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民素质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3-10-02 09:07:38

农民素质教育

农民素质教育范文1

为深入贯彻区委《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和区政府《关于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我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确保完成今年全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任务,切实起到减少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作用。根据余杭区人民政府《关于*年余杭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经镇政府决定,现将《*镇*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下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一、培训任务

*年区政府下达给我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任务为1021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340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培训300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350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31人。根据区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各镇乡作为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的责任单位。我镇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承担相应责任。镇化技术学校要根据办学实际和师资力量开展相应培训工作。各村、社区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要积极配合镇化技术学校完成各项培训任务。重点要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训、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训,突出“精兵”农业和“薪金”农民,全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道德的新型农民。

1、农业专业技能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40人。主要是根据我镇优势农产品特色,农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经营一产的技能水平或能成为合格的农业产业工人。本类培训由各村组织发动人员,镇农办和镇成校开展培训。此类培训将通过理论授课、现场指导和实地操作的方式进行。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发给绿色证书或农函大证书。

2、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00人,其中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培训100人。主要是根据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各自不同的就业需求,结合本镇就业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展非农岗位就业技能培训,有序向非农岗位转移,成为二、三产业的合格劳动者。此项培训主要包括电脑、电工、电焊、缝纫车工、餐饮服务、冲压工、家政管理、车辆驾驶、机动车修理、农村经纪人、个人创业等专业。各村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人员参加技能培训,使我镇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成为二、三产业的合格劳动者。本类培训由各村组织人员,镇经发办、镇妇联、镇总工会、镇团委等负责牵头,镇成校等实施。培训后,按国家有关工种考核要求进行考核,并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50人,主要培训对象是目前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但因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和文化学历,工作稳定性差而可能重新回流到农村的农民。同时,通过培训也可进一步提高我镇企业在岗职工的素质和企业形象。本类培训由各村和有关企业(单位)组织发动人员,镇经发办、镇总工会、镇妇联和镇成校负责实施,培训后,按国家有关工种考核要求进行考核并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1人。培训对象是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不含各类职高、中专、技校)未能继续上学的人员和各类高中的流生,年龄在16至20周岁,步入社会前应参加不少于6个月的相关就业技能培训。本类培训由镇教办牵头,联系各村和有关学校负责落实人员,镇成校负责实施。

二.培训经费安排

根据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对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给予资金保障,为广大适龄农民至少提供一次免费或部分免费的培训机会。因此,镇财政也将安排专项配套资金,保证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区委、区政府把“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与转移就业”列为新农村建设的“十大工程”之一。为此,各村、社区、镇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统筹谋划*年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与转移就业工作,结合各自职责,专人分管,强化工作责任;要正确认识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意义和重要性。镇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要做到培训信息的及时沟通和交流,不定期地召开有关会议。

农民素质教育范文2

关键词 新型农民;素质教育;农业法规;市场经济理论;农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38-01

新型农民是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从经济学角度看,新型农民就是农商。随着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农民的整体知识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逐渐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农业技术能手、农业专家、农业经纪人和农民企业家。然而在农业领域,教育,尤其是新型农民的素质教育的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对农民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加强新型农民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因此,我国十分有必要通过大规模的新型农民素质教育,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4]。在新形势下,应当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现代农业及相关科学技术教育,结合农民文化程度的差异性及农民的现实需要,使其与时展相适应,真正成为现代农业背景下的新型农民。现就如何加强新型农民素质教育的问题作一探讨。

1 重点加强农业领域法律法规及农业相关政策教育

为了使相关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应当积极主动地对国家政策进行传达和落实。尤其是农业政策,有效利用现代传媒,让广大农民及时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措施,使农业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最终使农民获得真正实惠。同时,要对农民进行法律法规教育以及农业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的透明度,构建和谐的政农关系。

2 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理论教育

普及农民的市场经济知识,建立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提高农民对市场经济知识的运用水平。使农民在思想上认识到我国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作为新型农民,不断增强法制意识,要知法守法;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的理念,强化市场主体意识,使农业发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必须具有风险意识。要使农民朋友真正理解并掌握市场经济基本规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把好舵、撑好船,达到增产又增收的目的。

3 普及基础农业科技知识,加强先进农业技术推广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普及,一部分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有一些农民尚未很好地掌握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因此,把科学、文明、发展的新观念输送给农民,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掌握农业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致富的道理。同时,通过现代传媒以及点对点帮扶等办法及时有效地把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好,帮助农民学习好、应用好,在农业领域打好新时代背景下的有准备之仗。

4 努力办好农民职业教育

使农民能够在学习中生产,在生产中学习。必须重视并努力办好农民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会管理、善经营、懂技术的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新型农民。也可以针对农民迫切需要的具体的农业技术安排一些专门的技术培训课程,使农民能够直接感受到农业科技的力量,提高其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达到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5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民劳动场地的分散性、实用技术需求的多样性以及文化程度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实行灵活多样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新型农民素质教育,要针对农民的特点和现实需求充分运用传统及现代传媒,如广播、电视、报纸以及网络等,采取多样化教育模式,使农民在农闲时能够有所学、忙时能够有所用,实现活学活用、灵活运用。

6 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各部门齐抓共管

各级政府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为新型农民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尤其是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切实保障新型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为新型农民素质教育保驾护航。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让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各部门真正认识到新型农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型农民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各级政府各部门,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尤其是农业部门更应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与各政府部门共同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科学规划,拟定好实施方案细则;在整个过程中,政府要协调好有关部门,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为构建和谐、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7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民素质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素质报告——新型农民素质调查评估与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郜艳丽,李峰.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意义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34-835,900.

农民素质教育范文3

将今年定为我县的农民教育活动年”其主题就是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今天召开全县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动员大会,经县委研究。主要是全面安排、宣传发动、强力推进抓落实。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

过来我一直也都在做。但是从过来的情况看,农民教育虽不是新事物和新工作。还很有必要在认识上再深化,思想上再重视。

(一)要强化“三性”认识。一是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发展进步的快慢。县是一个人口大县,更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县,农业人口有49.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8%县不论是要加快发展,还是要维持和谐稳定,都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二是充分认识其紧迫性。县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和时期,但农民的整体素质与发展的要求还不太相适应。特别是少数农民支持发展的大局意识差,县里要搞建设,要么漫天要价,要么阻工,要么上访,而且已有蔓延之趋势。今后几年,县的铁路、高速等重大项目将相继开工建设,如果我现在还不抓紧搞好农民教育工作,势必会影响发展。三是充分认识其成熟性。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农民教育,既有政策口子,也有资金口子。二方面,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三方面,县多年来的农民教育工作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说,大规模、高密度开展农民教育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二)要树立“三高”意识。一是目标要高。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意见》已经就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提出了目标。应该定这样一个目标:对外要成为我县的亮点工程”胜利经验能向全州全省推广交流并引起中央关注;对内要成为“民心工程”受到老百姓的称誉,赢得老百姓的口碑,能高票评上人民满意的十件大事之一。乡镇(街道)和县直责任单位要创经验、争先进。二是效率要高。这次会议结束之后,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依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安排,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广泛动员,精心组织,迅速掀起农民教育工作高潮。工作中,教育内容跟进要快,特别是农业实用技术教育要与农时相结合,多送“及时雨”莫放“马后炮”三是质量要高。通过教育,农民真正能受益,受教育农民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实现“教育一批、提高一批、文明一批、致富一批、稳定一方”目的最终要变人口压力为人口资源,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三)要克服“三怕”思想。一是要克服“怕花钱”思想。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要搞好农民教育。一定要舍得花钱。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胜利经验早已证明,加大农民教育投入,不管是算经济效益账,还是算社会效益账,都是算得通、花得值的二是要克服“怕麻烦”思想。农民教育因其特殊性,差异性大,规律性不强,比较繁琐。只要农民有需要,一定不能怕麻烦,该到田间地头去就到田间地头去,该晚上去就晚上去,该住农户家就住农户家。三是要克服“怕受气”思想。农民比较朴实,讲话做事没有我这么多讲究。话讲过分了要听得受得,事做过分了要忍得让得,千万不能与民斗气。

二、突出重点。

涉及层面广泛。既要统筹兼顾,农民教育的内容丰富。更要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实施“三大工程”

(一)大力实施农民思想道德观念更新工程。一是加强政策教育。引导农民用好政策发展生产来致富。二是加强思想教育,培养“爱家乡、讲大局”农民。重点围绕“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三热爱等内容进行教育,建议维护国家利益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农民跟党走的信仰,引导农民支持各项建设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切实优化建设环境。三是加强文明教育,培养“讲文明、有素养”农民。重点围绕五讲四美”社会主义荣辱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内容进行教育。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爱岗敬业,老实守信,遵守职业行为准则和社会公德,成为“忠孝两全”主张正义、和谐友善”模范。四是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守法纪、共和谐”农民。重点围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村民自治法、条例等内容进行教育。促使农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素质,依法管理自身事务。引导农民以理性合法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合法权益,杜绝无理上访之风。

(二)大力实施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工程。一是着眼优化农业结构。培养“懂技术、会生产”农民。要采取分产业、分专题等多种形式,重点给农民讲授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形势、目标任务和措施办法,教育引导农民明确结构调整“为何调”调什么”怎样调”重点围绕外地产业发展需要,突出抓好良种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动植物疫病防治、产品加工贮藏、农产品质量平安检测、农业规范化生产经营等配套技术培训。二是着眼加快劳务输出,加强务工技能教育,培养“有专长,能进城”农民。劳务输出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要采取长线和短线相结合的方法,以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为对象,以县职业中学、县农广校、县技工学校等为依托,根据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协助农村劳动力掌握基本权益维护、法律知识、乡村生活知识和职业技能。

(三)大力实施农民带动帮扶体系建设工程。一是以提高技术服务为目标。围绕提升基层干部理论水平、增强基层干部科技服务能力,加大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力度。重点开展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农村财务管理、农村税费政策以及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协助每个基层干部熟练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不时提高基层干部的政策理论素养,增强他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实际身手,为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二是以守业带动示范为目标,重点教育建设一支农村能人队伍。要对种养大户、初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农村复员军人等开展科技教育培训,以村为基础、以户为单位培训骨干农民,使他成为农业科技效果迅速转化推广的领头雁和传播者,成为带动一方的能人。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带技术返乡守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三、强化措施。

要有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才干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农民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办公室设在县委办。各级各部门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府关于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意见》要求,把农民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定目标,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任务,制定农民教育实施方案、培训规划和配套措施,建立健全农民培训责任制,全面落实任务。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要牵头负责,亲自研究部署,分管领导要全力负责,亲自抓好落实。领导和专业人员要经常深入村组、农户督查指导,协助解决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二)要形成合力。县农教办要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类教育、明确责任、互相协作”要求,强化责任意识,强化协作意识,结合各自职责职能,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开展农民教育工作,形成全县一盘棋的良好工作格局。

(三)要加大宣传。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形式。努力营造开展农民教育的良好氛围。要搞好宣传,积极给农民讲清政策,明确教育培训的科目、途径和手段,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农民教育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要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四)要讲究方法。农民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农民的参与度。所以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教育形式上要多样,要喜闻乐见。除了各类正规的培训、讲座外,还要大力开展深受群众欢迎的一些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教育内容上要丰富,要实际实用。教育内容要涉及农民生活、生产、发展的方方面面,要做到只要农民有需求,就能解答、能指导、能解决,真正成为农民有求必应的活菩萨”

农民素质教育范文4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年轻劳动力严重流失,农村面临谁来种田的难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规划第二十六条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中提到“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国家对乡村人才振兴愈来愈重视,相关培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一、基本情况自2014年以来,我县连续7年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次。按照“分层、分类、分块”的培训要求,参加省级培训人数280人,市级培训培训360人,县级培训2360人;开展了香米、柑桔、茶叶、葡萄、稻虾、生猪、家禽、特色水果等农业产业培训,以及农业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青年农场主、现代创业创新青年、产业精准扶贫带头人、乡村兽医、统防统治人员、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师资人员等专业型人才培训。

(一)主要做法

一是围绕大局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布局。按照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结合我县优势特色产业,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在产业培训方面,重点围绕香米、柑桔、茶叶、稻虾产业,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在能力提升方面,重点围绕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和乡村兽医。在扶贫攻坚方面,重点围绕脱贫致富,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和致富能人。

二是围绕热点重点,为绿色健康发展打基础。为进一步提升我县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农机从业者的能力素质,我县组织开展了农技合作社带头人、农机手等培训,培育专业技术服务型人才300人次,为永修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同时,结合国内非洲猪瘟防控,以及生猪价格飞涨等严峻形势,开展了乡村兽医培训班,培训官方兽医、村级防疫员、养殖企业技术人员和养殖大户81人,帮助提高其能力知识水平,为全县生猪复产、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依托香米、柑桔、茶叶、稻虾四大产业协会,围绕“永修香米”、“永修蜜桔”、“庐山云雾”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开展了香米产业、柑桔产业、茶叶产业、稻虾产业培训班,做到香米、柑桔、茶叶、稻虾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三年轮训一遍。其中,加大了农产品品牌、营销等课程,帮助他们转变农业生产观念,树立品牌意识,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增收增效。

四是围绕精准扶贫工作,打好永修脱贫攻坚战。根据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要求,以及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部署,将培训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效结合,开展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带头人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培训班,培育“村两委”干部、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700余人次,培训有劳动能力、有产业、能自我造血的贫困户600余人次。

(二)主要成效

一是开拓了思路。在课程设置上,邀请到本县杰出企业代表罗建明、郑根水、吴卫明、朱忠军、戴宣共、徐自勇等人,课堂分享--我的创业故事,将他们创业故事和成功经验和大家分享,实地讲解产业生产技术要点,现场参观产业发展情况,开拓了大家眼界,拓宽了思路。特别是在现场培训阶段,均会精心安排相应的实训基地,如在宏康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展香米产业实训,在宏泰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柑桔产业实训,在江西燕山青茶企开展茶叶产业实训,在卫民蜂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带头人实训,在永修淘净乡里农产品电商公司开展电商实训。通过边走边看、边看边学,手把手、面对面的教学,学员看得更直观、学的更具体,学员听得有味、有趣、有思路。

二是学到了知识。通过系统培训,学员进一步熟悉了如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发展成为现代农民应具有的综合素质,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学到了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技能,为今后从事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提供了智力支撑,对今后农民增收致富乃至人生成长都有很大帮助。

三是提高了认识。在每期培训期间,专门设置了互动讨论环节,邀请了省市部门领导专家、江西农大教授等省内权威人士来我县授课,课余时间与学员开展互动,老百姓提技术问题,专家一一解答,老百姓提问政策问题,部门领导一一讲解,一问一答,氛围相当融洽。这种喜闻乐见、贴近群众的教学模式,学员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掌握了技术知识,同时也增进了干部与群众的鱼水之情。

四是涌现了实干人才。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涌现了一大批乡村人才,得到了“江西农业”融媒体的大篇幅报道。如“带动一方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柑桔种植带头人--郑根水、“践行初心造福乡梓”的跨界新农人--徐自勇、“共享发展理念 绿色生态养殖”的返乡创业农民工--陈溅、“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算富”的致富带头人--熊利庚、“献身农机维修事业 造福一方农机手”的农机维修手--余平。同时,借助江西五套“稻花香里”栏目,专栏报道了虬津鄱雁基地“领头雁”--朱忠军、燕坊兴宇养殖基地--丁文霞、白槎缅甸红提“励志姐”--胡锦云、新云海养殖联盟带头人--陈溅、马口猕猴桃基地技术员--邓晨礼,等等。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对象参差不齐。有的学员年龄偏大,有的学历太低,有的无相关产业技术基础。

(二)培训课时太长。整个培训时间为期15天,其中理论课7天,理论课程偏长,培训模式仍基本是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大部分农民难以静下心来学习理论课。

(三)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的内容不接地气,内容吸引力不够,大部分是水稻、油菜、棉花等传统农作物种植技术培育,农民对传统农业种植已经比较在行,有自己的一套种植方式方法,对参加此类培训不感兴趣。

三、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创新工作思路,掌握培训需求。开展对产业和农业从业人员等的摸底调研,重点掌握农业生产资源禀赋、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农业规模化和组织化发展情况、农业从业人员结构数量和素质等,分析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合理估算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农业从业人员数量。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相互支撑的耦合系统。将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具有强烈发展愿望与发展潜力的骨干农民作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农业企业关键技术岗位人员作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将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经纪人、农机操作员等作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分类分产业(工种、岗位)建档入库,为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奠定基础。

(二)创新培育结构,缩短课程时间。采取“理论+实践+跟踪服务”的培育模式,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购买后期跟踪服务,采取“2+5+365”的培育模式,争取做到“理论+实践+提升”,帮助农民提高务农技术,提升自身素质,掌握从业本领。条件允许的可以全部安排在田间学校田间地头开展学习培育,做到学在田间,问到地头,全部问题在田间地头解决。

(三)创新培育方式,丰富课程内容。水稻、油菜、棉花是传统农业,举办水稻、油菜、棉花等培训班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也不能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农业。可以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开展如机防手上岗培育等培训,通过补助或购买服务方式,帮助机防手拿证上岗;如开展柑桔培训班,可以针对柑桔嫁接、开花挂果等关键时期开展现场教学,片段化开展实训,帮助农民掌握真正的关键要领。

农民素质教育范文5

关键词:农民 素质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14-02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GDP总量有了很大提高,人均GDP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山西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然而山西省农业生产条件差,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弱,全省粮食生产年际间波动较大。目前全省有35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317万贫困人口,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不仅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而且进一步影响了山西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山西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文化素质。而当前山西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异、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顺利转移,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这些目标对于当前山西的实际情况而言,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日益增长,农业中将逐年解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适时、合理、有序地转移如此多的剩余劳动力,这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问题,特别是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是意义重大。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山西省农民的素质教育问题。

农村之所以落后,究其根源就在于农民自身的弱势,他们既没有高深的文化知识,又没有专业的农业科学文化知识。尽管国家目前各大农业类院校开设相应的专业,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但由于历史的“二元”体制的原因,没有多少人才回归田间地头,一方面造成很多的农业技术专家人才知识等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是落后的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以及农业问题。

一、山西农民素质教育研究的意义

1.山西农民素质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总揽全局、根据形势做出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对于山西省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山西省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特征是要有新型的农民,要有现代化生产的农业,要有文明的农村。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要培养出成千上万个有知识文化、懂农业生产技术、会经营市场业务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也只有依靠这些新型农民才能真正地管理好农村、发展好农村经济,进一步推进山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山西农民素质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2.山西农民素质教育是解决目前山西“三农”问题的根本。“三农”问题被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提出,成为我国政府不得不面对的世纪性难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之后,中央又下发了文件,提出要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把“三农”问题当成当前经济和政治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及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是各界研究的热点,“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中国未来改革的成败。山西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0%以上,“三农”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成为山西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焦点。山西“三农”问题的复杂性是有目共睹的,但最主要的问题是山西农民收入问题,而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原因则是农民自身的素质问题,如何提高农民的素质则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提高山西农民的自身素质,才能让广大的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传统的落后的挣钱方式中解放出来,改变现状,从而解放生产力。也唯有提高山西农民素质才是解决目前山西“三农”问题的根本。

3.山西农民素质教育是构建现代农业的前提。现代农业是一种规模化、产业化农业,新型农民不仅要懂得科学的种植方法、科学的养殖技术,而且还要懂得经营管理业务。然而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只顾眼前利益,对经济收入盲目追求,农民们常常采取一系列缺乏组织和长期发展规划的不科学行为,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后果。例如:盲目扩大垦荒,增加复种的次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加大对土地的掠夺,导致农业自然资源超前消耗,使农业生产资源破坏加剧,影响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鉴于此,迫切地需要对传统的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进行农业经营管理以及农业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因此培育新型的农民队伍,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引导、扶持有条件的种养大户、经营能手、企业能人势在必行。也只有这样做才能长期带动农业规模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可以说,山西农民素质教育是构建山西现代农业的前提,也是实现山西现代化农业的有力保证。

二、山西农民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

1.山西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山西省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学习文化的思想观念,更有一大部分的人认为农民根本不需要文化,甚至有些农民对其子女的文化教育也不够重视,长此以往,很多的农民的文化素质无法走出恶性的循环圈子。据2006年山西农业普查的数据资料显示,2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13.80%,21-30岁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的18.30%,31-40岁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的24.50%,41-50岁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22.30%,51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的21.10%;文盲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的2.40%,小学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的23.30%,初中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的61.70%,高中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的11.50%,大专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占到农业总人口的1.10%。从这些数据中看到,农村中绝大多数的农民都是初中文化教育程度。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外出打工的农民中大多数是青壮年,而留在农村务农的居民则大多是农村妇女以及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这样会越发表现出农民的文化素质更低。要想靠这样的群体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现代化农业是比较困难的,也更是举步维艰的。

2.山西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由于山西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也不高。甚至有一些农民认为种地是不需要所谓的“高深”科学技术知识的。随着现代生产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农业技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种植粮食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养殖各类动植物也离不开先进的农业技术。然而,在现实的农村中,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接受程度较弱。这样使得山西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越发低下。另外,虽然80%的农民上过初中教育,但是没有涉及农业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可以说山西的农村居民大多还是靠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落后方式种植生产,严重阻碍了山西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3.山西农民市场意识薄弱。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农业技术知识缺乏,所以农民对市场的反应比较缓慢,而且对市场的意识薄弱。由于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不懂得农业经营管理的方法,以致无法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市场风险,农民更会惨遭不同程度的利益损失。所有这一切都与农民的市场意识薄弱,农民的经营水平不高有因果关系。

三、山西农民素质教育的对策

前文分析了“三农”问题的根源及措施,但关键的还是农民素质教育问题。如果农民懂的知识懂得技术,他们完全有能力靠自己的能力改变现状山西“三农”问题也会更快得以解决。因此,农民的素质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也在密切关注着这个问题,同时出台了不少措施针对农民的培训教育。但是许多地方并没有真正实行起来,农民的知识来源仍然少之又少,或者实行的效果不太好。要想真正的把山西农民的素质教育提高,还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并且出台相关的有利于农民素质教育提高的有力政策,以及采取一系列适合农民再继续教育培训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提供相应的继续培训的平台。

1.政府继续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农民终身教育培训机制,提高新型农民的主动性。原有的教育体制更多的是侧重于城市职业教育的培训机制,农民再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由于农民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便利性导致农民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农民本身收入就很低,更不愿意在学习上花费更多的金钱;传统的教育体制只注重理论的深入学习,很多农民无法很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至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有这些固有的原因形成农民越不学知识就越发落后的局面。因此政府部门应该从根源着手,建立健全适合农民终身教育的培训机制,提供一个免费的而又易操作的继续教育平台。比如组织当地的农民到对应的职业学校参加专业培训,接受正规学习。也可以组织当地的致富能手给他们讲讲自己的致富之路,组织专家通过真实的生动的案例故事激发农民的学习主动性。政府部门还应该对农民放宽免费继续教育及培训的条件,这样会吸引许多的农民一起学习,一起培训,争取实现不限时间的培训。因为农民除了要挣钱还要干农活,时间不能保证统一性。争取通过村委会的组织利用远程教育或网络学习实现农民学习的愿望。

2.实现职业教育与村落的对口教育。现代职业教育逐渐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以学生为中心,以创业和就业为中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才是素质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体现。职业教育应根据不同的农民制订相应的学习方案。这样做不仅能够为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而且也能够带动农民的继续教育工程。针对农民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的问题,可以定期邀请相关技术专家到村里和当地的农民面对面交流,直接解决他们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种面对面交流、手把手传授的方式,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增收,也可以促进新型产业的开发,另一方面还可以为深入的理论学习提供实践经验。

3.构建农村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村委会应该建立一个长期的与外界沟通的信息平台,比如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农产品信息,农产品销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全面的服务,定期安排有关专家到村里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常为外界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同时要支持鼓励农业方面的带头人,带动当地的农民就地就业甚至创业。

4.注重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而且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养成,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政府部门越来越注重农村文化建设,不过关键是要切实可行。例如政府部门要定期的组织各级文化单位深入农村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真正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要加大政府投资,建设体育文化场所、电影院及其活动场所。定期组织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行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喜爱的文娱活动。有很多农民具有很高的艺术天赋,通过这些活动还可以为他们开辟另一片天地。

5.加快媒体的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民的欣赏水平也随之提高,因此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受到青睐,为他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很多的选择机会,因此加快媒体建设势在必行。另外,希望电视台开办农村频道,增加农村节目、栏目等。报刊、出版社要根据农民的实际购买能力降低农村农业技术及适合农民学习书刊的价格,鼓励农民多看书报,增加学习文化知识的渠道。

6.积极扶持农村群众文化团体活动。为了更好地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应该在各乡镇积极开展文明乡镇的评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农民的文明意识。还可以定期举办农民运动会,运动会的项目要结合农民自身的生活环境进行设置。运动会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增强团体意识。政府要鼓励支持农村业余文化团体,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经费。通过举办民间艺人比赛挖掘民间艺术,使之能够很好地流传下来。

培育新型农民任重而道远,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进行的一项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健全的保障机制。不仅要建设村级活动场所,而且要提高领导班子的带头意识,这才能真正的为培育新型农民提供保障,真正的提高山西农民的素质教育水平。

总之,只有提高山西农民的综合素质教育,培育新型的农民才能使得山西的“三农”问题有所突破,才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

[项目基金:山西省社科联项目“山西‘三农’问题研究(编号:SSKLZDKT2007020)”]

参考文献:

1.候雪锐.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发展现代农业[J].科技创新导报,2008 (19)

2.王俊凤,崔永福,路剑.论提高农民素质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08(6)

农民素质教育范文6

论文摘要:我国农民素质相对偏低,有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但建设新农村,为提升农民素质,再造中国农民,创造了历史机遇和条件。基于培养新型农民的战略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应大力实施“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综合改革,提升质量”、“强化保障,支撑发展”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农民;素质;成因;职业;教育;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但目前我国农民数量居多且整体素质相对偏低的问题,已成为不可逾越的发展瓶颈。

一、我国农民素质现状与成因透析

(一)文化素质偏低与农村文化教育滞后的影响

农民的文化素质是衡量评价农民人口质量的基本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不断发展,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快的提高,但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与国外许多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就目前来看,农村中小学入学率虽较高,但中途辍学率也较高。据有关统计: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文盲、半文盲主要在农村。而且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发展也不平衡,落差较大,呈梯次递减状态,东部地区的文化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文化素质更低,与国外农民受教育年限相比差距更大。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是城乡二元制结构体制的影响。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选择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在城乡关系上倾向城市发展,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的整体协调发展,包括文化教育发展和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拉大了城乡差距,局限了农民发展。新时期以来,虽然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得到了缓解,但长期投入不足,资源贫乏,致使文化生活贫困,教育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二是农民受经济生产与文化教育双重制约。在生产与教育的投入上长期处于两难选择的困境之中,一旦遇到经济的重压,自然而然地选择生产生计而无力顾全教育。这是导致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多数农民的文化知识结构处于低层的直接主观成因。农民文化素质偏低,造成了我国农村绝大部分都是体力型劳动力,即使转往城市,也只能局限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领域,严重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发展。

(二)科技素质贫乏与小生产方式的束缚

科技素质,是指农民掌握科技知识与应用科学知识使其转化为农业生产技能或者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基本能力,是新农民综合素质的关键,也是决定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有提高,但不明显。目前,农业科技一线的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被视为稀缺资源。农民中接受专业技术教育的偏少,参加过绿色证书、青年农民培训和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人数比例也偏低。据2006年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和初、中等职业技术培训的人数仅占23.6%,绝大多数未能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在发达国家,现代遥感、物理、化学、电脑、生物工程等技术正在被广泛运用于农业,而在我国大部分农民受科技素质条件的局限,还不能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依旧采用落后粗放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直接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使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长期受小生产方式束缚。手工生产,粗放经营,导致农业产业链短、效益低和增收慢,使农民成为小生产者,遏制了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内在需求和外在要求。二是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薄弱。虽然已经意识到职业教育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性,但还缺乏满足实际需要的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培训项目及其完善的教育资源与保障体系。

(三)经营管理素质欠缺与传统经济模式的制约

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主要是指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农业生产的能力,即根据市场变化来合理组织、控制农业生产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农村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与城市与国外的信息交流、劳动力转移、商品交流等的规模和深度也与日俱增。但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来合理组织和调控农业生产的能力偏弱,经营管理素质与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要求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市场意识薄弱,不懂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信息接受和反馈能力狭小,难以适应市场风云变幻;经营管理知识与经验缺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创业竞争机遇意识欠缺,不善于发现市场营销机会,更不会规避市场风险,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严重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

反思历史,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是农民经营管理素质严重缺乏的主要根源。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都是靠指令性计划安排,这种单一刚性封闭的经济体制造成了农民“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进取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市场尚在起步阶段,农民市场意识相对薄弱,生产组织化程度也较低,与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理论与技术培训缺位不无关联。

(四)社会心理素质脆弱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羁绊

社会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目前,农民心理素质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还有明显的差距。一是依附性强,主体意识缺失。在传统宗法意识和裙带关系远未消解的情况下,对等级的敬畏心理和对权威的崇拜意识,严重遏止了人性自我解放和主体意识的确立。二是因循守旧,心理素质脆弱。养成了安分守己、消极无为的落后心理,形成了封闭、保守、狭隘、自私的“农民意识”,严重限制了他们修身养性、调理情志、开拓生活、参与社会、积极进取视野的拓展和活力的进发。

思想文化的影响是长期深刻、潜移默化的。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随遇而安世界观、功利主义价值观、重农抑商生产观、温饱第一生活观、平均主义分配观、盲目迷信文化观、终守故土乡土观、重男轻女生育观等,对农民心理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是制约农民心理素质提高的深层原因。

(五)道德文明素质滞后与封建残余的侵蚀

当前,我国农民道德文明素质与建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新农村的要求总体还不相适应。一是观念缺失。道德文明意识较薄弱,公民意识、民主法制观念和现代意识都较欠缺,总体处在较低的水平。二是思想失衡。重经济而轻道德,是一个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三是道德失范。进入市场经济,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影响下,原有的价值体系被打破,新的体系处于历史转型重建之中,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产生困惑与冲突,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抬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淡薄,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农村职业教育为打造新型农民策略探索

(一)更新观念,凝练改革发展新思路

1.拓新“为农服务”理念。一是赋予办学新内涵。“将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深度开发’成人才资源”,“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改变农民面貌的新需要,也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第一要务”。所以,“重农为农”思想不可易,培养新农民、培训农民工和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只能加强,不可削弱。二是确立培养新目标。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对象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当代新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有本质区别。他们是农村新经济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是集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贸于一体的综合产业者,是实施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建设者。因此,良好的文化基础、必要的农业科技知识、较强的现代科技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以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都应列入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重造中国农民,建设人力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2.创新发展思维。抓机遇,促发展,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特、加快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但外因是条件,而内因是决定因素,关键是要创新发展思维。古人云:“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思想上求变,思路上出新,才能化危为机,与时俱进,走出改革发展的新路子。这对于发展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具有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应克服传统“应试”教育“以知识为本”与“以升学为本”的弊端,回归职业教育本位,聚精会神地做好农村职业教育这篇大文章;其次,在发展思路上增强市场意识,创新教育制度,规范管理,多元灵活合作办学,走出一条具有农村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道路;再次,在改革举措上强化质量意识,重点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要防止“农”字专业不断萎缩的倾向,又要解决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还要化解招生就业双重压力与困惑等难题,千方百计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农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3.增强区域发展意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市场巨大、幅员辽阔、区域之间差距十分明显。这意味着我国必将举办世界最大规模的农村职业教育。在这个较长的历史进程中,区域发展与统筹协调已成为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策略,也是形成和谐教育生态之关键。对此,不仅需要宏观的构思和布局,而且需要区域的规划与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区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而眼下的实际却是因历史、经济、自然等原因导致我国区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仅在数量与质量上存在差距,而且在发展阶段上形成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已进入现代工业发展的阶段,而西部地区还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发展的转变阶段。因此,在发展策略上,应始终坚持从区域实际出发,既要有大局观念。又要有区域发展意识,还要学会历史地面对区域优势或差距,理性地采取对策与措施,走错位竞争发展和特色化办学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好区域农村职业教育,开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4.走现代化发展道路。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正处在历史的转型时期。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性人才,功不可没。但也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发展大趋势下,传统的滞后性和对时展的钳制性已日渐突出。考察农村职业教育,触及眼帘的是教育理念滞后、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教育设施手段简陋等尴尬,与新农民培养相去甚远。必须加快向现代化转型,使传统在现代的锻造下绽放新的璀璨,现代在传统的润泽下走向新的未来。让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农村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脱颖而出。

(二)深化改革,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1.完善“合作联盟”的办学新体制。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长期形成的单一封闭“线形”的管理模式,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实际需求、主体分明、多元统一、协调开放、“合作联盟”的管理新体制和机制。一是继续强化政府宏观指导与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综合协调作用,加强农村包括城乡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统筹协调,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二是赋予教育机构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限。尤其是要发挥县级职教中心培养新农民和农民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职业教育(教学与科技服务)质量提升,提高办学效益,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三是最大限度地激励社会、企事业包括家庭或个人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推动社会性合作办学,形成一主(政府)多元(全社会)投入机制,营造全社会支持新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农民素质教育范文7

一、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

2015年底,辽宁省农广校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应用系统录入工作,制定了辽宁省师资库建设方案,省、市、县农广校做好培训师资的录入、动态管理工作,目前全省建立培训师资库1069多人。

(一) 职称结构

目前全省兼职教师队伍中,具有中、高级职称比例达70%以上。“双师型”兼职教师达到总人数的60%以上。建立了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主体的农广校教师队伍。

(二)专业结构

辽宁省农广校选聘兼职教师的专业要与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需求相适应。其中,种植业651人,养殖业135人,农业工程与服务91人,农业经营与农村管理83人,现代农业44人,公共基础63人。种植类专业教师人数比例达到60%以上。

二、推行导师制度,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推行导师制度,建立教师与学员稳固、长久的教学服务关系,使教师成为学员生产实践的师傅,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倡导教师“下基层、接地气”,深入基层,服务农民,转变思想、改进作风、创先争优,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辽宁省农广校创造性地将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既解决了短期培训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又用新技术给长期的学历教育“加餐”。一方面,省农广校教师对项目学员按照农时季节进行农业新技术短期培训,由浅入深,将一门技术完完整整地传授给学员,确保了技术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省农广校教师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提问、亲自操作,并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动手能力,确保了教学质量,搞活了中专学历教育,解决了短期培训不能满足农民长期需求、长期学历教育学到的知识又不知如何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的难题。这样的培训形式深受农民的欢迎,报名非常踊跃,使农民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对各级校长、教学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开展轮训

定期举办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省农广校坚持师资的继续教育要理论联系,分类指导,多形式、多渠道并举,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其内容包括现代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理论,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此外,制定了校内培训计划,采取老带新、高带低等形式,使教师在边教、边学、边研究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农民素质教育范文8

关键词:农业推广;农民素质;教育

1.农民素质的概况

农民素质是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所需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素质、科技素质、个人意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诸多方面综合构成的广义范畴。其中,身体素质是农民素质的自然条件与物质基础;文化、教育、科技、个人意识、心理、思想道德素质是反映农民整体的一个水平和基本素质。

2、农民教育现状

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与“十五”期间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对于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农民的教育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数据显示,我国农民成人的教育情况并不容乐观,如下表1所示:

从表1中所例举的农民高等教育与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中可以看出,学校数、学生数、毕业班数以及专任老师数均呈现出减少趋势,尤为突出的是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数在1995年至2010年里由385万所减少到107万所,下降幅度超过70%,专任老师数与学生数减少幅度超过了30%。表中未列出的农民小学、农民中学与农民中等专业学校的学校数量,教师数和学生数都在降低,并且在2008年后都未纳入统计。

3.农业推广的教育领域

农业推广的教育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以农业技术为载体,组织农民通过示范、试验、交流等方式对其进行开发教育,使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增长农技知识以及自我决策能力,产生自愿变革意识,革新观念与行为,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改变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能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如今,农业推广的教育领域拓宽,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农业推广的教育是一种职业培训

农业推广教育通过向农民提供新技术、新技能、传授新信息、新知识,帮助农民掌握和应用新的科学知识和使用技能,使农民成为具有不同专长的农业人才。

3.2农业推广的教育是一种咨询服务

根据农民的各种需要,提供相关的资料、信息、策略、建议等,帮助农民在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上提高决策能力,从而科学合理的做出选择,解决发展生产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向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等各项技术一体化的链条服务。

4.农业推广在农民教育中必要性

传统的农业推广在农民教育中仅仅是对农民进行种、养为基础的技术上的形式,随着农村的经济不断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基础的推广已不能够满足农村社会的需求,农民对教育业日趋产生多样化的需要。农业推广的教育也日趋做出适应性的变化。从培训、教育、咨询、传播信息等各方面为主要手段,用现代的农业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技能去适应当前新农村的要求。根据农村各方面发展的需要,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转变农民的观念和行为,从而提高农民素质,发挥团体能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5.农民培训

5.1内容

农业推广和农民培训从内容与涵义来看,两者是统一关系。农业推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的过程,农业推广的本质也就是教育。农业培训作为农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在农业推广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培训是农业培训中一项重要的推广活动,在农民技术教育层次上,虽然包括初、中、高几个层次的教育,但是从实际来看,农民技术教育的侧重点还是以初级教育为主,农民培训的目标单一,中、高级职业教育在科技文化培训上极其薄弱,面对农村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和半文盲群体,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仍然偏小。农民初级教育的主要还是帮助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在农民培训的形式上,属于成人教育范畴,并且与农村基础性教育、农村职业性教育构成农村教育体系。

5.2核心

农业推广有多种环节的培训服务,其核心环节是农民培训,随着农业推广工作的内容与目标的扩展,农业推广各个环节的过程在不断延长,往前看延伸到农业科技研究环节,往后看延伸到生产环节之后的流通环节。但是无论怎样,农业推广的核心性质依然是其教育性。只有通过农业推广的教育对农民进行培训活动,才能把新的农业成果、新的科学技术、新的信息扩散农村、农业、农民中去,得到普及和应用。

5.3体系

5.3.1高职院校体系

高职院校资源宽广,可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将各类资源设施对农民开放,利用“双师型”优良的师资、发挥自身的应用项目、对课题进行研究以及推广和转化的优势,构建成以农民培训服务的体系。

5.3.2企业代表的社会组织体系

利用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和产业优势,带动农民学习科技,掌握科学技术能力,增加农民现代性,促进产业化的发展,整体的结合组成农民培训服务体系。

5.3.3农业技术传播体系

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改革,立足于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活力,加速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进一步的转变农业推广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的功能,建立了一套各类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农企密切结合的农业推广技术服务的传播体系。

5.3.4农业推广是提升农民素质、农村教育的关键

农业推广工作的发展,能够有效的促使农民素质的提高,但并不是说农业推广就是唯一提高农民素质的渠道。在实践中,农村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和其他的社会教育与农业推广密切配合,共同创造出最佳绩效的。学校教育作为正规教育,仍然是替身农民素质的主要渠道。因此,农业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改善农民素质,并且还可将自己特殊的功能与地位,为学校教育和其他社会教育创造出良好的教育环境。

目前,我国在许多农村教育的发展困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较弱,在脱盲率与入学率逐渐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一部分高辍学率和高复盲率的。如何改善这种现状及提高农民素质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呢?一是创造农民对学习的习惯和需要教育的氛围;二是让农民学了能用,用了有效。因此,农业推广的工作在农民中有效的发挥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的农业推广能够使农民真正的感受到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实惠性、有用性;感受到获得科学技术就是拥有实力,拥有地位,拥有财富;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最终让智慧替代愚昧,让科学替代经验,让富裕替代贫穷。没有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示范、实验、推广和普及,将无法得到农村教育积极的氛围,无法产生和提高农民各方面素质的有效动力。要认知,不能嫁接在应用于科学技术上的农村教育,获得丰硕之果很难。(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农民素质教育范文9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型农民;农民素质

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0-0024-02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把农业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成败。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才能让他们掌握运用现代物质装备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掌握转变经营方式的本领,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一、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民素质的要求

农民只有具有较高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民的文化、科技、经营管理等素质对现代农业发展尤为重要。

第一,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影响其对新技术、新品种、食品安全意识、标准化知识的接受程度。很多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低,对农业科技接受能力不高,市场意识也比较淡薄,从而难以及时地对农业生产进行调整。

第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科技素质提出较高要求。现代农业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掌握者和运用者。拥有较高科技素质的农民,能够更好地运用各种新的农业技术,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成果的转化。可以说,农民的科技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现代农业能否实现。

第三,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相应的经营管理素质和市场意识。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民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地位会更加明显。因此,要保持并提高我国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

二、我国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统计,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文盲率为6.7%,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从业人员占79.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仅为14.2%。从反映人口素质的监测指标看,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农民文化程度低,大多数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直接影响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是科技素质较低。据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进行的“农民眼中的中国农业科技状况大型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采用农业科学新技术的问题上,主动采用新技术的农民只有29.7%,不到1/3。2003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具备科技素质的农民仅占0.7%,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城市居民的1/6。

三是经营管理素质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绝大多数农民缺乏经营观念和科学管理方法,市场意识淡薄,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差,很难及时、准确把握市场动态。而且,绝大多数农民都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或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对待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对策建议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政府、社会、农民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尤其是对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政府的投入更具基础性和引导性。从农民角度来讲,要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提高农民自身投入能力;要加强宣传,切实转变农民的观念和意识。另外,还要广泛吸收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三农”的建设中。

第一,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新农民必须有新文化、新知识,加强教育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树立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观念,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建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综合化的农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今后,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取得的成果,优化和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应积极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注重加强农民培训。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营管理培训,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现代农民;另一方面,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另外,要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为农服务的保障体系,创新为农服务的形式,增强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效果。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任重而道远,任何时刻都不能放松这根弦。

第二,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资,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健康投资是一种可以带来预期收益的生产性投资,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政府应转变观念,把公共卫生支出当作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同时,注重对农民的引导和宣传,增强他们的健康投资意识。进一步巩固和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规模,确保新农合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第三,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和宣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农民素质离不开农民自身的参与。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要切实尊重农民的实际需求,耐心细致地对农民进行宣传,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只有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柯炳生.对发展现代农业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教学与研究,2007,(10).

[2] 柳建平、张永丽.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纵横,2007,(10).

[3] 叶凤刚.现代农业视角下农民的素质问题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09).

[4] 李培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现代化[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02).

[5] 韩国强.人力资本视角下农村教育体系的构建[J].北方经贸,2009,(05).

[6] 王广深、罗志彬.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其时代特色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