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特许经营优缺点集锦9篇

时间:2023-08-07 17:29:17

特许经营优缺点

特许经营优缺点范文1

关键词:日式快餐;快餐连锁企业;成长模式

从2003年至2006年,中国快餐业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高于餐饮业增长速度。目前快餐业在中国餐饮业中所占比例为20%,而处于快餐业发展成熟期的欧美发达国家所占比例为60%,中国快餐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在中西式快餐蓬勃发展之时,日式快餐悄然兴起。然而,对日式快餐连锁企业的研究尚处空白,本文以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对日式快餐典型企业——味千(中国)的成长模式进行系统研究,并归纳出快餐连锁企业一般成长模式及对中国快餐企业成长的启示。

一、快餐连锁企业成长模式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对连锁经营理论的研究集中于3个维度:(1)资源理论:阿克(Aaker,1989)认为组织长期竞争优势与绩效的基础是存在于组织内部的资源和能力。奥克斯菲尔德特和凯雷(Oxenfeldt,Kelly,1969)指出特许商成长受3种资源限制:管理专业性、地方市场知识和资本。在此基础上,相关研究涉及:一是资金匮乏论,马丁和朱斯蒂斯(Martin,Justis,1993)认为信用市场状况对不成熟特许经营商拓展存在制约作用;考姆博斯和凯特臣(Combs,Ketchen,1999)揭示餐饮业特许商资金实力影响其特许扩展规模。二是信息匮乏论,米克勒(Minkler,1992)认为公司在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空间拓展时,需要评估当地市场状况,识别适当位置,而获取成本昂贵。三是管理资源匮乏论,汤姆普森(Thompson,1994)和沙恩(Shane,1996)指出特许连锁能克服管理资源对连锁成长的限制。四是先行优势理论,先行优势理论认为进入市场的时间序列会影响到公司的竞争优势(Stalk,1988),奥克斯菲尔德特和凯雷(Oxenfeldt,Kelly,1968—1969)认为先行优势是整合特许连锁系统的内在关键要素。雷伯曼和蒙特戈麦瑞(Lieberman,Montgomery,1988)指出先行优势的3个关键要素是可比优势技术、稀缺资源优先购买权和改变顾客行为能力。斯蒂文(Steven,2003)认为先行优势是企业竞争战略的一个核心概念,并实证先行优势适用于餐饮企业。五是资源理论对先行优势的整合,在先行优势的研究文献中,存在对先行者优势和劣势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在特定空间竞争框架下,首先或早期进入市场者会带来竞争优势(Prescott,Visscher,1977;Lane,1980;Chaffee,1985;Anderson,1987;Kerinetal,1992;Tabuchi,Thisee,1995),而另外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先行者并不必然会带来竞争优势(Gal-or,1985;Lilien,Yoon,1990;Golder,Tellis,1993;Kalyanarametal,1995)。阿米特和斯高梅克(Amit,Schoemaker,1993)指出先行优势可以从公司资源角度解释。路易斯和埃德沃德(Luis,Edword,2002)认为争论的原因在于方法、产品特征、行业以及公司拥有资源和能力的差异。吉等人(Jietal,2003)提出基于资源和能力的视角可以更好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解先行优势理论。(2)理论:为克服资源约束,连锁企业使用特许方式扩大规模,但特许双方在效应函数上存在差异,导致委托问题。相关研究涉及:一是的道德风险及利益调节,布瑞克雷和达克(Brickley,Dark,1987)认为加盟者存在以特许品牌声誉为代价的道德风险;兰方泰尼(Lanfontaine,1992)提出通过契约调整委托双方利益分配;龙勇等人(2005)研究了特许经营体系的协调机制。二是直营与特许经营的比较,与直营相比,特许经营有更高的收入(Norton,1988)、收益(Shelton,1967)和较低的薪金支出(Krueger,1991);特许经营可提供更好的激励(Rubin,1978),降低监督成本(Fladmpr-Lindquist,Jacque,1995);特许经营者向潜在加盟者传递专有知识成本高昂(Jensen,Meckling,1995),而直营更易于专有知识传播(Darretal,1995)。三是不同经营方式的选择,卡维斯和莫菲(Caves,Murphy,1976)分析了直营或特许经营的决定因素及条件,布拉达克和艾考斯(Bradach,Eccles,1989)以及丹特等人(Dantetal,1992)认为直营和特许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可获得更高收益。(3)规模经济理论:连锁经营的规模经济是指在单店规模经济基础上,通过联合或兼并等手段,跨地域增设分支机构或协作单位,以降低经营成本,增加收益。连锁经营的规模经济体现在:一是先进的经营管理制度(方惠等,2005);二是布点严谨的规划系统和布局完整的市场网络(黄丹峰,1999);三是品牌、名店的优势(李陈华等,2004)。

通过理论梳理,可以看出,企业为克服连锁经营的资源和能力限制,而选择介于市场和科层之间的组织形式——特许经营,这会产生委托问题,而无论选择何种成长方式,必然涉及成长区域规模经济的问题。因此,在一定制度背景下,成长模式受资源和能力、成本以及成长区域布局的影响。快餐连锁企业成长模式是指在一定制度背景下,快餐企业以连锁方式成长的逻辑规律。从战略层面看,快餐企业应具备成长的资源和能力,选择合适成长方式及空间维度布局,以实现时间维度的持续成长。因此,成长模式是快餐企业资源和能力、成长方式及空间布局的战略选择。以下使用基于资源和能力的先行优势理论、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分析日式快餐企业味千(中国)的先行优势、成长方式选择和区域布局。

二、昧千(中国)成长模式分析

2007年8月,笔者为青岛中通公司与日本花月日式拉面合作项目做了商业计划书,在此过程中,对日式拉面市场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味千(中国)是国内日式快餐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因此选择味千(中国)作为日式快餐典型企业进行研究。

(一)味千(中国)概况

1995年,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取得日本品牌“味千拉面”的中国总权。2004年和2005年,以收入计算,味千分别荣列“中国餐饮百强企业”第7位和第5位。2007年3月,味千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以内地为基地的快速休闲餐厅连锁经营商。截至2007年年底,味千有210家分店,是中国日式快餐的第一品牌。

(二)味千(中国)先行优势分析

1.可比优势技术

可比优势技术是指与竞争对手相比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在快餐业中,体现为前向生产工业化技术、运营技术和信息技术。中式快餐门店前向工业化水平较低,使门店不能获取工业化的延伸效应,导致门店运营效率较低。另外,中式快餐企业的信息技术不能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对味千而言,首先,公司在配送基地生产半成品拉面和调味料,工业化生产的拉面质量与手工制作没有区别,但效率更高。其次,工业化的延伸效应是门店运营技术的简化,以保证高效率和产品质量一致性。第三,信息技术将公司总部、生产基地、物流配送、门店整合为一个有机系统,保证总部控制下高效率的信息反馈和产品配送。与西式快餐相比,味千使用浓缩、油分离等工艺技术,从豚骨、肉、海鲜、蔬菜等天然原料中萃取而成天然调味料,经简单加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更符合中国人口味。可见,味千具有中西式快餐企业所不及的可比优势技术。2.稀缺资源优先购买权

稀缺资源优先购买权是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关键资源的优先获取权。巴内(Barney,1991)指出稀缺资源是一种异化资源,其有效获取可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快餐业依靠位置传递产品,不同位置门店的商业潜力存在差异。斯蒂文(Steven,2003)认为位置是餐饮企业的稀缺资源,其供给有限。因此,位置优越的物业成为快餐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首先,味千在不同区域制定明确市场发展规划以识别有价值或有潜力的物业资源。以味千北京市场开发战略为例,第一阶段目标是在核心商圈建立样板店;第二阶段目标是结合旧城改造,发掘有潜力商圈建立品牌店;第三阶段目标是在北京周边地区的科技园区、涉外设施、交通枢纽、卫星城开发门店。其次,在规划基础上,味千与家乐福、招商地产等商业、地产巨头签订战略协议,保证优先获得稀缺物业资源。稀缺物业资源的优先购买权为味千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3.改变顾客行为能力

改变顾客行为能力是产品对顾客购买行为的影响力。根据卡彭特和纳克马图(Carpenter,Nakemato,1989)的研究,与老产品相比,顾客更渴望认知新产品属性。因此,新产品具有满足顾客偏好,改变顾客行为的能力。对快餐企业而言,产品体现为菜品、服务、环境的组合。在菜品方面,一是味千在全国门店中有100个以上的菜品,涉及面、饭、小食、汤和饮品五大系列,给顾客很大选择空间,可满足目标市场不同顾客的偏好。二是菜品做工精细,无论蒸、煮、烤、炸、炒,都能保证菜品统一质量,降低了顾客的购买风险。三是注重菜品合理营养。味千菜品以青菜、豆制品、豚骨、肉、海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经过合理搭配和烹饪,使顾客能均衡营养。四是菜品观感特征显著。不同配料与面有机搭配,盛器、菜品、餐具颜色协调,增加了顾客消费体验。五是专业化研发团队保证菜单每半年更换一次,每年菜品更新率达40%,使顾客保持口味新鲜。

在服务方面,味千服务模式实现了休闲与快餐服务的平衡,提供迎客、引位、桌前点餐、上餐服务,以区别中西式快餐,提升了产品价值。在用餐环境方面,味千以传统日本文化和现代快餐文化相结合为主题,以红、黄、白色调,简洁的装饰风格突出快餐环境特征,以武士、相扑健将的装饰画、浅黑色家具、长圆筒灯、粗青石地面突出日本传统文化。三方面的有机协调满足了顾客对多样化选择、低风险、营养、求新、快捷与休闲体验的价值诉求,建立了转换障碍(Mascarenhas,1992),使顾客对多样化搜寻和竞争性吸引的转变能力减弱,增强了味千产品改变顾客行为的能力。

(三)成长方式选择

在快餐业中,成长方式一般包括直营和特许经营。味千一直坚持自营方式成长,原因在于:一是日式快餐市场规模较小,直营经营成本较低(张荣齐,2007)。二是科层组织易于管控,有利于专有知识传播(Darr,etal,1995),形成统一管理模式。三是培育品牌。直营能实现质量稳定,建立一致化品牌形象,提高顾客品牌认知度,从而为特许经营建立直接信任信号(Rajiv,Patrick,2003),公司经营时间和规模也为特许经营建立了间接信任信号(Gallini,Lutz,1992)。四是中国特许经营制度建设相对落后,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导致委托关系冲突。

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在成长动力、品牌、配送基地、融资等特许条件已具备的前提下,公司计划在2007年下半年有选择地开展特许业务,主要目标是二、三线城市。同时,味千制定严格加盟条件,采取地区方式,不接受个人加盟,规定加盟者必须是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流动资金600万元的企业,有实力承担整个地区的经营管理。因此,味千未来选择以直营为主、特许经营为辅的成长方式是对内外条件综合权衡的结果。

(四)成长区域路径选择

成长区域路径是指起点城市选择、同区域成长和跨区域成长的有机衔接。(1)起点城市选择:味千将连锁发展起点城市选在公司总部所在地香港,以实现低成本配送和高效管控。(2)跨区域成长:在香港扩张获得成功后,味千将深圳作为实现进入内地市场、实现跨区域成长的平台。深圳作为特区区位优势明显,可辐射珠三角地区。(3)跨区域成长的对接:在以深圳为中心,初步实现珠三角地区布局的规模经济后,1999年,味千进入上海,在上海不同商圈、CBD、高档社区已拥有58家门店,初步实现同区域的规模经济。同时,以上海为轴心,向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拓展,包括北京、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市。(4)地区对接:在东部地区有效布局后,味千实施跨区域成长的地区对接,向中西部地区拓展市场,已在武汉、重庆、四川开设门店。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味千将继续在东部地区拓展市场空间,实现区域内规模经济,并将发展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从而实现中国市场的合理空间布局。

三、启示与结论

(一)结论

通过对连锁经营理论的梳理,以及对味千(中国)的系统分析,我们归纳出快餐连锁企业的一般成长模式(见图1)。快餐企业成长模式如同稳健行驶的汽车,应具备基本要件——发动机和车轮。其中,以资源和能力为基础的先行优势如同为汽车安装发动机,是第一核心要素,它能使企业具备成长动力;成长方式选择和成长区域布局如同汽车双轮,可保证快餐企业顺利扩张。快餐连锁企业持续成长机制是建立在先行优势、经营方式选择、区域布局与外在条件战略整合的基础上,只有在战略层面形成清晰的成长机制,才能保证快餐连锁企业的持续成长。

(二)启示

1.整合先行优势

首先,可比优势技术能实现前向生产工业化,并将效率和质量优势延伸到门店运营层面,保证门店运营技术的高效率和一致性质量。另外,信息技术能将配送物流、整体运营、门店销售整合为一体化的高效运营系统。其次,战略性规划物业资源的解决路径。一是制定清晰物业资源选择规划;二是建立有价值或有潜力物业资源识别、评价系统;三是与相关商业零售商、房地产开发商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第三,培育动态满足顾客偏好能力。一是以菜品研发为基础,实现菜品种类、创新、营养、口味、观感的系统整合。二是服务模式与定位相吻合,在有限服务与自助服务之间寻找效率与效果的平衡。三是服务环境体现快餐文化与产品发源地文化的结合,同时,可注入门店所在地典型文化要素,以增加顾客的认同。

2.针对内外条件选择不同成长方式

在发展初期,快餐企业以自营方式建立品牌,形成成熟管理模式,并培育先行优势。在内在条件具备后,可有条件实施特许经营,实现自营与特许经营对接,在特许经营制度环境改善后,扩大特许经营比例,逐渐过渡到以特许经营为主的成长方式。

特许经营优缺点范文2

一、我国零售业特许经营发展的特点和历程

(一)我国零售业特许经营的特点

1、特许经营的概念

我国《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在第二条规定:所称商业特许经营(以下简称特许经营),是指通过签订合同,特许人将有权授予他人使用的商标、商号、经营模式等经营资源,授予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

根据这一条的规定,特许经营作为特殊经营模式的特征是特许人通过合同转让使用自己的商标、商号、经营模式等在内的特许经营权,取得特许经营权的受许人按照合同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双方的合作基础分别是特许人的知识产权和经营模式,以及受许人的投入资本。特许人一般会通过合同掌握特许加盟店的最终管理权,而受许人对自己的投资拥有所有权。双方通过合作各自取得收益。

2.我国零售业特许经营的特点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零售业特许经营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从发展阶段看,我国零售业已经完成了特许经营的始创路程。从近些年我国特许经营的发展情况看,一方面,涌现出上海华联、联华等规模较大的特许经营企业,积累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诸多企业已开始按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等特许经营原则进行运营、磨合出具有较高质量的特许经营运营手册。这些都预示21世纪我国零售业特许经营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从发展规模看,扩张速度有加快的趋势。截至2004年6月,全国共有特许经营体系600余个,其中一半以上是2000年以后才开始发展加盟店的。2005年我国特许经营在多个行业又有了快速的发展,特许经营体系已超过1000家。特许经营企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加。

(3)从发展方式看,呈现出多种结构类型。一般特许与区域特许并存发展;第一代特许经营与第二代特许经营并存发展,第一代是商标特许,第二代是经营模式特许;特许经营与连锁直营并存发展。

(二)我国零售业特许经营发展历程

零售业特许经营在我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发展萌芽期、探索期和推广期。

1、我国特许经营发展萌芽期(1984-1992年)

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零售企业开始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于是也开始了对特许经营的探索。运用品牌优势,发展联营店,以实现规模扩张。上海一百、王府井百货大楼、东安集团等设立了分店。这些尝试可视为我国零售业特许经营的萌芽。与此同时,国际著名的零售特许经营企业以直营或联营的方式在我国发展加盟店。如1984年8月意大利纺织金融集团以商标特许者身份确定了在北京首家皮尔•卡丹专卖店。此外还有富士、柯达、柯尼卡等洗相专业店等,这些国际特许经营商在我国合资、联营开店,是我国零售业特许经营发展的萌芽阶段,为我国零售业发展自己的特许经营提供了借鉴经验。

2、我国零售业特许经营发展的探索期(1992——1996年)

在这一时期,国际著名的零售特许经营企业及我国零售企业开始尝试以特许经营方式进行扩张。前者需要一个本土化过程,后者则需要一个标准化过程。此时,我国政府还没有出台特许经营方面的条例,整体发展处于探索期,诸多国外海外服装企业由直营转向特许。诸如皮尔•卡丹、鳄鱼恤、佐丹奴、苹果、7-11便利店等都开始采用特许经营方式发展。这一时期,我国零售企业也开始启动特许经营工程。1994年,深圳华润超市办起了10多家特许连锁店,1995年、1996年上海华联、联华超市也开始了以特许加盟方式发展新店。

3、零售业特许经营发展的推广期(1997年至今)

在这一时期,我国零售企业对特许经营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政府管理部门加大了对特许经营发展引导和管理的力度。1997年11月14日,国内贸易部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1998年12月8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成立了特许经营委员会。2005年2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05年全国各行业特许经营企业约有1000多家,在全国连锁百强中,特许经营企业占61家;加盟店的销售额达270亿元,占百强总销售额的17%;店铺数5400家,占百强店铺总数的40%,加盟店的销售额和店铺的发展速度都超过直营店的发展。这些表明我国特许经营开始规范,并向成熟化方向迈进。

二、我国零售业特许经营的存在的问题

1、我国经济不发达、市场机制不完善。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大部分地区未达到特许经营的最低经济要求。我国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底,特许经营的吸引力不强。一些地区行政干预特许经营的事常有发生,政府把“拉郎配”式的特许经营作为挽救濒临倒闭的中小企业的手段。

2、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并没有一部关于特许经营的专门法律规定,可以适用或类推适用的法律有:商标法、专利法、技术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但这些法律的有些条款与特许经营的国际惯例是不相适应的,这给特许经营的管理带来了混乱。虽然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了几部有关特许经营的法律法规,如2005年2月1日正式实行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等,但仍应看到和特许经营企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关特许经营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很难大规模发展特许经营。

3、我国零售行业的产业的集中度过低,企业规模偏小。中国的零售企业在经过改革之初的迅速扩张之后,基本上陷入了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规模始终大不起来的循环中。我国的零售业市场竞争主体仍处于各自为政、大而全、小而全、行业集中度不高,整体上缺乏具有超级规模的企业集团地步。企业的形象意识和质量管理意识都比较薄弱,缺少特许经营所需的成熟的可供转让的商业品牌及经营技术。

4、我国零售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从国外经验看,一些特许经营组织都是在创出产品品牌与创出知名度以后,才开始实施特许经营。没有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和产品,没有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很难吸引到加盟者。我国的零售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人员素质与国际特许经营业的管理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例如,我国特许经营企业普遍缺少大规模的物流体系,交通运输、仓储等条件滞后,加盟店的存货量大等占用了大量资金,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高,降低了加盟体系的运作效率。达不到特许经营所需具备的条件。

5、缺乏特许经营专门人才。优秀的管理人才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和重要的前提,由于我国零售业特许经营起步晚,再加上观念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零售特许经营企业内,还不存在真正接受过培训的特许经营人才。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零售业特许经营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

四、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创造有效的法制环境。特许经营属于商业技术的转让与使用,应有专门的法规对其行为加以规范。但是除了2005年2月1日施行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外,我国还缺乏针对特许经营的一些专门性法规。法规的不健全一方面使得特许经营合同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内容,为以后特许商和加盟商之间产生摩擦甚至特许经营关系的破裂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保护特许经营双方的合法权益。目前特许经营领域中的许多纠纷,很大程度上源于特许商和加盟商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这加大了加盟商的风险。

2、利用本土化优势,创立和发展我国零售企业的自有品牌。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特有的习俗和文明,是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意识形态的总和。文化所固有的这些属性必然会对外来者造成一定程度的进入壁垒。顾客的任何消费行为都是由深植在属于文化范畴的具体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进行的。我国的零售业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在收集、整理、分析消费者对某类商品需求信息的基础上,提出新产品的开发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生产厂家,或自行生产,并在本企业内以自有品牌进行销售。

3、汲取国际特许经营成功经验,走国际化、现代化的路子。特许经营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史,建立了许多国际知名品牌和运作体系。面临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中国发展特许经营更应该引进外商汲取国际成功经验,避免走弯路。

4、组建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职能。在特许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行业协会注定要发挥重要作用,在国外,主要是由特许经营协会来加强约束特许商的道德行为规范,只有成为特许经营协会会员的特许商才能取得加盟商的信任,才有资格开展特许经营业务。我国的特许经营也应尽可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职能,让它们真正起到特许商之间、加盟商之间、特许商与加盟商之间桥梁的作用。

特许经营优缺点范文3

关键词:连锁经营;经营模式;特许经营

中图分类号:F717文献标识码:A

1859年美国的乔治・F・吉尔曼和乔治・亨廷顿・哈特福特成功创办第一家连锁店“太平洋与大西洋茶叶公司”,此后不久,连锁经营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普遍成功,从而使商品流通领域产生了一场革命,推动了流通产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这种经营方式的广泛关注,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连锁经营的优势及风险、连锁经营的规模、连锁经营模式及比较和连锁经营发展前景及趋势等方面。

一、连锁经营的优势及风险分析

连锁经营的快速增长,使得其优越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国内外学者对连锁经营的优势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际连锁经营协会认为,连锁经营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商业模式,并分析了其风险小、成长速度快、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学者Andrew kostecka对连锁经营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认为连锁经营的最大优势在于特许经营,可以通过无资本的扩张来获得规模优势。王吉方(2005)认为,连锁经营是将现代工业生产的原理用于商业,实现商业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统一化,这使其具有明显的效益优势和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组织、成本及营销方面的优势。熊联勇(2006)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了连锁经营所具有的六大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价格优势、促销优势、渠道优势和营销队伍培养优势。也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连锁经营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如睦蔚(2007)从规模经济理论、专业分工理论、信息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等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连锁经营的制度优势做出了分析与探讨。对于如何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学者们也作了一定的研究。汪国华(2005)运用社会网理论构建了连锁企业的网络图,认为连锁企业优势的有效发挥与企业拥有稳定的网络资源有着重要的关系。另外,有学者从构建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角度来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

当然,连锁经营也存在着风险。陈兵(2007)认为,连锁经营的风险有总部带来的风险、加盟者带来的风险、市场竞争的风险和中国20年连锁经营困难风险等;并指出通过连锁经营风险教育、损失预防和抑制、回避风险、承担风险和转移风险等方面来控制风险;同时通过一些量化方法分析了投资项目所存在的风险。汤伟伟(2008)在“现代连锁经营风险分析”中指出如果不将连锁经营这种组织方式与经营者的能力、资金以及市场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相结合,它是发挥不出自身所具有的优势的;并说明风险来源于经营者、市场以及总部三方面。当然,如果选择了特许加盟的经营模式,还会出现双边道德风险以及信用危机等等,也无疑给连锁企业自身树立和培养了竞争对手。黄本新、眭蔚(2008)在“连锁经营规模扩张与风险防范”中指出了连锁经营扩张所带来的风险:在扩张中管理滞后、适应能力变弱、物流配送发展滞后、资源供应不足、信息管理成为扩张的瓶颈、“牛鞭效应”的产生、财务报表与经营活动脱节以及人才的缺乏等。

学者们的研究,普遍肯定连锁经营的优势,并提出了规模优势、成本优势、渠道优势、品牌优势等多种优势,丰富了连锁经营优势的研究,但多数研究都是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的,而且缺乏对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连锁经营优势的研究。对于风险,学者们认为连锁经营风险有扩展风险、双边道德风险、市场竞争的风险等,但是对连锁系统外部风险或者非可控因素导致的风险研究不足,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二、关于连锁经营规模的研究

规模效应是连锁经营的优势之一,如何以一个合理的规模来经营以及如何正确地进行规模扩张颇受关注;另外,学者们对如何实现连锁经营的规模效应也颇为关注。学者们一般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连锁经营的规模进行分析。吴勤文(2008)在其硕士论文中使用生产函数来对连锁企业的规模经济与否进行了论述,论文对连锁企业在连锁经营准备阶段、区域连锁经营阶段和跨区域连锁阶段的平均成本随经营规模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并得出连锁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与经营规模关系的总体模型。另外,论文还对各个不同规模的经营策略进行了分析。杨润英(2006)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在理论上分析了连锁经营扩张问题,认为交易费用的节约为连锁经营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同时,文章还提出推行科学化管理、合理规划网点发展战略和加强配送中心建设等方面是连锁经营规模扩张的对策。

也有学者对连锁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王国红(2008)指出,连锁企业扩展经营规模的前提,即需有特色的品牌、正确的目标市场、合理的扩展计划,以及充足的人员配备,这样才不至于因盲目扩张导致的企业亏损乃至倒闭。廖新媛(2004)在连锁经营规模与效益探讨中指出,规模经营是实现连锁企业规模效益的基础,应当是结合企业实际出发的适度规模,否则会造成规模的不经济。并指出了根据连锁店的组织形式、连锁业态以及连锁业发展的战略来确定连锁企业的规模,从而提高连锁经营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又提出了中国连锁企业要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应该解决的五大问题:科学选择零售业态、精心策划运作方式、发展特许连锁经营、培育名牌连锁企业和加快连锁企业的创新发展,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运行机制。

在连锁经营被广泛应用的今天,连锁规模的研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现实中企业经常进行盲目的扩张,进一步的连锁规模的研究可以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进行系统研究。

三、连锁经营模式研究

如何选择和运用连锁经营模式对连锁经营的发展至关重要,关系着企业连锁经营能否成功的运营。发荣、何春凯(1999)“连锁致胜”一书陈述了连锁经营的三种基本模式:直营连锁模式、特许经营模式和自愿连锁模式,并对三种模式进行了比较,认为三种模式都有自身的特质,不能断定孰优孰劣;并指出在进行连锁经营模式转换时应先自我评估,有了充分的准备和阶段性的选择才能逐渐转换。Pajiv P.Dant,Andhesh K.Paswan和John Stanworth(1996)对特许经营中的所有权转向理论进行分析,认为特许连锁和受许者的加盟行为是一种短期的、早期发展阶段的行为,当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稀缺性不再凸显时,特许人为未来发展的需要,将会选择更传统的成长策略(如自己开设分店)。浩宇(2008)通过实例比较分析认为,对于直营和特许经营的选择取决于企业发展的规模及阶段,早期由于资源的稀缺可能偏向于特许经营,然后逐渐向直营转换,到了一定阶段,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需要来选择特许和直营或两种模式并用。而肖朝阳(2008)认为,连锁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以后,都会以特许经营为主要的经营模式。

也有学者建议综合运用这三种模式的策略,张荣齐(2007)提出了连锁模式综合运行的周转轮体系,直营模式直接在总部的控制下同轴运转,连锁单元在直营状态,总部对连锁单元的控制权是强有力的;此时,单元的资本构成中,总部处于支配地位,其他投资者处于从属地位。刘荔(1999)认为,直营是连锁经营的地基,特许经营是连锁经营模式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主体,综合运用会使得连锁经营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刘玉芽(2007)在文章中指出,直营与特许经营的双重分布现象会造成一系列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价格、货品、形象、服务和理念上的冲突,以及其他的人为矛盾;并体提出了解决双重分布问题的建议:协调好稳定性和快速性、利用好统一性和适应性、制定科学的终端管理制度。艾浪滔(2004)分析了几种模式并存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原因,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制定合理的销售半径、严格进行价格规范、统一终端形象建设、保持促销活动的统一步调和科学进行货品品类管理。

专家学者主要探讨了影响企业选择连锁模式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有时间、资本、人才、总部实力等因素,进一步的研究还可以从特许方品牌发展阶段、行业连锁模式、行业连锁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还有很多的创新空间。

四、连锁经营发展前景及趋势探讨

国内外相关学者对连锁经营发展前景的研究十分深入细致,普遍看好连锁经营的发展前景,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证和理论分析来说明。Guilbe Lopez和Carlos Joge(1999)以1945~1998年间北美各主要连锁商店(如wal-Mart,K-Mart,Sears)在波多黎各岛的演进、扩张及空间分布情况为样本,对零售业连锁经营的全球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朱坤萍(2003)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连锁经营的有效扩张问题,认为连锁扩张是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张念(2003)指出,连锁经营将成为经济增长的热点,其销售额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会越来越高。此外,也有少数学者认为特许连锁的发展已经饱和,不应该盲目的进行连锁扩张。

对于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不少学者也都给予了分析和预测。其中,李曙明(2005)在“构建你的连锁王国―连锁经营的运作与管理”一书中分析得很全面。他指出,在未来的连锁企业经营发展中,第一,连锁经营发展的区域分布更为合理,行业范围持续扩大;第二,连锁经营的业态形式更趋合理化、多样化;第三,连锁经营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更趋规范化;第四,竞争会更加有序,但同时也会更趋激烈;最后,特许连锁将成为最具增值潜力的连锁经营形态。

连锁化和规模化是零售业发展的趋势,这是不容置疑的,今后在连锁扩张的方式和连锁模式的创新、定量化研究、个案研究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五、结语

从现有的文献看,对于连锁经营的研究主要针对连锁经营的优势、连锁经营的规模、连锁企业的经营模式及连锁经营的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研究,多数学者偏重于阐述性的定性研究和比较分析,缺乏必要的量化研究;另外,在理论的实际应用的研究上还有所欠缺,如对如何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以及如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经营模式等的研究。连锁经营是零售业发展的趋势,能促进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对连锁经营理论以及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是具有重大价值的课题,需要更多的经济工作者关注和研究。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黄金平.连锁经营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Andrew Kostecka.Franchise Opportunities Handbook.Washington:washingtong,D.C.US.Dep,2001.

[3]王吉方.连锁经营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刘冲宇.论内蒙古发展连锁经营的优势[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

[5]熊联勇.连锁经营的营销优势及在我国的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06.

[6]睦蔚.连锁经营优势的经济学理论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19.

[7]汪国华.基于社会网络的连锁经营优势探讨[J].商业时代,2006.19.

[8]陈兵.连锁经营风险控制与投资风险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11.

[9]吴勤文.连锁经营规模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10]杨润英.我国连锁企业规模扩张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2006.6.

[11]黄本新,眭蔚.连锁经营规模扩张与风险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

[12]发荣,何春凯.连锁致胜[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13]Rajiv P.Dant,Audhesh K.Paswan,John Stanworth.Ownership Redirection Trends in Franchising.International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Researeh,1996.2.

[14]浩宇.直营与加盟――哪个更赚钱[J].美容财智,2008.

[15]肖朝阳.直营VS特许[J].连锁特许,2008.9.

[16]刘玉芽.直营与特许连锁双重分布现象探析[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7.8.

[17]艾浪滔.服装连锁:直营VS加盟[J].中国商贸,2005.1.

[18]朱坤萍.连锁经营有效扩张问题探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1.

特许经营优缺点范文4

关键词:城市轨道;运营模式;发展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因其具有大运量、速度快、污染小、能耗低的交通特性,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简称“城轨”,以下同)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其投融资模式从政府单一投资向政府投资、社会资本投资多元化发展,其运营管理模式除政府主导的传统模式外,委托经营和特许经营大力发展。科学、系统、全面分析各种运营管理模式的优缺点,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我国城轨运营管理模式特点分析

1.1传统模式

北京、上海、广州城轨发展较早,其管理模式代表了中国城轨的传统模式,如表1所示。

1.2国内城轨运营管理新模式

近些年,在国家大力倡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政策引导下,以北京、深圳等城市为代表,城轨建设出现了BT、BOT、BOOT等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尤其是在党的十大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地掀起了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高潮,城轨运营出现了特许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但多数项目尚未进入运营期,投融资多元化、运营模式多元化和市场化是其主要特点。

2城轨运营模式优缺点分析

2.1传统运营管理模式

传统模式在管理上高度集中,有利于网络化运营和资源共享,但不能实现市场化配置资源,管理效率低下,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2.2特许经营模式

特许经营模式采用市场化配置资源,必然能够“增加供给、优化风险分配、提高运营效率、促进创新和公平竞争”,但目前国内城轨PPP项目的社会投资人除京港公司、杭港公司外,均无运营管理经验,同时PPP项目商业模式会产生新的问题急需解决:一是同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设计时,对运营模式的研究深度不够,给市场化、多元化运营带来先天缺陷;二是同一线网内各运营商之间的协调难度大,资源共享、应急联动将是政府今后监管的核心;三是多数社会投资人无城轨运营管理经验,培养和壮大运营人才队伍是关键;四是PPP项目运作刚刚起步,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3解决发展中问题的建议和思路

3.1系统规划城轨线网运营模式

传统线网规划和线路设计重城轨线路本身功能和性能研究,对其今后的运营模式尚未做深度研究,如何实现同一线网多种运营模式下,线网功能最大化、效率最高化、成本最低化是目前城轨运营的新课题。建议各地政府对城轨线网运营模式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一是,将城轨线网商业运作模式纳入统一规划,以便各线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不同商业运作模式的需求;二是,引进有序竞争的运营市场秩序,合理确定本地运营商数量,避免过度竞争或无序竞争;三是,建立线网控制中心并独立运营,充分保障网络化运营、应急联动及政府监管的需要;四是,建设线网综合性基地,实现车辆大架修、培训中心等核心资源的共享,独立运营,避免各运营商的重复投入造成资源浪费。

3.2传统运营管理模式创新

既有政府性质的地铁集团负责的城轨线路运营,若采取委托运营或特许经营的可行性不大,首先是人员安置很难解决,其次是市场缺乏成熟管理经验的运营商,采取自我创新是最为稳妥可行的办法:一是,政府加强对城轨运营监管和预算管理,迫使其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二是,地铁公司在确保运营安全的前提下,部分业务实行外包,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三是,充分发挥自身运营管理和技术优势,对社会投资人运作的PPP项目运营筹备全方位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等业务,创收创效。

3.3PPP项目特许经营期的运营管理模式运作

目前已落地的城轨PPP项目,根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规定,可采取自主或委托运营模式,但从社会投资人能力和经验的现状分析,无论是采取完全自主运营,还是完全委托运营的可行性不是很大,故建议采取"自主运营+委托运营"模式。项目公司组建运营管理团队,聘请技术咨询和服务团队,负责实施与客运服务质量密切相关的业务,其他业务采取委托方式通过市场化配置资源:一是,项目公司在运营筹备和初期选择一家管理规范、技术力量强的的地铁公司(不是咨询公司,他们缺乏实操经验)作为技术咨询和服务商;二是,社会投资人根据自身企业特长,将设备维护、维修及更新等业务委托给下属子分公司,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又可降低管理成本;三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市场化成熟度高的专业委托给当地的优秀企业;四是,车辆大修业务采取与厂商联合方式委托实施,可保证车辆维修质量,同时减少日常人员配置数量;五是,项目在设计、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全面融入多元化经营理念,努力提高非票务收入。

4结论

创新城轨运营管理模式,增加供给、化解风险、提升服务、降低成本是城轨行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更是PPP项目公司运营管理面临的新课题,需要持续、深入地进行研究。

作者:王战群 单位:中铁一局集团新运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GB/T30012-2013)[M].中国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2013年

[2]梁素枝.城市轨道交通PPP投融资模式研究[R].2015中国天津区域轨道交通发展及装备关键技术论坛暨第24届地铁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特许经营优缺点范文5

关键词: 特许经营;便利店;非价值链条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107-03

0引言

特许经营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巨大推进作用,已被大量研究和企业实践一再证明。然而特许经营移植到中国必然存在一个长期本土化的过程。探索中国企业应用特许经营的动机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特许经营市场的理解,加快特许经营本土化进程的速度。

便利店是应用特许经营最为成功也是最为典型的零售行业,本文选取便利店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该行业特许经营发展状况和行业盈利模型分析,探寻特许经营应用动机,从而为理解中国特许经营市场特征提供有益的借鉴。

1指标选取及数据描述

本文选取便利店零售业态特征和特许经营发展特征作为两个研究维度,选取发展规模和绩效水平作为交叉变量,构建了一个四级指标体系,以求对研究问题的深度探讨。指标体系构成及数据分布如表1和表2所示。

从表1来看,便利店自2003年起就一直处于高速扩张状态中,其中尤以加盟店的扩张成效最为显著,其数量占比从2003年18.75%一直上升至2007年的57.11%,特别是在2007年,加盟店数量就超越了直营店,而且从其余指标的增长速度来看,加盟店都远远超过直营店,由此可见,便利店的扩张主要是依靠特许经营来实现的。

表1同时揭示了另一重要现象,尽管单店数量增长带动了销售额、营业面积和从业人员增长,但除个别年份外,这些指标的增速都小于单店数量的增速,说明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便利店基本资源的重复投入并未导致相应经营效率的同步增长。

表2是有关单店经营绩效数据的对比。虽然个别年份数值略有所差异,但基本特征是加盟店在几乎所有的指标上都呈现负增长态势,说明在其高速扩张的同时,经营绩效水平却在持续下滑。例如加盟店平均销售额从03年的77.8万元下降至07年的58.09万元,而直营店基本上仍保持增长;加盟店平均面积和雇佣人员数量大约都只占直营店一半,平效和人效也远远低于直营店和行业平均水平,这样的结果导致加盟店与直营店的差距越来越大。

2中国便利店行业现阶段存在的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一般可以总结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总体来说可以自下而上地分为5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整合的方式管理价值链;设计价值系统;持续地创造和重新定义竞争优势;有效传递客户价值;为泛股东(Shareholder)创造最大化价值[1]。但在特许经营方式下,盈利模式表现的会更加复杂。特许人的盈利模式具有零售业盈利模式的普遍特征,利润来源大体上都是在价值链条和非价值链条上取得的,而且特许人业务活动触及领域越多,盈利模式越具有复杂性。受许人只能在从总部购进商品并向市场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获取利润。

价值链条上获取的利润是指直营店和加盟店基于零售业基本的商品进销活动和服务提供上赚取的收益。我国便利店单店中商品配比受各种因素共同制约,不仅品种相对较少(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8年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样本店平均经营单品数量仅为2614个),且大部分还是通过各种方式从渠道上游获取的标准化商品,加上相对较高的定价策略,导致这部分商品利润空间相对较小;便利店另一项理论上的重要收益来源―便民服务则受相关部门费率定价制约和服务提供商的限制,导致该项业务很难获取足够利润。例如,2005年~2006年期间上海曾出现便利店大面积酝酿停收电话费事件,其原因是期间上海便利店各公用事业部门执行的代收公用事业费综合平均手续费率为0.3%,加上与银行分成和代收公用事业费的成本回收,使得便利店经营该项业务普遍亏损[2]。而这样的情况至今尚未有根本性的改变。

非价值链条获利来源仅存在于特许人盈利模式中,是特许人通过规模优势控制销售渠道而获取的渠道费用或是进行其他非零售业务获取的收益,其中渠道费用是现阶段非价值链条获利的主要来源。以中国发展最为成功的本土便利店品牌之一的可的便利店为例,在其原控股方上海光明乳业2005年公布的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到供应商进场费净收入为91672381元,比2004年增长了30.6%,而当年可的利润额仅为1298万元,可见缺少渠道费用的收取可的就会出现大幅度的亏损。有关市场分析机构的研究也支持了便利店盈利对渠道费用依赖的推断。上海商情信息中心供应商满意度测评办公室历年的供应商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便利店收取的渠道费用指数得分普遍较高,其水平几乎与超市和大卖场持平。

3讨论

上文中国便利店运作绩效的结果与特许经营倡导的“系统复制+体系统一管理”的基本模式运作理念相背离,反映出当前中国便利店行业应用特许经营模式的一个基本特点:各体系普遍注重体系规模的整体扩张而体系运营管理的质量相对较弱;特许人和受许人盈利模式存在重大差异,由此导致特许经营在其实际应用过程中被客观地附加上了许多非模式内涵所强调的功能。

非特许经营模式运作内涵要求的功能主要是指特许人借由特许经营快速扩展体系规模,提高零售资源稀缺性,进而扩展其收益空间的现象。这些功能本非基于知识产权运作而衍生出的,而是特许人在当前便利店生存环境不成熟、业态竞争激烈等因素的挤压下采取的一种自发性企业反应行为。

3.1 拓展非价值链条收益以进场费为代表的渠道费用是当前诸多零售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收益来源。这些非价值链条收益也许并非是零售企业应用特许经营模式的主观动机,但特许经营模式却为零售企业放大渠道费用总额创造了条件。当特许人在价值链条上取得的收益(商品进销差价)不足以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时,就会主动寻求非价值链条收益(渠道费用)的获取。进销差价获取的总额越小,对渠道费用就越依赖。向供应商收取渠道费用,无外乎是将自己原本瞄准市场消费者的赢利点向上游供应商进行部分转移,也是向供应商输出经营风险的一种表现。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零售企业具备一定的渠道控制能力,特许经营模式在其中起到促进便利店零售资源稀缺性提升和间接放大渠道费用总额的作用。例如02年-07年期间可的体系规模由706扩展至1245家,同期渠道费用也由0.41亿元扩展至1亿元以上(截止至07年可的与好德合并之前)。

3.2 解决资本筹募问题资本筹募是用来解释特许经营模式产生原因的早期理论,但有学者对这个理论持不同意见,认为除非资本市场存在不足且这种融资方式会增加成本,否则使用受许人资本来解决资本稀缺问题将无效率且不合理(Norton,1995;Rubin,1990)[3]。便利店是典型的以中小单店为网络基础的连锁经营业态,绝大部分企业并无自身物业,客观上导致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或向银行借贷存在一定困难,从这一点上讲,资本筹募确实符合客观实际。不过应当看到,利用供应商账期内资金也是便利店行业存在的重要融资手段。

中国零售企业现阶段的主要资本来源主要包含营运负债、带息借贷款、股权融资和利润盈余这四大部分,受各方面因素制约,中国零售企业的资金来源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负债,而且多为短期负债,主要包括应付各类供应商货款、消费卡预收款等营运负债[4]。中国便利店行业2004年资产负债率就达到了80.4%,而资产报酬率仅为-6.9%[5]。高负债率虽然意味着企业经营安全性下降,但在企业自身盈利不足以支撑长远发展,又别无其他融资渠道之时,这种借供应商应付货款而无需承担任何资金成本的做法就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由此看来,特许经营产生原因的多因素理论中有关取得资金的观点也同样在中国便利店行业中普遍存在。随着体系规模的扩大,特许人从受许人收取的加盟金和保证金,以及在账期内无偿占用供应商的货款都成为其重要的资金来源。

3.3 受许人盈利模式设计缺陷是直营店、加盟店绩效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国学者通过对广州便利店的调查结果表明,商标品牌动机、降低资讯成本与交易成本为受许人加盟的主要动机(吴佩勋,庄婧2007)[6]。这一点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现“受许人普遍将品牌知名度视为选择加盟的首要条件”相符合[7]。

选择品牌知名度而不是赢利能力或投资回报率,一方面确实表明现阶段受许人作为投资者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也应当理解为这是受许人普遍缺乏严谨有效的市场研习手段而自发采取的风险规避措施的结果。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因素,使受许人在开店后就立即陷入受许人盈利模式设计上的缺陷,并寄希望于总部强大的品牌宣传和单店支持能力来解决经营困境,但“单店盈利模式”和“品牌宣传”就一直是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现的受许人历年对总部工作最为不满的项目。由此可见,便利店直营店和加盟店巨大经营绩效差异和加盟商经营效率一再下滑的现象直接源自于加盟店盈利模式设计上的缺陷和总部后期管理支持上的不足,特许人尚未真正完成知识产品提炼并具备长期的全方位支持管理能力就开始了体系扩张。

4结论

便利店由于商圈范围狭小,控制市场和渠道的能力有限,致使其在业态竞争中受到诸多限制,客观上要求它走上规模化的连锁经营道路。特许经营作为不同组织间以知识产权契约为纽带的战略联盟方式,在适应便利店企业低成本高速度扩张需求的问题上具有先天优势,从而在便利店行业中被普遍应用。在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的进程中,特许经营确实起到了帮助特许人实现广泛的品牌传播和市场占领的作用,但由于特许人在知识产品提炼上尚未给受许人创造出导致其持续赢利的赢利点,加之受许人不成熟和特许人体系管控能力滞后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加盟店普遍经营绩效水平远远低于直营店。此外,由于特许人具有多重收益来源,导致特许人资源向非价值链条收益获取上倾斜,加盟商支持功能发展相对滞后,这是当前中国便利店加盟商运作效率持续下滑但体系仍然高速扩张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中国学者曾对零售集团的普遍商业模式进行过研究,发现零售集团的商业模式普遍是按照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的,零售集团的生存是建立在连锁零售的基础上,但是其赢利点却不是在连锁零售,而在地产及其他行业[8]。这说明特许经营在实践中并非是企业应用的单一模式,而是从属于企业整体商业模式中的一环。具体到便利店行业,特许人通过特许经营模式快速扩张体系,以大规模的销售量提升其零售资源稀缺性,进而形成一定的渠道控制能力。在此基础上,特许人非价值链条收益得以放大,并在特许人资源重复向拓展业务倾斜的状况下,带动体系走上规模―收益放大―体系进一步扩张的滚动循环之路(如图1所示)。

特许经营的这些非模式内涵所衍生出来的功能虽然在客观上使便利店企业能在现阶段市场条件尚不成熟、业态竞争格局又非常激烈的环境下站稳脚跟并获得发展,但仍然是与知识产权运作相去甚远的。受许人持续的经营业绩恶化,国家监管对零供关系的介入,以及受许人对便利店总部不断增长的要求重视体系运作质量的压力,说明在脱离零售业基本价值链运作基础上增加的特许经营模式应用功能得不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便利店特许人还是应该寻求长远的持续竞争优势,将更多的资源和努力向具有市场独占性的知识产品提炼上倾斜,创造出能维系受许人长期获利的盈利模式,以求特许经营模式应用符合其内在要求,为推动便利店行业稳健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龚洪亮.连锁零售业盈利模式的逻辑探讨―以家电连锁和超市连锁为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J].2008,(7):132-133.

[2]叶松.上海便利店酝酿停收公用事业费[N].上海商报,2005-11月:9日.

[3]周如美.特许经营模式的制度分析架构:研究综述[J].2010,(12):167-168.

[4]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0中国连锁经营年鉴[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275.

[5]王文峰.我国零售业态的结构竞争态势比较分析.商业时代[J].2008,(3):13-15.

[6]吴佩勋,庄婧.零售连锁系统加盟商加盟动机之实证研究―以广州连锁便利店为例.软科学[J],2007(2):42-47.

特许经营优缺点范文6

关键词:PPP模式;融资方案;农村水利设施

中图分类号:F812.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3.006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PPP泛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而狭义的PPP可以为一系列项目融资模式的总称,包含BOT、TOT、DBFO等多种模式,在国外研究文献中提到PPP时,绝大多数是指广义的PPP,而从国内文献来看,多数指狭义的PPP[13],本文所指的PPP均为狭义的PPP。PPP具有缓解政府资金紧张压力,提高管理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和转移风险等优点,在国内外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公用事业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1]。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主题定位为“水利兴农”,这不仅说明水利建设滞后已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而且现在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4]。目前,经济效益不明显而公益性较强的农村水利建设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撑,巨大的投资量单靠政府投资已经难以为计,此类农村水利设施的融资问题日渐突出,拓宽融资渠道,通过项目融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成为农村水利关注的新焦点。而PPP模式以其较好的优势与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为农村水利设施提供了一条充满前景的选择路径。

融资方案是PPP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任何PPP,在确定了总体框架之后,融资方案是应该考虑的重点内容[5],针对农村水利设施的实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设计合理的融资方案,是关系到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农村水利设施引入PPP模式的可行性

(一)农村水利设施的社会性特点

农村水利设施就是指处在农村地区与农村和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水利设施的总称[6],而本文所指的农村水利设施是指经济效益不明显公益性较强的农村水利设施,主要包括以防洪为主兼有发电等功能的农村水利综合工程和受益主体可以具体化的给排水设施等,其在性质上属于准公共物品。这些项目具有竞争的特点,说明市场力量的参与是有必要的;同时这些项目所提供的私人边际效用小于社会边际效用,因而具有公益性特点,也说明市场行为不能完全替代公共投资。对于此类具有一定收益能力,但收益能力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农村水利设施,必须设计合理的PPP融资方案,保证社会投资者有盈利的空间,才会激励其积极参与的热情。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农民、农村、农业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条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确保农业增产增效的必要条件[7]。随着农村水利改革的深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水利设施的资金投入,各地有大量的农村水利工程需要新建、扩建与改建,大量的资金投入依靠政府资金远远不够,通过PPP项目融资的方式引入私营资本,不但能够缓解地方政府建设资金的压力,而且能够引入私人企业现金的管理理念与技术,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政策法律支持

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推进,私人资本投资农村水利建设的壁垒逐渐被消除。《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都明确指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农田水利、跨流域调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土保持等水利项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以及《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银发[2012]51号)明确指出要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

(三)农村水利设施具有可融资性

农村水利项目从初始决策到竣工验收以及后期的投产运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关于进一步做好水利改革发展金融服务的意见》(银发[2012]51号)指出,加大金融机构对创新水利模式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宽水利建设项目的抵(质)押物范围和还款来源,允许以水利、水电、供排水资产以及项目自身收益和借款人其他经营性收入作为还款来源,探索以水利项目收益相关的权利作为担保财产的可行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为水利融资项目带来合法且相对稳定的现金流。

但由于农村水利设施使用群体相对固定,难以在短期内产生项目投资回报的特点,农村水利设施的收入稳定,但不丰厚,有些公益性强的水利项目基本上没有现金流入,所以政府的补助以及相关的优惠政策成为农村水利设施PPP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设计融资方案时必须要考虑的。

(四)民间资本雄厚

我国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个数与资产总额在2004年与2009年的两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增幅较大,可见我国有充足的社会资本加入到农村水利建设中。见表1。

二、农村水利PPP项目融资方案设计影响因素

(一)合理的风险分担

合理的风险分担是进行农村水利设施PPP融资方案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原则:项目发起人、政府等风险由最有控制力的一方承担,降低了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控制成本;承担的风险程度与所获得的收益相匹配,能够有效调动风险承担方的积极性;承担的风险要有上限,以避免一方承担过多的风险[8]。风险分担的具体内容,主要通过特许经营协议等条款来确定。

(二)有限追索的实现

有限追索是PPP项目融资的一个特点,是融资模式设计时应该考虑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和因素。主要涉及到项目发起人、项目公司和贷款银行。对银行而言,追索的程度主要取决于项目所在行业的特征,主要包括经济强度、风险系数、投资规模以及发起人实力等[9]。对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而言,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经济强度方面的风险较小,有限追索融资模式的设计具有可行性。此外,如果能获得其他可靠且有力的信用担保,如政府、工程承包商和水利设备供应商等的担保,有限追索就更容易实现。

(三)特许经营期的合理化

PPP项目的实施阶段主要分为建设期和特许经营期。根据两者的组合情况,可分为单时段特许经营和双时段特许经营期,根据是否有激励措施还可划分为不同的方案[1]。对于利益双方而言,政府希望特许经营期越短越好,这样政府可获得更多收益,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较小,但是由于投资方可能面临收益不足以覆盖贷款及利息、各项成本等问题,反而希望特许期越长越好。所以,应该综合考虑双方的利益平衡点,特许经营期的确定应保证长于项目还债期,短于项目的经济寿命期。

(四)具体项目的特点

在设计融资方案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农村水利设施项目的特点,比如是新建、扩建还是改建,县级还是乡级,都应结合当地农村消费能力以及现有农村水利设施布局等因素,因地制宜,充分权衡各方利益和风险,确定最终的融资方案。

三、农村水利设施PPP项目融资方案设计

PPP作为各项融资模式的总称,主要包括BOT、TOT、DBFO等各模式,结合经济效益较差、公益性较强的农村水利的建设实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PPP模式进行适当改进,设计以下几种融资方案框架,为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融资方案框架结构

方案一:BOT(建设-运营-移交)+土地开发+农户参与。该方案主要针对新建的农村水利设施,具体运作流程是政府授权开发商组建水利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建设、融资、运营。在协议规定的时期内投资者通过向使用者收取费用(如:水费、污水处理费、电费)来获取收益,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政府提供土地划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政策。为了吸引投资者并节约政府的财政支出,政府给予开发商一定的周边土地开发权,获取收益(可以补贴农村水利的还本付息),弥补水利项目收益少于合理收益部分。此外,农户可以以工出资,以工换水的方式参与,节省农村水利建设资金问题。项目公司、承包商的完工担保以及土地开发收益的质押担保,会提高银行对水利项目贷款的积极性。协议期满,水利设施连同周边土地开发权一并移交政府。该方案的优点在于既考虑了开发商合理的投资回报,又避免了产权之争,还调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缺点在于经营者在运营期内以营利为目的,凭借对农村水利的垄断地位,会存在不及时服务或者向用水户索取高价的现象。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特许经营协议的完备,合理的水价格的制定以及合理的风险分担等。见图2。

方案二:TOT(移交-运营-移交)+BOT(建设-运营-移交)。该方案主要针对改扩建的农村水利设施,具体运作流程是政府将现有的农村水利建设项目的使用权和经营权移交给开发商,由其组建水利项目公司负责运营,同时项目公司负责农村水利设施的改建扩建部分,建设完成后,一并运营若干年。在特许经营期内,政府提供补助或者土地开发项目。该方案的优点在于既考虑了新旧农村水利设施的统一运营,又盘活了现有的水利存量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缺点在于移交程序相对复杂。见图3。

方案三:BT(建设-移交)+土地开发。该方案适合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农村水利设施,该项目的运作流程是政府授权开发商负责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融资,水利设施建设完成即移交给政府,由政府负责运营。政府则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在以后一定年限(一般为3~7年)内逐年向投资者支付回购款,以补偿其投资并使其取得合理的投资利润。在回购期限内,政府可以考虑给予水利设施周边土地开发权,获得一定的收益回报能够降低政府回购款数额。在此方案中也可以考虑只让开发商负责建设,但这样政府的还款压力比较大,风险相对较高。该方案的优点在于协议关系相对简单,能够利用较少的资金成本解决公益性较强的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问题。缺点在于水利设施建设质量、效率等提高有限,并且还要严格区分BT与带资承包的区别,避免违反《关于严禁政府投资项目使用带资承包方式进行建设的通知》(建设[2006]6号)规定。见图4。

(二)方案对比

三种方案的优缺点见表2。

扩建优点:协议关系相对简单,能够利用较少的资金成本解决公益性较强的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问题;缺点:水利设施建设质量、效率等提高有限将上述方案的主要内容、优缺点及项目范围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的融资方案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没有绝对优劣之分。三方案的共同优点为:扩大了经济效益较差公益性较高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民营合作者获取了合理的投资回报;金融机构通过政府、项目公司以及承建商等的多重担保,降低了其投资风险,达到了“三赢”的局面。上述几种方案只是一个基本的方案框架,在实践中,还要根据农村水利设施的实际和具体项目的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

四、结论

PPP项目融资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筹资方式,在解决建设资金短缺,改善服务质量以及转变政府职能和观念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点,在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市场具有较好的前景和适用性,对于完善我国农村水利投融资机制,加快农村水利建设,实现“十二五”水利规划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经济效益较差且公益性较高的农村水利设施进行了融资方案框架的研究,在实践中,此类农村水利设施PPP的融资方案设计非常重要,但不可能一成不变,政府部门需要根据水利项目的不同特性,综合考虑项目融资各种模式的不同特点,设计出既符合投资者要求,又适应水利项目特点的融资模式,弥补我国水利建设资金不足,进一步提高管理和经营的能力。本文提供的若干个融资方案仅供参考,由于主要着眼于农村水利行业层面的分析与探讨,缺乏对具体项目的针对性研究,因而存在许多不足。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农村水利设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守清,柯永健.特许经营项目融资(BOT、PFI和PPP)[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David I.Wilson,Nick Pelham,Colin F.Duffield.A review of Australian PPP governance Structures[J].Journal of Financial,2010,15:198215.

[3]Grimsey D,Lewis K K.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M].Cheltman,UK:Edward Elgar,2004.

[4]陈雷.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全面开创农村水利工作新局面——在全国农村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水利,2011(7):17.

[5]程哲,王守清.我国非营利医院PPP融资方案框架设计[J].中国医院,2011(8):4950.

[6]易棉阳.公共财政与国家农贷:农村水利外源性融资体系的构建[J].现代经济讨,2011(7):6768.

[7]甘琳,张仕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现状与融资模式偏好[J].改革,2009(7):125126.

特许经营优缺点范文7

一、基本情况和经验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必由之路,摆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市直各有关职能部门也先后出台了许多具体配套措施,对促进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上升。截至2008年,我市民营企业已达1450家,个体工商户达4094户,总从业人员5万6千人,调研使我们感到,目前我市民营企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已成为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在企业加快发展的进程中,“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保证和基础,没有人才,企业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已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

一是人才意识进一步增强。当初以亲情、血缘等为纽带发展的民营企业,逐步用现代企业人事人才管理机制代替了家族式管理模式。许多企业都把人才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和人才需求情况制定了人才优惠政策和人才资源开发计划,现代民营企业要想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向现代管理模式迈进,必须走“人才兴企”之路。

二是不惜重金引进人才。从调查的情况看,民营企业都十分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如潞宝集团就不惜重金高薪聘请了许多高级技术人才。

三是立足实际培养人才。每年制定人才培训规划是一些企业建设人才队伍的显著特点。潞宝集团与中北大学联合开办了企业大学,对企业员工进行大范围的培训,许多人通过再教育取得了大学文凭。

四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企业彻底打破了过去那种以裙带关系形成的家族式管理羁绊,在使用上不看关系远近,只看能力水平。只要你有贡献、有能力、有本事,就培养你、重用你、就让你挑大梁。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但从其发展的走势看,有相当一部分发展到一定规模,往往就会出现发展势头减缓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经营理念,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中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缺乏创新能力。从重点调查的企业看,人才总数为474人,大专学历98人,占20.7%;本科学历13人,占2.7%;研究生学历的只有1人;中级职称29人,占6.1%,高级职称10人。,由于长期缺乏高层次创新性技能人才,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很低,其产品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2.思想不够解放,缺乏人才意识。调查发现,许多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总是认为自己的“庙小”,容不下大“和尚”。还有的说起人才的重要性滔滔不绝,具体到工作中却没有实质性的举措。无论对人才的引进还是培养,一味固守成规,安与现状,不敢大胆创新,没有干大事,创名牌的气魄和胸襟。

3.管理体系滞后,缺乏现代管理理念。一些私企老板认为,企业是为个人家族福利的工具。其管理模式也还没有脱离创业初期家族式的经营格局。在管理上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在经营方式上,还停留在小作坊式阶段,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在人事管理机制上,由于民营企业没有人事管理权限,许多企业只管用人,不要人事关系,致使一些毕业生和社会流动人员到这些企业工作后,档案仍放在学校和原单位,这从客观上为企业员工想走就走提供了便利和条件;在用人上,普遍存在“任人唯亲”现象,有的企业在关键岗位上安排的是沾亲带故的人员,或自己家人,或亲戚朋友等,不放心、放手外来人员掌管。其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仍然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没有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同享。

4.人员流动频繁,缺乏吸引力。被调查的企业中,人才的流动率都超过了60%。实践证明,人才合理的流动既能增强企业的活力,又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人才流动过于频繁,特别是一些技术骨干频繁流动,加剧了员工的短期行为,有的造成了生产开发中断,有的带走了商业机密等,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其原因一方面是有的人认为民营企业不稳定,名誉不好听等,另一方面是有的企业不仅工资低,而且拖欠员工工资,随意延长劳动时间。还有的企业安全、卫生、环境等方面较差,使企业缺乏吸引力的基本条件。

5.机制不够完善,缺乏留人的环境。一是缺乏人才培养机制。有90%的企业有急功近利的思想,都相引进成熟的、有经验的、引来就能用的人才,而不愿望花本钱来培养人才。有的大中专毕业生在企业干了十几年了,没有任何继续教育的经历;二是缺乏人才激励机制。许多企业没有优惠的人才政策和激励措施,不仅工资、福利待遇不稳定,而且在社会保险方面,许多企业认为规模小,从业人员少和流动性大而没法办理,还有的企业为了降低用人成本而不给办理,使员工享受不到应有的福利待遇,个人没有安全感,使员工缺乏盼头,也就很难留住人才。

三、主要对策

当前,我市民营经济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既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又有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做保证,因此,民营私营企业要想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并重转变,向高端和终端产品、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企业,必须抢抓机遇,走“人才兴企、科技创新”之路。:

1.增强人才意识,扩大服务视野。一是要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及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要素的观念;二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私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要把为私营企业提供人才服务摆到重要位置,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鼓励和引导非公制经济建设发展的方针上来。三是人事人才部门要扩大视野,提高服务理念,要从政治上鼓励,方向上引导,法律上保护,政策上支持,环境上优化等方面入手,制定私企人才开发总体规划,改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及时掌握私营企业各类人才,特别是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分布、结构以及存在问题等基本情况,为私营企业吸引和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创造条件。

2.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近年来,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往往把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作为自己择业的首选,而把去私营、民营企业就业作为自己的临时性选择。因此,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各类人才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到私营企业工作光荣且大有作为。各类民营私营企业要为各类人才提供相应的服务,无论是保留其原有身份,还是职称评审、工龄计算等都与国企享受同样的待遇和正规的人事管理制度,以消除大中专毕业生到私营企业就业没有前途,没有保障的偏见,使各类人才充分认识到无论到哪种所有制企业就业,都是在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各类人才合理流动的障碍。完善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人才资源在各类经济主体之间优化配置的重要条件,尤其在民营企业建立健全各类保障体系更为重要。一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将个体私营企业尽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覆盖私营企业和个体户。要加大各项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二是进一步规范民营企业在人才合同、流动使用、薪酬保障等方面的行为,保障私营企业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三是要针对民营企业人才流动频繁,保障措施不太健全的特点,及时受理人事争议案件和纠纷,切实维护企业和人才的合法权益。

特许经营优缺点范文8

【关键词】营口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中小企业是许多沿海城市经济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近10年的快速增长,沿海的私营经济出现了分化,少数企业历经大浪淘沙后逐步成长为傲视一方的行业巨擘,但多数中小企业未能浴火重生,而是“夭折”或“猝死”。虽然这些中小企业的开创者们大多具备特有的商业嗅觉、吃苦耐劳的精神,曾缔造了一幕幕的创业神话,但终因不懂得为企业建立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系而难逃失败的厄运。

1 我市中小企业管理现状

1.1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缺失,人才流失严重

我市现存的许多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其中不乏具有远见卓识,拥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弄潮儿”,然而多数企业却仍因循着落后的管理轨迹:高层管理人员均由家族内部人员担任,而那些非家族成员中的优秀管理人才则根本没有机会发挥管理特长。还有许多企业分公司的经理级人员只使用本地人,这些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上过大学的凤毛麟角,有的工作近10年还写不出一份完整的工作计划。

同时,由于中小企业难以像大企业一样提供优厚的工资待遇,且多为家族企业,外来人才的发展空间有限,因而导致员工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结果必然是“合则留,不合则走”,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1.2 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管理决策主观武断

由于缺乏中长期战略目标,导致我市众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方向不明,在软硬件设备投入与更新、产品技术研发、员工进修与培训、营销手段创新等多方面缺乏必要的投入,进而影响了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也威胁到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此外,我市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缺乏高瞻远瞩的理性,根本说不清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认为战略管理是大企业才需要的,中小企业有生产经营计划就足够了。一个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的皮鞋公司董事长受访时曾十分兴奋地描述了眼下业务的红火,但当被问及其企业的长远规划时,回答竟是“生意好就加两条生产线,生意不行就考虑转行。”

1.3 企业营销机制不健全,忽视营销网络功能

在当前的“买方市场”时代,由于商品供过于求,出现了生意难做的困局,因而企业营销机制是否建立健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市许多中小企业多采取分公司承包制,总部只有十几人的管理团队,且多以财务人员为主,其余人员也没有明确的职责定位。公司的日常业务管理主要是发货与收款,广告投放基本上包括在给予分公司的扣点中,总部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活动,各地销售业务的完成质量往往取决于分公司经理的个人能力,所以地域业绩差距相当大。一些企业在营销管理中还呈现出“高层缺位”的现象,即高层管理者只重视营销部门作用的发挥,而忽视了许多自身即具有营销职能的部门,这种不系统、不全面、不到位的营销管理只能使企业整体的营销功能大打折扣,导致企业对买方市场束手无策。

1.4 缺乏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意识淡薄

据调查,在我市中小企业中,有60%的企业决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造成企业生存立场不明以及企业文化病态或缺失,从而导致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缺乏方向感与内在动力。某些企业大搞“面子工程”,投入重金设置了“企业文化”机构,结果却是形同虚设。有的企业奉行“一言堂”式的家长管理模式,不注重发扬个性与民主;有的片面认为企业文化就是降本增效,于是对其员工管理倾向于重义务轻权利,压制员工的诉求,导致人才流失;还有更甚者为追逐利润最大化,从事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价格欺诈等有失诚信的生产经营活动,致使市场混乱。

1.5 缺乏品牌规划,短视品牌打造

我市许多中小企业在品牌经营上仍存在许多误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宣传策略不合时宜、联营或合资不当、缺乏特色创新、错误地认为品牌管理就是广告管理等等。这些企业往往从战略上即短视品牌的打造,将品牌规划片面地理解为只有大企业才该重视的问题,也只有大企业才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这类费钱的项目去。错误的观念催生错误的经营行为,没有正确的品牌观念作支撑,这些企业总是用老一套的方法去操作和开拓市场,主观淡化产品的品牌力量,这种想法和做法无视现代企业发展规律,是彻头彻尾小农意识的体现,于企业毫无益处可言。

2 大力推进我市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2.1 树立人才观念,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2.1.1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对我市广大中小企业而言,要摒弃旧观念,树立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高度重视人力资源为企业带来的巨大效能,毫不动摇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全面开发、优化配置。要充分认识到我市企业目前存在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职能交叉或受限、人员配伍不合理、招聘用人机制不科学等问题,适时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制定有利于企业战略发展和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2.1.2 创新人才招聘机制

把好企业入口关,通过诸如竞赛式招聘、全景式招聘体验、定时商业挑战式招聘等现代化招聘手段实现以市场机制调节人力资源配置。企业还应设立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实施进行监控,并进行人员调配及常态化管理。

2.1.3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员工的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对提升员工的知识技能、发掘其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规范其行为意识以及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2.1.4 创新人才激励模式

要依据员工的个性、能力、偏好和追求,多方位设计激励模式,让不同追求和爱好的人各有所得,得到最大程度的心理满足。尤其要关注核心员工的诉求,适时助其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企业要主动地、经常性地与员工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彼此的了解,达成共识。

2.1.5 创新人员考评机制

在设计绩效考评体系时,要让“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乃至“一线员工”都参与进来,这样才能确保设计出的考核指标符合企业的业务发展实际需要。此外,体系中应尽可能采用定量而非定性的考核方法或技术,以避免产生人为性的偏差。

2.2 关注“顶层设计”,推进战略管理创新

创新战略,首先要从“人”入手。要大力提升人力资本,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企业资本运作、发展战略、管理心理学、经营创新与文化等课程的培训,培养他们高瞻远瞩的视野、容世容人的襟怀、深刻的洞察分析力、正确的判断力以及持续创新的实业家精神,使其掌握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具备先进的管理技能和远见卓识,能够在商海中独当一面,善于在大环境下找出适宜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我市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依托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区域优势,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制定企业战略,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战略创新提供平台。此外,战略创新能否成功还取决于新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与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控制系统的匹配程度,为此,企业要根据市场和企业实际选择适宜的举措,从而推进战略管理创新。

2.3 重视客户关系管理,维系营销网络

在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的情势下,相比那些有稳定交易对象的大企业来说,我市众多中小企业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客户资源的重要所在。在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依据客户的偏好设计好营销网络,必将丧失客户资源,构建稳定销售渠道更无从谈起,必将导致企业利润下滑,经营失败。因而从客户关系管理出发,维系营销网络就显得尤为重要。

2.3.1 经常性的沟通

与客户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从合作开始时就至关重要。缺乏沟通会导致信息交流不畅、错误判断以及客户种种的误解和不满。每次口头交流后,应通过书面文档或电子邮件来确认讨论和具体执行的步骤,以保证所有沟通有效且都有存档为凭。

2.3.2 与客户价值观保持一致

努力使企业的价值观与客户保持一致,这样可以使客户更倾向于信任企业的判断,从而有助于企业与客户保持愉悦长久的合作关系。

2.3.3 注意服务跟进

项目完成后,要定期跟进客户进行回访并且总结一下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是亟待完善的。这样有利于维护良好和可增值的长期客户关系。

2.4 增强企业文化意识,创新企业文化

目前我市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个性与文化。没有个性的企业精神不足以反应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也不能使员工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更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对消费者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而,企业应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使其成为企业不可或缺且独树一帜的“金字招牌”,而不可朝令夕改,“拉大旗作虎皮”,徒费人、财、物等企业资源。要把企业文化与时代特色相结合,不可盲目跟风,应从企业性质、规模、发展阶段以及战略布局等多方面考量,塑造出个性鲜明、具有本土特色的企业文化,并将其贯彻始终。此外,企业还应注重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与渗透,使其对本企业的文化产生出无限认同,将自己融入到企业的血液里。要让员工了解企业现状,认识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定位,即要将企业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5 实施品牌策略,打造本土品牌

首先,要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品牌意识。要想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依赖感和忠诚度,赢得消费者“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围绕着消费者展开,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己任,通过超越顾客的期待、建立并维护顾客咨询体系及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等多措并举,培养顾客的忠诚度,提高消费者对自身产品的重复购买率。其次,当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较之以往有了很大转变,有越来越多的人注重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关注产品为自己带来的感官感受,对产品的外观、色泽、包装、商标等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于商家而言,对顾客的需求分析稍有差池,就会遭到“冷遇”。为此,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如何优化产品的形式设计也成为企业需要关注的重大课题。最后,作为中小企业,由于资源有限,不宜将产品线拉得过长,以避免顾此失彼、多而不精,应专注于某些特定的产品,打造“叫得响”的品牌。

当前,我市经济形势良好,许多化工、新材料、机械制造、环保类中小企业已形成具有专业特色产业集群。广大中小企业应以此为契机,排除万难,坚定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大力将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王昊博.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经济视角(中旬).2012(05).

特许经营优缺点范文9

关键词:合作,模式,结构,分析,民间,政府,

城市轨道是一种依托轨道运行、借助电力驱动,以列车编组方式在城市区域快速行驶的交通工具,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地下铁道(地铁)、城市铁路(含市郊铁路)、轻轨、独轨及新交通系统等多种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地铁”)在城市住宅区、交通运输中心和工作地点之间提供了一个快捷便利的连接。从学角度看,地铁项目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性,即地铁运输服务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有一定排他性的基本特征,属于准公共产品。上纯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纯私人产品应由民间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既可以由政府直接提供,也可以在政府给予补助的条件下,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即政府和民间合伙的方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由于地铁项目具有投资额大、专业技术复杂以及关乎民众日常生活等特点,所以该领域的ppp实践非常具有挑战性。本文拟从操作层面上对地铁ppp实践中各种可供选择的结构进行,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讨论了ppp的定义和基本结构,阐明风险在政府和民间部门之间分担的本质;第二部分讨论了地铁项目中实行ppp的意义;第三部分讨论了地铁ppp实践中应重要考虑的因素;第四部分重点分析地铁领域可供选择的ppp结构的种类及各自优缺点;第五部分为结论。

一、ppp的定义和基本结构

1、定义

     ppp模式是90年代在西方开始流行起来的,以欧洲居多。ppp最核心的是为了完成某些有关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工具及相关服务的项目而在政府机构与民间机构之间达成伙伴关系,签署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这些项目的顺利完成。

     采用ppp模式建设项目,其中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参与项目建设的政府部门与民间部门的不同利益及要求,因为这两个部门分别具有不同的偏好和效用函数。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部门一般会要求由民间部门实施的地铁工程及服务项目要达到相应的质量要求,且公众的利益要得到相应的保障;从贷款人的角度来看,贷款人希望能够有适当的保障收回其向地铁项目提供的贷款;而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社会投资者则希望能通过取得政府对项目的适当支持和协助,确保从其所投资的地铁项目中取得稳定和适当的投资回报,运用ppp模式进行建设的项目中,如何平衡上述不同利益方的利益及要求,不同项目会有不同的答案。

      ppp的关键因素是,在不损害项目经济平衡的前提下,必须分别根据政府和民间各自不同的风险管理能力来分配项目风险。另外,不能简单地将ppp视为公用事业的私有化,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民间和政府投资在项目中的参与度和主导地位的差异[2](见图1)。私有化的项目运作完全通过市场由民间资本主导,政府在其中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政府投资是消极的,而民间投资则是积极的;而在ppp过程中,政府始终在项目运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往往不仅是项目的投资者,而且还是项目建成后运作中的监督者,政府投资是积极的,而民间投资则是消极的。

2、2、基本结构

     ppp本身其实是一个内在结构相对灵活的模式。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结构安排来加以实施。我国现有一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已经通过特许权以及共担风险的安排引入了ppp模式。ppp的基本组织结构如图2,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项目的差异性,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虽然采用的均为ppp模式,但具体到不同项目时,其结构或多或少存在差异,我们将在本文第四部分详细分析地铁ppp实践中那些常见的结构。

二、ppp模式的优势

     ppp模式下,政府部门和民间部门可以取长补短,发挥政府公共机构和民营机构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身上的不足。ppp可以以最有效的成本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其优势如下:

1、有利于转换政府职能,减轻财政负担。政府可以从繁

重的事务中脱身出来,从过去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成一个监管的角色,从而保证质量,也可以在财政预算方面减轻政府压力。

 2、有利于提高项目运作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节约成本:规模经济,创新技术和富有灵活性的项目程序可以帮助降低成本。共享风险:当地政府可以和民间机构共同分担风险,而且风险将通过项目评估时的定价而变得清晰。收入增加:政府民间合伙制可以引进一些在传统体制下没有的创新性收入。项目执行更有效率:将项目设计、建造、营运、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提高项目执行效率。资金筹集:可及时筹集所需资金,提高效率。从协调性来看,有些大规模的投资,特别是初期投资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采用ppp模式较好,分散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做各种各样的投资安排。

3、提高公众的社会福利,有利于公共设施服务质量的提高。民间机构以实现盈利为目的,只有提供优质的服务才可能赢得顾客。

 三、地铁项目ppp的特殊考虑

 1、区域规划考虑

     地铁交通需求通常被定义在“区域结构规划”之内的最高水平。这些规划指出了城市社会和经济情况并包含了诸如就业和人口趋势、开发区域(住宅的和商业的);以及支持这些规划所需要的现在和未来基础设施的详细情况。规划的各个方面都对地铁ppp项目的成功有直接。ppp公司需要了解政府长期规划是否继续支持或者允许地铁的增长。发展区域将影响地铁现有布局和延伸。现存的或其他计划的交通方案也会影响地铁布局和效益。一般来讲,ppp公司不能接受这样高的风险,并且会寻求政府补偿以应对“区域结构规划”变化对地铁造成的影响。政府需要检查其实际情况并决定是否能够和愿意按此执行。

2、政府投资考虑

     关于ppp没有硬性死板的准则,实践经验使ppp方法不断完善,框架结构中也引入了更多的风险分配方案。几乎在所有的地铁项目中都不能期望凭借运营系统的车票收入来满足地铁的建设、维护和运行。对于大多数的地铁项目,可以用于运营和维护的车票收入在建设成本的0%-20%之间[3]。因此不可避免的,需要有一些政府资金投入,不同国家的公共采购制度将制定这笔资金可以用于工程项目的种种方式。这可能会影响ppp方法的可行性或者至少在其建立和运行时制定限制因素。

     ppp不是仅仅将项目建立起来。它需要以可行性报告为依据制定政府发展规划并据此明确界定要求。ppp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个有效率的体系,使特许经营期内的服务水平可以测量,同时服务成本低于传统方法。

3、政府补贴考虑

      地铁项目一般不适合完全由ppp公司全额投资,因为其建筑/采购成本一般比特许期的车票收入要高很多(虽然对于一些轻轨或者有轨电车来说建造成本较低,全额投资可能可行)。特许期的价值可能会通过授予车站或地面周边的开发权来增加,但是这需要一个合理的比例。还可以以票价补贴形式提供支持。实行任何与地铁或政府提供土地相关项目的税收减免也是常见做法。地铁开发贷款可以由ppp公司或者政府安排,享受优惠利率。

四、可供选择的ppp结构

1、公司化结构

     政府与社会投资者通过谈判组建由政府控股的地铁公司,政府授予地铁公司特许经营权。整个地铁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都由一个公司实体承担,该公司实体可以在市场筹集资金,并通过单独的供应、咨询、建设等合同引入专门的设备供应商、建筑承包商以及其它社会专业技术顾问(图3)。这种结构的典型案例就是香港地铁公司和2004年5月1日刚改建而成的东京地铁公司。

     香港地铁有限公司前身为香港地下铁路公司,是1975年根据地下铁路公司条例成立,在香港建造、经营集体运输铁路系统。99年3月3日财政司司长在《财政预算案演辞》中,宣布政府计划透过出售香港地铁公司少数股权并将其股份在联交所上市。2000年4月26日香港地铁有限公司(以mtr corporation

limited名称)正式注册成立。根据2000年6月30日正式生效的新地下铁路条例,香港地铁有限公司在上和原香港地下铁路公司为同一实体。私营化公开招股香港地铁有限公司法定授权股本65亿港元(每股面值1港元),已发行并缴足股本50亿港元,其中财政司司长法团持有4999999999股份(拥有100%投票权),俞宗恰(港库务局局长)持有1股份。财政司司长法团和俞宗恰以信托形式为政府持有该等股份。     

     改制后的东京地铁公司资本为581亿日圆,中央政府持有53.4%的股权,东京地方政府46.6%的股权,2003年的营业额为32360亿日圆。负责东京市内8条线路的运营和新线的建设。的运营里程为183.2公里。

  这种结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吸引资本进入轨道建设领域,减少了项目对政府财政的资本需求;2)通常情况下政府在地铁公司占有绝对控股地位,保证了政府部门对地铁这种关系公众利益的公共事业的控制权;3)地铁公司可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项目的设备供应商以及土建承包商,便于与协调各方利益的各种制度安排协调,具有较高的灵活性;4)使采购成为“最佳模式”,有利于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1)向社会投资者转移的项目风险很少,主要的风险仍由政府来承担,对社会投资者的激励不足;2)资产仍保留在政府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上,对政府财政仍具有显著的;3)社会上专业技术和技能向项目的转移有限。

2、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简称“dbfo”)结构

     政府将地铁线路的设计、建设、融资和运营都特许给社会投资者进行。这可能是世界各国地铁ppp模式中最为普遍采用的模式(见图4)。是对某一线路或系统的设计、建设、融资和运营进行综合的、长期的特许经营。相对于公司化结构,dbfo结构在发挥社会投资者的作用方面更加进取。这种结构的典型案例就是英国的轻轨项目,包括曼彻斯特、克罗伊登、诺丁汉等地[4]。

     这种结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责任和接触点而言,政府部门只面向单一对象,即dbfo特许经营项目公司,便于监管和控制;2)具有透明和相对简单的结构;3)便于工程采购的组织和实施;4)有较多的市场先例可供。

     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1)缺乏灵活性,例如无法解决不同特许经营期安排;2)从机构的角度看,项目公司融资属于“项目融资”,没有股东的担保,只能以项目未来收益作抵押,风险较高,因而导致融资成本更为昂贵;3)社会投资人的目标和观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土建工程承包商持短期观点;而运营商持长期观点,容易产生利益冲突。

3、分割特许经营结构

     政府部门将地铁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分别授予两个单独的专业公司,由双方相互协调完成项目的建设。通常基础设施建设公司由政府控股,负责项目的土建工程和信号系统的建设;运营公司由社会投资者控股,负责地铁的运营和维护,并与基础设施建设公司协商公同进行车辆设备的投资(见图5)。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曼谷的地下蓝线项目,全长20公里,政府(mrta)负责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社会投资者负责车辆及设备投资(约占总投资20%),并负责运营和维护。还有马尼拉轻轨3号线项目,mrtc负责设计、融资、建设轻轨3号线工程,并在完工后将工程移交给dotc,dotc负责轻轨3号线的运营,mrtc负责特许期内的维护及其他商业业务开发,dotc以租金形式在特许期内偿付mrtc的建设资金投入,mrtc以租金形式与dotc共享商业开发收入(50年)。

     这种结构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向合适各方分配风险和激励,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提高了项目风险管理的效率;2)建设和运营特许实施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会由于一方面的变更而影响另一方面的实施,模块式特许经营管理有利于制订基准和扩展,提高项目运作的效率;3)政府部门和社会投资者控股的运营公司之间存在更紧密的联系和控制关系;4)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公共部门可以保留基础设施公司或运营公司的作用。

     这种结构的缺点在于:1)政府部门承担了建设公司和运营公司协调风险;2)使项目的采购和实施更为复杂;3)无法对基础设施的支付转移市场风险(或至少需要政府支持)

4、混合结构

     这种结构类似dbfo结构和分割特许结构的混合体,即政府部门将地铁的建设和运营一起授予一个特许经营公司。但该特许经营公司随后在下一合同层次上将基础设施和运营授权再作拆分,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公司进行运作(见图6)。这种结构综合了dbfo和分割特许机构的优点,比如像dbfo一样政府只面向单一接触点,便于监管;同时又像分割特许结构那样,实现了向不同专业公司分配风险和激励的目的,而且还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但是这种结构也

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政府可能需要向资产提供融资支持,建设和运营部门的协调风险仍然存在,但政府却对其控制力减弱,而且这种结构目前在实践中还不常用,很少有可供借鉴的案例。

参考:

[1]cliffordchancelimitedliabilitypartnership,thelocalgovernment(contracts)act1997:pavingthewayfor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withlocalauthorities.

[2]raminasamii,lukn.vanwassennhoveandshantanubhattacharya,insead,fontainebleau,france,aninnovativepublic–privatepartnership:newapproachtodevelopment,worlddevelopmentvol.30,no.6,pp.991–1008,2002.

[3]houseofcommons,privatefinanceinitiative(pfi),21october2003,researchpaper03/79

[4]曹远征《公共民营合作制及其在的》天则所公共事业研究中心。

[5]王俊豪《英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评析》作者系浙江财经学院副院长,教授,经济学博士,天则公用事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基金项目的成果。

[6]王灏《关于北京轨道交通投融资的研究与建议》专题研究报告,2003年。

[7]王灏《关于北京轨道交通投融资问题的研究与建议》,城市轨道交通首届中青年专家论坛文集,2002。

[8]王灏《加快ppp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推动轨道交通市场化进程》,《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1期,第47-49页。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