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集锦9篇

时间:2023-07-25 16:50:35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范文1

一、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教育的实施理念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创新精神薄弱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最为突出的问题。[4]针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偏重理念灌输、缺乏实施路径的现状,高职院校实施以TRIZ创新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技术创新方法的普及教育,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形成具有实践推广意义的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技术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和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开发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以及配套的分学制管理体系,并取得一批显性的物化成果,使创新教育与技术创新服务工作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制高点;建设科学效应库,为创新教育与技术创新服务提供资源保障;建设创新教育指导工作室与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为师生提高创新能力提供学习与实践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咨询与培训服务,对外推广技术创新教育成果。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5]高职院校应积极引进TRIZ理论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为根本目标,以传授创新方法与技能为途径,以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为依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业能力、职业素质与综合素质。[6]将TRIZ理论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内化为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及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咨询与服务能力,为推进自主创新、服务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高职院校运用TRIZ理论与方法拓展与丰富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在实践中探索与建设技术创新教育与服务平台,从根本上改观以往创新教育只注重创新理念的灌输而忽视创新能力(方法与技能)培养的现状与瓶颈,在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层面寻求突破,增加创新教育的可操作性,使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理论传授与实践训练真正地结合起来。高职院校将创新教育与TRIZ理论相结合,必将大大拓展创新教育的空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7]

二、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教育的要素分析与实践成效

(一)技术创新教育组织体系与制度保障

在江苏省教育厅、科技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围绕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需求,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方法(TRIZ)试点工作,深入开展TRIZ理论的研究、宣传、推广和应用工作。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由院领导担任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主抓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学院科技处、教务处、图文信息中心、院团委、高职教育研究所等部门积极参与,TRIZ团队成员与系部专业骨干教师作为创新实践指导教师负责具体工作。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中心与TRIZ创新理论教学研究中心,积极开展TRIZ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教师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教育能力培训;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申报大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基地,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的立项资助,成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成功申报常州市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中心,获得常州市科技局的立项资助;牵头成立了常州市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会,联合在常高校,共同推动TRIZ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学院出台《关于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意见》,并制订《创新教育学分制实施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组织领导、具体任务、保障机制等作了详细的阐释与规划;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学分的界定与分类、申请与认定、程序与记录、检查与评估等作了明确的说明与要求。

(二)技术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学院成立

TRIZ创新理论教学研究中心,组建了以TRIZ理论为教学内容的教学团队,由来自各专业的教师组成,院长担任团队负责人。学院先后组织团队数十名教师分赴厦门、黑河、南京、成都等地参加各种类型的TRIZ理论培训班,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业咨询公司到学校进行封闭式集中培训,首批28位教师获得了培训合格证书(人均培训时数超过130学时),其中部分教师取得国际TRIZ协会LEVEL-2讲师资格证书。5名骨干教师已作为江苏省技术创新讲师团主要成员承担了2010—2012年由省科技厅组织的江苏省技术创新方法千名研发骨干培训的授课任务。

(三)技术创新教育理论研究

学院积极开展基于TRIZ创新理论的教育教学研究,以指导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实践工作,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TRIZ理论在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实践研究》与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2011年底课题研究成果顺利通过验收。目前仍然在研的课题有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TRIZ理论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实践研究》,以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学院科研专项资金每年资助若干项院级创新教育研究课题与技术创新科技应用开发项目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院申报的TRIZ创新教育研究成果《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3T”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荣获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特等奖与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四)学生技术创新能力

TRIZ创新理论和方法目前只有国内少数本科高校中个别教师作为选修课或讲座开展教学活动,其他高职院校内尚未开展这方面的教学改革。学院的TRIZ教学团队通过开展创新教研活动,研究技术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课程大纲、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课件、交流教学心得、探索教学规律。已开设了《TRIZ理论与技术创新方法》课程,并编写了配套的系列教材,每学期选课学生人数达300人以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学院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途径和方式包括: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在项目化课程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的自主项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学生科技社团活动、组织参加省教育厅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科普宣传活动、科技文化节活动等。近三年来,学院共获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60余项,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累计获得一、二等奖43项,学生自主创新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4项,师生合作申报实用新型专利8项。

(五)技术创新服务与咨询

自学院TRIZ创新理论教学研究中心成立以来,TRIZ教学团队为本市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咨询项目40余项,培训企业技术人员500余名,以我院教师为骨干力量参与培训江苏省各级各类科技骨干1000余人,有效地提高了部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其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水平。

三、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以“三个结合”为主线,构建技术创新教育体系

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通过从课内教学到课外实践、从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到科研训练,从营造创新氛围到构建创新平台,来实现从启迪创新意识、激发创造热情、训练创新思维到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8]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教育必须坚持“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相结合、“知识普及、能力提高、项目实战”相结合、“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技术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构建以技术创新教育的课程载体、自主学习的网络载体、真实项目的实践载体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教育与服务平台。创新教育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教案(PPT)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分为知识普及(基础知识)、能力提高(高阶知识)、项目实战(项目演练与软件使用)等三个层次。以实践项目、科技作品、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创新课程的学习成果物化为专利。以省级教育研究课题与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为支撑,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在指导与完善学生创新教育课程的同时,提高教师团队的创新理论水平,增强学院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能力。配套建设TRIZ创新教育网络平台,主要包括三大功能模块:课程教学模块、理论研究模块、技术服务模块,具体功能有:计算机辅助创新工具软件的应用、技术创新教育辅助软件的应用、学习经验与心得交流、在线答疑和创新指导、学生创新作品提交与验收和就业后的创新能力跟踪分析、课题研究成果的与交流、企业研发项目的技术难题征集与(同时作为实践项目与教学案例)等。

(二)以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为目标,建设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的创新教育观念及教学方法都是通过其工作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如果学生能够看到老师这些积极的行为,他们便能切实的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待,他们会觉得自己在生活学习上的一些具有新意的做法得到了认可,自己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评价也会不断的提升。[9]一支能够胜任创新教育与技术创新服务工作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有效保障。以建设优秀创新教学团队、优秀创新研究团队、优秀创新服务团队为目标,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创新理论(TRIZ、六西格玛等)师资培训,组建一支能够胜任创新教育与技术创新服务工作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师资队伍。在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同时,实施创新教学师资分层次、分步骤建设的规划,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开展TRIZ创新理论的普及培训,择优吸收到创新教学团队中,将创新理论与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教学及面向企业的创新研发有机融合起来。

(三)以实践工作室为保障,完善创新教育条件

建设大学生创新教育指导工作室,添置有关创新理论与方法、创新思维训练、创新与发明案例的图书资料,购置CAI系列创新工具软件及相关硬件设备。在系部建设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提供场所与设施。建设完成大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基地(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为师生开展创新理论学习与创新实践演练提供良好的平台。

(四)以教研课题与技术项目为依托,加强创新教育理论研究

加强TRIZ创新理论的教育教学研究,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教育实践模式,努力争取并完成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如: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常州市科技支撑项目、常州科教城院校基金重点项目与院级创新教育研究课题与技术创新科技应用开发项目,及一批省级、院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五)以数据库与资源库为平台,建设科学效应库

科学效应库是通过实物或计算机模拟的手段向公众展示自然现象及实际产品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的知识库,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以Win-dowsXP作为开发平台、VisualC++6.0作为开发工具、Access数据库作为技术支撑,VistmlC++6.0通过ADO方式对数据库进行访问,重点完成若干科学效应的计算机建模或实物制作,建设一个基于WEB的集知识性、趣味性和研究性于一体可重复使用的技术创新研究平台。

(六)以技术创新咨询机构为载体,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咨询服务

成立TRIZ技术创新咨询机构,组织创新教学团队成员开展面向企业的TRIZ技术创新方法培训与技术创新咨询服务,承担企业的科研与技术创新项目。有效激活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TRIZ创新方法为指导,与企业合作完成技术创新服务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咨询与培训,提高办学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七)以学术讲座与报告为形式,开展创新教育学术交流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范文2

关键词:实践教学 理工类大学 创新能力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09-02

Abstract: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and is an important learning stage that the students will lear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to achieve the creation, which can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practice into the job after graduation. I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s in employment has becom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constantly chang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 education reform and social progress. So 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multi-form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undergraduat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Practice teach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nnovation ability;Core competitiveness

实践教学即以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目前高校中理工科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变化,实践教学目的也在不断地拓宽,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始终是贯穿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重要任务。理工类实践教学内容除了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环节、工厂内参观实习环节、野外生产实习教学环节以外,又增加了诸如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开放性自选实验项目、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而学生创新能力不是靠一次讲座、一门课程或一次实践教学活动就能够提升的,它需要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针对各时期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实施连续的、多方位的、循序渐进的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才能够形成[1]。如果能在高等教育阶段做到充分有效地利用每一个实践环节的作用,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创新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因此,为了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须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

1 预期在实践教学中取得创新成果,应在理论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于大学4年实践教学的始终,每年应该有其不同的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重点,将四年的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一个系统[2]。理工类大学本科阶段专业课程的设置紧紧围绕专业范围,实践教学又是对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探索。理论的教与学根本目的在于理论的创新和理论的应用[3]。可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首要条件。

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接触到了大量的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但目前好多专业课程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均为各个专业课程知识内容的基本理论,有的甚至是本课程研究起初阶段的理论,而随着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呈现,许多新的发现还没来得及在高等教材中更新。那么在保证学生学到了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到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对学生的科研创新兴趣的提高势必能起到不同凡响的作用效果。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能够在教授理论课知识的同时,不断渗透与本课程理论相关的国内外前沿科学知识,介绍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引领学生走到理论知识的前沿。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欲望后,在目前高校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环境下,不断地将自己的想法在合适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创造出来,这恰恰达到了教育目标中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目的。

2 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自身兴趣方面创新,促使学生发挥专长

大学本科阶段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所学专业的选择还是与自身兴趣有着莫大关联的。即使是起初不感兴趣的专业,在步入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受学校专业环境的熏染以及自身进取心和毕业后就业压力等多方面的影响,也逐渐会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启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无限探索欲望。

创新思维来源于对事物的某种未知兴趣,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不可分。所谓创新意识就是从思想深处追求创新,具有以创新为荣的理念。创新必须突破创新思维的障碍,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意识[4]。本科教学阶段对于理工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阶段要充分考虑实践教学对理工类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打好坚实的基础。实践教学为学生创新提供必需的前提条件,是本科生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不断地走向创新,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使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可研究的课题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自由选择研究的内容,比给每个同学都固定一个题目被动的研究收到的效果会事半功倍。如目前985高校中的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正是针对学生在兴趣方面的创新需求而设立的。而好多学生真正的以兴趣爱好为基础,取得了好的科研成果,在本科阶段就能发表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甚至申报专利项目。如果高校中毕业论文选题也能做到完全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及工作需要来确定研究题目,为学生提供优越的研究条件,相信好多为了能顺利毕业的同学也会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并且将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一大截,从而使整个毕业论文水平得到提升。

3 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必要条件

科研素质的培养需要以创新思维为基础,而创新不但需要以大量的专业知识为源泉,还要有实现创新的条件[5]。传统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因过度依附于课程理论教学,存在着实验教学体系老化、实验室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资金过度分散、投资效益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资源的共享[6]。随着实践教学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地位的不断提高,目前高校把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也都放在了学校发展规划的首要位置,实验环境不断改善,实验设备不断补充。只有实践条件的多方面全方位提高才能更好的为学生创新提供优越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实践基地、实验场所是学生创新的载体,学生乘坐在高科技成果孵化的载体上,也必将成为孵化高科技的精英人才,成为先进科技的创造者。高校加强对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实践教学场所可以通过增加对创新和科研活动的投入,更新实验仪器等措施满足大学生创新和科研活动的基本要求[7]。实践场所设备先进,管理规范,进入实践环节的每一个学生也能遵照各项要求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自的创新想法,提炼出更好的实验结果,使创新能力在良好的实践环境中不断得到开发。当然,由于高等教育自身具有包容多样、尊重差异;鼓励尝试、宽容失败;注重传承、怀疑权威;坚持理性、提倡质疑等特征[8]。不是每个创新实验项目都会有好的预期的实验成果,必须允许学生失败,并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待下一次创新的成功。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科技创新人才,但是高等教育必须要做好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创新人才的准备,公平对待每一个专业的每一个学生,为其提供先进的科研创新场所。

4 提高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实验室建设仅凭硬件方面的扩充也不能完全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创新条件,还需要加强实验室相关的软件方面建设,更要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实验室及实验教学基地的科研创新氛围。高校中实验室教师队伍存在无论从创新意识或是创新能力,都相对较弱,很少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因而,开设的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较少,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9]。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中教师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教师必须进行自身修炼,努力从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两方面提高自己,不断地扩充自身的专业知识[10]。使得实验教师队伍也开始对自身的知识水平进行不断地提升,特别是新参加工作的年轻实验教师学历整体上都有了大幅提高,使得实验室整体的科研创新水平也在不断上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教师只有从事科学研究,在研究领域内不断探索、创新,才能面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融入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将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去,改变教学内容陈旧和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等现象[11]。这样在实验教师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的同时,不但为参加实验的同学带来了更前端的理论知识支持基础,也能指导学生在研究领域的前沿不断地进行创新。

5 结语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升理工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专业实践。在良好的实践环境中,充分运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研究的浓厚兴趣。大学4年中分阶段、分步骤逐一引导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专业实践教学及各类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应用。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势必会不断得到提高,理工类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将不断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夏怀成,杨春婧,张婷婷,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阶段式实践教学方法――以汽车专业为例[J].教学研究,2013(36):1-3.

[2] 沙爱霞.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职业时空,2011(7):125-127.

[3] 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4] 冯德山,王菁.关于实践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72-173.

[5] 田有,李洪丽.浅谈如何培养理工类大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4):89-91.

[6] 牛庆玮,胡伟,刘臻,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70-73.

[7] 汤佳乐,程放,黄春辉,等.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8-89.

[8] 戚业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深层次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16-19.

[9] 袁银男,许桢英,刘会霞,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2-98.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范文3

关键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基地办事处;企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49-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业都面临着高学历应用型人才的缺乏现状。当前,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高端人才已成为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令人担忧的是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下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无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强调学位论文的核心地位,专业技能不足,科研水平也不够,即使参加工作短期内也难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于是许多高校开始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校情况的培养模式,比如建立创新实践基地,为研究生进行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机制保障,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更好地提高研究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许多高校都建立了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但由于诸多条件限制依然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1)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档次级别低,管理不规范,设施也不够完备;(2)研究生的目标任务定位不明确,实习内容与培养方案不相符,实践教学的内容、目标、体系与企业生产实际难以融合;(3)虽然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校情况的培养模式,但由于学校及导师的经验不足,能够建立一支专职指导教师队伍的培养单位比较少;(4)研究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学校和企业沟通不畅通,导致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和实践面临许多困难。此外,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教师队伍提出了高标准,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因此,为了提高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成功转型,迫切需要建立一批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探讨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找准创新实践基地的定位和所承担的功能是建设好创新实践基地的关键,也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笔者针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不足,结合学校和企业的具体科研条件,提出一种通过“校企”联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形成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实施效果表明,该方案不但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缓解高校师资力量的不足,还能够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高院校培养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实践基地建设所需的条件

1.高校应选择与自己学校的专业和特色相对口的企业,该企业在行业领域中还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企业各部门设置相对比较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相对比较顺畅。

2.企业要有参与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动力,具备较好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工程硕士培养的各项要求,并能够积极地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

3.企业具备较好的硬件设施基础,符合工程硕士培养的相关要求,能够为研究生的实践提供保障。

4.企业具备较强的研发团队,该团队里的先进技术人才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较好的工程师资保障。

二、实践基地建设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经过多年研究生的培养实践,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主要寻求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如何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与热情,校企双方如何在保障各自利益的前提下形成“校企”联合型培养的长效机制。

2.如何建立一支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该队伍既能满足企业技术研发的需要,同时又能为研究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提供良好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不断增强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如何有效平衡研究生在企业锻炼期间的学业和实践的问题,让研究生既能顺利完成在校的理论学习,又能在企业里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锻炼。

4.如何每年都能为每位研究生设计一个符合自身兴趣和创新要求的研究方向,并保证每位研究生都能在该研究方向上取得一定的突破与进步。

5.如何培养研究生学会撰写具较高水平的创新性学术论文,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研究素养,以为我国创新人才储备后续力量。

三、实践基地建设及培养模式实施研究

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研究的培养模式拟通过“校企”联合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一套集应用技术理论研究、应用技术实践和企业实践于一体的较规范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方案,即与企业共同建立“基地办事处”具体建设及实施方案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由校方组织相关专门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拟定实践基地候选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并根据所属行业确定适用专业或研究领域。该阶段在实验室对研究生进行应用技术理论的培养,为企业实践做准备。同时基于学校已有的研究内容及实验室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学科发展前沿或企业面临的科研技术课题对学生基础的应用理论进行培养,为每位研究生因人而异地设计一个较好的理论研究方向,从而保证研究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以及缜密的学术型思维能力,为在企业的实践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每位研究生都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第二阶段:学校为实践基地提供必要的教学实践设备,在企业建立基地办事处积极配合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为学生在企业实践提供有力的物资保障,同时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人员队伍,技术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以及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知识。高校通过聘任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人员作为研究生导师共同参与制订培养计划,指导研究生进行实践创新。研究生亲身参与业务实践,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该阶段学生主要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指导下,以独立自主的创新型科学实践为核心,开展相关领域的创新研究。

3.第三阶段:研究生在校经过一定的理论知识充电之后,企业为研究生安排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研发部具体实践的培养。该阶段主要以实践为目的,为了使顶岗实习落到实处校企双方要签订合同,确定实习岗位与实习课题相吻合,在一年的实习期间让学生在不同岗位轮岗,让学生拥有多部门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各方面条件较好的企业单位成为长期、稳定的研究生实践基地是做好顶岗实习、培养有用人才的关键。该阶段主要基于学校已经有的教学条件、合作企业研发部已有设备及面向市场的研发需求,让研究生在早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积累上积极开展创新研究与实践,这不仅可以培养研究生高水平技术创新能力,还能有效地服务于社会,满足高等院校与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需要。

4.第四阶段:研究生参与企业工程部具体实际项目,校企双方合作深入开展人才培养,鼓励以项目导向的“产学研”灵活的合作方式。有了前一阶段的实践基础,该阶段主要以研发为目的,基于相关合作企业的实际条件及面向市场的具体工程项目进行创新研究,将研究生培养与企业生产需要有效地衔接起来,形成“校企”联合型培养的长效机制。此外,在以实际工程项目的创新研究为基础,培养研究生进行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撰写能力,将创新成果既反映在企业技术的创新上,还能反映到学术研究领域。

四、实践基地办事处建设的效果

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与缙云高新拉床公司合作,依托于企业研究生基地办事处。在机电一体化方面深入开展合作,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培养实践共计完成了5名研究生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合作企业为每位研究生配备了技术指导老师,所有的研究生都有各自独立的理论及技术研究方向,学生的研究课题也紧密围绕企业技术难题展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锻炼,研究生的研究内容不仅很好地迎合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还为研究生提供了工程类研究论文撰写所需的各项素材。通过三年的培育,积极参与培养的研究生认为这些课题的应用性强、切合实际、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实践效果显著,这些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也受到多家企业的青睐和好评。

参考文献:

[1]英爽,康君,甄良,丁雪梅.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2014,(02).

[2]林雪美,李斌.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4,(1).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范文4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6-0100-05

The Effect of Routine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DU Yueping, WANG Huanh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an Electronic and Science University, Xian 710126)

Abstract: Drawing upon CE theory and neobureaucratic theory, a research model i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all the directions of routine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and their potential influence on CE, and 174 firms are taken as samples to justify the hypothesis proposed while following the deducted conceptual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eater number of open routine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CE;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nal communication have the various levels of influence on CE; Extensive volume and frequency of routine vertical communication and parallel communication h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s on CE; Open and direct form of crosshierarchical communication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innovation.

Key words:internal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CE; routines; standard practices; neobureaucratic theory

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内部创业无疑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内部创业是发生在组织框架内的创业活动,通过利用创业机会和实施战略更新开展创业活动[1]。影响内部创业家识别和利用创业机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信息,但是有关信息和沟通的创业研究有待完善。已有研究证明,组织系统是促进内部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2]。信息和沟通实践作为组织系统及其标准运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新创业机会的识别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近年来,组织因素对内部创业的影响受到学者们的重视[3],但是较少关注沟通对内部创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利用新官僚制理论,从中心化和正式化两个维度分析企业内部各类沟通活动,以考察企业内部沟通实践对内部创业的影响作用。

1理论回顾与假设提出

11内部创业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在研究企业层面的创业行为时,学者们普遍使用“创业导向”和“内部创业”来描述已建企业内部的创业活动。Dess和Lunpkin认为创业导向代表企业的创业机会导向,不是真实的企业内部创业活动,而内部创业侧重于企业及其员工所进行创新创业活动[4]。因此,本文用“内部创业”表示现存组织内的创新创业。Antonicic和Hisrich认为,内部创业是创建新事业和其他创新活动的过程,例如开发新产品、提出新管理方法及战略更新等[5]。内部创业表现为3种基本行为:创新、创业和战略更新[6]。创新指的是企业坚持引入新产品、新生产流程等的一贯承诺;创业侧重于企业内外部新事业的创建;战略更新是指重新?u估企业与市场或竞争者的关系及重新定位竞争空间的所有活动。

在企业内部如何推动内部创业?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推动和阻碍内部创业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内部环境因素,例如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实践、组织文化、开放性资源、管理者支持、薪酬和资源的可获取性、风险承担[7]。在很大程度上,内部因素是可控性的,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而调整,这也是学者和实践者的研究兴趣所在。企业可以充分地利用组织知识,培养和发掘个人的创业潜力,这将更有可能产生可靠的创新。因此,组织内部因素对建设一个有利于创新和内部创业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工作场所设计开发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内部环境成为一个管理问题。在还未充分了解哪些组织实践能够激发和促进内部创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组织内部设计,分析建设一个有利于内部创业的环境所存在的问题。专注于探索这些因素的研究可以与官僚主义理论相结合,形成一个广泛且有用的研究潮流。但是,对官僚制的另一方面――惯例和标准化工作的研究往往被内部创业的研究者们所忽略。因此,结构化的组织设计是否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创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验证。本研究利用新官僚制理论,寻求一条新的路径,研究企业日常沟通实践如何影响内部创业。

12企业内部沟通的新官僚制视角

新官僚制理论对权利、秩序和规则的定义不同于后官僚制理论,它把授权的观点融入官僚制理论中,认为组织设计、结构、过程和惯例的形成是一个被多种力量驱使的动态过程[8]。惯例被定义为重复的、可识别的互动行为模式,是企业完成工作的基本方式[9]。另外,惯例作为一个生产型系统,可以通过个体与系统之间的内生性互动实现稳定和变化。因此,新官僚主义理论关注官僚体制的自我调节功能和环境对组织惯例的影响作用。Adler认为新官僚体制脱离了传统困境:多官僚少创新或少官僚多创新,认可了新官僚体制的授权作用,而不是制约作用。新官僚制理论认为,官僚结构和系统运行是为了支持实干家而不是支持上级的权威,为了识别最好的实践活动和改进的机会,企业员工广泛参与过程的设计。

授权的官僚制已经被几个学者进行验证,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在很早以前就发现某些工作的正规化可以增加工作满意度和提升组织承诺。Feldman和Rafaeli认为,参与者之间关系的惯例具有重要作用,不仅促进他们交换信息,而且促使执行组织任务的人形成关于他们的行动与组织愿景联系的共同理解[10]。这些研究不仅促进对组织惯例动态过程的理解,还可以帮助理解日常管理实践促进内部创业的观点。

13内部创业与惯例

惯例由表述和执行两部分组成,前者以行为准则的形式存在,主要是指组织的标准运作过程;后者主要指组织成员在特定的情境下惯例执行的实践部分,是个体或组织活动的外在表现。惯例作为构成组织实践的行为模式,被认为与内部创业有冲突。Peter Drucker主张目的性创新和系统性创业,提出了创业管理的结构化方法[11]。一些学者也认为组织实践是发展内部创业的关键,在促进内部创业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2]。因此,惯例与内部创业并不矛盾。

现有研究强调了惯例的内生性和灵活性特点,沟通惯例可以通过此机制促进内部创业。日常沟通实践是沟通惯例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为任何的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最新的内部创业研究提出多种加强沟通的方法:提高联系、加强合作、创建网络、增加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这些方式,沟通可以促进内部创业。团队成员感知新信息的共同方式有助于个体利用新知识进行有效的合作,从而获得新想法。Zohar认为组织就像大脑一样,在变革时期,需要生长出新的神经联系[13]。沟通渠道作为企业的神经联系,促进员工交流想法和知识。这些神经联系以日常沟通实践的形式存在于企业中,在建立共同的理解进而建立共同的认知模式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有助于机会的发现、评估和利用。

14研究假设

日常沟通实践可以通过维度被感知,参阅官僚主义理论,日常沟通实践的维度划分为:集中化和正式化。借鉴Adler的官僚组织的授权作用,标准日常沟通实践一定以最适合它们角色的形式而发生,因而会表现出低水平的集中化和正式化。低集中化指的是包容性,大量的和频繁的沟通实践以及各层次员工之间丰富的交流。低正式化是指交流形式受到低水平限制。组织中开放的沟通氛围,对于组织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良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基于研究目的,这里所说的日常沟通是指开放的沟通实践,即沟通是分散的、频繁的、丰富的,沟通形式是不受限制的。为了研究日常沟通实践是否能够促进内部创业,提出假设:

H1:在企业中,开放的日常沟通实践与内部创业存在正相关。

组织内部的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和斜向沟通都是为了协调组织中的权责、资源和关系,以使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研究表明,领导行为对组织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领导是能有效激发员工创新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14]。上下级沟通是领导传递其管理理念以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主要方式,比其他沟通形式有更大的效能[15]。因此,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日常沟通实践对促进内部创业行为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另外,在研究官僚主?x对个人创造力的束缚时,Hirst等发现集中化对个人创造力的影响作用超过正式化[16]。因此,与日常沟通形式相比,日常沟通量(沟通内容的多样性与沟通频率的大小)会对内部创业产生更强的作用。因此,提出假设:

H2:在企业日常沟通实践中,与平行沟通和斜向沟通相比,垂直沟通与内部创业存在更强的正相关;

H3:与日常沟通形式相比,日常沟通量与内部创业存在更强的正相关。

2研究方法

21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取陕西地区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生物制药和新材料等行业中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为研究对象,根据已有文献,成立五年以上的企业可认为是处于成熟期的企业。问卷填写者为中层管理者,因为中层管理者对企业的研发活动较为熟悉,能够与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互动,获取丰富且真实的资料,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采取实地调研、现场填写和发送邮件的方式收集数据,共发放286份问卷,最终回收问卷199份,问卷的回收率为6958%,剔除存在缺失项目的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74份,有效回收率为8744%。

问卷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为了避免共同方法偏差问题的发生,一方面对问卷进行程序控制,通过题项顺序的恰当安排降低共同方法偏差;另一方面以Harman的单因子测试法通过未旋转的因子检验数据的同源性方法变异程度,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分析共抽取了4个因子,解释了总变异量的71485%,其中第一个因子只解释了32768%,未占到总变异的一半,本研究数据符合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的判定要求。

22变量测量

本研究参考国外已有的成熟量表测量相关构念,并结合本研究需要以及我国现状进行改进,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确保改进后的量表适宜。另外,根据预研究中问卷填写者的反馈意见,对问卷的表达做进一步的修改,形成正式问卷。

内部沟通采用Zur的量表,从7个方面衡量,分别是一般沟通、沟通作用、一般下行沟通、直系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斜向沟通,各类沟通分2个维度:集中化(即沟通内容的多样化和沟通频率的大小)、正式化(即沟通程序的管制程度)[17]。该量表包括14个题项,如表1所示。

内部创业量表参考了Antoncic和Hisrich[5]等的研究,并结合本研究需要以及我国现状,将内部创业分为3个维度:创新、创业、战略更新,共14个题项,对产品开发的投入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把大量的新产品引入市场、比主要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的专利、对产品开发方案的投入超过行业平均水平4个题项衡量创新;进入新市场、创建新事业、开拓新的细分市场、投资创业活动、创建半自治事业单元5个题项衡量创业;改变竞争方式、重组业务和部门、重新定义行业竞争、引进创新性的人力资源项目、率先引入新业务概念5个题项衡量战略更新。

3数据分析

31信度和效度检验

(1)信度分析

本文采用Cronbachα系数检验量表的信度,检验结果见表2。各变量的Cronbachα系数都大于0900,说明各变量内部均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量表的稳定性较好,可以将变量各个题项合并统一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研究假设。

(2)效度分析

问卷效度由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组成。首先,本研究问卷是在国外学者相关问卷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和预调研结果进行认真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其次,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①本研究运用SPSS220对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KMO值为0836,且Bartlett球形检验:x2/df=16268,p

32假设检验

内部创业变量与各沟通变量的相关系数在03~07(p

模型1中,除了21沟通的作用,所有的回归系数均对因变量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如11一般沟通量(β=0157,p

本研究进一步构建了3个回归模型,探索沟通实践对内部??业3个维度的影响。模型2表示,组织沟通的数量和形式(题项11和12)、直系下行沟通的数量和形式(题项41和42)以及斜向沟通的形式(题项72)对企业的创新活动有正向影响作用。模型3显示,组织沟通的数量和形式(题项11和12)以及直系下行沟通的数量(题项41)对企业的创业活动有正向影响作用。模型4表明,组织沟通的数量和形式(题项11和12)以及直系下行沟通的数量和形式(题项41和42)对战略更新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4结果讨论

41结论与贡献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企业内开放的沟通实践对内部创业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第二,广泛且频繁的垂直沟通(上行沟通和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对内部创业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作用;第三,开放且直接的斜向沟通形式对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作用。为了增加内部创业强度,在内部沟通方面,企业需要的不是更少的标准程序,而是更多的、更好的标准程序。然而,关于组织再设计的工作,很多组织的目的是去除组织的官僚特征。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太少的官僚体制远比太多的官僚体制更危险。因为所有的企业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标准化,而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组织内如何重新配置特定的流程和形式,以更好地满足内部创业。

本研究有以下三点贡献:首先,本文利用内部创业理论、一般管理理论以及新官僚制理论,探讨了标准实践如何促进内部创业活动,将新官僚制理论的某些思想和观点纳入研究中,扩展了内部创业理论研究。其次,本研究有助于推动内部创业活动的实施。研究已经证明,在企业中,开放的沟通实践与内部创业呈正相关关系,与沟通形式相比,沟通的数量和频率与内部创业活动具有更强的相关关系,在一般沟通和垂直沟通方式中更加显著。在创业组织中,沟通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且相互关联的,广泛的交流是组织变革与发展的关键。最后,本研究揭示不同类型的内部沟通对内部创业具有不同的影响。垂直沟通在提高内部创业强度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广泛的、开放的和直接的垂直沟通促进内部创业活动。团队内沟通对强化内部创业具有积极作用,工作中同事之间多样的且频繁的信息交流非常有助于内部创业。斜向沟通促进员工间自由交流,获得更多的信息和鼓励,从而会表现出更多的创业行为。

42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范文5

[关键词] 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

0 引 言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追求实战”的原则,强调自主性、协作性、探索性及实践性,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能力及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1 突出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保持开放的学术思想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至关重要。“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核心是“创新”,项目的选择应区别于传统的以专业知识和毕业论文为范式的课题设计,必须带有创新亮点和实战训练过程,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奇思妙想”。

由于长期以来专业教育的惯性,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很难摆脱学科专业范式的影响,在组织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按已有的思维定势和研究模式进行运作,对本科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体现不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导向,以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敢想、敢做、能写、会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的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能力。评价的标准也应与一般的学术研究有所区别,要突出题目的新颖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而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规范性。选题方式可采用学生自选与教师指定相结合的方式,选题应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与实际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因才设计,因地制宜。

2 着重科学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训练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主要目的不完全是要通过实践形成“创新性”的成果,而是要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和实验实战的过程,着重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申请锻炼学生概括共性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研发锻炼学生系统利用知识和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实验提升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及申请发明专利等形式锻炼学生总结凝练理论成果的能力。“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是对学校现有教学模式和培养体系的有益补充,同时,也促进高校以新的视角来关照本科教育的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内容、方法的更新。通过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至少在以下5个方面对本科教学改革可以起到推助作用:

(1)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将更加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重点解决“课程如何来,课程如何排,课程如何上”的问题;

(2)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将更加重视方法论课程的比重,在打基础阶段对学生进行系统理论与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建立科学思维;

(3)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将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将第二课堂的各类学生学术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使其成为本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第一课堂教学的有目的的延伸,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团学活动”;

(4)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将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鼓励教师以问题为中心开设研讨课,带领学生进行合作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的实践机会;

(5)在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上,将突破原有的总结性评价的局限,注重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 树立多学科视野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个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其研究内容和实验过程必然是项目最为核心的部分,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如何能够维持一个稳定高效的团队,使团队能够形成最大的合力,更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部分为团队项目,要求项目组成员要相互依靠、共同合作、善于交流、敢于质疑、勇于突破与创新。

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时,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科视野、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共同研究、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个参与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独到的观察眼光,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问题,不但能产生各自的观点,还会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启示的共振效应,把这些观点综合起来,就能形成对问题全面深刻的认识,产生创新性的思想成果。

4 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结果

任何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计划,都要强调过程,而非结果。过程是项目实施的目的,也是保证其成功实施的重要方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针对本科生的项目,更加需要倡导一种“注重过程、宽忍失败”的理念。在学生实施项目的过程当中,无论是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实验数据分析、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还是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参加企业实践、模拟企业运行、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他们所遇到的将不仅是由于学科专业知识的欠缺而难以逾越的障碍,还将遇到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脱节的困惑,很难正确处理好事实与事实的矛盾、事实与理论的矛盾以及理论与理论的矛盾。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应实现本质上的创新,不仅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而且在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现代知识精英方面有所突破。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全过程,学会做人做事、动手动脑以及生存、生活,不唯书、不唯心,只唯实,比获得一个所谓的“结果”要好得多。

5 结 语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与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不容忽视的教育理念,高校教师、管理者应在自己的工作中始终贯穿这一理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抓手,要达到计划的预期目标,项目实施需突出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着重科学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树立多学科视野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寓教于研”中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关晓辉,吴维仲,王建元,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4):181-182.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Z].2010.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范文6

[关键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专业研究生;创新型实验;特色实验课程;功能材料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3?0073?02

创新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事物;三是改变。创新性人才指掌握一定专业知识技能,在社会实践中能推陈出新,以自己的创新性意识和行动,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中做出贡献的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创新人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为战略性资源和决定性因素。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顺应了时代的呼唤和国家发展的要求。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的研究生数量已跨入世界大国行列,研究生成为目前参与和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知识创新能力与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至关重要。而大量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国际性的学术论文数量偏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原创性成果稀少等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我们国家自己创建的第一所航空航天大学,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世界航空航天发展的前沿,为国家经济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为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培养了11万学生,这些高素质人才大部分在我国的航空航天领域担当重任,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提供了人才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年来服务大局、特色兴校、培育人才、不断创新,突出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模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了新时期“重基础、强交叉、拓视野、推创新”的研究生教育思路,对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提高生源质量,改革招生指标分配办法,修订培养方案,促进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推广试点班教育模式,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创新学科交叉机制体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实验教学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三个阶段。在强化研究生理论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的同时,采取了重大举措来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增加了研究生教学的实验环节;通过“211”和“985”条件建设逐步构建了开放适用的研究生实验教学设备条件,并构筑人性化的实验环境;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确立了开放式的多元化的研究生公共实验和研究生专业实验课体系;最大限度地挖掘出研究生的知识潜能,养成创造性品格,掌握创造性技能,最后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中得到深入和升华,使得研究生培养的三个阶段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体。

在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方面,在一级学科层面,将关联密切的研究生理论课程的实验整合成数门独立设置的综合性实验课。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其他相关课程,建立一个包括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创新型实验3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构建了整体性的开放式创新实践基地。例如自2004年以来,先后建设了“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复杂产品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和“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创新基地” 等开放性的创新实践基地。基地以航空航天与信息类优势学科群为中心,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在创新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二、材料专业研究生特种功能材料特色试验课程设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及内容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材料学院研究生的实验设备主要来自各科研课题组,设备种类、台套数、完好率受限制,特别是使用时间无法保证,影响研究生试验运行。课时数虚,授课内容待充实。

随着多年来对实验室建设的不断投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实验室建设遵循“以软带硬”的原则,即以教学改革为前提,投入的实验设备要服务于所开设的实验项目,硬件建设服从软件建设。目前材料学院用于研究生实验教学的设备已经初具规模,拥有多套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磁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ICP分析仪、拉曼光谱分析仪等先进的分析检测设备,并对各学科实验室进行了优化整合和重组资源配置,发挥了实验室的复合功能和规模效益。材料学院还承担着大量部级和省部级的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培养研究生的客观条件。材料学院将逐步彻底改造研究生实验课内容和实验条件,建立具有航空航天特色、涵盖材料学科重要研究方向的材料制备、测试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生公共实验平台,以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确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实验课程的具体设置方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以教育部“空天材料及其服役性能实验室”为依托,开设了“先进结构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研究生创新型实验课。该实验室多年来立足于航空航天材料前沿研究,旨在将先进的和学科交叉性强的科研成果高质量地融入到研究生实验教学上,取得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下面以“特种功能材料”的设置为例,从创新型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的区别、创新型实验课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实践的区别、创新型实验课与研究生创新基地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创新型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的区别

创新型实验课和综合实验课在内容上都涉及到培养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差别在于综合实验课相对而言内容更为固定,比如“材料电镜分析实验”是侧重于使学生理解各种电子显微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熟悉仪器结构,掌握样品制备方法及实验参数选择,并学会对各种电镜图像及信息进行识别、计算和分析处理等。而创新型实验课是在课程内容、形式和目的上存在更多的创新元素。这类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完成 ,或者在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上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索研究,其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研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经验和体会,如大的创新团队(课题组)和实验室就是培育创新精神的沃土。以“特种功能材料”为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天材料及其服役性能实验室” 针对智能机翼、机载设备和航空发动机等的应用,在航空航天特种功能材料上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其科研设备齐全,在“特种功能材料”实验课中设立了相变材料、磁性材料等相对宽的方向,在实验中指导教师演示其中课题组“成熟”材料从设计-制备-功能特性研究的完整的实践过程,然后在大方向内自由选题,运用理论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综合设计实验方案和内容,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研究。如果说综合实验课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步,那么创新型实验则是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的第一步。

2. 创新型实验课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实践的区别

这两者同为科研训练。创新型实验课是“常做常新”的实验课,指导教师要不断开发新的实验方法,搭建不同的新架构。学生则应该不断丰富自主实验的新内容,成为填充架构的新单元。从时间尺度上来说,创新型实验课比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短的多,创新型实验课会对科研的过程有完整的体验,为了保障进度,增强协作沟通能力,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项目组,分工共同完成实验内容。实验课的考核以小组答辩的形式,根据选题的创新性、综合性、协作情况等打分。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一般都是学生在其导师的指导下单独完成的。限于不同实验条件、经费保障条件、课题组的创新实践成果积累等的不同,毕业论文研究的创新实践程度会有很大差异,研究生也往往得不到自主选题和自主研究的机会。

3. 创新型实验课与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区别

两者的教学资源开放程度和范围不同。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是一个面向全校开放的,融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活动平台。研究生创新基地在学科综合性和交叉性上,可以面向更大范围的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实现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学科的集中交叉得资源能更集中整合,如“复杂产品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和“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创新基地”等开放性的创新实践基地就是如此。目前,“特种功能材料”研究生创新型实验课还是材料学院研究生实验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特种功能材料”与物理、化学、航空、航天、电子、机械等领域有广泛的学科交叉,可以成为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设计和研究探索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随着教学实践成果的积累、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增强,材料学院可以向学校申报加入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实践活动内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实践机会。

三、结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特种功能材料”研究生创新型实验课的教学实践才刚刚起步,深厚的科研成果积累和良好实验课程的资源配置,以及是否能高质量地转化到研究生实验教学上,这些都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指导教师团队成员如何利用崭新的实验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未知的能力,还需要不断创新教学,与时俱进地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才能真正在教学改革中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 郑冬梅,王悦.构建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46-148.

[2] 王悦,冯秀娟.高水平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3):113-115.

[3] 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等.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5(5):30-32.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范文7

关键词:创新人才;本科教育;研究性学习;校社企联合;产学研一体

一、研究背景

国外现代教育实践表明,学生成才重要因素不一定在于学校教师所教,而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年龄相近的年轻人自己结队自主地、探索性地学习,去批判性地学知识和创造知识([瑞士]M.L.古茨克米德,未来大学应有新的教育模式,2000;杨颉,我看日本大学的教学制度和教育方法,2000),这是国外学者的一般共识。一方面,教师运用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性地学习,学生不仅培养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和研究人员与学生共同规划开发,可以在那些朝气蓬勃、富于想象、热情洋溢的本科生的交流中获取新的刺激和新的创造力(史朝,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八、九十年代本科生教育的经验及启示,2000)。

国外研究成果还集中于研究性学习引导的规范即制度的作用方面。美国等国家的教育学者强调要尽早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应保证在大学一年级有实习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客观地评估自己适应未来就业市场所需能力和水平,找出不足,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丁彦华,加拿大教育实习的特点及启示,2009;顾维勇,英、法、德、美教师教育中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及启示,2007)。另外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没有直接以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为内容的研究成果。许多西方国家职业教育中的职业实践基地大体类似于我国大学生实践基地,不同的是除了直接以职业为目标的大学教育如师范教育等极少数外,西方国家的职业实践教育主要针对职教生而非以研究为目的本科生(罗朝猛,立法: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基石,2007;曹丽萍,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启示,2009;高月春,英国“以中小学为基地”教育实习模式的特点及启示,2007)国内教育界对“研究性学习”的探讨成果不少,研究成果呈现出如下特点:

1.1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性成果较少,但有了一定的学理深度(李雯,教育的四根支柱,1998;方静雨,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2007;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200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究,2001;庞维国:论研究性学习,2002)。

1.2研究性学习及其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应用性成果丰富,既涉及到不同的专业,也涉及到实践基地建设的组织、原则、目的等方面(王中琪等,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2004;陈爱民,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载体―以梧州学院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为例,2009;徐礼超,基于制的高校专业实习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淮阴工学院为例,2009)。

1.3不足的是从学理角度探讨校社企合作的研究性学习实践平台的成果较少,张楚文等,对项目实践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互动的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2004);张中对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进行探索研究(2009);姜生元等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行(2007)。根据我们的检索,目前国内几乎没有专门研究产学研一体化目标下校社企共建研究性学习实践平台的文献和著作,运用研究性学习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尽早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也不多。 而产学研一体化目标下校社(政)企共建研究性学习实践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在象我国当前创新型国家和教育改革战略背景下,其意义十分深远。

二、优化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通过尽早使学生成为研究性学习和互动式教学的主体,充分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避免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割裂现象。高校普遍按国家统一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割裂,最终培养的人才创新素质不高,协调沟通能力不足,不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求。许多学生在毕业时都修过了所要求的一系列课程,但仍然缺乏一种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或者是对一类信息与其他信息的联系一知半解。他们直至毕业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有逻辑地思考、清楚地写作、严谨地演讲和高效地合作。大学能给他们超出一个文凭之上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太少了。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同龄人手中有了和他们一样的文凭,文凭本身也在贬值,直接他们面临的就是失业的困窘和就业的不适应。而在社区信息化项目实践教学过程中,社区、企业、教师、学生共同规划研发,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社区、企业、教师、学生的知识能力融合并得以提升。

2.2解决大学生特别是商科院校学生较强的研究性学习的欲望与研究性学习实践教育基地缺乏之间的矛盾,尽早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第一,高校特别是商科院校专业复合性的居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边缘性、综合性更强,按教育部专业目录,跨管理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的主要困惑有:⑴专业学科范围宽泛,我所学各门专业课程知识如何融合?⑵就业面宽泛,我毕业后从事什么岗位工作?学生既可从事IT技术开发,又可从事技术管理;既可继续深造,又可直接进入就业市场,或作为经营者从事商业活动。本科教育普遍采用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职业技能相脱离的传统模式,没有将实践教学尽早地和理论课程学习结合起来,即学生首先在大学里学量的理论课程,在毕业前才有机会接触实际,即所谓“实习”。第二,广大社区可为入校后的大学生提供大型研究性学习实习基地。企业能为大学生提供的实习基地有限,社区信息化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研究性学习实践平台。

2.3最大限度地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以形成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合力机制,解决校政企合作共赢问题。到广大进行社区信息化实践及服务型社区建设,既可最大限度地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以形成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合力机制,使学生通过实践整合所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社会资源“聚焦”,提高学生的社会商、德育商,又能帮助社区打造和谐社区,提高社区公众的幸福指数。

三、产学研一体的校社企联合的研究性学习平台建设目标和实践形式

3.1通过产学研结合经济和高效地建立研究性学习平台,尽早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项目组与政府及社区信息化承建商合作共建“‘两型’社区信息化建设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践基地”,解决学生尽早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基地缺乏问题。学生通过基地参与研究性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途径如下。第一,校政企合作研发和推广社区信息化项目。项目组通过参与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开发,根据一至四年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实践不同层次需要,组织学生对此平台进行维护,并深入广大社区帮助各社区利用此平台提供的网站创建系统,便捷地申请二级域名,进行即建、即见、即得式的网站部署、架构调整、栏目管理、内容、文件管理、状态监测等,选配自行建设相应模块并入整个体系等,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社区信息资源的调研挖掘,为社区管理、服务及商务提供支持信息;培训社区工作人员使用和管理社区信息系统后台;为社区辖区内商家作宣传推广、开发社区商家网上黄页及其实体电子商务运作等。第二,进行社区服务人员的双向培训。企业和政府、社区先对学生进行社区信息化建设、社区网格管理理念、社区服务等系列内容培训,学生再深入广大社区对每个社区信息员、社区网格管理员及其他社区服务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社区网格管理,以及“服务型”社区创新等培训。第三,直接参与社区信息化服务或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

3.2产学研相结合、校社企联合创新共建研究性学习平台,实现校社企多赢,建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如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大多是采取的“政府主导、社区主体、企业运作”市场运作模式,特别是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先导区、全国社区信息化试点区的长沙市岳麓区,积极提供政策支持、业务指导和监督,基层社区居委会、省市民政、计生等部门的全力支持,保证了资料取得和社区信息化建设资金到位。社区信息化主要由企业投资进行商业化运作,而企业缺乏大量人力资源,高校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和社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和推广所需的大量人力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此平台并进行维护,因此企业政府与我项目组拥有长期合作动机。

3.3利用研究性学习平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即通过组织大学生挖掘社区潜在差异需求,为其寻找创业商机。如我国“两型社区”先导实验区长株潭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与推广将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并对相关产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社区服务市场巨大,例如据我们调查,长株潭地区约有1000多家社区,1300万人口,岳麓区就有10个街道办事处、1个管委会,共104个社区(村),社区服务项目需求可分为16大类100小类286项具体业务,包括社区居民、商户、服务商及服务和管理者等,其中居民就有243项服务需求,还有大量的差异服务需求还潜在社区内部,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实现。

四、产学研一体的校社企联合的研究性学习平台建设与实践的要点

产学研一体的校社企联合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应注意如下几点。

4.1将系统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尽早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机制建立。运用“超循环”等自组织理论,形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共同提高的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范文8

1.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国家和学校两级单位均设立了不同级别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刺激大学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创新活动来提升其能力,但如果其指导教师没有兴趣或动力来指导学生,该创新项目不会达到其预期效果。为此,依托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来研究大学生的创新项目可以实现指导教师与学生共赢的局面。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尤其是还没有指导研究生的青年教师,其有强烈的愿望指导若干本科生来参与其科研项目,原因在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科研项目具有实践性,需要教师与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相应的资料;另一方面,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创新项目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可以使得学生与指导教师有更加紧密的交流时间与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知识学习能力。

2.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行性

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可行的。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其主要职责有三个方面:教书、科研和社会服务。科研是大学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每位教师都会具有不同等级的科研项目,而科研项目本身具有创新性的特点,为此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相结合,有利于确保大学生创新项目处于学科前沿位置。对于本科生而言,选择指导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作为创新项目,有利于获得指导教师更加专业化的指导。

二、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实践项目的过程管理

对于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项目的管理,可根据其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化的管理,分别是选题、研究阶段和研究报告撰写与答辩三个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在不同过程的指导方法和路径会具有差异性,因为不同过程的目标具有差异性。

1.选题阶段——与科研教师项目紧密相关

对于大学生创新项目而言,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选题是关键。由于大学生创新项目需要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来确定,因而选题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的拟定,在教师拟定题目时,一般会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该题目来源于教师某科研项目中的一部分,二是要求该部分内容要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后供学生进行选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创新项目申报。

2.研究阶段——理论、方法和案例

由于对公共管理本科生的要求是具有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具有“顶天立地”的创新实践能力,因而在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是力求学生对公共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公共管理相关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将该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实践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例如对于理论的学习,需要学生阅读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的经典书目、国内外高等级期刊,使得学生能够对该创新项目有系统地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进行创新性的理论假设和探索;为对上述创新性的理论假说进行分析,需要学习和运用一定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如数理统计、定性比较分析等定性、定量方法;此外,为对上述创新性的理论假说进行验证或解释,需要选取特定的案例,采取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资料进行实证检验。该阶段目的是对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其创新项目的研究具有三种元素:理论、方法和案例。而对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而言,理论、方法和案例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三种元素。通过教师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结合,指导教师不用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创新项目,这可以大大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效果,并充分利用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

3.研究报告撰写与答辩

最后,指导教师需要指导本科生进行研究报告撰写并答辩。一份完美的研究缺少不了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精彩的答辩。这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教授学生如何来写研究报告,以及如何来进行答辩。这对于指导教师而言,也是在其科研项目结题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三、创新项目的实践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旨在通过该训练计划的实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能力训练,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经营人才。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公共事业管理一个本科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创新训练计划依据大连理工大学创新教育工作相关意见展开,训练计划分为国家、省和校三个级别。本科生个人或团队(最多3人)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的设计、研究条件准备、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和成果交流等工作。

1.选题阶段

每年11月份,学校组织教师提出创新项目课题指南,由学生进行组队自由选择题目进行申报,鼓励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联合申报,并由一名教师负责指导、监督和管理。对于学生申报的项目,初步确定为校级项目进行展开研究。如果能够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相结合,可以使得指导教师更容易出题,也能使得学生选到其感兴趣的题目。

2.研究阶段

项目批准立项后实行月报制,即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的进展及时填写记录册,同时完成创新项目管理平台上的过程记录,指导教师定期填写指导意见。此外,在每年3月份,课题组需要进行开题报告,各单位组织专家进行答辩评审,推荐校级以上项目,对开题未通过的项目取消立项资格。以公共管理学科的创新项目为例,在3~6月份期间指导教师会与学生进行定期交流,指导学生对课题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并进行课题设计;在7~8月份暑假期间,指导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收集数据进行论证;在9~10月份,对数据进行整理,并准备中期检查报告;在11月份至寒假期间,学生对项目报告进行撰写,并整理出可发表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计划的设定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计划具有契合性。

3.报告撰写与结题验收

在项目开展后的次年3月份进行结题答辩。在研究报告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会全程指导学生对报告的撰写,因为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报告具有管理学研究的规范性,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理论模型构建、研究方法、实证检验、结论与讨论等内容。对于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而言,其均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在上课之余会花很多精力来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因而有助于学生规范性的完成课题,有助于教师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语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范文9

关键词:园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94-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此担负着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责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1-4]。在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专业型园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强,无疑会削弱社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适应时代的脉搏。因此,重视培养园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符合现代农业对园艺师的理论要求,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生产一线的专业型园艺硕士研究生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河南科技大学在全日制园艺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做法进行探索,以其为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培养体系

理念支配行为,有新的理念才能创造新的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研究研究生相比,前者更重视实践,后者重视理论。在培养理念上一定要分类培养、分类指导,不能一刀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点是具有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实现由“知识创新”向“知识转化”的转变,以面向产业需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注重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使其能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方面的工作[5]。在课程设置上,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职业需求为目标、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确立通识课程、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结合,文化基础、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并重,加大技术研发性课程比重,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要求和创新性研究需求,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过程包括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两个环节,其中课程教学内容强调在理论指导下结合实践经验和现实案例分析,突出理论的应用方法[5];教学方式多采用提问式、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在学到书本知识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或管理者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开阔视野;改变研究生的考核评价模式,创建创新能力培养评价和考核体系,增强创新能力的考核,采用综述、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把创新能力的考核措施和方法纳入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中。专业实践阶段,一般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企事业单位针对某一技术或项目展开实际工作,要求每生完成1~2篇调查报告,实践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研究生能否参加答辩、顺利毕业。

二、注重知行统一

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导师都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或研究中心,给理论创新和创新实践搭建了直联平台,将科研创新放在第一线上,使宝贵的科研创新思路能落到实处,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行动能力,提高了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提倡学以致用,鼓励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探究事物、分析问题,在实践中学会自己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导师不直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其自信心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阅读中外期刊文献,养成阅读文献的好习惯。注重知行统一,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增强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尽快适应社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因材施教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精神与独立能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在学要求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尊重学生个性,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机会,将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开发到最大化,让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达到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7],从而培育出个性鲜明、思维独立或见解独到的专业型园艺人才。营造浓厚的、平等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个性发展,相互切磋,加上导师适时的点评和针对性指导,天才一定会培养出来的。

四、建设创新基地

创新基地是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平台和重要依托。学校与洛阳的园艺公司、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通过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者的有机结合,挂牌并共建了一批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有针对性地培养研究生在现代园艺产业发展中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企业和研究机构每年为研究生提供半年甚至更长的实习机会和完成毕业论文的岗位,让研究生充分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与重大项目研发,不仅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优化企业研发技术人员队伍,通过双向互动更新观念加速创新。企业从中得到廉价的智力资源,研究生得到了在学校无法得到的创新实践锻炼,实现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研究生”三方共赢的目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理顺了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的关系,拓宽了园艺产业领域开展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科研渠道。

五、强化建设导师队伍

导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创新能的培养。创建了“以导师为主体、相关部门负责,教书与育人、教育学生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严格校内导师的遴选和考核激励制度,造就并壮大了一支修养好、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导师队伍,促进导师对研究生的有效指导。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导师就担负起创新培养的责任,从课程选择、课题确定、文献查阅、开题报告的书写、试验方案的确立和实施、数据获取和处理、论文的书写和答辩等等,每一个环节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会产生明显而深刻的影响。所以,首先要求导师必须具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即具有硕士学位或副教授职称且第一学历是大学本科。其次,导师应时刻掌握本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能预见学科的发展方向。第三,在实践活动中,导师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经验,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向学生言传身教,针对园艺生产中的棘手问题、现实问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研究,在科研中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第四,重视团队合作,重视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和诚信可靠的优良品质,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4]。在校内导师遴选基础上,还在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等单位,选聘一定数量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研究人员为校外兼职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调研等指导工作,建立合理的“双师型”师资结构,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

六、强化研究生的自身修养

学习动机是将学习需要与愿望转变为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是直接发动和维持学习行为的一种内部力量。一个仅仅为了能够顺利毕业和找到工作而学习的研究生,就会局限于课程考试合格(75分以上)、、答辩过关等现实问题,无心去深入钻研和探索科学问题,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创新能力无从谈起,因此,端正学习动机是学业成功的关键所在。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及责任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研究生本人应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树立科学的怀疑和批评精神,对新问题、新事物养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只有这样,才能转化为提出新观点、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动力,进而升华为创新性思维。

七、加强学位论文与科研能力提升

加强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论文选题应注意导师的研究方向、工程技术应用背景、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趋势,注重解决实际的、现实问题;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严格要求,但论文形式、类型不拘一格,既可是调研报告、产品研发、应用研究,也可是项目管理、工程设计等;对论文评审采取“学术专家+技术专家”双审查制度,只要有一个专家认为达不到硕士论文要求,就不能参加答辩。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设立是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提高其创新能力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培养体系,注重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建设创新基地,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自身修养,加强学位论文与科研能力等培养策略提高了园艺专业硕士的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廷希,张芬,张剑兰,等.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J].科教导刊,2013,(11).

[2]王振喜,刘巨保,高彦华,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三跨”培养模式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31(3).

[3]陈兴文,赵丕锡,刘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