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绘本的语言特点集锦9篇

时间:2023-07-05 16:21:52

绘本的语言特点

绘本的语言特点范文1

岩彩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绘画艺术的特有表现形势。在岩彩画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不断影响着其基本的艺术形势和色彩效果,多元化的民族审美将千变化万的艺术造型和色彩语言融入到了岩彩画的各个历史时期,对于岩彩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根据岩彩画色彩语言作为研究背景,深度探索民族文化在色彩语言构建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岩彩画;色彩语言;民族文化

一、岩彩画的概念及发展

岩彩画作为以矿物质材料进行绘画的艺术方式,其沿承了我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特点,从大自然中寻找绘画的内容和方式,将混合动物的油脂和岩石作为主要的材料进行绘画艺术创作。一般来说,岩彩画保持着色彩明亮、丰富的特点,其长效持久的覆盖力和保存力使其能够在多元话的绘画艺术历史中传承下来,无论是色彩还是艺术体系都较为完整,直接融合了我国民族艺术方式和特点。随着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岩彩画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代表性绘画方式,其利用色彩作为艺术语言,以不同的色彩对比和碰撞来表达不同的绘画思想和绘画流派,这样自然与色彩语言的充分结合,保证了视觉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将生动的自然景观建立到岩彩画的基础上进行表示,以自身独有的特点来构建和完善中国的绘画色彩体系。本文从岩彩画的色彩语言的角度入手,全面分析民族文化在岩彩画的色彩绘画中的渗透与融合。

二、岩彩画中的色彩语言分析

在日本岩彩艺术的影响下,我国的岩彩画进入到了蓬勃的发展时期,无论是表现手法、色彩构成还是色彩语言展示,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之中,岩彩画创作中的色彩语言的意义更为突出。

(一)材料中的色彩语言

在岩彩画的绘画过程中,材料的合理选择是保证岩彩画完成的关键因素。所以,材料中的色彩语言成为了蕴含在岩彩画中的主要艺术元素。在材料的选择过程中,无论是纸、布、墙面还是金属等都可以成为主要的绘画材料,这样丰富的材料选择方式令岩彩画被赋予了新的艺术魅力。在不同的材料之中,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材料特点所以需要对于颜色进行调整,保证色彩语言的应用能够基于材料的特性的角度,既能够保证岩彩画材料的多远应用,还能够为其基本的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在材料中色彩语言的展现之中,如果选用矿物质作为主要材料,那么就需要保证在色彩应用中加入水干色、矿物颜料等基本的人造颜料,这样就能够弥补矿物质作为原材料的不足之处,在色彩的应用上提升颜色的对比度。一般来说,材料影响下的色彩语言应用主要选择纯天然矿物色和新岩矿物色,这样粗细均匀的颗粒,能够保证将含蓄而又沉稳的色彩语言融入到岩彩画之中,保证了独有的材质和色彩结合美感能够将岩彩画的语言艺术相和谐。

(二)肌理中的色彩语言

在中国民族绘画之中,肌理运用是丰富画面效果,提升绘画质量的重要元素。所以,在岩彩画的创作过程中,利用不同的色彩语言作为打底色,保证色彩语言基调能够符合绘画的传统特点,在自然的岩彩绘画中突破传统艺术勾染的方式,以达到岩彩画中色彩与肌理和谐平衡的状态。在岩彩画之中,其肌理的色彩语言主要通过对比色和闪光色来展现,保证借鉴民族传统艺术方式和西方绘画特点,以不同的色彩语言融入来创造出不同的画面质感和肌理效果,以此来保证岩彩画的艺术性和特殊性。

(三)情感中的色彩语言

绘画作为一门视觉艺术,是绘画者自我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不同的色彩语言能够为观赏者带来不同的情感艺术体验。所以在绘画的过程中,色彩的对比和融合能够给人清晰的细节感受和直观作用,保证一夸张的矿物色叠加来提升岩彩画的艺术张丽和深厚情感内涵。

三、色彩语言背景下的民族文化渗透

在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之下,岩彩画的色彩语言充分结合了我国的民族特性,将我国独有的色彩运用方式和色彩应用情感展现到了岩彩画的绘画之中,使岩彩画成为了我国绘画艺术上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方式。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岩彩画的色彩语言与民族传统审美相融合,都较为注重对于画面统一性和协调性的融合,保证从整体的角度提升岩彩画的可观赏性,以此来统一绘画的构成和展现方式。从色彩冲突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色彩语言能够带来不同的冲突效果,在我国民族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之下,岩彩画的色彩冲突较为注重对于画面整体设计感的配合,保证冲突效果能够提升画面的设计感,保证将色彩的识别力、表达力和想象力在色彩语言的构成中突出出来,使其能够作为视觉展现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总体来说,在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性特点之下,岩彩画中色彩语言的应用更加注重对于内涵的提升和整体的把控,保证将人与自然的均衡、对称、统一特点融入到绘画艺术美学之中,从根本上将文化中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作为绘画美学的核心因素,保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能够作为艺术效果展现的第一要素。这样,民族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协调精神就能够成为传统绘画的固有基调,保证独特的审美艺术和审美感知方式使岩彩画形成独有魅力的艺术风格,令岩彩画能够在中国民族文化的渗透下向世界绘画舞台发展。

作者:乌兰高娃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静.浅议大陆地区现代岩彩画与具有台湾本土特色的胶彩画之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7.

绘本的语言特点范文2

1.不同派别绘画艺术中的绘画语言特色

印象派作家似乎对传统绘画手法不再那么钟情,在其作品中更加青睐于光和色的运用,并对光色的功用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在色彩的表现手法方面,印象派画家对于抒情风格的展示堪称完美,通过对绘画语言的有效运用,将包含情感的外表美融入到绘画作品之中。在造型方面,西方画家更加关注的是色彩语言以及形体语言,即使是不借助线条,也可以创作出造型优美的作品,并不会因为线条的缺失而给作品造成不利影响,绘画形态整体构架依旧成立。即便是借助一定的线条,也主要是对轮廓进行界定,比如在轮廓基础之上附加调子,立马就可以使绘画作品的立体感得到提升,由此不难看出,线条依旧是西方绘画艺术家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形体表现手段。

2.笔墨与绘画语言形态

不同派别的绘画艺术家,在其创作的绘画作品中,用于体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或者说途径依旧是其所特有的语言形式,从一定意义上分析,绘画语言的具体运用方式不同,最终所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在风格上也必然有所差异。对于中国绘画艺术家而言,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十分推崇意境和情趣,并借助笔墨技巧将内心所欲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展示出来。笔者在此所谈及的笔墨并非是具体意义上的笔墨,而是与具体相对而言的塑造艺术形象而言的,更准确的说,应当将其称作是一种形式方面的因素,但是在功能方面同样可以引发形象的想象和意趣。这就好比是蓝色和红色,这两种颜色会带给人以冷和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粗糙的干笔在宣纸上进行创作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好似树干和老人一样的苍老的视觉感受;水分饱满、行笔流畅的笔迹则带给人以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不同的用笔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也大不相同。按照贺天健的观点,笔法有笔直中锋,卧笔中锋,倒笔卷上,倒笔提上,卧笔旋拖,放笔直下,仰笔伸缩滚擦,垂笔揩擦,侧锋听昕下笔重,仰笔剔掠,仰笔旋拖,卧笔拖搁,卧笔横拖战动;墨法有烘、染、渲、破、飞、揉、积、渍。而实际上却远不止如此。对于中国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形式——笔墨而言,主要展示的是绘画者所特有的创作风格以及绘画技巧。绘画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笔墨这一表现形式,合理的构思构图以及对笔墨虚实、水韵、墨色和运笔的巧妙运用,就会形成极具个性的绘画语言。对于当代的绘画艺术家而言,虚实处理依旧是一种极为关键的艺术语言要素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讲,借助虚实可以展示出绘画者的灵气,可以反映出绘画艺术家的悟性。一直以来,中国的绘画艺术家都主张笔墨是进行绘画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没有笔墨,绘画也就无从谈起,此外,还主张将绘画者内心所欲表达的情感及思想与笔墨运用技巧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创作出令人满意的绘画作品来。这种世代相传的艺术手法可以称之为传统,俨然已经发展为中国绘画所特有的语言。

二、审美与绘画语言形态

1.绘画构成要素的审美与语言形态

人类的审美情感可以被绘画艺术所唤醒,这主要是专属于绘画艺术的语言形式发挥作用的结果。绘画语言的构成要素并非单一一种,而是由点、线、形、光、色彩等几大因素共同构成的。其中,点可以称之为最小的视觉实体,它是对绘画艺术的视觉形式进行深入探讨的最好的切入点,可视的点能够起到吸引注意力的作用,表现点的方式有明示和暗示两种,点既可以充当一副绘画作品的中心,又可以与周边因素相配合,起到点缀或烘托作用。从物理角度来说,点是视觉聚集的中心;从观念上分析,点是展示思想之源。线,可以视作是点运动的轨迹,是可视的,所表达的是划线的人或物的精神。在认识自然形态并加以表达的过程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线,线具体又有长短、粗细、连续间断以及曲直的差别,线可以对同一个平面中的形状作出界定,并且对所描述的事物的体积或者是质量作出暗示。借助线这种独立性元素,我们可以进行机理、图案或者是阴影等的创作或者是描绘。从某一角度而言,线对视觉形式具有示明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二维空间中用于对长度标准进行表达或者描述的一个概念。所有的线或者是物体的边缘在表现方面都各具特点,这在视觉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线是视觉艺术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中,线条更是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绘画艺术取胜的关键就在于极具骨气韵味的线条。在具体的运用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表现力、含蓄性以及抽象性更加浓厚,并且具体的功用因形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谓形,就是一种平面存在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二维空间区域或平面的一种剪影或阴影外观。用一条线可以勾画出一个与周边相区别的区域,或者是在面积表面的颜色或肌质有所改变的情况下,该面积和周边面积便被区别开来,这种可视化的存在就是形。形极富变化,整体而言,可以归结为有机形和几何形两大类,二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除此之外,绘画艺术中光和色彩也是极为重要的两种造型因素。绘画艺术领域中,点、线、形、光及色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极大要素,在绘画表现方式上,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是对作品的整体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2.绘画语言形态审美性的扬弃和创新

对绘画艺术中的语言形态进行深入的分析后不难发现,一直以来,绘画艺术家们都积极致力于绘画观念以及绘画语言方式方面转型的探索,对于绘画语言中存在的不够纯净的内容以及单纯的属于生活表面的东西,进行着取舍和扬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绘画艺术中的绘画动机、绘画语言以及绘画方式新形态的尽快出现。对于绘画艺术家而言,长期以来不断追求的就是对绘画语言进行进一步完善,以便使绘画语言的个性更加突出和鲜明;与此同时还始终关注对绘画形象以及象征符号二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究。对于艺术本质性的问题,当代的绘画艺术家不但进行了多层次的探究,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类视觉形象语言进行了创造,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并对人类审视世界的观念以及审美方式等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人类一直以来所沿用的审美方式及观念。

三、结语

绘本的语言特点范文3

关键词:中西方 绘画 色彩语言 差异

在人类语言中,色彩词语表现出的独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在汉语和英语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都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重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色彩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色彩的崇尚和禁忌。

在绘画中色彩表现中中国人是线性思维,而西方人是三维的空间思维,这也造成了两个东西方世界的绘画艺术各自的特点。东方的绘画表现更抽象一点是用线来表现主观的感受,而西方则极力的模仿现实。这也决定了油画和中国的国画色彩的差别,西方的油画色彩是依附在三维空间的,中国的国画色彩更主观,有东方独特的审美观,而并非只是临摹现实世界,色彩代表了中西方画家个人的审美趣味。

在欧洲,自达·芬奇开始,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写实主义画法,艺术家通过研究光线表现形式的方式,通过发展并运用直线透视法来获得景深幻觉的规则通过研究人体解剖,艺术家给他们的作品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现实主义感。他们的艺术作品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绘画的总体色彩风格上,姿势华丽、典雅、宏伟、和谐,写实技术娴熟,形成了我们称之为“古典主义”的画风色彩。区别与古典画风色彩的印象派画家们,用光与色描绘自然和抒发自己的感情,他们擅长表现阳光和色彩。他们对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非常敏感,注重色彩的表现,画家运用分色技术,将色彩合理组合,使画面变得明快绚丽。印象派画家不再弘扬传统的画法,他们的作品则替我们诠释了色彩的功用形。在色彩的表现里,印象派画家完美地表现了一种抒情风格,他们很好地运用了绘画色彩语言,给作品注入了抒情性外表美。在西方绘画造型过程中,主要使用形体与色彩语言,即便没有线的使用,其造型行为不会受到重大影响,其绘画形态的构架依然能成立。无论何类画派的艺术家,他们都是借助其独特的色彩语言形式来完成作品的情感体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绘画色彩语言的不同运用,则产生出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

在中国,中国画崇尚文、意、趣,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出来的。在这里,笔墨本身不是“具象”的,相对具体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说,它是形式的因素,但却有着引起形象的联想和意趣的感受的功能。正如蓝色和红色能引起冷暖的视觉感受一样,在宣纸上粗糙的干笔能引起树干及老人似的苍老的视觉感受;水分饱满、行笔流畅的笔迹能引起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徐缓的用笔能引起持重含蓄的联想;流利灵活用笔能引起洒脱欢畅的联想;快速而多变的用笔引起蛇龙飞舞的联想。实际上何止这许多,临池泼墨,变化万千,风雪晴雨,因人而异。中国笔墨这种形式因素,是画家的独特风格在艺术技巧方面的主要表现。通过构思构图,合理运用笔墨虚实,水韵,墨色和运笔而产生的肌理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虚实处理,仍然是当代画家构成新的属于自己艺术语言的要素。虚实的表现,就是画者灵气的表现,是对画理的悟性。中国画家历来认为画必须有笔墨,无笔墨就不能与画。并且笔墨技巧还要与表现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好的作品。这种代代沿袭的艺术法则即所谓传统,已成为中国所独有的绘画色彩语言。

绘画语言是通过色彩、线条、光色或组成一件作品所有的其他因素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出来的。绘画语言是有机的形式体现,它是构成绘画艺术中多种可视因素的总结构。在符合它自身规律的前提下,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怎样表达和表达什么都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没必要用既有的定式或种类来界定,绘画是人类艺术追求的其中一种方式,那它自身就有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单就绘画而言不同的表现题材和不同的工具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只要是符合绘画本体的艺术规律的任何题材、任何表现语言、任何表达方式,只要对人类的精神文明起到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只要符合人类追求的审美理想,任何绘画语言方式都应该探索,都应该允许存在和发扬,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家个人的角度、个人的偏执和偏见、个人的独特的风格面貌都是最可贵的。

中国绘画尚意,而西方绘画尚形;中国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总之,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差异。

观照绘画中的情态与语言形态,中西艺术家们总是在寻求绘画观念和语言上进行着转型,不断地扬弃着自己绘画语言上那些不纯净的和停留在生活表面上的东西,从而在绘画语言、绘画图式、绘画动机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形态。完善和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色彩语言成为艺术家们的孜孜以求,不停地探索绘画形象与象征符号的关系等问题。现代艺术的演变和发展不仅在多层次上探讨了艺术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创造了人类的视觉形象色彩语言,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观察世界的审美方式。

绘画语言的构成除视觉因素的形、光、色外,在另一层面上看绘画语言也是一种精神产物,绘画本身也传达了一种观念,绘画语言不应只是仅仅停留在技巧和形式的探索之中,它是将技巧、知识、直觉和感情与材料融合为一体而形成的。

中西艺术家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题材范围、不同的表现工具、不同的表现语言和表现方式不断地丰富人类的艺术追求,那人类的绘画艺术必将是灿烂辉煌的。

参考文献:

[1]周颖.浅析中西方绘画色彩观念的差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

绘本的语言特点范文4

论文摘要:装饰绘画汲取了优秀的中国及世界传统文化营养,使得其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下文化艺术处于多元化格局的大文化语境之下,把握时代的脉搏,以现代的全球化、多元化文化观念,以及后现代主义、和合的审美视角来审视装饰绘画的认识观,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一、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内涵

沈柔坚先生说得好:“任何一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强调特点为的是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它的规律性,求得更充分地发挥它的特殊效果。”的确,任何一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装饰绘画是一种既现代又传统的艺术形式。我国装饰绘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历代的新陈代谢,新旧交替,从远古时代的彩陶,商周的青铜器,春秋战国的漆器,到汉代的像砖,魏晋至唐宋的敦煌壁画,明清的民间木版年画……上下几千年,形成了我国装饰画独具风格的艺术传统。装饰绘画脱胎于装饰艺术,它之所以能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趣,即装饰画的本体语言。装饰画的语言包括“求变”的语汇,即寻求“变化”的构成元素;求美的“语法”,即追求形式美的法则;求合的“句式”,即综合多变的表现方法,三者的有机结合,焕发了装饰绘画的独特魅力。

二、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

装饰绘画灵魂是求美,形式美感高于一切,即形式高于内容。这正是装饰绘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装饰绘画艺术功能在各种绘画中比较起来更长于歌颂、象征、启发、诱导”…的原因。正因如此,装饰绘画被有些人认为是肤浅的,缺乏崇高的审美理想,而难登大雅之堂。艺术就像一个大舞台,各种艺术形式就像不同的演员,它们在艺术的舞台上极尽能事表现自己,目的是在愉悦中教育观者。在这里,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任何一种客观存在的艺术形式,都有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当然这是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前提。

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全球化”的生存趋势也影响着艺术领域,艺术语言、艺术风格趋向国际化、多元化,而多元化、民族化的文化特征,使得装饰绘画在现代社会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和特殊的艺术价值。装饰绘画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形式,审视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1.装饰绘画的“现代”时态认识观

“现代”时态的语态认识观,是将装饰绘画的语言,放置于当下的时代文化大背景之下,使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保持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装饰的风格是以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中心思想为基础一~诸如宗教、哲学、王权、风俗、实用和唯美等意识形态所产生出的装饰艺术,往往会形成一种不同于前一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已故工艺美术家陈之佛先生曾说:“装饰艺术即是思想的表性,故装饰亦与其他美术同样有其时代的背景。埃及时代的装饰,希腊时代的装饰,罗马时代的装饰,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王权中心的装饰,自然各自由时代思想为背景而表现出来的。”由此可见,任何艺术形式、美术样式都不能脱离当下的时代文化背景。要坚持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就必须将其置于当下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只有坚持“现代”时态的认识观,才能更准确、更有效地反映时代的精神。

(1)全球性、多元化的时代背景

当我们穿着牛仔裤,吃着肯德基,喝着可口可乐,看着世界足球赛,挂在互联网上聊天、购物,欣赏着高清好莱坞大片,谈论着次贷危机、金融风暴的时候,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在人们的13常生活中,正在发生着全球化的过程。“全球化”是一个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多维、复合的概念。全球化不仅带来了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也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正处在全球范围的国际性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中,中国艺术也在这样的语境中转型。一个民族的艺术想要得到振兴发展,必须吸收他种文化先进的、科学的、有益成份,经过异质同构,使民族民间的艺术获得新生。“当一项艺术开始拒绝向另一项艺术吸收营养时,它就开始僵化了。”丁韶光先生的重彩装饰绘画,就是传统中国重彩画与西方现代观念的完美结合。丁韶光先生的画作融中国线条、中国风格的重彩、敦煌主题,以及西方画家毕加索和马蒂斯创作中的平面变形人物于一体,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现代装饰重彩画。由于有中国古代工笔重彩的传统技法、又有西方装饰绘画的韵昧以及世纪末分离派艺术的情趣,丁先生的现代装饰重彩画作品能为东西方普遍接受。

(2)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

后现代主义也是当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哲学思想潮流,它深受尼采、弗洛依德的影响,表现出深刻的怀疑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试图突破传统审美法则的约束,淡化和消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主张艺术贴近民众,大量采用大众传播媒介。在多数作品中带有某种戏谑的调侃的意味,带有强烈的娱乐性。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探索,实际上都是要求改变以往西方文化艺术“人”的“主体”和“物”的客体相分离、相对立的状况,以人们需要为本,进入“人”和“物”、“主体”和“客体”相联系,相融合的更高的境界。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同传统文化的联系,在其创作中,传统被引用、被改造和重构,使之生成新的意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的装饰艺术吸收历史上各种装饰风格,汇集了各种文化、历史、美学和视觉语言的材料,表达出了从未有过的多种多样的方式;鲜亮色彩的不调和,在自然中看似矛盾的材料组合,奇异造型的堆砌,让材料自身说话,以表达个人情愫,使艺术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美国艺术家麦克·j·阿信布莱纳的作品常以玻璃、金属、麻绳以及树皮等材料制作,以表现“骨骼”为主,以此来象征战争之恐怖。他的作品通过综合材料和奇特的造型构成关系,给人的视觉和精神上带来强有力的刺激,风格独特、制作精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和合的审美趋势

自从“国家问世界”转变成了“全球世界”,许多知名学者提出了关于全球文明的见解,其中费孝通先生与张立文先生的学说最有代表性。费孝通先生认为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我国文化应在“天人合一”、’中和位育”、“和而不同”的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加上新人文精神的追求,促进世界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和谐共生状态;张立文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目前面临着人类共同的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不同文明间。他根据和合生存世界(地)、和合意义世界(人)、和合可能世界(天)的原理,提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用和合观来化解冲突、构建新文化。“和”即和谐,和睦,和平;“合”即融合,结合,合作;“和合”即是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与和谐。和合包括了冲突和融合,冲突是融合的原因,融合是冲突的结果。这些不同的要素处于共同存在、共同生长的状态。

滕守尧先生在《审美文化与艺术生存》一文中指出了文化与艺术的关系,“一种健康的文化最终必然发展成一种审美文化,而审美文化就是以文学和艺术为核心的文化,就是物质生活不断向审美和艺术的层面提升的文化,也是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文化。”张先生的“和合”的文化观建构了“融突”、和和愉悦、审美意象,以及审美体验的主客体、情与景、心与物、善与美的融突和合。这些和合美学要素的构成方式,是最具生命力的方式,是艺术创造和心灵境界的生命活动。但它们只有在融突和合中才能获得生命的存在、延续以及发展,“全球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以及“和合”的审美趋势,是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大语境,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要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就要坚持“现代”的语法时态。

2.装饰绘画的“主动”态认识观

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演进和丰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在不断地自我增益、完善中成为了语汇丰富、句式多样的语言形式,它不断以主动的姿态完善自我,作为主体的创作者也应以主动的姿态坚持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

自然界的物种多种多样,才使得整个生物世界的生态保持着平衡;人类的艺术世界也因为不同艺术门类,不同画种各自独立的面目,才使整个文化艺术世界生机勃勃。纵观人类艺术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艺术门类都具有其它艺术门类不能替代的本体语言。同样是戏剧,话剧不能代替歌剧;同样是曲艺,相声不能代替小品;同样是绘画艺术,油画不能代替版画,水粉不能代替水彩,装饰不能代替装饰绘画。不同艺术门类的本体语言构成了艺术种类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根源,就在于客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审美感觉能力的丰富多样。装饰绘画以其独特的面目和形式,记载和表达了人类的情感,扩大了人类的审美感受,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如果装饰绘画不坚持自己的本体语言,而向某一大画种看齐,那它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因为装饰绘画原本就是借助于别的画种的表现方式,由于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得以脱离依附,具有任何画种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装饰绘画如果放弃自身的本体语言,就等于放弃了装饰绘画本身。

装饰绘画在装饰艺术的母胎中经过了漫长的孕育,并且逐渐成形、不断完善起来的,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装饰绘画在材料、技法、风格等方面的特性,才使得装饰绘画能从装饰艺术的母胎中脱离出来,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绘画表现形式。当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现代人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装饰绘画所特有的轻松、乐观、唯美,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压力,释放不良的情绪。试想,一幅冷色调画面、图形简洁明快新、线条圆润优美、微微流动而有韵律感的长形现代装饰绘画作品,置于工作节奏快、严谨、高效的现代高科技企业的办公室、会客室、休息室内,人们会产生惬意、舒畅、平和的心情,起到了缓解现代工业环境下的人们的紧张和不适感。再如,将质地粗矿的大型纤维艺术品,缀以自然属性的竹材、木块、或粗陶、石块,搭配色彩不同的织物,作成装饰壁饰作品放置于某人工智能齐全的现代化办公环境中,就会打破单调、冷漠的人工化的空间氛围,激发出人们对自然的追忆,产生返朴归真的亲切感。这说明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以及由本体语言而产生的独特审美魅力,在当代社会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蕴涵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每一位从事装饰绘画创作的工作者,都应充分发挥装饰绘画的特点,在当代“全球文化”的大环境下,坚持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并将它运用于创作中。

绘本的语言特点范文5

一、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内涵

沈柔坚先生说得好:“任何一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强调特点为的是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它的规律性,求得更充分地发挥它的特殊效果。”的确,任何一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装饰绘画是一种既现代又传统的艺术形式。我国装饰绘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历代的新陈代谢,新旧交替,从远古时代的彩陶,商周的青铜器,春秋战国的漆器,到汉代的像砖,魏晋至唐宋的敦煌壁画,明清的民间木版年画……上下几千年,形成了我国装饰画独具风格的艺术传统。装饰绘画脱胎于装饰艺术,它之所以能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趣,即装饰画的本体语言。装饰画的语言包括“求变”的语汇,即寻求“变化”的构成元素;求美的“语法”,即追求形式美的法则;求合的“句式”,即综合多变的表现方法,三者的有机结合,焕发了装饰绘画的独特魅力。

二、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

装饰绘画灵魂是求美,形式美感高于一切,即形式高于内容。这正是装饰绘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装饰绘画艺术功能在各种绘画中比较起来更长于歌颂、象征、启发、诱导”…的原因。正因如此,装饰绘画被有些人认为是肤浅的,缺乏崇高的审美理想,而难登大雅之堂。艺术就像一个大舞台,各种艺术形式就像不同的演员,它们在艺术的舞台上极尽能事表现自己,目的是在愉悦中教育观者。在这里,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任何一种客观存在的艺术形式,都有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当然这是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前提。

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全球化”的生存趋势也影响着艺术领域,艺术语言、艺术风格趋向国际化、多元化,而多元化、民族化的文化特征,使得装饰绘画在现代社会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和特殊的艺术价值。装饰绘画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形式,审视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1.装饰绘画的“现代”时态认识观

“现代”时态的语态认识观,是将装饰绘画的语言,放置于当下的时代文化大背景之下,使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保持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装饰的风格是以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中心思想为基础一~诸如宗教、哲学、王权、风俗、实用和唯美等意识形态所产生出的装饰艺术,往往会形成一种不同于前一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已故工艺美术家陈之佛先生曾说:“装饰艺术即是思想的表性,故装饰亦与其他美术同样有其时代的背景。埃及时代的装饰,希腊时代的装饰,罗马时代的装饰,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王权中心的装饰,自然各自由时代思想为背景而表现出来的。”由此可见,任何艺术形式、美术样式都不能脱离当下的时代文化背景。要坚持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就必须将其置于当下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只有坚持“现代”时态的认识观,才能更准确、更有效地反映时代的精神。

(1)全球性、多元化的时代背景

当我们穿着牛仔裤,吃着肯德基,喝着可口可乐,看着世界足球赛,挂在互联网上聊天、购物,欣赏着高清好莱坞大片,谈论着次贷危机、金融风暴的时候,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在人们的13常生活中,正在发生着全球化的过程。“全球化”是一个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多维、复合的概念。全球化不仅带来了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也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正处在全球范围的国际性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中,中国艺术也在这样的语境中转型。一个民族的艺术想要得到振兴发展,必须吸收他种文化先进的、科学的、有益成份,经过异质同构,使民族民间的艺术获得新生。“当一项艺术开始拒绝向另一项艺术吸收营养时,它就开始僵化了。”丁韶光先生的重彩装饰绘画,就是传统中国重彩画与西方现代观念的完美结合。丁韶光先生的画作融中国线条、中国风格的重彩、敦煌主题,以及西方画家毕加索和马蒂斯创作中的平面变形人物于一体,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现代装饰重彩画。由于有中国古代工笔重彩的传统技法、又有西方装饰绘画的韵昧以及世纪末分离派艺术的情趣,丁先生的现代装饰重彩画作品能为东西方普遍接受。

(2)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

后现代主义也是当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哲学思想潮流,它深受尼采、弗洛依德的影响,表现出深刻的怀疑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试图突破传统审美法则的约束,淡化和消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主张艺术贴近民众,大量采用大众传播媒介。在多数作品中带有某种戏谑的调侃的意味,带有强烈的娱乐性。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探索,实际上都是要求改变以往西方文化艺术“人”的“主体”和“物”的客体相分离、相对立的状况,以人们需要为本,进入“人”和“物”、“主体”和“客体”相联系,相融合的更高的境界。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同传统文化的联系,在其创作中,传统被引用、被改造和重构,使之生成新的意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的装饰艺术吸收历史上各种装饰风格,汇集了各种文化、历史、美学和视觉语言的材料,表达出了从未有过的多种多样的方式;鲜亮色彩的不调和,在自然中看似矛盾的材料组合,奇异造型的堆砌,让材料自身说话,以表达个人情愫,使艺术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美国艺术家麦克·j·阿信布莱纳的作品常以玻璃、金属、麻绳以及树皮等材料制作,以表现“骨骼”为主,以此来象征战争之恐怖。他的作品通过综合材料和奇特的造型构成关系,给人的视觉和精神上带来强有力的刺激,风格独特、制作精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和合的审美趋势

自从“国家问世界”转变成了“全球世界”,许多知名学者提出了关于全球文明的见解,其中费孝通先生与张立文先生的学说最有代表性。费孝通先生认为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我国文化应在“天人合一”、’中和位育”、“和而不同”的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加上新人文精神的追求,促进世界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和谐共生状态;张立文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目前面临着人类共同的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不同文明间。他根据和合生存世界(地)、和合意义世界(人)、和合可能世界(天)的原理,提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用和合观来化解冲突、构建新文化。“和”即和谐,和睦,和平;“合”即融合,结合,合作;“和合”即是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与和谐。和合包括了冲突和融合,冲突是融合的原因,融合是冲突的结果。这些不同的要素处于共同存在、共同生长的状态。

滕守尧先生在《审美文化与艺术生存》一文中指出了文化与艺术的关系,“一种健康的文化最终必然发展成一种审美文化,而审美文化就是以文学和艺术为核心的文化,就是物质生活不断向审美和艺术的层面提升的文化,也是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文化。”张先生的“和合”的文化观建构了“融突”、和和愉悦、审美意象,以及审美体验的主客体、情与景、心与物、善与美的融突和合。这些和合美学要素的构成方式,是最具生命力的方式,是艺术创造和心灵境界的生命活动。但它们只有在融突和合中才能获得生命的存在、延续以及发展,“全球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以及“和合”的审美趋势,是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大语境,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要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就要坚持“现代”的语法时态。转2.装饰绘画的“主动”态认识观

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演进和丰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在不断地自我增益、完善中成为了语汇丰富、句式多样的语言形式,它不断以主动的姿态完善自我,作为主体的创作者也应以主动的姿态坚持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

自然界的物种多种多样,才使得整个生物世界的生态保持着平衡;人类的艺术世界也因为不同艺术门类,不同画种各自独立的面目,才使整个文化艺术世界生机勃勃。纵观人类艺术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艺术门类都具有其它艺术门类不能替代的本体语言。同样是戏剧,话剧不能代替歌剧;同样是曲艺,相声不能代替小品;同样是绘画艺术,油画不能代替版画,水粉不能代替水彩,装饰不能代替装饰绘画。不同艺术门类的本体语言构成了艺术种类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根源,就在于客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审美感觉能力的丰富多样。装饰绘画以其独特的面目和形式,记载和表达了人类的情感,扩大了人类的审美感受,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如果装饰绘画不坚持自己的本体语言,而向某一大画种看齐,那它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因为装饰绘画原本就是借助于别的画种的表现方式,由于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得以脱离依附,具有任何画种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装饰绘画如果放弃自身的本体语言,就等于放弃了装饰绘画本身。

装饰绘画在装饰艺术的母胎中经过了漫长的孕育,并且逐渐成形、不断完善起来的,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装饰绘画在材料、技法、风格等方面的特性,才使得装饰绘画能从装饰艺术的母胎中脱离出来,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绘画表现形式。当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现代人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装饰绘画所特有的轻松、乐观、唯美,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压力,释放不良的情绪。试想,一幅冷色调画面、图形简洁明快新、线条圆润优美、微微流动而有韵律感的长形现代装饰绘画作品,置于工作节奏快、严谨、高效的现代高科技企业的办公室、会客室、休息室内,人们会产生惬意、舒畅、平和的心情,起到了缓解现代工业环境下的人们的紧张和不适感。再如,将质地粗矿的大型纤维艺术品,缀以自然属性的竹材、木块、或粗陶、石块,搭配色彩不同的织物,作成装饰壁饰作品放置于某人工智能齐全的现代化办公环境中,就会打破单调、冷漠的人工化的空间氛围,激发出人们对自然的追忆,产生返朴归真的亲切感。这说明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以及由本体语言而产生的独特审美魅力,在当代社会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蕴涵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每一位从事装饰绘画创作的工作者,都应充分发挥装饰绘画的特点,在当代“全球文化”的大环境下,坚持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并将它运用于创作中。

绘本的语言特点范文6

一、以插画为诱饵,激发兴趣

插画是最形象生动的教学表现形式之一,它以鲜明的色彩、丰富的内容、可爱的卡通形象轻而易举地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的法宝。由此,在英语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有意识地通过相关的绘本插画,导入新课教学与话题讨论,试图用学生们喜欢的图画、动漫、视频,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并通过绘本教学将这种短暂的兴趣发展为持久的、内在的学习动机。

教学牛津版小学《英语》4A《Unit 2 In a toy shop》这单元时,笔者在教学导入环节,以有趣绘本故事――Troy's Toy(特洛伊的玩具)为契机,导入教学,以此激发学生们对本课教学重点的关注与兴趣。

T:I have a friend――Troy. He has lots of toys. Let’s have a look!

Ss: Wow! (So interesting!/ I have a cat, too./I like the robot, too!...)

T: What can his robot do?

Ss: It can eat beans. It can clean the room…

T: Amazing! Do you like Troy’s toys? What toys do you have?

Ss: I have a car/robot/cat/dog/…

T: Good!Today let’s go to a toy shop together!

二、以故事为契机,倡导体验

故事是隐藏在绘本教学中的精华,可以说,通过绘本,理解故事并学会尝试用英语复述绘本内容,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故事”对大部分小学生而言,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他们乐于听故事,讲故事,说故事,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以绘本故事为背景,创设相应的语言实践情境,引导学生们由情入境,积极地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

教学牛津版小学《英语》5A《Unit 8 A camping trip》时,笔者以儿童绘本《它们一起去野营》为背景,将词汇与句型的巩固训练融合到绘本教学中。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绘本图片,引导学生们共同完成两个教学步骤:看图找亮点。引导学生根据绘本图片,寻找出与本课有关的物品,并说出其英语单词。其次,看图猜故事。用一句简单的英语表达每幅图所透露的信息,如第一幅讲的是大熊和松鼠正在收拾背包,准备野营,我们可以说“They are going to a camping trip.”通过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能够让孩子们学会看图说话,引导学生在有趣的绘本故事中强化对本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平台。

三、以探究为平台,放飞想象

英语课程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应注重学生语言实践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这个角度而言,儿童绘本故事结局的不唯一性、想象空间的无限性,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平台。因此,在教学拓展训练环节的设计中,笔者往往以教材内容延伸到绘本探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给的材料与线索、图片与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尝试打造属于本小组的绘本故事。

绘本的语言特点范文7

【关键词】绘本作品;文本分析;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11-0030-03

【作者简介】华希颖(1972-),女,上海人,南京晓庄学院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博士。

在幼儿园早期阅活动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使用绘本进行教学。当前,有关绘本教学的研究正逐步深入,但随之产生的问题也开始浮现。在一些公开课的观摩活动中,执教者往往对绘本作品内容的阅读一带而过,而更热衷于表现作品附带的“多元发展价值”。于是,让很多教师困惑不解的是,绘本的教学有点像“美术活动”,有点像“社会活动”,甚至还有点像“科学活动”,但好像已经不是“阅读活动”了。

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样式,绘本能表现广泛的人类文化活动,它对儿童(包括成人)的确有着多元发展价值。就文学的价值和功能而言,公元前六世纪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说,认为文学可以使人的精神感动奋发、了解社会生活、增进社会交往、怨刺上政。西方文论也认为文学可以净化、愉悦人的心灵,介入社会生活、实现精神的替代性满足等。在当代文论中,通常把文学的这些价值和功能概括为审美、认识、教育及娱乐功能。[1]儿童文学作品、包括绘本同样具备文学的这四种功能,对儿童成长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幼小的孩子通过阅读感到心情愉悦、身体舒适快乐、精神自由,这体现了文学的审美和娱乐功能。而当他们带着这些身心的感受去认识天地万物、生活世界,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发展和成长时,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也随之实现。

因此,儿童文学的各项功能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以整体的方式综合发挥作用。其中,认识和教育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儿童的审美感受和阅读体验。换言之,文学乃至儿童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的达成有其特殊性,必须建立在审美或娱乐功能的基础之上。

在幼儿园教育领域,教育者的身份使得我们十分重视文学作品和绘本教育功能的实现,但是对教育功能如何实现却仍需尊重文学活动自身的规律。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在《艺术论》中谈到,文学艺术活动通过作品唤醒读者体验过的情感,而读者可以在文学活动中用动作、线条、色彩、音响和语言传递并表达出来。[2]在幼儿园文学活动及绘本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激活幼儿已有的情感体验,并鼓励幼儿用语言、表情、肢体动作、声音、涂画等方式欣赏或表达自己的感受。

而在当前幼儿园绘本教学活动的设计中,一线教师存在着教育目标(功能)优先、认知目标(功能)优先的思维定势,不尊重文学活动开展的特殊规律。表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就是忽略对绘本作品基本内容的阅读,淡化或无视幼儿的审美体验,急于实现绘本作品中附带的“多元发展价值”。 诚然,绘本作为一种重要的早期阅读材料,可以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也可以引发生成主题活动,它的确具有多元价值。但是作为幼儿园语言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应该尊重作品、尊重文学艺术活动自身的规律,以真正实现绘本对儿童的多元发展价值。

尊重作品,意味着教师带着孩子初次接触绘本时,要让幼儿充分与文本内容沟通、对话,唤醒、激发幼儿已有的审美体验,从而自然实现绘本的认识及教育功能。

对绘本教学活动的设计而言,尊重作品意味着教师在设计之前首先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充分理解作品内容,对文本的各个要素,如作品主题、画面特征、人物形象、语言特征、情节结构等进行深入剖析,这些文本要素的分析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均密切相关。在下文中,我们就来详细论述文本分析与教学的关系。

一、作品主题的分析

对绘本主题的把握决定了一个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向。通过多次绘本教研我们发现,一些教学活动的严重失误往往是由于对作品主题的误读引起的,而幼儿教师文学素养的欠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知道,一部文学作品意义的呈现,需要读者通过文学接受过程加以具体填充和再建,而这也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学能力和经验对文本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应的选择、填充、提炼和重组。[3]如果读者的文学能力有限,那么他们对文本的接受就会发生根本性的阻隔,作品主题的解读就会出现问题。

例如在绘本《第五个》中,作品通过五个残缺不全的玩具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等待看病的经历,表现了一种克服恐惧和焦虑情绪、最终战胜自己的勇气。但是如果有些教师把作品的主题误读为教育孩子看病的时候要排队,做一个遵守秩序的好孩子,那么在他们的教学活动中自然就会往道德教化的方向上走。

我们在教学研讨中还发现,不仅文学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幼儿教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一些教师还会故意无视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随意放大或利用作品的某一段细节,而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例如同样在绘本《第五个》中,有的教师发现作品中有“进去一个,还剩四个……进去一个,还剩三个……”的语句,就认为可以利用其进行数学活动,根本不理会作品自身想要表达的含义。

二、画面特征的分析

绘本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学艺术样式,是由图画和文字共同来完成叙事抒情、表情达意的任务的。绘本中画面前后页之间的关联及其叙事性特征,使得幼儿可以通过对画面的直接观察来理解作品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活动及审美情感的表现等。仍然以绘本《第五个》为例,其画面的基本特征是:随着人物心情的变化,作品画面的色调从昏暗转向明朗,并用环境中吊灯灯光的移动衬托作品人物的心态。画面中玩具的表情刻画细腻传神,逼真地表现了玩具们就医时恐惧不安的心理状态。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注意引导幼儿从画面色调转换及细节刻画中去观察、预测人物的情绪变化。

而在绘本《我的连衣裙》中,其最突出的艺术特征是通过朗读的音韵节奏感与画面相结合,构成音画相映成趣的节拍,使得画面呈现出奇妙的音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朗读作品和翻书的动作配合起来,尤其那些无需发出声音的画面,静静地和幼儿一起体验音乐中休止符的美妙。

三、人物形象的分析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程。由于目前很多幼儿园使用的绘本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我们会发现其中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例如爸爸妈妈的形象,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父母形象有不少差异。我国儿童文学作品中传统的勤劳、善良、甘于奉献的母亲形象,与国外众多绘本中会大叫、发脾气、赌气,有自己的乐趣和爱好的妈妈形象相差甚远。如何理解这样颇具挑战的人物形象,如何通过这些丰富、饱满、立体的圆形人物向儿童还原生活和人性的立体与真实,是值得我们每位绘本执教者深思的。

当然,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要做的不仅是自己准确把握作品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帮助幼儿感受、体会人物形象的所思所做所想。例如绘本《第五个》中受伤的小玩具们一开始沉浸在害怕与恐惧之中,但最终都凭勇气战胜了自己。那么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角色转换,适时地从教师的角色转换成作品中的玩具形象,和幼儿一起体验小玩具们紧张、害怕的情绪,并分享最终战胜自己的快乐。

四、语言风格的分析

幼儿园语言教育十分重视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教师也试图通过绘本教学让幼儿想说、敢说,激发他们丰富的语言表达。然而,对于不同语言风格的绘本而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目标,以及教师自身语言表达的要求也应该是不一样的。

在语文教育中,大致把语言表达的风格划分为叙事、说明、抒情、议论四种。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大都具有鲜明的叙事性特征,所以教师常常注意培养幼儿描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以帮助他们慢慢形成一种叙事的结构。在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也高度关注幼儿描述事情发生状况及过程的语言表达,并尽量鼓励幼儿用丰富而有想象力的语言进行描述。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绘本的语言风格以说明性的表达方式为主,常表现一些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或社会生活现象,如《昆虫躲猫猫》《小痂》等。那么,教师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特点就应进行转换,以简洁、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为主,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也不宜过多鼓励表达的丰富性和想象力。而在一些长于抒情的儿童散文、诗歌类绘本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染力,以契合作品特有的语言艺术风格。

此外,当绘本作品的内容可以激发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放下心中固有标准答案的束缚,鼓励幼儿用议论性的表达方式去质疑、反思作品的内容,让孩子们想说、敢说。同时,教师自己也可以作为读者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以激发儿童更深入的议论和讨论。

五、情节结构的分析

对故事性作品情节结构的分析,深深影响着绘本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还是以《第五个》为例,这个绘本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推进式以人物心理变化为线索,作品中小玩具们波动起伏的情绪变化推动着情节的发展。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的现场就可以通过营造人物形象情绪起伏变化的心理氛围,来推动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

有些绘本的情节结构复杂,有多条叙事线索,那么教师有时就要舍得放弃一些叙事情节,在一次活动中以一条叙事线索为主展开教学活动。典型的案例是《我砍倒了一棵山樱花》的教学活动。由于作者同时在作品中叙述了和童年伙伴在乡村山野的游戏、砍倒山樱花树的来由、童年禁忌、山民捕猎等多条线索,教师就不必急于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把作品所有的内容都传递给孩子,以免使幼儿产生杂乱纷呈的阅读体验。而且,作品中消极灰暗的叙事情节(如山民猎杀野生动物)也不宜向孩子充分展示。

总之,当教师拿到一个绘本时,先不要急于进行活动设计,首先应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对作品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主题、画面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及情节结构进行深入剖析。这是尊重作品,组织和开展绘本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一名幼儿园语言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绘本的语言特点范文8

[关键词] 绘本; 小学语文; 教育

绘本,是以最杰出的艺术表现及图画诠释完成的儿童图画书。这种特殊的艺术样式诞生於十九世纪后半叶的欧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於美国,尔后的五、六十年代日本让这一艺术样式成熟繁荣,并成为儿童教育最流行的文本。“绘本”这一专业术语是从日语译升而来的,欧美一般称之为“图画书”。在中国,以绘本这一术语引进的相关图书并开始本土化的艺术实践几乎是近十年的事,它与教育的相关性主要星散在部分经济发达城市的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关系的研究与实践则是远未开始。基于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笔者拟对其本质及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进行拓荒性的探索,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参与研究实践,让绘本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内涵性提升的构成因素。

一.绘本三性

关于绘本,目前尚欠权威性与公认性的定义。我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我们对绘本本质的科学解读。根据笔者的研究,绘本的本质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绘画上的艺术性、文学上的通俗性、风格上的稚拙性。

(一)艺术性:贴近儿童特点的杰出绘画形式

绘本的艺术性是其文本生命的第一表征,其画面可以用“精美”形容。绘本的篇幅不长(多),但从封面、扉页到内容及封底都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这种表现力是色彩、线条和构图的完美统一,也是儿童特点的美丽张扬。这一点在所有的名绘本上都有突出的表现,如【美】夏洛特・左罗托夫《风到哪里去了》、【韩】白嬉娜《云朵面包》、【法】玛丽-阿利娜・巴文《小兔汤姆》系列等等。绘本在绘画形式的追求上与中国传统的连环画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概念。前者要求艺术上的独立,读上百遍依然着迷,值得珍藏并反复观赏;而后者偏向于故事的连贯性演绎,主要功能在于传统经典的普及。正是基于绘本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有专家称绘本是“移动的美术馆”。

(二)通俗性:贴近儿童特点的简易文学内容

绘本的文学性是其文本生命的第二表征,其特点可以用“通俗”形容。在绘本中,文字所占的比例不大,附属于画面也点睛着画面;不多的文字内容意味着更高的文学要求。首先,它是儿童文学“文学性”的美学本质在绘本中的具体表现。其次,它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管是儿童诗歌式的或儿童散文式的,都要通俗易记散发着儿童式的情趣。再次,知识性、情感性、想象性的内容表达最好是童话故事,没有故事也要运用儿童的天真口吻进行讲述。这一特点在所有的儿童绘本中概莫能外。因此,简易不是简单,通俗绝非平淡,之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它是艰深的一种通俗,复杂的特殊浅出,是一种文学审美在特殊年龄阶段的独特追求。

(三)稚拙性:完全儿童特点的特殊审美风格

艺术性隶属于绘画的本质要求,通俗性从属于儿童文学的特殊品格;在高雅的艺术和通俗的文学之间,使之完美统一并独步流行的秘密在其特殊的审美风格――稚拙性。稚拙是贯穿所有绘本的审美特点。无论是根据经典童话改编的绘本,如【英】贝妮黛・华兹改编自格林兄弟的《不来梅的音乐家》,还是绘本作家的独立创作,如【意】斯蒂芬诺・维塔《风到哪里去了》,都必须在绘画上和文学上体现稚拙性的特殊审美风格。从本质上说,稚拙性是人类童年艺术的美学特点。既是特点就无以论高低,只能讲规律,因为只有符合规律的才是最好的。可以说,稚拙不是幼稚笨拙的可笑,而是朴实天真的可爱;不是无知的现实表现,而是无忌的艺术浪漫。因此,在绘本中,画面与文字经常是异想天开、新奇不凡,低起点、小角度、展开很快,情趣很浓、稚拙可爱是其根本性和普遍的特点。

二.绘本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

绘本教育是目前世界上广为流行的一种儿童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的价值已被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界定为提升国民素质、特别是提升国民阅读能力的重要重要逻辑起点,政府不惜花费重金并责成教育部门推行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我认为,在中国现有的教育框架中,也应该更多地宣传、更快地推行、更深地研究绘本教育之于国民教育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育的重要意义。因为,绘本的特殊教育功能将是中国推行素质教育的积极性构成因素。根据笔者的拙见,绘本之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感受快乐、体验生活、培养阅读。

(一)感受快乐

快乐学习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特别推崇的,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却几近奢求,繁重的识字任务和句的训练等很难让低年级的儿童快乐起来,因为森严的课程标准已经衍化在明确的课堂功利之中。绘本教育主要以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出发,而不是从小学低年级语文学科认知规律出发;它淡化功利、倡导快乐阅读,让儿童在稚拙的绘本中欢笑。基于绘本要让孩子感受快乐的教育追求,【日】松居直先生甚至裸地宣称“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把一种独特的文本诉求变成一种偏激的语言表达。实质上绘本是在感受快乐中学习的,只是它有关学习的功利目的没有教育部门颁发的标准规范和令人厌烦的考试操作。从根本上说,感受快乐是人生最初阶段的必修课,因此,严文井先生认为,“玩,就是学习。”绘本在这方面的作用无疑是不可替代的。笔者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当低年级儿童在绘本教育的过程中,他们的快乐是阳光灿烂的,他们从教育中找到了天性中的某种契合,找到了情感中的某种心心相印,那里没有严厉的家长师长、没有作业考试,有的是可爱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如果你要问他从中学到了什么东西,他可能无以回答,但我们不能说这种功利性或显或隐的快乐对于健康成长毫无价值,即使是《云朵面包》这种看似全无功利的绘本教育,也能激发兴趣、培养想象,为将来的健康成长孕育可能性的种子。一句话感受快乐是低年级语文教育最深刻的规律之一,这一点我们从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能够得到有力的旁证。

(二)体验生活

体验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为重要的理念之一,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必须在体验中培养。但是,儿童生活的局限性和教育生活的日常性决定了低年级儿童体验生活的间接性――对于图书的依赖。这种间接体验虽然没有现实生活直接体验具体深切,但它更简便、典型、多样,面向全体而又省时高效。绘本擅长于把对生活的体验墨化在贴近儿童特点的杰出绘画形式中,因此,这种体验经常与绘本图像一起烙印在读者心灵深处,难以忘怀,甚至影响终生。绘本在儿童体验生活方面主要指向三个重点:情感、智慧、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巨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日】宫西达也认为,“心灵的基石就是善良、爱、希望和梦想”,这也正是大部分著名绘本的主题。在世界绘本之林中攘扩了所有儿童健康成长所必须具备的情感因素。有单本情感体验的,如【日】宫西达也《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倡导分享的乐趣,【韩】白嬉娜《云朵面包》宣传孝敬的快乐;有多本系列情感体验的,如【法】玛丽-阿利娜・巴文/图/【法】克斯多夫・勒・马斯尼/文“小兔汤姆”系列绘本,其中关于离别(《汤姆搬家》)、友谊(《汤姆的生日》)、无聊(《汤姆无聊的时候》)、尿床(《汤姆尿床了》)、劳动(《汤姆去农场》)、死亡(《汤姆的外公去世了》)、单亲(《汤姆和伤心的鲁鲁》)、尊重(《汤姆最好的朋友》)等等,简直是儿童情感体验的小百科。绘本在情感体验方面也不乏必须反复阅读、极具深度的作品,如号称很神奇、很伟大、很重要、很经典的【美】莫里斯・桑达克作品《野兽出没的地方》。这本畅销四十年不衰、被形容为“美国第一本承认孩子具有强烈情感的图画书”,讲述了一个叫麦克斯的小孩因为遭到妈妈的惩罚,便开始用自己狂野的幻想来反抗和发泄。在野兽出没的地方,他成了发号施令的野兽之王,他可以命令野兽对月狂舞,可以不给野兽吃饭。正是通过幻想中的权力,使得麦克斯的负面情绪得到了安抚。莫里斯・桑达克这样解释自己的这部作品:“用来挑战属于童年的一个可怕的现实:当孩子恐惧、愤怒、痛恨和受挫折时感受到的无助――所有这些情绪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他们认为那是难以控制的危险的力量。为了征服它们,孩子们就求助于幻想:在想象是世界中那些令人不安的情绪得到了解决直到他们满意为止。通过幻想,麦克斯消解了对妈妈的愤怒,然后困倦、饥饿、心平气和地返回到真实的世界里……正是通过幻想,孩子们完成了宣泄。这是他们驯服‘野兽’的最好方法。” 莫里斯・桑达克的这段话涉及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绘本的情感体验主要是通过幻想或想象来进行的,同时,语文的人文性本质也是通过体验来达成的。

(三)培养阅读

阅读,是一个民族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阅读培养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小学低年级儿童识字不多阅读能力欠缺,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全面发展心智、形成最初的阅读素质,成了一件意义非凡的实践。而绘本在这方面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兴趣培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绘本在培养低年级儿童阅读兴趣方面,绝对是排名第一的文本,因为它能给低年级儿童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带来心灵相通的情感体验;能够带来快乐的阅读就是永葆兴趣的阅读。绘本之于儿童的第一功利就是要让孩子以此爱上阅读,从这一点上说,绘本是最杰出的文本。

观察培养,绘本习惯于用绘画的形式夸张事物的特点,如《地球的呼吸》,让人、动物、花草等全戴上氧气罩,说明人不能没有呼吸,动、植物不能没有呼吸,地球也不能,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种观察能力的训练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基础,因为抓住特点进行阅读也是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的本质规律之一。

语言培养。语言积累是阅读培养的基石,绘本在儿童语言培养上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且年龄越小作用越明显。如日本著名绘本作家中江嘉男和上野纪子合作的不朽经典《可爱的鼠小弟》,在语言方面的特点是以简单重复的句子为孩子提供最佳语言学习机会。猿渡静子博士从自己儿子的成长经历出发,这样评价《可爱的鼠小弟》及相关绘本对儿子语言培养的作用:“《可爱的鼠小弟》是儿子8个月大的时候我给他读的第一套绘本。现在他快6岁了,读过300多本绘本,能自己阅读文字书,至今我并没有刻意的教他识字。老师们都称赞他理解与表达能力远远超过同龄的孩子。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可爱的鼠小弟》,是它让儿子爱上了阅读。”

绘本的语言特点范文9

 

关键词: 装饰绘画;点、线、面浅析  

    装饰绘画属于绘画门类的一种,与其它的绘画门类所要表现的意义有着一样的共同点。同时装饰绘画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通过画面本身表达作者内心的装饰情感及思想内涵,并通过多种材料的制作,运用装饰规律作用于装饰空间。因为同属于绘画艺术的范畴,所以其内容也是用来反映生活中的事物、人文思想、记录历史、装点空间的。本篇着重分析装饰绘画画面中的点、线、面的价值和意义,它们在画面中相对于色彩而言是永恒存在的,并能够表达画面主题的基本语言元素,分析它们的特性可以进一步明确它们在表达画面主题时的各自差异,同时对于分析创作者的情绪语言也是很有帮助的。 

    1 装饰绘画简介 

    装饰绘画以其特有的装饰韵味和独特的艺术语言陶冶着人们的心灵,美化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很早就成为了绘画门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门类。装饰绘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艺术,以及夏、商、周时期的青铜纹饰,秦汉时期的瓦当和画像纹样,汉唐时期丝绸制品上的图案纹样,宋明时的瓷器纹样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及富有极其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手工艺。以上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传统装饰艺术的强劲生命力和其特有的神韵。已故着名工艺美术家陈之佛先生在他关于装饰学的手稿中写到“装饰可以说是一种思想”,也可以说装饰绘画是画家对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与其他门类的绘画同样具有其时代的烙印,而点、线、面这三种造型基本元素在画面里所反映的视觉特征也明显的带有历史时代的气息,是研究某个历史时期绘画作品风格、特征的依据。通过对装饰画面中的语言表达因素的研究,对于研究装饰艺术的发展和造型规律、发掘和整理其规律,是很必要的一个课题。 

    2 点、线、面的特性和功能 

    点、线、面这三种元素是人类在绘画发展历程中运用的永恒语言。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在论述点、线、面的特性和功能时说点、线、面是造型艺术表现的最为基础的语言和单位,它们具有符号和图形的特性,能表达不同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它们抽象的形态赋予了造型艺术的本质及超凡的精神。点、线、面在装饰绘画里,不论要表现的主题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或是意象的都是那么的重要,因为它们是视觉元素的一部分,永远的体现着各种视觉上的感观。创作者在视觉逻辑美的前提下,可以真实的在画面上向人们再现具象的画面,通过发挥联想和幻想将现实与梦幻,主观与客观,真实与虚幻融汇,从而表现抽象的主题。

    3 点、线、面的情绪特征 

    正是前面所述的这些,来分析思考这三种元素作为一种媒介传达的艺术家们的情绪世界及存在的必然。它们的形成是人类主观要对所处环境,加以主观记录或客观的再现而产生的,是人类生理视觉的需要,也是人类具有抽象思维的一种验证。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