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3-08-15 17:19:53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1

论文摘要: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而国内生产总值具有3种 计算 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对现有的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和功能

1.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

国民经济核算是运用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所进行的计量;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进行的计量;对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所进行的计量等。广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核算、 会计 核算、业务核算,它们相辅相成。分工协作,有机地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狭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仅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试图通过系统地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描述。

1.2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有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 科学 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采用大量信息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计划、决策的确定和执行起着重要的咨询、服务与监督作用。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数据,是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所需规划、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 金融 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发展 , 企业 和个人对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需求增强,国民经济核算部门能否提供准确和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统一要求,国民经济核算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两者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只是计算口径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索收入计算取得。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而后者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来说,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相差数额不大,除非某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的投资和大批劳动力,该国的同民生产总值可能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人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核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的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一进口一国内生产总值。

3我国国民 经济 核算方法评析

3.1各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评价

以上3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 计算 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在统计学上。是允许出现一定范围内的统计误差的。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种计算方法中采用收入法的国家较多,其实3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对目前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等构成的体系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国民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统计,除本身自成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外。对于经济研究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国民经济指标在各层次问、各部门间的数量关系透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具体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原理与宏观经济理论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 会计 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种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其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宏大的信息库或资料库。国民经济核算创立了一个基于大量经济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统数据库,这些经济分析包括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分析、通货膨胀分析、经济结构分析、增长分析,特别是用于各国之间的比较。

3.2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改进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2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3

【关键词】会计数据 经济增加值 优势 措施

经济增加值评价业绩的方法是当今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已在众多国际性大企业中应用,包括可口可乐、西门子、索尼、美国邮政总署、新加坡航空公司等,由约尔・斯特恩和贝内特・斯图尔特提出。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它不仅考虑债务资本的成本,也考虑了权益资本的成本,相对于目前我国评价国有企业业绩的方法,此方法有着很多优势。但是,这种方法诞生不久,而且诞生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它在我国国有企业运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在应用中充分发挥其优势,减少其弊端,从而更好地为评价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服务。

一、现有的考核国有企业业绩方法的弊端

现有的评价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方法主要是会计方面的数据,例如净利润、投资报酬率、每股收益率等等,这些指标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并不能准确地评价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据计算,中国联通2008年持续经营业务EVA为负84.7亿元,不仅在通信行业中居于末位,而且在当年147户中央企业中也处于落后水平。从2009年快报数据和2010年预算衔接数据分析,公司预计这两年的EVA值将进一步下降至负140亿元和负166亿元。所以对于像中国联通这样的公司而言,虽然表面的利润为盈利,但是从经济增加值的角度上是负数,并且还在减少的,必须采取措施,增加企业的经济增加值,从而在根本上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1、现有的评价标准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会计方面的数据包括净利润以及在净利润基础上计算的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由于财务管理目标的不断发展,这些指标越来越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一方面,会计数据按照会计准则计算,在计算时只扣除了债务资本的成本而没有扣除权益成本的成本,不确认和不计量权益资本成本,导致成本计算不完全,实质是虚增了利润;另一方面,由于会计方法的选择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都有很大的弹性,对外编报的数据有可能部分失真,从而不能准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最后,如果仅以会计数据作为考核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可能导致领导者只考虑短期的数据增长,而不注意企业的长期发展,不重视研发方面的支出,从而偏离了财务管理的目标。

2、容易导致操纵利润现象的发生

利用会计数据来考核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容易导致操纵利润的行为,特别是当仅以少数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时,更容易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仅以利润方面的指标作为评价企业的业绩的标准,领导者的福利的多少取决于这些指标的好坏。这样,企业的领导者就有可能为取得更大的福利,采取各种盈余管理手段、在财务数据上做游戏、虚列收入、少列支出、增加当期收益来粉饰会计报表,以获得自身的高收益。

3、只重视过去的情况,而忽略了对未来发展的评价

会计指标是根据以前年度的数据计算出来的,它是面向过去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一定评价企业业绩的层面上来说,它只能反映企业过去期间的经营业绩,而要求它对未来的业绩做出预测,就勉为其难了。与此同时,会计指标并不能反映企业业绩形成的动因,对企业战略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会计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并针对这些结果做出某些战术性反馈,以控制短期的经营活动,业绩评价者只能通过比较财务指标来判断企业的业绩是否得到了改善或有所下降,但不能了解业绩提高或下降的原因。

二、利用经济增加值考核国有企业业绩的优势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利用会计数据来评价国有企业的业绩不能让人满意,因此,就需要有一种新的更好的评价国有企业的业绩的方法。经济增加值的评价方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来的。它考虑了权益成本和资本的机会成本,而其大小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对资产负债的管理水平。与现有的评价标准,利用经济增加值来考核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有以下优势。

1、能更有效真实地反映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

经济增加值在计算的时候不仅考虑了债务资本的成本,而且考虑了权益资本的成本,将这些成本从利润中扣除,弥补了现行业绩评价指标的缺陷,相对于现有的评价指标更能真实地反映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和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现有的评价指标对于那些实际盈利少于权益资本机会成本的企业,无法做出准确的评价,而利用经济增加值进行评价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除此之外,利用经济增加值对国有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能有效引导企业从过去单一的业绩管理模式过渡到业绩管理与资产管理相并重的资本效率管理模式,更加有利于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资本运行效率。

2、经济增加值对会计信息失真做出了调整

经济增加值在计算的时候,通过专门的调整,尽可能地剔除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经济增加值是通过对会计报表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计算得到,能够准确地披露企业的经营业绩。经济增加值在调整时,尽可能消除了权责发生制和谨慎性原则下的对会计信息造成的扭曲,从而更能真实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3、经济增加值能更好地控制利润操纵和短期的行为

在现有的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下,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可能为了完成指标,获得更好的个人利益,不惜弄虚作假,操纵企业的利润,只注重当前的会计指标的大小,而缺乏对企业管理的战略眼光,不能从企业的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管理企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其实,短期行为在所有企业中都存在,但是国有企业中更为严重。在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中,一方面,它不是仅仅依靠会计数据来评价国有企业的业绩,这使得企业管理者失去了操纵利润的动机;另一方面,经济增加值把权益资本的资本考虑在内,考察的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通过经济增加值的大小来判断企业的总的价值是不是增加。这样,如果企业的管理者只注重短期的利益,而缺乏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就可能使得经济增加值为负,不利于个人的利益。所以,这种方法相对于现有的评价方法更能有效地减少短期行为的发生。

4、经济增加值将经营业绩与企业的决策联系起来,更注重可持续发展

使用经济增加值评价国有企业的业绩,不仅促使企业的管理者要注重创造实际收益,而且还要考虑所运用的资产的规模以及使用该资产的成本大小。这样使得企业的经营业绩与企业的决策联系起来,从而更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另外,它使得管理者不再只追求会计利润的增值,以企业短期获利行为为目标,而是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从而更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在我国利用经济增加值考核国有企业业绩的不足之处

1、经济增加值重视了财务战略,而对非财务的因素重视不够

根据经济增加值评价理论,它对经营战略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增加那些已经投资于经营中的资产的收益,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追加资本投资,扩大经营;另一方面停止投资那些收益低于标准的项目,并从这些项目中抽回资金。它重视财务方面的因素,而对非财务方面因素,例如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重视不够,而这些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另外,经济增加值指标对生产经营的过程评价过于综合,不能指出具体的非财务战略的业绩动因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和措施,这样势必就削弱了企业创造长期财富的能力。

2、无法消除由于各分部的资本总额不同对经济增加值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经济增加值是个绝对数,它反映的是全部的资本的增加额。所以,当我们在评价分部的经营的业绩时,就无法消除各部分的资本对经济增加额的影响,从而使得不同分部的经营业绩就不具有可比性。

3、经济增加值在我国运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经济增加值评价业绩的方法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产生的,西方国家与我国的市场环境等都不尽相同,在西方国家,那里有庞大的经纪人市场,完备的监管制度以及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而我国的环境在这些方面与西方不同,而这些不同都有可能对经济增加值在我国的运用产生影响。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要不改善我国的市场环境,要不对经济增加值的评价方法进行改进使其本土化,才可能成功的运用。

四、针对经济增加值考核不足之处的改进建议

1、在经济增加值指标中增加非财务的指标

经济增加值由于主要是考虑了财务方面的因素,而对于非财务方面的因素缺乏考虑,从而不能全面地评价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为此,我们可以在经济增加值评价体系中增加非财务指标,这样就可以克服这一不足。当然,在经济增加值体系中增加非财务指标的在具体的操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2、在经济增加值指标的基础上延伸出分部的指标

经济增加值是个绝对值,它在评价企业业绩的时候它是总体评价的,并不能评价单个部分的情况。为此,我们可以以经济增加值为基础,延伸出一系列的各分部的经济增加值的指标来,这样就可以消除经济增加值指标计算中因资本总额而产生的不同影响。

3、克服市场环境不同带来的障碍

运用经济增加值评价企业的业绩需要考虑各项资本的成本,既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权益资本的成本,这样在估算资本加权成本时,需要分别确定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的市场价值,以合理确定每种资本的权重。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可能在这方面还有些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可以对评价体系的改进来适应这一困难。除此之外,加强资本市场在内的各项商场经济项目的发展,使经济增加值能更好地为国有企业业绩的评价服务。

总的来说,经济增加值作为评价经济业绩的标准,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是把“双刃剑”,但更多的是它的优点,在实际应用中,适当注意其不足的地方,不断改善和发展它,相信一定能成为一个非常好的评价国有企业经营业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 林桦、王任强:国企引入EVA业绩评价体系的障碍及对策[J].新疆钢铁,2006(1).

[3] 叶晓铭:EVA体系在我国适用的条件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主要对象[J].现代管理科学,2004(1).

[4] 张纯:论新经济时代EVA的效用性[J].会计研究,2003(4).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4

[关键词]行业;绿色增加值;核算方法

[中图分类号]F22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0)01―0009―05

作者简介:廖明球,男,湖南安乡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国民经济核算与投入产出分析、计量经济分析。共主持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题8项,已结项6项;参与部级自然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以第一完成人或作者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得部级科研成果证书1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部级和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科学发展观要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有相应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这一发展。而现在我们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由于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反映资源的耗减和环境的降级,难以准确说明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于是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在1993年的SNA版本中提出了绿色GDP的指标概念。然而,由于绿色GDP没有行业核算与企业核算的基础,因此很难推行得开。本文试图从行业核算的角度讨论绿色GDP核算的方法,即行业绿色增加值核算的方法。

一、行业绿色增加值核算总的原则

参照增加值核算的方法,绿色增加值核算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平衡原则。为了便于操作,行业绿色增加值的核算应该以行业增加值核算为基础,主要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进行核算。根据绿色GDP指标的含义,行业绿色增加值应该在增加值的基础上扣除资源的耗减和环境的降级。其具体的计算公式:

生产法:绿色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一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

收入法:绿色增加值=固定资本的损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净盈余

其中,营业净盈余=营业盈余一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这样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的绿色增加值是相等的。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的具体核算内容参考1993年SEEA核算框架中的有关内容。

二是权责发生制原则。绿色增加值核算的困难是产权界定,在分行业核算时只能大致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核算以直接为主,即哪个行业直接造成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就计算到哪个行业,避免重复计算,对于间接造成的影响,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测算。但对于大自然直接造成的影响,我们则不能把责任计算到大自然的头上,比如由暴风雨造成的山洪暴发与水土流失等,只能计算到受其害的行业头上。而依据投入产出分析的需要,必须采用复式记账方法,比如酸雨造成的农林业损失,农、林业受到损失应该记账,但根据责任应该扣减未按标准排放废气造成酸雨的行业,不能扣减农、林业本身。

三是市场原则。绿色增加值核算的另一困难是非市场定价,目前只能参照市场定价。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与环境应该由无价逐步变为有价,资源的开采权由企业向政府购买;三废(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由企业与环境保护部门签订协议,可以由企业自己处理,达标排放;可以由企业交纳费用由环保企业统一处理。资源的耗减特别是矿物的耗减按企业向政府购买开采权的费用计算,未交纳开采费的按交纳标准计算虚拟费用。环境的降级中三废排放部分只计算未按标准排放的数量,参照达标排放的标准计算虚拟费用。

有了以上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按行业计算其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费用,从而进一步计算其绿色增加值。

二、农业绿色增加值的核算

农业绿色增加值等于农业增加值减去属于农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同时也包括大自然对农业所依赖的资源造成的影响与耗减。

属于农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资源耗减几乎没有,比如森林中开采木材属于资源耗减,但计算在森林工业,农民对自己种的树进行零星砍伐没有单独计算,如果计算在林业的产值中也应该扣减。属于大自然引起的农业资源的耗减主要有水土流失对农业用地生产能力的影响。

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用地能力影响的测算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引起耕地的减少,二是引起其他耕地的肥力下降。耕地的减少可以用再造耕地的费用计算。耕地肥力下降的计算可以抓住两个要素,其一,水土流失带走农业用地的土壤量是多少;其二,每公斤土壤中氮、磷、钾的平均含量是多少。有了这两个要素,可以计算水土流失带走农业用地的氮、磷、钾总量,也就是说要恢复这些农业用地的生产能力需要施用相应数量的氮、磷、钾肥,再利用当年氮、磷、钾肥的平均价格计算其费用。

农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降级包括猎取野生动物、对鱼的过度捕杀、农用化学品(包括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过量或不当使用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和农产品质量的下降、牲畜粪便的不当处理对环境的污染、兽药和激素的不当使用造成畜产品质量的下降、水产品的养殖中过量地投食投药造成水产品质量下降和对水体的污染。

猎取野生动物已计算在畜牧业的产值中,可以直接从畜牧业的总产出中找到该项数据,予以扣除。对鱼的过度捕杀难以直接计算,它包含了鱼类资源的减少和某些鱼种的灭绝。可以根据多年的历史数据确定一个捕杀量平均值,将超过的数量作为过度捕杀量,并根据渔业产值计算中的平均价格测算出过度捕杀的相应数据。

农用化学品(包括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过量或不当使用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和农产品质量的下降这一部分计算较为复杂,目前正在全国开展的污染源普查包括了这一项内容。其使用不当和过量应以造成的后果为准,一是检测土壤中残留的农用化学品,二是检测农田附近的水域是否污染,三是检测农产品中残留的农药,如果检测没有超标,则不予以扣减。如果超标,其污染的土壤与水体以需要的治理费用进行虚拟计算;其农产品质量的下降以蒙受的损失计算。

牲畜粪便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被列入污染源调查。实际计算是应以造成的后果为准。如果进行无害化处理既可以生产沼气也可以作为肥料,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不当处理并对环境造成污染后应该计算其环境恢复所需要的费用。

对于兽药和激素的不当使用造成畜产品质量的下降直接计算其质量下降造成的损失,畜产品质量的下降应该通过正式的检测确定。

水产品的养殖中过量地投食投药造成水产品质量下降和对水体的污染应根据具体情况计算。水产

品质量通过检验确定,一旦下降扣减相关损失;对于水体污染一定要弄清是否有其它原因,比如由种植业、畜牧业引起的以及由工业或其他行业引起的。如果由多种原因引起,只计算由水产品养殖需要承担的污染部分。

计算绿色增加值一般是从增加值中作减法,但农业比较特殊,它可以作加法。比如种树使得森林增加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净化水质和空气。这一项的计算应先确定当年增加的森林面积,计算每公顷森林可以减少的水土流失量并根据前述方法测算价值量;再计算每公顷森林净化的水质和空气的实物量,依据治理相当数量的污水和废气所花费的费用计算其价值量。

根据以上分析,农业绿色增加值等于农业增加值减去相应的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再加上森林增加带来的环境保护价值。

三、工业、建筑业绿色增加值的核算

工业与建筑业绿色增加值等于工业与建筑业实现增加值扣除工业与建筑业经济活动造成的资源耗减与环境的降级。

属于工业与建筑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资源耗减包括矿物的耗减、森林中开采木材、酸雨对农业、林业的影响。

矿物的耗减主要指当年的矿物开采量,不能用进口(或调入)的矿物数量冲减。其实物量可以通过工业统计中的矿产品产量或国土资源部门矿产品开采数量计算,其价格按照企业向政府购买开采权的费用计算,从理论上讲这一价格至少能够补偿找矿的费用,如果过低应作适当调整。

森林中开采木材指当年的砍伐量,这里的森林不同于原始森林,原始森林中开采木材在环境降级中计算。森林中开采木材的实物量按活立木计算,其价格按砍伐前的价格计算,即该树木按生长期计算每立方米值多少钱。如果有不同树种的价格则分树种计算,如果没有分树种的价格按混合平均价计算。

酸雨对农业、林业的影响尽管蒙受损失的是农业与林业,但其直接原因是废气排放,主要元凶是二氧化硫。我国的废气排放以工业废气排放为主,因此要扣减损失主要从工业中扣减。酸雨对农业、林业造成的损失没有统计数据,只有一些专家在研究的论文中进行大致测算的数据,可以依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进行测算。

属于工业与建筑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降级包括原始森林中开采木材,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对水、空气、鱼类和野生森林质量的影响,采掘造成的地面塌陷与污染土壤对种植业、林业的影响,工业噪声与建筑施工噪声污染。

原始森林中开采木材的计算方法大致同森林中开采木材,如果是原始次生林,应将天然林与人工林按比例分开,天然林开采属于环境降级,而人工林开采属于资源耗减。

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对水、空气、鱼类和野生森林质量的影响是最受人关注的问题,也是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重点。废水、废气、废物简称“三废”,目前工业的“三废”排放有环保统计资料,是重点调查得到的,没有覆盖所有工业企业,其全部数据是利用工业产值放大计算的。在环境保护统计中废水有总排放量、达标排放量以及废水中所含的污染物,废气有排放量、经过消烟除尘的排放量,废物有产生量、综合利用量、处置量、贮存量。由于环境的治理,已符合达标排放的部分不从增加值中进行扣减,需要扣减的是未达标排放的部分,一般采用虚拟计算的方法,即按照达标排放的标准治理需要多少费用,将这部分虚拟费用从工业增加值中扣减。建筑业的“三废”排放均存在,但主要是建筑垃圾,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统计报表,如果建筑垃圾放在城市生活垃圾中,应将其单独计算并将所需处置费用从建筑业增加值中扣减。

采掘造成的地面塌陷与污染土壤对种植业、林业的影响在环境保护统计中没有反映,作为农业管理部门的环保监测站负责监测,也没有相应的统计数据。目前只能从相关专家的研究论文中找到相应数据进行测算,并从工业中的采掘业增加值中扣减。

工业噪声与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属于城市环境治理范围,即在城市的城区与近郊区才有噪声监测与相应数据,环境统计中有环境噪声达标区(个/平方公里),由于环境噪声还包括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应该分别计算,对环境噪声不达标的部分应该测算其治理的费用,将工业与建筑业应该分担的部分分别从工业增加值与建筑业增加值中扣减。

四、服务业绿色增加值的核算

服务业属于无形产品行业,一般不直接造成资源耗减,主要消耗的资源性产品都是工业产品。因此,服务业绿色增加值主要是从增加值中扣除环境的降级。

属于服务业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降级主要有废水排放、废气排放、产生的垃圾、产生的噪声等。

服务业产生的污染大家都习惯称之为生活污染。其实服务业活动产生的污染与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染不同,一个是生产活动产生的,一个是消费活动产生的。但是,这两者又难以完全区别,因为服务业的活动是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同时完成的,比如在餐馆和食堂吃饭产生的污染计算在餐饮服务业,在家自己做饭产生的污染计算在消费活动;同样衣服在洗衣店洗产生的污染计算在服务业,在家洗则计算在消费活动,但产生污染的原因并没有本质区别。此外,值得说明的是在计算行业绿色增加值时只能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这两种计算方法都不包括消费活动,因此只能把消费活动产生的污染放在服务业中的环境管理业,便于从增加值中作相应的扣除。

服务业与居民生活的废水排放是直接排放的,在城市如果有污水处理厂则统一进行处理,凡是没有污水处理厂的城镇与农村则靠大自然净化。在计算废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时视不同情况而定,对城市有污水处理厂的按照污水处理率与达标率推算尚未处理以及处理了未达标的部分,再参照已处理与已达标的部分计算虚拟费用;对于农村能够靠大自然净化的则不予以计算;对于县城及以下的小城镇若既没有污水处理厂又不能靠大自然净化,则计算每吨废水进行简单处理需要的费用,根据排放废水数量计算虚拟费用。

服务业与居民生活的废气排放包括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尾气、取暖与做饭等生活用煤产生的废气、餐饮服务业产生的油烟、空调产生的氟污染等。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这些废气基本上是直接排放的,对于小城镇与农村一般认为可以由大自然净化,不予以计算;但是在大中城市难以由大自然净化,与工业废气一道形成大气污染,应该虚拟计算其治理费用。

服务业与居民生活产生的垃圾是倍受人们关注的,是污染源普查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垃圾必须进行处理,没有办法靠大自然去净化,包括有无烟工业美誉之称的旅游业,在回归大自然的同时也要产生大自然所净化不了的垃圾,也同样需要处理。目前县城及以上的城市都进行了垃圾无害化处理;居住分散的农村也可以进行垃圾自然填埋;存在问题的是有不少小城镇垃圾随意堆放,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自然填埋。因此要统计城镇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或自然填埋率推算其未处理数量,再虚拟计算其处理费用。

对于粪便的处理在农村与小城镇大都由农民收

集作为肥料,一般不需要处理费用。但县城以上的城市都要由环卫部门对粪便进行清运,其中一部分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可以计算无害化处理率,再虚拟计算其处理费用。

服务业与居民生活产生的噪声包括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目前在城市有噪声监测,在小城镇和农村一般没有进行噪声监测。对于没有进行噪声监测的小城镇和农村因无数据依据略而不计;对于有噪声监测的城市,可以按照达标率测算需要进一步治理的费用。

根据以上分类计算的虚拟费用,从各相关的服务行业增加值中进行扣除。

五、几个专门问题

行业绿色增加值的核算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应由粗到细,逐步展开。在细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一)关于企业核算

行业绿色增加值核算离不开企业核算,根据我国的情况可以在有增加值核算基础的企业推行绿色增加值核算。对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可以先行试点,逐步建立绿色增加值核算制度。在企业推行绿色增加值核算可以促使企业节约资源减少排放,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目标,有利于保护资源与环境;同时也为行业绿色增加值核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行业内部的结构优化调整提供了数据支撑体系。

(二)关于主要参数的收集

行业绿色增加值核算的重点是对行业经济活动引起的资源耗减和环境降级的核算,在核算中涉及到大量的技术、经济参数,需要进行专门收集。比如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标准,农田是否被污染的标准,水土流失的计算标准,资源充分利用的标准,“三废”治理达标的标准等等。有一些行业在基层核算中已有现成的统一标准,有些行业由于核算不完善还没有标准或者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要根据我国现有的行业核算状况进行收集,有国家标准的用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而有行业标准的用行业标准,没有行业标准的参照企业标准或从有关专家的研究论文中去收集,以保证行业绿色增加值核算的需要。

(三)关于核算方法

绿色增加值核算中对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的核算方法较多,主要有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收入损失法、补偿与维护费用法。市场价值法是先计算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的有关实物量,参照当期的市场价格计算。机会成本法同样是先计算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的实物量,再乘以单位实物量的机会成本(用于此用途而放弃其他用途所造成的损失、付出的代价)计算。收入损失法主要用于计算环境降级造成生产率下降所引起的收入损失,属于直接计算方法。补偿与维护费用法分别用于计算资源耗减需要的补偿费用和防止环境降级需要的维护费用,属于间接计算方法,虚拟费用法为这一类方法。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5

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逻辑起点。经济业务按其性质可分为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经济业务量的规定性就是指其货币量;经济业务质的规定性就是指其经济内容。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会发生大量纷繁复杂的经济业务,一笔经济业务至少存在两个方面不同性质的经济内容,也就是说经济业务的经济内容至少是经济业务数量的两倍。经济业务数量众多,其经济内容则更为巨大,如何对数量庞大的经济业务的质进行准确、完整、系统的核算,就成为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分类是管理的有效手段,由于作为会计对象具体表现形式的经济业务具有种类繁多、错综复杂等特性,为了达到分门别类的系统的科学核算目的,就必然将经济业务的全部经济内容按照其相同的性质进行总括归类,归纳出六大类具有相同性质的类别即会计要素。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会计要素只能得到关于企业总括的核算资料,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深层次会计信息的需求。这就客观地要求在此类别的基础上,按照每一会计要素所包括具体经济内容的不同性质进一步地向下分类,区分出多层次、若干类具有独特性质的业务内容,并对每一个类别项目给予一个命名即会计科目,以实现更具体、更详尽、更系统地核算经济业务的目的。而会计科目仅仅是对会计要素按经济内容分类的项目名称,其本身没有结构,用它来记录经济业务还是零星、分散和片面的。为了能够分门别类地对各项经济业务发生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核算,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系统、集中、清晰的各种会计信息,还必须根据会计科目来命名具有一定结构的载体即账户。

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运行主线

复式记账规则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运行主线。根据会计要素设置具有结构载体的账户是复式记账法的基础,由于经济业务量的变动只有增加和减少两种方式,账户的结构也就必须分为借贷两方,哪一方记录增加哪一方记录减少即复式记账规则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它决定着如何编制会计分录、登记账户和编制会计报表,是复式记账法的核心,也是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运行主线。利用现有的会计要素量化关系及账户两个已知条件推导出复式记账规则,就可证明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点”(账户)与“线”(复式记账规则)之间存在逻辑关系。T型账户就相当于会计等式,借方横线表示“资产+费用”;贷方横线表示“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中间的竖线表示“=”。会计等式与T型账户的关系,如图2所示。借贷表示等号的左右两方,当把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记录在T型账户的左右两边时,就相当于对该会计要素在会计等式左右两边的记录过程。按照上述逻辑关系,资产费用类的账户就应用其借方既记录增加额也记录减少额,而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就用其贷方既记录增加额也记录减少额,期末全部账户的借方金额合计就是资产费用的总和,期末全部账户的贷方金额合计就是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的总和,并且二者相等。按照这样的记账方法虽然符合逻辑推理,但是记录增加额时可以不写正值符号(+),而记录减少额就必须写负值符号(-),否则就必然造成记账差错。这势必会增加记账的工作量和差错率,如何消除记录减少额时所携带的负值符号(-)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于账户的中间的竖线相当于等号,将一个负值移到等式的反方就变成正值,若将资产费用类账户借方记录携带负值符号的减少额移至贷方就变成正值,但此正值所反映的内涵则是减少额;同理,若将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贷方记录携带负值符号的减少额移至借方就变成正值,但此正值所反映的内涵也是减少额。通过会计等式和账户结构间的关系逻辑性地推导出复式记账规则是:凡是归属于会计等式左方会计要素(资产费用类)的账户用其借方记录增加额用其贷方记录减少额;凡是归属于会计等式右方会计要素(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的账户用其贷方记录增加额用其借方记录减少额。

三、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信息平面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6

(一)与现有经济背景不符

在情形三中的“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情况下,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对外输送,只是在企业内部流转。那么,与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对外输送而取得实际所得(企业销售货物取得银行存款或现金;情形四中视同销售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外部声誉或者实现向股东或投资者分配股利或利润)以及情形三中的“(五)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企业实现向职工发放薪酬)相比,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对内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利润增值,更不论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形成上述处理方法的经济背景是我国自建国后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工业企业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直接从事工业产品生产的基层单位”,企业归属于政府管辖;为了实现政府对企业的有效管理,企业不同性质的资产归属于不同的政府部门管辖,以企业中的存货和固定资产为例,属于流动资产的企业存货属于财政部的管辖范围,而属于非流动资产的固定资产则归属于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前身)的管辖范畴;将企业中的产成品用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就成为两个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易,“由于资金来源不同”,上述交易“作为产成品销售处理”而非视同销售,确定销售收入以及增值税、所得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经营所得的利润,应该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分配:其中大部分解缴国家预算,小部分留归企业,形成由企业自行支配的企业基金”,企业在形成利润之前应向国家缴纳的税金和形成利润之后向国家解缴的大部分利润对企业而言并无不同,从而企业对是否多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并不敏感。但是,上述经济背景明显已经与我国经济现状不符,相关处理方法也失去了合理性。从而,上述会计准则、增值税条例及实施细则、1995年《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业务视同销售处理的规定欠缺合理性。

(二)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

由于情形三中的自产或者委托加工货物并没有实现对外输送,本文认为可以考虑另外一种方法: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视为货物成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而非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货物整体直接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比较两种处理方法可以明显发现现有处理方法可能造成的严重经济后果。考虑自产或者委托加工货物的成本组成部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货物的成本包含通过一定成本分摊方法分配到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人工加工成本和其他间接费用(“制造费用”),即通常所讲的料、工、费。假定企业从生产、加工产品开始便计划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考虑分别将产品成本组成部分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处理方法: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为不动产在建工程为例,将原材料用于在建工程属于一般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将购进的货物直接作为内部使用的货物,即情形一。处理方法为“将该项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从当期的进项税额中扣减”,借记“在建工程”(××工程)科目,贷记“原材料”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在建设不动产过程中使用人工劳动,处理方法为借记“在建工程”(××工程)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工资”科目;按照一定的成本分摊方法分配间接费用至不动产在建工程,借记“在建工程”(××工程)科目,贷记“制造费用”科目。比较两种处理方法,两者在计算增值税额之前均将产品的总成本计入了不动产在建工程成本中;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增值税额的计算和处理,现有会计准则和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的处理方法形成“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而分别考虑产品成本组成部分的处理方法形成“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针对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考虑其经济后果,对于同一笔业务销项税额要远远大于进项税额转出,现有会计准则和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的处理方法实际上造成了企业过多的纳税负担,分别考虑产品成本组成部分的处理方法则有效的避免了由于上述业务形成的企业过多纳税负担;同时,由于两种方法计算的增值税额最终将计入不动产在建工程成本,现有规定的视同销售方法会使得不动产在建工程增加更多成本,从而使得企业固定资产成本增加,最终体现于企业产品成本明显增加,企业在增值税核算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注意到现有规定处理方法会带来过多的增值税纳税负担,从而采用分别考虑产品成本组成部分的处理方法进行避税。上述按照自产或者委托加工货物的成本组成部分分别处理的方法更符合这类业务的实质,未对货物未增值部分进行确认,同时避免了对未增值部分缴纳增值税销项税额和所得税以及部分企业避税的不合理行为。

(三)法律法规方面的改进

实际上我国在制定涉及上述情形的法律法规,包括会计准则、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意识到上述情形三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会计准则中,1992年制定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进行工程而使用本企业的商品,应按售价结算,借记本科目(‘在建工程———××工程’),贷记‘产品销售收入’等科目”,实际上是对自产或者委托加工货物中的未增值部分在会计核算中加以确认;但在2006年新制定的会计准则中规定“贷记‘库存商品’科目”,在会计核算中不再确认货物中的未增值部分。在所得税法律中,1993年《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将货物用于在建工程也要视同销售,对视同销售所得企业需缴纳所得税;但在2008年开始实施的《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中对上述该规定进行了修改,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释义中对上述修改说明了理由,“原税法中对于将货物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分公司等也要视同销售;这样规定,一方面考虑到与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衔接,另一方面原税法是以独立经济核算的单位作为纳税人的,不具有法人地位但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分公司等也要独立计算缴纳所得税;新税法采用的是法人所得税的模式,因而缩小了视同销售的范围,对于货物在统一法人实体内部之间的转移,比如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分公司等不再作为销售处理”(《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释义九、十五》,2008年)。只有在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中,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一直被认为是视同销售行为,企业需要依据销售额或根据增值税实施细则明确的销售额和增值税销项税率确认并缴纳增值税销项税额。

二、改进建议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7

经济增加值价值评估方法是一套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及激励报酬制度,是基于税后营业净利润和产生这些利润所需资本投入总成本的一种企业绩效财务评价方法。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来源于传统的会计方法,但与传统的会计指标不同的是,经济增加值是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综合考量,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价值创造情况。经济增加值的计算中,企业每年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全部资本成本则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和调整后的资本占用的乘积。其计算公式如下: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占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由以上公式可知,经济增加值的计算结果取决于三个基本变量: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占用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其中,税后净营业利润衡量的是公司的运营盈利情况;资本占用是一个公司持续投入的各种资本,如债务、股权等等;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反映的是公司里各种资本的平均成本。

二、应用EVA对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真实地衡量国有企业经营业绩

EVA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确认和计量了所有资本(包括债务和权益)的实际成本,EVA是企业从税后营业净利润扣除资本成本之后的剩余利润,这种利润实质上就是投资者所有的真实利润,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比会计利润更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而EVA正是对经济利润的真实模拟。EVA与基于利润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将权益资本成本记入资本成本,量化了企业能够提供给投资者的增值收益,消除了传统会计利润对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差别对待,真实地反映股东财富的增加值。

(二)有利于改变国有企业管理当局对待风险的态度

根据理论,国有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自身的利益,不肯冒过高的风险,如为了避免债务过高而带来的财务风险,在融资时过分的谨慎;为了避免现金支付危机而保持较高的现金余额,甚至减少和推迟现金股利的发放,导致现金低效率的使用。经济增加值鼓励在风险允许范围内充分利用债务资本的财务杠杆作用,扩大权益资本的回报率,这是因为计算经济增加值要用到资本成本是权益资本成本和负债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值。同时也使国有企业管理当局注意现金流量控制,积极发放股利,降低资本占用成本。

(三)有利于促使国有企业谨慎投资,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从EVA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国有资产不是无偿使用的。使管理当局像股东那样思考,综合考虑收益与风险,规范投资行为。谨慎投资,避免风险投资的盲目性,使国有上市公司在增资扩股项目时必须考虑该项目的投资回报是否高于资本的机会成本。从而维护国家的利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管理层的努力才能得到认可并可获得高额奖金。否则就要承担离职风险。

三、国有企业实施EVA管理的关键因素

(一)培训和沟通

实施EVA管理,培训员工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EVA不仅仅代表着公司衡量其业绩和员工奖励方式的变化,还意味着在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所有的传统惯例都要改变,从奖励体系到一线生产流程的资本分配。通过持续的EVA培训,使员工掌握EVA的管理理念及切身的利益关系。

(二)全面彻底的价值管理

采用EVA所有的4M体系──考核体系、管理体系、激励体系和理念体系,发挥EVA的全部潜力。

(三)尽可能深入的激励机制

奖励方案要上不封顶,因为限制报酬,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其潜力的发挥,从而限制可能的成就。激励机制还应该包括递延支付机制,以保证管理人员注重公司的长期持续发展。

(四)公司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的全力支持

EVA应被看作是经济指标,而不是财务或会计指标,公司CEO应该担任EVA实施小组的负责人,将创造经济价值确认为公司的使命。

(五)操作简便易行的调整及计算方案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8

[关键词]GDP;统计方法;可靠性

一、背景

中国GDP持续多年保持着增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GDP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更是呈现出一枝独秀的态势,这不免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经济学家的质疑———中国GDP总量和增长率的官方数据是否可信?中国GDP的统计方法是否科学可靠?

2008年世界各国GDP前10位排名如下(单位:万亿美元):

国家GDP实际增长率

[—]欧盟18.931.5%

[1]美国14.331.4%

[2]日本4.8440.7%

[3]中国4.2229.0%

[4]德国3.8181.7%

[5]法国2.9780.9%

[6]英国2.7871.1%

[7]意大利2.3990.0%

[8]俄罗斯1.7576.0%

[9]西班牙1.6831.3%

[10]巴西1.6655.2

(一)GDP的概念GDP(GrossDomesticProduct),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该指标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二)中国GDP核算体系简介

国际间存在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种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又称东方体系,简称MPS,主要是原苏联和东欧等计划经济国家采用的核算体系,指标主要有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净产值、积累和消费等;另一种是国民帐户体系,又称西方体系,简称SNA,主要是市场经济国家采用的核算体系,指标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值、最终消费(也称总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也称总投资)和净出口等。

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2-1984年即计划经济时期,采用MPS体系;第二阶段为1985-1992年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是MPS与SNA两种核算体系并存;第三阶段为1993年至今即市场经济时期,取消MPS,采用SNA。

作为SNA体系中的重要指标GDP,其核算方法共有三种:*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GDP=各行业增加值总和*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支出法: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来核算。理论上,这三种方法计算出来的GDP应该是相等的,但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往往得不到相同的结果,正因为实际操作中会产生很多误差,所以一次核算的结果往往是不太可靠的,我国GDP官方数据一般是要经过初步核算数、初步核实数、最终核实数和历史数据调整数四步才能最终确定。

对于核算数据质量,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自我否定。我们认为通过长期以来的不断规范,总体上是真实可信的,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譬如受资料来源的制约和历史数据可比性的影响,中国GDP核算范围仍然存在不完整的方面,部分核算方法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而且中国经济同时具有转轨经济和发展中经济的特征,这些问题形成了未观测经济的可能空间,造成了GDP数据的失真,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及国际通行做法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差距究竟在哪里呢?我们来进一步分析一下。

二、差异分析

(一)理论差异1、核算原则(1)生产法分类不同———产业和部门分类,进而导致以下概念的定义不同:1)总产出2)中间投入3)增加值举例说明:我国的工业分类比SNA的分类要粗,不管一个工业企业(企业集团除外)从事多少种类型工业生产活动,都作为一个基层统计单位,而不再细化为更加同质的不同类型统计单位,而SNA是把从事相同类型的生产活动的部门作为一个基层统计单位。在对基层单位界定不同的情况下,对总产出、中间投入和增加值的定义也会产生差别,因为这三者的总量都是由基层单位的数量汇总得来的,即我国都是将企业最为基层单位来统计,而SNA是以比企业更小的单位来统计,这就意味着我国工业产值在总量上很容易被低估。而且,我国计算增加值所使用的价格与SNA也不同。

SNA:按基本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按基本价格估价的总产出-按购买者价格估价的中间投入。

我国目前状况: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按生产者价格估价的产出-按购买者价格估价的中间投入。

按基本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消除了不同产业部门总产出支付产品税和获得的产品补贴的差异对增加值所产生的扭曲,这就意味着用基本价格计算能够得到更真实的数据,而我国用生产者价格计算增加值时,有可能存在高估。

(2)收入法

SNA的GDP核算中的雇员报酬不是所有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其中不包括自营职业者的劳动报酬,而我国GDP核算中的劳动者报酬则包括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GDP核算中劳动者报酬的口径大于1993年SNA的。

(3)支出法

A.最终消费包括的内容不同SNA用的实际最终消费=住户最终消费支出+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的最终消费支出+政府关于个人消费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我国缺少的是政府关于个人消费货物和服务最终消费支出的资料,所以没引入这一概念,这意味着用支出法核算时,我国GDP总量又会存在低估问题。

B.计算固定资产的价格不同

SNA的GDP核算中,固定资本消耗是按照使用固定资产时的当期市场价格,即所谓重置价格计算的。我国GDP核算中的固定资产折旧仍是按照固定资产的历史成本价格计算的。如果当期价格与历史价格差异很大,我国的GDP就有可能被低估或高估。

C.计算机软件

SNA建议企业从市场上购买的和内部开发的计算机软件都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我国企业单独购买以及自己设计的软件没有包括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这意味着用支出法核算时,我国GDP总量又可能存在低估问题。

D.建筑工程

SNA建议将生产者自己最终使用和根据销售合同进行的建筑工程逐步计入固定资本成总额,其他的建筑工程在其所有权转移给最终用户前属于生产者存货增加的构成部分。我国是所有建筑工程都计入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由我国现行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决定。

E.贵重物品———贵金属、宝石、古董和其他艺术品SAN将其作为支出法GDP中资本形成总额的一个独立构成部分我国GDP核算尚未设置该项目,但一部分是作为企业的存货增加反映在资本形成总额中,另一部分是作为居民消费处理。

F.娱乐、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

SAN建议把娱乐、文学和艺术品原件的获得作为资本形成处理。我国没有作为资本形成处理,或计入存货增加或作为中间投入处理。

可见,前三项差异对导致我国GDP总量数据存在低估,但后三项只是处理方式不同,并不会对数据总量造成实质影响。

虽然我国GDP核算体系与SNA体系之间还存在上述若干方面的差异,但我们不必把这些问题看得太严重,也不要因此而认为我国的GDP数据与其他国家的GDP数据之间缺乏可比性。因为,即使那些长期采用SNA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GDP核算与1993年SNA的GDP核算也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差异,人们并没有把这些国家的相应问题看得有多么严重,也并没有否认这些国家的GDP数据的国际可比性。

(二)核算方法———不变价核算

(1)不变价核算简介GDP是指生产总值,除了统计出数量,还需要给各个量赋予合适的价格,才能准确地衡量出生产总值,也就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变动包括生产变动和价格变动两方面因素。

现行价格是产品在生产和交换的时候,在市场上实际发生的交换价格,不变价格是在一段较长时期内作为计算产品价值量的固定不变尺度而选定的某一时期或时点的价格,

是把按当期价格计算的GDP及其构成项目折算成按某个固定时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不变价GDP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剔除按现期市场价格衡量的GDP中的价格变动因素,以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实际变动。

不变价统计的核算方法。

>价格指数缩减法:通过价格指数剔除掉价格变动因素,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受总产出价格和中间投入价格的双重影响(在价格指数缩减法旁标注总产出价格和中间投入价格),因此,价格缩减法分为双缩法和单缩法。

>双缩法:分别用以上两方面的价格指数缩减现价总产出和中间投入,得出不变价的,不变价GDP=不变价总产出-不变价中间投入。

>单缩法:假定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化与总产出的价格变化基本上保持相同的幅度,都是通过价格指数将计算期的现价GDP换算成按基期价格计算的GDP。

>物量指数外推法我国几乎没用到,在此就不作介绍了。

(2)中国不变价GDP核算存在的问题

A.使用单缩法较多单缩法的假设前提是:在生产过程中总产出价格变动与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动趋势及幅度都是相同的。在现实社会中,这一假定显然非常牵强。一旦总产出价格与中间投入价格变动趋势与幅度不同,我国的GDP核算就会出现偏差,通常是会高估GDP的增长。

B.生产法不变价GDP核算存在潜在的混合基期问题生产法不变价GDP核算存在潜在的混合基期问题———各个部门使用的核算方法不同,有的外推、有的缩减、有的混合,我们知道选择的基期不同,算出的增长率也会不同。

C.支出法不变价GDP计算存在一些困难———多使用替代指标支出法不变价GDP计算存在一些困难———价格指数编制不完善,只多处只能使用替代指标,例如:大部分服务行业没有对应的消费价格指数,所以采用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对应的服务项目来作为价格指数,这必然导致在统计服务业的产值时出现偏差。

D.指数编制存在问题

指数编制问题与第三个问题是相互连接的,正因为我国目前还没有编制服务业生产者的价格指数等,所以导致不得不适用替代指数来核算。

E.不变价GDP数据序列存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比性。

因为我国的不变价GDP核算方法一直在改变,核算数据会产生较大的波动,从而造成历史数据的不可比,例如:2004年前,生产法工业不变价增加值的计算方法为单物量外推法,使用的物量指数是拉氏定基产出指数,而新方法中使用的价格指数类似于拉氏定基价格指数,因此间接得到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会被高估,另外,单缩法的使用在目前中间投入价格指数远远高于产出价格指数的情况下,会加大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被高估的程度。

在E问题中我们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指数。对于不变价核算中使用的指数许多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给出了一些很好的指数公式。这些指数虽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状况,但是选择不同的指数公式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计算结果,有时甚至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不变价核算好坏的关键在于指数编制的好坏,而指数的好坏取决于产品项目分类、数据质量好坏、指数质量调整等许多方面,要想提高不变价核算必须提高指数的质量。

但中国指数编制与国际通行做法还存在不少差异,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的环比价格指数与定基价格指数所使用的公式与国际不同。中国环比价格指数是同比指数,所以通过其连乘得到的中国定基价格指数无法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序列数据。

2)工业品和农业品的价格指数编制方法也有所不同。

3)中国的价格指数分类较粗、国际非常细。

到目前为止,我们介绍的都是中国GDP核算在理论层面与国际通行做法的一些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已经找到部分导致我国GDP官方数据令人质疑的原因,在这样一个理论框架下,我国在实践GDP核算时会不会也有问题呢,让我们继续探究一下。

三、实践差异———统计体系

(一)统计调查方法———我国使用的是全面统计报表全面统计报表具有行政性,需要企业自下而上必须按时报送,这就意味着它存在以下缺陷:成本较高;企业会有意歪曲数据;没有制度保证企业配合统计,尤其是私企、个体户等;即便企业填了,小企业、个体户也常因记录不全无法提供准确信息,且这些类型企业占国民既经济的比重呈上升。这些缺陷都会导致数据质量有问题。

(二)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统计不足i、服务业统计不足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新增长点。尽管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增长迅速,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我国的服务业统计更是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亟须探索服务业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借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

我国的产业统计长期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统计,相对滞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突出地显示了这一方面的问题(见表1)

1)统计范围存在缺口服务业包括除了农业(这里指的是大农业,即农、林、牧、渔等各业)、采掘业(采矿业)、制造业、电气水业和建筑业五大产业门类之外的所有门类。但从统计和核算的角度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根据服务业涵盖范围,除有关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开展的服务业统计外,为了弥补服务业统计范围缺口,国家统计局对服务业重点行业的法人企业和个体户开展了抽样调查。从该表格和国际产业分类对比,仍有相当一部分服务业活动没有纳人统计调查范围,如知识产权服务、雇佣关系居民生活提供的各种免费或廉价服务(如幼儿园)以及研发等等。

2)服务性企业没有建立经常性的统计调查制度由于周期性普查要间隔5年或10年才进行一次,所以尽管能够获得比较全面详细的统计资料,但由于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通常不能满足反映经常性变化的需要。因此,抽样调查方法更适用服业统计。但这种调查方法在我国目前的服务业统计中还没有得到充分使用。因此需要企业建立经常性的统计调查制度。特别是私营和个体经营单位从事的物业管理、计算机服务、律师服务、商务服务、信息咨询、会计师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

3)重实物量统计、轻价值量统计,无法满足GDP统计的需要从部门统计制度看,只有少数部门统计内容比较全面,既有实物量指标,又有比较详细的价值量指标,有的部门统计甚至设置了增加值指标。绝大部分部门统计内容比较简单,只有一些实物量指标,基本上没有价值量指标,难以满足GDP核算的需要。

4)服务业价格统计有待完善

目前,价格统计主要由国家统计局负责。从我国价格统计现状看,服务业价格统计缺口较大,除已建立了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交通运输业价格指数(试行)、房地产价格指数外,其他服务业价格指数仍是价格统计的空白。

5)统计资料时效性差

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下,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独立地开展统计工作,在统计范围、指标设置、数据衔接、资料报送等方面协调性和实效性均较差,难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和社会公众的需要。现行部门统计主要为了满足部门管理的需要,统计资料时效性较差,难以满足GDP核算的需要。

6)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方法欠缺

我国年度服务业增加值一直采用收人法计算,至今也没有建立起生产法核算制度。由于核算方法的缺陷,按收人法计算的服务业增加值数据无法从服务生产角度进行验证。

ii、三大产业统计存在问题

1)工业分类较粗、统计体系不健全一般而言,工业产品实物量统计数据是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统计的基础,又并非各级政府所关心的政绩指标,因而其可信度应当高于总产值或增加值指标。

在工业统计方面,乡镇企业、村及村以下企业统计体系不健全。一般企业根本没有不变价格目录,只能以现价代替不变价计算工业产值,又没有统计台帐。这必然给工业增长速度的冒估和虚增创造了条件。当地方领导人需要虚报统计数据时,很容易靠扩大这些企业的产值来实现。

分类方面比较粗,还未达到国际标准,比如由于小型和个体工业企业统计缺少细分类资料,全部工业增加值尽管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40%以上,但却没像国际标准那样划分为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细行业;在计算方法上仍保留着部分传统方法;在数据上还不够及时完整,透明度不够。

2)规模以下工业不在统计范围之内低于500万销售收入的企业都叫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也包括国有或非国有的一切工业企业,比如小型个体工业企业。规模以下工业不在国家统计局的直接统计调查范围之内,相关数据来自有关管理部门,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发现其中的农村工业统计数据存在明显的高估现象。为了提高这部分数据的质量,国家统计局从1999年开始对规模以下工业进行抽样调查,但是仍然没有常规性统计资料的来源。

3)农业数据质量不高,没有常规性统计资料来源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农业涉及面广,底层干部素质不高,农民意识薄弱,导致数据质量不高。

4)工农业不变价增加值的计算方法问题: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损害了数据的历史可比性根据国家统计局部署,从2004年起我国的工农业增加值核算方法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工农业发展。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采用不变价格计算工业发展速度。在这种现行工业生产发展速度计算方法的客观基础已经丧失的情况下,再以定期统一编制的工业品不变价格目录为计算依据来计算工业发展速度,已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工业生产活动成果的综合变动情况。而采用价格指数法则可以消除上述的弊端,准确计算出可比价的工业总产值,并以此计算出工业发展速度。但价格指数缩减法本身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损害了数据的历史可比性。

Iii、某些固定资产投资没有建立起统计制度如果考虑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也包括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不包括的投资活动,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更大。下面三个方面的支出计入固定资本但不在投资的统计范围只能:第一,城镇和农村非农户50万元以下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第二,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等无形生产资产方面的支出。第三,房地产开发商的房屋销售收入和房屋建造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

iv、消费统计不足

居民消费统计是将住户调查资料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资料这俩分类不同的数据结合起来计算。中国的政府消费统计主要利用财政决算资料计算,但财政决算资料与国际标准分类不一致。还没有建立资质等级以下建筑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经常性调查制度。

(2)统计数据的时效性

我国GDP统计目前存在着滞后性,导致统计不及时,数据不准确。

(3)统计的独立性

(4)地区与国家统计数据的不衔接问题今年上半年,地方GDP之和高出全国核算数据约1.4万亿元。各地数据显示,只有5个省份低于7.1%的全国速度,1个持平,1个未最后核定,24个省份高于全国速度,其中15个省份的增速超过10%。各地数据加总后,高出全国数据达9.9%。地方GDP增长数字高于全国的现象,过去一直存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专家黄振奇指出,2003年国家统计局最终核实的全国GDP增长数字是9.3%,但当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GDP增长率低于9.3%的只有两个,高于9.3%的有29个。

这29个中,高于10%的有27个。这说明,地方的GDP统计中有些水分。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方法、统计程序的改革是必要的。

存在这种现象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A.GDP统计独立性,政府隐性的政绩评估体系以GDP为主要指标在人事、预算和程序等方面,中国统计局系统缺乏相对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独立性,而且国民经济统计采取国家和省两级核算体制,这使得统计局系统无法有效地保证GDP统计的独立性。

一个重要的体制原因,地方政府的隐性的政绩评估体系实质上以GDP为主要指标,某些地区领导片面追求政绩,人为干预统计数据,这就使得各级地方政府有动力来虚报本地区GDP数据,造成地区GDP汇总数据和增长率高估;中央政府也将GDP以量化形式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这使得中央政府可能会默许GDP数据高估。GDP统计独立性不足,使得这种动力有足够的空间成为现实。

地方上统计地方的,国家则是自己国家独立统计。地方GDP加总数与全国核算数有些出入本是正常的,但地方数据长期单向偏高较多的状况就不能说是正常的了。国家统计局的许多数据自己收集、统计,比较准确。而在考核压力下,一些地方官员还是有GDP攀比现象,一些地方经济指标定得也脱离了实际。

在究竟是国家为了压低经济偏快而少报GDP,还是地方上为政绩而“注水”的问题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祁京梅表示:统计的途径、渠道不一样,国家统计局掌握着纵向各部门的统计数据,而地方上只能按横向的本地区范围统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相对准确一些。

B.跨地区经营企业经济活动的重复统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跨地区企业越来越多,尽管统计制度不允许重复统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子公司所在地区统计了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公司总部所在地区一般并不愿意剔除这些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C.在计算工业增加值上两者的处理方法不一致

1)价格因素:在我国目前的工业增加值的核算中,工业产品不变价同意以1990年价格作为基期,但十多年来,很多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而地方统计部门依然按照1990年较高的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这样增加值必然高估。而国家统计局考虑到这些情况,在核算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2)增加值率的选取:各地在核算过程中,增加值率的选取不够规范,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就为调整工业增加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3)规模一下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的选取:国家统计局在核算该数据时,主要采用企业调查总队经过对规模以下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得到的增长速度,而地区做法各异。

4)国家统计局会对地区汇总数据挤“水分”:近年来,国际统计局在计算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时,并不是对各地区计算的简单汇总,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挤水分。

D.专业和部门统计数据的不衔接问题

1)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与使用方面的统计数据不衔接例如,固定资产投资额统计数一般偏高,而作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原材料的钢材和水泥生产统计数据一般偏低。

2)消费方面的统计数据不衔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统计数据一般偏高,而住户调查中商品性消费一般偏低。

3)收入分配与储蓄存款数据不衔接,与居民储蓄存款数据相比,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收入数据偏低。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9

【关键词】GDP 绿色GDP 核算 比较分析

一、GDP的含义、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局限性

1、GDP的含义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也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2、GDP核算的方法

GDP有三种核算方法。一是从生产角度来计算GDP,即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过程的产品价值形成入手,从其总产出中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转移价值,从而得到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即为GDP。其基本计算公式为:GDP=总产出-中间投入价值;二是从收入角度计算GDP,即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GDP。其基本计算公式为:GDP=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三是从产品最终使用角度计算GDP,即从产品生产出来的最终使用去向计算GDP。其基本计算公式为: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

3、GDP核算的局限性

GDP虽然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宏观经济总体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不能忽视它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GDP在反映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反映它所带来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的代价。比如采伐树木,由于生产活动为林业生产,GDP会增加,但过量采伐后会造成森林资源减少和生态环境恶化,而且还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治理环境,GDP不能反映资源减少和对环境补偿所产生的代价。

其二,GDP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目前,经济学将固定资本存量作为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本存量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上房屋、道路、桥梁、运输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量。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固定资本的变化量等于当期固定资产价值的增加量,减去当期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量。GDP中的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属于其中的固定资产价值的增加量,但固定资产价值中没有考虑它的质量状况,由于质量因素,实际的固定资产价值已经大打折扣了,也就是它的有效价值减少了,但在GDP中没有反映。

其三,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和公平状况。人们的福利状况会由于收入的增加而得到改善。人均GDP的增加代表一个国家人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增加,从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增加时,这个国家的人均福利状况将得到改善。但是,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可能一小部分人得到了更多的收入,而大多数人的收入并没有增加,或者增加得较少,他们的福利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或者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但从人均GDP指标看不出这种由于收入分配的差异而产生的福利差异状况。

因此,要全面客观地看待GDP这一宏观经济指标,在强调它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但也不能因为它的局限性而贬低它的作用,应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它。

二、绿色GDP的含义及核算方法

1、绿色GDP的含义

绿色GDP泛指在现有GDP的基础上,扣除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降级成本之后的余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绿色GDP能更好地体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绿色GDP是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这是基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现行国民账户存在着环境方面的缺陷这一严峻事实。从中可以看出,绿色经济核算体系,更好地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绿色GDP的推行将使价格体系、市场结构、产业结构、人们的生产消费习惯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生重大的变化。

2、绿色GDP的核算方法

绿色GDP是GDP的一种变革,GDP是绿色GDP的计算基础。绿色GDP也有三种计算方法。一是从生产角度看,是国内生产净值扣除环境投入之后的余值。其基本计算公式为:绿色GDP=总产出-中间投入价值-固定资本消耗-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国内生产净值-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二是从收入角度看,是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之和扣除环境投入之后的余值。其基本计算公式为:绿色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国内生产净值-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三是从产品最终使用角度看,是消费、净出口和所有资产上的净投资之和。其基本计算公式为:绿色GDP=最终消费+净投资+净出口-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国内生产净值-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

3、现行GDP与绿色GDP核算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现将GDP与绿色GDP的计算关系用数学符号列表比较分析,具体见表1。

Y=C+(X-M)+Ig

绿色GDP的计算公式为:GDP=P-Ci-CFC-Unp=L+S+Y-

Unp=C+(X-M)+(I-Unp)=NDP-Unp

结合上述计算公式可以看出,绿色GDP的计算关键是估算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价值,这部分价值应包括两部分:一是经济资产中非生产资产的使用;二是环境资产的使用。这两部分价值之和表明人类的生产活动对全部非生产自然资产的经济使用。从而,绿色GDP的计算将自然资源的耗减和降级从当期收入中扣除了,使其能真实反映经环境因素调整后的生产活动成果。由此可得,第一,传统GDP由于没有将环境资源成本纳入核算体系,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及局限性,因此,呼唤绿色经济、实施绿色GDP核算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一种必然趋势。第二,与传统GDP相比,绿色GDP具有更强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扣除自然资源的耗减成本与环境退化成本,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绿色GDP占GDP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对自然的负面效应越低,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和谐度越高。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统计局2006年9月7日联合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表明,2004年我国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4%。由此可知,绿色经济核算体系,能更好地反映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成果,更好地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绿色GDP的推行将使价格体系、市场结构、产业结构、人们的生产消费习惯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生重大的变化。

三、我国绿色GDP核算的现状

绿色GDP核算有利于反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和潜力,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主要困难有以下几点。

其一,统计资料综合性差。我国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研究的综合性差,各部分之间缺乏统一的有机联系,使得其在分析与应用方面受到影响。

其二,核算基础差。我国现有数据庞大而不系统,分散而不统一。经济、资源、环境数据统计质量差,调查时隔长,总量数据多而结构数据少,缺乏基本资源产品价格资料和环境保护治理成本资料。

其三,统计与核算技术水平低。由于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影响,我国对于经济、资源、环境的统计与核算技术方法传统,核算理论研究与核算实践相脱节。

其四,资料共享困难。目前各类数据分别掌握在各自主管部门,而统一使用缺乏部门间的协调与规划,缺乏时效性和系统性,绿色GDP核算缺乏必要的资料来源。

总之,实行绿色GDP核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存在种种障碍,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绿色经济鼓励经济持续增长。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实现以“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为特征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只有实现了经济增长,才能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也为生态保护和社会公平提供必要的物力和财力。目前尚无一个国家政府正式公布绿色GDP数据,墨西哥、芬兰等国也只是就若干环境资源进行了试点核算。

四、实行绿色GDP核算的建议

绿色GDP的核算不仅是核算方法上的变革,也是观念和制度上的变革,它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推行它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可持续发展,注重绿色GDP增长

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观念上重视绿色GDP增长。虽然全面推行绿色GDP核算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关注绿色GDP、发展绿色GDP、提高绿色GDP在GDP中的比重却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就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次,需要培植壮大生态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施农业、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取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最后,还需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第三产业是向社会提供服务性消费的产业,是发展绿色GDP的一个重点。

2、积极探索,加快推出绿色GDP

由于绿色GDP的核算内容较为复杂,目前理论体系尚未成熟,划分标准尚不规范。根据现阶段的实情从复杂的核算体系中删繁就简,抓住要害抽出几项简单、科学、易于比较的指标先投入使用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除了积极试行单项指标,还应积极探索,增加绿色科技投入和进行知识创新,推出绿色GDP核算的更多指标,争取早日推出具有我国特色的绿色GDP核算体系。

3、将环保纳入政绩考核

国家将治理环境污染列为基本国策,环境权益是作为人民生存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环保纳入政绩考核是一种国际惯例,在我国把绿色GDP指标纳入政绩考核,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另外,还要加强推行绿色GDP审计工作。绿色GDP审计是针对全球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以及传统会计核算失灵而进行的公允性、真实性、合法性的绿色GDP认证审计。绿色GDP审计工作是绿色GDP核算顺利进行的有利保障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所面临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压力日益增大,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是一个巨大挑战。实现我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我国建设成为全面和谐的社会,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而解决该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实施绿色GDP战略。改变一直以来以社会事业和环境为代价对GDP增长的盲目追求,走绿色GDP的发展道路必然将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追求目标。

五、结论

绿色GDP能够反映经济增长水平,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程度,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实施绿色GDP核算,将经济增长导致的环境污染损失和资源耗减价值从GDP中扣除,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直接体现,对“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有力的推动。同时,绿色GDP核算有利于真实衡量和评价经济增长活动的现实效果,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GDP唯上的政绩观,增强公众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只有顺利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绿色GDP,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焦比方:环保型经济增长――21世纪中国的必然选择[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严行方:绿色经济[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

相关期刊