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冷链物流监管集锦9篇

时间:2023-07-09 08:54:02

冷链物流监管

冷链物流监管范文1

为了摸清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解决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2008年9月至11月底,冷标委联合我国冷链物流服务、食品、医药、商业流通、冷链物流技术装备等相关领域的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媒体,组织了针对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暨冷链物流监管与信息服务需求情况的大型调查活动,为制定国家冷链物流标准发展规划、确定我国冷链物流标准体系以及明确国家当前急需制定的冷链物流标准项目提供依据。

调查情况及数据分析

1 行业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

寻找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促进冷链物流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从调查结果看,56.25%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企业从业标准缺失,非冷藏车进行冷链物流服务业务,造成企业之间恶性价格竞争”;认为“政府机关、下游企业和终端消费者还没有产品的冷链物流意识,造成我国冷链物流市场有效规模小”和“冷链物流对比一般社会物流成本太高,而全社会还没有这种意识,没有给予合理的价格、作业待遇”的比例分别为48.44%和40.63%。排列前三位的选项涉及社会意识及冷链标准的问题,说明当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集中在社会各级的意识以及冷链标准不完善两大方面。统计结果见图1。

总体来看,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同冷标委与企业交流的结果大体一致。

从实际走访的情况看,虽然我国冷链物流服务对象的产业基础雄厚,但冷链物流在我国发展的社会基础却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

(1)普通消费者乃至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对冷链物流的概念还十分陌生,对冷链物流的意义认识比较肤浅,或不全面,目前主要是从减少浪费的角度进行考虑,对于完善冷链物流、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建立开放的冷链物流系统、保障消费知情权、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的意义认知较浅;对于冷链物流系统还涉及到能源节约、需要系统合作等问题尚没有过多的考虑。

从近期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动向看,甚至有排除部门横向合作的考虑,这种倾向是相当危险的。

(2)冷链物流产业链终端企业极度缺乏冷链物流的意识。

例如,医院、疾控中心、药店等单位了解冷链物流概念的比例非常低。在我国曾发生过的医药群体性事故中,医药生产企业、医院、疾控中心、药店等往往被迫分担了在物流环节发生的问题,他们可能是医药冷链物流系统不健全所造成事故的无辜受害者,但由于无法追踪冷链物流系统,造成相关责任无法分清。

从食品或初级农产品产业链来看,蔬菜、水果等腐烂比例太高,增加了超市的经营成本。但如果进入相对较好的冷链系统,商品的保质期可增加一倍以上,等于延长了商品在超市的可销售时间。如果果蔬类易腐食品的保质期从一天延长到三天,超市的损失就可以减少30%~50%。

从发达国家冷链物流发展的历史看,产业链终端作为冷链物流的受益者,应当是冷链物流积极的推动者。但我国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虽已起步,但未来的道路仍然很漫长。

在涉及我国冷链物流经常断链的原因判定问题上,被调查者有57.81%认为断链原因是“冷链物流硬件水平问题,包括:冷链系统设计处于空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车辆和物流节点之间没有衔接等”。50%认为是“人为因素:冷链物流服务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经常采用中途停机甚至采用非冷藏车运输冷藏货物”。42.19%认为是社会认知问题。统计结果见图2。

从实际走访的结果看,硬件建设也是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首要问题。冷链物流服务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确实存在恶意断链和用非冷藏车运输产品的问题,他们的行为又进一步导致恶性竞争。因此,行业规范的必要性十分迫切。

2 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

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只有约60%的被调查者对所在城市采取的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情况进行了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被调查者对宏观政策及当地政府的支持程度不是非常了解,或当地政府没有相关的激励政策。调查显示,56.41%的被调查者建议将冷链物流发展“列入当地重点发展项目,优先进行项目立项”,41.03%的被调查者选择“和节能项目结合,进行资金扶持”。统计结果见图3。

对于组织冷链物流培训及赴国外进行交流的选项,56.25%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意义,但应先从了解国内情况开始”。统计结果见图4。

问卷中“所在城市最近3~5年内重要冷链物流规划项目”为填空题,回收的问卷中没有人进行解答,说明目前多数城市还没有对冷链物流进行规划。

3 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

调查中,希望通过制定国家冷链物流标准来解决行业问题的意见比较集中。79.69%的被调查者希望解决“冷链物流服务标准和服务企业准入标准。通过资质认证、诚信认证,逐步规范冷链物流服务市场”。表明被调查者普遍对现存的冷链物流服务市场不满意,希望通过国家标准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行业准入资格。在标准的强制执行中,一些不符合规范的企业将被淘汰,冷链物流服务市场现有状况可以得到改善,市场上规范的企业将得到公平地评价。统计结果见图5。

从行业当前最急需制订的冷链标准来看,53.1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冷链物流行业服务标准”,35.94%认为是“冷链物流服务企业资质认证和诚信体系标准”。本选项的结果与上一个问题的结果非常吻合,表明被调查者希望尽快建立相关行业标准和行业准入标准,希望通过标准的制定提高冷链物流行业的准入门槛,规范现有行业秩序,提高服务水平。统计结果见图6。

此外,78.13%的被调查者赞成国家鼓励、建设冷链物流实验/示范基地的意见。而这些工作的进行,需要得到国家相关支持。

4 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始终是物流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希望通过冷链物流信息化来解决哪些行业问题”的调查中,“空载配货问题”占42.19%,“物流服务企业内部优化调度和对于车、货、司机的管理问题”占

37.5%,“物流服务企业资质认证和诚信问题”占37.5%。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层面希望通过冷链物流信息化解决企业内部问题(空载、企业内部优化)、诚信问题。

其他选项涉及到“网络建设”、“供应链建设”、“共同配送”、“消费者权益维护”等问题,结果显示企业家对企业间及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关系的关心程度不够。各选项的统计结果见图7。

对于“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应包含的内容”的调查,排在前三位的是温度(67.17%)、时间(51.56%)和湿度(42.19%)。调研结果显示了冷链物流服务的客体对这三个方面的敏感程度,同时也体现了冷链物流服务的特点。各选项的统计结果见图8。

针对“冷链物流服务信息向谁提供”的问题,选择结果为终端企业用户(56.25%)、冷链物流服务提供商(51.56%)、货主(39.06%)、工商及产品质检相关监管单位(20.31%)。统计结果见图9。

5 冷链物流监管现状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缺乏监管标准,无法执行”占56.25%,“冷链物流是个大系统,政府部门是分段管理;产品从出厂到市场的终端环节,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占48.44%。统计结果见图10。

对于冷链物流监管工作的重点问题,73.44%的被调查者认为重点应是“尽快出台和完善冷链物流信息服务标准,增加冷链物流服务过程的透明度。保证冷链物流不断链”。由此可以看出,监管的执行需要标准来支撑,也需要冷链物流信息化来增强服务过程的透明度。统计结果见图11。

目前,冷链物流监管的主要责任单位相对分散。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责任单位是“质量检验检疫部门”。同时也说明冷链物流是个大系统,涉及到的监管部门多,存在政府部门间的协调问题。统计结果见图12。

进入2008年,我国出现了“冷链物流热”的现象。为做好行业工作,冷标委希望能在2009年举办我国第一次专业的冷链物流学术年会。从反馈意见来看,排在前三位的问题分别是:

(1)尽快建立相关产品(医药、加工食品、果蔬花卉、水产品、生鲜肉类、乳制品、化工危险品)的冷链标准;

(2)温度控制与监管;

(3)气调保鲜技术在冷链物流中的应用。

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调查虽然得到的终端企业信息有限,但统计结果仍然可以反映出一定问题。

首先,各地政府对冷链物流的概念不甚了解,没有意识到冷链物流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企业也对宏观环境、宏观政策不太了解。今后,冷标委应加强对各级政府的冷链物流宣传,并做好培训工作;同时加紧探讨冷链监管、冷链标准的制定等相关工作。

冷链物流监管范文2

关键词:药品;冷链管理;法规

前言

我国目前冷链管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国家虽然有药品冷链相关规定,但相关政策法规过于原始、粗旷,可操作性不强,生产、经营企业也无所适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药品冷链管理体系。相关管理部门未对药品冷链管理的整个体系做出完整规划,以避免药品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因缺乏有效冷链管理而造成重大的人身事故,应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1、药品冷链管理现状

1.1对药品冷链物流不够重视

药品与生鲜农产品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涉及到质量安全、社会民生、冷链运输等方面,但因为药品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药品对于民生和国家安定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又使冷链药品对于温度的设定和监管相较于生鲜农产品要严格很多。但是纵观国内现行的物流政策,虽然近几年对于信息化物流产业的政策不断出台,但对于药品冷链物流的相关政策仍旧不多,而针对医院药品的流通管理更是鲜有提及,致使药品在医院内部流通时多有纰漏,现行的冷链物流政策更多关注于生产经营企业,而医院内部的冷链物流未被重视。因此,应尽快研究制定针对药品冷链物流的政策及指导细则。

1.2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我国现行的药品相关法律法规中,均涉及到了药品的冷链管理,虽然相关政策很多,但因其对于药品的冷链管理缺乏整体规划,导致政策制定的管理理念陈旧,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在具体操作流程中指导作用不强;对于管理过程中的监测和监督也缺乏科学性、严谨性,导致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惩罚措施制定不完善、不明确。以上原因给了不良机构一些可乘之机,对于药品的质量安全易产生不良影响。

1.3政策条文叙述笼统,可行性不强

JCI 标准是国际公认的代表最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和管理标准,其中对于药品的冷链管理虽有提及但并不深入;同样卫生部制定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是我国对于三级综合医院的评定依据,其中的《药品入库储存及养护制度》对于药品的冷链管理也是一笔带过,除了强调分库管理、重申了温湿度标准外其他再无提及。不难看出,大到国际小到各地方甚至各机构都会制定一些关于药品冷链管理的政策和制度,但因其内容过于笼统,对于具体操作缺乏规范化和细节化,所以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常常失去其指导意义,致使多个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都形同虚设。

1.4资质审查不够严格

因国家充分意识到了保障药品质量的重要性,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置于首位,继而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于市场准入的企业设定了严格的标准,有效的控制了不符合标准的机构向市场的流入。对于已经取得医药冷链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其日常工作必须严格遵从法律法规行事,并且及时发现和完善流程和政策中的纰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药品质量。然而由于工作疏忽等原因,相关部门对于企业的资质审查不够严谨和全面,致使一些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仍在进行着药品冷链管理的工作,对于药品的安全使用造成隐患。另外,由于对于医疗机构并没有出台关于药品冷链管理的资质要求,故也没有相关的资质审查,导致各医院之间冷链管理水平良莠不齐。

2、药品冷链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的改进方案

2.1完善药品冷链管理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鉴于药品冷链物流有严格的运输条件和广泛的社会影响,监管部门应重视药品冷链物流的地位,针对其特殊性专门研究制定和药品冷链物流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并针对药品冷链物流的不同阶段(比如医院末端物流)提出有针对性的规范,促进该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将生产企业,运输企业和医疗机构的操作流程和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分,除了对于生产和运输企业工作的规范化和细节化外,也要对于医院药品冷链管理单独制定监管制度,强化医院对药品冷链管理的责任,以确保药品在院内流通时管理链条的完整性。

2.2加强药品冷链管理监管

2.2.1 提高监管部门药品冷链检查水平

通常情况下,一个行业的监管水平高低反映了该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目前药品的冷链监管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监管机构应针对监管人员的实际工作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培训应涵盖行业的基本知识、要求的基础设施、相关设备、法律法规等专业知识,以及医院、药企、冷链物流公司的药品冷链管理模式等,达到丰富监管人员知识和技能,提高监管人员的药品冷链检查能力,从全局角度指导相关企业走上正轨、健康发展的目的。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药师既要巩固关于药品的专业知识,也要加强冷链管理的学习,以提高整个医院的冷链管理水平。

2.2.2加大药品冷链检查力度

我国的药品冷链发展时间还不长,但是大部分企业能够做到遵守法律法规要求,提升本企业药品冷链操作的规范性,提升药品冷链管理水平,但仍有部分企业、医院为了减少投入,降低成本,追求利益,忽视药品冷链管理,致患者的生命安全于不顾,扰乱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药品冷链违法违纪现象的检查力度,抓到一起处罚一起,并不定期在整个行业开展专项整治,督促企业提高守法意识,提高药品冷链管理水平。由于现阶段对医院的冷链管理的相关政策偏少,监管机构尤其要注意加强对医院的冷链检查,避免出现医疗机构利用政策漏洞,降低自身要求,出现威胁到患者用药安全的情况。

2.3加强行业规范建设,确保冷链在各环节的有效运行

监管机构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针对整个冷链物流行业制定完整统一的药品冷链物流标准,并加强标准的可执行度。除了要求药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储藏、运输均要符合相关标准外,还应该考虑到每个环节的不同情况,制定实际可行的规范要求。发达国家很早就制定了药品冷链相关标准。2002 年,美国成立了冷链协会,颁布了行业标准细则――《冷链质量标准》。该标准涵盖了药品冷链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为整个产业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准。美国要求药品生产商除了要保障药品质量,还要对药品冷链运输过程负责。美国对于冷链药品的温度控制和实时监测制定了严格标准,促使药品制造企业在药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于温度起到全程监控的作用,更有力保障了药品质量。我国现状是从生产企业到运输企业到销售机构缺乏统一行业准则,各个环节对于温度的控制和监测也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利于药品的质量整体管理。 因此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组织力量,制订关于药品冷链相关设施的标准、生产标准、药品冷链储藏、运输操作的基本要求等标准性文件。定期组织相关企业开展培训,多途径解答企业疑问,指导相关企业遵照标准开展工作。 指导性标准文件应根据不同时期的药品冷链发展水平进行调整,使其迅速适应最新发展要求,指导企业全方位提高药品管理水平。

2.4成立统一配送中心

可以通过政府出面,成立统一的药品冷链配送中心,负责整个区域的药品运输配送,这样可以整合各企业资源,建立统一的配送标准,打造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先进的药品物流供应商,解决各企业物流水平不一,配送标准不一的混乱局面。

3、结语

药品冷链管理是药品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完善行业法规、提高监管水平、加强行业自律等方式加强药品冷链管理,对药品的质量安全提供有效保证,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冷链物流监管范文3

关键词:冷链物流;食品安全;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9X(2010)07-0289-03

近年,公共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受到各国政府和消费者的普遍关注,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但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由于长期以来食品安全的关注点主要在生产加工过程上,食品物流是我国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食品物流损耗严重,品质下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要保证食品物流安全,必须确保食品物流的技术、设备及操作标准化,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和管理体制,完善食品物流企业准入与认证机制,构建食品物流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及应急预案。

1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安全现状

1.1 基础设施薄弱,冷链体系尚未形成,物流损耗严重

食品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性产品,从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环节均须处于低温环境。加强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冷链流通体系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中低温库不足,制冷设备、冷藏车数量有限,原有设备陈旧、能耗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食品流通提供全程低温保障。我国肉类、水产和果蔬的冷藏运输率仅为10%~20%(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达到80%~90%),采摘、运输、贮存等环节中损失率达25%~30%(发达国家控制在5%以下),总值约750亿元。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如此多的农产品足可以供养2亿人的生活,损耗量居世界首位。

1.2 冷链物流应用技术落后

目前国内冷冻冷藏业的制冷技术、质量监控、车间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等与国际标准有较大差距。食品保鲜和冷藏运输技术落后,无法有效地克服物流过程中的腐败和串昧;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手段,对食品中药物残留、致病和腐败微生物以及有害化学物质的检测和控制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化技术。

1.3 物流信息体系不完善,质量安全无法追溯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缺乏基于安全性的质量监控或实时跟踪。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可追溯等所致的市场失灵。

1.4 法规与标准不健全

冷链物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是其健康发展的基础。近年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虽然进展较快,但仍滞后于产业需求。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不健全,各环节的设施、设备以及操作规程等无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管理处于无序状态。政府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预警、监督、管理和惩戒机制,未能形成涵盖和统领整个食品安全流程的监督管理网络,缺乏具有执行力的食品质量监控体系。

2 食品物流安全的保障措施

2.1 加强冷链物流技术研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应加快冷链物流相关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如:物流过程动态品质检测、跟踪技术;冷链流通与营销信息化技术;机械制冷贮藏、气调贮藏、保鲜剂涂膜、低温高湿保鲜、臭氧气调保鲜、辐照保鲜、高压保鲜、高温处理保鲜、生物保鲜、高压静电场保鲜和纳米保鲜等技术:以及无损检测、光电分级技术等。

食品的品质及其货架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温度历程。物流过程温度的不可控性导致食品的预测货架期与真正可流通期限不一致。目前,国外已将时间一温度指示器(time-tempperature indicator,TTI)广泛应用于冷藏链。TTI是建立在化学、机械学、酶学、微生物学等基础上的质量监测系统,可以记录食品贮运期间温度变化的连续过程,以机械变形或颜色变化显示可目测的响应,进而估计食品的变质范围和真实的剩余货架期,增加保质期的真实性和透明度,使消费者了解食品的真实新鲜程度。国内尚未将TTI技术应用于冷藏链,但其应用是必然的趋势。

应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全面动态监控各种冷藏车和冷库,及时了解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龄。发展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公路冷藏运输和现代化冷库。针对当前国际冷链物流发展趋势,我国应积极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车,满足市场对多品种小批量货源运送的需要,同时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使食品从产地采收、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中。

2.2 加快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和法规建设

国家应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规范食品冷链物流操作,如冷链能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易腐食品运输车辆制冷配置标准等。建立和实施统一的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规范食品品质等级、添加剂、微生物、重金属、药物残留等有害因素检测和控制技术。同时制定强制性行业标准,保证冷链物流技术实施标准化。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密的追溯体系和良好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将食品安全监管延伸到物流链条的源头,严控冷藏链各环节的运行状况,保证各环节食品质量安全。

2.3 加强对食品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冷链物流管理和工程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国家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制订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政策:企业应积极开展在岗人员职业培训,按照食品冷链行业标准规定的良好操作规范,培训员工掌握冷链质量控制和管理的技能”;高校应在食品冷链整体规划与标准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与食品冷链企业合作,搭建国内外食品冷链物流的学习交流平台,培养冷链物流领域的高技能人才。

2.4 建立和完善食品冷链物流安全监控体系

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生产、包装、贮存、运输到最终消费环节建立集成化、无缝的质量安全信息流和物流控制,实现安全监控的透明性与可追溯性。实施冷链物流全程温度控制,跟踪货物流向,动态监控冷藏车的使用,连接全国的需求信息和连锁经营网络,确保物流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建立物流、生产、销售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架,采用RFID射频识别和条形码相结合的自动识别方案,追溯供应链中各环节的有关信息,准确识别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时实行产品召回。

2.5 建立完善的HAccP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vsis critical conWolDomt,HACCP)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体系,是评估可能发生的危害,进而实行控制的预防性食品安全控制体系。HACCP在我国主要用于食品生产,国外已将其用于食品流通过程,分析物流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确定危害的种类、来源,进而确定各环节的控制参数和控制点以及预防措施,排除或

减少危害的发生。HACCP在危害发生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损失,而不仅仅靠最终检验来保证食品安全。我国应加快HACCP在食品冷链物流中的推广与运用。特别是要研究和建立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将各环节的标准向上游延伸或衔接,形成从初级产品到最终消费品完整的食品安全控制链。

参考文献

[1]范小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总体状况[J]。农业质量标准,2003(1):4-6。

[2]谢如鹤,关于食品物流安全管理问题的探讨[c],中国制冷学会

2005年制冷空调学术年会・制冷创造未来,2005:668-672

[3]叶海燕,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分析及优化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29(3):38-42。

[4]

匡勇,张晨,国内外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比较研究[J]科技与产业,2008,8(8):47-49。

[5]王宁,黄立平,基于信息网络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126-129。

[6]杜卫东,魏启文,高观我国蔬菜水果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14(2):24-32。

[7]

Giannakourou M c,Koutsoumanis K,Nychas G J E,et al.Fieldevaluation 0f the application 0f ti‘me temperature integratorsfor mom。tormg fish quality in the chill chain[J]Inter,FoodMicrobiol,2005,(102):323-336。

[8]霍红冷藏链研究现状及分析[J],物流科技,2008,(10):82-86。

[9]鲍长生,冷链物流系统内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9):66-67。

[10]李大芳,食品物流业的法规建设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J]商业研究,2007,

(5):200-201。

[11]肖静,张东杰,刘子玉,等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8,(7):13-17。

[12]吴敏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出路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30(7):13-16。

[13]宋汉利,于勇,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安全监控应用研究[J],物

流技术,2007,26(2):177-180。

[14]张月华HACCP监测下的鲜活品冷链物流的技术创新[J],物流工程,2008,

(4):76-77。

冷链物流监管范文4

应发展之需建设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规划》出台的背景与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的要求密切相关。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得到较快发展。目前,我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40%。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方面,全国现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其中冷却物冷藏量140万吨,冻结物冷藏量740万吨;机械冷藏列车1910辆,机械冷藏汽车20000辆,冷藏船吨位10万吨,年集装箱生产能力100万标准箱。适应我国国情的低能耗、低成本的冷链处理技术的广泛推广,推动了水产品和反季节果蔬为代表的高价值量农产品冷链迅速兴起。冷链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并呈现出网络化、标准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态势。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居民消费和扩大农产品出口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国务院在近几年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中反复强调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一些冷链物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先后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等重要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在2009年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进一步被消费者认识,全社会对“优质优价”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为顺应这一发展要求,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借鉴发达国家已经建立的“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结合我国当前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实际情况,国家发改委制订了这一规划,规划期为2010-2015年。

张晓强说,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生鲜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消费安全意义重大。

首先,发展冷链物流是适应农产品大规模流通的客观需要。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区域和品种布局日益优化,农产品流通呈现出大规模、长距离、反季节的特点,对农产品物流服务规模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的区域规模化产出和反季节销售增加,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农产品跨地区保鲜运输。

其次,发展冷链物流是满足居民消费的必要保证。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新鲜度和营养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已成为保护农产品品质,保证食品安全的必要手段。

第三,发展冷链物流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同时,受生鲜农产品集中上市后保鲜储运能力制约,农产品“卖难”和价格季节性波动矛盾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情况时有发生。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既可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又可带动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第四,发展冷链物流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冷链发展滞后,蔬菜、水果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1-2%,且其中80%是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特别是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进口农产品准入标准,相关质量、技术和绿色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有助于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突破贸易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

张晓强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比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鲜活农产品冷链流通比例偏低。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达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而我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

二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0.3%,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且区域分布不平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

三是冷链物流技术推广滞后。生鲜农产品产后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尚未普及,运输环节温度控制手段原始粗放,发达国家广泛运用的全程温度自动控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四是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优质优价的机制仍没有形成,冷链物流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

五是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在我国尚处于推广的起步阶段。

“《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张晓强说。《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冷链物流企业,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显著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果蔬冷链物流进一步加快发展。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

农产品冷链建设

要完成七大任务

《规划》提出,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冷链物流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培育冷链物流企业,建设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以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和流通成本,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产品品质和消费安全。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张晓强介绍了今后五年我国农产品冷链建设

的七项主要任务:

一是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加大对全程冷链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利用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在相关环节进行低温控制,实现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一体化冷链物流运作。加强各相关企业温度监控和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品质可控性和安全性。

二是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重点制定和推广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积极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

三是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鼓励肉类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加快推广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逐步推进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积极发展从中部。华南地区到珠三角、长三角、港澳等沿海地区,从东北地区到京津地区的猪肉冷链物流体系;黄淮海、东南沿海、长江流域等水产品优势产区到中西部大中城市的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苹果、柑橘、热带水果等特色水果产区到大中城市的水果冷链物流体系,以及反季节蔬菜和特色蔬菜的南菜北运、东菜西输冷链物流体系。

四是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鼓励企业在产地、销地建设低温保鲜设施,从源头实现低温控制,建立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体系,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她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开展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建设,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

五是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批发市场等重要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冷藏设施建设,在太中城市周边加快规划布局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改善农产品加工环节的温控设施,完善与冷链物流相配套的各类设施建设。

六是加快冷链物流装备与技术升级。加快节能环保的各种新型冷链物流技术的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和吸收,重点加强各种高性能冷却、冷冻设备,自动化分拣、清洗和加工包装设备等冷链物流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不断提高冷链物流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七是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通过建立区域性各类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冷链物流资源。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提升冷链物流业务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广应用条型码,RFID等技术,建立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系统平台。明确冷链物流信息报送和信息交换的责任机制,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的冷链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提高行业监管和质量保证水平。

政府鼓励

重点投资领域

张晓强提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中央和地方政府可对大型冷藏保鲜设施、冷藏运输工具、产品质量认证及追溯、企业信息化等重要项目给予必要引导和扶持。要多方面拓宽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融资渠道。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要加大融资支持,并做好配套金融服务。

“《规划》中提出了工程,这些将是我们在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鼓励的重点投资领域。”张晓强强调。

一是冷库建设工程。鼓励企业在技术改造和充分利用现有低温储藏设施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节能环保、高效适用的冷库,满足全社会对储藏设施的急需。到2015年,推动全社会通过改造、扩建和新建,增加冷库库容1000万吨。

二是低温配送处理中心建设工程。鼓励企业在大中城市周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低温条件下中转和分拨功能的配送中心,集中完成肉类和水产品分割、果蔬分拣以及包装、配载等处理流程,形成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体系。

三是冷链运输车辆及制冷设备工程。鼓励大型冷链物流企业购置冷藏运输车辆,提高我国生鲜农产品的冷链运输率;鼓励肉类和水产品加工、流通和销售企业购置冷链设施设备,提高冷链处理能力,逐步减少“断链”现象的发生。

四是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采用政策倾斜等方式,鼓励其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拓展物流服务网络,强化资产重组与战略合作。

五是冷链物流全程监控与追溯系统工程。选择50个果蔬、肉类、水产品等部分大型农产品生产及物流企业,率先建设全程温控和可追溯系统,利用现有的企业管理和市场交易信息平台,建立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追溯系统。

六是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工程。鼓励大型肉类和水产品企业开展低温初加工设施建设,推广肉类和水产品冷藏运输和运输全程监控技术,推动零售环节超市、大卖场冷柜销售方式,形成“无缝化”连接的肉类冷链物流体系。加强中央直属猪肉储备冷库和地方猪肉储备冷库建设,依托企业冷库完善猪肉储备体系,提高政府对猪肉市场的调控能力。

七是果蔬冷链物流工程。重点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和冷藏储存环节建设,推动主要产区果蔬产品冷链物流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力发展冷藏运输,完善主销区果蔬冷链配送设施建设,发展具有集中采购、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现代化果蔬配送中心。鼓励企业加快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第三方果蔬冷链物流服务企业。

八是冷链物流监管与查验体系工程。完善冷链物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中转、进出口等主要环节的监管和查验基础设施建设。在冷链建设重点工程中,同步建设监管和检测设施。依托现有监管和检测资源,进一步提高主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配送中心、中转中心、进出口口岸的查验和检测能力,提高监管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

四大措施保障《规划》实施

张晓强介绍,为尽快推动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将采取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协调。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环节多、产业链长,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统一组织规划实施,协调解决冷链物流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是整合资源和增加投入。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现有生鲜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企业以及港口、码头、航空航运交通枢纽的冷链物流资源,加快升级改造步伐和配套协作,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大型低温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支持,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可对重要项目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扶持。

冷链物流监管范文5

2014年中国物流学会项目“农产品冷链物流科技与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4CSLKT3-142)。

农产品冷链物流,指肉禽蛋、水产和果蔬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屠宰或捕捞)后,在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环境下,最大程度保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和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国外有三种典型模式:美国和加拿大的北美模式、荷兰与德国的欧洲模式与日、韩亚洲模式。加拿大国土面积997万平方公里,耕地6800万公顷,人口仅3200万,人口和经济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及靠近美国边境的各大城市中,一般原材料产地距离加工业中心较远,物流业产值占GDP比重12%,并提供10%左右的就业机会,其农产品冷链物流位居世界先进水平,冷藏运输率达90%,冷链物流损耗5%,物流成本不足30%,从田间到餐桌,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萌芽于19世纪末,历经百余年的探索发展,已建立海运、铁路、公路、航空和河运等一体化的综合冷链物流体系,在硬件设施、软件管理、市场化程度、法规政策和人材培养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套成熟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特点

(一)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水平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核心,即全程温控和实时监控。从田间到餐桌,在整个冷链运输流程中,都采用世界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

预冷阶段:预冷是贮运前的降温处理,采用真空预冷或冰温预冷技术,如加拿大花椰菜产地加工企业Melvin Farms,让果蔬迅速冷却到设定温度,消除田间热,降低呼吸强度,有效延长保鲜期。

贮藏阶段:采用自动化冷库技术,自动存储、电子数据交换和仓库管理系统等,将保鲜期延长2至3倍,并以当今最先进的气调贮藏技术,通过减少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和氮气浓度,从而抑制呼吸作用,减少乙烯生成,延缓老熟过程。

运输和配送阶段:全程使用冷藏车或冷藏箱运输,设冷却、加温、测温和通风等装置。加拿大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Thomson Group ,除具容量大、自动化程度高的冷藏设施外,还拥有最先进的强制供电器驱动、自动控温记录、卫星监控“三段式”冷藏运输车,可同时运送三种不同温度要求的货物。

零售与消费阶段:冷链流通最末一个环节,加拿大的超市,大都有带定时喷水装置的壁式风幕柜、低温展示柜和空调系统等设备。市民每周开车到超市购买,然后直达自家的冰箱。

(二)完善的冷链物流标准和认证制度

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各环节,加拿大都制定科学规范的标准,除采用GAP(良好农业规范)、GMP(良好生产规范)、GVP(良好兽医规范)、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外,还有冷藏温度、运输操作、包装材料规格、品质检验等标准。如禽类加工环境低于10℃,冷藏与运输不高4℃。以蔬菜冷链物流为例,建立6个质量检验通用模型,在全国推广。

加拿大设立食品安全监管局(CFIA),实施严格专业认证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制定食品安全监督计划(FSEP),采用HACCP(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体系,对肉、禽、乳、蛋、果蔬等生产加工企业,监控生产过程,农药残留、卫生、温度、容器和包装等。规划实施以来,已有327个食品企业得到认证。此外,CFIA还对联邦农业联合会的“加拿大农场生产食品安全计划”(COFFSP)提供科技支持。通过政府和产业界合作,使生产者实施与HACCP一致的安全举措。目前认证2500个有机农场,150家有机食品加工企业,46个有机产品认证机构。CFIA的两个计划,基本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管控。

(三)国际市场化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

在宏观政策和市场机制下,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实行外包模式,市场化程度很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大都为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从全球化角度来管理和配置资源,由提供运输、仓储等功能性服务,到为客户提供咨询、信息和管理服务等一体化解决方案;物流效率高,成本低,已形成海运、铁路、公路民航和河运等多式联运体系,有三大冷链运输走廊:一是东海岸运输走廊,以蒙特利尔和哈利法克斯两大港口为主,旨在泛大西洋诸国的海运贸易;二是西海岸运输走廓,以温哥华为核心,大都联系与亚太国家的经贸往来;三是南北运输走廓,以五大湖地区为中心,铁路加公路,处理与美国的相关贸易。另外东西运输网络,东西海岸之间,沿美加边境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以及圣劳伦斯水道系统。

冷链物流模式,亦呈现多元化。既有产地加工企业模式:以国家铁路公司(CN)和最大产地加工企业Melvin Farms为主体;也有批发市场与配送中心模式:由北美最大农产品批发市场OFTB与最大配送中心Sobeys组成;还有第三方物流模式,如Thomson Group独立运作等。

(四)智能化的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包括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和全程温度监控、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等,做到了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一是对农产品安全问题,实现信息可追溯。二是通过POS、EDI、gps 等先进信息技术,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管理和交换系统,动态监测,了解货物信息。三是对冷藏货物数量、储存地点、交货时间、补货等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风险。从生产、加工、储藏、包装、运输和销售,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无缝对接。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

另外,加拿大已融入世界最大的农业网络应用系统,由美国上世纪90 年代建设,覆盖9个国家和地区,连通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和大量农业企业,用户可通过电话或计算机等设备,共享网络信息资源。

(五)有力的国家政策法规和人才支持

首先通过法律法规和标准,政策资金扶持,检查监督等,促进并规范冷链物流行业。如《海商法》、《领航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沿岸贸易法》等。1987年放松对运输业的管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1990年进一步下放港口和内河运输经营权,对国家铁路公司进行改制,扶持补贴,赢利率由3%升至30%,北美效益最好。并注入启动资金,建立北美最大农产品批发市场OFTB,年交易额近10亿加元。

其次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各类物流协会和农业协会充当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一方面协助政府落实各项法规政策,另一方面向企业提供服务。如加拿大卡车协会,由运输企业、产地加工企业、批发分销市场、以及配送中心等组成。协助CFIA制定冷链物流标准及行业规范,协调行为主体关系,技术咨询和培训等。

三是专业人才培育。加拿大注重投入,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如加拿大名校麦吉尔大学和约克大学的物流专业,培养国际稀缺复合型人才。政府资助加拿大供应链理事会,开发人力资源。联邦供应链研究院,对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其中学士以上95%,硕士48%,有仓储或配送工程师等资格证书占25%。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差距比较

(一)软硬件供给比较

1.基础设施。加拿大海运、铁路、公路、民航和河运等,多式联运。我国主要为公路和铁路,公路冷藏保鲜车辆,仅占货运汽车总量0.4%;铁路冷藏车占2%,多为陈旧机械式冷冻车皮。现运输设备,仅满足市场需求25%。目前有冷库2万座,分布不均衡,大都年限较长,设备老化。其中新型装配式立体化冷库,还不到20%。自动温控区间较小,难以适应冷链物流的发展。

2.信息化建设。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采用先进信息化管理,智能高效,全程监控,实现无缝对接。而我国信息化平台建设,尚正探索起步。绝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难以处理和传递信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如RFID智能监测、条形码、车载GPS、GIS等,应用水平低,尚远未普及。

3.物流技术。加拿大普遍利用自动温控及检测设备,物联网和卫星定位等技术,在物流运输中,实时对冷藏温度变化、车辆运行、油耗和开门次数等,全面动态监控。我国不但此类技术落后,而且在农产品预冷、低温环境下分级、卫生管理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技术,也有待进一步发展。

4.专业人才。相较传统物流,冷链物流具交叉性、边缘性及复合型。如冷冻工艺学、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市场营销、品控安全和电子商务等。加拿大教育培训体系完善,物流人才济济。我国高校没有设立相关学科,从业人员大都由传统物流转行,师傅带徒弟。本科以上学历34%,硕士仅15%。

(二)市场化程度比较

1.冷链物流体系。加拿大从农产品生产到销售,产供销一体化,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联动,中间环节少,物流体系安全高效运转(图1)。我国则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协调衔接,在整个环节中,迂回运输,重复分拣整理,“冷冻-自然解冻-再冷冻”,“断链”时有发生;中间环节多,时间长,增加农产品损耗,提升物流成本。

2.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市场化,实质乃第三方企业的介入程度。加拿大市场化程度很高,大都为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从全球化角度来管理和配置资源,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我国冷链物流尚起步,区域性强,市场规模不大。第6次中国物流供给状况调查,大部分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第三方冷链物流仅5%。除中外运、中粮和双汇等外,其它中小企业,均难达国际冷链标准要求。规模弱小,缺少组织和协调,仅提供冷藏运输服务,无法保证整个供应链低温控制。

3.农民专业合作社。加拿大农业合作社,在农产品市场占据很大份额。组织规模化生产,与超市等需求企业对接,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中起关键作用。我国市场化程度偏低,近年虽引导开展农超对接试点,但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和资金扶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营上未尽规范。加之农产品生产标准不统一,竞争力不强,目前尚难实现农超的圆满对接。

(三)法规和政策环境比较

1.法律法规。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依靠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检查和监督。我国冷链物流的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原则且笼统。政策大多为意见和规划,可操作性不强。有的照搬国外发达国家,某些条款不符国情。或缺乏相应技术和组织机构,难以实施。

2.物流标准。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制订一系列规范标准,并实施严格的专业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制订较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已有标准覆盖面小,大多在储运环节,缺少上下游衔接管理与销售环节规范。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间交叉重复,或为指导推荐性标准,不具强制可操作性。一些规模较大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如速冻、肉食加工、冰淇淋和奶制品及外贸企业,只遵循企业自身标准。HACCP未得到普及,标准化建设发展缓慢。

3.政府扶持与监管。加拿大经验表明,政府引导和资金投入十分重要。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一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和引导,各环节衔接不紧密。一方面政府扶持不足,如冷库投资、RFID和GIS等信息化建设等,增加物流企业成本等,需国家给予扶持。政府的行业监管,也是一个长期的难题。

此外在发达国家,“没有经过预冷处理的果蔬,就是不受欢迎的”,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而我国大部分消费者,对集贸市场的开放环境下,生鲜农产品的常温流通,却司空见惯。从田间到餐桌是否保持低温状态,并不关心。民众冷链意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三、借鉴和启示

借鉴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建成布局合理、标准体系健全、技术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配套、运行管理规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对促进我国农民增收和保障食品安全,具重要意义。

(一)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政府引导扶持

首先法律法规,借鉴发达国家,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核心,建立一个完备的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其次标准体系。如制冷保鲜标准,涉及原料处理、分选加工、冷藏、包装标识、运输、配送销售诸环节。信息标准,包括数据采集、交换和信息管理,旨在产品监控和可追溯。国际规范的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如HACCP、GAP、GMP、GVP和ISO等。另外,还有冷链设施设备及工程设计安装标准。

政府宏观扶持和保障,一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土地、资金、信贷和税收等优惠政策。二是绿色冷链运输通道,减免高速通行费用,支持跨区域加盟,放宽城市交通管制,在车辆审验和管理等方面提供便利。三是健全检查与监督机制,规范行业秩序,保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重点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冷链物流的必要前提。如《规划》中8大“重点工程”,涉及预冷、冷藏、运输和查验等环节。在农产品产地,建设一批经济适用的预冷设施。在批发市场等重要物流节点,建设一批设施先进、高效环保的冷库。在各大城市周边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鼓励大型冷链物流企业,购置节能型的冷链运输车辆,以及相关温控设备。

在冷链建设重点工程中,按照规范和标准化要求,利用现有企业和市场信息平台,建设农产品全程温控和可追溯系统工程。同时依托现有资源,在产、加、储、运、中转和进出口诸环节,建设监管和查验基础设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加快冷链技术研发,推进信息化管理

政府与企业联合,通过引进消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等,对生产、储藏、加工、运输和销售各节点,进行技术升级。如农产品预冷、无损检测与商品处理、自动冷库技术、库房管理系统、移动冷却装置、车运自动温控、先进陈列销售等技术。同时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智慧物流等新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货物的资源信息共享,全程透明监控。

我国幅员辽阔,应依托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和大中城市等集中消费地,建立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开发应用管理软件,如市场供求、客户服务、库储控制、运输和交易管理等,健全信息收集、处理和系统。推广条型码、RFID、GNSS、传感器、移动物流和电子标签等技术。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资源,产品监控及可追溯。为客户和商家服务,提高行业监管水平。

(四)构建区域特色冷链物流体系,发展第三方物流

根据《规划》要求,推进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猪肉冷链物流体系:从东北到京津;从中部和华南,到长、珠三角及港澳。牛羊肉冷链物流体系:由中部到京津、环渤海和长三角;由西南到华南;由西北到中亚和中东市场。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从黄淮海、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等优势产区,到中西部大中城市[5]。水果冷链物流体系:由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等特色产区,到各大中城市。蔬菜冷链物流体系:以反季节或特色蔬菜为主,南菜北运和东菜西输等。

根据农产品区域布局,建立多元冷链物流模式。从全球发展趋势看,第三方物流是未来市场主体。应政策倾斜,重点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强的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如大型生鲜农产品生产企业,在产、销地建设低温保鲜设施。源头低温控制,发展冷链运输和低温销售,产销对接,健全冷链物流体系。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建设生鲜食品配送中心,逐步发展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

(五)培育专业人才,提升公民冷链意识

冷链物流是一门交叉复合型学科,国家要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开发战略,包括技术研究人员、管理经管人员、业务设计人员及一线人员的技能培训。协同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物流企业,搭建多层教育培训体系。在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鼓励行业协会和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同时建立行业人才激励与柔性机制,规范职业资格认证,加快人力资源项目库建设。另外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对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认知度。使广大消费者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关注质量安全。营造商业氛围,促进品牌营销。唯民众的观念意识,才是推进冷链物流发展的源泉动力。

参考文献:

[1]曲哲.加拿大的冷链物流网[J].农经杂志,2010(7):33-35.

[2]陈磊等.国内外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分析[J].物流技术,2012(2):9-12.

[3]万燕芳.发达国家冷链物流标准化经验及借鉴[J].农业展望,2014(4):75-79.

冷链物流监管范文6

[关键词]奥运商机;生鲜食品;冷链物流;加速器

[中图分类号]F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070-04

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13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顺利谢幕了,奥运期间客流量的“峰聚效应”和高标准、高质量的食品需求冲击,既给我国餐饮市场创造了巨大商机,同时也对我国食品链特别是冷链物流体系的构建、规范化管理和运作提出了严格要求。本文从奥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要求和标准,论述它对我国冷链物流建设的促进作用。

1 奥运食品的需求冲击

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正值中国炎热的夏季,奥运前后约60天的历程中,北京分别聚集了参加奥运会和残奥会的204个和147个国家和地区的奥运健儿、奥运官员、裁判员、媒体人员和工作人员等28万注册人员,还有观战、观光旅游等超过50万的境外朋友。奥运食品在成分、品种、规格和标准上具有它的特殊性,口味具有“世界性”和服务要求“国际性”。食品涉及28项大类、450多个品种,其主要特点:一是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蔬菜瓜果类;二是高蛋白、高能量的奶、鱼、肉、禽、蛋类;三是食品的规模量大、品种丰富、新鲜卫生、绿色环保和符合世界食品健康的标准。这些食品从种植、养殖、加工、储存、运输到最终的制作必须源头有保证、全程有冷链,才能确保它们的新鲜度。

2 奥运食品冷链物流体系构建及其监管

2.1冷链物流及其价值

冷链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物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物品质量、性能和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物品包括:①初级农产品: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②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激凌和奶制品;快餐原料。③特殊商品:药品、血制品等。这些物品涵盖了奥运期间涉奥人员的全部餐饮、6000束颁奖花束和1亿盆奥运扮靓鲜花、药品和紧急血制品的供给。

微生物最适宜的生长繁殖温度是37℃,果蔬类的汁、奶制品、禽肉类的蛋白质和血液都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例如,在适宜的条件下,一个大肠杆菌繁殖一代只需要20分钟,如果保持此速度繁殖,10小时后,一个细菌就可以繁殖10亿个细菌。显然低温环境,能够有效地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滋生与蔓延,防止食物腐烂变质、减少食品的损耗和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据测试,在适宜的低温环境中,有的蔬菜可以储存一个月,有的蔬菜甚至可以储存半年而仍然保持其新鲜度。据此,对奥运食品中如:鲜酸牛奶运输储存温度控制在4℃-7℃,果蔬类运输储存温度控制在5℃-15℃,速冻食品运输储存温度控制在0℃以下,肉类储存运输温度控制在-25℃--18%,等等。

2.2监管机构及其法律法规

我国从申奥成功,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经过7年的精心备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奥运食品监控机构和相关法律法规。

2005年3月,成立了北京奥运会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15名委员中,其中有8名是来自世界卫生组织、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食品安全管理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美国奥本大学等单位的外国专家。在北京设立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奥运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和9家一级监测机构。还有工商管理机构、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卫生防疫部门等机构也参与奥运食品执法检查。2008年1月,北京市构建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组织网络体系、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和食品安全检测三大体系;构建了首都食品安全的科学评估、市场准入、监测与监督抽查、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信息归集和日常监督协调六项机制。

2006年4月29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7年7月25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其生产、销售的产品安全负责。所使用的原料、辅料、添加剂、农业投入品都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强制性标准。销售者必须建立并且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等。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定点供应奥运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管办法》,对所有奥运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驻厂监管。2007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食品链条实施全过程监管和责任追溯。2008年6月19日,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了《奥运会食品安全执行标准和适用原则》等15项地方标准,包括了企业的基本信息、供奥产品的规格种类、每个产品应当执行的标准、产品的指标要求和指标限值以及检验检测的标准依据。同时,对每个供应奥运产品从原材料、食品添加剂、生产过程控制,到产品的包装、标识标注、储存、运输,以及产品的检验检测,明确了全部的标准要求。

2.3奥运食品冷链管理

奥运食品实行“从田头到餐桌,从餐桌到田头”双向追溯管理制。首先,“田头”的蔬菜、肉类等食品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实施无污染、无公害的种植和养殖,监管包括土壤、水源、农药化肥、饲料兽药和农产品在包装、保鲜、储存、运输中所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其次,流通过程中要求蔬菜在种植基地采摘加工、禽类在屠宰包装完毕,就打上电子标签,上面记载着产品、生产者、种植及饲养过程的全部信息。监管人员对食品加工、储存、物流配送、运输车辆、餐饮服务场所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等全部纳入监控范围。冷链配送车辆全部安装GPS和温度、湿度自动记录装置,途中如果出现车门异常开启、温度过高等情况,30秒内便会发出预警信号,对车辆的运送路线也做出严格规定。每天,对奥运指定供货商送检的食品和从市场上抽查的肉、蛋、奶、虾等食品的样本,送入北京疾控中心的实验室接受严格的检验,不合格食品的供货商将退出奥运食品供应体系。一旦发现问题,从检测、确定结果到该食品下架,只需要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再次,在用餐点,运动员就餐的食品能追溯到源头,一刷卡就能知道食品来自何处、种植和养殖的信息、生产加工企业、该食品的配送中心;同时就餐运动员的身份信息与其所消费的菜单食谱、食品原材料信息都被储入信息库,便于随时读取和监管。

3 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

3.1冷链物流供给不足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对生鲜食品的需求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以目前人均收入估算,我国人均每天消费生鲜产品约2公斤,全国13亿人,年消费生

鲜产品达10亿吨,详见表1。它揭示了我国冷链物流市场有巨大的需求空间。而我国实际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量的20%-30%,对比我国与发达国家冷链物流部分指标,见表2。

果蔬类产品具有季节性、时效性和产地区域性。农产品冷链保鲜对进一步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促进农民收入大幅的增加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由于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滞后,冷链运用范围狭窄,绝大多数果蔬类产品一旦采摘,就直接进入市场,没有任何预冷、保鲜处理的措施,果蔬损耗率比发达国家高5-6倍,年实际果品腐烂损失近1亿吨,蔬菜腐烂损失达1.4亿吨;如果按1元/公斤计算,造成经济损失达数千亿元。禽肉类食品中,仅有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通过规范化的冷链系统流通,有的运输仓储过程中低温不符合食品存放要求、有的采用冰块加棉絮运输、有的冷藏食品脱离冷链的时间超过20分钟、冷冻食品脱离冷链的时间超过30分钟,造成食品隐性或显性缺陷、变质,使产品的生鲜度大大降低。

剖析原因:我国的冷冻冷藏设施设备落后、资金投入不足,很多冷藏库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功能单一。主要运输方式的货车约七成是敞篷式的,三成为密封式或厢式,而备有制冷机及保温箱的冷藏车辆不足一成。铁路冷藏运输设备多数是陈旧的,机械式的速冻车皮和缺乏规范式的保鲜冷冻冷藏运输车厢。在生鲜产品的流通上,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冷链体系,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企业比较缺乏,冷链物流还没有强制性的执行标准,冷链信息系统、监控体系也不健全。

3.2小生产模式制约了冷链物流的需求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95%的农产品是自给自足的,即用了占全球10%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0%的人口。虽然农产品产销量巨大,但是单家独户小规模的种植、养殖,小作坊式的加工还比较普遍,50%的农民靠自己解决农产品的运、销问题。由于信息技术落后,信息流通不畅或不对称,导致产、供、销一体化运作的程度不高,生鲜易腐品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的对接;农产品总体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偏高、增值空间不大,农民的收益也不高;而且在这种模式下生产流通,也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标准的贯彻执行。对比美国,农产品的种植是以农场主经营生产,他们承种的土地平均达到1500英亩,年收入达50万美元,85%的农产品通过网上销售,由专业的物流企业负责、并且确保在低温环境下流通;这种规模化的种植、规范化的流通、完善的信息网络、畅通的销售渠道,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增值空间,在食品链上也便于执行国家制定的统一食品安全标准。因此,小生产模式既制约了我国农产品规模化、规范化的种植、养殖,也成了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因素之一。

4 奥运。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加速器

奥运期间,北京和6个奥运协办城市,除了对涉奥场馆的食品、经营者、经营环境等进行全方位重点检查和监管,还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食杂店等重地实施监督和检查,奥运食品的安全已经从奥运群体惠顾到北京市民及天津、沈阳、秦皇岛、青岛和上海等地的市民。虽然我国冷链物流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奥运的飓风、奥运的示范效应,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冷链物流进入高速发展期。

4.1推进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冷链物流标准建立

我国冷链物流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及其标准还不健全。为迎接奥运会的顺利召开,国家和北京出台了系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立了完整的食品安全督察系统;建立了食品双向追溯制;建立了奥运食品冷链物流规范化运作的标准和物流信息监管系统;更重要的是通过北京奥运,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对食品的新鲜、安全、卫生、追溯、责任和维权意识都加强了。

4.2推进农业、物流业向世界高标准迈进

奥运契机,引发了我国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行业的一场革命,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增值空间。例如:河北永年县农民,种植从美国引进、专供奥运餐桌的洋芦笋。以农家肥代替化肥,蒜汁代替农药,产出的芦笋获得美国OCIA国际有机认证证书和美国农业部IOP有机认证证书,价格卖到6元/公斤,产品还供不应求。山东一家奥运期间牛肉供应商,用日本河牛饲养技术养牛,宰杀后对牛肉进行精细分割加工,一头500公斤左右的牛,原来最多卖6000-7000元钱,现在能卖到20000多元钱,以前牛肉的售价平均40元/公斤,现在达到400元/公斤左右。随着北京奥运会的谢幕,层出不穷的高品质、高标准的农产品将会跨市、跨省、跨区域流进平常人家,还将跨出国门、远涉重洋。如何确保我国农产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的新鲜度、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和附加价值、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建立世界一流的冷链物流系统将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

冷链物流监管范文7

关键词:冷链物流;生鲜食品;思考

近年来,人们消费低温生鲜食品越来越多,因此冷链物流十分重要。我国物流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冷链物流的发展却十分缓慢。本文主要分析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对策。

一、冷链物流概况

(一)冷链物流的概念。冷链物流,通常泛指冷藏或者冷冻类物品在生产、存储、运输、销售、直至被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一直都处于物品所需的、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保证物品新鲜、同时降低物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冷链物流是保持物品处在低温环境下,以减少损耗和延长保存期限为首要目的的物流活动。它要求综合考虑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协调生产、运输、销售之间的关系,以确保物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实现保值甚至增值。冷链物流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观念,还从食品的本质上起到了保证食品健康和安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食品的损耗。冷链物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制冷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二)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目前,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以京东物流为例,旗下就已经涵盖了蔬菜、水果、肉类、海鲜类、家禽以及各种快速冷冻食品,还有一些特殊的物品,比如药品等。冷链物流不同于常规物流,它的要求和规则都要远远高于普通物流。

(三)冷链物流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较为混乱,冷链技术在全国范围的使用也不够广泛。每年我国食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水果、蔬菜等需要冷藏的商品,年耗损量近30%,发达国家耗损量约为5%,我国每年因水果蔬菜耗损约损失750亿元。总体来说,我国冷链物流尚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从起点到消费者手中的各个环节不能得到有效的检测和控制,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些差距。中物联冷链委曾表示,现在我国有些企业还在用常温车、不正规的保鲜车,把生鲜食品运输到不合格的冷库当中去储存、中转,严重影响生鲜食品的质量。由于生鲜食品对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条件要求苛刻,生鲜食品全程的运输储存必须在冷链环境下才能保证卫生、新鲜。因此,在物流运输期间必须进行不间断温控、监控,这样才能为食品卫生、快速流通、新鲜保质提供先决条件。

二、冷链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冷链物流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完善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从物流行业来看,快递行业发展较为完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也出现了顺丰等行业巨头,但冷链物流发展较为滞后,既没有行业巨头的出现,也没有非常明确的冷链物流体系。在目前的冷链物流市场中,冷链物流企业普遍缺乏有经验的冷链物流管理人才。企业的整合和管理能力成为冷链物流供应链高效运行的保证,然而现在很多企业冷链物流管理者整合和管理能力并不强,并不能满足冷链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二)冷链物流政策和行业标准不够完善1、冷链物流产业政策不够规范。主要体现在关于冷链物流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一些中小物流企业并没有能力去运输一些特殊的商品,为了利润,压低价格运送一些不在企业能力运送范围内的商品,从而导致一些真正拥有运输能力的冷链物流企业生存艰难。2、行业标准也不够完善。具体包括行业标准的制定者的不规范和制定的标准不够具体明确。冷链物流行业的标准是由相关企业来制定的,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打压竞争对手,制定标准时难免偏袒自己的企业,在标准的内容上不免失去公正客观性。虽然现在的协会和相关部门都开始制定相关的标准,但是各个标准在内容上并不是完全统一的,不利于该行业整体的发展。

(三)冷链物流硬件设备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由于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起步发展相对较晚,冷链物流硬件设备较发达国家相比不够先进,不能够满足现代冷链物流市场的需求。物流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运输商品的质量,但有些冷链物流企业缺乏足够的、先进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不能有效保证冷链物流商品的质量。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必须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目前,我国冷链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配套协调。例如,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等问题。此外,冷链物流发展地区差异明显,在发达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在欠发达地区,如中西部地区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也较为缓慢。

(四)信息技术欠缺,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连接冷链运输的各个环节,用更少的时间将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例如在车辆上安装GPS定位系统、能够实时跟踪车辆,得到车辆的具置信息,甚至能够为车辆提供最优的行驶路线。企业使用ERP软件实现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掌控,保证商品质量,从源头到终点全程都是冷链物流。冷链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企业既需要懂冷链物流的专业运输、储存、配送人才,又需要能够解决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工作的高端的管理人才,然而现在物流企业的部分员工虽然是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毕业生,但却没有相关的工作经历,需要企业对员工进行轮岗培训。

(五)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偏低。水果、蔬菜、生鲜等易腐食品,一旦在运输过程中因为物流企业的操作不规范,就可能产生食品安全隐患,威胁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企业也要面临巨大的损失,因此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将物品的运输、仓储、配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原因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相对缓慢,第三方物流企业硬件基础设施落后,不能满足经营易腐类食品企业对物流运输的要求。而规范、设备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较少,而且价格较高,因此很多大型经营生鲜食品的企业一般自己建立冷链物流部门,专门负责对本企业的食品进行运输,这样极大地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六)缺乏有效监管,物流企业与供应商缺乏沟通。在冷冻冷藏类产品购销的过程中,其物流运输都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以及标准,但是相关部门对行业规范执行情况监督不够,导致很多冷链物流公司在运输过程中随意搬运、不顾产品的运输储存要求,导致很多产品出现损坏、产品质量下降的现象。监管不到位是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消费者对冷链商品维权也没有较强的意识,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已出台冷链物流的标准超过200项,但是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并未完全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操作。若按照国家出台的标准去执行,每一个环节都要通过冷链来完成,会直接增加企业的成本,部分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往往只有部分物流环节通过冷链来完成。相关监察部门对这些方面的监管比较困难,不容易查出,导致这些标准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果,商品的质量很难保证,整个行业的发展也就比较困难。再加上物流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两者之间没有形成长期合作的战略关系,很难对被运输或储存商品在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高效的规划。

三、冷链物流问题解决对策

(一)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完善我国冷链物流体系,需要明确冷链物流商品从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标准与规定,对各个环节进行整体的规划与协调,提高冷链物流的运作效率。要采取多种方式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强供应链管理水平建设,企业通过招聘冷链物流供应链的专业人才,积极培育自己的人才,有的员工是物流专业毕业,但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需要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也可以更快、更好地转型升级。

(二)规范冷链物流产业政策和标准。国家政策对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相关机构扶持冷链物流的发展,给冷链物流及其相关企业减税甚至提供补贴,一部分关于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是由政府全部投资或者部分投资,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冷链物流的发展。政府应当和企业一起研究探讨,制定行业发展规范,引导冷链物流公司按照行业规范来发展冷链物流。具体包括:各类商品运输的温度和湿度范围、运输以及储存期限、运输工具的要求、运输过程中统一的作业标准等。对食品的配送、运输、储存等一系列的环节都应当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标准,不同的生鲜食品要用其规定的包装袋进行包装,还有整个运输过程都要有实时的监控,以防不合格的食品流入市场危害客户的生命安全。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对冷链物流企业提供一定的补贴,逐渐规范市场。

(三)加强冷链物流软、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可以加大对物流硬件设施的投入,更换新的更为先进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主要推广应用冷藏集装箱,使用自动化冷库技术,其储存效果比普通的冷藏库高2倍左右,延缓了易变质商品的保鲜期限。完善冷链物流的软件设施,可以将大量的新技术用到冷链物流运输过程中,例如卫星定位系统(GPS)、RFID技术、电子订货系统(EOS)、温度跟踪仪、ERP软件等,开展多式联运。这些技术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更好、更快地完成委托企业的要求,增加客户的满意度。

(四)对冷链物流进行整合和规划。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讲,易腐食品必须用冷链物流的方式进行运输,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采用非正规的冷链物流运输方式,主要是为了节省成本。冷链物流成本是普通物流运输成本的3~5倍,想要冷链物流发展前景良好,降低成本是十分重要的,而对冷链物流进行整合和规划,是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式。完善冷链物流运输技术和服务标准,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冷链物流企业以及消费者对于冷链物流食品安全的意识,合理规划和整合冷链物流各个环节,既能保证食品安全,也能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五)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冷链物流质量。冷链物流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保证产品处于某一持续低温的环境中,任何疏漏和差错都会破坏货物的质量,甚至导致货物的完全毁坏。要从整体上提高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就需要不断进行冷冻冷藏方式和包装保鲜技术的改革。因此,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改进现有的冷藏运输设备,积极建立起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对各种冷藏车和冷库进行全方位动态监控,及时了解库存产品的保质期和库龄;要积极发展机械冷板冷藏车和冷藏集装箱,满足冷链物流要求;要采用轻便、透明、绿色的材料,使产品包装更轻便、实用。

(六)加快冷链物流的市场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是加快冷链物流市场化的重要途径。第三方冷链物流是指冷冻冷藏生产经营部门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冷链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进行冷链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冷链物流活动的方式。要努力提高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冷冻冷藏产品在配送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较高,企业想靠自身进行配送,既增加了物流成本,商品的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因此,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长期合作过程中,物流企业也可以降低成本和扩大规模。随着冷链物流成本的降低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也会引导更多的企业冷链物流外包,愿意把自己处理的冷链物流活动委托给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谭兆涛.浅述我国冷链物流的现状与提升[J].肉类工业,2010(03).

[2]孙春华.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3(01).

[3]袁学国,邹平,朱军,吴迪.我国冷链物流业发展态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5(03).

冷链物流监管范文8

关键词 冷链运输 冷藏汽车 GPS技术

中图分类号:F25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16

The Using of GPS on Transportation of Refrigerating Vehicles

HU Huan

(Wuhan Institute of Shipping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50)

Abstract Cold-chain transportation is a transport system based on a circumstance of low temperature, and it’s the key link in cold-chain logistics, meanwhile the refrigerating vehicle is very important in cold-chain transportation. So the level of refrigerating vehicle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will decide the efficiency of the whole cold-chain logistics.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high precision and speed, rel-time turn 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 into reality. This article suggests applying GPS technology on refrigerating vehicle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total transportation process,moreover can reinforce the monitoring of refrigerating vehicles, plan the optimal route, reduce time and damage, and then reduce costs and raise efficiency.

Key words cold-chain transportation; refrigerating vehicle; GPS Technology

冷运输是一种特殊的运输形式,是冷链物流的一个重要环节,商品在冷藏运输过程中,主要包括中长途运输及短途配送,这些环节是食品低温流通的主要环节。主要涉及到冷藏汽车、铁路冷藏车、 冷藏船、冷藏集装箱、冷藏飞机灯低温运输工具,而其中,公路依靠其快捷、灵活、方便等特点,很快适应了易腐货物运输市场。目前,公路运输是冷藏运输中最普遍、最常见的重要方式。尤其是近两年公路绿色通道的开通,在较大程度上扩展了公路易腐货物的运输范围,冷藏汽车在冷链运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 冷链运输与冷藏汽车

冷链运输(Cold-chain transportation),是指在运输全过程中,无论是装卸搬运、变更运输方式、更换包装设备等环节,都使所运输货物始终保持一定温度的运输。冷链运输方式可以是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也可以是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方式。冷链运输的对象主要分为三大类:(1)鲜活品: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2)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快餐原料;(3)医药品:各类针剂、药剂。其中前两种运输对象亦统称为易腐食品。

冷藏汽车(cold storage truck)是具有能保持一定低温的货厢、用于载运需要保持低温或易腐货物的专用汽车。货厢能密闭,厢壁为双层结构,以保持低温。内壁用铝板、塑料板或玻璃钢板,外壁多为铝板。内、外壁夹层间有加强用的轻金属骨架,并填充 50~100毫米厚的轻质绝热材料,如聚氨基酯、玻璃丝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等。按制冷的能量来源,可分为两种:无冷源的和有冷源的。无冷源的冷藏汽车,货厢内的温度取决于所装运货物的温度,保冷时间较短。这种冷藏汽车主要用于市内食品运输。有冷源的冷藏汽车又分两种,一种是有临时冷源的冷藏汽车,货厢内设有冷却槽,装入天然冰、干冰或其他金属盐溶液冰块作为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的融化或蒸发,吸收热量以取得低温。厢内温度一般为0~8℃,适用于短途运输要求保鲜的食品。近年来,出现用液氮作临时冷源的冷藏汽车,货厢内温度可降至-18℃至-30℃,但成本较高。另一种是有固定冷源的冷藏汽车,货厢内装有空气调节器或机械制冷设备。装有空气调节器的货厢内能保持3~5℃的温度和90%的湿度,可用于长途运输要求保鲜的食品;装有机械制冷设备的货厢温度可保持在0℃至-25℃,主要用于运输冷冻(-10℃以下)和深度冰冻(-18℃以下)的食品,如冻肉、冻鱼、冻虾和冻鸡等。这种冷藏汽车又称为冷冻汽车。

2 GPS车辆定位系统原理

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

GPS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为GPS卫星网系统和GPS接收机。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系统己布设完成,这一系统中的每颗卫星每 12 h(恒星时)沿近圆形道绕地球 1 周,向全球的用户接收系统连续地播发GPS 导航信号。GPS 工作卫星组网保障全球任一时刻、任一地点都可对 4 颗以上的卫星进行观测(最多可达 11 颗),实现连续、实时地导航和定位。

GPS 卫星接收机的基本结构是天线单元和接收单元2部分。天线单元的主要作用是:当 GPS卫星从地平线上升起时,能捕获、跟踪卫星,接收放大 GPS 信号。接收单元的主要作用是:记录 GPS 信号并对信号进行解调和滤波处理,还原出 GPS卫星发送的导航电文,解求信号在站星间的传播时间和载波相位差,实时地获得导航定位数据或采用测后处理的方式,获得定位、测速、定时等数据。

微处理器是GPS 接收机的核心,承担整个系统的管理、控制和实时数据处理,视屏监控器是接收机与操作者进行人机交流的部件。

GPS车辆定位系统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3 GPS技术在冷链运输中的应用

冷链运输是一种特殊的运输形式,是冷链物流的一个重要环节,冷链运输成本高,而且包含了较复杂的移动制冷技术和保温箱制造技术,冷链运输管理包含很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于冷链物流系统的效益与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冷链运输的对象是易腐食品和需冷藏的医药品,冷链运输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药品安全,因此,做好冷链运输管理工作,促进冷链物流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地为市场服务,为人民的食品药品安全服务;确定冷链物流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GPS 技术由于其自身的诸多优点,应用于冷链运输中,能给后者带来实质性的转变,其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路线规划。根据供应商及客户的地理位置,对货物运送时间的要求,货物自身的种类及性质,应用GPS技术,可以规划最优的汽车行驶路线,减少冷藏汽车行驶时间和行驶里程,继而减少货物的在途时间与运输、制冷成本。

(2)车辆速度监控。安全,始终是物流企业乃至各个企业与组织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应用GPS技术对运输过程中的冷藏车辆进行速度监控,只要车辆在运行过程中超过规定速度,车载GPS终端与监控平台就会报警进行提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超速违章甚至是事故的发生。

(3)行驶路线监控。应用GPS技术,可实时地监控冷藏车辆行驶的路线,与预设的路线进行比较,偏差超过一定范围的情况监控平台即行报警。

(4)车辆地点定位。GPS技术可对冷藏汽车的地理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当冷藏车辆发生故障(包括制冷设备发生故障)或者冷藏车辆发生事故时,可将准确迅速报告车辆的地点与相关情况至监控中心,从而节约了宝贵的时间,从而能将人、车、货的伤害和损失降到最低。

4 结束语

冷链运输是冷链物流中的重要一环,而冷藏汽车又是冷链运输诸多形式中最主要的运输工具,如何在冷藏汽车上做文章,提高冷链物流系统的效率与冷链物流企业的效益,笔者认为,GPS技术的利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章镛初.我国冷藏汽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汽车与配件,2005(26).

[2] 毋庆刚.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2).

冷链物流监管范文9

目前,我国肉类、禽蛋、蔬果、水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大多数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处于非冷链环境,80%的易腐产品在储运过程中没有温度监控,导致农产品在终端消费前的损耗量也占世界首位,冷链物流水平的低下,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2010年我国首次提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将发展冷链物流上升到国家战略。对于我国农产品物流而言,如果实现从传统冷链物流向现代冷链物流的转型,仍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途径。

一、中国与国外冷链物流推动计划的比较

现今全球的生鲜冷冻食品占总体食品比率为欧、美、日等约35%、我国约10%;冷冻食品的冷冻使用率为欧、美、日等达到80%-90%,我国低于20%。与此相反的是,我国冷链物流费用约占总成本的7090,同比国际上高出近20Y0。一个国家的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可用冷链的基础建设完成率表示。

20世纪50年代,各式生鲜冷冻产品开始以商品的形式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呈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冷链已经形成了从果蔬采摘、禽畜屠宰,到食品饮料的制造生产,最后配送到各个社区的连锁超市直至进入家庭的一体化运作体系。冷链物流涉及领域众多,且投资较大、回收期长、冷链各节点间要求高效对接等,要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获得良性健康发展,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结合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通过政府制定总体推动计划,促进产业发展升级,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二、国外冷链物流的转型概况

与传统的冷链物流相比,现代冷链物流不同之处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涉及领域与范围不同。传统的冷链物流作业局限于农产品的储运,而现代冷链物流不仅包含农产品的储运,还涉及其生产、加工、配送、销售等环节。冷链的延伸不仅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深入渗透到第一、第二产业,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

综合效益与目标不同。传统冷链物流依靠大量的劳动投入,偏重当前成果,效率低、成本高。现代冷链物流要求有较高效益,即要有高投入,也要有高回报,通过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冷链技术的应用,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方面综合获得较大成效。管理方式与手段不同:与传统冷链物流的粗放式管理相比,现代冷链物流广泛运用电子商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全程信息化管理与监控追溯技术日益成熟。同时制冷技术与制冷工艺的发展更具环保、节能、生态等特点。

美国冷链建设始于1977年颁布的《航空规制缓和法》,拉开了冷链规制管理序幕。到19世纪末,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的冷链储运开始取代菜市和菜园之间的“点对点”运输,大幅降低冷链成本,也便于检测和监管。1997年美国运输部长罗德纳·斯拉特(Rod-ney E.Slater)提出《美国运输部1997-2002财政年度战略规划》成为美国物流现代化的发展指南。近年来,美国政府指定食品药品管理局(FDI)负责对食品药品进行全面质量监控,加大了冷链的监督与管理力度。根据产业特点,美国在农业领域的总投入中,用于产后加工保鲜投资占70%,生产加工占30%,美国制冷技术全球领先,使得其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比为37:10。此外,美国冷链物流渠道短,中间环节少,农业发展稳定性好。2002年,美国冷链物流协会《冷链质量标准》涵盖储运、加工等各个行业,用于评估冷链企业的质量、可靠性、熟练度等,并为整个冷链产品的认证提供依据。美国没有管理冷链的专职部门,政府只负责企业设立的审批及其行为合法性的鉴定。2005年美国制定《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建设期为二十年,较大促进了冷链物流的转型,进一步提升了其安全、机动、生态等功能特性。

日本的冷链建设始于1921年颁布的《中央批发市场法》,正式通过立法对农产品流通进行管理。由于人多地少,自然资源稀缺,日本很难实现冷链的社会化、规模化、组织化,日本通过农协建立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冷链体系,政府立法进行保障监督。1955年至1965年,日本经济成长带来了流通革命,从其分级、挑选、清洗、加工、包装、预冷、冷藏、运输和销售中开始普遍采用冷冻保鲜技术。1971年日本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建立农产品可追溯性体系,实施质量认证,树立品牌声誉。1975年日本为提高冷链质量展开一系列研发,包括不同产品的温度管理方法、品质与温度的关系研究、冷链机械及冷冻流通设施设备的研发等。日本农林水产省成立了食品冷链推进协会,研究整理出《冷冻食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冷冻流通设施完善方向》,制定了食品冷冻流通温度带,并发行了《冷冻链指南》,制冷技术进展到全程保鲜阶段。90年代末,面对欧美国家物流业竞争,日本一方面面临着降低流通成本、完善流通体系、提高区域竞争力等问题:另一方面是如何满足国民需求多样化的趋势问题。1997年日本首次制定《综合物流施策大纲》,由政府会议决定通过,标志着以日本政府为主导进行市场经济建设、负责整体物流业的宏观运筹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同时促进了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2013年日本推出第五次《综合物流施策大纲》,大纲明确提出目标是建设“安全、安心”、“效率化”的冷链体系,并强化其国际竞争力。

三、对我国冷链物流建设的启示

(一)发挥市场法律规制作用、完善政府调控机制

纵观发达国家冷链体系建设,其宏观管理多以市场法律和规制为主,以行政政策、措施规划为辅。政府通过相关立法、制定行业标准等手段较大促进了冷链的发展。我国的冷链物流管理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迄今没有统一的冷链法规。冷链物流建设中的各环节间沟通与协调也不够紧密、冷链市场资源分散.如各类冷库比例失调、区域分布不均匀、冷库的建设结构不合理等,导致冷链上下游之间缺乏协同性。政府相关部门应进行统一规划调控、消除政策壁垒、采取积极的鼓励措施、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等,加快制定规范的冷链市场管理操作标准和产业政策,使之成为我国食品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推进冷链物流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创新金融扶持方式

冷链物流涉及领域较广、投入较大,其快速发展导致对资金需求的多元化,迫切需要金融支持。美国、日本的冷链金融模式非常多样且成熟,如融通仓模式、动产质押融资模式等,在利用民间资本的政策上,也有灵活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关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对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如建立冷链企业统一纳税后地区间财政利益的差额调整和补偿办法,修正增值税抵扣政策,扩大农产品增值税免税范围等。探索财政资金与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通过财政资金担保、小额信贷等方式支持,推动冷链与金融的集成服务方式。政策性的金融支持将通过优化劳动、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使冷链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加快冷链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制冷技术研发

冷链物流对温湿度的高要求特征决定了冷链基础设施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冷链基础设施规模快速增长,但仅满足冷链市场需求的20%~30%。完善的基础设施设备支持是保障冷链运行的必要条件。一是要合理规划基础建设项目: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另一方面引进先进的冷藏运输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推行GMP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体系等。二是要大力推动制冷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制冷技术是高质储运的保证。发达国家普遍使用自动温度检测及相关温控设备,如美国、加拿大广泛使用的三段式冷藏运输车,具有自动控温与记录、强制供电驱动、卫星追踪与监控的功能等。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日本提出到2020年实施“脱氟利昂”政策。制冷技术的发展是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与突破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