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课外文学常识集锦9篇

时间:2023-07-10 16:28:55

课外文学常识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1

1 充分利用智能设备带来的便利条件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智能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已经逐渐普及,学生作为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这些智能设备已经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大多数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初高中学校对这些新鲜事物的到来避之不及、畏之如虎,个人认为大可不必,既然我们不能阻止这种潮流的产生和发展,不如顺应时展研讨如何合理应对、适当安排学生利用这些智能设备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如:在《鸿门宴》这边文言文教学过程当中,由于文章摘自《史记》对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是有困难的,特别是一些日常无法解除的古解、物品时,如果通过正常教学,限于教学时间的限制这些知识是无法展开的,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如果让学生在课外自行利用智能设备进行查找,并以预习作业和课后作业的形式,分两次让这些知识成为学生自行查找的学习过程,则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学习的过程当中对自己该兴趣的知识点加深认识,然后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扩展教学,可以让语文教学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创造阅读的环境

只有养成学生日常生活中自觉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提升文字辨识能力、掌握文章阅读技巧,从而形成具有学生个人色彩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有计划的、大量的阅读,以及进行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更好、学得快。由于学生把广泛阅读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写作中,语文能力便会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正如吕叔湘先生说的一样:“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的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所以,在现有条件下如何让学生更便捷、更直接的接触“阅读”是语文教学需要面对的最直接问题。以长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首先,学校通过在班级、学生餐厅、校内广场、花园周边布置读书角的方式,让书籍成为学生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在户外为手机充电的时候可以阅读、在餐厅用餐过后可以阅读、在公园闲坐时可以读书、甚至在踢完足球或打完篮球休息时也可以在休息区读书,书籍由学校免费提供,学生可以在任意读书角通过手机扫码借阅并归还。其次,语文教师会定期在学生微信群和学校微信平台推荐书单,让学生在有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区分的阅读,并通过多种方式对阅读量大、收获大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和奖励,从而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主动从事和学习的方向。

3 细致调查学生的兴趣点并融入教学内容

阅读不仅有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多正面影响。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学生会将自己从课外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他们从课内书籍中所获得的知识中去,融会贯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使知识更加牢固。这对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其他学科的学习都起到了极好的互助作用。所以,如果能够将学生的兴趣点也纳入日常教学的内容教学当中,会显著提升学生课外阅读量,比如通过在网上与学生广泛互动了解学生目前的兴趣集中在哪些知识点,从而有目的的开展专题教学,长春职业技术学校前段时间开展的《味觉:甜――原始的需求》语文主题课就是根据学生对“馋”这一兴趣点开展的,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这类课程的开展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同时也需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引导,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在提升阅读量的同时也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辨识能力。

4 长期稳定的教学引导帮助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渐培养学生刨根究底的欲望。可以从日(下转第62页)(上接第63页)常教育文章中的注释、书后的参考资料等方面入手,通过教师简要的介绍和引导让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兴趣,从而自觉自愿的开始检索并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关注、喜爱的作者进行检索,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其他作品,通过教师的引导教学,让学生了解作者在知识结构、内在气质、个性特征等方面或与学生的相通之处,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查找他们的主要乃至全部作品进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觉的进行课外学习,在获得意外的收获后,学生会产生一种获得感,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到课外阅读当中。

同时,阅读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每一次的重复阅读,都会有更深的体会和收获,有定评的经典性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一定有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峰巅。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节选一些文学经典中的精彩段落让学生往复阅读,通过反复阅读和展开讨论获得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欲望,也对语文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2

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探索语文课堂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谈谈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做法。

一、讲授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注意了课外阅读的学法指导。我从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两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讲授课,对学生进行系统、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指导,使他们不仅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会阅读,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在指导中,我讲授了一些阅读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并设计了一些阅读训练。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知识需要,选择阅读内容,然后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读课外书籍的同时,指导学生去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这样一来,学生既学会了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又可鼓励一些好的学生写读后感、读后评、心得体会等。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归纳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

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学习,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班中建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作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且定期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信息交流,此外,还组织了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心得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每人都有一种收获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大幅度的提高,促进了课堂教学更好地进行。很多学生由原来的不爱读书变成喜欢读书,一些以前学习较差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开始爱学习了。现在,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同学们充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三、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不深,原有的知识较少,因此课外书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样就要求老师要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刊。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我极力地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除此之外,班级内还集体订阅了一些优秀青少年读物,这就形成了班内图书室,也加强了同学间知识交流。同学之间还可以进行相互推荐,交换阅读。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3

关键词:教与学 预习 训练

语文教学一般可分为自主预习、重点难点探究和练习巩固三个主要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训练应该作为主线。

语文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这三个阶段,从学生的认识过程看,是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认识规律角度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检验的过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三个阶段还是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读、想、练的过程。

语文学习规律告诉我们,学习中的读、想、练如果能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并保持全过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就很容易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我们教师常说,读了不及时想,等于白读,想了不马上做,知识就不会得到巩固。语文教学实践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是有的学生虽然在家里或者课外都认真地进行了预习,但到了课堂上还是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其主要原因是预习缺乏老师的指导,读了课文后未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及时深入地想,老师提问时学生还处在紧张的记忆唤醒阶段,读和想被割裂了,二者缺乏连贯;二是有的学生听课时心里很明白,但做作业时就会感到吃力,这是因为课堂上的“想”和课后的“做”脱节了,做作业时“想”到的东西已经淡了,“做”时还得再次唤醒记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系数的最大值通常出现在新知识后的较短时间内,如果能在接受新知识后的较短时间内及时地理解和运用,遗忘系数的最大值就会相应地了降低。在读、想、练的过程中,“想”是理解,“练”是运用。理解是知识的重要条件,运用是知识最有效的方式,运用必须以理解为前提。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是对新知识不断复习的过程,如果要保持深记忆,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就必须在接受新知后及时理解和运用,否则就容易遗忘。这就是说,“读”了要及时“想”,“想”后要及时“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预习和训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预习新课,并及时“想”及时“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始终保持读、想、练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学生所学的知识就比较扎实和牢固;相反,把预习和训练置于课外,则会割裂读、想、练的完整性,中断它们的连贯性,学生的遗忘系数值就会增大,学生的知识就不能牢固地掌握。

由此可见,把预习和训练设计在课堂内完全符合中学语文教学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事实上,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和训练的确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可以密切教与学的关系,缩短信息反馈的时间,使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进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很严重。比如,教师上课大多按照事先备好的框框讲,而且是根本不管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都一律做同样的作业。结果,能力强的学生常常因“吃不饱”而对学语文失去兴趣,能力差的学生又常常因“吃不下”而抄别人的作业应付,并且久而久之形成恶习。如果把预习和作业都安排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4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环境;阅读方法;阅读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4;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54-01

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积极性、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它体现了当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量的阅读能够满足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能够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开展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1)是新时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随着新课标教学方案的实施,语文学习越来越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能够增加学生知识积累,有力地促进学生、教师和书本之间的融合。教师应倡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学会感知、思考,从中获取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为语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2)是拓宽视野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使语文素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不是语文学习的最佳手段,也不适应当代教学的要求,只有不断适应素质教育对人才的要求,增强认识社会、了解自然的能力,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开阔学生视野和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创造条件。

(3)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阅读成为积累课外知识的重要手段。要想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应该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以不断适应新知识和新挑战。在知识的获取中,学生应该学会冲破时空的局限,多方面、多角度地获取知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奠定基础。

二、课外阅读有效开展的策略

(1)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由于学生年纪比较小,缺少思维模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没有教师创造的阅读环境,他们自己是意识不到要去阅读的。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引导和教会学生去阅读,通过日常的教学工作,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为了给学生创造优良的阅读环境,可以在班级设置图书角,倡导学生把自己的课外读物放在图书角中,以便同学们互相交换书籍。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经常和学生一起阅读,时常与学生分享课外读物中优美的语句和有趣的图片,也时常给学生讲图书中的故事,鼓励学生学会阅读。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学生的认知能力比较低,通常都会无意识地模仿教师的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教师要做到热爱读书,通过示范的方式,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在班级的图书角中不仅放学生自己的书,还应该放教师的书,在阅读时间开始的时候,教师应该先去看书,学生经常看到教师这样也会加以模仿,会受到教师的感染,开始阅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做学生的表率。

(3)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就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以便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最好的效果。由于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内容,这时教师应选取学生能够理解的部分,读给学生听,对于好的语句要详细讲解。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只能认识一少部分的字,倡导学生购买带有拼音的书籍,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减少阅读障碍。例如,在哲理故事的阅读中,先让学生自己读故事,然后教师再详细地讲解一遍,最后把学生分成几组,大家来表演这个故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在表演中学会道理。

(4)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前提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记忆优势,倡导多看一些文质兼优的佳作。教师应该在读物的选择上起到指导作用,以免学生去观看不利于身心发展的读物。在开展活动的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讲解一些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的故事,巧妙地进行情景设置,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应该每个月推荐一本课外读物给学生,如《百科全书》和《十万个为什么》等,这类书籍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适应了低年级学生在这个时期需要掌握的知识。在班上以每个学生讲一个科学故事的形式让同学们巩固阅读成果,也促进了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实行以课堂为主,以课外为辅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经常开展阅读活动,扩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增长他们的课外知识,以此来达到增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结束语

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表达形式,只有将学生的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相结合,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把课外教学工作内容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从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先枝.试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01).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记笔记 注重积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81

一些教育学者普遍认为,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然而,语文却是基础之中的基础。众所周知,我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接受都要从理解开始,而只有接触语文的学习才能拥有相应的理解能力,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永远离不开扎实的语文基础。小学语文主要侧重课堂课本知识的学习,涉及面较窄,易掌握;而初中语文则向更多方面延伸,逐渐接近社会,涉猎戏剧、影视、广告等多个方面。初中语文学习内容日渐复杂,需要初中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研究学习方法,更有效的进行语文学习。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当作初中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尤其是初中语文的学习更加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古诗词鉴赏题以及阅读理解题都需要学生具有相当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要着重注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一)创设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教室摆几排课外读物,让学生在书籍的海洋里学习,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多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及意义,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学生课余时间可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感受阅读的乐趣,同时还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阅读能力,学生通过阅读直接提高了理解能力,间接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

(二)教师带头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提高个人知识素养,丰富各方面文化知识。因此,要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必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率先掀起读书大潮,在平常与学生的交流中,多与学生分享阅读心得,引起学生阅读兴趣,重点强调阅读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我平常讲课之余经常捧一卷书在教室阅读,这很快引起了学生注意,纷纷向前问我相关问题,一段时间后我欣喜的发现,班里许多学生也会在课间读书,时间久了,班里经常读书的同学阅读理解能力大大提高,语文成绩也因此上升了。

二、养成记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时语速通常较快,此时学生单靠听来学习的话肯定是可以听懂的,且大部分学生也能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但由于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短暂记忆,学生很可能在几天后完全忘掉所学内容。因此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就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课堂内容比较繁琐复杂,且需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单纯靠课堂记忆是无法完全掌握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笔记分为很多种,课堂笔记、读书笔记、错题笔记,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比较重要。读书笔记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内容做的标注及感想,也可摘抄经典句段。课堂笔记则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教师所讲的重难点进行整理,以便课下及时复习。

课堂笔记不仅应用在初中语文上,这个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可以应用到各个学科的学习,因此,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要尝试并逐渐养成记课堂笔记的好习惯,特别是对初中语文的学习,教师授课内容多且复杂,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研究快速记笔记的技巧。

(一)了解学习内容后再记笔记

初中语文教学之初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一般包括对课文结构的梳理、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文章作者生平的认识等等,课堂结束后,学生普遍都认为所学内容太过琐碎,不易整理。因此,要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就需要学生提前对课堂所学课文内容浏览预习,大致将文章浏览一遍,自己先梳理一下文章结构,在晦涩难懂之处做重点标记,将这些问题熟记于心,对自己将要做的笔记在全局上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这样有利于把笔记做到最好。

(二)记笔记要分清重难点

课堂笔记不仅需要精简还要有重点,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有相应的难点、重点,初中语文也不例外,学生不能不顾内容的重要程度把课堂笔记乱记一通,而是要把握时机,争取记下最重要的、最难懂的知识,这样才能发挥课堂笔记的最大作用。

以上是最基本的记笔记的方法技巧,当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记笔记习惯,无论如何,教师要努力教导学生养成记语文笔记的好习惯,深入理解教师所传达的知识,同时也方便以后复习。

三、注重语文知识积累

积累其实就是一个语文学习的过程,这个学习的过程对于语文来说,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阅读的过程。在中考中,古诗词默写占很大分量,期中除了课本所学知识,还不乏课外古诗词,因此需要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多多接触课外古诗词,平时多积累,等到考试就不会手足无措。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6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04-01

古人云:常读书读好书,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我们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讨,总结如下:

一、提高学生积极性,构建阅读网络

一个健全的组织网络,是课题有效研究的有力保障。为了确保课外阅读活动的有力开展和顺利进行,我班成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并由班委会成员担任小组成员,同时制定了相应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方案,在阅读方案的引领下,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丰富学生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且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那学生的阅读取向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推荐阅读读物时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权利,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每个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我都会班上设立图书角,由学生捐献自己的图书组成,这样可以共享更多的图书资源。另外由班级图书管理员向学校图书室借阅人均一册的图书在班上交流,读后要求填写好读书卡。

为了抓好课外阅读,我们对一些学生不愿意读书的实际情况总结原因:一是农村小学的孩子文化知识起点低,底子薄;二是家长不注重物质投资;三是辅导时间少。这对于素质较差的农村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居于这些原因,要想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我们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

1、积极参比赛,增强阅读意识。我校十分关注的有关语文阅读方面的赛事,每次机会都牢牢抓住,鼓励学生大胆、广泛的参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校采取了诗歌、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注重以点带面举行,所有这样的比赛,我们在开展的时候,组织相关年级全体学生参与。从读书的方法指导,到校内初赛的认真策划举行,都经过深思熟虑。确保学生读书的效果有很好的展示。

2、朗朗书声,营造氛围。在研究过程中,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我校开展的“70分钟晨读”活动、好书推荐、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学生的读书体会、摘录的精彩片段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为切实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本学期还有组织地举办了读书知识小报比赛、读后感征文竞赛、读书笔记展览、演讲赛、经典诵读竞赛等活动,营造了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师生读书的浓厚兴趣,促进了校园文化和谐发展。

三、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成员逐步养成了“勤学习、勤反思、勤实践、勤总结”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阅读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学生在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中,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较好的维护,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有效性都进一步增强了。

2、构建课外阅读平台。我班结合学生的课内课外阅读情况,建立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规范性、传统性、针对性、系列性和学科性实践活动平台,以“亲身体验”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7

【论文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深受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反映着文化,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语言学习的背后,因此在外语教学及语言学习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文化意识并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实际教学中一些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性的应对策略,探讨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更好地学习并应用外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受文化影响,同时也反映着文化,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语教学及语言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进行一定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背景知识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学习并应用外语,并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 文化意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外国文化的载体,外语的传授过程也必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教育因素,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审视、探索,对外语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课题。

在外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的。然而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我国的外语教学又比较偏重语言知识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输入,从而导致了不少学生虽然能够很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却不能得体地运用。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关于外语与文化、外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应同步进行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性,以及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途径之一。

2 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问题

2.1 教师文化意识有待提高:长期以来,较为缺乏实际的语言环境对我国广大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一直都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同时,英语的教学向来也比较重视语言知识的教育,忽略文化的输入。而当今的大部分英语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英语文化方面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储备,也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工作后,由于工作的压力和再教育机会的缺乏,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注重对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就更谈不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

2.2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部分学校的英语文化教学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依据课本采取满堂灌或简单对比教学的方式,把大量有关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听讲、作笔记等方式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样的教与学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3 学生实践不够充足:现今的外语教学体制仍然难以避免应试教育现象和“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学模式。课堂上的情景设置环节有限,课下又没有语言环境, 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体会到具体语境交际中中外文化的差异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所以,尽管学生积累了很多文化知识,但不知道在具体语境、特定场合下如何正确、得体、合理地使用外语表达自己,经常出现无效交际,甚至交际不快。

3 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的实际策略

3.1 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意识的提高:教师的英语文化素养在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英语教学中要传授充分的英语文化信息,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国家文化意识,教师就应当具备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力。深入细致地了解我国和英语国家文化,通过学习和结交外国朋友等手段来了解外国文化,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为改善英语文化教学积极创造条件。

另外,语言和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密切关注西方文化的新动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在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文化差异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不同文化的相互比较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3.2 教学手法多角度、多元化:新时代的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信息、科技手段融入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了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充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教师还应意识到课外教学也是培养英语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建立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围, 使课外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多渠道获取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

3.3 创建真实环境,丰富实践活动:让学生沉浸于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之中,无疑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办法。在课堂上,为了便于教学操作,教师可在实施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同时,每堂课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地实施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设计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教学活动或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感受。

另外 ,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也是对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很好的检验,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真实语言环境中体会和运用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定期举行角色扮演之类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通过生动的表演,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西方文化,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还可以充分利用外教这一优势,鼓励学生在课外多接触外籍教师,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文化知识,并且学以致用。

4 结语

外语教学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言的习得,目标语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一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一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改变过去为语言而语言、为操练而操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外语,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培养文化意识,仍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ech [M] .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21

[2] Lado. R. Language Leaning [M]. New York: Nogmm Hill, 1961

[3] 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8

关键词: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 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 专业心境

引言

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教师素质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建设与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日益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我国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有三种途径,即专业培训、自身专业发展和合作教学(梁岩,2005)。合作教学是指由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协同负责同一群组学生的教学任务,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助与团结协作。国内关于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层面,而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出发的研究甚少。本文基于笔者在“英美文学”课堂中与外籍教师几年来的合作教学经验,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来探讨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对中教个人专业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期为外语教学语境中合作教学文化的构建提供新的认识。

1.合作教学内容简介

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于2011年9月首先在2009级学生的“英美文学”课程中实行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最初课程组仅由一名来自美国的外教和一名中国教师组成,在2014年另一名中国教师加入了教学团队。三位教师均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合作的五年中经历了两种教学理念的碰撞和融合,最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具体合作形式如下:

(1)课下准备

中外教师每周都会定期举行一次会议,主要围绕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进行,合作备课,包括“备课程”、“备教材”、“备方法”和“备学生”,在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后,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并基于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资料和教学活动。课后反思则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程度和反应,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课堂活动加以调整和改进。

(2)课堂教学

合作教学通常有六种模式,即一个教,另一个观察;一个教,另一个巡视;站点教学;平行教学;交替教学和小组教学(转引自柏桦,牟宜武和Lydinanne Loredo 2009)。在最初合作的前两年中,课程组主要采用前两种模式,而在第三年和第四年中课程组侧重尝试和采用交替教学,站点教学根据课堂教学活动的需要贯穿始终。经过四年的合作,中教的专业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因此,在合作的最后一年,外教和中教独立教学,但经常相互听课,且坚持每周开会探讨教学情况。

(3)教学资料

合作教学的内容体现在教学资料的建设和完善上,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及编排、课件的制作、辅助教学资料的准备等。“英美文学课程”包括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和美国文学史及选读两门课程,分别开设在英语专业三年级的第一、二学期,传统教学中两门课程是孤立的,教学内容按两国文学史发展历程编排,知识模块包括背景知识、文学术语和作品节选,注重文学基础知识的灌输和整体知识框架的建构,两学期在知识模块的选择上其实是重复的。在合作教学中,两门课程被作为整体进行规划,英国文学部分侧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而美国文学部分则侧重按作品要素选择完整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赏析,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兼顾知识的讲授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在制作课件时,除了知识的呈现,还设计了多种课堂活动。此外,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课程组还准备了很多教学资料,比如将讲义编辑成音频资料供学生课前课后自主学习,设计worksheets,问题从具体向抽象,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去解决问题或建构知识。

(4)教学评价

合作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力求从各个维度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形成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作业、测验和实践,形式灵活多样,目标具体,可操作性强,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教学活动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

2.结果与分析

经过五年的合作教学,无论是同事、领导还是教师本人,都发现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对于中教们的专业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促进了中教的专业知识发展

专业知识主要涵盖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通过平时与外教的接触和交流,中教对课程知识中所涉及的历史、政治、宗教及价值观等文化问题都有了直观的感受和更加准确的理解;而且,受外教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的影响和启发,中教的学科教学知识更加丰富。所谓学科教学知识,就是教师基于学科知识、课程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等,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判断、选择、重组、加工等主动建构起来的动态知识,这对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尤为重要的。中教的课程知识体系完整清晰,善于帮助学生梳理文学简史,在处理作品时倾向介绍国内外的主要研究,在引导学生思考的环节上有些欠缺;而外教在课堂上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常常营造一种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非常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能通过不同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寻求答案,并且充分肯定学生经过思考所得出的结论。外教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提问技巧源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从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到评价,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让中教们意识到逻辑思维是可以教的,他们也有意识地将这一方法运用到诸如“高级英语”、“英美概况”及“大学英语”的课程教学中。

(2)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促进了中教专业能力的提升

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通过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中教了解了新的教学理念、借鉴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丰富了教学经验,提高了专业能力。首先,中教们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合作的过程中,无论是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反思,教师们一律使用英语,这为中教们创造了真实的交流情景,大量的输入与输出,不仅使他们在语音、语调、节奏上有了提高,表达更加流利、准确和地道,而且课堂用语更加规范简洁、通俗易懂,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其次,中教们的教学设计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具体表现为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会区分课程目标(Goals)和课堂教学目标(Objectives),目标设计不再宽泛笼统,而是遵循“SMART”原则,即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测量的),Attainable(可操作的),Result-oriented(以结果为导向的)和Time-limited(有时间限制的)。Specific是指运用非常精确、动态的动词,诸如“contrast”,“illustrate”,“identify”,“evaluate”等词语来陈述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将要实现的学习行为,避免使用“know”,“do”,“understand”,“realize”等模糊的词语。Measurable是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包括教师将通过哪些具体的标准去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Attainable是指教学目标是否有可操作性,即教学目标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课堂内是否有充足的时间去实现目标?教师是否有教辅资料或资源来实现目标?教师还需准备什么材料以便教学目标更可行?Result-oriented是指通过学习,学生将有何种形式的输出。Time-limited是指对于教学目标要有合理现实的时间限定。再次,合作教学提高了中教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合作教学打破了个人主义的藩篱,使教师们意识到合作教学可以使他们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扬长避短,集思广益,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而且,教师们的沟通技巧有所提高。最后,合作教学促进了中教们的教育研究能力,课后的教学反思是合作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使教师们养成了时常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并深入学习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意识。

结语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融合了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集结了教师们的集体智慧,不仅最大限度地优化了教师资源,而且对教师们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心境都有着毋庸置疑的积极影响,有助于丰富中教们的学科教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教学设计及沟通协作的能力,更可以有效促进他们向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柏桦,牟宜武,Lydinanne Loredo.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对学生和教师能力发展的作用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4).

[2]傅蝶.培育教师合作文化――当前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

[3]梁岩.ESP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3).

[4]牟宜武,柏桦.中外教师合作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7).

[5]王电建.中外英语教师在师范类英语课中的小组合作教学与教师发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

课外文学常识范文9

通过调查、走访和研读大量文章资料,了解中小企业对外贸专业的毕业生的评价和需求,以确定高职院校的课堂体系,并提出有效的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对外贸易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以达到对外贸易专业毕业生更好地就业的目的。外贸企业对高职院校外贸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才的需求总量一直很大。

外贸企业一直需要外销员、报关员、跟单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单证员、报检员等岗位的工作人员,但是要从事这些职业的毕业生必须考取国家通用资格证。在岗位和部门的发展方向上,以对外销售、报关、外贸单证方向为主,所以学校应给学生以充足的选修课程的权利,让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也有向商务代表、涉外文员、翻译等方向发展的机会。

2.企业更喜欢聘用掌握多种技能的外贸人才。

在调查企业对外贸人才知识储备需求环节时,我们发现97%的用人单位觉得外贸人才应该更加重视外语的学习,96%的用人单位觉得外贸人才需要学习更多的国际贸易知识,78%的用人单位觉得外贸人才需要学习更多对外贸易法律法规知识。这充分说明外贸人才的外语水平和贸易实操经验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还有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十分看重外贸人才对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的掌握。我国对外贸易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贸易纠纷,外贸人才应该充分了解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做到知己知彼,学会用法律来维护企业利益。总之,学校一定要以企业的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的依据,加强学生的外语能力、法律意识,增加贸易知识课程、商务函电课程,还要兼顾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外贸人才应该熟练掌握外语技能和计算机知识。

我们还发现外贸企业对掌握小语种的外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去年外贸企业招聘岗位中,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数量占到总量的7.2%,今年已经达到了17%,比往年增加了几倍。另外,外贸企业进行招聘时非常看重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82%的用人单位都觉得外贸人才很有必要熟练掌握常用的of⁃fice软件,比如WORD,EXCEL和PPT,所以学校在对外贸人才进行培养时,尤其要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教授。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68%的企业觉得外贸人才考取报关员证书很有必要,49%的用人单位很看重报检员证书,41%的用人单位很看重物流师证书。这充分表明用人单位更喜欢掌握多方面知识的人才,因为只有充分了解跟贸易有关的其他行业的人才会对行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才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取得不同的技能证书,比如计算机等级证书、报检员证书、跟单员证书、物流师证书等。取得的各种证书可以为毕业生综合素质加分,在参加招聘会时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权。

4.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更受企业青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90%的企业认为他们更喜欢有过半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外贸人才,他们认为经过实践的毕业生掌握的专业技能更扎实,能更快地融入企业,能更快地胜任他们所担当的角色,与同事相处更为融洽。这说明当今企业越来越看重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高职院校要增加外贸学生实践的课程,加强校企合作。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课堂体系的设计

1.针对企业需求,确定高职院校课堂体系方向。

我们将用人单位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作为依据,提出高职院校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课堂教学体系,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作薪酬。同时通过系统梳理相关研究的文章,掌握课堂体系的基本理论,为高职院校外贸专业的课堂体系设计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根据企业需求特点,我们归纳出了培养外贸人才课堂体系设置的五大指导方向:(1)对外贸易专业人才定位:外语优秀、外贸知识丰富、精通各类专业知识。(2)加强外贸人才软实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客户服务精神。

(3)课程内容跟上时代变化:保持自己的专业特色,跟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学校要根据企业需求来设置课程。(4)课程设置要符合高职院校和教育部办学要求:紧抓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英语技能培养,计算机技能培养不能放松,法律知识培养是亮点。(5)加强实训课程和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让学生提前进入职场,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需求。在课程设置构成上,要特别重视英语课程与贸易课程,一手抓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一手抓学生的贸易实际工作技能。

2.以就业方向引导课堂体系设计。

专业课程采用学生自由选课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选择就业方向,再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对应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是起到辅导作用。下面是根据当下就业形势,对意向最多的职位的分类:(1)就职于外贸类公司。外贸类公司主要负责国内外各种商品的进出口业务,办理各项交易手续、提货交货业务等。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外语进行贸易交流,需要刚毅果断冷静沉稳的素质。(2)就职于政府机构。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国际贸易政策并负责监督实施,创造有吸引力的条件引进外资,统筹管理各利益方。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国内外经济政治政策方针,要能灵活周到地安排各项事务,要有过硬的沟通交流谈判能力。(3)就职于商业文化公司。商业文化公司主要的业务是把我国的文化、体育、教育商业化后销往国际市场,让外国人来消费,增加外汇收入,增强我国软实力。有些商业文化公司需要将国外的文化产品引进中国,要求从业人员充分了解文艺体育等知识,熟练掌握外语和贸易知识,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4)就职于货运运输类公司。货运运输类公司主要的业务是各种国际货物的物流运输,牵涉货物的收发、运输安全、物流单据的处理、与国内国际公司沟通交流。需要从业人员熟练运用外语、了解外国习俗和历史文化、国际贸易知识等,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

3.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研究。

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三部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理论课程主要是传授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实践做好准备。实践课程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课程是有针对性的,对于不同的专业强化的技能不同。实践教学是培养外贸专业人才最重要的环节,实践课程由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课内实践教学有英语口语训练、英语材料阅读训练、英语听力训练、英语影视欣赏、计算机应用实践、对外贸易的事务处理、电子商务实验等。课外实践教学有军训与公益活动、课程实习、毕业实习、辩论赛、社会调查、外贸业务模拟大赛、外语角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能更快地适应社会,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丰富的贸易知识和较强的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人单位特别青睐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发达国家对外贸人才培养的经验也表明,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互相补充是使学生快速成才的有效途径,扎实的理论知识可以很好地指导实际操作,而实际操作时又可以巩固理论知识,达到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的目标。对于“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贸易运输与保险实务”“外贸函电写作”等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除了教授课本知识之外,必须安排充足的实践课时,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补充。还应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提前进入单位实习,熟悉企业氛围和业务流程。实践课程的设置还要把握好下面几个方面:(1)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在遵守教育部门相关规定的同时,要尽可能地贴近实际,从实际业务中总结业务技能,实操内容来源于企业并反哺于企业,将企业需求与课程内容相统一,这样的实践课程才有意义,并与企业进行密切的沟通交流,跟随企业需求不断地更新实训课程内容。(2)实践课程的设置方式,可先由课堂上的仿真模拟训练再到企业实践,模拟训练力求做到与企业的真实环境高度相似,以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大程度地减少实际操作时的低级错误。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后再到企业强化技能,更高效地让学生掌握多种实际操作技能。(3)实践课程的实施,力求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一是可以随时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对业务的认识更加深刻;二是可以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体会职业感和责任感。

4.专业技能培养在课程体系设计上的体现。

对外贸易专业的学生除了熟悉本专业的工作流程和相关工作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岗位技能与必要知识。下面介绍需要着重培养的专业技能:(1)对外贸易函电的翻译能力。与国外企业沟通过程中,函电是最常用的交流方式,是贸易双方达成共识的重要文件,因此,翻译英文函电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一般情况下,对外贸易的日常函电句式比较固定,可以使用工具书查阅特殊商品的英语表达,对学生的语法词汇没有过高要求。(2)对外贸易函电的写作能力。对外贸易函电写作是指把己方的交易条件及具体要求做成文件给对方,对外贸易函电翻译是把对方的交易信息翻译成己方能读懂的信息。两种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相似的,学生在平日努力训练,牢固掌握这两门技能。(3)对外贸易单据的阅读能力。在贸易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单据,例如商品明细单、发票单、物流单、提货单、保险单据、海关发票等,大多数单据都是英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常见单据的格式与常用搭配方式,能快速领悟单据中的中心思想与禁忌事项。(4)贸易故障的排除技能。双方在交易时常会出现摩擦与冲突,如部分商品质量有瑕疵、数量有误差、不能按合同规定准时交货等,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最大可能地消除双方的矛盾。这需要工作人员能按照国际商业惯例,灵活解决问题,以免影响贸易大局。

三、增强高职对外贸易课堂教学体系有效性的建议

1.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取过程,可以使学生有效地认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深入浅出;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既能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又必须让学生开动脑筋,努力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就会充满热情,学生也才会有轻松、愉悦的心情,课堂氛围才会积极活泼。师生交流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更是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3.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