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课堂学习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3-07-16 08:32:08

课堂学习方法

课堂学习方法范文1

关键词:数学课堂;主动性;归纳性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置身其中,自主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学习品质。例如,我在讲多边形对角线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发现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与边数关系,先让学生分别画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所有对角线,然后提出问题:(1)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各有几条对角线?对角线条数与边数有什么关系?猜想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共有多少条对角线。(2)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各共有多少条对角线,猜想n边形共有多少条对角线。这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归纳推理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猜想后,再进一步提出: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有(n-3)条对角线,n边形共有条对角线,你能用几何知识通俗解释一下吗?此时学生再分组讨论,表现出极大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使知识得以升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对自己主动学会的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深刻、透彻。

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综合运用知识会大大提高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同时也是复习巩固归纳知识的最好方法,让学习过程变得有气息、有生活、有成就感。在初三第一轮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如下图所示,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选一点C,连接AC和BC,怎样测出A、B两点间的距离?根据是什么?

甲说:分别取AC、BC的中点D,E,连接DE,测出DE的长度,则AB两点的距离就是2DE长,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甲说完后,我又提示,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和相似的知识能否解决。

乙说:延长AC到D,使CD=AC,延长BC到E,使CE=BC,连接DE,根据SAS可证ABC≌DEC,从而AB=DE,测出DE的长度就是A、B两点间的距离。

接着丙又提出了可用相似解决AB间距离问题的具体方法。

最后我让小组讨论,寻找其他解决方法,学生又提出了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一道简单的练习题,综合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全等、相似、解直角三角形等诸多知识,既使学生的思维打开,又拓宽了解题的方法,避免了解决问题的单一性、片面性、是复习、提升的最佳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我从事数学教学三十多年,每年中考或高考结束,总体上对数学这一科反馈的声音是“难”。实际上“难”在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打开“难”的一把钥匙,以下几种方法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1.类比法。如,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已学了线段的中点和角的平分线的定义与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讲角的平分线的定义与性质时就联想线段的中点定义和性质来解决,在八年级上学期讲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就联想线段中点的性质,讲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就联想角平分线的性质。

课堂学习方法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气氛 教学方法

一、渲染课堂气氛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 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 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再有让学生在课堂短剧表演,新颖的板书设计,随手勾勒的“简笔画”等,都能促使学生沉浸语文课堂教学中。

二、优化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教学语言能够营造相应的课堂教学气氛,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同是语文教师,有的教师讲课,很受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相互配合,形成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的教师的讲课让学生不感兴趣,上课不投入,听得昏昏欲睡,不能打动学生。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合理才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

(一)语言要准确。语文教师要准确表达教材的思想内容,如讲解正确,解释词句正确等,语言要用普通话,发音标准,讲话符合语言逻辑,语法正确等。准确的表达要做到语言精炼,不讲过多的废话、套话,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讲得过于繁琐会让学生不厌烦,思想容易走思。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大脑半球的某一区域所进行的孤立的、持久的刺激,必然会使人处于昏迷和睡眠的状态。由此可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调动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对活跃学习课堂气氛很重要。

(二)语言要生动。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语言也同此理。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的讲内容,表达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学生感到听课是枯燥的事情,感到是一种“煎熬”。学生在被动地听,教师的讲无法得到学生的回应,学生不能从教师那里体会到教材表达的或悲或喜等的感情,教师、学生与教材不能形成共鸣,教师的讲得不到学生的呼应。因此,语文教师要尽量用生活的表达,把课文讲解得丝丝入扣。比如:1.语言要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随着教学内容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做到声情并茂,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高涨。2.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在规范的语言中加入风趣、幽默的小插曲,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乐趣。教师运用各种巧妙的、出人意料的或引人发笑的语言、动作与表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的笑声中,缓解了学习的压力,调节了教学节奏,学习变得轻松,活跃了课堂气氛。3.运用体态教学语言。体态语言是伴随说话的内容、表情、手势的一种有形而无声的教态。体态语言能够辅助语言的传递,促进学生听讲的效率。

三、创新方法指导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

(一)文学作品教学。文学作品是需要鉴赏性学习的,需要师生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通过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教给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应追求的。

(二)现代散文教学。注意整体把握,不肢解课文,问题设计应有思维含量,通过问题的引领将学生带入作者的感情中。但是要注意“度”,不脱离文本是语文学习的需要。不脱离文本不等于字字分析,不脱离文本不等于浅层次地分析课文,不脱离文本不等于不顾文本体裁一味地分析课文,一定要注意语文学习的熏陶、感染,而非一味地灌输。很多教师教学现代散文时,对句子的赏析过多,而通过读进行的品味不足。实际上,散文学习离不开读,边读边品味语言本身之精彩――音乐性、画面感和哲理性,边读边体会作者心灵之搏动。可以认真默读,静静欣赏优美隽永的语言,品味语言背后的丰富的内涵,体会作家的语言风格及艺术表现手法。

课堂学习方法范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兴趣;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81-01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语文课发生兴趣时 ,他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和积极参与意识等就会被激发起来 ,整个身心就会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中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许多语文教师都意识到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形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在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学生沉浸在智力高度紧张、情绪异常愉悦的氛围中。教师不同,班级不同,课堂教学气氛也不同。如何在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十几年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谈谈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方法和体会。

一、有现代民主教育理念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应该把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共同活动这一基础上,把教和学的活动有机统一起来,激起学习热情,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整个教学过程必须是在非常融洽的、和谐的、愉快的和饶有兴趣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即这里肯定涉及一个启发、讨论、交流的过程。它不同于传统的强迫教育。传统的教育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占有者,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其作用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技巧,而学生则被视为一种按某种需要加以塑造的素材,或接受知识的容器,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在强迫教育中,教学过程纯粹是一种单向传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使课堂气氛显得死板、单调,学生思维定势、受压抑、且应变能力差,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善于给学生设置悬疑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通过疑问开课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浓厚的求知欲的驱使下,积极去寻找答案。例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在开课之初主要设置了两个相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从题目上看课文内容涉及哪几个方面?待学生由“百草园”、“三味书屋”做出推断后,接着问第二个问题:从题目中可以看出文章内容可以写那几点?这时学生饶有兴味,经过紧张思考、议论后,归纳出三个可能:可能写百草园是怎样的一个园子,鲁迅在这里是怎么样生活的?可能是三味书屋是怎么样的,鲁迅在这里的读书情况如何?还可能写鲁迅先生是怎么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要不断地给学生创造“问题”空间,问题既可以由教师设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类型课多种多样,入理解型、记忆型、评论型、运用型等,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考,为问题而创新。尤其是要注意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这对激发兴趣、启迪智慧非常重要。

三、有着丰富的教学激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课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指教师、学生的情感表现,如情绪、热情、态度等。正确把握这种情感,对语文课教学很有意义。教师无论如何不能受到外界的干扰,要以精力充沛,精神饱满的面貌出现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态势语如目光、表情和体态的作用,这种情感表现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第二方面是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注入的情感,它成为沟通学生与文章的桥梁,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这是语文教学所特有的。数学公式中不显示喜怒哀乐之情,而语文课教学则处处洋溢着情感的波动。所以,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引导学生以情入文、因文生情,既能感受文章的情感之美,又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境界乃至表达方法。语文课的讲授不仅充满情感的魅力,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同时它还要体现逻辑的力量,使学生得到思维训练的快乐。教师要以严密的语言阐发文章的严谨构思和论证的力量。不仅如此,讲授记叙类、抒情类的文章也不能忽视语言的严密、构思的严谨。还可以启发学生通过思辨的形式展开辩论,以辩诱趣,以辩促思,以辩明理。

四、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课堂学习方法范文4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理念“学生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表达”。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

二、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措施和策略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因循守旧就能够成就的,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遵循一定的步骤和规律,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转变角色和教学方式。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服务好;其次,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思维从疑问开始,从问题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把质疑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让学生因疑生惑,由惑生趣,从而更加热爱语文学习。在解疑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解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获得解答,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再次,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推动学生解决问题,处理学习疑难的利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思维能力,才不会胸无点墨心常怯,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要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从中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要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启发学生条分缕析。要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发展想象。另外,还要深挖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第四,要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从而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五,解放思想,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解放思想,教师首先要放得开,比如放权,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自觉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学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只进行有限的启发即可,用不着学生不急教师先着急,放手让学生凭着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在使得学生的印象加深、课堂信息量加大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多媒体中的课件可以创设一些和课堂教学相关的情境,使得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语文课堂的参与度,但是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仅仅起到辅的作用,所以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适当性原则以及辅原则,这样才可以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得以有效提高。比如说: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在网上查找一些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在进行课堂学习时,可以使我们通过苏州园林的图片,对苏州园林有更形象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

四、引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过去的高中语文课堂往往仅仅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学习的过程。针对这一现状,新课标将加强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重要理念之一,其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使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使其团队合作意识、自学能力得以进一步培养。教师要将小组的分组工作做好,对学生间的差异性予以重视,合理组合好、中、差学生,并且在分组中还要对学生的感情、性格等因素进行考虑。教师可以指导、鼓励学生认真的探究知识,支持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与同学辩论时,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且在进行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各自的学习优缺点进行及时的观察,使其指导的针对性更强。

五、尊重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生要想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应该学会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教师面对众多个性迥异的学生,应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从质疑中找到高效学习语文的方法。至于从何处质疑、如何质疑,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方法,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适时点拨,积极引导学生发言,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提出不同的主张,从而艺术性地驾驭充满质疑思维的课堂。例如,文言文是我国古人的一种书面语言,它短小精练,言文分离,简练有力,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古人语言的艺术成就。但对现在的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是比较困难的,但文言文的学习质疑之处无所不在。当然,质疑问难也是学生高效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它符合高中生的心理,所以只要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就能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潜能,活跃课堂气氛,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我倡导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敢于向两个权威质疑:一是向教材权威质疑,二是向教师权威质疑。如文言文的注释部分,就经常遭到善于思考学生的质疑,通过不同学生的发言和争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样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必然牢固。

六、改革探索中的反思

课堂学习方法范文5

一、提供自主学习的目标,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教者对于每一节数学教学内容,要仔细思考教学目标,并加以准确定位,使之切合学生的接受实际,然后在课堂上积极和学生对话,对他们提出“你怎么知道?”或“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把学生对预定目标的每一个反应作为推动学生讨论的机会,促使学生活跃地参与学习。如对于“等比数列”一课的教学目标,一般定位于“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这显然不具有教学中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把目标细化为:通过自读和类比等差数列获得等比数列的“表象”概念;通过讨论理解等比数列的函数实质;通过操作掌握等比数列概念的应用。围绕细化目标,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则教学目标易于得到落实。另外,平时要善于将目标教学与课外学生的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把课堂教学目标提前下放给学生或作为课外“研究目标”,让学生分组讨论。

当然,实施目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加以调整,把目标教学与学生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因此,即使目标定得再好,也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操作方法,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既要因材施教,也要因情施教。在实施目标教学中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被动式”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式”学习。

二、“数学建模”的活动和教学

运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注重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学生应用意识不可缺少的武器。在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应用问题时的渗透和平时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地提高各项能力。在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尤其应重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数学应用问题设计成探索和开放性试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突出数学应用,就应站在构建数学模型的高度来认识并实施应用教学,要更加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应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点),然后试图用已有的数学模型(如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量等)来解决问题,最后用其结果来阐释这个实际问题,这是教学中一种“实际――理论――实际”的策略。它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并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运用并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对数学问题及模型进行变换化归的能力,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阐释和处理的能力。

三、建构知识“探索点”,创设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

好教师应是“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应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如立体几何开篇,为尽快建构学生的空间概念,发给每位学生6根火柴棒,要求学生搭出尽可能多的等边三角形,学生讨论后会发现只有建立空间关系,才能搭出4个。在构建知识“探索点”的时候,一般是在做好铺垫后,尽量让学生用原有知识尝试解答新问题,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后续学习。

四、开放课堂教学机制,扩大学生自主参与的空间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这一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下,数学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活动,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自主活动,主动而积极地培养能力进而发展智力,变传统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为“师生互动、学生主体”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这也是新课程倡导的,这样就会使原来紧张、呆板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生动活泼。而且整堂课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通过一种外显型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建立表象思维的基础上有效转化为内在抽象思维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平时教学中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教学时限和教学任务的矛盾,大部分教师易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决不让部分人代替。对个别“学困生”还要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多给他们“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一旦他们有所收获,则其自信心就会逐步建立在自己的学习成绩之上,形成主动参与的良性循环。

课堂学习方法范文6

组成部分。

我们现在的高中生从小学到中学大多接受的是填鸭式教学,老师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课改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学生怎样进行学习呢?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可见,学习方法问题是关系到学习成败的关键问题,更是决定课堂是否

高效的“瓶颈”。

事实证明,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但能给学生减压,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爱动脑筋的好习惯。现在,笔者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时是如何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的。

一、教会学生“读”

这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数学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并伴有注意的对数学材料的知觉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包括对数学材料的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的实质和重点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

题的方法。这在预习和课外自学中尤为重要。

环节一: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搞好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预习是最关键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预习作为上课前的事先准备和学习,会直接影响听课效果,进而影响到其他学习环节的顺利进行。我提出了“没有预习好的课不上”这一观点,怎样指导学生搞好预习呢?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步骤:

(1)粗读课文,从整体上弄懂课文所讲的内容;用铅笔或黑色笔画出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

(2)精读课文,思考后用铅笔在书上写出新课内容提出的所有问题;理解概念、结论中的关键词、句并记忆;弄清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掌握例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格式;在预习本上记录疑难点。

(3)尝试练习,先不要看书,在预习本上将例题做一遍后再与书上例题的解题步骤进行核对;然后在书上完成书后的“随堂练

习”和“习题”。

二、鼓励学生“议”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积极引导学生议论。真理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议论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环节二、三:合作互学与展示提升,指导学生搞好交流与展示

在进行小组学习的交流与展示时应要求学生做到:

(1)一定要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

(2)组长应迅速组织本组同学向自己靠拢。

(3)组长在组织讨论时首先询问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情况,简单的内容少交流,重点交流重难点内容、大部分学生不懂的内容、学生分歧较大的内容、本组将要展示交流的内容。

(4)组长要提醒学生在讨论时认真做笔记,修改自己的错误

答案。

(5)交流结束后要求学生用2分钟左右时间对交流讨论内容进行巩固、记忆。

(6)展示前要求学生将内容装在头脑中,展示出教学内容的最大价值,应紧扣重难点、易错点、突破点等。

三、引导学生勤“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

环节四:归纳总结,教师点拨与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实施此环节时,教师要先告诉学生点拨的流程分两块:一是各小组汇报或上黑板写出各组在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

决。二是教师根据重难点设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或板演、或口答,教师进行点拨。教师点拨时要求学生要做到:把听、看、想、记较好地结合起来,听老师或学生的思路;看老师或学生的板演;思考概念形成的背景、内涵与外延,思考结论的形成过程;记忆重点内

容等。

环节五:检测反馈

一般按照老师的要求,学生先独立做题,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各组抽一至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题。

黑板上完成做题后,异组数学组长到黑板上评改,给分。组长评改时,其余同学站在黑板旁,相互交换本子靠拢在黑板前,边听组长的评改,边发表自己的意见,订正作业本上的内容。

总之,在大力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习是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对“文盲”做出了新定义:21世纪的文盲是那些不会主动寻求新知识的人,也就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未来,一个人所拥有的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他的竞争对手学

习得更快。学生若能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效率又很高的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课堂学习方法范文7

关键词:课改;背景;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标对政治教学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近三年各省的高考题也对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所以也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而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提出背景及内涵

合作与创新精神已经成为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要求的基本素养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而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通过组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共享,让处于不同层次,对知识点掌握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知识水平有所提高,并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真正学会与他人沟通、交往与合作。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方式方法

(一)小组角色的分配

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都设有两个角色,小组长、展示员。小组长:负责安排同学回答的顺序,并且记录讨论结果和需要提问的问题。展示员:代表小组发言或上黑板展示。这种责任分工的角色每节合作课调换一次。真正让每一个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互相促进。合作中的角色分工是灵活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二)小组具体使用方法

1.问题讨论展示法。自习预习阶段给出九个问题,每组一个。这九个问题可以结合书上每课给的问题,然后结合自己的教案再加一些问题,补够九个问题。上课展示阶段让每个组的组长抓阄,然后讨论,再上黑板展示小组讨论结果,老师做相关点评。

2.学生上黑板讲课法。可以提前一周或两周放假期间布置任务:先小组分配所讲的内容,然后组内选出代表重点准备。

3.巩固知识。首先知识点的整理,可以从每组挑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展示自己整理的思路。其次知识点的落实,可以让组员到组长跟前过知识点,组长到课代表跟前过知识点,课代表到老师跟前过知识点。落实知识还可以从每组挑一位同学上黑板来默写知识点。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与注意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1.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高政治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上课的授课内容明显比填鸭式教学所教内容变少了,但是变精确了,学生动起来了,有自己的清晰思路了。

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明显很愿意说话表达自己的意见了,睡觉和走神的情况少了。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将自己的见解大胆表达出来,既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又锻炼了胆量。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想法有他们独特的地方,比如,课堂知识点的总结逻辑思路就是和老师的不一样,是学生自己的逻辑思路。

4.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现代社会正处于合作意识被充分强调的时代,在课堂上实行合作制,关键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合作,人与人之间如何交流。将来走入社会之后也能较快地适应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以独立学习为前提。首先要处理好个人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其次要处理好集体教学、合作学习和个人学习三者之间的时间分配。一般自习时间就给出相关的学习目标,学生个人学习后并且给出时间相互讨论。上课时间直接进行小组展示和课堂集体教学。

2.必须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保障。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加以转变,教师不能把自己摆在“监工”的角色。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切实与学生做知心朋友。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参与、多探索,不怕失败、不怕挫折。其次,要有敬业精神。不仅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还要做比“正常”教学更多的工作。再次,要成为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通才。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教学。

3.合作学习任务的难易要适度。合作任务应该是在小组成员合作努力的基础上能够完成的,任务太难,使学生压力大,失去信心;任务太简单,无需合作,个体就能容易地解决,也就失去合作的意义。

4.避免在课堂讨论中出现冷场现象。普通班的一些个别学生经常会抱着事不关己的、消极的学习态度,甚至有的小组还会出现不发言、冷场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讨论之前,教师明确说明学生讨论的表现好坏会作为期中、期末成绩之一,促使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地参与。其次,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提前将讨论的题目发给学生,以便学生课前积极、充分地准备。

参考文献:

课堂学习方法范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学生在学习数学这一学科时必须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与观念,通过教师的交流与引导,进而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水平。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教师首先要对其进行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从而实现学习主观能动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很难培养数学自主学习观念,由此可见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做好课前预习

所谓预习,也就是学生上课之前自己学习的过程,通过有效的预习可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然而并非是每一刻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所以教师必须要结合教材中实际内容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需要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指导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使其能够了解下节课数学所要讲的内容[1]。以《三角形》内容为例,教师在进行三角形概念内容的指导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的形式进行预习,在阅读三角形概念的同时用笔进行记录,勾画出自己不理解之处,对于需要重点理解的地方进行特殊标记,尤其是一些概念性质比较相似的知识点,更是要对其进行重点区分。在预习时,如果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以进行特殊标记一次,方便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如果是对于空间图形相关内容进行预习,那么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形式提前了解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时,教师要根据先扶后放这一基本原则,在预习之前为学生布置导学案,根据导学案当中的内容与知识点,让学生提前了解有关知识,具体掌握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

二、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引导者,为了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培养学习兴趣是最为有效的一个方法。为了保证整体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导入方法,例如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以此引入新知识、教师谈话引入以及游戏引入等[2]。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导入方法。以《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为例,教师在进行此课的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导入新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完成填空:一瓶矿泉水的价格是1.5元,一只冰淇淋的价格是2元,那么一瓶矿泉水和一只冰淇淋一共花了()元?通过这一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对之前所学习的《生活中的小数》进行复习,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了本科新学习的数学知识,通过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两种事物,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而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熟悉感,进而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答案。随后教师便可以引入本课主题,即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能够掌握除了整数运算之外的小数运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对于新课程的研究与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培养数学课堂学习的自主性。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最好的学习方式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利用学生自主探索与参与,对自身的思维活动进行丰富,这也是一个不断实现与创新的过程[3]。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以此便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数学课堂当中来。以《加法交换律》一课为例,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一般小组合作学习更多是流于形式,这样一来,便会对学生数学学习效率造成影响。基于此,教师需要首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指定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都能担任角色,从而参与到小组合作当中。随后教师针对加法交换律的实际应用提出讨论问题,由组长对小组讨论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其他小组进行意见交流,从而真正加强学生之间的有效讨论,在这种课堂氛围下,也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来,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设置课后练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到有价值的数学教学,从而实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深入,使得这种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已经逐渐渗透,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之后的练习阶段。由于课后练习,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对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对新知识加以运用,从而提升数学知识运用的水平。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后练习设置时,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钻研,了解教材编排的真正意图,结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设置针对性的课后练习,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练习的趣味性与目的性。另外,教师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后练习,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使其能够对学生心理需求进行满足,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长度的单位换算》一课为例,教师在完成这一科内容的教学之后,可以设置如下练习:① 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长度单位进行换算;②以自己的身高为基础进行长度单位换算;③了解身边五个人的身高,对其长度进行单位换算,并制成表格。通过这样有趣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后练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调查实践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不仅实现了课后练习的目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实`的乐趣,这次过程中,也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行了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是决定日后学习成绩与水平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师必须要对其加以重视。一方面,自主性的提升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的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培养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也能够建立良好的学习观念,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桦.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283-284.

课堂学习方法范文9

关键词:高中 历史课堂 自主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在高中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促进高中生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素质全面发展的平台,那么高中生就需要提高对这一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身的历史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更新历史学习方法,构建完善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体系,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以及学习的主人。下面就高中生如何展开高中历史的自主学习展开探讨,以期为其他同学提供方法借鉴。

一、注重看书

勤看书是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一种主要手段,更是高中历史自主学习的基础方法,在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历史涉及到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多样,所需的阅读量极大,因此高中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看书计划,带着一定的计划来自主学习和阅读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保障自学效果。在制定看书计划时,可以以周为单位,根据自己的时间规划以及历史学习需要来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先看薄弱的部分,接下来再循序渐进地逐步攻克难关。

二、强化做题

作为一名高中生,往往难以回避题海,因为历史学习的结果如何还需要通过具体练习的方式来进行检验,同时也需要在做题当中强化对知识点和历史内涵的深入认知。而且如果是高明的水手,也就是掌握正确做题方法的高中生是不会回避大海的,而且能够在大海当中如鱼得水的畅游。另外,成功的高中生不会一味的坚持题海战术,也不会在题海当中随波逐流,丧失方向,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自主努力和学习劈波斩浪,顺利到达目的地,达成高中历史知识学习的目标。因此,高中生需要将做题作为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必须要学会聪明地做题,坚持举一反三的原则。

第一,掌握自主选题的方法。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筛选能力,那么在选择高中历史题目的过程中完全具备自主选题的能力,而且只有高中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弱项,那么结合自身薄弱环节来有针对性的自主选题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目的性,掌握更加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例如,针对历史主观题丢分严重的问题,在平时训练中可以加强对主观题的自主学习,但是其他的选择题也要兼顾,避免顾此失彼。第二,加强对典型历史题的分析和研究。自主研究典型的历史试题能够针对其中的一个题型总结出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尤其是历史材料题,能够通过自主研究典型试题的方法来找到做题的思路,掌握挖掘信息和联系历史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第二,在做题当中总结答题方法,自主养成正确的答题习惯。在做题时不能边看书边做题,注意审清题意,在答题时注意规范和条理等。

三、加强反思

高中生在历史课程的自主学习当中,除了要将看书以及做题结合起来以外还必须要做好自主学习之后的反思工作,能够客观全面地思考自己在自主看书和做题当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在今后的自主学习当中能够明确方向,提高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自主学习后的反思能够起到指南针的作用,对于高中生未来的历史学习以及历史综合素质的发展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必须要秉持谦逊的态度以及乐学的心态,善于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扫清障碍,无往不克,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将在做题当中的错题整合起来,并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到最为主要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来帮助自己提高。可以根据错题的原因进行一定的项目分类,如完全没有涉猎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记忆不牢固、马虎错误、审题不清、知识掌握不全面等项目,这样就能够通过总结统计的方式来找到最为主要的薄弱领域。这样在今后的这种学习当中会有意识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地减少错题的数量,从而出色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技能。第二,认真分析错题的真实原因,抓住现象看本质。很多时候审题不清有可能是做题时自己太过粗心,也可能是心理过度紧张,又或是思维定势的影响。那么通过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原因,就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提出整改措施,并将其落实到今后的自主学习环节。

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经历知识沉淀的过程,而且需要在具体的学习实践当中进行反思和总结,逐步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历史自主学习方法,牢牢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脉络,深刻理解历史内涵,提高历史素养。作为一名高中生,在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要善于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薄弱环节,坚持从实际出发,有效应用看书、做题、反思等历史自主学习方法来完善历史学习能力和促进自身历史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建军.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自主学习[J].新课程,2015,(07).

[2]哓晴.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探究[J].学周刊,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