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合同风险防控集锦9篇

时间:2023-07-21 17:13:44

企业合同风险防控

企业合同风险防控范文1

关键词:物资采购;合同管理;风险

合同管理指的是合同的审批、签订、履行、变更和终止。企业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所以企业物资采购中的合同管理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工作,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它不是简单的要约、承诺、签约等内容,所以必须做好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如何对石化企业物资采购中的合同管理进行风险防控。

一、物资采购过程中合同管理存在法律风险

(一)合同签订过程中有多种情况导致合同无效。双方订立合同无法履约,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让企业走入困境。违背法律法规合同、合同签订不符合法定程序的合同或者合同主体不合规、在招投标过程中有违规现象签订的合同均会导致合同无效,所以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规定解决争议的条款,这对双方当事人都有约束力。

(二)在采购合同履行过程中,企业面临的风险可能是外部也可能是内部,合同双方因为支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降低或者合同当事人金融机构的关系恶化都会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合同相对方也会受到影响。(三)合同履约过程中还可能因为合同欺诈导致法律风险,供应商如果依靠虚假证件参与投标,必须利用合同法关于合同无效的相关法律条文来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对虚假投标要求其返还财产。对于合同标的金额重大、影响恶劣的事件应当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追究欺诈者的刑事责任。

二、如何防范合同管理中法律风险

(一)物资采购标前控制

1.做好物资采购标前审批是防范合同管理风险的制度保障,物资采购需求计划提报后,采购管理人员一定要按照标的做好招标前的立项审批工作。按项目金额大小报各级领导,对采购方式、使用单位、供应商选取等情况逐级提报给领导,领导必须有签署意见。

2.在招标委托单提报时一定要附上法律合同文本,标书中中要明确物资采购合同管理法律条文、明确技术要求,执行标准,对供应商资质进行严格筛选。要求供应商报价注明成本构成。报价单中报价必须注明是否含税、含运费、是否包括备件,包含多少备件等各种费用。

3.一定要严格审核供应商响应标书的情况。

4.防止最低价中标造成恶性竞争,物资采购正常的价格是买卖双方的相互尊重,如果忽视企业的合理利益诉求,无视招标结果产生的后续服务保修,势必造成企业购入低成本,低质量的产品,由于使用时间,后续服务无法保证,造成合同履约的拖拉、停止等现象的发生。

5.招标结果产生后,物资采购人员根据招标结果拟定采购合同后按照过程过程控制规定报相关领导及合同管理人员拟制、审批。同时注意提升物资采购人员的法律水平,进行有合同管理人员培训,防范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二)一定要建立建全物资采购合同管理体系

1.成立专门合同管理部门。合同管理理不同于其它企业管理工作,职能上超越了其它管理工作,它涉及大量的法律专业问题,物资采购涉及大量财、物关系,如果合同定立过程中不严谨认真,会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我们必须谨慎对等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同时物资企业在进行采购过程时也要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选用一批懂法律、懂管理并且有很强的自律性的才做为合同管理人员,随时防控企业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化解经营风险。

2.在石化企业内部建立建全法律事务机构,形成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严细认真的斟酌各条款的用词是否精准。成立合同管理部门来审核管理合同的签订和管理合同的履行,用规范的法律合同条款来保证物资采购的有续进行。保护采购过程中不可预见性,防止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企业重大的合同一定要有企业法人或者法人委托人及法律部门参加谈判和起草、签定,并且对合同的改造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3.合同管理部门应该对合同进行有效控制。健全企业制度,使合同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合同文本、专用章进行归口管理,物资采购合同必须做好登记统计工作。物资使用单位也要设置兼职合同管理人员,把合同管理与效效考核挂钩。合同履行中的纠纷也由合同管理部门负责。做到管理层次清楚、职责明确,使合同的签订、履行、考核、纠纷处理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企业合同风险防控范文2

【关键词】企业财会部控制 防范企业风险 重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防范的有效手段,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引起企业风险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企业风险的防范成为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伴随着内部控制的执行,使企业的风险从识别、计量、处理到风险的防范,在各个不同环节进行监督与控制。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防范的关系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防范的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以内部管理制度为基础,企业经济的协调、风险的监控、保护企业资源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为目的,在企业内部对生产经营过程建立控制体系,使企业内部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将企业风险控制程序与企业风险控制方法进行规范化,组成为一套完整的控制体系。

企业风险防范又称为企业的经营风险防范,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制定各种风险防范的管理条例。企业风险防范主要是包含财务风险防范、技术风险防范、资金风险防范、对外投资的资金风险防范等。

(二)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防范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的防范相互紧密联系,二者在最终实现的目标上保持一致,都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就是为了防范企业日常经营风险而制定的,同时企业内部控制也是企业风险防范组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内部风险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相互配合。

二、企业内部控制在防范企业风险方面的作用

(一)内控在防范企业财力风险方面的作用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运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风险,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产生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因素也在不断地增加,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降低企业内部财务工作的随意性,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应该能够强化企业会计的内部监督职能,及时发现企业潜在的问题,对产生的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从企业内部开始防范、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内控提高企业信息正确性以防范风险

合理、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有利于保证企业信息的正确性、保证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对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及误区、财务信息的差错及时纠正,使企业的各个流转环节得到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因此,企业内部控制通过提高企业信息的正确性,来防止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管理、财务方面的风险。

(三)从保护企业财产方面来防范风险

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财务部门对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核算,对企业财产、物资的真实性、准确性提供保障,企业内部控制能够直接对企业的材料成本、人工费用、机器设备等进行预算,将企业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找出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偏差,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对企业的经营成本进行控制,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从而减少企业财产方面的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等各环节进行监管,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减少企业的损失。

三、企业内部控制是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针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运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经营情况作出评价,审查出企业内部潜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完善、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保护企业的财资安全,提高企业信息质量、管理水平,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手段,将企业内部控制渗透到每个部门,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分析、判断能力,实现企业内部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控制能力,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发现企业内部薄弱环节,使企业内部控制在风险防范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健全企业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风险防范机制要对企业的经营风险进行分类,对各种不同的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企业内部的风险主要包括: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等;而企业外部风险包括:市场竞争、政治风险等,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及发展方向,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筹划,运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识别各种不同的风险,对这些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三)对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进行有效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执行、监督、审计过程中,对企业的风险防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价,对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管理及控制措施,近些年来,我国内部控制机构长足发展,许多大型企业内部都设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机构,从不同层面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技术风险等诸多问题进行监控,重新定位企业的内部控制经营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企业应该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使内部控制机制与风险防范意识相互结合,加快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保证企业内部监控制度的有效实施,使企业经营过程出现的风险得到有效的防范,这些已经成为企业当前的首要任务,使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金彧防,李若山,徐明磊.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J].会计研究,2005 (2):32-38,94.

[2]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2008年5月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企业合同风险防控范文3

关键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预防体系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各领域企业改革逐步开展深入,人们也越来越更加重视会计风险预防在整体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的会计风险主要因为财务管理过程本身存在的各类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形成策略对实际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进步意义,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以实际的企业发展经营水平和状况研究为前提,做到实事求是,从根本的企业经营理念和长远的企业发展目标为依据,制定合理科学的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

一、企业会计风险预防概述

(一)什么是企业会计风险防范

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从宏观概念角度分析属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和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特殊的企业风险防范体系,具有重要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功能。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主要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主体,从企业的经营以及管理的流程入手,对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会计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最终找到一种合理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总体上坚持经济管理可操作性原则进行处理,从而达到维护整体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安全开展,保证整体的企业发展经营经济利益不受到损失和影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的主要是达到财务风险降低和减少损失的目标,因此,企业需要在进行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应该采取更为合理和经济的手段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和处理,制定合理配套的财务风险管理预防机制。企业会计风险预防拥有明显的动态发展特征,主要是由企业的会计风险动态发展特性所决定。同时,企业的发展内部和外部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变化特征,所以需要根据具体的会计风险变化状态进行会计风险预防方案调整,如果存在发现整体的预防体系存在偏差要及时处理[3]。

(二)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概述

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以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和风险度量为前提,由企业的管理经营人员为主导,针对所存在的企业会计风险构成因素采取系统的控制和影响,以此来进一步降低整体的企业会计风险,减少所造成的经济损失[4]。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需要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风险预防策略的制定,以此来进一步降低企业会计风险的不确定性。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需要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因为内部环境变化因素的影响,整体的企业风险防范需要以动态发展的角度进行把握。主要的企业会计风险预防首先要在风险发生前进行预防,对于风险构成负面影响之前的合理预防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支持,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就是重要的方法。

(三)企业会计风险预防目标

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的主要目标是利用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最终达到良好的企业会计风险预防和控制的目标,总体分析属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目标的制定需要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经营目标相一致,通常意义上来讲,企业的会计以及财务目标就是企业的价值的最大化实现目标,因此,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总目标是以企业经营成本的最小风险来实现企业的最大化价值目标。因此,企业会计风险预防目标的实现需要发挥整体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作用,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风险容忍程度和企业会计风险的实际偏好,降低总体的企业风险成本。对于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不是单一的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还需要考虑到企业风险最小化同时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四)如何构建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变量,第一:控制环境,企业在进行会计风险预防的同时需要对所有风险管理要素进行合理分析,其中,最基础的就是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对其他各类基础变量提供最终规则和整体结构的重要部分。通常情况下,企业的风险偏好主要是企业的管理阶层所决定的,会对企业的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产生重要影响。第二:目标设定,企业只有在对风险控制目标进行明确以后,才能进一步实践企业会计风险的评估和控制。第三:风险评估,需要对整体的会计风险产生因素进行识别,明确内外两部分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第四,控制活动,企业的风险控制对策主要涉及风险回避、降低、对冲和接受。需要多项控制活动同时进行。

二、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构成

一个较为成熟和完整的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主要是由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系统、风险反应系统和风险监测与报告系统组合构成。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是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组织规划,也就是研究如何在企业管理和整体企业组织结构内部建立起风险管理整体体系,二是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管理活动内容以及关系。从风险预防信息系统角度来看,企业的风险预防信息系统主要包含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总体信息量化和非量化处理,此类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都需要各个部门协调配合。风险评估系统主要是将企业的会计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通过风险反应机制来进一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终通过风险监测和报告系统来实现企业会计风险的相应措施及时实施到位。

三、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部分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已经构建,但是整体的体系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制度不健全,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流动和企业的资产财务,都是关系公司发展命脉的重要部分,所以需要对制度完善投入足够重视。第二,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缺乏战略性,如果没有战略性方案指导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战略管理不能适应内部外部企业发展环境,造成企业经营风险。第三,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组织不完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会计风险管理技术不到位,价值相关专业人才稀缺,都会导致整体的风险效果不佳。

四、如何完善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一)规范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治理结构的规范是企业完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关键所在,通过企业治理结构的进一步规范可以使得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更加有序进行。进一步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通过规范企业治理结构也可以实现企业整体发展的规范性提高。在进行企业治理结构规范的过程中应该对企业的财务权利进行有效控制,应该建立健全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机制,明确各部分在治理结构规范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第二,应该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决策机制,进而保证企业会计审核的准确性。第三,应该进一步抓好预算管理工作,预算属于企业实行各项调整计划的财务数字呈现方式,提高企业在会计风险预防过程中的预算工作可以有效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企业会计分配和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计划性。第四,应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企业会计风险监督机制,对企业会计风险防范过程中取得的效果和实际防范效率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从而进一步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完善和优化处理。

(二)完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

企业的会计运行机制不仅仅涉及到企业的会计部门管理和工作人员,还涉及到企业运作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员工,需要大家协同配合。首先,企业的会计运行机制要求企业会计部门工作人员不仅仅具备会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还要求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拥有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以及相关高科技软件应用技术的适当掌握,在建立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信息系统的同时能够熟练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进行所需信息的查找和录入。此外,企业在完善会计运行机制的同时还应该建立起健全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达到协同配合,降低企业运作风险的良好效果。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防

企业的财务风险预防系统是进行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尽早发现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问题进而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让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掌握会计风险问题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在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防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对信息管理力度需要加强,同时要进一步健全企业的会计风险分析和处理机制,以企业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为技术辅助。同时可以建立起企业的对外担保风险管理制度。(四)建立对外担保管理制度在建立对外担保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该了解企业对外担保也是企业会计风险引发的重要因素。企业应该严格控制对外担保,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责任追求制度,对企业的被担保单位进行严格审查,对整体的单位信用度和实际偿债能力进行准确了解,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对外担保过程中造成的企业会计风险。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形成进一步为我国企业风险防范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持和策略指导。是影响企业发展进步的重要的因素,建立起良好的企业风险预防体系是减少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关系到整体的企业经济效益和产业升级发展,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者投入重视,财务合理对策,实事求是,动员全体员工投入会计风险防范体系构成过程中。从风险形成因素角度分析,我国的企业会计风险形成主要存在内部和外部良好因素影响。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形成为我国企业风险防范提供了重要制度和策略指导。本文从企业会计风险防范概述入手,综合分析了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成和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完善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通过对企业会计风险防范的概念以及具体体系构建构成了解,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成和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对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完善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帮助企业未来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会计风险,实现企业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实力。

作者:王子墨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袁卫华.浅谈我国企业会计风险的防范[J].东方企业文化,2014,18:268.

[2]顾娜娜.现代企业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2:231-232.

企业合同风险防控范文4

关键词 健全;法律;机制

近几年来,美国安然公司财务丑闻不仅造成其自身的破产,还连带引起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回首国内,近年来银广夏的顷刻摘牌、新疆德隆的破产、中航油约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以及中银的巨额资金被侵占,这些重大事件不论给国家、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有这些事件都最终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法律后果,是企业承担了重大的法律责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由此可见,法律风险防范问题已经成为各国企业经营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成为风险管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法律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形式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企业法律风险是如何产生的?导致企业产生法律风险的法律因素主要包括某一法律状况、法律事件或法律主体行为。①企业外部法律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法律环境的变化将影响企业和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使企业法律风险的原有状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可能使企业产生新的法律风险或现有法律风险消除。又可能使企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和损害程度增大或减少;②企业未依据法律规定有效实施法律控制措施。换而言之,就是企业未采取有效的获得、行使或保护法律赋予的权利。例如:企业未及时对商标进行注册、对专利进行申报、对企业秘密未采取保护措施,未能在法定期限内行使求偿权利等,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③企业与企业发生法律关系的各类主体行为。这种行为包括违反法律的规定、违反合同的约定以及实施的侵权行为。实施上述行为的主体可以是企业本身,有的甚至是企业主体内部的分支机构或职能部门,也可以是企业以外的其他主体,或者是双方实施的行为。由此可见,只有那些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的法律因素才会最终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针对上述事件和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美国国会在2002年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为公众公司的外部审计师们创建了一个广泛的、新的监督体制。并将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这些改革被认为是赢回投资者信心的重要措施。

那么,怎样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呢?这一直是困扰企业家和大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大的课题,也成为风险管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笔者从事企业管理二十多年,在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明显效果。笔者认为。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应当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确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在法律风险控制中的核心作用

总法律顾问制度是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核心。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依法进行经营决策、有效防范法律风险和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总法律顾问是全面负责企业法律事务的高级管理人员,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向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明确总法律顾问和其他法律顾问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的职责地位,以总法律顾问为核心,以全体法律顾问为主导,使企业法律顾问岗位、职责到位;法律顾问机构、制度到位;企业全体员工风险防范制度、责任到位,实现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健全,法律风险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企业依法治理和国际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全面提升企业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的综合管理能力。

二、组织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发挥企业法律顾问法律风险控制机制的主导作用

企业法律顾问要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充分发挥主导和监控作用,实现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运作。企业法律顾问应主导和推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承担起法律风险控制机制设计和监督执行的职责。构建风险防范机制的架构,确定企业管理层、各部门、员工、岗位在企业法律风险机制中的职责和任务。推动机制落实实施的全过程。在本职岗位方面,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核心内容是法律管理,企业法律顾问应当通过实施具体法律管理手段,不断完善内部法律管理制度和流程,对经营管理环节提供法律分析意见。实施法律风险调查,进行法律风险论证,制定法律风险控制措施,提高法律管理效率和水平,把生产经营环节嵌入法律管理,防范企业风险。对于风险控制措施,在企业管理环节的落实和实施结果,法律顾问应当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及时的评估。

三、通过风险分析、控制管理、监控更新构建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

简单地说,构建风险防范机制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依法治企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建立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要注意增强法律风险控制的主动性、前瞻性、计划性和时效性,主要通过风险分析评估、风险监控制管理、风险监控更新三个主要阶段进行法律风险防范。

(一)风险分析评估

这是法律风险控制的第一个阶段,风险分析评估的结果将直接决定法律风险的控制对象是否适当。控制手段是否得当。分析评估的范围主要包括:企业所在行业整体法律风险评价、企业外部法律环境的研究、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流程的调查,以及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分析。其中重点内容是具体法律风险分析,包括对企业现有法律风险进行识别、归类、评分和分级排序。首先,要对企业全面深入的法律风险调查,调查以往案例,发现和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梳理详细的法律风险清单。其次,结合企业自身实际,从经营活动主要涉及的法律主体和经营的不同方面出发,根据法律管理的不同方面、企业管理的特征和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确定,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分类、归类。再次,对各类法律风险进行评分和排序,划分风险等级。提出下一阶段进行风险控制管理的整体建议。评分和排序的方法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损失程度、损失范围等。

(二)风险控制管理

在第一阶段风险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战略,它是企业处理法律风险的总体指导政策。包括风险控制原则和企业可承受度。按照风险管理战略的原则,对第一阶段进行风险分级调整。针对不同级别的法律风险,重点从风险预警和防范人手,制定出风险控制措施,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和时间表。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降低、转移和消灭法律风险,实现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化解和事后补救。对于企业面临的最紧急、关键、重大的法律风险。从制度、职责、人员和措施等方面明确处理程序,妥善处理法律风险,减少企业损失。

(三)风险监控更新

对于风险分析和控制两个阶段的设计和效果,企业应

定期对前两阶段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评价。并对其进行更新。要对风险防范机制架构的设计、风险防范机制所运用的方法,以及机制运行的效果进行整体的评估。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研究改进方案,对下一周期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管理改进和调整。进行风险监控更新,是法律风险控制的必要阶段,有助于保证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和优化法律风险控制的制度和流程,为风险防范提供有利的内部法律环境

企业的法律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措施不完善。实现法律风险控制效果,将风险防范手段落实到企业法律工作中要重点把握四个方面:①强化事前预警意识和防范措施,从研究和发现法律风险的成因人手,尽早识别和消除风险根源,提前对风险进行预防,杜绝简单的事后补救,建立并完善法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②强调法律管理在经营决策、管理活动中的把关作用,通过对法律风险控制点的把握,将各项法律风险防范措施纳入日常管理制度和流程,实现法律管理手段对风险的有效控制。③拓展法律管理思路。开拓法律工作模式。创新理念,是法律工作从传统的事务性工作,转变为管理性与操作性并重的工作主旨,总结提升管理经验,规范管理流程。明确管理模式,提高法律风险管理的执行效率。④强调精细法律管理手段,加强企业法律管理水平的提升,形成企业内部上下协调统一、灵活高效的企业法律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发挥法律管理对风险控制的监督保证作用。

有效的法律风险控制机制,应当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使其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建立健全包括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投标招标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案件纠纷管理制度、授权委托制度在内的各项适应企业实际的法律风险管理制度;实施包括制定合同范本,加强普法教育,编制风险管理手册,对重要岗位进行法律风险上岗培训、岗位考核:宣传包括公司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在内的各方面法律风险控制举措,使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在制度上得到充分保障,把企业的经营活动都纳入法律化轨道,以增强法律风险控制能力。

五、以建立依法决策机制为重点,对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风险控制

企业应当对重大经营决策提前进行合法性和法律可行性研究,建立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使法律顾问参与企业重大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的全过程,保证企业重大举措的风险控制。

企业法律风险来源于经常性的管理活动。因此,不仅要对重点项目进行风险防范,还要从整体上控制法律风险,从关键环节入手,点面结合、全程监控。将所有的经营都纳入法律风险控制体系管理中。使企业对外合同交易、市场拓展、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等经营活动都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通过积极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全面管理、重点监控。使法律风险控制在更广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加强对员工的风险管理培训,全面提高企业各级人员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从国外公司的案例和教训中可以看出,在致命的风险事件中,人的因素总是扮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大力倡导建立风险防范制度、完善风险监控机制的同时,强化对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要对企业员工进行法律风险管理培训。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的上岗培训和考核管理。提高关键岗位员工的法律素质是风险管理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要培养和增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使员工形成依法获取权利、行使权利和保护权利的思维模式,在工作中不断充实相关法律知识,时刻保持法律的警觉性,在每个风险控制点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作用,最终构建稳固的法律风险防范根基。

七、搭建统一的法律风险信息化管理平台,保持顺畅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渠道

企业的法律管理要从传统的事物性工作中脱离出来,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借助先进的现代科技方法和信息化管理手段。企业可以依托电子化系统,对现有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搭建统一的法律风险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使公司管理层与员工之间、企业法律顾问之间、法律顾问与各业务部门,构筑一道通畅的信息沟通和信息平台。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广泛、便利、快捷的信息传递与更新,实现法律风险的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信息化处理方法,进行对风险的调查和分析,落实风险控制制度和流程,从而提高整体风险控制效率和效果。

八、制定切合企业经营发展实际的法律风险管理战略,在稳健经营中树立风险防范理念

企业合同风险防控范文5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一、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概述

(一)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概念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是指企业根据法律的风险特性,为了有效的避免经济损失或其他损失,所建立的评估、监控、控制及处理的多个部门参与的一个系统的工程。

对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国内许多学者有的主张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有的主张建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对于机制和体系,二者是有区别的,机制是指制度化的方法或者制度加方法,而体系是指若干个事项或者意识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整体。机制和体系相比较,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更需要机制的建立,才能彻底的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及事后的补救,确保企业有效的经营、从而避免经济损失,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升,实现企业长久的发展。因此,对于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本文主要是对其机制的构建进行探讨,而非体系的研究。

(二)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分析

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给企业甚至全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走出去战略推进,决定了企业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对企业而言,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企业发展可以面临着国内外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较好的发展或者占领制高点,必须要防范企业的法律风险,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除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外,法律风险有效防范还能够给企业带来长期的价值,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是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从原来的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法治经济逐渐建立,但是各种明潜规则交错,社会经济改革使各行各业面临着法律风险不可避免,这样的大环境下,社会和企业都需要一个能够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的机制。

三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也有积极意义。企业作为社会分工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它是社会的经济细胞,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如果企业经营不佳,势必会造成失业人口增加,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对于和谐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都是起到反作用。相反,企业发展向好,将会对推动和谐社会实现,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我国总体的法治环境,也是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我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

我国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一些大型的国企和民营企业做的较好,都有专门的法律事务部,一些中小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较为薄弱,一些企业有专门的法律部门,但是作用不大,仅仅是个摆设,有些企业仅仅把企业法律工作作为应付相关部门检查而设立,还有些企业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人员,有问题从社会上赵律师即可。这些企业大多都是中小企业,他们没有充分意识到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对于法律风险防范不够重视,往往遇到事采取的是亡羊补牢的做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了一时的法律问题,没有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这种意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如果没有法律风险意识,将会对于企业发展壮大带来很多的阻碍。

(二)法律顾问制度存在的缺陷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采取的都是法律顾问制度,法律顾问往往往往是针对企业的经济风险,对于其他风险几乎没有涉及,并且企业的法律顾问大多都是从律师事务所聘用的律师,他不是企业的一员,仅仅在企业出现法律纠纷时才会介入,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很少涉及,对于企业的重大决策缺乏法定程序,涉及投资和担保的重大事项,往往由董事长或者总经理一人决定,律师和法律顾问的参与其中仅仅占到2成,导致企业在作出重大决策时缺乏对于法律风险防范的法律建议。

(三)内部工作流程审查不严

二是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内部工作流程不合规,在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时,很多企业不做或者很少做商标审查、专利审查等,对于抵押财产也没有实现合法性审查,签约时对于签约人的权限审查也没有重视,导致企业因此引发的商标、专利、土地转让、抵押纠纷高发。

三、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议

(一)借助外力,多管齐下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单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往往作用不明显,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企业增强法律防范意识,律师或者法务人员增强法律水准,在企业、政府、法律工作者共同作用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二)做到防范、控制和救济相结合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应坚持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救济为辅。一是事前防范是基础性的,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其成本与事后救济相比较小,但是效果往往较好,因此企业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时,应当注重事前的预防,做到未雨绸缪,使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于未然,保障企业正常运作。二是事中控制,事中控制防范的关键,事中控制关系到法律风险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控制不好,风险蔓延,最后只能通过事后进行补救,但是有些是无法挽回的。因此,事前防范有了,事中控制也应当做好,否则同样导致风险防范的失败。比如合同风险,一份合同签订了,签订时对我方有利,但是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双方一些信件或者会议纪要往往会变更合同条款。法律风险的事中控制非常关键,这一关把握好了,事后纠纷就少,否则会造成不必要或者无法挽回的损失,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局面,但是事后救济也是风险防范的有利的补充,通过各种方式将企业损失降低的最小,尽最大限度挽回企业损失,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三)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加强对外合作

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面临社会改革的关键时期,反腐是当前我国政府工作一个重点,而作为企业也应当看到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一些企业高管纷纷落马,涉及经济犯罪,如此国情,作为企业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诚信经营,拒绝商业贿赂,防范因此导致企业法律风险。同时,企业应当借鉴国内外好的法律风险防范做法,完善自身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与国内企业跨国企业的合作交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法律人才,不仅懂得我国的法律,也熟悉国际规则和其他国家的法律,从而有效防范法律风险。

参考文献

[1]吴江水著.《完美的防范-法律风险管理中的识别、评估与解决方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管荣齐.“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载《法律图书馆》,2006年8月.

企业合同风险防控范文6

关键词:电力企业 法律风险防控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352-02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实施以来我国电力得到了快速发展,电网规模和发电能力位列世界第一,电力企业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然而,电力企业高速发展过程中在土地使用、人身伤害、经济合同等方面的法律纠纷也逐渐显现,有的电力企业甚至在发展战略层面也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违法案例。国资委于2011年了《关于落实中央企业法制工作第三个三年目标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中着重强调“中央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和重要决策的法律审核率全面实现100%”、“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完整链条全面形成”,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已然列入国家重点规范的内容。

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控

“十二五”以前,电力企业在法律风险防控方面一般采取法律风险外包的形式,即通过外聘社会律师的形式解决企业遇到的法律问题以及进行法律风险防控,企业内部一般不设专职岗位或机构来进行法律事务管理。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各地新建电力企业蓬勃发展,很多电力企业处于筹备和建设期,这个时期的电力企业特点是设备采购与施工等合同量、重大决策量以及法律事务咨询量都较大,各项费用预算较为充足,同时与之合作的单位为谋求长期合作关系产生的法律纠纷较少。这段时期,大部分电力企业内部将人员与精力基本放在保障建设工期方面,法律事务管理较为粗放,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基本全部依靠外聘律师进行,由此产生法律审核等成本较高;同时也有部分电力企业采取合同内部审核等方式来降低法律风险防控成本,但因人员专业性限制,效果不佳,有些企业在这段时期埋下了法律风险隐患。

“十二五”以后,大部分电力企业进入运营期,生产、经营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这段时期的电力企业特点是重大决策量、法律事务咨询量明显降低,规章制度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合同趋于常规化和模式化,同时为增强盈利能力各项费用预算逐步紧缩,建设期间与之合作的单位逐步退出电力企业,建设期间的工程质量、往来款项等法律纠纷逐步显现。仍然付出较高成本、完全依靠外聘律师进行法律风险防控的模式已然不适合此时期企业的发展特点,因此电力企业内部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已经逐步成为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目前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国资委于2011年《关于落实中央企业法制工作第三个三年目标有关事项的通知》以来,大部分电力企业开始逐步建立企业法制工作机构与机制,依法治企工作逐步得到重视,但目前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仍然面临着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法律机构设置不完善,法律事务管理业务衔接不畅。

目前大部分电力企业按照国资委要求,能够设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和法律事务主管,对法律事务总体负责和具体业务管理,但大部分岗位均为兼职且人员无专业背景,肩负责任但手无利刃;同时,各业务部门没有相应岗位与法律事务进行业务衔接,法律审核与风险防控容易停于表面。

2.外聘律师管理粗放,律法风险防控成本居高不下

企业内部人员对业务需求较为清楚,但对法律规定了解不多;外聘律师对法律规范清楚,但对企业内部业务需求不够了解。双方如果不充分沟通,很难在业务与法律风险防范方面达到完美匹配;如果每项业务都进行充分沟通,那么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必然居高难下。

3.法律人才职业规划不明确、地位待遇不高,人才引进和发展缺乏吸引力

美国在企业总法律顾问的定位上为企业的副总裁,地位仅次于公司总裁[参见文一则:《美国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下)》,载《当代经济》,1998年12期.],且从其薪酬、权力以及准入资格等方面均能显示出总法律顾问的地位与价值。而在我国电力企业中,因主要任务是生产,企业总法律顾问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也使得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构建难度较大。法律事务主管的业务量逐步加大、责任逐渐加重,但对于法律人才在职级晋升方面并没有跟生产专家同样明确的规划,容易造成法律人才的流失。

三、如何构建与完善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

按照国资委提出的法制工作要求,结合在大型电力企业中的法律多年工作实践,我们对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构建及完善进行了如下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创建法治工作机构,落实法治工作职责

在电力企业法制工作实践中,我们构建了以总法律顾问为首、法律事务处为核心、各部门主任为枢纽的组织严密完整法治工作机构,同时在物资部、设备部等合同量大的部门设置合同组;总法律顾问全面负责法律事务管理并对总经理负责,法律事务处负责具体法律审核与纠纷处理等法律事务管理并对总法律顾问负责,各部门主任对本部门法律事务负责,合同组或合同起草人对部门主任负责。这样的法治工作机构提高了各业务部门对依法治企的高度重视,保障了法制工作从上至下的高效有序沟通,使法律风险防控在体制上得以有效执行。

2.完善法律工作机制,固化法律工作流程

第一,重要决策法律审核主要以总法律顾问参加企业决策会议的方式参与公司重大经营决策,对决策问题发表法律意见、回答有关法律问题,并出具法律意见书。第二,在规章制度类文件发文流程中增设法律审核环节,结合企业标准体系或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由法律事务处对企业规章制度进行法律审核,使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依法合规。第三,在经济合同会签单中固化法律审核流程,由法律事务处与合同组、合同起草人以及业务执行人充分沟通业务需求、法律风险点及防范措施,保障经济合同法律风险事前防范。第四,法律纠纷案件的处理,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总经理统一负责,总法律顾问分工组织,法律事务处具体实施,有关业务部门配合,诉讼方案需经过法律事务与总法律顾问充分论证并通过公司决策后予以实施,确保将企业的经济损失、社会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程度。第五,法律咨询管理,以各职能部门及领导人员主动咨询、法律事务主管或外聘律师及时解答、总法律顾问主动制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法律事务处在合理期限内做出解答,针对所咨询的事项提出法律意见,同时总法律顾问或法律事务主管有权主动对公司各职能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提出法律意见。

3.合理分配内外审核,降低风险防控成本

企业法律事务处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由企业内部法律事务主管与外聘律师组成,一方面可采取面向社会招标的方式,招聘业绩优、信誉好、收费合理的律师团队降低法律服务成本;另一方面根据企业实际业务量来确定外聘律师服务采用固定工作时间还是非固定工作时间,与外聘律师签订包年审核或计件审核两种结算方式,可有效降低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成本。目前,电力企业的法律工作量主要集中在经济合同审核方面,运营期电力企业合同类型相对固定,可以由业务需求部门和法律事务处共同制定相应类型的合同模板,提高法律审核效率,增加内部法律审核量,减少外包审核成本;建设期的电力企业因经济合同量大、金额大、风险大、情况复杂,通过总法律顾问审批可酌情增加外部法律审核比例,分散法律风险。对于法律纠纷案件,案情相对复杂、影响面广、涉案金额大的可采取委托外聘律师团队诉讼,提高诉讼胜率、降低企业风险;对于案情相对简单、影响面小、涉案金额小的案件,可采取有总法律顾问与法律事务主管诉讼的方式,降低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成本。

4.制定人才成长规划,保障体系持续发展

在电力企业,法律工作人员数量少而责任重,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有效避免法律人才的流失、保障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持续稳定与发展。第一,建立双向培训机制,专业的法律职员一般对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了解较少,在入厂的初期可采取轮岗实习的方式,到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学习,熟悉电力企业基本业务流程与特点,对企业有了基本了解后再到法律事务处工作;同时,对于企业领导、干部、合同组、关键岗位人员,每年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法律培训课程,逐步熟悉相关的法律知识,使业务人员与法律人员能够更高效的沟通。第二,完善电力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电力企业须切实将总法律顾问地位与待遇放在与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相当的位置,保障其法律建议的权威性,才能使法律风防控体系切实有效运转。同时,与企业召开生产、经营例会一样定期组织召开法制工作会议,及时通报企业法律风险、反馈法律审核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决策层能够准确了解企业各项管理存在的法律风险及程度,进行企业法律风险事前控制。第三,按照电力企业生产岗位人员的职级晋升模式,制定与之同步的法律工作人员晋升规划,从法律事务主管直到公司高管级的总法律顾问明确晋升阶梯,保障法律人才能够与同水平的社会律师有相当的收入待遇,才能切实留住并用好法律人才,保障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本文笔者通过所在火电企业的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构建的实践,保障了企业重要决策、规章制度、经济合同法律审核率达到100%,并有通过法律人员努力避免企业几百万元经济损失的成功案例,促进了企业治理依法合规,有效提升了该电力企业社会形象。本文笔者所在火电企业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火力发电企业,经济效益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下始终保持稳定增长。希望本文对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问题分析与构建方案能够对相关电力企业有所启发,对我国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起到抛砖引玉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继昕.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二版.

[2]文一则.美国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下)[J].当代经济.1998年12期.

[3]张建生.浅析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J].河北企业.2008年01期.

企业合同风险防控范文7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对策分析;财务风险;防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企业也得到了良好、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面临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旦企业发生财务风险,将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工作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而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是财务风险管理,因此,企业有必要采取措施,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加强财务风险防范,促进企业健康、长久的发展。

1 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如果缺乏对内部的有效控制,是不可能实现企业的财务和企业目标的,财务管理目标只有在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配合下,才能完美的实现,因此,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内部控制侧重点是对制度的管理,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财务风险侧重点事对交易的管理,实现市场化的自由竞争或者是市场交易。除此之外,健全的财务控制可以预防财务风险。企业管理的本质是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而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是财务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点是管理、控制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2 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2.1 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只有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使财务管理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之一是财务的内部控制工作。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中,要注重采取措施,达到提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目的。不仅使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做好自己的财务管理工作,同时还要激发工作人员的财务监督的职能,定期检查财务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不断强化企业资金的监督控制工作,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内部控制工作,促进企业全面、健康发展。

2.2 完善企业监督管理机制

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合理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为了提高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企业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监督管理体系,不仅使监督管理部门工作的独立性得到保证,同时还要使监督管理部门行使各自的权利得到保证。比如,采购的材料应交给相关的部门进行联合检验,保证用到工程中的材料属于合格产品,不仅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更可以体现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管理的质量水平。

2.3 利用企业文化促进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与企业文化的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若想实现企业内部控制,首先需要做好的就是建立良好饿企业文化,利用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以企业文化促进内部控制,对于企业工作人员来讲,可以增进工作人员和企业之间、工作人员之间的凝聚力,有效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保证企业运行的规范性,而且还使企业的精神面貌得到很好的展现,两者融合在一起,共同服务于企业健康、长久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将企业的内部控制理念融入到企业风险管理中,这样才可以让每一位员工都积极、主动的加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更好实现企业内部控制,这样上级领导才会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2.4 促进内部控制信息化

内部控制信息化,就是企业采用先进的手段和高端的技术,以及各类先进的管理工具,通过不断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实现企业的管理,在过程中注重信息的畅通。在企业内部控制中,要充分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运用信息化管理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在促进内部控制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收集信息,通过科学合理的首选筛选出有效的信息,提高使用信息的质量,同时还要结合企业中每一个部门的实际需求对信息进行分类,满足各部门的实际需求。

3 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财务风险。企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做到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好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3.1 投标阶段

对于企业而言,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评估机制,可以对即将承接的工程项目做到全面、科学的评估,以科学的方法承接施工任务。此外,企业还应该对招标文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详尽了解招标文件的内容,很好的把握业主的需求,与此同时,还要全面研究和分析招标人须知和设计图纸,考虑该项目是否在企业自身实际的承受能力,确定在企业自身实际承受能力范围内,方可进行投标准备。

3.2 合同签订

签订的施工合同是企业后续工程施工的依据和防范风险发生的前提保障,因此,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过程中,合同签订的防范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安全法律意识和履行合同的意识。在签订合同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我国的法律法规,做到对合同条款的全面分析,或者是采取合同谈判等方式完善合同,最大可能的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

3.3 利润分配

针对利润分配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施工企业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利润分配政策,对企业的经营策略做到充分的考虑,合理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中的投资方向,通过制定科学的利润分配方法,达到促进企业长久、健康发展的目的。

在现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若想寻求持续发展,必然要走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相结合的道路。利用企业财务的风险系统,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实现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和有效控制企业资金。因此,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两者的融合,交相辉映,两者相辅相成,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红.基于风险防范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 (36).

企业合同风险防控范文8

【关键词】企业 财务风险 防范 控制

一、财务风险以及风险防范控制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可能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也有可能偏离于之前的预期,出现经济损失。而财务风险即企业在各种无法确定的内外部因素影响下,出现这种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企业的资产流动性降低、偿债能力减弱、负债过重甚至陷入重组困境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侠义角度上来说,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偿债能力的降低,股东利益波动以及有可能面临破产等的风险。广义角度上来说,财务风险则包括投资筹资的风险、资金回收以及收益分配的风险几个方面。其中,投资风险即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企业所投资的项目有可能无法获得相应的收益,导致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降低、盈利能力削弱;筹资风险为企业因为筹措资金而加大成本负担,可能因为偿还债务出现困难、筹资产生的效益不大等产生的风险;回收资金的风险即企业作为债权人,有可能无法收回债务而有可能引发的自身损失;分配资金收益的风险即企业在分配利润时,有可能因为政策的不合理导致投资者失去投资信心的风险。本文所讨论的财务风险即为广义的财务风险。

任何经济活动都有可能产生财务风险,完全杜绝财务风险也是不可能的。然而,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仍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必须立足于市场,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以财务活动为中心,积极应对及管理风险,通过防范、控制风险的有效措施来严格控制成本及费用,化解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在分析完整、真实、系统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系列合理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加大企业实现财务目标的可能性,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从而有力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产生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能够稳步持续发展。

二、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

(一)外部影响因素。

国家以及世界的经济、社会、政治、自然以及法律、科技条件等因素都有可能引发财务风险。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一般难以控制,之前也不好做出预期。例如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导致很多企业濒临破产,又如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整等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缺乏管理意识,又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在应对这些变化时难免措手不及,面临财务风险。

(二)内部影响因素。

1.企业内部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首先是管理经营的企业领导层不够重视财务风险,仅仅看到企业有可能产生的利润和效益,忽视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其次是财务人员对防范控制风险的关注度也不高,有的认为只要管理好企业的资产、现金即能规避风险,对财务风险没有全面、客观、具体的认识,特别是在中小型的企业中,很多财务人员并不懂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对资本的结构进行优化配置,预测、判断、分析、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有待加强,甚至对这方面的工作完全没有涉及,自然谈不上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2.经营、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指导

很多企业在规划经营发展方向以及选择财务方案的时候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仅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甚至还仅凭个人的主观判断、依据过去的经验来做决策。在实行一项决策特别是一些重要事项之前,没有系统而科学的分析,直接导致经济活动因准备不足、缺乏可行性而以失败告终,自然加大了财务风险。

3.没有及时分析资本结构,做出合理的优化和调整

企业没有实时关注企业的权益和负债资金的比例变化,对资产负债的比率不够敏感,没有采取措施来优化资本结构,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企业因为资产负债比例的不合理,出现过多的负债,影响了企业资金流动,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4.企业内部控制、风险预警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缺乏比较好的环境,企业内部缺乏明确的控制制度,内控工作执行起来力度也不够,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资金的使用、分配、管理工作,如果无法有效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风险的防范控制自然就存在了很大的漏洞,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没有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或是相关体系不够完善,分析、预测、控制风险的方法不够科学合理,处理问题不够及时,这些都在无形中加大了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的难度。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从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出,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的工作涉及到各方个面,从外部因素来看,企业应当对外部环境变化具备一定觉察能力,了解市场需求,合理分配企业的成本费用,时刻关注国家的政治体系、经济制度、宏观政策,根绝具体的投资、金融、税收政策变更,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尽量避免企业经济效益受到外部因素的冲击。从企业内部来看,防范与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财务风险意识,重视风险管理工作。

不仅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控制工作,更要注重加强员工的培训,提高企业所有员工、特别是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必要时,展开一定的培训,让财务人员首先对财务风险有系统、科学的认识,了解控制防范风险的基本方法,再将其应用到具体工作中,把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列入实际工作的一部分内容,细化相关的岗位职责,必要时,还可以设立相关的机构组织或人员,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使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过程中,合理规避风险,最后实实在在地获得经济利益。

(二)提高生产运营效率,配合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

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并不紧紧涉及到这项工作本身,企业在提高运营能力、控制生产成本、经营费用等日常工作中,同样也间接地控制了财务风险。企业应当优化配置现有的资源,包括合理调控人力、物力、财力,使其达到最优比例,更好地服务于生产经营,在使用资金时,要充分发挥资金的价值,同时严格监控资金的使用过程,避免浪费资源、随意滥用资金的现象发生。同时,企业要致力于提高生产质量,对生产设备做及时更新,实现自动化生产以节约成本,等等。这些方法不仅使企业的利润空间更大更宽,更从另一个角度规避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因为保障了财产的安全,提高了企业利润,即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可用资金,防止企业因资不抵债而产生财务风险。

(三)优化资本结构,避免财务 风险扩大。

在优化资本结构方面,企业的工作重心应为调资产和负债的结构调整方面,一般来说,在对资产负债表的数据进行分析时,要特别关注流动比率,这一比值要在2:1以上,才能保证企业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来偿债。同时分析速冻比率的大小,将其控制在1:1以上,以提高企业的资产变现力。企业一旦发现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的数量增多,资不抵债的可能性加大,相关指标并没有在安全范围内,则应当调整自己的资本结构,企业可以从资产结构入手,处理一些不良的资产,提高存货周转率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使存货、应收款项较少占用资金,也可以从负债尤其是短期负债的结构入手,选择更为合适的筹资形式,使融资方法更为科学有效,以减少财务费用,控制运营资金的成本。

(四)完善内控及风险预警体系,有效防范控制财务风险。

1.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企业应该对自身所处的政治、经济、法律、市场、资源、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做了解,再结合企业的经营理念方式、企业规模、组织机构体系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具体情况,做综合考察分析。

在分析考察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内部结构做出规划。合理配置行政、职能部门以及其他分支结构,包括各部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优化组合,管理方式的选择,以及所涵盖的会计、审计、统计、监控等的体系。

最后,分配各个机构部门的主要职责,特别要梳理清楚各部门间的财务关系,使每个部门在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的监控,特别要抓经济活动的关键,把握好控制风险的节点,确定承担风险的主要责任人,权责分明,奖惩结合,制定出客观公正又不失灵活性的内控制度。

2.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优化内控体系

企业要及时对内部控制工作做自我评价和审查,结合激励与约束的有效手段,鼓励员工为制造更多经济效益而努力的同时,约束到各个岗位尤其是高层的权利,通过岗位间彼此牵制的作用,规范财务流程,消除财务风险的隐患。企业应当对每项决策做好层层把关,尤其是一些重大项目的资金使用问题,更要经过高层领导的分析讨论,逐级审批,以严格规范内控程序,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体系。

3.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做好具体业务事项的监控

财务审计是加强内部控制、规避财务风险的有力手段。对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从采购材料物资,到生产和销售等环节,都应该做好监督控制,设立回避制度,做好存货、现金、应收账款等资产的管理,利用各个部门相互牵制的作用来完善内部审计。同时,审计人员要及时对内部控制做出评价,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与补救建议,从而降低财务工作的差错率,减少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4.对财务风险做综合分析,完善财务预警体系

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完整而有效的财务预警体系,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根据不同的财务风险设定出不同的风险级别和不同的财务预警信号。一般来说,企业应通过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存货、应收账款以及应付账款做好把控,通过全面预算才做好风险预警。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通过分析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来实时考察资产的变现能力,及时掌控资产以及负债状况,通过总资产报酬率来考察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建立完备的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提前对财务风险做出预测,做好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准备。

5.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应对财务风险

不同的财务风险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做好应对财务风险的决策,同样也可以提高风险防范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吐过财务风险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企业可以在风险防范控制的成本以及经济效益之间做好权衡,通过不采取控制措施或者适当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来减轻企业资产负担,然而,如果风险已经超过了企业可以承担的程度,则应该果断放弃相关业务,同时,企业也可以借助外界力量,例如购买保险、分包业务等,来控制风险。总之,对财务风险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证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让财务风险的防范控制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应强.高级会计实务[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2]周文荣,张智广.加强财务风险控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访首钢总公司计财部部长王保民叽财务与会计,2005,(10).

[3]朱望生.浅议三资企业执行新财务会计制度的盲点,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7(10).

[4]王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智慧,鲞业研究,2004,(5).

[5]黄锦亮,白帆.论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财会研究,2004,(6).

[6]彭韶兵.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企业合同风险防控范文9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 风险防范 价值创造

一、企业内控体系中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关系

(一)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集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于一体,企业加强风险防范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企业拥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那么在进行企业内控管理时,会通过实施一系列科学的措施来保障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企业的财务信息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管理者可以依据财务资料来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企业的各项内部措施落实到实处,可以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高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但企业内控和风险防范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内控和风险防范制度的不完善、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风险防范的范围受到限制等,因此企业应重视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二)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体现

企业内控管理程度不同,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表现也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1、企业在内控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即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企业应加大对内部控制建立上的资金投入,随时关注国家出台的有关内控的相关政策,减少企业资金浪费和工作重复的现象发生。在此种情况下,由于建设内控资金的投入加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逐渐健全完善,企业内控中的风险防范也会增强,风险会随之降低,但同时,企业的价值创造受到影响限制,出现价值创造降低的局面,企业的收益也会小于成本的支出。2、在企业内控制度管理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深入了解其财务状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企业内控体系。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宣传,加深企业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内控的管理,减少企业成本费用。而且,适度的内控体系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企业的创造价值也会大于成本费用支出。总之,企业在内控管理上,应该本着企业内控成本效益的原则。

(三)企业内控运行中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关系

风险无处不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创造于风险并存。如果一个企业害怕风险,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不能正确地辨别风险,无法采取措施防范风险,那么,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而风险与价值创造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所以,企业必须在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与权衡。如图1,在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OA阶段指的是企业内部控制首次执行期间,AB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良性运行期间,BT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处于过度运行期间。假设随着时间不断的向前推移.企业用在风险防范上的执行成本逐渐增加。(见右侧图1)

图1 执行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关系分析

二、增强企业内控体系中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措施

(一)健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

健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首先,树立正确的内控管理理念。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遭遇各种不同的风险,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可以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促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加强企业内控执行力度。

制定严格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细则,企业管理者应将人员、制度与内部控制运行流程结合起来,制订可行的内部控制实施计划,另外,企业实施奖罚规则和内部控制责任追究制度。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可以保障企业内控措施落实在实处。在内部控制制度面前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企业工作人员都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和维护者,使内控制度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二)合理组织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

根据以上所讲,过度的内控制度使企业的价值创造减少,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好价值创造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合理控制好风险防范的资金投入成本。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各种经营风险,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二者的有机结合,最终是企业创造价值最大化。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时刻要权衡各项经济活动产生的成本和收益,当估计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就会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反之,就会减少或放弃。只有对企业的实际面临的风险进行正确认识和分析,企业管理者才会对执行企业内控产生的执行成本和预期收益进行合理的权衡。所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促使实现企业价值创造最大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