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信息素养内涵集锦9篇

时间:2023-08-09 17:25:28

信息素养内涵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1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实现路径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高职教师要利用这些技术和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课堂;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并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为信息化教学提供建议,追求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断学习和进步,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创新者。

一、信息素养内涵及构成

(一)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不仅包含信息的定义、本质、信息运动的规律以及人类与信息之间关系的基础知识,还包含信息技术的一些常识、计算机原理以及基本的技能知识,通过信息进行检索的能力、图书分类管理以及信息教学软件的应用等。信息知识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指人们在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过程中进行信息传播以及增强信息交流频率所产生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

(二)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从概念上来说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提取信息的能力及教师需要明确地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通过何种途径获得这些信息,并且从大量复杂而烦琐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想要、所需要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二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即面对网络上复杂多变并且真实性不可考究的信息,需要根据实际的问题和内容,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三是生成表达信息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在归纳整理后,综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课本和知识的思考,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将知识展现出来,利用信息化技术、媒介或者工具,及时与学生进行讨论;与教师进行探讨,推进教25学、推进课堂教学的能力[2]。

(三)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采集、使用、传播、评价等一系列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高职教师的信息道德具体表现为:教师应该以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方式实现对信息的检索与获取、理解与评估、使用、创造与分享,以更有效地从事个性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活动;教师应该能够准确认识和评价信息,包括信息的对与错、真与伪,能分辨信息中的负面与正面道德要素,并对信息内容持有批判性的思维;教师必须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自觉维护网络的秩序和安全,不从事非法活动等。

二、教育信息化的概述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无人机、区块链、物联网、机器人以及虚拟信息技术等优秀的先进技术已经成为未来三到五年内最具行业影响力和价值的智能核心领域,在全球影响力和技术可行性以及发展潜力中都有提到。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教学思维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高职教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区块链等新兴的技术为依托,教育面临着不断改革与重构。高职教师要重点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从整个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方法方面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讨、验证、调整“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的方式,设计灵活多变的信息化教学课堂,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形成规律性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共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客观准确的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式呈现出有趣的教学课堂和精准的教学评价[3]。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既对传统的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促进了教学思想和观念以及方式、方法、内容的整体变革。从概念上来说,教育信息化主要包含:第一,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相辅相成,信息化要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服务;第二,教育部门要从国家整体政策的高度,统一规划组织,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三,要在教育领域进行各方面深入探讨,不断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中;第四,实现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方面不断努力;第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要进行谋划以达到高度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因此,我们说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目的包含四个:一是在教育系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二是借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育改革与深入发展;三是根据社会对教育领域的要求,培养专业的创新人才;四是依托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4]。

三、提高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一)提高信息素养是国家对高职教师的时代新要求

2017年,未来教育大会提倡大量运用科技的力量去推动教育进步,进而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中的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对教师的培训提出了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将其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科目之一,同时要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另外,在其他的规划和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教育领域的大方向,要实现突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促进整体的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除了颁布明确的纲要和政策以外,各级政府以及学校也作出了相应的行动。在改进教学设备以及环境的过程中,建设了信息化的教学基础设备,不断完善多媒体设施,实现学校全面的教育宽带网络覆盖设备的改进;提高了教师运用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建设信息化的实践操作基地也是学校建设目标之一,如智能化的信息教室、数字化控制室、网络媒体培育中心以及远程教育培育中心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运用和操作能力。在信息化的大时代中,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只是基础;高职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学习并充实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社会和时展的步伐。

(二)提高信息素养是高职教师应对信息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随着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的大面积布局,大多数人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越来越多,整体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征。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垄断者;大学生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居民”,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来自教师的课堂传授,还会通过互联网上的一些知识进行自由选择[5]。这样的方式既增加了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也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传播,还影响了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主体地位。随着一系列信息化所带来的知识传承的方式的改变和更新,以及教学场景环境的不断变化,师生关系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对学生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也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在教育化时代中,教师的作用和影响力被弱化,面对一系列信息化所带来的方式以及整体环境的改变,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不断利用自身的信息素养与学生达到同步。

(三)提高信息素养是高职教师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

总的来看,虽然我国在人口红利以及人力资源方面占优势,但从世界角度来看,缺乏创新型人才,整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度也不及发达国家。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人才的发展与成长,只有经过教师的教育才能达到目的。在如今国际的大环境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尤其是在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中,小小的芯片更是刺痛了国人之心,使我们进一步面对残酷的现实。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我国教育中的短板,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使得全国人民开始思考中国教育所存在的缺陷。在人才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质量信息素养的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改变传统枯燥的刻板式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以及互助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当今时代中,创新型人才已经关乎国家人才的发展以及产业未来的希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因此,提高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当今时代的教育领域中是非常重要的。

四、高职教师信息化能力现状分析

在某高职院校采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农林牧渔以及电子信息、土木建筑、经济管理等基础教学活动中,年龄层次在20—50岁之间,64%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56%的教师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5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与自己知识相结合之后的课堂效果有明显的提升。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教师已经对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将其充分应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效率提升。在掌握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方法后,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网络资源教学的搜索和整理,熟练使用office软件进行及时沟通,制作相关课件。在此活动中,图形处理及动画制作、音频处理、视频制作等软件资源的运用在课堂上仅占20%,而有93%以上的教师有意愿对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培训,希望在培训中优化自己的信息技术设计能力,将信息技术运用在课堂设计中[6]。有许多教师愿意自主学习课件制作以及网页制作技能,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的意义。从这些调研结果来看,教师在信息素养以及信息化思维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整体信息化技能的水平还不足、信息与基础知识的融合也不足、信息化素养能力参差不齐。有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的教学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化接受度和转化度,而其他教师则需要进一步做思想工作。

五、培养与提高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一)更新高职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

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更新高职教师的教育观念,实现更有效培养与提高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在更新教育观念上下功夫。如果教师的意识相对滞后,那么就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发挥。想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就要对教师的认知以及固有的思想进行改变,让教师从根本思想上重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作为指导,培养、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高职教师不仅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变革和教学的影响,还要认识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是现代化信息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当今社会,谁把握了信息技术,谁就把握了未来。在信息社会,我们要发展教育信息化,首先就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整体对教学进行改革,提高课堂效率。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激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可以45举办一系列的多媒体教学大赛、教学软件培训以及相关的学术讲座、交流会等,让教师亲自去感受信息技术带给教育发展的变化,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高职教师要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和学生问题的意识,具有这样的教学和信息意识,教师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来解决科研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教学工作中的辅助工具,从而自然而然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在日常教学和学生问题解决方面。

(二)加强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1.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在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其培训内容各有不同,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理论层次,在此层次中,教师只需要了解基础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信息技术的理论学习方式以及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二是在技术知识层次,教师除了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还应熟练地运用常规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熟悉多媒体教学教室的基本功能,进行正确的操作和使用,并及时了解教学设备中出现的故障,对计算机运用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制作演示,通过相关的网络工具和媒介进行资源的检索与处理,收发相关邮件信息,浏览相关的网上图书馆,获取教学资源;三是在实践知识层次,教师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实际课堂和课程设计的整合能力中,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完成课程设计和相关教学目标教学系统设计的能力,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要素进行统筹和安排。2.采取多种途径实现信息技术培训目标。高职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分为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种途径。职前培训主要是指在正式从事教育工作前进行教师专业的职业技能集中培训,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内容的专业。职后培训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一个主要形式。目前,职后培训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首先,短期培训,它主要是在各个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中心等进行集中、短期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例如,由相关行业协会组织或教育行政部门领头的一些高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其次,校本培训,是指各学校利用节假日的空闲时间,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活动。该培训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时间上自由灵活,可以是专题讲座和教学规模形式,内容也比较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起来,使整个培训效果更具有生动性和活力。最后,自主研修,即教师为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为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改进自己的教学能力,掌握相关的技能,进行研究的一种互动[7]。例如,闲暇时进行有关信息技术方面专业书刊的阅读,参加行业内的培训以及业务研讨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以及参与信息技术教研活动。3.建立信息技术培训的评价体系。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通过笔试或论文等形式,采用优秀、良好、及格的等级评价教师的综合培训结果。这种方式只重视培训结果,而忽视了实际的运用能力,在教师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培训过程灵感的迸发等方面不利于教师的发展。同时,也无法让教师体验到成功的感觉。因此,信息技术培训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形成综合性的培训机制、培训结果机制。让教师对自己整体培训过程进行评价,从记录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进一步自主建构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体系,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有利于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与提高的外部环境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文化内涵; 救赎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65-001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和探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并于2000年正式颁布《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的传承,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近30年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界定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的内涵通过对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意识和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传输来体现。它的文化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即学者李艺所认为的“领进门”,“个性塑造”和“文化内化”。

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培养的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时代变化。在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中,首先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是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文化素养。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失陷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教师在经历了“豪情”和“困惑”的洗礼之后,已逐步趋于理性,开始转向“务实”。在课堂教学中也有所渗透或体现信息技术文化,但总体来讲,信息技术教学的文化内涵仍然缺失。造成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思想认识不到位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重视,这是造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缺失最重要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一是思想重视不够;二是经费投入不足;三是教师配备不优。

2.发展阶段不成熟

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历史源于1982年。1982年-1990年是计算机教育的实验阶段,这个阶段计算机教育从无到有,初具规模。这个阶段的特征是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知识和程序设计为主,学科知识体系初具规模。1991年—1999年是计算机教育成长阶段,这个阶段计算机教育的特征是学科结构实现模块化,逐渐形成稳定的应用知识体系。

3.教师素质不适应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信息意识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运用决定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一方面,现在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文化素养,对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无从把握。另一方面,在现有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真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掘教学内容中的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素材,使学生在学到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熏陶的较少。

4.教学方向不明确

一方面是疏忽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另一方面是重“知”轻“识”的功利化取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全面育人的教导观,改革教导评价机制,重视对教师的多元评价,既重视对“硬教学”的评价,也不疏忽对“软教学”的评价,既重视对显性目标的评价,也不疏忽对隐性目标的评价。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救赎

1.进一步增强思想认识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引起重视,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我们很有必要将目光转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水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适应时代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进一步构建教学情境

情境构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和教材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气氛,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因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历史较短,所以学生人文素养情境构建就越发显得重要。充满人文气息的教学活动场所、开放的活动形式和开放的学习评价,构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教育环境。

3.进一步提升教师素养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同样经历了一个学习、思考、提高的过程。在学习钻研、互助合作、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使老师们也系统地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识与能力,把自己融进了充满人文气息的现代信息技术中。于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以前单一的教科书转向了现在完整的课程意识,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而是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

4.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

一方面,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把信息技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表达的工具,在教学完Word的相关操作以后,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张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报刊,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过程认可了民族传统文化,并在完善自己作品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了解和认识到了民族文化的优秀。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构建一个良好的现代技术教育环境,提升教师素质,在教学中,引导与疏通相结合,渗透人文教育;最后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在社会当中,我们都应该大力倡导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艺.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2..5&6

[2]林垂炳.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想教育[J]考试周刊,2010(31)

[3]江沛沛.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4)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3

关键词:媒介全球化;公众媒介素养;结构调整

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素质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人们正确判断和评估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由于我国媒介教育工作起步晚,对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工作不重视,制约人们媒介素养提高。同时,在媒介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公众媒介素养增添了新内涵,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公众媒介素养结构进行调整,以更好适应媒介全球化趋势,促进公众媒介素养提高。下面将探讨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对策,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一、媒介全球化与公众媒介素养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媒介全球化给新闻媒体、普通公众的信息获取等都带来重要影响。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必须对公众媒介素养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公众媒介素养提高。

(一)媒介文化进入的要求。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起步晚,对媒介文化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思想准备。而媒介文化包括丰富内容,对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这样背景之下,为满足媒介文化进入需要,应该做好思想准备,重视调整公众媒介素养,促进公众媒介素养提高。

(二)跨文化传播的现实需要。媒介全球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媒介相互传播,通过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增进不同文明间的联系,促进不同文化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但不同文化、媒介素养存在一定差异,因而有必要采取措施对公众媒介素养进行调整,以更好满足跨文化交流需要。

(三)媒介素养内涵增加的必然选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也取得日新月异发展,新媒介不断出现并得到应用。例如,微博、微信、手机媒介等。这些媒介技术的更新能提高人们信息处理能力,便利信息传播,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提供便利。另外,媒介技术发展导致媒介素养变得更为丰富,由于媒介文化衍生新内容,进而大大丰富媒介素养。在这样背景下之,有必要对媒介素养进行重新认识,以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培养公众媒介素养。

(四)提高公众媒介素养的重要措施。在媒介全球化影响下,在媒介素养内涵不断丰富的前提下,通过对媒介素养进行适当调整,有利于促进普通公众更好学习,促进媒介素养提高。

二、媒介全球化与公众媒介素养结构调整的策略

为应对全球化趋势,促进公众媒介素养提高,结合媒介全球化的要求,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该采取以下调整策略。

(一)公众媒介功能观念调整。媒介文化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在其变化发展过程中,为更好掌握其内涵,需要公众调整媒介素养结构,实现动态调整,以不断丰富公众媒介文化知识,促进自身素养提高。媒介全球化给媒介文化带来相应变化,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媒介素养难以满足现实需要。现实要求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对媒介功能观念有全面认识,更好适应新情况。媒介功能观念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社会效果领域,而应该是多功能的,全方位的。根据相关学者的阐述,公众媒介素养构建需要接受以下几个观念:媒介是构建的,媒介能将现实再现,公众在接受媒介信息知识时进行意义协调,媒介构建具有商业性目的。只有在对功能观念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接受媒介信息,促进自身媒介素养提升。

(二)公众媒介知识结构调整。全球化趋势下,媒介信息丰富多样,大大便利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但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媒介知识的内容、结构也出现不断变化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公众媒介知识结构应该及时调整,以满足变化发展需要。从而提高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能力,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更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获取。

(三)公众媒介能力结构调整。媒介能力结构调整包括多方面内容,也是今后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对这种能力结构进行调整,能促进公众素质提高,更好适应媒介全球化趋势要求。首先,文本分析和批判能力。建立解读媒体内容的思辨模式,对媒介内容进行接受和批判,全面分析媒介信息,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和合理批判。公众应该树立批判性的接受观念,具体的过程是,将文化研究成果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中,对媒介信息知识进行全面讲解,分析和认识,挖掘其隐含意义,让广大观众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能自发剔除负面信息影响,明辨是非,实现自我保护和自我完善。其次,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化的真实内涵,以对话交流方式扩大相互了解,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最后,成熟理性的民主意识。调整媒介素养的重要目标是培养优秀、合格的社会公众。在接受西方媒介信息和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有选择性的接受信息,培养自己成熟、理性的民主意识,注重吸收先进文化知识,能理性借鉴相关制度来全面认识社会热点问题,促进自身媒介素养提升,对相关问题能进行全面分析和认识。

(四)公众人格主体重新塑造。人格主体重塑是媒介素养调整的核心内容,在媒介全球化背景下,应该重视该项工作。由于新媒介会引发新的创意,全球文化快速消费性的趋势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公众应该重视人格主体重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媒介观念,科学合理获取自己所需信息,塑造良好的人格主体。

三、结语

总之,媒介全球化不仅丰富了媒介素养的内涵,还对跨文化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为应对这种趋势,更好适应新情况和新形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媒介素养结构。从而更好应对新情况,提高公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更好获取各种信息,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祺.刍议新媒体环境下的公众媒介素养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4(01)中:351-352

[2]陈龙.媒介全球化与公众媒介素养结构的调整[J].现代传播,2004(04):26-29

[3]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3):52-60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4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

当今是知识型、学习型,强调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具有敏锐信息意识、良好信息道德、熟练运用信息能力的高信息素养人才。信息素质极大程度地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信息水平和信息创新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最终是要培育具有信息时代学习能力的大学生,为建立学习型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信息化成果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知道怎样利用这些丰厚的资源和信息化服务体系促进自己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既是利用高等教育信息化成果的基础,又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的。

1.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

1.1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率先提出的,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是由信息需求、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组成的综合素质。其中,信息需求主要指个体对信息的渴望,是产生信息行为的内因;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在活动中的观念和自觉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敏感度、专注度、判断力和创造力等方面;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得信息,加工主要包括对信息的认知、获取、识别、检索、处理、利用、分析综合、交流和熟练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信息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其信息活动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遵循信息法规,防止违法行为、保证信息活动中的公平和真实可靠等内容组成。

从信息素养的涵义看,拥有信息素养不仅能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拓宽研究范围,而且能使学习者对学习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1.2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

信息素养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是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和“开放学习”的需要。内容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与信息法规教育、信息能力教育等组成。其中,信息意识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或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教育要求人们防止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不制作、不传播、不使用不良信息,不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隐私权,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信息能力教育由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等能力组成。

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不仅是诸如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交流等纯粹的技能教育,而且是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信息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的教育,更是培养人们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继续学习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促进社会个体成员信息智慧、信息心理的发展,培养信息观念、信息主动精神、主体意识和信息头脑等素质的教育。其意义不仅是某一个特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终身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2.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2.1资源优势

图书馆的具有丰富的各种载体的馆藏资源,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丰富的馆藏资源吸引求知欲望强烈的人们,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获取所需信息,这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2.2技术优势

图书馆的现代化设备比较完备,为开展信息素质培养提供了技术保障。图书馆借助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向学生提供各种文献信息服务,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收集信息。

2.3人员优势

图书馆拥有一批理论和实践丰富的信息素质馆员,他们具备加工、处理和组织、检索信息的能力,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

2.4环境优势

图书馆不仅是信息传播地,更是人类文化的集散地。它以庄重典雅的建筑设计、整洁安静的内部环境、宽敞明亮的学习空间,以及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等吸引大学生,对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应发挥主动性,积极采取措施,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创造条件。

3.1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传道授业,高校图书馆馆员必须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提高整个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

3.2主动开展读者导向工作

高校图书馆通过对读者的引导,使其更好地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及获取途径。图书馆对读者的导向活动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对新生开展入馆教育。通过对新生的入馆教育,使他们了解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等,树立基本的图书馆观念,为以后更好地使用图书馆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通过新书推荐,开展一系列活动和举办专题讲座等,普及大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3.3开展读者培训工作

我国高校文献检索课一直存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现代技术知识不足等缺点。因此,图书馆组培养大学生信息能力成为重要途径之一。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光盘检索、联机检索、数据库知识等,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机检的原理和方法,独立进行计算机检索操作。

3.4开设文献检索课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5

Wu Yuling

(Library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新时期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并从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Abstrac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quir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in the new period was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discussed, and the impact on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was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trengthening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关键词: 图书馆 内涵建设 大学生 素质教育 途径

Key words: library;connotation construction;university students;quality education;approach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78-02

0引言

高校拥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其中人才培养居于首位,是高校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1]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既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及学校的文献情报信息中心,还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第二场所,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新时期对大学生提出的素质要求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是决定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新时期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提出了以下素质要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广博的专业文化知识;较高的科学创新能力;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广泛的语言交际能力;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乐于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等等。这些素质的获得与提高往往和图书馆息息相关。

2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是相对于图书馆主体建筑而言的,主要指图书馆主体建筑之外的各种设施及配置,如图书设备、家具设备、电子设备、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队伍建设、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图书馆服务意识等,它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物质基础和灵魂所在。[2]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就是对上述这些要素进行强化和建设,以使它在高校教学、科研和育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文献、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科学素养,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一重要功能的发挥,有赖于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加强,和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密切相关。例如:①丰富的馆藏资源可为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提供优质精神食粮;②良好的馆舍环境可为大学生提供重要的学习场所;③高素质的图书馆员对大学生道德修养,文明习惯的养成产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④合理的规章制度有益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等等。

4加强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4.1 扩大馆藏资源,为大学生提供精神食粮馆藏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服务读者的知识载体,也是图书馆借以完成各项任务、发挥多种功能的前提。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大学生提高文化水平、丰富人生阅历的精神源泉。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馆藏资源已从原来单一的纸质文献转变为由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和网络资源共同构成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图书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既丰富了馆藏,又拓展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时空。进入书库,大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网络资源给读者提供了与外界联系的机会,开启了通往世界知识宝库的大门,读者尽可吮吸全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2 搞好入馆教育,上好图书馆素质教育第一课一年一度的新生入馆教育,是新生了解、认识并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起点,是图书馆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堂课,其目的是给新生熟悉和利用图书馆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其尽快掌握图书馆检索资料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激发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并强化有关遵循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图书馆学习习惯的教育。新生入馆教育内容包括图书馆概况、开放时间、馆藏布局、馆藏书目检索、电子资源利用、服务流程、规章制度等等。图书馆尽可利用好这个平台,由业务精,素质好、形象佳、善表达的人员担任,还可配以有关视频在大厅巡回播放,为新生尽快认识图书馆、适应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打好基础。

4.3 做好导读工作,避免读者借阅的盲目性导读又称阅读指导,是图书馆一项重要的读者服务工作。读者步入图书馆,面对浩瀚的图书,往往徒生喟叹,不知怎样寻找自己所需图书。图书馆可根据读者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引导读者选择图书资料。如在张贴栏定期预告新书,使读者及时了解馆里新进图书情况;推荐优秀书目;定期在读者中举行读书会、书评会、研讨会等,交流读书经验,避免读者阅读的盲目性,提高阅读效果。图书馆还可指派有关人士在活动现场讲解,解答读者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另外,馆里还可以在大厅设立读者咨询导读台,帮助读者迅速索取到自己所需图书。[3]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读者可尽快阅读优秀图书,早受教益,而且使读者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同步提高,真正发挥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功能。

4.4 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读者言行规章制度约束和制约着人们的言行,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规范作用。图书馆规章制度是图书馆人员管理的基础,也是图书馆日常管理的依据。图书馆规章制度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针对工作人员,在日常的读者服务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二是针对读者,在平时借阅、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图书馆规章制度,进而养成办事遵规守章的良好习惯和思维定势,例如:读者入库须知、借书证办理与管理办法、读者借阅图书规定、关于损坏、遗失书刊及其他违章情况的处理规定、自习室阅览制度等等。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时,必须遵守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自己言行,养成遵规守则习惯,促使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

4.5 发挥馆员职能,影响感化读者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文化知识广的专业技术队伍,其中不乏高学历、高职称的硕士、博士、副研究馆员、研究馆员。如果他们能全身心致力于读者服务工作,其学养风范不仅会使大学生心情愉悦,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图书馆工作是没有讲台的课堂,图书馆员是不上讲台的老师,这种育人作用是其他部门和职工不可替代的。[4]

4.6 优化借阅环境,营造学习氛围图书馆静穆有序的借阅环境,浓郁的学习氛围,成为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场所。图书馆在此方面大有可为,如保持阅览室的整洁、安静,在阅览室、书库、走廊等处悬挂名人名言、名人字画等等,努力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全面提高、便于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5]

4.7 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读者是图书馆存在的根本,没有读者,图书馆便失去了存在价值。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是图书馆工作永恒的理念,“读者至上”是图书馆遵循的基本原则。强化服务理念,要求图书馆员树立“读者第一”意识,心系读者,服务读者,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功能、效用的发挥。图书馆员要想赢得读者的尊敬,首先应有较好的服务态度。在馆藏资源多样化的今天,图书馆服务工作由原来传统单纯的坐等读者上门、简单的图书借还服务变为现代复杂的科技咨询查新、定题跟踪、网上预约导航等服务。与之相应的是图书馆员也不再是单一文献资料的保管者,而变为集文献资料管理、科技咨询查新、定题跟踪等服务于一身的信息导航者。图书馆员唯有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日益复杂丰富的服务项目,将过去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状态转变为积极为读者解答各种信息咨询、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主动服务状态,以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和心理需求,最终达到读者综合素质的提高。

4.8 举办文化活动,增长读者见识为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图书馆可定期邀请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或本校知名教师做相关专题的学术报告,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组织评选优秀读者、演讲大赛、书评大赛等,与读者互动,增长读者见识,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目的。

4.9 开通网络Blog,实时解答读者咨询Blog又称博客,是在网络上按照日期排列内容的一种记录形式,使用这一简单工具将要书写的内容成可浏览的形式,可以分类整理,从而形成个人信息管理的工具,使用Blog、管理个人信息,并与网络上的人们(网民)共同分享信息和知识,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社会关系。[6]

图书馆员可以自己的姓名建立Blog,公布自己的工作岗位,让读者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及遇到的疑难问题上传到Blog页面上,与读者进行互动,读者可随时提问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疑惑,也可咨询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馆员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实时予以解答,最终达到对读者素质教育的目的。

5结语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国家、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均对此寄予厚望。作为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高校图书馆应注重加强内涵建设,在日常读者服务工作中,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育人意识,多措并举,强势推进素质教育,使图书馆成为学校整体素质教育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白晓燕.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内涵及图书馆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科技文献版),1999:43-45.

[2]曹福林.论图书馆内涵建设[J].兰台世界,2007,(3):64-65.

[3]郝锦.强化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A].方小容,李明.读者服务工作拓展与创新[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53-255.

[4]胡安宏.注重内涵建设与创新,促进高校后勤改革健康发展[J].科技信息,2006,(10):30.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6

关键词:档案馆 高职学生 综合素质

高职档案汇集着大量的高职教育教学最原始、最可靠的历史信息,作为文化贮存库和传播源,深入挖掘高职档案的文化内涵,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利用价值。增强高职档案信息服务与文化育人功能,高职院校档案馆应在加强自身建设中创新发展,深化认识和重新定位,成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一、突显档案在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中的价值

1.档案建设益于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档案史料是高职院校办学成果的重要标志,记载和传承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事件、人物、经验教训和重要成就以及大量的实物载体,是学院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项颇具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的公共资源。

将高职院校优秀的文化成果成功地内化为高职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精神风貌,让高职学生接触档案史料时真切地感触到真实鲜活的人物事迹,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高职文化的熏陶,可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唤起他们热爱母校的自觉性,发展高职学生的公民意识、现代意识和思维方式,激发其荣誉感和责任感。

2.档案文化助推高职学生的执行力

高职学生的执行力就是“行动力”。高职档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各种规章制度经过不断完善后,越来越健全。严谨的制度文化不仅训练高职学生的韧性,还能加强危机意识,培育具有勇于探索、自强不息、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精神的高职学生。

挖掘整理档案中的思想精华,用精神文化激发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陶冶情操、砥砺德行,树立目标并磨炼意志,培养毅力。具有执行力的高职学生为人诚信负责,善于分析判断和应变,细致耐心,具有创造性思维。用档案文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就是用事实说话,富有感召力。

3.档案编研可以提升高职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

选拔优秀学生干部参与学院档案的收集、整理,可以训练培养高职学生的档案意识和条理性,培养高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

二、丰富档案的素质教育资源

1.加强档案馆育人内功修炼

高职院校档案馆应在教育创新发展中加强自身建设,培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创新工作方法,扩大档案工作的知名度和渗透力,加强档案服务意识。走进教职员工,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提供优质档案信息产品,增强档案管理工作的灵活性。拓宽学院档案服务的领域,不断丰富和挖掘高职档案资源,提高传播速度,使广大教职员工便捷地获得需要的信息。把档案馆办成高职院校学术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2.打造档案网络服务平台

高职档案工作是传统文献领域的工作,需要管理者全方位树立创新意识,围绕学院的中心任务,拓宽原始素材的收集范围,繁荣档案馆藏。开发各类高价值档案产品,提升服务品位,延伸与拓展档案的文化育人功能。借助高职校园网络开发档案信息的服务、宣传和教育功能,打造培养高职学生素质的实践基地,提升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探索多种有效途径

创新档案管理工作,关键是管理人员要有创新意识,丰富的档案资源经过长期积淀,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各种有效形式和途径。档案管理者要提高认识,通过对外开放、校史展览,邀请优秀的档案管理者来校举办讲座,开展文化专题活动,举办诸如知名校友事迹展等各类档案展览,策划档案文化周等活动,挖掘高职档案馆文化教育资源的价值。有目标地培养高职学生,向学生灌输档案的价值观念,实现档案的素质教育功能。

三、增强档案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利用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有条件的高校档案机构,可以申请创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深度编研与开发,挖掘优秀的高职档案文化内涵和文化附加值,可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素质教育内涵,开展高职档案文化专题活动,举办校史展览等活动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等。开设校史文化方面的网络课程,以激发高职学生爱校建校的巨大热情,在爱党、爱国、爱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中,着力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档案信息服务校园文化的氛围,促进高职学生全面成长,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小结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信息化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发展的主流,因此,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成为初中生的一项信息技术与必备的技能。初中信息技术是属于科学劳动技能方面的课程,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更是应该把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教学重点,为素质教育的目标做出努力。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其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现在的具体涵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

我国教育部2000年11月下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初中生而言,初中生的信息素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意识

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二)信息常识

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三)信息能力

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四)信息道德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并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二、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

信息素养教育应遵循学生的生理条件、学习心理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立足点,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具体目标为:

(1)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的使用。

(2)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

(3)学生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鉴别、存储记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处理。

(4)学生能够在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

(5)学生能够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6)学生能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三、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目前我国中小学都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教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要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总目标,科学地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分析。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的第一原则就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教学的根本任务应是为了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传递和思想的交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达到培养中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目标。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技术使教师传授知识从单纯利用语言和板书形式,提高到集声、光、色、图、动画于一体,能够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其学科特点,不断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计算机,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它可以综合调动学生动手、动眼、动耳、动脑等多方面的协调操作。

(三)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8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240-02

一、信息素养能力

信息素养,最早是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经过信息资源运用方面的训练,能够掌握信息工具,并熟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将信息运用到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对信息素养进行研究。王吉庆教授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信息社会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2007年,吕庆阳和刘孝文在对国内外信息素质概念的诸多说法进行了梳理和剖析后,给予了信息素养新的内涵,即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基本信息水准的测量尺度,包含信息意识素质、信息知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等要素。尽管,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表述多种多样,但是在内涵的本质上基本是统一的,即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高职高专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专业技能,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创新以及计算机网络技能的掌握,最终将影响学生参与科研和其创业活动。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高职高专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专业技能,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创新以及网络商务传播技能的掌握,最终将终生影响学生科研和创业活动。

二、研究设计与实现

1.研究初始情况及条件。本研究将以我校信息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学院、动力技术学院、汽车技术学院四个二级学院2013级一年级学生共400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Certiport全球计算机综合能力测验平台进行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考试,检测参与测试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所显示的信息能力程度的差异性,并对其考试结果的成绩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挖掘出需求数据,最后分析哪些变量因素能够影响我校学生对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

2.研究工具。计算机综合能力考核・全球标准认证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简称IC3,是世界上第一个借助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学习与评定系统对学员数字化能力进行培训和认证的验证体系。

IC3认证考试侧重于计算机基础概论的实际应用,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完美结合,能更全面、真实地考核考生的能力,被公认为是全球首个计算机基础综合技能认证项目。它包含三大领域的测试:Computing Fundamental(IC3计算机基础)、Key Application(IC3计算机应用)、Living on Line(IC3网络在线应用)。考试开发方每年还组织资深计算机专家对IC3认证标准进行鉴定,以保证该标准的新鲜度和有效性。因此,本研究采用IC3计算机综合能力认证为检测工具。

3.信息素养下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表现。表1列出各学院学生在IC3信息素养下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表现。信息技术学院在各领域都优于其他学院学生;运输管理学院、动力技术学院、汽车技术学院学生相对较差,虽然信息技术学院整体上优于其他学院,但是不合格人数比例高于合格人数比例,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因此,我校还应大大加强信息素养下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结果及建议

使用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IC3)来测试我校相关学生得知:21%的学生通过IC3认证检验,信息技术学院相较于其他学院来说通过率较高,但是信息技术学院通过率也仅仅只有30%,其影响的指标我们还有待深入研究。

学生信息素养下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普遍较差,基于以上结果,对于本次研究的信息素养下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状况,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是和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学习领域的情况和时间有显著的影响。那么,对于提升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现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资源,引入IC3辅助教学,选择面向具体实践应用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现有计算机一级考证的要求下还可以学到大量的实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技能。

第二,将IC3认证的课程内容和计算机一级考证任务以及其他多元化技能培养目标相结合,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信息素养的需求,提升后续自我发展。

第三,在满足计算机一级考证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加IC3考证并获得IC3认证证书,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结束语

结合信息素养的内涵,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与计算机学科相关的技术、理论、应用等,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借助书籍和参考资料获得更多计算机学科资源,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应用能力,并且能利用计算机解决更多学习问题,从而胜任瞬息万变的计算机信息时代的各种工作岗位。

信息素养能力是当今社会和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信息素养下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更为重要。在当前尚未普及信息素养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情况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在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环境,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计算机信息素养能力,并实现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Bereiter,C.(2002).Education and mind in the knowledge age.Mahwah,New Jersey:Erbaum Associates.

[2]Certiport(2003).IC3 Validation Brief. Utah:Certiport Inc. Chaffanjon,M.(1994).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10(2):36.

[3]贝蓓,王元立.李艳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农业网络信息,2010,(3):88-89.

信息素养内涵范文9

关键词:旅游专业;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中旅游行业的需求,迎接旅游行业的机遇与挑战,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进行高质量的信息加工与传递。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教育是更好地保障旅游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面对信息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新时期促进旅游专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与多门学科密不可分,涵盖了人文、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既包含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和获取,也包含了信息技术的加工、传递与创造,还包含了信息社会中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要求、创新精神与批判精神等。信息素养的基本构成主要有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以及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旅游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1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培养旅游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建立高素质的旅游专业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障,也是提高旅游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优秀的旅游专业教师应该不但有很强的课程知识传授能力,还要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指导能力。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要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信息化环境中,要求旅游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做到:首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能够学习和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其次,对信息要有较强的敏感度,能够解决教学和科研中的各项问题,还能明确自身的信息需求,明白哪些信息对学生有用,且能准确地解决文本信息和图像信息;再次,具备较强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能够用比较好的方式去表达和呈现知识;最后,能够把信息技术跟旅游专业课程相结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能够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根据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的搜集与处理。

2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任务的设置是关键,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任务驱动法就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通过把具体的学习任务摆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积极地作出反应,把学到的知识上升为新的理论高度,通过对学习任务和过程的分析,学会怎么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任务和目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目标,设计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带着目的进行学习。明确的目标任务对于今后的学习与任务的最终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学习“网络应用”这个模块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搜索任务:“假如你身在江苏,准备用一周的时间去新疆伊犁旅游,你认为在什么季节去合适、选择什么路线(火车还是飞机,中转路线是什么)、行程的安排、伊犁的旅游景点介绍,并对行程的开销进行预算,要求具体到行程的每一天,在完成之后,可以把你搜索和安排的结果做成网页上传到服务器。”这样,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的同时还体验了一次旅游策划的过程。

3发挥学校图书馆优势,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在对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时候,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化的讲座,在讲座中给学生讲述查找和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注重信息处理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旅游专业的学生在面对新的学习内容的时候,能够运用信息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

三、结论综上所述,在旅游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为了保证旅游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中职学校就要针对旅游学科的基本特色,积极完善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从而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