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集锦9篇

时间:2023-07-13 16:43:47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范文1

关键词:当代;农民题材;油画;多样性

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人文的角度,农民都是处于社会主体地位,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农民的命运都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的现实状态在农民身上给予了全面的体现,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文等重要历史信息。发生在农民身上的问题,最能充分地体现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历史中的农民一直是中国油画表现的重要题材,农民艺术性形象在油画创作中的发展变化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民题材在中国油画创作中的地位是不容质疑的,他几乎贯穿了油画艺术在中国的百年发展中,对中国油画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也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中最有利的体现。在我们国家,不难发现反映社会现实主义农民题材的油画艺术作品一直占据在重要的历史地位上,这使得现实主义农民题材的油画成为了一种主流,并形成中国独特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油画艺术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民题材油画作品在内容上比较单一,总体上表现的是对自然的赞美,对现实人生的描绘,表达的是种民族责任感,自“89美术思潮”以后所呈现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艺术家对人性和生存状态等社会问题的思考。这种历史的转变是由历史的发展变迁决定的,也使得社会的发展变革成为推动当代农民题材油画创作出现这种新发展、新变革的强大力量。新时代的到来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在改变农村和农民精神面貌、生活状态的同时,也改变着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和表现形式。这种改变使得当代农民题材的油画创作具备了进一步前进发展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也使得在农民题材油画创作中由“单一性”拓展成为当代的“多样性”的新局面。

1、表现内容上的多样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促使艺术家对当代艺术反思的不断深入,表现当代农民题材的油画与以往的油画作品相比较,表现内容异彩纷呈。在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农民的现实生活状态受到冲击,农民问题成为当代社会环境中最其中国特色的文化问题。受到越来越发达的市场经济和都市文化的影响,艺术家把对农民题材的表现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城市中挖掘都市文化中的当代农民题材――农民工题材。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工题材成为乡土现实主义农民题材的替代者,它只不过是农民题材在当代油画创作中随着社会潮流转变的一种创作题材拓展和延伸,是新时代下农民形象的又一转变。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进入城市,仍有一大部分的农民生活在他们所依赖的土地,包括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他们更加充满自信与阳光。所有的一切新变化改变的是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不变的是农民身上所具有朴实、善良、勤劳和真诚的原始形态。如宫立龙的《村长》,王沂东的《沂蒙山村》,郑艺的《驰骋的心》等作品表现的是当代农民原始的本土化情趣。而徐唯辛的《工棚》,刘晓东的《违章》,忻东旺的《早键》等作品塑造的则是一群奔波劳碌的农民工群体,成为当代农民在城市中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像艾轩等当代的艺术家表现的是当代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的生活状态。这使艺术家在当代农民题材范围内不断地获得新鲜的表现内容,不论是视觉上还是情感上都给予我心灵上很大的震撼。当代艺术家笔下的农民形象变得更加丰富与多彩。

2、表现意识上的多样性

面对当代社会中农民实际生活状态,随着表现内容的多样化,艺术家的意识上电呈现多样性。当代艺术家在面对风起云涌的国内外各种艺术思潮的同时,仍然能够心如止水地热衷于农民题材的表现,应该是经过许多的思考之后的选择。不过,他们的艺术创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能够适应当代艺术的潮流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对于现实与艺术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追求。艺术家在个人不懈努力的同时对于西方油画艺术的学习借鉴大大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与思路,脱离了以往遵从于一种统一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界定。画面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诉说,而作品透露出的是高于社会意义和民族意识等基础思想内涵之上的画面形式,是艺术家通过精心设计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个人情感情。作品的思想内涵较之从前要弱于画面具有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个人的艺术理解和对现实的关注使得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了极强的个人模式和审美倾向。农民已经成为自己艺术诉说的途径和手段,而作品的目的则已完完全全是个人艺术理解的诠释,画面本身已从以前的配角变为现在的主角。

3、表现语言的多样性

以往的农民题材油画基本上都是以相对写实的手法来处理画面,相当数量的作品是具有现实色彩或民俗审美倾向的。部分艺术家不再满足于原有的内容和模式,画面所传达的观念和使用的技巧开始得到进一步的重视:现实主义的绘画模式开始转变,写实风格则向精神上的写实靠拢,表现主义变得更加纯粹、主动,作品的指向性更明确了。现实主义油画中的理想化色彩被减弱,表现在风格的个性化和表现手法、技法的多样化,成为艺术家表现新时代农民题材油画的新要求。他们认真思考艺术问题、研究艺术规律,关注艺术形象塑造和艺术气氛的营造,从民族传统和外来艺术中借鉴经验和技巧,为我所用。画面从以前相对单一的形式风格转变为今天的各种风格的相互交织。不论是作品的画面场景描绘还是人物的塑造手段都变得也越来越丰富。从中我们可以真切体会到艺术家是在通过塑造典型的农民形象或农民工形象来表达出心灵的真诚与人文的关怀。这种真诚与关怀在不同的艺术家那里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味,带来了表现语言的“多样性”,像尚扬的作品《爷爷的河》,以及段正渠、段正伟的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点。这是当代社会环境中一个画家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情怀,强调的是艺术家的批判性立场,正是在当代农民题材油画创作中不可缺少的。

农民艺术形象在油画中的出现是随着近百年来各个阶层对农民问题关注的出现而出现的,展示出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农民题材油画创作的不同特色,一直是与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相辅相成。即便是在城市文明发展强势、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的今天,农民题材油画仍有它不可代替、独具特色的一面,以多样化的发展形式诠释了中国当代农民的社会现实状态,继续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前进,为更多艺术家所青睐。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绘画艺术中农民的身影越来越多,而正是这些表现当代艺术家素养和当代农民精神、情感和命运的作品构成了中国当代画的精彩篇章。

参考文献: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范文2

农家书屋初期建设阶段,国家对出版物更新没有做明确要求,在农家书屋后续建设中,国家规定每个书屋每年投

>>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思考 农家书屋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平塘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思考 农家书屋可持续建设与发展的内外因素分析 浅谈区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县级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与职能 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 浅谈当前农家书屋建设中的问题与措施 浅谈农家书屋建设中的问题与措施 农家书屋工程开启新局 “农家书屋”建设可持续性的思考 关于新农村农家书屋建设的点滴思考 浅谈介休市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 对农家书屋发展前景的思考 关于洛阳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思考 关于慈溪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调查及思考 论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浅谈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议农家书屋工程建设 农家书屋建设管理问题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2010-2011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的通知[S].(新出字[2011]6号,[2012]13号).

[3]《甘肃省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甘新出联[2006]4号、《吉林省“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印发〈辽宁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新出联字[2008]6号)[S].

[4]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S]. 鄂政办发[2012]46号.

[5] 2010年全国图书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开卷网. .

[6] 王佳欣.2011,农家书屋建设回头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12-27.

[7] 北京市把建立稳定的管理员队伍作为书屋长效机制的重点[EB/OL] .全国农家书屋工程简报,2011(34)..

[8] 姚贞.让农民享受最优秀出版成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3-05.

[9] 单庆,黄武.让农家书屋惠泽农民――访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司长、农家书屋办公室主任王岩镔[EB/OL]. .

[10] 张殿强.农家书屋小读者带动大读者[N].四川工人报,2012-04-10.

[11] 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从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数据解读农家书屋工程主要成效[J].出版参考,2009(1).

[12] 《阅读改变人生》编委会.阅读改变人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范文3

第十二届全运会大连市体育场馆建设规划研究

大型体育设施功能探析——以大连体育中心为例

辽宁省体育产业现状分析

运动鞋产品品牌关注度与销售量的关系分析——以2010年第二季度为例

民族体育与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娱乐休闲

论学校体育风尚

湖南大众体育与红色旅游的联动发展

我国西部中小城市社区体育的资源配置及优化

重构权力:体育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县镇体育领导的忧虑

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研究进展

中国首届红色体育运动会实践与展望

中美英女性休闲体育参与现状的比较性研究

以“人文奥运”理念促进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

体育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

休闲体育的认同价值研究

我国运动员礼仪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NBA文化现象解析

北京“绿色奥运”理念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研究现状述评

完善体育体制背景下运用公共体育财政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

我国社会体育人才市场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对体育观的哲学反思

西方体育哲学基本理论概述

农民工体育文化特征浅析

对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文化学研究

北京奥运视角中的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社区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向教育回归的研究

论体育育人的人文理念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机理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大连市足球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其振兴策略

2010年的亚运赛场礼仪和赛场文化建设探析

武术国际化推广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中国散打融入奥运大家庭的研究

关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分析

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经济政策分析

辽宁省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的可行性理论分析

基于GIS的我国城市体育场馆规划探索研究

基于GIS大连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布局特征分析

村落体育文化初探

基于GIS的大连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研究

中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经验与规律的模式研究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出台的群众体育政策背景分析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社会属性辨析

我国学校体育现状及其改革理论分析

文体融合视角下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辽宁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古希腊与古中国体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现状调查与分析

国家“十二五”发展战略下对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的理论思考

“体教结合”模式下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

论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改革的关系

大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GIS平台的应用分析

GIS在体育学领域中的可行性研究

南昌市健美操教练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运动训练时间系统分析与设计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范文4

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机机及信仰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调查研究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发展调查与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农业产业化典型案例调查与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调查研究

当前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与分析

当前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与分析

社会公平感与纳税行为的关系研究

当前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当前社区服务问题调查研究

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

农民对土地的意识变迁及其成因调查

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

当代时尚流行的调查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调查与研究

当前大学生服务社区的调查与分析

当代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调查研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教育

当前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典型调查

当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

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调查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企业在创新中发展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非法传销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团建及民主建设问题

党建问题

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问题

企业人才引进问题

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民营企业家发家史(“原罪”问题)

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问题

中小企业偷税漏税问题调查研究

劳资纠纷问题

参与慈善问题

私营企业主入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

医疗和养老保障问题

工伤保险问题

生活环境问题

工资待遇问题

工资被拖欠问题

劳资纠纷问题

子女在城市中就学问题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

农民工在城市中受歧视问题

农民工对城市造成冲击问题

有关工会组织对于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扫盲问题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状况

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和措施的看法

国家调整“三农”政策以来,农民生活发生的变化

家电下乡问题

农民医疗问题现状

农民子女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新农合实施问题

农民养老问题

旅游资源开发问题

成人受教育情况等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的问题

卫生革命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信用的重塑

农村师资状况问题

农民闲暇娱乐情况调查

农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与统计

乡村图书馆,乡村文化广场现状调查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民间手工艺品调查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地)大气污染问题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地)水资源污染问题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原因的调查

南海皮革业对环境造成影响问题

南海河流污染问题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城市)突发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农业污染问题

南海环境保护问题

狮山大学城周边环境污染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业余文化生活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旷课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创业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对学校行政管理制度的态度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师生关系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消费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间贫富差距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与父母关系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对于实施“学士后”制度度改革的态度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独立学院发展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与中山大学学风问题的比较研究

对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寻访南海民间艺术之旅

南海民间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基督教、佛教等)

当地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

关于区敬老院现状的调查

关于街头书报的调查

空巢老人情况调查

走进工厂,走近工人

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体举措调查

本地区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南海外贸出口业发展现状问题的调查

金融危机对南海发展的影响问题的调查

如何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

本地区如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

本地区计划生育问题的调查

本地区如何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本地区发挥党内民主调查研究

本地区基层民主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研究

本地区如何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思路、方法的调查研究

现阶段党群关系问题调查研究

本地区公有制实现形式与股份制调查研究

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调查研究

科学发展观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思路调整研究

本地区城镇化战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研究

本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调查研究

本地区城镇收入分配问题与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研究

本地区民办教育发展调查研究

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调查研究

本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查研究

加强和健全本地区政务公开制度的调查研究

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调查研究

本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基层党组织学习贯彻党的xx大会议精神情况的调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况调查。

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

本地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情况的调查

基层干部与时俱进精神状态的调查研究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范文5

>> 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城市青年的比较* 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高与“体面就业” 关于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探讨 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构建 社群隔离与青年农民工的犯罪 制度正义与青年农民工的市民化 农民工就业出路的思考 农民工就业的途 对农民工就业的思考 论青年农民工群体权益的维护 基于就业主体视角的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青年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的社会关系网络现状研究 我国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 为新生代农民工高质量就业服务的教育模式探究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研究 青年农民工心理探析 团省委确定促进青年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十件实事 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探讨 城市新一代青年农民工现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②UNECE, Measuring Quality of Employment: Country Pilot Report, United Nation, 2010, p.4.③④王德文、吴要武、蔡昉:《迁移、失业与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什么农村迁移者的失业率很低?》,《世界经济文汇》2004年第1期。⑤张照新、宋洪远:《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1期。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截止2006年11月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月最低工资标准》,http:///gb/ywzn/2006-11/29/content_150965.htm.

参考文献

[1]程蹊,尹宁波.浅析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权益保护[J].农业经济,2003,(11).

[2]赖德胜,苏丽锋,孟大虎,李长安.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测算与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

[3]李军峰.就业质量的性别比较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6).

[4]刘素华.就业质量:内涵及其与就业数量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5).

[5]彭国胜.人力资本与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J].湖北社会科学,2009,(10).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范文6

2.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申请人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李宁,刘培磊,连庆,付仲文

3.加强区域农业科技合作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班明辉,樊廷录,周晶,吕迎春

4.加强青年思想管理工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服务农业科技管理 刘金文,高显彬,陈欣

5.我国政府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制度重构朱方长,徐小琪,ZhuFangchang,XuXiaoqi

6.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模式分析蒋和平,崔凯,JiangHeping,CuiKai

7.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万筠,姜学海,WanJun,JiangXuehai

8.国外立法情况对我国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启示丁自立,焦春海,郭英,王艳明,DingZili,JiaoChunhai,GuoYing,WangYanming

9.构建"宝塔蜂窝煤"模式共推食用菌产业发展张鸿,彭建华,郑林用,ZhangHong,PengJianhua,ZhengLinyong

10.加强管理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王福军,吴志刚,于少新

11.关于破解蚕茧交易"瓶颈"的探索罗坤,杨凯迪,徐明,李宏,徐兴才,LuoKun,YangKaidi,XuMing,LiHong,XuXingcai

12.创新管理机制促进科研持续健康发展——浅析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科研管理工作关世武,张淑华,王翠,周通,GuanShiwu,ZhangShuhua,WangCui,ZhouTong

13.提高农业科研管理服务水平的体会与思考王劲松,张富国,WangJinsong,ZhangFuguo

14.地市级农科院所对特色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以湖北省恩施州农科院为例黄光昱,李卫东,杨承富,李必钦,HuangGuangyu,LiWeidong,YangChengfu,LiBiqin

15.浅议地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量化考核体系建设薛晨霞,姜永平,袁春新,唐明霞,朱娟

16.对创新省级农科院专业研究所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王节萍,WangJieping

17.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探讨汪秀华,张以山,邓庆飞,宋红艳,曾霞

18.浅议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毕保良,郝一沁,吕霞,BiBaoliang,HaoYiqin,LvXia

19.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可:性状、标签及多种信息闫石,杨东霞

20.关于我国开展转基因生物科普工作的思考宋新元,宋贵文,徐世艳,张明,SongXinyuan,SongGuiwen,XuShiyan,ZhangMing

21.河南省"三化"进程中农民利益保障的机制与建议蔡世忠,CaiShizhong

22.农村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实证分析李晓,赵颖文,LiXiao,ZhaoYingwen

23.农业市场风险防范的微观困境与防范策略——以河西走廊地区实际调研为例李玉忠,胡广远,胡秉安,LiYuzhong,HuGuangyuan,HuBing'an

24.论农村行政执法文明建设张旭日,ZhangXuri

25.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方向任禾,臧薪宇,李月英

26.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王延锋,WangYanfeng

27.依靠科技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赵春莉,ZhaoChunli

28.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姜仁华,JiangRenhua

1.在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第五届青年论文演讲比赛开幕式上的致辞岳德荣,YueDerong

2.在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第五届青年论文演讲比赛开幕式上的讲话段武德,DuanWude

3.在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第五届青年论文演讲比赛开幕式上的讲话李仕宝,LiShibao

4.金融资本的趋利性与农村金融市场建设郭庆海,GuoQinghai

5.农业科技管理 转型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廖西元,LiaoXiyuan

6.我国农业新闻传媒的发展对策丁麟,DingLin

7.新时期平度市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及结构优化——基于236个农户调查数据的经验庞英,孙巍,PangYing,SunWei

8.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第五届青年论文演讲比赛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举行

9.河北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及滞后因素分析郭利朋,苏艳娜,张军英,GuoLipeng,SuYanna,ZhangJunying

10.河北省太行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李晓娜,李彤,王乡华,刘艳靖,LiXiaona,LiTong,WangXianghua,LiuYanjing

11.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物流SWOT分析张平,ZhangPing

12.对我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考钟改荣,侯有良,郭盛,卢保红,魏荣业

13.基于烟农视角的烟叶生产稳定发展调查与分析苏新宏,郭三党,蔡宪杰,SuXinhong,GuoSandang,CaiXianjie

14.泰安市供销社"一个网络、两个平台"建设情况调查毕红霞,薛兴利

15.关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青岛地区为例房桂芝,董礼刚

16.农业高校如何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依托单位黎伟,王铁良,马云启,管艺飞

17.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平台科学管理对策张利,李强,ZhangLi,LiQiang

18.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规划卢广远,LuGangyuan

19.江苏农户增收新模式研究郑建初,周建涛,甄若宏,李娜,徐胜

20.加强科技创新服务现代农业王劲松,张富国,WangJinsong,ZhangFuguo

21.发展种烟专业户的实践与思考屈晓然,薛庆梅,张要旭

22.青岛市库区移民村扶持项目的监管机制研究李视友,李树超

23.高职院校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李瑞生,张玉珍,任金珍,耿全义

24.科技基点:一个"科技下乡"和"科技入户"的最佳范式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欧阳作富

25.吉林省农技推广的制约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路立平,徐世艳,刘志全,李万良

26.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许海涛,XuHaitao

27.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的探讨——玉米新品种"潞玉13"成果转化剖析栗建枝,LiJianzhi

28.浅议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易小平,林华

29.泰安市农村实用人才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商霄,ShangXiao

30.美国博士后科研训练体系与启示崔明秀,孟晨,冯文宇,CuiMingxiu,MengChen,FengWenyu

31.植物育种人测试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作用杨旭红,吕波,YangXuhong,LvBo

32.泰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概况和生物安全管理陈波,ChenBo

33.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第五届青年论文演讲比赛获奖名单

1.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现状及其政策性建议信乃诠,XinNaiquan

2.中国植保机械化:困境与出路杨曙辉,宋天庆,欧阳作富,陈怀军

3.浅析我国生物质能政策框架的现状与发展李景明,LiJingming

4.再论发展生态农业刘伟明,LiuWeiminghHTTp://

5.论东太湖水生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庾钰荣,盛建泉,胡宁霞,王杨,赵言文,YuYurong,ShengJianquan,HuNingxia,Wangyang,ZhaoYanwen

6.天津沿海都市型农业发展进程、问题及建议农业科技管理 孙国兴,李瑾,张蕾

7.关于京津冀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探讨王俊凤,崔永福,路剑,WangJunfeng,CuiYongfu,LuJian

8.新时期加速新疆农业科技进步的对策与措施任红松,叶凯,姚艳玲,徐卫,王磊

9.政府在发展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中的作用探讨王亚萍,WangYaping

10.兰州市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王保福,马丽荣,李红霞,郑立龙,钟新榕,沈慧,王润琴

11.我国农业科研性质定位的思考梁任繁,LiangRenfan

12.我国农业科研效率的区域比较李仕宝,蔡彦虹,LiShibao,CaiYanhong

13.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加快科技创新的对策探讨段仁周,DuanRenzhou

14.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开拓种子市场余飞,YuFei

15.加强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顾双平,GuShuangping

16.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蔡健,钱剑林,王薇,华景清

17.充分发挥综合档案馆作用开展针对林淑芳,吴桂荣,翟季,尚丽霞

18.浅析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胡俊鹏,HuJunpeng

19.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分析衣保中,张凤龙

20.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主要成效与体会张鸿,郑林用,ZhangHong,ZhengLinyong

21.广西1986~2006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分析韦昌联,邱泗杰,龙罡,张天,陈予丰,WeiChanglian,QiuSijie,LongGang,ZhangTian,ChenYufeng

22.从山东省获部级奖励分析其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王芳,汪宝卿

23.依托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打造现代农业"技术超市"——江苏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探索周振兴,巫建华,韩梅,王卉卉,ZhouZhenxing,WuJianhua,HanMei,WangHuihui

24.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措施分析田东良,郝桂琴

25.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探讨冯艳春,杨微,郑金玉

26.刍议现代农业推广中的农民行为问题曹彬,张德仓,李颖丽,张建军,CaoBin,ZhangDecang,LiYingli,ZhangJianjun

27.青岛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高道才,GaoDaocai

28.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狄开民,DiKaimin

29.强化团队攻关意识完善科研激励机制郭元平,GuoYuanping

1.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信乃诠,XinNaiquan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透析杨曙辉,宋天庆

3.失地农民的现行安置措施浅析江胜蓝,王明卓,JiangShenglan,WangMingzhuo

4.对影响失地农民非农就业几个因素的思考——以江苏苏南地区为例王春花,张敬华,王国华,WangChunhua,ZhangJinghua,WangGuohua

5.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崔凯,姜轩彬

6.农户信息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雷娜,赵邦宏,郑红维,LeiNa,ZhaoBanghong,ZhengHongwei

7.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刘芳,LiuFang

8.发挥农业高校优势服务"三农"罗群英,LuoQunying

9.一种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流程刘培磊,汪其怀,李宁,程金根,LiuPeilei,WangQihuai,LiNing,ChengJingen

10.创新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管理的实践与探索朱方林,吴魁,沈奇,ZhuFanglin,WuKui,ShenQi

11.优质专用水稻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实践与思考李春生,叶元林,张小惠,毛一剑

12.国家农作物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申报与管理杨普,YangPu

13.加强科研管理提高重大科研项目申报质量张丹,刘娟娟,ZhangDan,LiuJuanjuan

14.浅谈高校科技查新与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王重阳,陈玉江

15.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的风险识别与防范张玉兰,王秀果

16.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宁夏大学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浅识田真,TianZhen

17.吉林省农业技术创新现状与问题任力达,李海生,沈刚,RenLida,LiHaisheng,Shengang

18.陕西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与对策赵武军,ZhaoWujun

19.加强队伍建设拓展创新内涵郑小六,张凤莲

20.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支撑姜会明,郭庆海

21.河北省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概况与发展胡春芳,杨香菊

22.广东生物能源发展的科技对策香小敏,XiangXiaomin

23.高等农业院校融入区域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张俊杰,刘育生

24.农业科技融入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修复策略张凤莲,张梅申,刘振宇

25.农业科技支撑巴州棉花稳产高产张孝峰,ZhangXiaofeng

26.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高校教学工作的思考与实践谢恩魁,侯沛,张俊杰,王军,XieEnkui,HouPei,ZhangJunjie,WangJun

2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业高校科技推广蓝孝新,王芳棋,颜世超,赵龙群,王永军

28.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刘有全,LiuYouquan

29.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内部环境的SWOT分析李红军,LiHongjun

30.强化应收账款管理努力提升农业科技企业竞争力程晓萍,ChengXiaoping

31.谈农业科技型企业管理层面临的税收问题王秀果,王金明,张玉兰

32.新时期农业科研单位政工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张京慧,ZhangJinghui

33.论农业科研单位实施聘任制后的绩效考评丁芬,邓媛,王艳华

1.农业科技管理 关于农业科技改革的哲学思考朱新民,朱斌

2.中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测度模型及实证分析薛春玲,张晓虎,陈翠,杨冬梅,侯亚男

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霍文娟,李仕宝

4.试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如何发挥科技教育功能赵鹰,彭建华

5.农业技术创新选择中的社会认同分析朱方长,ZhuFangchang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范文7

摘 要 目前,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如何做好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农民工队伍的稳定,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调研,发现了当前农民工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 思想政治 现状及建议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工业带动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有效形式,同时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对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为真实了解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工作、生活、思想状况及形成背景,了解存在问题的真实原因,找准服务农民工的切入点,我们对市区几个建筑施工工地进行了走访调查。

一、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状况

从走访调查情况,市区建筑工地的农民工队伍主要来自本市周边城镇及河南、江苏、安徽等邻近省市,大多是由当地的劳务公司或包工头召集而来,老乡找老乡、汇成一大帮。从性别上来看,建筑工地绝大多数为男工,占90%以上,女工多为工地男工的家属,一般从事工地杂活、散活、后勤服务等工作。从年龄上来看,他们的平均年龄在35周岁左右,年龄较小或者较大的占很少一部分。从文化程度上来看,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为大多数,高中或中专占一部分,大专及大专以上几乎很少。从婚姻家庭来看:已婚的占多数,未婚的占少数。孩子基本上都是在家留守,由家中老人或家属看护。从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状况来看,大体上是2:1,即三分之二为木工、瓦工、电工、钢筋工等专业技术工人,三分之一为力工或其他辅助工种工人。

(二)思想政治状况

一是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多数农民工有低人一等的感受。尽管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农民工维权举措的深入实施使他们得到很大慰籍,但和城里人相比,他们仍感觉地位低下。不过,还能普遍认可这种现实差距,不愿和城里人攀比。他们中多数人有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的愿望,但多数是在当地农村参加的农合系列,对参加参加城镇居民或城镇职工系列的保险心存疑虑,在城乡统筹、异地接转政策没实施到位之前,也不愿掏钱再缴一份。特别是建筑行业,区别于长期打工的固定职业,随时都可能回乡务农或务工,担心连续缴费15年内的中断,所以,积极性不高。多数人骨子里还是传统的养儿防老意识。

二是外出打工的目的主要还是挣钱养家。走访调查中,我们对他们打工的目的做了一个基本统计。回答挣钱养家的占90%左右,回乡创业和在城里安家的占10%左右。这充分表明,建筑行业农民工队伍的大多数人短期内还没有迁居城市的意愿,属于暂时性城市流动人口和临时性务工人员。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即便是少数将来想在城里安家的农民工,目标地也多是家乡周边的城镇。

三是对时势政治的关注度和政治进取心较弱。他们很少有人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时势政策,感觉这些东西离自己太远,即便是听广播、看电视也是对社会新闻较感兴趣,也对社会上存在的腐败现象表现出深恶痛绝和尴尬的无奈。另外,他们普遍对入党、入团、当先进的愿望不十分强烈,感觉一是由于自身条件和素质不够,二是临时打工,一个工地干几个月还不够一个考核期,三是工地党团组织也不健全和规范,也很少组织活动。至于当先进和劳模,好多人表示,那都是当官的好事儿,和他们普通一线工人没什么关系。

二、农民工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文化素质偏低,高学历或高技工较少,与工地安全文明建设要求存在差距。二是流动性大,缺乏整体和大局意识,对施工单位工期、安全、质量及信誉等重大问题关心不够,甚至是淡漠态度。三是思想教育缺失,法纪意识淡薄,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较差。四是社会心里不平衡,缺乏地位归属感。总体上看,可能产生的最大躁动因素仍然是工程完工后的拖欠工资现象,随着综合管理力度的加大,如提高建设方工资准备金的比例,强化月工资报表的监管及工资发放环节的监督,这一因素基本得到缓释。

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系统地、长期有效地管理;二是对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够,片面认为农民工较重视物质基础,思想工作是空的;三是方式方法不科学,做工作时照抄、照搬上级文件精神,脱离农民工的实际想法和需求,造成农民工曲解其本意,甚至产生腻烦心理;四是缺乏必要的投入,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建立长期而稳定的保障制度,保障稳定的物质来源,保证各项工作和重大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做好建筑行业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要提高对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认清思想政治工作在建筑企业的作用和任务,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这块有效阵地,充分发挥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政工格局,把工程项目部施工生产的各个岗位职责层层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党员干部不仅要在思想觉悟上高于普通职工,更要善于做职工、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业的劳务队伍

加快建设高素质的农民工队伍,成立专业的劳务公司,建立一支以管理人员为主的专兼职思政整治工作队伍,建立和完善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管理,实行农民工教育培训统一进行、工作调配统一安排、劳务工作统一考核、工资待遇统一发放,着力解决农工权益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三)突出工作重点,合理安排工作内容

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是一项繁杂的、变动的系统,在推动建筑企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依据形势和对象的变化,重新审视和研究农民工思想整治工作内容,要结合实际情况,从内涵和外延上实现合理安排,突出工作重点。要加强农民工的公德教育,引导农民工同心同德,为企业积极建言献策,把企业的各项工作做好。加强农民工的法律法规教育,一方面要教育他们要遵纪守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另一方面要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教育他们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强企业规章制度教育,引导他们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范文8

一、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35年来,我省农村的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在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上,总体上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农村利用科学种田方面,已经基本形成了农业机械化和科学种田,使我省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在国家对农村政策的支持下,我省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的提高,有利于实现我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农村经济要获得更大的发展,还要继续努力,要在如下的工作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加强。

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省农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由于我省农村地域广泛,沿海农村和东西部地区的农村,还存在很大差距,在一些贫困农村,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还较低,因此,导致这些农民思想滞后,科技意识也不强,尤其是在商品意识上表现的淡薄,也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认识上缺乏不足的认识。二是,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农村的管理体制和职责也不明确。尤其是农村的乡级服务站的管理模式,由于人、财、物“三权”一并下放到乡镇管理,而业务主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业务指导,其他的工作不介入,这不便于管理工作的开展。三是对农业产业的长期性投入不足,再加上基础的水利化工程规模低,使农村的农业生产的情况主要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四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龙头营销和加工企业的组织带动,农产品市场以家庭经营和民间体私营为主,难以向外地市场拓展,处于自产自销的状况。我省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特色化产业发展程度较低。五是我省整体耕地面积在逐渐缩小,而且农业所需的物资的价格也在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不明显。

三、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为了改变我省农村的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改变我省农村经济的现状,使我省农村经济尽快得到提高。具体的措施建议如下。

1、加强地方政府领导与服务体制建设

在我省农村,要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提高农村的服务体制建设。要发挥县三级干部的积极性,要求县委县政府和县直各相关部门积极深入到村级部门,帮助各乡、镇、党委政府的三农服务中心和村委会签订农村经济发展责任状,要明确每个部门的经济发展主要任务。同时,要将农村经济发展的指标任务落实到人头上,要与承包干部的年终考核奖惩联系起来,实行每个技术干部都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且实行个人责任制,对干部的考核也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挂钩。

2、 提高农民的科技思想和加大培训力度

农民的科技素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迫在眉睫。利用一切资源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提高其科技素质,从而为新农村的建设打好基础。经常开展科技培训,着力将农民科技培训始终贯穿在整个农村工作中去,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和水平,形成一批新型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队伍,从而有效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3、我省农村经济发展要加快信息建设

改善服务条件,就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光盘、多媒体软件、文字材料等远程传播手段和媒体,及时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以及农村基层干部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促使农民能够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4、制定产业发展思路与加速产业建设

要制定产业发展思路与加速产业建设,在确定区域化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思路时,要按照建龙头、建基地、兴产业、占市场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大力培植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农村经济实体,引导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筑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使资源优势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5、我省农村经济发展与优惠政策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范文9

关键词:农民工 市民化 心理类型 社会文化

我国农民工这一独特的社会群体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农民向城市市民转变,这是城市化战略的应有之义。有学者把这一转变分为两个阶段:农民向农民工的转变和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变。因此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其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它跨越了农民到城市的历程。考察农民工,我们会发现,农民工既不是原先意义上的农民,也不是城市市民,他们成了城市和农村的边缘人,人们谓之"城乡边缘人"。然而,农民工的这种边缘性,应该是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将加大。

一、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心理形态及困境

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和适应过程,是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心理形态和行为模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农民工作为整体必然要在城市生存下去,并向市民转变。但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工面临矛盾的心理状态。

1、分析的视角--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对城市的心理态度

笔者从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状况及他们对城市的心理态度,依据他们有没有可能留在城市和想不想留在城市成为城市市民两项因素,来分析农民工对市民化的心理。这里所涉及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水平,包括农民工的收入状况和社会制度、政策等赋予的待遇等;对城市的心理态度主要是指对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现代文明的认同度。这两项内容不能完全反映农民工在该问题上的思想,但应当承认,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另外,这里所言的经济水平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并且在当前情况下,农民工的经济水平是由农民工个人的收入决定的,因为由社会制度和政府的政策所带来的额外待遇非常少见。

2、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心理形态

根据以上角度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会发现有几种复杂的情况,简称为四种类型:能而欲、能而不欲、欲而不能、不能不欲。"能而欲"型一般是指经济条件比较好、有一定文化水平、有一定创业能力的人群,他们基本具备留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条件,并且在心理上认同城市,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希望在城市长期生活下去。"能而不欲"型从能力上说对留在城市生活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在心理上,他们一般不认同城市的生活,往往认为城市是自己挣钱的地方,到一定的阶段要回归农村并在农村创业。应该说,这部分人是有明确目标的。

"欲而不能" 型比较向往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在心理上也已经有了认同感,不希望自己回到贫苦的农村,但是他们在经济层面上并没有能力让自己在城市很好地生存。"不能不欲"型同样没有能力让自己生活得如市民一般,因此他们也不想留在城市,认为城市不属于自己,这种类型的群体可能形成两种情况,一是因为不能而不欲,二是主观上确实不欲,客观上确实不能。

从四种类型看,前两种类型尽管对城市的看法截然不同,但他们有很明确的态度,心理认定也比较肯定,留就留,走就走,目标很明确,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比较积极向上,心理状态是稳定的。但后两种类型就不一样了。"欲而不能"型由于有比较强烈的心理认同而事实上又不能做到,往往"眼高手低",容易产生一种较严重的矛盾心态,表现得焦灼、不安,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从而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能不欲"型因为有"不能所以不欲"和"不能也不欲"两种情况,比较复杂和矛盾。一部分人可能会有在城市打工挣钱,回家过平淡生活的念头,但有一部分人是因为看到了现实差距而认同了自己的生活定位,认识到自己凭能力留在城市是不可能的,对城市、对生活会有一种无奈的情绪,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心,对社会抱消极态度,同样会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以上分析的农民工的心理形态,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剖面分析,随着市民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的心理类型会发生变化。根据不同时段的经济情况等因素,各种心理形态的农民工都有可能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但从总体发展趋势看,后两种形态的积极转向是向前两种转变。在这种转型加剧的进程中,城市化的进程在加快。笔者以为,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的心理形态,特别是他们存在的心理困境反映了一种社会发展现实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人们应当考虑如何在发展的进程中加快农民工的心理形态转变,这就需要人们从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文化环境

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就来自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制度,使农民工尽管身在城市,也不能够享受城市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不能参与城市公共资源的分享,无权参与城市的公共行政和社会服务体系,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和合法的组织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除了这一系列制度性的因素阻碍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脚步外,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还受到一些非制度性因素的制约。笔者认为,虽然制度性的问题是根本性的,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农民工自身存在的矛盾心态也是关键的问题。

1、政府认识上的偏差

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中,政府起着领航员的作用,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有力推动者,政府的言行决策引导着农民工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也引导着城市市民对农民工的心理态度。然而政府在对待农民工的问题上,往往存在很多认识上的不足,从而导致决策上的偏差。

首先是认为农民工会抢了城市职工的饭碗,不利于解决城市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这是因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往往与民营企业的发展相联系,农民工聚集的城市,一般都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而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搞活城市经济的基础,这将从根本上拓展城市的就业空间。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为当地增加税收、从而为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支付提供财政支持的同时,也积累了兼并、重组和收购国有企业的能力。民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收购国有企业盘活国有存量资产,使处于下岗或"半下岗"的国有企业职工实现再就业。这一论断是被实践所反复证明的。即使换个角度看,农民工与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城镇劳动力就业也不矛盾。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城市苦、脏、累、险岗位和艰苦行业,如建筑业,是城里人不愿问津的行业;农民工就业集中的民营企业,其工资报酬、福利待遇明显低于城里人的预期,其高强度的劳动、严格的管理也是习惯了国有企业的人难以适应的。因此,农民工的就业和城市劳动者的就业有互补的作用。当然,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及人员素质的提高,农民工与城市普通劳动力的竞争将会加剧,对城市劳动力的替代作用也会增强。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这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其结果是社会整体效益的提高和就业的扩大。对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弱者,政府应通过就业扶持和社会保障加以保护,而不能用城乡分割和市场垄断的办法加以解决。

其次,认为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不利于城市社会秩序的管理。诚然,农民工由于素质相对较低,工作状态也相当不稳定,收入来源单一而且工资水平低下,又不能享受到社会的保障,因此,他们的居住状况也较差,一般租住在城市的边缘或城乡结合部,一般也不被纳入社区的管理。有人认为这些农民工会给社会治安带来不安定因素,城市的发展并不太需要这些人,要通过一定的限制使这些农民工进入城市。显然,这种观念不符合现代文明理念。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民工,而且中国本是一个乡土社会,城市亦是从"乡土"发展到"现代",政府应当意识到,关键的是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想办法提高农民工的素质,逐步使城市进入有序管理。

2、城市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

城市市民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城的观念主要是歧视农民的观念。究其根源,一是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大一统思想。我国是一个农民国家,历朝历代的君主在实现大一统思想的过程中都把人口视为竞争的资源,而人口中主要的就是农民,因此,农民事实上成了统治者实现理想的工具,封建历史中统治者从来都是看不起农民的。这种轻民思想可谓由来已久。

二是中国古代所奉行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传承历史久远,其具有内倾精神,是主静的,并不积极激励人们去对外在世界寻求系统的了解。五四时期的伧父在《东方杂志》发表《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指出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那里"土地沃衍,宜于农业,人各自给,安于里井,竞争较少"。在这种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下,中国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发展,中国国民的皇权主义心态也在不断强化,在中国专制制度下,皇帝被神化为是上承下意而治理天下的,任何人违反了皇帝的旨意都要受到惩罚。在这种专制制度下,家长制充当了专制国家的人治统治模式,表现为两端,一端是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制,一端是高度残酷的家族制,贯穿二者之间的是等级繁多、层次分明的官僚体系。正是这种等级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这种价值观念直接导致了至少两方面的后果,一是泯灭了社会的平等意识,二是造成了"身份"意识。这种价值观念不利于"自由"、"平等"、"人权"观念的树立,也不利于维护社会的公正与整体和谐。追根溯源,城市市民对农民的歧视可以追溯到中国这种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

农民由于生活的贫困和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遭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存在的歧视。农民工以农民身份进入城市,被一些城市市民称为是"二等公民",甚至连一些农民工自己也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城市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既有上述的历史文化根源,也有现代和传统两种不同的文化碰撞,农民工和城市市民两大群体间在社会方式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市民对农民工的看法。

3、农民工社会群体的文化特性

城市的生活方式、待人接物方式、看待事物的观念、人际关系、风俗习惯,使农民工感到不适应;但同类中的乡土文化习俗,使他们感受到熟悉的家乡文化环境。这种文化同质性给他们的交往带来安全感和人格的平等感。由于经济、社会地位的劣势引起的"二等公民"的自卑心理和过度的心理敏感,使他们处处抱着谨慎的态度,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与城市人交往,而愿意与自己的同乡交往,因为具有相似性,如相同的工作环境、相同的经历、相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在老乡、亲属、朋友等群体中,他们可以获得信息与共享社会资源,共渡闲暇时间。农民工文化适应力弱,这使他们囿于习惯性的同乡交往而不愿意主动地突破这一交往圈,客观上形成了自我隔离状况,与城市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疏离。

另外,农民工自身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带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会发生巨大的文化反差和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上的冲突,需要自身的不断适应和调整,并要有一种社会公民的责任感去融入城市群体中,才能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但农民工往往有"过客"心态,对城市没有"家"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只有"陌生人"的感觉:城市再美丽,建筑再雄伟,环境再干净,那也是城市人的城市,与自己没有关系。而且少数农民工素质较低。许多研究已经表明,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群体相对于滞留在农村的农民而言,群体的素质较高。但其中有部分人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法律意识相对落后。他们在城市中的越轨行为,给城市秩序与居民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并很容易被放大。

三、结论

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题中之义,是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消除社会 不稳定因素、融洽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在这一进程中,需要变革社会制度,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等,但是,最根本的,是提高农民工的经济收入,改变农民工的贫困状态。与此同时,要关注农民工思想观念的变化,要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也要转变城市市民的观念,而首要的,是政府要起领头羊的作用,政府要构建一个和谐、宽容的社会环境,使农民工逐步适应城市的经济文化生活。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2. 周春霞:《农民工与市民冲突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

3. 吴兴陆、亓名杰:《农民工迁移决策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探析》,《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期。

4. 《农民工思想观念现代化转变:城市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5. 李良进、风笑天:《试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系统》,《岭南学刊》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