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三化学元素集锦9篇

时间:2023-07-07 16:27:18

初三化学元素

初三化学元素范文1

对新初三的同学来说,各科一般是一边上新课一边复习学过的内容,这个时候,相对来讲,供同学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一些,所以,初三的上半学期同学们可在自己较差的科目上稍微多化一点精力。

在较弱的科目上从80分提高到100分,在较好的科目上从100分提高到110分孰易孰难?(应该前者较易,后者较难)。所以建议同学们可花大力气提升弱势科目。而化学这门新学的科目,从一开始就要认真打好基础,即使不一定成为优科,也不至于成为弱科。

刚接触化学的学生不要盲目的去学,跟着老师的步伐走就可以,其实化学元素符号没有那么难记忆。

元素符号是学习化学的专用工具,熟练掌握它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之一,初学者往往觉得枯燥乏味,难以记忆。给同学们介绍几种记忆的方法。

1、学会归纳总结记忆法:将元素符号中大写字母相同,小写字母不同的符号进行归纳记忆。

2、学会拼音记忆法:不少元素符号的名称的汉语拼音和其元素符号相似。

3、重点是分散记忆法:在学习某种物质时,及时记住与之相关的元素符号,这样记忆量少,易记忆,元素符号的记忆方法还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

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个有趣的化学元素记忆口诀,你会发现背化学元素也是一门艺术呀!

我是氢,我最轻,火箭靠我运卫星;

我是氦,我无赖,得失电子我最菜;

我是锂,密度低,遇水遇酸把泡起;

我是铍,耍赖皮,虽是金属难电离;

我是硼,有点红,论起电子我很穷;

我是碳,反应慢,既能成链又成环;

我是氮,我阻燃,加氢可以合成氨;

我是氧,不用想,离开我就憋得慌;

我是氟,最恶毒,抢个电子就满足;

我是氖,也不赖,通电红光放出来;

我是钠,脾气大,遇酸遇水就火大;

我是镁,最爱美,摄影烟花放光辉;

我是铝,常温里,浓硫酸里把澡洗;

我是硅,色黑灰,信息元件把我堆;

我是磷,害人精,剧毒列表有我名;

我是硫,来历久,沉淀金属最拿手;

我是氯,色黄绿,金属电子我抢去;

我是氩,活性差,霓虹紫光我来发;

我是钾,把火加,超氧化物来当家;

我是钙,身体爱,骨头牙齿我都在;

我是钛,过渡来,航天飞机我来盖;

我是铬,正六铬,酒精过来变绿色;

我是锰,价态多,七氧化物爆炸猛;

我是铁,用途广,不锈钢喊我叫爷;

我是铜,色紫红,投入X气变棕红;

我是砷,颜色深,三价元素夺你魂;

我是溴,挥发臭,液态非金我来秀;

我是铷,碱金属,沾水烟花钾不如;

我是碘,升华烟,遇到淀粉蓝点点;

我是铯,金黄色,入水爆炸容器破;

我是钨,高温度,其他金属早呜呼;

我是金,很稳定,扔进王水影无形;

我是汞,有剧毒,液态金属我为独;

我是铀,浓缩后,造原子弹我最牛;

我是镓,易融化,沸点很高难蒸发;

我是铟,软如金,轻微放射宜小心;

我是铊,能脱发,投毒出名看清华;

我是锗,可晶格,红外窗口能当壳;

我是硒,补人体,口服液里有玄机;

我是铅,能储电,子弹头里也出现;

我是钴,变魔术,有水指最灵敏;

初三化学元素范文2

关键词:定量观;教学设计模型;教学设计;初中学生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5C0029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同时,课程标准的五个一级主题都蕴含着定量认识要求,强调从定量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性质及其变化,从而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帮助初中学生建立起初步的化学定量观,学会从定量的视角思考、审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不仅是化学学科发展的必然,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需要。

不过,从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来看,初中学生并未达成应有的化学定量认识水平,忽视从定量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内涵与价值。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不少教师对化学定量观的内涵及其价值认识不足,将化学定量要求当作事实性知识或化学基本技能来教学,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生搬硬套化学计算格式。为此,有必要探索促进学生定量认识水平发展的教学思路,指导教师超越事实性、技能性的化学定量教学、帮助学生建构定量观。

1 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的教学设计模型

1.1 定量观的内涵

涉及定量观内涵界定的文献很少,而且学者们提出不同的表述。如韩丹丹、靳莹指出,物质及其变化是以定量形式存在和发生的,表达化学物质量的各物理量存在定量关系,事物的量变若超出一定范围将可能引发质变[1]。杨雨花认为物质以一定“量”的形式存在,化学反应按定量关系进行,量变质变遵循一定的规律,化学实验应定量控制,化学有专属的定量方法[2]。不难发现,学者们是立足于化学学科特点与学科体系来阐述定量观的内涵。这些论述对初中学生化学定量观的培育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因其概括程度高而缺失可操作性。因此,有必要根据初中化学课程要求进一步界定,以利于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践。

立足于定量观是方法类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3]及初中阶段化学课程要求,本文将初中学生应具备的化学定量观的内涵概括为:(1)物质及其物质变化存在一定“量”的关系。即纯净物的组成以固定“量”的形式存在,混合物的组成以某种“量”的形式存在,化学反应按一定“量”的关系进行;(2)物质及其变化的定量关系有其定量思想方法。具体包括科学计量思想、“宏-微-符”表征思想、整体个体关系思想、量变质变思想、模型认知方法、实验的定量控制与定量研究方法等。

1.2 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的教学设计模型

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在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中不断反思概括提炼而成的[4]。化学定量观建构也遵循这样的认知规律,即要经历知识、思想方法、观念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根据这一认识,提出基于问题解决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的教学设计模型(如图1)。

该模型主要分为三阶段:阶段一包括问题情境和发现问题环节,旨在激活定量认知。教学设计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包含有价值的化学定量问题,并能驱动学生展开强烈的、基于定量分析的学习活动;阶段二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三个环节,促进学生建构并内化定量认知。该教学阶段强调通过“问题连续体”,促进学生开展持续的定量分析,建构起与问题情境密切相关的化学定量表征、发展化学定量认识,建立起处理化学问题的定量认识方式;阶段三则发展定量认知,即将建立起来的化学定量认识思维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发展完善定量认识并形成较为稳固的化学认识方式,从而建立起化学定量观。

这一教学设计模型将知识与认知过程两个维度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并通过定量问题解决来建构定量知识、发展定量认知;注重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迁移应用等过程,把知识的学习由记忆转变为发现,经过知识的打开、内化与外显的过程,从而解构反映物质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等的化学符号、化学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定量内涵,帮助学生厘清定量的成因、建构定量认识物质世界的思路方法。由于教学过程强调从知识理解中提炼形成定量观的内涵和在定量观统领下的知识迁移应用,强调将知识、知识生成的途径与方法和化学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很好地促进初中学生的定量观建构。

2 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的实践

促进学生定量观建构教学设计模型指导的教学设计,其操作流程如图2。其中,后两个步骤是定量观教学设计模型运用,即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接着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定量观察,发现问题。其次设计“问题连续体”,要求学生进行定量分析并及时提炼相关定量思想方法。再次组织学生探讨表征方法,形成定量表征。然后引导学生提炼形成定量观念。最后设计针对性的定量问题,引导学生对定量认识进行反思评价深化。

下面结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来加以分析。

2.1 本课蕴含的定量观认识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提出“能根据化学式对物质组成进行简单计算、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组成元素及其含量”的学习要求。教材编著者重点设置了“活动与探究”栏目,帮助学生认识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教学处理时,重点应帮助学生从宏观物质、元素、微观分子、原子四者联系的思维角度厘清内容链接(如图3),解构化合物的定比定律,使学生从知识与思维层面深入理解“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内容系统的逻辑关系,及其定量观的相关内涵。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相关链接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线索,本课教学需要学生达成化学定量方面的如下认知:(1)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可用化学式表示。其蕴含着“纯净物的组成以固定‘量’的形式存在”;(2)物质、构成物质的微粒与符号之间蕴含着“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定量思想和“模型认知”定量方法;(3)纯净物与元素、元素与元素之间存在固定“量”的关系,蕴含着“整体个体关系”和“科学计量”定量思想。

2.2 促进学生定量认知的教学设计

根据前述定量观教学设计模型,结合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促进学生建立起对纯净物中元素之间质量关系的认识,建立起相应的定量研究化学事物的思想方法,本课教学过程及期望达成的定量认知如图4所示。

2.2.1 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家发现并已证明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遵守定比定律(它的组成元素的质量都有一定比例关系),那么纯净物中元素之间质量比例关系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创设史实情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纯净物的组成以固定‘量’的形式存在”,并产生探究“纯净物与各元素之间‘量’的关系”的兴趣。

2.2.2 展开定量观察

过渡:教师出示一杯36g的水。

问题1:通过观察、思考,从这杯质量为36g的H2O中,你能说出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定量观察。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定量视角,独立或经过启发发现有价值的定量问题,并能较清晰地表达所发现的问题。

2.2.3 进行定量分析

问题2:从微观角度来看,水是由一定数目的水分子集聚而成的。请思考:①1个水分子中的氢、氧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氢、氧原子的质量比是多少?其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质量分数用百分数表示)②2个水分子、10个水分子、1万个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质量比是多少?其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③这杯水中水分子的氢、氧原子的质量比是多少?氢、氧原子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依据学生的认知思维线索进行定量分析,引导学生从符号到微观、从个体到整体、个体与个体角度进行定量分析,认识物质的微观定量组成,形成“整体个体关系”、“科学计量”、“宏-微-符”表征定量思想和“模型认知”定量方法。

问题3:从宏微联系角度来看,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质量等于该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水由氢、氧元素组成,H2O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H2O中氢、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组成物质的某元素的质量在物质总质量中所占的百分含量称为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宏-微-符”联系角度进行定量分析,认识物质的宏观定量组成,形成“宏-微-符”定量思想。

2.2.4 形成定量表征,提炼定量思想

问题4: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固定质量关系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元素质量比,一种是元素质量分数,如何用计算公式来表征?学习“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运用了哪些定量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形成纯净物中元素M成的定量表征方法,并提炼形成相关的定量观念。

2.2.5 实践定量观念

问题5: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36g水中含有多少克氢,多少克氧?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问题,学生实践定量观念,初步反思评价相关定量观的内涵,了解学生的定量认知情况。

问题6:教材第86页“活动与探究”:①尿素[CO(NH3)2]中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碳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②现有100g尿素,氮元素质量是多少?③测得某一尿素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3.5%,该尿素样品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设计意图:依据学生的认知思维线索设计评价性问题,引导学生实践定量观念,促进学生进一步反思评价定量认识,了解定量表示物质组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问题7:在H2O和H2O2两种化合物中,与等质量氢元素相结合的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设计意图:设计“宏-微-符”转化的定量问题,突破相关定量思想方法建构的难点。

3 总结与反思

初中学生定量观建构的教学设计是以“问题连续体”作为对话建构的载体、以初中学生应具备的化学定量观水平为发展目标的教学设计。这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为:一是以知识为载体,依据定量观教学设计模型工具来帮助学生建构定量观,二是通过问题解决的一般思维方式来促进学生化学定量认识的发展、建构定量观。

运用该教学设计模型指导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把握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准确揭示教学内容内隐的、发展化学定量认识的功能价值,并将其融入到课时教学目标中;二是要厘清相关内容的逻辑发展关系,依据学生定量认知发展线索来设计“问题连续体”;三是要厘清具体定量知识与定量思想方法之间的联系,为教学设计提供支撑点。只有明确促进学生定量观发展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及注意事项,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相关活动,从而培育与发展学生的化学定量观。

参考文献:

[1]韩丹丹,靳莹.中学化学定量观初探[J].化学教育,2012,(12):37~38.

[2]杨花雨.中学化学定量观的内涵和培养策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4]毕华林,亓英丽.化学教学设计――任务、策略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26.

[5]陈爱.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3~151.

初三化学元素范文3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担任九年级1、2班的化学教学任务,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的化学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其中上册为本期的教学内容,它由七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将学生带入化学的殿堂,从而很自然地接受这门新的课程,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物质空气着手,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学习了空气中与人生命息息相关的一种气体——氧气,并探究了氧气的实验与工业制法。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从水的组成,导入到微观世界,了解了分子和原子,为使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对水的净化与水资源的保护进行了分析。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抽象地向学生介绍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使学生学会去理解物质是怎样构成的,为今后的探究打下基础。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这一单元让学生懂得物质不生不灭的道理,学会写化学方程式,并初步引入了化学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碳元素组成的一些物质着手,对形成物质最多的一种元素进行学习,并探究了二氧化碳的制取。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从燃烧的现象开始,去探究燃烧的条件,同时得出灭火的方法。让学生从身边去发现化学知识,了解燃料的种类以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教学具体目标

通过一学期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五、具体措施

(1 )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

(2)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3)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第二周(9.1~9.9)绪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三周(9.10~9.16):走进化学实验室(参观化学实验室,怎样进行化学实验,怎样设计实验)、单元测试。

第四周(9.17~9.23):空气、氧气。

第五周(9.24~9.30):制取氧气,单元测试。

第六周(10.1~10.7):水的组成、分子和原子、水的净化。

第七周(10.8~10.14):保护水资源、最轻的气体、单元测试。

第八周(10.15~10.21):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

第九周(10.22~10.28):化学式与化合价、单元测试。

第十周(10.29~11.4):期中复习及考试、试卷分析

第十一周(11.5~11.11):机动

第十二周(11.12~11.18):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第十三周(11.19~11.2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单元测试。

第十四周(11.26~11.2):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第十五周(12.3~12.9):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单元测试。

第十六周(12.10~12.16):燃烧和灭火。

第十七周(12.17~12.23):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第十八周(12.24~12.30):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单元测试。

初三化学元素范文4

关键词:化学教材;编写思路;学习与教学;衔接;建议

高一新学期刚刚开始,许多学生化学听不懂,学习中遇到很大困难,甚至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理。有不少学生把初中,进入高一学习化学的那一阶段当成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鸿沟。初中与高中化学教材编写与教学的衔接,是中学化学教学发展、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需要去探讨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人教版教材基本编写理念

通过对人教版教材几次的阅读以及自己的研究,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编写本着继承发展创新的基本理念,继承保持了人教版教材在国内教材编写领域中形成的特色,避免原有教材的缺点和不足,并吸收国外优秀教材的长处,但不照搬,体现着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以落实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科书的设计基本满足了社会需求、教学规律、学生发展、教学条件、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科书的体系和内容结构基本线索,重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反映化学与科学、技术及社会实际的密切联系,体现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及研究方法。模块化的主题都根据自己构成内容的基本线索,选择、及安排具体内容,构成教材体系;且新教材为了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实践,探究和扩展知识面上.采用了螺旋式的安排,教材必修、选修模块相辅相成,从提出、针对性深入将知识点挖掘到位。模块间体现课程标准呈现的框架结构关联,教科书呈现内容结构关联。模块内的内容根据其特性组成逻辑关联(如图一)。

图一 模块内知识逻辑关系的呈现 图二 教材体系的模块化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编写理念宏观整体结构体现了学科逻辑,微观内容呈现了学生学习逻辑(融合);宏观整体结构体现了社会主题,微观内容体现了知识的应用,是一个较科学的编写方法(如图二)。

二、人教版初高中化学教材的衔接

人教版教材的编写在整体上注意到了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高中教材是对初中教材、初中各知识的深化与进一步探究(如图三)。

图三 图四

教材在对主题内容各知识点的探究中也进行了一定的衔接努力(如图四):这是化学课程中的物质结构理论模块的知识,在初中,只讲了物质结构初步知识,包括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高中一年级,深入、全面的讲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包括周期律、长式周期表、化学键等。其他各知识模块也基本遵循此衔接模式。

三、人教版初高中教材编写与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金无赤足,教材在编写与衔接中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但问题仍然存在,下面就自己在阅读,探究教材时发现的问题,提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1.螺旋形编写模式带来理解困难

螺旋型的编写模式,这种教材结构有创意,把难度降低了,学生学起来觉得容易了,但是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却差了,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的严密性差了,知识点的跳跃性大了。在初中或高中必修模块的学习中,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只是一笔带过。但教学中,如果老师也一笔带过,很多练习或问题就会很难讲清,或是讲清要兜一个大圈。很多学生,包括自己在曾经学习教材的时候,通常是到了后边,才对之前的知识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也就是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是靠记忆的,这对一些机械记忆不好的同学来说,会加大学习难度。而且这种一知半解、强制记忆的方法也违背了化学的理性思维。

2.概念在提出之前使用

以“元素”概念的提出为例。元素概念的第一次提出在初中教材第三章课题三:水的净化。书本提出“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确认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进而以是否含有相同种元素为判据,提出了“化合物”、“单质”的概念…但元素的概念是在之后第四单元课题二中才进行探讨。

3.初高中知识衔接时的衔接点不准确

以“酸碱盐在溶液中的电离”知识点为例。在初中教材第十章酸和碱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一节中,在对导电实验的解释中就说明了酸会电离出氢离子,碱会电离出氢氧根离子。而在高中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中又从“电离”概念重新引入酸电离氢离子,碱电离氢氧根离子为酸碱的实质这一概念,并作为强调重点。但对初高中教材中就酸碱在水中的行为分别解释为“离解”、“电离”,并未给出将其统一的解释。

4.初高中知识缺少整合,难成整体

以“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模块为例。在初中时重点学习了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高中重点学习了硅、氯、硫、氮元素。但在章末总结时,未将碳纳入总结体系。在其他章节及模块中也存在类似问题。

四、对这些问题解决的思考与建议

1.首先,教材的完善。希望各化学工作者能就教材中大家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辩论,找到问题的症结,一同想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2.各化学一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探寻简化问题、让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并在交流探究中逐渐改进、不断完善。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

[3] 张菁华.从新教材的特点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J].

初三化学元素范文5

一、 化学式的书写

初中化学中,出现的不同物质的化学式有一百多个。记忆和书写物质的化学式,绝不能靠死记硬背,而应掌握其书写要领,只要常写常练,便能较快地达到熟练的程度。

1. 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

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相对较为简单,首先它与元素化合价无关,其次初中阶段一般只要求同学们掌握两类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1) “X型”单质化学式书写

所谓“X型”,即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的化学式。这类单质情况之一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初中最常见的是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单质,如单质铁的化学式为“Fe”、氦气的化学式为“He”,X型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常温下为固体的单质(除碘单质),如硫单质化学式为“S”。

(2) “X2型”单质化学式书写

初中常见的有常温下为气体且由分子构成的单质,如:H2、N2、Cl2;另外还有碘单质I2。

2.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1) 名称中带有数字的

书写名称中带有数字的化合物化学式时,一般也不要考虑化合价,只要直接根据名称书写即可,当然要注意前后位置(先读后写,后读先写)及数字的位置(直接写在对应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如四氧化三铁(Fe3O4)、五氧化二磷(P2O5)等,需要注意的是,写在后面的元素的原子个数为“1”时,名称中的“一”一般不省略,写在前面的元素的原子个数为“1”时,名称中的“一”则省略。如CO2读成二氧化碳,而不是“二氧化一碳”,CO读成“一氧化碳”,而不是“氧化一碳”。

(2) 名称中不带有数字的

正确书写这类型物质的化学式,一是要熟练记忆元素符号,二是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要熟练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三是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要符合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四是掌握书写化学式的一般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2.2.1:命名为“某1化某2”型的

如氧化铝、氯化钙、氢氧化钠等,书写化学式时,某2写在前面,某1写在后面,再根据课本上提供的书写步骤写出对应的化学式。如氧化铝(Al2O3)、氢氧化铜Cu(OH)2等

2.2.2:命名为“某1酸某2”型的

这种类型的化合物往往由以下两部分组成:“某1酸根”和“某2元素”。书写化学式时,“某2元素”写在前面,“某1酸根”写在后面,再根据课本上提供的书写步骤写出对应的化学式。如硫酸铜是由“硫酸根“和“铜元素”组成的,不能认为是由“硫元素和铜元素”组成的,也不能认为是由“硫酸(H2SO4)”和“铜元素”组成的。

2.2.3:命名为“某酸”型的

这种类型的化合物往往由以下两部分组成:“某酸根”和“氢元素”。书写化学式时,氢元素写在前面,某酸根写在后面,再根据课本上提供的书写步骤写出对应的化学式。如硫酸(H2SO4)等。

需特别提醒的是:硫酸是由“硫酸根(SO4)”和“氢元素”组成的,初学者往往以为“SO4”就是硫酸的化学式。

二、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中考时,大都考查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合物化学式的意义,它一般有以下几种意义:表示一种物质及该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该构成物质的分子及分子的原子构成;还能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元素的质量比等)。

如“H2O”的意义有:表示水;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表示水分子或1个水分子;表示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或1个水分子是由于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表示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相关数量关系等。

典型错误分析:

关于“H2O”的意义,有下列常见典型错误:

(1) 表示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原因分析水是分子构成的物质,不是原子构成的物质。

(2) 表示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原因分析分子是微观的,元素是宏观的,微观概念不可能由宏观概念组成。

(3) 表示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2:1;

原因分析2:1表示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对于不同元素来说,元素的质量比不等于原子个数比。

三、 中考链接

1. (2011南通)依据氧化铁化学式Fe2O3,某同学做出的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

A. 氧化铁由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2

C. 氧化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l60

D. 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

2. (2011年盐城)竹炭的吸附能力是木炭的五倍以上,其主要成分竹炭纤维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6H10O5)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竹炭可用于净化室内空气

B. 竹炭纤维属于有机化合物

C. 每个(C6H10O5)n分子中含有6n个碳原子

D. 竹炭纤维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0∶5

3. (2011年苏州)下列物质的俗称、学名与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A. 酒精乙醇C2H6O

B. 纯碱氢氧化钠NaOH

C. 熟石灰氧化钙CaO

初三化学元素范文6

关键词:化学 用语 教学 方法

按《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应该初步学会的技能性化学基本知识,化学用语也是初中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与形成化学科学素养的基础知识,无疑化学用语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从教学实际看,化学用语的学习与使用是初中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许多学生因为化学用语学习跟不上,而对化学学习失去了兴趣,从而最终在化学学习中“掉队”。因此化学用语教学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难点。为此,我对初中化学用语教学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分散教学,贯穿始终

初中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及化学方程式等。虽然新教材对这些化学用语的教学内容已作了分散,但如果不灵活运用教材,只是按照教材的编排去进行化学用语教学,学生同样会感到很难记忆与使用。那么,如何作到灵活运用教材,科学分散化学用语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化学用语教学效益呢?

1、分解内容,提前教学。对元素符号的学习与使用教学,可以采取在进行正式元素符号教学之前,将初中常用元素符号分解到各节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记忆。以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为例,按照教材编排元素符号教学在第四单元第二课题进行,在实际进行元素符号教学时,可以将常用元素符号的识记,分解到前面11个课题教学之中,每节课(或课余)用2--3分钟学习识记2--3种元素符号,到正式进行元素符号教学时,学生已经把初中常用元素符号记住了。这时进行元素符号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也就比较容易达到使学生牢固记忆与熟练使用元素符号的教学目的。

2、坚持使用,贯穿始终。化学用语教学坚持“随时出现随时训练,随时需要随时使用”的方法,即在日常教学中对随时出现的可用化学用语表示的微粒、物质与变化等,随时让学生进行练习,随时要求学生使用化学用语表示有关化学粒子、化学物质与化学变化等,并且将这种做法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反复训练,反复使用,反复书写常用化学用语。这样坚持下去,可以克服学生对化学用语“容易学,记不住,不会用”的问题,学生对化学用语的记忆将会得以不断地巩固,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使用逐步达到熟练化程度。

二、想象联系,强化记忆

对于元素符号及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教学,在采取分散教学降低难度的同时,还可以运用联系想象的教学技巧,以强化记忆。

1、元素符号联系想象记忆示例:氧元素----人呼吸需要“氧”,要深呼吸就要张口,故以“O”表示;硫元素----联系到河流,你见过一条笔直的河流吗?故以“S”表示;氢元素----联想到轻,轻就易上升,上升就要用梯子,故以“H”表示;钾元素----联系到“铠甲”,故以“K”表示等等。

2、化学方程式联系想象记忆示例。前以赘述,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关键是要记住反应物与生成物,尤其要记住规律性不强的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下面列举几个联系想象记忆化学变化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例子:

① 氯酸钾加热分解反应:白色固体氯酸钾/放进试管把热加/无色氧气水中冒/另外生成绿化钾/还有一点需牢记/二氧化锰催化剂

② 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分解反应:联系明朝爱国将领于谦提写的《石灰石》诗,并和二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是指氧化钙?/还留正气二氧化碳

③ 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氢氧化钙水溶液/澄清透明本无色/二氧化碳通进来/生成白色碳酸钙/虽有清水同生成/反应现象呈混沌

三、抓住本质,寻找规律

离子式、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化学用语的本质,认真探寻化学用语书写的规律,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低效学习,让学生逐步掌握化学用语书写的技能,提高学习效度。

1、离子式书写。

(1)正确书写出某元素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符号);

(2)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符号)右上角表示出一个原子(或原子团)所带的电荷数。电荷数的正负表示与数学正负数表示有所区别,电荷数在前,正负号在后;

(3)一个原子(或原子团)所带的电荷数等于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的电子数。一般某元素的化合价就是该元素原子得失的电子数,某原子团的化合价也就是该原子团得失的电子数;

2、化学式书写。

(1)单质的化学式一般用组成元素的元素符号表示(如金属单质、大部分非金属固体单质、稀有气体等)。大部分非金属气体与少数非金属液体单质化学式表示方法是,先写出组成元素的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一个“2”(表示构成某气体一个分子的原子个数为2个);

(2)化合物化学式书写:

①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一般显正价的元素符号写在前,显负价的元素符号写在后(氨气、甲烷等例外),并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上“合适的数字”以表示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所谓“合适的数字”,可以理解为满足该化合物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数字(1略去不写),一般显正价元素的原子个数是组成该化合物的负价元素的化合价数,显负价元素的原子个数是组成该化合物的正价元素的化合价数(过氧化氢、过氧化钠等例外);

② 酸的化学式书写:一般氢元素写在前,酸根原子团写在后(醋酸等有机酸例外),氢元素原子个数与酸根原子团化合价相等;

初三化学元素范文7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

(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

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2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1.空气的成分:

空气成分N2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0.94%0.03%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

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点燃4P2O5;

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3.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三、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1)剧烈氧化:如燃烧

(2)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

他们的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发热.

四、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生铁等;

2.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

①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如N2、Fe等;

②化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如H2O、KMnO4等

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H2O等.

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3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2.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①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数;

二、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表示的意义:

(1)(宏观)表示某种元素;(2)(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单质.如Fe、S、He.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O、Si、Al、Fe,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5.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的方法:

(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在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性质稳定.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1.横行(周期):电子层数即周期数,在同一周期中,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

2.纵行(族):同一族中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四.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表示铁离子;2SO42-表示2个硫酸根离子

3.原子和离子:

(1)

(2)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①核电荷数相等;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4.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大于电子数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粒子电性不带电性显正电显负电

符号氧原子O钙离子Ca2氧离子O2-

五、化合价

1.单质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化合价的实质: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8-n)价.如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因此,铝元素显3

价,表示为Al;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因此,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O.

六、化学式

1.意义:(以H2O为例)

(1)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

②表示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微观:①表示一种分子(表示水分子)

②表示分子的结构(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氯气N2;氦气He;白磷P;水银Hg;生铁、钢的主要成分Fe;

干冰CO2;冰H2O;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氧化铜CuO;

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氯化氢HCl;氯化亚铁FeCl2;氯化铝AlCl3;

氢氧化钠NaCl;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硫酸铁Fe2(SO4)3;硫酸镁MgSO4;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硝酸钾KNO3;

硝酸银AgNO3;硝酸铜Cu(NO3)2;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CH4;

初三化学元素范文8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加突出了以能力考查为核心,而这种能力的考查,都是依据学生学过的概念、原理、用恰当的化学学科专业术语去阐述的。但是,恰恰就在这一方面,我发现许多学生存在组织、运用化学专业术语能力的欠缺,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绩,乃至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语言虽然较严谨,但还是会出现一些情况,化学学科跟数学、物理、计算机类似,化学也有自己的专用术语。化学语言是研究化学的工具,对于初中化学来说,它贯穿整个初中化学教材的始终,与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技能。掌握好化学语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学语言是解释自然界化学现象,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概括化学变化规律的,其它语言所不能替代的特有的语言,掌握了化学语言也就掌握了学习化学的金钥匙。那么初中生该掌握的化学语言有几何?教材《初中化学(人教版)》中的化学语言,总共有五类246种(个),具体是:元素符号(33种)与离子符号(5种),原子结构示意图(22种)离子结构示意图(5种),化学式(108种),化学方程式(62个),电离方程式(11个)。

与原教材相比,新教材不仅删去了电子式,减少了元素符号,降低了对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要求,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变反应规律的要求也有所降低,而且对章节编排做了改进,分散了难点,选择了合理的知识梯度。

一、利用化学语言的特点 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化学领域的语言,它具有其它语言不能代替的独特性和简洁性。充分利用化学语言的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有计划地分散难点,让学生轻松地学习,特别是复习阶段,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在总复习阶段可以相互比较、相互渗透、融汇贯通,加上适量的集中练习使学生由生变熟,熟能生巧。要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化学其实并不难,只要掌握了化学语言,其它的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在学懂学会中不断强化兴趣,在复习练习中巩固元素符号,进而熟练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逐渐达到熟练地做题、熟练地分析解决实际能力题的程度。

二、结合教材知识结构 化学语言教学三步曲

教师在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分解化学语言在全册书中的地位,按照教材编排的层次和顺序,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将化学语言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特别是复习阶段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效果更佳。

1、化学语言的识记阶段

从“绪言”到第二章第三节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属于化学语言的识记阶段。让学生回忆总结已经学过的元素符号。到元素、元素符号这一节,学生都能够熟练地读、写24种元素符号。对于化学式,从“绪言”课接触物质开始总结,把常见物质的化学式,一一总结在黑板上,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教给了学生一种学习与总结的方法。在学生第一遍学习的基础上再一次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2、化学语言的理解阶段

化学语言的精妙之处,简洁之处,无可替代的特点就从这一阶段开始体现。从第二章第三节到第四章第二节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理解阶段。让学生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掌握用元素符号写化学式,用化学式写化学方程式的初步规律。化学方程式是化学语言教学的重点,掌握好化学式与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可使学生形成化学方程式的雏形。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是难点,除了讲清最小公倍数法,可通过实例简单介绍“奇数配偶法”。对于这些化学语言,要求学生达到熟练默写的程度,因为这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与重点。

3、化学语言的应用阶段

从第四章第三节到第八章,着重巩固、扩大和应用化学语言。这是解决分析应用案例题目的基础。 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酸碱盐的性质与单质、氧化物的简单关系,对初中生来说是化学语言的高级阶段。要应用必须强调理解、熟练,举一反三。

三、多练多用 提高化学语言的书写能力

化学语言和化学教材的各部分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化学语言的特点是学生容易遗忘,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对于初中阶段的化学语言,学生应多练多用多默写,最长间隔不超过三天重温一次。贯穿于整个学习与复习阶段,并让学生养成使用化学语言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用化学语言解答的问题,如物质及其性质、用途、制取现象的解释、实验结论等,必须用化学语言来解答,经常练习,达到会读、会写、会用,逐步熟练。这样坚持一个学期,化学语言及其本质就会烂熟于心。

四、严格要求 达到化学语言读写规范化标准

初三化学元素范文9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高二化学(必修加选修)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一些铁的知识,如铁的性质、几种铁合金、生铁和钢的冶炼。在高一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碱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在本章第一节又学习了镁和铝两种金属元素的性质。在这些知识基础上,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教材从铁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和铁的发展史入手,介绍了铁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对于性质部分,主要是介绍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分析其失电子情况,加深了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结合学生原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对铁的化学性质进行了适当加深和拓宽。例如,在初中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介绍铁与酸的反应时不提具体跟哪种酸反应,而是扩展到铁和氢离子的一般反应。本节教材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习铁跟水的反应时为第四节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学习埋下伏笔。另外,关于铁的有关知识的学习还对学生认识过渡元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1)铁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金属,学生愿意更深入地学习。在学习其他化学知识时涉及铁元素的化学反应非常多,学生对于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已有一定的认识。

(2)学生在学习碱金属和镁铝有关知识时已初步掌握了主族金属元素的性质,但对像铁这样次外层电子未达饱和的过渡金属元素性质缺乏了解。

(3)经过一年多的高中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较好地完成一些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但由于是普通学校的学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比归纳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同时也需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过程中力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将原有知识进一步扩展、深化,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2.结合图片和表格把化学知识和生产、生活、社会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如讲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铁的冶炼工艺的国家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学生查看元素周期表,认识铁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画出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讨论、推断其性质,使学生能够运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思维方式,从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本节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铁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原子结构特点。

2.掌握铁的主要化学性质。

3.初步了解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4.通过演示、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5.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能力。

6.通过对铁与不同物质反应生成两种不同价态化合物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7.通过介绍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变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铁的化学性质――铁是常见的还原剂,铁在与不同氧化剂反应的情况下,分别显示不同的价态。

【教学难点】铁的还原性,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试管、胶头滴管、FeCl3溶液、硫酸亚铁溶液;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在前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有关单质铁及其常见价态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建立起了“铁三角”的框架结构,利用第一节课解决了从单质Fe出来到Fe2+、Fe3+的问题。

【拓展】铁元素与人体健康:

铁元素是生物体中含量最高的生命必需微量元素。健康的成年人体内大约含有4g铁元素。铁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其中以血红蛋白的功能最为显著。血红蛋白分子中含有Fe2+,正是这些Fe3+使血红蛋白分子具有载氧功能:血红蛋白分子从肺部将吸入的氧气输送到全身各组织,供细胞使用。如果人体缺铁,就会出现贫血症状。

人体内的铁元素主要来源于食物。天然食物中主要含Fe3+。已有的实验结果显示,源自食物的铁元素主要在小肠被吸收,并且人体只吸收Fe2+。由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将Fe3+还原成Fe2+,所以适量服用维生素C有利于铁元素的吸收。

【活动探究】

请设计实验探究补铁保健食品中是否含有铁元素? 如果有,其价态如何?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铁及铁的化合物

(三)铁盐与亚铁盐的相互转化

1.Fe2+Fe3+ :Cl2 Br2 O2 O3 KMnO4(H+) H2O2 HNO3 浓H2SO4等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a: O2

b: 2Fe2+ + Cl2 ==== 2Fe3+ + 2Cl-

2Fe2+ + Br2 ==== 2Fe3+ + 2Br-

2Fe2+ + 4Br- + 3Cl2 (过量) ==== 2Fe3+ + 2Br2 + 6Cl-

(2)与化合物的反应

MnO4- + 8H+ + 5Fe2+ === Fe3+ + Mn2+ + 4H2O

2. Fe3+ Fe2+

Fe + 2Fe3+ === 3Fe2+

Cu + 2Fe3+ === 2Fe2+ + C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