建沥青路及水泥路260公里,全面完成了农电网改造和通讯设施升级换代。

党员能人“双领”推动。一是产业领军。鼓励党员能人带头承包山水田地,带头进行农业开发;对党员种养大户实行县直部门与乡直单位联合帮扶,解决他们所遇难题。二是致富领路。鼓励党员致富能人带头组建各种惠农物流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在全县93家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中,党员创办的占61%。党组织规定每名党员致富能人与15户左右的群众结成互助组,传授致富经验,不定期交流致富信息,负责引导农户自愿加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党员“双领”,带动了一大批农户走上致富之路。

乡村基地示范辐射。充分调动乡村两级党组织领导经济工作的主动性。要求各村结合实际创办本村农业产业或物流示范服务基地,负责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种养技术和销售服务;对103家濒临关门的计划体制时期的农业物流主渠道――各乡镇粮管所、供销社、商管所、食品店站等单位,全面进行改制,充分利用其国有资产、仓储和网点优势,使之成为现代惠农物流基地。县、乡、村按比例配套出资,筛选扶持一批县乡重点基地,并由县乡村三级派驻干部共建。这些大小基地,采取租赁、承包、入股等灵活多样的市场方式经营,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亮点。2004年,我县确定柘林镇易家河村柑橘示范服务基地作为全县的重点对象进行培育,因势利导,成立了村柑橘产业协会和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导农民按统一技术标准大规模扩种柑橘,同时对全村柑橘实行商标注册、统购统销、品牌经营。目前该村柑橘产业迅速壮大,已成赣北最大的柑橘种植地和聚散地,产品出口欧美,农民收入成倍增长。

二、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改善干群关系

民主选拔基层干部。改革乡镇干部任用方式。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全面实行差额考察、差额提名,由党代会、人代会差额选举,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乡镇站所负责人全部实行竞争上岗,普通干部全员聘用,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干部使用实现了组织、党员、群众“三满意”。改进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全县136个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均实行“公推直选”、“两轮票决”,即由党内外群众公开推荐确定初步人选,再由村民代表大会实行公信力投票决定正式候选人,最后由党员大会差额直选决定。完善和规范村委会换届“海选”工作。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提高现场投票率,减少流动票箱;加强指导,严格程序,强化群众监督与司法监督。换届后,一大批敬业实干的党员致富能手被选进村“两委”班子。

打造民主管理新平台。抓好决策环节。乡村两级都设定决策咨询委员会,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防止滥用公权和盲目决策。乡镇涉及全乡根本利益的重大决策,事先要召开决策咨询委员会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初步意见出台后,还要分别由乡党代会、人代会表决通过;村级重大决策要在征求决策咨询委员会意见的基础上,先召开党员大会,通过后才由村委会表决。抓好管理环节。严格实行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及村务公开,规范公开程序,强化督促检查,做到重大事情及时公开,日常事务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随时公开。抓好反馈环节。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工作标准,通过电话、意见箱、网站等形式建立“民声通道”和“党员论坛”,充分听取群众对乡、村事务管理的意见。

建立民主监督新网络。以制度监督为根本。全面推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离任审计制、诫勉谈话制、引咎辞职制;严格执行党内各项生活制度,强化上级监督、组织监督和班子内部监督。以财务监督为重点。强化国家下拨专项资金监管,对乡村重大项目开支实行跟踪审计;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对发现的行为进行查处。以舆论监督为手段。在电视台设立“曝光角”,每周实事求是报道问题新闻,并跟踪问效。以群众监督为主体。年终,乡镇召开全体干部会和党代会、人代会,村级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对乡村两级班子进行述职评议,通过民主测评方式,由群众对“乡官、村官”政绩进行考评。近几年来,全县有25名无为、乱为村官被免职,17名政绩考评排在最后的乡镇干部因“末位淘汰”被就地免职。

三、建立农村服务保障体系,消除社会矛盾隐患

加大投入,确保农民平等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规范农村医疗网点,全面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保障;开展村落社区建设,大力改水改厕,确保农民生活健康;在村村通电、通路、通电话基础上,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和宽带上网。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以党员为骨干,村村建立便民服务站,使村民家电修理、邮件寄送等日常生活所需服务足不出村;使那些需政府办,又不懂程序的农民,在急需办理有关证件、手续时,有党员民事“员”代办;政府免费培训在本县工业园区务工的农民工近4000人次,并劳务输出多批民工。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定期送戏、送电影、送书、送电教光盘到农村;投入资金300多万,建立了100多个村级群众文娱活动场所;成立县乡村三级补贴的农民文艺队伍,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乡村农业致富范文8

一、**县电教工作的开展情况。

**县在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为”方针,以改革电教工作制度为动力,以创建标准化站点为载体,有效地提高了全县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总体水平。

1、加强队伍建设。明确规定各乡镇党委副书记任电教工作站站长,组织干事任播放员,并要求各乡镇进一步明确各村电教工作负责人和播放员。每年举办了为期5天的电教工作站站长、播放员培训班,对他们进行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培训,并要求各乡镇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培训村级干部。同时针对新调整的部分电教工作站站长、播放员对党务知识和电教知识不熟悉的情况,通过组织工作例会,对他们进行电教工作业务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了电教工作基本知识。

2、加大了制片、供片力度。一是近三年同县电视台合作,利用保留的资料和电视台的设备,制作了六部反映专题片,并在电视台播放,效果较好。二是每年“七一”前,同宣传部、电视台协作,集中宣传一批表现突出的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并在电视台创办了“党旗飘飘”专栏,连续播放,为“七一”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三是对上级要求组织基层党员收看的电教片,都集中录制发放到各乡镇进行播放。四是从区组织部电教中心购置了50多套《富民工程》系列光盘和政治理论、警示教育电教片,同时针对各乡镇的产业特色,将《富民工程》系列光盘复制到录像带上,克服了光盘难以保存和录像机老化失修的问题,保证了根据设备情况灵活播放。

3、加强设备管理。进一步明确了乡、村电教站点的职责,将党委副书记确定为各乡镇电教工作责任人,将村电教设备管理权限划分各乡镇,由乡镇党委副书记统一监管。并规定党委副书记离任时,必须移交全乡的电教设备。每年对各乡镇、村电教设备状况进行了一次统计普查,随时摸清全县电教设备及工作人员的底数,有效地杜绝了电教设备流失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电教中心集中统一购置了电视机和VCD机,免费发放到各乡镇,有效地加强了乡镇电教工作站的设备力量。同时为三个吊庄乡镇、18个吊庄村党员活动室,9个居委会党支部配备了电教设备。

4、实行三级播放制度。县一级,针对本县有线电视覆盖率高(川区100%村),用户多(2万户)的特点,协调**电视台在周一、三、五开办《中国农民致富报道》栏目,同时长年转播农业频道节目,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和农业实用技术。一些优秀的电教片也不定期在电视台播放,从而实现县级播放的经常化。

乡镇一级,要求乡镇电教播放员携带设备,每月至少到各村轮流播放一次电教片,播放后按要求做好记录,由村党支部书记和党委副书记分别签字存档。记录本全部由县电教中心统一印制。

村一级,组织川区各村继续开展标准化电教播放点创建工作,努力配齐“三机”,并保证每月至少播放一次。

5、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每半年召开了一次电教工作会议,由各乡镇党委副书记、组检干事汇报了上半年电教工作开展情况和下半年电教工作计划,并对“七一”前后党训班上的播放工作进行了安排。利用各种下乡的机会,对电教设备保管使用情况、播放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基层电教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电教在促进农村党员增收中发挥作用情况

由于**县树立了大电教的观念不断改革电教工作机制,在软件建设、制度建设和抓播放落实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使电教成为农民、特别是农民党员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致富项目的重要途径,在农民致富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电教是大部分农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自觉学习的意识差,很少阅读书籍、报纸,电视是大多数农民掌握和更新知识、了解信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我县发挥有线电视普及率高的优势,在电视台开辟党建和农业科技知识、卫生与健康等电视专栏,对于提高多数农民、包括农民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致富的本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电教是大部分农民获取新观念、新思路、新项目的重要途径。由于播放的电教片,大多数制作于东部和中部省区,许多经营观念、致富项目、生产的组织方式对于更新农民的观念,启发致富思路,获取新的致富信息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公司加农户、以工促农、经纪人等这些概念,即使对县、乡干部也很有启发。在农村这种信息、技术相对封闭、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的环境中,这些电教片对他们寻找致富途径和致富项目、增强致富的信心很有帮助。有力地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3、电教对农民党员已从事的产业项目有直接指导意义。区、市、县组织部电教中心在选购电教片时,都比较注意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产业项目,有针对性地进片。因此,50%的电教片能直接指导和帮助农民党员搞好自己的种养技术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有很重要的作用,农民观看的积极性也很高。

4、农业、科技等部门通过电教网络开展的培训教育也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县乡村电教站点普及率为100%,播放管理人员和配备齐全、组织严密,农业、农技、科技、卫生、计生等部门开展的培训、教育基本都利用这一网络进行,从而提高了电教设备的利用率,对提高农民的技术、文化素质、促进农民致富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影响电教在农村党员增收中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电教手段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乡村干部及电教工作者主观因素和致富、环境、体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了电教工作作用的发挥。

1、农民党员学习的自觉性差。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组织纪律性逐步减弱。农民在学习方面表现为不愿参加集体收看,思想上按部就班,墨守成规,行为自由散漫,影响了电教工作的成效。

2、播放工作不落实。有的乡村干部对电教工作敷衍了事,播放次数不够,党员的参训率不高。特别是有些老党员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还有的党员忙于生产经营不参加学习培训,乡村干部对此置之不理,经常是来多少算多少。村干部工作一忙,就忽视了播放工作,保证不了播放次数。

3、播放设备少,环境差,影响收看。98年给各村配备的录象机有50%以上已损坏或丢失(吊庄村没有配),村级VCD配备率也只有40%左右。也就是说有10%以上的村目前还能依靠乡组检干事或村干部带VCD去播放。另外,由于农村党员活动室,冬季取暖困难,一些老党员根本不能参与收看,也影响了电教手段在农民增收中作用的发挥。

4、电教片内容的针对性、趣味性、明了性差。一是现有电教片直接针对于本地产业和自然环境特点的少,缺乏应用性;二是许多电教片专业性强,运用术语多,农民党员不易听懂;三是有的电教片非常枯燥,农民收看兴趣不高;四是播放员讲解少或根本不会讲解,也影响了收看效果。

5、播放的组织形式单一。目前大多是在乡党校或村党员活动室进行集体播放,播放的内容不可能针对所有农民党员所从事的生产项目。以从事某一生产项目的专业户为单位有针对性地从事播放,目前在农村还不是很多,以一家专业户为单位的播放目前尚处于自发阶段。因此,目前这种针对性不强的播放组织形式也影响了播放的效果。

6、乡、村两级组织对电教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电教经费投入少。目前80%以上的乡村没有也不愿自己购置电教片,没有VCD的村大多以无钱购买为借口,等待观望,要县委组织部给配置。这种被动的态度,实质上反映出对电教工作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电教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

三、电教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对策

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使电教工作难以在农民增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的地方电教工作甚至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对此,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总结成功经验,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态度不断巩固和发展电教事业。

1、树立大电教的观念,改革农民培训教育机制。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增收致富,这并非组织部门的长处,也不是组织部门一家的职责。要进一步树立大电教观念,把乡镇、农技、科技、水产、畜牧等具有相关职责的中心专干组织起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电教网络开展统一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培训,这不仅可以解决播放员不懂技术、无法现场讲解的问题,也改变了组织部一家办电教的局面。

2、加强电教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工作责任。要将电教工作纳入党建考核责任书,对乡、村电教工作站点实行分级管理。新进入的电教工作人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乡镇、村电教工作站点要建立工作联系点制度,层层抓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争取使村队两级干部通过电教手段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并带头应用,在群众中起到示范作用。

3、增加播放形式,强化播放落实,保证播放效果。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强,技术特点突出的工作,更是一项需要不断开拓创新的事业。在推行县、乡、村三级播放收看工作制度的同时,针对集体播放效果差的问题和VCD较普及的特点,可以开展以生产队、专业户或养殖小区、一家一户为单位的播放工作,这样不但增强了播放内容的针对性,而且使那些年龄大、离村上远的党员都能够看到电教片。农闲季节还应在那些人员相对聚集的户开展播放,改变或减少农村农闲聚赌的现象。

同时,要强调学习是党员应尽的义务,要求党员带头参加收看,保证收看率,为群众作出榜样。

乡村农业致富范文9

■ 创新育才机制――五招并用

开发乡土人才这一农村建设的第一资源,城口县创新探索出选、引、结、管、育五大招数。

选,就是把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上作出较大贡献的农民选拔为乡土人才。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乡土人才进行调查摸底,收集“土专家”、“田秀才”等乡土人才信息资源,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每三年评选一次,实行动态管理。

引,就是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向农村第一线输入新鲜血液,壮大农村管理人才队伍。2008年,全县引进200余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其中选派了46名大学生“村官”。

结,就是将乡土人才培育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实施“能人治村”工程。选聘有致富本领、热心公共事务、群众威望高的致富能人,并把他们培养成党员、干部,使他们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管,就是建立县、镇、村三级乡土人才管理网络;建立县领导联系乡镇、乡镇领导联系村的工作制度;建立组工干部和部门政工干部联系点制度。

育,就是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和举办各种培训班,不断提高乡土人才的素质。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开设讲座,传授最新技术;邀请乡土人才中的致富带头人现身说法,传经送宝;选送有发展潜力的乡土人才到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学习、挂职,造就一批新型农民。近年来,全县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5500余人次,其中培训劳务经纪人100余名,通过劳动部门技能鉴定获得资格等级证1045人。

■ 创新激励机制――三管齐下

为了充分调动乡土人才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必须创新激励机制,使他们干事有奔头、成长有空间、上升有通道。

物资激励。积极开展优秀乡土人才评选活动,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给予物质奖励。

制度激励。建立适合农村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的制度,把乡土人才的选拔同其职称评定结合,畅通其发展通道。

政治激励。积极推荐思想开明、热心公益的乡土人才,参与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优先培养入党,优先选任村组干部,使乡土人才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领头雁。近年来,全县先后有近100名优秀乡土人才担任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有近100名乡土人才在村“两委”班子中任职。

■ 创新服务机制――三大平台

构建人才服务平台。结合全民创业热潮,制作推出了“创业者之歌”大型系列报道,对全县杰出乡土人才进行宣传,培植树立典型,充分营造全社会尊重乡土人才的良好氛围。县领导每年召开两次优秀乡土人才座谈会,定期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比如对部分技术人才实行健康体检制度等。

提供人才竞技平台。2008年举办了全县劳动技能大赛,组织了300余名能工巧匠,集中进行创业技能培训和比武。对技能比武中胜出的62名选手颁发了职业资格证书,发放奖金进行激励,并在就业、信贷方面享受优惠待遇。同时,积极举办青年人才论坛,2006年至今发现并表彰奖励优秀乡土人才31名,转化论坛成果3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