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乡村产业发展策略集锦9篇

时间:2023-07-18 16:41:32

乡村产业发展策略

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1

关于实现乡村振兴心得体会范文

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基本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致天下之治者才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人才振兴实施正确方向是实现乡村稳、农业兴的要因素,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关键目标指向,拥有一支深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的多元化、高素质“三农”工作保障队伍尤为关键。

留助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好发展。人兴则乡村兴,人旺则乡村旺。选拔培优乡村振兴的人才要着力从眼下的本土去挖掘“千里马”,首先,鼓励本土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的同时,要制定并完善好本土人才成长发展机制,充分激发乡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进而带动产各个业快速发展,带动致富。其次,从教育、就业、医疗、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条件入手,不断改善和优化本土乡村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通过健全的保障机制的投入,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相信本土乡村人才能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

培养新时代人才,共建乡村振兴好发展。新时代的乡村需要更多新时代的人才来点燃,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想乡村提供人才振兴支撑的重要途径,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三农”工作干部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支援,在工作中,他们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批又一批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大学生村官为乡村振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是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队伍。要建立引导并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年轻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

要筑巢引凤,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要多方引导返现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等返乡做“创客”,鼓励支持并引导乡村精英群体返乡投身到乡村振兴,不仅仅要靠当地政府部门创造便利条件、政策支持,也要同步改善乡村基础建设,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更好解决返乡精英群体的后顾之忧。栽好梧桐树,吸引凤凰来。营造“靠环境引人才,用服务留人才”的良好氛围,制定人才、财税等优惠政策,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升级,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人才振兴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灵魂,乡村振兴必须人才为先。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支柱,只有人才支柱稳固,才能筑起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厦,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

关于实现乡村振兴心得体会范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重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在农村和乡村振兴浪潮中必然会有发展。无论是发展原始种植型农业,还是发展新型创新型农业,农村的人才严重缺失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农村政府应创造条件,让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回到农村,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其落户农村、发展农村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发展比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有事半功倍之效。他们知道农村最需要什么,也知道农村的真正问题,与村民沟通起来也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扬长避短,在乡村振兴中做出贡献。

为了农村和乡村振兴,重在真心实意地把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推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不能因为他们年轻,因为他们只能到农村,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就热一阵冷一阵,或者有小家子气,害怕大学生走在自己前头,影响了自己的仕途。

善于从农村能人中发现和挖掘人才。农村大学生生于、长于农村,并在农村摸滚打爬了多年,对农村情况和农村需求了如指掌。加强对这些人进行定向培训,并根据他们的发展及所作出的贡献,为他们提供晋升、发展的更优通道,必然有助于乡村振兴加速提质,有助于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

关于实现乡村振兴心得体会范文

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从顶层设计角度为农村发展指明方向,意在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脱贫攻坚从致贫的因素出发,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扶贫措施,帮助每个贫困户脱贫,侧重于微观政策。作为各级干部,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重点唱好“三部曲”。

唱好“政策转型曲”。围绕精准扶贫,各级都制定了一系列到村到户的扶持政策,对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和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乡村振兴阶段,各级干部应在此基础上扩大扶贫范围,实现扶贫资金逐步向非贫困户开放,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精准扶贫政策的民主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实现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坚持乡村振兴建设总目标与乡村自身的特色结合,制定差别化的扶持政策。

唱好“城乡融合曲”。城大乡小的格局凸显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中城乡何以融、如何融的双面性。各级干部在此项工作中要做到空间规划有序,以距离城镇中心和实住人口为参考,将乡村进行特大乡村、大乡村、中等乡村、小乡村分类,采取城乡融合归类,实施壮大、合并、融入的指导策略,做到城乡机理有别,对于承载独特地域文化的建筑及其它样式给予保护,避免在拆建中导致文化流失。

唱好“技术互补曲”。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政策的有效衔接需要技术上的相互补充,各级干部应将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技术发展纳入农业信息化发展计划,形成纵向相连、横向相通的技术体系。乡村振兴方面,要加快乡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引进信息技术人才,通过大数据分析农业发展市场需求,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并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脱贫攻坚方面,通过建档立卡和扶贫开发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完善精准扶贫数据库,为建档立卡户精准退出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保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一个大课题,各级干部要以产业发展为推动,以教育和医疗为保障,以环境改善和乡村治理为基础,打造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关于实现乡村振兴心得体会范文

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新农村的20字概括,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次,有四句话不一样。新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设定的新目标,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最终目标。始终关注农村人居环境,关注农民生活环境。以人民为中心,让农民生活在美丽乡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念。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这一项,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这一重要内容。从关心厕所卫生,通过“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这样的“小事”可以看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人居环境的改变还有农民的幸福感越来越被重视。

关于实现乡村振兴心得体会范文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视农民,特设了农民丰收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为了农民的丰收带来了许多好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同时,农村也要大力引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入资金,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开拓网络市场,将市场扩大化。

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2

关键词:农业高职教育;乡村振兴;产教融合;精准服务;实证分析

近年来,教育部开启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并将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作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价值追求。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也开启了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并以此作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入场券,仅江苏省就评选了22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并在此基础上遴选了8所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产业条线,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开启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将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1-2]。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笔者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采用文献分析、特征比较和典型调研方法对农业高职教育精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实证分析,探索了农业高职教育通过产教融合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准定位,最后提出了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5个精准切入点,以期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1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村建设的比较分析

2017年10月,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立20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并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进行全面部署[2]。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三农”领域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核心战略[3],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曾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全面部署,也提出20字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村振兴战略是报告提出的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并明确了党管农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大原则,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新农村建设是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来的五年工作规划任务(表1)。表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的比较发现,除乡风文明之外,其余各项内容均为新的提法。其中,产业兴旺是产业发展水平的新要求,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4];生态宜居是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新提升,将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和乡村各类规划建设,要在村容整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更加注重人的感受;治理有效是乡村治理目标的新导向,将乡村治理由简单的民主化管理提升为有效治理,更加务实和注重效果;生活富裕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新标准,富裕与宽裕虽然仅仅一字之差,标准却大大提高(表2)。

2农业高职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精准定位

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让第一产业领域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如果定位不准,高职教育将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以苏南五市为代表的农村第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生态化、机械化、智能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园区化、农场化、电商化的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已成为苏南现代农业的新特征。转型升级后的新农业对新的农业加工业、农业商贸旅游、农业技术措施、农业装备设施等“新农工、新农商、新农技、新农装”的需求更为迫切,也对高职教育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新要求。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应具有精准的定位,应按需求导向,扬长补短,整合内外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成为村庄振兴发展的智库和人才输送的基地,为村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培养人才,省、市、校共建最佳。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之所以定位于村庄振兴发展智库和人才输送基地,是因为以下特点:一是市县合作对象大多为名气较大的本科高校和大院大所,高职院校机会不多;二是有多年服务乡村一线经验,符合预期;三是人才队伍结构合理,可以满足村庄振兴的实际需要;四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苏南模式取得成功,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十大典型模式[5],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服务乡村振兴主战场直接建在乡村振兴最前沿阵地的一线村庄,才是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出路之所在,才能直接掌握乡村对振兴战略的最直接需求。

3农业高职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精准切入点

在报告的指引下,我国高职教育体系建设进入新时代。农业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时代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切入点。以具有110年办学历史且直属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的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最佳路径:采用高职教育专业链对接乡村振兴产业链的精准服务模式,建立专门机构统筹实施农业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相关工作。具体切入点如表3所示。

3.1切入点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报告提出,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第十条(一)款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第十条(二)款提出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2]。如何培养出能够扎根于农业农村的农业人才,是当前乃至未来一个时期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6-8]。因此,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可在已有获得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2.0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苏南模式的基础上,推出更加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模式3.0版,全面按乡村振兴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及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重点是深入推进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以专业教学改革服务产业需求,以产业需求促进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精准性和原动力。

3.2切入点二:改革教师服务产业方式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第十条(三)、(四)款提出,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2]。因此,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应不断改进甚至颠覆现有为农服务和教师进企业锻炼方式,并改进科研岗管理办法。打破与乡村振兴要求不适应的惯例做法,率先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挂职、到县以下农业企业兼职、到乡村兼职创业的政策体系和实践样本,让一部分教授和有专长的专业教师成为去乡村挂职的村干部、到农企兼职的经理人、在乡村创业的新农民。

3.3切入点三:开展基于实践的政策研究中央一号文件第九条提出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2]。因此,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可采用系列专题形式组建专业性研究团队,重点以地方乡村为样本,开展乡村振兴的产业技术、政策理论、实践案例等相关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来自一线的决策支持、政策储备和政策供给。

3.4切入点四:开展乡村规划和咨询服务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第二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2]。因此,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可由过去成功完成服务的团队负责人来牵头组建精英服务团队,对接各级政府,重点对接县、乡、村,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咨询、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咨询、乡村和农业园区规划与设计,团队要做到宁缺毋滥。

3.5切入点五:开展产业体系特色服务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第三、四条提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推进乡村绿色发展[2]。因此,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可根据乡村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依托学院优势专业,按照服务对象的产业体系,跨专业、跨部门组建特色服务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服务。重点是针对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产业特点,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因地制宜地组建花卉、蔬菜、稻麦、果树、设施、休闲观光、环境资源、乡村法律服务等核心团队,从全产业链角度组建服务团队,要让乡村产业能够产得出来、卖得出去,让乡村的产业体系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3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1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意义

1?1是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推动下,我国城乡分化,农村发展分化,现阶段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发展失衡与农村发展失衡,最大的不充分则是三农发展不充分,即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体综合素质水平等方面的不充分。就决胜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等一系列矛盾的深化解决,急需有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1?2是解决市场经济体系运行深层矛盾的重要抓手

在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趋势下,应充分考虑市场体制运行中所包含的生产过剩矛盾与经济危机等,需进一步扩大稀缺资源配置的范围。实施国内外两手抓,不仅要构建对外开放经济新格局,即基于一带一路建设强化创新能力实现开放合作,扩展对外贸易,培养新业态新模式,实施高水平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针对内部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以此形成侧重点不同,且优势互补的长期经济稳定发展战略格局。而在国际形势越来越多元化的状况下,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更具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

1?3是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农村实现了良好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也获得较好成果,粮食与农产品之间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巨大转变,大规模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开始不断增长,脱贫攻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农村也实现了深化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促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未来发展而言,在经济发展推动下,城乡居民收入逐渐增长,人们对于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依旧充满期许。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与国家战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具体目标,健全相关制度,做好基础建设,不仅满足了新时期城乡居民的发展期待,还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与新农村建设[3~4]。

2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2?1劳动力相对不足

我国大多数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再加上身体素质良好的青年开始流向城市务工,使得留守农村的大部分都是幼儿与老人。这些人的文化水平更加偏低,存在浓厚的小农经济意识,而农业技术能力明显较差,不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技术素养都严重欠缺,从而导致农业先进技术的有效应用备受阻碍。而且,多数经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都保持着留在城市的强烈意愿,对农村发展信心不足。

2?2城乡二元结构依旧存在

由于以前长时间的城乡二元结构政策,导致农业发展不足。虽然改革开放政策逐渐拆分了城市与农村的要素流动机制,但是在利益影响下,主要还是农村流向城市,使得农村要素更加枯竭,从而衍生乡村捉襟见肘的不良状况。农村与农民发展水平较差,是造成城乡不平衡的关键性要素。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农业发展,是顺应报告指出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要求[5]。

2?3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需求相脱节

农业生产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要求不相符,难以适应大众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其一,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的阶段性与结构性过剩局面。其二,农产品质量较差,无公害产品生产与检测尚未实现全方位覆盖,而且无公害产品需要实现向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转变。其三,农产品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涨幅太大、太快,直接对中低收入阶层日常消费造成了严重影响[6]。

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3?1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其一,提高农业质量水平与经济效益。想要推动农村农业发展模式实现转变,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把提高农业经济水平,为农村带来良好经济效益放在关键位置。在经济全球化视域下,农产品出口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产品质量问题,所以,必须适时转变农村发展方式,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其二,制定完善的土地保障机制。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浪费或者损毁现象比较严重,这就要求政府有效采取措施,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土地保障机制的宣传力度,并定期对农民进行保护土地教育培训,完善规章制度,以有效防止土地损坏现象发生,并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准则,积极进行造田,充分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实现农村经济协调发展[7]。

3?2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

首先,尽量选用优质品种。优质品种是农产品质量保障的重要基础。通过优质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其次,大力提倡精准农业。精准农业不仅可以保障农药与化肥等有机成分使用的准确性,还可以大大节约原料投入,有效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在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保护生态环境。再次,有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了实现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应积极关注农产品附加值,传统农业农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粮食所占比重慢慢缩小,初级农产品已经难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逐渐转向期待深层加工生产,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8]。

3?3大力发展农村特色化农业

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经济学角度出发,品牌具有隐匿性综合效益,所以,农产品形成品牌特色,将会直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农产品质量,在此基础上,还应具备自身的特色,因此,为了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应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积极实施品牌战略,走特色发展道路,以生成具有区域农村特色的农产品品牌,这样才能够为农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3?4构建完善的生产要素流动机制

生产要素流动与农业市场经济活跃度密切相关,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为了保证农村生产要素正常流通,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生产效率与水平,构建完善的农业生产要素流通机制,优化人才、技术、资金等相关途径,构成完善的流通机制。强化农村经济活力,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政府需进一步健全农业生产与管理制度,强化土地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农业生产投入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同时还需重视人才培养,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从而为农业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素流通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9]。

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4

当前我国城市生活的节奏快、城市居民感受到生活压力过大,令城市居民对悠闲的乡村生活有着无尽的向往,从而使城市居民产生了到乡村旅游、体验乡村生活的心理,这种心理正是乡村旅游业得以发展的根源所在。其次,乡村的生活环境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别。在乡村,人们可以看见与城市中过于刻板的景观园林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充分地贴近自然、领略自然,感受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同时,城市居民通过参与农家日常生活中的各项劳动来锻炼自己的身体,体会劳动的乐趣,并在劳动的过程中忘却城市生活的种种烦恼,使自身的心态更加乐观积极。此外,我国农村在结束了日常的生产与劳作之后,往往有着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与城市中的娱乐活动不同,农家的活动更加纯朴自然,皮影戏、大秧歌……都散发着农家生活返璞归真的气息。更不用说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常常会举办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对城市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再次,由于乡村旅游业提倡的是一种体验式的旅游方式,因此城市居民可以全家集体出游,让自己的下一代充分体验农家生活中存在的乐趣和辛苦,让孩子了解中国的乡村与乡村生活,让孩子们在劳作中体会农民的艰辛,从侧面对孩子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使孩子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而成人则可以在体验农家生活的同时,体会到亲近自然的感受,远离城市的喧嚣,体验乡村生活的宁静,并通过劳动来放松自己,让自己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生活。最后,与国内著名景点旅游和出国旅游相比,乡村旅游更加经济实惠,并贴近人们的生活。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不需要具备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只需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便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好去处。比如城市周边的乡村,便具备有开展乡村旅游的优良条件,这个特点也使得乡村旅游能够在短时间内被广泛的普及开来。而旅游景点贴近城市,也意味着城市居民可以方便快捷地到达旅游地点,从而大大降低了耗用在旅行途中的时间,并减少了旅游的花费,令城市居民能够充分地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体验丰富多彩的农家生活,大大增强了乡村旅游的市场竞争力,使乡村旅游业能够在我国旅游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的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开发过于单一虽然我国乡村旅游业具备了相当明显的竞争优势,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在这背后,也存在着旅游产品开发模式过于单一的现象,使乡村旅游走入了程式化的发展套路。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不外乎是观光旅游与体验旅游相结合的方式,而未能进行更加深入的发掘,使乡村旅游的活动过于单调,甚至俗套,缺少自身的特色。此外,由于我国城市化进行的不断加快,乡村也有着不断向城市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令乡村旅游渐渐丧失了原有的乡土气息,降低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给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2旅游产品的营销意识不强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仍旧处于粗放型的增长状态,未能建立起更加规范化与科学化的管理体系,使得乡村旅游的销售过于零散,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内,大部分农户均未建立起较好的自我销售意识,严重的影响了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与开展过程也属于不同旅游公司各自独立的开发项目,缺少有效的市场资源整合措施。这种现象不仅使得良好的旅游资源无法被充分地利用,还会导致乡村旅游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出现恶性竞争、争夺旅游资源,甚至公司之间互相诋毁等现象,严重损坏了乡村旅游在游客心目中的印象,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3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开展乡村旅游的地点主要在广大农村地区,因此乡村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均来自农村,虽然这种人员选拔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游客和乡村生活之间的距离,但是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缺少科学的营销知识,令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长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限制了乡村旅游营销方式向着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往往依靠较为传统的手段来进行市场营销,而网络等渐进的技术手段则未能纳入到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当中,而即便部分乡村旅游的经营者采用了网络宣传的方式,也常常存在有信息不完整、产品介绍不全面等问题,无法对乡村旅游形成有力的支撑,大大限制了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展,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4低价渗透的竞争力有限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开展主要采取低价渗透的方式来赢得一部分市场份额,但是在资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形式的开发以及知名度等多方面依然明显落后于著名景点旅游与出国游。这种现象导致乡村旅游的客户来源过于狭窄,只限于城市周末与节假日的短途出游与家庭出游,出游形式以散客为主,对乡村旅游的价格变化有着较大的敏感性,一旦乡村旅游的价格出现提升便会大大降低游客的数量,降低乡村旅游业的经营收益。而乡村旅游如果单纯遵循低价渗透到模式,又不利于乡村旅游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乡村旅游业只有采取更加科学的营销策略,才能改变当前的现状,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结构向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乡村旅游业的创新型营销策略

1体验营销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已经渐渐地向着体验营销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乡村旅游体验营销的策略现于表面。大力开展乡村旅游业的体验营销,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业的特点,提高乡村旅游的竞争力,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所谓体验营销,指的是让消费者通过亲身感受的方式来带动消费者的主观感受,令消费者充分体会到产品的优势,从而实现产品营销的最终目的。将体验营销的策略运用到乡村旅游业的市场营销当中,需要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以充分发挥体验营销的优势。首先,乡村旅游业应当给予体验营销的策略,推出多样化的产品类型,包括结合现有休闲型乡村旅游模式,同时又能够表现乡村民俗特征的乡村风情游;体现乡村环境优势,帮助城市工作者调整心态的商务会议乡村游;含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娱乐活动体验游;实现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乡村观光游,以及让游客充分领略乡村生活特点,尽情品尝农家产品的乡村生活体验游等。在开展丰富旅游项目的同时,积极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创造让游客满意的乡村旅游形象,也是促进乡村旅游快速稳步发展的关键之一。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应当加大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力度,不断改善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水平、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同时,对游客开展乡村旅游满意度调查,能够帮助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快速直观的发现当前的经营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尽可能确保游客得到完美的旅游体验,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绿色营销乡村旅游的绿色营销是基于现实基础,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营销模式。在人类工业发展的前期,掠夺式的发展模式严重地破坏了人类现有的生存环境,在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居民与自然的联系日渐淡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而乡村旅游则应立足于人们的这种心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及时推出“绿色旅游”这一概念,让游客的关注重点从人潮汹涌的著名景点转移到风景秀丽的乡村,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乡村旅游绿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经营者应着重体现乡村旅游的环保特征,让旅游者通过旅游来感受自然环境下清新的空气,品尝直接来源于自然的绿色食品,让游客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感受。同时,绿色旅游的推出也能够提高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充分体现了我国倡导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3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营销模式的限制,是一种十分先进的营销策略。利用网络营销的手段能够充分地拓展乡村旅游的市场,将乡村旅游的优点充分地表现出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增强乡村旅游业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网络营销还能够降低乡村旅游的推广成本,节约乡村旅游的广告费用,将节省的资金用于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4品牌营销实行乡村旅游的品牌营销策略,创建乡村旅游品牌,能够明显地提高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突出乡村旅游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率。同时,品牌营销策略的实施还能够加强乡村旅游市场的整合作用,加强不同旅游公司之间的合作,使原本较为零散的旅游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将精品景点加以融合,打造出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从而扩大乡村旅游的影响范围,增强乡村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年初,中央、省委、市委对乡村振兴战略作了全面部署,分别下发了“一号文件”,明确了一系列目标、措施和要求。党的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作为国家战略,它是关系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国家总布局,它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在高阳县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关系到全县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镇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关系到全县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为此,结合我县实际,在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具体做法,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成效

今年以来,我县按照中央、省、市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重点抓好乡村振兴工作,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是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及示范区建设工作

制定下发《高阳县乡村振兴工作要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搞好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要求各乡镇(街道办)、相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①1+5规划体系编制。按照省、市文件要求,结合县情实际,《高阳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委托第三方制定,5个方案由相应的部门承接,正在制定中。

②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情况。选定高阳县庞口乡村振兴示范区为我县的示范区,已经制定工作方案,先期对南庞口村、北庞口村进行了大范围环境整治,下一步将对村内街道、村民活动广场进行美化、绿化、亮化工作,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

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①农村厕所改造工作。今年是厕所革命攻坚年,省安排专项资金643万元,县级安排专项资金400万元。3月份,到廊坊、文安、任丘的厕具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对比厕具质量、价格等。5月7日,组织相关人员去涿州、曲阳考察学习农村厕所改造有关事宜,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我县2019年农村旱厕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农村厕具进行政府采购招标,施工建设与安装以乡镇、村为主体进行招投标,资金采取先建后补形式。6月12日,邀请省卫健委丁战辉处长组织召开了全县农村改厕工作培训会,6月17日,省、市就改厕工作召开调度会,我县被定为三类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要逐步提高),要求各县结合实际调整改厕任务数,我县根据改厕资金情况给市里报的调整数是8000座,待省里开常委会后下发各县。目前,正在进行厕具招投标。招标完成后,在白洋淀上游1公里范围内的39个村整村推进改厕工作。

②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按照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高阳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先后召开3次会议 ,动员全县党员干部搞好村庄清洁行动,目前脏乱差基本得到有效解决,卫生状况基本达到干净、整洁、美好。

③高速沿线集中整治工作。高阳县高速沿线涉及3个乡镇,5个村庄,分别是西演镇北辛庄村,庞家佐乡大兴庄村、北归还村,庞口镇安庄村、北柳庄村。经多次督查,要求有关乡镇进行整改,并建立台账。目前,庞口镇安庄村、庞佐乡大兴庄村对村里坑塘垃圾进行了彻底清理,恢复了坑塘原貌。

三是农业产业化工作

①完成对13个国家、省、市重点龙头企业的监测和服务,按时完成上年年填报表工作。

②完成保定硕丰农产股份有限公司为2019年创新型农业企业申报工作。

③完成保定硕丰农产股份有限公司申报2019年度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工作。

④高阳县硕丰现代农业园区被列为河北省农村创业创新园区,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平台。

⑤新增辛立庄葡萄种植、魏庄蚂蚱养殖“一村一品”示范经济村建设,发展规模经济,巩固壮大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⑥今年我们主动和市、县统计部门沟通联系,争取把更多的企业列入农业产业化统计范畴,力争今年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所提升。

二、下一步工作目标

①稳步推进农村改厕施工工作,按照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今年任务目标。

②9月底,基本完成164个村村庄清洁行动“五清三建一改”工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解决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

③继续加强对13个国家、省、市重点龙头企业的监测和服务,较好地完成下半年填报表工作。争取培树2-3家市级龙头企业。

④赵官佐、莘桥、东赵堡3个中心村积极完善开工前的各项手续,争取10月份开工建设。

三、剖析瓶颈问题

为把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贯彻好、领会好,高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实施,成效显著,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成为制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瓶颈因素。

一是农村人才资源要素较少。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匮乏,农业技术指导、管理服务跟不上。有许多在外务工和在县城打工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另外,近年来,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农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要素向本地回输较少,输血功能较弱。

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压力仍然很大。农村垃圾服务设施仍不完善,垃圾处理办法陈旧老套,村民环卫意识不强,环境整治资金缺乏,造成部分村环境仍存在“脏、乱、差”现象。

三是各村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仍旧存在。一方面是村与村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有的村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发展接近小康水平,有的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集体经济不强。另一方面是不同领域的人群收入差距悬殊,伴随有一定的社会矛盾隐患。同时,干群关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实、落地,促进全镇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是农业发展的内部支撑因素仍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农

业大而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一二三产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分散经营的大多数农产品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质量难以取信于众。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四是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发展产业的模式没有太大改观,融资手续繁杂,时间长、可抵押担保物少、贷款数额小、周期短等问题仍然存在。

四、意见建议

下一步要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的主要矛盾,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 字方针为指导,振兴农业产业,促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促城乡和谐,带动绿色发展,促乡村美丽。牢牢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是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①加快补齐突出短板。要以完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把道路、自来水管网、污水管网、通信、物流等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让广大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

②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在资金使用上,重点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引导产业发展、支持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同时,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资金投入,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帮扶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农民投入资金,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更好。

③依法简化项目程序。相关职能部门加大项目手续办理方面的工作支持、业务指导,依法简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和招投标程序。

二是搞好顶层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

①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突出城镇带动战略。着眼于优化人口与生产力布局,从产业、居住、文化、教育、保障、公共服务等层面综合考虑乡村发展,以产业集聚区、城镇新型农村、新型社区为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城市辐射乡村的城乡融合体。

②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全面树立城乡发展“一盘棋”思想。与国民经济增数相适应,建立“三农”投入增长机制,财政新增资金更多地投入农业农村。对于经营主体无力经营或利益不大的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领域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有计划、按步骤建设。把项目资金的整合权更多的下放给镇街。

③统筹乡村产业布局,确立适合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的优先及重点产业。建立科学的产业发展保护体系,发挥好政策的导向作用。在政策项目扶持上要有所偏重。按照当地资源禀赋的要求,遏制小而散、小而全的产业,避免浪费资源环境,禁止在不适合区域发展相应产业的作法。

三是尊重市场规律,明确政府职责。全方位、大尺度地改革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要在放管服上下功夫,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进一步规范和明确政府职责,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①科学制定农业支持保护的政策体系。包括调整和完善原有的政策,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精神相适应的新政策等,鼓励什么、限制什么、惩治什么都要十分明确,通过政策这个指挥棒,解决市场失灵方面的问题。

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6

 

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培训心得1

 

12月10日庆祝农村改革40周年座谈会1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以乡村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新时代,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注入新动力。人民日报北京12月10日电。

 

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建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历经40年的不断探索演进,已使农村的土地经营方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其变化之快,变化程度之深,变化范围之广,既前无古人,更是世界罕见,不得不让人感叹,这也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农村的面貌、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的农村改革包含以下几个阶段:探索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发展乡镇企业,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乡城互动阶段,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开始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村民自治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农村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全面推进阶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定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城乡统筹阶段,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的新阶段。全面深化阶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抓关键补短板,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领域各项改革,注重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着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纵观40年发展历程,农村要发展必须有好的政策作支撑,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定然会给我国农村带来天翻地覆的巨变。

 

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培训心得2

 

“党的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培训心得3

 

在近期的支部会议中,运管支部所有成员学习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学习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乡村振兴,勿自以为是,需维护核心。历史进程的发展,众多事例证明,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群众必须牢牢团结在党的身边。面对新时代,新时代,新挑战,我们依然围绕团结在党身边,中国共产党是我们乡村振兴战略的创造者、指导者。

 

乡村振兴,勿好高骛远,需脚踏实地。乡村在我们工作的第一线,振兴乡村要求我们脚踏实地、扎根基层,要求我们充满斗志、不畏艰苦,要求我们担当作为、开拓进取。

 

乡村振兴,勿固守陈规,需创新进取。创新精神是乡村发展的动力之源,需要创新来驱动,创新驱动农业,会使乡村发展进入新的次元,乡村发展不再依靠单一农产品生产,而会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驱动乡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领域。

 

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培训心得4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视农民,特设了农民丰收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为了农民的丰收带来了许多好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同时,农村也要大力引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入资金,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开拓网络市场,将市场扩大化。

 

要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大力发展乡村事业,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好乡村振兴的计划,未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努力,为了让乡村城镇共同发展努力。

 

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培训心得5

 

一、学习弘扬“红船精神”

 

此次培训让我们踏入南湖革命纪念馆,通过影像照片和实物资料,睹物、思人、品史。在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华民族最紧迫、最危险的时刻,为国家的自由民主、民族进步和繁荣富强,做出重大努力、牺牲和贡献的历史物证。我们更要以此次参观为契机,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党的“”精神,不断锤炼自我党性,严格按照党的要求开展工作实践。

 

二、学习先进滕头村

 

滕头村嵌在奉化与溪口之间的滕头生态旅游区,它以"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碧水、蓝天"绿化工程,形成别具一格的生态旅游区,在国内外颇享盛名。滕头村根据"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这一总体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旅游业景点开发,把生态环境和村庄建设紧密相结合,实现村庄环境的持续优化。

 

三、学习先进余村

 

实地参观学习余村,感受“绿水青山”发展之路。2019年8月15日,时任xx省委书记的同志到余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十多年来,余村作为“中国美丽乡村”的首批建设村,通过修编“村庄建设、村庄环境、产业提升”三项规划,坚持把“经营村庄”理念贯穿始终,突出规划引领、基础夯实、特色彰显,积极打造休闲产业的核心区。通过对中心村沿线立面改造,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等举措,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深切感受到余村的发展变化——如何从一个尘沙漫天的靠采矿为生的自然村发展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的新兴旅游村庄。

 

四、结合先进促发展

 

通过学习,感受到我们村和他们的差距很大,结合本村实际,我们那些资源,条件,但是我们要发展村域经济,就要做好几点。一是,发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个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要看是否有一个团结、办事效率高、愿意帮助群众集体致富的党支部和村委会。团结就是力量,即使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微小,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凝聚起来那是惊人的。一村的干部只要齐心向上、积极为群众谋实事、办好事,没有干不成的难事。二是,一个农村能否较好、较快的发展看是否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我是一个村的带头人,要带领村域坚持绿色发展,将我村现有60余个林盘进行保护,林盘资源进行摸底核实,做好招商引资,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

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7

关键词:城乡关系;理论渊源;统筹城乡发展

一、西方城乡关系相关理论

国外学者根据西方社会城乡演变历史,提出了有关城乡对立方面和和城乡融合方面的理论。

(一)城乡对立方面的相关理论

城乡对立是指城乡之间互不相融、相互矛盾的状态。城乡对立是城乡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西方学者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对立最根本的体现,它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且互不相容的经济结构。

1、李嘉图的城乡差距理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最早论述了工业化过程中的城乡差距问题,他认为农业部门存在收益递减规律,而城市工业则呈收益递增趋势,所以,城市工业将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但城市工业发展扩张需要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所以城市劳动者的收入会比农村劳动力更高,从而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

2、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经济学家研究的核心内容。其代表人物亚瑟・刘易斯(ArthurLewis)指出,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经济特征:传统的农业部门劳动者收入水平很低,但农村劳动力十分丰富,随时可能流入城市,由此决定了城市中现代工业的工资水平能高于农村生存收入的工资水平,从而造成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差距及对立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城乡差距问题同社会分工、物质利益、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马克思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是导致城、乡的分离的根本原因。马、恩指出,社会分工及其继续扩大将造成城乡对立的日益加剧,这就揭示了城乡差距的本质原因。

(二)城乡融合方面的相关理论

城乡融合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互相协调、共荣发展的状态。城乡融合是与城乡对立相反的城乡关系的表现形式,西方学者认为:城乡融合的本质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城市发展为中心,通过城乡逐步协调,最终实现城乡融合。

1、发展经济学家用二元结构解释了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换。(1)费景汗-拉尼斯二元经济论。20世纪60年代初,费景汉和拉尼斯提出了著名的刘易斯-费-拉模型。该模型从实现工业化困难的角度(农业部门还没有实现商业化,工业部门的扩张就停止了)指出,只有同时提高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减少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对农业总产量的影响。(2)乔根森二元结构模型。乔根森二元结构模型认为,农业剩余是工业部门积累资本的必要条件。农村富于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速度取决于农业剩余的增长速度和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的速度。所以,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越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就越快,从而最终完成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

2、城市经济学家的城乡协调发展观。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观点。他倡导用“城市-乡村”的城乡一体结构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他指出,要通过构建一个“城市-乡村”的磁铁作用于“人民”,来实现“城乡一体化”。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20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提出“城乡融合”这个概念,并指出“城乡融合”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即通过工农业结合,把人口平均分布于全国来逐步消灭城乡差别。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来实现城乡融合和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4、系统论。奥地利的贝塔朗菲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提出了系统理论,他对系统的定义是:“处在一定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整体。”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通过相互作用促进或阻碍系统的发展。系统论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和开放性,追求系统结构优化和利益最大化。城乡统筹蕴涵着系统论的精髓。城乡统筹要求把城市和乡村看作一个系统,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通过协调“城”和“乡”这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结构的优化,来实现“城乡统筹”这个系统的发展。

5、协同论。德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了协同论。他认为系统中的各要素存在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系统在各要素的协同行为下产生出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力量,从而实现“1+1>2”的效果。可见,协同论是系统论的深化和发展。城乡统筹也体现了协同论的思想。在“城乡统筹”这个系统的内部,充分发挥“城”和“乡”这两个要素各自的优势,“城市”发挥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优势,“农村”发挥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优势,通过二者优势资源的流动和互补,推动实现“城”和“乡”各自的繁荣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1+1>2”的效果和目标。

(三)国外城乡关系理论评述

纵观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演变的历史脉络,不难看出,从城乡对立到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领导阶层的对生产关系的做出的任何调整都应当顺应这一客观的历史规律才能满足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才能实现人类社会从落后到文明,从原始到先进的发展状态。同理,国内的城乡关系演变也应当遵循从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的根本趋势和发展规律。

二、国内城乡关系的相关研究

由于我国研究城乡关系的起步比较晚,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较为成熟的城乡关系理论。而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国内对于城乡关系的相关研究必须与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结合起来。

(一)建国后的城乡关系研究(1953~1978年)

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城乡兼顾、工农并举”的思想,作为党处理城乡关系的基本原则。但是,自1956年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以来,我国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为支援重工业的发展,广大农村开展了“”运动,实行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这实际上脱离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广大农民的意愿,导致农业减产农民减收。同时,由于1958年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城乡人口被人为地划清了界线。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实际上为后来逐步形成的“城乡二元格局”埋下了根源。这一时期,国内对城乡关系的研究主要是“重工抑农”的政策主张,为国家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提供政策研究支持。

(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城乡关系研究(1978~1990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步松动,城乡关系也随之改变。1978年,以“包产到户”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制下的集体经营模式,农业走上了家庭经营的道路。但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低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一是粮食等农副产品的价格普遍偏低,二是农民没有其他收入来源,造成了农民的贫困。这一时期,邓小平在工农关系上,强调农业是基础,农业要恢复,就是要让工业支援农业。理论界也主要从“制定粮食等农副产品限价政策”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为决策层提供了理论研究支持。

(三)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末的城乡关系研究(1990~1999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了过度集中到过度分散经营的新矛盾,农业规模化、现代化问题仍未解决。同时,作为二元结构基础的户籍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也无法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三农”问题成为了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一时期的城乡关系研究主要致力于解决二元结构问题。1998年,农业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调研报告《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工业化、城市化》,认为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包括户籍、住宅、教育、医疗等10余种制度)造成了市民和农民两个阶层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尖锐矛盾,提出了走现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道路来解决二元结构问题。

(四)21世纪初“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在城乡发展的定位上,实现了从“兼顾”到“统筹”的历史性转变。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标志着党由重视城市向扶持农村、由“兼顾”农村向“统筹”城乡的重大思想转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理念,站在了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城乡统一”的大循环、大系统,有利于建立城市和农村资源互动,要素共享,优势互补,双赢共荣的发展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并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战略任务。强调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此外,他还强调了城乡统筹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主张。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五)国内城乡关系研究评述

纵观国内城乡关系的研究脉络,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运动”和“户籍制度”改革,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到20世纪90年代的“加快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城镇化建设”,到十六大提出“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及十七大再次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从这一系列决策的演变过程可见我国城乡关系也正在经历从“城乡对立”逐步走向“城乡融合”的演变。

但与国外不同的是,这种演变的出发点不同。国外是因城市建设而改善城乡关系,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城市促使城乡由“对立”走向“融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城乡关系由“对立”走向“融合”的根本出发点,不论是党的政治决策还是理论界的研究重点都始终围绕“三农”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促使城乡关系由“对立”走向“融合”。

三、结束语

从国外城乡关系相关理论到国内城乡关系研究,不难看出,国内外城乡关系由“对立”走向“融合”的演变趋势是一致的。尽管出发点不同,但是,当前我国采取“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在借鉴国外城乡关系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顺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现阶段对城乡关系提出要实现“城乡融合”的客观要求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既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也是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宣迅.城乡统筹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4.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人民出版社,1995.

4、李晓澜,宋继清.二元经济理论模型评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

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8

党的报告首次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党的报告在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重点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将步履维艰;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才会蹄疾步稳。因此,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如何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

首先,要坚持党建引领,使基层组织“强”起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乎农民切身利益,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动作为,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

其次,要坚持党员带头,引领群众“动”起来。农村党员身处基层乡村一线,与农村群众联系最紧密、关系最亲近。因此,实现乡村振兴,绝不能离开广大农村党员的参与和奉献。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思想先进、立场坚定的政治优势,熟悉政策、引领发展的能力优势和扎根基层、战在一线的群众优势,带领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要以乡风文明为重点,促进乡风“美”起来。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坚持把基层党建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要积极倡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勤俭节约的价值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基层群众转变观念,自觉摒弃陈规陋习,以实际行动推动移风易俗,营造文明健康、向善向上的民俗乡风。

第四,要以人才为支撑,让基层队伍“壮”起来。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没有人才,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要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这个最为根本、最为关键的人才,坚持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推动形成“头雁”效应;要从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人选拔到村“两委”,把好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作用,着力培养好本土人才,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的引进,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努力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

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范文9

关键词:“三农”;战略性问题;农村金融;村产融合;农村人口教育

中图分类号:F303.3;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09-0212-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09.045

中国长期着眼于“三农”战略,在各个维度、各个领域都开展了探索性的工作。目前城乡二元对立现象逐步改善为一体治理化发展格局[‘’,农业通过设施化、生态化、景观化开发较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但尚未实现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的新目标,农村金融需要发力、村镇产业需要融合、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需要提升成为改革深化的新方向。当代“三农”战略应当围绕时代变革的诉求建构改革路径,耦合问题机理探讨关键策略,结合理论创新与规划要求践行具体要务。本研究设计出新阶段“三农”战略的内容和要求,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围绕解决既有问题提出振兴乡村发展的新思路。

1当代农村战略性问题探讨

1.1当代农村发展的思考路径及问题探讨——农村金融

目前,“三农”战略已然取得阶段性成就,改革工作演进至新周期,偏重城镇化管理模式的一体化现状仍需调整,因地制宜的战略方针需要去实现。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今后的工作应当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并优化乡村振兴格局,实现统筹发展空间,优化发展布局,分类推进优质村落形态发展。该规划从空间维度上给出了当代农村战略性发展的思考路径,即从宏观布局、发展统筹、顶层设计、特色改造等方面给出了指导。然而,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和生态整治困难、各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等问题要得到有效解决,都需要金融服务支撑。目前农村金融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不少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仍处于传统保守的运作状态,在一定时间内较难快速跟上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在用户数据管理上无法快速实现技术标准,无法达到深化金融大数据、创新应用服务、夯实乡村信息化基础的现行标准。

农村金融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是推进农民收入与消费水平提高的工具,是农村区域开展各类建设改造与开发规划的资本源头,也是鼓励当代农村多元化、生态化发展的保障。可以说农村金融机构不仅承担着农村发展建设的职责,同时也是保障农村产业经济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功能机构。然而农村金融改革40年来,困扰农村金融的诸多根本性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如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供需结构失衡、金融基础支撑体系薄弱[2]等制约了农村金融体系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功能的发挥。因此需要从供给侧结构进行创新改革,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金融市场服务体系[3]。

围绕农村金融的改革需求推进其升级发展,确保其为居民生活、产业升级、社会保障、扶贫攻坚、乡村治理、绿色转型、信用环境维护等多项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农村金融今后的升级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承担多部门联动衔接工作,确保供给产融不脱节,供给方式先进精准且有效[4]。②教育水平、政府支出、产业结构等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目标存在高度一致性[5],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兼顾。③农村的治理工作需要一定的金融互助社类组织参与,是体现并实现有效的民事主体资格与信用管理的农村发展基点,是根植于乡村文化土壤中实现社会良治、善治的农村治理基础[6]。④结合大力加强“三农”绿色金融服务转型和深化的诉求,需要农村金融机构集群共同带动乡村企业服务、农业园区基地服务、农户创收服务和农村信贷服务[7]协同发展。

1.2农村金融发展诉求及当代农村战略建议——农村金融机构转型升级

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的不少诉求还需要去实现。提出了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制度[8],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的落实要求,无疑是对农村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配合农村承包土地分配政策及保障资产使用和运营,同时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并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的规范。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还需要统筹环境保护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管理内容,也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参与进来。目前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优质农特产品存在竞争优势,无论是农产品外贸还是跨境农产品电商都存在对金融的需求。金融支持乡村振兴[9],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1)农村关键性建设任务由国家金融机构主导,并负责标志性项目发展。打造由国家领导的战略主导带头项目,打造中国特色农村金融品牌,明确金融机构具备一定的公共性价值和社会、生态效应,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广大群众的品牌路线。如增加金融普惠性科教文卫设施建设;根据当地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核心带设计与建设知名村落地标,并改善周边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

2)农村发展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任务应由农村金融机构配合适度的激励政策推进落实。加强创新激励政策管理,鼓励农村各类金融机构创新人才和团队参与,提升评价策略、治理手段、业务产品创新的专业度与广泛性;借助大数据智能技术实现农村发展与金融业务配合的精准服务;扩大农村创新金融业务规模,降低服务费用,增强普惠性优势,并重点围绕探索有利于形成优良的本地文化与村落文明的项目加强农村金融的服务支撑,尤其重点培养新型农村信贷业务发展,如针对职业培训、家庭建设、教育基金等信贷需求提供新农村生活信贷业务。

3)农村战略整体目标的实现应由支持村民自我发展的金融环境和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针对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完善农村金融立法,确保农村金融机构向专业化、多样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以便更好地配合当地政府的規划,对当地规划有效地补充、支撑和服务;并针对当代农村问题,围绕发展诉求更新战略对策,确保农村金融的先进性,促进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孵化本地特色产业链,保护村落文化和优化自律文明的农村共治式发展。

2当代农业战略性问题探讨

2.1当代农业发展的思考方向及问题探讨——村镇互动、产村融合难题

中国当前的农业发展存在产业自身突破的屏障,同时也需要应对农业工业化改造及现代企业治理竞争水平提升的难题,如探讨产城融合模式的有效路径,使用信息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经营能力,加强产业链条上的创新。可同时实现互动、融合、高效、文明、特色化发展模式,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准确方向,区别于资本主义“千城一面”的同质化、碎片化的抽象城市空间[10]。

目前,农业生态安全问题凸显,需要处理和转化[11],集中化管理与实现适度的规模经济农业是可行的转变思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12],契合了倡导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三重改革要求。因此需要从机制和运行形态上进行现代化升级,结合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多元共效的思路探索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创新,如打造新型全域旅游产业,探讨和践行产城融合、产村融合的模式,创新跨区域协同发展及村镇间高效互动。产城融合策略的实施过程需要面临老旧园区的改造甚至是迁址的难题,因为目前“产城分离”“一股独大”是最普遍的现象,而更新功能与规划内容需要推进“多规融合”“城区联系”“网络社区”[13]等空间变革系列措施,实施融合再造,并针对环节问题去落实管理标准,确保区域内各资源调整到位,配合形成互利共生[14]的融合形态,围绕融合方案去调整管理系统、生态环境、土地安全、社区治理、区域发展、资源配置等对策,确保农业创新、集约、节约发展。

全域旅游将区域内的产业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打造,其逻辑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培养游客文明和适度开发形成高品质的全域旅游业态,实现既有资源创造收益,又带动经济整体发展的效果,并纳人全部居民工作生活中,使其共同参与,以此确保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体验,提升旅游质量的同时形成社会共建共享的过程。村镇互动、产村融合还存在顶层设计上的战略难题。目前不少地区推出的规划策略实际上并未做到真正的全域概念,在后续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多维度、全方位设计的问题,从参与到实现管理并未全部与企业结合、与居民合作,统筹全村资源和人力,而游客旅游全过程衔接断裂,社会管理水平也未跟进。因此,今后全域旅游改革工作还需进一步落实多规合一、公共服务一体化、分类改革、旅游监管全覆盖等任务,提升治理水平,建立适度的规模经济秩序,确保特色、美丽乡村真正有序发展运行,而不是工业化的农业集聚地或是污染的旅游村落。另外还需分析目标实现所需的管理能力,如打造的新产业是否能够带动老产业转型,开发全域旅游时领导干部队伍本身是否具备一定的审美和创造力,来确保对特色物质与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扬。

2.2真正意义上的全域旅游产业创新与当代农业战略建议

全域旅游是综合农业各产业链可旅游化开发的产品,开拓新经济,打造既能创造经济收益又能提升社会价值和生态效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形态。真正意义上的全域旅游产业创新,应当按照农业合理化、特色化以及农民主体化、农政公共化的原则,以便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因此,全域旅游的重点在探索融合与互动的机制,结合各地特色的业态方案,耦合可运作的政策系统与“三农”资源,围绕时代变革的诉求去孵化并开发出可持续的新农产业,确保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技术设施、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因地制宜的要求,并为竞争性资源形成有力保护与规范的秩序管理系统。目前中国不少地区已经开展了实践探索,保护村落文化有利于整治空心化,还能发展特色全域旅游经济[15],如浙江省湖州市和孚镇民当村打造出产村景融合的精品村规划[16],产业链与非产业链功能混合的小微制造业村镇[17],利用修缮古村落的契机将文化与党建相结合,借力景观与绿化方案实现与产业相融共生的效果,以此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扩大本地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实现本地小微企业集中集约发展[18]。浙江省瑞安市通过“产、村、人”融合立足生态特色,充分挖掘特色遗传基因,联动更多音乐美术、创意产业、高端商务、休闲度假产业发展[19]。从实际发展效果来看,这些获得“部级生态村镇”称号的村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远超过全国村镇的平均水平[20]。因为农业碎片化难以集中规模经营,也难以保证发展的健康持续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更不利于农村传统文化形态的保存和延续,所以融合共效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出路,构建国家组合品牌系列,挖掘出差异化的特色,是开展全域旅游及产村融合发展模式的关键。因此,创新发展与改革工作应当朝着更加高效、文明、集约、节约、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向改进。

1)打造全域新型旅游产村融合模式,丰富各地旅游资源。要配合名树、古建筑等特色风貌进行联合设计,形成现代文明统一的展示体验效果,提升当地在公共服务及多元业态发展方面的水平,扩大经济规模,提升竞争实力。然后延伸至科教文卫多领域,带动更多产村融合的产业出现,尤其是特色农业的全域旅游产学研模式。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村镇政府和村委会权责,给出合理的改善村内产业结构的方案。联合村镇力量共同发力推进产村融合化、全域旅游化发展,全面实现协同治理。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搭建全域旅游网络综合平台系统,借助互联网去推进特色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展示和营销,挖掘社会人文角度的新体验价值。加强推广传播,增强公关效果,邀请各界专家点评与推荐,邀请网红、明星等参与讲解本地文化和旅游特色体验,丰富特色农业全域旅游视频内容,提升旅游项目的知识价值和厉史内涵。新型全域旅游产业务必树立村镇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延伸产业链条,形成凝聚合力,革新农民观念,改善农民行为,传递精英农民的先进生产观念[21],发挥乡贤作用,实现共治、共享、共建、融合的新兴经济发展效果。

3)推进农业差异化特色战略。在产品细节、文化包装、使用区别、体验效果上进行差异化特色提炼,挖掘古代历史人物故事来传播特有文化,如产品品味格调、食用讲究、搭配文化、烹饪技巧、季节方案等,这些特色内容还可以衍生出增值业务和更多的盈利空间;丰富景观表演等内容,形成分享传递、自助参与创作或文艺表演活动等一系列旅游内容,有利于主题宣传,也有利于主题体验园区及休闲设施的供应与消费,还有利于解决农业生产过剩的问题。发展全域旅游产业,可以实现以养定种、粮改饲、种养加一体化、“互联网+农业”、PPP模式、循环农业等模式,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动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构建农村人口全覆盖的普惠制的综合性合作社体系,实现社会资源资本化,维持“三农”稳定,实现社会化生态农业的发展状态[22]。

3当代农民战略性问题探讨

3.1当代农民战略性问题的思考逻辑及问题探讨——农村人口教育需求

新时代“三农”战略思想本身的价值维度是维护亿万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福社[23]。从宏观层面上,农业“四化”对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具有明确标准,符合社会进步发展理论。从微观层面上,给予每个农民個体进步发展的教育条件,可提升农民个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可维护地区发展平衡。目前中国城乡人口受教育水平差距较大,是通过城乡间自由流动解决既有问题,还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创新能力,配合农村农业战略发展所需,都需要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因此,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农村人口教育。当代农民首先需要具有积极乐观而充满活力的劳动状态,其次在出现问题时需要具备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即通过学习和工作,在心智、态度、意识、觉悟、技能、素质方面获得进步提升。经过分析可知,目前农村人口教育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农村人口教育工作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坚持农村教育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保障。

当代农民只有实现知识富强才能真正打破恶性循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与保守性的二重性特征,介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属于“中间阶级”范畴[24],造成这一特征的原因主要有2点。

1)固有观念部分“原封不动”延续下来,导致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化解发展风险,解决发展问题。农村封建观念、不良习俗、民间类活动以及不文明用语和家庭暴力等问题长期存在,并且还在持续,家庭暴力和其他农村恶习对农民阶级后代形成不良影响。新时展又容易造成农民代际观念断裂,有些新生代农民强烈的教育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进而陷入困境。

2)教育资源不能与农村人口教育需求形成较为完整的对接。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与实际需求不对接,师资力量、学校综合水平、家庭重视程度、教育支出占比等方面短期内无法缩短与城市的差距,农村产业发展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育的发展。

3.2农民发展性诉求及当代农民战略建议

经济扶贫易,精神扶贫难,农村人口教育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较于产业及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的周期往往更长、难度更大,要实现乡风文明还需要在社会支持系统方面进行优化。而在社会支持系统方面,落户制度尚未健全,农民工市民化身份难以实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权利,子女教育、工作机会、住房、社会保障权益及失地农民保障、收入水平提升等方面均表现出不足。目前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协调工农、城乡利益关系仍存在一定困难。

创新发展与改革工作应当从顶层设计出发,重点围绕文明素质提升和自律、自省、自觉、自发学习等方面开展工作。相关部门也应提供并加强教育培训服务,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尤其要深入了解当地农民的心理需求和实际发展中的困难或是生活中的困惑及问题等,及时给出解答并帮助解决。围绕心智、能力、结果等一系列的创新需求开展实践,在给予更多直接资源和产业机会之外,还需要配备推动力保障系统,在权益和激励上做好运筹与分配,做好创新结果、权益保障及战略主导等稀缺性激励资源的分配工作。满足农村人口教育需求,优化社会支持系统,是农民发展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和外部拉动力,二者共同构成当代农民战略性富强的改造主体。

1)多重激励手段提升农村人口文化素质。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先从最熟悉的领域开发潜能,提升自信心,提升创新创业实力,培养当地农民企业家、农民科学家、农民社会家、农民活动家等,形成良性循环的共同协作进步的文化氛围,形成有效传递作用。促进农村人口雇佣制度转变,与时俱进地开发与仓]建适合教育体制,形成“三农”产学研模式为最佳。

2)丰富特色乡村社会活动,强化乡村归属感。针对产业链各类新兴业态给出支持政策,促进产业园区化打造,提高农村惠民政策力度、深度、广度、丰富度,进而做好培训惠民、教育惠民、医疗惠民、扶贫惠民、安居惠民和福利惠民等工作[22]。开展农村人口教育理念宣导、教育事业升级、教育服务改革工作,号召互联网平台开放给农村人口免费自助学习课程,提供网络培训和就业服务通道。

3)做足社会支持系统服务工作,加强党政教育领导作用。加强党政、历史、综合素质、科学知识、文化卫生方面的教育支持,优化社会整体环境,提高党政水平,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村建设与农业形态科学现代化水平、文化卫生教育事业服务水平。马克思认为农民阶级的特性说明必须实现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权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之后毛泽东在研究了中国农民的特征后指出,固有的分散、散漫、文化素质低以及缺乏政治远见的局限需要教育和引导,务必要以党政力量带动并结合政治与文化共同教育[23]去引导和进步。因此要加强党政带动,在普惠教育措施和供应等方面要做好战略部署,强调教育重心的优势资源倾斜,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量化对接,通过乡村治理工作落实社会与家庭环境对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改造父母的教育观,完善农村子女教学的服务系统,深化各村落教育激励工作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