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食品化学的概念集锦9篇

时间:2023-07-03 16:08:08

食品化学的概念

食品化学的概念范文1

一边是以粮油食品为主业,努力打造全产业链的国字号央企,一边是背景实力雄厚,久坐交椅多年的国内包装油行业老大,一时间,原本平静的食用油市场变得热闹起来。有传言,国内还有几家企业也在摩拳霍霍,将陆续跟进类似产品。有专家断言,DHA必然成为食用油发展的新趋势。

概念过招,智高者制胜

食用油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不逊于快速消费品的任何其他行业。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情况下,食用油的竞争,从油种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概念的竞争。目前国内对于调和油的法规尚不健全,各种概念创新的调和油层出不穷:有往基础油种中添加珍贵油种的,如橄榄玉米调和油;有主打营养均衡概念的,如脂肪酸平衡调和油……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从消费者角度,产品名称是产品概念、定位最直接的反映,产品名称尤为重要。所谓“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一个好的名称,可以让消费者第一时间产生兴趣了解产品,进而产生购买。

查阅相关资料,DHA化学名称是二十二碳六烯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不饱和脂肪酸,俗称“脑黄金”。人体无法自行合成,必须从饮食中获得,而母乳、鱼类、干果及海藻是其主要来源。得益于奶制品行业的多年宣传教育,国内很多消费者,尤其是生育过的女性消费者对DHA概念并不陌生。而深海鱼油,最为值得称道的就是其所含有的DHA成分,所以本质上说,两款产品虽然说法不一,但实质一致。

从概念角度,“深海鱼油调和油”VS“DHA谷物多调和油”,笔者认为:金龙鱼更胜一筹。

其一:“深海鱼油”概念比“DHA”理解度高。

笔者针对食用油重度消费群做了个小型调查,在被访的家庭主妇中,年龄大的对DHA的认知明显比年轻的要低,甚至有些中老年妇女把DHA与DNA混为一谈。

DHA概念认知上,很多受众会联想到婴幼儿奶粉的添加物,进而理解为营养有价值,科技含量高等;而“深海鱼油”的概念,很容易让您想到在国内市场已经销售多年的补品营养品,给人高贵、稀营养丰富的联想。 一个是化学名词的英文缩写,概念空洞抽象,一个是稀有生物的生动形象,后者显然胜过前者。

其二:“深海鱼油”概念比“DHA”内涵更广。 同样是富含DHA的产品,应该说金龙鱼的高明之处在于,把营养元素DHA的富含体当作的产品名称。通过金龙鱼的广告片中的宣传,我们知道“金龙鱼深海鱼油调和油”富含的是“DHA+EPA+ALA”,“3A+”的产品卖点。或许消费者说不出这一串“A”是个什么东西,但“多得总比少的好”的常识观念告诉我们,金龙鱼所包含的,绝不只是“DHA”一种营养元素,“3A+”总比单“A”好,因而在概念上金龙鱼比福临门的要广很多。

此外,“深海鱼油”的“鱼”与“金龙鱼”的“鱼”同字,虽然此“鱼”非彼“鱼”,但又相得益彰,无形中为品牌注入新的内涵。 其三,“深海鱼油”比“DHA”概念更具差异化。

金龙鱼确实是个概念营销高手,2002年第二代调和油开创了食用油的一个全新时代,“1:1:1”的实质也许只有营养专家和业内人士知道真实含义,但金龙鱼的宣传口号却深入人心。此番推出的深海鱼油调和油也像是开辟一个新的细分市场。而福临门将“DHA”与“谷物多”两个并无关联的概念并列一起,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在谷物调和油的基础上,添加DHA,更像是其主力产品“谷物调和油”的升级版。

内容PK,数据揭虚实

快速消费品市场从来就不缺少概念的炒作。但若没有好的产品支撑,再好的概念,只是空中楼阁,徒有虚名,最终化为泡影。透过现象看本质,借助金龙鱼和福临门两款新品瓶标及宣传资料,对产品做进一步研究比较。   从营养成分来看,两者相差不大,饱和脂肪、不饱和脂肪的比例略有差异。油种上面,所用油种及调和的比例各不相同,也难分伯仲。只是在油种数量,及主要卖点DHA含量上,两者有些差异。

其一,从油种数量来看,金龙鱼较福临门更丰富。八种植物油调和,福临门DHA谷物多调和油油种数量与“一瓶尽享,八种营养”的金龙鱼主力产品“二调”持平,但后上市的金龙鱼深海鱼油调和的油种数量竟然高达十种!不知是金龙鱼“无心插柳”还是“刻意为之”,不知“贪多求全”的精明家庭主妇们会不会发现这细微的差异?

其二,从DHA含量上看,金龙鱼远超福临门。福临门在瓶背标不起眼的地方标注DHA的含量160ppm(毫克/千克),而金龙鱼则高调宣传其DHA与EPA(鱼油产品受自身原料限制,不可避免的含有伴生物EPA)的平均含量4000ppm。狡猾的金龙鱼并没有如实标注DHA与EPA的比例关系,但根据其他鱼油产品资料DHA:EPA约2:3的比例来推算,其DHA含量约1600ppm,几乎是前者的十倍!

如此大的悬殊,不禁让人对这一数据产生浓厚兴趣。究竟这含量差异意味着什么? 通过两者在宣传材料中都引用的IOM美国医学研究所数据,DHA日摄入推荐量为160mg。这一数据看似与福临门的DHA含量160ppm看似数字一致,计量单位不同,实质却大相径庭。

笔者算了笔帐,从DHA调和油中补充每日所需的DHA,每人每天需要吃1000g的福临门,或者大约100g的金龙鱼,均大大超过营养专家推荐的25g!

细看金龙鱼宣传单,忽然发现上面不起眼的一行小字“配合膳食,帮助达到美国医学研究院IOM建议值”。一切豁然明了,释然一笑,毕竟人家也没说吃了我的油,就能补充到那个推荐值呀。概念终究只是概念,完全靠食用油作为DHA的摄入渠道,看来暂时还行不通。

鱼油VS藻油,金龙鱼的伤,福临门的痛

难道福临门和金龙鱼,两大高手都没能发现这其中的数字奥秘,不能把产品DHA含量做到符合权威推荐的数值?想必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在产品主要卖点的DHA含量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答案就在这DHA来源上。金龙鱼用的是进口鱼油,福临门用的是进口藻油,同样都是进口原料,两者价格悬殊很大。网络资料显示,鱼油参差不齐,食品级鱼油的价格约在700-1100美元/吨,换算下来,甚至比大豆油价格还要低。而藻油DHA含量更高,更易吸收,没有鱼腥味,从海藻中提取,经过密闭发酵提炼,没有海洋的污染,但价格比鱼油就要贵很多。如此这般,也就难怪金龙鱼在含量如此“大手笔”,而限于最终售价等等因素,福临门却是有苦难言。

在“金龙鱼深海鱼油调和油”“横空出世”前后,媒体频现“深海鱼油市场鱼龙混杂,EPA存在巨大隐患”的报道,更有专家指出“‘深海鱼油’危害超过地沟油”,抓住鱼油中的EPA和汞超标等问题,大作文章,大肆宣传,针对性很强,而这恰恰攻击了金龙鱼新品的软肋。不过,相信凭借强大的营销智囊团队,金龙鱼后续一定能够寻找到合理的说辞,摆脱“鱼油门”危机。

食品化学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食品安全 应用型课程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176-02

Abstract: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applied curriculum,the paper demonstrates constructing on applied curriculum of food safety specialty according to training objective in Suihua University,in order to culture senior-type and compound talents in subject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Key Words: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Food Safety;Applied Curriculum;Constructing

地方本科院校鉴于传统的学术型大学与职业技术院校之间,注重全方位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地方需求,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为主要目标。我校地处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之乡,食品产业占当地总产业的60%左右,再加上近些年食品质量问题不断出现,许多食品企业迫切需要大量专门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的人才,我国毕业的食品安全学生与需求相差甚远。绥化市有近70家食品企业,而只有绥化学院一所高校,因此为适应地方食品安全发展的需要,我校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是通过课程实现的,课程要为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1]。重点大学学科体系的特征较为明显,学术性较浓,应用性较少,如果我们照搬重点大学的课程体系,不但形成不了我院应用型专业的办学特色,也很难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根据我院实际,如何构建课程体系,顺利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培养应用性人才,成为摆在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应用性课程体系的特点

1.1 课程组织要素的特点

应用性课程体系对于课程中概念的选择和传授要注重核心概念和关键概念,让学生掌握本课程中与专业相关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减少不必要的、繁杂、过时的概念,哪些概念既浪费授课时间,同时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课程中涉及到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概念,教师的解释要直接明了,而且要联系实际,必要时可以配以实物,以相对直观的方式将概念呈现给学生。此外,不要让学生过度地学习一些偏、尖、难的概念[2]。应用性课程体系对于原理的选择和传授要注重与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通过生活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例体验原理的真实性,并在课程教学方式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原理,这样就可以将抽象原理变得简单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1.2 课程组合方式的特点

课程组合方式是在一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将各门课程要素合理地排列组合,组成一个的合体,并在不断的学习中产生合力,增进学习累计功能,以有效实现培养目标[3]。课程组合通常是由基础到专业这个程序进行组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使学习产生了最大的累计效果。绥化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性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根据我校学生特点,破除其他高校学术性课程体系大而全、宽而广、层次分明的课程组织方式,建立灵活、高效的课程组合方式。同时,在知识内容的组合方面努力将实用知识与理论知识、社会知识与书本知识紧密联系。此外,还要进行课程之间的优化组合。应用性大学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是只懂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且是复合型的应用人才。所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将基础理论课设在一年级,将专业基础课设在二年级,专业选修课设在三年级,毕业实习设在四年级,这种课程组合方式体现了课程综合化、交叉化的特征,使课程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实现课程知识之间的有机整合,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素质。

1.3 课程内容的特点

应用性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设计要认真分析地方需求、市场变化和学生的特征等因素,在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课程知识的实用性。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成为我校的必然使命,课程内容决不能脱离社会实际。作为专门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性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更要注重和增加实用知识,使学生掌握能直接学以致用的知识和技能。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应用性课程体系除具有上述特点外,还应注重课程的实施,传统的课程实施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有讨论环节,忽视课程的生成和学生的互动,忽视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这些均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性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上要采取多种途径如:社会实践、自学、主动参与、独立探索等,养成自学的习惯,形成自我思维逻辑特色。另外,要重视实践教学,加深课程的实用性。

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性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课程的设置由培养目标决定。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地方发展的需要进行[4]。

2.1 培养目标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以食品科学及生命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涉及农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流通业、监督管理等领域[5]。该专业要求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宽广坚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要懂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不同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会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6]。绥化学院食品与质量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

2.1.1 基本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有一定专业理论,较强的理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较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积极思考和理性判断能力,具有较好的汉语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利用一种外语进行初步交流和查阅文献资料;掌握一种职业技能,同时能够比较熟练地操作和应用计算机。

2.1.2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基本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生产技术管理、质量检验、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掌握化学、生物学和仪器分析、食品检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分析检测和食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检验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技能和方法;了解食品工业质量安全的基本政策和法规;了解食品安全在资源综合性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食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分析的初步能力。

3 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我校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的应用性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课程设置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厚基础即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既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又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宽口径即要求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范围,既包括重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又包括多门社会科学知识。在此培养模式的指导下,绥化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了公共课和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政治理论课程,还有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军事理论与训练、形式与政策、公共艺术、工科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普通物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后续开设应用性专业课程的先决条件。

绥化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在学习完公共基础课后,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专业基础课是专业知识的基本骨架,是进行专业学习和获取新知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基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与化学是密切相关,我们相继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3.2 课程设置遵循重应用的原则

应用性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及企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也不需拿出大量的时间对学生就某一岗位进行太多的培训。为了构建好专业课程的应用性,绥化学院食品与质量安全专业的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调研,结合企业实际,同时由企业代表参与编写教学大纲,因为只有产业界代表才最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于其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将更多企业的所需融入到课堂上,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也掌握了更多企业中的实践知识。例如肉制品加工与检验及食品加工机械课程教学大纲的设置,就是食品教研室的老师与望奎双汇食品的负责人共同完成,把企业里目前的所需所想融入到课程中,这样同学们在课堂所学的知识能够更好的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体现了课程的实际应用性,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根据课程的特点在撰写教学大纲时,均与不同的企业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专业课程的应用性。另外,像食品毒理学、食品卫生学等涉及到医学的课程,我校聘请卫校的老师授课,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将他们的临床经验与食品紧密结合,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课程内容。食品企业经营管理课程聘请食品企业的人来授课,将更多的企业知识带入课堂,把握企业动态,感受企业氛围,更深体会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3.3 课程设置遵循重实践的原则

为了突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在课程的设置上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例如:我们在开设专业必修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及食品分析理论课的同时,相应的开设了实验课程,而且实验数量食品化学与食品分析均为18个,学时达到54,食品微生物实验数量为12个,学时为36,实验数量及学时数远远高于其他高校同类课程。我们所开设的各类课程的实验项目均是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有机结合。验证性实验强化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我们都知道食品检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微生物的检测,而微生物又很微观,因此对于微生物的鉴别,显微镜是必备工具,因此,食品微生物的第一个实验就是显微镜的正确使用,该实验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综合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为顺利开设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奠定基础。例如食品中微生物的检验实验,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厂经常检测哪些微生物,具体的检测方法以及如何根据检测结果判断产品是否合格,这样的实验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综合能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做到单人单组,每个同学都能自己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的操作基本功。同时,每门实验课程结束后,都要安排实验考核,这样能更进一步督促学生在平时所学的每个实验均能认真操作,认真思考,为今后的企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学生除了完成教学大纲中要求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外,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一定的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4 结语

构建应用性课程体系首先应充分了解应用性课程的特点,同时要根据培养目标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结合企业发展,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进行建设,这不仅能适应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而且能满足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绥化学院是新建专业,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模式均处于摸索阶段,尤其应用性课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吕君丽.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设置研究――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2,34(7):155-158.

[2] 朱健.论高等学校应用性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1(4):39-41.

[3] 朱健,罗建文.论独立学院应用性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23-25.

[4] 许喜林,吴晖,石英,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现代食品科技,2007,23(11):99-100.

食品化学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 食物安全;食品系统;可持续;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06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9-0157-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9.026

在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和食物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食物安全问题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我国讨论粮食和食物问题时,在很多方面用“粮食安全”来代替“食物安全”。这种做法在食物匮乏的历史阶段,有利于突出核心问题,解决主要矛盾。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存水平,而追求更高的营养需要。在新环境和新形势下,依然用“粮食安全”来代替“食物安全”可能导致观察分析问题过于简单化,使研究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继而误导政策方向。现在国际上有一种新兴理论,即食品系统理论可以为我们研究食物安全提供新的视角。这一理论是最近十几年在国外兴起的农业和食品经济的新兴理论,在我国还很少有学者关注,但在日韩已经形成了新的研究热潮。本文试图引入国外新兴的食品系统理论,在探讨其概念内涵和理论背景的基础上,剖析食品系统与食物安全的关系,影响食物安全的因素和研究视角,期望为我国研究食物安全提供新的思路。

1 食物安全研究现状

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食物安全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因此食物安全研究也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在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研究倾向:一是用“粮食安全”概念代替“食物安全”来研究食物问题;二是以粮食不安全为前提研究粮食供求平衡问题。以下分别就上述两种问题进行探讨。

1.1 食物安全与粮食安全

国内多数研究在讨论食物和粮食保障问题时,普遍使用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粮食安全”概念作为讨论前提[14]。“粮食安全”是英文“Food Security”的译语,早期在引进“Food Security”概念时翻译而沿用至今。“FOOD”的含义是食物、食品,包含一切能够给人类提供营养的可食用物品,比粮食包括的范围更广;“粮食”的英文对应单词是“GRAIN”,包括谷物和薯类。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定义是: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薯类、豆类及其他杂粮。按照FAO的统计规范,食物或食品的范围包括:谷物、淀粉块茎(木薯、马铃薯、甜薯、红薯等)、糖类、豆类、坚果、油料、蔬菜、水果、刺激物(咖啡、可可豆、茶)、调料、酒类、肉类、食用蛋白、动物脂肪、奶类、蛋类、鱼和海产品、其它水产品及其它,共18类。粮食只是这18类中的4类。可见粮食并非等同于食物或食品,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种译法并不准确。

“Food Security”概念引入中国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人们的消费水平较低,主要的食物就是粮食,因此,将“food”替换为“粮食”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符合当时中国食物安全的实际需要。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食物消费水平下,由于食物匮乏,所有的食物几乎都处于短缺状态,解决好粮食短缺问题就基本解决了食物安全问题,因此这种概念的置换有其合理性。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居民的食物消费水平也在不断的升级和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粮食为主的食物消费局面逐步得以改变, 2007年粮食消费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至三成。在这种状况下,看不到食物变化的格局,仍然以传统思维方式来分析新问题、判断形势、提出政策建议,必然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导致政策偏差 [5]。对此,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食物安全”、“食物供给安全”等用语,以适应更广泛的食物消费格局的变化和食物安全问题。由于这两个用语含义相同,而“食物安全”更为简洁,因此本文采用“食物安全”这一用法。

1.2 关于食物安全内涵的解释

FAO的多种研究报告中指出,“食物安全”是一个弹性概念,如果要使“食物安全”概念具有政策意义,需要恰当的界定。FAO以及《国际食物安全条约》、1974年世界食物大会发表的《消除饥饿与营养不良全球宣言》及该大会批准的《世界食物安全国际约定》、1996年世界食物安全首脑会议发表的《世界食物安全罗马宣言》等,都针对此进行了探讨。国际上关于“食物安全”的定义多达200多种,其中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以下5种:

(1)1974年世界食物大会。食物安全是“在任何时间,世界食物供给在维持基本食物消费的增长与抵御生产和价格的波动上的有效性。”

(2)1983年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的修改定义。食物安全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

(3)1986年世界银行。1986年世界银行《贫困与饥饿》报告中提出,食物安全是“在任何时间所有的人获得满足积极、健康生活的足够食物。”

(4)1996年世界食物峰会宣言。食物安全是“在个人、家庭、国家、地区、全球层次上,所有的人在任何时间都能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无害、营养的食物,以满足他们积极、健康生活所需的食物需要与食物偏好。”

(5) 2001年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2001年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在《食物不安全状况》报告中定义,“食物安全是这样一种存在状态,即在任何时间,所有的人从物质、社会、经济的途径获得足够、无害、营养的食物,以满足积极、健康生活所需的食物需要与食物偏好。”

综合上述五种定义,从食物安全的类型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立足于解决饥饿问题的基本食物消费保障观;另一类是不仅要保障基本食物消费,而且要保障较高水平的食物消费需求。从时间上来看,食物安全的概念是在动态变化的,从最初的基本食物保障观念向更高水平的食物保障观念转变,反映了国际上在不同的食物营养条件下对食物安全的认识也在随之变化。

在我国长期以来前一种观念较为普遍,然而近年来也有部分研究已经开始对过去进行反思,认为只研究粮食问题已不符合现实状况 [6-7]。尽管粮食在食物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并可以通过转化替代一些其他食物,但是实际上粮食替代其他食物是有限的;反过来看,其他食物也可以替代粮食,往往在满足基本生存条件后更是如此。实际上,就现代消费而言,通过粮食转化生产其他食物的程度越高,特别是肉蛋奶,恰恰不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存,而是为了满足人们更高水平的营养需要。作者认为应该根据现实的居民饮食消费需要,把粮食、肉禽、蔬菜、蛋奶、水产品等在内的各种食物及其加工品都囊括其中,只有满足居民所需要的所有食物的安全才是高水平的食物安全保障 [5,8]。

1.3 基于供求平衡的粮食安全研究

一直以来,由于将“粮食安全”和“Food Security”视为同一概念的中英文表述,所以,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这些成果多是从供求平衡的角度研究粮食的供给安全问题 [9-11],且多数研究结论显示,现阶段在口粮上中国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而主要问题在饲料粮上。就此有学者提出“二维空间”论,认为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需要充分利用好“二维空间”,即粮食的国内自给与粮食贸易。但是,粮食供求平衡与食物安全是不同范畴的概念,粮食供求平衡问题是指生产供给(包括国产和进口)与国民的消费需求是否相适应;所谓食物安全问题,应当是指能否保障国民的基本食物消费。供求平衡只关注生产和需求,而保障食物安全需要关注更多的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了“五环节”说和“大粮食”概念等。“五环节”指生产、流通、储备、进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定向补贴[2];“大粮食”概念认为要从粮食经济运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上看粮食安全[4]。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的食物安全研究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集中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以贫困和饥饿问题为前提,目的是保证居民的基本食物需要;二是重视粮食的供给安全问题,把供需平衡作为实现粮食安全的基本方法,关注生产和需求。过去几十年这些研究方法在粮食安全研究与政策制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部分学者已经认识到过去的方法已经逐渐失去了有效性,而逐渐被新的观点所取代。首先,把“粮食安全”等同于食物安全,虽然在以谷物等粮食为主要食物的消费阶段这种研究方法有其合理性,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饮食消费需求的变化,很多学者已经认识到食物安全应该从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向满足更高的营养需要转变。其次、基于供需平衡来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时往往只关注生产和需求,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生产与消费需求之间介入了更多的环节,而保障食物安全除了要关注生产和需求以外,还需要关注加工、流通和分配等更多的问题。

现阶段多数研究还只是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对食物安全进行了零散的分析,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持和整体思维。本文引入国外新兴的食品系统理论,为食物安全研究提供了更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新的食物安全理念。

2 食品系统的概念及内涵

“食品系统”是 “Food System”一词的直译,也有人翻译成“食物系统”或“食物体系”,但是由于最早介绍这一概念的文献使用的是“食品系统”,因此本文采用“食品系统”。这一用语来自于英美农业经济学界,由安玉发等人[12]介绍至我国。从文献来看,这一用语早期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教授B.W. Marion[13]等人提出,而后EC委员会的研究报告 “Prospects for the European Food System”[14]中首次进行了概念界定:“食品系统包括食物链” (Food Chain),食物链是指“农民―食品加工业者―食品零售业者―消费者”的连锁”,而“食品系统不仅包括食物链,而且还包括农业资料与设备提供商、食品加工设备供应商等”。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引进了这一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高桥[15]认为“食品系统是把农林水产业、食品制造业、食品批发业、食品零售业、餐饮业和食品消费作为一个整体,从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入手进行系统化研究的一个体系。”它的范畴包括“上游”的农林水产业、“中游”的食品制造业与批发业、“下游”的食品零售业与餐饮业以及作为“湖”的最终消费者,并包括将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种制度、措施和技术创新在内的系统。”

其构成要素又分为两个层次,直接的和间接的。农林水产业、食品制造业、食品批发业、食品零售业、餐饮业和食品消费等为直接要素,即直接参与食品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主体。此外,从更加宏观的视角,食品系统的构成要素还包括各种相关制度、措施等政策主体,为农业提供融资的金融主体,和提供饲料、肥料、农药、种子等生产原材料的农业资料产业等。此外,高桥等人认为食品加工、流通和零售的关联产业,如食品包装业、食品印刷业、广告咨询业、自动贩卖机供应商等主体,通过技术创新也会间接地影响食品系统的运行 [15-17](见图1)。

上述构成要素通过各种关系相互关联,形成了食品系统,因此要素间关系也是食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关系的调节形式来区分要素间关系可分为内部组织关系、中间组织关系和市场交易关系,高桥等人称之为“主体间关系”。内部组织关系通过组织内部决策机构行使权力进行管理;市场交易关系是由市场的价格机制来调节。而中间组织关系则介于内外部之间的组织形式,如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技术合作、战略联盟等是近年在食品系统领域逐渐增加的合作形式,也是食品系统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

3 食品系统理论与食物安全

3.1 核心立论

在食品系统理论创建初期,学者们之间形成了两种主要的论点,国家食物安全论和消费者论。

前者以高桥[15]为代表,认为食品系统理论应该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目标,构筑和谐的食品系统(各主体的协调配合),以及在资源与环境问题背景下的食品系统的变革问题”为研究目的。生源寺[17]代表了后者就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从“FOOD”一词就可以看出“食品系统”本身就是以消费者的视角为重心的,因此 “食品系统研究应该是为了实现人们更加富裕的饮食生活”而服务。作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只是范畴不同,保证国家的食物安全也是为了满足国民(消费者)的食物需要,只是前者更加侧重于整体,而后者侧重的是个体,前者提出的是国家的食物安全,后者提出的是个人的食物安全。

3.2 可持续的食物安全观

受资源的有限性和农业生产中的收入递减原则的制约,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必须改变过去一味向农业求保障的做法,可持续的食物安全保障才是长远的食物安全解决办法。此外,随着饮食消费的升级,便利化、营养化、丰富化、效率化等饮食需求的增加,使食物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因此必须注意越来越严重的由食品系统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资源问题。基于食品系统理论,高桥[18]提出了一种可持续的食物安全理论,动脉与静脉理论。他认为食品系统对于国家或地区就像人的血液系统,布满全身,为人类活动提供充足的养分。血液在肺部与吸入的氧气混合,再由心脏经过动脉和毛细血管输送到全身,这一过程就相当于食物由生产、加工、流通,最后被消费的过程,称之为“动脉流”。而氧气在身体末端被消费变成能量,同时血液也会把这一过程当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吸收,再由静脉经肾脏、肝脏和肺净化,然后再次被输送到全身,这一过程相当于把食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过程,称之为“静脉流”。

过去人们关注的多是动脉流,实际上只有动脉流是不够的,如果没有静脉流则各个器官就会生病,无法持久工作。也就是只有动脉和静脉同时正常运行,血液才能循环起来,身体才会持续的得到活动所需要的足够能量。因此,只有食品系统上的各个主体协调配合,通过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同时还要注意越来越严重的由食品系统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资源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食物安全。

3.3 影响因素

影响食品系统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18-20]:①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饮食需求的变化对食品系统和其构成要素的影响。消费者的饮食需求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程度、社会家庭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饥饿的时代、温饱的时代和超饱食的时代,饮食需求从量到质,再到追求多样性、便利性和时尚性;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也带来家庭的小规模化、食化和饮食的外部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带来餐饮业、食品制造业或其他新的产业的发展,进而对食品系统整体产生影响。②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中的技术创新是改变食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十几年来冷藏、包装、保鲜、加工、信息等技术的进步给食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食品系统,而且也改变了消费者的饮食生活。如冷藏和保鲜技术的进步使运输实现全程冷链,弥补了远程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距离和时间距离,使消费者全年都能获得丰富而新鲜的食品供应。③企业的商业行为。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进行战略联盟的案例在食品产业也越来越多,如产销联盟、研发联盟以及垂直一体化等。这种企业间联盟不仅限于产业内,还有很多纵向的跨产业的合作。探究企业间合作中食品企业的商业行为与权力关系的变化,以及对农业生产者的影响尤其重要。④政府的制度与政策。在食品系统的运行中政府的制度与政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农业保护与扶持、食品安全以及农产品贸易等各方面的制度与法规直接影响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还会通过主体间的关联性间接的影响到食品系统上的其他产业。

3.4 研究视角

对于研究视角高桥[15]认为应该把食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从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入手进行系统化研究”。这一主张主要来自于对传统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反思,农业经济学是从农业的视角去考虑供需平衡问题,具有生产导向;而且研究问题时容易限定于某一产业内,而忽视与其他外部要素的关联性。食品系统是由处于不同产业的多个主体构成,这些主体在经营与决策层面具有独立性,同时又相互关联,通过市场交易,合作、联盟等各种中间组织形式或内部组织联系在一起,呈现出多层次性、各要素之间的独立性、相互关联性的系统特征。而这种系统特征直接蕴含了不稳定性的存在,任何一个主体的变化都会通过其关联性对其他主体,以至于对系统整体产生影响。因此,食品系统理论非常关注主体间关系对系统绩效,即食物安全,的影响。此外,生源寺[17]等提出研究农业和食品问题还应该注意“以消费为起点”。即以消费需求为导向是食品系统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视角。

综合高桥和生源寺的观点,食品系统理论的研究视角是将各个经济主体联结而成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从主体间关系入手来进行系统化研究。

4 新的食物安全理念及在我国的应用

食品系统理论为我们提出了新的可持续的食物安全理念,符合我国未来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导向和实际需要。自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来,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等一系列文件,“十一五”规划也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从“大生产、大消费、大浪费”的粗放的资源消耗型增长方式转变为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已经成为我国的国策和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在此背景下,改变现有的只重生产和供给的食物安全观,建立可持续的新的食物安全理念是现实和必要的,新的食物安全理念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4.1 以消费需求为导向

食物安全的内涵需要根据实际的消费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食物安全需要。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食物安全的具体问题也存在很大差别。对于仍处于贫困线边缘,解决饥饿问题为主要需求的时期,从国家层面上获得足够多的粮食成为首要目标;而对于经济发达,均衡营养为主要需求的时期,确保每个公民获得足够、安全、富有营养和满足需求偏好的食物成为食物安全需要考虑的重点。

我国正处于这两种情况之间,解决了贫困问题向发达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但是公民的营养和健康意识已经足够强烈,当市场出现某种常用甚至非常用食品的价格快速上涨时,消费者对这一食品的可及性(可获得程度)降低,即会引起恐慌心理,导致对食物安全的不安感的放大,如近年的绿豆、大蒜和姜等。因此,在我国已不能用国家层面的粮食产量和需求量来衡量食物安全,有必要从消费需求的视角,以确保常用食品的供给安全为基础,并兼顾一些非常用食品来考察食物安全水平。

4.2 食物安全的内涵和范畴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进入饱食阶段以后,食物安全应该以满足人们更加丰富的饮食需要和需求偏好为目标,确保每个公民在时间、空间、经济上无障碍的,获得足够、安全、富有营养的食物。在家庭直接消费的生鲜农产品当中,谷物等粮食虽然在饮食中仍占有主要位置,但是其重要性在迅速下降,而肉蛋奶蔬和水产品等副食品需求不断增加。此外,加工食品和外出餐饮的需求则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继续扩大。这其中任何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食物供给和食物安全保障。因此,只有把研究视角放开,才能看清食物安全问题的全貌,更好的协调和解决好现代的食物安全问题。

根据食品系统理论,我们可以把参与食物安全保障的主体分为两个层次,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保障主体包括农林水产业、食品制造业、食品批发业、食品零售业、餐饮业和食品消费;间接的主体包括政策主体、金融主体、农业资料供给主体。

食品系统理论认为各个经济主体相互关联,任何部分的变动都会通过其关联性对食品系统的整体绩效,即食物安全,产生影响。

4.3 可持续的食物安全观

食品系统的研究者们运用动脉和静脉理论提出了可持续的食物安全观。把食物由生产、加工、流通,最后被消费的过程,称之为“动脉流”;把这一过程中个各环节所产生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过程,称之为“静脉流”。只有动脉和静脉同时正常运行,血液才能循环起来,人类才会持续的得到活动所需要的足够能量。因此,只有食品系统上的各个主体协调配合,通过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同时还要注意越来越严重的由食品系统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资源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食物安全。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 1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准的1/4。我国由于土地、水等农业资源的脆弱性,食物供给的持续扩大是难以为继的,因此,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可持续的食物安全观,系统全面的分析食物安全问题,制定可持续的食物安全战略,并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推进。可持续的食物安全战略除了要在农业生产中减少资源的投入外,还需要提高食品系统中间阶段的原料的综合利用效率,以及通过废弃物的再利用,增加可使用的资源量。我国不仅需要考虑在农业生产阶段注意引进绿色、节能节水技术,减少资源的投入,还需要把减少加工、流通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提高到足够的高度加以重视。可通过诱导性政策促进企业引进科学的管理和技术创新,减少浪费,提高原料的综合利用效率,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食品企业的废弃物排放,以及激励企业把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的行为。此外,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教育并强化公民对食物资源的节约意识,减少浪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丁声俊. 居安思危,确保国家食物安全[J].调研世界, 2004, (1):5-7. [Ding Shengjun. In Prosperity, Think of Adversity,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of Our Country[J]. The World of Survey and Research. 2004, (1): 5-7.]

[2]陈锡文.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尚未很好解决[J]. 粮食问题研究, 2004, (3): 23. [Chen Xiwen. Food Security Problems Have Not Yet Solved in China [J]. Grain Issues Approach, 2004, (3): 23.]

[3]黄季. 中国的食物安全问题[J]. 中国农村经济, 2004, (10): 4-10. [Huang Jikun. Chinese Food Security Problems[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4, (10): 4-10.]

[4]曾福生,匡远配. 粮食安全的体制与政策研究综述[J]. 粮食科技与经济,2005, (2):28-30. [Zeng Fusheng, Kuang Yuanpei. A Review of Food Security System and Policy[J]. Grain Technology and Economy, 2005, (2):28-30.]

[5]肖俊彦. “粮食安全”还是“食物安全”――兼评中国食物安全问题[R].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内部资料, 2004, 12, 195: 1-23. [Xiao Junyan. “Grain Security”or“Food Security”:Chinese Food Security Problems[R].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2004, 12, 195: 1-23.]

[6]吕开宇,任爱胜,杨小琼. 食物消费升级视角下的粮食安全内涵[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7, 23(3): 338-346. [Lv Kaiyu, Ren Aisheng, Yang Xiaoqiong. Food Security Implications in Food Consumption Perspective[J]. System Sciences and Comprehensive Studies in Agricuture, 2007, 23(3): 338-346.]

[7]蔡文著.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述评[J].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9, (3): 1-3.[Cai Wenzhu. A Review of Chinese Food Security Problems[2]. Cereal & Feed Industry, 2009, (3): 1-3.]

[8],谭向勇,王玉斌. 从食物保障状况看中国当前粮食安全[J]. 中国农村经济, 2005: 4-10. [Li Peng, Tan Xiangyong, Wang Yubin. A Discussion about Chinese Food Security from Food Safeguard Situation[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5: 4-10.]

[9]马九杰. 粮食安全衡量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 2001, (1): 155-163. [Ma Jiujie. Food Security Measures and Index System Research [J]. Management World, 2001, (1): 155-163.]

[10]韩俊.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供求形势分析[J]. 中国农技推广, 2004, (2): 11-12. [Han Ju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of Food Security[J]. China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2004, (2): 11-12.]

[11]周慧秋. 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的各项指标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6(5):6-10. [Zhou Huiqiu. Indicators of Chinese Food Security Analysis[J].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8, 6(5): 6-10.]

[12]安玉发,齐藤修.食品系统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An Yufa, Saito Osamu. Food System Research[M] Beijing: Chinese Agriculture Publishing, 2005. ]

[13]Marion B W. The Organiz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U.S. Food System[M]. Lanham:Lexington Books, 1986.

[14]Traill B. Prospects for the European Food System[M]. Barking, Essex: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 1989.

[15]高桥正郎.フドシステム学の世界[M]. 东京:农林统计协会,1997: 3-29. [Takahashi Masarou. The World of Food System Study-The Paradigm of Food and Food Supply[M]. Tokyo: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tatistics,1997: 3-29.]

[16]齐藤修.食品との提携条件フドシステムの新方向[M]. 东京:农林统计协会, 2001.[Saito Osamu. Cooperation Conditions of Food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A New Direction of Food System[M]. Tokyo: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tatistics, 2001.]

[17]生源寺真一.フドシステムアプロチとは何か[J]. 日本生活协同组合研究, 2002, (1): 5-18. [Syougenji Shinichi. What Is Food System Approach[J].Japanese Cooperative Research,2002, (1): 5-18.]

[18]高桥正郎.フドシステムと食品流通[M]. 东京:农林统计协会,2002: 88-95. [Takahashi Masarou. Food System and Food Marketing [M]. Tokyo: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tatistics,2002: 88-95.]

[19]生源寺真一.フドシステムをめぐる政策:フドシステムと政策理[J].フドシステム研究, 2001, 8(1): 2-22. [Syougenji Shinichi. Industrial Policies about Food System: Food System and Policy Theories [J]. Food System Research, 2001, 8(1): 2-22.]

[20]齐藤修.フドシステムをめぐると企行[M]//高桥正郎.フドシステム学の理と体系.东京: 农林统计协会, 2002: 116-132. [Saito Osamu.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Business Behaviors in Food System[M]// Takahashi Masarou. Theory and Systems of Food System Studies. Tokyo: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tatistics, 2002: 116-312.]

Food Security:An Approach Based on Food System Theory

ZHANG Qiuliu

(Graduate Universit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China)

食品化学的概念范文4

一、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支架式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变得简单化,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教学模式鲜明地体现出了高职课程“工学结合”的思想。例如在讲授巧克力这个话题时,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1)搭“脚手架”:在对学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食品专业单词缺乏,因此在课前准备阶段笔者为学生提供语言基础知识和食品专业英语(巧克力制作)知识支架。(2)情境创设:美国专家来学生所在的巧克力工厂参观访问,学生负责设计巧克力工厂的宣传单。(3)任务设置:从巧克力的历史、巧克力的制作、巧克力的种类到巧克力的生产设备等方面进行分组调研。(4)探索实践:学生按照任务要求查阅资料、图片等并着手开始编辑工厂的宣传单,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指导。(5)效果评价:工厂的宣传单完成后,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并且互评。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减少了教师指导的成分,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转移,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自主的能力。

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意义

1.强调以“能力本位”取代“知识本位”根据高职高专强调“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理念。所传授的知识是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服务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让学生多实践多总结。2.采用“项目驱动模式”课题组成员编撰食品行业英语教材,教材采用“项目驱动模式”,有不少模块相对独立,可以作为一个个小的工作项目。3.实训项目课程带领学生到葡萄酒制作实训中心,通过扮演葡萄酒厂技术员、设备员、工人、访客等角色,介绍在制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原料工艺等,提高在实践中的英语运用能力。

三、结语

食品化学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网购食品

1 我国食品安全概述

(一)食品安全的概况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6年给出了“食品安全”的定义:“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对人的健康造成损害的一种担保。”目前学界对食品安全的含义有以下共识:

1.食品安全属于综合概念。食品安全涉及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多方面内容。2.食品安全属于社会概念。食品安全是社会治理方面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度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其治理的要求有所不同。3.食品安全是一个政治性概念。食品安全是一国政府职责的体现,并且关乎公民的切身利益。4.食品安全更是一个法律性概念。从上世纪80年代起,部分国家开始以食品安全综合立法逐步替代卫生、营养和质量的立法。

(二)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发展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是指涉及食品生产和流通的安全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检测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我国政府颁布施行了一系列有关保证食品安全或者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奠定了基础。《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并于2009年6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原来的《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2015年4月24日,新《食品安全法》通过审议,并于2015年10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2 新《食品安全法》的不足

新《食品安全法的修订,显示了国家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与旧法相比较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新《食品安全法》与其他法律不对接

由于新《食品安全法》刚刚颁布实施不久,在许多方面其他相应的法律法规还没有来得及与之相衔接,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与其他法律法规对接。新《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条与旧法比较,该条调整了罚款额度,但在确定罚款具体数额上留有过大的裁量空间,这样会很容易导致罚款不明确不公平、不公正现象。

(二)监管机构和人员存在问题

首先,食品安全监管权不稳定。在制定《食品安全法》之前的时期,食品安全管理主要由卫生部门负责指导,从《食品安全法》起草以来,食品安全的管理职权又移转给了国家质检总局,新《食品安全法》由国家食药监总局主导,职权又转移给了食药监总局。多次主导权的移转导致了监管权的不稳定性,给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其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能分配不明。在2003年在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其主要负责保障食品药品的安全,对食品药品的安全进行监督和协调,其职能是全局性的。但在实际的工作中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能有一部分被其他部门分割出去,在进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中就不能起到总领和指导的作用,导致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矛盾和重复。

第三,从事监管工作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监督管理工作往往涉及法律法规的运用,很多时候涉及执法处罚的问题。这就要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工作人员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较高的执法素质。但在实际当中,部分工作人员通常执法素质执法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在实际的执法监督过程中难以做到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

(三)政府职权干涉市场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职能,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传统的监管模式下政府职权存在以下问题:

1.监管不适当。以往的模式下对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具体的执行标准,采用不同手段履行监管职责时难以把握监管的度,导致实际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超过必要的限度。2.监管的方式缺乏必要性。市场化的今天,在一部分食品行业或部分情况下,市场有自律的能力和积极性,这时就没有必要介入政府的职能来督促监管。3.监管不平衡。当前监管机构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时,部分情况下只是为了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严格监管只集中在特定的一段时期,其他时间监管的力度就会小很多。同时存在监管不公平情况,使得行政相对人受到不应有的损失。

3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一)确保新《食品安全法》与其他法律的对接

在新《食品安全法》颁布施行一段时间之后,应当及时调整其他法律法规与新《食品安全法》的对接问题,明确罚款的确定标准,以及其他行政处罚的标准。其他法规、条例有关食品安全、食品质量标准的都应与新《食品安全法》相衔接适应。只有这样才能理顺食品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形成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二)改革监管机构与提高人员素质

首先,在新《食品安全法》的基础上,稳定食品安全监管权的主体,形成高效便捷的食品安全监管职权,这样才能够统一指导,制定有效的政策方针。

其次,明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权分配。通过制定部门规章与新《食品安全法》相衔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职权,细分各自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各自负责相互协调。根据实际的必要性,回收拆分给其他部门的职权,形成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的专业性和集中性。

第三,提高安全监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培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意识。根据工作强化培训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三)合理落实食品安全监管避免过度干涉

必须明确市场与行政的界限,改变以往陈旧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首先,应当适当监管。对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制定具体的标准来执行,使得执法和监管人员能使度把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其次,要有必要才监管。对于部分行业和情况,可以交给市场来自律。第三,要做到平衡监管。在任何使其都应按照标准认真履行监管职责,而不是一味的为完成上级的任务。同时,保障相对人能得到公平公正的监管力度,杜绝权力寻租。

参考文献

[1]涂永前.食品安全的国际规制与法律保障[J].中国法学,2013(4):135-148.

[2]戚建刚.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规制模式之转型[J].法学研究,2011(1):33-49.

[3]隋洪明.论食品安全风险预防法律制度的构建[J].法学研究,2013(3):56-64.

[4]张志勋.系统论视角下的食品安全法律治理研究[J].法学论坛,2015(1):99-105.

食品化学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食品安全 问题 对策

食品安全是社会秩序和稳定,以及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曝光率急剧上升,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重视。但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根本的控制,生产经营者违法生产销售的“问题食品”造成了“餐桌污染”,不仅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学界对此已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论述,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尚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对食品安全法律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引起学界对食品安全法律问题研究的重视,从而为食品安全法律问题研究提供一种方向,为食品安全实践提供理论支持,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是迫切需要深入开展的研究。

1、学界关于食品安全概念的研究

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学者们对于食品安全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和界定,但由于学科背景和研究旨趣的差异,食品安全概念的界定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如美国学者Jones曾建议把食品安全区分为绝对安全与相对安全二种不同的概念。[1]张涛认为绝对安全是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2]与此相称,相对安全指“一种食物或者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含量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确定性”。[3]1996年WHO在《加强部级食品安全性计划指南》中:食品安全被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4]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视角和理论基础决定着学者们得到不同的见解,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这些不同的见解共同促进了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进步和完善,正如科斯所指出的那样,“分析优于定义”,从不同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概念中包含着以下几个要素:一是公民生命健康权得到保证;二是食品不存在潜在的风险性;三是食品安全是一种制度性规定,其依据是法律法规等“规定的范围”。

2、学界对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2009年我国相继通过了《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法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确保公众消费安全等有着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学者们从不同方面指出食品安全法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偏差,并通过考察研究分析了当下制约食品安全法律实施的阻力,当然对于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同的学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2.1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食品安全的标准和行政执行的重要依据就是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有关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自然成为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首要问题,许多学者从法律制度建设的角度出发,依次来讨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由。

许多学者认为2009年通过了《食品安全法》,但由于出台较晚,存在指导作用低的弊病,没有充分显示新形势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例如周峰指出“与欧盟相比,我国食品安全管理起步相对较晚。这或许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一直在致力于解决食品供应问题,所以食品安全一直未能得到重视”。[5]在此,张小勇举了个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对法律制度建设的滞后性进行有力的论证,他指出“我国规范生猪屠宰的有《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但对牛、羊等食用动物屠宰还没有明确的规范,与现在的社会实际情况脱节”。[6]再者,李凯年称“《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也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肉类食品卫生安全的要求,以致于一些定点屠宰场水平低下,私屠滥宰普遍存在,灌水注水屡禁不止”。[7]

2.2行政执法覆盖面较低

行政执法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学者们从行政执行的各个环节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提出当下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执法力度不够,行政管理的覆盖面较低,从而无法有效的对食品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规制。

食品从最初原材料的生产到最终在市场上流通,要经过众多环节,而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出现不安全的因素。农业作为我国的源头产业,有学者指出,我国“每年有20多万吨,一千多种农药施用于农作物,有些甚至是违禁药物;每年使用化肥4200多万吨,平均施用量超过400kg/h㎡,大大超过美国和欧盟施用225kg/h㎡的标准”。[8]显然国家的作用在这一阶段缺位,而农民不能也无力解决和考虑到这些问题。正如有的学者所提出的那样,“粮食原料进入流通后,首先在粮食收购过程中,由过去国家粮站统一集中收购转变为走向市场自由收购,在收购中对质量的把握也就良莠不齐,使劣质粮食进入流通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9]进一步加剧了食品安全的问题。

2.3食品安全司法处罚力度不够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违反食品安全行为的处罚力度相差甚远,贾敬敦认为“在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会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法律对于出现问题的商家惩处也相当严厉”、“这样严厉的处罚使经营者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食品的安全”。[10]如“美国法律规定,无论金额大小,只要制假售假均属有罪,处以25万美元以上10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并处以5年以上的监禁,如有假冒前科,罚款额可达500万美元”,而“法国将假冒伪劣食品与和军火走私并列为威胁消费者生活安全的有害产品”。[11]为此,葛少锋认为“当前中国的食品安全呈恶化趋势,现有法律法规中的惩罚力度不强可以说是一条重要原因”。[12]

3、学界对食品安全法律问题的对策研究

有关食品安全法律问题研究的学者们,如向平萍、王艳林、王世洲、楠轩、程东等通过对不同地区食品安全法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调研,针对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优化路径:

3.1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建设,“与时俱进”

学界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一致性的观点在于:法律法规体系是食品安全的保障,是食品安全执法、司法和维权的重要依据,也是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规范。为此,学者们提出,应坚持立法先行,逐渐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使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处于法律的规范之下,并受行政、司法和社会的控制。例如程东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每个国家都需要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随着国际贸易进出口行业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已经不单单是各个国家自己的问题了,应及时“调整和完善标准的内容和指标,逐步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际食品标准体系相接轨,满足保障人民健康和贸易需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13]同时,向平萍指出“要引导公众的道德意识,例如加强对农民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引导其在种植养殖方面合理使用农药兽药,从源头上控制、防止源头污染"。[14]

3.2建立从“从农田到餐桌”的“一条龙”监管

学者们认为,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纯控制和监督一个环节和过程就能实现的,必须从食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和控制。例如有学者指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高级目标,将安全和质量的要求融入到食品的生产至消费整个过程中,可以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在此过程中,“生产者、加工者、运输者、销售者及消费者在确保食品的安全及质量上均要发挥重要的作用”。[15]为保护消费者健康安全、促进国际贸易,王艳林称中国的食品安全应以《食品安全法》为龙头,以国务院实施条例为轴心,会同各个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国家食品标准、地方食品标准和行业标准为细化规则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16]达到从源头到餐桌都不留空白的效果。

3.3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有些学者针对当下我国食品市场中违法生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较低,不足以对其产生威慑效应,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助长了违法行为的产生和滋长,促成了违法经营者的投机心理和机会主义,为此,学者们针对性的提出了应根据市场发育的实际情况,加大违法行为的成本,以对违法行为产生有效的威慑。例如王世洲认为,发达国家对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处罚往往很重,其目的就是通过处罚使其倾家荡产,无法继续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或者直接禁止其终身再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资格。[17]李长健进一步分析“由于企业违法经营的源头在于赢利,一旦其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的成本高于所获利益,那么企业就自然会选择遵纪守法,不再生产经营不安全产品”,[18]因此,对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者要加大惩罚力度,增加对商家在食品安全方面恶意侵害消费者行为的惩罚赔偿金额。实践证明,法律的尊严是执行出来的,而不是制定出来的,“只有加大违法责任的处罚力度,才能更有效地打击食品犯罪”。[19]

参考文献:

[1]蒲民等著:《美国食品安全体系特点分析》,《中国标准化》,2006年,第19一20页.

[2]张涛著:《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22页.

[3]石扬令等著:《我国食物消费分析与预测》,我国农业出版社,2004,5(30).

[4]颜景辰等著:《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政策研究》,2004,7(25).

[5]周峰著:《欧盟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对我国的启示》,2007年第10期.

[6]张小勇等著:《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对天津市消费者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9):35.

[7]李凯年著:《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突出解决任重道远》,载《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

[8]《多角度审视食品安全:每年食物中毒超过20万人》,http://.cn.

[9]罗丽等著:《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卫生现状及管理对策》,载《中国公共卫生》2001.

[10]贾敬敦著:《中国食品女全态势分析》,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

[11]钱贵明著:《论食品安全的法律控制》,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12]葛少锋著:《关于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的几点思考》,载《社科纵横》2002年.

[13]程东著:《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控制体系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4]向平萍著:《食品市场中的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6(5).

[15]J.L.Jouve,《Principles of Food Safety Legislation》,Food Control 1998 Volume 9 Number 2-3.

[16]王艳林著:《食品安全法概论》,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页.

[17]王世洲著:《从比较刑法到功能刑法》,北京:长安出版社,2003:126一127.

[18]李长健著:《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困境及对策》,法治论丛.2006(3).

[19]孙斌著:《食品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载《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

食品化学的概念范文7

那时我为两家天然化妆品公司作技术顾问,一家是做发用品,另外一家是做护肤品。那时候的天然化妆品大部分只是在形象、包装、香味上给人以“天然”的感觉,而内容物与一般化妆品没什么区别,化妆品开发很简单。

当时,美国Faberge公司的有机香波,利用著名女演员Farrah Fawcett作形象代言人,宣称有机、天然,卖得很好,其实内容物与普通香波完全一样!为什么宣称“有机”?他们说,因为他们用的表面活性剂都是“有机”的。当然,一般的表面活性剂都是有机化合物。显然,他们所谓的“有机”与消费者心目中“有机食品”的“有机”是不一样的!当时,美国还没有出台“有机”的定义标准,社会对有机的概念还比较模糊,你可以用“有机化合物”的概念来定义“有机化妆品”。後来,消费者开始有意见,20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消费者运动,反对将有机农场的不用杀虫剂、不用农药的有机概念混同于有机化妆品,认为所谓的有机化妆品是骗人的。後来,美国农业部出台法规,规定:所谓的有机产品,必须是有机农场的有机概念,而不是有机化学的有机概念。後来,美国的有机香波不见了。

一般化妆品的流行不会持续很久。口红的颜色一般只流行2-3年就会变,但是美国的天然化妆品已经流行40多年了,为什么?因为环境污染没有解决。天然在人们心目中还是很重要,然而,天然的内涵也在变化。最初,只要外观、气味、形象做到天然就好了,後来,成分也开始天然化,再後来,天然的理念延伸到爱护动物,不用动物做试验,环保等等。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厉害,化妆品公司争相在天然的概念上大作文章,都想做得比一般的天然更加天然。但是,别忘了,中国的孔子有句话:过犹不及!如果你一味追求更天然,你就会变得不天然!过犹不及的哲学思想非常重要,我在我的书中也有提到,化妆品的乳化制造尤其要用到这个思想,例如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乳化时间的长短等等,不是越多越好,你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点――Z-point,才能事半功倍。

林博士简介

美籍华人T.Joseph Lin博士是国际著名的化妆品技术专家,于加州大学(柏克来)毕业後,

曾在密西根州Beauty Counselors公司、费城的罗门哈斯Rohm&Haas公司以及加州好莱坞的蜜丝佛陀Max Factor公司工作,曾任Max Factor研究所的乳化研究室主任。

林博士是美国化妆品化学师学会(SCC)的荣誉会员,曾经在SCC、国际化妆品化学师学会(IFSCC)以及日本化妆品技术学会(SCCJ)发表了50多篇技术论文,获奖多次。他因在低能乳化方面的卓越研究获得美国SCC最高荣誉奖――戴那伐尔奖(Maison G.deNavarre Medal Award),此最高荣誉奖已有60多年的历史,林博士是第一位获奖的亚裔。他还在美、日、中等多家专业杂志撰写专栏文章。

不自然的有机水

水在化妆品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分,我们知道,水是无机的,但在美国,一个人想出了“有机水”,赚了很多钱。美国的“加州有机农场主协会”成立于1973年。是农场主的私人组织,意在从自己开始规范有机产品。美国政府开始管理有机产品是1990年,美国农业部出台“有机产品生产法案”,2002年开始实施“The National Organic Program”。本来,NOP是规范食品的,但是因为有机的概念太重要了,许多化妆品公司也想打有机的概念,于是,美国农业部规定:化妆品含有95%以上的“有机”成分,可用USDA(美国农业部)ORGANlC的印章,如果产品的有机成分含量在70%以上、95%以下,就不能用USDA的印章,但可以标注“有机产品”来广告销售。

那水怎么办?水在一般的护肤品配方中占据40%-90%的比例,水怎么打有机的牌呢?一位聪明的美国人想出了“有机水”这个概念,称为“Hydrosal”。他把天然植物萃取蒸馏过程中留下来的蒸馏水作为“Organic Water”来销售,一时大卖。但後来遭到消费者的抗议。

天然为什么受欢迎?因为简单、有效,不添加多余的东西。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已经不满足于既定的天然,而要更天然!于是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变成了“不天然”,有很多失败的例子。比如防腐剂的问题,本来化妆品是需要防腐剂的,化妆品不同于食品,食品可以放在冰箱储存,很快吃掉,化妆品则不同,需要使用几个月的时间才扔掉。曾经有公司做过不加防腐剂的化妆品,也建议放冰箱存放。由于膏霜状的化妆品与冰激凌相仿,被小孩子不小心吃掉。还有paraben的问题,因为paraben是石油的副产物,有人觉得来自石油的成分也不好,于是大量paraben free的产品充斥市场,然而,很多paraben free的产品没有好好解决防腐的问题,致使产品安全性出问题,安全风险增大。表面活性剂是另一个出现很多问题的成分,比如饱受争议的SLS,即月桂基硫酸钠,以前用得很多,现在许多公司不敢用了。这就是过分强调了化妆品“天然性”的後果,以致化妆品“不天然”。

地球暖化与低能乳化法的使用

食品化学的概念范文8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供应链 透明食品供应链

透明食品供应链的提出背景

食品安全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但随着人们消费层次的提升、消费维权意识的觉醒以及新闻媒介行业的飞速发展,现在每一次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都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20世纪末欧洲发生的疯牛病危机、2008年我国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极大关注与担忧。在我国,不少人甚至发出“我们还能吃什么”的感叹。由此,消费者对“口蹄疫”、“瘦肉精”、“二英”、“禽流感”、“沙门氏菌”、“肉毒杆菌”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专有名词耳熟能详。

在此情境下,消费者日益关注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对他们所购买和消费的食品的安全特征有不断增长的探寻欲望。虽然食品的质量标签能传递许多关于食品安全的信息,但这并不能转化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信心。Trienekens & Beulens(2001)指出,人们对整条食品链(food chain)质量的透明信息有日益增长的需求,这种透明信息来自于现代的追溯方法的支撑。消费者希望得到他们充分信任的安全食品,他们要求食品企业提供食品安全保证和诚实的食品信息以建立对食品的信任。

为响应民众的食品安全诉求,行业标杆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积极行动起来。为保障食品安全、增强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信心,欧盟于2002年制定了食品基本法(General Food Law),该法律中诸多内容涉及到食品质量与安全信息的记录与披露问题。早在1993年,食品法典委员会就将HACCP推荐为最有效的保障安全食品供应的管理体系。由于分子生物学(例如DNA方法)的长足进展,宏观和微观层面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统得到了快速专门分析方法(如快速检测技术)的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有效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统的建立健全提供了技术基础。实验室信息系统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联结也为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安全创制了一个有效的保障网络。随着食品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与安全决定因素的了解也不断深入与全面。由此可见,观念、法律、技术、知识的进步在不断增进食品的安全性及食品相关信息的透明性。

食品行业企业在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食品、诚实的信息和相关的服务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在过去的20多年里,食品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已成为食品行业食品安全政策的一块基石,建设整合的质量管理系统(integral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已成为业界追求的重要目标。这一系统涵盖了食品生产经营中的所有环节,包括原材料供应、食品生产、包装、运输与物流、研究与开发、生产设备的维护、员工的教育与培训等。一些大型的零售企业制定并执行覆盖整个供应链的食品安全标准,以加强食品供应商的管理、提高食品安全性和相关信息的透明性。

国内一些食品企业在追求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安全及透明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比如,上海万事发实业总公司构建全透明食品安全产业链,成功地打造出全国首张有机食品“身份证”,生产的“瀛丰五斗”有机米实现了从种植、收割、运输、销售等全过程的安全透明。消费者从商店买回瀛丰五斗有机米,通过有机米档案查询系统,输入6位数字的食品安全信息码,便能清楚地掌握这包米的所有“身份”情况,包括种植管理者、地块管理者、作物品种、播种期、移栽期、施肥记录、病虫防治、收割记录等。“瀛丰五斗”有机米的高度安全、透明特点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一直供不应求。2013年4月,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启动“透明牧场”项目,作为乳业的首个透明牧场,现代牧业坚持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应用最先进的管理理念、装备设施、生产技术,使牧场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让牛奶品质以量化的数据与消费者沟通。此外,还有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透明农庄”、开创都市有机农业的新模式、北京绿色家递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设“透明农场”的成功实践等等。

透明食品供应链的概念

Hofstede(2003)最早提出有关供应链(网)的透明性定义:供应链(网)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在没有信息丢失、噪音、延迟和失真的情况下对他们所需求的产品相关信息有共同的理解并能有效获取的程度。自Hofstede提出供应链网的透明性概念后,一些学者将其运用到食品供应链的管理领域,如Kalfagianni(2006)区分了食品供应链透明的水平维度和垂直维度。

综合前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本研究提出“透明食品供应链”这一新的概念,其定义如下:透明食品供应链是以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为目的,通过供应链企业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使食品从原材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全过程处于严格的监控之中,食品供应链所有利益相关者对他们所需求的食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能在没有信息丢失、噪音、延迟和失真的情况下有共同的理解并能有效获取。

透明食品供应链适应了当前社会强烈的食品安全诉求,是一种新的供应链运行策略与业态。它与一般的追求成本控制或市场反应灵活性的供应链运行策略有根本的区别,强调通过在全供应链范围内对食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进行严格的收集、分析、记录与传递,从而使所有利益相关者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辨识与监控,最终实现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目标。

透明食品供应链的特征

一是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目的。透明食品供应链的建设有利于企业实现多方面的目的,但这些目标的实现都要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为前提和支撑。食品供应链正是通过其透明化运作,使食品始终严格按照高水平的质量安全标准进行处理,并接受企业、政府、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的监控、监管和监督。从此意义上说,食品供应链的“透明”只是手段,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是其核心目的,树立企业及其产品的竞争优势则是根本目的。

二是对食品安全标准系统的高度依赖性。透明食品供应链的运行涉及供应链的不同阶段、不同企业和产品的不同形态,需要通过完整、特定、协调的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生产经营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规范和规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完整性要求标准的制定能覆盖供应链的各个阶段、各个操作单元和产品的各项关键指标。食品安全标准的特定性要求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应制定达到或超过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针对不同的技术和管理对象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的协调性要求食品供应链所采用的标准要一致和统一,不能出现标准相互冲突和无所遵从的现象。

三是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透明食品供应链应用一系列信息技术(如传感器、条码、RFID、手持式移动智能终端),构造一个基于全流程的、可靠的信息监控系统,其系统设计集成信息识别、自动采集、跟踪、数据交换和实时共享技术,保证供应链的关键控制点能受到核心企业的监督,并能够通过即时的数据读写和存储实现问题食品的有效追溯。在供应链外部,能密切与利益相关方的信息沟通交流,及时准确地处理来自客户及消费者的意见、建议、投诉和咨询,及时跟踪外部各种渠道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并有效反馈到企业内部。

四是透明食品供应链的建立与运行需要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规范、监控与整合。透明食品供应链的建立与运行需要核心企业负责评审、选择、接收、调整、淘汰供应链的成员企业,需要核心企业制定覆盖全链的相关制度、流程、规范和标准,尤其需要核心企业对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技术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为规避上下游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增强供应链食品安全管控的力度,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倾向于构建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治理结构,实现全产业链经营。

透明食品供应链与类似概念的区辨

为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一些学者运用供应链管理及其它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了不同的食品供应链管理策略与模式,如食品产业绿色供应链、可持续食品供应链、食品封闭供应链等。

表1列明了透明食品供应链与其他类型供应链对比存在的主要区别。可见,透明食品供应链鲜明的特征在于其通过追求食品质量安全信息透明最后达到食品的质量安全,透明食品供应链的运营成本高、链条稳定性强、产品安全性高,在我国一段时期内可能较适合一些重点食品行业及重点食品品类使用,如乳制品、肉类、食用油、酒类产品、精品农产品等。

本文基于实践发展及理论创新的趋势,对“透明食品供应链”的概念、特征及与类似概念的区别进行了阐释,后续研究将对透明食品供应链的驱动机理、运行模型及评价体系展开深入探究,以期能从供应链视角找到保障食品安全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1.Trienekens J H, Beulens A J M. The implications of EU food safety legislation and consumer demands on supply chain information systems[R]. Sydney, Australia: 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Annual World Food and Agribusiness Forum, 2001

2.Beulens A J M, Broens D F, Folstar P, et al. Food safety and transparency in food chains and networks: Relationships and challenges[J].Food Control, 2005(16)

3.于志宏.全国首家“透明牧场”在安徽诞生[J].WTO经济导刊,2013(5)

4. Hofstede G J. Transparency in netchains[R].Debrecen, Hungary: EFITA 2003 Conference,2003

5. Kalfagianni A. Transparency in the food chain: Policies and politics[D]. Enschede, The Netherlands: University of Twente, 2006

6.张寒金.国际食品供应链安全标准的变革[J]. 标准生活,2010(2)

7.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

食品化学的概念范文9

1量化的意义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量化”,指的是目标或任务具体明确,可以清晰度量。根据不同情况,表现为数量多少,具体的统计数字,范围衡量,时间长度等等。人们可以通过量化各种事物,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大大提升节约空间。比如,在办公桌上放置几个规格一致的收纳盒,通过整齐有序地收纳处理,办公桌上的空间被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同时,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量化处理,可以使人们更加方便地实施操作,提高事物的可控性——办公桌上的物品被收拾整齐,所有物品都被安置妥当,各有归处,工作效率也就随之提高。量化的意义,除节约和可控之外,还体现在用户体验以及产品品质上。量化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用户对产品的最初感受,可以有效地帮助用户更加准确地了解产品。而基于形状、外包装等方面对产品做出量化的改变,使得产品在形状或者功能上更加富有层次。

2调料产品的量化过程——以食盐为例

盐作为调料以及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盐在作为调料品被使用之前,首先要经历几个阶段(如图1所示)。海水经过日晒蒸发结晶而形成的粗盐颗粒,含有较多的泥沙和杂质,被成堆存放于盐仓之内。粗盐经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等步骤制得精盐,甚至为了补充更多的盐分,将碘元素加进去。从海水到粗盐再到精盐和加碘盐的这一过程,都是盐的原料阶段。流向市场的过程中,要首先对盐进行分装。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规格对盐进行成袋、成包或者成罐的分装处理,是盐的分装阶段。分装完成之后,进入厨房之前,盐要经历第三个阶段—销售阶段—被放于各大超市或者零售店待出售。以上的三个阶段,是调料产品在量化过程中的物理量化,而在厨房餐桌的使用过程中,用户还要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进行行为上的量化,如添加少许调味、烹饪等。物理量化和行为量化是食盐在生产、销售和使用这一整个消费链条上的不同阶段,物理量化阶段主要通过不同的质量和包装方式以及销售方式实现,而行为量化则要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方式进行设计。

3设计方案

调查发现,市场上现有的食用盐的形式基本为颗粒状,细盐更是作为各个家庭厨房的必备品。在做菜过程中,人们通常使用勺子掂量的形式加盐,而对于究竟加了几克的盐没有概念。盐棒对现有传统的颗粒状的盐进行改良设计,设计成棒状易掰折的形式,并针对做菜时“适量”、“少许”的概念作了具体量的理念,体现了“度量”的概念(如图2、图3所示)。根据人一天的食盐量需少于6克,而作了定量化设计。每根盐棒总量为6克,通过刻度(凹点)平均分为三段,消费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以克为单位精确度量,而每天的摄入量也可做到心中有数。

4盐棒的量化设计理念

1对于少于1克的使用需求,在盐棒的塑料盒盖内侧设计了螺旋状的纹路,使用者可将盐棒在此处摩擦产生粉末来使用,便于调味。在外包装设计上,也对盐罐盖子做了隔层,以方便存放用剩的调料棒(如图4所示)。定量化的设计理念,清晰且明朗,从每人每天食盐量少于6克,到每次的使用量,以及舌尖上的微调,在做菜过程中将触觉、听觉、味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乐趣。此外,对盐棒的造型,功能作了设计,注重用户体验,且对使用人群及特殊元素的作用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设计出既有外延创新和又有丰富内涵的盐棒。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