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传统文化与艺术集锦9篇

时间:2023-07-12 16:50:00

传统文化与艺术

传统文化与艺术范文1

摘要: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古典艺术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现代艺术文化发展的基底。在中专美术教学中学习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仅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亦是实现中专美术特色化教学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融合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美术教学;融合;运用

发展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新型美术教育是我国中专美术教育实现自身创新及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优秀文化艺术灿若星辰,并随着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渗透,是发展中国元素创新型美术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传承、发扬和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及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各种西方艺术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我国民众的价值观以及文化观,以中专生为代表的青年主体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在对其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的融合,在与时俱进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学生独特美术风格形成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水墨画、木版画等不仅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亦是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占据着独特的地位。美术教学不仅是绘画理论、绘画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美术精神以及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合进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更好的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魅力,更能引导其在美术基础理论和绘画技能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中国美、创造中国美,并深入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美术风格。

(二)对现代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作用

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既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为基底,又吸收了其它因素,形成了具有现代化风格的文化艺术,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则需要吸收现代文化艺术中的一些精华因素以保持与时俱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增添美术教学亮点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但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精华。我国古人在艺术上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反应在文化艺术中即为意境表现,如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松意味着坚韧不拔、梅意味着品节高尚、荷意味着出淤泥而不染等。

(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美术教学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彰显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既包含有古人的艺术精神追求,亦包含着许多与生活、风俗习惯等有关的文化艺术,如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中国结、剪纸等,都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因此,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入中专美术教学过程时,既要注重与美术本身相关的知识教学,亦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延伸,将美术教学与实践就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合中国结欣赏及编织、剪纸以及插花等实践性艺术教学方式,即通过开展美术手工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内涵,以更好的将中国元素融入自身美术学习中。

(三)欣赏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拓展美术教学空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集中表现。因此,在中专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时,要通过多媒体展示、艺术博物馆实地考察等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如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传统写意画中的神似而非形、工笔画中勾勒出的细腻线条、建筑艺术中的天然去雕刻等,以不断丰富美术教学的艺术表现形式,拓展美术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从多层次、多领域以及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空间内丰富自身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具有明显的民族审美特征,将其适当的运用在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可以有利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亦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往后的美术创作及就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与艺术范文2

关 键 词:木雕花板 传统文化 内容题材

在中华民族光辉璀璨的文明史上,木雕工艺是历史悠久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中华民族的木雕艺术具有丰厚的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可谓雕工精湛、主题鲜明,使人看了惊叹不已,赞不绝口。木雕工艺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绝,早已享誉海内外。

传统木雕花板的图案有着丰富的内涵,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人们通过这些雕刻图案表达对美满婚姻、子孙繁衍、健康长寿、生活幸福、万事如意的祝愿和希冀。

传统木雕花板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出中国人民特有的文化精神与审美趣味,体现出中华民族追求至善、至美、至真的精神。内容既有反映中华民族道德进步思想,又有一定历史、阶级和社会局限的道德旧识。传统支配人们的习惯,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一个民族观念和行为的方方面面。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已经深深融入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传统木雕艺术再现生活的本质,以艺术形象和艺术感染力来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人们在艺术享受中感受到警醒和陶冶,同时又能感受到古文化的魅力。

一、传统的木雕花板

传统木雕花板是生长在我国封建社会的艺术样式,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和家具制造中,俗称木雕花板。传统的建筑雕刻装饰,重视牢固与美学协调统一,在选择材料,确定内容,进行构图时,都立足于从装饰角度来确定题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风格,体现出中式家居风范与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其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

木雕花板用在装饰上的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门窗、裙板、雀替、挂落、梁坊、门楣、隔扇、门罩、窗栏,以及床榻的门罩及檐板、橱柜的面板、案桌的牙板、椅凳的靠背与扶栏、盒匣饰件等。

二、木雕花板题材、内容与文化内涵

(一)木雕花板的雕刻题材

木雕艺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木雕作品,蕴含着特定的历史信息,题材丰富、异彩纷呈。传统木雕图案装饰题材大多是民间生活的内容,一般有吉祥图案、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山水花鸟、俗民风情等几大类。根据不同用途,雕刻的题材也不同,主要以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木雕艺人把这些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融入木雕形象,使得木雕艺术成为传承并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手段之一。

(二)木雕花板题材内容与文化内涵

1.吉祥图案寓意美好愿望,提倡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伦理道德文化,因此木雕艺术通过不同的题材形式和装饰手法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崇仁爱、和睦、宽容,倡导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思想品德,来弘扬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木雕艺人利用汉字多同音字相谐的特点,巧妙地表现这方面的题材。如在我国明清时代,非常喜欢用蝙蝠形象,因为“蝠”同“福”音,所以“五蝠捧寿”的图案较为流行。在这个图案设计中,家具花板的四周各雕一只精美蝙蝠,中间雕一只大蝙蝠,口衔寿字,象征福寿安康。又如在传统的寓意图案中常在画面上雕有一花瓶,花瓶里插一根“如意”,以花瓶的“瓶”字代平安的“平”字,加之“如意”,谐心情如意,总称为“平安如意”。再如用一大串葡萄为主题图案,这是因为葡萄枝既为棵也为本,葡萄粒又多得以万字才能概括,葡萄“粒”与“利”还谐音,总之含义为一本万利。此主题多见于商家,意喻生意兴隆红如火,财源滚滚涌不尽。另外,用动物图案如鹿、鱼、鹊等来寄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喜鹊”则寓意“喜事登门”或“喜事连”(莲)等。

传统木雕中还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作隐喻,即用生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用竹是因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用梅、用松、是因梅、松耐寒,寓意人应具备不畏强暴、不怕困难的品格。在书房内挂上“必定如意” “平升三节”“马上封侯”等花板,再配上几幅赏心悦目的中国字画,既寄托文人雅士对前程的祈愿又体现出读书人的书卷气息。木雕朴实厚重而且锋芒不露的风格,很符合文人儒士讲究的中庸之道。

“孝道”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中具有相当高的位置,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最大的不孝是使家族断了香火。因此,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家庭道德观。因此在传统及木雕图案中,龙、凤这一类神奇的动物形象,常常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如徽州乡村人在结婚时,按照当地传统习俗,喜欢选用精工细琢制造的“花床”、衣橱等作陪嫁,来点缀他们的洞房花烛夜。作为家具的点缀,图案以“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百年好合”等较多,用“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用“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用 “和合二仙”的故事(和合二仙主持着人世间的婚姻),来寓意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寄托人们对终身大事的美好愿望。

吉祥图案既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人产生联想,激发人们心中的美好祈望,产生吉祥平安等联想。因此吉祥图案成为木雕艺术的主要创作内容。它不仅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也能给欣赏者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和悉心揣摩的余地。这些传统伦理道德渗透在现实生活之中,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以人物、山水、故事为题材,宣扬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优秀传统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自孔子、孟子以来就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主张不为保存生命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这种精神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在国家民族存亡之际慷慨捐躯,从容就义。爱国主义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理之中,它是强大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很自然,爱国主义方面的题材也成为木雕艺术中的重要创作题材之一,如《苏武牧羊》《岳家将》《杨家将》《罗家将》等历史故事在木雕图案中屡见不鲜。这些爱国主义故事既反映了过去的历史,又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以山水为素材的木雕,也是体现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木雕艺人主要以山水名胜为直接或间接素材,来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深依恋和衷心赞美。他们常把对充溢着俊美、灵秀之气的山川草木的直接感受,升华为一种庄重、深沉的感情,把对养育自己的故土和家园的眷恋一笔一笔地雕刻进自己的作品里。

木雕花板艺术中许多体现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寓言都再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人们在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更得到了精神上的鼓励。

木雕花板的题材内容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共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为我们开创新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结语

中国木雕艺术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手段,木雕花板不仅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处处散发着山水诗画般的灵气。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一块块木雕艺术,遵循着相同的价值理念,既有对中国脊梁、英雄豪杰的礼赞,也有对封建道德的吹捧和皈依。我们在品味木雕艺术的同时,应该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扬弃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同样,除对木雕工艺装饰题材的挖掘、整理、借鉴、继承和宣扬外,还要同其他艺术一样,不断地吸收外来民族文化的营养,不断改变,不断创新,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木雕装饰纹样,以充实、丰富的木雕艺术的装饰题材,宣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参考文献:

[1]叶柏风,赵丕成.镂琢纤巧.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抗生.民间木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李飞.中国传统木雕艺术鉴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坚,陈刚.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潮州木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5]李坚、陈刚.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徽州木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6]董洪全.东阳木雕/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传统文化与艺术范文3

一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传承

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是设计,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要依赖于当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电脑数码设计这一艺术形式便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电脑电脑数码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的。著名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和设计大师乔治·开普斯(George Capps)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电脑数码图形与电脑数码艺术,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苹果电脑公司推出MACINTOSH电脑形成“桌面排版系统”(简称DTP)开始,电脑数码技术在设计领域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脑数码图形技术的成熟带动了CAD/CAM(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的普及和发展,设计艺术与电脑数码技术才得以真正结合。随着现代的电脑数码技术在艺术表现领域中开始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表现语言,体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电脑数码设计开始进入到艺术的古老殿堂。但是当电脑数码艺术创作给艺术家带来兴奋和视觉的新奇的同时,却发现因文化科技等诸多因素,产生了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美的情感差异和电脑数码艺术表现的不足,同时还存在一些对电脑数码艺术的模糊认识。通过对传统艺术形式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文化渊源的发掘,探讨电脑数码设计创作的视觉表现和美学趋向,及其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图形、色彩、民族文化、电脑数码技术等方面的要素,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电脑数码艺术。用传统艺术,尤其是民族的文化艺术来丰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以弥补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艺术文化内涵的不足,解决在现代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存在的视觉表现,以及认识和发展方向的问题,是正确表现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中传统绘画艺术美的关键。

二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审美情感差异

形成传统艺术形式和电脑数码艺术创作审美情感的差异,首先是文化传统渊源的不同。传统绘画艺术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精粹形式丰富,包涵着深刻的文化积淀、民族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及审美情趣。传统绘画艺术所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绘画的笔墨造型和传统艺术的文化渊源,都在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上造成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的电脑数码艺术创作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其次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含量导致创作和表现的差异。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绘画,尤其是传统的工艺美术,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创新外,还没有受到过像现代电脑电脑数码化所带来的这样巨大的冲击。

三 电脑数码艺术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

在电脑数码设计表现过程中,吸收不同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是电脑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电脑数码设计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电脑数码艺术创作也具有很多自身的魅力,她为传统绘画创作的表达和反映艺术家的创作构思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家的思维和想象力。

传统文化与艺术范文4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 运用 意义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中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艺术精神。今天,传统文化并没有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汹涌浪潮而消失,相反却得到了重新认同和进一步的肯定。艺术实践证明,艺术设计只有向传统文化汲取营养,扎根于本民族肥沃的传统土壤,在世界范围内才能拥有显赫的地位与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积淀了很多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由中华文明演变而来,汇集了我国独有的民族特质以及精神风貌,体现了我国各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思想文化以及观念形态、意识等。中国传统文化由曾经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华民族先祖所创造,并被后代子孙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蕴含着很多民族优良传统,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和历史的结晶。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形形的文化理论和文化学派,不仅有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核心文化,还有道家、佛家等文化。这些文化形式都不断推动着我国文化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彰显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独特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作品在设计风格上回归传统,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在设计中的回归,不是在设计上对传统图案的简单引用,而是升华为对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继承。你可以在这些作品中,感悟到一种神韵、一种魅力、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这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精神。这种融入到设计中的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方式、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运用

艺术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也更加注重产品的品位、文化内涵。为了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我们必须把具有传统特色的审美追求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民族个性的设计风格。当下设计的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但设计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特色在多元化发展中却随之增强。日本的现代艺术设计用30余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近―个世纪的发展路程,并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风格,就是因为他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强烈的意识到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设计文化发展的道路。

1、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设计理念。儒家秉持“平庸、折中、调和”的中庸之道,主张“合内外之道”、自然中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天人之和、折中调和的思想理念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设计大师及工匠,成为中国艺术设计当中一种极具审美意蕴与艺术价值的艺术理念。目前许多重要的艺术设计沿用这一设计理念,在现代的艺术设计中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与美感。例如当今有许多地产开发所采用的艺术设计,强调天然山水的重要优势,或者借助人力巧夺天工,在景观打造方面注重自然之美,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建筑景观及宣传画册的艺术设计中,提升艺术层次,表现出自然中和,天人合一的大气之美。同时,儒家中庸之道在室内设计方面也受到业主及设计师的重视,并得以体现出来。室内设计如果过于铺张繁多.华丽修饰,容易给人造成拥塞多余、矫揉造作之感,反而不上档次,但如果不加修饰,一味从简,则会造成寒酸粗陋的效果,不但没有美感,而且影响居住功能与舒适度。所以,室内设计的装修设计就要采取中庸之道,选取某一特定风格,合理设计搭配、采取适宜装饰,追求既美观实用又简洁自然的设计效果。

2、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运用。有中国特色的图案无论是在纹样造型上还是色彩上,都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中国传统图案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孕育了无数绚丽的中国艺术文化瑰宝,传统装饰艺术更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无数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图案产生、发展和消亡,最终凝练而成的、沿用至今的中国图案符号成为我们传统图形文化的“国粹”――中国元素。图案并非实际存在的东西,我们只是能从实际的物体联想到它。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一切舞蹈、建筑等都是可以被提炼成图案的。图案是设计作品的表意形式,是设计作品中敏感和备受关注的视觉中心,是由绘、写、刻、印以及现代电子技术、摄影等手段产生的能传达信息的图像记号。在中国,传统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装饰图案创作经验,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民族传统装饰图案特色。图案艺术作为人类传统文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当代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审美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图案艺术作为各种艺术设计的文化基础之一,是其他各种艺术创造形式的基础,是最能反映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对于中国传统图案的运用,我们必须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四、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价值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在艺术设计领域,设计发展的初期只能是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失去了发展具有本国特点的艺术设计的能力。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并不比任何一个国家缺乏。但目前我们在艺术设计领域的作品却越来越远离我们自己民族的个性和丧失自身的话语权。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依然面临着别样的尴尬。。瞻前顾后,现代设计的结论几乎都是别国的模式。而当代设计文化的引入和发展的时间还很短,中国特色的设计思想还没有形成,寻找和确立中国现代设计之路便是一个重要课题。” 在接受西方强烈的文化冲击之下,我们在吸取西方设计其外在表象形式的同时,更应该深入的学习其内在的文化的渗透方式、学习其文化在设计中的具体结合应用,思考如何形成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简单的拿来别人的东西不是长久之计,更应该去学习其本质的东西,形成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符合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地域性的艺术设计。作为一个优秀的现代艺术设计师,应立足于本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吸取民族艺术精华,从传统工艺美术中发掘优秀的素材,经过重新组合,嫁接,提炼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之中,这也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传承与发展。

将传统文化融人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是设计师应着重关注的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对中国审美传统有所认识,对设计师而言是相当必要的,中国古典美学中韵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等,都对现代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设计主体具有丰富设计经验和成就的人应以传统为师,充分认识传统对于现代的重要性。

五、结束语

传统文化并不代表着一成不变和墨守成规,传统也应该是发展的。在现代艺术设计工作中,设计师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利用和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进行选择和优化,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风格以及民族精神,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达到继承和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军,赵煜.现代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J].艺术百家,2008,(01).

传统文化与艺术范文5

论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文 章 来自 3 e d u 教 育 网

摘要:由于历史原因,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圣贤”教育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回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已有些陌生,更不知其是“本有的家珍”。今天的艺术教育中存在着“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如果艺术教育仅仅停留在教授唱歌、画画的层面上,是难以完成其使命的,必须回过头来从已被扬弃的,被误认为封建的、过时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营养来填补今天艺术教育的空洞。

关键词:艺术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师道 孝道 经典 内学

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这是艺术教育发展、成长的源泉,离开它,艺术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不管是舶来的,还是本土的,无论是学习、继承还是发展,我们本身应具有一个较高的视点去评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舶来的东西就难辨良莠,或导致另一个结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偏颇,即重技艺而轻人文。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足以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加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我们正在加速度地蜕变为“香蕉人”,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增加了“功利”与“竞争”的倾向。过分重功利就会轻仁义,人与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与国的过度竞争最终的结果将是共同毁灭。

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核能的开发本来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但我们今天却随时都要遭受核战争的威胁。因此,人们形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发展科技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竞争教育。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教人礼让、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中国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发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人文教育,认为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意开历史的倒车,只是尽可能地让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科技好似一匹野马,需要一名睿智的骑手去驾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并非基于一种民族情结去赞美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种复古的情结而厚古薄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集称为经典,“经”是纵贯通达,“典”是典范、标准,古今一成不变之真理,可以超越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 艺术教育包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之内

马一浮先生在《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文中曾提到:“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举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学可统于《易》,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可统于《春秋》……文学、艺术统于《诗》《乐》。”艺术教育依托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使其理论更加完备、深广,还可使其教育理念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面,在其空洞的“形式”中摄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使其能够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前途命运。

三、艺术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

艺术教育不应被认为仅仅是画画、唱歌、弹琴等技艺的传授,艺术教育是要把人类最高的智慧、德能与才艺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造福于人类。

中国历史中的绘画、雕塑、戏剧等大多展示、宣扬的主题思想是“忠、孝、仁、义”,在娱乐之余不失其“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用。无论是过去的君主时代还是现在的民主时代,艺术教育也要承担起一种责任与义务来改善我们的身、心、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集又可称为内典,内典即是内学之典集,其中所盛载的智慧与德能来自心灵的最深处,是人心本来具有而非从外学来的一种亲证的现量境界,不是一种想象、推理构建的理论。通过这些典集可以开启我们内心深处处于休眠状态的智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国学,被马一浮先生称之为“六艺之学”。马一浮先生在《论六艺统摄于一心》的文章中写道:“举网者必提其纲,振衣者必挈其领。”先要识得纲领,然后可及其条目。六艺之教可以统摄一切学术,这是一个总纲领,真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一遗。学者须知六艺本是吾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吾人性量本来广大,性德本来具足,帮六艺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性外无道也。”艺术也本是人心中分内的事。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表里的关系。艺术教育中的“教育”本身就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艺术教育中的“教”,左边是“孝”,意思是说老与子、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右边是“文”,其意为文以载“道”。教育是师道,其根本是孝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师道与孝道。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是人生宇宙的真理、规律。在人与人之间表现为五伦十义,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人与人的关系应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关系为原则。思想、行为不违背自然规律,并把这种品德保持、发扬、增长就是“育”,久而久之会有所得,德者,得也。人与人的关系依止于“仁”,仁者爱人,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人,这种爱是“仁爱、博爱”,而非贪爱,这种博大而崇高的品质正是出自这样的文化背景的熏陶,这种品质可物化、外现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艺术教育以人为本,首先要确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价值观。艺术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的出现对于社会人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是艺术教育首要关注的事情。高雅的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的境界是大有益处的。艺术即使不能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用,至少也不应是“精神污染”而有害于社会人群,何去何从基本上取决于艺术教育的导向。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持反对意见者不外乎两个原因:其一是对于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刻、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其二是由于年代久远,必然会产生一些流弊,这是人的原因,并不代表主流文化,且不可因人故而废其法。儒、释、道三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三者之间名词、名相虽有异,但理无二致。南怀谨先生把儒家比喻成开粮店的,把道家比喻成开药店的,把佛家比喻成开百货店的。“儒”字即人需要“仁”,就像人需要粮食一样重要;得了病不能不吃药,此病是不懂得爱物的“心病”,物是指我们的生活环境,再广一点如山河、大地、宇宙万物,“物”与我们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体;百货店自然无所不包。三家的典集称为“经典”,这些典集并非是某个人的学术观点,所述都是古圣先贤之法,都是真性的流露。真性也叫真心,心、佛、众生不二,否定了经典也就等于否定了我们自己本身。

以传统文化注入艺术教育,并作为其精神内核,“真、善、美、慧”四字足以概括。“真”是真实之理,是人生宇宙的真象;“善”是完善,我们内心深处本来具足无限完美的智慧、德能与才艺(美、慧自然在其中)。“真、善、美、慧”这种教育理念完全可以凭借经典的引导开发出来。

传统文化与艺术范文6

关键词:剪纸艺术;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受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创作者不仅在她的作品内容上喜欢选用中国传统题材,而且在作品的创作理念、艺术表达形式以及剪刻技法上也自然地流露出传统文化的特征。这种流露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剪纸中的感情表达方式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中“天人合一”思想以及方法论中的“五行运化”理论也是顺理成章的。

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通的,故而可以达到统一。这种思想熔铸了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融入在剪纸艺术品中,就是剪纸的“心里想的”,注重表现抒感和理想的意念。“天人合一”论中强调了天与人的统一。也就是天地、自然界是大天地,小天地是个体的人,大天地与小天地始终保持和谐统一。人体中感情的发生表达,以及它的走向和互相作用的规律,都是与天地相互统一的,即人的情感世界,也遵循自然界中物质运化的规律。

人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交流喜悦之事,倾诉悲愤之情,抒发哀怨之思等,都是人体自身经常需要的,但这些情感历来都是受到伦理制约的,绝不是动物性情感的自然宣泄。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看艺术所具有的协调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价值,高度重视并利用艺术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稳定社会秩序的独特作用,用以加强其精神统治。所以,“天人合一”论,既是社会、政治的需要,又是艺术扩展自身,把对周围事物深刻的了解和体验高度升华到意念,注入艺术自我情感,表现大自然、大天地的需要。在精神领域里让人与山水、自然界的动植物产生某种情感的交流,也就是让人在欣赏自然时得到启示,从而精神得到升华与净化。这种人和自然的情感交流在剪纸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实际上,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论承认人的现实存在,同时也承认在进入精神绝对自由境界可能性的生命存在。在不受功利标准的束缚,超越了伦理规范制约的意境中,民间剪纸艺人把自己的感情大胆地宣泄到了他们思念向往的形象中,把不曾见过的天堂仙境抽象成月宫瑶池等,把不存在的龙凤、鬼神兑现为神奇可视的艺术形象。这一切都带着明显的心理体验特征。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现实关系中,一旦摆脱了“外物”的桎梏,就能在精神世界中更体会到自由人的“小天地”的存在。民间剪纸往往都是从当前利益得失的观念中超脱出后,就创造出无数描述自由、美丽的“小天地”的艺术作品,并且是带着个体的强烈的情况,使艺术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并且释放出艺术的光辉。

缺乏感情的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但所带的感情应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强行加入的感情,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每位艺术承受者会欣赏、了解艺术中的感情。人的情感基本可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这七种情感可归结为五大类:

喜,包括快乐、舒畅;怒,包括愤怒、威严、至尊至上;忧思,包括忧愁、思虑、远见卓识、思想;悲,包括悲痛、伤心,没落;惊恐,包括惊吓、恐惧、害怕、畏缩。

这七种(五类)情感的表达在剪纸制作中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中华民族传统的五行运化理论,从客观上解释了自然界和人体中生克制化的关系。在剪纸艺术的情感表达上也同样适用。

在图形占有面积上,向外发散占有的最大空间是圆形。在数学中,当周长一定时,面积最大的是圆;在四边形中,面积最大的是正方形。所以人们不自觉地常用圆形和正方形,以及向外发散的线条造型来充分地表达喜悦之情,总造型是圆形或正方形。要使剪纸作品表现出喜气洋洋,应尽量使之发散,不加边框。比如经典作品《老鼠娶亲》,在创作时样稿几次改变,最终把花轿放在正中间,四周二十个老鼠,不论是放炮的、吹唢呐的,还是送礼的、献花的,都显得喜气洋洋。由于周边不加限制,似乎炮响一直继续,欢庆的气氛在不断扩展,使作品中“喜”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使正气消耗的“悲”的情绪在剪纸的表现上是一派无力、萧条的景象。要剪悲情的人物,此人一定瘦弱无力,风吹欲倒。如果弯腰驼背有碍于美,在作品中只有使其削肩、细腰、低头、内视等。悲情的动物一般表现为低头、皮毛不乍起而顺之下滑,并瘦弱无力。悲情的植物一般表现为枝条软弱,叶茎细小并下垂,随风摆动。

所以,“天人合一”论,既是社会、政治的需要,又是艺术扩展自身,那些形态各异的小鬼因为害怕钟馗,跪趴在钟馗的脚下,个个形态惊乱。若要表现剪纸中的小动物受惊,要把小动物所处的环境剪成逆乱的线条。如表现小鸟受惊,只要把小鸟周围的树枝剪成摆动的混乱状态,美丽的小鸟儿就变成了受惊之鸟。

传统文化与艺术范文7

关键词:古代工艺美术作品; 欣赏;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68-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美术教育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珍视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当下赋予每个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一、对工艺美术作品的认识

工艺美术是生活的艺术,也是生活文化的活化石。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为造型艺术之一。我国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较早,如新石器时代已有彩陶,商代以前已有刻纹白陶,商代已有玉器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民族独特的艺术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对工艺美术作品的欣赏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愉悦的情感之外,还应感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虽然教学建议首页上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毕竟有限,教师应搜集相关资料,采用相关策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对传统艺术的熏陶。

例如第8册首页介绍了瓷器。瓷器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烧出了“原始青瓷器”;东汉时期就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制瓷技术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极盛时期,“汝、官、均、哥、定”五大名窑异彩纷呈;明清时期可以看成是全国瓷器的制造中心。清代的粉彩、珐琅彩等瓷器多有创新,不仅运用了青瓷、白瓷胎釉烧制工艺的全部优秀成果,而且出现了在一件瓷器上运用不同釉彩的组合形式,使传统工艺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准。为了引起孩子的兴趣,教师选择播放流行歌手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告诉孩子周杰伦擅长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孩子动手进行模仿,画画装饰纹样,画画写意画,学学构图的方法等等。

例如第九册选取了我国唐、元两朝的金银器,有唐朝的刻花赤金碗、镂空银香囊、鎏金鱼龙纹银盘、刻花銮金鹦鹉纹银罐,元朝的如意纹金盘等。这些金银器雕刻精细、工艺绝伦,雍荣华贵,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第10册中选取了中国明、清两朝的家具,有明朝的黄花梨南官帽椅、紫檀透雕花牙平头案和黄花梨琴桌、香几、方凳组合,清朝的填漆龙纹梅花式香几、勾云纹双幅雕花太师椅等。这些家具选料考究、雕刻精细、工艺绝伦,雍荣华贵,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家具的顶峰。在形态结构上,明清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明式家具大体上造型简洁,刀工疏朗明快,造型、结构基本上有了一定的型制,给人一种“素面朝天”的自然美感。当时许多文人雅士都积极地参与了室内设计及家具造型的研究,促进了明代家具大幅度的发展,使得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发扬光大,推陈出新。明代家具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明代家具的风格,装饰也是恰如其分,点缀其中,可谓“多一分则繁,少一分则寡”。颇有文儒高士的雅逸。这种简约风格一直延续到清初。

教学中老师出示清朝的“勾云纹双幅雕花太师椅”和明朝的“黄花梨南官帽椅”,两张图片进行对比,让孩子进行仔细观察,小组进行讨论,利用反义词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体会不同风格的两种美。孩子很快找到感觉,老师在黑板上列出关键词:

“简约――繁复,质朴――华丽,素面朝天――浓妆艳抹”

这时候老师出示某拍卖行的拍卖明代家具的价格表,孩子们被价格表上的数字震惊了,艺术的价值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这些工艺品真的是艺术殿堂的瑰宝啊。

在《古代青铜艺术》一课中,因为青铜器艺术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引导学生从青铜与历史的关系入手,了解古代青铜的起源、分类、纹饰、铭文、发展,从而把握其艺术特色和内涵。教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整合相关内容,制作成大信息、多元互动的专题性学习网站,营造出悠远的历史氛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让学生从历史发展中汲取营养,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审美的教育。

审美不是天生具有的,是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通过欣赏,培养和提高了孩子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的理解力。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潜移默化地陶冶其人格情操的教育任务。作为文化学习的美术学科,它又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扬的教育任务。在学习中,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徐健,成剑编著.《有效教学》,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术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传统文化与艺术范文8

[关键词]湘楚文化 景观艺术 和谐

湘楚文化诞生于 “三苗之居”, 成长于三湘大地,缘于炎帝神农文化与皇帝祝融文化,梅山文化与屈子文化是湘楚文化的直接源头,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是湘楚文化的早期母体。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湘楚文化已经逐渐融汇于大中华文化之中。但是,中国广袤辽阔的地域,无论自然环境、人文意识、社会形态、经济状况等,不同地域往往存在差异,因此地域文化特征始终以隐性传承的方式发展延续。也正是这种地域内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创造出个性鲜明与风格独特的湘楚景观艺术。

湖南境内山丘、平原依次排列,江河、湖泊杂错分布,水潭、沼泽云蒸霞蔚,风雨、晴晦变化无常,花草、树木品种繁多,加之奇山、异水、古木、怪石以及原始风貌浓厚的民俗风情,自然古朴的城镇村寨,为湘楚景观赋予了神奇瑰丽的自然景观与原始神秘的人文背景。“潇湘八景”就是其中典型代表,“潇湘夜雨”、“平沙落雁”、“烟寺晚钟”、“山市晴岚”、“江天暮雪”、“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渔村夕照”,这些景观的形式极为璀璨缤纷,而且想象力极为丰富奇异,这是湘楚景观艺术所特有的文化气质。

复杂的地形、地貌,造成了湘楚景观呈多样化的趋势,景观布局大都根据山水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等灵活布局,大都不是依山傍水就是因山就势。有线性排列于水岸边的,如凤凰古城水边吊脚屋;有层层上建于山峦上的,如德夯苗寨石基吊脚楼;有丛山环绕于谷地之中的,如岳阳张谷英村;有点状撒落在山林之间的,如湘中许多独立山庄大院等等。湘楚大地神奇秀美的山水是浪漫激情迸发的温床,水的灵动与山的古朴相映成趣,“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媚”,处处洋溢着飞动的野性之美、自在的浪漫情趣和淳朴的自然气息。

气候潮湿多变,因此湘楚景观非常注重景观对小气候条件的改善,如用竖立的木桩或土台构成高出地面的基架,不仅是为结合地理条件,更是适应多雨潮湿气候的需要,不但有效隔离了地面潮气,而且有利于采光、通风。又如长脊短檐式的人字型坡屋顶造型,既扩大了室内的空间感,同时有利于隔热与排雨。在史书上早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的说法,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在《九歌·东君》里写道:“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槛”就是指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因地制宜的“高台式土木建筑”方式,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审美角度都结合得天衣无缝,成为独特的湘楚景观风格。

湘楚景观艺术大都布局上并不拘泥于庭院范围,而是根据山水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等灵活布局,自然而随意,带有一种蛮荒之地的原始活力与野性冲动。因而形成了激越而又有序、笃实而又灵动、浪漫而又实际的鲜明地域特征。

湘楚景观艺术既源自楚地巫风、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更融入了老庄“道法自然”和“大朴不雕”的哲学思想。湘楚景观艺术保留和延续了原始宗教的氛围,想象总是那么丰富多彩;湘楚景观艺术秉承和发扬了道家的自然观,充满单纯简练而又灵动变化的艺术形象。汨罗江边屈原的故事,南岳衡山上祝融的传说,以及张家界那神话般的美景和桃花源那梦幻般的田园仙境等等,这些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浪漫想象,不可思议地同时出现于湘楚景观艺术中。

“楚巫”遗风源出于人们对天道无常变化的疑问,以至发生出神灵鬼怪的表象和“万物有灵”的观念,于是河塘、山石、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都有了灵性,因而诱生大量的原始宗教图腾与神话艺术,如《楚辞》中浓郁的神话色彩,梅山文化中的鬼巫文化,以及马王堆汉墓中漆画所描绘的怪兽或者神仙等,莫不表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为湘楚景观文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湘楚景观艺术中普遍存在五行、八卦之说等意识,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帛书《周易》。湘楚先民在建造前,先请风水先生进行勘察,选择背山面水、避风向阳的地方,再选择风水龙脉及朝向等。剔除迷信的成分,其宗旨是勘察自然、顺应自然,而有节制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楚文化因道学著称,道学留连山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本质上是一种崇尚自然而耽于幻想的哲学文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这种意识形成了湘楚古典园林景观的基本理念。湘楚景观艺术中背山面水或依山傍水的布局,蕴含着道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湘楚景观艺术看似自然而随意,其中却充满道家“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宇宙观。老子提出:“大巧若拙”(《老子》第四十五章),认为真正的巧不是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卖弄。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这一哲学观念,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认为自然界的美丽是无限的,只有遵从自然的法则才能生存与发展。湘楚景观艺术并不刻意追求对自然的理性驾驭,却善于借助自然之力,自然中见人工,人工中显自然,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有为又有所不为。

古代湖南不仅层峦叠嶂,水墨烟云,而且山野丛林鸟兽出没,风雨晴晦朝夕不同,湘楚先民终日与幽壑深谷,古树奇花,奇禽异兽为伴。从而激发出湖南先民崇尚自然、信巫好祠而耽于幻想的思想,培养出湖南人认同天道变化无常的道理和对环境的适应和反抗精神,形成了自然而随意,神秘而抽象、质朴而厚实的鲜明地域特征。

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显示着湘楚文化的儒学正统特色。而“敢为人先”的实学风格,却涌动出湘楚本土文化的倔劲个性。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应用反映了湘楚文化开放的气度。同时楚文化在接受、包容其它文化为己所用,并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在对其它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湖南人来自天下”,谭其骧先生在他的《湖南人由来考》中这样说。一村一姓、同祖同宗,一地一景、风格各异。聚族而居,也就成为湘楚古民居村落景观的一大特色。移民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其景观类型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书院园林的宁静、清幽、雅淡(如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等),庙宇园林的气派、庄重、大气(如古麓山寺、开福寺等),私家园林的淡雅、精致、亲切(如贾谊故居等)等等,在湖南都有体现。而儒、释、道等文化思想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湖南园林的发展,南岳大庙中的佛、道、儒共处就是典型事例。湘楚文化在不断融合、学习、吸收的过程中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态度。

湖南地区的村落中各姓、各宗、各式风格的“宗祠”建筑遍布。“宗祠”是移民散居以后增强族亲凝聚心理和宗法家族制度的强烈反映,儒学“礼法”规范的等级秩序之美就此渗透其间。同时湘楚景观艺术又不受儒家严格的礼法与庄严肃穆的作风束缚,而更重视想象的自由抒发和情感的浪漫表现。湘楚景观艺术虽然也讲究均衡对称,儒学“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完美的追求之美就此渗透其间。但又更加提倡“经世致用”的求实、务实思想。其景观的布局、建筑的构建等,无不以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为依据,形成宜人的理想景观环境。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任何一种民族的文化传统都会在历史的传承中发生变异,并会随着某一时期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资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充实,从而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其它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一旦成为现实,它自然就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

湘楚景观艺术体现了“信巫好祠”耽于幻想的浪漫思想,却又蕴含着一种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湘楚景观艺术吸收了儒学“中庸”之道,主张在混乱中建立规范的等级秩序之美等,但又更注重效法自然,以地理环境的形势来决定取舍和设计;湘楚景观艺术汲取了道学“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人合一”哲学观等,但又不接受道家避世退隐、不谴是非的消极态度。“巫风”的奇思幻想,“道家”的浪漫激越,“儒学”的斑灿文采等等,都和谐地掺杂于湘楚景观艺术之中,从而孕育出品格独特的湘楚景观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李鱼村,李仕铭.湖南古村镇[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佩良,张茜,曾献文.乡土湖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9

[3]卞宗舜,周旭,史玉琢.中国工艺美术史 [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1993

传统文化与艺术范文9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平面设计;彰显与体现

我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长河洗礼而流传下来的,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海纳百川之心胸,蕴含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文化元素。平面设计是一种依据现代技术和艺术而发展的新兴行业,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注入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为设计提供了源源不尽的设计资源和灵感,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是在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并不是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照搬,而是要经过筛选和加工,选择合适的元素,与现代设计进行融会贯通,使平面设计拥有自己的灵魂。[1]

1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的交流,文化交流也出现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各国的文化元素在世界中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应用。我国文化在当今开放的世界格局中传播的范围更加广阔,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世界艺术舞台上也不断刮起阵阵中国风,中国元素逐渐得到世界艺术的认可和应用。我国的平面设计较世界其他各国相比起步是比较晚的,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在设计中虽然尝试运用我国传统艺术元素,但是始终把握不住艺术的核心因素,不能彰显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磅礴和精深。主要原因还在于设计者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缺乏深入的了解,没有到达艺术的核心,一味地顺应潮流,只会被潮流所抛弃。[2]因此,设计出的作品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也不具有太高的审美价值。在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的碰撞中,设计师也逐渐探索出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有效渠道,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更好更深刻的理解,掌握现代文化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融合,从而是设计出的作品具有更高深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

2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2.1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与平面设计是一种内在交融,帮助作品体现出其设计理念和内涵。现代平面设计中,不同的色彩运用是不同时代的标志和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艺术经过千年的发展,依然能够在当今时代得到应用和体现。例如中国红这一色彩元素,已经成为我国色彩的象征。中国人对大红色无比推崇,这与大红色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红色代表喜庆、丰收、热情,而又不缺庄严和大气,与黄色同为我国古代色彩的主调,黄色也成为封建社会皇家专用颜色,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历史感和时代感。中国红代表的还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尊重,经过时代的沉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凝结了炎黄子孙的民族情结和爱国情感。将我国传统艺术色彩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更能够凸显设计的理念和内涵。

2.2中国传统文化绘画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使用的水墨元素,是点与线的构成。传统绘画具有很高的绘画技巧,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与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相辅相成。例如,阿里巴巴公司的标志,是一个飞舞的小写a,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水墨绘画艺术,还运用了传统绘画工具毛笔的行迹,同时与现念相结合,结构新颖。在颜色选择上应用的是黄色,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艺术元素,拓宽了设计渠道,提供了丰富的设计资源。中国传统水墨画意境深远,注重写意,通过点与线的使用,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的意境,同时注重留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现代平面设计中广泛的运用传统绘画艺术元素。例如在一些现代平面广告中,通过使用传统水墨艺术元素,表达现念,能够激起国人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传统绘画还具有简练的特点,通过简洁大方的构图,表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绘画的这一特点,能够增加作品的内涵,提高作品的审美层次。

2.3中国传统文化书法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传统书法艺术是一种个性鲜明的艺术形式,凝结了我国的文字特色,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因素。我国的人民不管在任何时期从未停止过对书法艺术的探索,古有王羲之、颜真卿,今有庞中华、田英章,他们都是我国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引领者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近几年来书法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得到的广泛应用,赋予了现代平面设计文化的神韵。通过对一些使用现代字体所设计的作品观察可以发现,这些作品的字体棱角分明,虽然具有现代元素,但是却显得沉闷,没有灵魂。在设计作品中运用传统书法艺术,能够使作品富有灵动性和形象性,更能够打动人。传统书法艺术具有一种抽象美,蕴含了丰富的情感,随着作者情绪的变化具有千变万化的姿态。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传统书法艺术,丰富了作品的情感,使作品拥有活的灵魂,从而具有深远的意境和价值。现代很多城市在设计城市标志时,都会使用传统艺术字体,其中草书、隶书、小篆等运用的最为广泛。[3]

2.4中国传统文化民俗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彰显和体现

民俗艺术主要是一些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的艺术表现,现代平面设计中应用民族艺术元素一般是为了大型文化活动等设计的,主要是为了彰显民族特色。中华民族的民俗元素主要有中国结、龙凤等,在平面设计中应用民俗元素,传递了民族文化,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提高作品的影响力。[4]

3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丰富作品内涵,赋予作品活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应用要把握文化的核心,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剖析,看到其能够和现代平面设计相通融的地方,并不断进行创新,不断丰富作品内涵和价值,以创作出具有非凡影响力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8,29(8):156-158.

[2]赵炬宇,赵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J].艺术探索,2006,20(4):84-85.

[3]徐云.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8):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