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关系的特征

时间:2023-07-20 16:25:35

导语:在行政关系的特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行政关系的特征

第1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探讨痛经与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我们对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了艾森克个性测定,并以正常健康人配比对照分析,现报告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病人来源于我院门诊诊断的原发性痛经,排除器质性原因,精神疾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文化程度要求在中学以上,能理解问卷内容。年龄16~35岁,平均年龄26±10.1岁。已婚20例(占33%),未婚40例(占67%)。职业:教师39%,学生38%,干部、职员、工人最少,共占23%。文化程度:具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80%,而大专以上和小学文化程度者分别占10.3%和9.7%。病史1~7年,平均8±9.3年。主要表现行经前1~2天下腹剧痛难忍,拒按,需采用热敷、口服止痛或肌注止痛针剂方能缓解症状。对照组选1∶1与痛经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生活环境等相一致的正常健康者(P>0.05)。对照组来自本市的部分机关、学校、工厂等单位。

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每一受试者进行测试,要求受试者按调查表一一填写,填完后交调查者核查无漏填及重复为标准,然后按标准评分。

结果判定及统计学处理:病例组和对照组各量表粗分及转化为t分后的数值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以修定的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中男女各年龄组各量表分的均数为标准:①凡E量表分低于男女各年龄组均数者视为E分降低,即个性内倾;② 凡N量表分高于男女各年龄组均数者视为N分升高,即情绪不稳定;③凡P量表分高于男女各年龄组均数者视为P分升高;④凡L量表分高于男女各年龄组均数者视为L分升高,即掩饰性较明显。然后做相对危险度分析。

结 果

两组各量表粗分比较:痛经组E量表粗分均分低于对照组(P

两组各量表t分比较:痛经组E量表t分均低于对照组(P

相对危险度分析:痛经组E量表降低者的百分率较对照组为高,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

讨 论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

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此种痛经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缓解或消失。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本病属妇科临床的常见病,据有关调查表明,痛经的发病率为33.19%。

痛经,祖国医学亦称“痛经”又名“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本病最早记载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 ”。至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月水来腹痛候》对本病的病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明・《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为虚,拒按拒揉为实。”可见周期性小腹疼痛虽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祖国医学往往通过其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部位及疼痛的程度进行辨证治疗。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痛经组E量表粗分均值与t分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N量表粗分均值与t分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痛经患者人格倾向内向,情绪不稳定。其L量表粗分均值与t分均值亦高于对照组,说明其痛经患者具有掩饰倾向。其危险分析发现E分降低,N分、L分升高均与痛经发生有相关性,提示痛经患者内倾性、不稳定个性特征及善于掩饰性。

艾森克指出,个性的内倾或外倾性和情绪稳定性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各具有其解剖生理学基础。N量表分高的人常表现忧心忡忡,多愁善感、易沮丧,容易失眠,对各种刺激产生强烈的反应,适应环境能力较差。由于其个性特征所决定,该组患者的内倾性及富于掩饰性使她们对各种刺激的强烈反应得不到及时正当的宣泄,长期的压抑、沮丧负性情绪引起神经内分泌改变。

第2篇

关键词:因果关系;概念;特征

一、刑法中因果关系的概念

刑法中研究的原因是只限于还是包括一切人的行为。这实际上涉及一个根本问题。即刑法因果关系指的是理论上“应然”的因果关系,还是指司法机关所要实际调查分析的“实然”的因果关系。从实践来看,人们总是先从结果的角度来分析案件事实,然后由果——因逐步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当然要去伪存真,经过不断探索将所有的“因”探明之后。这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实然”因果关系。当然我们实际在司法实践中不可能所对有的“因”进行归责、起诉。这就要求我们以“果”為中心,对已探明的“因”进行分析来最终探索刑法意义上的“因”与“果”之间的联系。所得出的结论就应是“应然”的因果关系。

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关于因果关系的论述,以及苏联刑法理论的影响,在现实中,存在着对刑法因果关系的性质是采必然性因果关系还是双层次因果关系说的争论。所谓必然性因果关系说,为前苏联刑法学家皮昂特考夫斯基所主张,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行为人的行为与其所产生的必然的结果之间才存在因果关系。另一种必然、偶然因果关系说认为刑法因果关系是极为复杂的,既有主要的,作为基本形式的必然因果关系,也有次要的,作为补充形式的因果关系。而偶然因果关系是当危害行为本身并不包含着产生危害结果的根据,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偶然介入其他因素并由介入的因素合乎规律地引起危害结果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这是刑法因果关系问题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争论。而所谓内因和外因,是指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内因和外因被广泛应用于事物变化的分析之中。刑法因果关系并不关注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是否符合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而注重的是在具体案件中,当某一特定的危害结果发生时,到底有哪些人的行为或事件对结果发生起了作用,起了多大作用,行为人应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

二、刑法中因果关系理论的特征

(一)刑法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当我们去判断刑法因果关系是否存在时,一定要注意因果联系的客观性,依据客观的联系去判断,而不能与人的主观认识相联系。不过,也有人认为,因果关系的哲学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刑法必须要涉及的因素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的认识。事实上,这种观点混淆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原因行为的主客观相统一性。如果在因果关系中混入主观的内容,无异于将因果关系的认定与行为人责任的认定混同起来,这就突破了刑法因果关系作为刑事责任客观基础的作用,冲击了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存在的必要性。

(二)刑法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

由于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此从发生的时间来看,必然表现为引起的原因在前,被引起的结果在后,结果不可能出现在原因之前,这就是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当然,因果关系不仅是时间顺序之间的关系,找出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还需要综合考察其他方面的因素。

(三)因果关系的相对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普遍联系着的事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但又紧密联系的因果链条。在这些因果链条中,某种现象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可能是其他现象发生的原因,但在另一个因果链条中它又很可能是另一现象所引发的结果。因此,在确定因果关系的过程中,应当从无数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链条中抽出具体犯罪定行为和结果的因果联系,另一方面还要防止割裂事物的行为和结果之间本应存在的因果联系。

(四)因果关系内容的特定性

尽管刑法上和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在本质上都是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过程,但是,因果刑法是具体到发展过程中的法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和过程造成的,这导致了因果关系在某些情况下的刑法的特殊性。比如诈骗罪,若行为人并非基于认识错误对方做出有瑕疵的财产处置行为,从而自愿将财产交付给行为人,仅仅是基于怜悯或其他原因交付财物时,欺诈行为和处分财物的结果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诈骗罪仅成立未遂。这种刑法中明确规定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联系的特定的进程和内容,是法律预先设定的因果关系。这种法律所特定的因果关系往往与哲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出现冲突,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去认定刑法因果关系,而不能根据哲学或者人们的通常观念来确认因果关系的存在与否。

(五)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决定了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导致因果刑法的表现也多种多样,具体表现在:第一,单一的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只造成了危害结果,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最简单,最明显的表现。第二,一因多果,是指一个危害行为同时引起了多种危害结果,这里的危害结果既可以是性质相同的结果,也可以是性质不同的结果,既可以是直接结果,也可以是间接结果。第三,多因一果,是指多个危害行为共同引起了一个危害结果,共同犯罪和责任事故是这种因果关系形式的典型代表。第四,多因多果,是指多个危害行为共同引起了多个危害结果,这种表现形式的典型代表就是集团犯罪。第五,同因异果,是指相同的危害行为引起了不同的危害结果。第六,异因同果,是指不同的危害行为引起了相同的危害结果。刑法因果关系这种复杂多变的形式决定了因果关系判断过程的复杂和繁琐,这也是各种因果关系理论各有所长但是又不能尽善尽美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侯国云.刑法因果新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2]张绍谦.刑法因果关系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 

[3][美]哈特,奥诺尔著,张绍谦,孙战国译.法律中的因果关系(第二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第3篇

1.1路政管理的性质无论那一种定义,对路政管理性质的认识是一致的,即路政管理是行政行为。这一定性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从事公路管理、养护所需经费以及公路管理机构行使公路行政管理职能所需经费纳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既从职能上保障了“行使公路行政管理职能”,又从财政预算体制落实了政府的财政保障义务。1.2路政管理的范围路政管理的范围即公路安全保护的范围,依据《公路法》和《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包括路产、公路建筑控制区、公路规划控制区、公路安全保护区以及其他涉及公路安全保护的区域。1.3路政执法管理的行为种类路政执法管理的行为种类有路政许可、路政处罚、路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两类)、路政收费。除上述直接影响路政相对人权利与义务的路政行为外,交通主管部门或者公路管理机构还有路政命令、路政确认等行为。

2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特殊性分析

2.1农村公路管理体制特殊性2.1.1国家政策上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5〕4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的要求,政策上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为:县级人民政府是本地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养护工作,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实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编制农村公路养护建议性计划,筹集和管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监督公路管理机构的管理养护工作,检查养护质量,组织协调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农村公路及其设施的保护工作。县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所属的公路管理机构具体承担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拟订公路养护建议计划并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组织养护工程的招投标和发包工作,对养护质量进行检查验收,负责公路路政管理和路权路产保护。县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没有设立专门的公路管理机构的,可委托省级或市级公路管理机构的派出(直属)机构承担具体管理工作,不宜另设机构。乡镇人民政府有关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保护以及养护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职责,由县级人民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确定。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乡镇要积极投入力量,共同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同时,交通运输部还制定并出台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指导各地及时做好包括村道在内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2.1.2法律法规上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农村公路不是法律法规上的名词,在法律法规上县道、乡道和村道的管理体制:(1)县道:根据《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县道的管理(包括路政管理和养护管理)应当由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养护实施由具有资质的养护单位实施。(2)乡道:根据《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乡道的管理(包括路政管理和养护管理)应当由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养护法定义务主体是乡人民政府,养护实施由具有资质的养护单位实施。(3)村道:根据《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村道的保护由乡人民政府参照《公路安全保护条例》中乡道的管理规定实施。法律法规与政策不一致时,应当执行法律法规。2.2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法律法规适用特殊性与国道、省道的路政管理相比,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国道、省道的路政管理,《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是完全适用的。(2)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适用是有特殊性的:县道、乡道是完全适用的。(3)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适用是有特殊性的:村道仅是“参照”适用。考虑到乡镇人民政府无专职人员,而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有专业人员,因此根据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的规定,由乡镇人民政府委托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进行路政和养护的管理,并聘任路政协管员方式实施。乡镇人民政府可与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签订村道路政管理委托协议,以便从法律上来保证村道路政执法的专业性、权威性和有效性。2.3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主体特殊性农村公路中的县道的路政管理(包括狭义路政管理和养护行政管理)主体是地方公路管理机构,其管理是行政行为。养护实施由具有资质的养护单位负责,养护单位行为是企业行为。农村公路中的乡道的路政管理(包括狭义路政管理和养护行政管理)主体是地方公路管理机构,其管理是行政行为。养护法定义务主体是乡级人民政府,其行为属于政府招标行为。养护具体实施可以招标由具有资质的养护单位负责,养护单位行为是企业行为。农村公路中的村道的路政管理(包括狭义路政管理和养护行政管理)主体是乡级人民政府,其管理是行政行为。养护的实施没有法律法规规范。2.4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内容的特殊性(1)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范围。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与国道、省道的路政管理在内容上有特殊性: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的距离国道不少于20m,省道不少于15m,县道不少于10m,乡道不少于5m;属于高速公路的,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范围从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的距离标准不少于30m;公路弯道内侧、互通立交以及平面交叉道口的建筑控制区范围根据安全视距等要求确定的距离;村道没有法规规定。(2)公路规划控制区。新建村镇、开发区、学校和货物集散地、大型商业网点、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与公路建筑控制区边界外缘的距离为国道、省道不少于50m;县道、乡道不少于20m;村道没有法规规定。(3)公路安全保护区。国道、省道、县道的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100m,乡道的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50m;公路渡口和中型以上公路桥梁周围200m;公路隧道上方和洞口外100m。村道没有法规规定。

3结语

第4篇

【关键词】策划概要;场地分析;空间组织;技术参考;建筑形态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的定位

设计内容为新建文科图书馆建筑的设计,并对周边环境的道路及停车设施进行规划设计。要求新建校文科图书馆能够满足相关使用单位的使用要求,同时,新建筑应当与周边校园建筑群形成良好的关系,并具有一定的特色。

作为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专业分馆之一,结合专业学科背景,在校园内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校园内丰富的自然环境,该建筑应该以一种谦虚谨慎,沉稳低调的态度出现在读者面前,同时消隐在校园的大环境之中。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建筑形态的理解

1、清华校园整体环境肌理

清华校园的整个环境肌理是以“院落”为主。从工字厅到大礼堂,从二校门到主楼,清华校园中的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环境,乃至整个校园形成的是一种围合或是半围合的空间关系。

2、地块分析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项目选址位于清华综合公共功能核心区,西侧邻南北主干道,东边为土木工程学院,北向、南向分别与学生宿舍8号楼、三教隔路相望。

地块与周围道路的平均高差为4米。北面和西面均为绿化护坡。

地块上拥有大量生长完好的植被,主要包括有白杏,杨树,槐树,塔松,白玉兰等一大批生长年限较长,树型已经成熟的木本植物。但主要集中在北侧和西侧的护坡上,缺乏系统的梳理,较为无序和杂乱。且以落叶乔木为主,夏季可以起到一定的遮荫作用,但到了冬天,无法为地块内的建筑阻挡寒风或者改变风向。

3、形态构成

项目地块内建筑全部拆除;植被保留绝大部分。地块西侧和北侧的护坡加以整理,将护坡根据高差修整成台地。且分为三级,除原有树木之外,在适当添加常绿乔木,最少达到密集种植3行常绿乔木,以缓解冬季寒风对地块内的影响。

把“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定为本设计的主题。 通过营造淡泊的建筑,宁静的空间来隐喻中国文人的情怀。 利用场地形成多重围合,远离尘嚣,创造庭院深深的场所。建筑本身也采用“庭院围合”形式,以高大的杨树林为“墙”形成一次围合,并通过图书馆及土木实验室及周边建筑形成二次围合的幽静小院落。从而与清华的的其它院落一起“铺陈伸展”。从而“融入”清华大学的校园肌理中。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主要使用者们行为模式的理解

1、学生们的需求

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阅读行为和空间体验永恒不变的。但仅仅只有阅读空间是不够的。自习,同样是学校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图书馆是大学生们自习行为的最好场所之一。

依据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理论及大学生心理需求理论,人以交往和归属作为第一层次的需求,并以学习作为最高一级层次的需求。而在低一级层次的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时,高一级层次的需求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所以公共自习空间的营造应以满足学生的交往和心理归属为前提。

自习的学生都将安静明亮的教室作为选择教室的首要条件,这反映了学生对公共自习空间相对私密性的需求;但同时学生也都认为交往合作的学习方式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学习效率上都对学习本身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公共自习空间应该是私密性、公共性兼而有之。正如Altman认为的那样:“私密性是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关键是从动态和辩证的方式去理解环境和行为。独处是人的需要,交往也是人的需要。”

2、设计理念的形成

将书库与阅览空间相对独立,而又将自习空间从阅览空间相对出来,在满足图书馆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注重学习方式建有独立研究与团队合作性的原则;注重学习内容兼有基础性、研究性与趣味性的特点;注重自习空间在使用上兼有独立研究性和公共交往性的特征,明确自习空间的领域感和心理归属感,以确保研究,学习,阅览的高效性。

对人文社科图书馆建筑单体的理解

1、形态的建立

建筑为白色的简洁形体,没有复杂表现,简洁的几何体块,朴素的色彩,与树林相互依衬形成明亮,宁静的氛围。

2、功能的分区

建筑以中心圆形书库为核心,四周环绕大空间作阅览之用。空间形式灵活多变,仿佛可以在书籍的丛林中“闲庭信步”。中心圆形书库作为独立的存在,可以在关闭书库的时候,其他阅览空间仍然开放,满足学生们自习的需求。

3、光之廊

一个独特的研修场所,安静而相对独立,螺旋上升的书库与周围的阅览和自习空间的形成了一个可以自我循环的系统,读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通道和适合自己阅读学习自习的楼层。既可以随着螺旋的上升在连续查看大量书籍的同时到达自己想到的楼层,也可以通过门厅的楼梯,不经过书库,直接进入自习和阅览空间内学习。

4、灵活的空间组合

以标准化模块划分空间,可自由灵活的组合。主要分布在西面和北面,相对独立于南面的阅览室。通过可移动的软隔断,可以随意分隔单间的大小,形成从可供2~4人到8~10人的各种独立讨论空间,使用更便捷,建筑更有生命力。

总结

将书库独立,将阅览空间重新分割组合,虽然这种空间模式和现在图书馆流行的超市型空间模式有所不同,甚至和传统的以书库为中心的图书馆空间模式较为接近,但是,作为一个综合大学的专业图书馆,更需要的满足学生们实际的学习需要,而并非盲目追求新的大型公共图书馆空间模式,创建一种更加符合学生行为特征的公共自习空间,并且和图书馆空间相结合,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当然,设计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比如核心书库和周围阅览室的连廊由于设计不到位,由于高差形成了很多坡道及台阶,不利于图书的管理和运输。因为课程设计时间有限,没有很好去解决这些类似的实际问题。希望下次有机会再继续改进。

参考文献:

[1]李道增 《环境行为学概论》

[2]庄维敏 《建筑策划导论》

[3]戴利华主编, 《2003海峡两岸图书馆建筑设计论文集》

[4]王(日韦)《研究型高校自习行为模式及空间的属性研究》研究生论文

第5篇

一、对特殊目的公司法律认识的误区

参考各国相关法律法令,大多对特殊目的公司或证券化融资有成文法的国家都将特殊目的公司自身应具备的特性写入了其中,用明确的法律特征框范住特殊目的公司的行为。这些法律将特殊目的公司视为区别于普通公司,具备某些特有属性的公司形态融资工具,在这个基础上规定其他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我国目前没有针对特殊目的公司的专门立法,现有的《公司法》和《证券法》无论是在立法初衷还是管理对象上都和为融资而设立的特殊目的公司相去甚远。我国官方对于特殊目的公司的定义见诸于相关部委出台的法规文件之中,主要是以下三个文件:2009年商务部牵头,六部委联合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200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的伏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14年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关于境内居民通过特殊目的公司境外投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三个文件中对于特殊目的公司的概念采用了一个相同的表述结构,即创制人身份、设立目的、机构属性。

如此定义特殊目的公司,没有明确特殊目的公司有别于普通公司的特异性,即特殊目的公司是为融资而生的一种金融媒介,应该区别于《公司法》归管的普通公司。这样的认识为特殊目的公司的监管埋下了隐患。一是机构属性上无法分清特殊目的公司和同样具有投融资功能的普通境外机构,为利用特殊目的公司融资的境内企业搭政策便车留下了空问,如境内企业通过被特殊目的公司并购变身假外资并享受优惠政策。二是监管部门因为法律认识的偏差套用对待普通公司的管理思维,而不是以看待金融工具的眼光来看特殊目的公司,这样既限制了特殊目的公司的正常行为,又使监管滑向了一个误区。

二、对特殊目的公司行政监管的误区

当前我国对利用特殊目的公司融资的行政监管依据主要是各相关部门按照自己职权范围和上位法出台的法规文件,但是各部门对于利用特殊目的公司本身和利用特殊目的公司融资行为缺乏统一的法律认识,政令出台囿于各部门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使得归管利用特殊目的公司融资的行政监管体系不系统不科学,没有形成监管合力。目前对特殊目的公司实质性监管的部门主要是商务部和外汇局,以下按部门分别论述行政监管存在的误区。

(一)商务主管部门的监管误区

目前商务主管部门针对特殊目的公司监管执行的是商务部牵头六部委联合的6号令第四章第三节对于特殊目的公司的特别规定。

但如果把特殊目的公司看作境内企业的融资工具,把红筹上市看作一种利用融资工具达成的金融行为的话,商务部对特殊目的公司的监管就显得颇为牵强。首先,对金融工具或行为的监管不在商务部的职能范围之内,根据商务部网站上列明的诸项职能中,最相近的就是依法核准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及变更事项,依法核准重大外商投资项目的合同章程及法律特别规定的重大变更事项,依法监督检查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合同章程的情况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指导投资促进及外商投资企业审批工作,规范对外招商引资活动,但特殊目的公司并不是真正的外商,红筹上市也不是招商引资活动。其次,6号令总则第一条说明该文件出台的目的:为了促进和规范外国投资者来华投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就业、维护公平竞争和国家经济安全,依据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无法看出文件出台的目的和境内企业利用特殊目的公司进行证券化融资这种金融行为之问的直接关系。因此,商务部对于特殊目的公司的监管属于利用法律认识的模糊或误解擅自扩大职权范围。

另外,商务部规定的程序严苛繁琐,时问限制严格使得之前未完成红筹架构搭建的公司海外上市路径基本被封锁,自2005年商务部10号令的前身,关于特殊目的公司部分和6号令一劲正式出台至今,没有一家境内企业经商务部批准完成10号令框架下合法的红筹结构搭建。创投界在获批无望的情况下转而选择调整红筹架构绕过10号令的规管,或者隐瞒特殊目的公司设立融资情况向商务主管部门报批。从现实情况看商务主管部门的监管手段基本无效,同时因为被绕过而丧失了对我国以外资企业形态存在的红筹企业的统计功能。

(二)外汇管理部门的监管误区

目前,外汇管理局执行的是37号文,虽然该文件开宗明义说明了出台的目的是:进一步简化和便利境内居民通过特殊目的公司从事投融资活动所涉及的跨境资本交易,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但是其依然没有界定清投资和融资的概念分别,加之外汇局在行政流程上是商务主管部门的下游单位,因此外汇局依然沿用了对待外商投资的方式来管理特殊目的公司返程投资行为。

但这样的处理会造成监管上的失焦和错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只关注特殊目的公司和返程投资而忽略背后的整体金融计划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金融计划才是整个融资行为的根本,特殊目的公司和返程投资只是过程和手段,舍本逐末的监管方式必然造成效果不彰。二是将境内企业境外证券化融资和外商直接投资混谈造成统计上的错误。目前特殊目的公司融资没有单独的资本渠道,调回资金也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和股东借款渠道,造成这两个项目的数据虚高和资本的真实来源地被掩盖。

三、相关建议

(一)针对特殊目的公司的融资行为专门立法

特殊目的公司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法律实体,在很多情况下是一家空壳公司,股东只有一人,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组织架构单纯只限于证券化融资业务。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立法初衷和归管范围内不包括特殊目的公司,因此如果套用上述法律来理解和管理特殊目的公司的话,法律本身就对特殊目的公司的设立、组织和经营构成了重大障碍。

利用特殊目的公司达成金融目的的特殊性和现行法律法规的一般性很难调和与兼容,而且在没有统一法律的情况下以政令代法律的管理也无不利于这种金融形式的顺利发展厂其具体应用过程除了涉及《公司法》《证券法》外,还可能涉及民法、税法、银行法、保险法、担保法、土地法等,如果逐一修改相关法令,势必花费巨大的立法成本。同时,很多法律的放宽也许对于这种特殊的金融形式是合理的,但是如果因此对所有的公司都放宽,则可能造成金融业甚至整个商业系统的大混乱。因此,自行构建一套适用于特殊目的公司及应用的专门法,以适应其特殊性更具有现实意义。

法律出台之后适用时效很长,修订也较法规文件有更大的难度,因此法律出台需要一定的前瞻性,需要将法律适用期内被归管对象的发展列入考量范围之内。我国正处在一个金融的高速发展期,在这个阶段更多的金融需求和金融创新出现,更多的金融管制被放开,如果仅仅是针对特殊目的公司或红筹上市立法的话,可能会把其他形式的特殊目的实体或特殊目的公司在红筹之外的应用排除在法律规范之外。

(二)在专门法之下建设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

法律解决的是管什么的问题,而如何管则是行政部门的职责,如果监管部门在专门法之下对特殊目的公司及应用达成共识的话,首先,一些阻碍利用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发展的监管就会自行消亡,如商务主管部门的监管,因为商务部依据公司法和外商投资相关法律出台的管理特殊目的公司返程并购的法规文件,当明确特殊目的公司为非公司法公司,利用特殊目的公司融资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外商投资之后,商务部法规自然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一些原本应该负责而没有尽职的部门就应该加入进来,如证监会、人民银行、税务局等;同时,因为法律认识偏差造成监管错位的部门应该调整过来,如外汇管理局涉及特殊目的公司的外汇管理。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1.调整以事前审批代替监管的行政思路。事前审批的行政思路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下来的基于限制和有罪推定的行政思维,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前文述及商务部号令管理体系的失效就和严苛、低效的事前审批有很大关系,同时期稍早外汇局出台的75号文采用宽松的事后登记方式,两者最终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建议相关部门在确定具体的行政方式时要考虑到上述问题,采用更为宽松的事前报备、事后进行实质监管的手段。

2.各监管部门应放宽监管视野。目前对于特殊目的公司及应用的监管是各部门按照自己的职权范围和对特殊目的公司的理解在整个结构金融计划上截取一个断面监管。如:商务主管部门关注关联并购的过程,外汇管理部门关注跨境资金流动。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方式会误导监管关注点,因为只看金融计划的一部分,很可能将其理解为另一样完全不同的事物,这就是结构金融自身的特性之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首先应该将监管的视野放宽,让整个金融计划暴露在监管之下,只要才能避免中了结构金融的障眼法。

第6篇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人格特征;内外倾;神经质;精神病性

[DOI]10.13939/ki.zgsc.2016.31.265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主要是指个体按照自身的评价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和认知的全面评价。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很多研究表明人口学变量、情景变量、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低,与之相反人格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高。[1-3]文章通过分析艾森克人格问卷的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来探讨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被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黑龙江省某高校学生为样本,发放问卷612份,回收问卷612份,其中男生309人,女生296人,平均年龄20.43±1.4岁,有效问卷605份,有效回收率为98.86G。

1.2测量工具

(1)人格问卷(EPQ)。EPQ(艾森克人格问卷采用我国北方陈仲庚修订版)是一个包括3个人格维度量表(E、N、P)和1个效度量表(L)的自陈人格量表,回答“是”或“否”两种选择方式,共计85个项目。[4]

(2)主观幸福感量表(GWB)。采用段建华(1996)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GWB),本量表包括18个项目,全国男性常模为75分,全国女性常模为71分,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重测信度为 0.873(p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录入数据和进行数据管理,使用了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数据统计方法。

2结果

2.1主观幸福感、人格特征在性别上的差异

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征(精神质、内外倾、神经质、掩饰性)在性别之间均无显著的差异(p>0.05),见表1。

2.2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内外倾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p

2.3不同内外倾类型的主观幸福感比较

经过方差分析(F=2.726,p

2.4不同神经质类型的主观幸福感比较

方差分析(F=9.802,p

2.5人格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元回归,内外倾、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p

3讨论

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征(精神质、内外倾、神经质、掩饰性)在性别之间均无显著的差异。李勇[5]对农林院校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结论提示,不同性别之间主观幸福感无差异,与本研究结论一致。而丁锦红[6]以及Mroczek D K[7]的研究表明不同性别之间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高彬[8]的研究显示“90后”大学生男女生之间的神经质、掩饰性存在显著差异。刘洋[9]的结果表明中学生男女生之间的神经质、掩饰性存在差异。孙润珠[10]等研究表明西安大学生只有大三学生掩饰性男女生之间存在差异,而大一的学生不存在差异。以上的研究与本研究结论之间均有不同,原因可能是样本群体差异以及抽样方式不同而产生的。

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内外倾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p

回归分析表明,内外倾和神经质两个维度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内外倾量表得分越好,主观幸福感越高,而神经质量表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低。如果设内外倾、神经质为X1、X2,主观幸福感为Y,则可得回归方程为y=73.057+0.212χ1-0.168χ2。

参考文献:

[1]Campbell D,Converse P,Rogers W.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76,6.

[2]Argyle,M.Causes and correlates of happiness.In D.Kahneman,E.Diener,& N.Schwarz(Eds.), Well Being: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9.

[3]Magus,K.,& Diener,E.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personality,life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C].Paper presented at the 6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Chicago,1991.

[4]吴均林,林大熙,姜乾金.医学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3-115.

[5]李勇,陈蒙蒙.农林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619-620.

[6]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14-116.

[7]Mroczek D K,Kolarz C M.The effect of age on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happin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550):1333-1349.

[8]高彬.90后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4,10(29):69-72.

[9]刘洋.中学生人格特质、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1(29):35-37.

[10]孙润珠,郭力,彭正午,等.西安某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人格特征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4):248-250.

[11]尤瑾,郭永玉.大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1):65-69.

[12]张金荣,孙晓杰,杨红梅.人格特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中介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1371-1372.

第7篇

关键词:证券市场;相关性;行业特征;国际投资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3―0076―03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12-08

注: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目“基于中国投资者的全球化动态投资组合管理模型”(项目批准号70671075)的资助。

[作者简介]陈小新(1969-),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金融学与投资学;

陈伟忠(1957-),男,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金融学、投资学及技术经济学。

本文通过对中国证券市场中主要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现状和变化趋势的研究,主要分析三个方面的问题:1.近年来中国证券市场中各主要行业与国际上主要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总体状况及变化趋势;2.不同行业之间的国际相关性差异性及其发展趋势;3.近期内其国际相关性相对显著提高的行业。

一、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国际上对于证券市场之间相关性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渐增加。Harvey(1995)的研究表明美国股票市场的变动通常能反映到国外市场的类似变动之中;Odier和Solnik(1993)的研究显示各国股票市场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但相关系数很低;Syriopoulos (2004)对波兰、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四国股票市场的研究表明,上述市场间的相关性很弱,但与其经济联系较密切的发达国家的市场相关性则相对较强。根据Gtiffin和Stulz (2001)的研究,几乎所有国际化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效应均来自于国别因素;Rouwenhorst(1999)在分析了1978年至1998年间12个欧洲国家中的952只股票数据后认为,在欧洲货币联盟成立后,行业因素仍不足以胜过国别因素而居主导地位;但Eiling、Gerard和Roon(2005)在对欧元区各国股票市场从1990年到2003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在欧元正式推出后,欧元区各国股票市场的国别效应与行业效应已相差无几。Hamelink、Harasty和Hillion(2001)在分析了1990年至2001年的有关数据后发现,行业、国别、股票类型以及公司规模等因素都应当是进行全球化组合投资时的考虑因素。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开始了一些研究工作,其重点是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上主要证券市场之间的收益率相关性和风险溢出机制。洪永淼、成思危等(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B股和H股与世界其他股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风险溢出效应;而A股与世界主要股市之间不存在任何风险溢出效应。胡安和许萌(2003)分析了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市场关系变化的时间路径,并对其原因加以事件分析。袁继东(2003)采用非线性ALRS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沪、深两市都同港、台股市有一定的关联性,而沪、深两市同美国股市关联度不明。

上述研究对国际相关性的进一步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其主要不足之处在于相关研究均是以“市场指数”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以市场整体相关性作为研究对象。但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往往并不持有整个市场组合,而是根据其对某个行业的分析,持有某个或某几个行业的投资组合。在这种情况下,当中国投资者进行国际化投资时,就需要根据所持有的偏重于某些行业的组合结构,对这些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现状尤其是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国际相关性的变化趋势无疑是一个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方面,而在行业层面上对该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对于深入理解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对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影响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假设ri(t)和Rj(t)分别为本国市场中第i类行业和第j个国际市场在时间t的收益率,则其(离散形式)相关系数由式(1)所定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中:ri(t,m)和Rj(t,m)分别为当采样周期为m时的本国市场第i类行业和第j个国际主要市场收益率时间序列的采样周期平均值,上述相关系数对于各行业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反映了特定采样周期下各行业国际相关性的总体趋势和各行业国际相关性的差异性的趋势。

对于某个行业而言,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分析其国际相关性的基本变化趋势,即第i个行业与第j个国际主要市场之间在某一段时间内相关系数的变化率和边际变化率,前者体现了相关性的变化状况,而后者则反映了这一变化状况的稳定性,由式(2)所定义。

其中to和t1分别为所考察的时间范围内起始和截止时间阶段的序号。

一般而言,各行业与不同的国际主要市场之间相关性的变化率和边际变化率的绝对数值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了进一步比较不同的行业的相对变化状况,本文设置了“相对变化率”和“相对边际变化率”两个指标,以反映该行业与国际主要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变化率和边际变化率在所有行业中的相对地位,由式(4)所定义。

本文所采用的行业收益率数据为Wind咨询公司提供的“新华富时一级行业指数”的周收益率数据,包括10大行业指数。由于在本文所涉及的时间区间内,部分电信行业的数据无法获得,因此本研究不包含该行业指数,其余指数所覆盖的行业分别为:石油及天然气(简称“石气”)、基础材料(简称“基材”)、工业、消费品(简称“消品”)、卫生保健(简称“卫生”)、消费服务(简称“消服”)、公用事业(简称“公用”)、金融和科技。

国际主要市场收益率数据为Wind咨询公司提供的“S&P500指数”(代表美国市场)、“日经225指数”(代表日本市场)和“恒生指数”(代表香港市场)的周收益率数据。时间为2001年7月至2006年3月,采样周期分别为24、36和48周。

三、结果及分析

表1列举了各行业与美国、日本和香港市场的相关性的总体状况。从表中可以看到,与上述比较成熟的市场相比,中国证券市场的整体国际相关性是很弱的;从地域上看,中国证券市场与上述三个市场之间的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香港、日本、美国,这显示市场相关性与经济区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表2显示了各行业国际相关性平均值的变化趋势。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

1.从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行业与国际市场间的相关性有增强的趋势,反映在各回归方程的最高次数项的系数基本为正。

2.从相对长期的趋势来看,与香港和日本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变化幅度要大于美国市场;而与日本市场相比,各行业与香港市场之间相关性的增长趋势相对较强,显示出市场相关性的变化程度与经济区域存在一定联系,以及内地与香港两地资本市场日益呈现的“一体化”效应。

3.随着采样周期的增加,与美国市场和日本市场之间相关性的增长逐步显著,反映在随着采样周期的增加,其回归方程中时间系数在数值和显著性两方面均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证券市场国际相关性的变化过程并非单纯地由市场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所产生,而是有着内在的经济和金融驱动因素。

表3显示了各行业国际相关性的标准差的变化趋势。从表3中我们可以发现:

1.近年来,不同行业国际相关性的差异程度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反映在各行业与香港、美国和日本市场之间相关性的标准差的变化率均为正,且有关统计量的显著性程度均较高。这一现象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对中国不同行业的影响的差异在逐步明显。

2.各行业与美国市场之间相关性的差异程度相对更加明显,这显示尽管中国市场与美国市场之间相关性的整体水平相对不高,但却呈现出强烈的行业特征和行业差异性。

上述“行业差异”对于进行国际化投资的中国投资者而言是很重要的:由于其投资组合中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投资于中国市场(这种“本国偏好”效应在世界各国均存在),如果这部分本国投资组合集中于某些行业,则在通过国际化投资以改善投资组合的风险一收益特性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其国内投资组合中的不同行业的国际相关性差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差异对于投资绩效的重要性正在逐步增加。

表4显示了根据各行业国际相关性变化趋势的回归方程计算得出的近期内各行业与香港、美国和日本市场之间相关性的变化率、边际变化率、相对变化率和相对边际变化率的排名(为尽可能反映中长期趋势,采样周期取48周)。

从表4中可以发现:

1.综合各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变化率和相对变化率排名,在近期“金融”、“基材”和“公用”三个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增长率相对较高。

2.综合各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边际变化率和相对边际变化率排名,在近期“金融”和“科技”两个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边际增长率相对较高;而“公用”和“消服”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绝对边际变化率和相对边际变化率排名差距较大,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行业的国际相关性与特定的国际主要市场有着相对紧密的联系,相对而言,“公用”行业与香港和日本市场之间相关性的边际增长率较高,与美国市场之间相关性的边际增长率较低;而“消服”行业则正好相反。

综合以上分析,在本文所研究的9大行业中,近期内金融、基础材料、科技、公用事业和消费服务行业的国际相关性具有相对比较显著的增长,其中公用事业和消费服务行业的国际相关性变化表现出相对较强的市场差异性。

四、结论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对“新华富时一级行业指数”所代表的中国证券市场9大行业与香港、美国和日本证券市场间的收益率相关性的变化状况的实证分析,对中国证券市场主要行业的国际相关性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证券市场中各行业的国际相关性从总体上有增强的趋势;不同行业国际相关性的差异化程度逐步增加,显示国际经济和金融因素对中国经济不同产业的影响差异性正在日益增加;同时,不同行业国际相关性的增长率也存在差异,金融和基础材料行业的国际相关性具有相对较高的增长率。

进一步的研究需要结合不同行业与国际市场的经济、产业和金融联系来进行分析。另外,本文所采用的“新华富时一级行业指数”在行业划分上相对是比较粗略的,采用更加细致的行业划分标准(例如采用“二级行业指数”)不仅有利于在投资决策中提供更详细的参考信息,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洪永淼,成思危,刘艳辉,汪寿阳,中国股市与世界其他股市之间的大风险溢出效应[J].经济学,2004,(3):703-726.

第8篇

关键词:视觉艺术;语言形式;文化特质;造型元素

中图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

对艺术家来说,视觉不仅是通过人的眼睛来确定某一件事物在某一特定位置上的认识活动,也是努力寻找视觉语言形式,表达造型元素的艺术多样手法的体现。文艺复兴来,西方绘画风格所表现反映的局限基本是从一固定所看到的那个局部,而重现那个局部。后来在美洲人以及西方现代的立体派画家们那里,却得到了改变。视觉艺术语言的表现形态在本文主要研究架上绘画及架上雕塑作品中,由造型元素结构的结合表现组成不同的语言表现形态,在完成造型表现上,点、线、体面及黑、白、灰、色彩这些基本元素,呈现表现形式的结构及艺术形式和形象。把作品中的式样和形体、位置来构结一种形式――题材内容的确立,构图创意表现,色彩笔触变化,技法材料风格的运用,出现有文化特质的艺术表现形态。

一、中国传统艺术的形态及文化思想语言表现

魏晋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率先提出了“气韵生动”的古代绘画标准,“六法之难,气韵为最,意居笔先”不论运用那种形式和手法,画面要“如音栖弦,如烟成霭”,这一时期的艺术美学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文化特质不仅在给画、书法等视觉艺术上得到反映,同时影响了设计装饰图案上。因为镂雕、捏塑等工艺手法使中国陶瓷业的青瓷达到了成熟期,在许多器物装饰中,都体现了意境之美,生动“气韵”。

中国两汉时期,符合天地、阴阳、儒家礼教的“和”与建筑、环境、设计为人要求的“适”为这个时代的文化核心。壁画雕塑之风空前兴盛,上至宫廷建筑,下至县府、学校祠庙都有壁画或雕塑。汉代艺术的表现形态特征之一,就是把对上天神界的想象与地下现实生活的内容结合于一个画面之中。汉代历史较长,地域较比秦朝广阔,其作品思想内涵,艺术气质见长表现形态和文化特质成为我国历史上艺术的转型期,在雕塑作品《马踏匈奴》(长1.9米,高1.68米)作品里,一匹气宇轩昂的战马和被踏在马蹄下的匈奴武士,塑造了两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典型形象:战马肥硕矫健,昂首屹立,战败的匈奴武士手持弓箭蜷曲于马下,作挣扎状。“马踏匈奴”运用了象征性的艺术手法,由这种手法而看到的视觉艺术表现形态和文化特质结构关系透露出了典型的东方写“意”写“韵”特征。

前面提到的“气韵生动”是出自东晋画家顾恺之对绘画文化特质的见地,顾恺之作为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位画作留名和画论皆为后人推崇的画家,根据三国曹植名篇创作《洛神赋图》被后人评为“紧劲联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趋电疾”。([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笔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画鉴》)有此可见书法艺术的“动”之美在画中的体现。在画面结构上,长卷式构图分为三部分:第一段描绘曹植在洛水边忽见洛神出现;第二段描绘曹植与洛神互诉爱慕衷情;第三段描绘这对恋人在辞别后又相偕共乘般车归去。全图以山峦、溪流、林木为背景贯穿首尾与故事的时间进程与画面结构流程一种表现形态关系。唐代画家王昌龄在“写意山水园”中提出“意境”一词,不仅给当时的绘画又注入了新的文化特质,同样也影响到了当时的园林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意境”是不仅经过艺术想象,而且通过艺术典型手段去反映事物本质,是“张于意而施于心”,这与更早年间先秦时代的“文质兼备”(孔子)有一种很深的哲学渊源和文化特征联系。

二、西方视觉艺术形式和文化特质的表现比较

公元前500年左右有人提出了关于世界万物是由“数”为本原的思想,使西方人的宇宙观踏上了完全有别于东方的道路。这时候,直接继承了古埃及传统和希腊绘画,开始出现新的创造。《出征的战士》是创作于公元前500年的希腊瓶画,图中是以青年武士正在披挂准备出征,他的父母站在两旁协助和叮嘱他。这幅画的表现形态主要是来自严格遵循埃及式手法规则来描绘的:一个人物的外形都是完整的,互相之间没有交叉,无论什么动态,人们头部总是侧面的。画中的“盾”将不是我们视觉中可能出现的圆形样子。而是从侧面看上去倚在墙上。

翻开西方绘画史册,我们会为荷兰画派的精美作品所吸引,文化艺复兴的欧洲出现了许多以地域划分的画派。尼德兰北部为荷兰,南部为比利时,独立后的荷兰人过着有点象清教徒似的生活。画家弗尔美一生只画了十几张油画,画面人物少,器物简单,视觉艺术表现形态常有一个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的过程。弗尔美在这一点上显示了独到的修养和技巧。他们代表作《厨妇》刻画了天光自然流泻照在人物身上。调子变化微妙,亲切动人,用银色的冷光表现画面的透明感。物象上泛起一种珍珠般的光彩,女厨工的黄色上衣和兰色围裙鲜明对比,墙壁处竹篮偏黄色构成一面黄色主调,衬托沉着鲜明的蓝色在对应中构成统一。陶罐、牛奶、粗毛料衣服形体单纯却质感很强与人体体态健壮,神态和顺,创造了一处平和、宁静的崇高审美趣味。

《面包和鱼的奇迹》一画作于约520年,是当时意大利首府城中的教学壁画,内容是再现基督用五个饼和两条鱼给五千人吃一顿饱饭的故事。如果是请现代画家来画这一内容,极有可能利用这一戏剧性的情节而画一大群人热烈欢宴的场面。但这张画却是用了相当死板的手法;人物全部是正面形象平行摆开,位于正中的基督表情庄重;两边各两个使徒身着白衣衬托着他;画面用颜色浓重的石块或玻璃块精心拼制镶嵌画,金黄色的背景显得辉煌肃穆,却没有任何暗示具体时间或地点的意思。总之,整个画面结构形式表明,这是在进行一种庄严的仪式,而不是生活中的生动场景。而这恰恰就是作者的用心所在――不仅仅是再现一个故事中的瞬间,而是体现了基督的精神。

古希腊时期,为了培养公民一种特殊教育,因为没有战争机器、全凭肉搏,塑体格最好的持久斗志者是人们的普遍理想。在当时人眼中,理想的人不是心灵敏慧,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娇捷。受其艺术精神影响,作品《大卫》表现了少年大卫在一次抵侵外敌人战斗送饭上前线并参加战斗中的勇敢,刻画了大卫投石杀敌的一瞬间;大卫左手上举,握住搭肩上的“甩石带”右手下垂,似将握拳,头部微侧,怒目裂眺地直视前方,处于迎接战斗的状态。

法国年史记载:十四世纪战争中加莱城被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的军队包围,全城在饥饿和困乏下被迫准备向英王求和。但骄横的胜利者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这个城市派出六个最有声望的市民,身穿麻衣,颈上套着绳索,去英国军营交献城门的钥匙,这是一个一去不复返的使命。罗丹根据这一史实,决定用六个人组成群像雕塑。六个形象各自独立地布列着,使观者从几个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每个人物的完整面貌:为首的长胡子严肃老人深沉悲痛的目光凝视地面,默默赴难;在他身边是一个双手拿城市钥匙的中年男子,昂起头,紧闭着嘴,露出坚毅执着的神色;另一个双手抱头,似乎在恐怖和绝望之下,第四个人对别人的犹豫感到烦,第五具是明智的,对别人充满屿和怜悯,他伸开两臂,好象邀伙伴前去。第六个人一只手神奇地牵起来,一个最严重的生死问题落在这只伸起的手里,他被问题所压倒,头低垂肩,眼睛看地,目光似乎落在一个无底的深渊。雕塑用的是推泥写实手法表现视觉形态关系,正是运用了这种手法,完成了这一宏观巨作。

现代派雕塑作品《双重阶梯》坐落在洛杉机阿尔科广场,这件雕塑由美国著名雕塑家赫伯特・拜尔设计。雕塑的四周环境都是单一造型的立方体大楼,整齐排列的窗格给人单调而重复。《双重阶梯》的运动弧线和鲜明的色彩打破了这个空间的沉寂。作品利用长立方体及两个垂直轴心的对称式、等距离阶梯式旋转合并在顶部的造型。并把雕塑后面的大楼也作为造型元素使用,使建筑造型进行又一次更深层次的延伸,解决了重于实用的建筑无法表现的造型,并对城市环境中人的焦虑、烦躁、心理冲突等精神压力的缓解和调适作用。

三、视觉语言要素与表现形态的文化特质意义

第9篇

特发性旁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症(idiopathic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IPT)是一种罕见的眼病。最特征的表现为视网膜透明度下降和视网膜血管异常。因其具有潜在致盲性,又无明确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探索该病的病因、病变机制、检测方法和治疗手段日益成为眼科工作者所关切的问题。

【关键词】 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视网膜

Abstract Idiopathic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 (IPT) is a rare eye disease.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manifestations are decrease of retinal transparency and retinal vascular anomalies. As it can cause blind and we know nothing about its etiological factors and treatment, so to explore its disease etiology, pathogenesis, detection methods and treatment options have become a common concern.

KEYWORDS: fovea centralis;telangiectasis;retina

0 引言

特发性旁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症(idiopathic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IPT)于1982年由Gass首次提出,并于1993年由Gass和Blodi最先建立分型[1,2]。近年来,通过高速血管造影、OCT和组织病理学对该研究的应用,IPT血管异常的本质及其对黄斑区的影响已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37]。

1 病因及危险因素

1.1 病因

特发性旁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病因至今仍未明确,因此也就产生了众多的假说。最初,Gass[8]依据临床特点曾提出:IPT是由于自身视网膜毛细血管优先发生异常,导致视网膜和Müller细胞缺乏营养,最终形成IPT。随着新兴技术对IPT的应用,发现了Müller细胞功能的异常其实优先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再生。这使得Gass不得不推翻了原先的假说,提出新假说:即Müller细胞损伤优先发生于视网膜毛细血管异常,且是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异常的关键因素。但该假说仍未得到理论或实践上的证实。虽然近期发现的一对患2A型IPT的同卵双生子[9],使得遗传因素成为IPT的病因之一。但想完全弄清IPT的发病因素仍需很长的时间去研究。

1.2 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则更是众说纷纭。有些学者认为可能与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等眼科疾病有关;有些学者认为可能炎症反应、恶液质等全身疾病也与该病相关;有些学者认为头颈部的放射性治疗[10]可能也参与了IPT的发生……但何种因素与IPT关系最为密切,尚无从知晓。

2 分类

2.1 经典分类

对140例IPT患者经历了长达28a的研究后,Gass和Blodi将IPT归纳总结,依据体征将其分成了3组六亚型[2]:1组:多单眼发病,无家族聚集性。该组又分为两个亚型:1A型:即先天性单眼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眼底中心凹颞侧毛细血管扩张及微血管瘤,且病变范围较广。其中扩张的毛细血管和动脉瘤周边可见黄色渗出,血管瘤区的视网膜可见水肿增厚。荧光造影显示早期扩张的毛细血管迅速充盈,晚期视网膜着色。1B型:即特发性单眼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临床表现与1A型较为相似,也会出现中心凹颞侧黄色渗出,微血管瘤及荧光造影的晚期视网膜着色。但病变范围较局限,多不超过两个钟点,且非先天发病。2组:多双眼发病,时间可同时或先后,是IPT中最常见类型。该组又分为两个亚型:2A型:即后天特发性双眼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眼底中心凹颞侧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视网膜增厚、直角血管、RPE(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增生小半鞘翅、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和视网膜表层结晶物沉着,视力损伤严重。2B型:即青年隐匿性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眼底黄斑旁轻度毛细血管扩张和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多发生在青壮年,且视力损伤较缓和。3组:也多双眼发生,但十分罕见。该组又分为两个亚型:3A型:即闭塞性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眼底黄斑旁毛细血管闭塞,引起的视力迅速下降。3B型:即闭塞性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伴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

进而又将较为常见的2B型IPT划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针对单眼已确诊为2B型IPT后的另一无症状眼。该无症状眼在FFA(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中少见早期轻微的毛细血管扩张,晚期中心凹颞侧轻度着色。第二阶段,出现黄斑旁视网膜透明度下降,FFA见黄斑旁轻微的毛细血管扩张。第三阶段,眼底检查可见轻度扩张的小静脉从颞侧呈直角进入旁中心凹深部,且FFA可在外周视网膜发现异常扩张和通透性增加的毛细血管。第四阶段,沿着扩张的直角小静脉,在直角顶部附近出现RPE肥大所形成的星状视网膜色素沉积。第五阶段,眼底镜及FFA检查发现,中心凹颞侧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或视网膜下间隙的血管渗漏[11]。此五个阶段,视网膜的平均厚度呈逐渐增厚趋势。虽然该经典分类较为繁琐和复杂,但仍为很多眼科学者所沿用。

2.2 简易分类

近期,Yannuzzi等[12]通过对IPT研究的进一步归纳总结,将Gass原先的经典分类重组并简化为3型:1型:即动脉瘤型毛细血管扩张症。该型多发生在男性且以单眼患病居多。特征的临床表现有:(1)眼底检查见中心凹颞侧动脉瘤,且动脉瘤旁多伴发黄色沉积,有的大动脉瘤伴发出血。(2)眼底荧光检查示中心凹颞侧区异常毛细血管扩张伴黄斑水肿。(3)OCT示黄斑区囊样改变及视网膜增厚。(4)FFA示动脉瘤和毛细血管扩张区早期荧光渗漏。(5)该渗漏波及中心凹时引起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其中黄斑水肿或黄斑囊样改变是导致黄斑区血管异常的主要原因。未见玻璃体视网膜接触面透明沉积、RPE增生小半鞘翅和RPE迁移。尽管存在毛细血管缺血,也未发现视网膜及视网膜下形成新生血管。2型:即旁中心凹型毛细血管扩张症。该型无明显性别差异且以双眼患病居多。特征的临床表现有:(1)眼底检查见毛细血管扩张局限于黄斑周围。(2)发病早期即出现视网膜透明度下降,多位于中心凹颞侧呈圆形或半圆形分布。(3)出现视网膜直角血管。(4)OCT见视网膜囊样改变和黄斑脱离。(5)视网膜表层结晶物沉着。(6)RPE增生小半鞘翅。(7)内界膜覆盖。(8)可出现视网膜血管吻合。(9)较少发生视网膜动脉瘤。从发病性质上,2型IPT还分为两个阶段:非增生阶段和增生阶段。非增生阶段:多见双眼视网膜非对称渗出性毛细血管扩张,但并无明显的视网膜缺血,脂质沉积,大动脉瘤,片层囊状扩张和中心凹萎缩。增生阶段:视网膜表层结晶物沉着,视网膜RPE细胞增生小半鞘翅,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视网膜出血和动静脉血管吻合。该吻合可单一动脉与单一静脉吻合也可多动脉与单一静脉吻合。增生阶段中较严重的问题应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该新生血管多起源于深层的视网膜循环,易引起视网膜神经细胞层分离、视网膜下出血和黄斑变性,最终导致晚期的视力下降。从发病时间上,Yannuzzi分类也同Gass分类,将2型IPT分为五个阶段。分类标准同Gass分类。3型:即闭合型毛细血管扩张症。该型也以双眼患病居多。特征的临床表现有:(1)FFA示中心凹区局部缺血。(2)中心凹周边部代偿性毛细血管扩张,但毛细血管无灌注。

3 临床症状

视力下降是IPT的常见症状,因此患者多主诉视力下降明显。导致视力迅速下降的原因有很多: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视网膜进行性萎缩、光感受器层断裂或纤维血管膜对视力的影响较为严重,新生血管渗出和出血也是导致视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其中1型IPT视力下降多由黄斑水肿和硬性渗出引起。2型IPT视力下降多由黄斑区视网膜萎缩和黄斑前膜引起。3型IPT视力下降多由血管闭塞引起视网膜功能异常引起。虽然视力下降主要是因视网膜萎缩和光感受器损伤引起,但视网膜下液体蓄积也将影响视力的远期损伤,因此不可忽视。Engelbrecht等[13]通过众多病例的总结后发现,在形成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患者中,视力多

4 临床体征

4.1 眼底照相

彩色眼底照相发现,IPT多位于中心凹颞侧出现各种病变,如视网膜色素改变、视网膜透明度下降、直角血管和晶状体沉着。

4.2 FFA

中心凹颞侧毛细血管扩张是IPT的特征性表现。其中水平脊附近的动静脉吻合可能是引起颞侧视网膜静脉停滞发生颞侧毛细血管扩张的关键。早期:视网膜中央出现窗样缺损,旁中心凹毛细血管瘤样扩张和直角小血管。也可见黄斑拱环全部或部分破坏,扩张的毛细血管进入中心凹无血管区。中期:扩张的毛细血管渗漏,异常小血管荧光染色增强和血管瘤荧光增强。也可见乳斑束类圆形高荧光,脉络膜套环样荧光增强,脉络膜血管扩张伴渗漏。中晚期:异常小血管的荧光开始消退,瘤样高荧光点轻度渗漏和血管瘤边缘着色。也可见乳斑束高荧光渐减弱,脉络膜高荧光相互融合,周围环绕类圆形低荧光。晚期:高荧光点逐渐消退,异常毛细血管淡荧光,脉络膜的高荧光消退被低荧光所取代,周围环绕圆形淡荧光。

4.3 OCT

随着对OCT的进一步认识和OCT仪器的不断更新。IPT的病变程度、发病过程、预后效果和治疗诊断,已经得到了更深入的了解[1418]。标准OCT下可见:中心凹附近视网膜内新生血管,中央区视网膜内形成沉着物和斑点样物质以及黄斑内片层空洞[19,20]。其中空洞结构多位于中心凹和视网膜内层(如内核层或神经节细胞层)。随着高分辨率OCT的问世,IPT的发现也有了突破性进展,其中发现几乎所有的IPT患者均存在黄斑区囊样改变[21],光感受器层的缺失和破裂及内界膜覆盖结构[2224]。解释了很多以前无法解释的问题。比如标准OCT无法发现的光感受器层破裂,即使常规检查未见严重病变,视力也会遭受极大的影响[21]。不同类型的IPT,也有着各自的特征性表现。因此OCT的引进对IPT分型的诊断起到了很大的帮作用。1型:可见视网膜的囊状空洞和液体渗漏增加了视网膜厚度,黄斑旁外核层区大的异常新生血管,内核层小结石样结构以及外核层的完整性。2型:双眼视网膜的囊样空洞和结石样结构增加了视网膜厚度,其中小结石多发生于内核层。近期高分辨率OCT发现的内界膜覆盖及外核层黄斑成为了2型IPT的特征性表现,中心凹旁光感受器层断裂成为了判断视力好坏的特征性标准。高分辨率OCT还更深入的明确了视网膜病变所影响的具体细胞层,如小结石样结构多发生在粒细胞层和内核层,积液多发生在RPE层和感光细胞层和黄斑区视网膜感觉曾脱离RPE层。

4.4 ERG

研究发现,IPT后会引起远期的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发生萎缩,但视杆细胞正常[25]。

4.5 组织病理改变

通过对组织病理上的观察,发现由于视网膜静脉的血流淤滞,在水平缝上下跨越视网膜动脉时尤为明显,形成了特征性扩张的直角静脉。还发现视网膜毛细血管异常的原因为基底膜脂质蓄积,周细胞变性和内皮细胞变性等多因素共同引起。Fine和Brucker在研究2A型IPT时,在电镜下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一种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起重要决定性作用的胶质细胞Müller细胞,其功能的异常优先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和再生。该现象的发现,就使得原先认为IPT由自身血管异常所引起受到了强有力的驳斥。但IPT究竟是由血管异常导致还是Müller细胞异常引起?Gass的新观点认为毛细血管扩张出现的渗漏,应与黄斑旁视网膜神经细胞或Müller细胞受损有关,即IPT并非由血管异常引起。最近越来越多的临床表现、FFA和OCT的指征也都指向该假说。Müller细胞受损的假说还解释了以前很多无法解释的原因:(1)为何IPT多发于旁中心凹—黄斑和黄斑旁的视网膜是光感受器最集中的区域,因此该区也是最需要营养,代谢最旺盛的区域。一旦为视网膜提供营养的Müller受损,该区必然最先受到损害。(2)为何扩张的毛细血管出现渗漏—Müller是维持毛细血管血视网膜屏障的关键结构,Müller一旦受损血视网膜屏障即受损,必然引起渗漏。(3)为何视网膜出现萎缩—单独视网膜血管异常是不会引起视网膜萎缩的,但提供视网膜营养的Müller细胞功能一旦受到损害,就会出现视网膜萎缩和变性。(4)为何出现晶状体沉着—晶状体沉着被考虑是Müller细胞变性后的残痕。(5)为何出现内界膜覆盖—Müller细胞依其足盘固定内界膜,当Müller细胞变性时就会引起内界膜分离和视网膜囊样扩张,形成内界膜覆盖。但还无法明确Müller细胞异常就是IPT发生的真正原因,具体的确认还有待后期病理学的研究。

5 诊断

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任何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IPT如其名,诊断并不难,FFA发现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结合临床表现即可作出正确的诊断。但OCT等特殊检查也是验证IPT的关键,不可忽视。近期OCT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特征也在OCT上得到反映。OCT将可能成为确诊IPT及其分期分型的关键。

6 鉴别诊断

IPT需与几种眼底病变相鉴别:

Coats病:coats病早期,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继发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毛细血管扩张。IPT与coats 病同属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在coats病早期可出现类似IPT的眼底表现。但coats病患者多为青年人,有糖尿病病史和分支静脉阻塞的表现。

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糖尿病性黄斑病变伴黄斑水肿时类似本病。但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眼底可见到范围更广的微血管瘤,出血和棉絮斑。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时病变部位发生在动静脉交叉处,交叉远端的全部毛细血管网均会发生改变,这样精确的位置不会发生在IPT。

7 治疗

在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前,治疗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几乎所有的治疗都局限于疾病的临床表现,按标治疗。因此效果自然也就差强人意[26]。目前应用过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治疗[27]、光动力疗法[28]、外科切除视网膜下新生血管[29]、激素治疗、前列腺素和贝伐单抗。仅贝伐单抗目前治疗效果较好,且未发现副反应。激光治疗后的患者,并无症状和体征上的缓解,且会增加血管扩张,引起视网膜内纤维化[27],对长期视力无改进和安稳的作用。光动力疗法虽可改善黄斑水肿促进渗出吸收[30],但光敏化媒介有时会从视网膜血管中渗漏出来破坏周围组织损伤RPE细胞和黄斑[31]。切除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可能会引起瘢痕化,反而对视力有害。激素治疗可通过抑制的蛋白酶反应阻止血管内皮细胞迁移[32]减少血管渗漏[33]。但对视力并无明显改进[34,35],且会引起视网膜纤维瘢痕、类固醇性青光眼和加速白内障进程的副反应。前列腺素不但未改善患者视力,反而使视网膜毛细血管增厚、内皮细胞异常且加重了黄斑区水肿[36,37]。贝伐单抗是美国提供的一种人类重组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的生物活性,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发生。原用于结肠癌的治疗,现将其融于IPT的治疗[38]。可见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后能显著缓解黄斑水肿。因此对于黄斑水肿较严重的患者,该治疗能在短期内提高视力和黄斑囊样缺损[3941],且未见副反应发生。但黄斑水肿不明显的患者,该治疗几乎无效[42]。

8 预后

IPT的分型及临床特征决定着预后效果。但无论何型,长期预后的中心视力均不理想[43]。

9 结语

综上所述,IPT目前的研究还很局限。探索并找到一条有效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Gass JD, Oyakawa RT. Idiopathic juxtafoveolar retinal telangiectasis. Arch Ophthalmol 1982;100(5):769780

2 Gass JD, Blodi BA. Idiopathic juxtafoveolar retinal telangiectasis: update of classification and followup study. Ophthalmology 1993;100(10):15361546

3 Lawrence A, Yannuzzi MD, Anne MC, et al. Idiopathic Macular Telangiectasia. Arch Ophthalmol 2006;124(4):450460

4 AxerSiegel R, Bourla D, Priel E, et al. Angiographic and flow patterns of retinal choroidal anastomoses i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ith occult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Ophthalmology 2002;109(9):17261736

5 Voo I, Mavrofrides EC, Puliafito CA.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macular diseases. Ophthalmol Clin North Am 2004;17(1):2131

6 Davidorf FH, Pressman MD, Chambers RB. Juxtafoveal telangiectasisa name change? Retina 2004;24(3):474478

7 EliassiRad B, Green WR. Histopathologic study of presumed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 Retina 1999;19(4):332335

8 Gass JD. Histopathologic study of presumed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 Retina 2000;20(2):226227

9 Siddiqui N, Fekrat S. Group 2A idiopathic juxtafoveolar retinal telangiectasia in monozygotic twins. Ophthalmol 2005;139(3):568570

10 Maberley DA, Yannuzzi LA, Gitter K, et al. Radiation exposure: a new risk factor for idiopathic perifoveal telangiectasis. Ophthalmology 1999;106(12):22482253

11 Sanchez JG, Garcia RA, Wu L,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 2A idiopathic parafoveal telangiectasis. Retina 2007;27(9):12141220

12 Yannuzzi LA, Bardal AM, Freund KB, et al. Idiopathic macular telangiectasia. Arch Ophthalmol 2006;124(4):450460

13 Engelbrecht NE, Aaberg TM, Sung J, et al. Neovascular membranes associated with idiopathic juxtafoveolar telangiectasis. Arch Ophthalmol 2002;120(3):320324

14 Hee MR, Puliafito CA, Wong C,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f macular holes. Ophthalmology 1995;102(5):748756

15 Wilkins JR, Puliafito CA, Hee MR,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epiretinal membranes us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phthalmology 1996;103(12):21422151

16 Hee MR, Puliafito CA, Duker JS, et al. Topography of diabetic macular edema with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phthalmology 1998;105(2):360370

17 Hee MR, Puliafito CA, Wong C,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f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Am J Ophthalmol 1995;120(1):6574

18 Massin P, Allouch C, Haouchine B, et al.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f 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Ophthalmol 2000;130(6):732739

19 Paunescu LA, Ko TH, Duker JS, et al. Idiopathic juxtafoveal retinal telangiectasis: new findings by ultrahighresolu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phthalmology 2006;113(1):4857

20 Surguch V, Gamulescu MA, Gabel VP.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indings in idiopathic juxtafoveal retinal telangiectasis. 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2007;245(6):783788

21 Lelia A, Tony H, Jay S, et al. Idiopathic juxtafoveal retinal telangiectasis: new findings by ultrahighresolu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phthalmology 2006;113(1):4857

22 Drexler W, Morgner U, Ghanta RK, et al. Ultrahighresolution ophthalmic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Nat Med 2001;7(4):502507

23 Drexler W, Sattmann H, Hermann B, et al. Enhanced visualization of macular pathology with the use of ultrahighresolu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rch Ophthalmol 2003;121(5):695706

24 Gloesmann M, Hermann B, Schubert C, et al. Histologic correlation of pig retina radial stratification with ultrahighresolutio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3;44(4):16961703

25 Barthelmes D, Gillies MC, Fleischhauer JC, et al. A case of idiopathic perifoveal telangiectasia preceded by features of cone dystrophy. Eye 2007;21(12):15421543

26 Maberley DA, Yannuzzi LA, Gitter K, et al. Radiation exposure: a new risk factor for idiopathic perifoveal telangiectasis. Ophthalmology 1999;106(12):22482252

27 Park DW, Schatz H, McDonald HR, et al. Grid laser photocoagulation for macular edema in bilateral juxtafoveal telangiectasis. Ophthalmology 1997;104(11):18381846

28 Potter MJ, Szabo SM, Chan EY, et al.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a subretinal neovascular membrane in type 2A idiopathic juxtafoveolar retinal telangiectasis. Am J Ophthalmol 2002;133(1):149151

29 Berger AS, McCuen BW 2nd, Brown GC, et al. Surgical removal of subfoveal neovascularization in idiopathic juxtafoveolar retinal telangiectasis. Retina 1997;17(2):9498

30 Spaide RF. Rationale for combination therapies for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Ophthalmol 2006;141(1):149156

31 Rishi P, Shroff D, Rishi E. Combined 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intravitreal ranibizumab as primary treatment for subretinal neovascular membrane (SRNVM) associated with type 2 idiopathic macular telangiectasia. 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2008;246(4):619621

32 Penn JS, Rajaratnam VS, Collier RJ, et al. The effect of an angiostatic steroid on neovascularization in a rat model of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1;42(1):283290

33 Eandi CM, Ober MD, Freund KB, et al. Anecortave acet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erifoveal telangiectasia: a pilot study. Retina 2006;26(7):780785

34 Park D, Schatz H, McDonald HR, et al. Fibrovascular tissue in bilateral juxtafoveal telangiectasis. Arch Ophthalmol 1996;114(9):10921096

35 McNatt LG, Weimer L, Yanni J, et al. Angiostatic activity of steroids in the chick embryo CAM and rabbit cornea models of neovascularization. J Ocul Pharm Ther 1999;15(5):413423

36 Ayyala RS, Cruz DA, Margo CE, et al. Cystoid macular edema associated with latanoprost in aphakic and pseudophakic eyes. Am J Opthalmol 1998;126(4):602604

37 Moroi SE, Gottfredsdottir MS, Schteingart MT, et al. Cystoid macular edema associated with latanoprost therapy in a case series of patients with glaucoma and ocular hypertension. Ophthalmology 1999;106(5):10241029

38 Lynch SS, Cheng CM. Bevacizumab for neovascular ocular diseases. Ann Pharmacother 2007;41(4):614625

39 Moon SJ, Berger AS, Tolentino MJ, et al. Intravitreal bevacizumab for macular edema from idiopathic juxtafoveal retinal telangiectasis. Ophthalmic Surg Lasers Imaging 2007;38(2):164166

40 Schulze S, Mennel S.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juxtaforeolar retinal telangiectasis with bevacizumab(avastin). Klin Monatsbl Augenheilkd 2007;224(10):787790

41 Charbel Issa P, Holz FG, Scholl HP. Findings in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an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fter intravitreal bevacizumab in type 2 idiopathic macular telangiectasia. Ophthalmology 2007;114(9):1736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