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集锦9篇

时间:2023-07-25 16:50:38

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

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1

【关键词】教育装备;采购管理;政府采购

一、教育装备与采购管理

1.教育装备

近几年教育装备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从2004年开始至今对其各方面研究开始广泛。艾伦(2006)教授认为教育装备学是教育学与装备学的交叉学科,来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学质量[1]。吕波(2006)从辞海、发展历史、军事等角度对教育装备进行定义。他对于教育装备的定义为:是指在教育领域中,为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而配备的各种资源总和以及对其进行相应配置、配备的行为与过程。并且认为该定义包括两部分内涵,名次形式与动词形式[2]。殷常泓(2006)并提出“教育装备管理”定义: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装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3]。

本人基于XX政府长期采购实际情况,将学校一般采购的教育信息化装备分成以下类别:

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交互电子白板、触摸电视、相关微机室设备等;

网络设备:服务器、交换机、综合布线等;

其他辅助设备:监控系统、音响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等;

由于不同地域、不同的学校组织会对不同的设备有着不同的分类,而以上分类及应用具有一定的普及实用性。

本文主要采取以上研究者观点,这也是目前教育装备比较权威的观点。

2.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众多的文献认为有效地采购能够对公司起到促进作用。如,Cousins,P.D.,Spekman,R.,(2003)论述采购管理中的关系,认为有效的采购能够促进企业发展[4]。沈小静(2003)等在采购管理一书中定义采购管理为:保障企业物资供应而对企业采购任务进行的管理活动。为保质、保量、经济、及时地供应所需的物料对购买、储蓄、供应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等活动[5]。董刚(2010)中论述采购时,广义的含义为泛指企业在一定条件对所需资源的购买。采购是连接供应商与外部企业重要的节点,它不仅满足了企业的资源需求,更加强了整个供应链的完整与流通[6]。

由此可见,由于行业、企业的特殊性,不同的企业会采取相适应的采购管理。其特点、采购环节、采购管理系统都不尽相同。本文所指为教育装备在采购过程中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二、教育装备的采购管理

目前对教育装备的采购管理还没有较为广泛的研究,对于教育装备的研究基本上局限在教育装备的范畴、教育装备的管理体制、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寿命周期费用等方面。

本文以XX市对教育装备的采购管理为例进行流程论述与理论研究。

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设定自身所需要的相关仪器设备,并生成申请报告交付政府管委会,然后管委会根据财务预计等相关政策决策后通过政府采购进行公开招标,具体招标由招标办负责。招标后根据各个供应商的条件选取,最后签订合同,进行交付即可。

将具体流程分为以下几步主体活动:

1.学校

学校是需求的发起人也是整个采购过程的最终用户。首先,学校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列举出需要购买的设备,此项包括基本设施,如视听设备、pc机、显示设备、主机等基础设施、人员培训、软件平台、软件系统开发等。

然后学校根据所需情况填写教育装备采购申请报告,并在学校内公示,得到学校方面领导决策然后提交。

再次环节,学校作为需求的发起方,需要注意需求的正确性。学校应当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在财务预算的合理情况下设立需要采购目标,切不可盲目追随其他高校,而更多地是根据同类学校的教育条件、教育需求设立相关采购计划。学校应当在采购计划设定的同时注意自身的教育装备的管理,如教育设备使用规章制度,教育装备管理制度,维护、更新负责制度等。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促进教育装备对教学的发展、教育效率的提高起到作用。

2.管委会

政府管委会的任务是根据各个学校提交的采购申请计划表格进行统一分类,并根据政府财政预算对各个学校教育装备采购计划进行初步把关。在这一环节中,管委会应当提出不切实际采购行为,对过高要求的采购进行否决。在对各个学校采购计划申请详细信息考核完毕后,得出初步的采购决策方案,提交到上层得到有关部门的决策同意后便可以进行采购行为。这一环节中,管委会作为采购整个过程中的控制者,需要及时明确各个学校采购情况,对不同学校提出的采购行为进行预判,控制采购金额、规范采购数目,做到合理审批、规范采购等行为。

3.政府招标办

目前本地对于教育装备的采购采取的是政府招标形式,政府招标办便是执行主体。招标办根据管委会提交采购具体情况,拟定采购招标,经过核实便可在政府网站或者相关采购平台,如中国教育装备网、慧聪教育装备等进行招标。然后,根据供应商提供的招标信息进行分析评比,得到最终的供应商方案。

在此环节中,招标办需要尽可能的扩大招标范围,尤其在达到采购需求的同时选取性价比高的供应商。供应商的选择一直以来是采购环节中的重要问题,也是采购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招标办需要考核供应商的资质、品牌效应、服务、产品质量、环境等一系列指标。

三、采购管理建议

在采购环节中往往涉及的主体较多,会产生复杂的管理关系,因此应当注意处理跟踪、控制等环节。以下是本文对采购管理中的相关建议:

1.控制与跟踪管理要做好

整个环节中学校基本不需要进行对采购流程的监控等,其他如管委会、招标办及政府相关部门都会对采购进行必要的控制欲跟踪管理。由于采购所牵扯的财力、人力较多,为达到采购目标政府应当采取监控措施。定时汇报制度、采购管理制度、采购环节负责制、监督平台设立、评议小组成立这些措施都能有效的对采购流程进行监控。

2.做好合同档案管理工作

由于学校、政府、供应商在采购过程中涉及教育装备信息较为繁杂,因此做好合同档案的管理需要引起重视。对于政府与供应商签订的购买合同、学校向政府提交的采购申请档案、政府采购决策、政府控制评定档案等一系列涉及合同档案管理的工作需要专人、专部对此进行整理,并进行存档。这样可约束供应商、政府相关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依。合同档案的管理工作同时还能促进政府通过教育装备的采购情况了解学校教育水平,对促进教育教学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四、结论

本文以XX市本地教育装备的采购管理为例,论述了教育装备采购的一般管理流程,并对其环节中所涉及的步骤进行说明,对参与主体进行了描述性建议。教育装备的采购作为政府采购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学校、政府相关部门、供应商等通力合作。根绝各地实际情况,恰当的学校教育装备采购需求、控制严密合理的政府采购、服务到位质量保证的供应商选择都是保证教育装备采购行为实施的成功保障。

参考文献:

[1]艾伦,许成果.教育装备学的发展与定位[J].现代教育技术,2006(1):5-7.

[2]吕波.提高高校教育装备采购效益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殷常鸿.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4]Cousins,P.D.,Spekman,R.,2003.Strategic supply and the management of inter-and intra-organisational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9,19-29.

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2

《采购与供应管理》 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 分析本质的采购和供应管理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提出建议。

关键词:采购与供应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17

《采购和供应管理》是高等学校等国内外物流管理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可满足物流企业、生产制造流或通企业物流部门对采购管理人才在采购岗位上任职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等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采购与供应管理的目标及作用”、“采购与供应战略的制定”、“采购与供应管理流程”、“采购计划制定与采购预算确定”、“采购定价与合同”、“采购质量管理的基本技术”、“采购绩效的评估”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技能;了采购与供应管理在企业经营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前景;通过模块实训掌握采购业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流采购管理的基础知识、采购管理过程中实际的操作方法及流程,例如如何管理采购订单,如何选择和管理供应商,如何对采购物料进行验收等,紧跟时代的变化,汲取最新的采购理念、采购方式,不断创新,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服务于企业和社会。相关实践教学方法和技术,促进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的采购与供应管理,是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特点,以及课程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谈一些想法实践教学改革和经验。

1课程教学过程的问题

1.1《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严重缺乏实践环节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障物流专业的课堂教学。目前,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物流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物流等物流设施不足、缺乏教学软件,校园训练场馆,缺乏校外实践基地,等等,由于足够低学生的感性认识、技能和间接影响物流传授理论知识。采购和供应管理而言,本课程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使用实验室的计算机操作电子商务物流采购和供应,并让学生一些材料采购网站,熟悉材料采购与供应的过程实践等内容,但许多高职院校通常只强调课程的解释理论,教学既不提供软件,也没有提供条件开展实践外,传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几乎完全依赖于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压力可想而知。

1.2仅通过案例讨论无法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采购和供应管理与其他课程的案例是一个最大的不同是,它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案例的特点也是在一定的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情况需要进一步讨论,学生没有实际工程背景或企业与感性知识,案例讨论因此很难真正提高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使用的大多数其他的直接引用外国教材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下对我国企业非常少,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纸上谈兵,或者是无聊。

1.3课程实训设计不合理

现在各高职院校在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实训方面,教学实施存在困难,没有完善的校内实训室,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实训教学效果很不好。

2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

2.1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实践教学

把课程学习内容联系采购管理的实际工作,综合其它学科的知识,提出各种问题并形成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

通过以下几个步骤:给出工作任务――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找出完成此任务需解决的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方法――实施――对实施过程进行检验――调整工作方法――完成任务。

2.2建立企业案例资源库

收集当前国内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典型企业案例,学生分组通过案例讨论,结合采购理论知识研究分析案例,体会采购理论知识的应用。

2.3考核实践分析能力

应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的实践,特别鼓励创新研究和应用的学生和学生的综合评价的能力。

2.4聘请企业专家进课堂教学

兼职教师讲座老师的学校和企业结合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工作,平时测试,实验培训,物流竞争,实地考察和评估,综合评价学生成绩。通过多年的建设,我们积累了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针对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的特点,我们建立了与课程适应的实训室,经过这几年教学实践的实施,学生们普遍反映良好。

3课程实训内容设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典型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结合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教学内容,设置了“采购需求分析”项目,“采购价格管理”项目 ,“供应商管理”项目,“招投标采购”项目 ,“电子采购”项目,“采购绩效管理”项目。

通过“采购需求分析” 实训目,学生掌握掌握如何进行采购需要量的确定,了解如何开展采购调查,掌握采购计划的编制和执行。

“采购价格管理”项目作为采购与供应管理实训课的实训内容之一.采购工作中进行询价、报价和议价,能够确保采购谈判的成功。

通过“供应商管理”项目的实训使学生了解供应商的寻找、评价、选择和关系管理(CRM),理解和掌握供应商资格的概念的内涵,供应商认证的企业流程的灵活运用,系统掌握供应商选择的基本决策和方法。

“招投标采购”项目要求学生掌握组织企业的招投标采购,对全过程进行跟踪控制,掌握采购招投标监督中,评标、开标的相关知识,了解并掌握采购监督采购质量的流程控制。

通过“电子采购”项目的实训,学生掌握掌握电子商务采购的步骤与方法。

“采购绩效管理”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制定科学的采购绩效评价体系,对采购的风险,为有效的管理工作,采购系统控制性能评价标准,掌握如何采购采购绩效评估和反馈。

4模拟综合课程实训的实施

采购业务综合实训是通过在校模拟实习,使学生熟悉整个采购、销售、储存和运输环节,掌握商品采购业务全过程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包括采购业务核算、开具发票及支票、签订合同及采购业务执行等具体实训内容。把班级的学生划分为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为一个公司,每个公司5-6人,假定这些公司是开展经贸业务或生产制造的经济实体,在法律上具有法人地位。各公司采购经理根据用户求购价格计算采购保本价格,然后去对应公司查看购买产品的挂牌价,与供应商进行谈判,选择适合的供应商,确定合适的成交价格,在获得授权的情况下,代表公司法人与之签订购销合同,合同签订之后,采购员代表公司财务会计向销货方开具转帐支票,将符合用户价格要求的产品订购进来,并收取对方开具的增值税发票。当日交易结束后,完成采购日报表。

参考文献

[1]林小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课程管理体系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0,(5):8184.

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3

公共价值是政府采购绩效管理最本质的体现。本课题在分析我国政府采购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公共价值理论运用于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并从公共价值理论的角度研究了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

公共价值;政府采购;绩效管理

一、相关概念及释义

(一)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的内涵

政府采购,作为政府部门一种带有市场性质的经济行为,其绩效管理是采购主体为达成绩效目标,而采取的对采购过程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过程。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的内涵,是公共财政资金如何发挥最大采购功能的问题。其中,采购主体为了让采购行为的价值符合预期目标,就必然会综合考量采购成本,以及采购行为之后的价值收益,并通过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对采购绩效进行科学的管理。

(二)公共价值理论的释义

公共价值理论,在勾勒政府采购公共价值的愿景,制定战略,落实目标,进而实现公共价值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采购绩效与公共价值密切相关,采购绩效管理的实现,也是政府上下层,以及政府治理过程被公共价值所约束的结果。换言之,公共价值,不仅是政府采购绩效管理最本质的要求,也可为政府采购绩效管理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二、我国政府采购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化制约着绩效管理的提升

在我国政府采购绩效管理中,由于采购资金来自于财政拨款,采购主体在采购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财政预算任务的限制,无法从发展的角度,综合安排采购任务,这种采购需求和财政安排相脱节的现象,极大地制约了政府部门采购的市场化行为,而严重影响了政府采购绩效的提升。

(二)权责设置尚需完善

目前,我国的政府采购遵循三级管理的原则,即由财政部门制定采购部门的采购标准,而采购部门会把采购预算报送同级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和采购单位的主管部门联合对预算作出审批,然后财政部门做出批复后,再由主管部门下达批复,采购部门便可根据预算进行采购。如此一来,财政部门拥有绝对的权力,主管部门的权力被弱化,而采购部门只能处于被动的状态,这一情况往往会导致资金和需求的不匹配,以及需求和采购的失衡。

(三)管理的流程仍不够优化

在目前对于采购物资,即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上,存在着财政部门与采购部门对于采购物资管理相脱节的现象,而对采购资产进行科学的管理,作为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的延伸,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在物资管理的系统、流程上并不匹配,多为自行其事,造成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等一系列问题。

(四)评估体系存有较大漏洞

我国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制度化的绩效管理模式尚未形成,在指标评估体系上存在着不规范、不完整和导向不明确等问题,而且,由于主管机构的不明确,相关法律的不到位,以至于在采购过程中往往注重采购的合规性,而忽视了采购公共价值之所在,缺乏对绩效管理的整体认识。

三、在政府采购绩效管理中运用公共价值理论的必要性

运用公共价值理论实现对政府采购绩效的管理,可以说是由政府采购的公共效用和公共价值的一致性所决定的。由于政府采购是为了满足公共需求,所以采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实现公共价值而进行的,由公众的需求而产生的公众服务,便成了政府采购公共价值的最直观的反映,当然,公众对于政府采购绩效的评价,也同样是从公共价值出发的,因此,可以说,公共价值是政府采购绩效管理最本质的要求。

四、基于公共价值理论的政府采购绩效管理改革思路

(一)完善预算制度,加强对预算环节的管理

对于预算绩效的管理,主要从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上入手,通过不断地完善政府采购预算制度,加强对预算资金的管理,而在具体执行上,可以充分考虑采购单位的需求,以及政府采购目录和标准,运用节支率和资金的完成进度,来实现对政府采购预算环节的科学管理。

(二)优化组织模式,大力推行“阳光采购”

现阶段我国政府采购的组织模式,主要遵循集中采购必须委托机构采购,而分散采购,则采用可以委托机构,也可以自行采购的模式,对于分散采购,采购单位采用自行采购的形式,因缺乏监督往往会出现采购结果异化的现象,无法体现采购的公共价值。因此,需要优化政府采购的组织模式,采用可以保证采购质量和效率的“阳光采购”,以实现节约成本、抑制腐败和宏观调控等各种功能,以确保政府采购公共价值的最佳体现。

(三)完善管理流程,提升政府采购的能力和水平

完善政府采购的管理流程,需要从制度和运行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为政府采购的预算、采购、执行、验收等各个环节提供可靠的法律支撑,另一方面则通过优化采购的运行方式,执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弥补法律的不足,规避权力的滥用而产生的采购结果异化的现象。

(四)优化技术储备,提升政府采购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传统的以人工为主的采购模式,严重制约着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的进程,已经无法适应现代采购的需求。而运用互联网技术,在政府采购中取消利用纸质文件的逐级上报,改用统一的电子采购系统,并在政府采购中建立信息传递和共享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政府采购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姚艳霞.政府采购国家法律比较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2]王亚星.政府采购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4.

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4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2800字(一):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内在联系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并且企业供应链运作方面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此类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从实际角度出发,对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予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概念;联系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5-0146-02

当前时代是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已经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电子商务现在开始由时尚化日渐向生活化方位转移,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开始涉足电子商务。但是電子商务之所以成功且迅速得到广泛应用,后台供应链管理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以电子交易方式在全世界方位内进行且完成的各类商务活动和交易活动以及金融活动。简而言之,电子商务便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集产品买卖和付款以及服务等于一体的经济活动。

对于企业而言,电子商务总体目标一共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创设销售网络结构体系;二是企业可以提供不同类型商务活动全面数据信息内容,处理企业生产以及销售环节中的信息收集困难等问题;三是减少企业进入市场的若干环节,助力企业拓宽本体市场,从根本上提升商品销售效率;四是降低企业销售成本,科学有效地降低商品交易成本;五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便利,以网上谈判形式为彼此促成合作;六是为企业一方提供坚实的质量支撑;七是方便顾客网络检索所需商品种类与详情。

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主要是指由供应商和制造商以及仓库和配送中心等所组成的物流网,其类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是基于客户需求的供应链,二是基于销售的供应链,三是基于产品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则是指调整和完善供应链活动,供应链管理对象便是供应链组织以及期间产生的“流”,集成和协同是核心应用手段,最为主要的目标便是满足客户需求,之后在此基础上强化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供应链管理的实质便是深入供应链体系之中,囊括不同增值选项,将客户所需产品在正确时间点,根据正确的数量和优质的质量、合理的状态,最终送达指定目的地,最大限度上去降低经济成本。

1.供应链管理将所有节点视为统一整体,然后达成全过程战略性管理。老旧式管理手段,一般都是将企业职能部门作为基础,但是由于企业和企业间、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间的目标迥异,所以就会相继产生诸多矛盾和冲突,企业和企业间、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间此时便不能有效发挥功效、履行职能,所以难以达成整体目标。供应链管理,会将物流和信息流以及业务流等方面的管理贯穿于供应链始终,整个物流囊括在内,从原材料、零部件采购,直至产品运输以及储存等,这些都涵盖其中。其间,处在各个节点上的企业一定要实现信息共享和风险承担、利益共存,要站在战略层面去掌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和意义,之后方可达成整体高效管理。

2.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管理特点甚是突出。需知,供应链关键的核心便在于集成思想和集成方法,从供应商端开始,会经由制造商和分销商以及零售商、客户这些全要素和全过程,然后形成集成化管理样态,这是一种新型管理手段,会将不同企业统统集成在一个供应链里,然后提升供应链水平和质量,企业间的强强联合最为关键。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全局最优化发展局面。

3.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库存”愈加明显。传统库存思想理念表明了,库存是保障企业生产和企业销售的必要手段,是一种必要成本。所以说,供应链管理让企业和其他企业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达成了库存转移,企业库存成本得到科学合理的降低。此时,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企业成员间要通力合作,形成战略互助关系,要做出快速反应,从而更好更优地节约投入成本额度。

4.供应链管理遵循“客户至上”的原则,此为供应链管理的经营方位。无论是供应链节点中企业数量多少与否,也无论企业类型如何、参与程度深浅,之所以形成供应链,客户和消费者需求始终都是核心导向。正因为客户和消费者需求的存在,供应链才会应运而生。唯有让广大客户和消费者需求得到有力满足,供应链的发展空间才会变大,未来才能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内在联系

当前,全球每天都会有数以亿计的交易活动产生,每笔交易均为供应链体系中紧密相连的业务活动,最为常见的就是虚拟市场和跨过客户需求分析、资源供给、科学安排、新产品研发、策略型资源获得、产品加工生产,诸如此类,均会被纳入到全球化供应链管理范畴中。由上可知,由此所产生的信息量之庞大、之繁杂,管理难度必然比一般流程下的供应链管理更高。

1.电子商务是供应链管理的集成驱动器。电子商务让供应链上的成员方可以紧密合作、积极交流,将供应链概念合理地进行延伸,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客户的客户都会从中受益。这是一种全球化的协作样态,所涉内容繁多,包含了需求预测内容和产品设计内容以及商品外购、服务客户等内容,为进行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发展平台,使得供应链管理朝向变得愈加动态化和柔性化以及虚拟化,供应链管理持续竞争力倍增。

2.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理论依据。企业建立电子商务模式,供应链管理概念的建立是第一位的,要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作为核心依据,之后在此基础上使用新型技术模式进行崭新的管理方案制定,将供应链管理视为和电子商务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运行环境,并且要将供应链管理看作是与电子商务密不可分的发展平台,这样才能实现全球化的电子商务发展。

3.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之间的整合。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立足于全球性的供应链体系,这给基于全球化发展方向的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优异的管理平台,让供应链管理不仅仅被限制在企业内部和区域里,形成慢慢延伸至全球化的一种供应链体系,最终形成一种跨企业合作模式和跨区域合作模式。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提升竞争实力的法宝,需要在不断探索发现中去找寻渗透渠道、整合办法,最后渐入佳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化电子商务系统建立是大势所趋,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为根基,面对全球化供应链的信息沟通、处理的低投入、高产出的新平台出现,信息交流矛盾和资源共享问题才能够被一一化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也会变得愈加融洽,存货效率会得以提升、资金流动也愈加流畅。不仅如此,业务处理速度和客户需求响应速度也会双向提升。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实力的“法宝”,实践阶段,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主要关系。

电子商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企业物资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利用电子商务技术进行物资采购和管理,采购信息准确、全面,方便决策,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增加效益。

关键词: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物资管理

电子商务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基于信息化市场的扩张,凭借其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与延伸,逐渐成长并成熟,成为当下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营销模式。很多传统企业从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快的成长速度的立足点出发,将原有管理模式和销售业务与电子商务进行互补结合。

一、企业物资管理的特点

目前,信息化是物资采购管理业务的基石。传统物资采购方式不仅采购效率低,而且供应商也难以满足采购部门的要求。而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企业得以推行信息化、自动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从而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随着行业规模逐渐壮大,随之而来的是与日俱增的物资管理与监管成本。在业务流程中,除了要完成信息化和确保对物资信息进行保密处理之外,还需要实现电子商务价值最大化,简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从而真正提高采购电力物资的效率。

二、采购环节

2.1采购申请和审批流程

采购环节最初需要进行编制需求(采购)计划和提出采购申请。采购部门主要参照采购计划进行物资采购,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若编制的采购计划偏离实际需求造成物资短缺或过量,甚至无法跟上生产进度,就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为避免这些问题出现,可从三方面着手加强管控:第一,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部门,应参照实际需求编制采购计划。第二,基于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企业发展目标,结合现有库存量,通过物资管理平台合理布设采购计划,避免过量采购或物资短缺。第三,采购计划应纳入采购预算管理,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后,作为企业刚性指令严格执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资采购和管理具有它的优势所在,但是真正实施起来也是困难重重,所以怎样运用电子商务进行物资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盲目的使用不仅不能方便物资的管理工作,还有可能因为管理混乱引起物资供应和管理问题,造成工程因材料供应不及时而发生问题,酿成大错。所以,加强网络物资信息收集、网络询价议价、采购运输、到场配发等环节,是企业和物资采购人员应当加强的。若企业缺少一套相对完善的物资请购制度和审批流程,就无法合理控制采购量,可能会破坏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采购申请指的是企业生产经营部门基于物质需求和采购计划提出采购申请。主要管控措施为:首先,确立物资请购制度,依据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授予相应归属部门请购权,厘清各关系部门的权责范围,明确请购流程;其次,请购人员和部门必须根据成本预算和市场行情提出采购申请,依照规定办理请购手續;再次,负责审批请购单的管理部门必须按成本预算严格审查请购单,检查采购申请是否与采购计划和生产经营需求相符,采购内容是否健全,物资量是否超预算等,如采购申请超预算或与上述要求不符,可不予审批。

2.2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采购方的生存和发展与供应商的实力、行业信誉和产品质量息息相关。为了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且与其保持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要坚持完善供应商准入制度和相应的评估制度,在政策方面适当给予优秀供应商一定的优惠,确保供货源稳定可靠,促进企业经营生产活动可持续发展。

2.3控制采购价格

第一,完善采购定价机制,通过协议采购、招标采购、询比价采购、动态竞价采购等途径,对所采物资进行合理定价。第二,采购部门必须深入剖析大宗物资的成本构成,通过市场调研,时时关注其价格波动情况,并根据其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分析其供求关系和市场行情,构建采购价格数据库。

2.4建立采购合同内部审查制度

一是审查采购合同的内容。检查合同内容是否严密、完整,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如当事人的姓名、住所;合同价款或报酬;双方约定的地点、期限、履行方式;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等。二是审查采购合同产生的过程。合同产生过程的审查实际是对合同产生的必要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如审查采购方式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审查采购计划、物资定价和资金分配过程;审查供应商选用及开标过程。三是审查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重点审查验收环节和结算环节的工作流程,也就是审查采购标的物的数量和质量是否与采购合同中的具体要求相符,是否根据规定预留了质量保证金等。

三、验收环节

健全采购验收制度,规范验收流程,是该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首先,采购、验收两大部门必须相互分离。其次,规范验收流程。指派专人或指定验收部门对照请购单和合同条款逐一核查物资规格、品种、质量和数量,审核通过后编制计量报告、验收报告及验收证明,并办理接收手续。再次,及时上报存在问题的物资,深入调查问题根源并妥善处置。最后,健全退货管理制度,明确告知退货的条件和手续,规定货物出库、退货款回收等相关内容。

四、付款环节

在付款环节,如果付款方式不当,不严格审查付款流程,致使付款金额超预算,企业不仅将因此蒙受经济损失,信誉度也会降低。为避免此类问题发生,可从三方面着手加强管控:一是健全预付账款及定金的授权审批制度;二是严格审批流程,采购预算、合同、审批程序、验收手续、发票等手续通过审核后才允许办理付款;三是定期与供货商审计核对应付款项和票据,如有账款金额与实际不符,应立即核查纠偏。

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5

论文摘要:个人知识管理已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必需。本论述针对高校采购从业人员的知识特点,分析了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于是,对知识的管理也成为管理活动关注的焦点。高校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组织,是知识生产、传播、创新与应用的基地,更应该有效地推进知识管理。作为高校后勤保障系统的重要一员,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如何应对新时期的需要,实施个人知识管理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1 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管理的概述

目前对个人的知识管理还没有一个定义明确且取得共识的概念,很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和认识角度出发提出了对个人的知识管理的定义,但有一点看法是相同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是有目的和有意识地获取知识,并对个人的知识进行管理与补充,逐步建立与完善个人的知识体系,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个人竞争力。

1.1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

高校采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到高校公共需要、政府政策、商品知识、采购技术等许多方面。从高校采购工作的特点出发,涉及的显性知识主要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包括政府采购政策和法规、市场经济知识、采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的法律知识、信息系统知识等等,专业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采购艺术等,针对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专业知识,比如,采购合同管理岗位的专业知识主要是合同法规、采购合同管理、采购合同的监督执行、合同执行程序等等。

隐性知识包括已经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即采购工作中总结出来的解决各种难题的经验和隐藏在采购人员大脑中的经验和感觉。隐性知识比较复杂,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经验式知识,不容易文件化与标准化,它往往体现在执行政府采购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具体而言,主要有下列几种能力:(1)调查研究的能力;(2)采购执行能力;(3)奋力开拓、自主创新能力。

1.2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2.1是政府采购发展趋势——电子化采购的需要

电子化政府采购核心内容是打破了传统采购方式的时间和空间障碍,增强采购信息透明度,为政府采购活动提供便利。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推行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效率还是效益,都会有较大提高,这种采购方式将是今后政府采购发展的方向。电子化政府采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含量,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因此,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只有对个人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适应新形式下政府采购的需要。

1.2.2是部门做出决策的需要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成立物资采购和资产管理统一归口部门,如:资产管理处、设备管理处等,对个人所在的部门而言,通过个人的知识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提高知识的利用率,为部门的决策的创新铺平道路。

1.2.3是提高自己的工作效能和提升个人知识的应用程度的需要

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增进高校采购人员个人经验和知识的质与量,避免将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尝试错误上,使其有效地建立专业自尊和意识,在工作情境中做到游刃有余,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能,实现更有效的第一线决策。

2 加强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

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个人知识管理意识、知识获取的途径单一、知识分享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提出的策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首先,要便于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的理解和运用;其次,要能够有助于其提高个人专业的发展;再次,要在此策略运用的基础上使个人知识管理在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中能得到逐步的发展。

2.1个人层面上的策略

个人层面上的策略是基于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管理的立场,以其个人本身可以采取的手段或方法来开展实施的。从个人知识管理所涉及到的管理过程来看,可以将个人知识管理分成个人知识生成管理、个人知识整序和交流管理、个人知识应用管理,针对这三个管理过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个人知识的管理。

2.1.1积极构建个人知识学习网络

知识获取是知识需求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个人获取知识的来源有很多,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应分析个人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并结合个人求知方法的特点,从方便、经济、有效等角度去考虑如何获取知识,争取用最少的代价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对显性知识,可以从一切以文字、图表、数据等方式记载的载体上获得。而隐性知识,不易被模仿和复制,不易从现成的表述中获取。因此,善于获取隐性知识是获取知识的关键。隐性知识的传播主要通过人到人的方式,与拥有相应知识的人直接接触实现知识的收集。勤思考、多提问、细观察、及时总结是获取隐性知识的主要方法。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取知识:

一是媒体网络。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的需要,把与采购工作有关的媒体和互联网信息进行分类、鉴别,并收集成系统,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良性发展。

二是人际网络。每个人的人际网络都是个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核心就是尽可能地借助他人的力量,围绕工作领域专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人际网络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容易,一旦建立,往往成为可以获得最直接最深入问题信息的来源。要构建一个良好的人际网络,首先应该对人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可以建立一个人物数据库,详细记录有关人员的具体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毕业院校、所学专业、目前职务、个人专长、参与的采购项目等,以便对其进行充分地了解,并且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尽快联系到他。人物数据库里的信息不仅仅是高校内部人员的信息,也应该包括高校外部与高校物资采购有密切关系人员的信息,如,领域专家、政府官员、同行、政府招标人员、供应商等。

三是培训。培训是高校采购从业人员迅速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对这类知识不断向纵深方向前进积累。

2.1.2积极对个人知识进行整序并参与知识交流

高校采购从业人员作为一种知识工作者,每天都要接触、使用到很多知识。如果对自己的知识不善于管理,工作就会紊乱低效,已有的知识储备也会因无序而流失。因此,首先要积极、主动地学会管理个人知识,在工作中不断去发现、发掘、总结、归纳、整理各类知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将显性知识系统化,从而提高工作绩效,更好地为对教学一线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个整序过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使个人的显性知识更加合理、有序、系统。二是要使个人的隐陛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个人隐l生知识显性化的方式很多,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可以通过对采购过程进行反思、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和采购典型案例研究等方式,把自己的心得和发现的规律等成果以资料、论文等文字形式符号化,也可以以语言等方式在组织内交流共享。

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应积极参与知识交流共享。个人想要得到他所需的知识,就必须能给别人提供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即他必须能与他人分享自己已有的知识,所以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应该转变观念,不要把个人的知识看作私人财富,应主动把自身的知识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共享。通过这种交流、共享,可以使其以较高的效率实现个人知识的更新,达到“共赢”的局面。

2.1.3在解决问题时应用专业知识资源

知识只有被利用才能创造价值,不能利用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个人知识管理中知识获取、知识整序和交流共享等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知识的应用。为了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获得良好的绩效,高校采购从业人员应积极利用技术手段从个人知识库中提取所需的知识资源;利用个人知识系统提供的知识渠道去提取系统以外的知识资源;利用相关的知识交流平台与采购领域专家及其他人员进行知识交流;并在此基础上创造知识,或运用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不断提高高校采购从业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其自身认知结构。通过在解决问题中灵活地运用知识,高校采购从业人员才能够对知识加以完善和分析,去伪存真,得出通过实践检验的知识精华。

2.2组织层面上的策略

2.2.1构建学习型组织

为使高校采购从业人员队伍不断提高专业能力,需要运用组织学习理论把高校采购队伍及其相应的管理部门构建成学习型组织,促使其不断学习,以适应高校不断变革的要求。构建成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就是要在动态的环境中,以组织和个人的共同愿景为基础,个人和组织不断地学习,并运用系统思考,尝试各种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而扩充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以改变或转化整个组织行为,增进组织变革和创新,最终达成组织目标。

2.2.2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就是设计满足激励对象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其参与动机,使其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一套有效的知识激励机制,在鼓励成员积极参与组织的知识管理活动尤其是隐性知识显性化和知识共享方面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针对高校采购从业人员的特点,参考激励机制模型,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于考虑:一是奖励性激励: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如,职务晋升、表彰嘉奖等)的有机结合,激励高校采购从业人员积极投入到知识管理中去。二是惩罚性激励:其核心在于对高校采购从业人员知识的考核,通过定期对其考核相关知识,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如:每年年终通过考核和评估的方式,对落后的人员给予减低奖金或者换岗的处理,以此其他采购人员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为组织的共同愿景而努力。

2.2.3加强对高校采购从业人员的培训

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6

研究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其职能定位、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有哪些。

(一)现代财政国库的职能定位。

目前国际上对国库职能的定位,一般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即国库不单是指国家金库,更重要的是指财政代表政府控制预算执行,保管政府资产和负债的一系列管理职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这一定义,从本质上将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与传统意义上的国库区别开来,赋予了现代国库管理更为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为:第一,财政国库是财政部门受政府委托、代表政府履行职能的一种体现;第二,财政国库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国库资金收支操作,而是一系列管理职能的集中体现;第三,财政国库重在控制预算执行,要保证财政资金收支严格按照部门预算规定执行;第四,财政部门要对政府资产和负债实施管理,要提高政府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效率。财政国库职能定位的上述四方面内涵,代表着当前各国现代财政国库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是丰富与完善现代财政国库职能的基础。

(二)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基于现代财政国库重在“管理”詹静涛的职能定位,国际上又将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称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TSA)”,美国称为“合并资金账户”制度。不管具体名称如何,从主要内容上看,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方式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国债与国库现金管理制度三个组成部分。

(三)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

对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国际上基本形成了共识,这就是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标准,即:效益、透明、监控。

所谓效益,是指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和运行效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度设计,简化资金收付流程,减少资金收付中间环节,提高财政资金入库效率和支付效率。二是通过高效管理国库现金流量,使国库资金保值增值,提高国库资金使用效益。三是通过国库资金调度与短期国债发行的有机结合,降低国债筹资成本,提高国债发行效益。

所谓透明,就是提高透明度,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向纳税人、社会公众透明。政府是受全体纳税人委托管理政府资产和资源,因此政府有责任向纳税人披露履行受托责任情况,包括政府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政府运营情况和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就我国而盲,重要的是提高财政资金收支过程中的透明度,以促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发展,让每一笔钱都花在“阳光”下。

所谓监控,是指对预算执行进行控制和监督。通过制度设计和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系统,对所有财政资金的收付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对违规或不规范操作进行及时核查处理,强化预算执行,保证财政资金支付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我国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建立了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控系统,财政部门可以实时监控到财政资金的具体活动情况,每一笔资金活动的详细信息,都在财政部门的视野之内。系统不仅能够实时提供上述信息,而且对违规或不规范活动进行预算,及时发现疑点和问题,重大问题立即核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纠正或解决。

二、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建立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财政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创新。研究这一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更好地推进改革工作。结合当代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主要有四大理论基础:一是公共财政理论。二是委托——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三是博弈理论。四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

(一)公共财政理论及其应用。

公共财政理论是建立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基础性理论。公共财政理论的前提,是要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关系。也就是说,公共财政的第一层含义,是在明确政府与市场关系基础上界定财政职能,财政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认识清楚。财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解决的,财政就不能“越位”;对满足社会需要必须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财政就不能“缺位”。这是第一层面的问题,又称为功能型公共财政。在此基础上,公共财政还有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些职能的问题,这就是第二个层面的问题,即要用公共管理的办法管理财政,确保财政资金使用中的公开、透明,保证财政资金的高效使用。从这一层面上理解的公共财政,又称为管理型公共财政。一般来讲,预算资金分配属于功能型公共财政范畴,预算执行属于管理型公共财政的范畴,预算执行管理基于预算资金分配又影响或反作用于预算资金分配。以预算执行管理为核心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构建公共财政管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年来,财政部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列为当前财政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大力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尽管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框架已基本确立,但距离理想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展、丰富、完善,以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理论为指导、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以国库集中收付为财政资金缴拨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二)委托——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应用。

现代财政国库管理改革,也是委托——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在经济活动实践中的新发展。经济学中,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人,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称为委托人。根据经济学假设,委托人和人各自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在经济活动中,委托人、人都以其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信息对称下,即使委托人与人目标不一致,人行为仍会被觉察,不会造成道德风险,也不会出现逆向选择,不会产生目标背离。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就会产生道德风险,造成目标背离。为减少这种目标背离,一般采取以下方式解决:一是设计一种合理、科学的机制,使得人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委托人利益的最大化。为有效激励人,有必要实行激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机制。二是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尽可能减少委托方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双方间的利益背离。

根据委托——理论,财政国库部门代表政府履行受托责任,主要实现三方面的功能:一是控制预算执行。二是高效管理国库现金和债务。三是全面、准确反馈政府收支信息。尽管当前中央和地方各级以控制预算执行、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重点,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成效,发挥了财政国库在管理与控制预算执行中的功能和作用,但离财政国库上述职能定位,还存在一定差距。如政府资产和负债还没有得到高效的运作管理,政府收支信息还没有得到全面、准确反映,财政信息透明度不高,以及预算单位用款计划编制过粗,财政国库没有实现严格意义上的预算控制,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需要待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强研究,进一步完善财政国库的管理职能,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体系,促使财政资金收付方式更加规范,资金使用更加高效,预算执行更加透明,信息反馈更加快捷,财政监管更加有效。

(三)博弈理论及其应用。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个人或单位)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理论。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的选择受到其他主体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主体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所以,博弈论又可称为对策论。博弈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乃至夫妻之间,都存在博弈关系。在财政预算执行管理方面,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之间也存在博弈关系。预算单位强调预算支出要满足实际需要。希望自由、灵活地使用预算经费;财政部门要求预算支出要符合规定,要按照批准的预算和相关制度规定支出预算经费。这就产生了相互博弈关系。博弈结果,形成了新的财政资金运行机制:财政部门通过对用款计划和资金拨付的审核及监控,虽然增加了审核监控成本(包括时间),但保证了预算单位按预算和规定使用预算经费;预算单位按财政部门要求使用预算经费,虽然不能自由、灵活地支配预算资金,但可以方便、快捷地使用预算资金,满足工作需要。通过博弈实现双方利益的均衡.即实现所谓的“纳什均衡”。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不断的博弈过程,也就是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推进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最终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四)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应用。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研究导致一项制度发生改变或创新的制度均衡原因以及变迁路径问题。制度变迁有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两种。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各主体响应因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而进行的自发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来自政府高层统一法令、强制要求而引起的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动机源于主体间的一致同意原则和经济原则,是制度变迁中富有效率的方式之一,但通过这一制度变迁方式实现改革目标,则会耗时长,进展慢。强制性制度变迁,其优势在于能通过政府强制力,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推进制度变迁,降低制度变迁成本。

我国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应该是强制性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有机结合。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全面进行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自上而下大力推动的一项改革,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范畴。这一强制性制度变迁,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高层重视。二是要求明确。三是行动迅速。

但另一方面,我们在推进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中也实施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从主管部门来说,通过实施改革建立新的资金运行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简化了用款程序,有效地提高了主管部门财务管理水平。从基层预算单位来说,改革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转效率,取消了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使财政资金由“中转”变为直达,方便了基层预算单位用款,因此也得到了他们的广泛支持和赞同。

三、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理论应用及实践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库管理制度,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财政部门统一设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预算单位不设立财政资金存款账户,所有财政资金收付活动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二是财政资金收付方式规范。税收和非税收入通过银行系统及时缴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财政资金支出由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财政资金余额只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三是实现财政收支实时动态监控。财政部门实时监控每一笔财政资金收入以及支出情况。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设立、国库集中收付运行机制的确立以及建立财政国库动态监控体系等,都积极应用了上述理论,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成果。

(一)关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根据委托——理论,财政部门是接受政府委托,负责管理财政资金的收支活动。因此,所有财政资金的收支账户都应由财政部门负责统一管理。据此,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中规定,财政部门统一设立和管理国库单一账户莎系,所有财政资金收支活动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这一管理方式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财政部门与各预算单位间的信息不对称。改革前,预算单位分散开设银行账户,分头管理,资金收缴及使用均在各预算单位操作。由于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间存在重大的信息不对称,造成资金使用过程中挪用、管理不规范现象严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财政部门作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的人,直接负有管理各部门银行账户的职责和权力。在资金支付方面,财政部门为各预算单位设立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账户管理权归属财政部门,银行根据协议每日对账户实行清算,保证财政资金支付按照规范化程序操作。在非税收入收缴方面,财政部门为各执收执罚单位设立财政汇缴专户,根据政府受托责任,该账户由银行根据财政部门要求每日清零,资金上交国库。上述根据委托—理论设立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有效地解决了改革前存在的预算单位挪用、占压资金等现象,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收付效率。

(二)关于国库集中收付运行机制。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创新,改革不是财政部门集权,而是运用委托—理论及博弈理论,理顺财政部门、预算单位、银行等各方关系,创新国库集中收付运行机制,使得运行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提高国库集中收付整体效率。这一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合理界定三部门职责。财政部门主要负责做好国库集中收付相关资金支付业务以及监督管理工作,银行负责做好国库集中收付资金的与清算业务。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规定,负责报送用款计划和使用资金。二是实行激励与惩罚制度。为保证预算单位顺利适应改革,改革中确立了预算单位职能“三不变”原则,即不改变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地位,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权和会计核算权。“三不变”原则,实际上是对预算单位的一种制度激励。对预算单位、银行违反改革规定的,财政部门会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惩罚。财政部门、预算单位、银行在上述激励与惩罚制度约束下,最终形成合作博弈,共同推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三是围绕“三个变化”,创新了资金运行机制。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变化:一是银行账户设置改变,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控制了库款资金流量。二是财政资金收支流程改变,通过改变资金缴拨方式,规范资金的收入收缴和支出支付活动。三是管理机制改变,由于账户体系和缴拨方式的改变,预算执行透明度大大提高,强化了财政部门和预算主管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与监督监控。这“三个变化”构建起严密的、覆盖财政资金整个收支活动的预算执行运作机制,能有效解决财政资金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以及透明度等问题,实现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和高效运行。

(三)关于财政国库动态监控。

我国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中,着力建立健全财政动态监控体系,较好地解决了改革前财政资金运行透明度不高的问题。一是强化了财政部门的受托责任。改革前,财政资金拨付给主管部门后,就脱离了财政部门监督,财政部门也很难控制资金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近年来审计风暴所反映的各部门出现的各类问题,也多是这方面存在风险,财政部门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后,强化了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受托管理责任,财政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到收款人及用款单位,或直接给各基层单位下达授权支付额度,财政部门的受托管理责任得以加强。二是实现了实时动态监控。传统财政收支管理方式下,一些单位存在资金坐收坐支、延滞人库以至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频繁发生,难以根本杜绝,重要原因就是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存在信息不对称,预算单位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违规操作,谋求利益最大化,财政部门无法及时发现。改革后,财政部门建立动态监控系统,预算单位每一笔财政资金收支都实时处于财政部门监控下,有效遏制了预算单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四)关于信息生成机制。

改革之前,财政资金大多以拨代支,缺乏来自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信息,有些预算执行信息来源于一级预算单位,而且是通过纸质报表报送。这样的传递方法,不仅信息来源粗略,信息延伸半径短,而且很难做到完整、及时。在这种管理方式下,财政部门难以掌握真实、全面、系统的信息,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信息严重不对称。改革之后,财政部门能够及时获取财政资金活动的详细信息,形成了新的信息生成机制。预算执行信息来源于基层预算单位的每一笔交易记录,通过信息网络,实时地传输给财政部门,预算执行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大幅度提高,预算执行透明度明显增强,有效地促进了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之间的信息对称。这为财政运行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基础。

当然,这些信息是在现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制度下产生的,还不能完整、客观地反映政府部门的财务状况。为了克服收付实现制会计制度的局限性,国际上开始研究政府会计改革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有近20个国家政府会计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权责发生制改革,尽管这些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方式、内容、程度及改革步骤不尽相同,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政府会计改革目标比较明确,就是能够全面或比较全面地反映政府财务会计信息,增加财政透明度,更好地评价政府财政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效率和效益,防范财政风险,增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能力。

近年采,我国也在着手研究政府会计改革问题。下一步政府会计改革工作主要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总体规划、先易后难、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原则,研究制定改革总体规划、改革方案及相关制度,条件成熟时逐步向前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性要求高、实施难度大,必须深入研究,充分准备,才能确定具体改革方案。当前,主要做好各项改革前期准备工作,为将来实施政府会计改革打好基础。

四、政府采购制度的理论应用与实践

(一)关于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

1.关于政府采购的范围。政府采购虽然在国际上广泛施行,但并没有规范统一的概念和范围。通行做法是,各个国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以法律形式确立政府采购范围,并且根据政府职能的不断变化而逐步扩大,有的国家以政府事权来划分,只要属于政府公共职能范围的事,不论采购项目大小,是否使用财政资金,就是企业采购也要实行政府采购;有的国家把军事采购也纳入了政府采购范围。

我国《政府采购法》对政府采购的定义是,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集中采购目录以外,但在采购限额标准之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才实行政府采购;未达到规定数额的,可以不实行政府采购。由此可见,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的采购主体和采购范围都比较窄。

2.关于政府采购规模。采购规模与采购范围是紧密相关的。由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采购范围宽,所以,其规模都非常大。目前,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采购规模一般占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15%。OECD国家的政府采购规模(政府消费加上政府投资,含公务员工资福利、军事采购等)占年度GDP的15-20%。美国为19%,欧盟为21%,加拿大为25%。有的国家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更高,例如,俄罗斯政府采购规模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80%。

我国实施政府采购规模以来,政府采购范围也在不断拓宽,由当初的计算机、复印机、小汽车等通用商品,延伸到了工程和服务领域。随着政府范围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快速增长。*年为31亿元,2000年增长到328亿元,2002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年达到1500亿元,*年突破2000亿元,*年预计达到2500亿元。*-*年年均增长率为88.8%。*年我国政府采购资金规模2135.7亿元,占当年GDP的2%,占财政支出的8%。

(二)关于政府采购模式。

政府采购模式是指政府采购实施的形式,主要有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两种。集中采购就是将各部门所需的通用性商品集中起来,委托专门机构统一组织采购,实现规模效益。分散采购是指各部门按照制度规定自行组织采购。欧美国家政府采购一般都经历了部门分散采购,到高度集中采购,再到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过程,目前主要是实行分散采购为主的模式。由于集中采购存在效率低、用户选择余地小、集中采购机构官僚习气严重等难以克服的缺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商品日益丰富和权力下放改革的推进,欧美国家普遍弱化了集中采购,大力推行分散采购。

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模式。集中采购又分为政府集中采购和部门集中采购,其中,政府集中采购范围限制在通用政府采购项目;部门有特殊要求的经常性采购项目或者批量采购项目,由部门实行集中采购。其它采购项目,达到限额标准的,由用户分散采购。由于我国目前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还处于发展阶段,人们对政府采购的认识和自觉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意识都比较弱,因此,集中采购仍是政府采购的主要模式。*年我国集中采购资金达1727.5亿元,占政府采购总规模的80.9%。今后在继续抓好政府集中采购工作的同时,要研究推进部门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充分调动部门开展政府采购的积极性,这是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政府采购效率的有效方式。

(三)关于政府采购机制。

我国政府采购机制正处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建立“管采”分离、运转协调的管理机制。我国在改革初期,政府采购的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主要由财政部门负责,许多地方财政部门都成立了政府采购中心,负责集中采购。在政府采购立法期间,不少专家提出,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不分,与建立科学合理、相互制约的采购制度相悖,也不符合反腐倡廉工作的要求。因此,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我国政府采购实行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的管理体制,也就是说,管理者作为“裁判员”负责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不能从事具体采购工作,而执行者作为“运动员”只负责具体的政策执行,不能管理监督工作。这样就明确和理顺了政府管理与采购操作之间的关系。目前,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都设置了专门的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同时,省级政府普遍依法设置了集中采购机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财政部门分离出来的。中央也已按系统分别设置了中央国家机关采购中心和中央直属机关采购中心。管理职能与操作职能日趋完善,形成分工负责、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2.建立政府采购运行机制,规范采购行为。重点是严密程序,分清责任,加强管理。要建立从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到采购资金支付的一整套采购程序,从程序上预防采购行为和决策的随意性。在程序的执行上,要充分发挥财政预算和支付手段的作用,即没有编制政府采购预算的项目,不得开展采购活动;没有按程序操作的项目,财政部门不予拨款;要确立公开招标采购方式的主导地位。公开招标竞争强,透明度高,最能体现政府采购的优越性,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可能采取公开招标方式,既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也减少不必要的纠纷。此外,还要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专家和供应商的管理。

3.建立监督机制,促进规范操作。要完善政府采购监督体系,逐步形成以财政、纪检监察、审计及其他部门分工协作的监督机制。审计部门应依据政府采购法、国务院和财政部颁布的有关政府采购的法规和规章,对各部门和各单位政府采购政策执行情况和采购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察部门应对政府采购的相关人员实施监察,严肃处理各个环节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此外,还要注意发挥供应商的监督作用,重点是建立和完善供应商投诉处理机制。目前,供应商投诉呈快速增长之势,说明政府采购机制在发挥作用,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并纠正采购过程中的问题。

财政预算和支付管理在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采购活动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而我国政府采购实行预算管理时间较短,在编制方法、审批管理、支付审核与采购管理有机结合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我国正在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应当加强几项改革的协调配合,将采购项目预算纳入部门预算中,发挥预算在政府采购中的基础和依据作用,同时,利用财政支付手段约束采购合同的执行,通过资金拨付管理监督采购活动。

4.建立健全电子化政府采购制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产品,建立健全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实现政府采购管理和操作的电子化,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这是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方向。

从市场经济国家推行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效率还是效益,都有较大提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产品,积极探索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政府采购新方式,实现政府采购管理和操作电子化。目前应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增加反拍卖等电子化采购方式,增强政府采购的灵活性,提高采购效率。二是对供应商、采购合同实现电子化管理,提高透明度和管理效率。三是将政府采购信息媒体由报刊转变为网络,降低成本,增强及时性。四是政府采购管理系统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现有机结合,确保支付资金的准确与安全。我国政府应当抓紧制定电子化政府采购的战略方案,逐步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工作,最终实现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统一集中管理的目标。

5.实行采购人员资格管理。由于政府采购专业技术要求高,又从事市场交易活动,大部分国家对各部门采购从业人员都有资格要求,美国等国家称为“采购合同官员”,我国香港特区称为“采购主任”。采购人员资格分为不同级次,各级次都有相应的条件和职责,级次的获得和晋升必须通过考试。各部门只有获得采购资格的人员才能组织采购活动和签订合同。这些有资格的采购人员独立开展采购活动,各部门行政首长不能干预,也不能改变他们做出的决定。采购人员对做出的决定要承担法律责任。我们在今后改革中,也要借鉴国外这一做法,研究制定从业人员标准和考核制度,对于政府采购从业人员(包括各单位和采购中心的采购人员)实行专业资格管理,参加统考取得资格,持证上岗;对采购中心,要规定岗位任职资格,考核工作业绩。

(四)关于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

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是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采购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标志。这是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重视的原因。也就是说,现代政府采购制度已不仅是财政支出管理手段,它已成为政府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欧美国家的政府采购制度已基本完成了由单独的财政支出管理手段向兼有经济政策工具的转变。许多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九、十两条作了明确规定,即,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包括保护环境地,扶持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以及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因此,我国应当借鉴国际做法,重新认识政府采购制度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调控功能。在我国入世及世界投资贸易自由化的大环境下,尤其应当强化国货意识,尽可能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这不仅有助于在关税向国际接轨过程中国内市场的平稳过渡,缓解入世给国内企业的冲击,还可以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除了采购国货以外,还应利用采购政策的倾斜,支持少数民族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保护环境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五)关于政府采购国际化。

我国在入世时曾承诺,在成为WTO成员后,将尽快启动加入《政府采购协议》谈判,开放我国的政府采购市场。另外,我国政府也曾向APEC承诺,2020年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开放市场意味着我国企业不出国门就面临国际竞争,政府利用政府采购保护国内企业的政策受到严格限制,政府采购中的争议要到日内瓦解决。欧美国家对我国履行承诺,启动加入(政府采购协议)十分重视,不断施加压力。欧美国家不希望我国加入WTO开放国内一般市场的同时,又利用政府采购政策封锁规模庞大的政府采购市场。随着我国对政府采购政策工具的逐步认识和应用,来自欧美的压力与日俱增,政府采购的外事活动应接不暇。

目前,我们与欧盟签署了{政府采购合作协议》,旨在通过开展交流活动,学习国际规则,掌握国际动态,争取理解;并已承诺同美国为代表的所有WTO成员开展技术性磋商。与此同时,财政部组建了跨部门工作组,专门就加入《政府采购协议》开展研究,包括利弊分析、谈判策略等,在此基础上,再制定谈判方案和开价清单。此外,在中国—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中国—新加坡、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谈判中,对方都要求将政府采购列入谈判范围。政府采购的国际化趋势,增强了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我们要抓紧有限时间,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

五、国债与国库现金管理制度的理论应用与实践

无论从现代经济学理论还是各国实践来看,适度发债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国债虽然具有平衡财政收支,满足各项公用事业需要,促进国内资本市场发展,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但也存在债务风险和债务危机等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并加强国债管理。

(一)关于国债规模。

从我国实际来看,尽管恢复国债发行的历史不长,仅有20多年,国债规模与许多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也较小,但年度发行规模增速较快,余额累计速度也较快。尤其是在*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国债规模逐年扩大,国债余额也逐年增加。虽然这些年里我国的国债相对规模和赤字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国债相对规模和赤字率两项指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年的国债相对规模仅为21.6%;赤字率更从2002年的3.04%降到2.34%。与欧盟、美国平均60%以上的国债相对规模,以及英、美、法等发达国家平均5%的赤字率相比,我国均显著低于同期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这里讲的债务只是中央财政发行的国债,不包括地方各级政府的债务及隐形、或有债务,这些债务中潜伏着很大的危机。因此,国债风险管理问题,仍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并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关于国债余额管理。

国债余额管理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债规模管理方式。国债余额是指在某一时点政府未清偿债务的累计数额。尽管国债年度发行量包括国债还本和新增国债两部分,但由于国债还本多采取“借新还旧’’方式,不会导致国债余额的增力口,因此市场经济国家主要通过控制新增国债来控制国债余额,即实行国债余额管理。这不但有助于全面衡量政府债务总体规模和政府债务风险状况,增强立法机构对国债规模的总体控制;而且也便于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情况,灵活调整国债发行,提高国债流动性。

目前,我国仍然延续国债发行额管理方式。即每年由全国人大审批年度国债发行额,财政部据此制定年度发行计划、组织发行,并将年度国债发行额作为硬性指标来完成。实行国债余额管理应成为未来我国国债发行管理的方向。财政部已就此事专报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力争尽快获得全国人大批准,于明年正式实行。今后需要在积极稳妥开展相关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国债余额管理的有关问题。

(三)关于国债结构管理。

国债结构管理包括对品种结构、利率结构以及期限结构的管理。国债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国债的发行成本、投资人结构、市场流通性、债务偿还以及相关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实施。首先,依据利率结构理论,短期国债利率一般要低于长期国债利率。通过定期、均衡、滚动发行短期国债并保持一定规模的短期国债存量,可有效替代部分长期国债的发行,节约国债发行成本;而发行中长期国债则能在一定时期内减轻国债偿还压力。其次,国债期限结构与其投资人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不仅国债投资人对期限的偏好,会影响到国债能否顺利发行,影响市场交易表现,而且国债期限结构反过来又会影响投资人结构的形成,丰富、多样的国债期限结构有利于形成广泛而稳定的投资人队伍。第三,鉴于不同期限国债在市场中的交易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通常短期国债的流动性较好,以其即期收益率为基础,实现长、中、短期国债规律化发行,可有效建立起国债收益率曲线,提高市场流通性。第四,合理的国债期限结构,能确保政府年度债务支出流量的均衡,避免偿债过于集中,降低国债运行风险。第五,由于短期国债是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操作工作,中长期国债的利率水平可有效改变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期限结构合理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是金融市场的基础,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国债期限机构的安排上,必须做到长、中、短期国债均衡搭配。

国债结构管理是国债管理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国债结构较为单一的状况已得到彻底改观。但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债期限总体偏长。应该讲,这是在现行的发行额管理方式下,为避免国债发行和还本数额的过快增加而采取的权宜之策。显然,这不利于国债金融功能的发挥和国债市场的深化。随着国债余额管理的实行,今后应注意结合财政收支状况,尽可能合理安排和调整国债结构。

(四)关于国债市场化创新。

近几年来,我国国债市场化创新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相关法规和制度建设滞后、市场分割、监管不统一等原因,造成市场缺位错位、国债基准利率作用不明显、交易方式单一以及投资者结构失衡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本着完善国债市场的宗旨,结合中国国债市场中长期发展战略,需要在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加快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修订1992年颁发的《国库券条例》,规范国债发行、流通、使用和偿还全过程,形成较为科学、严密、高效的市场监督管理模式;修订国债登记托管办法,规范国债托管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二是努力构建统一互联的国债市场。组建全国统一的记账式国债承销团,跨市场方式发行记账式国债;进一步促进国债转托管及交易、结算效率的提高,为建立统一互联的托管、估算体系奠定基础。三是继续丰富国债品种。尝试通过商业银行柜台系统发行储蓄国债品种,部分替代凭证式国债;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柜台交易记账式国债的试点工作;增加关键期限国债品种,实现关键期限国债定期、均衡、滚动发行。四是提高一级市场定价的合理性。时机成熟时,推出国债预发行制度,充分发挥一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进一步完善国债招标规则,进一步规范国债提前赎回招标程序。取消基本承销额制度,设定投标额限制,加大竞争性投标方式承销国债量。五是研究新的国债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深入研究国债掉期、国债期货等新的交易方式,择机推出新的国债衍生产品;研究建立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融券机制,为推行做市商制度创造市场环境。六是加强国债风险管理。进一步加强对承销机构的市场风险监控,加强对高风险市场机构指导和监控,维护国债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五)关于国库现金管理。

国库现金管理是现代财政国库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部门提高国库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上,各国实施国库单一账户改革后,都陆续对闲置库款实施现金管理,在确保支付安全的前提下压缩库底资金。如英国财政部经常性库款余额仅有2亿英镑,美国为50亿美元,澳大利亚为15亿澳元,其余国库资金均用于现金运作。毫无疑问,国库现金管理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财政国库管理的通行模式,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新手段。目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国库现金管理的通行做法,大致可分为英、美两种模式。

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7

关键词:桌面计算机;技术参数;采购;成本

中图分类号:G4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59-01

计算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目前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学校、企事业单位,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志。

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遍及所有的学校,尤其在大中专院校的应用更为广泛,大多院校都建立起了计算机中心,进行广泛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同时各种专业计算机实验室也层出不穷,得到广泛的应用。学生学习,教师办公,高校中的几乎每个地方都要用到计算机。笔者所任职的高职学院目前计算机总数已超过2400台,其中有计算机服务器,有专业处理能力的计算机工作站,但绝大多是桌面计算机,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增添或者淘汰更新,数量不在少数。这些计算机每年的能源消耗量、维护成本等不是一个小数目。本文就是从高校当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桌面计算机入手,探讨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减少计算机采购成本、减少维护成本和使用成本,提高桌面计算机的使用效益。

一、高校桌面计算机采购现状与问题

1.缺乏桌面计算机关键技术参数论证标准

在采购前,一般都是由设备的使用部门提出采购申请,填报采购计划表。但通常情况下,涉及到桌面计算机等设备,使用部门只提出采购的数量以及需要实现的功能,相关的技术参数内容过于简单,而且没有统一规范的表格,不能很好地说明如何满足使用要求,使得后面的采购论证缺乏分析数据,导致论证流于形式,不利与采购到性价比高的产品设备。

2.采购前参数数据论证不够充分

根据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采购前论证非常重要,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而进行的采购是比较盲目的,会给日后带来诸多的问题,如维护成本高、使用成本提高等。在相关的采购项目中,涉及到的桌面计算机,往往只是设备的使用部门按照实践教学等需要提出所使用设备的技术参数,设备管理部门根据提交的数据参数进行采购前的初步征询,直至最后提交政府采购管理部门进行采购。在这整个过程中有关桌面计算机的参数极少进行调整,参数是否适用合理,只有申请设备使用部门单方意见,其结果就导致了前述问题的发生。

3.采购管理机制不完善

不完善的管理机制会导致管理功效降低。目前高校教学设备采购以政府采购为主,而我国的政府采购仅仅进行了十来年,许多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各高校应根据所在地区及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建立相应的制度,不断推动采购管理优化。

二、高校桌面计算机采购应考虑的因素

1.技术性能适当超前

计划采购的桌面计算机,在参数的控制方面应该适度超前。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分为介绍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产品的价格也从介绍期的高价逐渐降低。因此,采购桌面计算机应尽量购买增长期的产品;若资金不足可以采购成熟期产品,但技术参数上CPU的性能应尽量高,内存容量应当是当前流行配置两倍以上,以保证计算机较长时期正常使用。

2.节能与环保

节能环保是当今全世界的热门话题,也是当前计算机控制研究一个主要热点。目前省电、环保的产品已经成为主板厂家新的研发目标,一线主板大厂和品牌厂商逐渐使用了节能技术,目的是使计算机在空闲或低负载模式下的功耗、发热大幅下降。因此高校在桌面计算机采购时应重视主板的节能性能,尽量采购一线品牌的产品。

3.降低维护成本

因为采购的桌面计算机是用于教育教学的,为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使用的计算机性能稳定,故障率低,如购买集成了保护卡、显卡、网卡等高集成度地计算机产品,提高计算机兼容性,避免了因接触不良而引起的故障,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维护的时间成本、人员成本,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维修材料成本。

三、高校桌面计算机采购的建议

1.建立校级设备采购专家小组

桌面计算机采购作为一项专业的采购项目,单靠数个专业人员,临时组成的小组进行采购项目审核,显然是不够规范和科学的。建立校级设备采购专家论证库,其中设立计算机采购专家小组,专门论证计算机设备采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2.建立关键技术参数指标

高校的桌面计算机数量庞大,若从长远考虑其使用的经济性,节省的资金还是很可观的。从实际应用来看,桌面计算机使用的经济性与其技术参数关系最为密切,如集成程度高地计算机,可以降低计算机采购成本,维护成本和使用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每年制定一个有关计算机的关键技术参数指标表,供设备使用部门撰写计划采购设备技术参数时参考,可以有效地降低采购及使用的总成本,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3.制定行之有效的设备采购制度

良好的管理机制,可以充分发挥采购管理功效,能创造良好经济效益,但采购管理机制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建立制度与规程,才能保证采购设备的质量,这需要领导层面、管理部门加以重视和研究才能解决的。

参考文献:

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8

基于高校基建材料设备采供管的工作实践,对建材采供管工作的议事程序、采购决策、计划采供、履约监督、管理激励、事后评估等管理环节进行探究思考,为进一步改进采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基建;工程材料;采购决策;履约监督

1引言

据2013年江苏省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度全省高校基本建设资金投入达65.13亿元(其中中央44.84亿元、地方20.29亿元)。从近两年的基建实际看,有少数高校年基本建设投资预算可达亿计。其中建筑材料与设备的资金投入约占建筑工程预算造价60%~70%;作为建设方的高校业主基于国内高校系统工程建设管理的惯例与实际情况,自行负责采购供应的所谓建筑工程甲供材料设备(一般是在工程项目招标清单中以暂估价出现的材料与设备)同样规模巨大。各高校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已初步探索出既符合国家法规又适合各校实际的建设工程甲供材料设备采供方法,但建筑材料设备采供与管理的全过程工作具体操作中,依然存在许多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建材采供管实际工作经验,对现行采供管相关环节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

2工程材料采供与管理的问题分析

综合分析高校基建工程建筑材料采供管的现状,总结归纳如下几个问题:

(1)采供议事程序简略化。部分高校采购人进行在建工程建筑材料设备批量采购议事时,其程序仅仅为使用者报请学校基建部门经办人,经办人编排进入采购计划,并与部门管理者商讨且由领导拍定相关采购供应事宜,省略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民主决策等程序。

(2)招标采购决策行政化。对建材采购问题,依然延用行政事务决策方法,即采购人(一般为基建职能部门)依据工程图纸设计实况申报,建设方主管领导定夺,指定经办人操办具体事宜的行政化决策机制。

(3)采供合同监督形式化。招标采购合同的监督,名义上是业务主管部门及职能监督部门的事,事实上,其监督往往缺失或流于形式,有的监管环节处于无人问津状态。

(4)建材采供计划框架化。由于建材市场变化万千,同时建设工程又因设计深度与计划编制等因素呈现“计划不如变化快”的随变格局,所以现在建材采供计划流行“框架式”编报,只列大概数量要求、大约供应时间、最基本的个别要求,实采实供,届时按需调整。

(5)采供管理激励单一化: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工作激励方式以精神鼓励为主,常见的年度总结表彰或工作评优颁奖,因形式单一数年不变,激励效果不佳。

(6)工作实践评价偶然化。采购管理实践中,推进专业工作后评估可以针对工作实际问题即时纠偏或适时整改或集优推进,已被业内广泛认同,但部分采购人员存有需时承办思想,不愿多做一些“未来的防范与准备”的前期性工作,偶遇上级部署专项管理评价检查工作时,常常应付事。

3采供与管理再思考

3.1议事程序规范化

所谓议事程序规范化即议事程序符合一定的标准。工程建设领域采购专项工作的议事需要解决“7W”问题:即

(1)为什么“Why”要进行相关采购?

(2)准备采购什么“What”?

(3)应用哪项资金“Which”(事业单位不同性质的资金适用的相关法规有差异)实施采购?

(4)在哪里“Where”(在校内自行组织或校外有形市场)完成采购计划?

(5)采购任务运作的适宜时间“When”(包括需求极限时间约定)要求?

(6)由谁“Who”(哪个部门)来承担并负责这项工作?

(7)采购全程怎么“Way”操作?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议事组织者首先要考虑议事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集体讨论、民主集中;其次考虑议事的程序要求:遵规守章、科学规范,诸如参加议事的单位与人员以及解释说明与议论发言的政策导向、次序安排,以及议事运用的方式方法(包括必要时的专家论证报告与市场调研资料等佐证呈报与传阅等);最后考虑议事结论汇总与备案工作。本文将其基本议事程序步骤总结归纳为:“I-P-D-S-C”即

(1)项目负责人介绍“Introduce”采购项目概况

(2)专项承办人对议事需要解决的“7W”问题作简要陈述“Presentation”

(3)议事者逐项进行审议“Deliberation”

(4)议事组织负责人总结“Summary”汇总审议结论

(5)议事者签字确认“Confirm”议事结论并备案归档——这也就是约定的规范化标准流程。事实说明,对于重大行政与业务决策问题,如果经过了规范的议事程序就能够有的放矢的集体讨论,可以进行民主基础上的意见与建议集中及确定;只有议事程序规范了,才能提高工作决策效率,也才能避免主观意断。

3.2采购决策法制化

业内普遍认为,所称采购决策法制化,就是充分运用现行法律法规及规章,来调控其业务决策过程,也就是决策者在整个采购决策过程中依法、用法、守法,使其采购决策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十八届四中全会“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的精神,各行各业各领域都在积极倡导并推进法制化建设,工程建设行业的采供领域也不例外。本文认为建材采供决策的法制化需要:

(1)采购计划依据溯源,追溯至项目本身合法性的依据;

(2)采购方式合法定夺,推进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讨论、民主集中方式;

(3)采购项目依法操作,即依法进行采购项目论证、招标公告、编制招标文件、经过招投标专业评审产生中标候选人,遵规公示(公告)结果、合同谈判与签订(含合同专项评审)、采购标后评估、合同履约监督。实践中结合过往同类产品评估结果,充分运用标前“专家论证”方式进行采购项目合法合规性审查、绿色经济性论证、可靠可行性探讨,并形成参考性建议。随后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进行集中,采用无计名投票方法产生拟采购产品的品质经济层次定位,最后,严格坚持依法遵规守章导出采购产品,依法进行公开招标采购。从而使得采购决策的每一决定都有法可依、每一环节有规可遵、每一步推进有章可循。

3.3计划采供细致化

计划采供不仅要确定在什么时间里计划采供什么规格型号货物,数量多少?交到哪里?交给谁收?而且要进一步细致化(Meticulous),例如,某工程项目采购合同规定采购合成树脂(苯丙烯酸)乳液内墙涂料,色彩要求为乳白色、技术等级要求为一般检测项目检测合格及以上,其中对比率指标必须0.95以上、耐洗刷次数指标必须2000次以上(合同约定批量复检指标不得低于合同规定指标值的95%,否则全部退货处理),分时(根据工程进度约定)分批(依据实际工作量使用情况)供货并明确分批次分别到货抽检,把计划进一步细化落实,准确到具体时间节点、实际需要数量、供货确切位置等。再如,工程铝合金门窗项目就需要分时间段,主体完成后需要供应商派技术人员到现场测量并复核门窗洞口尺寸,全部计划采供的时间需要考虑到采购招标全过程以及土建工程施工进度安排协调、工程竣工交付日期等。将计划细致落实到各个预期时间段及与工程进度相协调的工作衔接时间点。当前,建设工程逐步试点走向总包制,甲方建材供应范围趋小并趋向直供,其工程货物供应管理工作既要依法遵规守约、保持井井有条,还要力争适时适量、更要力求准确无误。

3.4履约监督精准化

精准化是一种理念和意识、也是一种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方式。采供合同履约监督管理的工作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提高合同履行监督效果的根本要求在于:一要着眼“精”—精炼,追求提炼精华、关注重点,如将重点落在工程货物采供合同标的物验收与货款支付环节点上;二要着力“准”—准确,争取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例如查核工程货物采供合同质量标准执行的符合度与货款支付的准确度,努力避免履约监督形式主义、面面俱到走过场。

3.5管理激励科学化

管理激励(Managementincentive)是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运用,国内外实践中已经形成丰富的激励内容和各种各样的激励形式。例如美国企业采取的雇员持股和收益永久分成的长期激励;国内企事业单位管理中常见采用的分等奖金激励,以及评优表彰精神激励、工作晋级升职激励。实践中,也可以结合时展趋势,创新激励方式,如休闲疗养激励、学习进修激励,但是,当前一些管理激励被部分单位管理者简单化、均等化、金钱化。作为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场所的高等学校管理部门,借鉴社会上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尚未不可,但是应该防止管理激励的拜金主义思潮、低庸俗化倾向。管理激励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推行参与大众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多彩化、管理科学化新格局新常态,最终实现管理激励的预期。

3.6事后评估常态化

所谓后评估或后评价(PostProjectEvaluation)是指在项目已经完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对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和总结的一种技术经济活动。实践证明它能够避免工作不切实际情形再现与错误重复、切实有效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并提升效果。对大型或者重要且批量的建筑材料与设备采购供应后评估工作,一般可采用定向(不同阶段的不同类人员)发放并定期回收后评估调查表方法,以掌握采供实际、了解全程成效,同时广纳采供评价意见或建议,以纠偏改进、推动前行;另外可召开行业内专家评估会进行专业评定,增强其评估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目前,建设行业各领域的后评估工作越来越被各层次管理者以及顶层设计者所重视。2015年4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建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清理和规范招标投标有关规定长效机制的意见》(发改法规[2015]787号),明确提出要完善规定审查和后评估机制。我国建设工程项目采购招投标领域的后评估工作必将进入法制化、常态化。评估结论为今后采购类似产品提供了可靠的和准确的改进目标,有利于精确管理和精准监督,从而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作为基层具体采供管理而言,其采供后评估工作已经被高校采购人意识到其重要性和现实的必要性,部分有工程建设任务的高校系统开始在基建领域积极推进工程货物采供后评估工作常态化建设。

4结语

当前,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尚没有广泛推行总包制或者代建制,虽然甲方采供材料与设备的范围大幅度缩小,但仍保持着有部分重要工程材料设备以暂定价进入工程土建项目招标清单,相关文件也明确:以暂定价出现在工程招标清单中且又达到现行法规规定招标采购规模标准的,实际需要时可由发承包双方负责招标采购供应。由此可以看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高校基本建设中关于建筑材料与设备采供与管理问题,依然值得基建工作者去认真思考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厅.2013年江苏省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

[2]高国民,刘宁沂.浅述高校基建工程材料设备的采供与管理[J].建筑经济,2007(5):46-48.

[3]高国民.高校建筑工程材料质量的监管与思考[J].工程质量,2011(12):9-12.

[4]高国民.高校工程设备物资采购自行招标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建筑经济,2013(10):95-98.

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范文9

关键词:设备管理 问题 制约 监督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事业单位设备管理也应适应时代要求,全面提升设备管理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投入的不断增加,许多事业单位设备总量逐年增加,种类越来越多,基础管理工作量和难度加大,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很难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新的形势要求我们从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以适应新的挑战。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应当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以资产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的,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管理成本和维护成本,高效地为决策机构和其他部门提供服务。

1.设备管理的目的和原则

设备管理是以组织经营目标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的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从规划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使设备综合效益最大化。设备管理的范围应包含设备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和全领域。包括从规划、设计、选型、购置、安装、验收、使用、保养、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整个过程。

设备管理应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综合规划、合理选购、及时安装、正确使用、精心维护、科学检修、适时改造和更新,为组织的生产发展、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设备管理应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设备管理的薄弱环节和主要短板,找准问题,分析原因,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持续改进。应始终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依靠技术进步,追求精细化、规范化、自动化管理,力求从制度、机制层面根本解决问题。

2.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

为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国家相继出台了《政府采购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事业单位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设备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如此,目前设备管理工作还是面临着许多挑战,很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设备管理工作的要求。

2.1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队伍,为设备管理提供组织制度保障

在国家层面上,现行制度还不够完善[1],但是,这并不是现阶段主要矛盾。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国有资产管理法》等规定,建立和完善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制度建设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修订和完善设备运营管理制度,使规章制度覆盖设备管理的全过程、全流程。由于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概括性、抽象性强,有些地方缺乏可操作性。上监管机构应督促各事业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各事业单位应对现行设备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对设备管理所涉及的项目立项、报批、采购、合同、支付、核算、验收、入库、出库、使用记录、配套耗材领用、维护保养、维修、报损、报废和定期盘点等关键环节的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让设备管理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建立和完善设备监管队伍,提高设备管理能力和水平。随着精细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设备管理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现在设备管理队伍的人员配备大多数不足。修订和完善岗位责任制,使岗位责任覆盖设备管理的全领域。理顺资产管理所有相关部门的关系,预算、设备、财务、业务单位各负其责,明确分工,协同工作,着重避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着重避免管理上的空白,强调设备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

2.2充分论证、调剂余缺,进一步提高资产利用率

设备管理的目的是使设备综合效益最大化,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防止资产闲置应当是设备管理一贯追求的目标。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闲置仍然任重道远。造成设备闲置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论证阶段不充分,缺乏统一管理与调配机制 [2]。

设备的出资人(设备的拥有者)为国家,而设备的使用者大多为业务部门。形成了国家出钱买、业务部门用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模式。由于种种原因,新增设备需求大多数来自业务部门或项目组,业务部门出于工作上的考虑,通常希望占用或新添更多的设备,而往往忽略设备的使用效率。基于这样的原因,业务部门提出的设备需求论据有时会勉强甚至失真。这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时间内都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业务部门对本单位设备总体配置情况不了解,单纯就经费定品目,随意性较强,需要设备管理部门把关,统一管理。当前,设备使用方面的条条块块限制还存在,还需要打破壁垒,形成更加有效的统一管理、调剂余缺机制。

因此,着重加强和规范设备采购前论证、审核、立项、报批等环节的管理,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摸清家底、统筹调配,进一步提高设备利用率。

2.3建立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机制,防止违规采购

建立制约与监督机制是改进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的举措,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组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机制上的缺失,尤其是采购关键环节监管机制的缺失,往往是造成设备管理无序、采购违规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进行设备管理的制度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引进制约与监督机制,制约与监督机制应当贯穿于采购活动的全过程;应重点关注在设备管理的全过程特别是涉及采购的关键环节引入约束和监管机制,防止违规。

(1)完善各岗位间的监管机制。《政府采购法》第六十一条规定,“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 采购活动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并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经办采购的人员与负责采购合同审核、验收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这个要求不仅适用“集中采购机构”,也适用于事业单位的自行采购行为。

(2)发挥监察审计机关的作用。《政府采购法》第六十九条 规定:“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的国家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上级监管机构应督促各事业单位结合《政府采购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明确定义审计、监察机构在事业单位采购中的地位、责任和义务,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统一的监督体系,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

(3)强调上级监管机的监督作用。上级监管机构应当组织审计、设备、财务部门联合对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设备采购、物资采购、设备使用管理专项检查,这种检查是切实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违规采购、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当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事业单位也必须定期自查。

2.4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建立健全预算变更程序,发挥预算对设备采购的制约作用

预算是单位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对未来的业务需求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策划,并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和分析,从而及时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组织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当前,预算准确度不高,预算在设备管理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还普遍存在。应采取措施持续改进。

一是要当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可执行性,维护预算的权威性、严肃性。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设备总体需求和规划进行充分论证;应对单位现有设备状况有全面了解;应根据以往管理上的经验和常年累积的数据,准确估计设备采购、维护的资金需求。

二是要建立健全预算变更控制程序。预算的变更应建立并遵循规章制度,应有充足的依据,应由预算的批准机关批准。现阶段,要求各事业单位的预算完全准确是不现实的,预算亏损、预算结余都是正常现象,预算调整是很难完全避免的。只有保证这种调整是合理的、可核查的、受监督的,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管理上的漏洞。

三是要切实发挥预算对设备采购的制约作用。强调预算部门对设备采购部门的制约,没有预算不得采购;必须限制采购部门随意调整预算行为,应明确预算的调整权利归预算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不得调整预算;强调财务部门对设备采购部门的制约作用,没有预算、不符合国家政府采购规定、验收手续不全的不予入账;发挥审计监察部门的作用,防止预算外采购;上级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能单靠事业单位自纠自查。

2.5建立充分准确的数据库,为设备管理现代化夯实基础

建立设备管理数据库是实现设备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设备统一调配、动态监管的必要条件,是提高设备运营管理水平的基本手段。随着设备管理精细化、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越来越重要。

数据库建设应充分策划,精心实施,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对数据库的基本要求是完整、充分、准确、适应业务需要,能够做到账账相符(数据库设备台账与财务账)相符、账实相符。当前,事业单位单位的设备管理日常基础性工作还需持续改进,设备数据库的建设与设备管理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差距,是当前应当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之一。

3.结束语

事业单位设备管理应适应时代要求,全面提升设备管理水平。应当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以资产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设备管理的范围应包含设备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和全领域。应坚持依靠技术进步,追求精细化、规范化、自动化管理。

为了全面提升设备管理水平,当前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队伍,为设备管理提供组织制度保障;充分论证、调剂余缺,进一步提高资产利用率;建立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机制,防止违规采购;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建立健全预算变更程序,发挥预算对设备采购的制约作用;建立充分准确的数据库,为设备管理现代化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