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经济发展的主线集锦9篇

时间:2023-08-15 17:19:35

经济发展的主线

经济发展的主线范文1

今年是“十一五”结束的一年,明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十二五”的整个过程和各个领域。

今年我国人均GDP可能要达到4000美元。人均GDP 4000~10000美元属于中等收入范围,世界上能够真正走出这个中等收入范围的国家不多。原因在哪里呢?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发展方式处于粗放状态,仍然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要么依赖进口,要么依赖外资企业来提供。我们在“十二五”提出把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并且在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对于中国的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按照建议,具体来讲要实现六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在需求结构上要实现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转变,主要是要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从50%多逐步下降到现在的35%。而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率是60%~70%,美国是70%,日本是60%多。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用3~5年时间实现需求结构的大转变,使居民消费率由现在的35%提高到50%。对电子信息产业来讲,这意味着消费类的电子信息产品和服务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为此,我们还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要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个转变是经济增长要以第二产业带动为主,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我国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例很低,增加值的比例只有43%,就业的比例只有34%,这两个比例同全世界水平相比低很多。美国的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的比重都占了70%多。服务业发展滞后会造成就业比较困难,甚至制约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我国GDP总量和美国相比差9万亿美元,主要是差在第三产业上。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实行的营业税比第一、二产业实行的增值税的税赋要重,其他费用也高。“十二五”期间,我们一定要通过制定鼓励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来促进服务业更快发展。

第三个转变是经济增长要从现在以物质消耗为主,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特别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原来提出,到2020年把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降低到20%,现在我们技术对外依存度是50%。技术决定着收入分配,决定着需求结构的调整。所以我们的企业在别的地方可以省钱,在研发投入上一定要舍得花钱。这几年,电子信息产业涌现出很多创新型企业。比如说,华为公司2009年的研发投入是133亿元,去年申请国际专利1847项。如果我们培育出30个华为这样的公司,申请国际专利的总量就有可能超过美国。同时,我们要积极利用国际市场的科技资源来提高创新能力,利用一些在国外具有较好科技资源的企业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第四个转变是城乡结构要由现在主要是靠城市发展向城乡协调发展转变。现在农村沿海地区面貌变化很快,特别是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以后。我们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现在时机比较成熟:一是我们的资金比较富裕;二是有些地方招工难,农村劳动力有转移的出路;三是农产品需求比较旺盛。所以,在“十二五”期间,农村、农业的现代化都会有较快的发展。

第五个转变是区域结构将由沿海率先发展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转变。中西部的发展速度会明显加快。内蒙古利用资源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资源开发和深加工,连续六年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领跑者。天津也在加快发展速度,增长速度仅次于内蒙古,拥有十几个上百亿元的大项目,滨海新区的建设会带动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十二五”将会是中西部加快发展的时期。

经济发展的主线范文2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 区域经济新体系 “三四三”战略 “四纵四横”框架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是制定区域协调协同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前提和依据。以前我国区域经济体系并不完善,主要是缺乏区域发展速度与均衡协调目标、区域战略对策体系和区域调控政策措施的顶层设计(没有国家区域发展总体规划体系);缺乏完整合理的区域点线面结构体系安排(包括点线结构的空间总体框架和面状结构的分层分区体系)。由此带来区域发展战略分割化独立化、区域政策逆向化碎片化和区域竞争无序化过度化等问题,使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协同性的状态始终难以形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构建我国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时机已经成熟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处于世界第二位,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新常态”下,我国进入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质量效益与公平均衡成为发展的新目标,改革开放和创新成为发展的新动力,转变发展方式、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提升进步成为发展的基本途径。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无疑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市场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条件下,区域结构调整比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因此,区域经济所具有的公共性和市场失灵之处,是政府合理干预经济比较好的切入点。比如,构建我国完善的区域经济体系,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协同发展,就是一项政府应当承担的必要责任。

构建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从总体上看,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国区域经济改变了地区相对差距扩大的趋势,已经开始了区域经济协调和协同发展的初步进程,这一趋势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倒U形”理论,当经济发展水平也就是人均GDP达5000美元(2010年价)时,在适当的区域政策的干预下,地区相对差距将出现缩小的态势,也就是达到地区相对差距变化“倒U”的顶点,或称为地区相对差距开始缩小的“转折点”。2014年我国人均GDP达46531元,已经超过7000美元,我国区域经济已进入地区相对差距逐步缩小的新的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协调和协同发展转折性的新阶段,对构建我国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首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适应“新常态”要求的需要。全面小康不能有掉队的区域,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可以确保区域协调协同政策的全覆盖,让不同区域都获得发展的机会,都能享受发展的成果,而且能达到一定程度的、有底线的、共同的平均水平;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在很大程度上靠我国巨大的国土空间和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其巨大韧性和回旋余地为我国经济长期的中高速增长提供了基础条件,为不断发现和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提供了依据。其次,是区域经济进一步合理分工和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要求。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之一就是区域分工的不断深化,区域体系越完整,区域分工的可能性就越大,以前的区域体系层次不多,难以适应不断深化的区域分工的要求;区域市场一体化在于为各产业和各企业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为其规模扩张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为区域市场一体化提供了空间导向性的服务。第三,是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与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家知道,地区差距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也就是说不同的区域划分会得出不同的地区差距的结果,目前我国地区相对差距开始缩小,地区绝对差距还在扩大,只有构建合理完善的区域经济体系,才能正确反映和指导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不一样,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也不一样,实现区域经济与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按照不同区域体系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协调发展顶层设计的“三四三”总体战略思路已经形成。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和协同发展问题,先后提出了许多新认识、新观点和新举措,概括起来就是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协调发展顶层设计的“三四三”总体战略部署。其中,第一个“三”是指大家已经熟知的“一二三号”重点区域工程:一号工程是指京津冀协同发展,其主要目的是解决看似意外实则必然的遍及华北(包括华东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严重的大气雾霾污染,以及越来越严重的大城市病;二号工程是长江流域经济带,其主要目的是探索东西部协调发展路径和新的城乡区域增长点;三号工程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目的是建立全球一体化开放体系,重振中华民族昔日辉煌。在此基础上,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构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棋局”,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总结为拓展我国区域发展的“新空间”,即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四大板块”指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其作用是显示和调控区域差距;“三个支撑带”指长三角支撑长江经济带,环渤海支撑东北、华北和西北经济带,以及泛“珠三角”支撑西南和中南经济带,其作用是促进区域合作和互助。

以上“一二三号工程”、“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共同构成了我国区域发展顶层设计的“三四三”战略部署。为了落实这个总体战略部署,就需要尽快建立我国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 构建我国区域经济新体系的初步构想:“四纵四横”总体框架

我国区域协调和协同发展顶层设计的“三四三”战略是个大方向,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才能形成我国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这里所谓区域经济体系是指由经济活动主体(人口、城乡和产业等)占用地表空间资源行为特点所决定的“点、线、面”布局结构和体系,其中点线结构构成经济布局的空间结构框架,面状体系构成空间分区分层系统(不同层级的区域解决不同的问题,而且各层级区域都有其自身的点线结构)。根据“三四三”战略思路,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国家提出由“四纵四横”的空间结构总体框架和“二实三虚”的空间分区分层系统组成的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

“四纵四横”的空间结构总体框架。空间结构总体框架是指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将构建以城乡居民点为中心,以交通网络线路为连接的“四纵四横”空间结构总体框架体系,这反映了经济布局的点线结构特点和我国区域发展的“四沿”战略部署的具体要求(见图1)。

首先,“四纵”包括沿海纵线、京哈―京九线、二(连浩特)三(亚或沙)线和西部沿边线。沿海纵线走向:该走向包括大连、威海、青岛、连云港、上海、福州、汕头、广州、北海等地区。这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这条纵向轴线将我国沿海三大核心经济区连接了起来,未来将发挥更大的区域带头和支撑作用。目前该轴线建设的难点是大连到威海的跨渤海湾海底隧道或超长跨海大桥的规划与建设。与沿海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哈(尔滨)―大(连)线、沪昆线、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银川线以及广州沿西江到梧州―南宁―昆明线等。

京哈―京九线走向(包括京广线):这是我国近海最重要的基本成熟的沿线开发轴线,连接了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四大综合经济区,是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仅次于长江流域的沿线地区。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进一步提升这条线上动车的运行速度,进一步提升我国南北地区间经济沟通效率。与京哈―京九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绥(芬河)―满(洲里)线、哈(尔滨)―同(江)线等。

二(连浩特)三(亚或沙)线走向:二连浩特―包(头)西(安)线―西安重庆线―重庆贵阳南宁线―南宁湛江海口线―海口三(亚或沙)线。该纵向轴线将内蒙西部、陕甘宁地区、成渝地区、南贵昆地区和海南及南海诸岛连接了起来,是我国内陆地区沟通南北的又一条重要的联络通道,具有内地南北沟通、陆地向北和海洋向东南开放,以及我国南海海洋领域保护等功能。目前,主要面临的任务是进一步强化通道功能,做好湛江海峡工程前期规划工作和三亚通往南海诸岛的交通工程的设计规划工作。与二(连浩特)三(亚或沙)线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二(连浩特)―满(洲里)草原铁路线、渝怀(化)―怀化―广州线以及环海南岛交通线等。

西部沿边线走向:阿尔泰―伊犁―喀什―阿里―拉萨线。该纵向轴线连接了我国西部陆地沿边境线的主要口岸和城市,是一条尚处于规划中的具有国防和对外开放多种功能的重要交通通道。目前主要任务是尽快将其纳入有关规划,并积极筹备实施。与西部沿边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阿尔泰―乌鲁木齐线、喀什―红其拉甫―瓜达尔港(中巴走廊)线以及拉萨―亚东线等。

其次,四横包括大连―北方捷道、陇海―喀什线、沿长江线和台湾―大陆线。大连―北方捷道线走向:沿线包括大连、京津、包头、临河、哈密、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口岸(霍尔果斯)等地区。这是一条重要的环渤海地区向西北地区辐射的支撑带,该横向轴线直接穿过内蒙西部的戈壁沙漠,进入新疆,大大缩短了进疆线路长度。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从内蒙临河到新疆哈密的铁路高速公路交通线路的建设,以及大连到唐山的跨海交通工程的规划与建设。与大连―北方捷道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乌鲁木齐―阿尔泰线、乌鲁木齐―喀什线、乌鲁木齐―格尔木线、北京―满洲里草原交通线等。

陇海―喀什线走向:陇海线―兰(州)西(宁)线―西(宁)格(尔木)线―格(尔木)喀(什)线。这条纵向轴线首次将兰州到西宁、西宁进一步通往格尔木、格尔木通往南疆直到喀什上升为部级主交通轴线,适应了新时期“一带一路”建设的要求,满足了基本纬度的走向,突出了喀什的地位。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提升兰州到喀什线路的等级和多种交通通道的规划。与陇海―喀什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兰新线、包头―银川―兰州线、(西宁―)格尔木―拉萨线等。

沿长江线走向:沪汉蓉―成都拉萨线。这是我国最具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仅次于沿海地区,是我国东中西地带协调和协同发展的重要横向轴线。目前主要面临的任务是加强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工程的建设,积极打造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工程体系。与沿长江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成昆线、武汉―襄阳―西安线、汉襄―襄渝线以及武汉―南昌―福州线等。

台湾―大陆线走向:台北福州线―福州赣州郴州线―桂林河池昆明瑞丽线。这是一条全新的沟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并大体沿同一纬度延伸的通道线路,比较好地将海峡两岸交通体系连接在一起。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将这条线路与多种通道连接起来,特别是要做好连接台湾海峡通道工程的前期规划工作。与台湾―大陆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昆明―老河口线、台北―台南线以及环台湾岛交通线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四纵四横”只是我国空间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各类具体经济要素都可以在这个基本框架下进一步增补或简化,构成各自具体的、细化的总体框架。如高铁线路可为“四纵四横”、国道可以是“八纵八横”、城市群网络可以是“三纵二横”,等等。另外,文中已经指出“四纵四横”主框架之间还存在许多支线或连接线。

“二实三虚”的空间分层分区系统。空间分区分层系统是指未来我国经济布局区划系统将由五个层次组成,包括具有政府管理机构的实体区域(如省区和县域)和只设协调机构的虚拟区域(包括宏观经济区、综合经济区和特色经济区等),构成“二实三虚”的五个空间分区分层系统,这反映了经济布局的面状结构以及不同层次区域解决不同区域问题的客观要求。

第一层次,是宏观经济区域。这是虚设区域,有三大地带、四大板块的划分。这里提出一个新三大地带(和“7+1”综合经济区)划分的方案:新东部包括东北三省、京津冀鲁、长三角(沪苏浙)、东南沿海(粤闽琼)等4个综合经济区,含13省区;大中部包括黄河中游(陕甘宁晋豫)、长江中游(川渝湘鄂赣皖)、珠江中上游(云贵桂)等3个综合经济区,含14省区;远西部包括内蒙、新疆、青藏等3大经济区,含4省区,这些省区经济规模太小,可将其视为1个综合经济区(见图2)。划分宏观经济区域的任务是,揭示宏观区域经济格局(水平、速度与总量)的状态及变化趋势,构建全国城乡一体化体系,确保区域发展差距能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可构建全国城乡一体化体系。构建“2000座城市+2万个建制镇+40万建制村+150万家庭农庄”的城镇乡村规模体系;形成21个城市群组成的“两横三纵”的空间格局。

第二层次是综合经济区,这也是虚设区域。方案也很多,这里提出的“7+1”方案(具体内容见上节,并参见图2)主要目的是统一规划和建设大型跨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如区际高速公路、铁路以及航运等交通线路与枢纽工程、区际通信工程、大型水利工程等,以便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必要的硬件条件。依托这些跨地区大型基础设施构建若干城市群绵延带。

第三层次是省区经济,是实体区域经济。省区是我国区域经济的主要管理者和区域政策的执行者,为了减少行政层级,更好地发挥组织区域活动的作用,需要扩大省级行政区数目,并与未来城镇群有机结合。

第四层次是特色经济区。由虚化后的地级行政区(地级实体城市与其管辖的县级行政区)转化而来,相当于城市圈地区(本质上是城市与其直接腹地组成的区域,其中原地级市所在的县今后可称为“都市型县域”),应该属于虚设区域。其任务在于在较细的产业分类层次、甚至产品层次上,建立合理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关系,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和城市(或都市)圈。

第五层次是基本经济区。县域经济区,是实体经济区,是区域政策作用的对象。任务在于建立生产与生活一体化的基本区域经济空间,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目的,并可构建由主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组成的城乡内部空间结构体系。 构建我国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将构建我国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纳入“十三五”规划中,并依托区域新体系制定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和协同发展专项规划。构建我国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和协同发展的当务之急。可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未来我国区域协调和协同发展战略总体思路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基本原则、新的区域经济体系、重点任务以及基本对策。国家有关部门将按照这个总体思路制定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和协同发展专项规划。

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和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将提出我国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以及建设这个体系的具体对策。具体内容可包括如下几部分:一是提出未来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和协同发展的完整的区域经济新体系;二是进一步明确“一二三号区域重点工程”在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提出构建我国区域经济总体空间格局的建设思路;四是提出各层次各分区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五是提出未来我国区域政策的重点和任务。

加快“四纵四横”总体框架体系建设步伐,完善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框架。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是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区域经济,而区域市场一体化则首先需要交通基础设施硬件的沟通,以及市场规则软件的协调。因此,建立发达高效的连接各区域之间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别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框架,就成为建立完善的区域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四纵四横”区域总体框架体系实质上就是现阶段我国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能的最佳空间开发范围和程度,也表明了未来我国区域经济乃至人口分布流动扩张的方向和规模,也是未来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指南。当然,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均衡发展,这个总体框架也是可以变化、改进和提升的。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全国市场一体化应当是中央政府的责任。许多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地方市场相互封锁的经济发展阶段,无论是中央集权制国家(如法国),还是地方分权制国家(如德国和美国),都制定了严格的禁止地区市场封锁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相应的司法体系。当然,更重要的是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基本上没有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权力,它们主要的职责是地方性公共事务与公共设施的管理,而且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具有标准化和透明化的特点,便于监督,也没有所谓与中央政府共同承担宏观经济调控的责任。因而,它们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的动机也不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不承担责任。

加快“二实三虚”的空间分层分区系统建设,促进各层次的多样的全方位的区域合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区域的分层分区系统目的在于按照区域合理分工和市场机制的要求,根据各不同区域层次和各分区的性质和资源禀赋,明确各自的发展方向、途径和重点,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以获得越来越好的区域整体效益(也可以有效消除所谓区域政策“碎片化”现象)。在明确各层次各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还要大力推进区域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有效获得区域分工的效益。因此,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不仅是各层次各区域发展战略的安排,同时也是不同层次的多样的全方位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的形成依据。区域合作关系的形成需要政府搭建各类区域合作的良好平台,需要政府的精心安排、引导和组织。在目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下,促进区域间互利共赢的合作需要出台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如飞地经济、税收分成、联合经营等。当然,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还为区域之间的定向帮扶、原料产地与产品加工地协作以及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等,提供了区域背景条件。

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协调好客观的经济区与人为的行政区之间的关系。行政区划调整的方向是减少中间行政层次,适当缩小中间行政层次的辖区面积(或是缩小省级行政区的辖区范围,取消地级行政层次;或是扩大县区辖区范围),以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并为协调经济区与行政区之间的关系创造条件;开发区、产业园区、自贸区和城市新区等的设立要尊重而不要破坏行政区划体系。关于协调“两区”的关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进一步明确政府与社会的分工。按“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政府理念,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不再直接与地方经济利益挂钩,以消除地方政府将客观形成的经济区限定在自己辖区的观念。

二是在保持法国式的中央集权制的前提下,建立现代地方自治体制。法国式中央集权制主要体现在县及县以上行政机构的行政领导人均由中央政府任命,地方政府管理的事务由宪法规定,并实行自治。这是保证地方政府不再具有宏观经济调控职能的重要举措。通过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分工,合理分配事权和相应的财权,可以从根本上将地方政府的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地方公共事务上,有利于跨区域界限的经济区更好地发挥组织区域经济的功能和作用。同时,也保证了中央政令的畅通和全国领土安全的统一。

三是国家司法体系垂直化改革。行政界限成为经济区难以形成和有效发挥作用的障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地方可以动用与当地经济利益有直接联系的地方司法体系,“合法”地保护地方利益,干预正常的市场经济活动。只有实施国家司法体系垂直化改革,消除司法体系与当地经济的直接联系,才能建立一个不论区域的公平执法体系。

以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为依托,识别问题地区,构建我国新的区域经济政策体系。目前,我国主要的问题区包括贫困地区(过疏地区)、老工业基地(过密地区)、矿业城市地区、粮食主产区等。国家确定的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今后,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的力度,同时还要加大西部人口向东中部转移和生态移民的力度,以加速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我国老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及中部地区,今后,可充分发展工业基础雄厚、区位条件好以及综合资源优势明显的特点,通过加大改革和改造的力度,围绕装备制造业和能源原材料优势产业的强化发展,尽快实现振兴的目的。矿业城市地区、粮食主产区和初步显现膨胀病的大城市地区都应当制定专门的政策,以解决这些地区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依托完整区域经济体系,搞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规划的统一与衔接。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规划体系。今后各规划要进一步明确分工,突出重点,相互呼应,并相互统一和衔接。综合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做到中长期目标和短期任务相结合、宏观调控和微观政策相结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要统筹考虑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和内外经济,突出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性。

专业性规划主要包括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规划。目前,新一轮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规划已经开始。这一轮的专项规划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观,突出规划的多目标性和功能性。国土规划要以人口分布、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分析各地区的人口承载能力,结合城镇化、退耕还林和扶贫等工作,提出合理的人口分布调整方案;要制定集约式的大规模资源开发计划,一方面为工业化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证,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要重点分析水资源、能源资源和耕地资源对我国经济的约束影响及相关对策;要从土地承载人口、矿产潜在价值、人类居住适宜程度三项指标,分析腹地开发条件和开发潜力,提出国土开发的不同功能区及相应政策。

土地利用规划首先要保护好宝贵的耕地资源,以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不会受到威胁;其次,严格土地利用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调土地的集约经营和利用,要严格按国家各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标准以及各种建设用地标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严禁非法擅自更改土地利用性质和类型;第三,要进一步理顺土地产权关系,实现土地所有权的多元化,为正确处理土地市场上的出让、转让或“买卖”关系提供必要的产权制度基础。

经济发展的主线范文3

一、 前 言 5月29日全长100公里总工期达五年之久的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全线贯通通车,它的建成不仅可以完善国道主干线路网结构,合理组织、疏解山东省会出入和过境交通,为省际间、城市间提供快速、直达、安全、经济、舒适的道路系统,促进华北、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对加快山东的路网建设、发展旅游事业,促进山东省“东西结合,全面开放、共同发展”战略方针的进一步实施,尤其是对济南市加快经济发展;建设特大城市;调整经济布局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二、绕城高速公路概况及在地区综合运输布局的地位 济南绕城高速公路是国道主干线北京——上海、北京——福州和青岛——银川、滨州——郑州在济南联网形成的快速绕城高速公路,是目前全国城市中最长的城市环线路。它的建成为济南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改善了其投资环境,为济南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我们注意到在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两侧近十五公里的地带从东沿南线与北线到西线分布部级、省、地市、县区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十几家,具有明显的经济地带性,沿绕城高速公路分布的园区产业经济环状带正在形成。 (一)绕城高速公路概况 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全长100公里,西线北起京福高速公路池庄立交,南至殷家林立交,包括济南黄河二桥、全长25.8公里,路基宽35.5米,沿线有槐荫立交、济南西立交、殷家林立交。 北线西起京福高速公路大杨庄立交,东至济青高速公路机场立交,全长31.5公里,沿路有天桥立交、零点立交。 东线北起济南机场、南至济王公路邢村立交,全长20公里,主要有小许家立交、郭店立交、邢村立交。 南线西起殷家林立交桥东与邢村立交桥连接,全长39.8公里,三座互通式立交桥。 (二)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 济南是全国十大交通枢纽,通过绕城高速公路连接了国道104线、220线、309线、省道101线、102线、103线六条国省道、有济青高速、济德高速、济泰高速、济聊高速以及即将建设的济荷一级专用路,五条高速公路相交汇。京沪、胶济、济韩铁路穿过绕城公路,绕城东线直通济南机场。 三、 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雏形 在绕城高速公路东线的两侧十五公里的地带,设有部级济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济南机场设立了省级临港经济开发区,在绕城高速公路邢村立交桥两侧设有临港经济南区、大正工业园、港沟工业园、历下工业园。在绕城东线经济带中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华山旅游风景区——万亩菏塘——温泉、辛弃疾纪念馆——塘王渔场、白云湖——潘龙山森林公园等 ,并且分布了山东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经济学院等山东的著名高等院校,山东省科学院中试基地以及山大路科技城。 在绕城高速公路北线两侧,北线经济产业带有济南北园民营经济园、济南天桥区工业开发小区、北辛工业园、药山工业园,盖家沟物流中心、还有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 在绕城西线两侧——经济带中分布了部级济南民营科技产业园、市中区腊山工业园、山水工业园、济南经济开发区、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 绕城高速公路南线十五公里范围内分布着有全国重点文物四门塔、龙虎塔、九顶塔、千佛崖造像、大佛寺造像。其它名胜有齐长城、柳埠、锦绣川、国家药乡森林公园、野生动物世界等景区已初步形成了南部山区旅游带。 不难看出绕城高速公路作为一个环状纽带,将我市十几个大小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资源、旅游资源联系起来。 从空间分析:自东由南向西已设立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农业开发区计有十四个。主要分布在绕城高速公路的东、北、西三个方面,南部则以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经济带。在行政区域主要在历城、历下、市中、槐荫、长清五个区县, 从规模上有部级、省级、市级、区县、乡镇。从产业结构分析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既有农业、又有工业、第三产业等。 四、建立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经济带的经济理论基础 通过上文分析,在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分布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以及旅游资源有明显规律的。在经济学中称为地带性。 经济地带性(economic zonality)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成带状分布的特性。经济地带性反映经济活 动分布的规律。经济地带有不同的宽度和长轴延伸度,视其经济发展程度而异。是反映了区域经济的特征、分布,就是经济布局的特征。 经济布局又称生产布局,(allocation of production)是指物质资料生产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分布、包括生产的具体地点(地区)、规模、相互联系和地域结构。生产布局既反映了生产的空间形式,又反映生产着生产的发展的方面,从发展角度看,布局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故经济布局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变换变化是渐进性的,又有一定的连续性,其首先受到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他对生产发展又起到促进或限制作用。 经济布局包括部门布局和地区布局两个方面,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部门布局是按生产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进行布局。地区布局是以地区为单位,包括各个生产部门在同一地区的综合布局,形成一定的部门机构和相互联系,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经济布局都属于地区布局的范畴。 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是区域经济学中一种典型点轴开发模式,是一种地带式发展.。所谓点轴开发模式是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面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合理选择增长极和各种交通轴线,并使产业有效地向增长极及轴线两侧集中布局,从而由点带轴、由轴带面、最终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 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的发展特点 与济南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发展特点: 1、各园区与绕城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桥较近。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距零点立交桥只有2公里,历城工业园、临港经济南区就分布在绕城东线邢村立交桥两侧。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距绕城西线殷家林立交不足7公里。 2、覆盖面广。环绕城高速园区经济产业带覆盖面大,覆盖了济南大部分工业企业、高等教育、科研单位、包括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3、园区已出具规模。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部级高新区。十年来,济南高新区在改革中不断前进,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具有较强创新发展能力的开发区。截止2000年,济南高新区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4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140多亿元,利税77亿元,实施科技计划项目620多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 4、各园区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发展目标。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目标就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信息技术为目标、济南农业技术开发区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工厂化高效农业工程,农业信息产业化工程;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推广工程;观光旅游农业建设工程;环境优化工程。六大工程为主,用高新技术来发展农业。 1、 5、各园区纵深腹地经济条件较好。 例如以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东部经济带区域有济南钢铁集团、济南齐鲁化纤集团、轻骑集团、小鸭集团、济南化纤、浪潮集团等大型企业;有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山东科学院、山东农业科学院、山东医学科学院一批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 6、旅游资源丰富。南线形成了以四门塔、龙虎塔、九顶塔、千佛崖造像、大佛寺、齐长城、锦绣川、红叶谷、野生森林公园等景区,东线华山旅游风景区——万亩菏塘——温泉、辛弃疾纪念馆——塘王渔场白云湖——潘龙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北线正在开发鹊山、匡山以及黄河风景区的建设。西线有灵岩寺、五峰山、莲台山为主的长清风景区。上述景区通过省道103线、327线、国道309、省道104线、国道220线、104线等公路接起来,形成在环绕城高速公路的旅游经济圈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是一个经济区域。经济区域一般由区域中心、区域腹地、和区域联系网络三大要素组成,其中中心区域处于核心地位,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对于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其中心区域就是这以高新技术开发区、济南经济开发区、农业技术开发区为主的十几个经济开发区(工业园),济南市区和周围的长清、章丘、济阳是腹地,公路、铁路是联络周围地区的必要网络。 而作为腹地济南地区在全国经济布局中其比较优势相对明显。 二、济南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优势条件 1、区位优势更加突出。济南地处环渤海湾经济区与长江经济区的过 渡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是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有完善的公路网络、济南国际机场及发达的铁路。建设跨省域中心城市的地缘优势得天独厚。随着京沪高速铁路、京福高速公路和以济南为中心的全省高速公路网络的建成,济南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加强,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方便经济联系,扩大经济辐射范围。 2、物质技术基础相对雄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计算机、彩电、洗衣机、摩托车、重型汽车、大型锻压设备、数控机床、铬盐、钛白粉等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第三产业的服务功能得到强化,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已经明确,中心商业区初步形成,五大商业中心和六大专业批发市场的规模继续扩大。产业实力的壮大,为我市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跨省域金融中心地位得到确立。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和证监会济南证监办已跨省开展监管工作,保监会济南保监办监管山东保险市场,济南已成为中央"一行两会"一级分支机构驻地,为建设跨省域的金融中心提供了重要条件。全国性商业银行大都在我市设立了一级分支机构。济南作为全省信贷资金调度结算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强化。 4、科教资源基础条件较好。济南是全省的科教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密集,各类专业人才众多,人才优势明显。科技队伍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在省内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晶体材料、微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等高科技领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我市的人才智力技术优势,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基础。 5、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提高。近年来,我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不停顿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道路、空港、信息港、口岸、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城市正常运转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特别是绕城高速路的建成,为城市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基础。 6、省会城市的综合优势比较明显。济南作为省会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聚集、生产、管理、服务、创新等多种功能。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得到明显增强。在全省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省委、省政府必将进一步发挥济南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加快发展。 可以说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具备了得天独后的条件。 六、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发展思路及建议 一、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义 首先是加速我省城市化的需要,是建设济南特大城市的需要。 向经济强省迈进,科技兴省、加快城市化发展、经济国际化、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山东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山东,是省委、省政府提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根据省政府关于适当扩大济南的城市规模,提高特大城市的综合效益,增强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发展思路,济南绕城高速公路的建成已将特大城市的轮廓显露出来,济南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依照济南“十五”规划采取一城多点隔离式拓展模式,为一个主城、三个辅城,及四个卫星镇。济南市区主城、长清、郭店及黄河北三个辅城,而绕城高速公路及其连接线将主城—辅城——卫星城联系起来,环绕城高速园区产业经济带发展与十五规划密切结合,从而壮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规模,为形成特大城市奠定了发展基础。 其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持续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不断的投资、拓宽新的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兴起的园区经济是我是市区域经济的增长点,环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所包括的 十几个园区是今后经济持续发展的增长区域,因此抓住了绕城高速园区产业经济带,就抓 抓住了我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就能保证我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环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是济南经济的增长加速器 第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变生产布局的需要。 从目前看我市经济结构调整难度较大。产业内部结构层次不高,林牧渔业占一产增加值的比重较低,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展不快;工业投入不足,名牌产品规模优势不突出,大型企业集团的支撑能力不强,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低;新兴三产规模较小,对第一、二产业的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布局分散,创新能力不强,集聚度不高。民营私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低于先进地区水平,因此,按照我市“十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在“十五”期间,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培植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交通设备、家 用电器、机械制造、生物工程等五大主导产业,而这些产业大都分布在环绕城高速园区产业经济带中,济南经济开发区发展目标就是作为市区原有企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主要承载区,发展提高以建材、机电为重点的技术先进、产品出口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可以说加快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发展,是济南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具体实施,确保在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目标。 第四、是加速山东西部开发、加快鲁北等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需要。 山东作为一个经济强省,其内部发展也存在不平衡,与青岛等胶东半岛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鲁西、鲁北经济明显落后,因此加快对我省西部的开发,是实现山东向经济强省迈进的必然条件。环绕城高速园区产业经济带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其辐射性是十分明显的,充分利用其辐射功能,加强与我省地区西部经济合作与联系,合理分工,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带动我省西部经济发展。 第五是环境保护、恢复济南泉城特色的需要。 突出泉城特色,合理安排产业布局,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建设的关系,避开泉域主要补水区,是我市“十五”规划的基本思路。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在南线就没有各类园区,因此南部经济带实际上是以旅游经济带,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泉水的前提下,发展旅游经济。 可以看出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各级政府应爱护,培育、发展壮大。 二、环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发展的总体思路 济南市十五规划对加快推进“四区多园一市场”即对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济南经济开发区、济南民营科技园及济南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提出了明确发展方向,就是加快科技园区建设步伐。以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为目标,营造吸引、凝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以及留学人员、技术专家进区创业的良好环境,努力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创汇的重要支撑力量。经济开发区作为市区原有企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主要承载区,高新农业开发区,发展示范型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民营科技产业园,以环保节能、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为发展重点方向。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其他园区发展的不平衡,有的起步比较晚,基础设施不完善,园区没有形成规模。 因此在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济南高新技术发展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济南经济开发区、民营经济园四个园区发展为龙头、其他园区为补充、分工协作,统一规划、布局、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促进小园区的发展,通过互相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园区产业区域经济。 二、几点建议 (一)、政府设立环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协调机构、对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进行统一规划、布局。 鉴于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的形成,具有明显的龙头带动作用,政府成立权威的园区经济带协调机构,按照我市十五规划目标,制定协调各园区的规划及项目资金的引进,协调各园区的关系等。 (二)政府应为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具体实践中应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策,要认识到环境也是生产力,要在改善外部环境上下工夫。 第一提供一流的基础设施环境。因此政府要转变思路,不在投资设厂建企业,重点是完善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中各园区之间道路的建设,形成园区之间的路网,完成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其次提供优质的自然环境。继续济南的环境治理,改变济南的大气环境,在巩固一环九射绿化工程基础上,重点建设环绕城高速公路东、南、西线实施大绿化工程,沿绕城高速东、南、西及黄河两侧修建200米左右超宽的城市护林带,为投资者提供绿色自然环境。 第三提供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废止一些限制经济发展土政策,加大改革的力度,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按照国民待遇的原则,对待投资者、政府要约束自身的行为,真心真意为投资服务。 (三)、制定园区产业经济带产业政策。 政府应制定统一的园区产业经济带政策,大力吸收民间资本、培植民营经济,鼓励私人投资、引进外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凡进入园区产业经济带的项目必须是高新技术产品。树立环境第一的思想,所有入园区的项目,必须是环保的,绿色的,不能以牺牲环境发展经济。 (四)制定园区产业经济带的财政金融政策。 鼓励投资者到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经济带投资,必须有优惠的政策,特别是财政金融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企业融资政策等。为鼓励投资者到园区投资,建议设立环绕城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投资基金,专项用于扶持园区企业,对于具有前瞻性、对园区经济发展有带动的项目或企业,在融资上可以优先,对贷款贴息等,使企业得到实惠,投资者有较高的回报率。 (五)大力推进园区产业经济带产学研工作。 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济南高新技术经济区、农业高新区始终坚持产业、大学、科研相互结合的发展方向,高新区的大学园、齐鲁软件学院、软件园、山东科学院中试基地、民营科技园的南开大学中试基地,这些项目都是产学研结合的结果,因此应在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所有园区中推进产学研,三者的融合将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形成生产力,科技含量的增加,壮大园区的实力、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从而大大的加快其经济发展。 (六)吸引中小企业到园区产业经济带创业。 吸引中小企业投资者到园区经济带创业,是加快园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中小企业,产品单一,投资少、见效快,短期间就能形成生产能力,占领市场。因此培养中小企业,鼓励他们到园区来创业,使环绕城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经济尽快形成规模的有效途径。 随着环绕城园区产业带的发展,济南的经济结构调整将一步合理完善,他将重新焕发作为经济强省省会中心地位,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总之绕城高速公路的建成,不仅是完善高速公路路网,更重要的是高速公路作为生产要素流动的载体,具有明显的重组作用,因此环绕城高速公路园区产业经济带的崛起,可以略窥其在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1、《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生产要素论》 于刃刚 戴宏伟 著 中国物价出版社 3、《中国区域开发论》 叶裕民 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 (电子版) 5、济南经济开发区网址 www.jnedz.gov.cn 6、济南民营科技园网页www.science-area.org 7、济南高新技术开发区网页www.jctp.gov.cn 8、济南政府信息公众网 www.jinan.gov.c

经济发展的主线范文4

西北地区是我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地区,是“西部大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脆弱之地。丰富的资源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及潜力所在,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将环境改善及生态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防止不可逆的生态环境恶化。西北地区是我国矿物资源的巨大宝库。陕西、宁夏、甘肃交界地区属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油气资源富集区。甘肃有10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镍、铂、钯、锇、铱、钌、铑、硒、铸型粘土、重晶石。具有发展有色冶金的资源优势。新疆的石油、煤、钾盐、铬铁矿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塔里木盆地石油储量为108亿吨、天然气蕴藏量8.39万亿立方米。

钾盐是我国稀缺资源,罗布泊湖床蕴藏的钾盐远景储量2.5亿吨,具备成为中国最大钾盐生产基地的资源潜力。青海省已探明盐化工、石油与天然气、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共60种,有37种矿物名列全国前十,其中居第一位的有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锂、氯化钠、溴、化工灰岩、硅石、石棉等。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在20世纪90年代前因地处偏远未大规模开发,“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的设立,加快了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力度,未来将建设成为天然气开采和外输源头及有色金属、盐化工工业基地。西北国土资源开发实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将重点开发塔里木能源集中区、黄河中游能源资源集中区、东天山北祁连有色贵金属及能源资源集中区、柴达木能源化工资源集中区、秦岭中西段有色金属资源集中区。

2适应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交通网建设

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并且有大量绿洲城镇。因此,西北地区物流主要靠公路、铁路、管道,客运和部分货运则较多依赖航空。西北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中心,以乌鲁木齐、兰州、银川、西宁等省会城市为干线,以旅游城市(敦煌等)和其他支线为补充的地区机场格局。为适应西部开发需要,应积极发展支线运输,建设支线机场,根据市场需求增辟航空线路。

管道运输方面围绕石油、天然气资源,现已形成克拉玛依-独山子、塔中-轮南、轮南-库尔勒、鄯善-乌鲁木齐、库尔勒-鄯善、靖边-北京、靖边-银川、青海南八仙-敦煌、格尔木-拉萨、涩北-西宁-兰州等管线。基本形成了能源富集地与加工、消费地之间的运输通道。在西北地区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需根据需要对资源量大、产量增长快的通道进行扩能及网络化建设。

西北地区地域十分辽阔,城镇间距离远,很多地区现状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建设公路较为经济合理。因此,形成了公路网覆盖全境的现状。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需围绕人口、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商业、工业集中城镇逐渐实现高速公路通达化。西北地区目前经济欠发达,但同时又是资源丰富之地,铁路建设对开发资源,带动经济发展和布局的合理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西北地区已经形成了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兰青线、青藏线、包西线、宝成线、宝中线构成的路网主骨架。陇海线、兰新线两条干线横贯西北、中南、华东,并同京沪、京广、焦柳、同蒲、宝成、包兰、兰青、北疆、南疆铁路相连,是西北地区向华北、东北、华东、东部海港、中南、向西与中亚和欧洲沟通的国家干线铁路。随着正在逐步建成的徐兰客专、兰新第二双线的建设,陇海、兰新通道的客货运输能力大幅增强,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运输保障。包兰线中段、南段途径银川平原及甘、宁两省区的能源开发(水电、采煤)和主要工矿区(石嘴山、银川、白银、兰州)。兰青线、青藏线是甘、青、藏三省区经济联系大动脉,对沿线旅游开发及柴达木盆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敦格铁路建成后将成为新疆、甘肃北部与青海、间的便捷通道,对相关省区客货交流及沿线资源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宝中线、包西线纵贯西北地区东翼,对鄂尔多斯盆地资源开发意义重大。兰渝线、宝成线、西康线是西北、华北地区入川和连接西南地区的通道。

经济发展的主线范文5

一、发展轴理论和“节点城市――轴线”开发模式

“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实行重点开发”的开发思路,从经济学上讲,既与“点-轴”开发模式接近,又与增长极理论吻合,还与网络开发模式有关,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学诸多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世界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制定政策的实践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或原则,就是城市和交通干线的连接点和线是经济发展的最佳区位。在“点-轴”开发模式中的“点”是各级中心城市(镇),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而“点-轴”开发模式中的“轴”,是在一定的方向上连接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社会经济密集带(人口和产业带)。

重点开发(或发展)轴线一般是指重要线状基础设施束(交通干线、能源输送线、水源及通讯干线等)经过附近有较强的社会经济实力和开发潜力的地带,这个地带的宽度因轴线的等级、长度和对区域的作用不同而有异,确定开发轴线的宽度,还要考察相对于线状基础设施束的距离及与线状基础设施束的关系。在平面上发展轴由三部分组成:(1)线状基础设施束,它是轴线的神经和脉络,是人口和产业密集带形成的基础;(2)发展轴的主体部分,直接处于线状基础设施束或其交叉点上的城市、工矿区、港口、郊区农业及其他机械化农业设施等是“点-轴”系统的组成部分,这里轴线的宽度一般就是城市区域(相当于城区与近郊区)和工矿区的直径;(3)发展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是指发展轴上的所有城镇、 港站的直接吸引范围,指从合理运输的角度同该发展轴的线状基础设施、城镇、工矿区及其他设施有频繁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的区域(带),而且该区域与其他同级发展轴只有极少或几乎没有直接的社会经济联系。发展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在按“点-轴”系统进行开发时,没有必要作那么严格的划分,一般为1到2个小时的车程,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发展轴线的直接吸引范围会扩大,也就是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两个同级别的发展轴之间,除了有各自的直接吸引范围外,还有大面积的混合吸引范围,同时与两个发展轴联系,但哪一个发展轴对该范围的影响都不太大。发展轴的平面解剖图如图1所示。(参见《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第137-141页,陆大道著,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上述发展轴的论述是科学的,它把由基础设施束构成的轴线与“直接处于线状基础设施束或其交叉点上的城市、工矿区、港口、郊区农业及其他机械化农业设施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了。仔细推敲起来,发展轴的宽度实际上是指城市区域(相当于城区与近郊区)和工矿区这个“点”的直径,而不是指轴线的宽度,如果把发展轴看成一个整体,由于其宽度在“点”和“轴”上是不同的,比如一条铁路主干线经过某地时,其宽度也许只有数百米,因此,有必要把发展轴细分为“节点城市”和“轴线”。所谓“节”,《辞海》中解释,是指植物茎上生叶与分枝的部分,有些植物的节略为膨大,如竹、甘蔗、石竹、蓼等,引申为树木的枝干交接处。而“节点”是指电路中三个或三个以上支路的会聚点。所谓“节点城市”,就是指有一条或数条线状基础设施束连接的城市。这里的“轴线”与上述发展轴中的论述是相同的,指连接“节点城市”的线状基础设施束。

在西部开发中,由于研究和规划“二带一区”迫切需要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我们尝试着用“节点城市”和“轴线”的概念把国土区域中的城市及其连接的基础设施束进行分级,提出实际应用于经济区(带)的研究和规划的“节点城市―轴线”开发模式。

所谓“节点城市―轴线”开发模式是在灵活运用点――轴开发模式和增长极理论,合理吸收上述发展轴的科学内核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区域开发的实际提出来的,其要点是:假定省会城市是一级节点城市,地级城市是二级节点城市,县级城市是三级节点城市;相应的连接一级节点城市之间的轴线以及连接一级节点城市和国际市场的轴线是一级轴线,连接一级节点城市与二级节点城市之间的轴线和二级节点之间的轴线是二级轴线,连接二级节点城市与三级节点城市之间的轴线和三级节点城市之间的轴线是三级轴线;此外,还有点状节点,如电站。在连接一级节点城市和国际市场的一级轴线中又可因海路或陆路而进一步细分。我们把经济区(带)分为核心区、直接辐射区、间接辐射区三个层次(也可以只分成核心区和辐射区两个层次)。我们就把这叫做“节点城市―轴线”开发模式。

由于节点城市的宽度(直径)是可以规定一个范围的,因此,经济区(带)核心区和直接辐射区、间接辐射区的范围是可以大致确定的。如表1所示。

二、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的范围界定

虽然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确定的重点区域叫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但是,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仍然是一个国土开发主轴的概念,意思是说不能仅限于南宁、贵阳、昆明三个城市。所谓国土开发主轴的概念,是指具有创造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条件,如气候、风土人情、文化蓄积,以及在空间地理特性等方面具有共同性的区域连接,能够在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行高密度的人、物、信息的交流,符合人们价值观的就业和生活可能进行的广泛国土范围。

“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指出,要加快发展广西南(宁)北(海)钦(州)防(城)地区、贵州贵阳附近地区、云南昆明附近地区。加强与我国华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联系,扩大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沿西南出海通道,以南昆铁路、重庆至湛江公路等交通干线为依托,发挥南宁、贵阳、昆明等中心城市的枢纽作用,支撑滇黔桂地区的经济开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交通、商贸、旅游等产业,改造提高机械、电子、航空工业,加快利用水能、有色金属、磷矿石、煤炭等资源,建设西南地区水电开发和东输工程,积极开发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

现在尝试着界定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的范围,如表2和图1所示。

三、界定中心城市及其周边核心(城市)区范围,加快南宁、贵阳、昆明的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从经济上讲,整个西部都要开发。但经济开发和扶贫开发是不一样的,要突出中心城市、经济核心区。在各省区市工作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经济核心区,最先提出的是西陇海兰新线,陕西的陕北能源重化工也很重要,但陕西把关中经济区放在第一位,其他辐射。甘肃把兰州白银经济区放在第一位,其他是一个点。新疆把天山北坡经济区放在第一位,已形成小气候,库尔勒是一个点。西北青海怎么确定范围?宁夏、内蒙古如何确定范围?怎么带动、辐射、联系?青海主要是海东地区,加上格尔木一个点,宁夏是河套经济区,内蒙古是沿黄地区、呼包地区。相对来说,沿长江相对简单些,成渝地区、攀成绵地区、三峡库区沿长江地区(不是绝对要沿江边)。

南贵昆经济区的范围如何确定?在上述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研究。可以分三层意思:一是增长核心区概念,二是辐射区域,三是联系区域。表达时照顾到政治利益,作为经济区布局不明确不行,各地区都从自身重点出发,考虑各自重点,某一级上要明确,以平衡政治经济利益。重点要突出,不突出重点,就不容易落实。南贵昆三个地方,上一次面向出海通道,西南、华南部分地区规划是唯一得到国务院通过的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改革开放,南昆线起到了重要作用。北海也因为有了出海通道而列入南贵昆经济区,这是现实的出海口。向东发展也很重要,从东面向广东、上海也可以出海。向西,广西、云南可以开辟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陆上国际通道,经过一段陆地也可以(经别的国家)出海,并把内地连接起来。

西部开发中把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都叫中心城市,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要,在城市轻轨和地铁等公共交通、给水和排水系统、绿地建设等方面,欠账很多。改变西部城市面貌十分重要,国家投资要扩大到地级市,开放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扩大到地级市。培育城市功能,交通、流通、融通、信息等都与城市规划有关。制定城镇化政策,改善户籍管理,把城市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相关政策如创业政策、土地规划、就业政策、农民进城政策等,都要配合西部开发战略。

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调整城乡经济结构、强化经济区功能。要跟踪、捕捉经济流向,按照“多样化、非均衡、逐步推进、综合协调”的发展方针,切实抓好城市功能性质、形态类别及时空布局和体系结构的规划设计、编制实施工作,合理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重点发展小(县)城镇和建制镇,大中小结合,健全完善城镇体系。 要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改革城镇户籍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有序流动。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和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同时也要统筹兼顾,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要加快南北钦防城市群的建设,努力建成以港口为依托,以南宁为核心城市,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为支撑,以卫星城镇为辅助,三种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群,成为广西新兴的工业基地。贵阳、遵义、安顺、都匀、凯里是贵州省人口最多,城市规模最大的城市,该区域要重点抓好城镇供水、供气、供电、防洪、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心城市、重点城镇的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形成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城镇发展格局。

经济发展的主线范文6

济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区域经济格局,客观上为沿线产业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

了前提条件,诱发了各类产业的崛起和产业群的聚集,最终导致了高速公路产

业带的产生。新的高速公路产业带能够产生社会与经济上的多重效益,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高速公路产业带;社会经济效益

高速公路打破了原有的区域经济格局,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般来说,高速公路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可以使产品的生产向出入口支线或向消费地转移,从而引起原有生产力布局的变化,新的区域经济布局,客观上为沿线产业带发展提供了条件。

所谓高速公路产业带,是指以高速公路为基本走向并扩延至高速公路两侧,产业群体相对集中,经济发展水平或速度高于所在经济区域平均水平的带状区域。德国经济学家萨巴特(Sombart)提出的“生长轴”理论认为:连接各中心的重要交通千线的建设形成了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的流动,降低了原料、成品的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新的交通干线将对产业和人口产生吸引作用,沿交通千线集聚,并产生了新的居民点,从而形成了产业的集聚带。

根据区位经济理论,一个区域只要具备某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则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会形成一种优势,产生一种引力,把相关企业和生产力要素吸引过来,在利益原则的驱动下,形成产业布局上的相对集中和聚集.对于高速公路来说,由于它能为人们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大大提高了行车速度,提高了旅途舒适度、安全性,同时缩短了运输距离,降低了运输成本,从而在沿线地区形成交通优势,这就为高速公路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根据区位经济理论,高速公路沿线必然形成产业带。高速公路产业带可以形成众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种社会经济效益从扩散途径来看有五种类型。

1,用户直接使用效益。用户直接效益是指高速公路使用者从运营中直接收取的经济利益,是高速公路产业带效益中与高速公路联系最直接的一种效益类型,其受益主体是运输部门和使用高速公路的各种机动车辆拥有者。用户直接效益的来源渠道主要有:用户工资、成本费用的节约、原料及车辆磨损等费用的节约、安全性能提高而减少的事故损失费用等。

2,开发效益。开发效益是指高速公路带动沿线地域资源开发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包括高速公路沿线影响区域内的地产增值、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吸引力增强等内容,是产业带效益中与高速公路直接联系的一种效益类型。开发效益的收益主体为:以高速公路的建设为发展前提条件,以交通状况的改善或交通流量的增长为持续发展重要支撑的产业。

3,波及效益。波及效益是指由于高速公路带来交通条件显著变化,导致沿线地区区位优势增加、竞争优势提高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波及效益多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制造业及农业领域,对第三产业影响相对较小。高速公路的建设使交通条件显著改善,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减少,沿线区域可达性提高,沿线区域的经济势能和区位优势增加,比较经济优势提高,从而诱发新的投资,使产业带效益增加。

4,传递效益。传递效益是指受益对象本身与高速公路并无紧密联系,但受产业间投入产出因果关系的影响,或是由于其他主要受益产业的发展出现新需求,致使连带产业从高速公路中间接受益.其特点是:与高速公路的直接使用相对联系较弱,产业带的形成和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其获益的前提条件和主要途径.高速公路产业带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典型的传递效益。

5,潜在效益。潜在效益是指由于交通功能的加强,而使经济信息交流得到发展、市场范围扩大,沿线地区思想观念转变、竞争意识增强,这种无形的社会功能是产业带效益中的潜在效益。

从效益产生时间来看高速公路产业有两种同步效益与延迟效益。

1,同步效益。同步效益是指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其产业带效益与高速公路的建成运营在时间上同步发生,并直接从高速公路交通流量的增长中获得经济利益,同步效益的产生期与高速公路的有效使用期基本吻合。通常情况下,拥有用户直接使用效益和开发效益的产业或部门,其产业带效益与高速公路同步特征明显,是同步效益的主要受益主体。

2,延迟效益。延迟效益是指某些产业的发展除了需要良好的运输环境外,受其固有属性的制约,投入产出周期较长,并以其他相应的配套设施或经济条件的完善作为其发展的先决条件,从而使这些产业的效益产生期与高速公路的建设期在时间上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延迟或滞后。延迟效益受益主体包括很多产业部门,它们与高速公路的关联形式多样,其延迟的时间长短受投资见效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延迟效益一旦产生,往往能转化为循环累积的经济优势,对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影响。

从产生空间地域来看高速公路产业带社会经济效益有集聚效益与回波效益。

1,集聚效益。集聚效益是指在高速公路产业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运输可达性的提高,导致沿线地域的不同点位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而形成的产业带效益。在产业带发展初期,各种经济活动总是最先集中于高速公路沿线若干最具有区位优势和吸引力的点位,致使相关产业集聚于此,构成产业带发展中的“极核”,在空间上表现为高速公路沿线若干点位的优先集聚增长。

2,回波效益。产业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空间上表现为以高经济密度点位为中心向周围地区波浪状扩散,并最终连接成带状区域经济系统,由此所带来的产业带效益称为回波效益。随着产业带的发展,沿线各种配套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高速公路两侧地区的区位优势差异逐渐缩小,同时产业带“极核”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受投资、土地需求等因素影响,产业布局的重心开始由集中转向分散,沿线其他待开发地区成为这一时期产业带发展的重点,从而形成回波效益。回波效益多见于产业带发展的中后期,是与高级形式的产业带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效益类型。

结语

高速公路所形成的产业带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带动显而易见,高速公路产业带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让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获得了极大改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那恩崇.公路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65)

【2】李海东.高速公路产业带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6

经济发展的主线范文7

关键词:沿海、小城镇、海岸线利用、产业布局

0引言

黑岛镇位于庄河市东南部,北与青堆镇、西与吴炉镇、兰店乡接壤,三面环海。又因山上密集的松林,岸边深色的礁石,从海上远看为黑色,故取名为“黑岛”。全镇总面积13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26公顷,占总面积的30%。拥有40公里海岸线,5000余公顷浅海,3000公顷滩涂。黑岛镇属辽南丘陵边缘地带,境内丘陵起伏,山地与平原各占一半。

1黑岛镇沿海概况

黑岛镇岸线资源丰富,拥有40余公里长的海岸线,5000余公顷浅海,3000公顷滩涂。渔业发达,经济繁荣,其中国电―黑岛电厂煤运码头,正常航道水深达9米,年吞吐量可达360万吨左右。黑岛镇中心渔港被列为全国30个中心渔港之一,目前正在施工建设过程中。

1.1岸线利用优势

1.1.1庄河电厂的建设

国电电力大连庄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管理的电站装机规模为2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厂址位于庄河市黑岛镇冷家村。该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该工程机组容量大、参数高,建成后以500千伏电压等级线路接入大连电网也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牵动作用。

1.1.2庄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庄河市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支持,将庄河电厂循环经济园区纳入到《庄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暨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根据大连发改委2007年五月十四日签报件,庄河黑岛循环经济是享受大连市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项目贴息政策的工业园区。因此,庄河黑岛循环经济园区未来将与大连市其它重点工业园区一同享受大连市优惠政策,这将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园区的早日形成和壮大,同时也对黑岛镇镇区自身的发展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1.2岸线利用问题

黑岛镇三面环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度达40公里,岸线曲折,地形多变,既有西部平坦可利用的填海圈池,又有西部与崎岖山体形成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经准确计算,本镇海岸线长度为39.25KM,至西向东利用情况为:

从现状利用情况可以看出,本镇丰富的海洋资源没有得以充分、合理的利用,镇区发展处于内陆,近海不见海。岸线浪费情况严重,约30%的海洋岸线没有加以集中利用。

1.3 产业布局情况

1.3.1第一产业

黑岛镇现状农业主要以传统的玉米、水稻种植为主,主要分布在内陆大部分村屯,没有形成特色。渔业主要是依靠海洋资源自然发展的海产品养殖业。

1.3.2第二产业

黑岛镇现状第二产业发达,工业发展水平位于庄河市乡镇中第二的位置。其中,水产品加工在黑岛镇发展尤为突出,通过现场了解,水产品加工企业现状在黑岛镇分布过于分散,但主要集中在南侧沿海。庄河电厂位于中部沿海,而周围已经收到电厂强烈的影响,开始发展相关产业。

1.3.3第三产业

黑岛镇第三产业同绝大部分乡镇一样,正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庄河市循环经济园区的设立给予了黑岛镇空前的发展机遇。

2岸线利用

为了更加有效、合理、科学的利用黑岛镇丰富的海洋资源,结合《庄河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划》和《庄河精细化工园区规划》的远期目标,规划确定将黑岛镇岸线分成5个部分,至西向东为:海产养殖岸线、工业岸线、生活岸线、旅游岸线、生态岸线。

海产养殖岸线:以樱桃山以西现状虾圈为基础,向樱桃山以东直至现状电厂全部作为黑岛镇的海产品养殖岸线,一方面有效的利用现状闲置岸线,一方面为将来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所需的填海造地创造基础。

工业岸线:黑岛镇的工业以庄河电厂为中心,主要向西发展。

生活岸线:为解决黑岛镇区发展的“近海不见海”的问题,预留一部分岸线作为远景发展的生活岸线,体现滨海小城镇的亲海特色。同时为减少工业的发展对东侧黑岛村旅游资源破坏起到过渡、溶解作用。

旅游岸线:以现状优越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大力改善周边山体、岸线的条件,为推动发展旅游创造条件。

生态岸线:现状黑岛镇东北侧英那河口属于青堆湾的一部分,乃庄河市确定的几大生态敏感区之一。因此,规划控制英纳河口的开发,作为生态岸线保证英纳河口生态环境的和谐稳定。

3产业空间布局

3.1第一产业布局

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效益农业意识。以加快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因地制宜,发挥各村农业的比较优势,在空间上合理配置农业发展。以资源、地理自然环境为基础条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形成农业产业经济区。规划建成四大农业基地:以水稻为主的生态农业种植基地以大骨鸡散养为特色的畜牧业产品基地;以温室大棚为主导的水果、蔬菜种植基地;近海村建设水产业基地。

3.2第二产业

黑岛镇工业经济比较发达,主要经济优势和支柱产业有水产养殖、水产加工、海洋捕捞和旅游业,循环经济园区工业规模继续扩大。着重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工业园区为基地,加强工业园区招商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面向国内外,发展外向型经济。依托现有企业特点和园区功能,重点发展以电厂为依托的化工、机械制造工业。对于村办企业要集中管理,引导村办企业在工业区内办厂兴业。避免村村办企业,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对于现有企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扶持企业做强做大。

3.3第三产业

黑岛镇未来第三产业主要应发展为工业区服务及镇域居民服务的商业服务业,保持现状沿县道英楼线线性分布的商业轴线,在镇区沿肖玉线建设商业服务一条街,加强服务功能;在正在建设的黑岛渔港建设批发渔市基地。利用黑岛村优越的半岛旅游资源继续做大旅游业,提高黑岛镇的知名度。

3.4总体布局

综合上述产业布局规划,结合对镇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对镇域自然环境条件的综合考虑,将镇域产业发展格局从空间上分为四大部分:北部山区农牧业产业发展区,中部肖玉线城镇经济发展轴带,南部为海产品养殖业以及工业发展区,东部黑岛旅游发展区。

【参考文献】

[1]张怀俊.突出口岸特色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J],城乡建设,2003

[2]张月胜. 城市的理想与理想的空间模式---以秦皇岛沿海岸线空间发展研究为例[J],魅力中国,2008

经济发展的主线范文8

另外,作为快速发展的欠发达地区,河南案例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可以为同类区域提供借鉴。

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控原理

(一)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控模式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一直处于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型式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处于离散均衡阶段的区域,其发展应采取增长极模式。对已进入单核极化发展阶段的区域,应采取点轴开发模式,实施轴线延伸,逐步积累的渐进式开发模式,带动区域向扩散阶段发展。进入多核阶段以后,可以采取网络开发模式,促进二、三级城市和发展轴的形成,完善城镇体系建设,使整个区域形成网络化发展态势(万家佩等,1992)。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控措施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是在全球、国家、区域、地方尺度上,由政府、企业、个体微观主体相互作用而完成的,资本、技术、信息以企业、个体为载体,形成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和人流,并在具有“粘性”的地方集聚,形成产业集聚区,众多产业集聚区的兴衰成败的不断更替就推动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图1)。当然,不同的区域或者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也不尽相同。以我国为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政策和力量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中具主导地位,而在市场经济和外向经济条件下,全球化等外部力量在不断增强,并且在微观上,企业的作用越来越大。

1、调控原则

根据以上分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控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多种力量结合原则。区域在进行经济空间结构调控时,既要发挥内力,又要合理利用各种外力,实现内外多种力量的耦合,达到优化空间结构的目的。(2)发展阶段原则。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采取相应的调控模式和措施。(3)宏观与微观结合原则。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战略调整主要是宏观调控,但要顺利实现宏观调控目的,还必须认识到微观地域政策与环境的作用(耿明斋,2005;樊新生等,2005)。另外,宏观政策的成功与否,还必须考虑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力量,只有政策导向和企业利益相一致时才能达到优化经济空间结构的目的。

2、调控措施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控主要是政府相关部分通过财政政策、区域规划以及区域市场制度建设等措施引导区域空间发展方向。总的来说,政府调控空间结构的措施主要有:政策导向、基础设施导向、重大工业建设项目导向等(陆大道,1995)。

二、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一)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模式

利用河南省1980、1985-2003年的县域国民生产总值(GDP),首先,分年份对所有县域GDP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并累计相加,直至累计的GDP总量占全省的50%,然后利用Arcview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把这些县域的空间分布和及其变化图示出来。图2是几个阶段性年份全省GDP空间集中格局,图中阴影区代表被累计的县域。据此可以分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初以来,以郑州、平顶山、许昌为中心的豫中经济区开始崛起,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县域在这里集中连片。这一地区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在全省的经济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特点可以总结如下:(1)总体上,河南省经济空间处在不断集聚过程中,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市周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在这些局部地区经济空间表现出一定的扩散性;(2)在全省尺度上,经济空间呈现明显的单中心一结构,中心区域主要包括郑州、洛阳、平顶山、许昌、漯河,以及焦作、新乡、济源9个省辖市。2004年,该区域GDP、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55.4%和65.8%;工业化水平较高,有一大批在全省、全国领先的骨干企业和产业群落,铝电、汽车、农机和电力成套设备、食品加工、纺织等在全国有重要地位;(3)在中心区内部,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均衡。其中,郑州、洛阳是这一中心区的核心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中心区的发展方向。(4)区中,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市区,也表现出明显的集聚倾向。

(二)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

1、中央政府投资与全球化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期,河南是国家重点建设区域之一。1950~1985年期间,国家安排在河南的工业投资额累计达253亿元,占同期全省投资总额的60%。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豫西、豫北、豫中地区。这些工业区集中了全省绝大部分工业和有重大影响的现代化大、中型企业。国家在河南省的投资规模和地域的选择及其对投资的地域导向作用,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西北高东南低经济空间格局形成的基本原因(河南省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指导小组,199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投资在河南省投资中的比例不断减小,地方逐渐成为投资的主体。但由于经济发展的“惯性”,经济空间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河南省经济日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如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但河南省的出口产品以农业产品和原料型工业产品为主,并且原料型工业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在不断增大,如1998年~2004年,历年多占的百分比为29.5、28.7、33.3、34.1、38.3、40.7、47.6。因此,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河南省仍处于低附加值环节,全球化的作用将进一步强化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西北高东南低的经济空间格局。尽管在全球化力量作用下,一些落后地区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集聚明显,但这还不能烫平经济空间中过去的“烙印”和已形成的“皱褶”,相反由于经济发展的“惯性”和全球化的作用,原有的经济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到了强化。

2、乡镇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在河南省整个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995年,乡镇企业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比例最高达到了84.3%。1995年以后,由于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市场的变化,乡镇企业发展有所倒退,但其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仍然保持在70%左右,并且近几年有稳步回升的趋势。但是,河南省乡镇企业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区域差异,郑州、许昌、平顶山、漯河组成的豫中地区以及许昌——驻马店间的京广线沿线成为人均乡镇企业产值较高的县、市集中区。原来人均乡镇企业产值较高的县、市集中区——豫西、豫北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已经落后于豫中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1990~2003年期间豫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数量有所减少的原因。

乡镇企业在空间上往往形成企业集群,并成为当地经济的“明珠”。如豫北地区有孟县南庄镇的毛皮加工、沁阳市紫陵镇玻璃钢生产,豫西地区有偃师市城关镇的制鞋业、庞村镇的钢制办公家具产业,豫中地区有荥阳高山镇的阀门产业,巩义回郭镇电线电缆、铝材加工、米河镇水泥建材、北山口镇耐火材料,许昌档发生产,等等。河南企业集群种类和数量众多,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中地区。这些企业集群的形成是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地方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的(樊新生等,2005)。

三、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战略重组目标

根据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现状,总体上应该采取不平衡发展模式,选取重点,以点带面,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经济空间结构调控模式总体上为中心一模式。

在中心区,培育以郑州市为中心,包括开封、洛阳、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在内的中原城市群,使其对内发展成为全省具有强凝聚力和辐射力的经济增长极,同时对外发展成为河南省对外联系的平台,参与国内外竞争,成为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心区内可以采取网络式开发,促进完善城市体系和发展轴的形成,使整个区域形成网络化发展态势。

在地区,豫西的三门峡沿铁路线地区,以及豫北安阳、鹤壁、濮阳三市工业基础较好,可以采取点轴开发模式;豫东周口,豫东南的驻马店、信阳,豫西南的南阳面积广大,内部各县市经济落后,宜采取极核开发模式。

(一)中原城市群内部发展轴线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内部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可以采用网络式空间开发模式。根据内部差异、经济联系和全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群内可以规划以下几个发展轴线(图3)。

1、完善郑-汴-洛发展轴,实现一体化发展。目前洛阳-郑州-开封轴线发展水平较高,但内部存在差异。其中,郑州-洛阳(包括沿线各中小城市荥阳、上街、巩义和偃师等)工业带是中原城市群内工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带内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基础设施良好,产业结构各具特色,具有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和基础。今后应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工业化,建成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是要着力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以信息材料、电子元器件和基础件、通信产品、信息安全产品等为主体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加快发展汽车产业和装备制造业。

开封是这一轴线的一个经济凹陷区,经济发展落后。但对全省而言,开封的经济崛起对豫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重点开发。主要发展思路是促进开封与郑州在交通、通讯、金融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抓住郑州产业外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业。这些产业中的某些优质企业目前集中在郑州,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其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竞争力的弱化也必将促使其寻找新的生产点,开封有丰富的劳动力、农产品资源,如果加大工作力度,也有可能在未来成为河南省的纺织和食品工业基地。

2、加强洛阳-焦作-新乡发展轴,形成太行山前工业带。该工业带位于太行山东麓,主要包括洛阳北部、济原、焦作和新乡西北部。带内各县市自然环境相似,资源基础类同,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相似的产业结构。带内以新焦、焦枝铁路为集聚轴线,发展了以化工、冶金、建材、电力、机械、煤炭、有色金属为主的重工业。今后应积极发展以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为主体的化学工业,但同时注意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改造,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开发洛阳-平顶山-漯河铁路沿线,培育新兴资源型工业带。这一轴线主要包括洛阳-宝丰的焦枝线和宝丰-孟庙镇的孟宝线沿线的县市。地势地貌上,该轴线主要是秦岭山脉的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界、过度地带,属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的地区。这一地区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已发现有煤、盐、铁、铝等57种矿藏,尤其煤、盐、铁储量较大。如平顶山叶县境内的特大钠盐田,是我国东部第二大井盐田,品位较高,盐层稳定,不仅是优质的食用盐,还是发展制碱、塑料等化学工业的理想原料。漯河舞阳县的岩盐,总储量为400亿t,居全国品位第一,储量第二。但目前这些地区的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源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4、加强郑州-许昌-漯河轴线,形成轻工业地带。该轴线是中原城市群内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形成的新兴产业带。特别是许昌、漯河两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实力日渐增强。轴线上的新郑、禹州和长葛等中小城市近年来发展迅猛。这一轴线的优势产业是食品、烟草等轻工业,与郑-洛重工业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二)地区发展轴线

地区发展轴线培育与中原城市城市群内发展轴线延伸相结合,形成河南省完整的发展轴线体系(图3)。

1、开发新乡-鹤壁-安阳铁路沿线,加强太行山前工业带。豫北的安阳、濮阳、鹤壁三市是河南省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可以以能源、原材料和加32212业为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搞好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该发展轴与洛阳-焦作-新乡轴线共同组成沿太行山山前工业带。

2、积极开发“桥头堡”,形成一级开发轴线。豫西三门峡、豫东商丘与郑-汴-洛组成河南省一级开发轴线,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陇海铁路、高速公路贯穿整个带内,是河南省与东部沿海联系,接受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物质通道。

3、增强豫东南中心城市辐射力,实施极核式开发模式。豫东的周口、豫南驻马店、信阳,以及南阳市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省相对落后,还不具备轴线开发的条件,应该以中心城市为据点,采取极核式发展方式。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这些地区农副资源丰富,可以在中心城市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等轻工业,带动农业地区的发展。周口、驻马店是河南省粮、油、烟叶集中产区,畜禽产品商品率较高,可以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信阳市农副产品、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开发不够,应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深度开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矿产加工业。南阳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区内各种资源都比较丰富,可以逐步形成以医药、旅游、轻纺、食品、石油、建材为主的综合性经济区。

四、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调控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河南省在进行经济空间结构调控时,既要采取措施鼓励地方经济的发展,释放内力,又要合理利用国家各项政策和外资等各种外力,实现两者的耦合,达到优化空间结构和发展经济的目的。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建设

制度的重新构建是河南缩小与沿海地区经济梯度、有效承接经济转移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各地市要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加强合作与联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缩小河南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制度环境的差距(李小建等,2004)。重点建设领域为:①打破行政区地域限制,实行工商联手,构建一体化商贸,加大商品交流的广度和深度;②统一规划要素市场建设,构建资本、土地、劳动力、金融、信息等区域一体化要素市场,创造一个有利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开放型市场环境;③构建一体化人才市场,制定统一的人才吸引、激励和使用政策,规范人才的合理流动。

(二)区域政策导向

首先,在资源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合理引导资源要素向特定区域集中,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实现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吸引资源的目的。制定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强化郑州市的中心定位,发展壮大其他支点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镇,形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冯德显等,2003)。其次,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转换。据研究,河南省需要发生一次结构性变化,才能实现经济质的飞跃(高更和等,2005)。目前,应结合河南资源优势和分布格局,在相应区域要重点发展食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工业等支柱产业(樊新生等,2005),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未来新支柱产业的形成奠定基础。再次,在微观地域层次上,制定产业集聚政策,培育经济集聚平台,吸纳东部发达地区转移出的传统产业。要办好现有开发区、工业园区,以及农村地域上的产业集聚区,发挥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李小建等,2004)。同时突出抓好一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项目,形成一批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并引导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联合协作。

(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措施

区域性基础设施可以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拓展区域经济骨架,从而能够引导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朝向预期目标重组。其中,现代化高速交通网对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拓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规划和建设河南省内部与外省连接的高速公路网,实现河南与邻近经济中心(外省)高速公路连接。加快河南通往东部发达区域的交通干线建设,包括商丘至江苏、开封至山东、信阳至湖北、宁西铁路河南段铁路建设,以及通向东部省份的高等级公路建设。其次,以省会城市为中心,以高等级公路把各地市连接起来,实现省会郑州至17个中心城市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通,尤其是要实现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间2小时通达圈,便利城市间的要素互补和资源整合,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经济发展的主线范文9

新中国6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从思想理论上说,这是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丰碑。怎样总结它的基本经验?这有多种视角,可以进行这样那样的概括。本文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思路着重论述五点。

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新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指南

实事求是思想是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获得辉煌成就的伟大指南。

首先要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实事求是思想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使之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和思想作风,这是同志的一个伟大贡献。作为思想路线,它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工作取得成就的基本经验。新中国60年的历史发展也证明:凡是凯歌行进之时,就是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实事求是思想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凡是发生曲折和挫折之时,都是违背实事求是思想种下的祸根;最后纠正错误、拨乱反正,也要高擎实事求是思想旗帜,才能使党的路线和作风,重新回到正确轨道上来。

新中国60年按照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先看前“30年”的情况。新中国建国后头8年在总的方面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遭受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新民主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的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一五”计划进展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邓小平同志说:建国后的前8年,我们搞得不错,政策是恰当的,发展是健康的,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当然,在个别方面也存在不实事求是的缺点。但是从1957年反斗争以后,党的指导思想就逐渐违背甚至完全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作风,“左”的错误越来越严重。邓小平同志总结这段历史指出: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犯了“左”的错误,后来又搞“”,走到“左”的极端。这一“左”,差不多整整20年。他强调:“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对前“30年”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

1978年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批判“两个凡是”,就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高扬实事求是思想的“30年”。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实事求是思想本身的内涵得到很大的丰富和发展,被正式确立为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被视为马列主义、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虽是同志倡导的,但它被明确为党的思想路线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由邓小平同志首次倡导的。他在1980年2月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指出:“三中全会确立了,准确地说是重申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982年十二大的新基本沿用这个表述。邓小平同志还十分强调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他在许多讲话中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哲学思想的精髓,统统归结为“实事求是”,明确指出“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在党代会报告中,比如十四大和十六大报告在论述思想路线内涵时,对邓小平同志讲的“解放思想”和同志讲的“与时俱进”思想还展开作了分析,强调改革开放实践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从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拓展实事求是思想的内涵。

二是创造性地运用实事求是思想拨乱反正,制定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之源。

实事求是被明确为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之后,也就成为在实践上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意识形态上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根本点。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上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基于这个思想,在进行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同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开放的转变历程。实事求是思想是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获得辉煌成就的伟大指南。

二、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新中国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邓小平同志讲到我们国家的历史经验时多次指出:“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还说: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这是说到了问题的根本。

什么是社会主义呢?最核心的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归根结底就是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式,认为社会主义有五大要素: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构成社会主义的总体概念。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开始探索这个问题,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但是如果不能采取正确政策,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

质。经过长时间深邃思考,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个界定,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为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回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还在于不了解我们国家所处的社会主义历史方位。即一是没有把握好社会主义的本质,二是没有认识到我们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那时犯“左”的错误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源。我们党在1981年的《历史决议》中就提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问题。党的十三大,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两个方面,阐发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同志在十五大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作了新的界定,强调在这个阶段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2月,中央领导人撰文,进一步指出: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它有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这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个创造性发展。

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新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政治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有三大要素。第一大要素,即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第二大要素,即作为一个基本点的四项基本原则;第三大要素,即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

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那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则主要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即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基本路线的初始思想,在改革开放前已经有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有三大要素。第一大要素,即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在党的决议已指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第二大要素,即作为一个基本点的四项基本原则,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尽管那时没有这样的说法。另一大要素,即改革开放这个基本点。在党的前后也有许多很好的思想,但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这两大要素都不牢固,没有一以贯之。上面三大要素更不可能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不断总结经验,十三大对党的基本路线内容第一次作了明确概括,并将其称为我们党的主要经验。此后,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同志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同志在十七大上进一步强调它的理论意义说: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新中国发展进步选择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经济体制和机制

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具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

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世界现代经济理论的一大难题。上世纪20年代以来,世界上的共产党人和非共产党人就在研究;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它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一直没能解决。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的领导人虽然没有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认识,但同志等已提出社会主义需要发展商品生产的思想。难能可贵的是有的经济学家(如孙冶方等人)对此作了艰苦的探索,但是不仅被埋没了,而且被视为“异端”遭到了批斗。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我们党逐渐找到了破解这个理论难题的途径。从实践层面说,一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引发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二是兴办经济特区推动形成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为探索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实践基础。从理论层面说,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的论断,为探索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体制作了重要理论准备。党的十四大,同志代表党中央做报告,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而使我们国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理论的创立,是一个伟大的创造,破解了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一大难题,使我们党不仅实现了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认识的飞跃,而且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有巨大改变。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伟大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的重大发展。

五、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新中国发展进步,探索到正确的发展理念,总结出正确的发展规律

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对发展的认识不断地走向全面和科学有密切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肩负着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都在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说到底,就是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艰辛探索。既然是探索,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就会有胜利的欢悦,也有曲折的痛苦。三年“”和十年“”,就是在发展问题上误入了歧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拨乱反正,也包括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方针政策在内,从此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当然,党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粗放到集约、由把握精要到更加科学全面的过程。由于国情的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在发展巨变的同时,前进中仍面临着不少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个新的发展观,在实践上回答了在中国以什么样的发展理念,采取怎样的发展方式,来建设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赋予党的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实现了由以社会为本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转变,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