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集锦9篇

时间:2023-07-06 16:28:22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中医药学生;中医药文化传承;自觉性;路径

中医药文化传承千年,凝聚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实践经验、健康养生理念以及哲学智慧。它是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医药院校学生不仅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还承载着中医药文化继承发扬的历史重任。所以在校期间,有必要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开展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教育。

一、中医药院校学生应具有的中医药文化自觉性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医药文化包括中医理论、本草学、针灸学、病证与治法、养生、医家、医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周易、儒家、道家、太极哲学等文化的融合。[1]传承性是它最重要的特点,它不仅传承精湛的医术,还教导学生修身、立品、济世,传承高尚的医道。

所谓文化自觉性,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2]费孝通先生不仅对文化自觉性做出定义,他还指出,文化自觉性不是随波逐流,不是全盘接受外界影响,也不是简单的固守文化传统,而是始终保持一份自知之明,清醒而自主的认识文化谱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取得自主的文化地位。

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是当代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必备素质,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关键。目前,西方医药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已成为医药体系的主导,本文就中医药院校学生应该具有的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概括为三点。

1、主动性

学习中医药文化的主动性是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基础。具体表现能主动阅读中医药典籍,自觉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厚重浩然。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以及发展规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被世界称誉为中国第一“国粹”。[3]中医药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而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自觉主动学习中医药文化相关知识是对中医药院校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2、甄别力

中医药文化的甄别是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的甄别包含两方面,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及优胜劣汰。深入研究是优胜劣汰的前提。

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指深入精髓,研究其核心价值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大家普遍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4]具体表现为博及医源、精勤不倦,淡泊名利、悬壶济世。

中医药文化的优胜劣汰是指对中医药文化所包含的思想、人文精神、理论方法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是对经典文献文本进行演绎,承者通过对经典文献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启发,不断实践,有了新的领悟与发现。二是基于师承教育模式,师徒之间相互理解,通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观摩体会、临床实践,不断形成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在不断地互动中得到新的理解、体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思路和风格。

3、融合创新

目前,一方面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全球文化一体化,西方医学强势崛起;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认可。目前中医已被74个国家承认,并同176个国家进行了中医学术交流,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中医医疗机构,其总数已超过8万家,从业人员达20余万,每年有3成当地人和7成以上华人接受中医药服务,全球约有三分之一人口接受过针灸、按摩、中草药等中医传统疗法诊治。[5]

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270个最具推广价值的中国文化符号中,“中医”列位第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标签,中医药文化推动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舞台上要坚持中医药文化主体地位,增加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克服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抵触情绪,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借鉴和融合世界各民族医药文化,博采众长,在时代的背景下赋予中医药文化新生命及活力,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世界文化,让中医药文化为世界所知、所用、所爱。

二、当前中医药院校学生欠缺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表现

当前中医院校及学生大都注重中医药理、医术等知识技术层面的学习,忽略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理解,更不用说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培养。对中医药文化自觉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主动性欠缺

文化理解和认同感的欠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中医药院校学生课程繁多,课业繁重,大多数同学了解中医典籍及典故主要靠课堂的教授,只有极个别的同学能在课后主动阅读;二是很多中医药专业学生由于受到成绩限制,无法报考西医相关专业而被迫选择中医药相关专业,缺乏对中医药典籍学习的动力;三是中医药典籍大多晦涩难懂,学生对其缺乏阅读的兴趣,自学难度大,不求甚解。

2、甄别力欠缺

首先,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多为理科背景考生,重理轻文,多数只重视中医药技术的学习,忽略其价值核心和文化内涵;最后,由于条件限制,多采用西方医学教学模式,一名教师授课,50多名学生学习,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师徒之间的互动更不用说得到新的理解、体会,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思路和风格。

3、文化融合观念欠缺

文化的融合是文化的传承的动力,目前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我国的医学教育以西方医学为主体,中医药院校授课是较多采用西方医学授课模式教学,学生习惯用西医的思维和视角来审视中医药文化,用西方医学的长处来对比中医药的短处,仅把中医药当作西方医学的补充。二是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尤其在“取消中医”论战之后,更是对西方医药文化产生抵触心理。很多学生认为西方医药仅仅是医疗技术,根本没有文化可言,而且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而中医以病人整体为治疗对象,辨证施治,不仅疗效好,对人体伤害小,更是能治病根的绿色医疗。片面狭隘的眼光最终导致的是文化的断灭。三、传承中医药文化,全面提升中医药文化自觉性

从温病学说到体质学说,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师古不泥古”,这就是中医药文化能传承两千多年的原因。当代,中医药仍在不断创新发展,不仅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更被利用在抗击SARS、H1NI甲型流感等重大疫情中。这都是中医药文化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结果。全面培养和提升中医药文化自觉性是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1、师者为先,文理并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医药文化重在师承,更是讲究言传身教和尊师重道,一名缺乏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教师难以教育出具有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学生。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提出:“医者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李时珍《本草纲目》言:“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文理并重,方能成就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中医药院校的各科教师都需博览中医药文化典籍。如要求刚入校的非医药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学习《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药典籍,了解中医药相关知识,熟悉其哲学思想、思维模式及价值观念。在教师讲课比赛中,将本专业知识及中医药文化的结合程度也作为考核的一项标准。如在进行西方临床医学教学时,介绍西方“牛痘接种术”是在中国创立的“人痘接种术”的理论之上形成的,最早的外科麻醉术是华佗研制的麻沸散等等。

授课时,教师需将中医药文化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如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引入《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等中医药经典,介绍董奉、张仲景、华佗等中医药大家悬壶济世之事。如陕西中医学院将体育和中医相结合,开设了选修课程――中医传统保健体育,其《孙思邈健身法》获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并于2008年8月进一步成功举办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九届传统体育保健运动会,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校园里掀起了学习太极、五禽戏、八段锦、长拳的高潮,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将中医药文化及其精髓潜移默化的渗透到课内,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做出了贡献。

2、精勤不倦,无私奉献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云:“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

欲博及医源必先精勤不倦。这要求广大师生不仅勤于学习中医药文化,更是要勤于剖其精髓,解其内涵,甘于奉献,用生命诠释内涵。如陕西中医学院将“精诚仁和”的价值核心进一步的演化,对学生提出应在品德、行为、学识、才能方面具备“精、诚、仁、朴”的要求,并以此作为校训。“精”即“精勤不倦”研学问;“诚”即为人诚笃修医道;“仁”即仁心仁术济苍生;“朴”即淳朴质朴济世人。学校入学教育时组织新生举行《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历年来,学生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在奉献中实践着当初的誓言。上世纪80年代的大三学生邵小利因救落水儿童而不幸牺牲,她英勇献身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陕中医人。目前,学校坚持每年开展“邵小利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学生志愿服务及义诊,尽自己微小绵薄之力。老一辈德艺双馨的陕中医人更是淡泊名利,奉行“仁心仁术济苍生”的思想,精勤治学,精研医道,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学校充分发挥师承教育模式,设立“导师论坛”、“名师名医讲坛”,举办“分享名人经验、成就中医梦想”系列讲座并邀请邀请“国医大师”张学文做了题为《对中医人才成长的几点体会》的讲座,学生们深受勉励及启迪。

3、以中为主,和而不同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文化建设 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3-100-02

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全新要求。医院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医院文化建设越来越凸现着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广州即将举办2010年亚运会前夕,只有不断加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文化建设,才能全面推进医院的和谐发展。

1 医院文化的内涵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医院自身建设需要、体现医院核心价值观并能促进职工按照其核心价值观从事医疗及相关活动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医院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就医环境、医疗设备及医疗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等;精神文化则主要表现在医疗技术水平、医德医风、医院规章制度、职工素质及精神面貌等。医院文化建设的宗旨是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给病人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护理服务,努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和重返社会。

2 医院文化建设的地位与作用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它将伴随社会的进步、医院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充实。医院文化一旦形成,对外,它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医院的信誉度、美誉度、亲和力;对内,它潜移默化地融入职工思想,在医院内部发挥其导向作用、约束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辐射作用。它提升了医院的凝聚力,激发了职工的创新潜力,为医院科学管理、规范管理搭建了智力平台,对医院的发展壮大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医院文化进行全面认识,正确评估,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就能更好地为医院服务。如我国的精神病医院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发展相对滞后,医院文化建设也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因此整体水平也相对落后于综合性医院。医院文化的落后也制约了医院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壮大,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搞好精神病医院的文化建设,对于创建和谐医院,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展现医院的良好形象,推动精神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3 加强精神病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精神病专科医院的性质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医院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进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1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医院的就医环境是医院给病人、病人家属及社会的第一印象。传统的精神病医院由于就医环境“脏、乱、差”给人们造成了不良印象,目前还存在“有病也不住精神病医院”的社会现象,精神病医院要改变上述被动局面,就必须增加物资投入,大力加强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园林化,花园式”趋势发展,积极营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病房结构要考虑到精神病人的特点,既要安全,又要布局合理,方便病人就医,不给病人造成“监狱”般的感觉,同时病区还要功能设施齐备,如增加病人工娱活动设施等,使病房有家的感觉。通过物质文化建设,积极塑造新时代精神病医院的新形象,彻底消除人们头脑中对精神病医院的恐惧感,使整个精神病医院的面貌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健康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3.2 狠抓精神文化建设

一是要加强医院规章制度建设。医院规章制度体现医院的价值观和生产、经营、管理特点,同时还反映出医院整体素质的高低。精神病医院的制度文化建设,要充分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要着眼于把职工的意愿与合理化建议充分反映到医院的改革进程中去;医院的制度文化建设,还要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协调好领导与职工、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医院利益与病人利益等多方面之间的关系。规章制度的建立,不仅要对全体职工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还要有利于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医院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二是要注重“以人为本”。医院文化体现医院的核心价值观,而价值观的主体是人。因此,医院文化建设必须要“以人为本”,要尊重每个职工的人格,关心爱护职工,多为职工办实事。实行院务公开制度,让职工积极参与并认同医院的重大决策,体现民主与平等,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职工集体主义精神。运用恰当的激励机制调动每一个职工的积极性,注重对职工进行情感投入和思想交流,激发职工的工作潜能。要不断强化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职工的“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责任感,自觉将个人的利益与医院的兴衰联系在一起。

三是要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生存的根本,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医疗服务质量集中体现在医疗技术和医德医风两个方面。

医疗技术是医疗服务的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也带动了精神医学的快速发展,随着对精神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也将越来越多,因此医院要达到医疗质量的整体提高,需着重抓好三个关键问题:1.强化人才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唯能是举,鼓励创新,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上能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2.要加强继续教育工程,强化“落后就要淘汰”的意识,采取送出去进修、短期培训或聘请专家讲座等形式,加大对广大职工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3.强化医疗质量意识,狠抓医疗质量管理,把好医疗各个环节质量关。

医德医风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良好的医德医风是促进病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精神病医院的医德医风建设要真正体现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全体职工要牢固树立病人至上、医德至上的思想意识,对待精神病人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爱心,要同情、理解、关爱每一个病人,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增强与病人家属的沟通,对病人家属也要进行必要的医学健康教育,使他们获得必需的精神卫生知识,以利于病人回归家庭和社会;此外,也要尽可能减轻医疗费用负担,合理收费。坚决杜绝“红包”等丑恶现象,做到文明行医。

总之,医院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一个人两个人就可以建设起来的,它是由全体职工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锻造而成的。精神病医院的文化建设,不能盲目照搬综合性医院的模式,在实践中要注重结合自身专科医院的特点,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文化建设,才能让患者满意,让社会满意,从而实现医院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Stephen PR.管理学[M].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59--61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06(20)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以人为本;职工素质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提高医院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医院持续发展的精髓[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医院之间竞争的不仅仅是医疗技术和设备,更重要的是医院文化建设和职工素质的高低,医院文化已成为医院未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跨越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坚持科学的文化观,继承和发扬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借助某种文化观念、历史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因素,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入手,在一种医院精神的统领下,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事业心等,将医院各种力量统一于既发展医院又发展个人的共同方向上,培养医院的共同价值和医务人员的共同情感,形成医院自身的文化[2]。

在医院文化建设上,坚持优良传统,开拓创新,提高医院整体素质和整体形象。挖掘医院发展过程中积淀的优秀文化成果,继承和发扬医院传统的特色文化,总结医院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经验,探索新时期医院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努力实现医院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统一。

1.1夯实基础,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坚决克服“学理论无用论、与己无关论”“学不学照常干工作”等思想误区。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真正扎扎实实开展学习培训,开展理论辅导,切实把理论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建立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增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建立健全理论学习的领导责任制,把理论学习纳入责任目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学习档案和总结交流制度,每个人要有学习笔记,学习心得。

1.2强化以人为本,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人本管理是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医院文化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医院应该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医院用人的实质在于发挥其能,发挥其能的价值,从而实现医院的经营目标。要在人才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看作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医院整体效益的源泉,把医务人员引导到医院确定的目标上来,使职工产生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对医院产生一种向心力,并把实现医院目标变成自己的行动。因此,要在各项工作中真正做到理解人、尊重人、重视人、激励人,通过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长处来提高医院的效能。做好医院骨干的文化知识培训,建立一支起带头作用的骨干队伍,通过他们带动整个医院职工队伍投入到医院文化的建设中来,树立一些先进的模范人物,使广大职工能从这些人身上看到方向,获得形象的感召[3]。

1.3坚持突出特色,塑造自己医院的文化建设模式医院文化建设既要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性,更要突出医院个性。思想上要突出培养和建立卫生行业价值理念,制度上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卫生行业运行规律的行为规范,品牌上要塑造和创建个性鲜明的医院社会形象。

多学习国内外先进医院的成功经验,结合医院实际,设计和塑造自己医院的文化建设模式,突出自己医院的个性。从医院的创业史、发展史、医院的优秀人物成长和医院经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化为职工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4]。医院在文化建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生长点,根据市场和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创出自己的医疗特色,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靠医疗特色取胜。

2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培养医务人员良好的职业操守

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得有一支技术优良、职业道德高尚的职工队伍,良好的医德是塑造良好医院形象的根本因素。因此,医院职工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患者服务,一切让患者满意。工作中大量事实证明具有良好医德的医务人员,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虚心求教,对患者采用的每项治疗措施深思熟虑,治疗效果好,漏诊、误诊少,医疗纠纷少,甚至没有;反之,医德不良的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差,即使技术水平较高,也常常出现责任性差错和事故,给患者增加痛苦,甚至造成伤害。

在推进医院文化建设过程中,医院应把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作为一项永久性工作来抓。要充分利用一切手段,通过媒体、电台、宣传栏等舆论阵地,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能够正确对待外面世界的诱惑[5]。

3深化环境文化建设,培养医院的团队精神

环境文化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医院为职工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给患者创造一个优雅的就医疗养环境。医院利用各种文化阵地,积极组织和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使职工在文化娱乐活动中培养兴趣,陶冶情操,享受文化生活的品位。通过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职工感到亲切,找到归属感,从而激发职工爱院、爱岗的工作热情。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能展现职工的精神风貌和医院形象,而主题鲜明的各种文体活动在培养职工的群体意识、团队精神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6]。通过特色的文体活动,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增强了职工的责任感、归属感、自豪感,使其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投入到医疗工作中去,为医院的发展壮大竭尽全力。

参考资料

[1] 王秀云.浅谈我院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航空航天医药,2010,1(10):1876-1877.

[2] 殷红娟.浅谈医院文化建设[J].医学信息,2009,3(7):31.

[3] 匡正伦.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药科学,2011,1(7):156-157.

[4] 张志华.论医院和谐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J].现代企业文化,2009,7(33):32-33.

[5] 张子尧.医院文化建设思路及实践探索[J].管理观察,2011,1(3):165.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办院治院理念

高等中医院校附属医院是从20世纪5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它起源于绵延几千年的传统中医诊疗,而突破了传统诊疗模式的分散性、封闭性和局限性的弊端,为弘扬中医学和服务百姓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面前,高等中医院校附属医院应不断优化办院指导思想,以适应现代医院发展趋势,在明确办院兴院强院理念基础上,提升中医药医教研整体行为目的性与自觉性,助力中医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理念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1]。办院治院理念,应当是人们对于医疗、教育及科学研究现象(活动)进行思维所形成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以及在理性认识基础上形成办院治院强院的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是办院主体在医教研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与追求,其建立在人们对中医药学术规律、现代医院管理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观念体系,对明确高等中医院校附属医院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样做作出价值判断。办院治院理念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是医教研实践的内在动力。历经数十年的实践与探索,高等中医院校附属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强化党的建设,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对如何办院治院形成了一定理性认识,但更需要融入现代医院管理思想,顺应健康需求、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发展趋势,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立足以人为本,学术自由,服务社会,走向世界的核心理念,坚持用高质量党建引领中医药医教研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1学术性是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发展的根基

学术性是一所大学附属医院的特征不变量,学科是彰显学术的重要载体,学科的发展水平直观反映医院的办院水准和学术地位,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优势学科,是促进医院医教研协同发展的重要保证。医院学科建设涵盖了临床诊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建设及社会服务各个领域,是承载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应在秉承中医药学术发展规律、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上,突出优势特色,加强临床学科建设。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灵魂,是促进学术蓬勃发展与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的压舱石。学科带头人必须具备管理理念先进、临床技能精湛、学术造诣深厚、理论功底扎实等基本素养,实践告诉我们,立足于团队建设与学科发展的有机融合,坚持“首席引领团队,团队凝练方向,方向推动学科”的建设理念,是助力学科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学科带头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以献身科学,服务人民健康的精神凝聚力量,以病种为抓手,以稳定的研究方向作为共同的理想追求,以团队精神内化到每位成员的需求体系,将同一临床团队、学术群体中每位成员松散而自由的研究行为有机地整合起来,在同质化建设的背景下,统一学科规划,统一临床路径,不断完善运行机制,为了同一个目标深度融合、携手并进,构建良好的医疗服务体系并造福百姓,形成团队建设、科研合作、成果推广、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强化学科的内涵建设与优势形成。一所有着良好学术传统和浓郁学术氛围的医院,其学术创新总有源源不断的不竭动力。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要立足于自身优势特色,不断巩固和发扬学术传统,在历史积淀、兼容并蓄、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中孕育大师,形成团队,构筑平台,彰显学术优势,积极探索并形成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融合互促的有效机制,切实增强整体谋划和运营能力,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医学学科之间、医科与文理工科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叉整合[5]。更要倡导学术自由,创造公平公正和充分竞争的学术环境,不断提高医院学术水平。当然,作为附属医院,要防止科研挟持医疗和医疗脱离教学的情况出现,统筹协调各层面的张力关系,确立在医疗和教育中的引领地位[6]。

2社会性是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的使命

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存在的哲学基础即是服务社会服务人类健康,这是一个现代化医院重要的办院治院理念与神圣使命。一方面,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通过中医药人才临证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知识信息的创新,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在“终身教育”“继续教育”中发挥社会服务作用而提供动力源泉;更重要的一方面,公立医院的价值选择和目标定位只能是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改进社会的民生福祉、承担社会责任、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确保普通老百姓享受公平、可及、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7]。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是中医医院建设发展的前提[8]。而保持特色、发挥优势是中医药的生命和灵魂,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作为高等中医院校附属医院,更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基地,坚守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创新管理机制,树立管理文化理念,认真研究中医优势发挥的着力点,准确把握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切入点,系统梳理中医优势病种,强化中医辨证思维,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中的协同创新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全面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高等中医院校附属医院要巩固自身发展,就必须建立起以社会性与公益性为原则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医联体背景下,明确层级医院功能定位,强化团队智力结构构建与协同,促进双向转诊有序流动,注重先进的理念和文化植入,促进卫生资源的有效性供给。高水平的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强劲的学术创新能力,是高等中医院校附属医院更好地承担服务社会的功能的基石。立足于“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深化人事绩效制度和科学技术创新等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医护人员和专家学者从事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为服务群众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使医院在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过程中得到进一步优化完善,在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成就中做大做强。

3国际化是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发展的动力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科学

近代以前,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中医药学是科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近代以来,随着西学的兴盛,传统文化因遭到摒弃而衰落,人们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模式都发生了转变。在这种文化环境下,中医药学既因其文化特性使本身的科学性受到质疑,导致人们对其认同度降低,又因与传统文化的剥离,而遭遇现代化发展的困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文化研究发展历程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实践表明:中医药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开展与进步,中医药文化研究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复兴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真正实现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复兴与进步。

1.“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中医药文化”概念的提出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中医药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诞生的一朵人类文明的奇葩,与传统文化是紧密合一的。但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加之中国知识界科学救国的急切心理,反传统文化思潮在上个世纪初风起云涌,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正常继承和发展,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断层。在这种情况下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就要求中医药加强自己的文化建设,必须构建和培育继承与创新的土壤,“中医药文化”作为特殊概念应运而生。

“中医药文化”的提出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对其内涵学界多有歧义。2005年8月在安徽黄山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对“中医药文化”的含义进行了初步阐释: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会议还确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即以中国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为对象,研究中医理论与临证发展规律、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名家风范,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为区域中医药文化发掘,为中医药院校、医院、企业文化建设,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传播服务,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这是国内学界首次确定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核心与范围,对进一步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定义学界还应进一步开展深入和细致的探讨,形成较为明确的研究领域。尤其要具有构建学科的意识,既要有学科概论性质的综合性研究,又要进一步划分研究领域,形成系列分支学科,并进行相应课程的建设。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文化研究历史阶段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相关的文化环境的变更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医药文化研究的低潮时期。20世纪的中国始终存在一种反传统文化的思潮,阴阳五行学说遭到学术界的否定,对中医药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负面影响,西学强势文化的入侵和反传统文化思潮给中医药造成了严重后果,新中国成立初卫生部的个别领导在对待中医药上存在对待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同样的心态,认为只有来自于西方文化的西医是科学的、进步的,而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是不科学的、落后的,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抬西抑中、以西代中,阻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针对甚嚣尘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早在1940年1月,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曾指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又说:“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歧视中医药的现象,毛泽东发出了“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人员,组成我国巩固的医药卫生统一战线”的号召,并把“团结中西医”作为我国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之一。在毛泽东的保护和支持下,中医药学术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中医药学术被提升到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地位,在政府的倡导下,各地中医中、高等学校相继成立,中医药教育一改两千年来的师徒相授模式。但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转变,则很难真正正确认识和传承、发展中医药。当时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地接收”,而实际情况是批判容易,接收难。而且在“新文化”运动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传统文化具有一种怀疑心理,阴阳五行理论也得不到认同。在“中医不科学论”思想的指导下,中医药发展走向了以西医改造中医的歧途,以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为准则,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研究方法解释、整理、提高传统中医药就构成了当时中医药发展的主流方向,这种研究为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现代化开辟了道路,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孤立地将中医药定位于科学技术,把西医的一套科研方法强加在中医药的科研头上,用西医理论取代中医理论,用西医的“辨病施治”取代中医的“辨证施治”,进而取消中医药学的灵魂,取消中医药学的文化底蕴,其结果是偏离了中医药发展的轨道,在发展中医药的同时扭曲了中医药。受此影响,当时顺应时代的全国统编教材就有许多不足之处,使中医药教育出现偏差。1962年7月16日,北京中医学院“五老”给卫生部党组上书大力提倡传统中医理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呼吁大大增加中医课程的学习。正当中医药教育界总结中医药院校初期教学经验,讨论修改中医药教学计划,使中医药教育更侧重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教学时,“文化大革命”的兴起,使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传统文化再次陷入被批判的境地,对中医药事业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第二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药文化研究兴起。基于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医药的文化特性逐步明确,中医药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党在新时期的基本文化政策。以1984年召开的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研讨会”和全国首届“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讨论会”为标志,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了反思和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研究。1991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在北京召开国际传统医药大会,江泽民同志题词:“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场中医药文化研究热在中医药学术界酝酿,并取得了系列成果:专题学术著作相继出版;相关学术会议如中医理论与中国哲学及文化国际会议(1990)、中医文化研讨会(1991)、全国首届医学与人类文化学术讨论会暨首届中美医学文化恳谈会(1994)、95’中国医学文化学术研讨会(1995)、国际佛教医学暨港台中医文化学术研讨会(1996)等陆续召开;《医古文知识》(1993)、《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等中医学术期刊相应开设中医文化专栏。通过这种研究,中医药学单纯科技定位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要用文化定位丰富和补充其科技定位。对中医药文化品性认识的提高为中医药学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一是明确区分中医药学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是健康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的认识前提。中医药是具有科学精神的,中医药现代化首先是中医药科学文化的现代化,但其蕴含的科学精神容易被其人文方法遮蔽,在中医药研究中,混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界限,误以科学手段和方法研究本属于人文文化的原理,只能导致混乱和人、财、物的浪费,如不加以注意,甚至可能导致伪科学泛滥。二是中医药现代化不仅是中医药科学文化的现代化,还应该是中医药人文文化的现代化。中医药不仅是科学,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药是发展中医药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中医药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对中医药基础的现代研究必须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方法相结合。中医药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外,还具有社会文化属性,目前西方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现代医学模式已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从更广阔的社会心理文化背景认识人体健康和疾病,这正与中医药学的人文精神相吻合。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文化研究历程,应该说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中医药文化研究有过于拘泥于古代文化传统的倾向,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宗旨是立今鉴古,不但要具有历史意识,而且要具有现代视角和当下意识,不但要总结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要吸纳现代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目前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医药文化不能独立于文化全球化之外。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中医药文化研究绝不能故步自封、过于保守。要科学分析文化全球化形势,树立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展现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使中医药文化成为文化全球化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中医药文化研究者具备保持中医药文化特质的能力,具备吸纳先进文化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能力,具备与西方异质文化对话与融合的眼界和能力,从而保持中医药文化健康发展。尤其在对外交流上,由于中医药学独特的文化形式不具有科学文化的超越性和普适性,很难被其他国家和民族理解和接受,导致中医药学至今还得不到国际的普遍认同。至今,能从根本上承认和接受中医药的人群还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地区。而在欧美地区,中医药则很难进入正规医疗体系或通过他们所谓的认证,这就对广大中医药文化研究者提出了新任务和要求。

3.中医药文化研究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基础工程

中医药文化研究是中医药学研究的前提,否则中医药发展就会出现方向性错误。中医药学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只有深化中医药文化研究,才能真正理解中医药理论的发生发展,才能真正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比如,不了解阴阳概念,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医药理论的起源。再如,中医药理论与易学、道学有很密切的关系。中医药典籍中存在大量以《周易》中的词汇命名药物、方剂、医籍的现象,甚至以易象、易理阐发、说明医理等。潘雨延先生说:“究夫《内经》作者的哲学思想,全部发挥老子的思想……”[2]刘力红先生也说:“我们知道中医的确有很浓厚的道学思想……因此在《内经》里,我们既可以看到许多易学的东西,又可以看到许多道家的东西。”[3]不深入了解易学、道学,就难以理解中医药理论的内涵和精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界在整理传统文化、传统中医药方面做了大量拨乱反正的工作。但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和以西方知识体系为主体的现代普通教育的推行,使国人的知识结构、价值体系与行为模式大大改变,并未能从根本上恢复传统文化、传统中医药的本来面目,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表现在中医药教育上,习惯于数、理、化现代科学思维模式的中医药大学生难以理解中医药理论而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立足于比类取像的思维方式,以阴阳、五行、气等主要概念构建起来的中医理论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历史验证,面对当前唯科学主义的困境,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意义。面对这样一份宝贵的遗产,只有在深化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其理论精髓和文化内涵,才能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避免走上中医西化,甚至以西代中的歧途。

4.中医药院校应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中医药院校作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专门教育机构,承担着弘扬光大中医药文化的历史重任。不同类别的学校应积极营造独具特质的校园文化,积极培育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作为中医药院校来说就应当积极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医药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以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接受中医药精髓,形成中医药内在文化的创新能力。

4.1校园环境建设必须融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好的中医药院校校园环境应使人处处感受到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如建筑风格、校园景点布置、校风、校歌、校园网等,甚至建筑物和校园道路的命名都可以融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4.2教学中必须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要加大中医经典理论的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中医药文化课程。注重中医药的文化品性,使学生不但学习中医的“技”,更要形成中医药独特的思维方式,养成中医药从业者独特的文化品性。尤其要重视教材建设,“现在当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文革”之后,中医教材建设没有能积极地保持和发扬中医的理论体系,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方面是不理想的,不是发展了而是萎缩了”[4]。

4.3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中医药根植于传统文化,离开传统文化,中医药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古代俗语“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形象地说明了传统文化知识背景对学习中医药的重要作用。倘若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则很难成为中医名家,中医药理论难以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当前很大一部分中医药院校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急功近利,既不具有历史意识,又不具备长远眼光,与传统文化密切关联的主干课程――医古文越来越被边缘化,其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更只是作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最终只会导致中医药的异化和弱化。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6

医院文化建设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医院文化建设必须做到坚持科学性,体现先进性,增强人本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创新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体现一切为了提高职工素质,一切为了增进人民健康。对职工坚持“尊重、理解、关心、爱护”的人文关怀,营造医院内部积极健康、团结互助、奋发有为的良性环境;树立“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集体荣誉观,形成人人为医院建设多出力、比贡献的内动力;牢固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贯穿于医疗工作全过程,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坚持系统性的原则。医院文化是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基础工作抓起,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上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既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吸收先进经验,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使加强文化建设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相一致,提高医院内涵素质与塑造医院良好形象相协调。从实际出发,突出行业特色,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富有个性化的医院识别系统。

医院文化建设需要坚持系统化推进

医院文化是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按照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性要求,医院文化建设应在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三个层面上,系统全面整体地向前推进。

医院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凝练有特色的医院精神、医院作风、医院价值观、医院理念,使之形成对医院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使职工的思想感情和工作行为同医院的整体融合起来,化为热爱医院,实现目标的共识和动力。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围绕三个中心进行,即:医院整体以病人为中心、医院自身以医疗为中心、医院管理以基层为中心,达到对病人的人性化服务,对职工的人性化管理。

医院整体以病人为中心。牢固树立“快捷、方便、满意、努力打造服务品牌”的服务理念。做到更新服务观念,调整服务方向;增加服务内容,简化服务环节;优化服务环境,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医院自身以医疗为中心。就医院自身而言,就全体职工而言,必须形成医疗岗位是工作中心的理念。就医疗而言,质量是灵魂,抓医疗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要将质量管理上升为一种文化行为的管理,将重视质量管理变为一种自觉行为。机关及党群要围绕医疗这个中心做工作;后勤服务部门要把临床一线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第一责任。

医院管理以基础为中心。要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的形式。人性化管理就是管理者学会适应、综合、调整职工心愿的管理方式,就是把脉对症下药。医院管理者作为以人为本的主体,同医院基层职工建立交互式的管理关系,给他们更好的机会思考科室、医院的发展,参与科室、医院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医院领导者也更加了解基层工作和职工愿望,做出更加符合广大基层职工愿望和利益的决策,达到在内部管理上互为彼此,在工作中不断增加整个团队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医院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是指医院的运行机制、必须遵守的各项卫生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医院运行机制和引入现代科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现医院的办院特色、经营理念、管理风格和技术特长,在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过程中,既强调规范服务言行,也注重增强守法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做到他律和自律的有机统一。

要完善规章制度。围绕“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做”来进行制度建设。由于近年来医院改革发展步伐的加快,岗位和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要着力从行政、党群、财务、医技、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经营管理、医疗管理等方面,建立、修订、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保障医疗安全。要教育职工自觉遵守医院工作制度和各项操作规程,规范服务言行,严格责任考核,严肃责任追究,做到有章可循、遵纪守法。医院的规章制度不仅要成为职工行为的约束力,更应成为协调医院上下级、科室间和医院与社会关系的准则,成为医院发展的内在动力。

完善职工行为规范。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倡导职工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鼓励职工成为家庭的好成员、单位的好职工、社会的好公民。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更新服务观念,端正职业态度,严肃职业纪律,充分尊重病人,维护病人各项权力,真诚为病人服务,建立起新型的、和谐的医患关系,做群众依赖满意的医务工作者。持续深入地开展以“基层党建、基础管理、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三基”工作,组织好职工岗位明星评选,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通过学岗、比岗,规范职工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院服务形象。

医院物质文化建设。表现为医院的设备设施、就医环境、保障体系和职工生活福利等物质条件。以有特色的、人性化的医疗建筑、医疗设备,完善的工作条件和文化生活设施、优美温馨的就医环境为主要标志,客观反映医院的物质基础、医技水平和医患和谐的人文环境。

加快整体建设,创造优美环境。本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构建和谐院区”的指导原则,通过改造分散、凌乱、人流物流不合理的旧的医院布局,形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超前设计、有序实施的新的医院布局,实现医疗、行政办公、后勤保障、休闲活动等分区明确,新建筑与老建筑协调统一,实现最大限度人流物流合理,为职工创造优美的工作环境,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要加强设备的更新改造,努力提高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以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先进装备,形成核心技术储备,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实施技术创新,打造医院品牌。大力实施“科技兴院”战略,以医疗技术中的高精尖为目标,形成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掌握先进技术,努力赶超省内国内先进水平。抓好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学科水平提高。要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善用人才的风气,鼓励学科创新,重视科研教学,对重点学科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予以扶持,推动医院科研建设,提升技术水平,培育服务品牌,形成医院技术品牌效应,提升医院在社会群众中的信任度,提高医院市场竞争力。

加强阵地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在充分利用好现有文化图书馆及文体设施的基础上,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不断加强职工文体、场所和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继续开展好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如:升国旗仪式、院庆、新职工入院教育、送温暖及慰问活动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强化团队精神,使职工在活动中受教育,在参与中得到提高。

构建医院的形象识别系统。对医院形象进行统一的设计和策划,进一步规范医院标识,标准色,标准字的管理和使用。用好院徽,唱响院歌,使医院精神和理念及文化核心内涵深入人心。制订系统形象宣传计划,集中统一对外开展广告宣传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健康科普、广告网络和其他宣传手段,介绍特色,推荐专家、宣传典型、打造品牌,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为争取更加广阔的医疗服务市场打下基础。

医院文化建设需要建立保障机制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始终不渝地把医院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医院综合竞争力、保持医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事来抓。要成立医院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落实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并在人、财、物上给予保证,夯实基础,深化推进。各机关科室应在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策划、组织、协调、引导作用,做到党政工团齐抓共建。

广泛宣传,统一认识。各系统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医院文化核心理念学习和教育,努力提高职工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宣传动员,使职工认知、认同接受医院精神、管理理念和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增强职工参与医院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研究医院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把医院文化融入科学管理和领导艺术之中,并带领职工为实现医院宏伟目标奋发进取,建功立业。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7

1.1中医文化和西医文化相融合

不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向古代医药名人如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等学习,使得“大医精诚”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教师治学严谨,学生认真刻苦,从教与学的每个环节都显示着传授医疗技术的专注,攻克疾病难关的与执着,良好学气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医学院校的专业性、创新性、时代性体现在医疗知识的传授和医疗新技术的不断攻克上,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励着一批又一批致力于治愈人类疾苦的医学生勇攀医学巅峰。

1.2大学文化与医院文化相融合

医学院校融合高校崇尚学术和医院崇尚技术的特点,担任了教育和医疗的双重使命,既是教育的天地也是医疗的竞争之地。医院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注重医院人的素质开发,以约束与激励、规章与人情相结合为特点,以确立医院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行业文化。为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文化内涵,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增加文化氛围;积极举办一些医疗技能竞赛,增加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高校文化包容性和医院文化专业性,注重大学文化与医院文化的传承与统一。

1.3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

校园文化活动涵盖了体育、文学、武术等方面,定期举办校园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计算机大赛、辩论大赛等多种文化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课堂所学医学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来,学临床医学的学生进社区为群众免费体检,学预防医学的学生走进农村做疾病预防的宣传,学护理的学生义务为敬老院的老人护理,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环境文化促进人文教育

2.1精神文化建设发展快速且相对落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已深入学校的文化理念中,也成为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精神文化是学校隐形文化,是文化的凝聚。医学生思想纯净,理想高远,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多数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对他人具有同情心,对社会充满正义感,对民族充满感情,对国家充满激情。医学文化独具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和“大医精诚”的文化理念。尽管医学模式已经向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高等医学院校仍以传授医学知识为主,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医学院校重视科研,忽视文化建设,影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医学的人文性质,不仅取决于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学科,不仅取决于医学发展的需要催生了一系列医学人文学科,而且更重要的是,医学自身永远充满着、包含着人性。当我国医学院校放任专业教学乃至职业培训压倒一切,这样塑造出来的人,不能说没有专业知识,但就文化修养而言,却很可能是一群极端自私、蒙昧用至野蛮的新生代。

2.2环境文化建设特色鲜明且有待凝练

环境文化凝聚着社会、历史、地域、民族等系列信息,集中反映高校文化价值观念,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支撑。走进校园,往往给人的第一印象体现在建筑风格、群体设计、环境设施等凝固的物质外壳上。有的校园葡萄长廊很美丽,有的教学楼体现民族特色,有的花园是苏联的旧式风格,让大家感觉到浓厚的民族特色。不过,建筑群体相对缺乏医学专业的文化特征,还没有完全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医学文化氛围。设计规划也有不足之处,医学院校占地面积有限,建筑面积超过绿化容积率,体育场的建设略显不足。

2.3制度文化建设初显规模且整合不够

医学院校的课程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前者由专职教师讲授,后者由附属医院临床医生讲授。理论性和临床实践性教师相结合,突出医学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知识体系结构呈现立体型,来自祖国各地的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融合。高校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双方世界观、人生观和创新性、批判性构成了医学院校特色文化。但教师队伍有待完善,理科性质的院校,逻辑思维很强,理性知识丰富,人文气息相对薄弱,传统文化的土壤相当匮乏。医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校强调培养实用型、操作型人才,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质,对人文课程的考试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等重视不够。

3凝聚地域优势,彰显民族特色

大学精神是高校的灵魂,也是大学的核心文化。没有文化特色不会培育出医技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准确把握当前医学院校文化建设的机遇,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是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

3.1凝神聚力,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千年底蕴,加强人文道德素质修养,以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文化为依托,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文化教育之路。医学教育中要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其实质是在医学科学的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而在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中又要体现科学。

3.1.1加强医德文化

加强“大医精诚”文化教育,增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整合医学人文专业课程,优化现代医学教学模式,改变医学生的“唯科学至上、为技术至高”的传统观念,提倡自然与社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学生直接在课堂上接受文化熏陶,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医学史学习,医学史是医学学科体系的基础和桥梁。作为桥梁,医学史不仅是从基础到临床的桥梁,也是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学的桥梁,还是从过去到未来的桥梁。没有医学史对医学人和医学历史、医学文化、医学思想的考察,医学便会成为无根无本的浮萍,必将在虚无中飘荡。加强网络文化教育,促进医学生医德教育。利用网络来开展医德教育可以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可以使医学生在闲暇之余接受教育,可以开办“大医精诚”、“医学人文”、“医道天心”等以医德教育为主的网站和版块,让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交流。

3.1.2提升行为文化

一年一度的开学典礼每一名医学新生都要庄严地举起紧握的右手,宣誓医学生誓词,当洪亮激昂的声音回荡在礼堂上空时,每一个参会者的灵魂在这一刻都受到了洗礼,这将为他一生的拼搏注入无尽的动力,起到了代代相传历久弥珍的效果。加强历史的传承,宣扬医学名人事迹,构建文化长廊,校史馆,人体解剖展室,标本馆等教育文化实体,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情感具有潜移默化地作用,深深体会医学文化的渊博,督促我们修身立德。每一所高校都会在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文化底蕴,形成本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等一系列独特的文化内涵,能够传递真朴、仁爱和奉献,蕴涵医学生行为精神。

3.1.3深入实践文化

加强实践教学,“以学生为本”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校园实践的爱心捐助、学生社团、集体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独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广阔空间。加强校园社团活动,开展融医学教育、传统文化、临床技能、信息科技、知识竞猜、文娱表演于一体的各类文化活动,充分树立当代医学生知识性、创新性、艺术性的典范,使学生个性及能力得到充分的张扬和锻炼。

3.2彰显民族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环境文化

医学院校大力加强环境文化建设,促进医德教育,凸显文化环境,需要融合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专业性和创新性。因此,应该加强外部环境文化建设,构建标志性建筑,彰显医学人文理念。不仅需要图书馆馆藏丰富,教室宽敞明亮,实验室设备齐全,给学生充分施展才智的空间;体育馆设施现代化并随时开放,学生健身设备一应俱全,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愉悦的“有氧”空间;更重要的是医学院校应该注重医学文化氛围的渲染。建议通过建立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物,组建校史馆、标本馆、民族馆等各类科普基地,彰显地方民族特色,体现“大医精诚”人文精神。

3.3凸显现代文化,搭建充满人文理念的制度文化

大学制度文化是运用科学的顶层设计,为学校将精神理念层面描绘的远景蓝图转变为现实场景提供了制度保障。规范化、科学化的制度设计为管理创新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加强主体人群的整合,优化师生结构,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建设,提升学术水平。首先,增强激励机制建设。扩大人文学科教师队伍,增加配置名额,人事制度安排与教学制度相结合,立足本校特色,留住高等人才,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建立医学人文研究机构,聘请一些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为我们传授教育经验。其次,优化学生均衡制度。新疆医学院校应发挥西部区域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国家大力支持西部高校的同时,提供优厚的政策条件,加大全国范围招生。比如:减免学费、发放补助金、提高奖学金额度、扩大奖学金范围等吸引内地学生报告新疆医学院校,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再者,加强保障文化发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医学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加大人文学科课程比例,减少非必需专业课程,应把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交叉学科融入教学中,实现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培养全面医学人才。

4总结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8

1.中医药文化内涵是寝室文化构建的重要基石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的基本精神,是中医药院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基石。中医药院校寝室文化建设应该吸取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中医文化整体上包括整个中医学学科体系、与学科发展和医疗行为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人文精神方面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和人文气象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有哲学文化、历史文化、学术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文学艺术等内容。中医文化体系的诸多理论在寝室文化建设中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中医文化的整体观念强调寝室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如人体的“五脏一体观”与“形神一体观”提示寝室文化建设中各要素之间的一致性;病理诊疗的“有诸内,必行其外”与“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着高取之”要求寝室文化建设应处理好该外表与内涵以及各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健康观念强调了寝室文化建设应与学校实际、社会主流以及时代主旋律保持一致。

中医文化的辨证观念强调寝室文化建设的个体性、差异性。如脏腑辩证生理基础中“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指出寝室文化中应有一定文化核心和自身特色的价值取向;药物间的配伍关系“君、臣、佐、使”表现寝室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做到各司其职、有条不紊。中医文化的人文、医术及医德理论强调了一方面要注重寝室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道德价值及求真务实的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自身的人文、医德精神建设。如对医师的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即是要求寝室文化建设应全面整体并体现以生为本思想;医德方面的“医乃仁术”表现了寝室文化建设的道德内涵建设。

2.寝室文化建设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良好载体

寝室文化的核心具有感染性、倾向性、动态性和潜在性的特点。这些对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寝室文化的感染性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寝室文化建设中注重中医药文化的引导,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无意识、不自主的接受。中医药文化通过寝室成员特殊的群体感情、情绪的相互交流、相互感染而形成的心理上的认同;二是寝室文化的倾向性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医药文化氛围充斥于寝室环境之中,寝室成员对中医药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了固有认识,并能在外部特征和行为方式上达成一致性;三是寝室文化的动态性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打开了新的的视角。大学生思维跳跃跨度大、涉及领域广、转换节奏快,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寝室成员不同思想的碰撞能够在中医药文化的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四是寝室文化的潜在性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中医药文化的渗透教育提供了优越条件。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传承是启蒙而非一味的灌输。寝室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物质环境,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中医药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创造了条件。在现代医学模式下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同时还要掌握现代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药院校更应通过寝室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传承中医药文化。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寝室文化建设现状及富有中医药特色的寝室文化建设构建思路

高等中医院校大多数寝室呈现出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寝室文化建设,在物质方面硬件设施,陈列布置,卫生环境较为改善;制度方面有专门寝室制度和考评方案;行为方面能够对相互交织的学习、网络、恋爱、人际交往、参与活动等行为进行引导;精神方面对寝室成员的着装打扮、生活习惯、娱乐倾向以及理想信念、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审美情绪等因素予以重视。近年来对寝室文化建设的探索和研究也在积极的开展。但是,由于大学生可塑性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稳定等特点,高等中医药教育不够完善以及社会不良思想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仍存在的诸多的问题。就高等中医药院校自身特点来讲,寝室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有:寝室文化认识上片面,重外表轻内涵,重结果轻过程;寝室文化设计上不完整,忽略中医药文化元素;寝室文化研究上单调,不能体现文化的整体性和交融性,缺乏对校本文化研究;寝室文化实施上不和谐,含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校的引导作用,不能做到统筹兼顾。笔者从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自身特点出发,结合中医药院校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基本功能,提出了寝室文化的构建思路。

1.融洽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构建和谐的寝室文化氛围

中华文化是和合文化,中医药文化是和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寝室文化中应该充分体现和谐精神。一方面,学校的主导性与学生的自主性相结合。学生是寝室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通过学校积极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创建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在硬件设施上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提供最优最安全的住宿环境,并设立后勤保障反馈部门定期处理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利用现有的公共设施引导学生创造修饰,如:利用公寓大厅创办板墙报,寝室环保装饰等;在管理制度上,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与学生代表成立研究小组,共同制定寝室文化建设方案,共同参与实施过程,共同探讨建设成果,对有价值的文化成果进行推广;在行为上,各寝室之间组成联谊寝室,开展联谊活动,联谊中互补学习,互相监督,在学生工作管理教师中举办“室情熟知大赛”邀请学生担当评委;在精神上,学生工作管理教师与学生定期交流,了解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方式,传播先进的文化并对中医药文化的寝室传播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学生的个体性与学校的整体性相结合。寝室文化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和学校的整体环境。

在性别上,注重生理特征差别的同时要考虑到社会特征的差别,做到优势互补。如女生的学习风气往往会优于男生寝室,但融洽程度上不如男生;在寝室管理上,对不同年级的管理应考虑其特殊性。低年级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精神以及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中间年级应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以及中医药文化的实践。高年级应关注职业道德、诚信意识和就业创业教育以及中医药文化成果的提炼;在班级事务中,应考虑到寝室差别对班级中的影响,如在班干设置时应均衡寝室的分布,在奖助学金的评审中应考虑同寝室同学的了解度但也要区分同寝室同学的主观倾向。在特殊情况中,也应考虑的寝室因素的影响。

2.体现中医药元素与中医药专业特质,厚实寝室文化内涵

寝室文化建设应加强文化的内涵建设。中医药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高等中医药院校寝室文化建设应汲取中医药文化的精华。一是在精神面貌与环境格调展现中医药文化气质,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良好寝室风气,如公寓楼楼盘设计思路与中医思想相联系,楼号与中医药专业术语相联系,绿化带为中医药相关符号,寝室长廊悬挂中医名家肖像和中草药图谱,寝室的整体布局大方、得体、清雅、朴素;二是在行为方式与符号载体上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如寝室配备中医药典籍,在学习中能及时查阅到相关资料,以寝室为单位经行中医药心得体会交流,在寝室中设立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寝室文化符号,如:寝室格言、寝室徽章、寝室微博、寝室信箱等。三是在整体布局上能够彰显地域特色与校本文化。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成立、发展的过程中与其地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自己特有的校本文化,寝室文化建设中应予以彰显,如安徽中医学院的寝室文化建设中应体现所在地域的徽文化与新安医学相交融的产物。

3.探索有效可行的寝室文化载体,引导健康活泼的寝室文化方向

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效应、大众传媒、各种文化与社会思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到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变化,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寝室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探索有效可行的寝室文化载体,引导健康活泼的寝室文化方向尤为重要。

一是依托党建工作。中医文化和高等中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内在一致性。整体而言全面提高党员素质与中医文化“整体观”、“辩证观”相结合。在寝室中做到基层党组织进寝室,建立党员示范寝室,明确目标和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党建工作中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与中医的和谐理念相结合,如寝室文化建设应在学校与寝室学生的关系、寝室与寝室的关系、寝室文化制度的建立健全、教育公平思想等方面引导学生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党建工作的价值选择与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相结合。如在寝室分配上党员做到带头示范作用,主动协调寝室分配中的问题,体现中医药文化的“仁爱”精神,在寝室关系处理上引导互帮互助,仁爱真诚思想。

二是引导网络新媒体运用。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寝室文化的一部分,并受到学生的大力追捧,推动和丰富了寝室文化的发展,但网络的负面作用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凸显,应通过寝室文化建设大力引导。在网络运用认识上,正确处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通过网络获取必要的信息,不沉迷于网络,运用网络平台相互交流,不让网络成为融洽人际关系的屏障;在网络运用内容、方式上,引导健康向上的上网习惯,创建文明有益的网络内容,开展寝室文明上网讲座和培训活动,开通中医药网络论坛,增强中医药文化兴趣、交流中医药信息,以微博、QQ等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先进的文化;在网络运用安全上,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增强鉴别信息的能力。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9

关键词:中医医院文化;核心竞争力

自20世纪80年代,CI由日本传入我国,企业文化对中国企业而言并不陌生,而且不少成功企业如海尔形成了自身极具个性的企业文化,成功赢得市场竞争力。

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所以企业以文化论输赢,中医医院以文化定胜负,如果一个医院没有文化就像身体没有了灵魂。中医传统文化精神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有力地促进中医医院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中医医院独特品牌特色。

目前医院文化已日益成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医院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中医医院如何利用文化的力量,全面提升中医医院的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制定和实施中医医院“文化强院”新战略,已成为中医医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

一、构建中医医院文化的时代背景

在当今新形势下,新医改政策中“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技术”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要求中医医院须高举中医药文化旗帜,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中医医院很大的政策支持,因此中医医院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更大的飞跃。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医医院必将参与医疗市场的竞争,塑造和构建中医医院文化,创建优良的就医环境,提高医护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对内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对外提升中医医院在公众当中形象。构建良好的中医医院文化是中医医院永葆核心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1.构建中医医院文化是中医事业发展的时代需要。中医药学一直处于曲折的发展历程中,甚至有人提出“废除中医”等言论,虽然这其中存在着各种层次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认,中医在宣传方面不如西医,对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特色优势知之甚少,传统中医药文化有被边缘化的倾向,中医药的群众基础逐渐削弱,因此构建中医医院文化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当务之急,

2.有利于区别西医医院,塑造中医医院品牌形象,增强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力。有朋友说,但从建筑风格和内部装饰上,根本无法区分中医医院还是西医医院,因此构建中医医院文化尤为重要,要使中医医院有别于西医医院,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中西医的区别源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每一种医学都打上了厚重的文化烙印,塑造中医医院品牌形象就从中医医院环境建设着手。中医医院文化体现了一个中医医院形象和精神,良好的医院形象,需要依托文化为载体。中医医院通过做好中医药文化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建设,让更多的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中感受中医、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提高医院的知名度。正如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言,任何企业如果想创造一个长盛不衰的品牌,必须有文化的支撑。

3.构建医院文化有助于增强医院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医院的无形资产。企业的发展源动力来自于企业文化,中医医院的发展需建立适合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仁、和、精、诚”四字概括,医院文化是医院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文化管理模式,会使医院职工大大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二、构建现代中医医院文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加强中医医院文化环境建设,中医文化环境能充分体现中医的职业特点、人文情怀,让中医文化起到凝聚人心、团结力量的作用,对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打造中医医院品牌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医医院建筑物外观设计,古朴大方,具有中国传统特色,成为中医医院标志性建筑。医院在环境形象设计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增强了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达到医院内部、医院与社会的和谐,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供有力保障。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